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贬值的速度有多快,你知道吗?

很多人想知道,人民币到底值现在多少钱?这个问题其实事关财富如何丈量。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钱贬值的速度有多快,你知道吗?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一周年,我们就以1978年为起点,选取5个年份: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2013年;

我们估算出这5个年份的一万元,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其他年份的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自行计算。

首先,我们要确定的是,要怎么比?这里有几个算法可供参考:

1、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通货膨胀率(CPI)来比?

2、  按照1万元对应的真实财富(GDP)数量来比?

3、  按照货币的真实购买力来比?

4、  按照1万元占整个国家信贷(货币)总量的比例来比?

下面我们按照这四种方式,分别计算,大家可以看看哪种比较合理,酌情采用。

1

按照CPI数据估算

我们以1978年为基准,数值高于基准线的为物价上涨年份,低于基准线的为物价下跌年份,每年都以前一年为基准计算,1978年以来的CPI数据如下图所示。

钱贬值的速度有多快,你知道吗?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我们将1978年的值设为基础值,假定为100,通过将后续年费的CPI累计,就可知道1988年、1998年等五个年份的整体通胀水平。

例如:1978-1988年的CPI分别为:0.7%、1.9%、7.5%、2.5%、2.0%、2.0%、2.7%、9.3%、6.5%、7.3%和18.8%;

则以1978年为基准比较,1988年的通胀水平为:(1+1.9%)X(1+7.5%)X….X(1+7.3%)X(1+18.8)/(1+0.7%)X100=176.78;

敲重点啦,公式记住,以后自己可以算的。

将2017年底的数据反过来折算,就可以得出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2013年5个年份的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钱贬值的速度有多快,你知道吗?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所以,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来估算:

1978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6.34万元;

1988年的一万元,相当于今天的3.58万元;

1998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1.45万元;

2008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1.22万元;

2013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1.07万元。

按照这个数据来看,物价上涨的幅度,其实并不高………

2

按照1万元对应真实财富(GDP)的估算

GDP代表着一个国家一年内交易的所有商品+服务(不包括金融产品交易量)的总和,其与货币量的比值,基本能够代表1万元对应的真实财富情况。

钱贬值的速度有多快,你知道吗?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毫无疑问的是,1978年以来,中国GDP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中国社会的财富总量也在快速增加。

将GDP增长率累计,即可得知中国社会40年来真实财富增长状况,用2017年的GDP数据倒推,就可以计算出不同年份1万元对应的今天社会财富的比例(见下表)。

钱贬值的速度有多快,你知道吗?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所以,按照货币对应的真实财富比例估算:

1978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30.85万元;

1988年的一万元,相当于今天的13.24万元;

1998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5.30万元;

2008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2.02万元;

2013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1.31万元。

如果要说1万元人民币能买到的东西,除了房产和股票之外,其他的各种消费品,按照GDP计算出来的数据,或许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

3

按照真实通胀情况估算

在这里,我们利用货币供应量增长率-GDP增长率来简单计算真实通胀的情况,这其实正是国际上通用的“GDP平减指数”计算方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简单来说,就是印钞带来的货币贬值与实际经济增长带来的货币增值相抵消,从而反映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变化。

1979年以来,中国的“广义货币(M2)增长率-GDP增长率”见下图。

钱贬值的速度有多快,你知道吗?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将每一个年份的真实通胀率数据累计,即可得出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真实通胀情况。用真实通胀率数据反推,即可得知过去某个年份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见下表)。

钱贬值的速度有多快,你知道吗?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嗯,按照真实通胀率数据估算:

1978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59.82万元;

1988年的一万元,相当于今天的14.74万元;

1998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3.20万元;

2008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1.79万元;

2013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1.18万元。

由表可以看出,在1978-1998年是中国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期,物价几乎每10年翻两番,1998年中国建立起中央银行制度以后,真实通胀率才开始走低,这个数据,可能比GDP数据估算的结果更为靠谱。 

4

按照广义人民币供应量估算

人民币广义供应量,即通常所说的M2数据,基本能够代表整个中国经济体系内部所流通的货币+信贷情况。

钱贬值的速度有多快,你知道吗?

1978年底,人民币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159.1亿元,到2017年底,这一数据已经变成了167.70万亿元,增长了1400倍以上,平均下来年增长率高达20%以上

1978年以来广义人民币供应量及其增长率情况见下图。

钱贬值的速度有多快,你知道吗?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1998年,人民币投放量几乎是每10年涨10倍,但从1998年到2008年,货币供应量增长了不到5倍,而从2008年到2018年,货币供应量增长了不到4倍。

是的,你没看错,最近5年是人民币投放量最慢的5年。

钱贬值的速度有多快,你知道吗?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不过,根据另外一些说法,最近5年由于影子银行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广义人民币供应量(M2)数据已经不足以代表中国经济体内货币+信贷的总量……

暂且不考虑那些,我们按照货币+信贷投放量数据估算:

1978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1447万元;

1988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166万元;

1998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16万元;

2008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3.5万元;

2013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1.5万元。

最后,我们假设未来每年货币贬值速度都为10%(别问为什么选10%,大家也可以选其他的数值自己试试),那么,5年、10年、20年、30年之后,现在的10万块钱又将变成多少钱呢

钱贬值的速度有多快,你知道吗?

答案如下:

5年之后:10万/(1+10%)^5=6.21万元

10年之后:10万/(1+10%)^10=3.86万元;

20年之后:10万/(1+10%)^20=1.49万元;

30年之后:10万/(1+10%)^30=5731元;

所以,为什么要努力工作,这下明白了?有动力了吧。钱贬值的速度有多快,你知道吗?

强者从来不讲任何怜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人生最大的幸运之一莫过于在他踌躇满志,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和赚钱机会。

不要追求一夜暴富,要持久地盈利,不断累积优势,直至强大不催。

普通家庭保平安口诀:努力赚钱、持续买楼,不高负债、不乱投资,注意健康。

江山逆取而顺守之,汤武之道也。

天资笨拙的人并不傻,最傻的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因为这种人的心门已经关上,不可被说服,其人生际遇,可叹可悲。

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但每个人自我世界的时空却有天壤之别。有的人追求的是打游戏那一刻的快感,醉生梦死;有的人思考的是未来五年、十年的事情,判断趋势。

具有洞察力的人向心思迟钝之人解释事物的本质,有时也不能帮助后者参透事物,甚至会引发异议与嘲讽。

信息差,决定收入。
认知差,决定圈层。
圈层差,决定财富分配。

信息来源和交际圈子,决定了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财富增长速度。

钱贬值的速度有多快,你知道吗?

一年你看不到变化,五年看到利润,十年看到沧海桑田,百年看到生死轮回。长期的价值投资,足以烫平短期的涨跌,几乎立于不败之地。

穷人、中产和富人的区别如下:

穷人对一切新生事物都看空,抗拒一切风险和成本代价。

中产对不少新生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然后分散投资,学习分散风险。在能力范围内做多。超过能力范围的话,就放弃了。

富人是极致专注某项事物,发现小风险的确定性后,下重注。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极限。

穷人孤注一掷,依靠随机运气赚钱;富人先研究概率,然后反复操作,不断撑大总资产。

人的大脑往往会把惯性的认知当成是绝对的真理。

投资这个工作的实质是探究社会发展变化的真相,从技术层面而言是在理解价值的基础上玩好概率和赔率的智力游戏。

在‎时机到来的时候‎,你‎必须‎要‎有‎足够的决心投入大量的筹码,才能赚到‎真正意‎义‎的大‎钱。

人生抓住一两次高概率高赔率的机会狠狠赚一笔就足够了。越是市场分歧大的时候,赚钱的机会越大。

投资市场中永远只有少数人才能赚钱。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技术如何先进,人们的认知差异始终存在。提前发现价值的永远是少数。

投资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

富人希望通胀,穷人希望通缩,穷人无法从低利率催生的资产泡沫中受益,因为他们没有本钱买资产。

真正的高手都是长期思维,他们可以忍受战术上的痛苦.但不能接受战略上被动。我们应该用战术上的痛苦去换战略上的主动,争取人生最大的回旋胜利,那些认为房子不涨就是在亏钱的人,都是短期思维,注定败在更大的趋势之中。

一个人不可能做什么都能做好,因为认知是有边界的。在你最确定的事务上花费最大的精力,获取超额回报,这其实是最稳健保守的做法。不要轻易迈进不熟悉的领域,每次犯错都要交智商税的。

穷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钱?
从他对金钱的观念开始转变的时候。

工作决定社会地位,资产决定财富等级,流动现金决定生活水平。

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都可能被旁人归结为运气。实际上,成功的人不是运气好,而是因为他的努力配得上运气,他们都是天选之人。

在一个确定的投资通道,坚持十年,你可以变得很富有。慢,就是快,很多人不愿意用十年时间来成为千万富豪,所以终生与财富无缘。真正的投资赚的是时间的价值,而不是投机的运气。

10个开源免费的管理后台模板(控制面板)

作者 | SevDot

来源 | http://1t.click/VE8

Web 开发中几乎的平台都需要一个后台管理,但是从零开发一套后台控制面板并不容易,幸运的是有很多开源免费的后台控制面板可以给开发者使用

1. AdminLTE

GitHub Star 数 24969 , GitHub 地址:

https://github.com/almasaeed2010/AdminLTE

非常流行的基于 Bootstrap 3.x 的免费的后台 UI 框架。

640?wx_fmt=png

2. vue-Element-Admin

GitHub Star 数 19546, GitHub 地址:

https://github.com/PanJiaChen/vue-element-admin

一个基于 vue2.0 和 Eelement 的控制面板 UI 框架。

640?wx_fmt=png

3. tabler

GitHub Star 数 15870, GitHub 地址:

https://github.com/tabler/tabler

构建在 BootStrap 4 之上的免费的 HTML 控制面板框架。

640?wx_fmt=png

4. Gentelella

GitHub Star 数 15654, GitHub 地址:

https://github.com/puikinsh/gentelella

一个基于 Bootstarp 的免费的后台控制面板。

640?wx_fmt=png

5. ng2-admin

GitHub Star 数 13181, GitHub 地址:

https://github.com/akveo/ngx-admin

基于 Angular 2, Bootstrap 4 和 Webpack 的后台管理面板框架。

640?wx_fmt=png

6. ant-design-pro

GitHub Star 数 12707,GitHub 地址:

https://github.com/ant-design/ant-design-pro

开箱即用的中台前端/设计解决方案。

640?wx_fmt=png

7. blur-admin

GitHub Star 数 9241,GitHub 地址:

https://github.com/akveo/blur-admin

基于 Angular 和 Bootstrap 的后台管理面板框架。

640?wx_fmt=png

8. vue-admin

GitHub Star 数 8676,GitHub 地址:

https://github.com/vue-bulma/vue-admin

基于 Vue 和 Bulma 的控制面板。

640?wx_fmt=png

9. iview-admin

GitHub Star 数 8668,GitHub 地址:

https://github.com/iview/iview-admin

基于 iView 的 Vue 2.0 控制面板。

640?wx_fmt=png

10. material-dashboard

GitHub Star 数 7111,GitHub 地址:

https://github.com/creativetimofficial/material-dashboard

基于 Bootstrap 4 和 Material 风格的控制面板。

640?wx_fmt=png

培训班倒闭潮不用慌,下一个 “1.2 万家” 正在赶来

培训班倒闭潮不用慌,下一个 “1.2 万家” 正在赶来
图片来源:少年派
 
学校里减掉的,学校外花钱补回来。

作者 | 卡罗

1

前两天路上听到两个初中生聊天,其中一个女生问她朋友:“马上期末考了,你有学而思的题吗?” 听到这里让人感到很震惊,学而思的题居然成了期末考试必刷的秘籍。以前都是考前追着老师划重点,没想到现在还不如刷个培训班的题更有用。

 

但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学生绝不是个例。80、90后熟悉的由任课老师免费或者家长自行承担的、以“补差”为目的的课后补习,已经转型成了课外付费全民“培优”补习,补习提分也早就成了家长们的共识。

 

课外培训班所代表的补习行业被称作是学校之外的影子教育系统。教育研究者认为这种影子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育系统无法触及的场景,补充了原有教学的不足,比如八零后熟悉的课后补习班,老师通常无偿为后进生提供补习服务。

 

但是也有人认为,从补差转变到培优之后,“影子教育” 就成了一项需要用钱购买的商品,如果与入学资格等因素挂上钩,就立刻变成了教育不平等乃至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市场总是青睐资本,富裕家庭总能购买更多更好的服务。

 

在极端情况下,课外补习机构这个影子还可能盖过学校本体。《直面影子教育系统 — 课外辅导与政府政策抉择》里曾经提到土耳其的一个例子,2005 年土国教育者联盟一项调查发现,超过 55% 的高中生会在备考阶段购买或伪造医生证明,以逃课去课外辅导班进行备考。作为背景,当时土耳其已经有很发达的补习市场,在 2004 年,土家庭为课外辅导所支付的费用达到 29 亿美元或当年 GDP 的 0.96%。

 

我国近年来一边快速扩张一边受到政策调控的 K12 补习市场虽然没达到反超学校教育的地步,但开头两个初中生对机构的信任还是能说明一点问题的。这种现象在升学压力巨大的一二线城市尤其明显。

 

12月9日上海社科院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成绩变化及影响因素调查报告显示,从孩子出生到初中毕业,静安区平均每个家庭总投入接近84万元,其中教育投入超过51万元;闵行区平均每个家庭总投入共76.31万元,其中教育投入52万元。

 

看到这个数据,很多上海家长表示80万根本不够,校外教育支出,已经成了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发布的《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对全国家庭教育支出情况进行了深入跟踪调查。调查发现,在不同教育阶段,家庭在校内和校外教育支出方面的比例存在差异,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支出比例较高,达到整个家庭教育支出的三分之一。

 

这与在校时长和学习压力有关。在学前阶段,家庭生均校内支出是生均教育总支出的大头,校外支出只占11.2%。小学阶段学习压力相对较小、课后时间多,校外支出上升至38.3%。到了初中,在校学习时间和压力上升,校外支出下降到32.5%。到了普高,校外支出进一步下降至26.7%。

 

校外学科类和兴趣类辅导班的报班比例更能说明家长对培训班的依赖。从整体来看,中小学阶段学生校外教育总体参与率为47.2%,参与校外教育的学生平均费用约为5616元。其中学科类校外教育参与率为37.8%,兴趣类校外教育参与率为21.7%。分省份看,学科类校外教育参与率最高的地区超过了60%,兴趣类参与率最高的地区接近50%。

 

2

 

高考的目标没有变化,减负政策却不断重提,规定与执行继续细化,家长转而向补习系统寻求帮助。

 

在教育机构、教育自媒体铺天盖地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宣传下,教育焦虑成了每位家长摆脱不掉的阴影。即便这句话已经看到想吐,但该花的钱还得花,因为大家都在搞教育投入,自家不投入就是对娃不负责任。就算家庭收入不高,为了孩子的教育也要勒紧裤腰带。

 

上海中小学生的报告显示,静安区年收入在5-9万元的家庭投入了大约一半的收入用于孩子身上,而年收入更低的5万元以下的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更是达到总收入的71.17%,其中教育投入就达到总收入的43.82%。

 

这说明在静安区,教育投入有一个由市场规定的门槛,无论贫富都需要拿出大致相当的金额来跟上大流,这对给低收入家庭造成了巨大压力。

 

这种让大部分城市家庭身不由己的投入自然催生了一个教培大市场,然而和任何一个过热的行业一样,教培市场在经历过追捧之后也在今年频频暴雷。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共有1.2万家教育培训机构关停,其中不乏韦博英语、太傻留学、乐高、芝麻街英语等知名品牌。这些机构倒闭的原因大多是经营持续亏损,这和教育机构的运营模式脱不开关系。

 

教育机构往往采用预收款的形式,在一次性收取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费后,就把资金用于营销、校区运营和扩张,甚至投资到其他领域。在此模式下,课时消耗根本跟不上运营开支,资金链往往存在很大风险。再加上近两年教育行业整治下政策颁布频繁,导致资本市场看待教育行业回报率更加理性,投资也更谨慎。

 

这些倒闭、跑路的机构涵盖了早教、英语培训、留学、K12等多个细分赛道,特别是早教,简直是倒闭重灾区。2012年开始,国家开始鼓励发展早教。在早期政策红利期,早教机构办学门槛低,挤入赛道的机构非常多。但伴随近两年对早教机构资质、场地、从业人员标准等各方面规定越来越严格,倒闭的早教机构也越来越多。

 

除了影响教育机构的生存,政策在另一种程度上也是家长选择培训班最明确的风向标,同时“指挥”着家长的焦虑不断转移。

 

比如在公民同招、百分百摇号、减负等消息不断发布后,还是有一部分家长去退了几个培训班的。但就像2018年取消奥数后STEM变得更火的道理一样,更多家长认为校内减负了,校外总得补回来。

 

决定命运的高考永远在终点等着,大家想上好学校的心态永远不会变,在终点之前只要能够取得一点优势,什么手段都值得用上。当义务教育阶段百分百摇号之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混在一起,学校采取的又是统一内容和进度的授课方式,想上好高中好大学的学生只能求助课后辅导来拉开差距了。

 

3

 

20 世纪 50 年代,韩国政府曾经为了减轻中学生负担,打击课外辅导对教育系统施加的各种压力,考虑通过改革学生筛选制度来为学生减负。

 

1969 年,从首尔开始,韩国政府尝试了取消初中考试做法,改为用随机抽签的入学方式,希望防止学校和学生把注意力过渡集中在考试准备上,减少课外辅导减轻学生压力。但取消考试的做法只在短期取得了成功,学校为了应对变得平庸的生源改变教学方式,导致了优等生的需求无法满足,导致 “中考辅导” 的大热。

 

为了应对这个现象,韩国政府在 1974 年又尝试用抽签分派高中学位来代替中考。到了 1980 年左右,这项政策大范围实施,再次导致了初中考试取消后的现象,让最终的高考变得无比重要,甚至把压力传导至了小学阶段,取消考试的做法对较低层级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多数韩国儿童从小学甚至更早就开始参加课外辅导。另一方面,废除初中和高中入学考试又最终推动了学区房的升值。

 

1980 年,全斗焕上台后,下了很大决心来解决高考引发的学生负担过重问题,“除了体育、艺术、音乐、跆拳道和插画方面的课外辅导”,其它科目全面禁止开办课外辅导,不过,“家长不遗余力地规避反对课外辅导的规定。大学生辅导老师有时穿 上高中校服,以便进入学生的房间,却又不引起怀疑。一些家庭房间出租给辅导老师,让他们能够为一家或几家孩子上课,却又不 引起公寓门卫的注意。除公寓套间外,旅游胜地和宾馆里也常常包藏着秘密的辅导学校。富人们把孩子送到国外去接受课外辅导。”

 

最终,政府还是和家长妥协,逐步放松了禁令,迅速导致了教培市场的反弹性增长。到后来,根据 《直面影子教育系统》的数据,1980 ~2007 年韩国接受课外辅导的小学生比例从 12.9% 暴增到 88.2%,初中生比例从 15.3% 增长到 78.4%,高中生比例则从 26.2% 增长到 63.1%。

 

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在高考这道线恒定不变的情况下,一系列减负措施使得校内压力确实可能减小,但校外学习压力会急剧增加,就算不报学科类培训,也会选择素质类培训,家长焦虑只会在赛段和赛道之前来回转移。

 

一方面是教育机构倒闭潮,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培训机构的看重。虽然从教育行业整体范围看,这些办学不合规、经营不善的机构倒闭是行业清理、走向规范化的必然结果,但对家长来说,却是这么多机构特别是老牌机构都不值得信任,我还能给孩子报什么班?

 

在给孩子报的编程课经营不善倒闭后,一位家长表示:“我儿子可喜欢上这个课了,这礼拜停课的话,我得怎么跟他说?”对于家长,即便之前那家培训班的钱打了水漂,后续还得立马找新的培训班接上。1.2 万家机构倒下,还会有1.2 万家机构补上。

参考资料:

《直面影子教育系统——课外辅导与政府政策抉择》
《2017 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中国家庭教育支出现状》
沪中小学生成绩调查报告出炉 养个孩子到初中要花80万
http://sh.sina.com.cn/news/k/2019-12-10/detail-iihnzhfz4816798.shtml?wm=3049_1083
1.2万家教育机构倒下!获客成本达八千,投资人更关注盈利模式
https://new.qq.com/omn/20191224/20191224A0NIY400.html

听说你想过上流生活

caozsay  caoz的梦呓 

1、关于牛排的品味话题

以前看到知乎有个帖子,说跟交往中的异性朋友去吃牛排,对方居然点的是八分熟的,自己感觉很尴尬,觉得对方很没有品味。

坦白说,我和我老婆去吃牛排,经常点八分熟的,我看知乎才知道,原来所谓牛排只有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没有八分熟。还好,没有任何一个餐厅服务员纠正过我们,但这事很尴尬么?很丢人么?很没有品味么?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外国人来吃中国烤鸭,没有用面饼来夹烤鸭,或者没有配合甜面酱,会不会很尴尬,很丢人,很没有品味呢?

2、关于老年人消费观的话题

很多年轻人觉得老年人太抠门,消费观太狭隘,不肯借贷,不肯多花钱,有些人认为这是思维惯性,并给出了自以为是的灵丹妙药,要与时俱进,不要思维惯性。

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老年人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对于解放前出生的老年人来说,很多人经历过60年代初期最困难的时刻,当时什么情况,说出来不和谐,但饥饿和求生欲,对那一代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么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虽然可能没有饥荒年代的记忆,但物资短缺,一切消费都要凭票供应的时代总是经历过的。

年轻人已经不能理解,吃饱饭就是一种幸福,有饭有菜还有肉,就是无比的幸福。即便我这样城市里长大的70后,小时候也只有逢年过节才有肉吃,直到上大学,一直都是穿百家衣过来的,唯一的新衣服是学校的校服。

北方的松鼠每到冬季会积攒大量的果实过冬,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因为冬天是没有食物的,从某种意义来说,经过冬天的人,都有某种生存本能,而年轻人,他们很幸运,并不知道,冬天是怎样的。

缺乏安全感,是中老年人财富观中最明显的特征。

《人民的名义里》,贪了2个亿又不敢花的那个贪官,说自己穷怕了,其实是一代人心理的写照。拼命攒钱,不敢花钱,并不只有贪官是这样的心态。

3、我们消灭了贵族,迎来了暴发户

解放后,我们打破了社会格局,重新定义了社会阶级,在这个浪潮中,旧有的家族,豪门纷纷灰飞烟灭,那么改革开放之后,又一批人先富了起来,但是这一批人,基本上都是从穷而富,坦白说,相当部分新贵富裕阶层尚未建立对应的消费认知和资产认知,而且中国在社会变革也尚未建立正确的与财富有关的尊严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富人为了面子,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认同感,所进行的消费行为,是极为夸张的,或者说,是典型的暴发户行为。

而暴发户行为,又对社会消费观产生了一些影响。

4、从暴发户到小资

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商业投机几乎是暴富的唯一途径,但到了90年代末期,在不断引进外资的带动下,以及科技企业开始逐渐崛起,中国社会产生了一批新的富裕阶层,所谓白领,甚至可以说是金领阶层。高学历,英文流利甚至有海外留学背景,工资高,福利好,穿西服打领带,出入高档写字楼,是当时极为被人称羡的。

那么这一批人也带来了新的消费理念,他们称之为小资。

是的,小资这个词是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外企员工中流传出来。开始讲究喝咖啡,泡酒吧,购买少量符合自己品味的名牌衣服喝包包。他们的经济实力不足以与暴发户相提并论,但又开始刻意和普通老百姓拉开消费距离。

后来小资情调成为一时之风,被越来越多一线城市外企的办公室一族所追捧。

马伯庸曾经写了一部微小说,”陌生人的情人节“,就是在讽刺当时的现象,有兴趣的可以网上翻一翻,大约是十多年前的事情。

5、拉动内需,消费升级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因外贸生意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政府决定拉动内需,来维持经济的发展。

让老百姓赚了钱再花出去,从而推动经济循环,实现经济的提升,既能消化过剩的生产力,也能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这个逻辑是行得通的,也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我也是支持的。

但凡事过犹不及。

最近这几年,各种消费至上的理念开始广为传播。年轻一代不顾自身收入水平,疯狂借贷消费,已经到了饮鸩止渴,涸泽而渔的地步。

6、营销天才们的崛起

互联网确实给了很多人变现发财的机会,但发财的通路却千差万别,不过最容易理解,对普通人而言,最容易实现的,当然是卖货,赚取佣金和差价。

这个逻辑也没问题,可是大家都希望自己卖的更多,卖的更好对不对。

一方面是网络支付平台的完善,付费流程极大便利,另一方面方面,营销天才们开始将销售过程挖掘的极为专业,不断的试图去挖掘消费者的心理弱点,如今,线上购物已经不再是购物大量用户的在线购物已经不再是明确的消费诉求,而是社交维系,是寻宝游戏,是身份认同,是焦虑缓解,是对销售方的赏赐和赞许。等等等等。不得不说,营销天才们真的太厉害,总有一招会命中你,普通人真的很难不中招。

7、啃老一族越来越理直气壮

随着全国城市房价几十年来的飙升,年轻人买房啃老首付已经是常态。

其实我觉得,如果家庭环境尚可,父母愿意为年轻人做一点减轻负担的事情,当然也无不可。但毕竟不同家庭条件不同,不同父母的价值观不同,现在有些年轻人把啃老看成理直气壮,把父母的积蓄真的就当作自己的提款机,而且一旦父母无法满足其消费诉求,就会认为自己遭到了很不公平的境遇。

说真的,挺可怕的。

年轻人觉得父母给予自己的一起都是理所当然的。

8、借贷消费蔚然成风

其实借贷消费也不算什么特别过分的事情,比如贷款买房,那么后来很多人贷款买车,如果自己收入水平足够好,对收入预期较为乐观,贷款消费本身也是欧美极为流行的。

但现在不仅仅是大件要贷款,很多人家电,电脑要贷款,名牌服饰皮包要贷款,甚至据说连化妆品都要贷款。

那么还有就是这几年兴起的现金贷,就是旧社会的高利贷么,披上了互联网外衣而已。如果真的是短期应个急,临时拆借,这种合理需求确实也有,但合理需求市场容量才多少,那么杀进来的玩家这么多,最后怎样,就是明知道需求不合理,一样默许,甚至鼓励,纵容。

收不了场怎么办,暴力催收呗,这不最近各种新闻事情捅出来了,相关新闻触目惊心。

其实我2017年文章里都提过的

比如说,做金融服务的,台上讲核心竞争力是大数据征信,各种数据策略如何扎实。但实际呢?可能其稳定坏账率的核心竞争力是具有黑社会背景的催收团队。

曹政,公众号:caoz的梦呓面具之下的真相

这里解释一下,我并不是未卜先知,因为2017年相关传闻我就知道了,当然不敢点名说,会被利益方举报死,甚至会被封号,很多事情都是知道了不敢说,偷偷点两句,所以为什么新闻总在我旧文里,我不是预言家,我真的早几年就知道了。

好吧,回到今天主题,很多年轻人受各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各种主播的影响,向往过有品味的生活,向往过上流生活。

我觉得,这也不算坏事,人往高处走。你有欲望,才有前进的动力对吧,全都无欲无求,都去寺庙里参禅打坐?话说现在寺庙也特么的讲香火钱的kpi了是不是,一个个肥头大耳的和尚油光满面的给你讲多捐点香火钱就有财运,你信他们会无欲无求?

又扯远了,回来继续说消费观,但你有欲望没问题,要靠什么?要靠自己啊。别爽文看多了总想着一夜暴富,突然天降横财。

前文也说了,拉动内需是政府的目标,我也不能跟政府对着干,在个人收入和资产允许的情况下,合理消费,没有问题,有更多的消费欲望,从而提升个人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也没有问题,追求消费升级,希望过更好的生活,都没有问题。随着收入增长,其实我自己和我的家人也一直有在消费升级。

唯一需要说的是,量力而行。

说说我的消费观

1、关于电脑

以我公众号的影响力和收入能力,作为生产力工具,我的笔记本电脑应该可以选择最好的吧。

我选择笔记本的标准是什么呢?

第一,要够轻便,因为我经常到处浪,要带着到处跑。

第二,开机要快,不想耽误等待的时间,所以硬盘必须是ssd的。

其他的,是不是最新款,是不是计算能力超强,或者能不能跑高分,对我来说重要么?不重要的。反正我不玩大型游戏,能下围棋,能打德扑就行。

我的笔记本电脑价格是999新币。购买时折合人民币不到5000元,当然最近人民币贬值不少。

很多人都说,电脑是生产力工具,不能省钱,这么说当然没错,但你用来做什么,你要想清楚,充分满足你的诉求就够了,为什么一定要追最新款,最前卫的?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一台笔记本电脑的价格还是占收入比重较高的,有些大V比较推崇最新款式的产品,各种介绍确实种草,看你收入能力吧,你的收入和资产但凡有他们一半,我觉得你随便跟无所谓的。

2、关于汽车

很多年轻人想买车,现在车确实不贵,买个车生活空间会变大,社交能力会变强,生活质量会提升,从这个角度,我觉得也没问题。

问题是,你愿意花收入的多少比例去买车?

几万到十来万的日常家用车已经很好了,而且国产品牌这些年进步很大。

以我为例,我买车什么诉求。

第一,空间要够用。

第二,视野要高,基于一和二,目前只选suv。

第三,安全性一定要好。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各种安全探测设施等。

第四,不要太长,为啥不要太长,停车入位好烦的有没有。

第五,要天窗,我到无所谓,我老婆必须要的。

发现没有,我对经济性不会特别看重,毕竟对自己的收入能力判断还可以,不会刻意追求省油或维护保养便宜,但也不会追求奢侈品牌,我旧文提过自己买的车型,那个车在新加坡算相对来说是很便宜的了。

前段时间去上海,一个老朋友来接我,是沃尔沃s90,我就问他咋换这个车了,他说经常要接送一些政府领导,这车后排宽大,比较适合公务接待,工作需要。而且,在这样的豪华品牌公务车里,这车其实是最便宜的,40来万就搞定了,比同级别的奔驰宝马便宜一半。

这种身价已经相当高的,有具体实际业务诉求的老板,即便业务场合有面子诉求,也知道要节省开支,用满足诉求的条件下,选择相对便宜的车款。

还有一个老朋友,上市公司老板,以前开过300多万的法拉利,100多万的保时捷,最近朋友圈秀照片,新换了部理想one,32.8万,觉得家用很合适。

现在很多年轻人,买车非常要面子,年收入十来万的,就要买二十多万的车,不但要还车贷,还有养车的费用,停车,保险,保养,以及维修等等。

一部车能有多少面子呢?何苦要给自己背这么重的负担呢?

那有人说了,你看stormzhang,不也炫耀买了保时捷么,你猜猜一部保时捷相当于他几个月收入?你要有他年收入的一半,你买保时捷都不是什么负担问题。

3、关于服饰

前段时间也说了,心动网络的前世今生,人家公司上市,很多中层高管穿着拼多多和淘宝聚划算的西服,丢人么?没面子么?

坦白说,这种场合还是应该穿正装的,但是不是一定要定制一套高档礼服才有面子?你的面子来自于你所处的企业和职位,而不是你穿什么衣服。

互联网行业带来了新的气象,你看苹果乔帮主开发布会穿什么,facebook小札穿什么,当然小札去国会的时候也穿西服了,但有人关注品牌么?

我老婆经常跟我说,你买个名牌钱包吧,经常出去见人还是要点面子的,我说我不需要啊,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了。

很多时候,人们需要靠外在的服饰给自己增加自信,增加自己的底气,但如果你真有自信,这些又算什么?

真是那句话,你地位到了,你带个仿包出门,没人会认为是假的。你地位没到,你带个名牌包去上班,别人也会认为是仿的。

多不自信,才会靠这个来支撑自己。

当然,还是那句话,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买自己喜欢的品牌,没问题,品牌毕竟代表了一定的质量保障。

互联网行业感觉相对好一些,大家不是太在意这种衣着服饰的品牌。但不少年轻人,追求一些所谓的潮牌,一些所谓代言明星的认同感,不顾代价的去消费,或者借贷,或者啃老。

我说几点关于消费的建议吧。

1、日常记账,了解自己的收入和开支。

2、大宗消费,列出最基本核心的诉求,并严格控制预算范围。

3、保持稳定现金流,控制还贷在收入中的比例,并预留风险防范的资金。

4、父母给你资助,不是理所当然的,不能得寸进尺,更不能将父母当作无休止的提款机。

5、谨慎借贷,建议除了车,房之外,不要借贷。以及坚决不要借高利贷产品。

6、量力而行,不要攀比,信心和尊严来自于内在的自我认知,而不是外在的修饰。内心强大胜过一切。

7、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性冲动,各种电商平台,营销大号,种草大号,主播直播,他们确实太厉害。不要太沉迷于其中。

8、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在各种富豪大佬眼里,很可能你所心心念念的那些玩意,其实一文不值。那你知道这些人眼里什么最值钱么?就是你现在拥有的,年轻,健康,活力。你羡慕别人的时候,别人其实也在羡慕你。

适度消费,量力而行,控制负债,轻装向前。


吐槽几句,上流生活真的不值得羡慕,最近两年,上流人士们不是有点烦,是非常烦了。

坐牢的,跑路的,边控的,限制消费的,多的数不清了。

就算还没有进入以上名单的,很多人都不太敢公开说话了你们明白么,要不就天天在微博朋友圈表爱党爱国忠心,要不就一句话都不说了,想想为什么。王健林都不说话了,王思聪都删微博了,那些曾经当红的投资人你看还有几个更新微博的。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说这句话不知道读者能不能理解。

所谓上流人生,没那么潇洒。

最后,说个无关的,我把以前百度空间上写过的关于历史的八卦文章,整理到了一个新的公众号上,以后会不定期更新。

快手无法定义

快手无法定义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161篇原创

1

2020年春晚,即将给观众发红包的,是快手。

过去几年间,做这件事情的,是BAT。

集齐了互联网BAT的春晚红包活动,忽然在2020年这样一个具有符号性的年份,把接力棒交到了快手这个公司手上,背后多少有些时代更迭的象征意味。

BAT都是在PC入网潮中崛起的巨头,而快手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才发展起来的短视频新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运所钟,不管你接不接受,快手都已经是这个版本的互联网体系里,无法被忽视的一个产品。

或者说,快手,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被忽视的社会现象。

在快手上有超过2亿日活跃用户,每天都要产生一千五百万条以上的原创短视频,视频库存200亿条。

无论是摩登都市,还是工地田野;

无论是时尚T台,还是大山深处;

无论是少年孩童,还是耄耋老人;

无论是科技创造,还是小众文化。

在中国你能想象到的每一个角落里,每一种人群中,都有人在快手上记录正在发生的生活。

关于自己,关于他人,关于他们眼中的世界。

如果把整个快手看成一个巨大的作品,那么它会是一幅只能存放于虚拟世界的不可思议的浮世绘,创作者的署名将超过2亿条。

这个由无数有血有肉的人共同创作的作品里,藏着当下中国人的集体回忆,也藏着个人与时代的命运交契。

所以,把快手说成短视频平台,不够确切。

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快手是普通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积极记录和分享自己生活的一个现象。

这种现象无所谓美丑,无所谓对错,因为它已经溢出了人类大多数评价体系所及的范畴。

你无法用简单的二元对立词汇来给快手做一个价值判断,就好像你无法武断地说这个世界好还是不好,黑还是白。

在如何理解快手这个问题上,不同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

玩了两年快手以后,我发现我对这个产品越是了解,越是无法给它下一个定义。

一个不能被定义的东西,最好的对待方式,就是坐下来慢慢观看。

看久了,你或许说不出,但你懂了。

2

过去的很多互联网产品,在思路上过于看重运营,总是在产品成型之前就已经为它规定好一个调性,然后去引导甚至干扰用户往这个方向发展。

这些平台把内容的质量和方向进行了束缚,注重对符合调性的头部用户的留存和笼络,不符合调性的用户则会被排斥出去。

维持住了平台调性的另一面,是普通用户会有心理压力,也让“分享”这个行为面临了不必要的成本。

就像Instagram,用户在上面发布作品,不仅仅是分享,更是在“晒”。所以照片必须精致有格调,具有一定水平的审美,花很长时间去后期修饰。

不然很容易被其他人嘲笑,被拿来对比。

这种产品氛围和运营策略带来的结果就是,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出现了一条泾渭分明的鸿沟,只有少数人的声音能被听到。

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只有少数人的声音才能被多数人听到。

在这个世界还没有图片和视频,只有文字这一种记录形式的时候,就只有10%的人能分享自己的生活,而在这10%的生活里,又只有1%能留下来。

快手的理念刚好相反。

快手并不强求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只是尽量把使用的门槛降低,然后任由用户自由发展。

快手现在的生态,并不是哪个人做出的选择,而是平台对用户生活忠实的映射。

当生态丰富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自成一个世界。

快手上的每一个短视频,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像素点。200亿条短视频,就意味着快手对现实世界的复刻已经达到了极致。

在快手上创作了那200亿条短视频的用户主体,同样会使用其他社交平台,但是对很多平台来说,这些用户是“沉默的大多数”。

他们很少和其他人互动,也很少发布动态,因为他们是“小透明”,即使创作了什么内容,也没有人能看得到。

但是只有在快手上,他们乐于表达自己,所以也只有在快手上,他们创造出了一个世界。

一方面,这是因为在快手上发布作品的门槛很低。只需要一个千元机,视频的画质不用很高,也不用讲求角度和光线。

如果这些粗糙的作品放在别的内容平台上,待遇将一目了然。

要么无人问津,要么遭受贬低甚至嘲笑。

但没有人会在快手上计较内容的形式是否精致。重要的只有晃动的手机镜头下,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快手在平台算法里,引入了用于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让即便是零粉丝的用户在快手发布的视频,也能被一定数量的人看到。

有个说法,快手70%以上的流量,是分配给普通人的。

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来说,这种策略很难说对或者不对,精英主义和平民主义,各有利弊,无关正义。

但抛开利弊收益,从更理想主义的角度来讲,快手只是做了一件“本应如此”的事情。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其价值,无论是记录还是分享,本来就不应该有门槛。

快手做的,就是给了这些人一个简单的、能在世界面前展示自己生活的机会。

到最后,这个平台就会是世界的真实反馈。

2019年7月,有个博主在微博上发布了一个由160个快手视频剪辑出来的作品。

只有短短三分半钟,却包容人间百态。

街头卖羊肉串的小哥,在公园锻炼的大爷,商场里跳舞的小姐姐;

在景点游玩的残障人情侣,破旧瓦房前练习舞蹈的小女孩,工地的烟尘里翻跟斗的齐天大圣;

人群簇拥下伏在地上聚精会神打弹珠的老奶奶,放学后涌向食堂的中学生,在广场上表演的杂技演员。

这条微博被点赞25万次,播放两千四百万次,霸占了当天的热搜。

这个红到发紫的作品里,每一段视频的主角,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

快手无法定义

作品用到的快手视频

他们写不出华丽的、动人的文字,即使是拍视频,他们也不专业、不精致,没有高颜值和昂贵的设备,拍出的视频总是粗粝、不完美。

然而那些粗粝的和不完美的,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

没有人有资格要求他们应该怎样去生活。

他们在快手上展现出来的,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乐队的夏天》结束后,B站有up主为新裤子的《夏日终曲》做了一支mv。

快手无法定义

用快手素材剪辑的mv

素材全部来自快手,剪辑简单粗糙,但感染力拔群。

当最原汁原味贴近生活的快手视频和摇滚乐搭配在一起,生活终于暴露了它才是最前卫的艺术形式。

up主为朴树做的快手版mv,被朴树本人在微博转发。

为了这个野生的mv,朴树写了一句简短的配文:

“致每一个顽强的挣扎着的还没有挂掉的灵魂。”

某种意义上来说,快手上的这些用户,才是最自由的内容创作者。

他们不需要向这个世界妥协。

他们就是这个世界本身。

这个世界未必全然是美丽的,但是真实存在的。

不需要浮夸过火的情绪矫饰,也不需要学院派的戏剧化高潮冲突,在打动人心这件事情上,真实的快乐比虚假的狂欢更有价值。

不管是否被注意到,他们的每一天都在起舞。

就像那个在微博爆火的快手视频剪辑作品的配乐里,一句不断被重复强调的歌词。

“你存在即是完美。”

或许这才是快手在这个时代告诉我们的最珍贵的答案。

不一定要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不一定需要金钱和地位的认可,只要选择了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下去,就是真正的完美。

如果完美有标准,那么完美也就不在完美。

3

“中国尊”,北京中信大厦,是北京第一高楼。

和其他一线大城市一样,北京有无数座高楼,每一座高楼里都生活、工作着许多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是如何从无到有地出现在我们的城市里的。

中国尊有528米,从开工到交付历时八年。建筑工人们用快手记录自己生活的时候,这座五百多米高、耗费了八年的高楼,它的降生过程也被一同还原了出来。

快手上曾经火过一个视频,获得了超过一百万次播放。视频里,在还未竣工的中国尊上,一位建筑工人正绑着安全绳,吊在高空进行露天建筑作业。

快手无法定义

中国尊上,建筑工人正在施工

这条视频是由一位来自河南周口的建筑工人拍摄的,惊险、晃动、粗糙的镜头下,是他们每天都在度过的日常。

对都市里的大多数人来说,城市建设是认知层面之外的盲区。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那就是他们的生活。

无论是在写字楼里工作的白领,还是活在聚光灯下的明星,在快手上,他们才能最真实地知道五百米高空中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

无论一个人见过多少世面,也无法逃过局限于自己生活经历和接触视野的魔咒。

但在快手上,不同人的生活融汇了。

命运的点和线在虚实之间交错,这一刻没有阶层的鸿沟,也没有身份的差别,只有生命轨迹的刹那重叠。

所有来自平凡人的生活,一旦获得了被表达出来的机会,马上就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它不但拓宽了人们生活的边界,还在弥合不同世界的人认知的割裂。

陈力宝是中央民乐团的演奏家,有一回,他偶然发现了一位民间艺人发在快手上的唢呐视频。

这个艺人来自东北瓦房店。他吹奏的唢呐,让科班出身、已经吹了20多年唢呐的陈力宝感受到了极度的震撼。

“我觉得自己吹了这么多年,都没想到世界上还有人可以把唢呐吹得这么好”,陈力宝说。

在原本的生活轨迹里,他们也许一生都不会有碰面的机会。但是通过快手,他们看见了彼此。

陈力宝的震撼不但来自于艺术,更源于认知上的突破。

“我们好多专业的演奏家,在演奏这些民间改编乐曲的时候,会把它固定化,弄得非常死板。但这些民间艺人的演奏,极为自由,而且惟妙惟肖。”

为了这位艺人他下载了快手,出乎意料的是,很快他又在快手上找到了其他值得学习的民间艺人。

两年多过去了,这位中央级的演奏家,发现自己仍能从快手上学到新的东西。

除了唢呐,快手上还有很多传承了不同非遗的民间艺人在记录自己的生活。

有人混剪了一个记录快手非遗的作品,2分半钟的时长,112个非遗,从漆线雕、油纸伞、打铁花、踩高跷到安塞腰鼓,这些都来自快手用户的日常生活。

快手无法定义

快手非遗混剪

据说每 3 秒钟就有1条非遗视频出现在快手,那些你想不到的、以为正在消亡的艺术,正在快手的某个角落生生不息。

非遗传人们不但在快手上记录民俗,也用快手传承和传播民俗。

快手无法定义

《圆桌派》上,窦文涛谈非遗传承

在快手上,民俗得到了被看见的机会。

而看见,有时就是力量本身。

无论是记录中国尊建造过程的农民工,还是吹奏唢呐的民俗艺人,他们都是快手用户,也都是这个真实的世界的一部分。

都市人在快手上看见了自己生活的高楼的诞生史,陈力宝在快手上看见了自己吹奏了二十多年的唢呐的新表现形式。

透过快手,我们可以看见生活的另一面,充满生命力的那一面。

陌生但真实,饱满且丰盈。

还有更多代表主流的声音,同样看到了这种生命力,并且试图贴近这种生命力背后的真实生活。

2019年8月24日,新闻联播入驻快手,第一条视频的播放量便超过1.2亿。

8月25日,央视新闻联播在快手同步直播,这是《新闻联播》开播41年来,第一次在短视频平台同步直播。

这场直播持续了39分11秒,共有3700多万人次涌入直播间围观新闻联播,最高同时在线人数将近300万人。

主流媒体在入驻快手,快手网红也在出圈。

那条非遗混剪视频被共青团中央的微博转载,配文: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一直传承,一直绽放。”

快手无法定义

共青团中央转发快手非遗混剪视频

从快手走出的手工耿被频繁邀请参加综艺节目和线下演讲,向这个世界展示他“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江西横峰县大山深处41岁的农民蒋金春,以快手网红的身份登上《互联网改变的100张面孔》图片展,向世界讲述互联网为中国乡村带来的巨变。

在不断的“入驻”和“出圈”之外,是快手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的内容积淀。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人类幸福的本源。但对于快手而言,更重要的或许不是又创造了多少新内容,而是平台能否始终保持平凡而真实的底色。

用户热爱快手上的平凡和真实,就像他们热爱这个平凡而真实的世界。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4

严格来说,快手不是一个被设计出来的产品。

因为没有人能设计这样的产品。

它现在的样子,是所有快手用户集体无意识的产物。

是现实造就了快手。

一方面,快手是被现实所影响。

另一方面,快手也在反过来向现实施加影响。

在快手上教学的老师们,对此的感受肯定会非常深。

过去在线下教育机构,一个老师每天最多面临百来个学生,而在快手上,一份优质的课程可以同时惠及成千上万人,改变很多很多人的命运。

来自山东滨州的“数学物理宫老师”在快手上有八十多万粉丝,上传的十多门短视频课程均广受好评,其中最热门的两份,每份的购买人数都超过了一万五千人。

他的视频课不贵,30节课9元钱的定价,即使农村的孩子也能承受得起。比起线下辅导班,宫老师这样的视频课程,才真正拉平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为所有孩子带来学习上的“普惠”。

2015年就已经是快手用户、2016年开始在快手上生产讲解数学物理知识点的短视频,宫老师成为“教育类内容创作者”以来,为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绝不仅仅是他自身从知识付费中获取了多少收益,更重要的是,他的课程确确实实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让那些人的生活因为快手而有所不同。

快手无法定义

特地来向宫老师道谢的观众

一个几乎放弃了学业的学生,在快手上偶然刷到宫老师的视频,在他人生的关键节点,这些视频给了他一些勇气,让他顿悟了一些道理,最后考上了高中。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教学视频只是快手线上教育体系的一员,但对这个学生来说,与宫老师的相遇,却不啻于走上命运的交叉口。

而在宫老师的八十多万粉丝、几万付费课程用户中,被这样改变了人生的,或许还有很多、很多。

同样在快手上教学的,还有曾经在人民大学担任讲师的白凤艳。

为了帮乡村孩子们告别哑巴英语,她注册了一个叫橘子外语的快手账号,在快手上为零基础的孩子们免费提供30秒一小节的英语发音课程。

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口语的孩子,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山区、甚至是一些她闻所未闻的偏远地区。在快手上,他们都是由一串字符构成的ID,没有城乡差异,没有家境不同,每个人都在平等地学习。

像宫老师和白凤艳一样,在快手上发布教育类短视频的创作者,还有很多很多。

快手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9快手教育生态报告》显示,快手教育短视频作者超过99万,累计生产量高达2亿个短视频,内容横跨学科教育和三农、职业教育等。

这些教育类作品的日均播放总量超过22亿,日均点赞量超过6000万,教育直播的日均观看时长达到734年。

在这些数据背后,是被互联网消除的巨大的教育鸿沟,更是无数被快手改变了命运的人。

除了用打破信息不对称改变传统教育行业,快手还在为非遗找到它们在这个时代的定位。

温饱是文化传承的物质基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失传散佚,便是因为收入少、没传人。

而在这两个问题背后,还有一个根源性的问题。

没人看。

因为没人看,所以收入少,所以找不到传人。

但是快手为这些非遗找到了观众。

作为魏氏皮影戏的第四代传人,魏宗富在用快手前,只能边种地边接些零散的皮影演出。

开始在快手直播皮影戏后,他的账号很快就火了,借着“红人效应”,他不但经常接到商演邀请,还有热爱皮影戏的徒弟来千里拜师。

快手无法定义

快手上的魏氏皮影戏

不但解决了生计,找到了传人,快手还带给像魏宗富这样的民间艺人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通过在快手上的直播,他们重新找到了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和价值。

在过去,他们其实是处在一种自我怀疑中的。

这些老手艺在这个时代是否还有价值,传承这些东西到底值不值得,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民间艺人。

但是快手让他们知道了自己的另一个社会身份。

非遗传人。

这让他们锚定了自己的身份,也产生了一种自我认同。

对他们来说,比起经济收益,这种自我认同或许才是更珍贵也更难得的东西。

快手带来的改变,还发生在许许多多的地方。

比如电商。

快手在电商上不缺乏惊人的数据。集中在每年的11月5日、6日,为期两天的“快手卖货王”活动,每次都能卷入数百万源头卖家、带来1亿多用户参与。

今年的“卖货王”第一名辛巴销售额达到了4亿元,第二名娃娃3秒销售了1万件加绒上衣,一天发出12万个快递。

但是比起头部账号的数据,快手为电商带来的真正的改变,是“信任”。

在快手上,算法决定的流量分配机制会给普通人更多展示机会,而不是聚焦在极少数头部用户。

主播和粉丝之间更像朋友关系,通过直播带来的互信,来完成电商转化。

在“信任经济”中,商品是否是全网最低价、主播的口才是否天花乱坠,这些都不重要,首先要有粉丝对主播的信任,然后才有交易。

在其他电商平台,往往只有最头部的主播才有转化,而在快手,即使是中小主播,也能实现直播带货。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普惠”。

尤其是对农民、手工业者乃至偏远地区的居民来说,他们很难成为平台的头部大号,但是只要能够在快手上积累一定量的粉丝,很容易就能把家乡的土特产或自己的手工艺品销售出去。

在稻城亚丁,藏族姑娘格绒卓姆对快手电商生态的这个特点感受很深。

她在快手账号“迷藏卓玛”上,记录了自己的日常。

唱藏语山歌、寻觅野生岩羊和藏马鸡足迹,在海拔4600米的牛奶湖边用雪水煮茶,晒松茸采菌子,扛木材修房子,这些就是格绒卓姆每天的生活。

这些短视频让她在快手上积累了180万粉丝,而他们也成为了格绒卓姆家乡的土特产最直接的潜在客户。

这些粉丝在她的短视频和直播里,看着她采下松茸,放牧牦牛,养殖藏香猪,对她的信任早已迁移为对商品的信任。

2018年,卓玛夫妇销售特产超过110万元,还带动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上百户贫困户增收。

快手无法定义

2018年,格绒卓姆被评为

稻城县年度电商扶贫先进个人

从教育、民俗到电商乃至各行各业,快手已经渗透到了这个世界的每一面,并且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当它刚诞生的时候,或许还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平台将在未来承担起改变世界的责任。

但一切又是那样顺理成章。

5

2019年,已经有超过1900万人在快手平台获得收入,其中500多万人来自贫困地区。

快手在电商领域展现出的魔力,其实是一系列原因导致的。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因为视频形式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商品的强宣传效果。

但更重要的是,快手自身的平台特性,决定了快手用户能够形成一套适合直播电商的“信任经济”。

交易的本质就是信任,当你信任的时候,你买什么,多少钱,这些就都不重要了。

我看快手的时候,就很喜欢看一个主播赶海。这个主播每天什么都不干,就是做两件事,赶海,并且直播。

这个主播喜欢在直播间唠嗑,因为他并不是什么头部大号,没有那么多回复不过来的粉丝,所以偶尔也会和我聊几句。

当然我一般也就是光看,大多数时候我什么也不发。

我看他在潮水涨落间出海,看他躬身拾取海鲜,看他笑容满面地向直播间的观众介绍自己今天的收获,听他一边数一边念那些海鲜的名字:

黄鱼、梭子蟹、对虾……

快手无法定义

快手主播正在赶海

天天看,看得久了,我和他的世界仿佛产生了某种重合。

如果哪天没看,那么在我吃饭的时候我会想,这个主播应该已经出海了,在我睡觉前我会想,不知道他今天打了多少海鲜,有没有全部卖光,天气这么热,如果剩的多,会不会不好保存。

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他不认识我,其实我也不算认识他,但是我会为他的满载而归欣喜,会为他的收入和生活担心。

我观看他每一天的生活,他也就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快手上的很多主播和粉丝,肯定都经历过类似关系的变化。

这种奇妙的融合让世界中不同的点开始交集,命运的虚实线发生模糊,通过快手,我和他的命运有了那么一丝交集。

当他想通过快手来卖海鲜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我是在面对一个商家或者销售,而是在帮一个朋友。

就像是你的街坊邻居或者发小要做什么生意,你去买的时候并不会去计较价钱,甚至根本就不关心买了什么。

因为本质上你并不是在买商品,你是在为信任买单。

整个快手平台,都在促成这种信任的产生。

快手上的创作者们发布的视频,往往不加滤镜、几乎不考虑构图,但是对用户来说,这样的视频反而更能带给他们真实感,让他们从直觉上就产生信任。

在大部分快手内容里,真实的优先度都是高于内容的精彩程度的,因为信任的前提就是真实,表演只能成为一种技术的炫耀,只有真实才能建立起共情,也才能够获得粉丝的信任。

就连很多非常微小的产品逻辑,都和信任经济有关。

在大部分短视频平台,下划这个操作的作用都是观看下一个视频,强调的是内容,是完美且精致。

但是快手的下划是展开评论区,为的就是让用户在内容之外,感受到属于人的社区属性,有争吵有分歧,但也有温暖。

在快手,你会时时刻刻感觉到“人”的存在。

而很显然的,只有活生生的人,才是能够得到用户信任的。

比起用完美的内容打造出的空无一人的世界,我们更愿意接受一个虽然不完美,但是充满人情味的世界。

6

我没办法用几千字描述清楚这个世界,所以我也没办法用几千字描述清楚快手。

我只能说,在很多人看不到的那些地方,在生活最真实的地方,快手正在重构一个人与生活的关系网,并且改变这个世界。

即使写了这么多,我仍然很难对快手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也很难对世界下一个定义。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最好的答案,或许就在那个视频配乐的歌词里。

那就是,存在,即完美。

不仅是在说快手。

更是在说这个世界。

去爱这个世界吧,即使它不完美。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