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IPO系列之三:你们还记得2004年的那个支付宝吗?

蚂蚁IPO系列之三:你们还记得2004年的那个支付宝吗?

 

 

编者按:

一生一次的机会

 

十亿用户、百亿利润、千亿营收、万亿估值,光鲜的IPO之下,蚂蚁的资本盛宴即将开始。蚂蚁来了,资本市场掀起层层波澜,我们即将见证这个史上最大规模的IPO。

支付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意,他是离“钱”最近的生意。无数公司绞尽脑汁拉进与支付的距离,而蚂蚁,他就是支付本身。

中国只有一个蚂蚁,这意味着,对于中国普通投资者而言,这将会是今生仅此一次的机会。

为此,格隆汇倾心推出#一生一次的投资机会 · 蚂蚁IPO#系列,带领读者一解蚂蚁背后的商业版图,更好地读懂蚂蚁、下注蚂蚁。

本文是本系列的第三篇:历史篇

 

 

作者 | 陈肖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www.gogudata.com)

 

 

相比阿里和蚂蚁今天的热闹风光,刚刚成立的无人问津还有几人记得。说出来不像真的,网在他成立后,等了第五个月,才迎来第一笔交易。
 
五个月的断炊,对于一个初创企业而言,那是一种漫无边际的绝望。
事实上,这第一单生意更令人绝望。由于买卖双方对线上支付的安全性信任度不足,以及交易机制复杂,加之买方临时要求退货,最终还是在淘宝工作人员近两小时的说服之下才完成交易,整个过程极为曲折。
蚂蚁IPO系列之三:你们还记得2004年的那个支付宝吗?
不论买方还是卖方,都抱着“豁出去”的心态——这单做完,以后再也不做了。而淘宝网员工管理层也十分痛苦。如果以后每单都要花两个小时的说服工作才能完成,那这生意简直没法做。
对于刚刚迈出的这一小步:有的人看到的是1和100的差距,有的人看到的是从0到1的飞跃。
站在当时,没人想到这个玩意最后会成长为蚂蚁金服(蚂蚁集团)的参天大树。是的,当时的马云也想不到。

 

1

产品化时期:从支付宝到蚂蚁金服的蜕变
 
 
世界上许多颠覆式创新(distructive creation),最初都是解决现行系统bug的插件。事实上,最初的支付宝,就是一个插件。
为了解决线上支付的信任问题,淘宝推出担保交易机制,买家支付的货款会先流转至支付宝,待买家确认收货后,由支付宝将货款转至卖家账户。这便是支付宝最原始的模式——有点类似于清收(custodian)。
支付宝这种创新的交易机制,不但从实质上突破了长期困扰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诚信、支付、物流三大瓶颈。也改变了中国商业活动的方式,成为了促进中国电子商务从此爆发式发展和进化的重要推手。
在当时,央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还没有形成规模,银行体系的支付结算效率较低,电子银行业务和相关政策还在缓慢摸索阶段。交易需求急剧膨胀的支付宝经过银行无数次磨合和试错,最终支付宝的虚拟账户面世。
虚拟账户不但降低了支付宝的转账成本,也大大减轻了银行系统的转账压力。不仅于此,从今天看来,虚拟账户对数据的沉淀,在往后构成了蚂蚁金服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数据。
2004年12月,支付宝开始从淘宝网分拆出来,建立自己的独立运营体系。支付宝开启对淘宝以外的市场进行拓荒。
2007-2009年间,支付宝全年交易额从476亿元飙升到了到2871亿元,占中国电子支付市场49.8%的份额。
2010年的年会后,当时支付宝的CEO彭蕾带领着支付宝8级以上员工召开为期四天的 “骆驼大会”,目标是为了解决支付流程繁琐,资金安全漏洞等导致支付成功率低下的问题。
蚂蚁IPO系列之三:你们还记得2004年的那个支付宝吗?
经过与多家银行的反复沟通,支付宝终于推出通过一次绑定银行卡便可实现此后的快捷支付功能。“快捷支付”正式上线,让淘宝电子支付的成功率由60%提升到90%以上,由此也引发了新一轮电子支付的全面普及,为当时中国支付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010年,支付宝获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推出国内首个二维码支付解决方案,并正式启动“all in无线”战略,开始从单一的支付平台,转向移动生活助手和移动金融平台,从支付到通信、银行、缴费、医疗等场景,全面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通过与天弘基金合作,正式上线余额宝产品,用户可在支付宝上实现闲钱理财投资,由此支付宝开启了金融之路的第一步。
余额宝的推出,成为支付宝又一重大标志性事件。
余额宝颠覆了传统基金理财产品的销售模式,不但把最低投资门槛从100元降低至1元,还突破传统基金的申购赎回规则,开创性的创造出了货币基金的T+0赎回模式。余额宝的用户增长规模和余额宝资金募集速度也创出多个奇迹,上线几分钟用户数就突破了18万,几天用户便突破百万级别,不到3个月用户突破千万级,募集资金半年内超过千亿。在余额宝最巅峰时刻,七日年化收益率一度飙升至6%以上,最高募集资金超过1.2万亿元。
余额宝的出现也使支付宝的定位从支付工具到平台化,再开始迈向对金融生态的探索。
2013年9月,阿里联合腾讯、中国平安等公司设立众安保险,蚂蚁持股19.9%,与余额宝一样,众安保险构建的生活消费、健康、航旅、汽车、消费金融等个生态的保险业务和新模式,也对传统保险行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颠覆和格局重构。
同年,阿里巴巴的莫干山会议敲定了未来支付宝要重点发力的8个项目,初步勾画了蚂蚁金服集团的雏形。负责阿里旗下所有面向支付、小贷、保险、担保等业务领域的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成立。
蚂蚁金服将“为世界带来更多平等的机会”奉为信条,以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平台,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

“中国不需要再多一家金融公司,但中国缺一家真正专注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公司。”

当时作为集团CEO的马云说。
2014年,主打为小微网贷服务为核心的浙江网商银行获批,蚂蚁金服作为发起人,认购了总股本的30%。
2014年10月16日下午,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正式更名为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旗下的业务包括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和网商银行等。
之所以用“蚂蚁”作称,是因为阿里希望覆盖的是80%的长尾小微用户,小而微的蚂蚁在抱团后可以与大象一样强大。
至此,蚂蚁金服的雏形真正展现较为完整的初始形态。从一开始作为淘宝的支付工具到独立第三方金融平台,蚂蚁金服的成立标志着其金融板块从业务到品牌的完全独立。
回顾蚂蚁金服的蜕变过程,其实是充满了各种几乎难以逾越的艰辛险阻,包括国人消费意识、习惯;同时政策、环境和监管上的各种约束和调整。所幸伴随阿里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的巨大能动,以及国家对数字金融创新的开明支持,蚂蚁金服才有惊无险走到了今天,成长为如今举世瞩目的巨擘。

 

2

生态化时代:流量、科技与要素的金融大生态
 
完全独立的蚂蚁金服,开始从平台加速向业务要素更广更深入的金融生态化进化。
2015年芝麻信用正式投入使用,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等爆款产品先后上线,不断拓宽互联网信贷领域的布局。
2016年蚂蚁金服向国泰产险增资,持股51%,2017年成立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2018年又与人保寿险合作推出“全民保”之后,很快又推出“相互保”,蚂蚁的保险业务纵深不断开拓。
此外,蚂蚁还通过各种产品和并购方式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先后获取银行、保险、保险经纪、公募、基金销售、私募、保理、小贷等共88类牌照,旗下有超过2200家金融机构。
同时,还涉及人工智能、企业服务、汽车出行、餐饮、媒体、影视等非金融领域,业务结构不断多元化。
目前,蚂蚁金服已经形成了以普惠、科技、全球化为首的三大发展战略和以支付、理财、微贷、保险、征信、 技术输出为主的六大业务板块。
蚂蚁IPO系列之三:你们还记得2004年的那个支付宝吗?
从支付拓展到理财、微贷、保险、信用,从而全方位覆盖生活的各个场景,打造完备的生态圈,这是蚂蚁金服的主要战略。
其背后的模式,就是通过数字支付为数字生活和数字金融提供基础设施支持,通过数字生活和数字金融两大类场景保持客户粘性和活跃度,最后再通过数字金融变现。
在海量的用户基础和无比完善的应用场景下,蚂蚁金服的网络效应不断被强化,最终形成的螺旋式上升的金融生态闭环,构建起自身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不仅于此,随着蚂蚁生态各要素的产业链不断拓展,场景会不断丰富,蚂蚁的护城河会越来越宽,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如今,蚂蚁金服的合作伙伴已遍布全国,其中,投资,收购等手段层出不穷。
截止2020年上半年,蚂蚁金服共参与197起战略投资事件,覆盖金融、企业服务、出行、餐饮、生活服务、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房产家居、文娱传媒等十多个领域。
蚂蚁IPO系列之三:你们还记得2004年的那个支付宝吗?
这一阶段的蚂蚁金服,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支付工具型企业,而是从一生三,三生万物,衍化成为了一个融合各行各业的服务型金融大平台,也更像中国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

 

3

数字化未来:打造经济时代基础设施 
 
2016年两会之后,受P2P爆雷影响,政府定调“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经过十多年放飞式发展的金融科技行业开始受到趋严的监管,金融行业也重新审视科技的重要性。
同时,此时的大数据、云算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得到充分发展,技术输出型金融科技企业的价值快速提升,表现为交易方式、渠道、效率和成本节约方面都能通过技术的赋能,产生更优的效益比,行业开始进入更高层次的新阶段。
蚂蚁金服去过去的十年发展中,早已在这些关键的技术领域方面深入布局,并且在市场上多个领域占有不可匹敌优势。
如今,阿里巴巴与蚂蚁体系发展以来沉淀的庞大技术基础和海量大数据基础,阿里的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在国内遥遥领先其他对手。
2017年3月,蚂蚁金服宣布将自己定义为TechFin,正式从金融属性向科技战略转型——通过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
2017年 10 月,蚂蚁宣布聚焦于“BASIC”基础技术,分别对应 Blockchain (区块链)、AI(人工智能)、Sec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 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BASIC”技术主要围绕连接、风险和信用展开,并面向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开放产品和技术能力,与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连接,业务涵盖数字金融解决方案、区块链解决方案、阿里云基础服务和监管科技。
通过这种战略模式,蚂蚁不但可以有效的避免了政策规则的金融行业的监管动态变化导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也能更好的与现有的传统金融机构从错位竞争转向合作共赢。
对于金融业机构而言,利用蚂蚁强大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科技等技术赋能,可以在很多业务方面能大幅度提高效率,尤其是在监管、数据整理、风控、信用评估等方面,能帮助它们更好地应对关键业务风险,如客户身份识别、欺诈风险、反洗钱、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营风险、安全及数据隐私风险等。
如对于银行系统,在此前,蚂蚁金服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给银行理财和支付领域带来了一轮轮提质增效的全面革新,不但让银行的业务可以从传统低效的模式解救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业务效益,也为银行的金融理财业务的国民化普及和贷款业务的高效征信考核、风控等方面提供极大辅助支持。这是一个多方合力把蛋糕做大的帕累托大改进。
又如蚂蚁的区块链技术,目前蚂蚁链连续四年专利申请数全球第一,蚂蚁链已经助力解决了 50 多个实际场景的信任问题,蚂蚁链目前每天“上链量”超过 1 亿次,并且蚂蚁链业务自 2019 年度开始商业化并产生收入,在未来,蚂蚁链很可能重构数字经济的信任体系,让区块链像移动支付一样改变生产和生活。
看得出,蚂蚁金服从2B到2C,再到如今的2G,蚂蚁的体系从单元化真正迈向全体系化,产品方式逐步走向了更高维度的数据化。
从一定意义讲,蚂蚁金服在全球经济数字化的新时代下,通过发力技术输出,利用数据库、区块链、云计算、金融智能优势正在逐渐把自己打造成全国层面的金融科技领域基础设施,构建出独特的业务护城河。
不仅于此,蚂蚁在国际化战略方面,同样也让竞争对手的望尘莫及。2016 年 10 月,蚂蚁金服将全球化作为其未来十年发展战略之首 6,并提出要覆盖全球 20 亿用户的发展目标,加速国际化布局进程。如今蚂蚁金服在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本地电子钱包,覆盖全球共12亿用户,境外用户近3亿。
 
蚂蚁IPO系列之三:你们还记得2004年的那个支付宝吗?

 

4

结语
16年来,蚂蚁从最初的雏形一路一路磕磕绊绊,最终成长为如今估值超过2万亿元的独角兽,它的成长也见证了中国从进入互联网时代再到加速迈向经济数字化新时代的巨变。
蚂蚁以及其背后的阿里系如今的涵盖人们衣食住行、商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其用户超过了10亿,合作的大小微企业累计超8000万。
所以说,蚂蚁一定程度上是把握住了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红利,但其实反过来,蚂蚁也是促进中国互联网时代加速发展,以及引领中国经济活动走向互联网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最大助力之一。是中国的时代红利成就了蚂蚁,蚂蚁也成就了中国商业企业迈向新时代的辉煌,两者是为共荣共生。
上市对蚂蚁而言,不仅是对于过去成长的肯定,亦是未来更长的路的起点。上市不会是蚂蚁的终点,而是序章。
下一个16年,蚂蚁又能成长成为怎样的巨兽,拭目以待。
 
本文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XtrwStIbw4dNesTio0EQ

读书:董泽《行为金融:量化分析投资行为》

这本书的亮点在于书名,其他真的没有了。

全是关键词,行为、金融、量化、投资、分析、这么多牛逼闪闪的词都凑在一起就是为了写一个书名吗?

粗粗一看第一、第二章还讲一点行为,比如锚定效应、厌恶极端、反射效应、羊群效应……,后面怎么越走越偏了,感觉就是一个注水书,感觉把写论文凑字数的大招放出来了,后面几章真是乱来,疯狂注水,都是些什么,离题万里,浪费阅读时间。

感觉到了经典书籍的好,亚马逊、豆瓣上的书评还是要看的。

没有条理,言之无物的肤浅读物,浪费读者的时间!

亚马逊读者

专业的书名,初中生作文水平的内容。作者说他自己的基金主要技术资源用在了风险控制和盈利逐步退出上,但在这本书里没有提现。就像用白开水煮了一个蛋,自己拿走了蛋,煮蛋的白开水给了读者。到底是没有诚意,还是作者根本就没有那个蛋?

豆瓣网友

中国快递市场未来只剩顺丰和中通?

中国快递市场未来只剩顺丰和中通?

      中国的快递行业即将脱离战国时代,进入到两强相争。

 

  icefighter@雪球

中国的快递市场几年前就已经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很快,战国时代也要结束了,一统天下之前最残酷的终极大PK正在拉开序幕。

A股的顺丰(002352.SZ),韵达(002120.SZ),申通(002468.SZ),圆通(600233.SH),美股港股上市的中通(02057.HK,ZTO.US),哪一个将成为最终的王者?

顺丰是今年的牛股之一。除非你对顺丰的未来有足够的信心,否则你肯定是不敢现在的高价买入的。

也许你更想做的是抄底其他还在底部的快递公司。例如韵达股份,跌个不停,可以抄底了吗?

在进一步讨论中国快递市场的终局之前,我们先从美国市场借鉴一些经验。

01 美国快递市场的经验,双寡头垄断

美国UPS以陆路快递为主,毛利率,净利率和市值都远超航空快递第一的联邦快递Fedex,为什么?

因为虽然航空快递面向高端客户,但是航空本身的高成本劣势,造成利润率不高。而UPS虽然以屌丝的陆路快递为主,但是陆路运输成本更低,反而利润率更高。

以FedEx为例,地面分部17%的营业利润率强于快递分部5%的营业利润率。

中国快递市场未来只剩顺丰和中通?

随着传统商务件增速放缓和电商件崛起,FedEx也在积极加码陆运业务。2001-2015年,FedEx的航空件数量几乎没变,总包裹量增长驱动力主要来源于陆运件量的高速增长。

Fedex陆运包裹量占比从32%大幅提升到70%。

中国快递市场未来只剩顺丰和中通?

2003年UPS国内航空隔包裹业务量赶超FedEx。

中国快递市场未来只剩顺丰和中通?

其实目前Fedex和UPS的业务结构已经趋同,而UPS的航空快递业务量甚至已经超过Fedex,而陆运业务量仍然远超Fedex。

联邦快递目前市值700亿美元。UPS目前市值1500亿美元,是Fedex市值的一倍多。

如果依照美国的现状倒推中国的快递市场,那么低成本的中通快递反而最终可以反超高成本的顺丰快递。

那么中国快递市场的终局真的会是这样吗?这就不一定了。

因为中国快递市场有一个最大的变数。

互联网金主爸爸太多,京东,拼多多,都自己搞快递,而阿里巴巴,则通过资本控制的方式,让通达系几家内斗不休,市场份额难以迅速集中。

如同美国的联邦快递从航空往陆地进军一样,顺丰正在电商包裹等领域猛烈进攻。而中通则如同美国的UPS从陆地进军航空一样,一方面要巩固电商包裹领域这个大本营,另外一方面要往航空快递等领域进攻。

美国Fedex和UPS分别跨界杀入对方市场,目前快递业务趋同。那么理论上,现在顺丰和中通分别跨界杀入对方市场,以后业务结构趋同也是合理的。

所以,顺丰和中通,谁能成为中国快递市场的老大,还不好下判断。

那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02 当前中国的快递格局

中通成立于2002年,是通达系中最年轻的成员。那为什么中通能够最后入场,现在却成为通达系的老大呢?

因为中通最早明白了陆运快递的本质,中转直营化是关键。

2005年中通率先运营省际班车,开“中转直营化”先河。中通的揽件、派送由加盟商承担,在分拣、干线运输环节搞直营,完美融合加盟、直营两模式的优点。

从营业结构看,中通几乎就是“专门收中转费公司”。

2019年中通业务量达121亿单,中转费收入74.7亿,占到快递业务收入的83.5%。每单中转费收入1.4元,远高于通达系其它成员。

中国快递市场未来只剩顺丰和中通?

2020年上半年,单件中转成本分别为:中通0.79元,韵达0.89元(估计值),圆通0.9元,申通和百世1.03元(估计值)。

从单件中转成本来看,中通依然是领先对手的。

截至2020年上半年快递市场占有率总体排名:中通(20.57%)>韵达(16.61%)>圆通(14.57%)>顺丰(10.79%)>百世快递(10.58%)>申通(10.38%)。

这CR6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83%。

随着行业市场集中度到达这种程度,今年的快递战国争霸赛开始变得越来越惨烈。

一方面,大家都在积极的降价抢占市场。

2020上半年,包括顺丰在内,通达系平均单票收入同比下滑均超过20%。

2020上半年,中通、韵达、圆通、申通扣非净利分别同比变化-10.67%、-52.87%、+8.15%、-95.94%;经营性净现金流分别同比变化-45.55%、-79.95%、+12.13%、-149.16%。

广发证券认为,在不考虑外部融资的情况下,经营性净现金流决定了快递公司继续扩张的潜力和参与价格战的韧性。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通的类现金余额是圆通、申通、百世总和的85%。

中国快递市场未来只剩顺丰和中通?

另外一方面,还是要继续融资,加大资本开支。

中国快递市场未来只剩顺丰和中通?

目前为止,中通已经是行业里拥有自主产权厂房最多的公司,是拥有自有车辆和自动分拣设备最多的公司。

而今年的半年度财报来看,中通的资本开支力度明显又比通达系的对手更加显著。

“今年是历年来投入最多的一年,有可能是前两年的总和。”赖梅松(中通CEO)说。

通达系今年都开始了疯狂的融资。

中通港股二次上市,募资98亿港元。申通、圆通在今年9月分别获阿里33亿元、66亿元增持。

9月24日晚,圆通速递最新公告称,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获证监会受理。圆通速递本次定增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5亿元。

这些巨额的融资,都意味着未来一两年,中国快递行业的价格战会疯狂持续。

现在市场上对陆运快递市场主要有几个担心:

1. 担心顺丰,京东众邮快递和拼多多极兔快递抢占通达系的市场。

顺丰大力发展低价电商快递抢占通达系的市场,京东众邮快递和拼多多极兔快递也各自在京东和拼多多平台内部试图替代通达系的订单。

2. 担心阿里的平衡策略导致通达系内部无法有效整合。

阿里巴巴入股最多的是通达系里比较弱的选手,圆通,申通,百世,其意图就是不希望这些弱者被干倒,从而削弱强者中通和韵达的市场整合能力。

3. 担心通达系的运力扩展,现有产能已经远远过剩。

有人做了估算,“中通目前保守算全年处理200亿个左右的包裹是没有任何问题,这也就意味着目前通达系里五家(中通、圆通、申通、韵达、百世)实际只需要3-4家就足够满足全部快递需求,也就是说这个行业价格要企稳,至少通达的五家要彻底出局1-2家才可以。”

其实这三个担心都可以证伪。

03 中通的竞争优势

物流业各个细分市场,其中为什么只有快递是最具备商业价值的,而其他行业例如集装箱海运,航空客运,大票零担和整车公路运输,都比较苦逼?

因为快递服务才是网络效应最强的。也就是说,规模最大,成本最低,理论上也应该服务质量最好。

快递网络作为一个网络系统,仅仅在少数区域做好了,最多影响局部区域的市场,对全网的时效和服务质量影响不大。

但是这个“成本最低,质量最好”的网络效应需要市场份额达到一个临界点。前几年,通达系每个公司的份额都是十几个点,远远达不到临界点,临界点通常要在30%左右。

三寡头,双寡头,都是稳定的竞争模型。当然最稳定肯定是单寡头,但是单寡头可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如果中通的市场份额第一个达到30%以上的临界点,理论上后来者要追赶难度是非常之大的,因为你局部赶超无效,需要全网赶超。

那么从十几个点的份额到三十个点以上的份额,容易吗?不容易,难度也许比从零起网到十个点份额还难。为什么?

这要从数学原理上来论证。

赖梅松(中通CEO):

“最早一个快递包裹得经过四次分拨才能到消费者手上,现在整个行业基本没有了。三次分拨的有一点,两次分拨的占大多数。未来如果能消除三次分拨,减少两次分拨,增加一次分拨,发展零次分拨,那效率就会进一步提升。“

“比如从桐庐发一车快递到上海,现在要经过杭州转运中心的分拣,如果做到桐庐跟上海直链,不通过杭州,它的交易速度更快,成本也更低。算一下,上海到杭州运费1200块钱,杭州到桐庐运费1000块钱,上海直达桐庐有可能只要1300块钱。

但这取决于你的规模、业务量。没有足够的业务量,比如一车直链到上海只有30方货,那是划不来的。规模、业务、效率,这些是一个整体。“

赖梅松(中通CEO)在今年9月份中通客户服务日活动现场透露:目前中通快递有90个分拨中心,按照规划未来除100个总部直管的分拨中心以外,还要建设200-300个小分拨中心。未来除了这张快递网以外,中通还将建设一张从始发站点到目的地中心链接的网,以及始发站点跟目的地站点链接的网。

根据数学原理,n个节点全互联,那么连接数量为n(n-1)/2,也就是n的平方数量级。

所以,从四次分拨,三次分拨到两次分拨,难度虽然增加,但是资源壁垒并不特别高。也就是说一个公司从零起网做到两次分拨,难度还不是特别大。而从两次分拨,到一次分拨,最后零次分拨(全互联网络),难度反而迅速增加了。

9月底中通港股二次上市时,中通快递CFO表示,香港IPO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中通可以在不降低价格的情况下扩大市场份额。未来3-5年内,每单位成本可能下降25%-30%。

为什么中通有底气,可以在不降低价格的情况下扩大市场份额?

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一旦中通的快递网络在业内第一个实现较大范围的一次分拨和零次分拨,那么在这些区域它的服务质量可以明显的被消费者感知,这样不用打价格战,消费者也愿意选择中通的服务。

你可能有一个疑问,难道只有中通才能升级到一次分拨和零次分拨吗?

我用通信网络来比喻。

二次分拨就像4G网络,全国都可以建设4G网络。一次分拨和零次分拨就像5G网络,速度高,但是成本也大大增加,只能在重点区域建设,否则注定亏本。

中通目前的市场份额第一,它最有条件建设一次分拨和零次分拨网络。其他快递公司连二次分拨都还没有建设完全呢。中通一旦完成较大范围的一次分拨和零次分拨网络建设,那么它的网络效应会大大加强,服务质量好,服务成本低,可以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一旦中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那么理论上它更有能力继续升级一次分拨和零次分拨网络,进入良性的滚雪球。

当然你可能说,现在中国移动运营商不都上5G了吗,哪有什么差异化?我拿通信网络来比较物流网络,虽然同是网络,但是具体的网络结构还是有很大差异。

如果详细去比较两者,那还比较复杂,不好研究。我们可以用简单的逻辑推理,就是从结果倒推。通信网络的同质化,从2G,3G,4G,5G时代一贯如此。

全球各国除了国企垄断,通信市场不开放的国家,其他国家的通信服务都是同质化的,没有谁可以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物流网络虽然很同质化,但都跑出了一些差异化的龙头。

例如集装箱海运,跑出了海丰国际这个区域的差异化龙头。

海丰国际专注亚洲市场,实现了更密集的海运网络。在亚洲海运这个局部细分化市场第一个建成高密度的海运网络之后,网络效应明显,其他后来者就很难竞争了(无法实现同样的密度)。而中,欧,美三大洲之间的长途海运,却很难形成高密度的海运网络,无法实现网络效应,大家都是同质化竞争。

例如零担运输,因为产品同质化,美国的市场份额集中度不高,上市主要零担公司的平均毛利率水平在5%左右。

2009 年全美零担行业的营业收入骤降 24.4%。ODFL 却并未加入价格战,尽管丢失了12%的货运量,然而成为当年唯一盈利的上市零担公司。

而从此之后,ODFL的毛利高高在上,显著高于其他同行。

中国快递市场未来只剩顺丰和中通?

为什么?

因为美国零担行业的竞争焦点已从初级的价格竞争转向基于客户需求的服务质量竞争。

后来者在价格战的红海中厮杀,已经没有实力升级提供高质量服务了。ODFL的网络效应更加明显,强者恒强的局面形成了。

目前看来,通达系就如同2009年之前的美国零担运输市场,大家都在价格战中厮杀。

那么如果中通快递第一个建成一次分拨和零次分拨网络,显著提升了快递服务质量之后,它的毛利会否像美国ODFL一样,拉开和同行的差距呢?

我认为绝对会拉开,因为快递网络比起零担网络更加复杂,理论上来说网络效应会更加明显。正面的证明比较困难,反证比较容易。

美国的快递市场只有两个寡头,而零担市场份额集中度显著低于快递市场。

中国的快递市场和零担市场对比一下,结论也是一样的。

所以,未来几年,中通的网络效应会明显加强。中通的目标是在 2022 年市场份额达到 25%。我觉得这个目标应该是很可行的。

今年中通的市场份额超过20%,越来越接近网络效应的临界点。

事实上,今年中通的市场份额增速在通达系位居第一。

2020年上半年,中通市场份额增加1.22%,韵达增加1%,圆通增加0.87%,百世负增长1.09%,申通负增长0.47%,顺丰增加3.53%。

如果不考虑顺丰,那么通达系里中通的市场份额最大,份额增速也最快。

那么很有可能,未来随着网络效应的加强,中通的份额增速会越来越拉开与通达系的其他对手的差距。

这种情况下,即使通达系全部公司产能过剩也无所谓,因为中通的成本最低,它的产能不会过剩。

何况,快递业其实需要一定的冗余产能,因为双十一等旺季业务量暴涨,如果没有冗余的产能,爆仓问题太严重。

还有一点,也许目前我们认为的全行业产能过剩再过几年就不过剩了。今年9月份,赖梅松演讲认为,中国快递行业的红利还长期存在。

赖梅松:

“我们每年的增量超过全球或者接近全球任何一个国家,中国快递线上的占比还没有达到峰值,即线上销售还会持续增长,很快就会进入到千亿时代,或者单个公司进入到亿件时代。五年以后,有可能中国快递业会进入日均5亿件时代,所以前景非常大。”

阿里巴巴即使扶持圆通,申通,百世这些弱者,其实长远来看意义也不大,它最多是延缓了产能的出清,但不能绝对阻止产能的出清。至于京东众邮快递和拼多多极兔快递带来的威胁还比较遥远,理论上不会对通达系的几个领先者产生太大的威胁。

至于顺丰,目前份额才10%,仅仅略领先于申通和百世,这三家都是10%的份额,没有拉开差距。因此顺丰抢夺市场并没有持续的优势。

今年下半年开始,顺丰尽管7、8月份依然保持着较高的业务量增速,但其今年1至8月份累计的市场份额为10.29%,较上半年的数据减少了2.41个百分点。

04 结语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目前市场普遍看空通达系,看好顺丰快递。

本文对标美国的快递市场,并特别强调陆运快递的网络效应,提出一个观点,中通反而可能已经站在最好的历史机遇面前。

根据快递网络的网络效应,中通可能是中国第一个接近临界点的快递公司,那么它在陆路快递市场的优势将是无与伦比的,很有可能以后只有中通的份额在增加,其他公司都缓慢增长,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也就是说,以后虽然中国快递市场依然在增长,但是已经没有行业性红利,只有结构性红利,因为结构性红利需要一次分拨和零次分拨来实现,这个红利是属于行业龙头的。

根据美国市场的经验,陆路快递是最赚钱的市场。

而一旦中通快递真的突破30%的快递份额,那么理论上它在陆运市场的地位就彻底稳固,可以有更多精力进军航空时效快递,抢夺顺丰市场。

中通和顺丰,未来谁是中国快递市场的老大,还不好说。

只要在陆运快递这个最有价值的市场成为绝对领导者,中通以后市值反超顺丰是有可能的。而韵达这些落后的选手,和顺丰,中通的差距却越来越大了。

不仅仅是陆运快递这个大本营,韵达它们被中通拉开差距。其他市场,落后者更加没有资源去进攻了。譬如,快运(小票零担)市场是顺丰和中通,与安能物流,德邦物流之间的争霸赛,韵达它们没有太大的机会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hLnNtVWB8BuNgUunwnBzQ

上海新中考录取规则详解!2022年开始,市重点录取方式将有大变化!不挑选生源的学校更有利!

上海新中考录取规则详解!2022年开始,市重点录取方式将有大变化!不挑选生源的学校更有利!

(点击图片查看分值详情)

 

今天,我们继续来说说2022年开始的新中考又一巨大变化,届时将会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开始全新的高中录取方式

上海新中考录取规则详解!2022年开始,市重点录取方式将有大变化!不挑选生源的学校更有利!

最新的录取方式将自2018年入学的六年级学生开始,也就是2022年初中毕业的学生开始。

上海新中考录取规则详解!2022年开始,市重点录取方式将有大变化!不挑选生源的学校更有利!

从2022年开始,上海市普通高中的录取方式,五种变三种,目前有推荐生、自荐生、名额分配、零志愿、统一志愿1-15,从2022年开始,录取方式分为三部分,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统一招生录取

上海新中考录取规则详解!2022年开始,市重点录取方式将有大变化!不挑选生源的学校更有利!

◎ 上哪学提醒:家长可以关注【上哪学】,公众号对话框回复“新中考”,查询体育、艺术纳入中考总分详情!

上海新中考录取规则详解!2022年开始,市重点录取方式将有大变化!不挑选生源的学校更有利!

一、自主招生

主体:市重点(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市特色普通高中)

录取方式:自招预录取+计分科目总成绩到达分数线。

上海新中考录取规则详解!2022年开始,市重点录取方式将有大变化!不挑选生源的学校更有利!

2022年新中考后,自主招生的主体包括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市特色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总数不超过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总数的6%,按照学校自主招生面试预录取、考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总成绩达到分数线为依据进行招录。

看到预录取就想起了推优和自荐,也就是目前的提前招生录取计划,包括推荐生和自荐生。

目前,市重点推荐生和自荐生计划为学校招生计划的40%,推荐生占30%,自荐生占10%。

2022年新中考后自主招生的录取方式是自招预录取+计分科目总成绩到达分数线,目前还不知道具体流程会是怎样,不过看起来跟现在的自荐生差不多,我们暂且把目前的自荐生当做未来的自主招生。

从目前披露的消息看,自主招生将在中考前进行,5月,学生可自由报名学校,学校预录取后,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达到分数线,即可正式录取。

二、名额分配

主体: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录取方式:计分科目总成绩+校综合考查成绩+政策加分

上海新中考录取规则详解!2022年开始,市重点录取方式将有大变化!不挑选生源的学校更有利!

2022年新中考后,名额分配占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的50%-65%。

可以看到,新中考后,名额分配将是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最主要的招生录取方式,50%-65%的名额进行分配,其中,70%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每所初中学校,剩下30%分配到区。

目前的中考也有名额分配,目前的名额分配是分配到本区初中学校,名额不少于招生计划的15%。可以把它理解为定向招生,在各校校内排位竞争。

1、新中考的名额分配怎么分?

第一部分是名额分配到区占30%,换算一下,大约占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总招生计划的15%—19.5%。

第二部分名额分配给不选择生源的每所初中学校占70%,换算一下,大约占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总招生计划的35%—45.5%。

什么是不选择生源的学校?

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是指,按照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凡采用对口入学、摇号入学、统筹入学,不挑选学生的,均可视为不选择生源的学校。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特别提到,“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并不排除民办。民办初中放弃择生,也可以获得名额分配到校;而公办初中如果违规择生,也可以定性为选择生源的学校,因此失去名额分配。

目前,上海的民办学校都已经开始摇号随机录取了,按照以上的解释,也都是属于不选择生源的学校。

2、名额分配具体怎么录取?

采用综合评价录取时,先由招生机构根据考生志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总成绩(满分750分)和政策加分按1:2比例投档。

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结合投档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进行综合考查(满分50分)。将考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总成绩、政策加分和综合考查成绩求和得到总分。

名额分配到校的计划,以初中学校为单位,依据总分排序录取;名额分配到区的计划,以该区为单位依据总分排序录取。

上海新中考录取规则详解!2022年开始,市重点录取方式将有大变化!不挑选生源的学校更有利!

以名额分配到校的计划为例:

假设七宝中学有3个名额分配招生计划分配到七宝二中,按1:2投档的原则,七宝二中填报过七宝中学志愿且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总成绩排名前6的考生均被投档,参加七宝中学自行组织的综合考查。

假设小明710分,在七宝二中所有填报七宝中学志愿的学生里排名第五,即可被投档,参加七宝中学的综合考查。

如果小明在综合考查环节得分45分,那么他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的总分即710+45=755分。

如果755分在七宝二中的6名学生中排名第三,那么小明就被七宝中学录取了,而总分排名第四到第六的考生进入下一批次录取。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假设七宝二中拥有3个七宝中学的名额分配的名额,但是七宝二中前6的学生都有机会进七宝中学。

也就是说,如果一所学校获得的市重点名额分配到校的总名额有100个的话,将是在排名前200的学生里最终录取100个,而不仅仅是排名前100。

三、统一招生录取

主体:所有普通高中

录取方式:计分科目总成绩+政策加分

上海新中考录取规则详解!2022年开始,市重点录取方式将有大变化!不挑选生源的学校更有利!

2022年新中考,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录取办法不变,依据考生志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总成绩和政策加分投档录取。

新中考后,统一招生录取占市重点招生计划的20%—35%。

统一招生录取在比例上明确了,这个范围也是随着名额分配的高低来变化。这其实就是所谓的“裸考”了。

四、“四校”的招生录取方法

试点“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的上海中学、华二附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4所学校(简称“四校”)是大家最关心的。

上海新中考录取规则详解!2022年开始,市重点录取方式将有大变化!不挑选生源的学校更有利!

作为市重点,四校的招生录取方式同样也是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统一招生录取三部分。

新中考政策细则中明确,“四校”将65%的招生名额分配计划分配到区,其中20%分配到相应区的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其余的80%分配到相应区的所有学校。

换算一下,也就是总招生计划的13%名额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总招生计划的52%名额分配到所有学校

另外,“四校”可统筹使用本部和分校的招生计划,依据各区实际报考人数、各高中学校住宿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投放计划,实现四校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招生计划覆盖到16个区。

比如,交大附中在嘉定有分校,在名额分配到区时,原则上可以不把本部的名额分配到嘉定。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将鼓励“四校”到郊区办分校,将优质的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

五、最后再说两句

2022年新中考后,招生录取方式其实更简单明了,普通高中就是统一招生,市重点三种方式:

  • 自主招生:预录取+计分科目总成绩到达分数线;

  • 名额分配:计分科目总成绩+校综合考查成绩+政策加分;

  • 统一招生:计分科目总成绩+政策加分。

四校的招生计划里,有13%的名额,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享受不到;其他市重点的招生计划里,更是有35%—45.5%的名额,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将享受不到,并且这个比例还会扩大。

显而易见,对于不选择生源的学校是利好,而对于选择生源的学校来说,压力会更大。

不仅如此,从分配对象来看,名额分配到校计划向对口入学(主要指户籍对口和学校对口)、摇号入学、统筹入学的学生分配。也就是说,如果一所公办初中里有通过非上述四种方式、择校进来的学生,则这些学生将不享受分配。

总得来说,上海新中考还是为了均衡生源,均衡教育资源。

希望家长们能少一些鸡血,少一些焦虑!不要盲目择校,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孩子的均衡发展上,培养“软实力”,让孩子成长更健康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前几天有个新闻,说日本人存钱意愿近20年来最强,强到把政府发的10万日元补贴金都存起来了。
 
虽然我自封低欲望青年,但作为一个正当壮年的精神小伙,怎么可能没欲望。今天搓个火锅,明天撸个串,周末三五好友相聚喝个小酒,逢年过节给父母买个小礼物。
 
别说存钱了,能月光都是一种幸运。万一碰上什么新款发布,哦豁,这个月花呗铁定超额。
 
这还不包括租房、话费网费、穿衣打扮、人情往来以及培养昂贵的个人爱好。就这,钱包就hold不住了。
 
身边有些追求生活品质的人,口袋里基本没有存款。没办法,精致的生活,不烧钱哪撑的起来。
 
没钱怎么办?
 
花呗、借呗、贷款呗,互联网从来不会让你无钱可借。
 
精致穷:消费主义的衍生品
 
也就是近几年,一个叫做“精致穷”的词语突然开始流行起来。一大批年轻人开始在小红书晒自己精致的下午茶,在知乎动手改装出租屋。
因为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今天喜茶星巴克,明天奈雪一点点。哦,一点点恐怕还入不了他们的眼。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为了让自己住的舒服,出租屋一定得动手改造。
 
墙壁老旧发黄?墙漆墙纸都得上。
 
旧家具老土又破旧,都得扔掉重买,最好是宜家,性冷淡风最高级嘛,而且价格比较实惠。如果再极致一点,可以上网买小众设计,绝对有格调。
 
甭管爱不爱看书,书架一定得有一个,书架有了,落地台灯得有一个吧。台灯都买了,那豆袋、长绒地毯怎么可能不配上。
 
昏黄的灯光下,适合点上一盒香氛蜡烛,满室馨香。最好再来点装饰,名家复刻版的挂画,新鲜的尤加利叶配上粉色的玫瑰。nice!
 
气氛都有了,BGM得起来啊。首先,音响都有一个,不说贵的,就猫王吧,拍照好看。
 
但偶尔也想一个人沉浸在书本里,怎么办,降噪耳机来一个,Beats、Bose挑一个。
 
不对,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
 
这时候需要一杯咖啡,香气袅袅。速溶肯定不行,最次得是挂耳,然后是手冲,豆子要是瑰夏才到位,咖啡杯最好是手作。
 
就差书了。精装版的杜拉斯的《情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梭罗的《瓦尔登湖》得摆上,看不看先不说,档次不能掉。
 
成了,阅读的角落打理好了,是时候拿起书本,假装阅读,然后咔嚓,拍照发朋友圈。
 
一个爱好文学,追求生活格调的文艺青年形象,立起来了。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你永远都想不到朋友圈里一张看似随意的照片,背后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和金钱。
 
网上的所谓出租屋改造攻略,就是让你不停的买买买。大家都说改完后的屋子,每天都是幸福的味道。但谁都不说,退租的那天该给房东赔多少钱。
 
爆改一时爽,退租火葬场。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除了阅读,烘焙、手工、摄影、健身、插花等等,这些都是追求的目标。崇尚精致生活的年轻人游走在各种分享平台,知乎、微博、小红书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每当新款发布会的夜晚,他们一定守在屏幕前,不会错过一点讯息。
 
it’s awesome。
 
你要说他们是科技爱好者?好像不是,他们只关注生活相关的品牌,比如苹果和戴森。
 
你要说他们是手工爱好者?好像也不是,他们只热衷于提升屋子的逼格。
 
他们是谁?
 
他们是被消费主义洗脑的新一代消费主力军,就算月薪5000,也要脚踩AJ。就算口袋,空空也要活得漂亮。
 
可以穷,但生活必须精致,是他们的生活信条。
 
即使已经成家立业,依然逃不掉消费主义的攻击,毕竟再苦不能苦孩子,就是唆使他们消费的最佳理由。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轻奢:大牌收割韭菜的新方式
 
什么是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度追求体面的消费,崇尚无节制的享受,也就是追求超出能力范围内的消费行为,甚至把这种追求当成人生价值。
 
奇葩说曾经有辩手把精致穷称为屎味巧克力,而致力于贷款追求精致生活的贫穷青年,无异于是在吃屎,只不过这屎是有香气的罢了。
 
前儿个,上海名媛拼单群被骂惨了,其实换个角度而言,上海名媛的消费理念也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回顾一下初中政治课本,她们这种消费观可不就是书里的典范吗?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对照着看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人虽然穷,但起码没有打肿脸充胖子。买不起爱马仕,就拼团租一个,而不是选择借贷买奢侈品。买不起就租,租不起就找姐妹拼团。
 
虽然拼团背后的目的不可取,但这种消费行为本身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果忽略丝袜和内裤的话。
 
有人说,上海名媛解构消费主义,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嘛。
 
再看看这届追求精致穷的年轻人,他们真的需要向上海名媛好好学习一下。同样都是装逼,人家那成本卡的死死的。就算是赚钱不眨眼的顶级奢侈品也休想让他们多掏一分钱。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可是追求精致生活的小年轻们就不一样了,即使买不起奢侈品,也依然想要与众不同,于是轻奢理所当然地成为必备品。
 
什么是轻奢?说白了就是够不上奢侈品的档次,但又比一般产品贵上好几倍的那种。
 
你可以理解为大牌收割中产以及小资的利器。
 
几万块的LV买不起,几百块的淘宝货看不上,于是几千块钱的轻奢来了。Coach、MK成为了白领必选。
 
不要19999,不是199,只要1999,你就能在人群中闪耀而出。
 
有钱人的钱当然好赚,但是广大中产和似穷非穷的人,他们的钱也要赚。想要收割他们就得学会造词,让他们能够为自己买不起奢侈品找到合理的借口,同时又能彰显他们的身份特征。
 
但你要说轻奢的价值在哪?我还真不知道。
 
奢侈品的价值,无非是设计加分、材质稀有以及手工制作。
 
而批量化生产的淘宝货,性价比就摆在那。你不能要求300块的价格买到3万块的逼格,这不现实。
 
至于轻奢,稀有吗?是顶尖设计师制作吗?还是买了能升值呢?
 
我似乎找不到一个可以解释它贵的理由。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看看百度词条的对于轻奢生活的定义你就明白了。
 
轻奢不谈钱,只谈生活品质。这就和渣男的本质是一样的,他们只做爱,不谈爱,还美其名曰享受当下。
 
轻奢不是平价奢侈品,它只是一个概念,一个让人心甘情愿掏钱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名词,除此之外,它并没有什么意义。
 
地铁里、电梯里、手机里、电视里,哪哪都是借贷广告,电视剧、电影、短视频,人人都已经坐上小康的快车,即将踏入富人的行列。
 
仿佛只有自己才是新时代的打工人,为了努力追赶上社会的潮流,必须使自己跟上节奏。从知识付费到潮牌轻奢,不管是内在还是外表,哪个都不能落下。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一边是害怕被淘汰的焦虑,一边是越欠越多的外债。拆东墙补西墙,享受一天算一天是很多年轻人的常态。
 
唯有抠门才能抵抗消费主义
 
澎湃新闻前不久发布了一个视频,讲的正是精致穷是如何掏空年轻人的口袋。
 
三个女孩,一个创业公司CEO,一个是电视行业从业者,一个代购。
 
表面上看起来,她们都很光鲜亮丽,有名牌包包,有大牌化妆品,住的是装修精致的房子。
 
实际上,背着名牌包包的创业公司的CEO,连请员工出去聚餐都得贷款。
 
而妆容精致、青春靓丽的代购,早就入不敷出,负债7万。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热衷提升租房品质的电视节目导演背着2万元的贷款,连花100块下馆子都得找朋友现借。
 
一边感慨自己还不上贷款,同时又一边开心地展示自己新买的眼影。
 
这种典型的矛盾,普遍存在于这届年轻人当中。
 
据融360数据显示,90后是消费贷的主力军,占比高达49.31%。他们不仅喜欢借钱,借了又还不上,于是“以贷养贷,越贷越多”,当前90后的人均负债高达12万。
 
或许唯一能够抵抗消费主义的,不是穷,而是抠。
 
在豆瓣抠门男性联合会(抠组),你能找到一万种省钱的方法。这里仿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什么消费主义、精致穷,不存在的。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在这里人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省钱大法,只要你愿意放下面子,并且努力尝试。
 
有女朋友的,可以用女朋友不穿的内衣,自制擦手巾。风骚又性感,关键省钱还耐用。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来自豆瓣抠组(作者 :最酷的我)
 
家里亲戚多的,可以利用大爷穿了透风丢了浪费的内裤滤豆浆。(但是这个方法不是太推荐,毕竟吃进去的东西,还是得稍微讲究一下。)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来自豆瓣抠组(作者:西米)
 
家里有阳台的,可以在阳台搞个迷你菜园,从此实现葱蒜自由。
 
省钱的方法不止一万种,前提是你得有这个意识。
 
除了抠门,你还可以存钱,这才是真正的关键。丧心病狂攒钱小组里的人,最值得敬佩。
 
做计划、记流水、复盘,日复一日的坚持,让他们很多人都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或许是老家的一套房,或许是孩子的教育基金。
 
总之,今天的节省,换来明天的幸福。
 
什么买到就是赚到,不存在的。
 
只要时刻牢记,不买立省百分百。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广告告诉我们,钱能买来快乐,但广告不会告诉我们,钱能买来的快乐是短暂的。
 
这种透支未来满足当下的行为是不理智的。
 
资本不停的利用广告给消费者洗脑:
 
什么贵有贵的理由;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女人,就该对自己好点;男人,配得上更好的车;
 
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一个个看似合理又有合情的广告,其背后隐藏的意思,就是想让你买买买。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消费主义是资本操控的一场漫长的洗脑过程,从电视剧到海报,你以为高端的精致的生活,是整个社会的常态。
 
你以为人人都是曲筱绡,其实乡村爱情故事才是绝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没有分分钟几百万上下的生意。我们朝九晚五,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何过好当下,如何平稳度过一生,才是我们的终身目标。
 
短视频加剧了消费主义的侵袭,当打着分享个人生活的平台开始大规模带货时,这就成了一场大型带货现场。
 
上千的摩飞锅,美食博主人手一个的多功能早餐机和菜板消毒机。迷你小烤箱、破壁机、搅蒜机、八角锅、雪平锅、珐琅锅。
 
仿佛少了这些东西,你就不会做饭。可实际上是买的厨具越来越多,用的次数越来越少。
 
当然这种消费主义影响不了我们的长辈,能影响的不过是90后及以后的世代。只有从小耳濡目染,才会习以为常,这就是所谓品牌的力量。
 
再怎么努力也买不起一线城市的房子,成为年轻人破罐破摔的理由。放任自己沉浸在消费主义的陷阱里,起码还能享受眼前的快乐。
 
可是这种方式不可取,今天透支了明天的可能性,那么明天又在哪里呢?
 
有人说,年轻人打死也不能碰三样东西:性开放、成功学、消费主义。
 
性开放掏空你的身体;成功学掏空你的脑子;消费主义掏空你的未来。
 
不管是性,还是钱,都得量力而为。
 
至于成不成功,多半得看命。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老黑。

 

早年做过技术,也做过自由调查记者,之所以写【一本黑】公众号,是想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魔鬼,不然你没法理解人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K91eoXjfyjjWb-keWSU9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