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变天了!上千万买房,可能一文不值

◎智谷趋势(ID:zgtrend) |  江文华

4月30日,北京教育强区——西城区公布了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两个爆点:

一个是7月31日后实施“多校划片”;

一个是锁定学位,“原则上六年内只提供一个登记入学学位”。

“多校划片”意味着斥上千万巨资换来的学区房,最后可能拿到一个普通学校学位,变得一文不值。

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背景是,优质学位供给不足,供需矛盾越来越紧张。

西城区,一个名校云集、均价破10万的地方,都在推进多校划片和学位锁定,想必下了很大决心,触动了巨大的利益蛋糕,信号意义也非常明显。

接下来,全国必然会有更多地方推进这两项改革。

购买学区房的逻辑已变,不掌握这种趋势,真有可能买了房,上不了学。

 

学区房,变天了!上千万买房,可能一文不值

前段时间,广州11区教育局发布了2020年一年级招生方案。

然后,不少人炸了锅。

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今年的招生方案显示,除了一个楼盘,广钢北区其他楼盘业主的子女要摇号确定学位。

也就是说,他们的孩子大概率读不了离家一街之隔的名校——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小学部。

要知道,广东实验中学(省实)的综合实力能排到广州第二,时不时出个省高考状元。

业主问开发商、问政府:之前说好的省实呢?

更让他们气愤的是,不仅读不了省实,他们的孩子还有可能被分到条件相对较差的鹤洞小学、东沙小学。

学区房,变天了!上千万买房,可能一文不值

学区房,变天了!上千万买房,可能一文不值

《广州市荔湾区公办小学2020年一年级招生工作方案》部分内容/来源: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

广州市天河区的招生方案,也出现了新变化。

招生方案规定,2026年开始,天河区公办初中可能采用多校划片、电脑派位方式招收小学毕业生。

 

学区房,变天了!上千万买房,可能一文不值

2020年广州市天河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细则/来源:天河区教育局

这是重点,要考!

简单说,因为小学毕业生过多,初中招生要摇号了。多校划片,就是说一个学区对应多所学校,条件好的、差的都有。

这也意味着,即使你买了天河区强校——广州中学附近的学区房,也有可能摇到普通学校。

不只是广州。

2017年,北京市朝阳区出台630政策:当年6月30日以后购置的房屋,都要参与多校划片。

一年后,北京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都相继开始多校划片。

今年4月30日,北京市西城区规定, 7月31日以后户口迁到西城区、或是在西城区买房的家庭适龄子女,全部实行多校划片入学。

学区房,变天了!上千万买房,可能一文不值

来源: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

还有福州。

2020年开始,福州要把最好的公立初中——延安中学和普通学校捆绑在一起划片。学区里的人,可能摇到延安中学,也有可能摇到普通学校。

其实,国家早就注意到这件事了。

教育部几年前就督促各地普遍推行多校划片制度。

2015年4月,教育部点名24个重点大城市100%的公办小学、90%的公办初中要实现划片入学,热点小学、初中招生要普遍推行多校划片制度。北上广深都在列。

201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实施多校划片。

 

学区房,变天了!上千万买房,可能一文不值

当时,教育部的初衷,是给学区房降温,推进教育均衡。但四年过去,效果不大。

渴望孩子成才的父母,在各种房产广告里寻找“学区”、“学位”等字眼。

等到实地看房时,销售指着离楼盘一街之隔的校园说,业主的孩子能就读这所学校。

你看见阳光下孩子们闪着光的头发,听到一声声稚嫩的笑声,咬咬牙掏出多年积蓄付了首付。

等到真正入住才发现,一街之隔成了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离学校近,就能就读。

这是购买学区房的第一个风险:

片区范围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相关规定划定,并不单单是离学校近就能入读。

有时候隔一条街,也成不了你家孩子入读的学校。

第二个风险是:

按照多校划片制度,片区里有好学校,也有条件差一点的学校。分到哪个,还真得靠运气。

运气好一点的,是配建了学校的小区业主。

大概的逻辑是这样的:

房地产商在开发地产时要引进配套,比如建个小学、幼儿园。

具体要引进哪个层次的学校,这就要看开发商的能力。下了功夫的,可能引进名校。

接下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开发商和学校会签一个协议。协议一般会暗示开发商小区的业主子女有优先就读该学校的权利。

有人会说,开发商只是代建方,配建的学校是公共配套,属范围内全体业主所有,并不是开发商开发小区独有。

道理是这样的,但在现实中经常引起争议。

比如前面广州市荔湾区广钢新城的例子。

华发中央公园的开发商配建了省实。按理说,这个学校属于广钢新城全体业主,按照就近入学原则,起码广钢新城北区业主的孩子,都能入读。

但现在的规定是,除华发中央公园外,广钢北区其他楼盘的业主子女,都要摇号确定省实入场券。

但配建学校的小区业主,也不是绝对的保险。第三个风险是:

如果小区里适龄孩子超过学校计划学位数,也要摇号,无法铁定。

教育行政部门会根据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人口政策调整、小学和幼儿园标准班额配置等因素预测学位需求。

例如,一般的小区不会每户都有适龄孩子,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预测判断学位需求。

但学区房不一样,业主除了投资客,就是拥有适龄儿童的刚需家庭。

刚需家庭一涌入,人口结构就发生变化,按正常人口结构设计的学位就远远不够用。

学校也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学位短缺就成了一段时间内的常态。

于是,摇号就开始了。

 

学区房,变天了!上千万买房,可能一文不值

不过,上述政策的出台并不是说学区房“不香了”、要暴跌,只能说“变天了”。

之前,学区房“太香了”,房价久涨不跌。

甚至有北京的父母为了一个学位,花成百上千万买一套地下室。

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重点小学学区二手房均价和其他住房均价相比,溢价率居然高达27.9%。

学区房,变天了!上千万买房,可能一文不值

2016年北京市内城六区二手房成交价格/来源: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研究院 孙伟增

价格异常坚挺的学区房也吸引不少投资客。他们只会助推房价上涨。

现在,多校划片和学位锁定相当于给异常火热的学区房降温。

以前,花高房价就能得到名校学位,现在不能100%保证,黄金地段的学区房可能会适当降价。

六年一学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抑制投资客入场。毕竟,投资客希望在适当时机将房子转手,六年的周期实在太长。

正如开头所说,西城区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未来,多校划片是大势所趋。买了学区房,不能保证100%读名校。

那么,之前家长考虑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现在要考虑一个片区。

选择学校教育水平比较均衡、实力较强的片区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如果是长远考虑,不妨考虑片区的成长性,需要考虑城市发展重心和方向、未来城市的哪些区域将吸引优秀人才等。

毕竟,教育主要看师资和生源

经济水平高的地区,更有可能花重金招聘老师,也更能吸引优秀人才。好老师加上好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更优秀。

这些地区的学校,更有可能后来者居上,从普通校成长为名校牛校。

从表面上看,是学区房的选择逻辑变了。本质上,应该看到政府部门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决心。

我们期待一个教育更加公平的未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ItbfIPOw18xJMAkCNu0ZA

池子:笑果不值得

 

昨天,池子又在微博向笑果文化扔了一个炸弹:

 

池子在微博控诉笑果文化违约,而且还拖欠了他的演艺报酬,池子抗议之后,笑果就把池子“雪藏”了,停了所有工作不说,还不给解约,就这么一直耗着,池子申请了仲裁想把钱要回来,结果笑果反手也来了一个仲裁,索赔3000多万。

 

池子一下子就蒙了,我这是打工来了,还是当爹来了?

 

池子:笑果不值得

 

更魔幻的是,笑果竟然用银行“大客户”的特权,悄悄从银行搞到了他两年来的账户流水当违约证据。

 

池子又蒙了:有钱人现在路子都这么野吗?

 

池子:笑果不值得

 

万万没想到,明星段子手竟然也走上了漫漫讨薪路。

 

谁能想到,出来打工还能赔钱呢?

 

本以为自己算个厨师,干到最后,让人把自己装盘里给端上了桌。

 

池子:笑果不值得

 

01

 

池子的烦恼和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阅文事件很像,都始于一个“奴隶合同”。

 

池子进公司的时候一定是签了演艺经纪合同的,而且按照惯例,基本上都有排他条款。

 

池子和笑果背后的矛盾其实很早就开始了,池子刚火起来没多久,明显感觉到公司有意识的淡化他的存在。

 

《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这两档王牌节目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有时候干脆只是出来露个脸,这时候矛盾其实就已经在积累了。

 

估计公司是想压一压他,于是就不给业务,不安排工作,也不能出去自己找活儿,就是熬你,如果熬不下去,自己敢私底下出去接活儿,公司会各种收集你违约的证据,反手就是一个诉讼,赔到你掉裤子为止。

 

池子:笑果不值得

 

笑果为什么一定要跟池子撕破脸呢?

 

池子已经不仅仅是池子了,他代表一种工具,代表破坏规矩。人能走,但规矩不能坏,不然剩下的那群员工纷纷效仿,还怎么管?

 

杀鸡儆猴,杀一儆百,规矩是需要有人来献祭的。

 

鸡也觉得自己没有必要被杀,但是公司里的一堆猴子等着看呢。

 

毕竟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

 

池子:笑果不值得

 

02

 

在江湖上混有个规矩,凡事都要给自己留一手。

 

这就好比跟人干架,上来就突突突把子弹打光了,弹尽粮绝,还怎么跟敌人打持久战?

 

池子这次是有备而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违约的事情只字不提,节后第一天,池子就直接律师函伺候:

 

池子:笑果不值得

 

 

揪住取证违法和侵犯隐私这个点,反手就是个一键四连。
  • 微博曝光,舆论施压

  • 公安局报案

  • 银保监会等政府监管机关投诉

  • 要求相关方进行赔偿并公开道歉

曝光、报案、投诉,一气呵成。
中信银行吓得不敢含糊,连夜发了一个声明:违规操作,员工处分,支行撤职。
池子:笑果不值得
时间,态度,处理措施,节奏好到不像话。
笑果也不敢轻举妄动,赶紧发了一个声明:公事公办,无可奉告。   池子:笑果不值得
吃不准池子的后面操作,两个猪队友很快就蔫了下来。
 
池子敢直接给笑果和银行发律师函,应该是手里留了证据。但是牵扯到很大的利益,两边又有很多信息还没披露,暂时不要轻信任何一方,既然上了仲裁,就再等等仲裁的结果,让子弹飞一会儿。
 

池子:笑果不值得

 

03

 

私底下跟朋友了解,笑果今年日子相当不好过,因为疫情,线下的演出停摆,直接损失了一大笔进项,而且原计划年初是有两个巡演和一些现场演出的,但是大部分也泡汤了。
 
线下的演出是很重的,得提前预定场馆,酒店,机票也会有不少损耗,估计是逼得没办法了,前段时间还搞了一个脱口秀直播,但也是杯水车薪,效果寥寥。
池子这边的形势也很不乐观,笑果为什么千方百计走后门也要拿到池子的银行流水?
 
是因为爱吗?不是,主要有两个目的:
 
1、确认池子的经济能力,能支付多少违约金;
2、看池子是否“接私活”,是否违反了演艺合同上的排他条款;
 
流水是一个很关键的证据,只要上面两个点被坐实了,池子肯定是要赔偿违约金的,笑果的赢面很大,如果公司下手狠的话,一般会打两个点,一个是税务,一个就是违约。
 
个人跑出去接私活,账目和税务出问题的概率很大,如果笑果咬着不放,池子很可能会在这吃亏,而且开始就把账单流水寄过去,多多少少也有一些威慑的意思。
 
但是笑果下了一步蠢棋,没有走正规的途径,绕过池子,直接用关系从银行拿了流水明细出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平时走后门走多了,有正路子也不会走了。
 

池子:笑果不值得

其实正规途径做仲裁保全,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银行流水,立案的时候把财产线索给仲裁委,提出申请,法院就会去处理取证。
结果笑果越俎代庖,违法取得的证据,竟然还敢寄给池子,简直就是千里送人头。
想一想,如果一家公司,不需要通过任何司法机构,直接可以私底下去查你的账,调取你的银行流水,你的每一笔收入和消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你能不害怕吗?
 
这种事情只要放出来舆论就一定会炸的,这已经不是侵不侵权的问题,是公司对员工的一种迫害。
万万没想到,现如今打工也成了一个高风险的买卖,越是高级的打工仔,出了问题赔的就越多。
 
平时当牛做马,月入2万,出点啥问题,连本带息就还回去了,不够的还得记账上。
在资本面前,打工仔终究还是势单力薄的弱势群体。

池子:笑果不值得

 

04

 

 

不得不说,中信这个操作也是够骚的,也算是惯犯了,我查了一下中国银行的行政处罚记录,早在18年的时候中信就犯过同样的错误,当时还领了一个行政处罚:
池子:笑果不值得
池子:笑果不值得
但是人家气势足啊,亡羊补牢,补完接着亡,这些还是摆在明面上的,那些上不了台面的事儿就更多了。
按照我对银行业务的理解,一般情况下,想打印某个人的流水,必须得在柜台,有身份信息+密码的情况下才能操作,但凡事都有例外,有些特殊情况,找个权限高的大哥,不用密码也能打出来。
 
这时候就能显示大客户的好处来了,有“钞能力”就是不一样。
 
结果遇上笑果这么个猪队友,出了问题,沿着审批线回溯,直接把人家支行行长都给撸了下来。
 
我怀疑笑果已经穷到没钱请律师了。
 

池子:笑果不值得

池子也是命好,没碰上真正狠辣的老江湖,都是拿着财产线索,先私底下找渠道拿证据把事情坐实。
这就相当于提前看了对方手里的底牌,申请仲裁的时候,写的模糊一点,不要着急亮出来,等到正式开庭的时候,再申请调查取证。
东西还是一样的东西,在庭上坐实,这样一来,相当于开局就丢一个王炸,对方就完全没有反应时间,更不会在网上寻求支援,妥妥的赢。
笑果手里本是一手好牌,无论怎么打,都能让池子不好过,结果非得把王炸拆开出,我一度怀疑笑果里是不是藏着银监会的卧底。
 
05
池子随李诞一路走来,看起来更像是笑果的二号人物,为什么说退出就退出了?
 
查了一下笑果文化的股权结构,发现:台前的李诞其实根本不是笑果的“真正核心”,池子更不是。
刨除企业间的投资关系,李诞不过是笑果文化里的3号位,而且还是并列的,持股比例是5.04%。
池子:笑果不值得
我们的贺叔叔,也就是贺晓曦才是笑果真正的2号位,明面上持股6.7%,并且持股7.05%的笑乐文化,贺叔叔手里还有50%的股权。
池子:笑果不值得
池子:笑果不值得
笑果文化CEO贺晓曦
王建国在段子里面吐槽,李诞在市中心有了自己的大house,出入都有专车接送,真正有些李总的气派了。
大家喜欢叫李诞为蛋总,这是成立的,不过,这个总,不是老总的总,是“总监”的总。
根据我了解到的信息,叶烽才是笑果文化的董事长,贺晓曦是笑果文化的CEO,而李诞则是这家公司的内容总监。
至于池子,他只是一个签约艺人,一个打工仔,一个内容产品,而且还仅仅是“若干艺人之一”。
中国新式脱口秀宇宙中心的掌门人,他姓叶。
 
池子要是想通这个道理,可能就不会这么跳了,亏池子的父母足够努力。
池子:笑果不值得
06
笑果文化这家公司不仅赚钱,短短4年的时间,就融了6轮。
 
但是那些从开始就在的元老级参与者,比如王思文,史炎,程璐这些人,根本就没有上海笑果文化的股权,他们有的是这家认缴资本才约13.3333万,总共在笑果文化占股才7.05%的笑乐(上海)文化传媒中心。
 
卡姆在节目里天天哭着喊着要50%的股权,别说50%,更别说是卡姆,看看那些元老,你就会自己问自己:
我配钥匙吗?我配吗?我配几把?
 

池子:笑果不值得

公司贺老板一个人占了50%,主要演员基本都在1%左右,张博洋之类的更夸张,只有0.23%。
池子:笑果不值得
如果真要按出资额算的话,张博洋大概得出三千多块的投资额,就这还不是实缴,是认缴。
如此看来,中国的喜剧事业,进程确实相当坎坷。
但是就连这零点几,认缴的三千多块,从头捋下来,我也没看见池子。
说实话,对于池子而言,大饼画成这样,吃吐了也是正常反应。
要不说池子得撤呢,池子眼睛虽然小,但是不瞎。
07

 

池子是一个没有被匮乏感折磨过的人,正如陈丹青所描述的,他长着一张没有被欺负过的脸,有一股子傲劲儿,做事情混不吝,敢舍得一身剐,他身上还是存在着某种纯粹的。
但是年轻人的纯粹,在这个世界上有时真的是一钱不值。
当年,池子在北京的书店里面演出,演出结束之后,一个戴着眼镜,眼睛和他一样小的大高个儿找到了他,那个人就是李诞。
此后,两个人的脱口秀事业也开始起飞,只是航线出现了一些夹角:
李诞选择了跟现实合作,而池子选择一直向前。
某一季吐槽大会杀青,大家吃散伙饭,池子很不喜欢这样应酬的场合,也不喜欢喝酒,他觉得李诞喜欢喝酒是为了自我麻痹,而选择麻痹是幼稚的。
池子不想麻痹,他想一直保持清醒,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能直着走就一直向前走。
一直往前,听上去挺勇敢,但是走起来却并不容易,不过,少有人走的路也总要有人来走,鲜有人做的事情也总得有人来做。
我看池子最后在微博上说: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还能带给大家纯粹的快乐”
我也这么希望。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vhlmprOUg916nFHSOCMzQ

花钱给孩子找补习班成绩就能上来?

    90%的上海家长都有这样的问题,以为花钱给孩子找补习班成绩就能上来?

     抱歉,还真不是这样。上海家长都太鸡血,哪个不是舍得在孩子教育上花大钱?

     但我还是得泼你冷水,别以为给孩子打鸡血,疯狂报班,就能上“4校8大”,清北复交更是竞争惨烈!不了解上海中高考政策,不懂上海招生潜规则,没有专业的老师和方法……坑得只能是你家孩子

上海中高考真有那么难?

     传闻中考有一半的人考不上高中,其实不然,上海的高中录达线率为85%,但只有63%的人可以上高中。因为还有22%的人积分不够只能上三校或者出国前也参加了中考,上海中考题目不难,难的是进顶尖高中。

      这意味着,如果你不能通过自招入学,那只有裸考。你只要在中考,不小心做错了一道不算太难的数学题,或者单词拼写错误……就可能和重点中学无缘,就是这么残酷。

     真正的上海尖子生就是万里挑一。他们不仅学习方法高效,而且掌握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临场不慌的做题习惯,决不允许自己随意出错。

     所以尖子生最重要的不是成绩,是心态!谦卑的态度加自信的性格。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是顶尖中学的自招考试,就更能体会到什么叫题目难,尖子生之间的较量,侧重点在于全面,不仅仅是数学和英语,拼的是所有学科无短板,所有学科零失误。

     那成绩一般的初高中学生,是不是就更加没希望了?只要你学会做到真正的手稳,市重点是不难的。

     有些人大不特补,持续排名靠后,那一定要搞清楚孩子成绩上不去的根源!

      我非常反对一些家长的做法,就是不停给找名师一对一或熬夜刷题。但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最影响初高中学生成绩,是因为“缺乏信心,学习方法不对,不懂解题技巧,又不会考试”的问题。

      题海战术,孩子们天天疲惫于应付大量的题海战术。听话的孩子会内化功利性理念,学会过分在乎分数,过分在乎成败,经不起波动,心理脆弱,背负沉重的压力。一旦自我承受不了,就会导致感觉人生很累,生活没有意义,甚至出现强迫、焦虑、抑郁等各种严重心理问题。有的孩子,内心不愿意承受,会走向叛逆与对抗,讨厌学习,享乐生活,得过且过,沉溺于网络,与父母老师冲突。       

这就是可怕得青春期病!

今天在课堂,心里想着情郎(姑娘);

今天在课堂,魂飞到游戏上;

今天在课堂,应付爹妈任务忙;

      如今的孩子很多长期被家长包办,神经脆弱,容易想不开。家长从小鸡血,小时候听话,七年级后就不顺从了。这就是青春期病,病中的补课,无效!花钱,也是家长一厢情愿。

   在上海,有人做过统计,95%的补课无效,这不是危言耸听。

    补课应该是让那些处在学习歧途的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和轨道,然后,学生就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

     补课应该是补学习习惯,不是补知识!如果仅仅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花费再大的精力,再多的时间也难以保证孩子的学业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补课,不应该从小开始。如果能从小不经常补课,那关键时候的一两次点拨,会有很意想不到的效果。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3LoKbhwXv7S1JAlmZ1tYg

一天半成交3套千万老破小,“后浪”们还够得上学区房的门槛吗?

最近网上都在热炒学区房可能要降温的消息?但事实告诉你,并非如此。
 
五一假期,北京二手房市场迎来了一波“狂欢”,在短短36个小时内,丰汇园便有3套千万级的老破小学区房成交,最高单价甚至超过了25万元/㎡。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虎爸虎妈们的战斗力,疫情憋了这么久,好不容易盼到个小长假,人家不出门,不放纵,出手就是几百万上千万,只为给孩子奔个好学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什么精神?
 
北京楼市的购房热潮,跟最近疯传的“多校划片”不无关系。5月5日,《北京日报》也佐证了这个消息,称北京地区适龄儿童将从5月6日起开始采集小学入学信息,其中“六年一学位”“多校划片”等相应措施也陆续出台。
 
换句话说,就是以后房子不能指定学校了,多校划片锁学位。看上去好像学区房要全面降温了。难道是虎爸虎妈们误判形势买错了吗?
 
01
最后狂欢,学区房的“末路”
 
学区房,一直是个非常特殊的概念,尤其是北京的学区房。
 
毕竟教育资源就那么多,即使是在高度集中的北京地区,学区房也被划分成“西城、东城和海淀学区”跟“非西城、东城和海淀学区”,其间的差距虽不能以马里亚拉海沟计算,却也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其中,西城区的学区房更是个“不败的神话”,纵使是在楼市观望情绪严重的2019年,北京各大城区纷纷降价,只有西城区屹立不倒,以高达12万/㎡的房价傲视群雄。在过去几年间,西城区的学区房一直被视为最保值的房产,普遍均价超过10万元。
 
而在2006年,西城区的学区房价还只有8000-10000元。
 
站长特地给大家找来了2006年北京市的人口情况,数据显示2006年北京地区的新生儿为129397人,本地户籍新生儿为63498人,而当年北京市的小学一年级招生人数为73138人。北京地区小学的“户籍招生限制”在2007年放开,2007年招生人数达到109203人,而2007年的新生儿人口在161000人,其中本地户籍新生儿为77700人。
 
到了2016年,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当年北京新生儿的数量大增,达到了280000人,其中本地户籍173000人,外地户籍107000人。然而同年的小学招生人数却并没有随着二胎政策的落地进一步放开,2016年的小学招生人数为145876人。
 
一天半成交3套千万老破小,“后浪”们还够得上学区房的门槛吗?
 
折算下来,十年(2017年-2016年)的招生人数,只增加了36673人。换句话说,北京的学位有限,即使孩子出生在北京,也不意味着他就能在北京上学,尤其是新生儿人口大增的2016年、2017年。
 
而按照现在小孩的入学年龄来看,这批孩子上学的年龄,也不远了。
 
所以,这几年北京的学区房愈演愈烈,西城、东城和海淀的学区房总是供不应求,不管房子再破再老,基本也都能找到心甘情愿的接盘侠。很多家长买了“定点小学”的学区房,等到自家孩子念完小学,再转手找个接盘侠,没准还能赚点儿钱。
 
再加上过去北京各城区限定的学位时间也不一致,有些地方是“三年一学位”,有些地方是“五年一学位”,甚至有些不限制时间,所以私下里买卖学位都是小意思了,有些家庭落完户后,可能转手就把房子卖了。
 
所以“锁六年学位”这个大招一出来,很多拥有学区房的家庭都傻眼了,尤其是那种拥有多套学区房的家庭。这几天挂牌“甩卖”优质学区房的真不在少数,不少业主也都选择了降价,北京学区房“降温”也是真的降了。
 
我们可以用其他一线城市的情况来倒推一下,被用掉了学位的学区房,降价的幅度可能不会小,毕竟孩子也不是一天念完小学的。其次,北京这些占据优秀学位的“老破小”那不是一般的老破小,有些楼龄都是60年以上了,三四十年楼龄的房子比比皆是,这也意味着购房者很难在银行里边贷到款。
 
咱们按照“六年一学位”来推算,一套老破小的转手次数将被大大减少,也的确算是变向给学区房降温了。北京学区房上次出现如此局面,还是在2016年,那段时间北京发布了新的落户政策,倘若父母无住房,为单位集体户口,需出具单位同意入户证明。
 
而这一批孩子,只能根据集体户口所在地和学位情况,在全区范围内随机派位入学,就近原则——这可以说是动摇到了学区房的“半壁江山”。2016年,西城区的新生儿占北京新增人口的1/10,而到了2017年,就“锐减”成了1/20。
 
一天半成交3套千万老破小,“后浪”们还够得上学区房的门槛吗?
其间利害,自然是可想而知。
 
而此番北京楼市再次捉刀朝向学区房,无疑会迎来一波更大的“地震”。
 
02
多校划片,教育资源有限
 
真正让西城学区房“伤筋动骨”的,是多校划片。西城区将在7月31日之后跟上北京其他城区的步伐,加入到共享校区的阵容中。
 
所谓多校划片,就是把多个(一般三到四个)小学整合成一个学区,学区房指定的小学也从单个变成多个,入学充满了“随机性”。也正是因为这份随机性,让刚刚过去的五一节变成了西城区学区房的“狂欢节”。
 
不少家长都赶在7月31日的政策落实之前给孩子落户西城,不让孩子落后于人。据媒体报道,在5月4日至5日中午这36个小时內,(西城区)丰汇园小区已经成交了三套千万级的老破小学区房,最高单价超过25万/㎡。
 
而在小长假这几天,宏庙小学的学区房成交量在8套-10套/天。
 
家长的一片拳拳爱子之心,简直令旁观者动容,也让无数房产中介看到了希望,觉得可以重塑2017年的“学区房奇迹”。一位来自通州区的家长花1200万元在丰汇园买了个39㎡的地下室,折算下来30.77万/㎡。
 
“火热”是真火热,毕竟2014年北京市的新生儿数量(2020年入学)达到25万人,略次于放开二胎政策后的2016年、2017年,在20年中排到第3位。就冲新生儿的数量,这几年对学区房的需求就不会少。
 
一天半成交3套千万老破小,“后浪”们还够得上学区房的门槛吗?
 
北京市小学的学位,在短时间内很难大增,孩子想要入学就只能看家长们的本事了。
 
毕竟学区房能够提供的“学区”,也就是一个小学的入学名额,为了这个名额争破脑袋的家长有,但是处于观望状态的家长也有。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王小嫱表示,“(多校划分)这个政策,肯定刺激了购房者更加迅速的入市,五六月西城区的学区房交易量或将达到一个小高峰。”
 
而在7月过后,处于观望的家长们可能就要占据上风了,而西城区的学区房在短暂的“狂欢”之后,或将面临降温的风险。
 
说到底,还是看后续的政策走向,才能决定学区房价的走势。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学区房的属性都摆在了那里,“多校划片锁学位”——直接降低了学区房的流动性,部分学区房的上涨空间乏力,再受到老破小的拖累,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转移。
 
而像某些受采访家长所说的,“白念个重点小学,六年后再赚个几百万”的情况,以后可能也很难再见到了。毕竟就现在的趋势来看,学区房的限制实在太多,老破小的学区房很难突破重围,再度成为“王者”。
 
这并不意味着学区房的房价就会大降,毕竟在广大家长那里,学区永远是刚需。一般来说,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是扎堆的,哪怕划片的校区中有一个“名校”,也会让很多家长去赌那1/3或1/4的概率,从而带动房价。这基本是个无解的话题,对于学区房的追捧是世界范围内的,各国都有学区房的概念。
 
说白了还是教育资源的问题,只要教育资源不能“平衡”,那么学区房的概念就不会消失。
 
而现实证明,教育资源其实是很难得到平衡的,北京市区内都有如此大的差距,更不要说那些教育不发达的地区了。前几天,上海市民办华二初级中学在官方公号上推送了一篇名为《到华二初中读书,你真的想好了吗?》的长文,全文充斥着“没钱就别来华二”“来之前先掂量自己”的论调,自然也是引起了网友的口诛笔伐。很快,华二中学就为自己的不当言论道歉了。
 

一天半成交3套千万老破小,“后浪”们还够得上学区房的门槛吗?

华二初中之所以跳出来,究其原因,是上海市最近出台了《关于2020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里边提到“上海民办需全部摇号”。动到了蛋糕,自然也是引起学校的强烈反响。
 
毕竟上海市的顶级初中,基本都是民办学校的天下,而他们周边的学区房也是水涨船高,不少家长从孩子念幼儿园开始就相看中意的学区了,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讲究的是“传承有序”。
 
砸得了重金,才能教得好孩子。
 
03
结语
 
中国的人口出生数量正在进一步回落,2019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创下70年来的最低值。同时,2019年的出生人口中,二胎占比为57%,而2018年的二胎占比为50%,2017年为51%。
 
可以看到,二胎需求正在全面释放,但是并未挽回我国的人口出生情况,新生儿数量持续减少。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加重,我国在2020年以后的出生率可能还会进一步下降,有专家预测2030年新增人口可能低于1100万。
 
一天半成交3套千万老破小,“后浪”们还够得上学区房的门槛吗?
 
然而对于教育资源的需求,却并未随着新生儿的减少而降低。
 
由于种种资源的倾斜,未来人口向中心城市转移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发布的数据,在2019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60.60%,户籍城镇化率为44.38%。要是放开北京、上海的落户限制,这两地可能还要再度迎来一波“人口爆炸”,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只会更甚。
 
然而,无论是北京的学区房狂热,还是上海华二发布的长文,都在向大众宣告,它们还没准备好。
 
压力越来越大,门槛越来越高,“后浪”还能浪得起来么?
– 推荐阅读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anLbAtwsa021yWoRib9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