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维权指西(铜板街良退)

疫情确实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网贷行业,有借机凉退,趁人之危的平台,即使行业再差,平台再损,总有跑在前面的出借人,如果有,为什么不是你?

19年到今年的凉退风波,完全始于2018年6月开始的雷潮,那时几乎每个出借人都提心吊胆,各个平台也岌岌可危,当时但凡暴雷平台都有巨大的窟窿,出借人都有血本无归的可能。

经历大半年的雷潮,良退开始。因为各个地方的文件不同,平台采取的策略也不同,完全退出的平台屈指可数,但大中小平台都有。

平台基本套路都一样,照着前辈平台依葫芦画瓢,只要不进去,什么手段都愿意一试。但对于大部分出借人,完全是两眼一抹黑,还有之前雷潮的阴影。

18年最怕的就是跑路,也就意味着漫漫长路和血本无归,比如:唐小僧的法人邬再平依旧在海外逍遥。

但19年跑路的几率基本为零,所以只有三种情况:1,平台逐步退出网袋2,凉退3,立案。

第一种,平台大多会提前回款,良心平台。第三种被立案后,出借人只能尽量多提供证据,准备自己的材料,或者找上级主管部门催催进度。

第二种情况最糟心,也最容易分化出借人。有人肯定是抱着下车为王,无论是什么办法,无论损失多少,只要不是血本无归,耗不起也不想耗。

再加上一些死掉的平台的对比,显得平台也没有那么渣,况且相关部门对于重提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使平台更加嚣张,也使出借人更加无助。

在方向不明确,没有完全成功且可以复制案例的时候,随着时间成本的增加,心里压力会陡增,心里预期的风险也会拉升,所以在中段妥协的人最多。

对于良退方案,完全是企业和个人的协商过程,除非平台有重大违规行为,否则相关部门不会主动出击。因为和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用最小的代价将风险化解。

而平台也正是看中出借人和相关部门的态度,这也是他一直游走的底线。用各种办法让出借人和平台签订新的合同,同时也不可撤销的放弃自己的诉讼权利。

以铜为例,基本套路是一批批解决:

1.先转让割转让费解决12万人。

2.再用投票割历史收益,又解决近2万人。

3.最后一批保留诉讼权力,他让步给在投本金又解决8000人。

4.最最后顽固铜友2000人他只能给本息。因为他不想坐牢,想转型,留一小点尾巴,兑付算了,安心,要不被抓了也不好。目的是尽量多多割,所以一定要挺住,不投票保护权力。

现在离截至630还有段时间,但基本印证就是这个套路。(不要在意上面的数字)。这段文字是12-22发布的,良退公告为12-3;历史数据确认函12-7;对付方案12-10;第一轮投票开始时间12-14;第一轮投票截止时间12-24;第二轮方案确认12-27。

其实很多出借人都知道这是套路,也看到收割的步骤,但最终还是确认了。

因为接受的打击太多了:

1,12-4日,迎接第一波出借人的是,自称清退小组的法务人员(实际为第三方公关),策略就是稳,出借人提的所有要求都可以谈,都可以反馈,甚至还说要定时汇报,高管直播。(当时我是相信的)。因为人数较少,高管不予出面解答。去金融办被告知不知道,不归他们管。

2,12-9日,出借人第一次统一了时间,在铜板街临时租赁的场地得到高管和金融办的接见,出借人针对正式对付方案做最大努力的争取。结论,高管经纬说方案已经是底线,没有商量余地。

3,12-10(星期五)晚上10点多左右出兑付方案,铜板街私自将网贷历史确认函中的“在投本金”修改为“在投金额”。

4,12-11去了街道信访办,区信访办,得到答复12号邀请高层面谈。街道派出所不予受理。

5,12-12在区信访5为代表和2个高层面谈,无任何进展。

6,12-16有三拨人,其一去了省ZF请愿,不让停留,被驱散;其二去了区信访,无进展,代表出来后劝说投票;其三走经侦立案,从区经侦到市经侦,不予受理,且无书面形式,17号从市经侦到省经侦,受到接待,并承若经侦介入,且要将文件下发到市经侦。共约200人。

7,24号投票人数和金额均未过半,并引诱出借人早投票早兑付,后续证明是谎言。27号铜板街强制推行兑付方案,并又开始一次新的投票,即方案AB的选择。部分选择方案的可以按照比例回款,真正的分化从这里开始。

8,12-25前去国家信访,约10人。后续,区金融办回访电话承诺60天内给予应答。

9,12-30超过500出借人带着证据和报案书,自发前去杭州,去省经侦报案立案,理论上,无论在金额还是人数上,只要被接待一定会立案。但被黑衣人维稳了,有两名出借人被行政拘留7天,报案人被驱散。最后承诺下午铜板街董事长出面,出借人,铜板街,金融办,经侦,共同出席。无任何进展,且态度专横不屑一顾。

接着,大面积出借人开始确认方案,部分人都可以按照重提差的比例回款。也是维护自身血汗钱行动从高潮转向低估的开始。

除去个性原因,大部分还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等,或者是找不到有效的信息,就算找到了也不能将有效信息集合起来,看不到挣扎的曙光,找不到挣扎的意义,横竖都是被收割,还不如利索点。

1月份山东日照,有出借人进行财产保全一年,让给了很多出借人希望。但对于大多没有门路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种可以轻易复制的方法。

同时开始有人意识到,前期收割的人数越多,对后期为确认的人越有利(前提人数和金额都有一定规模)。所以,投票的,未投票的,水军,在各自利益不同的情况下,心照不宣的达成了一致。

几乎多有人都在等着收割好的利益,各个群陆续变的冷清,水军群也更加一目了然,水军也变得的慵懒起来。铜板街也更加肆无忌惮的恐吓出借人。

而同一时期凉兑玛瑙湾,米庄已经被立案,铜掌柜,聚优财半死不活,在渣滓堆里,铜板街相对比较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也是另一个大家等不了的外部的原因。

自良退开始,除去实地去杭州的出借人,更多的人在网上的所有渠道进行发声,投诉,举报,事实证明效果了了。

网上有它的先天不足性,无论有多少信息,都可以被屏蔽,都不可以被不理,都可以被敷衍。而我们之前做的所有努力,都化成一个词:证据。

而我们明明有很多证据却也很被动,因为不专业。上传证据的时候,情绪,废话,絮絮叨叨的要删除,只讲逻辑和证据,更让人上心。

很多人很开始寻求律师,是那种肚子有很多货的律师,不是只会照搬以前经验的律师。很幸运,我们找的律师很牛皮,他在思维,方向,信心上都给予很大帮助。

专业律师知道最新政策,知道什么证据,可以让平台和保护伞瑟瑟发抖。所以,在一部分人依旧盲人摸象,但依旧坚持的;一部分人,已经拿着尖刀指向平台的脖子。

虽说铜板街比别的平台好很多,但依旧不能覆盖很多人的本息兑付,这是个死结,也是不能团结所有出借人的根本所在。它只能兑付,手里掌握足够证据的一拨人,也就是闹腾最厉害的一波人。

但也有人说,我天天骂他,投诉他,是不是最闹腾的一波人?虽然辛苦,但并不是。平台和保护伞也不会害怕。

首先关于网贷,社会是不怎么同情出借人,这是大环境;舆论平台也会适当的屏蔽这些社会的负面消息;在加上相关部门的踢皮球。很容易就化解掉风险。

也有少部分其他专业的律师出借人,走其他渠道,直接被驳回,且没有不受理通知。事实证明在平台所在地,出借人是毫无办法的。

平台也不会害怕在所在地的任何实地和网上的举报投诉。以前,我还不相信,后来才相信。

出借人开始往更高级别的部分进行投诉举报,可惜的是,大多证据都是重复和无力的,不足以威慑到平台和保护伞。投诉方向也有点偏。

关于方向,国务院政府网站,中纪委,监察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信访办,银保会,互金会,都有清楚的规定和条例。

关于网贷违规,如下,本来要贴出来的,想想还是自己互金网查吧:但这个只能作为补充条款,因为在互金这个大染缸里面,几乎所有平台都涉及这个东西,是资本的原罪。

所以,打保护伞才是重点,保护伞和平台的利益分配,比上面的切入点好多了,因为这属于行业共性中的特性问题。

比如:

1,樊笛在担任西湖区委员的同时,还担任着铜板街的董事,在宣传上几乎是同事运用这两个身份,这个绝对石锤,也绝对有效。

2,2019年11月,铜板街违规开启,T享投转让功能(之前有文件形式,可以证明T没有转让功能),这部下车的人是谁,包括:平台员工,利益共同体和平台所在地大部分的出借人。

重点当然是找利益共同体。

3,之前实地和网上进行了很多工作,可以产生完整的相关部门不作为的证据;重点,区金融办,因为这是平台的直接上级,能掌控平台生死,是出借人和平台的缓冲区。

证据就简单了,实地沟通,网上反映,电话投诉;图片,录音,视频,整理好,方向:不作为包庇平台。

地方经侦也要敲打敲打,因为也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们不让出借人报案,粗暴执法等。

4,其他证据:比如平台恐吓出借人人之类,都可以作为补充证据。

整理好足够的证据,去高级别部门实地实名的奋力一搏,鉴于之前的教训,人数最好控制在10人左右,不要太多,不要太少;大多容易被定性为聚众,太少容易不被重视。

至于渠道:中纪委,监察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信访办;至于方向:先打掉利益共同体,后平台,更多时候,保护伞收到压力,会督促平台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只要打中敌人的要害,沟通就获得了主动权。

对于网贷重镇,能够被立案的平台,就像武汉的一张病床,即使也立案了,也会因为人手问题按照问题轻重处理。哪个平台轻,那个平台重,全靠出借人是否有足够的证据在合法渠道的展示程度。

在这漫长的纠缠中,平台的诱惑和恐吓一般并不可怕,最怕打着出借人的水军,还有各种水军建立的群,真真真假假很难判断。

所以,出借人只能找诉求一致的人,其余的都可以按照水军和傻子处理,因为方向不一致难成事情。

最后再次强调一下律师的问题,一定要找,要找资深靠谱的进行咨询。每个平台情况不同,所在地政策也有差异,对阵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抱团要统计好金额,总金额最好大点,但不要太大,找态度坚定,有实地行动力的出借人,平台最怕这种团体,这个团体也最容易走在前面。

列举一下网贷重镇的情况吧:

12345

在网贷重镇,铜板街是良退试点平台,也可以说是良退独角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有特别重大的违规,相关部门会力保他的。因为它一旦被立案,其他资金不好的平台会统统挂掉。

在银监会提出完全化解网袋风险的政策的,铜板街相当于网贷重镇的最后一道屏障,对于一个原来网贷行业世界领先浙江,从门面到糟糠,除去扯不下的面子,还有财务的重大影响,所以相关部门一定会在法律边界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

但出借人不能树立更大的敌人,我们只有两个一个就是平台,另一个就是其直属管理部门金融办,最后看情况捎带上管辖地的经侦部门。

铜板街试点良退被作为典型,其实其出借人也在成为标杆。看到有些平台资金更大,人数更多,行为更恶略的平台,出借人不如我们声音高。

出借人是一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互金行业把之前的各种套路都共享了,也就是说越往后出借人面对的套路越多,也越深,然而出借人却每次都积累之前的经验,每一批都是新的韭菜。

对于立案问题,我之前也想过很多,也怀疑过。后来事实证明,网贷立案真不是法律上写的,超过30人100万就可以按照非吸处理,出借人只能提供足够证据,让其更靠近立案,但并不是主导作用。所以,出借人大可不必担心。

有些平台你不想让他立案,他早早就进去了;有些平台你想让他立案,却比登天还难;说白了,就是平台自身财务状况和伞大不大的问题。

再说一下个体理解信息的差异:

12-30何俊在发表态度后,很多出借人感觉到无望,纷纷投票。另一个出借人,看到的是何俊不会进去,在531之后一定会处理未确认的出借人,然后退出所有群,删掉app等待最后的PK。而他老婆,选择了确认。

目前,没有进去的良退平台,有一定的财务能力,涉及灰色地带,不足以使相关部门主动出击,所以平台做的所有努力都是在收割,以填补财务窟窿,采取的方式都是平台和出借人的新协议,并把不追究诉讼权利写进去。

大套路就那么些,小伎俩层出不从。这完全就是出借人和平台的博弈,没有一方能全身而退,但总有胜出者。

有些平台完成凉退,有些平台死在半路上;有些出借人拿着打折历史本金谢天谢地,有些出借人拿到总财富大骂平台狼心狗肺。

不单单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也是智力,毅力,信息,组织等的综合比拼。

对于后续的出借人,建议一定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信息平台,比如共享微博或其他平台头条号等,微信群,qq群毕竟传播信息太慢了。信息流畅实在太重要了,切记。

作家方方在武汉疫情爆发后曾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网贷对于我们也是一座大山,18年的唐小僧依旧有人一直不断的跟踪信息,两年的时光,目光似乎一直停在那里。

如果我们将后续精力的十分之一,放在暴雷或者凉退之前,或许就是另一方景象。不能要求每个人充当先知,但事物总有蛛丝马迹,供我们查询,如果只能活一个人,为什么不是你?如有总有一个人会胜利,为什么不是你?为什么?

如何合理分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如何定义体力和脑力劳动,也是人生的一个难题,也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转自: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479287695638582?wb_client=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