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危机重重

 

印度,危机重重

来源:地球知识局

3月31日,位于印度孟买的马尔瓦尼(Malvani)贫民窟出现了一例新冠病毒死亡案例,患者为一名63岁的男子。

4月1日,孟买的达拉维(Dharavi)贫民窟——亚洲最大贫民窟之一,出现了第二例贫民窟死亡病例。令人惊异的是,该名患者在死亡几个小时前才刚得知阳性的检测结果,并且先前并没有旅行史……

这两大贫民窟都位于孟买(印度最大城市)

当然,孟买的贫民窟不止这两个

印度,危机重重

“贫民窟病例”几个字写起来简单,背后的意义却令人细思极恐:这里是印度城市人口最稠密、公共卫生条件最差、政令与流行病学调查最难落实的地方,但由于印度城市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看似岁月静好了两个多月的印度,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穷人和富人之间有堵墙

但这堵墙拦不住病毒

(印度-孟买,图片来自:google map)

印度,危机重重

上升趋势加快

3月24日,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在接下来的三周内实施全国范围内的封闭措施,以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

封城来的突然,火车站停止了迎来送往

(印度-比尔瓦拉 3/21)

(图片来自Sumit Saraswat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在措施生效期间,印度人民将在家远程办公,所有商店、工厂、办公楼和宗教场所全部关闭,公交、地铁、和城际大巴等公共交通也暂停运行,仅提供医疗、通讯和食品等必要的生活服务

生活物资还是正常供应的

(印度-阿萨姆邦古瓦哈提 3/27)

(图片来自David Talukdar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宣布这项措施的时候,印度的确诊案例是536例,死亡10例。虽然这个数字也不小,但与其他大国动辄上万的感染病例数相比,尤其是考虑到印度的人口基数,反倒像是一股清流

比较一下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印度和意大利

确诊数字仿佛有天壤之别,如果这个数字准确的话?

3月26日印度状况

(图片参考wikipedia-2020coronavirus pandemic in India

印度,危机重重

3月24日意大利状况

(图片参考wikipedia-2020coronavirus pandemic in Italy

印度,危机重重

而对于这种“病毒似乎绕过印度”的现象,有印度医学协会的专家分析称,印度天然具有对新冠病毒的防御能力:一方面是因为就目前的疫情状况而言,病毒偏爱着凉爽气候的地区,很难在印度这种又湿又热的地域生存,像埃博拉、黄热病,SARS等对印度的影响就不值一提。

这个卫生条件,在病毒面前,难道靠热空气杀毒?

(图片来自Elena Odareeva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还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印度大多数人民的生存环境本就充满各种病毒和细菌,民众习以为常,因此对新病毒的抵御能力也很强。

注意,恒河水对新冠肺炎没有疗效

(图片来自:Mazur Travel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这两种“印度特殊论”总让人觉得是在自黑,但在病毒面前,自黑也可以成为自吹。至少可以让很多民众保持乐观,但反转很快就来了。

该消毒还是得消毒

(印度-阿萨姆邦古瓦哈提 3/26)

(图片来自David Talukdar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进入4月的前4天,印度确诊病例病几乎翻了一番;另外,3日至4日,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均创下疫情暴发以来单日最高增幅至今,印度累计确诊已经超过3000例,而实际数字显然更高

4月6日印度状况

(图片参考wikipedia-2020 coronavirus pandemic in Italy)

印度,危机重重

印度疫情爆发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一点是许多新的确诊病例与首都新德里东南部尼扎穆丁地区的一次宗教聚会有关。这次聚会举行于3月13日至15日,截至4日有647个病例与这次聚会直接相关,超过10人死亡,而据估计聚会总参与人数可能超过3000。并且,此后几天又有近2000人在该地区停留而后四散各地

这件事的后续已经成为印度疫情的防控难点,在一些印度媒体看来,这种聚集性感染影响恶劣,已经“抵消”了21天全国封闭令所带来的“好处”

补救的方法就是更严格的封闭

但在实施中总是不到位

(印度-加尔各答 3/27)

(图片来自suprabhat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第二点则是近几天贫民窟出现确诊以及死亡案例,给疫情防控增添难度。

有印度官员曾表示,虽然美国俨然成为新冠疫情的新“震中”,但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本次对抗新冠病毒能否取得决定性胜利,其实将很大程度取决于印度控制该病毒的能力。然而从目前来看,由于面临的挑战太多,人们对印度还是不能像前两个月那样乐观

资源与人口矛盾

从救治最需要的医疗资源来看,印度并不充裕。该国对于公共卫生的投入仅占到GDP的1.3%,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

口罩作为全球紧俏物资,在印度更是抢手

(印度-拉贾斯坦邦 3/21)

(图片来自Raktim Guha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有限的投入意味着医疗设施的缺乏。体现在疫情诊断上,便是截止4月1日时,印度全国仅有51个政府认可的测试中心,完成的测试还不到五万例,检测率实在太低了——这也被认为是印度确诊数字低的原因,所谓不查就是没有。医护人员的装备也很差,在大城市加尔各答就有医生穿上塑料雨衣当作防护设备检查患者,德里的医生有些则是戴上了摩托车头盔,堪称当代瘟疫面具

而且也只有很少部分人会主动来检测

(印度-班加罗尔-3/4)

(图片来自Ajay Bhaskar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面对这种情况,西方有声音认为,印度的卫生保健系统能力不足,并不能像中国或意大利那样收治数量巨大的病人,一如它无力应对肺结核的流行一般。这里的流行病背景知识是,30年前印度和中国的肺结核病例数量相差无几,但今天,中国已经将肺结核发病率降低到每10万中出现60例,而同期印度发病率高达27%,在世界范围也是最高的数字之一

再考虑到印度13.7亿的总人口数,和惊人的450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印度医疗系统崩溃的画面似乎并不遥远。

杯水车薪

(印度-加尔各答 3/27)

(图片来自suprabhat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此外,印度人口的贫富差距也让疫情控制雪上加霜。2018年《世界不平均报告》显示,印度的贫富差距仅次于中东地区,在全球贫富差距排名中高居第二,占该国人口总数20%以上的赤贫人口生活在卫生条件恶劣的环境中。

要所有人在家办公?那真是太奢侈了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abydos)

印度,危机重重

在爆出死亡案例的印度最大贫民窟,基本生存设施都不足,却容纳了将近一百万人,而医疗资源显然不会优先倾向这些人,最终难免造成印度有限的医疗资源流向富人穷人成为炮灰的下场。

孟买马尔瓦尼(Malvani)贫民窟

(图片来自Vladimir / shutterstock.com)

印度,危机重重

不仅如此,最近印度的封锁令对大多数穷人也是突然的重击。禁令下达后,印度境内非正规部门的数百万流动工人想要离开打工所在的城市返回村庄,但此时公共交通停运、国界关闭;同时在应急措施缺乏的情况下,食品和必需品的供应链运转几近停滞。

移民工人流动过程中很可能会造成病毒大传播

让本就困难的防控更难了

当然,相比病毒,饿肚子才是最大的威胁

(图片来自Saikat Paul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在无法获得食物也没法坐车回家的情况下大量印度城市贫民走上街头,企图随着人体的“洪流”步行回到遥远的村庄,而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些悲剧:已经有2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在远途跋涉中丧生。

医疗资源有限、贫富差距巨大意味着印度防疫前路必然艰难,但莫迪政府也在尽力应对

每人发一兜米好了,但这也扛不了多久

(图片来自Saikat Paul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目前印度也已经设立了了援助和紧急情况救济基金用于疫情控制,下放紧急财政权力到个地方部门用于地方性的医疗物资采购,多邦也已经出台相应政策,设立临时隔离点、隔离病房,扩建公私立医院、进口医疗设备等,成效如何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确诊人数的激增,方舱医院是共同的选择

(印度-阿萨姆邦古瓦哈提 3/29)

(图片来自David Talukdar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观念与社会治理

说完了政府面对的问题,再来看看印度的民间。

防疫不能只是政府一头热,民众的配合是战胜病毒的另一重保障但很显然,印度人民对新冠病毒的意识还处在很糟糕的水平上

一方面,目前仍有部分印度人意识不到疫情的严重性,并不配合政府防疫,让印度政府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知道病毒严重性的,也有大批人寄希望于偏方或神力将病毒赶走:有成群聚集恒河边饮水想要赶走病毒的,有信奉神明、便觉得到神明保佑可以百毒不侵,便无视封城措施上街游荡的,也有参加“牛尿派对”喝牛尿对抗病毒的,还有用牛粪涂脸、洗澡的。

祈祷病毒快离开

(印度-哈里亚纳邦法特哈巴德-3/26)

(图片来自Rinku Dua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这些看似荒诞的土法支持者还并非全是平头百姓,其中甚至不乏执政党的议员。

除了宗教因素,这种并不科学的认知态度也与印度的教育水平有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印度成年人文盲人口超过2亿,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即便绝大多数印度人读了小学,读完初中的就明显减少很多:2017年时印度初中入学率才超过70%

主要还是穷

饭都不够吃,更不会有机会上学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贾尔贡-3/16)

(图片来自PRASANNAPIX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民众教育越缺乏,国家在大是大非面前出现问题的概率就越高,这就更考验印度的社会治理水平。可问题是印度的社会治理能力依然存在不小漏洞。

对于教育尤其缺乏的社会底层人士,防疫措施从理念的输入到实际贯彻执行都很难行得通。在10个人同住一间小棚屋的贫民窟,自我隔离的可行性压根不存在;对于无家可归的拾荒者,政府也很难找到方法让他们理解社交隔离的意义,或是为什么用洗手液多次洗手比吃饭都重要。

社会工作者好心发放食物

但这又造成了无防护的人群聚集

(印度-阿拉哈巴德 4/3)

(图片来自prabhat kumar verma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而在治理方式上,印度也有做的欠妥的地方,拿疫情中的现象来说,在印度宣布封闭后,执法人员使用鞭条抽打仍在街上游荡的人,将他们赶回家

初衷是好的

但过程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印度-果阿 3/28)

(图片来自leshiy985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这个现象背后暴露的又是另一个治理缺陷:相比其他通常会为封城留出一些准备时间的国家,印度封城消息来得太急,从宣布到执行甚至不到4小时,也就难怪民众一时无法适应而大量抢货、或是因并不知情、无法回家等种种原因滞留街头了。

被迫流浪

(印度-阿拉哈巴德 4/3)

(图片来自prabhat kumar verma / Shutterstock)

印度,危机重重

印度现在已经被病毒逼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火坑里:

这个卫生条件低下的人口大国必须采纳最严格的防疫手段,才能保护数以十亿计的国民面对病毒不受侵害,也为全人类把守南亚的安全防线

而与此同时,它却面临着废钞运动之后微型民营经济停摆、失业率创造45年来新高、非法临时工为就业主体、发展水平在全球饥饿指数中排名102(117国参与排名)的惨淡现实。

期待有砖可搬的日子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Dhapa Nitaben Harshaddhai)

印度,危机重重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有云:“所谓未来,无非是我们今日的决定与行为的后果。”印度的未来,也就在它于这两难境地中的选择之中。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3BEyMwnTgrYguUb27PVvw

冯学荣:写公众号一年,我赚了多少钱

冯学荣:写公众号一年,我赚了多少钱

冯学荣,中国最好的人文历史知识传播者,著有《日本为什么侵华》、《中国历史的侧面 II》、《亲历北洋》、《不忍面对的真相》、《隐动力》等畅销书

冯学荣:写公众号一年,我赚了多少钱

冯学荣:写公众号一年,我赚了多少钱

去年,我把工作辞掉了,专心为我的读者们写作。

是不是脑袋被驴踢了呢?

不是。

我当时是真的想,专心为读者写出点好东西,为社会创造点价值,将来贡献大了,品牌大了,迟早总是会有回报的,短期内,只要努力做到收支平衡,也就可以了。

根本就没想着短期内赚什么钱。

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情怀的。

那么,我今天给大家汇报一下,辞职在家、专职写作的一年里,我到底“赚”了多少钱:

收入类型

收入金额(人民币元)

接广告

195850

粉丝打赏

12945

小密圈(知识星球)

19587

腾讯流量主奖励

11583

合计

239965

可见,我写公众号一年的总收入,是239965元。

其中,接广告的收入,占了绝对大头。

(在此不但感谢广告商,而且感谢打赏我的、付费加入我圈子的铁粉,此外,也感谢腾讯)

如果我是一个生活在三线城市的光棍,239965元的年收入,应该说,还算可以。

问题出在:我的实际生活支出。

以下,是我过去一年的生活支出:

支出类型

支出金额(人民币元)

房贷

216368

衣、食、行

87872

看病

9654

其他生活消费

14725

合计

328619

我过去一年的生活总支出,是328619元,其中,房贷占了绝对大部分。房子买得晚,房贷负担很大。(房贷等部分支出是港币,已经折算人民币)

我去年一年,专心为读者写作,实现总收入239965元,然而生活总支出328619元。

总支出减去总收入,赤字88654元。

也就是说,我去年,没能实现收支平衡。

入不敷出。

我的生活,现在承受着很大的经济压力。

这就是为什么,近期我接的广告,多了起来。

读者朋友们,我和你一样,都是人,都是需要吃饭的。

果然,广告多起来,就有一部分读者,在后台发消息,各种咒骂,各种恶毒的话,各种带刺的嘲讽,各种的贬损。

还有,在后台有读者质问我:

冯老师,你接广告,为什么不挑些高端点的来接?

言者不知道,这话,其实就是“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版。

谁不想接高端的广告?

华为,苹果,三星,古驰,路易威登,耐克,奥米茄手表……这一类的商品广告,高端,大气,上档次,谁不想接?

问题是,人家,根本都不会正眼瞧我一下。

为什么?

因为,历史类的文字,属于小众,每篇文章一万左右的点击,人家那些大公司、大品牌做广告,根本都懒得正眼瞧我一下。

没有“10万+”的点击率,那些高端广告,根本都瞧不上的。

那些高端广告,都被咪蒙们,接走了。

写历史的公众号,要么饿死,要么只能接别人挑剩的广告。

所以,我要么不接广告,要么,就只能接些不高端的广告。

没有别的选择。

冯学荣:写公众号一年,我赚了多少钱

而且有时候接广告,还会受骗受欺负,例如有一次接广告,明明发出去是“嘀嗒打车招募车主”的广告,但发出去之后,竟然被黑客用木马程序,改成了网络理财,而且还删不掉。

各种受骗。各种受气。还要专门发文向读者解释、道歉。

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小心点,我又能怎么办呢?

我也是要吃饭的。

不吃饭,会死人的。

自媒体,本质上也是媒体,生存的途径无非两条路:要么依靠刊登广告,要么依靠读者付费。

从优酷,到爱奇艺,到潇湘晨报,到新京报,到凤凰周刊……所有的媒体,都是这样生存的:要么付费,要么忍受广告。

无一例外。

要么广告商养我。

要么读者养我。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浅显的。

我一直以来没有开通收费阅读,而是坚持以接广告的方式来维持这个号的运转,就是为了使我的读者,免去付费的负担。

换句话说,如果读者不允许我接广告,那么以后读冯老尸的文字,就只能逐篇付费了。

那样对读者们,真的更好吗?

其实,不好。

所以说,其实我一直都在为读者着想,为读者考虑,然而许多读者,并不理解,也并不领情。

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个很久之前加了我的读者,上个月他微信问我:冯老师,你接的这个英语口语课程的广告,你有亲自听过他的课吗?不听过他的课,你也敢接?

我当时回他:我不可能为了接一个小广告而去专门听人家的课,甚至其实我根本就不想接广告,可是,如果我不接广告,每篇文章定价1元,你愿意每年掏365元来读我的文章吗?

那个读者,就再也没。有。回。复。

还有一个这样的读者,也是上个月,微信问我,能不能送他一本我写的《XX》书,我说我早就没货了,然后我给他发了个当当网链接,请他自己去买,你知道他怎么回复我吗?

他说:哦,上当当网买就不必了,我还以为你可以送我一本,你的书网上某某论坛可以免费下载电子版,我已经下载了。

当时我听了这种话,心伤到说不出话来。

这种读者,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尊重人。

有时候我在想,这些爱好读历史的人,在他的灵魂深处,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说多了。都是泪。

各种伤心。

各种寒心。

说实话,我根本就不敢指望,这一类的“读者”,会愿意掏一块钱,去养活他“喜欢”的作者。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不敢开通“收费阅读”,腾讯在后台发来的“收费阅读”灰度测试按钮,我一直不敢去激活。

许多年前,就有好几位在互联网巨头就职的朋友忠告过我:

历史爱好者是网民中消费能力最低的群体,也是最不愿意付费的群体,这也是为什么网易、新浪、搜狐等互联网门户,过去二十多年都把“历史”栏目放在最不起眼的位置,我忠告你,写历史可以,但是别想着他们会掏钱读你,那就对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我发现他们说的是对的,许多历史爱好者正是这样的:你期望他付费,他不干,我说好吧,那我接广告养活自己,总可以吧?他也不干。那你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兄弟您好歹指条路,让俺这个作者,能吃上一口粗饭。

他不说话。

其实,让作者吃饱饭,对读者并没有害处。华盛顿时代的美国奴隶主都懂得:让奴隶吃饱饭,奴隶才有力气给我干活。

有些人的三观,连一个奴隶主都不如。

冯学荣:写公众号一年,我赚了多少钱

有的看官,真不好伺候,又要马跑,又要马不吃草。

大家都知道,我的文字是知识型的,这一类的文字其实是最难写的,为什么?因为不能虚构,必须查很多很多很多资料。

每天起床,我一头扎进历史资料的汪洋大海,为我的读者去淘东西,淘各种有趣的、有启发性的、新奇的历史知识。

淘到了,当然还不算,我还要到各种平台,通过各种渠道,去核实我淘到的知识点,是否靠谱?是否经得起推敲?

从“海淘”,到核实,到写稿,到润色,到各种编辑排版,各种配图,冯老尸每生产一篇高质量的文字,需要多长时间呢?

答案是:至少六个小时。

这就是为什么,我根本没有时间查看公众号的留言、和读者互动等等,不是我不近人情,而是,我真的是没有时间。

因为,每天实在是太。累。了。

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累得像头牛,然而到头来,伺候的却是一帮只知道在后台骂人的主儿。

有时候我会想:

何必呢。

也许,我是应该回到职场去,做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狗。

写历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终归不会是一个靠谱的饭碗。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_XCkemVX_Qx-NQS0-W0kg

房价,为何居高不下?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长

居者有其屋,千年难题。

大疫之下,深圳数千万豪宅被“秒光”,普通家庭则苦盼房价下降,渴望一瓦栖身。

房地产,是中国人的大事,也是世界性难题。

房地产问题,难在哪儿?

房地产,既是投资品,又是消费品;既是市场问题,又是民生问题。

常说,市场的归市场,凯撒的归凯撒。现实相反,市场的不归市场,凯撒的不归凯撒。

本文从土地、货币及房地产不完全市场三个角度,分析房地产价格扭曲、居住难题之成因。

本文逻辑:

一、土地垄断化:土地批租扭曲房地产价格

二、地产货币化:货币垄断扭曲房地产价格

三、居住市场化:刚需市场扭曲房地产价格

(正文9000字,阅读时间40’,可先阅读再分享)

 

 

01 

土地垄断化

土地批租扭曲房地产价格

 

房地产的供给方是地产商,地产商的供给方是土地持有者。谁掌握了城市土地,谁便掌握了楼市命脉。

通常认为,地产商垄断了房地产,抬高了房价。比如,长期以来,香港土地及楼盘被李嘉诚、李兆基、郭德胜、刘銮雄、李文达、吕志和等家族控制。

问题是,这些地产商是怎么控制大规模的土地的?

换言之,地产商的土地来自哪里?

香港的土地并非私人所有,一直采用土地使用权批租制度,通过拍卖、招标的方式对外出让土地使用权。

在回归之前,港岛、九龙的土地产权归属英国王室;回归后,香港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延续批租制度,新批土地期限为50年。

香港政府垄断了土地,并以批租的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拍卖给香港大地产商。中小企业及广大市民根本没有机会获得土地产权和一手土地使用权,这就导致了土地和房地产集中到地产商手中。

所以,香港地产商对房地产的垄断,其源头是港府垄断了土地及批租权。这是香港房价持续上涨的根源。

我们看看香港房价是怎么上涨的。香港的房价上涨始于1985年。为什么是1985年?

1984年底,政策规定:香港“所批出的新的土地,每年限于50公顷(不包括公屋用地)”。

50公顷,什么概念?相当于深圳一个大型楼盘的面积。香港一年只供应这么少土地及新房,市场严重供不应求,资金蜂拥而入。

此后,香港房价一路飙涨,直到1997亚洲金融风暴前达到巅峰,这一政策也在这一年失效。但是,大量土地及房地产已被地产商控制。

土地垄断导致土地供给不足,土地开发率低,房价居高不下。

如今,香港的土地开发率仅有23.7%,用于住宅用途的土地开发面积只有76平方公里,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8%,低于上海和深圳。

香港另外75%的土地属郊野及海岛,其中23个郊野公园、15个特别地区、4个海岸公园及1个海岸保护区,合计约占香港总面积超过38%的土地,被冠以环保之名明确禁止开发。

港府手上的空置住宅用地有2100公顷,扣除不适合建筑的土地及丁屋预备土地,可供住宅开发的土地不到400公顷。

从2002年到2010年,香港年均出让住宅用地仅5公顷,比回归之前的50公顷还低。香港土地供给长期不足,人均住宅用地仅10平米,房价却是世界顶级。

回归之后,香港政府为何不大规模供应土地,提高土地开发率呢?

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从1985年到1997年,土地批租稀少,房价暴涨,“养肥”了香港大地产商,大地产势力裹挟极端环保主义组织给港府施压,导致38%的郊野公园无法开发,同时2005年之后填海造地大幅减少,如今香港几无填海造地。

二是2003年到2010年,港府主动大幅减少土地出让,目的是维护楼市稳定,提振土地财政收入,解决政府赤字,以帮助香港经济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霾。

可见,香港政府垄断土地,本身有借助批租权来促进房价上涨的倾向,以提高土地财政收入,抬高金融资产,刺激经济增长。

香港2017年与土地、房产有关的财政收入是2447亿元,占当年港府全部收入5731亿元的43%左右,其中土地出让收入 1280亿。与内地城市相比,2019年土地出让收入超过1200亿的城市,有杭州、上海、武汉、广州、北京、南京、天津和苏州。

我们再看深圳。

在深圳,佳兆业、宝能、龙光、海岸、茂业、大中华、星河、鸿荣源等大型地产商,基本都是潮汕人控制。

他们在深圳开发了大量楼盘,土地储备惊人。如深圳“地王制造机”龙光,土地储备权益总货值达7520亿。“宝安双雄”鸿荣源和宏发,在深土地储备均超过1000万平方米。

深圳的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何如此集中?

早在八十年代,深圳便从香港引入土地批租制度,中国内地第一个住宅用地土拍项目便在深圳罗湖。

土地批租使得土地集中于少数大型地产商,可能扭曲市场价格,导致房价上涨。

我们再来看看深圳的房价是怎么上涨的。

2014年,深圳均价在2.6万左右,低于的北京的3.7万、上海的3万。2015年开始,深圳房价高位翻倍,涨势凶猛。两年后的2017年,深圳均价已到5.1万,超过上海,仅次于北京的5.7万,几乎是广州的两倍。

深圳,这波房价上涨,令人大跌眼镜,几乎断送了大部分中产购房的机会。至今,大部分人都还摸不着头脑,为何深圳房价突然在2015年高位跳涨?

2015年发生了什么?

2015年深圳出台了《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这份文件规定,到2020年深圳的基本生态控制线不变,即不少于974平方公里。

更重要的是,这文件规定到2020年,释放土地供应量只有253平方公里。这253平方公里,大部分用于综合交通、市政设施、教育,而保障房用地仅有 31 万平米。

其中,有多少是住宅建设用地,这份文件没有明确指出。

不过,我们看实际的数据:

从2012年到2017年,深圳新增700多万平方米商住工业土地供应中,居住用地只有8%。

2017年前8月,北京和上海分别供应了359和322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广州推出了164万平方米,而深圳在2017年全年纯住宅用地零供应(只有一块“只租不售”性质的住宅土拍,面积仅2万平方米)。

2018年深圳住宅用地供应(包含人才房)仅15.8万平方米;2019年上半年,深圳住宅用地也是零供应。直到2019年6月,深圳才推出5宗居住用地,土地面积共17万平方米。这五宗土地还只是限售三年的人才房。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文件是2015年制定的。但是,直到2017年11月,深圳公布《深圳市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2016-2020)》,土地规划及供应信息才公之于众。

这个时间点,与深圳房价暴涨相符。(详见《深圳,怎么了?》)

这就不难解释,如今深圳的千万豪宅,为何被“秒光”。这些年,深圳极其稀缺的住宅用地(商品房非保障房)多数用于建设豪宅,深圳的豪宅盘成为了中国资金的顶级出口和富人的掌上明珠。

总结起来,土地垄断化的问题:

一、土地垄断可获得巨大的土地出让收益,土地垄断者倾向于控制土地供应量来抬高和维持高房价,以增加收益、抬高金融资产价格以及刺激经济增长。

二、土地资源完全由人为配置,导致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出现结构性矛盾。

以深圳为例,《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规定,至2020年全市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不宜低于30%,划定了27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红线”。

深圳这种为工业腾地的规划,导致如今深圳大量的办公楼空置(空置率在20%到50%不等),而住宅却极为紧缺,房价维持高位,房租持续高涨。

为了缓和结构性矛盾,深圳今年又出台文件,允许“商改租”,即商业用房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

三、土地垄断导致地产商垄断土地及房地产,大型地产商容易操纵价格,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四、土地垄断还可能扭曲公共政策,导致公共用品分配失衡,学位、户籍与房地产挂钩,造成畸形的学位房市场,为高房价兜底。

五、房地产经济与宏观经济捆绑,扭曲货币政策,信贷向房地产企业倾斜,导致宽松过度,资产价格泡沫。

六、土地垄断导致居住用地稀少,人均居住面积少,居住条件差。

深圳居住用地只占整个城市面积的11%。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这个数据低得惊人,伦敦、纽约、东京的居住用地占比都超过50%。这个数据仅比香港(8%)高一点。

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居住用地占比大多数低于20%,远远低于国际同级别城市。

居住用地少,导致人均居住面积少,居住条件差。

深圳全市1071万套存量住房中,73.5%的房子在出租,其中又有62%为城中村出租屋。现在深圳租房人群达80%,大概有1600万人租房,其中1100万人租住在城中村。

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曾在《商业性质概论》指出,土地垄断者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市场价格。

土地垄断者直接决定了一座城市能够容纳多少人口,决定了这座城市的房价;同时,也间接决定了市民的婚姻权、交配权、生育权及接受教育的权利。

 

 

02

地产货币化

货币垄断扭曲房地产价格

 

当今世界,两大垄断足以改变经济局势与财富格局,它们分别是土地垄断与货币垄断。如果谁碰上了这两大垄断势力,注定是不幸的。

房地产,除了被土地垄断控制,还被货币垄断左右。当然,土地批租制度不具有普遍性,但是房地产货币化在当今世界为普遍现象。

房地产货币化,并没有明确定义,可理解为以信贷扩张刺激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即房价上涨为货币现象,是一种资产泡沫现象。

房地产金融化,包括资本化、证券化及货币化三个层次。

以美国为例。

一、资本化阶段:地产抵押贷款。

大萧条期间,为了促进房地产复苏,美国国会出台了《住房贷款银行法》。根据这一法令,联邦政府成立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这家专门负责住房贷款的国有银行可以直接从财政部获得资金,并向非银行机构提供贷款。

接着,国会又通过了《国家住宅法》。根据这个法令,联邦政府成立了联邦住房管理局。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低收入者尤其是只能承担低首付比例的个人及家庭提供抵押贷款保险,以稳定抵押贷款市场。

联邦住房管理局实际上是通过透支国家信用的方式,支持低收入者买房,以提升市场的购买力。这一举措,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杠杆率,直接推动了低首付比、分期付款的出现。

二、证券化阶段: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虽然联邦住房管理局提供了抵押贷款担保,但是商业银行依然惧怕风险,不愿意给低收入者提供贷款。

1938年,联邦政府成立了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最开始这是一个政府机构,主要任务是购买经过联邦住房管理局担保的抵押贷款,以刺激银行放心给低收入者放贷,增加市场的流动性。

此举相当于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金融市场——抵押贷款交易市场。这就开启了房地产证券化之路。

美国房地产证券化加速在六十年代。

1968年,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被私有化,成为了一家私人公司——大名鼎鼎的房利美。两年后,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成立。

国会授权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可以购买普通抵押贷款,即购买未经联邦住宅管理局担保的抵押贷款。此举刺激了贷款发行机构大规模放贷,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1968年,美国诞生了第一份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970年第一季度,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规模为460亿美元。70年代随着投资银行兴起,MBS快速加速。到了1974年第三季度这一数据突破千亿,1988年第二季度破万亿。截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机构MBS的债务规模达到了近8万亿美元。

三、货币化阶段:大规模信贷、次级贷款及相关衍生品。

从资本化到证券化,是地产金融化的正常路径。但是,到了货币化阶段,就容易引发房地产泡沫及债务危机。

证券化与货币化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房地产货币化有比较明显的三个特征:

一是房地产信贷中出现大规模的次级贷款。

在美国,通常将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划分为“优级”、“次优级”、“次级”三类。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收入证明缺失、偿债能力低的客户,其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至3%。

小布什政府时期,次级贷款发放逐渐失控,很多低收入者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次级贷款。到2006年,“次级”占比达25%,“次优级”为21%、合计46%。

二是基于抵押贷款证券相关的金融衍生品膨胀。

衍生品,是抵押贷款等资产证券化的金融产品。但是,大规模的衍生品膨胀,是一种货币化现象。

在住房抵押贷款基础上,房地美、房利美及非机构开发了大规模的抵押支持证券(MBS)。投资银行又在抵押支持债券的基础上,使用高杠杆创造了大规模、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如CDS、CDO等)。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全球2004年共发行了1570亿美元的CDO(担保债务凭证),2005年发行2490亿美元,2006年发行4890亿美元,2007年第1季度发行规模高达2500亿美元。

次贷危机前,次级抵押贷款总价值大概7万亿美元。上面是金融衍生品,其中CDS(信用违约掉期合约),全球市值高达62万亿美元,远超过当年美国GDP总量的14.48万亿美元。

三是大规模的信贷支持。

从2001年开始,房地产价格上涨,抵押贷款、抵押支持证券及相关衍生品的膨胀,都源自大规模的信贷供应。

2001年“9·11”事件后,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准利率从6%下降到1%,并长期维持这一低利率水平。低利率释放了大量的信贷,刺激了房地产及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

所以,房地产货币化的根本动力源自大规模信贷扩张。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信用货币的出现为房地产货币化创造了条件,美国房地产货币化从1983年(摆脱了滞胀危机)开始。此后30多年,总体上,货币持续扩张,房价持续上涨,抵押支持证券及衍生品持续膨胀,最终崩盘于次贷危机。

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很少抵押支持证券及相关衍生品,不过房地产货币化现象依然存在。

如何确定中国房地产是否存在货币化现象?

可以从货币增速、房地产价格增速与其它资产增速相比较。

2020年中国广义货币已经超过了200万亿。从2008年到2018年,广义货币增加了4倍。

这十年,不仅GDP、居民可支配收入,还有消费品、大宗商品、工业品、股票、黄金,都跑输了广义货币增速。

钱都去哪里了?

只有深圳房价、北上广核心地段的房价、教育培训服务价格以及大型房地产的营收和资产跑赢了广义货币。我这里引用泽平宏观的调研数据:

2018年,深圳均价为5.4万元/平方,涨幅为4.5倍(较2008年),超过广义货币增幅;上海为5万元/平方,涨幅接近3倍;北京为6万元/平方,涨幅为3.5倍;广州为3.3万元/平方,涨幅为3.6倍。北上广核心地段的房价涨幅都超过广义货币。

中国房地产是货币蓄水池。从2008年到2017年,国内房地产投资从2.53万亿升至11万亿,涨幅超过4倍,累计总投资高达74万亿元。仅2017年的投资额就相当于加拿大当年的GDP总额。这十年房地产投资规模增幅与广义货币增幅相当。

棚改货币化是房地产货币化的非典型案例。

我这里引用天风宏观的调研数据。2015年到2017年是棚改货币化的高峰期。这三年,全国超过1400万套棚户区住房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从30%提高到60%,一线城市达80%,每年总投资1.5万亿左右。

棚改货币化的安置资金来自哪里?

2014年央行创设了抵押补充贷款(PSL),棚改资金主要来自PSL。央行通过PSL向政策性银行如国开行、农发行贷款,国开行、农发行再通过专项贷款向地方政府贷款。仅2016年,棚改总投资达1.48万亿,其中国开行棚改专项贷款9725亿,农发行棚改专项贷款3000亿元左右。

最后看大型房地产商。

商业银行是信贷供给方,大型地产商是主要需求方。在大量的信贷支持下,大型地产商攻城略地,制造一个个地王,囤积大规模土地,同时营收与资产暴增。

以恒大为例。2006年到2018年,恒大销售额由17亿增长到5800亿,增340倍。从2006年到2016年,恒大现金余额由20亿增长到3043亿,增152倍;总资产由78亿增长到一万亿,超过150倍。营收、现金及总资产增速,均远超过广义货币增速。

货币市场,并不是一个自由市场。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供给都是由央行垄断的。金融资产货币化现象极为普遍,货币垄断长期扭曲金融资产价格。当房地产货币化后,货币垄断权对房地产价格的控制极强。

过去20年,不管是美国房地产价格暴涨暴跌,还是中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都不完全是自由市场的“锅”,很大程度上是房地产货币化的结果,即货币垄断权对市场的控制。

 

 

03

居住市场化

刚需市场扭曲房地产价格

 

如果排除土地垄断和货币垄断,房地产的发展会更健康吗?

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房地产不可能是一个完全的自由市场。如果房地产完全自由化,也容易出问题。

假如土地个人所有,是否会也会出现大资本、大财团收购私人土地,导致土地集中、垄断?

我们先看一个非常著名的数字游戏,我这里引用中泰证券李迅雷《全球贫富百年变局:从一个数字游戏说起》中的模拟数据。

200个人参与这个游戏,每个人的初始资产都是100元。游戏规则是,每个人将自己的1元钱随机送给另一个人,并且每人获得钱的概率都相同。这个游戏重复2万次,最后财富分配是怎样的结果呢?

结果显示,随着游戏次数不断增加,财富越来越集中。当游戏进行到2万次时,财富最多的10%的人占有了将近50%的总财富。

如果将游戏规则修改一下,假设200个人中,有5个人在每一轮游戏中获得收入的概率,都比其他人高一倍。

结果显示,经过2万轮游戏后,几乎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到这个五个人手上。

如果再修改一下规则,假设每个人的初始财富不一样,但每轮获得收入的机会是均等的。

结果显示,初始财富最少的穷人,最终只有13%的人能够逆袭成为富人阶层;初始财富最多的富人,最终有5%沦为穷人。不过,80%左右的穷人在不断参与游戏后,最终能够进入中等财富阶层,近50%的富人会逐渐回落到中等财富阶层。

这个例子其实很好地说明了自由市场的财富分配格局。不管初始财富是否均等,不管创富机会是否均等,市场竞争的最终结果定然是贫富分化。

这就是自由市场的竞争属性:有竞争,就有成败之分、高低之别;有竞争,才有创富、创造、创新的动力。

通常,左边势力更倾向于平等,右边势力更倾向于自由。

公平与效率,如何兼得?

新自由主义代表弗里德曼站在自由这边:“一个社会如果把平等置于自由之上,就既不会有自由,也不会有平等;如果把自由置于平等之上,即使得不到最好的平等,我们所创造出来的平等也会比其他制度更高。”

如果把企业股票平均分配给民众,民众自由交易,最终有些人会失去股票,有些人可能会亏损,有些人可能会暴富。这就是股市自由竞争的结果,政府不需要介入。

如果把土地平均分配给民众,经过无数次交易后,市场依然会集中,依然会出现大地产、大资本,但是由于土地交易费用比股票高得多,集中度要更低一些。

这也是土地自由交易的结果,但是政府需要介入。

为什么?

股票、债券、商品、工业品等都是自由市场,但房地产是不完整的自由市场(即使排除土地垄断和货币垄断)。

在房地产市场中,尤其是刚需市场中,买卖双方的地位完全不对等,地产商在博弈中居于强势地位,购房者受制于刚需压力,其自由购房的意志受到约束。

所有的刚需市场都不是完整的自由市场,供需关系扭曲导致市场价格扭曲。比如普通工人的就业市场,低收入者迫于生存压力,在劳资议价中通常居于弱势,容易屈服于低薪、降薪和恶劣的劳动环境。

经济学家一直无法合理解释:为什么要有最低工资法?为什么允许工会的存在?为什么要为低收入者提供保障房?很多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甚至反对福利房、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工会。

换言之,经济学家必须解释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救济穷人?

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庇古创立了福利经济学,通过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解释了救济穷人的合理性。

他认为,穷人的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大于富人,如果能把货币收入由富人转移给穷人就可以增进社会的总效用,即增进经济福利。(《福利经济学》,庇古)

简单理解是,富人给穷人100元,穷人因得到100元赠予效用指数飙升1000,富人因损失100元效用指数损失200,二者相抵(1000-200=800),社会总效用指数增加了800点。

不过,很多经济学家(如张五常)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不以为然,因为没人知道别人的心理效用到底是增加还是减少,增加多少,减少多少。换言之,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无法证伪也无法证实。

后来,新制度经济学家用交易费用来解释“为什么要救济穷人”。政府为低收入者提供的住房保障、失业救助,属于公共用品,公共用品的作用是降低交易费用。

简单理解是,低收入者有房住,失业者有饭吃,社会秩序和市场环境都更加稳定。现实中,失业率与犯罪率呈正相关。

这种解释还是比较充分的,但容易引发另类道德风险,如鼓励贪婪与懒惰,对强盗逻辑妥协。

其实,最好的解释是保障自由市场。

不管是马歇尔的供需理论,还是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捍卫自由市场的经济学都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那就是要素流动充分自由。

但是,在房地产市场、租房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中,刚需购房者、低收入劳动者,他们的选择、流动是不自由的,他们迫于生存压力,在交易中处于被动妥协的地位。

所以,在这种要素难以自由流通的市场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及公共用品,最根本的作用是提高要素的流动性,让市场资源充分配置,提高市场效率。

比如,政府给失业者提供失业援助、失业金,这样一定程度可以缓解低收入者的后顾之忧,增强低收入者谈判议价能力,增加他们在劳动市场中的自由选项。

所以,效率与公平兼顾,并不是市场主导效率,政府主导公平,而是以公平驱动效率。政府实施公平政策,不是追求绝对公平,而是以驱动效率为目标。当政府的平均主义,当福利民粹主义伤害了市场效率时,这种公平政策当修正。

法与经济学的开创者、美国著名大法官理查德·艾伦·波斯纳曾经说过:“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于其代价。”波斯纳将经济学的效率概念,引入法律原则之中,给整个法律界带来了一场“革命”。

可见,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殊途同归。

关键是,政府该如何干预?

以房地产为例。政府要做的是:

一、提供大规模的廉租房及安居房,以保障居者有其屋,降低房地产刚需市场的扭曲程度,提高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自由选择度,提升消费市场的购买力。

二、豪宅、高档商品房是正常的房地产市场,政府不需要干预,但考虑到保障房的财政压力,政府可对这类市场征收高税收。

三、像德国一样干预租房价格(租房是刚需市场),打击互联网平台囤积房源、炒高租金,避免租金价格被扭曲。

以新加坡为例。

作为金融中心,新加坡的房价也是亚洲顶级,每平方米折合人民币在5-20万之间。但是,新加坡依然做到了“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政府早在1960年就推行了组屋制度,建设了大规模的组屋以低廉的价格租给公民居住;到80年代,基本上保证了80%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能够得到廉价的政府组屋;到2008年,新加坡85%的公民都居住在政府组屋,只有另外15%的公民在市场上购买高档商品房。

再看香港。与同级别城市相比,香港保障房的覆盖面其实不算低,将近50%的香港家庭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屋里。但是,香港公屋面积狭小,历届港府领导试图扩大公屋规模,改善公屋条件,都遭到反对势力阻挠。根本问题还是在港府的土地垄断及批租制度上

通常,在土地国有化及批租制度中,政府可以建设更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更高。但是,事实可能相反。

我们看深圳。

深圳在2018年出台了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意见”,计划到2035年,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合计不少于100万套。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现今深圳租房人数达1600万,到2035年假如增至2000万;而100万套保障性住房,预计只能够解决300万人的居住问题,覆盖面积只有15%,远远低于新加坡的85%,甚至低于香港的50%。

总结起来,土地垄断、货币垄断以及房地产市场中的刚需“矮化”,造就了如今的房地产之谜。

如何才能做到“市场的归市场,凯撒的归凯撒”?

一、打破土地垄断,约束货币发行,让土地自由交易,有更多的私人可以出售土地,更多的私人可以自建房,房地产市场才更加健康,价格由市场发现,有涨有跌,有泡沫也有崩盘。

正如德国鼓励自建房、合资建房,有能力的自己解决住房,大量小型开发商可购买私人土地开发房产,不被大型地产商和土地垄断者控制。

正如东京,人口比深圳、香港更加密集,但依然有很多小别墅自建房。日本土地个人所有及地震带特点,使得土地分散,更好地保障了居住权。1990年日本地产泡沫正是由货币垄断,即地产货币化所致。危机后,日本地产回归居住本质。

二、政府需要干预地产,但是宏观调控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保障房促使市场更加自由化,而非阻碍市场流通及公共政策(学位房)捆绑,来维持高房价、高土地财政收入及刺激经济增长。

自由市场,天然有制造财富不均的动力。但是,在房地产货币化时代,土地垄断与货币垄断才是贫富分化、社会撕裂的根源。

随着二手房规模越来越大,刚需购房被高房价抑制,土地垄断对房价的控制力削弱,货币供应成为中国房地产走势的关键因素。

(感谢中泰证券、泽平宏观、天风宏观的研究数据支持)

 

END
房价,为何居高不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RHteige3E03XPizpiNESw

一线小医生对新冠的一点小心得

一线小医生对新冠的一点小心得

一线小医生一枚,坐标美东离纽约不远,参与治了十几个旁观了几十个新冠病人,有点小心得小建议,给大家报告如下:

新冠的神药近期内是不可能有的。中国试药比美国宽松得多,试过了无数的药。之前中国呼声最高的是抗爱滋病药 (克立芝) ,但随后中国医生自己做的双盲实验证明了它没用,这结论3月18日发表后克立芝立刻打入冷宫。氯喹的前景更不乐观。很多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病人长期服用氯喹,但并没有报告说这类病人就不容易得新冠或者变成重症。因为氯喹没太大的副作用 (但也是有的),我所在医院给所有住院病人都用上了,但我没有感受到它有减少转成重症的作用。人民的希望双盲实验已经做了很久,如果很有效的话肯定会提前揭盲结束 (早结束可以早卖早赚钱),所以估计也没多大的希望。从流感的经验来看,传统的疫苗效果也不会很大。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搞的全新型mRNA疫苗,但效果也难以预计。

医院虽然没有神药,但是靠氧气和呼吸机这两样法宝,还是可以挽救一些生命的。轻症去医院的主要目的是吸氧,所以居家隔离恢复,在确认不缺氧的前提下,是安全可行的。确认不缺氧要靠指尖血氧计 (pulse oximeter) ,但很可惜这个神器远不如体温计普及,虽然它在正常价格的时候跟体温计一样便宜 (< $20),也一样好用。因为没有普及 pulse ox,所以美国医生经常只能告诉病人有了呼吸急促 (shortness of breath) 再去医院,但是不同人对缺氧的耐受程度是不同的,有少数人血氧非常低了也不呼吸急促,等到去医院已经晚了。这应该是这次新冠得病有人"扑街"或者在家猝死的主要原因。因为血氧计相当便宜,不少美国家庭尤其是本来就有慢性肺病的还是有它的,或者至少现在买个贵的也来得及 ($100以内在local药店还是能买得到的)。但是不少美国穷人家庭甚至连个$10称体重的秤都买不起,也就没有自己测血氧的能力。

不论如何造成的,今天新冠已经在全美广泛流传了,而且已知有很多无症状感染者,也就基本上不可能扑灭了。所以象流感一样,大部分人在接下来的有生之年,迟早都会得上一次新冠,而且得了一次也不保证过几年不再得一次。这是人类医疗水平决定的,也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虽然现在貌似扑灭了,但一旦打开国门还是会要面对。所以,你我将来多半都会得上新冠,但如下所述,对此完全不必恐慌。

如果你将来出现了类似流感的症状 (发烧干咳嗓子痛) ,可以就当作你得了新冠或流感。居家休息,和家人严格隔离,电话告知医生,加上自我密切测量血氧 (每4小时测一次,保证 >95%),就足够了。因为没有神药特效药,所以不必纠结于去测试。去测试并不能改变什么,顶多满足一下你自己的好奇心。即使测出来是阴性,如果你症状很象,那测试也可能是假阴性,你还是该隔离和密切监测。如果发烧,只吃 Tylenol (acetaminophen) ,按瓶子上所写计量吃。

如果吃了药烧退了,血氧也保持在95%以上,就不必看医生。此外,我觉得老中在家治疗一般会有两个误区:

第一,狂喝水。这个病在医院治疗的时候是要尽量少给水的,以避免肺积水 (pulmonary edema),所以在家喝水喝到满足自己口渴的程度就够了,不要刻意多喝水,象国内那种动不动吊瓶水更是不可取的。喝水要保持盐分,所以chicken soup比白水更好。

第二,长时间一个姿势卧床。这个病多睡觉多休息很有利康复,但是长期卧床可能出现血淤导致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在医院都是给注射化血淤的药避免这点,在家则可通过多运动来避免。建议至少每四个小时起床一次在家慢走个一刻钟建,而且卧床时也多动动腿,多变换变换姿势(时不时趴着睡也有疗效,即所谓proning)。

从长期来讲,新冠的确是象个大号的流感,它的总体致死率大概也就是流感的几倍。绝大多数得了新冠的都是无症状或者轻症就自愈了,也没什么后遗症。我亲眼所见,即使需要住院的新冠病人大概四分之三都出院直接回家了。因为美国已知新冠是无法扑灭的,所以出院标准远比中国宽松,例如不发烧不需要吸氧48小时即可出院,不需要重复做核酸检测,医嘱在家继续隔离14天即可。这不是因为没床位,事实上我院普通床位现在一点都不紧张,而是因为呆在医院里没必要了,毕竟医院没有家干净。

但是为什么近期内我们还是要严格停工隔离呢?因为新冠它是全新的,而不是象流感一直都在。在美国,流感每年死几万人 (这点绝无高估,每个医院里的医生每年都实际感受得到),但是新冠把这一年的病压缩到几个星期里发,造成单日发病数很高,医院爆棚。Flatten the curve的意思只是把单日发病数压下去,对这个flattened curve做积分的总发病人数还是不会少的。但只要每天医院不爆,就能保证该给氧的给氧,该上呼吸机的上呼吸机,就能救回一些命。

新冠严重到要进ICU上呼吸机的是极少数,但如果上了呼吸机,不说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可能也最多只有一半了,这也是人类目前医疗水平决定的。所谓抗细胞因子风暴的药我院也用,效果貌似很有限。病情严重到要上呼吸机一般都不是因为病毒本身,而是因为ARDS,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肺的过激反应。各种病毒和细菌,乃至一些非感染类的病,都可以导致ARDS。如何避免ARDS一直是老大难问题,重点研究几十年了没有很多进展,不是近期可以解决的。就我这次亲眼所见,也只能说,会不会变成ARDS全都是靠命。虽然统计上来说有基础病的更容易得ARDS,但确实有年轻没有基础病的病人也得ARDS然后去世了,而有些高龄病人有很多很重的基础病,比如肾衰长期靠透析,心衰,肺阻滞,因为他们的基础病严重了要住院,然后医院几乎给每个病人都查新冠也查出来他们得了,但他们只是轻症,过几天也就出院了。

因为新冠在美国已不可能扑灭,而且致死率低,我认为只要疫情控制到平时流感的程度,也就是正常运转的医院能有床位接纳需要住院的新冠病人,就可以复工了。象中国那样一直停工直到几乎没有新冠病人,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比如像华盛顿州目前的情况,貌似就可以在保持social distance的前提下在一两周内逐步复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冠作为呼吸道病毒的一种,在半年之后秋冬季时还会来犯。所以这半年里可以开始谋划如何应对第二波了。我建议等到这波疫情过去,夏天东西不那么贵的时候,屯好:血氧计(每个人都学会如何自己使用),体温计,Tylenol,鸡汤 (罐装可长期保存的)。如果工作需要经常旅行或者去人群密集处的话,根据风险程度屯好普通口罩,N95,护目镜不等。能复工的时候多挣点钱存着,做好再次居家隔离的准备。

一位喜欢听音乐的二号首长

一位喜欢听音乐的二号首长
9年前,湖北人黄晓阳发表了小说《二号首长》。这部以秘书为主角的小说里,浓墨重彩的描绘了江南省的政治生态,其中的柳泉市官场占了很大的戏份。
 
作者笔下的江南省,读者们都知道是湖南,而柳泉市,则是郴州。
 
郴州多矿,特别是金矿。历史无数次证明,有矿的地方,官商关系容易处理不好。
 
3月31日,当地知名矿产商的女儿,美国留学归来的青年企业家杨女士,走进了郴州市北湖区团委书记楚挺征的饭局。
 
昨天,澎湃新闻的一篇报道,把杨女士和楚书记,推上了舆论风口。
 
当晚,郴州帝都海鲜酒楼201包厢里,一共有12位客人。除了楚书记和4名公职人员外,余下的都是当地青年企业家。
 
楚书记也给区领导当过“二号首长”,酒宴气氛很好,大家推杯换盏,一共喝了8瓶红酒,2瓶白酒。
 
根据杨女士的叙述,当晚9点半左右,她离开座位在包厢茶水间休息,楚书记突然走过来一把将她拖入隔壁包厢:
 
按倒在沙发上进行猥亵,还强行脱下我的裤子意图施暴。
 
杨女士说,过程中她强烈反抗大声呼救,一起吃饭的其中一位老板邓强曾过来查看,楚书记大喊:“你别管!”之后,邓强离开,直到她的同学邓彦妮出现后,楚书记才假借打电话离开。
 
当她返回包厢时,其他人均已离开,只剩下邓强、饭店老板唐定坤和当地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易春雨。邓强埋了吃饭的单:
 
3230元。
 
在澎湃新闻事后的采访中,邓强说大家就是正常吃饭,气氛是杨美女挑起来的,自己当晚喝多了:
 
楚书记是个正派的人。
 
第二天,楚书记通过微信反复联系了杨女士,用轻松的语气表达了不安和愧疚。他还给杨女士发来了两首歌曲,王菲的《微风细雨》和久石让的《太阳照常升起》。
 
杨女士显然不爱听这些歌。4月2日,杨女士报警,她亲笔写的举报信和照片开始在网上流传。
 
从昨天事件被媒体关注后,杨女士便开始保持沉默。今天上午,郴州市北湖区委宣传部发布《通报》,楚书记被免职,事发地的警察叔叔已经受理案件。
 
作为事件的另一方,楚书记则给大家讲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今天下午,红星新闻刊发了对楚书记的采访。楚书记说,自己当晚匆匆离席,是因为老婆打电话让他回家照顾孩子。他相信警察叔叔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
 
我承受一点委屈,算得了什么?
 
在楚书记的叙述里,杨女士是美国留学回来的才女,视野开阔文采飞扬,虽然只吃过两次饭(有一次自己老婆也在),但两人互相欣赏,互有好感,在工作、文学、生活、音乐、书籍等方面交流很多:
 
但不是那种非正常的关系。
 
记者问他为什么在微信上给杨女士道歉,武汉理工大学法学硕士楚书记马上做了战术后仰,他表示如果自己真的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文字把柄是绝对不会给对方的。
 
大星上一次听到这么精彩的论述,还是在20多年前的电视剧《我爱我家》里。
 
记者又问她杨女士腿上的伤是怎么回事。
 
一位喜欢听音乐的二号首长
楚书记说,网上的照片他没有看,但有许多朋友看后告诉他:
 
看起来更像是蚊子叮咬,或者像是湿疹。
 
这蚊子还挺会咬的,每一口都咬大腿根。
 
末了,楚书记还暗示,有关部门在事发前几天找自己谈话,要调自己去郴州市团委任职:
 
不久后就发生这个事了。
 
杨女士的同学邓彦妮说她确认当晚情况和杨女士说得一样。楚书记的好朋友邓老板则反复告诉媒体,没看到楚书记做这种事,但他对很能活跃气氛的杨女士却印象很深。
 
《九品芝麻官》里,包龙星质问上峰,大人,怎么可以原告变被告,被告变原告呢?
 
怎么就不能了?

一位喜欢听音乐的二号首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dyVcut4eSfCppgy8F3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