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什么人最想去美国?

 

什么人最害怕去不了美国?

 

这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

 

但是,无论是想去还是怕去不了,从近代开始赴美就是世界上很多人的梦想,其中包括部分中国人。

 

这些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跨越艰难险阻,义无反顾投身那片未知的大陆,去开辟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01.反认他乡是故乡

 

近代,美洲是全世界移民的乐土,华人也不例外。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之后,大量华人涌入美国,总人数达到数万。

 

1860年代,美国大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大量劳工,吃苦耐劳的华工深受美国建设方青睐,清政府派遣蒲安臣使团赴美,与美国签订了允许美国在华招工的条约,此后美国华人数量迅速增长,1880年代已经增至十多万人。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蒲安臣(中)与清朝官员合影

 

但可惜的是,这批华工中有很多人没有能够留在美国,实现他们的“美国梦”,因为1882、1884年,美国由于失业人数激增而爆发了排华运动,美国出台新法让大量华工失去了留美的签证。

 

直到1940年,美国华人数量并没有增长,依然保持在十万人上下。

 

二战是美国华人待遇提高的一次机遇,美国参战以后,有约13,000名华人参加美军,投入太平洋和欧洲战场,是美国少数族裔当中参战比例最高的族群,促使美国政府废除了排华法令。

 

1965年,美国实行新的移民法,成为美国华人社会发展的分水岭。

 

此前,美国华人以土生华人居多,占总人口的60%,新移民法实施以后,华人新移民涌入美国的速度惊人。华人族群在美国的待遇也因以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平权运动而得到增长,美国通过了平权法案,并非针对黑人,也让华人沾了光。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19世纪末纽约唐人街头的华人

 

美国华人能够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也应该感谢美国黑人的抗争,只不过华人本身也有一些种族歧视思想,不少美国华人甚至在如今再次爆发的黑人平权运动中支持种族主义者,不得不让人有所唏嘘,这是后话。

 

按照美国1965年的移民法案,美国给中国的移民配额为每年2万人,由于历史和政治因素,这些配额基本都授予了来自海峡对岸等地的华人

 

1979年,中美建交,为了释放善意,美国政府另外给中国大陆2万名移民配额,也就是说对华人的移民配额达到了每年4万。

 

另外,还有美国公民在中国的父母、子女以及中国难民,都不占用这4万的移民配额,数量可能高达5千到1万。而来自其他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人,也不在此限。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

 

由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移民迅速增长,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他们移民的主要渠道是申请亲属移民

 

1980年代,有高达百分之85%来自中国大陆的美籍华人为父母申请移民美国,是美国各类移民中最积极为父母申请移民的。

 

一旦中国的父母来美,就会申请他们的其他在华子女去美国与亲人团聚。他们赴美之后又带去了配偶,配偶再申请配偶的父母来美国。

 

这就是华人社会常见的家人连锁移民

 

在福建一些侨乡,1980年代末定居美国的移民,通常可以带出来20多个亲属。从此,一大家族就都到了美国,他们再也不用牵挂大洋彼岸的亲人,安心把美国当作自己的根了。

 

 

02.你到底好在哪里?

 

1994年,一部电视剧红遍大江南北。

 

大提琴家王起明和妻子郭燕坐飞机来到美国,他们从肯尼迪机场下机后,才发现自己原来的身份和成就就此归零,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谋生。

 

王起明进餐馆打工,郭燕去工厂干活。新的生活,考验着他们旧有的感情,他们放弃同甘共苦的初衷,却走上了一条充满竞争的人生之路。后来王起明获得了经济上的成功,郭燕则找到新的归宿。

 

就在两人的人生轨迹看似成为两条放射线,再没有交点时,王起明却经历大起大落一贫如洗,郭燕也被逐出家门流落街头。

 

面对依然喧嚣,却不会为了困顿中的人们停下脚步的美国社会,王起明和郭燕最终没有放弃他们的梦想,而是重新抬起头,继续走向人生的前路。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北京人在纽约》海报

 

这部电视剧就是《北京人在纽约》,王起明由著名演员姜文饰演,郭燕的扮演者是严晓频。

 

这部电视剧以两位移民美国的华人为中心,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去美国是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最高梦想。

 

中国迅速打破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严厉控制,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农村集体化解体,人们根植于内心的对于自由流动的渴望一下子迸发出来。

 

在那个时代,农民移民到城市,北方人移民到南方,而一些小有成就的知识分子则选择移民美国。

 

热衷于移民美国的知识分子,很多都有相似的经历。他们在恢复高考之后,依靠真才实学和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却在走上新的人生道路之后,遭遇了依然控制着很多行业主导权的旧式领导干部的打压和抑制,壮志难酬。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中国历年净移民人口数量统计 

 

他们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一展自己的才学,也渴望社会能够真正自由、开放、纯粹,为此他们不惜放弃自己在国内曾经已有的小小地位和成就,义无反顾踏上赴美之路。

 

当然,国内也有很多人流传着“美国是天堂”的说法,而一些赴美失败者又传回“美国是地狱”的信息,让人们无所适从

 

但只要具备一定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都应该明白,美国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美国就是美国,她有她的社会运行机制,任何人都只能去适应美国,特别是抛开自己曾经在国内的种种习惯和生存方式,才有可能在美国立足。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上世纪90年代,纽约唐人街的两名华人正在阳台吃饭

 

不过,20世纪80、90年代赴美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论他们在美国的境况如何,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尚能生存,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在美国生活下去,不考虑回国这个选项。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国内的社会关系都是一片空白,已经无法适应国内的社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有一种东西,是故乡永远也无法提供给他们的

 

 

 

 

不管美国好不好,这里已经是他们的家园。

 

《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曲《千万次的问》有这样的歌词:

 

Time and time again you ask me

问我到底爱不爱你

Time and time again I ask myself

问自己是否离得开你

Time and time again you ask me

问我到底恨不恨你

Time and time again I ask myself

问自己你到底好在哪里 好在哪里

 

 

03.自然而然的选择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先富起来”的群体越来越多,不仅数量愈发庞大,财力也愈发雄厚。

 

但是,似乎他们头上总有一种不安全感,不管这里的经济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他们总认为自己的财富、子女、健康安全得不到保障。

 

况且,任何国家经济并不总是会发展,社会也不可能永远在进步,总有倒退的时候,往往到了这种时候,又更加剧了一些社会中上层阶层的不安全感。

 

其实,这种不安全感并非中上层阶层所独有,社会中下层、底层又何尝觉得幸福、安康?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但是办法和出路永远是与占有财富和所处的社会阶层成正比,广大社会中下底层人民并没有相应的实力和资本来为他们的关切作出应对。

 

在很多人心中,美国的教育质量高,私人产权保护严,是一件根本不需要论证的事情。无论美国发生任何事,送子女去美国受教育,或者在美国置产置业,永远是天经地义。

 

2019年7月17日,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AR)”发布了有关外国人在美国住宅房地产活动的年度报告。

 

报告显示,自2018年4月到2019年3月,在美国购房的外国人中,中国人最多,一共买入了总价值143亿美元的住宅。而中国人在这份榜单上,已经连续七年卫冕冠军。

 

几乎任何一个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都会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其中美国是最重要的留学目的地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一位在马里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的毕业发言,引发国内舆论哗然

 

孩子赴美读书,在中国社会中上层当中,是一件完全不需要犹豫,也完全不会有亲属反对的事情,是人们自然而然的选择。改革开放初期,赴美留学的人当中尚有大量公派留学生,赴美学习一些高精尖技术,将来报效祖国。

 

但近年来,公派留学生占比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绝大多数自费留学生,他们去美国绝大多数也并非学习什么高精尖技术,主要是社科类、经管类专业。其中还包括不少家资丰厚的纨绔子弟,不时出来炫耀一下。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2019年,中国百亿富豪砸4373万助“赵小姐”进斯坦福

 

去年,还有一些中国留学生拿出他们的超级跑车列队出现在纽约的大街上,宣扬着他们并不能为西方人所接受的口号,不知道是爱了国还是恨了国。

 

有趣的是,他们的口号和他们的行为却出奇地矛盾,表现出一种反常的扭曲。难怪社会上流传一句话:“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

 

但是,赴美的并不都是掌握大量财富和权力的人,也应该看到有很多普通的城市中产阶级,以他们并不算富裕的家底,供养努力学习的孩子,在美国学习。

 

我们知道,孩子在不同国家留学的成本并不相同,其中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学费相对昂贵,而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学费相对便宜。

 

但是日法德等国需要孩子掌握小语种,此类学生占学生总人数很低,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选择到英语国家或者使用英文授课的国家留学。

 

美国虽然也有学费昂贵的大学,但总体上学费要低于英国、澳大利亚等,是中产阶级送子女出国留学的理智选择。

 

 

05.普通人的无奈

 

在一个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云集大量中产阶级以上阶层的人。但该城市却依然要与该省的其他县市在高考中同等竞争,而且往往竞争不过。

 

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大学教育,该城市的家长自然而然就会想到送孩子出国读书这条路,绕过高考竞争

 

所以,很多类似城市的家长甚至从幼儿园阶段就拼命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学奥数、学英语、学特长,就为了能够升入久负盛名的外国语高中,得以获得出国留学的背书,更容易地去美国读大学。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这些中产阶级,广义来说,都属于普通人,他们没有丰厚的财富,也没有巨大的权力,任何外来变故的冲击都会让他们血本无归

 

今年疫情发生后,一位名叫倪闵景的全国政协委员曾经提案,对于一些因国外流行病疫情而希望回国躲避的外国留学生,可以开放国内的高职高专院校,让留学生直接入学。

 

虽然这只是其中一条,但也是引来广泛关注的一条,如果按照他的说法,很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送孩子出国读书的普通人,他们的孩子突然就会变成职校生,“一夜回到解放前”。

 

难道美国的大学水平真的只相当于国内的职校吗?

 

我们可以想像,那些十分富裕或者掌握很多权力和社会资源的人,他们的子女回国,显然不可能进入职校,进入职校的只可能是无钱无势的中产阶级子弟

 

同样的,如果因为其他什么原因,部分中国人无法再赴美,受到冲击最大的无疑也将是无权无势的普通人。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很多学校为扩展孩子的视野会组织赴美夏令营的活动

 

如果部分中国人无法赴美,另一个可能受到波及的人群是那些在美国置产置业的人。虽然他们在美国的财产可能会遭受部分损失,但越有钱的人,越不可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自然之理。

 

富裕或者有权势的人,也一定能想到办法,通过信托、代持、转移等方式一定程度保全他们在美国的财产,或者本身就不会把财产都放在美国

 

但普通人就没有这些渠道,他们可能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在美国的财产蒙受损失。

 

2019年,经济学家李迅雷估计,我国迄今为止出过国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到10%,可能的在5%-7%这个区间内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没有出过国,也基本可以认为没有经济能力出国,更没有经济能力在国外置产置业,或者送孩子出国读书。表面上看,这些人似乎并不会害怕去不了美国。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开大G进紫禁城事件主角

曾买下1181万美元位于洛杉矶富人区Newport Beach的海景豪宅

 

但是出国国的这一少部分人,可是囊括了中国绝大多数各行各业的精英,囊括了绝大多数中国的知识分子,而他们绝大多数也都是普通的中产阶级。如果在赴美的问题上出现变故,他们将是遭受最大损失的人群。

 

只不过,他们并没有影响时局的能力。面对变故,只能更多地选择沉默,而不像美国人,可以因为一个黑人的死而掀起足以让全世界震动的波澜。

 

这也就是这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无奈,这似乎也就能解释了,美国究竟好在哪里,让如此多的人心驰神往。

 

 

结语

 

面对一些国际关系方面的传闻,在国内的舆论场上似乎出现了十分扭曲的两种意见。

 

一种人哀嚎,“究竟做错了什么”,会引来如此对待,表达“强烈不满”;另一种人则是镇定自若地说,感到“可悲”,“美国还剩下什么”,“美国现在请我我也不去”。

 

不管怎样,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外国人,是一个国家的内政,而是否选择移民,选择去哪里移民,也是每一个人的自由。

 

作为个体,首先要考虑的不是那些打着“人民”、“国家”旗号的大道理,而自身实实在在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

 

衷心祝愿每一个普通人,你们的孩子都能顺利完成学业,你们的财产能够得到妥善保全,你们的梦想能够实现。

 

而那些拥有巨大财富和权势的人们,吉人自有天相,任何担忧和祝愿都是多余的。

 

– END –

爱恨美利坚 | 国家间的博弈,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mau-cImCkQd0hHGla7PBg

美国华人:为什么感觉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

 

加州平权法案通过;哈佛改写招生规则;为什么美国华人感觉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

 

“不要循规蹈矩. 太循规蹈矩的人,没法做出真正创造性的事”

 

 

这是一个一直试图了解规则适应规则,并在为其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后,突然发现别人已经改写规则之后,困扰悲伤和愤怒的故事…

 

这也是一个处于鄙视链中端,一边害怕自己下落一边畏惧别人上升的故事… 

 

 

 

1. 美国华人的道路越走越窄?

 

 

最近的很多消息,都让美国华人又一次收紧了心.

 

 

加州平权法案通过,让众多华人家长感觉,孩子上大学将会输给比自己孩子成绩差很多的非洲裔和西裔的孩子.

 

 

哈佛等名校也公布了改写后的招生规则,考分甚至课外活动占比都大大减少. 曾几何时,华人考分独步天下,因此考大学秒杀其他族裔;后来课外活动变得重要,华人钢琴小提琴辩论赛社区义工也都非常出色,仍然鹤立鸡群. 现在,家庭困难因素,社区贫困背景等等都成了加分项,而这些正是很多华人孩子最不具备的. 家长们很困惑:难道我们努力创造的良好家庭条件和环境,反而成了大学招生要惩罚我孩子的原因吗?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啊!

 

 

美国华人不到600万人,占美国3亿人口的极小部分. 在整个美国社会少数族裔很多经济政治远远落后于主流族裔的情形下,华人独辟蹊径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小路:努力学习,进入名校,学习理工科或医学商业等高收入专业,毕业后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中产生活,娶妻生子,如此循环往复. 少数杰出的,也可以成为科技艺术等行业的佼佼者. 也有的杰出人士则借着中美语言文化的双重优势,成为中美之间的两栖人,成为令人羡慕的“人上人”.

 

 

然而,这条路,现在因为规则的突然改写,似乎越走越窄了.

 

 

于是美国华人发现:自己一直试图了解规则适应规则,并在为其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突然发现别人已经改写规则,于是曾经可以走得通的道路,似乎越来越难了…

 

 

 

2. 感觉人生道路越来越窄的美国华人,其实要想想,我们的道路,其实从来就没有宽敞过!

 

 

俗话说,人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那么,有哪些行业真的出现了华人的状元呢?

 

 

不多说,看图:这是美国最大的一些城市的市长- 有华人吗?

 

美国华人:为什么感觉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

 

 

而同为少数族裔,甚至被很多华人暗暗看不起的非洲裔,有多少?

 

 

 

政治领域不说了. 至于体育艺术领域也不说了. 甚至就连高科技,咨询,等等领域,我想也不用我多说了,和同为少数族裔的印度裔比一比就知道. 

 

 

我就只说一下自己所在的能源领域,因为这是我很熟悉的一个行业.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能源和环境成为一个热点领域的近十年,很多曾经以学科和院系为管理研究为主要手段的大学,开始认识到学科交叉对于能源行业的重要性. 于是,一些学校纷纷开始组织跨院跨系的庞大的能源研究院,其领导人物一般都直接向校长或分管研发的副校长汇报,属于举足轻重的领导职位. 在这样的能源研究院里,我直接参与经常交流的,也是美国非常靠前的几所,他们的领导人如下:

 

美国华人:为什么感觉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

 

 

 

这里有华裔吗?

 

 

再看看知名能源公司或与能源研发直接相关的一些政府机构的领头人:

 

美国华人:为什么感觉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

 

 

 

华人有吗?

 

 

所以,我认为,觉得“华人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的人,可以醒醒了:我们的道路什么时候宽过?

 

 

3. 既然从来没有宽过,现在又越走越窄. 那么,该是重新思考,并且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了.

 

 

有人说,如果你一直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一件事,不要指望突然会有不同的结果.

 

 

美国华人最大的风险,不是缺少了名校或藤校的机会,而是”一路优等生,考上名校,进入中产,并从此沉沦”. 

 

 

又有多少人,腾校竟然就是他们人生里程中再也不可超越的巅峰时刻- 想想这是多么可悲!

 

 

那就是华人最危险的道路!

 

 

而相比美国华人,我们也看到了另一批海外华人所走的危险道路. 那就是东南亚华人- 作为少数族裔,他们经济上控制国家命脉,政治上却没有权力,时时生活在随时可以失去一切的危险之中.

 

 

美国华人可以醒醒了- 来完全重新反思和塑造我们的道路

 

 

下面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建议:

 

 

1)必须去重新反思指导我们行动的理论基础. 要去思考: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之中?要知道,必须让价值观来指导我们对利益的争取.

 

 

当我们的思维被一些具体的事务所困扰时,我们没法看到更深远的底层逻辑和思想. 

 

 

美国现在正经历南北战争和民权运动两次社会变革之后的第三次伟大变革. 我们就是身处历史之中. 当各个族裔都在思考最根本的有关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当整个社会都在探讨如何重现架构这个国家新的经济政治架构和秩序的时候,都思想家们都在思考这个社会各个种族作为人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时候,我们做出了什么思考?

 

 

下面一张图,非常深刻的指出了,历史上每一次的法律之与道德的滞后. 法律是规则. 但规则是人定的. 现在很多人开始思考重新改写规则. 是的,规则说了,“不可以破坏社会秩序,不可以打砸抢”. 然而,当弗洛伊德事件中打砸抢大规模爆发时,为什么那么多主流社会反而去忽律它,而去指责警察执法的暴力?他们傻吗?他们不傻- 他们认识到这是社会变革的时候,这是改写法律和规则的时候. 甚至现在连国会也在整天讨论改写警察执法相关的法律. 可我们很多华人,还在傻乎乎的一心想着那些现有的规则,去维护现有的规则.

 

美国华人:为什么感觉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

 

 

该是去思考最基本的哲学和逻辑基础的时候了. 一个族裔,如果在制定规则的阶段没有自己的思考,完全失声,那么就只能成为别人规则的奴隶,以及当来日规则被改写时第一个被旧规则凄惨抛弃的人.

 

最近尤其让我惊讶的是,印度裔穆斯林 hassan Minhaj 在油管和 Netflix 上建立了一个极大的政治讨论的平台- ”爱国法案”。 华人有类似体量的声音吗?如果华一代做不到情有可原,华一代们有在鼓励或支持华二代们做类似的事吗?还是我们已经太忙于攻击和辩白类似耶鲁发声的华二代女生,觉得她们辜负了自己的养育之恩?

 

美国华人:为什么感觉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

 

 

华人讨论很多的都是利益. 是的,我们要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但同时,也要明白这是个民主社会,而民主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就是也要考虑全体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 如果只考虑利益,这样的思考是狭隘的;指导利益的,必须是笃定的价值观和底层哲学.

 

 

就像黑人民权运动兴起时一句非常有名的话里说的:

 

 

如果我不为自己斗争,谁还会?

如果我只为自己斗争,我又是谁?

 

 

 

2)人生的道路就像一条条赛道. 可以换赛道. 但是如果总是在一条赛道里不离开,那就不要老是拿别的赛道里的话题来说事儿.

 

 

我常常对朋友说,人生就像一条条赛道,在选择的时候有几点比较重要

 

 

– 赛道的终点是什么?是你期望的吗?

– 赛道适合你吗?和同一赛道里的竞争者比,你的竞争力如何?

– 这条塞道两边的风景怎么样?你在赛道里竞争的过程中,是不是同时可以享受到赛道两边的风景?

 

 

一个我常见的误区,就是很多人,在一条赛道里,会恋恋不忘别的赛道,却又不肯切换

 

 

你跟他说,在公司里,为什么你不努力追求晋升?

 

他回答说,其实我不在乎工作,我真正的目标是创业. 

 

我说,那是两个赛道,你要创业你就切换呀,否则拿这个说事儿有啥意思?

 

 

还有人说,我比不上公司的印度人,但印度这个国家太烂了,哪比得上中国?

 

我说,你这个逻辑切换的,不是跟美国二流子说“法国人你有什么了不起,要不是我们救了你们这帮傻B你现在说德语呢”

 

 

还有人说,我在美国怀才不遇,我要回国就牛了.

 

我心想那你回去呀!人家钱学森在美国时候就牛,回去更牛;现在李一诺呀李彦宏呀张磊呀也都是回去的,你咋就不回去呢?

 

 

3)美国华人,在360条赛道里,大概90%的人都在少于10条赛道里面吧. 为什么不可以拓展一些呢?

 

 

作为个体,当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喜好,完全没有问题.

 

作为一个族裔,我们可不可以鼓励自己,鼓励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去尝试更多的赛道?政治,艺术,体育,教育,去争取做到自己的潜能和极致?

 

 

4)不要自我设限:很多美国华人给自己设的天花板,比实际存在的玻璃天花板还要低!

 

 

这在企业界尤其如此,很多人基本在公司稍微奋斗几年之后眼看无望就放弃了. 这时候还有不少人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我要创业””我要回国””我才不在乎呢”…

 

 

但我们真的付出了足够多,真的探底了我们的潜力了么?

 

 

我非常喜欢冯唐这句话:

 

美国华人:为什么感觉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

 

 

那怎么对自己狠?举几个例子

 

 

– 好好学英文,学美国文化

我一个师兄,来美国时基本不会什么英文. 他后来孩子上学之后,就决定跟着孩子学,孩子的课本到哪里,他也学到哪里,以此提高自己对美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 他后来做到了他们公司技术的顶层(几万人的公司里的前20位),也做到一个百人以上中型部门的管理者

 

 

– 好好学习共情的交流方式

 

一个做一家小型石油公司CEO的朋友说他的印度裔医生,说话让他觉得“如沐春风”.  此次弗洛伊德事件也看得出,华人很多人在”讲理”. 这没什么错. 但你要是看美琳达盖茨这样的例子,她们都在“讲情”. 真正的领袖,交流方式关键的一点就是“情理兼修”. 因为

 

”people don’t care what you think, if they don’t think you care!”

人们不在乎你想什么,如果他们觉得你不在乎他们

 

弗洛伊德事件发生之时,最关键的矛盾是警察暴力. 那时候出来重点讲法律和秩序的人,首先就失去了人心. 因为- 改变现状的第一步,就是承认痛楚的存在. 这一步没做够就做下一步,怎么可能呢?

 

 

 

– 好好学习工商管理. 美国华人,尤其来留学的人群,理工科非常多. 理工思维本身就是极大的瓶颈. 我非常建议每个年轻人,都积极思考去再加读MBA. 这是印度裔已经尝试出来的道路,也应该成为美国华人的道路之一.

 

 

 

– 传帮带这个老调重弹,听了让人耳朵都起茧. 但我们真的一直没有做对.

 

一个朋友说,她有一次被同事叫去参加一个他主持的会议,会议前非常直白的说,

 

”我邀请你,只有一个目的:我要你在会议上支持我”

 

传帮带这件事上,华人有两大错误:

 

第一个误区是,新人没有勇敢到可以非常直白的要求提携. 而是扭扭捏捏,说不清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到底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支持

 

李一诺说过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讲她在麦肯锡一个重大的思想转变就是从 “ask for validation 希望得到别人认可” 到 “ask for support 希望得到别人资源支持”的转变.

 

已经身居高位的人,也要敢于直白的发现和扶持新人

 

第二个误区是信任的缺乏. 新人得到提拔不知道感恩,老人也不敢直白的要求新人支持自己的事业,互相猜疑,有时甚至嫉妒.

 

 

5)避免模范少数民族的陷阱!

 

东南亚的例子已经很明显了. 华人要在这个国家有地位,必须学习犹太人印度人非洲裔,成为这个国家各个领域全面参与的全面的公民. 如果在360条赛道里,始终只是在10来个赛道里跑来跑去,那就只能永远接受边缘化的命运.

 

 

 

 

 

总结:

 

1. 美国华人最大的风险,就是这样单一的道路:从好学生到藤校并在那一刻就达到人生巅峰. 大学是人生起点,不是终点.

 

2. 充分加入价值观的讨论,让理论指导行动,让价值指导利益. 既要为自己斗争,更要为普世价值斗争.

 

3. 美国华人作为整体,增加赛道. 

 

4. 作为个人,选择好赛道,并在那条赛道里做到极致,做到自己的潜力. 不要自我设限,自设天花板. 

 

 

 

 

P.S.

 

伊朗裔的加拿大人 Emily esfahani Smith,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TED演讲,里面探讨了人生的目标远超过“快乐” (“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happy”). 她认为人生中四个重要的因素是:

 

– 来自于爱的归属感

– 根植于用自己才能来服务社会和他人的人生目标

– 超越日常琐碎的一些让人感到可以与更高精神链接的时刻

– 一个人如何选择来描述和评价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发现第四条尤其有意义. 作为少数族裔的美国华人,我们如何描述和评价我们的人生体验和经历?我们如何看待同为少数族裔的印度裔在企业界的成功,和非洲裔在政界的成功?我们如何看待来自菲律宾柬埔寨等等很多弱势群体要求亚裔细分的诉求?我们如何从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一边妒忌印度人的成功,一边看低非洲裔在经济领域的困境?我们是选择成为历史和普世价值的推动者,去推动各族尤其是各弱势群体的发展,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达到自己的潜能和实现人生价值?还是要选择把自己描绘出一个社会问题之下的受害者?

 

附录

 

What We Care about in this Time of Crisis: A Collective Statement from College Admission Deans

 

As admission and enrollment leaders, we recognize that we and the institutions we represent send signals that can shape students’ priorities and experiences throughout high school. This collective statement seeks to clarify what we value in applicants during this time of COVID-19. We are keenly aware that students across the country and the world are experiencing many uncertainties and challenges. We primarily wish to underscore our commitment to equity, and to encourage in students self-care, balance, meaningful learning, and care for others.

 

More specifically, we value the following:

 

1. Self-care

Self-care is of high importance, especially in times of crisis. We recognize that many students, economically struggling and facing losses and hardships of many kinds, are simply seeking to get by. We also recognize that this time is stressful and demanding for a wide range of students for many different reasons. We encourage all students to be gentle with themselves during this time.

 

2. Academic work

Your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work during this time matters to us, but given the circumstances of many families, we recognize that many of you face obstacles to academic work. We will assess your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se obstacles. In addition, we will assess your academic achievements mainly based on your academic performance before and after this pandemic. No student will be disadvantaged because of a change in commitments or a change in plans because of this outbreak, their school’s decisions about transcripts, the absence of AP or IB tests, their lack of access to standardized tests (although many of the colleges represented here don’t require these tests) or their inability to visit campus. We will also view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iculum, academic resources, and supports available to them.

 

3. Service and contributions to others.

We value contributions to one’s communities for those who are in a position to provide these contributions. We recognize that while many students are not in this position because of stresses and demands, other students are looking for opportunities to be engaged and make a difference. This pandemic has created a huge array of needs, whether for tutoring, contact tracing, support for senior citizens, or assistance with food delivery. We view responding to these needs as one valuable way that students can spend their time during this pandemic.

We also value forms of contribution that are unrelated to this pandemic, such as working to register voters,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combat racial injustice and inequities or stop online harassment among peers. Our interest is not in whether students created a new project or demonstrated leadership during this period. We, emphatically, do not seek to create a competitive public service “Olympics” in response to this pandemic. What matters to us is whether students’ contribution or service is authentic and meaningful to them and to others, whether that contribution is writing regular notes to frontline workers or checking in with neighbors who are isolated. We will assess these contributions and servi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obstacles students are facing. We also care about what students have learned from their contributions to others about themselves, their communities, and/or their country (Please see Turning the Tide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kinds of contributions and service we value). No student will be disadvantaged during this time who is not in a position to provide these contributions. We will review these students for admissions in terms of other aspects of their applications.

 

4. Family contributions.

Far too often there is a misperception that high-profile, brief forms of service tend to “count” in admissions while family contributions—which are often deeper and more time-consuming and demanding—do not. Many students may be supervising younger siblings, for example, or caring for sick relatives or working to provide family income, and we recognize that these responsibilities may have increased during these times. We view substantial family contributions as very important, and we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port them in their applications. It will only positively impact the review of their application.

 

5. Extracurricular and summer activities.

No student will be disadvantaged for not engaging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uring this time. We also understand that many plans for summer have been impacted by this pandemic and students will not be disadvantaged for lost possibilities for involvement. Potential internship opportunities, summer jobs, camp experiences, classes, and other types of meaningful engagement have been cancelled or altered. We have never had specific expectations for any one type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r summer experience and realize that each student’s circumstances allow for different opportunities. We have always considered work or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as valuable ways of spending one’s time, and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at this time.

 

Reporting information that is important to students and to us. We will gather information from schools themselves about curriculum and academic resources and supports, but encourage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any factors specific to their circumstances that impeded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Those factors might include, for example, lack of access to the internet, no quiet place to study, or the various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described above. We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scribe concretely how any of these circumstances have negatively affected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or ability to engage in activities that matter to them. It is helpful to know, for example, how much time students spent per week taking on a family responsibility, such as taking care of a sick relative. This information will be treated completely confidentially. Both the Common Application and the Coalition for College application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describe how they have been impacted by the pandemic.

https://static1.squarespace.com/static/5b7c56e255b02c683659fe43/t/5ef9bf0b67d0746239a5b429/1593425675919/FINAL+Statement_+TTT+Deans+20200629.pdf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qHzSC9VYfFGILvCqFG9uA

550万在美华人数据全公开

 

原创:远行到陶努斯

来源:莱茵数据在线(ID: laiyindata)

 

 

截止到2019年,在美华人大约550万,54%成年华人有大学文凭,51%华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等工作。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文理院四院 华人院士共约300余人,美国 八大常春藤高校华人教授超过320余人。中国985高校毕业校友 20多万在美国高科技企业或高校机构工作,在美高层次科技人才分布前三名分别是旧金山湾区、纽约地区和波士顿地区。

移民美国的华人中有27%拥有硕士学位,其他国家的移民者只有13%左右的人群有硕士以上的学位,而美国当地人也只有12%的人有硕士以上学位。可以看出,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华人移民已逐渐拉开与其他国家移民和当地人之间受教育程度的差距。

人口现状

美国华人广义指具有华人血统(包括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区华人)的美国籍公民、永久居民或其他住民。过去改革开放40年来,到美国的学习,工作和居住的华人人数增长迅速,从2000年的287万,到2010年的401万,到2019年的预估的550万。持学生签证的中国大陆公民大约37万,另外,也有不少人通过其他渠道来到美国工作和生活。另外,根据2019 Open Doors 报道,台湾、香港和澳门分别有23469,6917和558 名在美国留学。

550万在美华人数据全公开

 

550万在美华人数据全公开

出生来源

根据2015年的数据,本土出生的华人(ABC)占37%,大约63% 的华人出生在美国本土以外。在出生于美国本土的华人中,53.8%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两个州,这两个州是华人最集中的地方。出生于美国境外的华人(移民)中, 其中 59.9%来自于中国大陆,15.9%来自中国台湾, 9.4% 来自中国香港,15.3%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而“1.5代”移民现象是那些出生于美国之外,在10-16岁期间移民美国的人群。“1.5代”代表人物包括李开复(原微软和谷歌高管,创新工场创始人),李飞飞(AI专家,斯坦福教授),童士豪(知名投资人)、杨致远(雅虎的创始人和阿里巴巴的投资人),蔡崇信 (阿里的二号功臣) 。

聚集区域

下图是华人在美国各个州分布示意图,在东西两岸比较集中。

550万在美华人数据全公开

 

下图则是华人居住人数排名前8大地区;在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地区,都有50~70万华人居住在那里。

550万在美华人数据全公开

大概30%是职业移民 (一般留学生的渠道),37%是直系亲属移民,20%是非直系亲属移民,13%是Refugees and Asylees 背景。华人移民受教育的程度呈现高低两极分化状态。一方面,25岁以上的华人持大学文凭比率为54%,远高于美国30%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华人移民中高中以下学历者占36%,高于全部亚洲移民的29%。

从事餐饮、日货等服务业。美国华人最钟情的职业是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及相关行业,占从业人口的51%,虽低于美籍印度裔的62%,但高于美国平均水平的38%。其次是商业营销人员和办公室工作人员,占从业人口的22%。次之是服务行业,占从业人口的18%。

美国的中国高校校友概况

下面是中国的知名高校在美国的数据,源于 LinkedIn 的数据库。实际数据应该比LinkedIn上的数量多 30~50% 。据不完全统计,39所985高校校友在美约有20万人。

A. 地域分布:高层次人才分布前三名分别是旧金山湾区,大纽约地区和波士顿地区。

B. 行业分布:从行业分布来看,大部分985高校人才在美从事高新技术行业,计算机软件、半导体硬件以及金融地域分布比较明显。另外在美从事高校教育以及科研工作的985毕业生也非常多。

C. 职位层级分布:其中绝大部分在美华人人才是高级工程师或主管,占约61%。公司高管(CXO, VP, Owner以及Partner)相对较少占12%。

D. 名企分布:许多985高校留美校友毕业后选择了去微软、谷歌、亚马逊以及苹果等知名企业工作。

E. 技能分布:大部分985高校留美校友毕业后从事计算机互联网行业, 计算机相关技能,数据算法等相对普遍集中。

F. 工作经历:2000年后留美华人还是主流(工作在15年之内)。

“985” 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美做什么?

下图给出,国内985高校在美校友就业领域分布(单位:人数):

550万在美华人数据全公开

前3名分别如下:

Engineering 23%

Research 20%

Education 10%

人工智能AI华人资深人才统计

550万在美华人数据全公开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GvD56pdS1oSjK-OC63D4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