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有600w,后来我开了家咖啡店…

之前我有600w,后来我开了家咖啡店...

网上有个段子说,文艺青年的三大创业杀手分别是:花店、书店、咖啡店……

 

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年轻人过于理想主义,脱离了本身的商业逻辑,抱着一边赚钱一边享受的心态,自然会容易亏损。

 

然而,真相真的是如此吗?

 

最近,我收到了三位粉丝的来信,讲述了他们各自开咖啡店倒闭的心酸历程。

 

有意思的是,他们还真不是一股脑扎进去开店,前期都自认为做了充分的调研,但最后还是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惨淡收场。

 

如果此时的你正准备开咖啡店,不妨来看看别人都踩过那些坑,或是提前做好创业路上的心理准备。如果你没有开店的打算,那么看看别人的创业故事,或许对你的生活也会有一些启发。

 

(本文由我们原创的视频脚本根据文字特性修改而来。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视频号鸭!各平台名字均为:@进击的沈帅波)

 

 

 

之前我有600w,后来我开了家咖啡店...

样本一:用复合咖啡业态打开c端市场

 

如果你细心观察生活的话,会发现当前市面上主流的咖啡模式,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种是初代咖啡连锁品牌,以上岛咖啡为例,里面牛排、西餐、咖啡奶茶无所不卖。

第二种是以星巴克为代表的第三空间,人们可以在里面闲聊、办公。

第三种是以瑞幸为代表的超小型门店,在城市形成了巨大的网络。

第四种是超大型咖啡馆,本质上已经不单纯是咖啡馆了,还有场地租赁、活动承办的性质。

第五种是精品咖啡,例如seesaw、Manner,受众是对咖啡品质有更高追求的新中产。

相较于现在咖啡赛道的群雄逐鹿,其实几年前咖啡市场的热潮还没有被掀起。

 

当时大部分都市白领的咖啡消费停留在星巴克、costa等,还没有诞生瑞幸、Manner等等的精品咖啡或是体验型咖啡品牌,可谓蓝海一片。

 

我们的第一位主人公叫小贝(音译),当时就是觉得这个生意大有可为。

 

之前我有600w,后来我开了家咖啡店...

在开店前,小贝了解到企业有很多的团建、聚餐、开会、社交、party、路演等的需求,因此她定位B端的企业商务社交需求,在成都开了家超大型咖啡店,足足上下四层楼,总计1000平。

 

但门店从2018年6月12日开始营业到2022年1月24日正式歇业,只存活了三年半时间。

 

这个过程中,小贝前期投入了600万,咖啡设备花了40万,面包机加各种各样的餐饮设备花了40万,家具器具花了120w,但这些都不是重头。重头是店铺改造和装修,这类体验型大店必须要布置的非常温馨好看才能吸引到客流,因此小贝投入了整整400万进行精装修。

此外,大店的房租高达15w/月,大致需要雇佣15-30员工,成本高达15w/月,小贝前期还对员工进行了大规模培训,因此单月的运营成本高达30w。

 

听到这,正常人的心都在滴血了。但好在小贝的巨额斥资,也得到了不错的回报。

 

「咖啡店+场地租赁」的复合业态,收获了很多B端客户。当时许多互联网、地产、快消零售的企业也都来找他们做空间租赁和活动策划的落地执行。

 

咖啡店毛利也可以做到80%,小贝很快就赚到了第一桶金,在两年内就回本了。如果形势一直这么发展下去,其实这次创业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了。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来了。2020年疫情来了。这对当时所有的餐饮企业无疑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小贝的咖啡店直接停业了3个月,房租、工资、物料……全都像大山一样压在小贝身上。

 

疫情前,由于小贝在B端生意很好,所以忽视了在C端积累口碑。

 

而疫情后,据小贝统计,b端用户的消费频次降低至少70%,小规模的会议(20人以内)的活动复购频次可能一个月2-4次,大型活动(50人以上)基本归0。

 

靠着30%的零售和to c的业务,小贝几乎入不敷出。但光干着急也没有用,小贝迅速展开自救,在大众点评、小红书、微博去做线上推广,以及研发很多新品促销,但结果收效甚微。

 

当时,C端生意已经是红海中的红海,追求品牌的去了星巴克,追求性价比的去了瑞幸,追求独特口感的去了各种精品咖啡店。而小贝的大型咖啡店其实很难掉头,最终只能掉入了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所以在一段时间的苦力支撑后,选择了及时关店止损。

 

而背后更不容忽视的是,在疫情的冲击下,对于餐饮行业的打击是普遍的。在这种生死存亡之际,大多数咖啡店品牌能活下来,背后往往离不开资本的支持。

 

而个人独立经营咖啡店,往往是缺乏这种坚强的后盾的。在这种“前有狼后有虎,中间还有个250”的环境下,想要杀出一条血路,更是难上加难。

 

之前我有600w,后来我开了家咖啡店...

样本二:网红咖啡店的速生速死

 

如今,你打开小红书搜索「咖啡店」,一定会发现各种KOL去网红咖啡店探底打卡的笔记。

 

这类咖啡店大多比较小,开在偏僻的社区或者弄堂,经过改造后就会凭借独特的装修风格,成为吸引年轻人周末打卡拍照的圣地。

 

之前我有600w,后来我开了家咖啡店...

我们的第二位主人公叫小Y(音译),她的开的就是这类网红咖啡店,于2021年5月开业,至今还在坚持中。

 

小Y是一位97年的女生,她在开店之前,觉得自己本身就喜欢喝咖啡,并且之前也学过一些相关的课程。在上班两年后产生了厌倦,果断裸辞,对开一家网红咖啡店信心满满。

 

因此,她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以网红店为目标,吸引年轻人打卡。

 

首先,她把选址定在某一线城市中,一个非常老的社区,原店有点类似于六七十年代的老式理发店,地理位置上离地铁站1.3公里,不是特别好找,因此房租非常便宜,一年下来只要5w。

 

其次,由于社区里面都是老人,因此开在老社区也就意味放弃了社区流量。想要做出网红咖啡店,必须靠差异化的装修和体验来取胜。为了营造出很上一个时代的感觉,小Y对这个60平的小店进行了大改造,大家可以自行想象是「超级文和友的最小单位」,整个软装加硬装加起来30万。

小Y没有小贝那么财大气粗了,30万的启动资金,是和另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资的,包括了前期的装修、培训、物料等等。

 

小Y的开局可以说是比较顺利的。还没开店,就有很多KOL联系她要来探店,且都是不收钱的,给小Y省下了很大一笔宣传费用,而在小红书、大众点评上高密度的推广,很快让这家网红咖啡店,吃到了第一波流量,火了起来。

 

但好景不长,这家店依旧没有逃脱网红咖啡店的宿命,那就是容易过气。因为,该来的KOL都来过了,该打卡的就打完卡了,也就自然没有流量了。

 

此时,小Y的咖啡店迎来一个悲凉的转折点:在工作日的时候,只有1-2单,周末也只有零零散散的20-30单,只能不温不火地营业着。

 

眼看咖啡店没什么水花了,她的合伙人转而找了一份工作,只是下班的时候来看看店。

 

基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大多数网红咖啡店逃离不了速生速死的命运,如果你想加入这场游戏,必须要清楚以下几点认知:

 

第一,网红咖啡店前期必须在装修上大量投入,去差异化的装修去迎合追求新奇的年轻人。但当下的审美和风格瞬息万变,可能流行一阵就不流行了。

 

第二,网红咖啡店的赚钱效应,很多时候是根据开店时间边际递减的,后面不断会有新兴网红店冒出来取代你。因此生命周期就在2-3年,前期赚不到钱,后期更赚不到。

 

第三,网红咖啡店的本质是博人眼球,需要不断的花式营销,它的复购率甚至比不上社区周边靠性价比能活下来的店。

 

 

之前我有600w,后来我开了家咖啡店...

样本三:专门做外卖,是否可行?

 

前两个案例,大多还是有一些文艺青年的浪漫因子存在。实际上,过度依赖网红、营销,从商业模式上本身就是不持久的。

 

那么我们的第三位主人公叫恒星,做的就不是网红店,他的店名字叫「魔法咖啡」,历时三个月倒闭。

 

他又是怎么自己搞死自己的呢?

 

之前我有600w,后来我开了家咖啡店...

 

和大部分咖啡店的思路不同的是,恒星把咖啡店开在了仓库里,专门做外卖。

 

为什么专门做外卖?大多数人可能不解,恒星解释道:

 

一方面是由于他资金有限,没有装修、加盟的本金,但又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店。

 

另一方面是辞职后辗转于认识的一些朋友的店铺,期间看到过7-8家不接待堂食的咖啡店,觉得专门做外卖应该也有市场。

 

于是恒星卖掉了自己的摩托车,加上自己的存款和家里自主,硬是凑了8万出来。

 

为了将开店成本压倒最低,恒星只是将仓库简单改良了一下,换了几个电灯泡,定做了一个水吧的吧台,和一些基本款的东西保证能营业,前后总共花了5万块,就把店开出来了。

 

之前我有600w,后来我开了家咖啡店...

而在办营业执照上,恒星也废了很大的劲。理论上,仓库是办不出营业执照的,临近开业前的一周,恒星花了几百元找代办跑程序才把营业执照办好。

 

历经坎坷,【魔法咖啡】终于在2021大年初六正式营业了,然而盈利效果却不如恒星预想的那样美好。

 

第一个月生意冷清,几乎只能维持在3-4单/天,还是找朋友刷单的。

 

第二个月情况稍好一些,停止了刷单,但也仅维持在在5-6单/天。这么下来,一个月的总营业额在150-180单左右,而一单只有20块,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房租。

 

到了第三个月,线上就无法维持运营,恒星自己也疲于应对,因此放弃了。折价卖了设备转让门店,最后留下了咖啡机。

 

在这个创业过程中,他反思道,做了很多看起来很严谨实则没太必要的前期调研。比如说去了好几家咖啡厅、西餐厅打工,做学徒,以及去云南咖啡豆原产地考察等等。

 

但我认为恒星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其实正是出纯外卖业务上。

 

如果将咖啡店的零售业务大致拆解为以下三类:到店喝、自提、外卖。

 

外卖业务其实只占到了1/3,尽管利润高,但也有其局限性。

 

外卖的最大的痛点,就在于品质不高,在历经长时间的配送后,口感已经降低了一大半,因此大多数咖啡店的外卖业务都是靠到店和自提来拉动的。

 

恒星主动放弃了前两类零售业务,并且还要在无品牌的情况下,去搏1/3的外卖业务,是非常不科学的。

 

 

之前我有600w,后来我开了家咖啡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咖啡已经成为了每个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

 

毫无疑问,未来咖啡市场仍将会是增量市场。根据统计,2020年中国咖啡年人均饮用杯数仅为7.9杯,预计到2023年人均杯数可达10.8杯。

 

由于「高频+成瘾」的特性,咖啡一直是一门好生意。

 

但它在快速普及化的同时,也在快速的资本化。

 

初代咖啡连锁品牌上岛咖啡,拥有3000家门店火遍全国,到后来咖啡品牌的群雄逐鹿,星巴克、瑞幸、Manner、SeeSaw等品牌在资本的助推下快速崛起。前段时间,蓝瓶咖啡又风靡了上海。

 

咖啡业态也在不断细分,无论是追求性价比、品牌还是独特口感,你都能找到合适的品牌。

 

反观个人咖啡店创业者,尽管他们的失败总是能找到一些看似合理的原因。

 

而我却更多的看到了,他们前期的精打细算,无头苍蝇般的调研,面对疫情时的不堪一击。纵使开成功了,背后没有资本支持,也难逃速生速死的命运。

 

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爱喝咖啡和开个咖啡店,还真不是一回事儿。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GiwwymvA55TacZY0HCAZQ

开一家咖啡馆能赚多少钱?【实地调查】

 

开一间咖啡馆、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读书聊天,是不少人的理想。有人挖苦这种创业思路,觉得咖啡馆创业过于轻浮,只看到咖啡馆的阳春白雪、没看到实体店背后的焦头烂额。
 
其实,咖啡馆也是生意,只要是生意,就有赚钱的机会;如果能让这个生意持续获得可观的盈利,就是相当不错的创业项目,比日复一日的搬砖强。
最近一年,我频繁混迹广州的各个咖啡馆。而咖啡馆最为密集、环境又不错的地方,无疑是天河体育中心附近。
今天,我就来到天河体育中心这家我最常去的这家咖啡馆,CT 咖啡,算一算这家咖啡馆每个月能赚多少钱。

 

开一家咖啡馆能赚多少钱?【实地调查】

 

 

01

一杯咖啡的毛利

 

我对 CT 咖啡的菜单很熟悉了,但为了拍照,还是要来了菜单给大家看一看。

 

开一家咖啡馆能赚多少钱?【实地调查】

开一家咖啡馆能赚多少钱?【实地调查】

开一家咖啡馆能赚多少钱?【实地调查】

 

CT 咖啡的产品,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咖啡,一类是茶。这种品类搭配,大有学问。广东是饮茶大省,广东人超爱喝茶,茶叶年消费量超25万吨,人均茶叶消费量约1000g,居全国第一。所以在广州咖啡馆中,常见咖啡和各类茶饮的混搭。

 

咖啡的价格,普遍在 30-40 元之间。茶的价格,若点单杯,价格为 30-36 元;若点一壶,则在 52-72 元之间。考虑到 CT 咖啡馆里,绝大部分客人都是两人一组,一壶茶两人喝,客单价落在 26-36 之间。所以无论是饮茶还是喝咖啡,客单价都在30元左右。

 

现在我们大致知道,CT 咖啡的客单价在 30 元或稍高一点,为了保守计算,我们就计为 30 元。一杯意式咖啡的咖啡豆+牛奶的物料成本约为 5.5 元,所以 CT 咖啡的平均客单毛利24.5 元

 

 

02

每日的营业收入

CT 咖啡共有 23 个座位(其中 10 个在院子里,13 个在室内),生意相当不错,从早到晚都有人。我下午 14:00 过来,咖啡馆中已经有十几个客人了。随后,我从 14:00 坐到 17:30,统计了一下工作日下午的客流量。
12:00-14:00 11 人
14:00-15:00 4 人
15:00-16:00 3 人
16:00-17:00 4 人
CT 咖啡附近有不少商业设施、写字楼和居民楼,所以很难区分这些客户的具体来源,考虑到目力所及,都是较年轻的客户,所以我猜大多数人都在这附近工作,中午吃完饭直接来这里坐一坐,或者把 CT 咖啡当做商务洽谈的场所。
 
需要注意的是,CT 咖啡不做外卖,我从未见到外卖小哥上门拿货,全部销售均在店内完成。这一点让数据统计更加简单。
蹲点期间,我还看到了一个妈妈带着自己刚放学的孩子来喝咖啡,应该住在附近吧。
直到我离开,CT 咖啡在整个下午共接待了 22 名客户,大家基本都是人均一杯咖啡或一杯茶,没有例外。CT 咖啡其实还提供一些蛋糕甜点,似乎销售量不大,我本人吃过,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可能由于 CT 咖啡的社交属性更强一些,而社交时吃东西不是很礼貌,所以食品销量受到了店铺社交属性的抑制。

 

开一家咖啡馆能赚多少钱?【实地调查】

 

 

下午是 CT 咖啡每日销量的高峰,但其实晚上还有一个小高潮。我没有实地统计,但根据我在 CT 咖啡的经验,晚间直到打烊,消费应该在 10 人左右,早上消费应该在 5 人左右。

 

9:00-12:00 预计 5 人

17:00-22:00 预计 10 人

 

至此,CT 咖啡在工作日的客流情况应该是:

 

上午,5 人;

下午,22 人;

晚上,10 人;

全天一共 37 人。

 

从之前的计算中,我们已经得出 CT 咖啡的客单毛利为 24.5 元,所以 CT 咖啡在工作日的每日毛利为 37 x 24.5 = 906.5 元。需要注意的是,900 块的毛利,还没有去掉房租、水电、人力等成本。做生意不易啊!

 

这个数字,仅仅是 CT 咖啡在工作日的数据,根据我的经验,这家店在节假日非常火爆,不仅店里时常出现满员的情况,翻台率也比其他咖啡店高得多,大约在平常的 2-3 倍,我们取平均值 2.5 倍吧。

 

所以节假日的毛利为 906.5 元 x 2.5 = 2266.25元,同样这个数字还没减掉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下面我们会进一步计算。

 

 

03

经营一间咖啡馆的成本

我们先说说 CT 咖啡的房租。这是绝大部分咖啡店的最大成本,往往能占到 30%甚至更高。CT 咖啡的房租占总成本多少百分比呢?大家可以先盲猜一下。
天河区是整个广州的地理中心与经济中心,而天河体育中心又是天河区的中心。在这里,有全国最繁忙的地铁站「体育西站」,高峰时期客流量达到 84.4 万人/天。按理说,这样人流量爆棚的地方,房租会高到离谱,事实的确如此。

 

开一家咖啡馆能赚多少钱?【实地调查】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附近的租金分布)

 

从上图可以看出,只要是沿街的商铺,日租金都在10-20元/平米/天以上,月租金很容易达到几万甚至十几万。这种大投入大产出,绝对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得起的。如果一家独立咖啡馆租这样的「贵族」铺面,绝对死定了。

 

而 CT 咖啡的位置,在这里。

 

开一家咖啡馆能赚多少钱?【实地调查】

(高价地段的社区底商,通常是性价比很高的选址)

 

这个位置在居民区里,同时距离主干路不远,天然屏蔽了体育中心附近的嘈杂人流,又让慕名而来者很容易找到。这里的商铺租金普遍为7元/平米/天,和一街之隔的体育中心商圈有着天壤之别。

 

CT 咖啡整个面积约为60平米,算下来租金是 12600 元/月,考虑到店门口还有一个 20 多平米的小院子,租金可能会稍高一点,那么我们估算其租金应为 15000 元/月

 

咖啡馆中常驻 2 位咖啡师,一男一女,我通过 58 同城,发现目前天河区咖啡师的薪水大致是 4000-6000 元之间,考虑到 CT 咖啡出品质量一直不错,天河区的物价又不便宜,这一条我取上限 6000 元/人/月,总人力成本12000 元/月

 

开一家咖啡馆能赚多少钱?【实地调查】

(广州天河咖啡师薪水从4000元到8000元都有,6000元相对平均)

 

咖啡店对水电的使用比较多,2000 元/月应该差不多了。

 

开一家咖啡馆能赚多少钱?【实地调查】

 

CT 咖啡的老板是个台湾人,整家咖啡馆的装潢与气氛都非常温馨柔和,又不过分装饰(这一问题常见于国内的独立咖啡厅)。这样的面积和装潢水平,我盲猜装修成本15万元。照片右侧那个巨大的 XLVI 双头咖啡机,国内零售价大约为6.2万元其他磨豆机、冰箱、空调、杯碗、桌椅等物品,估计10万元可以搞定。

 

开一家咖啡馆能赚多少钱?【实地调查】

(这个价位的咖啡机,对小型咖啡馆来说比较奢华了)

 

总结一下,CT 咖啡的固定成本(就是创业时一次性花出去的钱)如下:

 

装修,15 万元;

咖啡机,6.2 万元;

桌椅和其他设备等,10 万元;

合计共 31.2 万元。

 

CT 咖啡的变动成本(就是每个月都要花的钱)如下:

 

水电,2000 元/月;

人工,12000 元/月;

房租,15000 元/月;

合计共 29000 元/月。

 

现在,我们知道了 CT 咖啡的毛利、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就可以计算这家店的盈亏水平了。

 

04

到底能赚多少钱

现在,我们知道了 CT 咖啡每一杯均价为 30 元、物料成本为 5.5 元,即每杯咖啡/茶的毛利是 24.5 元。想要盈利,就需要让总毛利能覆盖掉变动成本。
那么,CT 咖啡每天要卖多少杯咖啡,才能达到盈亏平衡呢?
每日盈亏平衡杯数 = 每月总变动成本/每杯咖啡毛利/30天 = 29000/24.5/30 ≈ 40 杯/天!
也就是说,这家店每天卖出去 40 杯咖啡/茶饮,当日才算是盈亏平衡了。而我今天计算的总销量仅为 37 杯。所以在工作日,CT 咖啡应该是处于微利或者微亏的状态,主要盈利点则来源于每个月的周末及假日带来的销量大幅增长。
按照节假日销量达到工作日 2.5 倍来计算,37 x 2.5 ≈ 93 杯,前 40 杯的毛利全部都用来覆盖变动成本,后面的 53 杯则全部为净利润,那么每个节假日能带来 53 x 24.5 ≈ 1300 元的净利。以每月有 8 个节假日计算,每月盈利为 1300 x 8 = 10400 元
所以,10400 元,就是这家咖啡店的每月净利润。这个利润,想要覆盖最开始装修、买设备的31万元固定投入,需要坚持30个月,也就是近3年时间。从第4年起,才开始真正的盈利。
看来,咖啡馆生意不好做啊……想开咖啡馆创业的朋友,一定要先算好账。

05

星巴克为什么赚大钱

CT 咖啡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总投入相对不大(30万元一次性支出+2.9万元/月支出),生意状况良好(店里人总是很多),但依然盈利非常有限,其中房租在总成本中占比高达 50%。老板尽心尽力的经营,投入了几十万,承担了市场风险,却只能获取到一份普通工资水平的利润,这显然不是我们的目标。
那么作为对比的星巴克,是不是也是这样艰难求生呢?
完全不是。
星巴克的选址,永远是最优秀的地段,但由于其具有极强的品牌优势和吸引人流量的能力,所以和业主(一般是大型商场)进行谈判时,基本都能拿到最优秀的位置和最低廉的租金,甚至常常是其他商铺 1/4 的租金水平。星巴克在选址时也有硬性规定,即租金在总成本中不能超过 15%。
假设星巴克跑到 CT 咖啡现在的位置去开店,在其强大的议价能力之下,租金应该低至 4500 元/月,连 CT 咖啡目前支付的零头都不到。即便客流量、其他成本不变,月收入也能直接从 10400 元飙升到 20900 元,增长到原来的 200%;而星巴克的品牌,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客流量和更低的物料成本,收入很容易达到原先的300%甚至400%(也就是3万元到4万元左右)。这样的收入水平,对一个居民区中的小型商铺来说,非常不错。可以说,星巴克的很大一部分利润,都是从房租里面挤出来的。
可惜普通人开咖啡馆,不可能具备星巴克的议价能力和引流能力。因此,如果你已经选定了一个位置不错的商铺、想开一家咖啡馆来创业,那么最重要的三件事,一定是房租、房租、房租!
 
转载自公众号:古老湿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jCV59UQ-Rmfcd5bgL5i1g

一个咖啡馆的消亡

不过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碾压过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有人被压在车轮的最底下,有人则顺着车轮滚到了顶峰。

———
文:Lonely Planet
公众号:饭局见闻
“没戏!没戏!”
 
2008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内,几万观众一起齐声喊着“没戏”的时候,北京奥运会所引爆的热情尚在高峰,没有人预见到一场即将席卷而来的金融危机,将改变所有人的生活。
 
当时,我也不曾想到这或许是一种征兆,不看足球的我只是一脸诧异以为发生什么意外,后来朋友嘲笑我说:那是观众在呼唤巨星“梅西”。将一个时代的巨星,听成了一个时代的悲鸣,这么荒诞的事情不久变成了朋友间茶余饭后的笑谈。
 
 
一、
 
KTV,一个供民众唱歌聚会的场所,消失于2020年初。
 
2008年,我们还年轻,白天咖啡厅桌游,晚上桌球酒吧KTV,这些算是那时候的聚会标配。
 
那年,KTV的热名歌曲榜里,有周杰伦的《说好的幸福呢》,有五月天《你不是真正的快乐》,有袁成杰的《外滩十八号》。当然,当之无愧的年度歌曲是每条大街小巷里飘荡的刘欢的《北京欢迎你》。
 

镜头一转,10余年过去了。

 

当年追问《说好的幸福呢》的周杰伦跟《你不是真正的快乐》的阿信,两个不开心的男人抱在一起,合唱了《说好不哭》;而位于袁成杰《外滩十八号》的Hakkasan餐厅,在疫情之下,于2020年4月13日宣布永久歇业。当全国人民再谈及北京的时候,不再是“北京欢迎你”了,他们通常的第一反应是“北京房价多少了?”

而我,也从北京到了上海定居,从一个年轻人,变成新晋的中年人,虽不会再误会“没戏”与“梅西”,却时常会陷入分不清诸如“团粉”、“毒粉”、“唯粉”、“泥塑粉”各类词汇的迷惘里,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所嘲笑。

人一到中年,便开始念旧,对于自己曾经所熟识的事物,尤为长情,OD咖啡厅就是属于其中之一。
二、
 
早年在北京的时候,便与OD结缘。
 
那时,为了应对2008年的经济危机,国家启动了4万亿计划救市,众多的资金奔涌向市场,一切看起来似乎欣欣向荣,“消费升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众人提及。
 
OD的老板是一个中国通的老外,叫Paul,一直在国内做咖啡豆的生意。在“消费升级”的概念漫天宣扬的时候,Paul认为时机成熟了,是时候先让一小部分人从星巴克的劣质咖啡里解放出来了。于是在2011年的时候,他在北京开了自己的精品咖啡厅,那一年他坚信:一个属于精品咖啡的时代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那时候精品咖啡厅还属于新鲜事物,也不知为何,几个朋友之间流行的各类活动中突然就有了学习品鉴咖啡、红酒之类的小资类目,为此稀里糊涂便被介绍到OD去上了咖啡品鉴课,就这样认识了这家店的老板Paul。
Paul对自己的咖啡豆很自豪,指着吧台后百来万的咖啡豆的烘焙机说:国内很多人认为星巴克的咖啡是最好的,但其实因为星巴克的豆子采购量极大,好的豆子供应量根本不够,所以他们只能使用80分以下的豆子,为了掩盖豆子本身的缺陷,星巴克会采用过度烘焙,这就导致你们会觉得咖啡是苦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咖啡要加上各种奶与糖。其实,真正的好咖啡,你喝起来是应该是有一点酸的。
 
我对这段话很熟练,因为那年后来再跟朋友坐在星巴克里的时候,经常会卖弄这段内容。之所以不卖弄咖啡品鉴的话题,是因为课上所讲的每种咖啡所蕴含的各类果香花香,我一点都尝不出来,只有勉强尝出来酸与不酸。
 
话说回来,那时候,Paul对咖啡充满了热爱:“其实,我的主要收入是卖烘焙好的咖啡豆给各大精品咖啡厅,自己开这个门店主要是让更多人来体验。我希望将最好的咖啡传到中国,让更多人明白真正好的咖啡是什么味道。”
 
对于更好的咖啡味道,Paul还有自己的坚持:“你看,我们店里只卖咖啡跟冷餐,不像现在很多国内的咖啡厅,一边卖咖啡一边还卖餐饮,那样好咖啡的味道就被掩盖了。”
不得不说,热爱是会感染人的,Paul对咖啡的钟情确实影响了我,至少从那以后,按照他所说的“出于对咖啡的尊重”,我基本便只喝黑咖啡了,不加奶,不加糖,从热喝到冷,因为热的时候一种风味,冷的时候会有另一种风味。
三、
 
2014年离开北京以后,便渐渐淡忘了OD。
 
直到2019年无意间在上海突然又看到了OD的门面,我心里一喜,难道Paul已经实现了他的梦想,在全国都开分店推广他的精品咖啡了?
 
当即入店,与店长聊起与OD的渊源,才知道这几年来发生的故事。
 
北京店面刚营业的那几年,确实如Paul所预料,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生意兴隆。不过伴随着门店生意的火爆,还有4万亿刺激下节节攀升的房租,成本日益变高,但一杯售价50元的咖啡再涨价的空间却并不大。到了2015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原先市场上的“消费升级”论调,扭头直下,渐渐有了“消费降级”的势头,精品咖啡厅的经营形势就变得尤为艰难了。就是这样的背景下,Paul在2016年初将北京的门店关闭了,离开北京来到了上海重新开始。
 
Paul之所以选择来上海试试,一方面是因为国外进口豆子方便,而且很多采购他豆子的精品咖啡厅都在上海;另一方面上海对精品咖啡的接受度似乎要比北京高很多。Paul总结说:“北京没有生活的感觉,每个人似乎都在奋斗,每个人似乎都很匆忙”。
 
无论Paul如何解释他来上海的原因,我心里清楚也觉得惋惜:他终究没能在北京将他的精品咖啡理念让每一个人接受,不得不换一个战场继续。
就在这一年,星巴克宣布与康师傅联合,生产价格更低的星巴克即饮饮品。
四、
 
马云在湖畔大学讲授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的时候,说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星巴克的创始人舒尔茨告诉他的。
 
有次舒尔茨去英国出差,在伦敦最繁华金贵的地方,看见在很多名牌店中间夹着一个非常小的店铺在卖奶酪。他很好奇,见一胡子拉杂的老头在整理奶酪,便问:老先生,您卖奶酪的钱够付房租吗?
老头说:买20英镑的奶酪,我再回答你。
舒尔茨买了奶酪以后,老头拉着他走出去说:这街上所有的店都是我们家的地产。我们家很多代卖奶酪,赚了钱就店铺,因为我们喜欢卖奶酪。
 
马云总结说:坚持做自己,坚持做自己热爱的事,看起来很难,其实做起来很容易。
如若诚如马云所言,坚持做自己热爱事情的Paul似乎可以迎来不错的结局。
 
Paul来到上海后,确实迎来来不错的时光。2017年算是不错的一个年头,股民们逐渐从2015年的股灾中走出来,经济势头又再度往上的势头,Paul期待已久的“消费升级”似乎又如期而至了。而每一次的消费升级,都会伴随着精品咖啡的春天。
而就在这一年,星巴克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西路开了中国第一家,也是全球第二家的臻选烘焙工坊店,开始售卖单价在30至60元人民币之间的高端手冲咖啡。
 

一个咖啡馆的消亡

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店开业的那一天,马云也去站台了,他再一次看到“所有坚持的梦想最后都能成真的故事结局”,那一天以及随后的很多年,这家店都会人满为患。
 
就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小事,瑞幸咖啡成立了,标榜着要做中国版的星巴克。

五、

 
发现OD在上海开店的那天我很开心,我跟当年的那些朋友都发了信息,我说:OD来上海了,原来3年来,我们一直在同一个城市,只是不曾遇见过。我当即办了一张储值卡,各种折扣下来相当于30块就可以喝一杯精品手冲,比起当年竟然还要便宜。
 
不过,我发现门店比起在北京的时候,有了巨大的变化,店里的菜单里增加了各种意餐热食还有酒水。我不曾不合时宜地问他,是否还记得自己曾经自豪地说过:“那样好咖啡的味道就被掩盖了”。
虽然,在我看来,他对咖啡理想的追求,最后多多少少都要向现实妥协;Paul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他所提供的是顶级的美食体验,是一个更高级别的梦想——一个融合了咖啡、美酒与美食的梦想。
家诞生在两次经济危机之间的咖啡厅,经历了经济冷热交替之后,终于形成了如今的风格。无论如何,至少它活下来了,而且生意看起来不错,期间Paul还给店面重新装修升级了一下。
从那以后,我时常光顾,新书的很大一部分是在店里完成的。店员也很清楚我的口味,一杯手冲咖啡,配一杯冰块,品尝冷热的不同风味。阳光好的时候我会坐在户外,他们会递上咖啡渣垫底的烟灰缸;碰到有行人在那附近等人,店员也会热情招待他们坐下歇息,不消费也没有关系。
一切似乎岁月静好,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说不定经过几代人,Paul就可以“买下这街上所有的店”
没有想到一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第三次经济危机。
六、
春节叠加疫情,算起来有近2个月没有光顾了。
这期间股市急转直下,美股连续出现了3次熔断,每个人都感受到经济寒冬的气氛。
节后第一次去的时候,店里空荡荡的,我照例点了一份上一年咖啡豆冠军“洪都拉斯荔枝兰”,希望取个好点的兆头。可惜好兆头并没有灵验之处,后续几次路过,店里依旧是稀稀落落的顾客。
 
隔了几周,最后一次路过的时候,发现店面紧闭,门上贴了一张告示。
OD,终究没有熬过第三次经济危机,倒闭了
 
伴随着它的倒闭,瑞幸咖啡爆出了造假丑闻,而星巴克因为疫情关闭了大部分的门店。倒是一个做即时冲饮的速溶咖啡品牌,获得了新一轮的融资。“消费升级”最终还是没有继续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报复性存款”。

我看着门口贴着停业告知,感慨万分,拿出手机跟朋友们发微信说:OD了!

 

过了一会,有朋友回道:那你充的钱怎么办?

七、

“我现在只喝美式了,因为星巴克最便宜的就是25块的美式。”

“我现在只喝美式了+1”

“我现在只喝美式了+2”

……

“你们可以试试本周,比美式更好喝些,而且才20块。”

“而且,星巴克现在柜员时常偷懒,有时候你点本周,他给你上手冲精品咖啡。”

“20元喝手冲,也是真的很值啊!”

……

“肯德基的恋桃乌龙茶,真好喝…大块黄桃,才11块!搞不懂以前我为什么要喝星巴克的桃桃乌龙,三倍的价格。”

没过几天,我在一个媒体人大群里,兀然看到这样的对话,当下心里一咯噔,经济竟然让这些“无冕之王”的生活也如此难熬极简了。

 

一转念,便又突然想起了OD,又突然明白了它的归宿。

 

八、

人一到中年,便开始念旧,对于自己曾经所熟识的事物,尤为长情。这么多年来,估计除了商业软文,也没有人为它写过什么文字,索性便由我来写一篇文字来记录一下吧。

文末,突然想起前一阵热议的Bilibili广告中的一句话: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

 

一个咖啡馆的消亡

其实啊,真正的弱小的人,被大时代的车轮碾压消失的时候,没有嘲讽,没有讽刺,没有一丁点声音。

 

 

说明:文中的OD与Paul均为化名。

 

 

亲历三次经济危机

与三次美国熔断的

Lonely Planet

一个咖啡馆的消亡

饭局见闻

还原一个简单的世界

转自:饭局见闻

想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不起,这个梦不太好圆

想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不起,这个梦不太好圆

文本作者/ 韩小妮 顾筝

“开家咖啡馆”,这是许多文艺青年的梦想。

尤其是近几年,各种咖啡馆在上海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在大众点评上输入“咖啡馆”三个字,显示有8000多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不过且慢,我们可能要给你浇盆冷水了。

用过来人的话来说,开咖啡馆是一个圆梦的过程。至于这个梦是噩梦还是好梦……那就不好说了。

 

“想咖啡了。”疫情期间,不少人这么说。

在沉寂了近两个月后,南阳路上的小咖啡馆渐渐恢复了活力。

这条小路从西到东,不过400多米,却有好几家咖啡馆。

南阳路205号,据说是许多咖啡馆主来上海的“朝圣地”。

这是一家嵌在居民楼里的小咖啡店,店面只有两个平方。

 

想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不起,这个梦不太好圆

南阳路上

这家迷你咖啡馆

传说曾经“月入10万”

Manner Coffee就是从这里起家,如今在上海拥有约50家门店,并把足迹延伸到了北京、苏州、成都等城市。

往铜仁路方向走,100米间有一家蓝京咖啡和Manner的另一家分店。

“静安是上海咖啡氛围最好的区域之一。”铜仁路菜场那家Manner的咖啡小妹友善而健谈。

“这边咖啡馆确实挺多的。我们旁边有星巴克和瑞幸,那边有一家Wagas。”她一一细数道。

“前面有家蓝京,做得也挺不错的。老板在附近开了两家店。”

甚至,Manner在自己跟自己竞争。

“我们这边基本三步就有一家Manner。南阳路有一家,旁边东海广场有一家,芮欧、晶品、上海商城、奉贤路上都有。”

竞争如此激烈,让靠近陕西北路的Yolo Sense难免有些压力。虽然有堂吃的地方,但它家的咖啡价格却只比Manner贵了2元。

 

想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不起,这个梦不太好圆

由于竞争激烈

南阳路上的咖啡馆

定价都不敢太高

当问及这家咖啡馆开了多久,咖啡小哥回答说:“我们开了很久了。”

“有四五个月了吧。”他继而补充说。

南阳路上形形色色的咖啡馆,可以说是现今上海咖啡业态的一个缩影。

近些年,上海的咖啡行业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

2017年10月,被称为“星爸爸的爸爸”的皮爷(Peet’s)咖啡,在东湖路上开出第一家店,一时间座位难求。

两个月后,“星爸爸”出手了。

全球最大的星巴克烘焙工坊落户上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门前大排长队。

 

想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不起,这个梦不太好圆

南京西路上的

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

门口常有人拍照

“日本第一咖啡品牌”Doutor、“加拿大国民咖啡”Tim Hortons纷纷抢滩上海。

咖啡陪你、动物园咖啡等韩国咖啡连锁品牌,在市场上经历了一番沉浮。

还有自带话题的瑞幸咖啡,成立不到两年便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然而最近,资本泡沫又碎了一地,跌破了传统咖啡人的眼镜。

上海本土的咖啡品牌Seesaw、Manner成绩也不错,经过几年的成长后,先后拿到融资,加快了开店的步伐。

一时间,上海的咖啡行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大批独立咖啡馆受到鼓舞,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美团点评与咖门进行的联合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上海有6500家咖啡馆,居全国首位。

这几年,数字蹭蹭蹭继续向上攀升。如今在大众点评网上键入“咖啡馆”三个字,可以得到8000多个结果。

“我听说有些从国外留学回来或者在外企工作的年轻人,因为喜欢咖啡文化,放弃高薪去做咖啡师、开咖啡馆。”珈露梦咖啡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荫法说。

 

想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不起,这个梦不太好圆

咖啡师们

通常年轻

且充满活力

在他从业的十年里,整个咖啡行业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我刚入行的时候,很多人对咖啡不了解,只知道雀巢速溶咖啡。”张荫法说。

“现在,许多人不但会去咖啡馆喝咖啡,还会自己在家里冲泡。这是很大的进步。”

“我曾经带日本的同行考察过上海的咖啡馆。他们很惊讶,上海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他们觉得,上海在崛起。”

“尽管上海咖啡馆的整体水平还有些参差不齐,但一些好的咖啡馆,已经超过日本了。

在中国大陆,上海的咖啡馆水准应该能排到第一。甚至,比香港、澳门还要好。”

艾纹的咖啡馆“百啡待兴”,符合文艺女青年对于咖啡馆的所有憧憬。

店面开在布满老洋房的永嘉路上,一个大大的院子,门口两棵桂花树,有来自各个产地的咖啡,也有高颜值的甜品蛋糕。

3月中旬的周六下午,阳光照进院子,咖啡馆内座无虚席,客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当天到店消费的客人有100多单。

 

想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不起,这个梦不太好圆

周末下午

艾纹的咖啡馆里

生意不错

一切看起来岁月静好,然而个中艰辛却只有艾纹自己知道。

她把这家店称为“百啡待兴3.0”,因为在此之前,曾有失败的“1.0”。

自从2008年爱上咖啡,艾纹看书、上培训班、去咖啡豆产地,成了“咖啡重度发烧友”。

从企业HR岗位辞职后,2017年,她就像许多文艺女青年一样萌生了想法:为什么我不自己开家咖啡馆呢?

店址是精挑细选的,在人民广场来福士广场附近的汉口路上。艾纹曾在十字路口掐表计算人流量,数字之大让她心里乐开花。

她花2万元的月租金,拿下了20平米的店面。

当时,小店面的Manner爆红,在提高咖啡出杯量的同时降低支出,有报道称创始店生意最好的时候“月入10万”,带火了外带模式的小咖啡馆。

“百啡待兴1.0”也是这样一家外卖窗口店。在艾纹的设想中,这家小咖啡馆应该跟国外一样,咖啡平价,买了可以带走,想喝了再光临。

“然而现实环境却给了我两记响亮的耳光。”艾纹说。

“当时,我只卖咖啡,但那边咖啡并非刚需,而且周围有好几家咖啡馆。”她回忆说,“我一天的出杯量,大概只有二三十杯的样子。”

而有文章核算称,在上海这样房租和人工成本都较高的地方,外带模式咖啡馆平均每天要卖出200杯以上,才有可能赚钱。

眼看着一天天亏损,撑了七个月之后,艾纹忍痛关店。

可是,心里毕竟放不下“开咖啡馆”这个梦。在经历“2.0工作室”的调整之后,艾纹又蠢蠢欲动,动起了开店的念头。

 

想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不起,这个梦不太好圆

艾纹把新店

开在洋气

永嘉路上

这次,她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在门店里除了卖咖啡,还卖蛋糕、卖茶,卖各种周边产品,尽可能地提高客单价。

去年试营业的时候,恰是桂花飘香之际,生意火爆了一阵。

今年1月18日,“百啡待兴3.0”正式开业,正准备等开年大展身手,谁知被新冠疫情打了个措手不及。

咖啡馆不能开张,近4万一个月的房租却得照付。三个咖啡师的工资和各种加金,每个月的人力成本3万有余。

艾纹说:“这个年过得都把自己过哭了。”

好在她有两手准备,在开这家店的时候,就有“用门店给电商平台带流量”的计划。疫情期间,她采用了“B计划”——让电商平台拯救门店亏损。

咖啡师们化身“十八线主播”,在直播网站上卖咖啡豆,在团队的齐心协力和老客人的帮衬下,总算暂时度过了危机。

在永嘉路上,百啡待兴还算幸运的。

 

想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不起,这个梦不太好圆

永嘉路上

另一家咖啡馆

在年初开门营业

原先,附近有五六家咖啡馆。然而有一家在过年前歇业了,另一家在疫情中倒下了。

还有一家在年初开业,宽敞的店面面临着比百啡更大的租金压力。

“相比其他生意,开咖啡馆的前期投入比较小。”张荫法的“师父”袁惠国说

“一台中等的espresso咖啡机大概七八万,设备上总共投入大约20-25万左右,挨下来就是装修费。”他说。

“简单点的六七十万就好投资一爿咖啡店了。假使面积小,主打外卖,甚至于二三十万就可以开爿店了。

“而且,咖啡的毛利率是很高的。”

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咖啡熟豆成本一般在一公斤200元左右。如果按一杯咖啡用12克咖啡粉来计算,可以做83杯咖啡。

核算下来,一杯咖啡的成本只有几块钱。

 

想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不起,这个梦不太好圆

单就产品本身而言

咖啡的毛利率

是很高的

“但问题是,侬有足够的客流量来抵消前期投入,以及每月房租、人工等方面的成本吗?”

2002年,袁惠国带着日资背景的珈露梦回到家乡上海做咖啡豆生意。他在古北开了一家同名咖啡馆,为公司打品牌。

作为上海最早的精品咖啡馆之一,十多年来,珈露梦在咖啡圈里积累了口碑,也培养了一批忠实的顾客。然而袁惠国却感到,生意越来越难做。

“房租和人工一年年涨上去,一爿店就这点面积,营业额没办法无限制上涨。”

他记得,2002年刚开店的时候,给员工的月薪是1200-1500元左右。

“阿拉店长是从日本回来的小姑娘,会日文的,招她的工资也不过是1700块一个月。”他说。

而到2017年,招一个普通员工的月薪已经涨到了5000元。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咖啡馆在上海遍地开花,有经验的咖啡师成了紧缺人才。袁惠国遇到了被“挖墙角”的情况。

 

想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不起,这个梦不太好圆

奉贤路上

两家咖啡馆

比邻而居

“大概从2015年开始,咖啡行业升温。”他说。

“交关(很多)我认得的、本来不是做咖啡的人,比方讲金融投资界的,伊拉觉得咖啡馆投资小来兮,都来投资开咖啡馆了。”

“有一腔抢人抢得蛮结棍(厉害)的。”他说。

“人家过来吃咖啡,吃了几趟以后,就开始寻阿拉员工谈,有辰光把薪资开得虚高,造成阿拉员工大量流失。”

“到后来阿拉实在是搪不牢(承受不住)了。工资给高了,阿拉自家要赤字了;不给高嘛又招不到人。”

用袁惠国的话来说,开业十几年间,咖啡馆“赚到过几个月小钞票”。

后来因为个人原因,三年前,他把咖啡馆转手给了一个经常来喝咖啡的老客人。

在经营咖啡馆的同时,珈露梦也为其他咖啡馆提供生豆和熟豆。袁惠国和张荫法因此看到了上海咖啡界竞争之激烈、经营之不易。

就拿如今咖啡馆比邻而居的南阳路来说吧,其实这已是“繁华后的平静”了。

当年Manner创始店在南阳路一炮而红后,效仿者蜂拥而上。

“有段时间开了十家、十五家咖啡馆。”张荫法说,“大家都去模仿开小型店,价格便宜,以外卖为主。”

“格辰光交关开店的小朋友来我此地买咖啡豆。”袁惠国回忆说。

“我就讲,倷利润噶低,当心哪一天说倒就倒了。因为一旦有人再来模仿,市场一定饱和的。后来果然交关店关脱了。”

 

想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不起,这个梦不太好圆

南阳路上

一家正在装修的店面

门楣残存着咖啡馆的招牌

艾纹也有同样的感受:“从我2016年入行时,大家就在疯狂开店了。

只不过大多数咖啡馆都很雷同,于是你会发现,开店潮和闭店潮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咖啡馆之间的较量,不用看都能感受得到。”她说,“比如徐汇区,永嘉路、武康路、太原路,哪一条路省心了?”

“大家都在努力做‘差异化’。无论是装修风格,还是出品质量、营销策略,无所不用其极。但在我看来,汇总起来无非也就两个字:活着。”

她总结说:“如果咖啡馆开在比较好的地段,而你只卖咖啡,除非老板本人特别有钱,或者有投资方,否则我认为存活率会比较低。”

 

想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不起,这个梦不太好圆

经营咖啡馆

面临着房租、

人力成本等压力

就百啡待兴而言,目前除了门店以外,还有咖啡培训、咖啡豆线上销售等业务。“综合来看,门店反而是几个板块中最不赚钱的。”

张荫法也说:“上海的咖啡馆开店5年以上的有一些,10年以上就很少了。”

“你去问问那些个曾经开过店的老板们,有多少人敢说自己不后悔的?”艾纹说。

在她手机里,有些朋友在一两年后就退出了咖啡行业,心灰意懒之下,把圈子里所有的朋友拉黑后,销声匿迹了。

“为什么不做了?因为不赚钱啊,你得先活着才能有梦想,对不对?”她说。

除了租金高企、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国人咖啡消费率偏低也是咖啡馆生存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咖啡行业还在发展中。人们把喝咖啡当作调剂生活的一种方式,而非刚需。”艾纹说。

“你去看国外的咖啡品牌,无论大小,存活都不成问题,因为咖啡消费量摆在那里。

如果今天中国喝咖啡的人数可以和喝奶茶的人数差不多,我相信,咖啡馆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想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不起,这个梦不太好圆

这些年

各种小咖啡馆

在上海遍地开花

根据Euromonitor的数据,2018年,中国大陆咖啡人均饮用杯数仅为4.7杯/年。

而美国、日本的咖啡人均消费量分别达到了261.5杯/年和207.1杯/年。相比之下,差距不小。

张荫法把这种差距看作是一种机会。

“上海的咖啡馆虽然竞争很激烈,但好的没多少家。”他说,“这是一个很年轻的行业,未来的潜力是很大的。

而袁惠国和艾纹作为过来人,则劝后来者在开店前要三思而后行。

“像阿拉这种人,心里厢都有一个梦,想开一爿咖啡馆。”袁惠国感慨说。

“确实,开咖啡馆可以碰到交关人,看到交关事体。假使开得好,是蛮有味道的。”

“但是开咖啡馆,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最好店铺是侬自己的。租人家的门面,一旦侬做得好了,万一有的人开始恶加房租了,侬就吃力了。”

“第二,侬自己要有钱有闲,做出特色。但是侬讲要赚大钞票呢?这蛮难的。只能够白相相,赚点零用钿,够吃够用就可以了。

 

想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不起,这个梦不太好圆

开一家

小咖啡馆

是许多人的梦想

艾纹也说:“开咖啡馆,是一个让你圆梦的过程。至于这个梦是噩梦还是好梦,就看你怎么经营了。

“第一,你得有钱。不然你会被各种各样的情况打得措手不及。”

“第二,你得有人。一家得以存活的门店,除了依靠老板的运营能力以外,还需要得力的员工和靠谱的供应商。”

“第三,你还得有时间。每天只蹲在店里的老板是没有将来的。作为老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走出去,看看市场、寻找合作、做做公关和社交,以帮助品牌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当你有钱、有人、有时间,干点什么不好,为什么要想不通开咖啡馆呢?”

“我希望你们的文章可以犀利点。”她说。

“你如果真的爱咖啡,真的是有足够的钱,又觉得假使亏钱也还是爱这个行业,你才要来。不然我劝你买套别墅等增值会比较快点。”

“在上海开咖啡馆,真正能活下来的,都值得我尊敬,他们一定付出了很多。”了解其中酸甜苦辣的艾纹说。

所以,请珍惜在上海喝到的每一杯好咖啡。想自己开咖啡馆,你真的考虑清楚了吗?

想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不起,这个梦不太好圆

参考资料: 

1. 国君,《Manner咖啡开店超过50家!10㎡小店,能成就中国版星巴克吗?》,微信公众号“咖门”,2019年12月04日。

2. 惟乔,《深度测评瑞幸小鹿茶、711、全家、CoCo、Manner…为你揭秘咖啡茶饮行业的小未来》,微信公众号“蛋解创业”,2019年11月21日。

3. 姚瑶,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咖啡消费量12年增长近500%!但人均消费仍不足5杯/年,咖啡市场潜力还有多大?》,2019年12月14日。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H2KqcOW7zmk_GSDlXB9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