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鲤:放开共存究竟对谁有利?

原创:孔鲤

来源:书林斋

又是一个与20年初疫情刚爆发时的关键节点。关键的从来不是形势,而是方针。20年初我在一片叫骂声中喊着坚定不移跟党走,被追着骂了四个月,终于随着20年中疫情逐渐褪去时耳根清净。

 

又是一个必须斗争的时候。很多人又一次跳了出来,相比于上次,这次的核心矛盾是要不要放开、要不要共存。我依然要表达立场:坚定不移地支持动态清零。

 

那么有几个问题就是我们必须解决的:

 

一、放开共存对谁有利?

 

二、欧美国家放开共存后为什么暂时没有影响经济?

 

三、上海这次究竟发生了什么?

 

先说第一个问题。

 

随着昨天一份录音的广泛传播,放开共存派又一次引发了舆情。录音有没有背景不重要,这事有没有阴谋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群人为什么会因此表达情绪和立场?或者说,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孔鲤:放开共存究竟对谁有利?

 

严格说起来,有两类人。一类是在放开后能获得更大利益的群体,一类是通过呼吁放开可以在前者的共同体里获得青睐的群体。

 

前者力量大,后者声音大。

 

什么叫放开共存?放开共存指的不是放开后就任由病毒肆虐不管不顾,而是用另一种社会运行办法来面对新冠疫情。感染了,还是会治疗。

 

而我们知道,今天的病毒致死率不高、会反复感染、传播率极高。在这种情况下,焦灼点是什么?

 

是放开的话,现有医疗系统必然被击穿,而大量其它疾病患者也难以获得医疗资源。那么结果是什么?是或者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医疗资本,或者索性进一步允许民营医院大规模开放。

 

这不是阴谋论,而是推演下的必然结果。累死累活的是医生,钵满盆满的是资本。医生都是辛苦的好医生,但医疗资本是不在乎什么叫救死扶伤的。

 

那么甚至还可以再进一步推论。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群体只要获得了经济利益,就必然去谋求政治利益。那么当医疗资本突然获得了巨大经济利益后,他们会做什么?不妨查查看昨天录音的当事人,以及今天一份由某大学附属医院教授提出的共存意见的这个教授,他们的政治身份是什么。

 

此外,几家药业(无论中西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比较一下两年来的股价涨势。单今年3月某些药业就涨停了好几次。

 

这还只是医疗资本。医疗资本外还有许许多多我们可能知道可能不知道的利益群体,限于篇幅我就不进一步展开了。

 

所以我们能看到,前几天《深圳特区报》直接表态了:疫情当前,是动态清零还是与病毒共存?如何选择,表面上看是抗疫的理念之争、策略之争、方法之争,本质上则是制度之争、国力之争、治理能力之争,甚至是文明之争。

 

孔鲤:放开共存究竟对谁有利?

 

说得很清楚:看起来是理念之争、策略之争、方法之争,本质上是制度之争、国力之争、治理能力之争,甚至是文明之争。

 

制度:社会主义制度VS资本主义制度。

 

国力:医疗资源占全国各种资源的比重,以及可能会有的倾斜。

 

治理能力:社会群体的动员方式与群体对国家的合法性构建。

 

这几点在下面我们慢慢说。

 

先说理念之争、策略之争、方法之争。

 

就像我上面说的,支持放开的,有两类群体。第一种力量大,我们说了。第二种声音大的呢?

 

声音大的那类群体,是与第一类群体高度联系但几乎还没成为第一类群体的预备役。这类人出现在各行各业,非要进行总结的话,有一条共性:

 

他们的收入来源基本上是货币性的,而不是生产性的。

 

比如互联网产业。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产业应该是科技行业,但事实上由于技术开发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因此许多互联网公司实际上与金融业高度相关,再加上一些园区的经济导向,使得这些互联网公司与房地产行业又息息相关。大家可以搜搜看有些城市的电商产业园的资料,这些资料都表明,许多一夜之间涌现的互联网公司并不是科技行业,而本质上是金融扩张和城市扩张带来的货币行业。

 

再说直白一点,是美国超发货币后的产物。

 

为什么这几年我们要供给侧结构化改革?说白了就是把超发货币带来的货币性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后,变成生产性行业。有许多互联网公司在这几年的整顿后确实完成了升级,但依旧有不少还在原地打转。

 

孔鲤:放开共存究竟对谁有利?

 

一个人是什么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与道德水平无关。如果他长期处于类似的超发货币环境里,那他要想进一步获得这个圈子的认可,在这个圈子里往上爬,那他会怎么做?他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首先认可这个圈子的价值观。

 

这个美国超发货币圈的价值观。

 

而肯定会有人问,很多城市小资,并不一定是和这个产业直接挂钩的,为什么也会出现这样的价值观?

 

答案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和超发货币的滥发,大多数人被创造出了需求以满足对身份的认同。大多数的消费产品其实都是一种低成本提供身份认同。

 

比如以前要获得都市身份认同,成本实际上是巨大的,需要户口,房屋,社会关系。而现在事实上只需要提供一些消费品,一些生活方式都可以让人在低成本中局部获得这种认同。而这种认同其实是不真实的,因为实际上很多人依旧没有实际上成为这种都市人。

 

一个引申就是今天很多人有城市病,有这样那样的精神问题。他们需要精神鸦片来补足,而这些精神鸦片,很多是因为美国超发货币而带来的新兴行业。说消费正义是浅了,实际上是这一整套的机制。

 

折射到互联网上就是各种身份焦灼乃至赛博式的大打出手。

 

唯物地说,超发货币带来的结果就是大量人社会身份和实际身份严重不符。

 

你越渴望成为都市人,你就越容易走入这样的价值观圈里。这是我们所说的会鼓吹放开共存的第二类群体。

 

比如今天传播的某个汪姓科普作家对某些著名医生的采访。试问一句:你能一天之内就接触到一些著名医生并且采访吗?你不能,我也不能。我们完全不具备这样的社会条件,但他们这个群体能。

 

他们和第一类乃至超发货币源头,是一个一整套的由内向外的价值观机制。要注意的是,他们彼此之间可能是不认识的,我们不是说这里面有阴谋,有串联,但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或者想要成为的社会阶层是相近的,他们之间的经济联系是紧密的。那么在有外力的情况下,他们必然会喊出相似的声音。

 

于是我们要问了,为什么欧美价值观圈支持的是放开?

 

这是我们的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残酷:欧美尤其是美国,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了。

 

首先是冷战时期,随着石油危机和里根经济学的推出,美国的本土制造业不再像过去那样兴旺发达,而是开始大规模流出。伴随着美元这种全球货币的,是欧洲的跟进。

 

当然,题外话就是我们的改革开放事实上得利于里根经济学供应学派的兴盛,大量制造业得以转移到中国,这才有了我们庞大的劳动力市场。

 

而美国自己呢?

 

产业结构的调整让美国变成了一个金融、科技、文化三类经济并重的经济结构。可以看到,这三类经济事实上都不是直接生产的,对单位劳动力的需求是低的,对单位劳动力能创造的价值要求是高的,因为不需要大量的制造业供应链,所以足可以达到人均收入高但收入差距大的结果。

 

而伴随着冷战的结束,这种经济秩序进一步完成了全球化。所以结果是什么?

 

是制造业转移得更加频繁,美国国内的金融行业、消费行业(文娱、身份)更加繁荣。

 

不知道有没有看过《歌舞青春》和《律政俏佳人》的朋友,这两个系列电影都是08年以前的,都是美国处于最强盛的黄金时期的电影,都是普世价值的最佳输出代表。

 

孔鲤:放开共存究竟对谁有利?

 

91年12月25日到01年9月10日是美国历史上最黄金的十年,没有竞争,没有生死,只要你笃信普世价值,你就能走向成功,无论你是阿甘还是金发女性(在欧美的价值观里金发女性代表什么是很清晰的)。

 

这意味着什么?

 

1,欧美尤其是美国的小资产阶级成为了主要的经济构成,二次分配成为了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

 

2,传统的劳动力生产机制结构消散(特朗普的上台正是这批人最后的呐喊),无产阶级更是几乎不复存在。

 

3,普世价值迅速传遍了世界,一切受这个秩序影响的群体,都或多或少受到普世价值的熏陶。文化资本的扩张进一步生产出更大的超发货币空间。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欧美的放开共存。

 

1,劳动力少,金融产业和文化产业多。放开共存的话,由于单位地区的人口不多,所以就算有大规模感染,也不会有过强的传播。

 

2,劳动力少,金融产业和文化产业多。放开共存的话,就算劳动力产业全部消失,也不会对欧美的经济秩序产生根本上的影响。直白点说就是这群劳动者就算死绝了,欧美的经济还是在金融和文化中继续生长着。

 

3,劳动力少,金融产业和文化产业多。放开共存的话,由于这类人群在二次分配中获得的收入较高,所以他们有足够的钱可以完成治疗,并不高度依赖于社会治疗保障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疫情其实并不会影响欧美主要的经济支柱,反而由于他们通过价值观输出,让许多国家尤其是劳动生产制造国家不得不放开,在某些领域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利益。

 

说到底,国情不同。

 

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有大量劳动生产需要维持,是劳动力密集型为基础的国家。就算这些年向东南亚、中东、非洲转移了许多产业产能,但依旧是以这个为基础的。更何况中西部地区还有大量未开发的经济区。在这种情况下,放开共存是绝对不可行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问题。上海发生了什么。

 

说上海之前,我先聊一下深圳。几乎和上海同时期爆发的疫情,深圳通过坚持动态清零,迅速解决了困境,恢复了秩序。

 孔鲤:放开共存究竟对谁有利?

 

为什么深圳能够迅速做到?

 

这个问题可以转化成:深圳的人口组成是什么?

 

我们知道,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一个小渔村,虽然临近香港,但一直没有能够发展起来。而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的特区建立,迅速地崛起。在这种崛起中,深圳有三类主要人口:

 

1,本地人。人数不多,但由于深圳特区的建立,这些本地人通过土地补偿和房屋出租,获得了大量租金。我在深圳就遇到过这样的二代出租车司机,开着一辆豪车,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打发时间。

 

2,外地劳动力。以广东、湖南、广西、福建人居多,由内及外地扩散。这些劳动力同样包括生产性的和货币性的,但由于深圳土地的政策性,货币性的产业虽然产出资本不低,但绝对数量并不高。

 

3,外来资本力量。这类力量是奔着政策来的,土地政策、劳动力政策。只要有政策能更低价地吸引他们,他们就会一拥而上。

 

那么总结一下,深圳的情况是:一个高度依赖于政策的生产城市,各类群体通过政策事实上完成了彼此之间的强耦合。

 

推演一下自然可以理解,深圳要想完成全员核酸尽快恢复生产,在晚上九点大家下班后自然会积极响应。

 

而上海呢?两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对比过北京和上海,其中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上海是一个不过度依赖政策就能自行运转的城市。

 

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上海的各个群体之间是不需要通过政策完成强耦合的。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大量人口,包括租界的、石库门的、棚户区的,有宁波人、苏州人,还有广州人、福州人,也有很多苏北鲁南人。地域性在上海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比如建国前的纺织工人就呈现出很强的地域性。而熟悉历史的朋友也很清楚,我们解放上海时,是被要求不破坏一个建筑、伤害一个市民,以及必须睡在大街上的。

 

而建国后的大量公私合营以及改开后的大量新开发,事实上上海完成了多个层面上的经济秩序平衡稳定。

 

换言之,上海的原生力量被保护得很好。更详细的表述可以参考之前的那篇文章。

 

在这个基础上理解一下疫情还不够严重时的精准防疫。

 

在这个理解基础上理解一下上海最近比较混乱的基层。

 

要想把上海这么多人口、力量整合起来,必须通过更强有力的力量。

 

要唤醒(动态清零),而不是让他们彻底沉睡(放开共存)。

 

这确实到背水一战的时刻了。放开共存解决不了问题,讽刺上海也解决不了问题。解决问题是最关键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舆论上坚定地站队。还是《深圳特区报》那句话,这不是什么理念之争、策略之争、方法之争,本质上则是制度之争、国力之争、治理能力之争,甚至是文明之争。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Qi5qJMdXZJdqEAzi8jKsw

喝咖啡没什么好被嘲的

原创:倪一宁

来源:倪一宁

1.

据说咖啡市现在成为了上海的“黑称”。

3月底的时候,上海奥密克戎阳性患者数量急剧增长。

一开始大家还苦中作乐,催生了很多段子:

比如小区就解封6小时给大家抢东西,居民冲进盒马,兵荒马乱中却听到一个女士喊:我要喝咖啡啊!

比如上海有个爷叔,在小区里做核酸的时候,“优雅地掂着一杯红酒”,这张靓照被全网传播。

喝咖啡没什么好被嘲的

但很快,随着奥密克戎疫情的大规模爆发甚至外溢,很多人开始觉得上海居民那种“天塌下来也要喝咖啡”的“讲究”很刺眼。

尤其是今年防控政策收紧后:很多城市一旦有一个阳性患者,就会立马停课、停止公共交通、甚至封城,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所以网络上大家对上海的意见很大,连带着对上海人的这种做派也不满起来,觉得花哨、虚浮、太不听话——早一个个都蹲在家里别出门不就完事了吗。

之前小红书上有个网友,在O.P.S排队买完咖啡以后,到对面的公交车站避雨,顺便凹造型拍了张照片,对面的人刚好也在拍他。

于是有博主把两张照片凑在一起,讽刺“沪国人”的做作。

喝咖啡没什么好被嘲的

喝咖啡没什么好被嘲的

还有人拍下安福路上优哉游哉喝咖啡的人,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杯咖啡,成为了好多矛盾的“导火索”。

2.

上海人是真爱喝咖啡,也是真的对漂亮的、时髦的生活方式充满了热忱。

1843年,上海开埠,咖啡伴随着大量外国商品涌入长江口岸,1880年,上海诞生了第一家独立咖啡馆。

20世纪40年代,咖啡对于最底层的黄包车夫而言,都像是豆浆油条这样平常的所在,他们会冲到街头的露天咖啡摊旁,喝水式地一气儿灌下两杯咖啡,吃两片土司……

1946年时,上海提供咖啡的场所就已超过500家。

喝咖啡没什么好被嘲的

60年代开始,咖啡店老板们“自觉不合乎新社会简朴单纯的生活方式,将咖啡馆改为饮食店”,但是“店堂里大多留着原来的高背火车座,坐在里面,仍旧有私密的感觉”。

喝咖啡没什么好被嘲的

2000年5月,星巴克在上海在淮海路开了第一家店,当时上海市民月均工资是1285元,但星巴克的一杯拿铁需要19元。意外的是,星巴克当年在上海开业的多家门店,在经营21个月后就实现盈利,破了全球纪录。

喝咖啡没什么好被嘲的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也知道咖啡是上海的标志,看过一个马伊琍和涂松岩演的电视剧,叫《双城生活》,讲的是上海小伙跟北京大妞的婚姻故事。

里头有个嘴上厉害但实际上人蛮好的上海婆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她要给儿媳妇一个下马威,所以第一次见面就选在咖啡馆,一坐下来就用一种很端着的语气对服务员说:两杯清咖。

那可是2011年的电视剧。

喝咖啡没什么好被嘲的

后来我搬来上海,也发现咖啡消费主力不仅是年轻白领,还有一大批阿姨爷叔,工作日,他们一人点一杯咖啡,然后好几个人分一块蛋糕,闲聊完一整个下午,反正那个时候也没其他客人,所以咖啡店老板也放任不管。

 

3.

其实你说一杯咖啡能贵到哪去呢,搞不好还没有奶茶贵。对咖啡的执拗背后,其实是好好过日子的心志。

早上醒来,人本来是茫然的暴躁的,只有当咖啡液流入体内,眼前的世界才从混沌的模糊的转为高清。

喝咖啡没什么好被嘲的

周末跟朋友约着散步,路过人不多的咖啡馆,凭着名字胡乱选一杯特调咖啡,举着杯子跟蓝天、树叶、街道合照,是轻松、无负担、又有一点仪式感的快乐。

喝咖啡没什么好被嘲的

法国记者采访基辅街头仍在营业的咖啡馆,女店主说必须开店,为了那些一周来三四回的老主顾们。导弹不会让人恐慌,而如果没有咖啡馆,人们就会真正恐慌了。

咖啡成为上海的城市标记之一,可能也是因为,上海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要经营好小日子吧。

4.

前两天看陈丹燕的《上海的红颜遗事》。1966年,人群已经疯狂到一个程度了,上海音乐学院里,红卫兵学生让一对教授夫妇对面站着,脱下自己的鞋,用鞋打对面人的耳光。要是不打,要是打得轻了,就被红卫兵打。

当晚这对教授夫妻就自杀了,他们在夜里开煤气自杀。为了减少痛苦,他们事先吃了大剂量的安眠药,以保证自己能够安静而庄严地离开。

这个自杀的方式是那样“有吸引力”——校园里的教授们几天里就死去一个。按照当时的说法,他们全都是用自杀来反革命的现行反革命。

喝咖啡没什么好被嘲的

红卫兵在复兴路上走来走去,看到穿得好看的人,就拦住人家,把他们的裤子从裤脚管那里开始往上剪;看到头发卷的人,也拦下来,把人家的头发剪掉。

被剪裤脚管的人,就弯下腰,把剪成一块布的裤脚管挽上去,使它们看上去像一条中裤的宽宽的翻边,当街整理妥帖了,再转头走开。

喝咖啡没什么好被嘲的

陈丹燕说,那不是勇气,而是一种“没什么理性的心劲”,有的人也把这样的心劲,叫做“虚荣”。像一股河水在激流中撞上了石头,看那惊涛骇浪的样子,好像充满了斗志,可是,水的本身一丁点要一往无前的意思都没有的。

也是在上海,人们最早从狂热中冷静下来。

1973年,有人看到一个拾垃圾的小孩子,把自己的身体吊在一个弄堂口的大垃圾箱上,整个身子都挂到了垃圾箱的箱口里,让人疑惑到底是在拣什么好东西。

良久,那个孩子终于抬起了身子,原来,他从垃圾箱里拾到了一枝快要谢了的玫瑰花。

也就是那个时候,上海的青年人不再把英文称为“阴沟里去”,他们又开始跟着家里的老人学英文,广播电台里也开设了教授英文的节目。

喝咖啡没什么好被嘲的

你可以说这是个“崇洋媚外”的、永远“革命不彻底”的城市,但喜欢它的人,就是喜欢它的这股劲——“那种从一条条街道上渗透出来的默默的坚持,要把已经粉碎四散的东西一块块找到,把泼出去了的水再一滴滴收回来的执拗”。

 

5.

对我这种小城市的女孩来说,上海是一个意义复杂的符号:

我7岁的时候我爸妈带我到上海玩,我第一次坐了地铁,地铁上有一对母女,女儿跟我年纪差不多大,俩人可以全程用英文沟通对话。

我只顾着玩,没什么感觉,我妈大受刺激,因为那时候我们小学还没有开设英语课,回去以后我妈疯狂购置各种英语教材,要求我“向大都市的小朋友看齐”。

2021年的春夏,我跟朋友约在安福路的一家brunch吃饭,阳光照耀下来,满街都是快活的年轻人,感觉每个人都做好了被街拍的准备——当然后来我就会吐槽安福路太时髦了时髦到我不好意思灰头土脸走在路上——但我至今都记得我那天一边吐槽58块钱一小份热狗怎么不直接去抢钱,一边默默决定我要搬来上海。

喝咖啡没什么好被嘲的

上海有一种理直气壮追求美好的、甚至允许你稍稍做作的气概。

再直白一点说,这可能是唯一一个,集体主义的声浪,无法一下子盖过所有个体的声音的地方。

疫情兵荒马乱的时候坚持要喝咖啡或许是有点做作,但同样是做作,也比对着防疫工作人员唱歌跳舞表演好一百倍。

喝咖啡没什么好被嘲的

6.

其实我边写边想,这一篇写完,可以骂我的点太多了。

肯定有人会说“你一个乡下人,做什么护沪宝,也不打量一下自己配不配”。

写这些并不是为了维护上海,也不是为了维护咖啡,抽象的名词有什么好维护的,真正值得爱护的是人,是有美感的生活——而这两年明显能感觉到,人跟人之间的包容度变得好低,那么多的恨意,又总是借着一个宏大的名义抒发。

我总记得陈丹燕的那个比喻:那些阴暗的私人感情夹杂在批判中迸发出来,像在管道里默默流淌的污水,在限制它的管道突然爆裂时,会喷得很高,简直就像一眼喷泉。

7.

我在论坛上看到好多人咬牙切齿地骂上海,其中有个人发帖说,自己公公婆婆是茶农,春茶是非常赶时节的,我虽然不懂茶,也知道“明前茶是宝,明后茶是草”的说法。

楼主说,因为有个☕️市的“小阳人”(这是最新的对新冠病人的称呼)到过镇上,所以现在交通全封锁了,茶运不出去,公婆一年的努力全白费了。

我非常同情她,但又觉得她抱怨错了对象,她应当质问当地政府为什么没有考虑到居民的生计问题,而不是指责另一个,什么也没做错,只是不幸得病了的人。

张文宏在接受采访时候说,防疫不是目的,尽快回到正常生活才是目的。但操作的时候,明显很多人都搞混了。

而造成许许多多家庭的个人的困境的,不是在上海喝咖啡的人,大概率是……那些在办公室里喝茶的人。

8.

写完这篇,无论是被骂还是不被骂,短期内都不会想涉及这些话题了。毕竟写每一个字的时候都提心吊胆。

但还是祝愿所有人都早日吃上饱饭,早上醒来可以美美地喝杯咖啡开启新一天,而不是被无穷的坏消息包围。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bmCq3ScoNOfHl-4iR-nDg

机构大佬6倍股的秘密

前期在《一个经典的投资方法》中写了一段话:投资的核心是 要建立大局观,选择大空间低渗透率的产业大趋势,识别出 其中 最具价值的环节里的领先企业,在进入渗透率 快速提升的拐点处买入,然后一直持有行业渗透率 到30%左右,甚至40%到50%,再去寻找下一个产业大趋势。无论你多么努力,通常都很难超越 采用这种模式的投资方式。二级市场没有大佬,差别只在于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与快速迭代 学习并更新能力。

 

不管是过去的汽车、电视、冰箱、空调、电话电脑、办公软件、手机、互联网,还是最近10年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社交软件,电动车, 当渗透率达到10%左右 进入爆发期,大部分消费品公司 和 科技股 公司都适用,但不是任何行业都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渗透率,只是其中一些行业。

投资的本质是把握产业趋势 ,但是形成一个向上的产业趋势需要很长时间。移动互联网从 2013年开始进入渗透率 10%,大背景是那一年智能机开始普及 。电动车从2019年开始进入渗透率 10%,大背景是特斯拉在上海建设工厂,大幅度降低电动车售价。电动车行业在A股市场从2013年就开始炒作,前后炒作过3次,每次都因为渗透率不足,没有形成产业趋势。

周金涛有一句话说的很对 :人生发财靠康波,你出生的时间节点决定了你会遇到哪些产业趋势 。对于投资也一样,不同时间节点遇到的机会是不一样的。

广发证券最近出了一个关于渗透率的研报我认为不错,给大家分享一下。他把渗透率提升的行业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破壁渗透期,渗透率0%20%第二阶段是高速渗透期渗透20%-40%,第三阶段饱和渗透期,渗透率在40%到60%阶段 。每一个阶段的产业趋势,盈利特征,股价特征 ,估值特征都不一样。

机构大佬6倍股的秘密

1、可产生6倍股,公司业绩高速增长,股价戴维斯双击,PE达到80-200倍。

在破壁渗透期,股价上涨最为暴利,龙头公司可以上涨3到6倍

 

机构大佬6倍股的秘密

他统计了3个行业,分别是2007-2014年的智能手机行业,背景是iphone 带来触碰技术、芯片、工业设计理念革命。2010-2016年的安防高清摄像头产业,背景是视频编码等技术突破,“平安城市”政策驱动。2012-2017年的移动互联网产业,背景是微信开始普及,4G技术打开流量瓶颈,移动游戏等场景兴起。

 

在破壁渗透期,龙头公司实现了“戴维斯双击”,股价上涨由“拔估值”和“涨业绩”共同带动.

  1. 2009年至2010年,智能手机龙头歌尔股份股价翻6倍,估值贡献了上涨2.4倍,2010Q4歌尔股份、长盈精密、立讯精密、德赛电池盈利增速分别达176.8%、67.4%、56.2%、512.8%.
  2. 2013年至2014年 碰上移动互联网牛市,龙头掌趣科技、网宿科技股价分别上涨6.2倍、6.2倍,估值分别上涨1.8倍、3.2倍,2013Q4掌趣科技、网宿科技、盈利增速分别达86.7%、128.6%.  不止 A股的公司在上涨,美股港股相关公司都在上涨,只是A股公司逻辑证伪,最后发现手游行业的大哥是腾讯。

2.高速渗透期,竞争加剧,量增价跌,业绩出现颠簸,估值消化

 

在高速渗透率阶段,股价涨幅多在20%-100%,但已经有一些公司在该阶段跑输市场。

机构大佬6倍股的秘密

这个阶段的公司营行业竞争加剧,技术进步带来产品价格下跌,进入“量升价跌”的阶段,反应到财务指标上,营收增速开始下滑,例如营收增速从100%降低到50%,这个阶段的公司主要是压低估值 ,大多数公司的PE估值挤压50%以上。例如2010年12月,歌尔股份、长盈精密、立讯精密、德赛电池PE(TTM)分别达到90X、65X、100X、90X。虽然2011年苹果公司及A股消费电子龙头公司业绩持续超预期,直至2011年6月,四公司估值分别消化至约50X、40X、65X、35X。

高速渗透阶段(渗透率20%-40%)业绩颠簸开始密集出现。对于“预期内”的盈利降速,股价几乎不做过多定价;对于业绩预告或实际披露业绩“低预期”,或周转率恶化带来ROE下行,则会带来财报季附近的股价波动,股价多于披露前后1个月内开始阶段性调整,持续2-4个月,幅度多为20%-40%,现在新能源行业就处于这个周期。

3. 饱和渗透率阶段超额收益的β结束,PE估值回到30-40X中枢

在渗透率的第三阶段(渗透放缓、接近行业渗透空间天花板),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进入成长期的尾声,逐步向成熟期过渡。以核心产品出货量来观测,出货量增速均显著放缓。

从行业景气来看,市场逐渐由增量蛋糕演变为存量博弈,龙头公司的盈利增速进一步下台阶。股价表现来看,这一阶段各新兴产业超额收益的β行情大多结束;存在部分脱颖而出的个股α,市值再创新高。产业趋势放缓后各赛道超额收益行情大多终结。

我把研报放在了腾讯微云:https://share.weiyun.com/mvRbNjqq ,也可以打开左下角的“阅读原文”直接学习。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pVISleMqtc_aDpiJXhUKQ

依靠这个规律赚了10倍

我有一个朋友,在消费互联网时代 ,从2013年 开始投资腾讯和facebook, 背后逻辑是 使用微信和facebook的用户 稳步提升 ,到2018年 消费互联网 用户见顶 ,核心逻辑是 消费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 ,在2018年的时候,基本所有的中国人都已经在使用微信,渗透率从1%提升到90%,依靠这个规律他从硬件股到互联网公司 ,一共赚了10倍左右。

我还有一个朋友 ,在新能源时代 ,从2019年他开始投资宁德时代,特斯拉,背后逻辑是 锂电新能源车开始缓慢替代燃油车 ,核心逻辑是 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不断提升,现在电动车的渗透率是18%左右。

上个月我写了一个行业 培育钻石 ,最近这个月涨幅比较大,核心逻辑是人工培育钻石开始替代天然钻石,培育钻石行业的渗透率现在在6%左右 。

 

这三个行业都涉及一个概念 :渗透率 ,大部分消费品公司 和 科技股 公司都适用这样一个规律

 

新技术或者一个新产品,在渗透率达到10%之前被称之为导入期,发展相当缓慢;而一旦越过10%这一阀值,发展速度加快,进入高速成长期;当渗透率达到40%-50%的时候,公司的总市值或股价就会见顶,并开始下跌,主要原因是成长股一般无需等待业绩下滑时才迎来股价下跌,而是一旦业绩增速放缓,例如从50%增长下降至30%或20%,就开启戴维斯双杀的序幕,也就是估值首先下降,然后市盈率下降。

 

渗透率对理解公司所在的阶段也很有帮助 ,投资一家公司首先要判断 这家公司所在行业所处的阶段,不同阶段的公司 估值逻辑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行业一般分为 七大部分:初创导入-爆发-成长-成熟-衰退-稳定。

依靠这个规律赚了10倍

                         (图片来源:聚义厅 宝哥)

  1. 初创期 :渗透率为0,初创期的公司一没有自己的商业模式,不清楚销售什么产品

  2. 导入期 :渗透率在10%以下,导入期的公司 所在的行业处于一片蓝海 ,前景很广阔,但是限于某种技术 ,由于缺乏良好的体验 ,市场不认可产品,例如2013年到2019年11月的电动车行业 ,电动车行业在这6年中都处于导入期,A股根据电动车行业的变化在这个阶段反复炒作3次 ,后来都由于渗透率不足证伪。在这个阶段, 要弄清楚 阻碍产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最好能定量的跟踪。

  3. 爆发期: 渗透率达到10%左右,行业迈过漫长的导入期进入爆发期,产品或服务出现供不应求,核心公司进行大规模扩产应对需求。这个时候行业龙头的PB 、PE都处于过高状态,难以被大多数人理解;公司收入增长爆发,但是利润增长会有迟滞,并且有大规模资本开支预期,国内电动车行业正处于爆发期。

  4. 成长期:渗透率在30%-60%左右 ,爆发期过后行业逐渐开始形成较为稳定头部公司,各个公司依然保持较高增速发展,估值进入合理偏高范围,PEG模式在此阶段较多被采用,通过可以预测的业绩变化 驱动 股价的变化,在这之前,可能会有一次估值崩塌。

  5. 成熟期:渗透率在60%-90%左右,行业整体渗透率达到一定水平后整体增速下滑,竞争格局趋于稳定,行业中优秀的龙头公司开始不断攫取份额,优秀公司会出现利润增速大于收入增速的情况,资本开支也趋于合理,这种阶段的公司主要观察 。

评判行业处于什么阶段,主要依赖于渗透率 的变化,10% 渗透率 是分水岭  ,不管是过去的汽车、电视、冰箱、空调、电话,还是现在的电脑、办公软件、手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社交软件,电动车, 当渗透率达到10%左右 进入爆发期。

 

为什么渗透率10%是爆发点:由于人群认知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正态分布的原因,从不为人知,到广为人知是一个非均速的过程,也就是刚开始比较慢,当10%甘愿冒险的消费者接受并成为意见领袖之后,扩散速度会加快,尤其现在处于信息高速传播时代,这个数字应该比10%更低 。

怎么计算和获得渗透率的数字?

渗透率的计算方法:新产品销量/ 行业总销量 *100%,

具体数字依赖行业协会披露,我以电动车行业为例,现在市场主要引用  中汽协和 乘联会的数据,这两个都是汽车行业的行业平台,每月会定期披露 国内汽车的销量情况,我以 乘联会 披露的数据算:2021年 8月 国内汽车销量为148.3万辆,新能源车销量位 25万辆  。

国内8月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25万辆/148.3万辆 * 100% =  16.8%,每个平台的数据源不一样,会略有差别。

依靠这个规律赚了10倍(数据来源:乘联会)

培育钻石行业:全球钻石产量从2017-2020年产量从15200万克拉下降到11100万克拉左右,培育钻石从2019-2020年产量是600万克拉-700万克拉左右,呈现上升的趋势,大致计算出 培育钻石2020年渗透率达到5.4%左右,这个行业特点是 在中国生产,在India 加工,所以关注India 的进口加工数据就知道国内这个行业的产量情况,这个数据一月披露一次,由India相关网站披露。

其他行业也是类似的,一般先看有没有行业协会公布的,也可以看看卖方分析师他们关注哪些数据 ,投资股票总体还是比较费心的 ,没有那么简单,随便看看线就 决策了 ,就像今天 舍得白酒的走势 ,技术面投资者在前几天已经止损了 ,左侧底部大部分都是价值投资者买出来的。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4MVGHKS59onccILLYtgzxw

一个经典的投资方法

有一个经典的投资方法:核心要建立大局观,选择大空间低渗透率的产业大趋势,识别出 其中 最具价值的环节里的领先企业,在进入渗透率 快速提升的拐点处买入,然后一直持有行业渗透率 到30%左右,甚至40%到50% ,再去寻找下一个产业大趋势。无论你多么努力,通常都很难超越 采用这种模式的投资方式。二级市场没有大佬,差别只在于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与快速迭代 学习并更新能力。

前一段我也写过一篇文章《依靠这个规律赚了10倍》,主要讲了一个逻辑:10% 渗透率 是分水岭 ,新技术或者一个新产品,在渗透率达到10%之前被称之为导入期,发展相当缓慢;而一旦越过10%这一阈值,发展速度加快,进入高速成长期;当渗透率达到40%-50%的时候,公司的总市值或股价就会见顶,并开始下跌,主要原因是成长股一般无需等待业绩下滑时才迎来股价下跌,而是一旦业绩增速放缓,例如从50%增长下降至30%或20%,就开启戴维斯双杀的序幕,也就是估值首先下降,然后市盈率下降。

不管是过去的汽车、电视、冰箱、空调、电话电脑、办公软件、手机、互联网,还是最近10年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社交软件,电动车, 当渗透率达到10%左右 进入爆发期,大部分消费品公司 和 科技股 公司都适用。

投资的本质是把握产业趋势 ,但是形成一个向上的产业趋势需要很长时间。移动互联网从 2013年开始进入渗透率 10%,大背景是那一年智能机开始普及 。电动车从2019年开始进入渗透率 10%,大背景是特斯拉在上海建设工厂,大幅度降低电动车售价。电动车行业在A股市场从2013年就开始炒作,前后炒作过3次,每次都因为渗透率不足,没有形成产业趋势。

周金涛有一句话说的很对 :人生发财靠康波,你出生的时间节点决定了你会遇到哪些产业趋势 。对于投资也一样,不同时间节点遇到的机会是不一样的。

站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你能遇到的低渗透率行业包括:电动车,电子烟,扫地机,预制菜,培育钻石,集成灶 ,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运营商,这些行业大多已经形成产业趋势,需要关注的是人工智能,VR/AR,转基因种子,车联网都行业。

 

一个经典的投资方法

电动车行业:根据乘联会   (http://www.cpcaauto.com/)披露的数据 ,电动车行业 9月新能源车销量33.4万辆,9月汽车总销量158.1万辆, 大致可以计算出 现在渗透率在21.1%。

雾化电子烟行业:根据东吴证券6月份提供的数据,2020年全球雾化电子烟营收210亿美元,2020年全球烟草规模 8500亿美元,大约占2.5%,加上另外一种电子烟 HNB 加热不燃烧电子烟 ,渗透率在5%。

一个经典的投资方法

一个经典的投资方法

扫地机器人行业:根据奥维云网的统计,2020年国内共销售 扫地机器人 600万台 , 现在国内洗衣机一年还可以卖6000万台 ,扫地机器人大概率未来和洗衣机一样成为必须消费品,按这个逻辑算的话,扫地机器人的渗透率在10%左右 。

预制菜行业:根据分析师的统计,国内预制菜行业在2020年的市场规模是2000亿 ,预期 2025年的营收规模在6000亿,更长期的营收预期在3万亿 左右 。按这个逻辑算的话, 预制菜的渗透率在 6.6%左右。

培育钻石行业:根据行业数据统计,2020年700万克拉,全球钻石销量 11100万克拉,行业渗透率渗透率在6.3%左右。

集成灶行业: 根据奥维云网的统计,2020年集成灶市场规模181亿,2020年中国厨卫电器市场规模2134亿,行业分析师预期 集成灶行业的渗透率在12.7%左右。

光伏行业:根据东吴证券的统计,2021年全球光伏预期装机总量917GW,光伏发电量 1081Twh ,2021全球能源发电量28013Twh ,渗透率大约在3.86% 。2021年预期光伏新增172GW,相比2020年装机量127GW 同比增长 35.4%,今年因为硅料贵,实际应该达不到,装机量不及预期,根据下面的数据计算,2022年到2025年 预期行业增速在25%左右。

一个经典的投资方法

风电行业: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提供的数据,2021年全球风电装机756GW,风电发电量 891Twh ,2021全球能源发电量28013Twh ,行业渗透率在3.18%。


绿电新能源运营商:隆基股份是生产光伏组件的,金风科技是生产风机的,他们大部分的订单都卖给了绿电新能源运营商,新能源运营商也处于刚起步阶段。光伏和风电制造商本质是制造业,卖一份设备赚一次钱,哪天不卖设备就不赚钱了,新能源运营商是把设备买回来安装好,每年都有收入赚,新能源运营商相当于类SAAS行业,并且是成本不断降低的类SAAS行业。

储能行业:储能行业主要分为电化学储能,抽数储能,国内的电化学储能体量非常小, 主要因为绿电新能源运营商没有动力安装,储能对它来说是成本,非利润,来随着国家引导,电化学的安装量会不断增长,可以预期未来5年 ,电化学储能增速 60%左右

有两点需要投资者注意,一方面,不是什么行业都能像微信一样达到50%以上的渗透率,消费者和用户的偏好是复杂的,不过从5%到30%之间应该是安全的。另外一方面,低门槛的行业龙头公司的市占率很难提升,很难跑出大市值的公司 ,渗透率要结合行业壁垒和竞争格局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7e7FR6zvdkenXi7uNCh6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