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爷丨年轻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是浪

兽爷丨年轻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是浪

9年前的夏天,北京人艺把日本剧作家三谷幸喜的《笑的大学》改编成了《喜剧的忧伤》。

全剧只有两个演员,一个是不算中戏科班出身的陈道明;另一个,是比陈道明小十三岁的“后浪”何冰。

《喜剧的忧伤》的主题是嘲讽国民党的文艺审查制度。前浪陈道明演审查官,后浪何冰演编剧。

中戏毕业后一直演话剧的何冰说,在这次合作之前,他和道哥一起演过电视剧。“一起演过”是比较文艺的说法,陈道明都是主角,何冰相当于宋兵乙。

但在北京人艺这个最高档次的舞台上,“前浪”陈道明才是新人,第一天来排练,就说这里是自己的炼狱:我是来向何冰老师学习的。

当然,何冰也是蛰伏了很久才在人艺出头的。他在话剧《李白》里跑龙套时只有一句台词:


报!


排练时,何冰和导演抽烟喝茶,陈道明却一直自己加练。他给来探班的媒体们表演了一段,当时的记者们对前浪一点也不客气,给他的评价是:用力过猛。

首演当天,首都剧场门前的王府井大街堵得水泄不通,一张黄牛票的价格,够在我这儿买一年煎饼。

那天晚上,剧场里有很多人,我被一群呼喊着“陈道明你好帅”的阿姨挤在座位上不能动弹。散场后,观众们一边鼓掌一边跑步涌向舞台,陈道明和何冰一次次从后台返场。

也不是所有人都在笑。没赶上首演,半个月后才看这部剧的冯小刚看完后和朋友吃饭,情绪突然失控,他用杯子把玻璃桌面砸得粉碎:


徐帆掩面而泣。


没过几年,剧中的审查官和编剧都变了。

2015年两会现场,一位激动的记者写了篇手记《陈道明席地而坐,为我亲手改稿》,里面提到了温柔的审查官帮她删改稿件,比如亲手去掉了:


我所怀念的文艺时代一去不回了。


前几天,何冰上央视给B站站台,猛夸后浪。这位演技一流的“编剧”有句台词有点意思: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


9年前《喜剧的忧伤》最火的时候,何冰通过媒体和青年们说的是,不要被世界表象欺骗。

1


《后浪》是籍着纪念一百零一年前的五四青年节拍的。那是20世纪初,一个自由主义的黄金年代。

西欧有《论自由》和新型自由主义;中国有梁启超欢呼大同社会要来了,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怎么和后浪交流,前浪们一直都很焦虑。创办了《新青年》的陈独秀告诉年轻人:要自主,要进步,要开眼看世界,也要科学实用。

涓涓细流终成巨浪。青年们在校园里进进出出,挥舞大旗,要改变潮水的方向,要把一切都拍在沙滩上。23岁就当上北大哲学系讲师的梁漱溟写过一句话,很代表后浪们的精神:


吾辈不出如苍生何。


后浪们有的拿起了飞刀炸药;有的一心向佛,希望从宗教中汲取民族复兴的力量;也有的熟读二十四史,虽然在图书馆工作收入微博,但仍然坚持做乡野调查,希望从中国乡村找到前进的力量。

接近50岁的蔡元培带着一堆20多岁的大师,胡适、梁漱溟、刘文典、刘半农、徐悲鸿。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没有倒。前浪对后浪的传帮带,更多是保护和启发。

欧洲的青年们则被前浪们引向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四年,完成了工业化的列强,把现代武器装备统统搬上了战场。最后终结战争的,不是飞机、坦克和毒气弹,而是数千万年轻人的伤亡。

再打下去,真的要灭种了。

一战后,“人类灯塔”欧洲在一片乌七八糟的喧闹中,渐渐暗淡了。

参加了一战的美国后浪海明威去了巴黎。朋友斯坦因跟他说,在一个修理厂,看到老板对修理工说,你们这些经历过一战的人都是“lost generation”。

这个巴黎修车店老板可能没有想到,他这句无心之语,被海明威写进书里,并成为那代西方后浪们一辈子都摘不掉的标签:


迷惘的一代。


东方的前后浪们其实更迷惘。

前朝逊位,复辟立宪,西学东渐,五四运动,胶东半岛到底是不是中国的,这个问题不但要在巴黎谈,还要在华盛顿再谈。

100年前的3月,47岁的梁启超从欧洲回国。在欧洲两年,他遍访了政商学界,还参观了惨烈的一战凡尔登战场。

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消亡。回来后,他在文章里说,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如今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文化寻求救助。

他对青年们说:


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


这种前浪,连他的学生蒋英都看不下去了,他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胡适、周作人长篇大论说梁启超毒害后浪,郭沫若更是直接说梁启超情商低:


人家欧洲人就是跟你客气客气,你还当真了? 

2


1999年央视春晚影响最大的小品叫《打气》。黄宏在小品里喊出了一句:


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这句话让很多东北家庭没有过好年。二十年后,黄宏还会被人指着鼻子骂一户口本。

何冰也因为《后浪》的演讲成了争议人物。

演讲的视频里,出现了iPad、单反、高达模型、赛车、滑雪、潜水、漂流、跳伞,很多消费不起这些东西的年轻人,跑到何冰许久不更新的微博下面留言,让他注意晚节。

说什么前浪后浪。现在看,大家都是同样一拨人。只是有人老了,有人还年轻而己。

唯一的大赢家就是B站,股价还一夜间涨了34亿人民币。

五四运动一百零一年后,世界又一次走到百年未有之变局,德先生与赛先生成了贬义词,想来也是很感慨。

1918年,快要过60岁生日的前清遗老梁济问25岁的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正在北京大学当哲学讲师的儿子回答说:


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开了家。三天后,他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

1925年,梁漱溟回到北京清华园整理父亲的遗作和日记。他发现梁济世生前最大的愿望是见见梁启超,但屡次被拒绝。

梁漱溟把整理好的文稿送了一份给梁启超,还附了一封信,痛斥梁启超当年摆架子,与旧官僚无异。

那会儿的前浪都很狂绢,喜欢面斥领导。比如胡适,他当面问蒋介石:


为什么没人骂你?


蒋介石能做的,也只是在日记里骂骂胡适。

梁漱溟大概是建国后第一个和领导吵架还拒绝道歉的人。50年代的一次大会上,他和领导因为农村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后来十年浩劫里,梁漱溟家很惨。但他始终昂首挺胸,写信给自己的侄女,说自己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心气很壮。后来,他的孙子问他被抄家生气吗?老人反问孙子:


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我怎么会生他们的气?

是的,他们都是孩子,都是被前浪带偏的后浪。

梁漱溟一辈子都很喜欢教育后浪,而且金句频出。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在山东搞乡村建设运动,每天早上都会和同学们开个晨会,聊聊人生。他告诉同学们:


你们的焦虑,在于把欲望当志气。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ET4F2EwXjPjff0iHECQvQ

B站,请停止对年轻人的讨好喊话

B站《后浪》演讲简直是功勋盖国的老臣跟坐享其成的皇子的深情喊话。
 
为什么要把本不属于年轻人的功劳给他们?
 
为什么要把不该有的敬意献给年轻人?
 
为什么讨好年轻人变成整个社会的“政治正确”?

B站《后浪》演讲在我的朋友圈刷屏,我忍不住去看了看。我得诚实地承认,我不喜欢这个演讲。

不喜欢的两点:

 

1. 太讨好后浪了;

2. 把前浪塑造得太鸡贼了。

我们来看文本。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应该看着你们,
像我一样。

文本分析:

 

作为中年人,我从第一段就开始隐隐不爽了,真的,我从来没有认为过“一代不如一代”,我被代表了,我很生气。

 

后浪们一听,居然还有人说“一代不如一代”,这肯定得反对,尤其是那些在我打游戏、刷B站的时候还说这话的,哼哼!

 

我看着你们,

满怀羡慕。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

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

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

科技繁荣,

文化繁茂,

城市繁华,

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

可以尽情地享用。

文本分析

这些是后浪的时运,不算是后浪的才能吧。

如果你对着一个有钱人喊,你运气多好啊!这是在肯定他的才能,还是否定他的才能呢?

 

如果你对显然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出来的年轻人喊“你运气多好啊!你的时代多好啊!”

 

你是在夸后浪呢,还是在算前浪的功劳呢?

 

你觉得后浪们听了,是备受鼓励呢,还是隐隐觉得被绑架了呢?

下面就是被绑架的台词了:

自由学习一门语言,

学习一门手艺,

欣赏一部电影,

去遥远的地方旅行。

文本分析

 

你看,如果你还不能自由地学习语言、学习手艺,你还算配做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吗?是不是跟小时候思想品德老师板起脸,要我们正能量一模一样?

学语言和学手艺之后,又安排了看电影和旅行,这是谁都喜欢干的,也不用付出多少艰辛的,把你喜欢的不喜欢的,难的不难的……混在一起给你,你顿时没有了反对的焦点,只好稀里糊涂接受了。这是中年人“鸡贼”的又一表现。

我在进行哲学思考练习的时候,一个基础工作是要把一句话切成一个个的词,要每个词都进行确认,进行反对还是赞成,现在看来,这样的笨功夫是省不得的。

很多人,

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你们自己的兴趣;

很多人,

在童年,

就进入了不惑之年,

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文本分析

 

后浪们拥有了选择的权利,功劳是后浪的,还是前浪的?

 

现在你明白朋友圈70后、80后为什么那么热泪盈眶了吗?他们知道选择权的得来多么不容易,他们知道自己曾经为此付出多少努力。他们知道自己40、50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多么难,把兴趣和职业结合在一起有多么幸运!

 

而后浪们啊,你们在童年就拥有了啊!

 

有没有功勋盖国的老臣跟坐享其成的皇子的深情喊话的即视感?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
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
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
你们拥有了
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
选择的权利,
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

文本分析

 

这就是B站的自我表扬嘛!还说得这么拐弯抹角。你看,你们在B站,这么小众,这么幼稚,这么年轻的爱好,也能交朋友,也能发声啊!

 

这是B站、老福特、AO3了不起的地方!

 

我也很佩服,甚至要代表我12岁的女儿说一声感谢!

 

但是,这不算后浪们自己的功劳吧?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

但是,

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我看着你们,

满怀敬意。

文本分析

你运气好,我对你充满敬意。请问,逻辑通吗?

你运气好,是因为我中年人造就了你的运气,这份敬意是给后浪的,还是给前浪的,你们品一品。

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
你们正在传统的变成现代的,
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
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
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你们把自己的热爱,
变成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
向你们的自信致敬。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
内心强大的人,
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
 
向你们的大气致敬。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更年轻的身体,
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文本分析

 

此处配了大量的B站跨年晚会的画面,我也挺喜欢这些表演的,我也觉得这些表演在做传统变现代的,经典变流行的,学术变大众的,民族变世界的……事情,但是这不是每个时代优秀的人都在做的吗?

为什么要向后浪们致敬,因为他们也做到了前浪曾经做到的?

这个敬意,确定不是给前浪的?

这个“致敬”,确定是用词准确的?

有一天,
我终于发现,
不是我在教你们如何生活;
你们也在启发我们,
怎样更好地生活。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应该看看你们,
就像我一样。
 
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
因为你们,
世界会更喜欢中国,
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
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文本分析

在疫情期间,各国列强叫嚷着中国赔偿的时候,在华为、中兴被西方国家封杀的时候,对年轻人提“因为你们,世界会更喜欢中国”的要求,是不是太沉重了一些?

中年人,你的担当去哪里了?

因为你们,

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

就不再是悲伤、迷茫,

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

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文本分析

 

据我跟中年人大量打交道,据我有个12岁女儿我会去逛B站、老福特、AO3,我有100多个12岁以上的学生。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悲伤、迷茫,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心里有火,眼里有光……这一群词汇全部都是60后、70后的,

 

90后、00后压根就不用这些词。

你要叫后浪们活成他们自己的样子,你却用“心里有火,眼里有光”这样的词去赞美他们,这跟赞美一个独立女性“贤良淑德”有啥区别呢?

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

那么,

奔涌吧,后浪!

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文本分析

“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揭示出作者一直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作者清清楚楚知道这是中年人的自嗨,年轻人压根儿就不打算听。

最后,中年人真实喊话:“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就差后面加一句“姜还是老的辣”了。

何冰的演绎分析:

何冰的表情阴晴不定,凶悍严厉的时候突然露一个微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看得我毛骨悚然。
音色、音质、音量收放自如,表情让你猜不透下一个是什么,一切尽在演绎者的掌握之中——这比起普通话不标准、声音不美好、上台紧张的生涩演讲风格来说,显得就太表演,太老谋深算了。
最后,谈谈两件事情:
 
01
什么中年人热泪盈眶?
据说,朋友圈里面60、70、80后集体刷屏,大部分人表示热泪盈眶,为什么?
 
因为这其中写出了我们曾经的痛,我们到四十五十了,还在困惑,为什么我们一直不能做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
 
因为这其中写出了我们的努力,我们从勉强温饱到了物质丰富、需要断舍离,我们从做个争气的孩子,到做个成全孩子有选择权的妈妈,这中间全部是我们努力的成就啊!
 
因为这写出了我们的羡慕,我们的梦想:我们也希望能够把兴趣和职业结合在一起,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擅长的事情。
02
为什么这是在讨好年轻人?为什么讨好年轻人不好?
 
因为把不属于年轻人的功劳给了他们
因为把不真诚的致敬给了年轻人。
他们应该有不学好语言、不学一门手艺,不喜欢欣赏电影和旅行世界的自由;
 
他们应该有不承担“让世界爱上中国”这份责任的自由;
 
他们应该有不善良、勇敢、无私,不无所畏惧,不“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自由。
当你把不属于年轻人的功劳给了年轻人,当你把不应该给的致敬给了年轻人,其本质是你并不真正信任年轻人。
你不相信现在宅的、懒的、刷番剧、打游戏、当肖战粉、写同人文的年轻人,也是真实的年轻人。
你不相信这就是年轻人最后会造就他们时代的动能。
在《我们为何膜拜青春?》一书中,作者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说:
乍看之下,这个世界现在主要属于年青一代,但实质上,我们时代正自觉或不自觉地夺去年轻人赖以茁壮成长所需要的东西。
 
它夺去他们的闲散、遮蔽、孤独和创造性想象力(这些都是人格的生成本源)。它夺去他们的自发性、惊奇(wonder)和失败的自由。它夺去他们闭上眼睛自行想象的能力,让他们无法在电影、电视和计算机荧屏的框架外思考。
讨好年轻人,会绑架年轻人,让他们失去年轻人拥有的最了不起的东西。
青少年需要的是真正的尊重。而尊重意味着:你看得见他真实的自己,并且信任这个真实的他自己,会做出有益于自己的选择。
讨好年轻人已经成了这个社会的“政治正确”,但是我想说:
 
少些套路,多些真诚吧。这一代年轻人经得起实事求是,每一代年轻人都应该在真实中成长。
 
真诚地让年轻人跟我们不一样吧,那些不一样,尤其是很不正能量的不一样,才是他们后浪拍前浪的力量。
END
 

三川玲,在懂童书的人里面她最懂教育,在懂教育的人里面她最懂童书。她是童书出版人,她出版作品获国家图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销量百万,她撰写的童书评论深得读者认同,能掀起购买风潮;她是儿童教育作家,撰写的教育文章常常10万+,还经常被教育部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引用;她还是中国营地教育联盟理事,TEdxKids智库专家。同时,她还是12岁女孩小丸子眼中那个有肥肥双下巴、爱做饭,从来不打不骂孩子的妈妈。与白滔滔合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5-e3ubiDZPXuRriO1T0lg

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

         

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

昨天夜幕临近,看到盆友圈里一则视频“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刷爆朋友圈,齐刷刷地霸屏。点进去看了之后,感觉这个大叔如此义正言辞地夸奖年轻人,略有点小尴尬。最后大叔略作停顿,突然扭头猛地大喊一声“奔涌吧!后浪!”,终于突破了我的心理防线,鸡皮疙瘩彻底起来了。

我看同龄人们大家都在转发,特别是当老板和领导的小哥小姐姐们,我就偏偏不转,想观察看看年轻人有没有转发的。结果是:很少!几乎没有人转。

果然,很快有了类似话题的争议帖子,来讨论这个视频的用意,以及年轻人到底喜不喜欢?

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

(以上图片文字内容引自“M HUB 营销星环”分享,不代表本文作者观点)

作为半个资深营销人,心态只有17岁的权威人士,我的观点如下:

1. 

这个宣传片本来就不是给年轻人看的。

以BiliBili这样沉淀多年的营销水平来看。这个视频就是做给叔叔阿姨看的,从选择演员就能看出来。演讲的主角何冰是1968年生的,且标题就带有鲜明的立场,立场定义了受众因为只有以叔叔阿姨的第一人称,才可能会把年轻人称之为“后浪”拿我自己来说,我今年37岁假设时光倒退20年,以我17岁桀骜不驯的心智,看到有人称呼我为“后浪”,还告诉我,好羡慕你,你好幸运,加油哦。我心里会想:你才浪,你全家都浪。凭什么给我取这个名字?谁让你自己扑沙滩的?我又没有推你。

年轻人的内心难道不就是如此么?

这一点也解释了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与该视频所处立场一致的领导、老板们,资深的叔叔阿姨们,更容易有动力转发这个视频。他们更有带入感,所以是他们在霸屏。

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

2. 

真正的年轻人想要什么?

宣传片的主角何冰是个大叔,言辞里赤裸裸地包含了用权威视角进行宇宙价值定义的优越感。好比一个老领导拍拍年轻人的肩膀说,少年~就这么干~努力干~未来世界的舞台是你的哟~ 好厉害哟。这种态度年轻人是不会喜欢的。TA们喜欢的,反而就是那些叔叔阿姨们彻底看不懂,甚至连夸也夸不出来的东西。

比如说这个: (゜-゜)つロ 

(这应该是哔哩哔哩标志性的符号了。)

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

如果叔叔阿姨们都能看懂,那就太丢人了。

Bilibili团队肯定知道这个道理,他们深知自己核心用户喜欢什么。所以这个视频的风格是反常的,脱离B站原有的表达体系很远,对年轻核心用户而言本来就不讨喜。那这个宣传片图个什么呢?

3. 

这个宣传片到底想给谁看?目的是什么?

有观点说,哔哩哔哩是想拉拢更多年长的用户,为了扩大用户人群属性。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样一定会造成核心年轻用户流失,那就不是哔哩哔哩了。

其实这个片子更像是告诉年纪稍长的人BilliBilli是什么?正如许多看完视频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B站上有1.3亿年轻人,且他们在B站上做积极向上的事情”。

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

给很多从来没上过B站的大叔阿姨们科普一下,B站到底是在干嘛,以后不管你来不来,至少不要有误解。

为什么朋友圈里转发“后浪”的大多是领导和老板、叔叔阿姨?

首先,目标受众里面可能包含了金融机构的投资人,手里捏着预算的广告主们,告诉他们,B站的用户是年轻人,是未来的核心人群。其次,也包含了核心用户的领导、叔叔阿姨、父母们,上哔哩哔哩很健康很积极,一点都不幼稚,也不会影响学习。也就是让这些年龄层次更高的人群,对B站有更深的了解,且有更好的印象。

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宣传视频是极其极其成功的。

刷屏成这样,甚至引起了讨论和争议,也已经是完完全全超额完成了目标。即便看完视频起鸡皮疙瘩,它依然还是增加了我对哔哩哔哩的了解和喜爱,感叹年轻真好。

总结

朋友圈里的B站《后浪》视频,就像一个筛选器,就看你有没有转发:

如果你转发了:

那就大概率说明你是领导,老板,至少也是个具有领导风范的大哥小姐姐!您是本次宣传片的目标用户。在这里向您致敬,领导好,领导辛苦了!

如果你没转发:

那大概率说明你是年轻人!您是B站的真实核心用户!向您说一声,五四青年节快乐! (゜-゜)つロ 干杯~

(PS:中国国家统计局对青年的定义是15-34周岁。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年的定义是15-44周岁。随着人均寿命不断提高,青年的年龄界限甚至还在不断增大,大概率未来60岁都还算是青年。因此不管我们是不是经常上BilliBilli,反正依然是个青年。

所以,大家青年节快乐!


图片 | 来自网络


– The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cz3q6uVRyf_F_f2fYEMww

也说“后浪”——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大家好,这里是申老师!

申老师说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昨天晚上,

B站的“后浪”视频,

一时间火爆朋友圈。

 

今天申老师终于

鼓起勇气看了。

(之所以要鼓起勇气,

是怕这视频煽情过度,

万一看完没有心潮澎湃,

没有热泪盈眶,

怕有负于前浪的殷殷期盼。)

申老师说

“后浪”们生于和平安定,

文化繁荣的年代,

自带时代之开放多元的气质,

因此作为长者的“前浪”,

大声赞美“后浪”,

并鼓励“后浪”勇往直前。

Wait!

申老师说

在热泪盈眶之前,

我们先揉揉眼睛,

看几张视频截图。

也说“后浪”——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在峰峦之间欣赏山水

 

也说“后浪”——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在科技展会试用产品

 

也说“后浪”——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用iPad pro和Apple pencil学习外语

 

也说“后浪”——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搭飞机去遥远地方旅行

 

也说“后浪”——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进行跳伞运动

 

也说“后浪”——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坐直升机(或者开直升机?)

 

还有穿汉服起舞之类的画面,

恕我不一一截图了。

申老师说

以上的画面都一个共同特点,


 

不是每一个“后浪”,

都能过上这样一种

“自由选择”的生活。

 

美好的时代,

也不是只叫后浪去创造。



一、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

不是所有年轻人,都可以平等开放地享用中国发展的成果!60后、70后的“前浪”们,特别是大城市的“前浪”,买了房子,当了房东,他们的孩子才有资格被称为“后浪”。来自六线外小县城或者乡镇的年轻人,最多只能叫做“韭菜”

 

小地方的年轻人,甚至直到成年,也没有出过省,他们的眼界限制了他们的选择。

 

而留守儿童,则基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我想到了两句诗,

且吟给大家——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君不见: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历史无新鲜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世家大族,

举止高雅,

言谈玄妙。

他们和今天的“后浪”一样,

拥有那个时代最丰富的见识,

欣赏最高雅的艺术,

他们的痛苦,

是“有志不得伸”的痛苦,

当我们倾慕魏晋风流时,

谁能看到,

底层百姓命贱如草芥?

 

阶层问题是人类永远的问题,

“现代文明的成果

只落到了上层精英的手中,

不是每个人都能“尽情享用”。

 

当自称“内心强大”的前浪

盛赞时代,

居高临下地羡慕“后浪”时,

当下社会发展机会不均的问题,

被掩盖或无视了。

二、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

这段话,还是一样的问题。“很多人”,恐怕这些“很多人”,在整个年轻人中,也算不上多数。只有精英,才能过上这种“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的生活。

“选择的权利”,不是人人都有。

有的人,根本没有机会“热爱”。

留守儿童和大城市的孩子,

生长环境有天渊之别。

就算考进一所大学,

说着同一种语言,

彼此却完全无法互相理解。

“人和人之间的壁垒”,真的打破了吗?

也说“后浪”——写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三、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

一个时代塑造一代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征,

有一代人的悲欢。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

都曾经历繁荣,

涌现一代自信昂扬的年轻人。

 

我们只不过是也到了这个波峰,

敬意或者轻视,

都duck不必。

四、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

 

传统→现代,经典→流行,学术→大众,古典精神的消解,把传统、经典、学术的内容解构成pop文化,一切皆可娱乐化,本身值得怀疑。

 

“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这个事业,是网红,YouTuber,up主……当做网红比勤恳劳动要赚得多得多的时候,这个价值取向也值得反思和警惕。

五、向你们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像你们的大气致敬,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

这句话本身就和后面的“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构成自相矛盾。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是对彼此的尊重,

而“XX人才如何,XX人从不如何”,缺少包容。

 

何为“弱小”?又“否定”什么?

否定就是消极的吗?

要“赞美”和“鼓励”什么?

大量的“赞美”和“鼓励”就是好的吗

 

我们要警惕这种非此即彼,踩一捧一的“判断式”的鸡汤。

六、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去更好的生活。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

“更年轻”,所以“容得下”,“更多元”?

恕我直言,“容得下”这件事,只和一个人的阅历、见识、思考相关,和“年轻”没什么关系。

 

请勿“戴帽”,年轻人不必天生能容;

无需“感激”,年人仍需时时自勉

归根结底,这是个人的学识问题。

 

年轻不是包容的理由,

年老不是堕落的借口。

每个人,不论年岁,不分性别,无论贵贱,都应该修养自身。

七、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同上一条。

 

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情,可以是“人”,但不必是“年轻人”。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值得欣赏的特质,各年龄段的人一起,构成了这个社会。

 

这句话认为“年轻”就是好的,仿佛年纪大了之后,就是老朽。正是出于这种观念,三十而未嫁娶,就被称作“剩男”、“剩女”。

 

老年人要么“不服老”,

以五六十之龄而强装少男少女,

要么“倚老卖老”,

以“年老”为由自我放弃。

 

每个人,不论年岁,不分性别,无论贵贱,都可以修养自身,共同造就美丽的中国。而世界更喜欢中国,是因为中国变得更富裕,中国人变得更从容、更友善,而不是因为人“年轻”,或“年轻”人。

八、因为你们,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难道现在的后浪,青春就不能忧伤了吗?

每一代人,在青年时期,都会有忧伤迷茫,也有勇敢善良。

 

真诚的忧伤和迷茫,真诚的善良勇敢,二者并无高下之分,也不需要截然对立。

 

还是那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有一代人的悲欢,有一代人的精神,只要是真诚的情感,都应该给予彼此尊重。

九、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人的想像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的祝福,那么——奔涌吧,后浪!

如果申老师可以算是“后浪”的话,我只想问一句,“亲爱的前浪,房租可以稍微便宜点吗?”

 

毕竟,祝福不能当饭吃,口惠而实不至,后浪可能会变成一潭死水,不再奔涌,那时候,也请不要痛心疾首,又转而哀叹年轻人都是“废物”了呀。(参考日本的“昭和男儿”和“平成废宅”,此事可能会同样发生在中国。



申老师说

最后,在五四青年节之际,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

归根结底,不过是“真诚”二字,诸君共勉!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CYNXwc6yqBkYfXaJIbM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