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替视频号打了一场大胜仗

周杰伦,互联网最强地推。

 

作者 I 周佳丽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周杰伦点燃了这个周末。

 

昨晚(5月21日)深夜,陪伴网友两晚的周杰伦经典演唱会重映,以一首《说走就走》而落下帷幕,近1亿歌迷通过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全民K歌以及微信视频号为Jay而聚,刷爆了朋友圈。

 

这是一场集体狂欢,也是一代人的青春盛宴。周杰伦上一张专辑是2016年,最后一次实体演唱会是2019年底,歌迷盼他已久,不少观众感慨:“一个平凡周末的夜,被唱哭了。”

 

 

腾讯,无疑成为最大赢家。腾讯音乐是这场视听盛宴的缔造者——奇迹现场重映计划,让那些曾在岁月长河中深深铭记的演唱会重回大众视野。在此之前,腾讯生态已接连成功举办了西城男孩、五月天、TVB群星、崔健以及张国荣重映等多场线上演唱会,次次刷屏,视频号也由此圈粉无数。

 

疫情三年,线下演唱会已经成为奢望。凭借着视频号,我们开始迎来线上演唱会时代。还有抖音、爱奇艺、网易云音乐也在赶来。下一次,我们会看到谁的演唱会呢?

 

这个周末,1亿人在线看周杰伦

 

这是疫情下青春而热血的一幕。

 

5月20日晚8点,周杰伦魔天伦2013重映演唱会在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微信视频号等腾讯旗下渠道如约开幕,重现了9年前的周杰伦以及《龙拳》、《天台》、《一路向北》、《不能说的秘密》、《双截棍》等超20首经典曲目。次日晚同一时间,周杰伦“地表最强2019”重映演唱会依旧热度不减。

 

“魔天伦”、“地表最强”这两场演唱会,可以说是周杰伦演唱会中的巅峰之作。数据显示,2013年开始的“魔天伦演唱会”共全球巡演76场,吸引了180万人次观众;而从2016年一直持续到2019年的“地表最强演唱会”一共在亚洲、澳洲、美洲,欧洲四大洲,共巡演120场,场场都是一票难求。

 

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响起,一场属于80、90后的怀旧盛会拉开了帷幕,刷爆周末朋友圈。听众们纷纷共鸣:“琴键一按下去,眼泪就下来了”、“我的青春和杰伦的腹肌都一去不复返了”、“疫情还我线下演唱会”……

 

作为华语乐坛长盛不衰的顶流,周杰伦的号召力不容小觑。数据显示,首场“魔天伦”演唱会各平台观看人数突破5000万,“地表最强”共吸引近1亿观众,一度霸榜微博热搜TOP 1。

 

周杰伦,1979年1月生于中国台湾新北市,祖籍福建泉州,4岁时母亲叶惠美意识到他的音乐天赋,于是开始让他学习钢琴。初中毕业的周杰伦未能如愿考上普通高中,后因擅长钢琴而被淡江中学第一届音乐班录取。

 

完成高中学业后,周杰伦没考上大学,而是成为一家餐馆的打工青年。打工期间,周杰伦依然没有放弃音乐梦,把所有的业余时间也都用在了音乐创作上,甚至自己所有的薪水都拿去买音乐上的物件。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杰伦在打工的餐厅弹了两首曲子,意外得到了顾客和老板的赏识。就这样,老板将这个不爱说话、沉默寡言的18岁服务生提拔成了钢琴师,这是周杰伦第一份与音乐有关的工作。

 

也就是这一年,周杰伦在母亲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选秀节目《超级新人王》,并在节目中邀人演唱了自己创作的歌曲《梦有翅膀》,最终被吴宗宪看中,受邀成为其旗下音乐公司的助理,为多位知名歌手写歌。

 

2000年,周杰伦发行首张个人专辑《Jay》,一炮而红,大街小巷的影音店都卖断了货。2001年12月,周杰伦第二张专辑《范特西》横空出世,再次风靡了整个华语歌坛,后来周杰伦和方文山成了绝配的搭档,缔造了一幕幕传唱度极高的经典曲目,也成就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时光荏苒,当年那个桀骜不驯的音乐天王,已经来到了不惑的年纪,但他依然是华语乐坛不可逾越的顶流。22年里,无数歌手来来往往,周杰伦的地位无人能撼动。在没有新歌的日子里,其商业版图也在不断扩张,潮牌服饰、电竞、餐饮等多个领域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还带火了好几个IPO。

 

距离上一张专辑已经过去6年之久,杰迷们已经迫不及待,这一次演唱会重映,让歌迷看到了希望——相信周杰伦的新歌不远了

 

周杰伦,替视频号打了一场大胜仗

周杰伦自己也多次释放了这个信号。今年5月,周杰伦在社交平台贴出一张奶茶+冷饮的照片,并配文透露自己正在录音:“哥在录音口会渴”。几天后,他再一次晒出自拍照片,配文称:录音录到有点狼狈了。5月20日,周杰伦更新一则新动态——“想当年自己做造型,新专辑也自己来吗?”

 

看来,这一次周杰伦是来真的了。

 

视频号+腾讯音乐

疫情下,线上演唱会时代来了

 

这一次,腾讯猛下功夫。

 

先是腾讯音乐——就在周杰伦演唱会开幕的3天前,腾讯音乐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一季度总营收66.4亿元,同比下降15.1%;归母净利润6.09亿元,同比下降34%,这是公司连续4个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同时,一季度公司的音乐订阅收入增长17.8%至19.9亿元,旗下在线音乐付费用户达8020万,创里程碑式新高。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用户愿意为音乐买单。

 

在“去独家”的后版权时代,腾讯音乐开始寻找新的增量。除了QQ音乐“银河计划”和酷狗音乐“星曜计划”等原创扶持体系,还推出了全新幕后制作人服务,在过去的12个月里向音乐人发放了超过2亿元的收入激励。

 

而视频号,开始成为腾讯新的独门武器,也成为腾讯音乐新的变现方式。业内人士分析,外界对腾讯音乐想象空间的拉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微信这个大生态对其持续不断的流量与资源倾注,尤其是视频号。

 

这也被认为是腾讯音乐下一个主战场。在这一次腾讯音乐财报电话会上,腾讯音乐首席执行官梁柱亦在回答中提及腾讯音乐与其他腾讯产品的合作,其中肯定了与视频号联动的发展前景,未来QQ音乐将继续在视频号及视频分发方面运营。

 

他表示,因为疫情的影响,视频号演唱会出现了比较明确的商业模式,例如崔健的演唱会就出现了招商收入,后续公司会重点推进直播、视频号演唱会和腾讯音乐产品的联动,“这里面具备非常大的用户规模,只有在大的用户规模下,才会有比较好的商业机会”。

 

视频号正在加码发力。在这一次特别推出“奇迹现场重映计划”之前,视频号已经凭借线上演唱会多次出圈。2021年12月,视频号迎来线上演唱会首场“破圈”,出道23年的爱尔兰知名组合西城男孩(Westlife)现身微信视频号,专为中国歌迷定制了一场重磅线上演唱会,累计观看人数超2700万。

 

2021年的最后一天,五月天在视频号进行跨年演唱会,收获超1400万人观看;2022年4月1日视频号还重映了张国荣的《热·情》演唱会,吸引1740万人次怀旧经典;2022年4月15日,崔健首场视频号线上演唱会《继续撒点野》,整场直播共吸引超过4600万人观看,一度刷新视频号直播演唱会的观看纪录。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演唱会也是视频号演唱会直播的商业化首秀

 

还有包括张学友、刘德华等TVB群星演唱会,五条人、落日飞车等乐队的草莓音乐节等等线上云表演。经不完全统计,腾讯推出的TME live,整个2021年举办了56场现场表演。

 

为歌迷和网友带来经典演唱会重映,亦或是热门歌手、乐队的线上演唱会,已经成为腾讯音乐的新流量密码,也是其创造收入的有力抓手。

 

这在于知名度较高的艺人通常更容易在社交平台发酵并引发热度,而采取免费的低门槛形式也会吸引更多人观看,从而带来巨大的流量,由此吸引赞助商。同时除了冠名收益,用户打赏、音乐版权的售卖分成等也都是收入来源。

 

00后去哪里听歌

打败QQ音乐们的,可能是抖音

 

当纯音乐平台还在为存量用户抢破脑袋时,抖音来势汹汹。

 

现如今,刷抖音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日常,几十秒的背景音乐是吸引人观赏的重要元素之一,随之带来的是越来越碎片化的听歌场景,不少爆款歌曲也在这里诞生或再度发酵。

 

就好比,网易老板丁磊也爱听的《漠河舞厅》实际上也是从抖音进一步发酵后才得以被大众所熟知,以及去年腾讯音乐娱乐盛典的十大热歌榜单,更是几乎被抖音神曲占领。 

 

抖音做音乐酝酿已久,尤其是在解除独家版权后更是野心勃勃。早在三四年前,字节跳动就已经开始布局音乐领域,悄悄筑造自己的音乐生态:先是成立音乐事业部并且将音乐业务升级为P1优先级业务,随后抖音测试“音乐播放器”,去年更是与原创音乐唱片公司摩登天空达成合作解决版权问题,还推出了自己的音乐流媒体——汽水音乐,引发不小的关注度。

 

在这个每天人均刷1.5小时短视频的时代,谁也不敢忽视抖音,一批专业歌手们也纷纷入驻抖音,在抖音上宣发新歌。同时凭借着雄厚而诱人的激励体系,抖音也揽去了一众原创制作者和独立音乐人。

 

短视频霸主正虎视眈眈,某种程度上也对传统音乐流媒体造成了一定的竞争与挤压。还记得在此前的一次网易财报会上,创始人丁磊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合作的短视频平台(抖音)是否会变成竞争对手

 

他的回答意味深长:“音乐和短视频最大的不同是,短视频只能消费一次,音乐值得重复消费。优质的音乐内容会让人有很强的共鸣和沉浸感。”

 

很难说抖音里火起来的热歌能带来多少情感共鸣,它们甚至一度引发了一场抖音神曲与华语乐坛的矛盾。

 

2021年12月,抖音神曲霸占腾讯音乐娱乐盛典TOP 10榜单。次日知名歌手杨坤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我曾经说过,这个时代在进步,可是音乐至少倒退了十年,昨天,我忽然发现我错了,说得太保守了。”

 

一时间,“华语乐坛完了”的哀叹不绝于耳。而每当这个时候,大众总会想起周杰伦。有意思的是,苹果发布的Apple Music 2021年度热歌,前10里,周杰伦的歌曲占了9首,前50中占了42首。

 

情怀使然,还记得一年前有人问丁磊:网易云音乐最大的威胁是什么,他十分感性:怕大家失去了对音乐的热爱。

 

不同年代的人,听着不同味道的歌曲。我们怀念的也不单纯是那些循环往复的产物,但有些确实是随着时间一去不复返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tbbLFT22iuM8VAqcaClVw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作者:黄可乐

设计:敏穗 张鱼烧

来源:网易读数(ID:datablog163)

 

从荒凉渔村,到国际都市,短短 40 多年时间,深圳像乘坐火箭一般跻身中国城市第一梯队,一座城市创造的 GDP 就抵得上一个省份 [1]。

 

然而,正是这样一座与北上广并驾齐驱的顶级城市,却总在文化底蕴上落败,不但没有什么历史古迹,还因为大学太少,被冠上“高校荒漠”的名号。

 

2000 年以前,整个深圳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到 4 所,本土毕业的大学生几乎是种稀缺品 [2]。

 

21 世纪以来,深圳建大学的速度迅猛提高,许多世界名牌大学还掀起到深圳办大学的热潮。甚至有人预言,中国最顶尖的大学迟早会在深圳诞生。

 

深圳,正以建设特区的速度建设大学。

 

“高校荒漠”,正在疯狂建大学

 

对比中国各城市的高校数量,深圳的高校数实在是少得可怜。

 

在中国城市中(不包含中国港澳台地区),北京建有最多的大学,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数为 92 所(不包含成人大学,下同)[3]。

 

在高校云集的北京,往海淀区上空扔块板砖砸倒十个人,就可能有一人出身清北,三人是在读大学生。

 

其次是拥有百万大学生的武汉,这座巨无霸城市网罗了 83 所高校,每年春运的武汉火车站都有成堆的大学生放假返乡。还有广州、上海、重庆等一二线城市也高居榜单前列 [4]。

 

拥有足够多的高校,几乎是一座城市地位的体现。但是,在中国这么多城市中,深圳却是个例外。

 

2021 年,据深圳市统计公报,深圳仅有 14 所普通高校,不仅远落后于其他一线城市,还被不少二三线城市“打败” [1]。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2021 年,天津全市有 56 所大学,GDP 为 1.57 万亿元,常住人口 1387 万人,平均 25 万人就拥有一所大学 [5]。


同年,深圳全市 GDP 为天津的两倍,但大学数仅为天津的四分之一,且平均 126 万人才有一所大学 [1]。

 

稀少的高校数成了深圳“摸石头过河”路上的绊脚石。

 

1980 年,深圳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时,这里的“最高学府”只有两所中专、一所师范、一所卫校 [6]。

 

深圳发展几乎全靠从世界各地涌来的劳动者,本土培养的人才寥寥无几。

 

直到 1983 年 1 月,深圳大学开始筹办,当时的深圳市长还急切对负责筹办的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罗征启称:“这个决心下定了,卖掉裤子也要把大学建起来!我们拿出钱,拨出地,请你们给我们生产人才,人才!”[6]

 

决定筹办后仅 8 个月,深大就迎来第一批本科生,开启了深圳高等教育的序章 [6]。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而后,深圳的高等教育进入超常规发展期。2002 年,深圳一年之间就多了 6 所高校。2011 年来,深圳更是几乎以一年一所的速度建高校 [2]。

 

2011 年,南方科技大学问世;2012 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诞生;2016 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在龙岗区落地;2017 到 2020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相继在深圳设立分校区……

 

到 2022 年,据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已有 15 所普通高校,还有深圳海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和香港大学(深圳)等高校在筹建中 [7]。

 

一座座高校在深圳拔地而起,深圳的在校大学生数也随之猛增。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2000 年,深圳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仅有 1.41 万人,彼时北京的这一数字高达 28 万 [2][3]。

 

到了 2021 年,深圳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与 2020 年相比,足足翻了 9 倍,达到 14.52 万人 [2]。


据《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到 2025 年,深圳在校大学生数量还要达到 21.5 万人 [7]。

 

不过,作为有 1768 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深圳的大学生数还是远远不够,比不上北上广,也与武汉、重庆等城市相差甚远 [1]。

 

底蕴不够,名校招牌来凑

 

于是,深圳建校速度虽快,但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还是显得缓慢了些。

 

与此同时,深圳的高校不仅数量不足,还被质疑实力不够,大批年轻的高校要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和动辄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名校抗衡?

 

在这个问题上,深圳交出的答案是联合办学。本土大学没底蕴没关系,邀请有底蕴的名牌大学来深圳盖分校就行。

 

2009 年,香港中文大学便成立小组探讨在深圳设立校园的可行性,并在 2010 年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开启了深圳合作办学的先河 [8]。

 

2014 年,教育部同意正式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下文简称港中深),首批设置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和经济学等三个深圳社会亟需的本科专业 [9]。

 

于是,背靠着港中文这座大山,港中深发展迅速,年纪轻轻便有了世界顶级的实验室,还与港中文共享图书馆电子资源,录取的学生也能注册成为港中大的学生 [10]。

 

而后,这一合作办学的成功先例也被许多高校借鉴,深圳这片“高校荒漠”反而成为了“建校沃土”。

 

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高校先后获教育部批准设立。香港大学在深圳的新校区也在筹建之中。

 

还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昆士兰大学、法国空间大学等海内外高校都传出要在深圳办大学的消息,虽然许多已经再无下文,但足见深圳办校的热度。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除了大学,深圳还吸引了许多顶尖高校前来设立研究生院。


2000 年创建的深圳大学城便已云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多个研究生教育机构,许多专业的科研实力已经不输本部 [6]。

 

还有一些在深圳土生土长的高校,也从零开始成为了中国的顶尖大学。

 

比如 2010 年首次招生的南方科技大学,自成立起便颇具话题度,被认为走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当时的南科大实行自主招生,组建教育改革实验班,还效仿欧美高校建立起书院制度 [11]。

 

十多年之后,在争议中摸索的南科大快速地跻身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在多个世界高校排行也榜上有名。


2022 年,在 QS 中国大陆大学排名中,南科大已经超越许多老牌高校,排行第 13 [12]。

 

而深圳大学更是有着“最火双非”之称,毕业生在深圳一众高新企业中的认可度,不亚于许多 985 高校。

 

如果说这些新兴大学在创立之初还会引来“野鸡”“山寨”的质疑,那到今天,高考分数已经逐渐证明了大众对深圳高校的信任。

 

2021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本科普通批录取分数线在全国许多省份,已经比本校区还高 [13]。

 

比如 2021 年海南理科高考生报考哈工大需要的一般最低分是 722 分,而报考哈工大(深圳)却需要 748 分,足足高了 24 分。

 

甚至在哈工大的大本营——黑龙江,考哈工大(深圳)的难度都比本部要大。一些黑龙江考生宁可离家千里,也不愿在省内就近上学。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深圳大学作为“双非”院校,分数也水涨船高,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受到热捧。

 

2021 年,深大计算机专业在广东理科本科批录取最低分为 623,这个分数已足够报考华南理工大学等 985 院校 [13]。

 

更不用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它已多年占据广东省院校录取分数榜首,报考难度已与中国人民大学相当 [13]。

 

快速建校,深圳的经验好学吗

 

当然,深圳能这样快速建校,也是有条件的,第一条便是有钱。

 

在中国城市中,深圳市的财力是名列前茅的。

 

2021 年,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破万亿,达到 11110 亿元,比大多数城市全年的 GDP 还多。

 

其中,中央级收入达到 6852.2 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以一市之力贡献了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7.5% [14]。

 

于是,“财大气粗”的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可谓毫不吝啬。


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曾表示:“2020 年,深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预算超过 200 亿元,投入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 [15]。”

 

这样的大手笔投入自然惠及到深圳的诸多高校。许多省属或市属的深圳高校,预算已赶得上不少教育部直属的高校。

 

2021 年,深圳大学部门预算收入为 75.33 亿元,胜过中科大、大连理工大学等许多 985 高校,其中有四分之三的收入都来自深圳市政府拨款 [16]。

 

如果单计算用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支出,深圳高校的学生也享受到了不错的待遇。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2021 年,南方科技大学的部门预算中,教育支出为 33.52 亿元,看起来与北大清华动辄上百亿的教育支出没法比 [17]。

 

但是,南科大在校学生还不到 1 万人,平均每个学生分到的预算是 36.96 万元,超越了北京大学 [17]。

 

除了钱,深圳疯狂建大学的底气还在于人。深圳的高校不愁招不到人,而且如果高校能为深圳输送无穷无尽的高素质人才,那建校的收益就可能远大于成本。

 

根据 BOSS 直聘发布的《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深圳是 2020 年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存率最高的城市,超越了其他一线城市 [18]。

 

深圳大学 2021 届本科毕业生中,已就业人群留深圳就业率达到了 79.42%,南方科技大学也不相上下,占比接近八成 [19][20]。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哈工大(深圳)与港中深的留深就业率虽然稍逊一筹,但平均十个 2020 届就业的本科应届生里,就有 6 个以上选择留在深圳工作 [21][22]。

 

除了能留住本地的大学生,深圳还从全国各地“薅”来最多的应届生。

 

据中国联通智慧足迹,2021 年深圳本地大学毕业人数虽然仅有 4.11 万人,但净流入的应届生数高达 14.54 万人,而北京与上海净流入的应届生数都不到 8 万人 [23]。


可以说深圳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已经高于北京与上海。

 

与此同时,深圳还有着许多就业岗位,来吸引源源不断的大学生。

 

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2022 年第一季度招聘需求最多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 [24]。

 

从深圳港,到华强北,再到南山科技园,深圳正吸引着各式各样的人来此就业、生活。

 

而来深圳上学,便能与工作机会更近一步。许多背井离乡的大学生们也就乘着深圳高校快速建设的“东风”,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甚至是母校的第一届毕业生。

 

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就此在深圳扎根,与这座年轻的城市一起摸索着更多发展的可能。当然,前提是还没被深圳的房价劝退。

 

参考资料:

[1] 深圳市统计局. (2022). 深圳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深圳市统计局. (2021). 深圳市2021年统计年鉴.

[3] 北京市统计局. (2021). 北京市2021年统计年鉴.

[4] 武汉市统计局. (2021). 武汉市2021年统计年鉴.

[5] 天津市统计局. (2022). 天津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 李季. (2021). “深圳速度”建大学,不止是“砸钱”. 澎湃新闻. Retrieved MAY 12nd, 2022 from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194344.

[7]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21). 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8]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13). 中大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及深圳大学签订详细协议落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筹建. Retrieved MAY 12nd, 2022 from https://www.cpr.cuhk.edu.hk/sc/press/cuhk-signs-final-agreements-with-shenzhen-university-and-shenzhen-governmentinaugurating-the-development-of-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shenzhen/.

[9] 郑天虹. (2014). 教育部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新华社. Retrieved MAY 12nd, 2022 from http://www.gov.cn/xinwen/2014-04/28/content_2668016.htm.

[10]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官方网站.

[11] 方可成. (2011). 不参加高考,就是支持改革?——风暴眼中的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周末. Retrieved MAY 12nd, 2022 from https://www.infzm.com/contents/60139.

[12] QS TOP UNIVERSITIES RANKINGS. (2021). 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ies/shenzhen-university.

[13] 中国教育在线. 掌上高考高校历年分数查询.

[14] 深圳市财政局. (2022). 关于深圳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15] 深圳新闻网. (2021). 3年投入近500亿元,深圳高等教育实现“惊人一跃”. Retrieved MAY 12nd, 2022 from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03/17/content_24053561.htm.

[16] 深圳大学. (2021). 深圳大学2021年度部门预算.

[17] 南方科技大学. (2021). 南方科技大学2021年度部门预算.

[18] BOSS直聘. (2021). 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

[19] 深圳大学. (2021). 深圳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 南方科技大学. (2021). 南方科技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1]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21).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20年第三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2]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3] 中国联通智慧足迹.

[24] 智联招聘. (2022). 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6jDm_wtbHT0rgW0IUSs2Q

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中文好像越来越年轻。

每天每时每刻都会很多的新词,比如暴风吸入跺jiojio绝绝子,比如一些莫名其妙的首字母缩写,死成了S,钱打成Q,还有脸成了L。

又比如,最近很喜欢把阳性患者叫做小羊人,女性叫母羊,老人叫老羊,阳性的那座楼就成了羊窝。

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新词层出不穷,语言与时俱进,捉羊不过是开个玩笑,这些当然都知道。但眼睁睁看着流行词翻滚汹涌,中文互联网换了人间,总有那么一瞬间猛然觉得:

2022年,简体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1、

中文越来越低幼。

现在有一种风气,是全员主动去接受低龄化、巨婴化的用词和语法。

最近的疫情里,防疫人员说成了大白,阳性成了两脚羊,上海成了生煎包。好好的一句“上海加油”,却又成了“大白来羊窝抓羊,小羊人乖乖毕业,生煎包加油加油”。

一时间,什么都成了抄作业,什么都成了开卷考。

我讨厌这种低龄化的表达,讨厌这种思想的退化,讨厌低龄化表达加剧的思想的退化。

 

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你看裁员这个词太没人情味,不如就叫毕业;抑郁这个词太低情商了,不如就叫玉玉症;你看火灾消防员太烫嘴,不如就叫蓝朋友吧;企业家这个词太没意思,不如就叫马爸爸。
好像什么事都是过家家。
我总觉得,一些很严肃的地方,一些很严肃的事情,不该被这么戏谑的低龄化表达,不该把他人的苦难,变成幼儿园小朋友的打闹。
这么多年,我们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语言和思想原本很有力量,原本是那样的铁骨铮铮,荡气回肠。
2、
中文越来越敏感。
 
之前也说过这个事。其实我理解歧义,理解敏感,可是我不太理解动不动就高潮。
就在我完成《现在的屏蔽词真让人懵了个逼》之后不久,某个平台上就将“▢”代替杀字,成为了新一代的屏蔽词顶流。
 
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这个符号虽然是为了屏蔽而诞生的,但它十分像另一个字——口。这就导致了很多原本R-18的内容,开始走向了十八禁的方向。
比如:大杀四方变成了“大口四方”,杀人如麻变成了“口人如麻”,电影《杀死比尔》变成了《口死比尔》。
幸好电影的主人公是女的,才没让电影走向同性之爱的方向。
但一身是胆的赵云无辜躺枪了:他在长坂坡口了个七进七出。
就连我最崇拜的李白也变成了:十步口一人,千里不留行。
那么问题来了,“故意口人罪”到底应该死刑立即执行,还是拘留半个月?这个问题恐怕罗翔老师也得想上几天。
 
很多像“杀”这样词,本身并没有什么敏感,但越来越不让乱说,结果反倒是越来越乱说。
3、
中文越来越失去创造力了。
奶茶好喝?绝绝子!电影好看?绝绝子!游戏很秀?绝绝子!
蛋糕难吃?绝绝子!网剧垃圾?绝绝子!操作很差?绝绝子!
发现了吗?不管好的坏的,统统可以用绝绝子。无语也是绝绝子,惊叹也是绝绝子,高兴是绝绝子,难过也是绝绝子。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电影,里面的国王几乎将所有的词都改成了自己的名字,医生只能告诉患者:“你的疾病监测结果是:阿拉迪恩,但情况还是很阿拉迪恩的,所以你需要阿拉迪恩。”
更可怕的是无所不在又烂俗的谐音梗,以各种刁钻的角度轰炸你的信息流。
 
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当他们说笔芯的时候,我不在乎,因为我只比心;
 
后来他们说沙雕和雨女无瓜,我不在乎,因为我不看巴拉巴拉小魔仙;
 
后来他们说集美们,giegie,我不在乎,因为我不看直播;
 
后来当他们开始满嘴的修勾、贵物,我不在乎,因为我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
最后当他们只会说老六、二臂、栓Q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在乎了,所有人都被同化在这失去创造力的文字茧房中了。
所以我们生活的时代:歌词越来越口水化,文学越来越网络化,诗歌越来越浅显化,大众词汇越来越庸俗化……
世上总是劣币驱逐良币。
 
当什么都可以绝绝子的时候,当人人都愿意绝绝子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什么成语绝句了。
4、
中文的废话越来越多了。
最近有些自称“当代语言艺术家”的人,堪称中文的谋杀者。
这些人张嘴就是:咱就是说,属于是,一整个大动作,无语住了,狠狠,整个就是,笑不活了……
有人给这种文字起了个名字:鬼打墙文学。
但相比这个,我更在意另一件事:到底是谁在创作这些文字垃圾,让我们上网说话越来越费劲啊?
 
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普通人失恋也就是:我失恋了。
放到他们嘴里就是:家人们,咱就是说今天就是纯纯心肌梗塞一整个EMO住的状态,整一个就是王八退房憋不住了属于是,咱也就是说他非要驾鹤西去撒手人寰咱也没办法纯纯大无语,从今往后姐就是女王的自信大动作了。
对此我只能表示:咱就是说,我一整个无语住的大动作了,哎家人们,纯纯属于是什么?仓颉钱玄同哭不活了。
文字本质上就是智力的剩余,废话本质上就是思想的懒惰。
一篇《滕王阁序》质上就是一个天才的苦吟,一夜之间,凭空多出十几个成语,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人杰地灵,萍水相逢。
李白从宫廷到山野,漂泊一生,感慨一生,写了那么多年,我们说亲情才有了天伦之乐,说说爱情有刻骨铭心,说豪迈可以用一掷千金。
 
我怀念那个贾岛推敲的年代,怀念那个“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年代,怀念那个张口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的年代。
 
那个年代,很多人愿意做文字的囚徒,是思想的诗人。
5、
中文已死,或许是真的。
 
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我经常在想,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就这样了。
直到看到一期《圆桌派》,看到姜文说,我们手里拿的iPhone手机,是一个老人做的。很多名牌,也是老人在设计。这个世界上,其实很多年轻人推崇的东西,都是老年人创造、引领的。
我才突然有点明白了。
 
中文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死在了太年轻,死在了很多成年人越来越低龄,死在了我们越来越接受这种低龄。
 
但它,本不该这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ZKMemoSIDtKBKOI6orVsQ

Anki最重要的一处——学习方案的设置

摘要:所谓学习方案就是每天新学多少,复习多少,你的任务能不能完成,完成的质量如何首先就受方案的影响。

Evernote原文备份

「Leo的Anki系列」Anki最重要的一处——学习方案的设置

上图,蓝色数字代表今天需要新学习的数量,这个是可以自己设置的,绿色数字代表以前学过今天到期了需要复习的卡片数量,这个除非你设置上限,不然是不能自己说了算。

方案设置多少,取决于你的时间长短,anki最大的好处就是“润物细无声”,时间越长越轻松。很多大学生从大一入学就决定要考研,也经常为此努力,但事实是绝大多数人在大三那个暑假都才会发现自己居然好像什么都没做。其实本质原因不是没学,而是学过的东西没有保存。

anki学习方案里的这两个数字,蓝色就像我们每天学习,绿色就是复习,通常我们的学习都是不复习的,所以攒不下来知识。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童鞋感觉自己准备了跟没准备一样,吴伯凡描述此类学习为“游手好闲的学习”。anki弥补了这一点。

「Leo的Anki系列」Anki最重要的一处——学习方案的设置

上图,怎么设置学习方案呢?每个记忆库右边都有一个齿轮下三角,点击就能看到选项,这个选项就是设置。

「Leo的Anki系列」Anki最重要的一处——学习方案的设置

上图,点开之后能看到很多东西,不要着急我来慢慢说。首先关注新卡片/天这个设置,这里可以规定你每天新学多少个。

「Leo的Anki系列」Anki最重要的一处——学习方案的设置

上图,打开旁边一个标签页能看到最大复习数/天,这里规定你复习的上限,默认设置是100。如果复习上限是100,那如果我今天有105张需要复习,那就有5张要被延迟了。所以为了尽可能保证到期的卡片都能得到复习,建议把所有方案的复习数改成9999最大。

「Leo的Anki系列」Anki最重要的一处——学习方案的设置

上图,每个记忆库可以单独设置一个学习方案,例如语文每天10个,数学每天5个,那就要用到多个学习方案。点击红色箭头处可以看到添加,这里可以添加新方案。先添加一个名字,然后不要忘了改下面新卡片和复习卡片的数量,如果不改就沿用了上一组数量,要把方案名改成和实际数量一致。

「Leo的Anki系列」Anki最重要的一处——学习方案的设置

上图,如果有多个方案了,就不用再添加重复方案了。可以点箭头处下三角,下拉出多个方案,然后选择一个。选择方案时,不需要对方案进行改动。

有两个特殊方案:

0/all 可以用来暂停新卡片只复习,当你时间不够用时就可以选择这个方案,暂停新卡片可以省去很多时间。时间不够用的话,也要尽可能保证到期卡片的复习,这样不会走两步退三步。很多人忙的时候顾不上anki,忙完回来看已经堆积如山了,原来需要5秒钟需要复习的卡片现在忘了,再想重新拾起来可能要花十倍的时间。

另一个方案是all/all,这个方案适合自己做卡片时的复习,当天看书、当天添加笔记、当天复习,其实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这时候非要强制每天20张还是30张就没有意义了。当天有多少张新卡片取决于我添加了多少,当天添加的尽量全部在当天复习掉。这样就可以做到“温故而知新”了。

综上所述,学习方案一共涉及两处: 一、如果有现成的方案就选用现成的; 二、如果没有可用方案,就添加方案。

以下说说选项里其他关键地方。

「Leo的Anki系列」Anki最重要的一处——学习方案的设置

「Leo的Anki系列」Anki最重要的一处——学习方案的设置

如上两张图,有两处“搁置相关卡片”,一个是搁置新卡片,另一个是搁置复习卡片。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很多人研究anki但却不懂学习理论,这里就是一个充分运用学习理论的例子。

首先,什么叫“相关卡片”?相关卡片指的是通过一次添加做出来的多个卡片,例如填空题{{c1::我们}}是{{c2::共产主义}}的{{c3::接班人}} 这里的C1 C2 C3就是一次添加3张卡片就是相关卡片。(另一种题型 Basic(和相反的卡片) 一次做出来两张颠倒的卡片,这也是相关卡片。)

其次,为什么要“搁置”相关卡片呢?这要从相关卡片的出现顺序说起,拿{{c1::我们}}是{{c2::共产主义}}的{{c3::接班人}} 来说,这三张卡片如果不搁置,出现的顺序应该是这样:

「Leo的Anki系列」Anki最重要的一处——学习方案的设置

当你在学习我们这个空的时候,是不是读了后面共产主义?那再紧接着问你共产主义这道题还有意义吗?已经得到提示了,你可能误以为自己记住了,但其实没有。为了减少这种干扰,软件默认会把这些相关的卡片安排到隔日显示,即今天显示一张、明天显示一张、后天再显示一张,所以当你添加了这样的三张卡片之后会发现,明明显示有卡片,背了一张就显示完成任务不再出现了。

「Leo的Anki系列」Anki最重要的一处——学习方案的设置

上图,也是匠心之处。 难点阈值8和暂停卡片是什么意思呢?当某一张卡片累计学了8次,你都点击忘记时,软件会判断这张卡片是难点卡片,然后会把这张卡片给暂定学习。暂停之后,就不会出现在复习列表中了。当然,暂停会提示你。当有很多卡片被暂停后,你可以到浏览里面,点击左边列表里的已暂停按钮,把被暂停的卡片拉出来,然后分析一下为什么这张卡片反复记不住。处理完之后,点击浏览界面上方的“今后不复习”可以取消已暂停状态。

记不住的原因可能有这几个: ① 单张卡片信息量太大,那么就把大卡片拆散,拆成小卡片学习,小卡片之后再做一张汇总的卡片。 ② 学的时候没理解好,那么就回到书上再好好学一学。 ③ 语言表达拗口,那么就用自己的话重新说一遍。处理完之后再复习,就好多了,比之前机械重复更划算。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4869945

穷二代怎么跳出「贫穷循环 」

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

—《贫穷的本质》

 

 

众所周知,升值计是一个有关人生规划的公号,人生离不开财富,大升子一直打算写一篇关于贫富的文章。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发展经济学者,阿比吉特·班纳吉 (Abhijit V.Banerjee)与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和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他们研究的课题是——贫穷。他们第一次以科学的方式解答了有关贫穷的终极问题,为什么穷人无法摆脱越努力越不幸的怪圈?穷人如何变富?

 

 

大升子将结合自己的认知,对穷人摆脱贫困这个话题进行深入解读。

 

 

 

穷二代怎么跳出「贫穷循环 」

 

 

 

勤奋、毅力和节约创造财富。

—本杰明·富兰克林

 

穷人不喜欢教育,反而喜欢生孩子;

穷人喜欢昂贵低效的私立医院,不喜欢公立医院;

穷人沉溺于垃圾食品、赌博和游戏机。

所有这些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现象,都是无数人讨伐的穷人思维。

 

 

总结起来就是,1、懒,不努力。2、蠢。3、短视。

 

 

穷人更懒吗?按照经济学家的看法,穷人不仅是懒,甚至还更浪费,穷人往往比富人更容易沉迷垃圾食品,肥皂剧,手机游戏,短视频,游戏机,而且往往还会选择昂贵的私立医院,而放弃政府开设的公立医院。穷人更蠢吗?看起来也是的,穷人经常会购买彩票、赌博,穷人也经常经常陷入高利贷的被动境地,拖累自己和家庭陷入债务的泥沼之中。穷人也更短视,大多数穷人如果能够善于储蓄,把自己有限的钱财节省下来,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去接受教育,都可以获得更多工作机会,但是穷人往往选择短期目标,甚至没有目标的混日子。看起来,这就是穷人原罪。

 

 

富兰克林曾经有一句话,说人生成功的秘诀就是:「勤奋、毅力和节约创造财富。」而反观穷人,既不勤奋,也没有毅力,甚至连节约都谈不上。几乎与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背道而驰。这也难怪他们陷入一个贫穷循环的泥沼中,越穷,思维越受限,思维越受限,也越贫穷。

 

 

这是不是就是某些砖家总结的穷人思维呢?纯属放屁。所谓的穷人思维根本就是某些无良文人对穷人的污蔑,这些垃圾写手,既不参与经济生活,也不懂社会的分配,又天生具有软弱性,本能地舔富仇穷。大升子自己从白手起家,接触过最底层的穷人,也见识过互联网新贵和富过三代的老钱。穷人的智商根本就和富人没有差距,贫民窟里有聪明绝顶的天才,富人里也有不学无术的废材。

 

 

穷人所展现出来的愚蠢,根本不是愚蠢,而是他们那个阶层的生存智慧。大升子曾经在当年建议过自己老家的一个一贫如洗的表叔,一定要让几个孩子好好读书,念大学,将来改变命运,但是人家根本就不听,两个儿子一个学厨师,一个跟师傅学装修贴砖,结果呢,当厨师的现在是当地一家饭店的大厨,搞装修的现在是有名的地板砖师傅,现在找他贴砖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带着两个徒弟每周都是上万的收入。然后我又自作聪明,告诉人家一定要去郑州买房,别在我们老家地级市买房了,但是人家就是不听,还是买房买在了我们那个十八线城市。

 

 

事后我思考过,他们表面上是短视愚蠢的选择,其实都是最优选,而我的所谓高屋建瓴的抉择,其实都是「何不食肉糜 」。

 

 

世界上有两种智慧,或者说两种理性,一种叫知识理性,一种叫村社理性,穷人不是没有思考过,但是他们的思考不是从个体角度出发的理性,而是村社理性。受教育上大学固然好,但是学厨师学贴砖,村里有前辈经验,能找到老师傅带着,基本可以保证学出手艺,而上大学需要老师、学生素质都要过硬,我的两个表弟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去郑州买房也许好,但是他们的手艺在我们那个十八线城市,是稀缺资源,到了省城,并没有多少优势,而自己的客户群体其实都在本乡本土,去了省城并没有好处,至于房价的跌涨跟他们根本没有关系。

 

 

富人(包括中产)的很多思维习惯,都是个体理性,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可以依赖个体和自己家族的资源搞定问题,能不假借外力不要假以外力。而穷人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基于村社理性,他们必须依赖村社,依赖团体才能抵御风险,所以他们要考虑他们所在的团体。比如很多穷人,明明没有钱,还是要购买大屏幕电视机,买贵的手机,而不是用来投入生产资料用于发展,其实是因为自己社区的邻居,都买了同样的商品,如果不买,很容易在社交中陷入被动,而丧失很多村社中的资源。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的父母,明明在家庭经济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在份子钱、过节送礼等人情往来上投入很多资源。

 

 

 

穷二代怎么跳出「贫穷循环 」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毛泽东

 

 

那么穷人是不是最聪明呢?毛泽东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实际上,这句话也同样有偏颇。穷人跟富人一样,既不最聪明,也不更愚蠢。

 

 

穷人的村社理性,底层生存智慧,确实有他们的合理性,但是同样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跟富人的局限性一样,都是愚蠢,但是在公众舆论中,往往对富人是在嘲笑中更多的是羡慕,而对穷人的嘲讽中夹杂着恶意。

 

 

三位经济学者给出一个更科学的解释,穷人之所以没有那些富人应有的「思维 」和「美德 」,因为贫穷的人生活往往有更多的烦恼,所以相对而言,比其他人更加需要那些让人减轻烦恼的工具——像电视、手机、垃圾食品和游戏机。

 

 

而穷人之所以看起来更蠢,是因为他们随时处于决策的状态中,因为他们的生活如风雨飘摇中的小船,随时可能被打翻,所以他们必须不断消耗精力去反复的思考决策,这就导致他们总是做出最错误最短视的选择。

 

 

三位经济学者把所谓的「穷人思维 」的根源归结为五点:

 

1.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

 

穷人的信息来源,往往来自于自己信任的人,这也是村社理性的一个特征,穷人往往不相信科学,不相信知识,不信赖专业人士,而选择信任村社中有过经验的人,这种经验和智慧一旦出现偏差,就容易出现问题。

 

 

《贫穷的本质》中提到很多贫困地区的穷人,他们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将可以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不明白基础教育能够在未来产生更高的收益,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化肥以提高产量,不知道如何使用避孕套以避免艾滋病,站在他们的角度其实非常正常,因为当一个不懂的术语摆在面前,大多数人不是选择相信,而是选择怀疑,而穷人的经济又比较脆弱,他们无法承担冒险的代价,冒险的结果往往是崩溃,所以不会冒险相信陌生的信息来源。

 

2.穷人比富人更容易面对逆境,更难做出正确的决定。

 

 

正常人的生活中都会面临很多决策,穷人和富人差别是,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正常人不会因为多花几块钱,人生就会出现什么转折,但是穷人会,穷人几十块钱就影响他们的判断,所以穷人买东西,总喜欢讨价还价,一件衣服,几块钱的菜,用半个小时去讲价,一定要讲下来。

 

 

而决策的精力和理性,都是一种智慧,当穷人过多地把自己的智慧和聪明才智用在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当他遇到真正关乎命运决策时,穷人的决策往往是错误的。

 

 

3.穷人在金融杠杆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大多数国家,穷人很难得到银行的金融服务,但高利贷却触手可及,往往使得他们被利息压得无法翻身,并增加更多不合理的借贷。金融是一个很重要的杠杆,所有正规的商业银行,都不会轻易把贷款贷给没有还款能力的穷人,穷人不是不想变富,但是穷人缺乏启动资金,又缺乏杠杆,当他们需要使用杠杆时,经常能够使用的就是高利贷,而高利贷带来的只能是对穷人的敲骨吸髓。

 

4.穷人短视无法延迟满足

 

穷人的村社理性,有时候会成为他们的阻碍,比如他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永远都买不起那台电冰箱,还是喝杯茶吧 」、「孩子读书是没有用的,反正他不够聪明 」、「存钱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立刻就花掉 」「教育孩子有啥用,多子才能多福。」

 

 

穷人总是缺乏长远规划能力,也更难以自我控制,中国人总是说穷人爱存钱,其实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例外,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对世界大多数的穷人而言,储蓄的吸引力很小,越是穷人越不爱存钱,因为他们认为目标太遥远,并往往因为心理因素拒绝延时满足。越是无法储蓄,越是无法摆脱「贫困循环 」。

 

 

穷人的这种短视非常的魔幻,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穷人压根不相信有美好的未来。穷人还会把大把钱花在婚嫁丧娶上面,在南非,葬礼花多少钱是有社会规范的,生孩子没有护理完全靠命瞎养,死了就埋个坑,但是,就是这些穷人,老人的丧礼就得花掉死者一生的积蓄,因艾滋病死去的年轻人是个穷光棍,家里人还得大操大办,花掉家庭40%的年收入。(跟中国有些地方很像,活人过得紧紧巴巴,丧事照样大操大办)

 

 

 

穷二代怎么跳出「贫穷循环 」

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知道的。

—贫穷的本质

 

 

穷富的差距不是智商的差距,那么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是「带宽的差别。

 

 

经济学家跟踪一个名叫肯尼迪的农民,他一直以种地为生,但是由于没有钱购买足够的化肥,他就不能通过施肥提升农田产量,之后便更不可能买得起化肥,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螺旋式的下降。

 

 

然而有一天,肯尼迪得到了一份免费的化肥,因此当年的收成是前几年的20倍,他也得到了更多的收入,并用收入买了更多的化肥,从此摆脱了贫困的处境。

 

 

有一个经典的问题,直接给穷人钱,到底能不能使穷人摆脱贫困,很多人潜意识认为,不能,为什么?因为穷人有穷人思维,给了钱,过几年还是穷。但是很遗憾,经济学告诉我们,给钱有用。

 

 

加拿大的一个贫困小镇,学者联合当地政府进行了一项计划,无条件保证穷人的基本开支,也就是直接给他们钱,看似荒唐的方法持续了2年。后来的调查发现,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个小镇的居民健康程度大幅提升,城镇犯罪率大幅下降,连学生的成绩都提高了,而且再也不需要政府的财政援助了。

 

 

为什么给钱就有用?

 

 

在印度北部某农耕区域,学者分别对丰收以前的农民和丰收以后的农民进行智力测试。结果显示,在丰收前夕,农民的智商会降低14个单位。那么对于农民而言,丰收前后的差异是?毫无疑问,他们拥有的财富值发生了变化。

 

 

这说明什么,即使是同一个人,贫穷导致的匮乏,会导致他的智商受限。

 

 

这就是《贫穷的本质》告诉我们的:贫穷会限制人的思维宽度,即心智带宽(同一时间处理多个事件的能力),并消耗人的精力,让人的行为模式和视野缺乏整体性长远性的目光。印度农民和肯尼迪一样,在丰收前夕,农民的全部精力集中在作物耕种,收益计算,而忽略了事物的长期价值,即心理学管窥效应。而肯尼迪,长期一直处于贫穷导致的匮乏状态,所以根本无暇做长足的打算。

 

 

所以穷人总是陷入一个「贫穷循环 」中,他们缺乏摄入有效信息的渠道,而即使他们得到了有效信息,他们也会进行错判。正如《贫穷的本质》提到的,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知道的。」

 

 

富人真正强于穷人的地方在于,他们视野开阔,他们无意中接触到的信息,实际上是穷人根本得不到的,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是信息带宽的差距和处理信息贷款的差距。

 

 

 

穷二代怎么跳出「贫穷循环 」

 

 

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

—原宪

 

 

关于穷富有个经典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贡同时也是富豪,他见孔子另一个弟子原宪,看见原宪住着破茅屋,大惊失色说:「原先生你怎么这么穷?」

 

 

原宪说,我听说,无财曰贫,无路曰穷,我现在没钱是贫,不是穷。原宪说得对,贫穷贫穷,我们总是连在一起说,但是贫和穷是分开的,用今天这个理论说,贫是没有启动资金,穷是带宽受限

 

 

原宪确实无财,但是他毕竟是孔子弟子,只要他想,随时可以获得中产乃至贵族生活。普通穷人的问题在哪里呢?在于带宽受限。

 

 

原宪的原话,用的甚至不是穷,而是直接用了一个字,病。贫穷的本意就是受困,无路可走,甚至直接点说,贫穷是一种疾病,病态。一旦陷入这种病态中,就很难摆脱。

 

 

这就是下图中左边穷人反复进行的循环,如果想摆脱贫困,那么只有一种方法,就是以外力加强带宽,要么是信息的强输入,要么是金钱的灌入。

 

 

所以,何以解忧,唯有暴富是对的,无论是经济的暴富还是知识的暴富都非常有用。

穷二代怎么跳出「贫穷循环 」

请我们暂时回到我的表叔和两个表哥,他们两个属于穷人变富的典型,而他们家之所以发家致富,其实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或者更能干,而是无意中拓宽了自己的信息带宽,电视上的新东方烹饪学校的广告让我的大表弟有了当厨师的梦想,(新东方看到请给我广告费),而同村的其他装修师傅带二表弟进入了装修这个暴利行业。

 

 

他们的村社理性,无意中,帮他们拓宽了带宽,这本来是教育应该起到的作用,他们却幸运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很多人的村社理性,只能把他们带到洗头房。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印度和非洲贫民那么贫穷,跳出农门只需要那么一点点努力,而对于更贫穷的人,诺贝尔奖得主给出的答案是:考公务员。

 

 

全世界的政府公务员都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可以为穷人提供稳定的现金流,而且可以获取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于穷人信息带宽的扩充和处理信息带宽的能力都是一个质的飞跃。

 

 

这跟《穷爸爸,富爸爸》里的现金流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妙,市面上解读《穷爸爸,富爸爸》的很多,一般人都会说几个词,「睡后收入 」,「被动收入 」,「房产投资 」,其实《穷爸爸,富爸爸》的核心观点是一个叫做「老鼠赛跑 」的游戏,他跟房产投资没有一毛钱关系,这个游戏的规则是,当你的现金流比较少的时候,你就必须跟其他「老鼠 」玩一个赛跑游戏,直到你的现金流扩大到工资收入的数倍,你就会坐上汽车,进入快速通道,各种暴富机会蜂拥而至。

 

 

这与三位诺奖得主的研究不谋而合,怎么摆脱贫困?怎么变富?

 

 

其实这是一个问题,有些人总是说阶层固化,其实要实现阶层跃迁,关键就是扩大信息带宽,或者更深入一点,在有稳定收入(现金流)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信息带宽。

 

 

所以无非就是两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保证你的工作有稳定现金流,让你不至于影响你对生活的判断能力(处理带宽能力),至于这份工作的工资有多少并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不是你能赚到多少钱,是你能存下多少钱,这时候储蓄和节俭非常重要,也就是富兰克林说的,节约创造财富,很多不必要的奢侈品和消费都可以减少;

 

 

第二个渠道,就是保证你的信息获取带宽,要获取有效信息。互联网的一大悲剧就是,在信息极大丰富的同时,垃圾信息也极大丰富,我们这个时代,有效的信息消失在了垃圾信息的汪洋大海。你所知道的很多垃圾视频软件,必须戒掉,因为它们严重占据信息带宽,用这些时间去接受教育,读更多深度的书籍,多读一些高价值的文章。

 

 

至于父母劝你考公务员,要不要考公务员,完全取决于以你获取信息的能力,报考的公务员职位是否能拓宽你的信息带宽。然后你父母如果反对,可以把这篇文章甩给他们看。

 

 

参考文献:

1、《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阿比吉特·班纳吉 埃斯特·迪弗洛

2、《穷爸爸,富爸爸》 ,罗伯特·清崎

3、TED演讲《战胜贫困的社会实验》 ,埃斯特·迪弗洛

4、《村社理性 : 基于苏南工业化经验的比较制度经济学分析》 ,温铁军

 

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