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学习

 

商业洞察 丨作者 / 刘润   整理 /  程志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825篇原创文章

 

前两天,有幸和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前辈做了沟通,给了我极大地震撼。

他就是青啤前董事长金志国——一个把生活活成了大片既视感的人。

与金志国老师交流,我比较好奇的一点是,他身上的什么能力,让他能够从洗瓶工最终做到青啤董事长。

交流后,我找到了我的答案,那就是他高效的学习能力。

他说,他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家、单位、老师。

他只要空了,就会学习。甚至会坐高铁、坐飞机去找老师学习。

由于学到的知识太多,在大脑里一直转,他会整个人“摊”在回来的高铁上。这就是金志国老师的高效学习能力。

所以我会说,这种能力让一些人,不管从哪里开始,最终都会去到属于他的那个位置。

我在各地演讲、培训过程中,也经常有同学问我,应该如何高效学习。

今天,我就借此机会,斗胆分享一下我平日里是如何高效学习的,或者说我的一些小小经验。

顺便说一句,我与金志国老师的学习、交流,他的一些精彩观点,后续我也会毫无保留的分享给你,敬请期待。

 


 

 

1.搭建认知之树

 

我是这样学习的。第一,心中要有一棵认知之树。

什么叫认知之树?

就比如我心中的“商业”这棵认知之树,树上会有商业篇、管理篇等;

商业篇又会分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消费心理学、产品、定价、营销、渠道等等;

那么管理篇又会分为选人、育人、用人、留人、从员工到经理等等;

如果你把商业篇、管理篇这些当做我这棵认知之树的树干,那么商业篇下面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你可以理解为分枝。

而具体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知识就是这棵认知之树枝繁茂盛的叶子。

这就是我的关于商业的认知之树。

一旦你心中有了认知之树,那么当你从各种渠道、用各种方式获取新的知识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挂在这棵树上最合适的地方。

你的这棵树也就会越来越枝叶茂盛。

如果你心中没有认知之树,那么你学习到的知识就像竹篮打水,学到很多,但是很快因为没有地方放,又全都漏走了。

 

— —

 

那如何搭建认知之树呢? 

对啊。

如果是自己擅长领域、本职工作,潜移默化中,相信你肯定有了本专业、本学科的认知之树。

但是对于那些自己不熟悉、陌生的领域呢,如何搭建认知之树?

就以我学习区块链知识为例。

2017年后,区块链特别火,我写了好几篇关于区块链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大家好,我就是区块链本人…》阅读量超过50W+;

但作为一个本职工作是商业顾问的我,为什么会对区块链知识有所了解呢?

区块链火了之后,我到京东、当当、亚马逊这些网站找到与区块链相关的畅销书籍。

之后又看一下买了畅销书的人还买了哪些相关书,借用别人的判断力买了像《区块链原理》类的10本书。

找到这10本书之后,我先看自序、然后翻目录,找到书中的逻辑架构后,然后快速阅读。

最后,把书中大致的内容逻辑框架在白板上画出来。

 

       如何高效学习

 

▲我画的《互联网+-法》的逻辑框架 

 

这样,我就迅速建立起对区块链知识的基本认知,也就有了区块链知识的认知之树。

 


 

2.获取知识,挂在树上

心中有了认知之树,接下来怎么做?

接下来,就要像须鲸一样学习。

什么意思?

须鲸科的摄食行为有时被描述为“狼吞虎咽”,因为它们的进食方式是张开大口,一次吞下大量海水,接着闭上嘴巴将水吐出,海水中所含的食物便会被鲸须挡住而留在口中。

 

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一口都吞进嘴里,然后留下有营养的。

那我们如何像须鲸一样学习呢?

不管什么知识,狼吞虎咽的啥都读、啥都学一气,然后把这些杂乱的知识挂到自己的认知之树上?

对,也不对。

对是指,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不对是指,即使是狼吞虎咽、泛读、泛学,也不是看到啥学啥,抓到什么学什么,也是有章法的。

什么章法?

我自己把平常碎片化时间获取的知识,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新闻,这些能让我们了解风云变幻的世界,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而我了解新闻都是利用空余时间,刷朋友圈获取的。

我的微信好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级,已经有了明显的规模特征和统计学特征。

当我刷朋友圈的时候,如果发现很多人正讨论某件事情,那这件事就是我要去关注的新闻。

所以,朋友圈的新闻,是朋友帮我选择、过滤了的,用集体的判断力投票了的新闻。

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取新闻,对我来说效率是最高的。

第二类是见识,就是那些你从来没想过自己应该去知道,但是却知道了的东西。

比如这个人居然是这么想的,这个东西太有意思了,他的观点居然是这样的。

我长见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在得到APP听书、听课。

       如何高效学习

 

(我在得到上的学习时长) 

我只要有空余的时间,就会用2倍速听得到上的各种内容。

我会听历史、哲学、甚至艺术的内容,快速大量听完后,你会发现虽然有些东西对你价值不大,但因为量大,总能遗留很多有营养的东西在你脑海里,跟你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产生勾连。

让你的知识体系变得越来越完整。

 

— —

 

这时,有的同学可能会说, 

我的朋友圈都是微商,我的好友太少了,怎么办?

其实,在朋友圈获取新闻只是对我非常有效的方式,对其他同学可能并不一定适合。

而且,因为我要经常写东西、在公号发文,第一时间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对我很重要。

可这件事,对你来说,就没那么必要了。

当然如果你也想第一时间知道一些有用的新闻,可以订阅一些你感兴趣行业的比较知名的公众号,博主等。

但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像须鲸一样大量听各学科、各个老师写的书、做的课,然后把这些知识挂在你的认知之树上,真的很有必要。

 


 

3.面对面交流、实践

你用须鲸的方式获取了大量对你有用的新闻、见识等知识,然后把它们挂在了你的认知之树上。

这时,你的认知之树上挂了很多知识点,但你对有些知识点了解还比较浅。

而真正深刻、系统的掌握一门知识,浅浅了解可不行。

那怎么办?

我采用的办法是向专家请教、扎破认知之树上其中的要点来深刻学习知识。

在咱们公号上发布了很多“刘润对话”系列文章,有经济学专家薛兆丰、峰瑞资本李丰、华与华华杉等等各行各业专家。

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我搭好认知之树,有了基本认知后,我就会去找真正这个专业领域的专家请教。

问什么呢?

主要是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点,或者我不能完全理解的点。

这里重申一下,一定要有大致的认知框架之后再去问问题。

如果连这个都没有的话,你不知道怎么去问,只会浪费别人的时间。

而且专家跟你讲的时候,可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若没有基本框架,就算专家给你讲一整天,你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先建立框架图谱,在认知之树的基础上跟专家问一些点的问题,把点都扎透。

通过这种方式,你对某个专业领域,可能做不到顶尖高手,但是做到对这个专业比较了解,甚至熟悉还是可以的。

最后,我还是一个企业顾问,经常去各行各业的企业调研,他们大量的实战经验让我可以和我学习的理论相结合。

这时,可能有的同学会说。

自己不认识各行各业专家怎么办?

首先,很多各个领域的大牛专家都已经有了付费课程,这时不要用须鲸式快速学习,建议可以系统学习、多思考,看别的同学问题,回答等。

另外,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信朋友圈中你一定能找到比你在某方面强很多的人,跟他学习、请教,也比自己通过书本硬学强。

所以,如何学一门专业领域知识?

在认知之树基础上,通过向专家请教把一个个点扎透;如果有机会再与实践相结合,夯实知识。

 


 

最后的话

 

最后,有一句话叫,输出就是最好的输入。

那我是如何做的呢?

我平时有了一些点状思考,就写140字微博、在朋友圈、得到的知识城邦发一条内容;然后再把这些点状思考整理成一篇文章。

最后把这些文章变成线下大课的一份内容;不断地整理,最后变成了一套PPT、变成了一本书、变成了一门课。

通过不断地输出、输出、输出,也同时倒逼我要不断地去高效的学习,输入、输入、输入。

以上,就是我给想高效学习知识的你3点建议,希望能帮到热爱学习的你。

最后,祝你在学习的路上日拱一卒,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祝福。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1-ZnBGtrOlalLPOvLI96cw

以后,我们要靠本事赚钱了

 

商业洞察 丨作者 / 刘 润    整理 / 蕉 皮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125篇原创文章

最近和一些创业者、企业家们交流,大家有一个普遍的感受:

这两年,那些稳定的、确切的通道逐渐消失了。

如今生意做得又累又苦,已经足够努力,却还是在生存边缘挣扎。

红利变红海,利润越摊越薄,竞争越来越激烈。

容易赚的钱肯定是没了,往后大家得做更难的事。

以后,要靠本事赚钱了。

 


 1 
每一个市场
都竞争惨烈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觉?

因为看见了几乎每一个行业,都竞争惨烈。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餐饮。

餐饮,是万业之祖,在中国的总份额,大概是4万亿的规模。

餐饮,也是分散市场,很难做到赢家通吃。中国最大的餐饮企业,是百胜中国,2018年大概是400多亿人民币,也才占整个市场的1%。

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机会。

但是,就是这样“人人都有机会”的市场,却竞争惨烈。

结果,也是天差地别。

开餐厅,几乎完全是靠精细化管理的能力,从指缝里抠出每一分钱。

买菜时讨价还价,服务时笑脸相迎。8毛钱的成本,想办法要降到7毛5。

餐厅几乎是一个必须由老板亲自开的行业。雇佣其他人,稍有不敬业,就会亏损关门。

所以,能在餐饮业待下去的人,都很勤奋。这里飞不起来,只能靠勤奋肉搏。

你知道,这样的人已经很少见,也很优秀了。想再好,太难了。

但是,很多这样的人,现在也只是勉强糊口,还过得去。

为什么?因为,还有更好的,挤压生存空间。

 

勤奋,是基本的。能保证做到80分,但是想要做到90分,光靠勤奋不够了。

靠什么?要靠对行业的理解。

餐饮,尤其中餐,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标准化。

做菜油温八成热,精盐要少许……但多热是八成热?多少才是少许?全是不能标准化的手感。

只要好一点点,都有巨大的优势。

有一个品类能比较好解决这个问题——火锅。

用标准化的底料实现对味道的品控,降低成本。又用中央厨房提高运营效率,保证菜品新鲜。

可复制的标准化,是比勤奋更厉害的武器。

勤奋只是耍大刀,可复制的标准化才是机关枪。

所以,能做到这一步的人,寥寥无几。也能活得不错。

但是,还不够。

为什么?因为,还有更好的,要争夺市场。

 

对行业有理解,能做到90分,但是,想做到100分,甚至120分,还是不够。

靠什么?靠技术和认知。

什么意思?

我之前遇到一位企业家,他是在中央厨房,帮助高端餐厅做预制菜的。

我问他:那你做什么菜?剁椒鱼头?还是清蒸刀鱼?

他说:我们不做,那种菜太简单。

那做什么?

我们只做那些,餐厅需要做大量时间成本准备的菜。比如红烧肉,比如糖醋小排,比如狮子头。

我在中央厨房做好,比他自己现场做,成本要便宜很多。

我们凭本事帮用户省钱,然后,我们从省掉的钱中间分一点点。

所以,在疫情期间,他们的生意不但没受影响,反而同比增长了300%。

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惊人的事实:

今天我们去的很多餐厅,其实已经很少吃到现做的菜了。大约60%,都是急冻预制菜。

但是,我们根本吃不出来。还是感觉很新鲜。

因为,现做的急冻技术,甚至可以做到,把一条活鱼冷冻,解冻之后,还是活的。

今天的食品工业和餐厅供应链,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

这是在惨烈的竞争中,真正的降维打击。

预制菜的技术,从省钱中赚钱。

这是靠本事在赚钱。

这不仅是技术的优势,更是认知的碾压。

以后,我们要靠本事赚钱了

(图为急冻红烧肉,我在家按照餐厅的SOP用5分钟制作,果然和餐厅一样好吃)

 


 

 2 

未来的竞争
是认知的竞争

 

我和这些创业者和企业家说:

你虽然很努力,但是未来一定要在努力中,拿到至少一次“非线性的收益”。

否则,很有可能下次就失败了。很有可能就是“普通的,穷人的一生”。

什么意思?

我们经常以为,竞争是均匀的,线性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50分的努力,能赚50元。

80分的努力,能赚80元。

90分的努力,能赚90元。

100分的努力,能赚100元。

我们总觉得做到60分,就算是及格了。

但其实不是。

绝大部分人都能做到60分。

要想生存下去,在任何一个行业,现在都至少要做到90分。

90分,才是及格线

而真正优秀的人,至少都是98分。

在这个线性竞争市场里,都有手有脚,都很勤奋。

所以,在这个红海里,只靠吃苦,已经不行了。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勤奋的,但其实是穷人的一生”。

 

甚至,现在都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了。

50分的努力,1分钱都赚不到。
80分的努力,还是1分钱都赚不到。
90分的努力,能赚90元。
100分的努力,能赚1000元。
120分的努力,能赚20000元。

绝大部分人,就在80分-90分之间。

活也活不好,死也死不掉。

我们经常说,要进入蓝海市场,要进入蓝海市场,但为什么就是那么难做到?

因为蓝海不在红海的旁边。蓝海在红海的上边。进入蓝海的真正挑战,不是找不到,而是上不去。

每个市场的门票是不同的。

想要进入下一个市场,拿到“非线性的收益”,至少要比别人好10倍。

这10倍,不仅仅是努力,更是认知。

认知,可能就是以后最大的本事。

认知到,才能想到。想到,才能做到。做到,才能得到。

所以,未来的优势,都是认知的优势。未来的竞争,也都是认知的竞争。

 


 

 3 

如何提升认知

 

提升认知,有几个具体的建议:

第一,多读书。

每一本书,都能打开你的盲区。

读的书越多,理解的东西就越多。

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

站在1楼,10楼,100楼的视野,是完全不一样的。

每年至少20本书。如果可以,考虑50本以上。

第二,多见人。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接触不同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成长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看到更真实的世界。

只有见过足够多的人,才知道什么人是真正有格局的,什么样的观点是真正有价值的。

第三,多旅行。

旅行,是打破自己认知闭环的好方法。

为什么他们的习俗是这样?

为什么他们的方法是那样?

为什么他们有文化是这个而不是那个?

旅行的意义,不是寻找相似,而是收获不同。

带着洞察之眼、怀着反观之心,沐浴在巨大的不同之中,回来的,才可能是一个更好的自己。

眼中有不同,是眼界;心中有不同,是胸怀。而只有走出去,才有机会见识这些不同。

第四,逼自己。

改变,对大多人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但是想要提升认知,就必须要做出改变。

把自己扔到一个更有压力的环境里。环境会影响人,深刻改变一个人。

进入一个圈子,别人的三言两语,可能就是你的醍醐灌顶。

逼自己到一个信息密度,人才密度,交流密度都更高的地方。

如果我们只想发生较小的变化,那么专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就可以了。比如把杯子倒空。

但是,如果想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想获得真正的认知优势,那就要逼自己,可能连杯子都要换掉。

 


最后的话

 

以前,哪里都是红利,随便做点什么,都能赚钱。

赚钱还比较容易。现在,红利渐渐消失,需要更加努力。又累又苦,却越来越难。

以后,只有努力也不够了。我们要靠本事赚钱了。

竞争的门槛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对我们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我们有更高认知。

你永远赚不到,认知范围之外的钱。

未来的竞争,都是认知的竞争。未来的优势,也是认知的优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7wmxbjRlcV4LO71gACwkDw

“阳谋”比特币

政府”对于比特币的影响力,可以与“加密货币交易所”媲美。

如果说,加密货币交易所是在搞“阴谋”的话;那么政府的行为应该被看成是“阳谋”。方向上,一正一反,也正好达成了平衡。

之所以说,政府的监管是阳谋,是因为政府的行为需要在“阳光”下进行。监管之后,我们总能从事前的各种信息中,发现即将监管的蛛丝马迹。例如:

2017年两会期间,3月10日的“金融改革与发展”记者会上,周小川说:“央行高度鼓励金融科技发展。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技术会产生不容易预测到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进行规范。”

“阳谋”比特币
2017年3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这显然是对即将到来的“九四”(2017年9月4日)强监管的温和吹风,但是那个时候,真的很少有人能看清楚。这段历史在我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有详细的讲述,推荐你看一下。

当下,市场上各种关于政府的“阳谋”又多起来了。

1/5  是信号,还是行动?

3月11日,新浪同时关闭了三个加密货币交易所的微博账号。

消息是由位于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的一家官媒发出的,标题是《火币、欧易、币安三大加密货币交易所微博被封,释放了啥信号》 ,放风意味明显。

“3月11日下午,有消息称,国内三大加密货币交易所火币网、欧易(OKEx)、币安的官方微博账号集体被封。”

这条消息的核心内容是四个字——“集体被封”。

“阳谋”比特币
原火币网微博账号
首先,需要确认的是,这不可能是新浪微博的正常内容管理行为,更多可能是收到了指令,而采取的“统一行动”,否则,不会“集体被封”。

其次,三家都知道自己被封的事实,但是都“不清楚具体原因”,我们也没有看到三个账户发起“投诉”的内容。显然,是自己知道即使“投诉”也没有用。所以圈内人士说这“不是啥好兆头”。

火币网、欧易(原OKEx)属于两家港股上市企业,分别是火币科技与欧科云链。它们与币安一道,曾经是国内三大数字货币交易所。2017年“九四”逐客令后,迁往海外。了解那段历史,会让你对当下比特币的处境有更理性的认识。因为,那时比特币的价格也在猛涨。

此次,关闭位于海外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官网微博账号,也就是明确截断了一个公开的用户导流渠道。尤其是关闭“火币”“欧易”信号更加明显。因为它们是港股上市企业,此前关闭其他交易所账户时,他们都“安然无恙”。

看来,这一次真的有点不一样了。但是,这个行为并不是“信号”,应该直接就是“行动”本身了,是对以往监管的“查漏补缺”。后续,很难有更多的措施出台了,因为该有的都在2017年用过了。况且,当前最不稳定的因素还轮不到“比特币”。

不过,这一次,隔壁的印度正在上演一场大戏。

2/5  印度将立法禁止持有比特币?

3月15日,路透社发布《消息人士透露:印度将发布加密货币禁令,惩罚矿工、交易者》(India to propose cryptocurrency ban, penalising miners, traders – source),报道了印度金融监管当局,正在推动立法,禁止加密货币。

“阳谋”比特币2021年3月15日路透社报道,《消息人士透露:印度将发布加密货币禁令,惩罚矿工,交易者》

如果这个法律通过,印度对加密货币的监管力度,将超过中国。因为,那部法律规定,不但交易加密货币违法,而且持有也违法。

India will propose a law banning cryptocurrencies, fining anyone trading in the country or even holding such digital assets, a senior government official told Reuters in a potential blow to millions of investors piling into the red-hot asset class.

直接了解这个法律计划的官员告诉路透社,这将是世界上最严厉的加密货币政策,持有、发行、挖矿、交易和传送加密资产都将是犯罪

The bill, one of the world’s strictest policies against cryptocurrencies, would criminalise possession, issuance, mining, trading and transferring crypto-assets, said the official, who has direct knowledge of the plan.

一个不愿意透露身份的印度官员说,法令公布后,对于持有加密货币的人,会有一个6个月的宽限期,让他们把加密货币卖掉。

至于对违法者如何处罚的问题,可能还在讨论中,那位官员不肯透露。不过,有一份2019年的法令草案可以作为参考。那份法案,持有加密货币可以判处最高10年的监禁。

这份法案的名称叫《2019禁止加密货币及官方数字货币管理法案》(Banning of Cryptocurrency & Regulation of Official Digital Currency Bill, 2019)。

该法案规定,任何人都不能直接或间接使用加密货币从事如下活动:

  • (a)作为支付系统;
  • (b)买卖存储加密货币;
  • (c)给消费者或投资者提供与加密货币相关的服务;
  • (d)使用印度货币或外汇交易加密货币;
  • (e)发行与加密货币有关的金融产品;
  • (f)作为信用的基础;
  • (g)发行加密货币作为筹集资金;
  • (h)或发行加密货币作为投资。

对以上行为,可以判处罚金,以及长达10年以上的监禁

…… shall be punishable with fine or imprisonment which may extend up to ten years……

那位知情的官员拒绝透露,未来的法案是否包括监禁和罚款的内容。

事实上,这个新的比特币禁令,可能是印度中央银行2018年禁令的升级版。当时,印度央行禁止银行从事与加密货币有关的交易。但是,在2020年3月,印度的最高法院驳回了这个禁令,并要求印度政府就此事制定法律。

这就是,即将到来的法令的前因。至于法令造成的后果,位于大洋彼岸的达里奥,有更“耸人”的见解。

3/5  政府将收缴比特币?

3月24日,世界上最大对冲基金的创始人达里奥,也对比特币发出了严厉警告。

他说,“每个国家都很重视独家垄断控制自己的货币供应和需求,他们不允许存在其他的货币运作或者竞争,因为事情往往会失控。所以,我认为很有可能,比特币将像黄金一样被宣布为非法。

“Every country treasures its monopoly on controlling the supply and demand. They don’t want other monies to be operating or competing, because things can get out of control. So I think that it would be very likely that you will have it under a certain set of circumstances outlawed the way gold was outlawed,”

上述这段话,是达里奥在雅虎金融的一档访谈节目中说的。 访谈视频是周三(3月24日)在雅虎金融网站上发布的。

“阳谋”比特币
达里奥(右)参加雅虎财经的访谈节目视频截图
达里奥所说的黄金被宣布为非法,发生在1934年的美国。那一年,美国通过了《黄金储备法》(Gold Reserve Act of 1934),要求个人上交金币、金条,并禁止黄金作为货币流通。

显然,达里奥认为政府在极端情况下,也会采取类似1934年对待黄金的做法,收缴比特币。在即将出版的新书《不断变化的世界秩序》(The Changing World Order)中,达里奥对此有详细的阐述。

不过,达里奥本人并不反感比特币,相反,他在节目中还列举了比特币的很多优点,例如不断增长的追随者、安全性、作为替代资产和价值存储的能力等。

达里奥承认,比特币通过10年的发展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达里奥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拥有203亿美元净资产,管理着1500亿美元的资产。

达里奥认为,印度政府正在探索禁止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的可能性。他提醒我们,必须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政府禁令,必然导致比特币的价格下跌。

对于,政府能否做到这一点,达里奥说自己不是专家,但是他相信政府里有很多专家,他们应该会做得到。

达里奥并不孤单,他的观点得到了远在欧洲的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阿蒙迪(Amundi)的声援。

4/5  三大央行将首先出手?

同样是在3月24日,欧洲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阿蒙迪(Amundi),发出了更为具体的警告,他们认为,监管即将到来,比特币的价格将得到“残酷的”修正

“阳谋”比特币
阿蒙迪警告比特币将遭遇最残酷调整
阿蒙迪是一家法国资产管理公司,2020年的管理资产达到了1.729万亿欧元(2.04万亿美元)。

发布这条消息的是《金融新闻》(Financial News)网站, 它隶属于老牌出版集团道琼斯,你所熟知的《华尔街日报》也是道琼斯旗下的。

阿蒙迪即将发布一份有关加密货币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们认为:加密货币不能被视为金钱或值得投资的资产。

 

这是阿蒙迪第一次对比特币发表公开的意见,而且是以正式报告的方式。不过,该公司的副首席投资官——文森特•莫尔蒂(Vincent Mortier)的个人观点与达里奥类似,他也认可比特币的很多优点,但是,他同样认为:各国的中央银行将绝不会长期容忍比特币的“去中心化”“不能被管理”的发展方式

更为大胆的是,莫尔蒂直接指出了可能采取行动的三家央行:中国的央行、欧洲央行和美联储

Impending intervention by regulators such as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and the US Federal Reserve would not see bitcoin fall to zero value, but could lead to the digital asset falling from its recent highs, Mortier said.

但是,为什么会是这三家央行,莫尔蒂并没有给出任何理由。不过,他也承认,比特币的价格不会因为监管变为“0”,但是会遭受重挫。

5/5  真作假时假亦真

上面的消息,良莠不齐,我们难分真伪。说其真,是因为这些消息都来自具有公信力的媒体;说其假,因为消息所表达的论断都缺乏逻辑支撑。

也许你可以把达里奥的黄金说看成是卖书的噱头,也可以把阿蒙迪的报告看成是酸葡萄心理的产物,或者把莫尔蒂对比特币的威胁看做是一种自我解脱。但是,对于印度即将采取的行动,你不能等闲视之。

那个消息,是由路透社发布的,是由2019年的法案草稿作为佐证的。印度比特币禁令出台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因为,莫迪政府在议会拥有多数,可以确保那个法案得以通过。

同时,我们应该还与达里奥、阿蒙迪和印度政府有那么一点点共识。那就是,现在大家普遍认为比特币的价格有点高了。

阿蒙迪的莫尔蒂,直接对《金融新闻》的记者说:比特币的价格在5万美元很难有合理的解释(the price of bitcoin above $50,000 was difficult to justify)。

那么,“自证预言”你应该听说过。

Tips:自证预言(英语: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它是指一种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

也就是说,如果,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比特币的价格高了,不管这个判断是否正确,都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最后,不经意间,我们使得“比特币价格高了”的预言变成现实。后果,当然是比特币价格不再高了——降下来了。

如今,印度的加密货币,就像1992年的中国股市,人们趋之若鹜。1992年的中国,全民炒股,排队认购新股更是当时的盛况之一:

“1992年8月10日,百万申购者云集深圳认购新股,提前三天就有人开始排队,许多人倾家出动,带着小板凳、床、席子、自行车、纸箱、报纸、砖头排在了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龙之中!”

“阳谋”比特币
《股疯》(1994年)剧照

当前,印度加密货币交易所的用户注册数,和资金流入量,都是一年前的30倍。Unocoin,印度最老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在2021年的头两个月,一下子增加了2万用户。ZebPay交易所,2021年2月一天的交易量就达到了去年2月的全部交易量。

投资者苏姆尼什·萨洛德卡(Sumnesh Salodkar)说:“看着钱每个月都在快速增加,你不能假装看不见。”

很显然,如今的印度,贪婪让人们暂时忘记了恐惧。但是,政府不会、也不能忘记风险。2013、2017年,中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也正是出于对各种风险的担忧。

其实,中国在做出对加密货币的“逐客令”之前,监管层也曾考虑过其他方式,例如:设置投资者门槛。但是,“设置投资者门槛可能会减少市场风险,但无法避免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如果一旦认可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就不可避免为之背书。”一位接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人士,如是说。

从中不难看出,2017年,中国关闭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是三害(市场风险、金融风险、社会风险)相权取其轻,而不是三利相权取其重。

因此,当下,印度政府监管比特币是迟早的事,这一天一定会来。

结语

不过,你可以放宽心。

因为,比特币已今非昔比。我们可以从中国2013年、2017年两次监管对比特币价格的影响,来看到比特币的茁壮成长。

2013年的一份“风险提示”,就一下子让比特币价格下跌了75%。

 

财新文章《虚拟币的“黑色星期一”》,记录下了这一时刻:2013年,比特币从100多元暴涨至11月的最高8000元,同年12月289号文出台,比特币价格最低跌至2000多元。 “风险提示”的威力,可见一斑。注意,这里还是人民币计价。

这就是那份让很多人恐惧的“风险提示”——《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编号为“银发〔2013〕289号”,简称“289通知”,由人民银行、工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发文时间是12月3日。

“阳谋”比特币
2013年12月3日《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截图
2017年的一份“公告”,却只是让比特币价格波动了一下,然后继续一路狂奔,路冲上了历史高点19000多美元。对,3年后,已经开始换成美元计价了。这也标志着比特币全球市场的形成。
“阳谋”比特币
九四公告后的比特币价格走势
从上图可以看出,公告发布后,比特币的价格出现了下调,从9月4日的4400美元,跌倒了3430美元。但是,3个月后,2017年12月17日,比特币又到达了新的历史高点19000多美元。

那份公告的全称是《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发文单位,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与2013年的“风险提示”相比,多出来2家。它们均来自非金融系统,分别是:中央网信办、工商总局。他们一个负责虚拟空间、一个负责实体空间。这显然不再是风险提示了,而是要动真碰硬了。从公告第三条的用词,你也能感觉到监管的严厉程度。

三、加强代币融资交易平台的管理    本公告发布之日起,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虚拟货币”,不得为代币或“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

对于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金融管理部门将提请电信主管部门依法关闭其网站平台及移动APP,提请网信部门对移动APP在应用商店做下架处置,并提请工商管理部门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

也正是这个公告,让比特币从此离开了中国。因为,公告要求关闭的不只是从事代币发行的平台,“也将未从事ICO的若干家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纳入清理范围内,限时关闭。”

很显然,2017年的“九四”公告的力度,是超过2013年的风险提示的。但是,对于比特币价格的影响却大不如前。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比特币的抗打击能力提高了。

 

所以,接下来对于印度出台各种监管措施,你也不必担心。因为,比特币已经长大。单个的政府,对于比特币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况且,不管是实力,还是从监管水平来说,印度都是比不上中国的。所以,印度监管掀不起什么大波澜。

但是,这一切并不表明比特币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高能耗的污点,有可能让地球上的所有国家群起而攻之,到时比特币在地球上就再也没有藏身之地了。关于这一点,你可以看我前面的那一篇。

(参考文献,公众号回复 阳谋 获取)

(待续,这是专题“比特币还能走多远”的第十九篇)

本文首发于“BTC深入浅出”(ID:xinshd30)微信公众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3gyNxLO6zWbb6nFVzKV6kQ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逍道一

 

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焦虑,正蔓延开来。比起苏伊士运河断航新疆棉花的热议,这才是更持久的影响。

 

“鸡娃”竞争的高度,已经让中国5、6岁的孩子就要面对堪比美国常青藤入学难度的竞争。

 

前阵网上疯传一份5岁鸡娃的简历。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15页的简历“战功赫赫”:上中班识字1200个,能背100首古诗,简历后还附带408本英语阅读书目,占了5页纸!

 

这还不够醒目,还有6岁前去过多少国家……等等。

 

“鸡娃(打鸡血式教育孩子)”教育是一场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成功从小众精英家庭破圈,飞进北京、上海寻常百姓家。

 

面对这样的“复二代(父母复旦大学毕业)”,“复一代”们紧张吗?

 

外人印象中,985、211等名校录取名额给京沪最多,北京、上海家长们至于这么紧张吗?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北京、上海的一举一动,总有风向标的意义。这场终极内卷是否会就此蔓延全国?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起跑线”进化的速度超出想象。

 

你可知道起跑线究竟在哪里?小学?学前班?早教?胎教?

 

以上全错!起跑线在怀孕之前。

 

想加入这场教育的“军备竞赛”,当妈的就得在怀孕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首先,你得有精英学校的学区房。不然不但没赢在起跑线上,还会导致怀孕即落后的悲剧。

 

学区房面前人人平等,售楼处可不看什么北清复交985。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花几百上千万买了学区房,还要做好“数学题”,不然照样大意失荆州。

 

出生日期最好精确到8月31日。这样孩子满周岁时,正好可以赶上9月1日开学。1天都不耽误,无缝对接。

 

我同事的娃不幸出生于9月10日。别的孩子小学报名时,她的娃不巧5岁零11个月,未达到6周岁的法定入学年龄。

 

仅仅晚了10天,就要白等1年。考虑到如今鸡娃的低龄化趋势,白等1年等于满盘皆输。

 

学区房买了、孩子生了,直到读小学之前,这6年不是白等的。看看这位鸡娃家长的群备注,19m的意思是,孩子19个月大。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图源:每日人物

 

可怜的宝宝才19个月,睡觉都沦为“自主”了。

 

对了,这个鸡娃群不是随便进的,人家有圈层、有门槛。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每日人物记者想“卧底”鸡娃群,一个问题就被识破。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图源:每日人物

 

对方在删除前回了一句“看来您并不能给其他家长提供宝贵经验”。想玩无间道,没门!

 

北京海淀作为教育大区,鸡娃群都是“邀请制”。只有孩子优秀,家长才会被拉进去。

 

记者吸取深刻教训,将鸡娃行业黑话倒背如流,终于成功打入一个鸡娃群。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万万没想到,入群后第一天,该群最大的作用居然是闹钟。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图源:每日人物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如果一切顺利,鸡娃的第一关是小学入学。(此处略过幼儿园,因为钱能解决的问题基本都不叫问题)

 

开头那位“复二代”准备的15页长的简历,就是申请小学用的。

 

除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神马“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跟人家“复二代”比简直弱爆了。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上海的局内人马上出来打脸,说这位鸡娃的旅行经历存在BUG——都没冲出亚洲。人家星河湾小学可是精英云集的,哪个孩子不是欧美走遍?

 

而且这位“复二代”的读物也就是该小学入学的平均水平。综上,这位鸡娃上不了心仪的小学……

 

我们印象中,复旦交大对上海人简直不要太友好。再努点力,北大清华也不在话下。在北京就更简单了,我们打小就羡慕北京孩子,考北大清华足足低了一两百分呢。

 

怎么现在区区小学就难倒了这么多呕心沥血的鸡娃?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对此,《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为广大鸡娃家长们做了一道算术题:

 

北大清华本硕博+MBA每年大概录取20000人。毕业后一部分出国,一部分去长三角和大湾区,剩下的绝大多数选择留北京。就算每年一半就是10000人,这些人到了婚育年龄,一年可以生10000个清北二代。假定他们全都内部结婚,这个数字降低一半,一年可以生5000个清北二代。而北大清华每年在北京一共录取不超过600人。

 

假定其它大学二代放弃竞争,哈佛耶鲁MIT海归都是空气。只有清北二代竞争,鸡娃得在全部清北二代里考到前10%,才可能跟自己父母成为校友。

 

清北在京录取率已是全国最高,甚至是甩尾省份的30倍如果再增加指标,外省就该沸腾了。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郝景芳一语道破:大城市教育资源再丰富,也赶不上优秀人才的积累速度。

 

大城市名校多不假,这也是大城市能从全国各地吸引人才的原因。随着人才越来越多,个个属于“三高人群(高智商、高情商、高逆商)”。但这些大城市教育资源和升学率并未同步增加。也就是说,分子不变,分母越来越大。于是大城市升学难度反而上升了。

 

表面上京沪学生享受了“高录取率”,却早被鸡娃牛娃扎堆的惨淡现实抵消了。

 

连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老师都就此躺平,发表演讲《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高呼:“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随着北京上海开启这场教育的终极内卷,坊间出现了一种声音:

 

不是说北京上海优秀吗?索性全国高考一张卷,是鸡娃是牛娃,拉出来遛遛!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已经存在结构性问题。但真全国统考,后果更是毁灭性的。

 

我国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但它难度却是固定的。命题范围只能是教学大纲和考纲,不能超纲。这样做的后果是,考试对智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被固定死了,对容错率的要求却越来越苛刻。

 

鸡娃聪明、智商高、多才多艺,Who care?高考没有难题,关键是对题型有没有形成条件反射和肌肉记忆。说白了,不是拼脑力,而是拼体力、拼不出错。

 

这种情况下,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必然屡试不爽。再实行全国一张卷,岂不是逼得全国中学“衡水化”?

 

不仅是中学,小学、幼儿园的课程也因减负变得越来越简单。于是好小学和好中学选拔只能另辟蹊径。升学考试简单不要紧,我还要看剑桥英语几级,“禁奥令”之前还要看奥数成绩。

 

选拔性考试时点提前,把北京、上海的鸡娃折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组织全国小学统考,北京、上海的牛娃绝对吊打同年龄其它地方(包括衡水)的孩子。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这样会导致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选拔性考试前置,跟鸡娃资质关系不大,反而跟家长买学区房、报培训班关系更大。这样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更不公平。

 

选拔性考试前置,让鸡娃在本来应该玩耍、保持好奇心的年纪,上各种补习班。真正到中学的黄金学习年龄,却又重复简单的死记硬背。

 

如此一来,即使千辛万苦挤进了211、985,也废了。

 

近日,一项调查研究发布在《Nature》子刊《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在这项针对俄罗斯、中国、印度和美国理工科学生学业表现的大规模研究中,研究人员跟踪统计了学生在物理、数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最后研究人员惊讶发现:大学刚入学时,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美国学生差距不大,明显高于印度和俄罗斯学生。但毕业时水平垫底,而美国学生则在毕业时“鹤立鸡群”。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千万不要怪大学白读了,胜负早在中学甚至更早时已注定。

 

好比中小学是玩泥巴,大学是搞雕塑。结果中国是在读大学前就雕琢完了,你让大学能干嘛?

 

众所周知,欧美有“大学先修课”。虽然人家中学数理化难度不如我们,但真对相关学科有兴趣、有天赋的鸡娃,高中就能上大学课程,并不受到高中课本简单的影响。

 

难怪中国跟美国打科技战如此吃亏,分分钟被人家卡脖子。科技战最重要的是人才,中国人才早在中小学的书山题海里丧失了灵光。

 

父母想让鸡娃们赢在起跑线上,结果却是国家输在了人才战的起跑线上。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时代一粒灰,个人一座山。

 

重负之下,鸡娃家长压根顾不上国之大计,只能前赴后继加入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同城相残。

 

前阵北京传闻叫停线下培训班,一度引发了各大鸡娃群的极度恐慌。有家长马上发扬中国智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教育“军备竞赛”升级,北京上海开启终极内卷?

图源:每日人物

 

上海则公布了《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其中“名额分配”堪称对学区房的当头一棒。

 

上海教委官员表示:“改革的核心,是每一所初中都有机会。”

 

参考资料:
《内卷、凡尔赛、“普通孩子”——你没看清的是什么》郝景芳
《卧底10个鸡娃群后,没娃的我都想鸡自己了》每日人物
《清北毕业生子女凭什么上不了清北?》元淦恭说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hZmCyT3wfwMESHhhowspPQ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最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出门买菜,菜价比以前贵了;上馆子,菜的价钱上涨,分量也变少了。
其实这不是老板太抠门,他们也要养家糊口,主要原因是粮食、食品真的开始暴涨了!
在美国大开印钞机的动作下,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危机或许即将出现。并且在疫情的催化下,在粮食供应链持续受阻的情况下,这一危机首先将在全球粮食价格上集中爆发。
01
粮价到底涨成什么样了?
彭博社3月1日报道称,截至到2021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创下6年以来的新高!涨幅接近三分之一。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全球食品价格已经连续9个月上涨,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升26.5%。
我国粮食的整体市场都迎来了涨价,其中大豆报价从年初的1.6-1.7元每斤涨至如今的2.7-2.8元/斤,玉米价格从0.9元/斤涨至1.5元/斤,稻谷价格平均涨幅为10%以上,小麦价格上涨了5%。
粮食主要包括谷物、植物油、乳制品、糖肉等。从衡量粮食价格的相关指数来看,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粮价一直处于上涨阶段,创下了近年来的最高值。
越南大米价格更高,目前报价已涨到了515美元/吨,而泰国大米价格更贵,目前一吨卖出了564美元,
玉米价格自2020年11月黑龙江玉米进入收购季以来,从初期的潮粮每公斤1.88元左右的价格一路飙升至潮粮每公斤2.6元,上涨约29%。国际玉米价格一月份环比上涨了11.2%,如果是同比2020年一月则大涨了42.3%。同时,玉米库存也是降到了八年来最低。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大豆也是主要粮食之一,其同比涨幅超过50%,价格已经涨到了七年以来的最高值。大豆的期货主力合约,3月4号达到了历史最高6316元每吨,豆油的现货价格突破10000元。众所周知,大豆是非常重要的原料性粮食养殖业、榨油业、食品加工业的一个基础产品,如此大幅度的上涨,势必产生连环作用,造成食用油、猪肉价格上升。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小麦的国际行情呢也是处在七年高位,同比去年一月份是上涨54%。一年内就涨了50%以上,这是什么概念?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指出了一月份全球肉类的价格连续第四个月攀升。
全球粮食、食品价格的涨势可以说是超过了通胀和收入增加的速度,赚钱的速度已经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02
粮价为什么涨得这么凶?
事出反常必有妖,粮价在短时间内上涨如此之快,必然有深层次原因。
第一个原因当然就是通胀。全球货币超发,信用货币的购买力被稀释。
去年3月,特朗普政府通过2.2万亿美元CARES法案,同年12月又追加9000亿美元财政刺激,再叠加近期拜登政府的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
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的财政刺激措施规模达到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过去一年名义GDP总量的25%,我国去年一年名义GDP总量的31%。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可以说,2020年疫情危机后印的钞,已经超过了2008年以前5000年的累计印钞总量!
全球的很多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定价,如黄金、白银、铁矿石、铜、木材、粮食、石油等等。
美元超发,国际市场大宗产品必然涨价,导致全球商品的价格飙升。但与此同时欧洲、中国、日本央行也没闲着,跟随美国步伐一起大水漫灌。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通胀带来的物价上升是不单单反应在粮食上面。钱太多了,货币单位就会贬值的于是大家都在抢能对抗通胀的一些标的。这些标的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能像纸币一样无限量生产,具有稀缺性。如石油,铜、铁、金银、塑料、锌合金、比特币等。像比特币总共只有2100万,具备足够的稀缺性,也不能无限量随意的发行,必然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来对抗通胀,这也是这波比特币疯涨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疫情和天气的影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球粮食生产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运输瘫痪,生产停滞,导致粮食价格持续上涨。
今年,美国中西部和大平原地区出现了126年以来最寒冷的天气,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冻死。欧洲和黑海地区也出现寒冷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南美洲,遭遇拉尼娜气候极端天气气候,导致粮食产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稻谷出口大国,越南、印度遭到了疫情、蝗灾的双重肆虐,可以越南、印度开始限制粮食出口。因为疫情和气候,世界主要的粮食产地了开始减产,粮食生产的秩序了崩塌,使得价格上涨成为必然。
第三个原因,是资本的运作。
粮食作为大宗商品,既是生活必需品也存在一定稀缺性,是资本对冲通胀影响,非常好使的工具,成为众多投资者用来对抗全球流动性过剩的首选。
目前,各大主要国家央行货币滥发,实施积极宽松政策。国际资本利用粮食减产的预期,来借机大肆的炒作粮食期货,大量热钱涌入粮食市场,导致市场供需失衡,致使粮食价格一年之内一路狂飙。
第四个原因,是农资上游商品的价格上涨。
去年10月份以后的肥料的价格已经开始持续的大幅度上涨。而且比往年是更加凶猛,尿素、钾肥、磷肥等价格上涨的幅度也接近20%到30%。尿素的出厂价格2160元每吨。今年年初至现在累计已经上涨了20%,创了几年来的新高。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不光是化肥的价格,农资用具、种子的价格也在攀升,这样粮食价格自然就被拉高。
03
粮价上涨有什么后果?
粮价上涨如此之快,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和我们生活有什么相关性?可能就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一是,粮价迅速抬高,会导致很多国家陷入困境。
全球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数可能从疫情来袭前的1.49亿增加至2.7亿,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此外,由于关键的健康和营养服务中断,未来六个月内,每天还可能有多达6000名儿童由于原本可以避免的原因而夭折。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与粮农组织今天共同发布的《严重粮食不安全热点地区早期预警分析》指出,25个面临风险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但也包括亚洲的阿富汗和孟加拉国,中东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也门,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部分国家。国际上的粮食市场进一步萎缩,粮食将更加紧俏。未来出现在食品问题可能更加严重,甚至是导致社会动荡。
二是,新兴市场央行不敢再降息。
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如土耳其、巴西、俄罗斯等,还处于发展阶段,人民收入普遍不高,其家庭将预算的大部分用于食物开支。食品价格上涨会对居民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打击,迫使他们减少在其他商品上的支出,从而阻碍整个社会经济复苏。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面对经济衰退,一般会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释放流动性,采取一定程度的通胀来对抗。但食品价格飙升给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带来非常多的顾虑,经济不振,食品价格迅猛抬升的背景下,再加上大水漫灌,很可能导致经济复苏乏力反而引来恶性通胀的困境。因此,主要新兴市场央行暂停或放慢降息步伐,这也削弱了它们抗击经济衰退的主要政策工具。
三是,大范围粮食危机或将爆发。
在粮价大涨的同时,我国的进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2020年总进口量为1.4亿吨,比起19年多出了3000多万吨。
其中大豆进口突破1亿吨,创下了新的历史;玉米进口了1130万吨,比19年高出了135.7%,第一次超过720万吨的配额,进口量也创下了新高。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全球粮价普涨,对于中国这样“底子厚”的国家,虽然有影响,但不至于头疼。几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算涨再高,为了保证粮食供给,也买得起。因为中国的体量在这里,但其他国家就不好说了。
可以预见,随着大国对粮食进口力度的增加,世界粮食需求只增不减。同时疫情也没那么快过去,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恢复还需假以时日,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是大概率发生。
美国一年内超发5万亿美元,所带来的“超级通胀”也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发力。粮价上涨,或许只是个开端。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0hdAdhXFXVmOZwCv71jS0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