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咖啡馆的消亡

不过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碾压过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有人被压在车轮的最底下,有人则顺着车轮滚到了顶峰。

———
文:Lonely Planet
公众号:饭局见闻
“没戏!没戏!”
 
2008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内,几万观众一起齐声喊着“没戏”的时候,北京奥运会所引爆的热情尚在高峰,没有人预见到一场即将席卷而来的金融危机,将改变所有人的生活。
 
当时,我也不曾想到这或许是一种征兆,不看足球的我只是一脸诧异以为发生什么意外,后来朋友嘲笑我说:那是观众在呼唤巨星“梅西”。将一个时代的巨星,听成了一个时代的悲鸣,这么荒诞的事情不久变成了朋友间茶余饭后的笑谈。
 
 
一、
 
KTV,一个供民众唱歌聚会的场所,消失于2020年初。
 
2008年,我们还年轻,白天咖啡厅桌游,晚上桌球酒吧KTV,这些算是那时候的聚会标配。
 
那年,KTV的热名歌曲榜里,有周杰伦的《说好的幸福呢》,有五月天《你不是真正的快乐》,有袁成杰的《外滩十八号》。当然,当之无愧的年度歌曲是每条大街小巷里飘荡的刘欢的《北京欢迎你》。
 

镜头一转,10余年过去了。

 

当年追问《说好的幸福呢》的周杰伦跟《你不是真正的快乐》的阿信,两个不开心的男人抱在一起,合唱了《说好不哭》;而位于袁成杰《外滩十八号》的Hakkasan餐厅,在疫情之下,于2020年4月13日宣布永久歇业。当全国人民再谈及北京的时候,不再是“北京欢迎你”了,他们通常的第一反应是“北京房价多少了?”

而我,也从北京到了上海定居,从一个年轻人,变成新晋的中年人,虽不会再误会“没戏”与“梅西”,却时常会陷入分不清诸如“团粉”、“毒粉”、“唯粉”、“泥塑粉”各类词汇的迷惘里,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所嘲笑。

人一到中年,便开始念旧,对于自己曾经所熟识的事物,尤为长情,OD咖啡厅就是属于其中之一。
二、
 
早年在北京的时候,便与OD结缘。
 
那时,为了应对2008年的经济危机,国家启动了4万亿计划救市,众多的资金奔涌向市场,一切看起来似乎欣欣向荣,“消费升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众人提及。
 
OD的老板是一个中国通的老外,叫Paul,一直在国内做咖啡豆的生意。在“消费升级”的概念漫天宣扬的时候,Paul认为时机成熟了,是时候先让一小部分人从星巴克的劣质咖啡里解放出来了。于是在2011年的时候,他在北京开了自己的精品咖啡厅,那一年他坚信:一个属于精品咖啡的时代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那时候精品咖啡厅还属于新鲜事物,也不知为何,几个朋友之间流行的各类活动中突然就有了学习品鉴咖啡、红酒之类的小资类目,为此稀里糊涂便被介绍到OD去上了咖啡品鉴课,就这样认识了这家店的老板Paul。
Paul对自己的咖啡豆很自豪,指着吧台后百来万的咖啡豆的烘焙机说:国内很多人认为星巴克的咖啡是最好的,但其实因为星巴克的豆子采购量极大,好的豆子供应量根本不够,所以他们只能使用80分以下的豆子,为了掩盖豆子本身的缺陷,星巴克会采用过度烘焙,这就导致你们会觉得咖啡是苦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咖啡要加上各种奶与糖。其实,真正的好咖啡,你喝起来是应该是有一点酸的。
 
我对这段话很熟练,因为那年后来再跟朋友坐在星巴克里的时候,经常会卖弄这段内容。之所以不卖弄咖啡品鉴的话题,是因为课上所讲的每种咖啡所蕴含的各类果香花香,我一点都尝不出来,只有勉强尝出来酸与不酸。
 
话说回来,那时候,Paul对咖啡充满了热爱:“其实,我的主要收入是卖烘焙好的咖啡豆给各大精品咖啡厅,自己开这个门店主要是让更多人来体验。我希望将最好的咖啡传到中国,让更多人明白真正好的咖啡是什么味道。”
 
对于更好的咖啡味道,Paul还有自己的坚持:“你看,我们店里只卖咖啡跟冷餐,不像现在很多国内的咖啡厅,一边卖咖啡一边还卖餐饮,那样好咖啡的味道就被掩盖了。”
不得不说,热爱是会感染人的,Paul对咖啡的钟情确实影响了我,至少从那以后,按照他所说的“出于对咖啡的尊重”,我基本便只喝黑咖啡了,不加奶,不加糖,从热喝到冷,因为热的时候一种风味,冷的时候会有另一种风味。
三、
 
2014年离开北京以后,便渐渐淡忘了OD。
 
直到2019年无意间在上海突然又看到了OD的门面,我心里一喜,难道Paul已经实现了他的梦想,在全国都开分店推广他的精品咖啡了?
 
当即入店,与店长聊起与OD的渊源,才知道这几年来发生的故事。
 
北京店面刚营业的那几年,确实如Paul所预料,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生意兴隆。不过伴随着门店生意的火爆,还有4万亿刺激下节节攀升的房租,成本日益变高,但一杯售价50元的咖啡再涨价的空间却并不大。到了2015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原先市场上的“消费升级”论调,扭头直下,渐渐有了“消费降级”的势头,精品咖啡厅的经营形势就变得尤为艰难了。就是这样的背景下,Paul在2016年初将北京的门店关闭了,离开北京来到了上海重新开始。
 
Paul之所以选择来上海试试,一方面是因为国外进口豆子方便,而且很多采购他豆子的精品咖啡厅都在上海;另一方面上海对精品咖啡的接受度似乎要比北京高很多。Paul总结说:“北京没有生活的感觉,每个人似乎都在奋斗,每个人似乎都很匆忙”。
 
无论Paul如何解释他来上海的原因,我心里清楚也觉得惋惜:他终究没能在北京将他的精品咖啡理念让每一个人接受,不得不换一个战场继续。
就在这一年,星巴克宣布与康师傅联合,生产价格更低的星巴克即饮饮品。
四、
 
马云在湖畔大学讲授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的时候,说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星巴克的创始人舒尔茨告诉他的。
 
有次舒尔茨去英国出差,在伦敦最繁华金贵的地方,看见在很多名牌店中间夹着一个非常小的店铺在卖奶酪。他很好奇,见一胡子拉杂的老头在整理奶酪,便问:老先生,您卖奶酪的钱够付房租吗?
老头说:买20英镑的奶酪,我再回答你。
舒尔茨买了奶酪以后,老头拉着他走出去说:这街上所有的店都是我们家的地产。我们家很多代卖奶酪,赚了钱就店铺,因为我们喜欢卖奶酪。
 
马云总结说:坚持做自己,坚持做自己热爱的事,看起来很难,其实做起来很容易。
如若诚如马云所言,坚持做自己热爱事情的Paul似乎可以迎来不错的结局。
 
Paul来到上海后,确实迎来来不错的时光。2017年算是不错的一个年头,股民们逐渐从2015年的股灾中走出来,经济势头又再度往上的势头,Paul期待已久的“消费升级”似乎又如期而至了。而每一次的消费升级,都会伴随着精品咖啡的春天。
而就在这一年,星巴克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西路开了中国第一家,也是全球第二家的臻选烘焙工坊店,开始售卖单价在30至60元人民币之间的高端手冲咖啡。
 

一个咖啡馆的消亡

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店开业的那一天,马云也去站台了,他再一次看到“所有坚持的梦想最后都能成真的故事结局”,那一天以及随后的很多年,这家店都会人满为患。
 
就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小事,瑞幸咖啡成立了,标榜着要做中国版的星巴克。

五、

 
发现OD在上海开店的那天我很开心,我跟当年的那些朋友都发了信息,我说:OD来上海了,原来3年来,我们一直在同一个城市,只是不曾遇见过。我当即办了一张储值卡,各种折扣下来相当于30块就可以喝一杯精品手冲,比起当年竟然还要便宜。
 
不过,我发现门店比起在北京的时候,有了巨大的变化,店里的菜单里增加了各种意餐热食还有酒水。我不曾不合时宜地问他,是否还记得自己曾经自豪地说过:“那样好咖啡的味道就被掩盖了”。
虽然,在我看来,他对咖啡理想的追求,最后多多少少都要向现实妥协;Paul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他所提供的是顶级的美食体验,是一个更高级别的梦想——一个融合了咖啡、美酒与美食的梦想。
家诞生在两次经济危机之间的咖啡厅,经历了经济冷热交替之后,终于形成了如今的风格。无论如何,至少它活下来了,而且生意看起来不错,期间Paul还给店面重新装修升级了一下。
从那以后,我时常光顾,新书的很大一部分是在店里完成的。店员也很清楚我的口味,一杯手冲咖啡,配一杯冰块,品尝冷热的不同风味。阳光好的时候我会坐在户外,他们会递上咖啡渣垫底的烟灰缸;碰到有行人在那附近等人,店员也会热情招待他们坐下歇息,不消费也没有关系。
一切似乎岁月静好,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说不定经过几代人,Paul就可以“买下这街上所有的店”
没有想到一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第三次经济危机。
六、
春节叠加疫情,算起来有近2个月没有光顾了。
这期间股市急转直下,美股连续出现了3次熔断,每个人都感受到经济寒冬的气氛。
节后第一次去的时候,店里空荡荡的,我照例点了一份上一年咖啡豆冠军“洪都拉斯荔枝兰”,希望取个好点的兆头。可惜好兆头并没有灵验之处,后续几次路过,店里依旧是稀稀落落的顾客。
 
隔了几周,最后一次路过的时候,发现店面紧闭,门上贴了一张告示。
OD,终究没有熬过第三次经济危机,倒闭了
 
伴随着它的倒闭,瑞幸咖啡爆出了造假丑闻,而星巴克因为疫情关闭了大部分的门店。倒是一个做即时冲饮的速溶咖啡品牌,获得了新一轮的融资。“消费升级”最终还是没有继续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报复性存款”。

我看着门口贴着停业告知,感慨万分,拿出手机跟朋友们发微信说:OD了!

 

过了一会,有朋友回道:那你充的钱怎么办?

七、

“我现在只喝美式了,因为星巴克最便宜的就是25块的美式。”

“我现在只喝美式了+1”

“我现在只喝美式了+2”

……

“你们可以试试本周,比美式更好喝些,而且才20块。”

“而且,星巴克现在柜员时常偷懒,有时候你点本周,他给你上手冲精品咖啡。”

“20元喝手冲,也是真的很值啊!”

……

“肯德基的恋桃乌龙茶,真好喝…大块黄桃,才11块!搞不懂以前我为什么要喝星巴克的桃桃乌龙,三倍的价格。”

没过几天,我在一个媒体人大群里,兀然看到这样的对话,当下心里一咯噔,经济竟然让这些“无冕之王”的生活也如此难熬极简了。

 

一转念,便又突然想起了OD,又突然明白了它的归宿。

 

八、

人一到中年,便开始念旧,对于自己曾经所熟识的事物,尤为长情。这么多年来,估计除了商业软文,也没有人为它写过什么文字,索性便由我来写一篇文字来记录一下吧。

文末,突然想起前一阵热议的Bilibili广告中的一句话: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

 

一个咖啡馆的消亡

其实啊,真正的弱小的人,被大时代的车轮碾压消失的时候,没有嘲讽,没有讽刺,没有一丁点声音。

 

 

说明:文中的OD与Paul均为化名。

 

 

亲历三次经济危机

与三次美国熔断的

Lonely Planet

一个咖啡馆的消亡

饭局见闻

还原一个简单的世界

转自:饭局见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