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竞赛与升学脱钩,竞赛市场乱象规范进行时

中小学竞赛与升学脱钩,竞赛市场乱象规范进行时

 

导语

 

七月初,教育部公示了2020-2021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确定了包括自然科学素养、人文综合素养以及艺术体育三大类共35项全国性竞赛活动。按教育部规定,有关竞赛必须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查备案。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又出台了竞赛新规,明确规定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

 

一直以来,竞赛都与加分、升学绑定在一起,不少家庭将之作为一种可行的升学依靠。竞赛新规的出台使得竞赛活动的举办越来越严苛,这将对业内产生何种影响?

 

 

1

 

看得见的好处 催生竞赛乱象

 

 

日前,一则关于“云南一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获奖”的事件引发热议。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来自云南昆明的一位六年级小学生凭借《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得大赛三等奖。此事一出,便受到网友质疑:这个大多人连题目都看不懂的研究成果,真的来自于一个小学生吗?

 

网友深扒之后发现,该小学生的父母均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其研究方向和该学生的参赛项目也几近相同。7月15日,该学生的父亲出面道歉,表示其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使用了大量生物医学专业术语,给广大网友和媒体造成了困惑与误解。

 

针对此事,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竞赛组委会进行核查,表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违反了竞赛规则中“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规定。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组对云南省竞赛组委会提供的材料进行了复核,根据大赛规则,决定撤销该项目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收回奖牌和证书。

 

在升学、加分等“看得见的好处”之下,家长往往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而为了能够在竞赛中取得漂亮的成绩,甚至不惜“过度参与”,违背赛事规则,以致于一些大赛的结果公示后,赛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经常遭到质疑。

 

尽管如此,依然无法磨灭家长对于竞赛的执着和对于竞赛结果的追逐。对于他们来说,即使孩子参与的竞赛不再具备升学优势,但获得一份背景提升的履历依然是不错的选择。

 

除了升学,竞赛的存在还有另一个理由,就是量化学习效果。对于音乐、体育、美术、stem等素质教育培训来说,家长希望孩子能从日常的培训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于文化课辅导可以通过直观的成绩反应孩子的学习情况,素质教育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不是易事,能力大小的衡量更非易事。一幅画到底画到何种层次,对颜色是否具备领悟力;一首歌除了唱得好听外,是否具备声音的可塑性;每天在家拼的乐高,到底如何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工程化思维。

 

一分投入,如果能收到一分成绩,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反馈。通过大大小小的反馈,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天赋、特长作出不同程度的判断。仅仅通过培训班辅导老师的日常沟通这种主观式的反馈,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效果的认识始终没有一个指标对标。

 

家长有需求,教培机构的供给自然会跟上。“赛事营销”便成了教培机构的重要策略。例如编程猫的“童创未来”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至今已举行三届,从2017年开始,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参加比赛。2019年,第三届“童创未来”挑战赛经过网上初审和各地初赛,共计有来自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800名中学生代表参与了现场决赛。此外,核桃编程也通过为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Scratch编程挑战赛提供技术支持,参与了中国电子学会《全国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标准(预备级)》的标准制定。2019年大疆参与举办的RoboMaster 2019 机甲大师总决赛吸引了全球1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74支战队参与角逐,冠亚季军分别获得了50万、30万、10万人民币的奖金奖励。

 

中小学竞赛与升学脱钩,竞赛市场乱象规范进行时

 

对教培机构而言,举办竞赛也的确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可以通过大赛整合资源,也能迅速链接到对产品内容感兴趣的生源。而有了竞赛成绩的加持,对于家长来说,便多了一个让孩子报课和续课的理由,对企业转化率以及复购率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尤其对于一些没有完备的评价体系、学习效果无法量化的课程而言,竞争的存在更是重要的抓手。

 

“凡学皆比赛”,家长和教培机构对竞赛的热衷下,催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竞赛不计其数,但由于缺乏规范和管理,相伴而来的便是竞赛活动中乱象丛生。不仅有为了成绩,父母、老师代劳比赛的现象,山寨证书、高昂的参赛费等也是屡禁不止。

 

竞赛利益链的背后,非但没有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甚至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过多过滥的竞赛还要肆无忌惮下去吗?

 

 

2

 

新规出台 后竞赛时代到来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各地要继续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幼升小、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不得将任何竞赛奖项作为升学依据。要继续对本地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中考)加分项目进行清理和规范,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情况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中考)加分依据。

 

通知一出,对于竞赛圈和培训圈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但是竞赛乱象频生,治理竞赛成为必然。事实上,竞赛的初衷是让对相关学科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发智力,锻炼思维,却不料在升学利益的驱动下,竟然慢慢变了味儿。

 

1980年国家教委出台政策规定,包括数学、化学、计算机等在内的五个学科高中联赛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免试上大学。自此,竞赛和加分升学在中国教育的思维体系中就被绑定在一起。1990年,小升初取消考试,实行就近入学,特长成为重点中学入学的标准,学生的艺体竞赛成绩和奥数竞赛成绩成为入学的参考之一。各大教育培训机构号准家长教育需求的“脉”,大搞各类竞赛。

 

中小学竞赛与升学脱钩,竞赛市场乱象规范进行时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名目繁多的竞赛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升学依靠,竞赛市场的盲目扩张催生了一系列行业乱象。教育部在《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指出,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自此,竞赛开始逐渐与升学脱钩。

 

教育部的竞赛新规则更是一次对行业的重新洗牌。自此,竞赛活动就天然的被分为“国家认可竞赛”和“非国家认可竞赛”。那些可以和相关学会合作,参与举办国家承认的竞赛活动的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被纳入了“竞赛组织的白名单”,获得了国家政策的加持,无疑可以获得更大的媒体曝光和教育认可。

 

当媒体曝光和教育认可转换为市场信心,越来越多的资源就会倾斜在这些企业上。相较于那些举办“非国家认可竞赛”的企业来说,“白名单企业”在形成良好的商业闭环层面更为容易。

 

 

3

 

结语

 

 

竞赛奖项不得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家长还会坚定地让孩子参与竞赛么?没了竞赛加持,教培机构的商业闭环又该如何实现?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ftbfBh1szR5OW-IfGjeQ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