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松露
编辑|张洁
特别感谢|微信坚持不懈的更新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qwLg5FVOBqmpw7l0oAQ0w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作者|松露
编辑|张洁
特别感谢|微信坚持不懈的更新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qwLg5FVOBqmpw7l0oAQ0w
关于学区房,领导的态度在会议上其实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学区房加价很高,都往好学校的片区钻啊。
今天,上海终于将中考录取的改革落地,重点有两条:
自主招生人数不超过6%;
名校要拿出最多65%的名额用来公平分配。
上海58所市重点均有提前招生的名额,差不多有40%是提前招生,四大牛校比例更是高达60%。
现在,再这么大规模掐尖,就不再允许了。
而且,名校要拿出三分之二的名额给市里统一分配,市里会把这些名额交给普通初中自由分配,也就是说,普通初中最优秀的那批孩子,也有机会进顶级高中了。
哪怕他们的父母买不起学区房。
上海的政策思路显然很清楚了,既保留选拔功能,也能尽量保证公平。
对于成绩在塔尖6%的孩子,上海仍然给了他们被“掐尖”的空间。但更多的机会,给了买不起学区房的普通家庭:
学区房的含金量,要被稀释了。
受益最大的,当然是郊区的家庭。
上海的“市实验性示范高中”近70所,它们大部分都在主城区,而不是“五大新城”里。新上海人聚集的五大新城,重点高中加起来不到10所。
上海此时从高中招生倒逼教育资源重新分配,首要目的当然是给学区房泼冷水。上海这一轮的学区房暴涨俨然有失控的趋势,比如对应上海建平实验初中的梅园五街坊,2019年之前成交均价一直在10万左右,但从2019年开始,价格一路上扬,去年的均价已经逼近:
20万。
类似的政策,其实从2016年就在北京实施了,合肥南京苏州也都这么干,在中国的广大乡村,它甚至已经施行了十几年。它的名字叫:
校额到校。
北京实施了几年,得出了一些经验,其中有一条是上海家长目前最担心的:
普通初中的尖子生,到了牛校万一成了倒数,孩子能不能受得了?
北京的解决办法是——分班。牛娃还是和牛娃一个班,虽然在同一个学校,但享受到的资源其实是不一样的。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绝对的公平,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
而校额到校对于缓解学区房焦虑究竟有没有用,北京似乎已经有了答案。校额到校确实给了普通学校的孩子一个机会,一个希望。但对家长们来说,仍然要去争夺优质初中的学区房。
毕竟,赌孩子不如赌房子。
而北京的经验也显示,校额到校政策实施后,最优质的确定性最高的一批初中学区房,反而会迎来更猛的价格上涨。
政策的制定者不是万能的。家长之间的战争,说好听点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说不好听点,就是:
内卷。
内卷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一场零和博弈,除非所有人都举手投降,否则这事根本停不下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ox_yCAxuNt9hDDMQ3S0zA
昨天(2021年3月16日),《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公布。
因为它是2018年中考改革方案的配套文件,所以大方向上其实与之前公布的方案是一致的,不过进一步细化了自主招生比例、名额分配方式、综合评价录取程序等内容。
因此,我们今天重点看一下此次公布的细则有哪些要点是之前的方案中没有明确的或表述上有差异的,以及细则可能带来的影响。当然很多分析只是个人看法,相关数据也不能保证准确度100%,仅供参考,欢迎留言指正或探讨。
了解之前方案中的部分重点内容可点击下面的链接:↓↓↓
关于上海新中考政策,有哪些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01
新中考自招比例到底降了多少?
我们来看文件原文关于自招比例的提法:
此次细则只提到自招计划占比不超过高中招生总计划的6%。
之前的方案不但提到了这一点,还提到了区属市重点高中的自招计划约占学校招生计划的15%。
此次淡化了这一点,只明确了总体的自招计划不超过全市高中招生计划的6%。那么是否意味着只要保证总体的比例在6%范围之内,各高中的自招占比其实是可以有所区别的?
从文件后面的图解,基本能确定是这样的。因为四校和市特色高中的自招计划还可以适当增加,那也就意味着普通的区属市重点高中的自招计划大部分应该是低于15%这个平均值的,而四校应该是高于这个平均值。
这就好比是旧中考市重点高中的五种招生办法的比例分配问题,实际操作时各校的五种招生办法的招生计划占比其实是有差异的,只能保证总体上的占比大概在这个范围内。
下面这张图是小编整理的2020年市重点高中的招生计划汇总图(仅供参考),仔细看就会发现我们上面说到的这个问题。
因此有人说现在只是规定了一个大致的比例,而实际操作中,其实各校间的差异还是有的。
目前有人猜测是四校的自招比例是30%左右,还有65%的名额分配比例以及5%的统招计划,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
如果说全市高中计划的6%相当于市重点高中招生计划的15%,那么根据数学知识,可以算出市重点高中招生计划占全市高中招生计划的40%,而上海的普高率大概是65%左右,因此我们大概能推断出全市的平均市重点率也就是26%左右。
当然因为市特色高中也有一部分的招生计划,所以以上数据略有误差。
那么过去的自招计划占比到底有多少呢?
根据官方数据,2020年自荐生计划5142人,推优生计划4520人,合计自招计划达9662人。
而去年的中考人数约8.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约5.5万人(此为估算数据,与实际可能略有误差,仅供参考)。
通过自招计划和普高招生总计划的比值,不难算出过去的自招计划占比高达17%左右。
而现在自招计划占比不超过6%,其中,优秀体育学生、艺术骨干学生自招计划合计不低于该类自招计划的15%,因此非艺体类的自招计划占比不到5.1%(6%×85%)。从17%下降到5.1%,下降幅度高达70%。未来自招的竞争程度可想而知。
如果按照全市55000的中考人数,非艺体类的自招计划占比5.1%来算的话,自招计划仅约2805人,其中还包含了非艺体类的特色高中以及四校的自招计划。四校自招计划假设按30%的自招比例计算,大概403人。非艺体类的特色高中自招计划假设按15%的自招比例计算,大概396人,减去这些招生计划后,区属市重点的自招计划大概只有2006人。结合上图2020年市重点招生计划,我们预估区属市重点招生总计划约18000人。这样一算的话,区属市重点自招占比只有11%左右。
当然如前文所说,区属市重点之间也会有差异,比如八大的自招计划占比可能高一点,而那些靠后的市重点高中自招计划可能会低一点。因此有人说自招比例的改变其实对四校并不是最大的利空,末位的市重点高中可能会相对吃亏,而市特色高中或成为最大受益者,因为这些学校既保证了自招比例不会最低,同时又不用去接收那些通过名额分配到校进来的弱校学生,而裸考进来的学生至少保证了实力不会太差。
02
市重点名额尽可能惠及每所初中
关于名额分配方式,其实官方文件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了,这里我们选取几个关注度高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更多细节问题和相关数据,后续文章还会展开。
我们从官方提供的5个问答里面选取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我们明确委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主要指四校。四校的名额分配比例确定为65%,其中至少20%要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也就是校内竞争;另外80%的名额分配招生计划则是区内的所有学生竞争。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首先是要分配到各区,然后再按照这个比例去分配的。而分配到区的测算依据是:
原则上以各区当年度中招报名人数占全市中招报名人数的比例为测算依据分配到各区。
毫无疑问,四校的名额分配到校的名额一定是小于各区的初中学校数的。那么这时候以均衡、随机为原则去分配的话大概率是要抽签或者摇号的。
这部分计划一方面是看各初中的运气,另一方面占比不大,很可能一所初中最多只会抽中一所四校,所以影响应该不会很大。
那么另外的80%名额分配到区计划我们可以大概推算下:
比如上海中学2020年招生总计划为385人,那么名额分配计划为:385×65%=250.25(此处保留小数,实际情况当然不会)。
各区人数我们按照2020年的一模人数来看的话(网传数据,仅供参考):浦东21212人,占比23.81%左右,所以上中在浦东的名额分配到区人数按此推算为:250.25×23.81%×80%,最后四舍五入是48人左右。
其余各区的计划推算如下图(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仅供参考):
如果按照这样的名额分配的话,可以看到新政下闵行、宝山、松江、嘉定、奉贤、金山、青浦、崇明等郊区会有比旧中考更多的四校名额。而市区则普遍有所下降。
分校或校区原则上视作区属市重点?
细则还明确了委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分校或校区,原则上按照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录取政策执行。
这样一来,对于闵行、嘉定、宝山、青浦这样的郊区来说,简直是重大利好,尤其是闵行,四校分校有华二紫竹和交附闵行两所重量校。以后四校分校招生上都可以算成是本区的市重点高中了,闵行的学生又多了能进入顶尖高中的机会。
有人调侃说,或者这就是复附徐汇火速开工的原因,也算是扳回了一局,让竞争激烈的徐汇娃也多了一个优质高中的选择。
另外据了解,区属市重点在外区的分校或者校区,原则上也按照所在区的标准分配。这就意味着像格致奉贤、向明浦江、市二梅陇、上师闵行这样的一些学校,都会视为所在区的市重点高中进行到校分配。
而这和旧中考招生的规则多少有些不同,因此说是对闵行、奉贤两区的重大利好。这样看来,闵行区的中招形势未来将大为改观。
区属市重点高中名额分配到校利好弱校
区属市重点高中的名额分配到校计划相比之前的方案进行了细化,而这样的细化可以说是放大招,若某所该类高中分配到校计划数大于等于区内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数时,须确保区内每一所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至少获得该高中1个名额。
这对于那些规模小的冷门学校来说,简直是重大利好。原本因为升学成绩不理想,招生数量和质量越来越差,导致升学输出又变差,陷入恶性循环。因为这样的政策利好,有望走出困境,办成优质学校。
那么市重点高中分配到校计划数大于等于区内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数的概率有多大呢?答案是很大。上海市重点高中的招生计划不少都在300人以上,300×65%×70%=136.5,也就是说不少高中的名额分配到校的名额都在130人以上。
而上海初中学校最多的浦东新区也只有150所左右,大部分区的初中学校都在130所以下。但是扣掉这部分的保底到校名额之后,余下的名额已经所剩无几了。
虽然余下的名额原则上以所属区内各所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中招报名人数占本区该类学校中招报名总人数的比例为测算依据进行分配。
但那些规模很大的初中学校明显比规模很小的学校在名额分配到校上占劣势。这就巧妙地削弱了那些原先的热门学校的吸引力。从而也能吸引优质生源回流,择校热势必也会降温。
今天网上传的很火的一个说法是:浦东的新云台中学或将成为新中考的最大赢家。
据说这个学校外来随迁子女较多,符合中招报名条件的学生很少。按照新政策,这个学校可能会出现“10个学生5个市重点名额”的局面。
不过我们别忘了裸考入围校测是按照二比一投档的大原则,假设真的是这个局面,而某所市重点高中填报人数只有一人,那么是否能直接录取呢?此次细则并未明确,我们可以看后面发布的文件如何规定。
另外,假如填报的学生没有达到名额分配最低控分线,那么也是不能享受该到校名额的。也就是说,新中考给了弱校发展的机会,但弱校也需要把握住,真正切切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光靠着运气。
至于没有完成的到校计划,原则上应该是调配到统招批次的。
那么新中考下,规模小的“菜中”如此占优势,会不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呢?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担心,这就好比是市场经济,其实是有无形的手在调节。当很多人都在追逐这样的学校时,学校的招生人数和质量也会不断提高,届时原先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总之,新中考的招生办法是有利于学校之间实现均衡发展的,我们相信未来家门口会有越来越多的优质学校,甚至高中之间的差距也会缩小,而这也给每个学生更多的机会进入到更好的学校学习。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lgtB-qQsP3rTPwgPJVWPA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516篇原创
这两天发生了一起滴滴司机故意撞击乘客致死事件。
事件的起因小到不能再小,就是乘客提前给司机发信息让他不要打电话,怕吵醒家里人,司机没看到,打了电话,之后乘客上车后和司机吵了起来,司机觉得自己按照流程操作没问题,乘客觉得司机有问题,最后司机拒载,让乘客夫妻下车,男乘客下车后朝车子扔饮料瓶,然后司机失了智,最终走向了这样的局面。
我算是骂平台安全骂的比较多的人,从滴滴到货拉拉,我都在讲安全漏洞,但这次事件,别说平台,别说警察,就是神仙来了,也拦不住。
司机是一个没有任何犯罪记录的人,这次事件也没有任何人能预防,杀人是突然爆发的极端情绪。
甚至正因为平台做到了能做一切,所以司机冲动完只能报警,因为他知道自己跑不了。
这件事情司机犯罪了吗?犯罪了,正儿八经的犯罪了。
该判吗?该,真的该。
乘客冤吗?冤,乘客做的事情远远到不了这种结果的地步。
但这件事情超出常理了吗?
没有。
虽然我们的社会治安越来越好,但个体越来越有攻击性是事实。
我们的戾气都在越来越大。
很多人没有一个基础的常识,就是不要在掌握你安全以及体验的人身上求全责备,或者说,有事情事后报复,而不要当面纠结。
在当下社会,大家似乎越来越推崇一种极端的“个人化”政治正确,讲白了就是得理不饶人。
在完全符合自己利益的场景下,这么做是对的,例如职场升职,你多吃一口,对方就是少吃一口,这时候大家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我他妈今天就是要废了你,不废了你也要让你见到我绕着走。
我靠着下限也要吃你。
为权益抗争,维护自己权益,保护自己,这本身没有错,哪怕是面对商家,商家侵犯了你的权益,你和商家斗争到底,这值得鼓励。
但是,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不是所有关系都是零和博弈。
对抗和打回去也要看场景和目的。
很多时候你占理,但你并不能在理中收获大量的利益,这时候,把对方逼到死角,就很没有意义。
最典型的就是服务场景。
作为顾客,你是上帝,没错。
但上帝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不是对骂。
这种极端事态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在争一个口舌之快的时候,换来了一个极大的损失。
不是说什么得饶人处且饶人,而是你应该考虑下自己的行为所能带来的收益风险的比例。
对抗没错,什么时候该对抗?能够换来更大的利益的时候抗争。
老板pua你,你通过对抗获得了更好的待遇和发展机会;
公司无理由辞退你,你通过对抗获得了实际的金钱收入;
男朋友骗你,你通过抗争避免自己被绿获得了一个更好的人生。
商家坑了你,你抓住机会索要赔偿。
这时候你为自己利益去对抗没错。
什么时候不该对抗?
当利益不大而风险很高的时候。
比如说当你在餐厅吃饭面对服务员时,如果事情不大你根本没必要去跟服务员去争论对抗,一方面给自己找不痛快,另一方面,服务员是真实掌握着你的消费体验的,你不知道他受了气之后会不会在端上来之前在菜里给你吐口痰。
当对方手里握着方向盘,当端着你准备吃进去的事物,当他掌握着迫害你的主动权的时候,不要去求全责备。
你可能没错,而且甚至在道德上是绝对的优势,但是没必要。
收益太小,风险太高的事我一向不推崇。
很多事情没错,但是也没必要。
面对一个司机的无心之失,可以说司机两句,可以选择事后投诉(百分百你赢,因为有录音,而且有你的留言记录),可以直接取消订单。
但他偏偏选择了一种最无理性的行为,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双方激烈的争吵,司机把他赶下车之后,这个事情其实已经结束了。
但这时候仍然选择用扔水瓶的方式去激怒握着方向盘的司机。
他错了吗?没错。
活该吗?不活该。
我同情他吗?同情。
但如何?
死都死了,什么东西都没意义了。
你轻松的站在了道德的高地上时,刀却在别人的手上。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你确实是对的,但正确二字敌不过扎向你喉咙的刀子,也挡不住撞向你身体的车子。
你对,你勇,你甚至用生命证明了你对和勇。
别人怂一点平安顺遂,你死得很勇。
你有错吗?没错。
窝囊吗?窝囊。
但这时候对错还重要吗?
而且面对风险远大于收益的事情,没头没脑的冲了过去,然后成了风险和情绪的牺牲品,憋屈不憋屈啊?
我不是说对方报复的行为是对的,他不对,他该判刑,你才对。
但那又如何?相对于可能引发的风险,逞一时之快,证明自己“正确”这件事,真的那么重要吗?
难道事后没有其他的方法来出气吗?我小学时候就知道挨揍一定要当场服软,然后事后叫人在没人的地方堵对方痛快的揍。
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风险管理问题。
在高风险和低收益面前,纠结对错很无聊。
许多时候我们没错,但没必要为了一个“对”字而置风险于不顾。
就像我常常说的那样,女生穿得太性感的时候不要走阴森的小路,最好有人陪,年轻人不要轻易在公开场合炫富,不要看不起穷人,正常人不要在夜店里找真爱搞结婚。
有人会说,我可以骚你不能扰,穿的性感不是我的错。会说我可以炫你不能抢,有钱不是我的错。会说夜店里也有真爱,泡夜店没有错。
是的,你说得对,但你的正确在风险和概率面前一文不值。
夜路上那些街溜子对你起色心的时候不会管你对不对;
别人厚着脸皮跟你借钱骗你钱的时候不会管你对不对;
别人抽烟喝酒蹦迪绿你的时候同样不会管你对不对;
放飞自我有代价的,朋友。
当风险肉眼可见的增大甚至危害到你自身的时候,没必要因为正确而选择对抗。
你硬要站在一栋危楼下,说物业、市政不禁止你站在这里,你没错,被砸了也是市政和物业的错。
确实如此,但你的命就这样没了。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因为硬要站在危墙下的,不是君子,是蠢人。
很多事情你是对的,但你就是讨不了好。
我不是说你要怂,你要装,你要卑微的活着任人欺负。
而是当一个行为可能带来高风险,而这个行为本身可做可不做的时候,不要做。
规避风险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假如你的人生意义就是追求绝对的正确,那当然没问题,你对,你全都对,你当然对。
你没错,世界错了。
但世界不想认错,只想收拾你怎么办?
别天天网文看多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现实中真这么霸气的龙傲天火葬场都烧不过来。
对抗策略的前提一定是风险小于收益,且双方在规则内被约束到极致的情况下,这时候你下限低,你占便宜。
当你去面对那些服务业的朋友的时候,人家的下限比你低好不好,你非得不依不饶,你就只有智商比较低。
“对抗文化”盛行的时候,大家追求的,就只是一个爽字。
那种“我一个人对抗全世界”的爽,那种“我在误解和非议中找寻到自我”的爽,那种“我打败了那些愚蠢唯利是图的垃圾捍卫了自己”的爽。
但很多时候,这种所谓的“爽”只存在于网上,只存在于他人编造的营销案例和个别特殊的例子里,而现实中大量维持付出代价的案例你看不到,你所能看到的,就只有代价最惨烈的那两三个。
这其实是无脑爽。
很多人,只会觉得自己是成功案例的主人公,却从不觉得自己也会是失败案例里的牺牲者。
当他们第一次意识到风险的存在的时候,代价已经悄然降临。
所以朋友们,狠的时候要狠。
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时候不该狠。
不要让自己,成了对方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些能,真没必要逞。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B_5W9sNqEgRE9RjhHzviQ
(四)区属市重点招生的变化和影响
对于家长们择校的建议:
1、一线小学+一线初中,仍旧推荐,尤其目标是985和211的学生家长。但如果房价过高,超过家庭预算,可以根据家庭情况做一些取舍。
2、利好一线小学+二线初中。在小学阶段积累足够的实力,进到二线初中拿到校的名额分配,也是一种策略。
3、利好二线小学+二线初中,当这个组合与双一线的房价差距特别大的时候,双二线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对于升学目标不是太高的家长可以考虑。
4、菜/普小+菜/普中,不建议主动选择。即便不是为了冲击四校八大,至少好学校的风气好,未来不论去哪里读书,还是会受益的。而双菜组合无论从学校环境来看,还是学生实力来看,都不是。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B-uA23nwWf1LsAnOXWb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