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不止印度,这些国家和地区也下了农产品出口禁令

 者 | Tan Weizhen 扑克投资家翻译

来 源 | CNBC

由于参战双方都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俄乌战争爆发后,小麦价格大幅飙升。随着印度宣布粮食出口禁令,小麦价格又飙升了约6%。

正如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的分析师Joseph Glauber、David Laborde和Abdullah Mamun在4月份的一份说明中所说的:

由于去年新冠疫情导致的粮食供应链中断和干旱减产,粮价已经很高,俄乌战争爆发的时间点对全球粮食市场来说是个坏时机。

……

随着战争的继续,粮食短缺,特别是谷物和植物油短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将导致更多国家转向限制贸易。

事实也像学者所预言的一样。俄乌冲突开始后的几个月里,禁止粮食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名单不断加长,而日益高涨的粮食保护主义正加剧市场混乱。本文就来盘点一下相关的国家和措施,供读者参考。

下达农产品出口禁令的国家和地区

国家和地区 食品类型 禁令截止日期
阿根廷 豆油、豆粕 2023年12月31日
阿尔及利亚 面食、小麦衍生品、植物油、糖  2022年12月31日
埃及 植物油、玉米 2022年6月12日
小麦、面粉、油、扁豆、面食、豆类 2022年6月10日
印度 小麦 2022年12月31日
印度尼西亚 棕榈油、棕榈仁油 2022年12月31日
伊朗 马铃薯、茄子、西红柿、洋葱 2022年12月31日
哈萨克斯坦 小麦、小麦粉 2022年6月15日
科索沃 小麦、玉米、面粉、植物油、盐、糖 2022年12月31日
土耳其 牛肉、羊肉、山羊肉、黄油、食用油 2022年12月31日
乌克兰 小麦、燕麦、小米、糖 2022年12月31日
俄罗斯 糖、葵花籽 2022年8月31日
小麦、梅斯林(一种小麦和黑麦的混合物)、黑麦、大麦、玉米 2022年6月30日
塞尔维亚(不包含科索沃和梅托西亚自治省) 小麦、玉米、面粉、油 2022年12月31日
突尼斯 水果、蔬菜 2022年12月31日
科威特 鸡肉制品、谷物、植物油 2022年12月31日

资料来源: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

 

盘点:不止印度,这些国家和地区也下了农产品出口禁令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jGwwdfXy0UfqnlGjgX9Lg

​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吗?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长

几乎一夜之间,“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成为了社会焦点。这令还存有饥饿记忆的一代人立即紧张起来。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856亿斤,比2019年增加24.2亿斤。然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官方发布消息,截至今年8月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万吨,同比减少938.3万吨,减少比例超过20%。今年粮食稳定增产,国家储备粮收购为何又大幅度减少?

不久前,联合国机构发布《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有近6.9亿人挨饿,比2018年增加了1000万人,5年内增加了近6000万人。到2020年底,约有8300万至1.32亿人因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而挨饿。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忧心忡忡:“我们的食品系统正在失灵!”全球真的面临粮食危机吗?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经济全球化、中美硬脱钩、农业技术与中国粮食安全的关系。

本文逻辑:

一、中国如何养活十四亿人?

二、真正的粮食危机是什么?

三、逆全球化是否诱发危机?

(正文约7500字,阅读时间约30分钟,感谢分享

 

 

01

中国如何养活十四亿人?

 

中国会出现粮食危机吗?

目前,中文网络上最有力的稳定言论是中国粮仓殷实:201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大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国内自给率均在98%以上。

今年受疫情和洪水冲击,中国夏粮产量依然达到2856亿斤,增产24.2亿斤,相较去年同比增长0.9%,创历史新高。

不过,这是从静态角度看问题,没能给出趋势性的判断:未来几年是否发生粮食危机?

从中国粮食增产动态过程——中国如何养活14亿人,我们或许更能够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一问题。

公开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整体呈上升态势:

1978年粮食总产量为3.04万吨,到1990年达4.46万吨,增长率高达46.7%。这一时期的粮食增产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二是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如种子、化肥、农耕机械等。

进入90年代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但到1996年突破5万吨时,中国粮食产能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瓶颈。之后几年粮食总产量持续下跌,2000年减产10%,2003年跌至4.3万吨,低于1990年的水平。

​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吗?

图:1978年-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来源:国家统计局

所幸的是,2003年后粮食持续稳定增产,2007年重回5万吨,2013年突破6万吨,2019年达到6.63万吨,再创新高。这一轮粮食的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化下的粮食结构优化。

关键事件是中国在2001年底加入WTO。入世谈判非常艰难,其中农业是极其敏感的议题。当时,国内有人反对说,如果让美国农产品进入中国控制了国人的口粮,中国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但是,中国高层渴望达成农业方面的协议。

1999年4月朱镕基总理访美。朱镕基希望这次访美能够达成入世协议,但是当时美国的政治气氛不太友好。

据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回忆,朱镕基到白宫对克林顿总统讲:我们这次能不能签,取决于美方的政治判断,无非是三种可能,一个是不签;第二是如果政治气氛合适的话,就决定签;第三是如果不签的话,双方能不能先签署在农业问题上已经达成的那些部分的协议。

为什么当时朱镕基急于达成农业方面的协议?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高层希望入世来缓解粮食压力和粮食安全。当时中国高层的考虑是基于迫切的现实:九十年代中国粮食产量基本满足需求,但处于偏紧状态。从1996年开始到入世之前,中国粮食总产量却持续下滑,人口增长率还在1.04%。如此,十多亿人吃饭的压力巨大。所以,中国希望通过国际市场来优化粮食结构和提高粮食产量,通过进口廉价粮食来养活更多人口。

具体是怎么做到的?

入世后,尤其是2006年开始,中国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主粮的播种面积增幅较大。

2008年之前,小麦种植面积低于2400万公顷。2008年全球粮食涨价,中国加大了小麦的播种。从2009年开始,小麦播种面积均超过2400万公顷。稻谷和玉米的播种面积也是从2008开始增加,稻谷到2011年稳定在3000万公顷以上,玉米到2012年稳定在3500万公顷。

随着播种面积的增加,小麦、稻谷和玉米的年产量也水涨船高,从而推动中国粮食稳定增产。

另一方面,中国减少了大豆、粗粮、糖料及棉花的种植面积或比例,将更多的土地腾出来种植小麦、稻谷和玉米。

​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吗?

图:2006年-2016年中国粮食作物及三大主粮的播种面积,来源:大国粮商

2001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948万公顷,到2012年播种面积下降到了717万公顷。同时,年产量也从2001年的1540万吨下降到2012年的1300万吨。其中,2006年中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种植面积同比减少了25%,2007年又比2006年减少了12%。

另一个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刚超过1000万吨,到2017年这一数据达到9556万吨,增加了9.5倍。其中,2006年,中国大豆净进口2800万吨,约是当年国内产量的1.8倍。

这种全球化的粮食结构优化完全符合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中国种植大豆、大米、玉米、小麦的成本都高于美国,但是大豆最甚。因此,中国向美国进口大豆,国内多种植三大主粮(还有主粮安全考量)。

以当前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价格为例。按1:6.93的汇率折算,美国大豆价格约2855元(人民币)/吨,中国大豆的期货价格约3300元/吨,每吨差价达445元。在2008年之前,这一差价更大。

同时,美国小麦期货价格为1282元/吨,中国小麦期货价格约2500元/吨,每吨差价高达1218元;美国期货玉米的价格为921元/吨,中国玉米期货价格超过2200元/吨,每吨差价高达1279元。

可以看出,中美之间小麦、玉米的差价要大于大豆。这说明,通过十多年的采购,中美之间的大豆价差有所平抑。

大豆是饲料的主要原材料。美国廉价的大豆是其肉类价格低廉的重要原因。美国生猪批发价每千克在8元(人民币)左右,中国受非洲猪瘟冲击,生猪批发价格每千克涨到30多元。如今国内的饲料原料不少来自美国的大豆。如果不是廉价大豆,中国肉类价格还会更高。

​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吗?

图:2019年中国主要粮食供需状况(单位:百万吨),来源:苏宁金融研究院

所以,入世以来,中国利用了国际市场资源,有选择地调整了粮食结构,减少了大豆、粗粮等种植,采用进口替代的方式弥补,同时扩大了三大主粮的种植面积,从而形成了今天中国粮食的基本盘。

如上图,大豆、玉米、小麦是中国三大主粮,自给率超过98%。玉米和粗粮的年需求规模在2亿吨以上,大米和小麦在1亿吨级别。大豆需求量不小,在一亿吨级别,占全球大豆消费需求的30%。但产量很低,只有1528万吨,而且库存不足,年进口量达到9410万吨,进口依赖度接近90%。【2】

这是中国养活14亿人口的基本盘。这基本盘表面上是粮食高自给率的结果,但其实是建立在全球化粮食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的(如今全球各国皆如此,以下分析)。反过来说,如果逆全球化持续,中美硬脱钩,中国的粮食基本盘或生变。

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短期隐患。

 

 

02

真正的粮食危机是什么?

 

入世后,中国利用全球化资源优化了国内粮食结构,提高了粮食产量。这里的全球化资源包括商品资源,还包括关键的农业技术资源。

种子技术革命,是现代农业增产的根本动力之一。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种子出口国和技术强国。

美国孟山都、杜邦和先正达三巨头控制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种子销售。

中国是全球种子进口大国。种子进口国高度集中在美国、荷兰和日本三个国家,其中对美国的进口依赖度是最高的。

2000年开始中国种子进口总额持续增加,从7740.87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30122.98万美元。中国种子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逆差态势。其中,2006年种子进口总额达到了32837.51万美元,逆差额达到最大的2.33亿美元。

在全球前十名国家种子进口贸易总额中,中国在2000-2010年间的进口占比遥遥领先。其中,2002年、2003年进口占比超过90%,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均超过80%。

比如,美国黄沙大豆是1990审定的高产品种,在美国亩产高达千斤以上。次年,引入中国,亩产也接近千斤。不过,中国的种植成本比美国高不少。这是为什么?

除了种子外,农业机械、农药化肥及现代化大农场管理也是现代农业革命的关键。

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农场开始大规模引入联合收割机,粮食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美国约翰·迪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商。它与凯斯纽荷兰、爱科集团和日本的久保田占据了世界农业机械市场的半壁江山。最近20年,中国大面积普及农业机械。近些年,岭南丘陵一带都引入了小型联合收割机。

化肥中的氮,原本是二战中炸药的主要成分。战后,原本军用的氮和硝酸盐生产工艺民用化,农业化肥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六十年代后,矮秆杂交种子研发成功,使作物在吸收化肥后不会倒伏,化肥在美国农场大规模使用。美国科赫肥料和CF肥料是世界级肥料制造商。最近几十年,中国粮食增产得益于化肥技术的进步,但存在过度用肥的问题。

再看农药。以草甘膦为例,草甘膦又称除草剂,可以快速高效地控制杂草,大大节省了人力。美国孟山都开发了抗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和棉花。在这类转基因品种上使用除草剂,效率高且不伤害作物。目前,这三大作物分别占据了美国栽培面积的90%、67%和67%。美国孟山都、杜邦和先正达还是农药生产巨头占据了全球一半的农药销售。

从经济学的角度,耕地的肥力会呈现递减规律,从而导致粮食产出持续递减。这是当年马尔萨斯做出悲观判断(马尔萨斯陷阱)的主要依据。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推动边际递减曲线右移,才能避免粮食产出持续递减。这就是现代农业技术解决粮食危机的经济学解释。

但是,另一个角度反映,中国农业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我这里引用彭博社专题文章《耕耘世界—中国在全球布局以防粮食危机》中的数据【3】:

化肥使用量:中国每公顷农田的化肥施用量接近600千克,远超世界平均线,是美国、印度、巴西、法国的两到三倍。另外一个数据显示,中国农药施用量也是欧美国家的一到六倍。

​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吗?

图:中国、美国、法国等国化肥施用量,来源:彭博社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户均耕地面积小,规模经济不足;二是国产化肥、农药技术偏低。

这说明中国农耕还处于粗放状态,技术含量、经济效率和规模经济偏低。浙江大学谷保静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文章通过量化统计显示,户均耕地面积每增加1%,每公顷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分别下降0.3%和0.5%。【4】

​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吗?

图:中国(红)、日本(灰)、巴西(绿)、印度(黄)、欧盟(橙)、美国(浅蓝)、世界平均(深蓝)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自1960 年来的变化曲线

为什么中国的农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

主要原因有三:

一、农业技术水平上游的育种、化工、高端制造缺乏竞争性。

中国90%的农作物品种是由500多家科研院所完成的。据统计,目前全国市场上有1万多个合法品种,其中有种植面积的仅有3000多个,占30%左右;有70%左右的品种种植面积很少,甚至没有种植面积。【5】另外,农业、化肥的上游原料及技术主要在中石化、中石油手上。

二、粮食下游收购市场缺乏竞争性,粮价偏低抑制了积极性。

三、农产品及技术进口受限制,降低了国内市场的竞争性。

中国加入WTO时只保留了八种商品的进口国营权,其中包括粮食、棉花、植物油、食糖、化肥五类。

四、农村集体土地缺乏流动性,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抑制了经济效率、农业机械及农业技术进步。

彭博社专题文章显示,中国93%的农场占地面积小于2公顷,美国89.3%大于5公顷。澳大利亚每个农民耕作面积为156公顷,美国为73公顷,法国为25公顷,中国只有0.5公顷。【3】

中国“碎片化”经营的原因是,在现有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下,土地很难流转。很多农民既在城镇打工,又兼顾种植少量的地。在种情况下,施肥用药偏于粗放,大型农耕机械无法派上用场。

农业技术和土地制度抑制了农业经济效率,导致农民流失,土地荒芜,村庄荒凉。

浙大谷保静团队调研全国范围内逾2万农户发现,在“打工”与“种地”之间,存在一种预期收入的竞争关系。研究量化分析认为,18亩是一个临界点。耕作面积超过18亩后,农民才觉得专心农业劳动比进城打工更为赚钱【4】。但是,中国的户均面积远低于这个规模。

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人口转向工业,农村人口转向城市,是大势所趋。比如,1900年,41%美国人是农场工人,现在只有不到1%美国人在农场工作;1940年,美国有700万人在农场,但现在只有2万。

这里需要区分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上,农业是天然的“计划经济”,受限于气候、土壤及季节周期。农业的土地、农民无法在全球化市场中流转,也影响了农业效率。工业多数不受气候和季节周期限制,资本和高级人才可跨国流通,工业效率较高。农民倾向于从农业流转到经济效率更高的工业领域赚取更多收入。

如果经济资源是自由流动的,工业的经济效率对农业和服务业产生溢出效应。大量农民在工厂中赚取更多的收入,然后购买更多的粮食、食品,从而带动农业增收。于是,一些农业技术工人、资本也会进入农业,提升育种技术,扩大种植规模,使用农业机械。如此,农业的效率限制逐步会被农业技术进步解放。

​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吗?

图:各国农场规模、耕地面积、劳动生产力及城市化,来源:谷保静团队【4】

最后,农业与工业之间形成一种竞争动态平衡。正如今天的美国,84%农产品由大型家庭农场提供,大型农场带动了农耕机械工业发展。美国农业飞行员一年的收入不低于商飞飞行员。

但是,如果主观因素,如市场壁垒、土地制度、粮食收购等,抑制了农业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那么农民、人才、资金、土地则长期从农业流向工业领域。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长远隐忧。

 

 

03

逆全球化是否诱发危机?

 

结合以上短期隐患和长期隐患,我们可以看出,粮食安全并不能简单地看自给率。

通常,粮食危机出现之前有些预兆:

一、突发世界性灾难,如大规模虫害、大型自然灾害及世界性金融危机。

2020年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称,2019年遭受严重粮食不安全的原因来自3个方面:冲突、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有10个国家出现了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这10个国家人口合计占全球粮食危机总人口的66%,即8800万人。

如今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短期内未必会造成世界性粮食危机,但会让原本存在粮食安全及饮食健康的贫困地区雪上加霜。报告指出,截止到2019年底,全球有1.35亿人口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其中7500万儿童发育不良,1700万儿童消瘦。受到新型疫情大流行和蝗灾的影响,预估2020年底,这一数据将会增加一倍,超过2.5亿人。

二、粮食进口大国开始屯粮,同时通过补贴等方式加大本土粮食耕种面积,政策上应对可能爆发的粮食危机。

三、粮食出口大国开始限制或停止出口。

四、舆论上出现粮食危机与粮食保障两种独立言论,后者以安抚社会情绪,防止民众抢粮、屯粮。

我认为,最需要提防的反而不是第一个预兆,而是第二三四个预兆。为什么?

真正引发粮食危机的并非供应不足,而是人为造成的粮食供应受阻。根据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数据,2019年全球谷物供给量26.19亿吨,超过全球谷物26亿吨的需求量,2015年以来,谷物产量持续超过需求量。【2】

从全球范围来看,粮食作物供大于求。当前,全球累计库存谷物8.17亿吨,创千禧年来的新高。在全球完全无产量的情况下,全球各类的粮食储备仍能满足5、6个月的需求。

但是,当前粮食安全的真正威胁是逆全球化及全球供应系统受阻。

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指出,在许多饥荒的实例中,食物的供应能力实际上并未显著减少。导致大规模饥荒的原因是社会和经济因素,如工资降低、失业、食物价格昂贵、食物分配系统崩溃等,这些因素造成了社会中某些群体的人们陷于饥饿。

这位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的经济学家,在九岁时亲身经历了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这次饥荒造成了三百万人死亡,是近代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饥荒灾难。经他后来研究,如此巨大的人口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饥荒发生时,粮食供应是足够的,但不论市场路径、政府路径都未能将食物送到灾民之手。

森大部分时间投身到拯救饥荒与贫困的工作之中,他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事实是显著的:在骇人听闻的世界饥荒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独立、民主而又保障新闻自由的国家发生过真正的饥荒。无论在哪里,我们都找不到这一规律的例外。”

不过,这句话如今需要放在逆全球化大背景下考虑。新冠疫情和中美硬脱钩可能加剧恶化粮食资源的全球化供应及配置。

首先,各主要国家粮食的自给均依赖于全球化市场。

虽然全球各国粮食的平均自给率超过八成,但这是全球化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

根据苏宁金融研究院的研究数据【2】:

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和欧美是全球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其中,美国是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出口总量超过1亿吨,约占全球总出口量的四分之一,品种以大豆和玉米为主。中国是第一大粮食进口国,进口品种以大豆为主,进口量占全球大豆总产量的27.5%。

俄罗斯出口小麦和混合麦为主,总量为3185万吨。美洲和欧洲以出口小麦为主,合计占全球比重的90%左右。亚洲和非洲是小麦的重要进口地区,其中亚洲占比超过40%,非洲占比超过20%。亚洲人习惯食用大米,生产了全球80%的大米,同时出口大米数量占全球化比重也接近80%。

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全球玉米产区,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的70%以上。亚洲是全球玉米的主要进口区,亚洲进口量占全球市场的40%以上。

所以,当今世界各国较高的粮食自给率,是建立在全球化粮食分配的基础上的。中国大量进口美国的廉价大豆,腾出更多空地种植小麦和稻谷。日韩大量进口欧洲、美洲的小麦和玉米,更多的资源生产稻谷和发展高科技农业。

一旦逆全球化,全球粮食资源配置受到限制,那么全球各国粮食的平均自给率将会下降,部分国家可能面临粮食危机。

目前,已经有部分国家开始阻止、中断粮食全球化供应。新冠疫情期间,越南禁止了大米出口。塞维尔亚停止了葵花籽油和其它农业物资出口。哈萨克斯坦禁止小麦、胡萝卜、糖和土豆等农产品出口。埃及在今年3月28日开始停止了三个月的豆类产品出口。

全球第二大粮食出口国俄罗斯在今年4月份宣布停止向除了欧盟以外的国家出口小麦、大麦、玉米、混合麦等各种谷物。这是俄罗斯近10年来的首次实施谷物禁运。实际上自今年4月以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原11个独联体国家,陆续暂停了对中国的大豆出口。

所以,作为全球第一大粮食出口国,美国是否实施出口限制,对全球粮食安全起决定性影响。通常,美国不会采取极端手段。但是,如果中美矛盾升级,不排除粮食禁运或主动减少进口的可能性。

目前,全球四大粮商中,邦吉、嘉吉和阿奇尔丹尼斯米得兰都是美国公司。他们与法国的路易达孚控制了全球80%的粮食交易量,掌握了定价权和全球粮食供应链。

如果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口粮食,或者国际粮商行使价格控制权,亦或是中国减少采购美国粮食,如之前对美国猪肉实施进口限制,那么,对中国粮食市场造成第一波冲击的是肉类价格上涨。因为中国粮食进口主要是大豆,年进口量超过8800万吨,占国内大豆需求总量的84%,占全国粮食进口总额的73%,而进口大豆是家畜饲料的主要原料。

第二波冲击才是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虽然这三大主粮的自给率高,但一旦大豆进口出问题,容易对主粮自给率造成冲击。如果大豆进口终止,中国需要腾出用地种植更多大豆,否则大豆及大规模的豆制品价格将快速上涨。由于中国大豆产出率很低,要满足超过1亿吨的年需求量,将消耗大量的耕地。如此,小麦、玉米、大米的种植面积将减少,进而冲击主粮供应。

所以,大豆进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有人觉得,大豆不是主粮,对中国整体粮食格局构不成威胁。但其实,大豆的年需求量与小麦是一个级别的,比大米少一些,占大米、玉米、小麦、大豆、粗粮总需求量的11%。

值得注意的是,粮食供应具有很大的乘数效应。大豆单品进口额大幅减少,在豆制品和肉类市场的反应会放大,进而扩大了主粮及整体物价水平上。这主要是由市场预期造成的。粮食安全问题极其容易引发经济风险,物价腾贵,通货膨胀。

原农村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曾表示,粮食安全包括数量安全与结构安全。中国粮食进口超过10%将对全球市场构成巨大冲击,主粮进口1%作为调剂可以,5%对世界的影响就会很大。

比如,今年夏粮虽然增产,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收购小麦却大幅减少。主要原因是农户及粮商预期粮价上涨而“惜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为避免粮价波动而减少收购。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月底前后各主产区小麦价格在每斤1.12至1.22元左右,较去年同期每斤高0.02元左右;早籼稻价格为每斤1.12至1.4元左右,较去年同期每斤高出0.04元左右。

最后回到农业技术上。全球化粮食供应根本上是由技术支持的,如果逆全球化和中美冲突加剧,农业技术输出受阻,种子进口困难,全球粮食减产将立竿见影。大多数人并不愿意看到中美走到这一步。所谓有备无患,粮食安全人命关天。所谓开源节流,开源以技术为本,节流以严控“喝茅台”为先。

参考文献:

【1】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译林出版社;

【2】疫情会引爆全球粮食危机吗,陆胜斌、顾慧君,苏宁金融研究院;

【3】耕耘世界—中国在全球布局以防粮食危机,彭博社;

【4】Policy distortions, farm size, and the overuse of agricultural chemicals in China,Baojing Gu,PNAS;

【5】中国农作物商业化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杨晓东等,农学学报。

(注:感谢苏宁金融研究院、彭博社、谷保静团队等的研究数据及成果)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ItmazYz2xG4jj5A9a7u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