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7pjkNsH8X46ZiQGUCgTAw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7pjkNsH8X46ZiQGUCgTAw
文/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刘玉祥
说到平行志愿,考生们耳熟能详,知道这是让自己放心大胆填志愿的一种方式。但细究平行志愿到底是什么逻辑架构,志愿与志愿之间的平行关系如何体现,恐怕很多人隐约有感觉,却解释不清楚。
考生去问家长,不少家长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爸爸妈妈当年高考的时候平行志愿还没有诞生,他们自己也没有填过平行志愿。高考是人生大事,提前花点时间搞清楚其中重要概念,让自己到实战填志愿的时候心中更加笃定,显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有必要的事情。
高考里面主要有两种志愿方式,一种叫顺序志愿(有的省称之为传统志愿或者梯度志愿),一种叫平行志愿。两种志愿的填报理念和投档方式完全不同,平行志愿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在平行志愿批次,众多考生可能会填到同一个志愿,应该优先考虑投档谁,如何实现这种考虑呢?一名考生会填报多个志愿,凭什么将他投档到某个志愿而不是其他志愿呢?这些问题讲技术原理太烧脑,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就是“和别人比分数高低,到自己看志愿先后”。
我们以本科普通批为例,对平行志愿做个通俗易懂的讲解。 假设有一幢摩天教学楼,里面有上千间教室,每间教室里的座位数量不等。大家就把教室理解为志愿,把座位数理解为计划数。现在老师说,同学们把自己最想进的教室按喜欢顺序写在纸上,每个人都不要受别人影响,按自己的意愿选,但最多选24间。选的时候要看清楚教室门上贴的科目要求,自己小三门选科符合的才能选,不符合的选了也进不了。选教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酝酿志愿,写到纸上就是填志愿,最多选24间代表本科普通批最多可以填24个志愿。
等所有人都选完教室,老师把大家组织到操场上排队。高考总分高的往前排,总分低的往后排,总分一样的看小分。这样,几万名考生就被排成了长长一列。排队先后就是投档位序。
接下来,老师就要领大家进教室。规则是前面一名同学进了教室坐定之后,后面一名同学才被允许进大楼。每个人都只能被领进一间教室,并且要按照他写在纸上的顺序,只要写在前面的教室没有坐满,他就必须坐进去。
排在队伍之首的是所有人里的最高分,被第一个领进大楼。这个时候,大楼里空无一人,所有的教室都空空荡荡。这名同学当然就被领到他自己写在纸上的第一间教室,顺利地坐了下来。然后老师去领第二名同学,除非他选的第一间教室里只有一个座位并且被第一名同学坐掉,否则肯定能够顺利坐下。
老师就一个接着一个领,并且严格按照每位同学选的教室顺序,从第一间看起,第一间满了就去看第二间,第二间满了就去看第三间,直到哪间里面有空位,就让这位同学坐进去。进教室的过程,在高考招生里叫投档,坐得进去就代表投档成功。
老师仍旧忙着一个接一个领。领到第N名同学的时候,发现明明允许最多选24间教室,但他的纸片上只写了5间。领着他跑了一圈,不巧的是这5间教室全都坐满了。于是,这位同学哪间教室都没进成,只能悻悻地退出大楼回到操场。这就叫脱档。脱档考生不可以临时指着某个空教室说想进那里,投档规则不允许,每个人都只能进自己事先选定的教室。这就是志愿的公平性。
老师很忙,要把操场上排队的同学统统领一遍,一直到排在最后一名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可能哪位同学选满了24间教室,但是运气不佳,轮到他进大楼的时候这24间全都坐满了。这种情况也是脱档。不过,这类脱档大都属于实力不济、无话可说,而前面那位第N名同学基本属于盲目自信、自吞苦果。
脱档的同学只能等征求志愿的时候再次选教室。只是等到征求志愿时,代表好学校的教室已经全部坐满,尚有空座的基本上只会是大家选择愿望不强的、代表偏远学校或者薄弱学校的少量教室。
这个过程描绘起来好像很漫长,实际投档的时候只需几秒钟。真实招生中,填报平行志愿并非如此简单,另有“冲一冲”“稳一稳”“守一守”的宝典可以探寻。而此时,每间教室里的学生也只是暂坐座位。录取铃声响起之后,不符合要求、不服从调剂的同学仍有可能被请出教室,回到操场。
内容来源:上海国子监发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sWpKHV2VsTdbl5fGl0gvw
作 者 | Tan Weizhen 扑克投资家翻译
来 源 | CNBC
由于参战双方都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俄乌战争爆发后,小麦价格大幅飙升。随着印度宣布粮食出口禁令,小麦价格又飙升了约6%。
正如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的分析师Joseph Glauber、David Laborde和Abdullah Mamun在4月份的一份说明中所说的:
由于去年新冠疫情导致的粮食供应链中断和干旱减产,粮价已经很高,俄乌战争爆发的时间点对全球粮食市场来说是个坏时机。 ……
随着战争的继续,粮食短缺,特别是谷物和植物油短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将导致更多国家转向限制贸易。
事实也像学者所预言的一样。俄乌冲突开始后的几个月里,禁止粮食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名单不断加长,而日益高涨的粮食保护主义正加剧市场混乱。本文就来盘点一下相关的国家和措施,供读者参考。
下达农产品出口禁令的国家和地区
国家和地区 | 食品类型 | 禁令截止日期 |
阿根廷 | 豆油、豆粕 | 2023年12月31日 |
阿尔及利亚 | 面食、小麦衍生品、植物油、糖 | 2022年12月31日 |
埃及 | 植物油、玉米 | 2022年6月12日 |
小麦、面粉、油、扁豆、面食、豆类 | 2022年6月10日 | |
印度 | 小麦 | 2022年12月31日 |
印度尼西亚 | 棕榈油、棕榈仁油 | 2022年12月31日 |
伊朗 | 马铃薯、茄子、西红柿、洋葱 | 2022年12月31日 |
哈萨克斯坦 | 小麦、小麦粉 | 2022年6月15日 |
科索沃 | 小麦、玉米、面粉、植物油、盐、糖 | 2022年12月31日 |
土耳其 | 牛肉、羊肉、山羊肉、黄油、食用油 | 2022年12月31日 |
乌克兰 | 小麦、燕麦、小米、糖 | 2022年12月31日 |
俄罗斯 | 糖、葵花籽 | 2022年8月31日 |
小麦、梅斯林(一种小麦和黑麦的混合物)、黑麦、大麦、玉米 | 2022年6月30日 | |
塞尔维亚(不包含科索沃和梅托西亚自治省) | 小麦、玉米、面粉、油 | 2022年12月31日 |
突尼斯 | 水果、蔬菜 | 2022年12月31日 |
科威特 | 鸡肉制品、谷物、植物油 | 2022年12月31日 |
资料来源: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jGwwdfXy0UfqnlGjgX9Lg
主线与支线
有什么事情是在死亡之前必须做的,如果不做就会感到遗憾?
如果要为我的过去写一个回忆录,哪些事情是我真正觉得重要的?
如果要为我的未来选择一种生活状态,我最想过上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扮演和观察
练级和成长
体验和通关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震谷子
◎编辑 | 黄汉城
关键时刻,一场重磅的座谈会,曝光了不少隐秘信号。
5月18日,高层在云南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进一步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
值得注意的是,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12个省政府负责人参加座谈会,其中10个省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十位。
在经济波诡云谲的非常时刻,还得要十大经济强省出来多做贡献啊。
这场重磅座谈会上,有一段话非常值得关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上半年基本实施完毕;各地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看得准的新举措能用尽用,5月份能出尽出,确保上半年和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使经济较快回归正常轨道。”
这段话,耐人寻味。
“上半年基本实施完毕”,意味着该做的都几乎全部释放出来了,没有藏着掖着的了。
所以,才会要求各地“看得准的新举措能用尽用”,这是在鼓励地方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向前探索,拿出一大批稳经济的新举措。
这不禁令我想起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句名言,“摸着石头过河,杀出一条血路来”。
特殊时期里总是能孕育倒逼出深层次改革。前景越是混沌,解绑手脚尝试突破的空间也就越大。
这不,地方上已经开始迫不及待了。一轮轰轰烈烈的稳经济浪潮拉开了帷幕。
座谈会的主题工作中有三个字意味深长——
“保就业”。
如果我没记错,这已经是高层在一个月内第五次谈到就业问题了:
5月1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
5月5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举措,以保市场主体稳就业;
4月2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稳岗促就业政策力度;
4月2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稳就业与稳物价同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主要支撑。
你看,几乎每一周都在部署这个工作,保就业真的太太太重要了!!
确实,今年的形势变化接连超出预期。
正如18日的座谈会提到的:
“受新一轮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影响,3月份以来,特别是4月份部分经济指标明显转弱,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4月份的许多数据,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首先是具有前瞻意义的金融数据。
4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仅有9102亿元,同比少增9468亿元,环比3月的4.65亿元也减少了八成。
金融从业人士@大卫翁注意到,社融中最核心的一个分项,也就是新增人民币贷款,之前的一致预期是最低也有1.49万亿,而最终的结果,是6454亿。
本来按照历史规律,3月天量社融之后,次月就是跌的,但4月份如此意外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还是显示出人们变得更为保守了,甚至有些需求会在疫情之后直接消失。
最新的房地产数据也显示出相同的趋势。
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4月份新增个人住房贷款罕见下跌605亿元,这是2007年有数据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全国楼市在短暂企稳后再现下跌势头。4月,房价下跌的城市数量环比增加,整体新房房价自2015年12月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
不仅如此,4月份的社会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
除了粮油、食品、饮料、中西药、石油及制品这些大多数跟安身立命相关的消费类型在增长之外,烟酒,服装,化妆品,金银珠宝,汽车,家具,通讯器材都在跌。
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中国周度智能手机销量追踪报告显示,与 2021 年同期相比,自 2022 年的第六周以来至今,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已连续下降 10 周。
连头部品牌,销售额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投资和消费都出现转弱迹象,因此当史上最多的1076万高校毕业生走向职场才猛然发觉,当前是非常尴尬的局面。
复杂的形势下,无论是全球顶尖学府的骄子,还是在海外泡了几年的归国青年,都涌向了小县城。
浙江丽水遂昌县,GDP153亿元;江苏盐城滨海县GDP 565亿元,跟北上广深比起来真的就是小地方。
如今知名学府的毕业生纷纷扎根基层的基层。
这些人里面,不少还是理工农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很多人期待他们去到国家顶尖的一线科研场所,攻坚“卡脖子”技术。但这些人才,却毅然选择在小县城里奋斗。
多少人,因为一场疫情,人生的轨迹就此被扭转。
为了保住就业、改变预期、刺激需求、稳定增长,各地各部门接下来的动作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
第一,松绑楼市,从二三四线城市向一线城市包围,相关政策会进一步发力。
上周末,央行意外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20个基点,开启“4.4%”时代。
有机构统计,包括广州、深圳、天津、济南、青岛、郑州、苏州、昆明、重庆、沈阳、日照、濮阳、常熟、胶州、南通、宜宾、无锡、常州、阜阳和西昌20个城市均出现了4.4%的房贷利率。
接下来的楼市,肯定还有更多的“惊喜”。
这不,今天(19日)就有城市做出了突破性的探索,同时下调首付比例和首套房利率,堪称又一张王炸。
根据界面新闻报道,石家庄首套房首付比例从三成降至二成!!同时把首套房贷款利率最低降至4.4%,打起了组合拳。
多久没见到的二成啊!
同样在今天,江苏常州一大早就扔出了重磅消息,大幅调低二套房首付比例,由60%降为30%!
通知要求,自2022年5月19日起,对常州市区范围内,已拥有一套住房且相应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时,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不低于30%。
30%!!跟首套房首付比例一样了。
这不是发生在人口流失的东北,也不是偏于一隅的西南山区,而是连南京都不放在眼里的苏南啊!
常州2021年的GDP达到了8807.6亿元,同期增量超过1000亿元,名义增速13%,妥妥的下一个“万亿俱乐部”成员。
连发达的长三角,动起楼市来都这么猛。
当我还在感叹常州的力度之大,却刷到了另一则消息,杭州突然宣布一系列楼市新政,符合条件的三孩家庭能多买一套房!
5月17日,杭州市卫健委专门对新政中的“符合条件的三孩家庭”进行了权威解答:
《通知》中的“符合条件的三孩家庭”是指同一对夫妻(至少一方为杭州户籍)2021年5月31日(含)后生育三孩的家庭。即申请人双方应具有合法的夫妻关系,已共同生育或合法收养三个子女(现有子女数),其中第三个子女的出生或收养日期应在2021年5月31日(含)以后。
我看了三遍这段话,确认自己没看错,杭州人收养三胎,就能多买一套房!!
杭州这个大动作,还有两个意味深长的延展。
首先,把生育跟住房绑定在一起的城市越来越多了。
江苏南京,多生娃可以拿到新房票;
浙江舟山,多生娃可以多申请公积金贷款;
江西景德镇,多生娃可以直接拿到购房补贴,二胎奖励200元/平米,三胎奖励300元/平米;
江苏苏州,多生娃可以在出售新房时不受转让年限制约……
同样多生一个孩子,在不同的地方还能享受五花八门的优惠和补贴,地方真是智慧无穷啊。
“多生孩子多套房”,会成为未来的趋势吗?
至少,这类新政适应了近年来鼓励生育的政策导向,又符合了今年房地产“因城施策”的要求,强强联合,或许会释放一部分换房需求。
不仅是购房层面,政策大方向可能突破到租房层面,即租赁住房与生育政策结合到一起。
最典型的就是前段日子全网刷屏的长沙。
长沙规定说,只要业主与试点企业签订协议,把存量房拿出来用作租赁住房超过十年,将不纳入家庭套数计算,即不再受限购政策限制。
结果是仅5天时间就有近1200套存量房出来响应,申请供作租赁住房,可谓是掀翻了整个房产市场。
总而言之,非常时期,我们要开始习惯非常举措的出现了。
我相信,接下来各地一定会接二连三的曝出重磅新闻,形成此起彼伏的浪潮。
第二,各类政策都会优先刺激内需,恢复消费动力。
比如今天,浙江把0到6岁婴幼儿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到较普通城乡居民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的水平。同时还要把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等治疗不孕不育的辅助生殖技术费用,纳入医保范围。
这相当于,国家花钱鼓励你多生孩子,同时又减轻生育成本,有利于家庭把省下来的钱拿去消费。
这个措施,既针对了长期的人口问题,又是刺激消费的方式之一。
当然,就当前稳定消费和就业而言,发钱和发债或许是更快见效的方向。
投资和消费走弱的背后,其实是信心问题,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信心和预期。这才是稳增长的核心。
很多人正在期待两个大动作。
第一,2020年横空出世的“抗疫特别国债”,是时候王者归来了。
所谓特别国债,是有特别用途、服务于特定政策和项目的国债。因其用途特殊、发行规模弹性大、发行流程简单灵活等特点,成为特殊时期财政开源的重要手段。
历史上中国共新发了三次特别国债,续作了一次。最近的一次是2020年,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财政部公开发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募集的部分资金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方式直达市县基层,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这1万亿的抗疫特别国债,其中3000亿元转入中央一般预算收入,被中央统筹使用,而7000亿分配到地方,由地方负责偿还。
有了新的资金来源,地方财政就有机会增加开支,有机会直接给中小微企业补贴发钱。
第二,直接给中低收入群体发消费券,扩大发放的范围,降低领取的门槛。
比如,香港的经验告诉我们,消费券可以成功撬动十倍以上的消费增长,且又再一次帮助了企业的信心复苏。
又比如,李稻葵在清华五道口论坛上提出,发放生活补助,上海600万家庭,收入最低的10%,每个家庭发1万元现金补助,稳住他们未来的收入、稳住消费、稳住健康。
还比如,连一向强调投资重要性的林毅夫,在北大国发院举办的研讨会上都开始建议,在封控的地区,给每个家庭发放1000元支持消费,其中500元是消费券,另外500元以数字人民币发放,还能顺带推广一波数字人民币。
前几天的清华五道口论坛上,林毅夫说:
中国要保持动态发展和开放的态度,总有一天经济总量会是美国的两倍。那一天到来了,美国将不得不做一个平衡和抉择,必须跟中国做贸易,必须跟中国维护好关系。
三天之后,马斯克在接受“全方位”(All-In)播客主持人采访时表示,中国将成为一个经济体量两倍于美国,甚至三倍于美国的经济体。为了与中国竞争,美国必须“停止内讧”。
你看看,连世界首富都如此看多中国的未来,为美国的将来感到担忧,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支棱起来呢?!
没有永远的困难,历史的潮水一定是往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