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不可怕——无法撼动的中国信心

本文5200字,主要包括四大部分。

(一)全球化时代与病毒的蔓延

(二)历史上的五次PHEIC

(三)WHO的真正担忧

(四)真正令人恐慌的是恐慌本身

 

 (一)全球化时代与病毒的蔓延

由于某些自媒体的渲染,WHO(世界卫生组织)的会议变得十分重要。有人甚至说只要WHO把中国列为疫区国,将让中国经济倒退20年。

30日,WHO经过了漫长的讨论,会议甚至延期了一个小时,总会程长达七个小时,可见讨论之激烈。

最终召开记者会,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定为了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WHO强调,这个决定并不推荐限制旅行和贸易措施。

还解释说,这个决定并不是对中国投反对票,更不是不信任票,反而高度肯定了中方的防控措施,WHO真正担心的是那些弱小国家。

我先来科普一下,什么是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这件事情跟2003年的非典疫情还有关系。

2003年的非典,最终蔓延到了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这让各国认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不仅贸易、资金、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连病毒也开始在全球蔓延。

世界真的变成了地球村,今天聚在一起的一群人,明天可能分布在全球各个角落,而公共安全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自己的事情,需要全球协作才能解决。

举个简单的例子,武汉神奇的一家人,举家十口于120日飞赴新加坡旅游,结果在飞机上,66岁的大爷嗓子有点痛,第二天开始咳嗽,23日被确诊为新加坡第一例患者。

送他去医院的儿子,也同时被隔离。还剩下的八个人,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最后一商量,照原计划行动,毕竟机票都买好了,酒店也订好了,于是八个人去了马来西亚。

结果到了马来西亚,又确诊了3例,奶奶和两个孙子,据说剩下五个还打算去泰国,这是要凭一己之力干翻新马泰的节奏。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不可怕——无法撼动的中国信心

最后,马来西亚方面,留了儿媳妇在医院照顾之外,其余四人被遣送回国。希望他们的家人都能早日康复,早日团聚。

再说一例来自韩国的奇葩。韩国第三例确诊患者是一名54岁的韩国籍男子,确诊后死活不肯上报自己的路径信息,最后韩国疾控部门不得不调取他的信用卡消费记录查证。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不可怕——无法撼动的中国信心

一查不要紧,他20号从武汉回到韩国之后,去了各种百货商店、新沙洞林荫道、江南整形外科、汉江公园、最后都住在同一个酒店,后两天去了老家看妈妈,至少接触了74人。

为啥不肯说?因为他跟妻子常驻武汉,他向妻子说要回国陪老妈,其实是为了陪小三,韩剧都不敢这么编。

与他密切接触者中,有一名32岁的男子,因一起吃了个饭(92分钟)而被传染,是韩国的第六例确诊患者。

武汉疫情爆发之后,我们才发现,竟然有一千多美国人、两百多日本人、250多法国人、500多韩国人在武汉工作学习。

这几个例子都说明,现在的确是全球化时代,人们可以到全世界旅游、工作、学习和生活。但人员的流动,也为传染性疾病的蔓延,提供了便利。

目前,根据蛋总统计,新型冠状病毒已经蔓延到了中国以外的20个国家,总确诊病例达到了103人,而且美国、日本、韩国、越南都出现了二代感染患者。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不可怕——无法撼动的中国信心

这些国家有个特点,要么跟中国有较深的经济联系(美日韩),要么是中国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新马泰)。

全球化时代,为了应对这种类似于非典的事件,为了让各国能有效防控,WHO(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修订世界卫生条例,对PHEIC(国际卫生公共安全紧急事件)做出定义。

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构成对其他国家的公共卫生风险,以及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的不同寻常时间。

意思是,当前的事件,情况突然、形势严峻,而且影响超出了国家边界,可能需要立即采取国际行动。

界定PHEIC的要点包括:疾病感染病例、死亡病例、传染性、治疗效果、疫区人口密集程度、疫情发展速度、是否传出国境。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被列为PHEIC事件,几乎是板上钉钉的。WHO上一次投票(123日),一半对一半,没有将这次疫情列为PHEIC事件。

我是不希望被列入的,因为中国是这次疫情最大的受害国,也是最大的输出国。如果被列入,显然加剧国际社会的恐慌,影响中国的外贸和旅游。

(二)历史上五次PHEIC

历史上,总共有五次PHEIC事件,2009年的H1N1流感,2014年的野生型脊髓灰质炎,2014年的西非埃博拉病毒,2016年的巴西塞卡病毒,2019年刚果的埃博拉病毒。

1994年,印度爆发大型鼠疫疫情,给当时的世界带来了巨大恐慌,也给印度带来了巨大损失,但是当时还没有PHEIC的说法。

我们先说说2009年的H1N12009415日,美国疾控中心在加州10岁患儿送检样本中发现一种新型甲型流感病毒,又叫做猪流感。

后来发现,叫猪流感让人谈猪色变,有的国家为了防止猪流感,开始大规模杀猪或者禁止猪肉进口,但其实猪是被冤枉的,后来改名为AH1N1流感,国内翻译为甲型H1N1流感。

2009412日至2010410日,美国共有6080万人感染,27.4万人住院,最终导致12469人死亡。

可以看出,美国的甲流比非典要严重多了,死亡一万多人。这场疫情一直持续了一年,到2010410号才结束。

说一件令人尴尬的事,蛋总最近惨遭美国驻华大使馆打脸。之前我在文章中提到,2019年入冬以来美国的流感,已经造成了6600人死亡,当时还有人质疑这数字。

结果130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微博,否定了这个数字。说从2019101日到2020118日数据显示,美国的流感已经导致8200人死亡。

不好意思啊,蛋总少说了1600人。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不可怕——无法撼动的中国信心

不管是2009年的甲流,还是2019年的普流,虽然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比较多,但都没有引起恐慌,原因之一就是死亡率低。

第二次PHEIC2014年的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疫情。脊髓灰质炎的俗名叫小儿麻痹症。在二战后,曾是对美国威胁最大的流行病。

1952 年,美国的病例有 58000 人,3145 人死亡,21269 人残疾,多数死亡者是小孩。20世纪60年代,我国每年脊灰发病人数达10000~43000例。

2013年开始,全球范围内野生型脊髓灰质炎感染人数激增86%,巴基斯坦患者增加了60%,之后又蔓延到了5个之前已经宣布根除小儿麻痹症的国家。

201455日,WHO宣布将防控脊髓灰质炎疫情升级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也许很多80后爸妈还记得,2014年被喊去给孩子服用强化型糖丸

第三次是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这种病毒最恐怖的是死亡率高,在50%~90%之间。这场疫情从苏丹开始,扩展到了刚果、中非、利比亚、加蓬、尼日利亚、肯尼亚、南非……

20148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宣布埃博拉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将对其它国家造成风险,需要做出“非常规”反应。

截至20141117日,WHO的数据显示,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等西非三国的感染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已达19031人,其中死亡人数达到7373人。

这场疫情两年内造成了320亿美元的损失,三国经济增长率已经纷纷下降了35个百分点,负面影响十年内都很难消除。

第四次是2016年的巴西塞卡病毒2015年上半年,巴西北部有很多例发热、皮疹、结膜炎、关节痛的患者,这些患者都处在登革热病毒流行区,所以刚开始以为是登革热。

结果后来分离病毒毒株以后,检测到了病毒的RNA,发现这是一种最早可溯源到非洲乌干达的塞卡病毒的升级版,属于塞卡病毒的亚洲分支。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不可怕——无法撼动的中国信心

如果是孕妇或者新生儿感染这种塞卡病毒,将会影响婴儿的大脑发育,从而导致头部出现非正常变小,又被称为小头症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不可怕——无法撼动的中国信心

2015年,巴西出现了2782例小头症畸形的患儿,与2013年的147例以及2014年的167例相比,案例数量呈现井喷模式。

2016年这种病毒已经蔓延到了美洲33个国家,包括美国,2016825日,感染人数达到了37例。中国也有10例输入性病例。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不可怕——无法撼动的中国信心

最要命的是,2016年的奥运会在巴西举行,引起了很多国家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的担心。不过这种病毒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

为了消灭传染途径也就是蚊子,巴西政府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们为了消灭蚊子,又是喷农药,又是使用伽马射线,甚至采用烟熏火燎法。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不可怕——无法撼动的中国信心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不可怕——无法撼动的中国信心

不知道大家记得不,因为奥运会,也因为寨卡病毒,中国又一传统神器在全世界走红。

中国体操运动员冯喆就遇到一个老外,说想买一个白色的中国结,这一问把冯喆问懵了,说中国结都是红色的,哪有白色的。

老外解释,就是那种白色的可以罩人的中国结……最后好一番交流,冯喆才搞清楚,原来老外是要买蚊帐。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不可怕——无法撼动的中国信心

中国的蚊帐被西班牙媒体誉为中国的国家法宝。一时间,蚊帐被抄到了400美元一顶。这也给中国运动员带来了困扰,那就是上街要防抢蚊帐的。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不可怕——无法撼动的中国信心

第五次PHEIC2019年刚果的埃博拉病毒。2018年埃博拉病毒再次从刚果(金)卷土重来,2019821日,刚果(金)累计报告埃博拉确诊和疑似病例2934例,死亡病例1965例。

由此可看,病毒是全人类的威胁。就算是可能某一阶段针对某个人种,但是随着病毒的变异升级,随时可能翻脸不认人。

所以这也就是蛋总不认可生化武器说的根本原因。当然不排除某些反人类组织、恐怖组织自杀式的研发和使用病毒武器。

(三)WHO真正的担忧

129日,WHO的总干事谭德塞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对中国人民结束疫情的决心感到震惊,他还表示将敦促其他国家也这么做。

中国在本次疫情的应对上,初期肯定有问题,无论是武汉地方政府,还是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组,但是相比以前,相比国外已经出色很多。

但是中国人对国家要求高啊,国力要跟美国比,福利要跟北欧比,相机要跟日本比,整形要跟让韩国比,人妖要跟泰国比,治病当然要跟华佗比了。

要求高是对的,要求高是进步的动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这样,很多国家面对病毒很佛系,听天由命。

比如130日,泰国卫生部部长已经表示,泰国已经无力阻止疫情的扩散。这泰国才14例,而且大部分都是输入性病例,泰国已经准备放弃治疗了……

还有网友很担心印度,印度已经出现了首例确诊患者,按照印度人口的密度和卫生管理条件,一旦蔓延开来,更是人类的一场灾难。

不过蛋总并不担心,因为印度有恒河水啊,早已经让三哥修炼得百毒不侵了。

类似让人担心的还有柬埔寨、巴基斯坦、菲律宾、印尼、越南、非洲等发展中国家。WHO早点采取措施,有利于早点结束这场疫情。

(四)真正令人恐慌的是恐慌本身

先说几个误区:PHEIC针对的是疫情,而不是某个国家,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疫区国的说法。另外,PHEIC,最多只持续三个月,还可能根据疫情进行评估提前结束。

对中国有没有负面影响呢?我认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来自于疫情本身。就算是WHO不把此次疫情列入PHEIC,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存在的。

比如非典时期,还没有PHEIC这个说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了。首先影响了旅游业和消费者信心,交通运输业变得萧条。

其次,对外经济交往受到也很大影响,北京、广州等疫情严重的地区,一些外贸公司的对外经贸活动全部中断,中国商品的订单减少,或者延期。

有关方面统计,非典期间使得外贸订单减少了200亿美元,我国5月的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增速,比前四个月下降了32%,农产品、食品、肉类的出口受到很大限制。

2011年,日本核泄漏也没有被列入PHEIC,但是对日本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日本的旅游业惨遭毁灭性打击,农业、渔业和海产品出口也遭到重创。

没办法,这是事件本身带来的恶劣影响。加拿大取消了来往中国大陆的航班,因为啥啊?因为飞机上根本没有了人。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我先从微观领域举几个简单而具体的例子。

第一,老家有个亲戚,在临街开了一家杂货铺,本就就指望着春节大赚一把,结果货都摆满了仓库,由于禁止串亲戚,全都窝在手里了。

第二,庙会经济惨遭重创。我老家浚县,正月的千年古庙会,是县里每年经济文化领域的头等大事,很多店家就指望这一个月,赚取一年的收入,结果这一下清零了。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不可怕——无法撼动的中国信心

第三,餐饮业和KTV惨遭毁灭性打击。以前的春节,那是聚餐的高峰期,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饭店,中午和晚上都是热火朝天的。KTV也是从下午唱到凌晨。

第四,养花业受打击也不小。最典型的就是广州的传统花市。逛花市是广州市民春节的传统,每年传统花市都开放到凌晨两点。

结果123日,广东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今年花市受肺炎疫情影响,提前于2418时前结束。

为了做好此次花市生意部分商户下了不少血本,但现在损失惨重,只好现场打砸自家商品发泄,可以感受到这些店主内心的悲怆,大半年的收入可能都砸手里了。

不仅仅如此,很快元宵节(中国传统情人节之一)、和214日的西方情人节也将会受到影响,今年肯定是卖不出去了,那这些花怎么办呢?

 

没人买花,肯定也没人开房了,各种各样的酒店自然也是门可罗雀。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不可怕——无法撼动的中国信心

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出口、投资。其中消费已经受到很大影响,出口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不是说国外歧视中国商品,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开工。大家都宅在家里,订单怎么接?接了谁生产?招工的工价恐怕又要提升了吧?毕竟这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上班。

因此,形势是严峻的,跟列入PHEIC没有太大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尽快遏制住疫情。疫情遏制住了,社会秩序才可以回到正轨。

如何最大程度止损?当务之急就是加快口罩、防护服的生产。人人出门戴口罩,人人做好防护,让病毒无从下手。

这样人们才能带着口罩上班、带着口罩上学、戴着口罩建设社会主义。不过今年经济一个增长点就是防护经济、口罩经济。

因此,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防护工作,就是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另外,一旦疫情过去,大家毕竟以最饱满的热情,把耽误的工作给补回来。

因为房贷要还,孩子要补课,哥们儿感情也得补上。很多憋坏了的死肥宅,肯定要出去撒撒欢,中国的经济必将迎来一段报复性增长。

我对中国有信心。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pdDQ2o6yHQ1I5bsmIxgM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