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知难而退

 

北京时间9月12日凌晨,美网公开赛女单决赛在纽约法拉盛草地公园举行。比赛进行了近二十分钟,镜头一扫观众席,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潘石屹正皱着眉头,聚精会神地观看着比赛。

一年零八个月没见了,老潘的头发好像又少了些。比赛前,潘石屹还开心地接见了中国网球名将张帅,神态上完全看不出,他那宗涉及142亿港币的世纪交易,刚刚失败了。

9月10号,SOHO中国发布公告说:

黑石放弃收购SOHO中国。

三个月前,黑石决定最多用236亿港币收购SOHO中国91%的股份。收购完成,原先占股六成多的潘石屹夫妇,将只保留9%的股份,套现142亿离场。

但这场告别仪式,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坎坷。

7月6号,即原约定寄发收购要约截止日的前一天,SOHO中国公告说,寄发黑石要约收购的综合文件要延迟。

原因是达成先决条件和编制落实需要时间,截止日要延迟到先决条件达成的七日内或2021年底。

也就是说,记载交易条款和时间等内容的要约文件没问题,而交易达成的先决条件,在此时出了岔子。收购先决条件有三,最重要的一条是:

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反垄断法批准要约。

“反垄断”这个三个字,在马云外滩演讲事件后更加犀利了,阿里、腾讯、滴滴等等巨头都尝过其中滋味。

根据规定,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要申报批准。

黑石和SOHO中国,一个去年营收近400亿,一个营收二十多亿,当然要申报了。8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对SOHO中国提交的申报立案审查,但SOHO说他们没有任何先决条件获得达成,还可能被:

进一步要求提供材料。

财经采访了砖家,他们说在实践中,绝大多数收购案经审查后会得到批准,少数会附加限制性条件。

北京知识产权法研究会的魏士廪也说,从《反垄断法》中的经营者集中规定来看,黑石和SOHO中国的业务板块不同、相关市场占比不高,从法律上来说不会被禁止。

说白了,黑石放弃收购和反垄断无关,监管部门至今也没给出结论。潘石屹算是:

知难而退。

为啥知难而退?一般来讲,监管部门初步审查的时间是30天,如果决定进一步审查还要加两个月到90天。极少数情况,还会再延长60天。

掐着手指算下,黑石对SOHO中国是6月16日发起的收购,至放弃收购的时间是:

85天。

难道非要变成极少数,再延迟两个月,你才知道进退吗?

有朋友说,潘石屹的问题不是垄断,而是凭借VIE架构贱卖国内资产。核心城市的8大金刚只卖一百多亿,北京只一个SK大厦就卖了90亿啊。

而一旦交易达成,向来以低买高卖闻名的美国公司黑石,几年后又会利用资产水位差,一个个出售大赚一笔。

这个调子是不对的。

既然公司真的卖不掉了,那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包租公能否继续安稳地享受高品质生活。

首先老潘和监管部门的博弈是留有余地的,他身在美国不至于出现危机,其次老潘是有钱的,有人统计过,十多年来潘石屹出售了三百多亿资产,夫妇累计分红:

133亿。

最后日子顺不顺心,就要看这次陪老潘一起看球的老婆张欣了。国内很多地产商,都是常年呆在境外,但像潘石屹这种家庭氛围的很少。

上世纪90年代初,张欣和潘石屹要结婚了去买家具,农村娃老潘觉得样样好,海龟精英张欣却觉得样样土,老潘家具一样没买想买点葡萄,张欣嫌苍蝇多。

好不容易安顿下来还因为要没有24小时热水,让张欣觉得生活在:

炼狱。

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在英国生活幸福的张欣在国内一直咳嗽,直到2012年才在美国被医生治好。病因是两口子天天嫌北京空气污染,在家中种薄荷喝新鲜薄荷茶,张欣对薄荷气体过敏。

当时,潘石屹应该还没有完全要走的意思。他因为一个外滩地王,和郭广昌把官司从2010年打到2015年。

当年双方各持项目公司50%的股份,互不相让。郭广昌提出就多要两个点股份,拿到控制权,都被拒绝了。

在杭州的一次饭局上,孙宏斌出来调解,他说你平价卖给广昌几个点的股份,剩下的我都接了,溢价十几个点。

潘石屹和阎岩都同意,双方说好后开始吃饭,但老孙却发现潘石屹和张欣皈依了巴哈伊教,所以不喝酒。孙宏斌嘲笑他说:

老潘你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活着干啥啊。

饭局几天后,潘石屹那边传来消息说,交易不成了,张欣不同意。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FiqppkF6oldz21BoKv0GA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有些事,会天遂人愿;有些事,终究事与愿违。
 
潘石屹的故事,本应随着黑石集团的入局,就此终了。
 
但一则消息的出现,再次激起市场一片涟漪。
 
2021年9月10日,SOHO中国(00410.HK)发布公告,“此前高盛代表黑石集团收购本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的邀约,鉴于目前满足先决条件的进展不足,各方一致认为无法在最后截止日当天或之前满足先决条件,各方也一致同意不会推迟最后截止日。”
 
随着SOHO中国的一纸公告,被外界称为潘石屹“金蝉脱壳”的计划,已告吹停。
 
与此同时,因市场预期SOHO中国未来会分批单独出售资产,收购失败反成利好——SOHO中国股价开盘后直线拉升,最高涨幅近20%;截止收盘股价报收3.50港元,涨幅达9.37%,公司市值达181.98亿港元。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SOHO中国为何卖不出去?故事要从潘石屹的资产变卖之路开始讲起。
 
01 卖卖卖
 
中国房地产历经10余载的黄金发展期,孕育了SOHO中国这类地产巨鳄。在时代的洪流下,潘石屹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150亿的身家跻身胡润百富榜第51名。
 
但好景不长,写字楼购买需求受宏观经济影响有所下滑。2012年,潘石屹不得已将公司从销售转向自持物业模式,降低销售规模,换取销售利润提升。
 
然而,理想丰满反衬现实骨感,SOHO中国的转型之路浅尝辄止。
 
全部资金储备用来支撑转型过程中的开支,致使SOHO中国没钱拿地,自然也无法扩张,只能守着物业资产过“包租公”的日子。这期间,SOHO中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资金考验。 
 
潘石屹曾公开表示,“SOHO中国的租金回报率不到3%,但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超过了4%。美国办公楼租金回报率接近4%,纽约都是5%或6%。中国租金回报率低的我都不好意思说。”
 
依赖租金收入,全部物业自持意味着SOHO中国自身要承担极大的资金及营运压力。财务报表如实的反映出现实状况,2012年公司销售额降至94.68亿元。营收单一,让SOHO中国开始一步步走向了衰落。
 
从2012年到2018年,公司营收由161.43亿元缩水至17.21亿元;归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由105.85亿元减少至19.25亿元。公司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也随之愈发减少。而曾经与其比肩的万科、恒大、碧桂园,销售额早已达到千亿规模。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SOHO中国江河日下,潘石屹开始抛售资产。2014年2月,上海的SOHO海伦广场以52.3亿元出售、SOHO静安广场则卖给了金融街控股。9月,凌空SOHO出售携程。2016年,又以32.2亿变卖上海的SOHO世纪广场。
 
2019年9月,SOHO中国以7.6亿向慧泊停车场投资出售位于建外SOHO东区、三里屯SOHO、SOHO尚都、朝外SOHO、SOHO嘉盛中心、银河SOHO、朝阳门SOHO、丹棱SOHO及中关村SOHO的2583个地下停车位。
 
至此,潘石屹国内的资产,只剩下了“八大金刚”:北京的望京SOHO、光华路SOHO二期、前门大街、丽泽SOHO;上海的外滩SOHO、SOHO复兴广场、古北SOHO和SOHO天山广场。
 
2021年6月16日,SOHO中国公告宣布,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代表黑石集团旗下公司Two Cities Master Holdings II Limited发出收购要约,以5港元/股的收购价格,支付236.58亿港元(196亿人民币)收购SOHO中国91%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潘石屹夫妇将只剩下9%的股权。
 
黑石集团所收购股权含有的所有资产包,正是SOHO中国仅剩下的“八大金刚”。
 
02 黑石与阎岩
 
作为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黑石集团2008年以来在中国先后投资了办公楼、商场和诸多物流资产。此次收购SOHO中国,是在中国境内最大的一笔房地产投资。
 
在黑石集团中,一个人的名字显得格外耀眼——亚洲房地产部董事总经理,阎岩。
 
信息显示,阎岩1996年进入SOHO中国,担任执行董事兼总裁,是公司22年的老将,负责业务包括项目拓展、成本预算控制及全面管理,一路做到总裁、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对SOHO中国甚为了解。2018年加盟黑石,在本次交易中起到牵线搭桥的重要作用。
 
阎岩对SOHO中国了如指掌,对中国的政策,亦是如此。细看黑石集团收购SOHO中国的要约,其实有三个先决条件:
 
第一,要约方就要约向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交经营者集中申报并获其受理,且该局根据中国反垄断法对要约予以批准或视同批准;
 
第二,至第一个先决条件达成之时,任何司法权区内不存在任何机构提起诉讼、调查、质询等,或不存在任何未执行完的法令、法规等,使要约出现无效、不合法等情况;
 
第三,自最近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日期起,至第一个先决条件达成之时,SOHO中国未发生任何重大不利变化。
 
虽说买的不如卖的精,但在精明的潘石屹面前,黑石更体现出了国际一流投资机构强大的风控能力。顺势而为,逆势不可为,黑石自是深知其中道理。
 
果然,在要约发出后仅一个多月,诸多不确定因素开始出现。
 
7月6日,SOHO中国对外发布公告,有关此前黑石要约的收购事项,将延迟寄发综合文件。
 
8月6日晚,SOHO中国发布公告称,就黑石集团要约收购其全部已发行股份之事,要约方已于8月3日收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签发的通知,对要约方根据《中国反垄断法》提交的申报,正式立案审查。
 
彼时,各大媒体对于此事件的解读口径一致:市场监管总局立案审查,属于正常程序。在申报后,多数收购案经审查后会得到批准,少数会附加限制性条件,极少数则会被禁止。
 
9月6日,SOHO中国发布公告,已提供进一步文件及材料,以回应监管机构关于补充额外信息的要求,审查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其实,从反垄断法实施至今,经营者计划申报后附加限制条件的总共50例,禁止的只有3例。迄今为止,表面上的一切,按部就班且风平浪静。
 
但是,一个细节却预示着收购事件背后的真相,远不如看上去那样径情直行。社交达人潘石屹的微博,自6月16日转发SOHO中国被收购事项以来,再无更新。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默不作声的背后,却是无暇顾及,估计潘石屹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心情,恐怕更接近于坐立不安。
 
最终,由于反垄断审查迟迟未有结果,收购要约超出了双方约定的期限。导致黑石对项目前景信心不足,放弃收购,也不再延长要约时间。
 
03 再见,SOHO中国
 
收购戛然而止,潘石屹和SOHO中国的未来,如坠五里雾中。SOHO中国的财务基本面,本是人们最不为关注的话题,但随着收购告吹,重回海面。
 
2021年上半年,SOHO中国实现营业收入8.05亿元,同比下降45%;毛利约6.59亿元,同比下降18%;归属于股东净利润3.4亿元,同比上升67%;实现净利润约为3.43亿元,同比上升67%。
 
SOHO中国位于北京、上海运营稳定的投资物业平均出租率已由去年同期78%恢复至90%。但却依然面临营收的大幅下滑。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贝壳研究院的商郑中认为,“当前京沪写字楼市场整体承压,虽然2021年上半年SOHO投资物业平均出租率已经恢复至90%,但公司总租金收入仅同比增长3%,说明公司‘以价换量’现象较为明显。”
 
地产赛道仍是艰难长跑,更多的潘石屹们已经走上了转型之路,布局地产以外的多元业务,如长租公寓、购物中心、产业园区、物流地产等。
 
但自潘石屹变卖SOHO中国之路开始,便再也无暇顾及公司的战略发展。毕竟,他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看好由来已久,所谓“中国房地产是泰坦尼克号,就要撞到冰山”。
 
潘石屹和每况愈下的SOHO中国,早已貌合神离。
 
“黑石交易”告吹后的9月12日,潘石屹和张欣“意外”现身美网公开赛女单决赛的纽约现场。平静而诡异的表情之下,SOHO中国的未来,似乎已和二人并无关联。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因为,接下来,不管是分批出售剩余的资产,还是寻找新的买家,潘石屹、张欣及其缔造的SOHO中国都已走入故事的末段。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黑石交易”告吹,SOHO中国或“零售”剩余资产

潘石屹最后一退可能被卡住了

对于潘石屹张欣夫妇来说,时间的拉长是痛苦的。

者:周闪闪
来源:雪贝财经(ID:snowfinance666)

2014年春夏之交,潘石屹在北京参加了一场闭门论坛,和马云先生6年后在外滩参加的那场峰会不一样,当时,底下坐着的都是关心房价的首都人民群众。

当潘先生分享完自己凤凰男逆袭的励志人生后,严肃的主持人没有表现出多大兴趣,他说自己只想请教一个小问题:对中国未来房价怎么看?潘石屹朝下把会场扫视了一圈,反问主持人:

“现在在座的有没有记者?”

当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把演讲稿收了起来,开始了像马云先生一样的语惊四座:

“我对于中国的房价不看好,尽管最近学者用各种经济理论进行分析,但我认为是瞎掰。”

他还做了一个危言耸听的比喻:看起来更像是朝着冰山驶去的泰坦尼克号。

首都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段十几分钟的吐槽在当天就一字不漏的被传出去了。潘石屹后来忙着四处道歉,最后还不得不用自己那拥有几千万粉丝的微博账号声称:看好中国,看好中国的未来,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

他委屈的调侃那场闭门论坛的会场:

“没想到有无数记者潜伏着。”

潘石屹到底看不看好中国经济不好说,毕竟2014年春天他就已经把上海的两个项目以52.3亿元脱手了。但那年夏天刚过,中国房价就教会了他如何做人,在去库存的号召下,中国几乎所有城市的房价都开始了一轮普遍性暴涨。

但是,从那至今后的7年,潘石屹先生和妻子张欣依然选择了坚定的逆行:他们一边说看好中国,一边盘点手里的资产,低调地完成了一次次批发或零售。

最后的告别是出售SOHO中国的控股权。这桩从2019年甚至更早时间就已开始谋划的交易,在经历黑石以私有化方式收购失败后,最终又以要约收购的方式推进。如果一切顺利,在2021年冬天之前,潘石屹夫妇可以挥一挥手与祖国就此作别了。

但是,从7月29日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这桩并不复杂的股权收购案,似乎已经遇到了麻烦。当天,SOHO中国的股价突然一度逆势暴跌了31%。

毕竟,从过去两年来看,SOHO中国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糟糕,在每一次正式披露交易信息之前,股价都无一例外的提前反应,韭菜是被割了一回又一回。

这一次,让投资者们担心这笔交易可能失败的理由是,其在监管审批核准上可能遇到了麻烦。

此前,这笔交易已经出现过延迟寄发要约收购通函的情况。所谓通函,主要包括要约详情,即预期时间表及条款等。但是,这种延迟寄发通函的情况在过往类似要约收购的案例中并不稀奇。

问题可能出在了先决条件的达成上,其中之一就是要约方向市场监管总局提交相关申报文件及材料。而按照正常审批程序的时间推算,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的官网上,这笔交易如果作为简易案件应已到了公示时间。

但是,其至今并未在列。

这也意味着,在市场监管总局的审批流程中,目前可能出现了申报材料不完备,需要补充材料的情况。在补充材料提交后,如果不适用简易案件,监管机构后续可能予以立案并开始初步审查,后续也可能出现持续多次的进一步审查,这将陷入漫长等待。

时间周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是交易最终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这可能导致早期入场的短期套利资金匆忙出逃,并因此引发了7月29日的恐慌踩踏。

同时,从对SOHO中国发起要约收购至今,对于收购方黑石而言,期间发生了滴滴、K12教育行业被强力监管事件,外部环境已大不一样。

对于潘石屹张欣夫妇来说,时间的拉长是痛苦的,毕竟,黑石对SOHO中国的报价从2020年到2021年就打了个七五折。

当然,让他们最难熬的恐怕不止是时间。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xbLnmY7e4aJetxsaZ34vw

潘石屹,终究还是忘了曾经种下的那些石榴树

潘石屹,终究还是忘了曾经种下的那些石榴树

01

被理想照耀的时代

1979年高考前8天,潘石屹在一场交通事故中受了伤,高考发挥失常。他立即偷偷在另外一个县以“石屹”这个名字报考中专,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兰州的一所石油学校。1981年毕业后,潘石屹又以整个石油部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石油管道学院。

 

1984年,潘石屹毕业被分配到设在廊坊的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捧上了铁饭碗。在那里,潘石屹很快找到了让领导重视他的窍门,那就是记清楚所有的工作数据。处长向局长汇报工作,局长向部长汇报工作,都需要用数字说话,而他们都记不清楚数字,他们需要带一个人汇报数字。每天下班之后,潘石屹就背数据,最后,这些数字小数点之后的好几位,他都能记得清楚。科长开始欣赏他,处长开始欣赏他,主任也开始欣赏他。他被确定为“第三梯队”,并成为领导身边必带的“红人”。

 

当年的小潘显然是一个怀揣伟大梦想的人,他可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被牢牢绑定在体系之内波澜不惊,旱涝保收。

 

1987年,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来到广东,在那里度过了他感到压抑的一段时光。1988年,潘石屹跟着一位老板来到海南,他被任命为砖厂厂长,负责300民工的生产生活问题。在海南,潘石屹陆续结交了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小迪等人。1991年,他们共同创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投资公司(万通前身),这就是后来所谓的“万通六君子”。

 

当时,这家号称注册资金1000万的公司,其实只有东拼西凑的3万块钱。1993年改名万通的时候,已经赚到了3000万。

 

潘石屹,终究还是忘了曾经种下的那些石榴树

90年代,潘石屹在海南

 

1995年3月,六个人有了第一次分手,王启富、潘石屹和易小迪选择离开;1998年,刘军选择离开;2003年,王功权选择离开,至此,万通完成了从六个人到一个人(冯仑)的转变。

 

冯仑回忆道:“最早潘石屹发给我们律师函,指出不同意就起诉时,我和功权特别别扭,像传统中国人一样认为那叫‘忒不给面子’。但越往后越成熟,最后我和功权分开时只请了田宇一个人,连律师费都省了,一手交支票,一手签字。”

 

02

从开发商到包租公

1995年,潘石屹和他老婆张欣共同创办了SOHO中国,一度成为北京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SOHO中国定位鲜明,只专注在北京和上海繁华地段运营商业地产项目。

 

2007年,SOHO中国上市首日,收盘总市值达到477亿港元,募集资金超过128亿港元,当年收入69.54亿元。2010年,SOHO中国创下了184.23亿元的年度营收,体量超过了恒大,更是融创的近3倍。

 

2013年之前,是SOHO中国的辉煌期,潘石屹向来擅长以低价拿地,后建成高价值写字楼项目而出名。比如,据媒体报道称,2005年,北京商品住宅房均价还处于6725元/㎡,潘石屹却以2万/㎡的单价、7亿元的总价,将尚都SOHO出售给了一位山西老板,售价足足高出市场价3倍。

 

2013年之前,SOHO中国便已经接连创造出了北京SOHO现代城、三里屯SOHO、中关村SOHO等地标建筑。这些写字楼被张欣包装成华尔街美学和高阶设计水平,最终以高昂的售价名冠京城。鼎盛之时,SOHO中国占据了北京CBD地区近半地产项目销售额。

 

潘石屹,终究还是忘了曾经种下的那些石榴树

 

2013年,商业地产陡然遇冷,潘石屹开始转变公司经营模式,SOHO中国的业务由以往的“开发-销售”,转为“开发-出租”模式。这种新模式让SOHO中国多地的商业物业,开始转为自持出租,潘石屹则摇身一变成了“包租公”。

 

2015年,“双创”火热,潘石屹也重新燃起热情,推出了新一代共享办公产品SOHO 3Q。SOHO 3Q一度是北京和上海最大的共享办公空间,截至2018年底,SOHO3Q拓展至全国7个城市共31个中心,拥有超过3万个工位。2019年,潘石屹将SOHO3Q的11个项目打包卖给筑梦之星。

 

潘石屹,终究还是忘了曾经种下的那些石榴树

 

之后,潘石屹的SOHO中国,基本处于“躺平”状态,不拿地、不开发、也不开展新业务,只以纯粹的收租为生,一年十来亿的租金收入,支撑着这家公司。利润的相当一部分,来自物业资产的增值,最近三年,增值每年都在10亿以上。

 

03

卖卖卖

卖卖卖,出现在2014年,这一年,SOHO中国开始出售中国境内的项目,转而通过张欣和潘石屹的家族信托收购美国商业办公。

 

潘石屹对于出售国内资产,一直讳莫如深,他承诺,核心资产不可能卖,他一如既往地表达自己的情怀:“外滩SOHO是一个(不能卖),位置太重要了;望京SOHO不能销售,太漂亮了,我很喜欢。”

 

2014年初,SOHO中国作价52.3亿元向金融街出售了海伦广场、静安广场两个物业项目;2014年9月,SOHO中国向携程控股出售凌空SOHO约10万平方米物业,作价30.5亿元;2015年SOHO中国向复星集团出售其所持上海外滩国际金融中心8-1地块50%的权益;

 

潘石屹,终究还是忘了曾经种下的那些石榴树

 

2016年SOHO中国以32.2亿元的对价,将位于上海的SOHO世纪广场出售给国华人寿;2017年,SOHO中国以85.8亿元,相继卖了位于上海的虹口SOHO,以及凌空SOHO的剩余物业。

 

2019年SOHO中国宣布78亿出售北京、上海的13个办公物业项目,其中包括北京望京SOHO、银河SOHO以及建外SOHO,上海SOHO东海广场、SOHO中山广场的部分物业;同时9月SOHO中国宣布以7.61亿元的价格出售位于北京的9个商业项目共计2583个地下停车位组成的资产包。

 

据统计,短短6年间,SOHO中国就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套现了超过300亿元。

 

潘石屹,终究还是忘了曾经种下的那些石榴树

 

6月16日晚,美国投资管理公司黑石集团(Blackstone,或称“百仕通”)公布,向SOHO中国发起全面要约收购,而SOHO中国公布交易作价为236.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95亿元)。在交易完成后,SOHO中国可以保持现有主营业务和管理团队,现股东潘石屹和张欣夫妇将保留9%的股份,并继续保持在香港的上市地位。

 

潘石屹,终究还是忘了曾经种下的那些石榴树

 

到目前为止,SOHO中国经营有北京、上海的多处写字楼物业,包括北京的前门大街项目、望京SOHO、光华路SOHO II、银河/朝阳门SOHO、丽泽SOHO,以及上海的SOHO复兴广场、外滩SOHO、SOHO天山广场、古北SOHO等。业内人士认为,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写字楼质量上看,SOHO的项目都属于不错的资产。

 

相比2020年3月初,黑石集团与SOHO中国的私有化谈判,当时的交易价格是40亿美元。即一年时间,SOHO中国“缩水”近10亿美元。即便比去年的40亿美元报价低了整整10亿美元也要贱卖,潘石屹家族甩卖国内资产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潘石屹清空了SOHO的大部分股权(9%的股权仅有财务意义),相当于将公司旗下的所有物业项目控制权转手交给了黑石,曾经的地产大佬潘石屹要干嘛去?

 

04

价值观是早就注定的

和李嘉诚买断英国如出一辙,潘石屹的选择是在美国购入大笔资产。2011年,潘石屹便以7亿美元,买下纽约曼哈顿广场旁的港务局长途巴士站办公大楼。2012年,他又花了6亿美元,收购了曼哈顿公园大道广场49%股权。

 

2013年,张欣联手巴西Safra家族,以14亿美元收购美国通用汽车大厦40%股权。此外,潘石屹长子还在英国成立了一家房地产公司,拿下当地多个地产项目。

 

一连串的海外收购后,有媒体提出了质疑。潘石屹回应道,“在海外投资的钱来自家族信托,跟SOHO中国的公司行为无关。”资料显示,张欣为美国国籍,而自2015年起,潘石屹持有的SOHO中国股权,便全都转至张欣名下。笔者以为,所谓的家族信托只不过是财产转移的套路而已,其所有财富之根本依然是来自国内主营业务获得。

 

2019年末,潘石屹再次静悄悄地开始了一系列海外资本动作。天眼查数据显示,从2019年12月18日至2020年1月14日,仅28天时间里潘石屹先后注册了7家公司,股东均为境外公司。

 

去年疫情期间,潘石屹的公司及家族基金没有捐出一分钱,仅仅在网上发了一条微博声援武汉疫情,最后被网民们声讨。

 

但是,潘氏夫妇对美国的捐款却非常大方。

 

2014年时,潘石屹夫妇就向哈佛大学捐出了1500万美元,而后成立基金会再次捐助1亿美元给哈佛大学,同年,他们还向耶鲁大学捐赠了1500万美元。据统计,潘石屹夫妇累积向美国大学捐款超过7亿,但是从来没有为中国大学捐过一次。

 

张欣是这么解释的,“让中国的贫困学生到世界一流大学去读本科。”但人们很快发现,捐款没多久后,潘石屹的两个儿子先后入读耶鲁和哈佛。

 

潘石屹,终究还是忘了曾经种下的那些石榴树

 

曹德旺曾意味深长地说:“存在的都是有道理的,潘石屹跟他的太太,都是鬼精鬼精的。”

 

有人说,人的价值观,老早就已经注定了,而且很难改变。

 

张欣是1965年出生在北京,14岁的时候她和母亲前往香港,少女时代在缝纫衬衫的工厂度过。5年之后,她去了伦敦,一开始是卖炸鱼和薯条,后来又在酒吧卖啤酒。借助西方富豪捐助的奖学金,张欣在苏塞克斯(Sussex)大学读完本科,之后又在剑桥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是研究中国经济私有化。

 

潘石屹在一篇文章中说:

 

我的观点是未来的世界是人类一体的世界,无国界的世界,不要太区分中国和外国,甚至不要太区分东方还是西方。从这个世界的本质来看,并无大的差异,所以我认为孩子受国际化的教育是最佳选择。

 

我觉得未来是人类一体的社会,英语还会像今天一样是国际主流沟通语言,整个的知识体系也基本上建立在英文这个知识体系上,因此,我们不要让小孩走过多的弯路(接受国外教育)。

 

这段话来自潘石屹的书《我的价值观》。从中可以看出,其实在老早之前,潘石屹就已经根深蒂固地认定,英语世界才拥有最优秀的文化以及发展体系。

 

05

老潘的石榴花

潘石屹在《石榴花开爱弥漫》的文章中写到:

 

妈妈临终时对我说:“把我埋在北京郊区任何一个地方就行了,不要给你和别人添麻烦。”在整理妈妈遗物时,看到妈妈在小本子上记录下来的都是老家村里的事,谁家的孩子病了,谁家的老人无人照顾了,等等。她总是把我给她的生活费三千或五千地寄给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她的心与天水老家这块土地上的人紧紧连在一起。把妈妈送回去,我想这是妈妈真正的心愿,也是让她的爱把分散在北京及全国各地她的孩子们与天水这块土地紧紧地连在一起。

 

下葬结束那天晚上回到饭店,大家一起商量,总感到妈妈的墓地太简陋了。再一想妈妈简朴了一生,把所有爱和关心都给了别人,她不会埋怨我们这些子孙们选择这样简朴的方式。张欣提议应该在墓地上种一些妈妈喜欢的树和花。大家都认为妈妈最喜欢石榴树。至于花,妈妈什么样的都喜欢,尤其是小小的淡紫色的野花。后来,我们请来天水园林公司,在妈妈的墓地上种了一些石榴树。

 

下午我们与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一起商量如何把SOHO中国基金会资助的“儿童美德项目”更好地进行下去,我相信,家乡的进步和改变最终是人心的进步和改变。我们村前的路还是一条土路,来往的车辆很多,车辆过后有许多的灰尘,我们决定修好这条路。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当中,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落叶最终总是要归根的。不知潘石屹这样受西方文化影响至深的精英人士,最终是否还会有一丝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想在心灵当中萦绕?

 

06

因果皆是缘

人民网,新华社等在今年3月15日份发布了一则消息:

 

近期,新闻媒体报道捍卫国土戍边官兵的英雄事迹后,有群众向警方举报,一新浪微博用户曾于2020年6月23日在他人微博评论区发表造谣诋毁英雄烈士的言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经警方调查核实,该微博用户潘某(男,30岁)于2020年2月2日离京出境后,一直在境外。目前,海淀公安分局已依法对潘某刑事拘留,并对其开展追逃。

 

一切因果皆是缘。潘石屹对孩子的国际化教育曾是颇为自得的,他写文章说:

 

我们周围很多家长都选择先把孩子送到中国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再申请美国学校,结果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而且会遭遇文化冲突的困扰,接受新文化的难度远远大于一开始就读国际学校的孩子。我们的小孩在升学过程中就特别容易,面试也好、考试也好都很顺利。

参考资料:

1、AI财经社,《潘石屹售卖中国资产》,2021年3月16日;

2、中国企业家杂志,《套现近200亿!潘石屹“清仓”:打折甩卖SOHO中国》,2021年6月17日;

3、雪贝财经,《他们终究是撤了》,2021年6月17日;

4、潘石屹,《我的价值观》,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VjPrMp3MPzC5-0QXlrI9Q

潘石屹最重要的秘密他没说

逃顶大师潘石屹。

 

潘石屹最重要的秘密他没说

 

最近网上又有很多人说潘石屹跑了,很多人都没说到点子上。

 

潘石屹卖SOHO,虽然是从2014年开始的,但是2017年以前卖的基本上都是上海的物业。

 

比如2014年卖给携程的凌空SOHO、2015年卖给郭广昌的上海外滩、2017年卖掉的虹口SOHO和剩余的凌空SOHO物业。

 

潘石屹最重要的秘密他没说

坚定地看好北京是潘石屹商业生涯最重要的一件事。

但是逃顶艺术,才是潘石屹的财富密码。

 

潘石屹最重要的一次逃顶是在海南。

 

那是万通六君子崛起的年代。

 

潘石屹最重要的秘密他没说

 

万通六君子中,潘石屹最先认识的是易小迪。

 

1987年,潘石屹下海来到广东,两年后跟着一位老板到海南开砖厂。

 

当时易小迪带人到潘石屹的砖厂检查工作,结果连一顿饭都没蹭上。

 

易小迪所在的单位是海南体改所,1988年,冯仑奉命到海南组建海南体改所,招了易小迪和王启富,易小迪是人大的研究生,当时还没毕业,王启富是一家国营房地产公司的办公室主任。

 

当时那家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叫王功权,王功权吉大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省里头,他是在南下下海的火车上认识了刘军,两个人一见如故,约定好谁先找到赚钱机会,就要互相照应。

 

潘石屹、易小迪、冯仑、王启富、王功权、刘军六个人就是后来的万通六君子。

 

潘石屹最重要的秘密他没说

 

海南体改所仅仅坚持了一年就解散了。

 

后来易小迪在海南做起了印刷生意,去潘石屹的砖厂拉单子,两个人成了好朋友。

 

而冯仑带着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投奔了牟其中的南德公司,待了一年,冯仑做到了牟其中的第一副手。

 

1991年,冯仑从南德辞职又回到了海南,四个人加上易小迪、潘石屹成立了万通的前身“农高投”。

 

南方谈话之后,海南地皮率先迎来了一波暴涨。

 

在1991年6月,海口房产售价是每平方米1200元左右。六个人凭借着对政策的敏锐度,高息借贷1000多万炒地皮。

 

到了1992年6月,海南房产售价已经涨到了每平方米3500元。炒卖地皮成为了最快的暴富手段。

 

到了下半年海南房价涨到了3500元~5000元/平方米,农高投凭借炒地皮挣到了第一个1000万。

 

1992年年底,潘石屹从海口规划局得知,海口本地人口不到30万,而人均住房报建面积却高达50平方米。

 

不久后六个人就从海南楼市撤退,到北京成立了万通,成功逃顶。

 

这年,海口市地价从1993年最高点680万元/亩一路狂泻,三年后跌至约100万元/亩,跌幅达85%,基本上回落到1991年的水平。

 

“天涯、海角、烂尾楼”,一时间成为海南三大景观。

 

在海南逃顶,去北京生根,是潘石屹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决定了他的命运。

 

1995年万通分家,六个人平分了万通65%的股份。

 

冯仑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是这么说的:
最后潘石屹给公司发了律师函,称不同意就起诉。

分家后潘石屹拿走了北京的那块地,建了现代SOHO城,奠定了SOHO的根基。

 

潘石屹最重要的秘密他没说 

 

潘石屹第二次撤回北京是在2012年。

 

2012年底上海办公楼的租金上涨了17%,而同期北京的办公楼租金上涨了74%。

 

历来搞房地产的,考虑租金收入属于不务正业。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50个大中城市的租售比为1:611。

 

如果靠租金收回房价成本,大概需要51年。

 

但是潘石屹看重租金,属于没有办法。

 

早在2010年起,北京市出台若干政策,禁止商业散售,并逐渐加码。

 

潘石屹拿手的商业散售走不通了。

 

于是2012年8月,潘石屹宣布SOHO中国从“开发—销售”向“开发—持有”模式转型,以获得长期物业增值,当起了包租公。

 

而租金涨幅更高的北京,自然成了潘石屹的老窝。

 

2013年潘石屹开始卖出上海的物业,同年一口气在北京拿了七块地。

 

潘石屹最重要的秘密他没说

 

但是北京办公楼的租金并没有如想象中一飞冲天。

 

2012年北京的办公楼租金涨幅为74%,而2013年涨幅却只有10%。

 

北京的办公楼租金涨不动了。

 

2019年11月28日潘石屹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租金回报率低得我都不好意思说。

 

话语之中透露着他对租金回报的失望。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潘石屹当地产商最成功的一点是,不借钱。

 

去年地产行业多了三条红线:

 

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上限为70%,净负债与股本之比的上限为100%,现金与短期债务比的上限为1。

但是SOHO的净负债率长期保持在20%以下,账上永远保持着100亿现金。

 

也正因为如此,潘石屹实际上是中国最有钱的地产商之一。

 

谈起房地产行业,大家总有一个误解,就是钱都是被地产商赚走了。

 

总以为房子盖起来就能挣钱,其实不然。

 

今年5月,杭州进行了集中土拍,滨江集团拿了5块土地。

 

股民问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这次能赚多少利润。

 

他回复了这么一段话:

 

在滨江团队精干高效管理下,公司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品牌影响大,在这样的状况下,努力做到1%—2%的净利润水平。

地产商赚钱不是比谁规模大,而是比谁最能捂。

 

这一点没人比得上李嘉诚,1993年李嘉诚在上海浦东搞了一个别墅小区世纪雅园,2000年造好,出租了10年,到了2010年卖出的时候,小区房价从每平方米1万元涨到了7万元。

 

为什么李嘉诚不着急卖?因为李嘉诚用的全部都是自有资金。

 

李嘉诚不着急卖,潘石屹也不着急卖。

 

潘石屹旗下的项目基本都拿了十年以上,租金没收多少,还是靠土地增值赚钱。

 

潘石屹最重要的秘密他没说

 

从北京起家到逃离北京,潘石屹不是清仓跑路,而是落袋为安。

 

而潘石屹似乎早为这一天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大脑留在国内,肉身已经悄悄飞到了美国。

 

早在2005年,潘石屹就以“境外换手”的方式,将他名下的全部股份以馈赠方式转让给张欣。

 

这意味着张欣才是SOHO中国实际拥有者,而潘石屹的老婆张欣是一个美国人。

 

这两年,潘石屹的身边人出了不少事,除了一个爱放炮的朋友,还有一个爱放炮的儿子。

 

北京很大,但早在几年前就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潘石屹很难。

 

但是没有什么能够真正困住一个永远留一手的中年男人。

 

潘石屹的身上没有赌性,但是他却从房地产这场赌局中大获全胜,成功上岸。

 

潘石屹2014年说过,他一直坚信的商业趋势有三个,一个是芯片的摩尔定律,一个是通货膨胀,另外一个是城市化进程。

 

上海的人口拐点出现在2015年,北京的人口拐点出现在2017年,这些都是朴素的商业智慧。

 

但是他最重要的人生智慧还没说,那就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生姜斯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6tCcXWZc-KvkFSv-M8d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