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与中环的对决,虽然看起来残酷而激烈,却注定只是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年轻人从未停止消费小蓝杯。
今年夏天生椰拿铁被全网催货的盛景,与9天就突破270万杯销量的丝绒拿铁,都证明了瑞幸的生命力。
从而,瑞幸有了一份被其CEO郭瑾一用“重要的里程碑”形容的2021年半年报。
数据确实漂亮:净营收从2020上半年的15.44亿元增加到31.82亿元,同比增长106%;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15.55亿元下降到2.11亿元,同比收窄86.4%。
尤为重要的是,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产品单价上涨、月平均交易用户数及产品售出量的增长。
也就是说,瑞幸涨了价,年轻人还爱它。
这真的意味着瑞幸“稳了”吗?
01
咖啡生意,奶茶逻辑
先看看瑞幸是怎么走出至暗时刻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奶咖为中心,以推新速度与触达距离为基本点。
从进入中国起,咖啡就有“奶”作为灵魂伴侣。一个业内数据是,大约有95%的中国人不接受完全不加奶不加糖的“黑咖啡”。在中国,每卖出10杯咖啡,9杯都是奶咖。
今年瑞幸卖得好的产品如厚乳拿铁、生椰拿铁、丝绒拿铁等,都是奶咖的“变形”。虎嗅也有报道表示,2020年以前“瑞幸研发产品,基本是咖啡类产品,但现在是奶咖类产品”。
这与奶茶的逻辑很像。奶茶以“奶+各种茶”为基本盘,创新迭代的事则交给了水果、谷物、奶油等辅料;奶咖以“各种奶+咖啡”为基本盘,用不同的品类不同口感的奶来做创新文章。
比如厚乳拿铁调高了奶的比例、生椰拿铁看上了椰汁,而瑞幸的丝绒拿铁,推出之际,瑞幸在咖啡杯腰封上写道:“这杯丝绒拿铁,从23款拿铁测试中内卷而出,成为今年的诚意之作”。
23款拿铁测试,都是围绕奶咖做文章。
既然把产品锚定在奶咖以适应更多消费者口味这一点上,免不了要像奶茶品牌一样,要不断推陈出新,来维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恰如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所写:“想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就不能让他们休息。他们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诱惑,持续处于永不枯竭的兴奋之中,持续处于怀疑和不满之中。”
瑞幸“诱惑”消费者,有两个互为助攻的手段:
推新速度快:瑞幸产品研发采用赛马机制,平均每研发22款产品只有一款能面向大众。比如今年上半年瑞幸推出了约50款新品,也就是说背后瑞幸研发了上千款产品。
触达距离近:截至今年7月,经历了2020年退市风波的瑞幸咖啡,仍然拥有4030家自营店以及1293家加盟店。几乎要追平入华22年的星巴克的5360家门店。而瑞幸的这些覆盖面足够广的门店,以超强的购买便捷性,圈住了靠咖啡续命的打工人。
这也成为了瑞幸提价的底气。
在瑞幸的小程序上,比起暗黑美式的23元的定价,灵感拿铁的26元在定价上提升了3元,而厚乳拿铁、生椰拿铁、丝绒拿铁这些爆款,定价更是提到了29元。
当然,很多人喝咖啡的习惯,都是来自瑞幸成立之初“3.8折”“2.8折”甚至“1.8折”的羊毛券。但如今,瑞幸的折扣也在“提价”。
在以亲民的价格夯实了“平价精品咖啡”的品牌印象后,瑞幸的常态化折扣早已变成了“5折”,偶有“4.8折”“4.6折”的优惠券,瑞幸都要发消息提醒“不要错过”。
《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显示,口味醇正、价格便宜、购买途径便利成为年轻人选择咖啡的三大原因。
有好喝的爆款、星罗棋布的便捷门店、即便提价仍然“便宜”的价格,凭这这些关键条件,瑞幸还打了一场私域用户留存战争。
从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瑞幸启动了新营销策略,从过去快速获取用户的扩张性打法,转向挖掘存量用户的深度价值。
比如瑞幸的社群运营,有数据表明,瑞幸用户在加入社群后,月消费频次提升了30%,周复购人数提升了28%,MAU提升了10%左右。对于单个门店来讲,相当于每个门店一天平均增加8-10杯。
瑞据第三方市场机构监测,截至当前,瑞幸咖啡活跃用户超过6000万。其中,私域用户已达180多万,且每个月的入群人数还在以60多万的速度在新增。
就这样,瑞幸硬生生被年轻人“抢救”回来了。
02
才喘上气,对手已林立
既然年轻人这么爱瑞幸,怎么又说它没站稳呢?
两方面的原因:咖啡市场增长缓慢、分食者众多。
先看市场。
在看好咖啡品牌的发展时,艾媒咨询有一组数据被频繁引用: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因为统计口径的问题,赤潮AKASHIO曾有文章表示“万亿”是虚构的咖啡市场。
对此,CBNData消费站根据咖啡不同子类别的增长速度,测算出中国咖啡整体增速增速为6%或9.3%,并以9.3%的增速做了两种模型的验证测算:
根据星巴克的业绩能推算出一组较乐观的数据,中国咖啡市场的总规模为1882.4亿元人民币,达到万亿人民币规模需要20年。
根据USDA(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在906.6亿元人民币左右,达到万亿人民币规模需要26年左右。
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市场,美国咖啡市场整体规模也不到万亿,还在培养消费习惯的中国市场,很难在短时间内有突飞猛进的消费增长。
这也意味着,瑞幸想要占得更大的市场,还需要慢慢来。
可是,市场并不允许瑞幸慢慢来。
就在今年1至9月,咖啡领域相关项目融资事件共有21起,融资总额超46亿人民币。虽然瑞幸重新获得了资本的青睐,但Manner、Seesaw、M Stand等咖啡新贵,也在借助资本的力量,迅速冲上桌分食“蛋糕”。
其中,被称为“瑞幸第二”的Manner,在半年多时间里密集完成4轮融资,估值达到20亿美元。
成为资本的“新宠”,某种程度上在于摸着瑞幸过河的Manner,复制了瑞幸“低价+扩张门店”的策略。
与瑞幸20-60平方米的店铺面积相比,Manner的门店面积变得更小,多以5-10平方米的灵活面积,在人流地见缝插针地出现。而它首店的门店面积甚至只有2平方米。
价格上,Manner将单杯容量做小(中杯容量240ml、大杯容量360ml),相对降低价格,来保持15-25元区间内的快咖价。若消费者愿意自带杯子,则还可以以减去5块钱的优惠品一杯精品咖啡。
Manner的爆款产品也都集中在奶咖上,比如口碑极好的燕麦拿铁、哄抢到小程序崩溃的熊猫咖啡。
从而,2018年才开出7家门店的Manner,截至目前,开店数已经超过300家,预计2021年底门店数将会达到400-500家。
即便Manner如此来势汹汹,一时之间还难以动摇瑞幸的根基。
因为,在大家都有爆品且价格差不多的竞争格局下,离消费者更近的门店,才是最核心的护城河。
这也是为什么,在近期得到资本助力的咖啡品牌,都将“开店”放在了构建品牌竞争力的第一位。
比如Seesaw,在今年上半年拿到融资后,其创始人吴晓梅表示,年底门店总数将达到100家门店左右,明年底翻倍到200家门店,未来五年之内,希望能开出500-1000家门店。
甚至就连风头正劲的线上即溶咖啡品牌三顿半,也开始了线下门店生意。其在上海的首家门店,离Manner首店仅仅2公里。
但喘了一口气的瑞幸,趁着优势还在,必须要加快速度抢占并不乐观的咖啡市场。毕竟,如今的市场格局,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咖啡基本上等同于星巴克的“稚嫩”时期了。
“正在努力使咖啡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消费习惯”,这是商业杂志《Fast Company》曾对瑞幸的一句评价。在中国咖啡市场,瑞幸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基本教会了整个行业怎么存活。
这样的品牌,对于咖啡消费者来说,应该希望它“稳了”。
参考资料:
赤潮AKASHIO《虚构的万亿咖啡市场》
CBNData消费站《万亿咖啡市场,真的是虚构的吗?》
虎嗅《瑞幸走出至暗时刻》
全天候科技《瑞幸重生还差几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FBzqtp6Ky3CnyYLh-vwjA
人生,经少年生长,青年成长历练,亦会有硕果累累的中年。
中年,有生活之累,也有家庭之美;有人生之乐,也有世事之悲……这九首诗词,适合中年人读。
《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中年时的生活,没有波澜,回家,有孩子的一句问候,有妻子的一杯热茶,就足以温暖人心。
人到中年,婚姻不危机,经济不翻车,就是人生赢家。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
人到中年,终于明白,欢聚是幸运,离别是常态。
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相聚时,大声欢笑,离开后,彼此怀念。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旅途,那些曾经留下的痕迹,慢慢消失不见。
通往未来的旅途上,路又远,人又疲,有人说,人一开始,是背篓前行,沿途的石子不断放入篓中,终于让人无法承受。
生活实难,如果还要负重前行,那注定是到不了心中的远方,不如放下、放开,轻装上阵,一路向前。
《鹧鸪天·西都作》
【宋】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奏流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年轻时,总期待得到别人的肯定赞美,被别人否定时失落沮丧,想要去证明自己。
可是这世界上,有太多的人,连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却对别人的生活评头论足、说三道四。
人到中年,就该活出最本真的自己,多讨好自己,少讨好他人,多遵从内心,少看人脸色。
《别子才司令》
【宋】方岳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自识荆门子才甫,梦驰铁马战城南。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可倾诉心事的人,只有二三。生活之事,哪有完美?
有时候,虽高朋满座,却无人可倾诉。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如果找不到人倾诉,何不找个树洞,一吐为快。将心中的不快倾诉完后,再重新上路。
《浣溪沙》
【宋】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春光易逝,不如好好爱怜眼前的人。
幼稚的孩童想要摘星,中年时开始忘记曾经伟大梦想,学会珍惜,释怀,学会拥抱,学会将手中的美好握紧。
《寄内》
【宋】孔平仲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中年人的爱情,是平静温暖的。
泰戈尔说: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
中年人的爱情平静温暖,有被时间打磨之后的粗粝周到,伞偏向你那一边,酒也斟多你一杯,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轰轰烈烈,只有默默陪伴。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张爱玲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饱尝离合的中年,一切皆空,万念俱灰。
人到中年,我们终会和不如意的人生握手言和。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永远不要被年龄束缚,即使人到中年,依然可以如少年般生活。
能令人欣赏的永远是超脱于年龄的东西,比如思维、生活态度、待人接物的状态,这些不需要用年龄来背书,而是一个人的修行。
人到中年,照顾好自己的亲人朋友,踏踏实实,淡定坦然面对生活。世上没有想不通的人,只有走不通的路。
人到中年,不要那么累,喜欢简单、随性的生活,不会攀比,穷点富点都无所谓,只要身体健康、家人安好,就是幸福!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9NSzyCW6Nn4VdzZqp2MJQ
来源:大江湖解局
1.
1984年,《四川工人报》发布了一篇《神医神话现实》的文章,报道了严新通过发放“外气”,给人治病的新闻。
彼时,严新在重庆的一个研究所,做临床研究工作。
他的研究内容,就是将传统中医与气功相结合。
他自称发明了气功疗法,并用此瞬间治愈了一个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他还宣称,通过“通电治疗”,他治好了一名久遭白塞氏综合症折磨的病人。
严新的这些事迹被报道之后,很多患者慕名而来,找他治病。这时他发现,“气功”真是一条敛财的好门路。
为了扩大知名度,严新想让气功打上科学的旗号,想用科学来为气功正名,以堵住那些说气功不符合科学的人的嘴。
严新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伟大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彼时,邓稼先身患直肠癌症,备受病痛折磨。
1985年,通过中间人引荐,严新来到邓稼先身边,通过气功来给他治疗癌症。
与邓稼先接触一段时间之后,严新便夸下海口,说他可以拦截原子弹。
然而,严新并没有给邓稼先治好病。
第二年,邓稼先因直肠癌晚期大出血去世。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严新的声誉,相反他口口声声地说科学家认可气功。
很快,严新就重新找回了他的“主场”。
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火灾,熊熊大火整整烧了20多天。
2000多公里外的重庆,严新站在一个封闭的阁楼里开始发功,随后他说了一句话:三天之后,火势开始减弱。
几天之后,在消防官兵的奋勇扑救之下,大兴安岭的大火全部被扑灭。
严新又不失时机地找到媒体,对外宣称,是他发功扑灭了大兴安岭的火灾。
至此,严新从一个小医生,成为了一个声名鹊起的气功大师。
2.
那个时候,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气功热。
严新成名那一年,31岁的于力,从一个报社记者,升任成了主编,他有一个笔名叫“司马南”。
为了便于后面描述,就统一叫于力为司马南。
长期在外面采访报道,亲眼看到气功大师惊天动地的表演,司马南对特异功能深信不疑。
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司马南总是有一探究竟的精神。
他最先研究的是“油锤灌顶”的硬气功,这是铁头功中的一种,也就是在头上顶几块砖,然后一锤子砸下去,砖头碎了,但头却安然无事。
司马南认为,气功大师的头颅和自己的没什么两样,都是血肉之躯,他们可以皮肉不伤,自己也行。
于是,他拿自己做了个实验。
司马南在自己头上顶了两块砖,叫来一个实习生,让他往自己头上砸。
实习生一锤子下去,砖没碎,司马南的头却闷闷沉沉的,感觉恶心。
后来诊断,司马南脑震荡了,还好是轻微的。
一般人可能就此打住,觉得自己功力不够,气功大师果然是大师。
但司马南显然不是一般人,他没有气馁,经过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他发现了秘密所在。
原来,气功大师表演的时候,头上一般都顶很多砖,这样铁锤向头上传导的力量就会减小。
同时,对于抡锤子的人要求很高,有一种技法叫“点锤”。就是锤子落下的时候力量要够,下去之后又要马上提起来,不然就会将力量传导到头上,从而导致头受伤。
掌握这个技巧之后,司马南也会了“油锤灌顶”的硬气功。
司马南发现这和气功没有半毛钱关系,纯粹就是一些杂耍,如果真正有硬气功,那就应该直接拿锤子往头上砸,而不是在头上垫砖头,但没有一个气功大师敢这么做。
发现这些气功大师的秘密之后,司马南很失望,感觉被欺骗了,感情受到了戏弄。
于是,作为一名记者,他想通过写文章,来揭穿他们的骗局。
但是,在全国上下沉迷气功的大氛围之下,司马南的文章根本没人看,也没人相信,大家更愿意相信气功。
既然要揭穿气功大师的骗局,那就要成为一个气功大师。于是,司马南再接再励,继续研究气功。
口吞烈火、空手吸盆、口叼钢车、刀切筷子,这些气功大师经常表演的节目,都被司马南找到了破绽。
经过勤思苦练,司马南练就了一身本领,市面上的那些气功,他全都会了。
一般人要有这本事,肯定就打着气功大师的名号,收弟子揽财。
但良心告诉司马南,不能这么做,相反,他要昭告世人,所有的气功大师都是骗子。
3.
1990年8月10日,在北京科学堂召开的“弘扬科学气功,反对封建迷信”的报告会上,司马南首次化身气功大师,上台表演。
表演完之后,司马南又当场拆穿其中的骗局,引起了海内外震动。
至此,司马南拉开了揭开气功骗术的巡回演讲。
司马南表演摩托车压过头顶
与此同时,司马南将自己掌握的气功技巧,系统性地整理成了一本书。
但是,他找不到出版社愿意出版,那个时候大家对气功都很上头,脑子进水的人才会去反对气功。
最终,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北京中医药出版社愿意出版。
但主编心里没底,于是将书分成上下两篇,上篇肯定了特异功能,下篇则是司马南对特异功能的质疑。
出版社主编说:如果万一你说的不对,我们这本书还有上篇的内容;万一你说的有道理,我们这本书的下篇就是最早对特异功能提出质疑的。
于是,这本书的书名就为《气功与骗术》。
但是,司马南的行为,被身边的人认为是疯子。
亲戚、朋友、领导、同事,都认为司马南脑子有问题,所有人都在肯定特异功能,怎么就偏偏他要反对呢?
一边是以严新为首的气功大师,包括张宏堡、张香玉、沈昌等大佬,他们四处表演,做报告收门票,给人看病,卖气功心法,疯狂敛财。
以沈昌为例,他做一场报告,就能进账10万元;卖一斤“沈昌信息茶”,就能赚100元;销售一盒”沈昌牌”磁带,就能赚25元。
一边是司马南反伪科学气功,同样四处表演气功,然后揭穿气功是骗局。那个时候,他的口头禅是:我是气功大师,我都是假的,谁还是真的?
司马南表演意念推人
与气功大师大肆敛财相反,司马南反对气功却是吃力不讨好,得罪了不少人。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那些气功大师对司马南恨之入骨,到处传言要把他给做了,还威胁司马南身边的人。
与此同时,严新、张宏堡这些气功大师,赚钱赚得实在太快,自己都感觉害怕。
他们一边继续用气功来敛财,一边办好出国的手续,以留后路。
严新就拿到了美国的护照,经常出国做气功报告,还以此增加国内的知名度,一箭双雕。
司马南的艰难坚持,开始初见成效。
1994年,中央下达《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消灭伪科学。
气功大师的黄金日子终于一去不返,再加上当时严打,大师们逃的逃,抓的抓,作鸟兽散。
严新、张宏堡、张香玉和沈昌等大佬,全部都被司马南挑落马下,有人被他送进了监狱,有人逃往海外。
此时的司马南,收获了一定的名气,但还有一个对手,他决定要去会一会。
4.
1994年,45岁的胡万林,正在新疆建设兵团服刑。
为了获得减刑,他竭力表现出自己在医学方面的长处,凭借早年行走江湖学到的一点医术,胡万林在监狱的中医门诊部带罪行医。
第二年,气功大师郭周礼的一篇文章《一个囚徒创造的神话》,将胡万林描述为医术如神的盖世华佗。
一时之间,胡万林突然名声大噪,全国各地的绝症患者,不远万里前往新疆求医。
胡万林
在此之前,胡万林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
胡万林1950年出生,24岁的时候不务正业,在村里面集结了7个无业青年,结拜为“八大金刚”。
后来“八大金刚”因为闹事,胡万林被抓进监狱,判了15年。
1980年,胡万林刑满释放,回到老家,在火车站以贩卖手表为生,其间还找了一个姘头。
有一次,他和老朋友何堂元赌钱,输了个精光。
何堂元就建议他一起去广州贩卖银元,但要一定的本钱。于是,胡万林问朋友借了500元,交给了何堂元。
谁知何堂元把钱全花了,债主追上门来,胡万林恼羞成怒,把何元堂抓到自己家里。
胡万林本想让何元堂第二天向债主解释,晚上他让何元堂住在家里,谁知何元堂几次想逃走。
何元堂第三次想逃走的时候,胡万林忍无可忍,失手将何元堂打死。
杀了人的胡万林没有自首,而是与姘头一起,将何元堂埋在自家房子底下。
胡万林以为这一幕神不知鬼不觉,却被母亲给看到了。
没多久,胡万林的姘头和母亲闹矛盾,夫妻二人一起欺负母亲。
母亲心如死灰,认为这个儿子白养了,将他杀人的事情捅了出去。
就这样,胡万林被判了无期徒刑。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胡万林不但没有把牢底坐穿,成名之后,还获得了减刑的机会。
1997年,业已成为神医的胡万林出狱,来到陕西长安行医。
作家柯云路写了一本《发现黄帝内经》的书,再次将胡万林包装为包治百病的神医。
胡万林走上人生巅峰,他开办的终南山医院,一号难求,全国各地的患者,争相前来求医。
然而,胡万林根本不懂医术。所有的病,他都用芒硝来治疗。
他先是用芒硝兑水,然后发一通功力,让患者就喝这个水。
被胡万林耽误治疗的患者无数,被他治死146人。但他在治病之前,都要病人签下生死合同,以此逃脱法律制裁。
死人并没有终结胡万林的神话,只到他等来了一个人——司马南。
5.
1998年,司马南决定去一趟终南山。
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支持,都认为司马南是去找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揭穿胡万林的骗局,一定要深入虎穴。
当司马南来到终南山的时候,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山上到处都挂着各种各样的大字报,上面全写着胡万林的语录。
然而,让司马南震惊的还在后头。
他进入到终南山里,被胡万林的信徒发现了;那人大喊一声司马南来啦,突然山门一关,成百上千的人从山上钻了出来。
那场面,丝毫不亚于山寨的土匪下山打家劫舍。
山上住了几千前来治疗的病人,以及胡万林的助手,一哄而上,将司马南团团围住。
他们把司马南推到一个屋子里,胡万林就坐在那里。
见到司马南,胡万林气不打一处来,恶狠狠地说:我艾滋病都能治,凭什么说我是假的,我说我有特异功能了吗?
说完就推了司马南一把,大家见状,劈头盖脸就打司马南。
那一刻让司马南永生难忘,他感觉自己像一片树叶,掉进了湍急的河流,根本无法自已。
有人高喊“打死他、打死他”,一个老太太,抓住司马南,不断地抽他耳光。
那个时候,司马南毫无尊严可言,受尽了屈辱。
但他只能接受屈辱,他得活命。
于是,司马南不断认错,给胡万林写了一份检讨,大意是自己喝醉酒来山上闹事,还骂人动粗。
大家散去之后,司马南看到屋子里没人了,他撒腿就跑。落荒而逃的速度,去奥运会拿个奖,也不在话下。
死里逃生的司马南,回到家里,敲门想要进屋。
妻子从门镜里看到司马南脸上挂彩,赌气地说:叫你不要回来了,你怎么还回来?像你这样的人,不配有家。
家人不理解,也不支持,还要时时担惊受怕。
那段时间,得不到家人支持的司马南,非常难过,也非常迷茫。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任何回报,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坚持。
但司马南并没有因此消沉,回来之后,他把揭露胡万林虚假神医,以及前往终南山医院的经过,写成了一本书。
由于胡万林坐镇在终南山的太乙宫,也就是太乙真人修炼过的地方,他将书命名为《太乙宫黑幕》。
1998年3月,《太乙宫黑幕》出版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胡万林老底被揭,他搞出人命的事也在发酵,终南山是待不下去了。
同年6月15日,胡万林逃窜到河南商丘,在那里开了卫达医院。
依然有执迷不悟的患者,追随他的脚步。
短短几个月时间,胡万林又医死了20个患者。
随后,胡万林神秘失踪,并于当年12月在上海被抓。
胡万林被捕
司马南的坚持,终于等到了希望。
1999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郭正谊及十几位科学界人士,在政协会议上,就胡万林非法行医致死人命案,提交了三项提议。
第二年,胡万林因非法行医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
胡万林,一个被包装起来的虚假神医,终于被司马南挑落马下。
6.
就在气功大师一个接一个,被司马南挑落马下的时候,在江西省芦溪县,有一个叫王林的男子,一直在家里抓蛇玩。
在气功大师云集的时代,王林排不上号,根本不入司马南法眼。
然而,正是不知名保护了王林,让他偏安江西一隅,用空盆来蛇这种拙劣的魔术把戏,骗了一拨又一拨的贵客。
李连杰、李冰冰、赵薇,都是王林的座上宾。
借着这些贵客,王林赚了大把的钱,在芦溪县盖起了王府。
风水轮流转,终于到王林家。
2013年,马云在赵薇的引荐下,来到王林府上。
王林也热情好客,在王府拉上“欢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先生到大师家做客”的高调横幅。
马云造访王林的新闻迅速发酵,凭借着马云巨大的流量,王林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气功大师。
然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气功大师出名并不是好事。
一时之间,王林成为了网友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沉寂多年的司马南再次出山打假,他在微博上悬赏1000万元,要与王林单挑。
王林得知此事,在家先是打了一套不知名堂的拳,然后金鸡独立,两眼凶光,手指北京,恶狠狠地说道:“你司马南才吃几碗饭,我几十米外戳死你司马南。”
王林向司马南发出了死亡威胁,正式与司马南为敌。
历史证明,与司马南为敌的大师,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司马南没有收拾王林,但一个叫邹勇的男子,最终将王林拖入覆灭的深渊。
邹勇因与王林的经济纠纷,不断举报王林。
2015年7月,王林不堪其扰,买通凶手将邹勇杀害,并沉尸鄱阳湖。
邹勇被杀案很快被突破,王林作为重大嫌疑人被捕。
2017年2月,王林在狱中度过一年半之后,患病导致多器官衰竭,在医院中抢救无效死亡。
至此,司马南与气功大师斗智斗勇二十多年,中国再无气功大师。
7.
司马南凭一己之力,在没有物质奖励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科普和反伪科学气功,最终一举荡平整个中国的气功界。
其间,他得罪了大大小小无数人,断了气功大师们的生财之道,受到过各种死亡威胁。
他数十年如一日,不为名、不为利,就是为了心中的那颗不愿世人受骗的良心。
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如今,中国再也没有气功大师生存的土壤。
那些被他挑落马下的大佬们,有的人死了,有的人逃亡了,还有的人蹲监狱。
如今,65岁的司马南再上战场,这一次,他将对象瞄准了一个企业巨头和商界大佬。
他要为保卫国家资产而战,他会成功吗?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hb98tAx5jCQ1Oc1DfXVzA
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有的人你觉得很牛,但他记不得你。有的人觉得你很牛,但你记不得他。这就是江湖,如烟波飘渺,如琉璃幻境。所有能彼此记住,欣赏,共鸣过哪怕一瞬间的关系,其实在生命中都是难能可贵的。
今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A股最高收益的方法应该是:春节前一天清空所有基金,股票。到年中跌透了再回来干。但以上都是一文不值的马后炮。如果真能这么算,个个都是亿万富翁了。绝大多数人,此刻也没有收复春节前的失地,甚至越赔越多。
人生如赌局。是理性和感性和直觉的交织。对了,还有运势。
至于理性多,还是感性多,还是直觉多。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故而,我们到底赚的是什么钱?我觉得是“修炼经贴”。
我们公司的视频组之前老是盯着我,拍视频。因为当时他们的思维定势是:不拍,就没有东西剪辑,就显得自己没有事情做。但事实上,我发现:一个月的视频往往其中一条的效果是所有的总和的很多倍。
所以解题应该是:多拍精品,努力把每一条都是这个质量的double。而只有对团队明确:你们拍多少不影响加薪升职和绩效,大家才真的能统一目标。
B站用户上B站找@进击的沈帅波 (做了100期,终于快40w粉丝了,不容易啊)
视频号就在下方。感谢大家点点关注。
无论是投资,还是具体的公司事务,其实一堆骚操作,都只是安抚自己,骗自己:自己很努力罢了。更应该做到战略上的勤奋。
每一次交易,都意味着:有人买,有人卖。买的人和卖的人想的一定不一样,故而,此刻其实是有非共识的。所以非共识本身是最大的商业魅力。
回望了这几年的作品,以及见过的无数人。他们中有人已经破产了,有人失联了。他们曾登峰造极,曾振臂高呼。也有人一转眼就坐起来了,青云直上。
我想,这就是中国。他依然在高速运转,有很多机会,虽然共识是生意远远没有过去好做,但依然是全球主要经济体里最有机会的。
最近看了一本书,他说人类为什么需要学会讲故事,就是只有不停地将你过去不能连接在一起的故事,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你的人生才会出现完整性以及意义感,和不至于失落和彷徨。同理,一个企业,一个更大的群体也是如此。
一方面是海底捞宣布关店三百家。一方面是一些刚融了钱的公司不计成本疯狂扩店。比如在咖啡行业,有一个店铺本来正常租金是2w一个月,在三家(最近最火的三个)争夺之后,变成了5W。也就意味着,有的店从一开始,就不可能赚钱。单店盈利模型本身就不成立。一切都在于谁能熬到下一轮,以及谁能抢滩登陆到二级市场。
很多品类都有一个祛魅的过程,意味着几年后,该品类的用户视角的评价体系都彻底改变,而占据高端和性价比的都容易固守,中间耍花活的都容易死掉。
站在2021年的年底,你看一下公众,媒体等对特定企业家,企业,行业的理解,和两三年前是截然不同,大相径庭的。
我想,万事万物都得结合其演进,衍变,与当时当刻之格局来看。也许再过几年,我们的看法又变了。
而这世界上,确实是水无常形。所以客观是最难的,客观不仅是当下的,还要加上时间的刻度。
人生有三个阶段:1 发现自己于世界而言,是个微尘。2 接受自己于世界而言,是个微尘。3接受自己于世界而言,是个微尘后,找到让自己乐观,快乐,积极的东西,更进一步的话,就是找到意义。
任何一个大城市的本地人永远在讨论“这个地段low”“那个地方都是XXX”,而往往外来人口,基本不care这些。
很多行业的老从业者,总是在回味往事,谁谁谁以前是我的下属。
而我们发现这几轮创业的企业里,真正跑出来的创业者,大多数都不是上一轮的既得利益者。
各种路径,在中国都可能成功。但你只能all in一种。这一种,是你分析了自己的愿景,自己的实际情况之后选择的。选完之后,就不要羡慕别人了。因为羡慕不过来,还徒增烦恼。
创业就是一场修行。
当团队里有了跟随了很多年的伙伴的时候,他们一个个订婚,结婚,有了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时候。他们或多或少,因为加入这个团队,在这里彼此成就,有了生活质量和人生阅历的提升的时候。我会感受到
创业的另一种意义。或许他一直就是“成人达己”。
我一直说:过程中总有矛盾,但方向大致相同,那我们就可以同行下去。那至于,我们能够走到哪一步,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但希望我们回忆起在一起共事过的日子的时候,更多的是觉得未曾虚度,是觉得有所价值。是觉得没有委屈。
千百年来。“出世,与入世。”成了人们不断争论的话题。有人说,要入世,在红尘中修行。有人说,要出世,远离喧嚣。
但我始终觉得,出世,与入世,是修心的两个部分,缺一不可。并且其循环往复,贯穿在人生的不同阶段。
对于我辈这样的平凡人而言,更是如此。
游走于具体和抽象的事情之间。在琐碎到极致中的事情里磨砺耐心,增强对事物的体感。在宽广的精神世界中感受无远弗届和学会放下。
游走于不同的江湖的边缘。任何一个群体,但凡因共性而聚集,最终都会高度同质化,变成一叶障目。这不是我所喜欢的。我生怕自己最终变得狭隘,而又由于能说会道,就更容易形成一个自洽的狭隘的闭环。
游走于不同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我始终认为任何一座城,再美好,都不能成为我们唯一的栖息地。
我爱贵阳的轻松,但他多了一点点偏安。我喜欢重庆的市井,但他少了一点点狠劲。我爱上海的讲规则讲实力,但他少了一点点人情。
我喜欢在他们之间游走,只要你动起来,你就不会被眼前的鸡鸣狗盗,彻底崩坏了远大的理想。
就这么,飘来飘去。是我找到的适合个人的“先入世,后出世”的生存之道。(只是适合个人罢了)
我们最终还是得接受一个基本事实。
不被理解,和被误解才是世间的常态。
就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误解。
就像一个群体对一个群体的误解。
但我们又渴望别人的理解,我们把时间花在了渴望上,而不是理解上。
自认为善于驾驭文字的我,最终不得不承认,文字并不能完全化解我们心中的成见。因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