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什么人最想去美国?

 

什么人最害怕去不了美国?

 

这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

 

但是,无论是想去还是怕去不了,从近代开始赴美就是世界上很多人的梦想,其中包括部分中国人。

 

这些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跨越艰难险阻,义无反顾投身那片未知的大陆,去开辟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01.反认他乡是故乡

 

近代,美洲是全世界移民的乐土,华人也不例外。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之后,大量华人涌入美国,总人数达到数万。

 

1860年代,美国大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大量劳工,吃苦耐劳的华工深受美国建设方青睐,清政府派遣蒲安臣使团赴美,与美国签订了允许美国在华招工的条约,此后美国华人数量迅速增长,1880年代已经增至十多万人。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蒲安臣(中)与清朝官员合影

 

但可惜的是,这批华工中有很多人没有能够留在美国,实现他们的“美国梦”,因为1882、1884年,美国由于失业人数激增而爆发了排华运动,美国出台新法让大量华工失去了留美的签证。

 

直到1940年,美国华人数量并没有增长,依然保持在十万人上下。

 

二战是美国华人待遇提高的一次机遇,美国参战以后,有约13,000名华人参加美军,投入太平洋和欧洲战场,是美国少数族裔当中参战比例最高的族群,促使美国政府废除了排华法令。

 

1965年,美国实行新的移民法,成为美国华人社会发展的分水岭。

 

此前,美国华人以土生华人居多,占总人口的60%,新移民法实施以后,华人新移民涌入美国的速度惊人。华人族群在美国的待遇也因以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平权运动而得到增长,美国通过了平权法案,并非针对黑人,也让华人沾了光。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19世纪末纽约唐人街头的华人

 

美国华人能够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也应该感谢美国黑人的抗争,只不过华人本身也有一些种族歧视思想,不少美国华人甚至在如今再次爆发的黑人平权运动中支持种族主义者,不得不让人有所唏嘘,这是后话。

 

按照美国1965年的移民法案,美国给中国的移民配额为每年2万人,由于历史和政治因素,这些配额基本都授予了来自海峡对岸等地的华人

 

1979年,中美建交,为了释放善意,美国政府另外给中国大陆2万名移民配额,也就是说对华人的移民配额达到了每年4万。

 

另外,还有美国公民在中国的父母、子女以及中国难民,都不占用这4万的移民配额,数量可能高达5千到1万。而来自其他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人,也不在此限。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

 

由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移民迅速增长,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他们移民的主要渠道是申请亲属移民

 

1980年代,有高达百分之85%来自中国大陆的美籍华人为父母申请移民美国,是美国各类移民中最积极为父母申请移民的。

 

一旦中国的父母来美,就会申请他们的其他在华子女去美国与亲人团聚。他们赴美之后又带去了配偶,配偶再申请配偶的父母来美国。

 

这就是华人社会常见的家人连锁移民

 

在福建一些侨乡,1980年代末定居美国的移民,通常可以带出来20多个亲属。从此,一大家族就都到了美国,他们再也不用牵挂大洋彼岸的亲人,安心把美国当作自己的根了。

 

 

02.你到底好在哪里?

 

1994年,一部电视剧红遍大江南北。

 

大提琴家王起明和妻子郭燕坐飞机来到美国,他们从肯尼迪机场下机后,才发现自己原来的身份和成就就此归零,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谋生。

 

王起明进餐馆打工,郭燕去工厂干活。新的生活,考验着他们旧有的感情,他们放弃同甘共苦的初衷,却走上了一条充满竞争的人生之路。后来王起明获得了经济上的成功,郭燕则找到新的归宿。

 

就在两人的人生轨迹看似成为两条放射线,再没有交点时,王起明却经历大起大落一贫如洗,郭燕也被逐出家门流落街头。

 

面对依然喧嚣,却不会为了困顿中的人们停下脚步的美国社会,王起明和郭燕最终没有放弃他们的梦想,而是重新抬起头,继续走向人生的前路。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北京人在纽约》海报

 

这部电视剧就是《北京人在纽约》,王起明由著名演员姜文饰演,郭燕的扮演者是严晓频。

 

这部电视剧以两位移民美国的华人为中心,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去美国是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最高梦想。

 

中国迅速打破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严厉控制,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农村集体化解体,人们根植于内心的对于自由流动的渴望一下子迸发出来。

 

在那个时代,农民移民到城市,北方人移民到南方,而一些小有成就的知识分子则选择移民美国。

 

热衷于移民美国的知识分子,很多都有相似的经历。他们在恢复高考之后,依靠真才实学和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却在走上新的人生道路之后,遭遇了依然控制着很多行业主导权的旧式领导干部的打压和抑制,壮志难酬。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中国历年净移民人口数量统计 

 

他们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一展自己的才学,也渴望社会能够真正自由、开放、纯粹,为此他们不惜放弃自己在国内曾经已有的小小地位和成就,义无反顾踏上赴美之路。

 

当然,国内也有很多人流传着“美国是天堂”的说法,而一些赴美失败者又传回“美国是地狱”的信息,让人们无所适从

 

但只要具备一定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都应该明白,美国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美国就是美国,她有她的社会运行机制,任何人都只能去适应美国,特别是抛开自己曾经在国内的种种习惯和生存方式,才有可能在美国立足。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上世纪90年代,纽约唐人街的两名华人正在阳台吃饭

 

不过,20世纪80、90年代赴美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论他们在美国的境况如何,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尚能生存,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在美国生活下去,不考虑回国这个选项。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国内的社会关系都是一片空白,已经无法适应国内的社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有一种东西,是故乡永远也无法提供给他们的

 

 

 

 

不管美国好不好,这里已经是他们的家园。

 

《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曲《千万次的问》有这样的歌词:

 

Time and time again you ask me

问我到底爱不爱你

Time and time again I ask myself

问自己是否离得开你

Time and time again you ask me

问我到底恨不恨你

Time and time again I ask myself

问自己你到底好在哪里 好在哪里

 

 

03.自然而然的选择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先富起来”的群体越来越多,不仅数量愈发庞大,财力也愈发雄厚。

 

但是,似乎他们头上总有一种不安全感,不管这里的经济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他们总认为自己的财富、子女、健康安全得不到保障。

 

况且,任何国家经济并不总是会发展,社会也不可能永远在进步,总有倒退的时候,往往到了这种时候,又更加剧了一些社会中上层阶层的不安全感。

 

其实,这种不安全感并非中上层阶层所独有,社会中下层、底层又何尝觉得幸福、安康?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但是办法和出路永远是与占有财富和所处的社会阶层成正比,广大社会中下底层人民并没有相应的实力和资本来为他们的关切作出应对。

 

在很多人心中,美国的教育质量高,私人产权保护严,是一件根本不需要论证的事情。无论美国发生任何事,送子女去美国受教育,或者在美国置产置业,永远是天经地义。

 

2019年7月17日,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AR)”发布了有关外国人在美国住宅房地产活动的年度报告。

 

报告显示,自2018年4月到2019年3月,在美国购房的外国人中,中国人最多,一共买入了总价值143亿美元的住宅。而中国人在这份榜单上,已经连续七年卫冕冠军。

 

几乎任何一个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都会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其中美国是最重要的留学目的地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一位在马里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的毕业发言,引发国内舆论哗然

 

孩子赴美读书,在中国社会中上层当中,是一件完全不需要犹豫,也完全不会有亲属反对的事情,是人们自然而然的选择。改革开放初期,赴美留学的人当中尚有大量公派留学生,赴美学习一些高精尖技术,将来报效祖国。

 

但近年来,公派留学生占比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绝大多数自费留学生,他们去美国绝大多数也并非学习什么高精尖技术,主要是社科类、经管类专业。其中还包括不少家资丰厚的纨绔子弟,不时出来炫耀一下。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2019年,中国百亿富豪砸4373万助“赵小姐”进斯坦福

 

去年,还有一些中国留学生拿出他们的超级跑车列队出现在纽约的大街上,宣扬着他们并不能为西方人所接受的口号,不知道是爱了国还是恨了国。

 

有趣的是,他们的口号和他们的行为却出奇地矛盾,表现出一种反常的扭曲。难怪社会上流传一句话:“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

 

但是,赴美的并不都是掌握大量财富和权力的人,也应该看到有很多普通的城市中产阶级,以他们并不算富裕的家底,供养努力学习的孩子,在美国学习。

 

我们知道,孩子在不同国家留学的成本并不相同,其中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学费相对昂贵,而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学费相对便宜。

 

但是日法德等国需要孩子掌握小语种,此类学生占学生总人数很低,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选择到英语国家或者使用英文授课的国家留学。

 

美国虽然也有学费昂贵的大学,但总体上学费要低于英国、澳大利亚等,是中产阶级送子女出国留学的理智选择。

 

 

05.普通人的无奈

 

在一个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云集大量中产阶级以上阶层的人。但该城市却依然要与该省的其他县市在高考中同等竞争,而且往往竞争不过。

 

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大学教育,该城市的家长自然而然就会想到送孩子出国读书这条路,绕过高考竞争

 

所以,很多类似城市的家长甚至从幼儿园阶段就拼命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学奥数、学英语、学特长,就为了能够升入久负盛名的外国语高中,得以获得出国留学的背书,更容易地去美国读大学。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这些中产阶级,广义来说,都属于普通人,他们没有丰厚的财富,也没有巨大的权力,任何外来变故的冲击都会让他们血本无归

 

今年疫情发生后,一位名叫倪闵景的全国政协委员曾经提案,对于一些因国外流行病疫情而希望回国躲避的外国留学生,可以开放国内的高职高专院校,让留学生直接入学。

 

虽然这只是其中一条,但也是引来广泛关注的一条,如果按照他的说法,很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送孩子出国读书的普通人,他们的孩子突然就会变成职校生,“一夜回到解放前”。

 

难道美国的大学水平真的只相当于国内的职校吗?

 

我们可以想像,那些十分富裕或者掌握很多权力和社会资源的人,他们的子女回国,显然不可能进入职校,进入职校的只可能是无钱无势的中产阶级子弟

 

同样的,如果因为其他什么原因,部分中国人无法再赴美,受到冲击最大的无疑也将是无权无势的普通人。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很多学校为扩展孩子的视野会组织赴美夏令营的活动

 

如果部分中国人无法赴美,另一个可能受到波及的人群是那些在美国置产置业的人。虽然他们在美国的财产可能会遭受部分损失,但越有钱的人,越不可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自然之理。

 

富裕或者有权势的人,也一定能想到办法,通过信托、代持、转移等方式一定程度保全他们在美国的财产,或者本身就不会把财产都放在美国

 

但普通人就没有这些渠道,他们可能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在美国的财产蒙受损失。

 

2019年,经济学家李迅雷估计,我国迄今为止出过国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到10%,可能的在5%-7%这个区间内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没有出过国,也基本可以认为没有经济能力出国,更没有经济能力在国外置产置业,或者送孩子出国读书。表面上看,这些人似乎并不会害怕去不了美国。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开大G进紫禁城事件主角

曾买下1181万美元位于洛杉矶富人区Newport Beach的海景豪宅

 

但是出国国的这一少部分人,可是囊括了中国绝大多数各行各业的精英,囊括了绝大多数中国的知识分子,而他们绝大多数也都是普通的中产阶级。如果在赴美的问题上出现变故,他们将是遭受最大损失的人群。

 

只不过,他们并没有影响时局的能力。面对变故,只能更多地选择沉默,而不像美国人,可以因为一个黑人的死而掀起足以让全世界震动的波澜。

 

这也就是这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无奈,这似乎也就能解释了,美国究竟好在哪里,让如此多的人心驰神往。

 

 

结语

 

面对一些国际关系方面的传闻,在国内的舆论场上似乎出现了十分扭曲的两种意见。

 

一种人哀嚎,“究竟做错了什么”,会引来如此对待,表达“强烈不满”;另一种人则是镇定自若地说,感到“可悲”,“美国还剩下什么”,“美国现在请我我也不去”。

 

不管怎样,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外国人,是一个国家的内政,而是否选择移民,选择去哪里移民,也是每一个人的自由。

 

作为个体,首先要考虑的不是那些打着“人民”、“国家”旗号的大道理,而自身实实在在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

 

衷心祝愿每一个普通人,你们的孩子都能顺利完成学业,你们的财产能够得到妥善保全,你们的梦想能够实现。

 

而那些拥有巨大财富和权势的人们,吉人自有天相,任何担忧和祝愿都是多余的。

 

– END –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mau-cImCkQd0hHGla7PB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