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拉响国安警报,中国出行版图遭日本人全面渗透!

原创:net百晓生
来源 : TOP互联网
转载授权联系微信:qiyuedayang
1.
 
时间回到2005年9月22日。
 
这天,两个日本人在新疆和田机场鬼鬼祟祟地偷拍什么东西,被当地警方抓了个正着。
 
很快,事件移交上级,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原来这两家伙带了两台高精度GPS在机场搞测绘,采集了大量的国土机密信息。
 
更让人惊出冷汗的是,他们竟是日本国土情报技术研究所所长大林成行和学生。
 
滴滴拉响国安警报,中国出行版图遭日本人全面渗透!
这就是当年震惊中外的“日本人新疆非法测绘事件”,两个肇事者最终交了一笔罚款,然后被驱逐出境。
 
大林成行绝对想不到,他冒着巨大风险干的事情,在十年后轻轻松松被颠覆了。
 
对,我说的就是最近惊动国安部门的滴滴大数据。
 
滴滴在中国坐拥 3.8 亿活跃用户,每年出行次数高达80多亿次。
 
几亿中国人打滴滴、坐滴滴,长年累月,滴滴掌握了中国所有用户的个人信息、通勤、出行,以及城市街景数据。
滴滴拉响国安警报,中国出行版图遭日本人全面渗透!
滴滴拉响国安警报,中国出行版图遭日本人全面渗透! 
2015年,滴滴通过大数据研究分析,推演出国家各部委加班情况,得出中纪委最低调,公安部最繁忙。
 
一个打车软件竟然能够分析出国家重要部门的活动规律,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更恐怖的是,2017年滴滴还拿到了全国高精地图测绘牌照。
 
从前,大林成行想拍和田机场,必须办护照和签证,必须花一笔差旅开支,最后偷偷摸摸、提心吊胆地潜入中国偷拍。
 
现在,滴滴可以拿着高精GPS和雷达,在中国合法地、畅通无阻地拍拍拍,每天积累的数据是个天文数字。
 
那么,当年的大林成行和现在的滴滴到底有什么联系?
 
它们都是日本资助的个体或组织。
 
前者拿的是日本官俸,后者拿的是日本资本。
滴滴拉响国安警报,中国出行版图遭日本人全面渗透!
 
2015年,日本软银入股滴滴,此后它挥舞支票连投四轮,至滴滴上市一共拿下了21.5%的股份和投票权。
 
这意味着什么?
 
滴滴创始人程维和总裁柳青加起来只有22.1%投票权,也就是说软银和程柳平起平坐。
 
在这种结构下,软银想要染指滴滴大数据,恐怕并不是什么难事。
 
滴滴拉响国安警报,中国出行版图遭日本人全面渗透!
图:软银创始人孙正义
 
2.
 
可能很多人都有疑惑,地图和导航一目了然,为什么日本人还要来中国实地测绘?
 
我来简单科普一下。
 
地图分为公开出版、内部用图和地形图三种。
 
公开出版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交通、导航、旅游等地图,又叫民用地图。
 
民用地图只是相对位置,而要确定一个物体的绝对位置,必须要人力携带设备通过地面测量完成卫星影像的定向。
 
说白了,当下的卫星技术无法测绘出可供制导武器使用的精确数据,派出间谍进行现场勘测和比对,才能为制导武器打开天眼。
 
举个例子,1999年,美国轰炸南我国驻联盟大使馆,轰炸机就是靠美国测绘局事先踩点的情报进行导航定位的。
 
长期以来,测绘一直被各国政府视为“国之重器,不可予人”。
 
中心城市、关键地区和核心设施的坐标、地形、地质信息,特别是关系到一国经济命脉、国防安全的基础信息资料,一旦被敌对势力所获取,后果不堪设想。
 
正因它如此重要,来我国搞非法测绘的间谍数不胜数。
 
滴滴拉响国安警报,中国出行版图遭日本人全面渗透!
 
早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就开始派遣大量间谍在中国各个省市测绘,最后编写了一套《兵要地志》,为后面发动侵华战争铺平了道路。
 
2007年,吉林省抓到5个不明身份的人非法进入长白山军事管理区进行测绘活动。
 
滴滴拉响国安警报,中国出行版图遭日本人全面渗透!
2014年,一个日本人,在中国雇了一辆车,从甘肃沿秦岭一路测量过来,最后在宝鸡被抓获。
 
圈内人应该知道秦岭秘密基地,我在这里按住不表,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网上搜。
 
还有一个美国人在中国成家,利用中国女婿身份,长期滞留国内非法测绘。
 
在他的测绘记录里,他竟然把巴山分成了1000米的网格进行测量,精确程度令人不寒而栗。
 
3. 
 
回到滴滴与软银的话题中。
 
一个细思恐极的事实是,滴滴仅仅是软银在中国出行版图里的一枚棋子。
 
换句话说,软银布局中国出行版图多年,早已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就拿网约车来说,软银对中国志在必得。
 
早在2015年,它就把中国网约车市场投了个遍。
 
除了滴滴,还有Uber中国和快的都是软银投资的公司,就连一号专车这个二线品牌,它都没放过。
 
正是在软银的推动下,滴滴吞下快的,又合并Uber中国,最后收购一号专车,四家公司最后变成了一家。
 
至此,滴滴占领了中国90%的网约车市场。
 
除了网约车,中国人骑单车也被软银拿捏得死死的。
滴滴拉响国安警报,中国出行版图遭日本人全面渗透!
 
青桔单车,这个滴滴孵化出来的共享单车,同样拿了软银多次投资。
 
在软银资本助推下,青桔单车超过美团和哈罗单车,成为了中国最大共享单车品牌。
 
上亿中国人从哪里骑车、在哪里下车、哪条路线最繁忙,软银尽收眼底。
 
除了人的出行,软银还拿下了中国货的流通。
 
比滴滴早一周赴美上市的运满满和货车帮,是国内商流货流服务商。
 
它覆盖了全国300多个城市,线路超11万条,一年成交额7000多亿。
 
巧合的是,软银在这两家公司占股高达22.2%,说它不觊觎中国大数据,我是死都不信的。
 
甚至,不止是出行市场,如今整个中国互联网都绕不开软银的渗透。
 
除了阿里巴巴,软银还投资了饿了么、今日头条、商汤科技、贝壳找房、瓜子二手车等251家公司,覆盖了电商、出行、医疗、无人机、无人驾驶、人工智能……事无巨细,全面覆盖。
 
滴滴拉响国安警报,中国出行版图遭日本人全面渗透!
截止到2020年底,软银在中国投资和回报超过1430亿美元,折约1万亿元人民币,称它万亿投资帝国毫不为过。
 
软银的目的就是要把一切数据串联起来,建立一个中国人数据的闭环体系,这才是最可怕的。
 
马云曾经说过,未来30年最贵的不是石油,而是大数据。
 
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动权。
 
毫不不夸张地说,数据泄露绝不亚于一颗核弹。
 
软银在中国布局的互联网公司,绝大部分都掌握了我们的信息数据。
 
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安全隐患吗?
 
难道不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警惕吗?
 
国家安全无小事,任何细节漏洞都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这个后果,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承担不了。
 
软银不可不防!
 
最后,希望朋友们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人看到,信息数据安全的警钟必须敲响。
 
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才能防患于未然。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AaxzdM4GSI8cBhrlb98BGw

教育股暴跌的下半场,已经砸出了哪些黄金坑?

作者 | 朱伊道久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教育股暴跌的下半场,已经砸出了哪些黄金坑?

自从今年2月份以中概教育股为首的标的迈入高点以后,便进入了急促又猛烈的回调周期。从最高点开始算,中概K12代表新东方(EDU)回调约70%,好未来(TAL)超80%,高途集团(跟谁学)(GOTU)超90%;如果说K12教培是首当其冲,那民办K12学校标也未能幸免,港股民办学校代表,天立教育(01773.HK)回调超75%,一些市值更小更缺乏流动性的标的都隐约有迈入“仙股”范畴的趋势,即使是与K12教培毫无任何瓜葛的A股职教龙头,中公教育(002607.SH),也在今年深度回调了约60%。除了民办高教集团以外的所有子领域,都被杀得伏尸百万,血流漂杵。
一个板块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猝死即使放眼整个中国股市历史也是实属罕见。因此,自然而然的就会让人引发思考一些问题,教育股的各子领域里有没有被错杀的标的?痛击下的K12培训有没有超跌?这次回调已经到了哪个阶段了?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将教育板块一一掰开,进行具体分析。
 
万恶之源K12培训
标的:新东方 好未来
 
这一轮教育股回调,起始于两会期间官方对于K12教培的表态,明确表示“校外培训广告满天飞”的乱象要大力整治。随后市场从出现各种风闻,到由浅入深的发布监管条例,直到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意图从根本上叫停假期培训,这让K12教培机构元气大伤,我们以龙头新东方为例,优能中学全部都是K12线下,占52%,泡泡少儿英语则面向4-14岁人群,有超过70%的业务属于K12范畴。

教育股暴跌的下半场,已经砸出了哪些黄金坑?

 
根据最新的官方信息,在13号的教育部通气会上有提到,2021年秋季学期以后,将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学校课后服务将推行“5+2”模式,每周工作日五天每日至少开展2小时以上的课后服务,这意味着在K12人群中,初高中生会基本上完全失去正常教学日的课后培训时间,这部分市场预计对K12的贡献度占比达15%左右,基本上会全部丢失。
 
因此,保守估计,K12监管政策会影响到新东方72%以上的业务;而约有超过一半的营收贡献来自于假期;另外,课后培训被暂停,贡献度占比达15%左右。市场预计,如果两项政策落地实施,机构会失去约60%以上的营收,且相比之下,新东方业务比重尚属较为均衡的,其他公司所受影响更大,形成了一轮业绩和估值体系下移的戴维斯双杀。
但以5-10年维度来看,K12教育由于刚需存在,并且难以找到替代品。从K12适龄人口来看,最近几年适龄人口总数不会有明显变化,总体维持在200万左右的增幅,适龄人口增速维持在1%左右,但就参培率而言,我国大陆水平与港台以及东亚邻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于未来几年K12培训市场人数的情况,我们做出如下预测,保守估计,假设未来10年内参培率从当下38%逐步提升到日韩水平(70%),其增速中枢年化为6.28%。

教育股暴跌的下半场,已经砸出了哪些黄金坑?

然后是人均教育支出方面,教育支出作为文娱消费的一种,具有文娱消费的属性;其主要受益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总体增长水平,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增速,而非占据其他消费选项,我们参考近五年的居民K12人均教育支出,测算出均增速基本维持在8%-9%左右,因此预计未来增速也会维持在该水平,不会有明显的提高或者降低。

教育股暴跌的下半场,已经砸出了哪些黄金坑?

综上所述,在几个维度进行分拆后,从这个角度来说,跌入谷底的K12教培行业,仍然值得市场观察,仍需对后续政策落地实施情况进行紧密跟踪。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民办K12学校
标的:天立教育
 
作为和K12教培行业属性最相似的,应当属民办学校标的,而它的现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要承受和K12教培一样的跌幅,却远没有相匹配的市值,诸多在港股市场上市的如成实外教育、睿见教育等,已跌得类似于“仙股”。
直接诱因在于《民促法实施条例》对K9教育中禁止利用关联交易的形式保障实控人的相关利益,从法律层面上否决了民间资本对民办学校的利润转移权利。民促法的落地从本质上不会影响到学校的生源和营收等,不妨碍如何将蛋糕做大的问题,但会改变蛋糕的分法。大股东利益的难以保证,使得估值体系的下移不可避免。
而在本轮深度回调中,需要对具体标的进行区分,其中主要依靠学前教育以及高中教育的学校更有望率先走出困境。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民办高教
标的:中教控股 新高教集团
如果今年你有朋友不幸买了教育股,但是心情看起来还不错的话,那他一定是买的民办高教股,也是教育股里唯一逆势上涨的领域,其主要得益于《民促法实施条例》的落地。
教育股暴跌的下半场,已经砸出了哪些黄金坑?
《实施条例》中解决了民办高教的几大问题,首先是K9,这意味着从法律层面保障了办学的利益,并解除对于民办高中、高教、职教未在兼并收购、协议控制及关联交易等方面做出限制,这意味着未来有望通过内生增长+外延并购加速发展。且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发展基金提取比例从25%降至10%,民办学校利润分配的弹性进一步增加。这些限制放宽等相关政策也为民办学校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

教育股暴跌的下半场,已经砸出了哪些黄金坑?

而在需求方面,近年来民办高教招生人数呈现明显加速态势,需求端重组,市场预计,在未来几年,民办高校集团会加速合并脚步,业绩带来明显增长;而单体高校有望形成集团化,估值体系会迎来质变。因此,市场预计民办高教集团未来3-5年将会是一个持续利好的板块。
躺着也中枪的职教培训
标的:中公教育
如果说是受累于教培监管,那曾经的2000亿超级大白马中公教育是这一轮里比较冤的标的了,其营收结构主要由公考、教考、事业单位以及其他职教培训构成,公司还专门发投资者问答函,撇清与中小学教培的关系,但跌起来的架势俨然像一个K12教育股。
教育股暴跌的下半场,已经砸出了哪些黄金坑?
教育股暴跌的下半场,已经砸出了哪些黄金坑?

教育股暴跌的下半场,已经砸出了哪些黄金坑?

这一轮的深度回调,中公教育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受累于整个教育板块的泥沙俱下,但更多的还是有自身的一些因素造成的。第一个是公司净利的增速放缓,在高基数基础上,公司增速放缓,而在业务结构上,考公的贡献度过大,并且还在加剧。这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映出近年大力推广的教考和考研业务的市场认可度欠佳,中公品牌效力能否从考公线性外推到教考、考研等其他领域,且市场担忧其能否保证未来增速稳定。

教育股暴跌的下半场,已经砸出了哪些黄金坑?

但另一方面,中公线下的教学基地的一体化以及线上课程的快速推广都持续优于市场预期,能够有效的提升利润率以及开辟线上的第二成长曲线,市场预计在未来3年内,中公仍能保持在年化30%左右的符合增长率。
 
第二个是交易层面上的,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公司股权问题,实控人李永新(鲁忠芳为其母亲)持股比例近60%,而公司于2022年1月31日的巨额股本解禁,预计解禁值达36.98亿股,占总股本比例的59.97%。巨额解禁盘下的市场避险预期一致且强烈,且作为机构定增方的对手盘压力也十分巨大,对于一家优质标的,定增方肯定希望以足够低的价格吸入筹码。其次第三股东的减持,大股东的退却加剧了市场对中公的风险担忧。
教育股暴跌的下半场,已经砸出了哪些黄金坑?

教育股暴跌的下半场,已经砸出了哪些黄金坑?

第三个是估值过高,也是本轮下跌的本质问题,即中公的价值回归,以PE估值法,中公估值最高超过200X PE,即使以年化30%的复合增速,仍需两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消化相关估值。经过本轮深度回调以后。叠加考虑公司的品牌力以及净利润30%以上的年化增速,40X左右的PE水平会赋予中公教育的估值良好的性价比。

教育股暴跌的下半场,已经砸出了哪些黄金坑?

整体而言,随着近日教育部关于学校暑期托管通知的落地,中短期内教育监管最严厉的部分基本上已经实锤,后续出台的政策多是辅助和完善,以及对一些细节的具体规范。某种意义上,教育监管的政策底已经初见雏形,但根据过往经验,相关标的的价格底仍需2-3月的时间才有望得到市场响应。在这一轮泥沙俱下中,冲击的不仅仅是资本市场,更波及到实业,但有危就会有机,它能够重塑了市场格局,并造就一部分既便宜又好的标的。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tNGoSUmZwWSJJAzFEz53UA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过去很多年,恒瑞医药都是A股的“医药一哥”,上市21年一度创造过160倍的辉煌战绩。投资者们谈论到它,往往最后的结论是择机上车、死拿就对了。
但当下情况有变,“医药一哥”的霸主地位已被迈瑞抢走,恒瑞股价跌跌不休,半年时间一度大跌35%,蒸发市值2300亿元。当前价格跟2020年3月、2019年10月同在一个水平线上。然而,同一批被市场公认的医药白马则不知涨了多少,少则50%翻倍,多则翻倍,乃至几倍的都有。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恒瑞股价走势图,来源:Wind)
恒瑞逆势大跌这么多,市场究竟在担心什么?又在交易什么逻辑呢?
01

暴跌逻辑
市值大跌,无非有两个层面的因素,一个是基本面,一个是估值,前者往往决定着后者的表现。基本面的表现不仅是当前,更有可能是市场在预期未来基本面的边际转差。
一季度,恒瑞营收69.3亿元,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14.97亿元,同比增长13.77%。这个成绩表现相对过往其实是不合格的,因为去年一季度受到疫情影响,营收和利润受到较大冲击,基数较低。要知道,在疫情之前的9年间(2011-2019年)的增速处在20%-43%之间,唯有2013年和2016年稍低于20%。
恒瑞净利润表现不及预期,主要逻辑是研发费用大增,研发费用达到13.16亿元,同比增长62.3%。恒瑞一个季度的研发费用比2017年以前每年的费用还要高得多。对于创新药龙头而言,研发投入加大,一方面说明公司有战略前瞻性,为未来业绩做铺垫。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的创新药的大背景竞争非常激烈,不得不投入高研发才能维持业绩的增长。要知道,2020年,光是抗肿瘤药物的IND申请获批便高达355个。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恒瑞研发费用高速增长,来源:Wind)
恒瑞面临新生代药企的激烈竞争,包括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康方生物等一大批优秀药企。恒瑞不得已加大研发,才能与之抗衡,但盈利能力会受损。2017-2020及2021Q1,净利率分别为23.8%、23.32%、22.87%、22.75%、21.59%。净利率保持逐渐下滑态势,而这几年正是恒瑞加大研发的时候。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恒瑞核心财务指标,来源:Wind)
而器械龙头迈瑞不一样,同期净利率分别为23.28%、27.09%、28.3%、31.67%、29.68%。盈利能力一个向逐级下,一个逐级向上,股价的表现也大相径庭。
恒瑞当前面临的最大短板在于国际化太差。自从2009开始在海外做创新药临床,是目前还没有上市的。高端制剂出口除了环磷酰胺,其他18个产品都没有形成预期销售。
这从销售收入上也能看出端倪。2020年,国外收入仅7.58亿元,占比总营收277.35亿,区区只占2.7%。一家超级创新药龙头,海外战略毫无建树,国内面临集采和没有PD-1量级的大单品承接的大背景下,恒瑞面临业绩增长的压力。
但恒瑞也明显感受到了桎梏。根据4月30日机构的调研纪要显示,恒瑞决心要走向世界了,fast-follow提前、国家化提速。但是海外临床成本是国内的5-10倍,按照百济的烧钱速度,恒瑞每年20-30%的营收增长根本不太能够覆盖如此之大的研发投入。看看国际化做的成功的百济,过去5年累计亏损230亿,烧钱无止境啊……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百济神州净利润表现,来源:Wind)
按照过去的股权激励,2020-2022年,恒瑞净利润考核指标要达到18.64%。另外,恒瑞决心要国际化,同时财务处理上非常干净,要保持研发的全部费用化。不可能三角出现了,恒瑞未来的确定性并没有之前那么好,这是投资者必须要面临的现实。
未来几年,可以预期恒瑞的业绩增速会下降,估值就得相应下滑,逐步向40-50倍靠拢。当前,恒瑞PE为62倍,未来还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恒瑞PE走势图,来源:Wind)
过去,恒瑞表现足够优秀,也给股东们创造过足够的回报率。但当下,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恒瑞面临的困境。不能简单的认为过去每年能给我们带来30%的复合回报,未来一定还能够达到,事实上投资并没有那么简单。
02

生命周期
通常而言,每个行业存在发展周期理论,所处阶段包括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逐渐下大台阶,很多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乃至衰退期,陷入深深的存量竞争之中。就连前些年发展迅猛的互联网行业,也无不意外出现了流量见顶,逐步向“传统行业”靠齐的节奏。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中国医药行业,总体处在成长期阶段,而创新药还处于成长期早期,整个成长期会非常长,乃至可以长达数10年。因为医疗未被满足的需求一直存在,细分领域总存在创新研发的必要。
2015年-2019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从1137亿美元增长到13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9%,远超于全球的平均增速。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2016年,中国全年批准的新药才7个,现在翻了好几倍。数据还显示,2016~2020年间,中国累计上市了200种创新药,其中80%来自外资创新药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本土创新药越来越多,2020年批准上市53款创新药,国产新药已经高达21个,占比40%,远超过去的年份。
之前,中国医药产业以仿制药为主,但2015年医药改革之后,中国创新药已经起步,正在走向first-in-class,从跟随者走向并行者,但还没有达到引领者的高度。
总之,中国创新药行业还处于朝阳成长阶段,并且长时间内都将处在这个阶段。但企业的生命周期却不一样,恒瑞已经走过了成长期,开始逐步迈入成熟期。
然而恒瑞强劲的竞争对手却处在不一样的生命周期之中。康方生物、荣昌生物处于生命周期第一阶段,而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处于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而恒瑞则更老一些,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如日中天,进入了中年危机时段。
未来,康方会重复信达的精彩,信达会重复恒瑞的故事,但恒瑞呢,也会进一步发展,但速度慢下来了。
2019年,在PD-1/PD-L1的国家医保谈判中,信达生物以64%的降幅成为首个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PD-1产品,PD-1正式步入10万/年时代。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2020年,一共有7家PD-1/PD-L1参与医保谈判,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和君实生物的PD-1以平均降价78%的代价全部纳入医保,涉及病种包括肺癌、肝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肿瘤。
经过此轮医保谈判,PD-1/PD-L1年治疗费用大幅降低到约5万/年的时代。短短两年时间“天价”PD-1/PD-L1以降价80%折扣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上从未有过一款创新产品以如此快的降速惠及患者。
今年6月3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21年医保目录调整工作,截止上半年底,参与谈判的还是原来的4家,大多新增了适应症。其中,信达新增1L NSQ-NSCLC、1L SQ-NSCLC和1L HCC,百济新增1L NSQ-NSCLC、1L SQ-NSCLC、2L HCC,都是大适应症,而君实生物仅有3个小适应症,且非独家适应症。尤其是百济和信达对于恒瑞的发起了非常大的挑战。
 

恒瑞医药暴跌35%,还有救吗?

今年的PD-1谈判对于4家企业而言将会是一场恶战,对于恒瑞压力颇大。
国产第二梯队的产品,很有可能在2022年获批,参与明年的国家医保谈判。另外,4个进口PD-1/PD-L1也有多个新增适应症获批,2022年再次角逐国家医保谈判。
可以预见的是,2022年的PD-1国家医保谈判将更加惨烈,不论是竞争的企业数量还是大适应症的数量均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
今年,将会是PD-1最后的红利期。恒瑞在接下来的这一轮又一轮的恶战中,并不占优,且面临大幅降价的困扰,后续恒瑞没有类似PD-1的大单品接龙,业绩增速将会下一个台阶。为什么恒瑞现在就在暴跌,主要逻辑之一就是市场已经在反应这个悲观预期。
除此之外,恒瑞还面临一个超级利空。7月8日,CDE发布了一个新政——《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原文说了这么一段:
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为最高目标,当选择非最优的治疗作为对照时,即使临床试验达到预设研究目标,也无法说明试验药物可满足临床中患者的实际需要,或无法证明该药物对患者的价值。
这会打压恒瑞me too跟随模式。未来,创新药企转向百济神州模式,靠拢first in classhe 和best in classhe,也会推动创新药具备国际竞争力,大规模出海。
显然,恒瑞迈入了中年危机。
03

尾声
中国创新药还处在黄金成长时代,但优秀的恒瑞不可避免的进入了成熟生命周期。未来,恒瑞将面临百济、信达、康方等一大批新生态代药企的激烈竞争。尤其是CDE新政之后,恒瑞还面临不小的生存危机。
7月9日,18年元老级人物的周云曙因身体原因辞去董事长、总经理职务,而创始人孙飘扬再次挂帅出征。或许,63岁的飘总再不出手,就来不及了。
最后,祝福恒瑞。但投资者也应该清晰的意识到,过去非常高的回报率在恒瑞身上已经不现实了。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AQmY-40QiyXjTzImOwyglA

关于职业投资,给年轻人的建议

今天在雪球上,有朋友咨询我一个关于职业投资的问题。在很多人眼中,职业投资是一件很酷的事,不用上班打卡,不用看老板脸色,不用担心失业,买入的股票翻上几倍,然后套现,从此财富自由——

我的经验是,职业投资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差,这也是一个职业,和很多工作有相似的地方。你要享受它的好,就要忍受它的残酷。把投资当职业,和把投资当爱好,有时候会有很大的区别。爱好可以随心所欲,职业就必须要有计划、有纪律、有目标。

职业投资的问题,应该是很多朋友都比较关心的,我把问题(略有删节)和回复转到公众号上,供大家参考吧。

 

问题:

想转行做投资,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过年期间买的几只基金(持有几个月)收益可观,突然对投资产生了浓烈兴趣,因此萌生了转行之意,想将之作为一生的事业。长期目标是做一名职业投资人,实现财务自由。

但是如果转行的话,鉴于我几乎没有任何证券从业经验,刚开始肯定要放低自己,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而收入方面也会有较大的跳水(转行三年穷)。这一点我已有心理准备。综上所述,现在的我很迷茫,不知道该不该转行,如果转行,又该如何开始,从哪里起步,有什么适合我这种小白的职位?(除了销售类职位)希望老师能指点迷津。感激不尽。

 

我的回复:

1、做职业投资人,不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的,建议你在财务自由之后,再考虑做职业投资人。其他行业失败了,还可以考虑转行,而职业投资人失败了,就没几条路可走了。

2、和普通玩家不一样的是,职业投资人不是把收益率放在第一位的,而是要有明确的投资目标,收益率只是个结果,阶段性目标的不断实现才是考验投资人的关键指标。

3、要成为一名职业投资人,除了需要足够的本金之外(以股息可以覆盖家庭支出为标准),至少应该有5年以上的稳定盈利经历,完整穿越至少一轮牛熊。这样才明白那些钱是靠自己赚的,那些钱是靠运气来的,哪些钱留得住,而哪些钱是要还给市场的。

 

4、职业投资,应该有至少两到三个深入理解的行业,和几个研究过5年以上的股票。市场的热点总是换来换去,但在非常时刻,需要有让你足够放心的股票来帮你渡过难关。

5、对真正的投资人来说,钱只是个数字,盈亏也只是一个交易的结果,不能用感情来代替理智。该贪婪的时候不能恐惧,该恐惧的时候不能贪婪。你默默买入的时候,得习惯别人的嘲笑,你卖出之后,股价可能还会大涨。

6、职业投资,交易的时间很少,但学习是时时刻刻的,要始终保持饥渴状态,对于知识永不满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事物的本质,也能够为了计划而承受日积月累的研究。

 

建议你先做到以上这些,再考虑职业投资,不要轻易用自己的毕生积蓄做实验。如果你想到相关的公司工作,每家公司的要求都不一样,可以多争取面试机会,见得公司多了,也就知道自己需要提升什么了。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LcJ5nRfrtmn4qZuAYc2xSg

历史新高只有一步之遥

上周五央行降准送礼,今天市场跟随A50指数高开高走 ,盘中创业板指数最高上涨到 3554点 ,收盘3534点 ,超越 上证收盘指数3547点 ,离真正的新高只有一步之遥。

 

对创业板指数上涨贡献最大的公司是 宁德时代,宁德时代现在一家公司占创业板指数权重是15% ,我买入宁德时代是在起涨点上(当时写的:从特斯拉再次盈利看高瓴资本新能源全球布局) ,美股每隔5到10年总能出现一家公司开创和定义一个行业,特斯拉带动宁德时代高速上涨,背后是产业的变化,但我后来没有拿住  ,我现在反思还是我自己的投资框架有问题 ,缺乏系统性的思考 ,格局不够,没有考虑 到电动车行业渗透率的变化逻辑 。

我自己曾经犯过两大错误 :

  1.  过去这家公司非常辉煌,股价也是长牛,在股价回调后买入,认为未来一定会长牛 。
  2. 找出 PE-BAND , PS -BAND 处于 估值低位的公司,不考虑行业的发展和所处的阶段,相信未来估值会修复。

后来我才知道 ,投资一家公司首先要判断 这家公司所在行业所处的阶段,未来公司的发展逻辑顺不顺,任何行业都是从无到有 ,从爆发到衰退甚至灭亡 ,即使同一行业不同时期的公司估值方法是不一样的,正如 聚义厅 宝哥 对行业生命周期曲线所概括的,行业周期包括七大部分初创导入-爆发-成长-成熟-衰退-稳定。

 

历史新高只有一步之遥

(图片来源:聚义厅 宝哥)

  1. 初创期 :初创期的公司一般没有上市 ,没有自己的商业模式,甚至未来卖什么产品都不清楚 ,处于婴儿期。
  2. 导入期 :导入期的公司 所在的行业处于一片蓝海 ,前景很广阔,但是限于某种技术 ,由于缺乏良好的体验 ,市场不认可产品,例如2013年到2019年11月的电动车行业 ,电动车行业在这6年中都处于导入期,A股根据电动车行业的变化在这个阶段反复炒作3次 ,后来都由于渗透率不足证伪。在这个阶段, 要弄清楚 阻碍产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最好能定量的跟踪。
  3. 爆发期: 行业迈过漫长的导入期进入爆发期,产品或服务出现供不应求,核心公司进行大规模扩产应对需求。这个时候行业龙头的PB 、PE都处于过高状态,难以被大多数人理解;公司收入增长爆发,但是利润增长会有迟滞,并且有大规模资本开支预期,国内电动车行业正处于爆发期。
  4. 成长期:爆发期过后行业逐渐开始形成较为稳定头部公司,各个公司依然保持较高增速发展,估值进入合理偏高范围,PEG模式在此阶段较多被采用,通过可以预测的业绩变化 驱动 股价的变化,在这之前,可能会有一次估值崩塌。
  5. 成熟期:行业整体渗透率达到一定水平后整体增速下滑,竞争格局趋于稳定,行业中优秀的龙头公司开始不断攫取份额,优秀公司会出现利润增速大于收入增速的情况,资本开支也趋于合理,这种阶段的公司主要观察 。

评判行业处于什么阶段,主要依赖于渗透率 的变化,10% 渗透率 是分水岭  ,不管是过去的汽车、电视、冰箱、空调、电话,还是现在的电脑、办公软件、手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社交软件,电动车, 当渗透率达到10%左右 进入爆发期。

为什么是10%? 由于人群认知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正态分布的原因,从不为人知,到广为人知是一个非均速的过程,也就是刚开始比较慢,当10%被接受时,扩散速度会加快,尤其现在处于信息高速传播时代,这个数字应该比10%更低 。

过往公司的股价什么时候见顶?

中国移动市值2007 年见顶,中国手机用户渗透率超过40%;

诺基亚市值2007 年见顶,全球手机用户渗透率超过40%;

为什么40%渗透率会成为科技股行业股价的拐点?

主要原因是业绩增速在迈过40-50%渗透率后将放缓。从财务角度,迈过渗透率40-50%,就是成长股的业绩增速(注意不是业绩)拐点。成长股一般无需等待业绩下滑时才迎来股价下跌,而是一旦业绩增速放缓,例如从50%增长下降至30%或20%,就开启戴维斯双杀的序幕,也就是估值首先下降,然后市盈率下降。

怎么判断渗透率的变化,怎么抓渗透率拐点?主要是三个方法:①  对于消费行业还是看产品 ,自己要亲自使用 ,看看用起来到底爽不爽,会不会复购 ,会不会长期使用 ,2008年iphone4  良好的体验直接把全球带到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  ,2019年model 3良好的体验 直接把全球带到了电动车时代 ② 可以多做几份调研,看看愿意购买的 比例有多少。③行业协会披露:例如我国新能源现在的汽车渗透率已由今年年初的5.4%提高至今年上半年的9.4%;其中,6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超过12%,这个数据的披露也侧面反应了 这一段时间 锂电公司股价 大涨的原因 。

所以,对于一家公司的投资 要首先判断 行业处于的什么阶段 ,渗透率大约是多少 ,是导入期,还是爆发期,还是成熟期,未来赚的是什么钱,想清楚逻辑再下手 ,逻辑想清楚了 ,就能拿住手中的股票。

再说说今天的市场:

  1. 舍得就是一家处于 稳定成长期的公司 ,一个公司股价的顶是商业模式的尽头,今天晚上它披露 了半年报预增数据:上半年 净利润 同比增长 7.1亿到 7.5亿 ,同比增长377.%到405%,扣除一季度净利润 3亿 ,二季度 净利润 预期在 4.1亿到4.5亿 ,超过分析师 预期的3.5亿,全年预期有 14亿到15亿利润,对应估值在43PE到50倍PE .

    历史新高只有一步之遥

  2. 中国中免 今天大涨 7%,主要原因是 迎来了 业绩拐点七月上旬销售环比增长17%,海旅投份额腰斩,中免份额回归,
  3. A股人工智能龙头 科大讯飞披露 业绩预告:归母净利润 3.87亿到4.39亿,同比增长 50%-70%, 单从Q2来看,净利润增速区间为 -36%–23%,净利润下滑的原因是 2.66亿公允投资变动 ,预期21Q2净利润实际增长是 100%到142% ,应该是超市场预期。
  4. 今天北向资金 主要是买入比亚迪,东方财富, 贵州茅台 和五粮液,其中贵州茅台和五粮液  各4.5亿,贵州茅台的估值中枢大致在1900到2300之间 窄幅震动 。

    历史新高只有一步之遥

文中所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UVOd38-pkSR0HtUuLkMX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