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及保险板块短期打压严重,三大因素助其中长期上涨(2020年8月)

银行及保险板块受压的底层逻辑

从7月以来,要说什么板块最不受到市场所“待见”,想到的无疑就是银行和保险这对“难兄难弟”,Wind数据显示,7月以来银行板块以及保险板块涨幅分别为5.97%及9.70%,远远跑输了市场三大重要指数的涨跌幅。

 

银行及保险板块短期打压严重,三大因素助其中长期上涨

 

不但如此,还有个数据需要关注,那就是从近期高位开始下跌调整幅度,同样横向对比于三大指数,发现短期的打压更为严重。Wind数据显示,保险板块短期内已调整了超10%,而银行板块调整也达到了9.11%,而三大指数则调整了只有1%左右,可见近期这两大板块的弱势格局。

 

银行及保险板块短期打压严重,三大因素助其中长期上涨

 

近期板块不断下行的市场表现来看,银行与保险板块都或多或少的弥漫着较为悲观的情绪,要究其原因,只要有三点核心逻辑:

 

1.从本质上出发,中国银行业以及保险业单一来看,其各个其中的同质化的业务过高,尤其是近期在监管方面的持续施压,使得空间较为狭小。

 

2.市场资金青睐度来到了市场低点,以银行板块为例,Wind数据显示,二季度公募基金对银行板块进行了大幅减持的行为,全市场的公募基金和主动型基金重仓持股中银行股占比分别为4.1%、2.3%,较一季度下降2.2%、1.3%,持仓比例降至历史次低水平,保险板块近期也遭遇了资金减持的结果。

 

银行及保险板块短期打压严重,三大因素助其中长期上涨

 

3.今年金融行业要让利1.5万亿给到中小企业,这座“大山”一直压在整个金融行业,尤其是本就是现阶段发挥空间较小的银行和保险行业,这也使得两大行业有利率增速降低的风险,连锁反应下,对于中报的预期也变得较为模糊,致使市场对于两大行业处于观望的状态。

 

对此,浙商证券分析师邱冠华表示,在监管引导和金融让利实体的背景下,银行或通过做实账面资产质量指标,降低利润增速。当前账面指标出清的力度和节奏尚不确定,中报落地前市场预期模糊,银行股行情的基础和持续性受到挑战。银行利润增长存在不确定性,维持韬光养晦、以退为进的投资策略。未来持续关注账面指标的做实进度和节奏,一旦彻底做实之后,有望给银行股投资带来机会。

 

在分析完了短期之所以滞压两大板块的核心逻辑后,本周市场由央行、银保监会等发布的《优化资管新规过渡期安排引导资管业务平稳转型》公告受到了市场的关注,公告显示资管新规过渡期将延长至2021年底。

 

具体来看,按原有的政策安排资管新规的过渡期本应在今年底结束,但是考虑到今年年初外部因素的影响,给整个市场都迎来了比较大的冲击影响,金融各大机构的资管业务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故延迟一年的空间作为缓冲带,这也为银行和保险两大行业带来了相应的变革时间。

 

让利1.5万亿背后的逻辑

“金融系统为中小企业让利1.5万亿”,今年6月以来,这便像是压着银行及各大机构的“大山”,随后市场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开始逐步处于悲观情绪,从数据端来看,1.5万亿的着实体量不小,Wind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银行板块整体的净盈利1.69万亿,对比于1.5万亿的让利来看,几乎是占据了90%以上。

 

银行及保险板块短期打压严重,三大因素助其中长期上涨

 

东北证券分析师王凤华对此则认为,银行的负面因素全都已经消化。金融系统让利1.5万亿,已经能够详细拆分:

 

第一块,利率的下行实现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让利,即利息的让利,大概是9300亿元。

第二块,直达工具和延期还本付息是2300亿。

第三块,通过银行减少收费3200亿元。

 

通过让利1.5万亿的拆分,预测下半年降准降息比较有限。

 

如果透过表象看本质,让利1.5万亿的背后逻辑应该是央行想要让利给到中小企业,中间的途径无非就是各大银行,而银行此时其实是距离“放水口”最近的,这就表明让利的同时并非透支银行业的盈利空间,与此同时,处于下游的中小企业一方面是贷款端将得到支持,另一方面对于银行来看消除或降低“不良资产”的风险率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反过来看,这个逻辑下的金融机构让利1.5万亿对于“放水口”而言,其实并不是一件太大的坏事情,可能短期让市场感知的是较为负面的观点,但从中长期来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表内数据初步变好,无疑是最有效的利好。

 

对此,华泰证券研究所也表示银行板块的未来表示银行在让利实体经济的同时,也有多方配套政策支持,因此让利并非单方向的,实际受影响程度小于以上规模。让利规模的提出利于预期稳定,此前银行股估值已经反映市场对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悲观预期,“靴子”落地后,银行未来势必会回归估值本身。

 

金融混改落地后两大板块“无限遐想”

当然从政策面来看,两大板块“忧”的是短期1.5万的让利后,对于行业及企业本身盈利冲击,反观行业的“喜”,则较为明显,一方面是上述提及的资管新规所带来的一年缓冲期,为这两大板块的转型带来了足够的时间空间;另一方面也是较为关键的便是金融混合改革的信息给银行及保险业的未来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2020年6月27日,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得到一条重磅消息,那就是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这就标志着整个金融行业混业经营改革的开始。

 

川财证券在市场研究报告中就指出给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意味着回归混业经营。上世纪九十年代,将银行与券商分开,是为了避免混业经营所带来的相关风险。现如今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相关制度已经较为完善,监管体系、市场环境也更优于当时,如今给银行发放牌照也是循序渐进逐步试点,总体风险相对可控。

 

川财接着指出,长远来看,混业经营或将让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初期建议让资产质量优良,抗风险能力强的大银行先行试点,并需做好压力测试和风险防范,避免出现极端情况下的系统性融风险。

 

当金融业混业经营成为支持银行业重大的政策之时,银行券商混业经营最为根本的利好是有助于打造“航母级券商”,并且可以持续提升券商对资本市场的服务能力以及金融市场运营能力。按现在市场来看,以平安集团为例,平安保险毋庸置疑为保险板块的龙头,加之平安银行巨大客户流量以及平安证券作为有效的金融工具,在拥有金融全牌照的同时,若未来在混改的刺激之下,三大业务进行金融合并后,其无论是盈利情况还是企业各大指标都将迎来新的契机。

 

对此,光大证券就指出,银行面对的流量最大,银行未来的发展会慢慢地跟券商进行业务上面的重合,银行将来能够产生金融改革的力度会非常大,未来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竞争也会成为一些新的风向。这些都是市场的核心资产,而且现在都是相对第一位的核心资产。外资看到行情起来之后就迅速去买,所以不管是保险,还是银行,券商剖开来看,更看好的是银行和保险,他们将来可能会更受到外资的青睐。

 

低估值成为两大板块优势

银行保险两大板块估值优势明显,毕竟短期内如此大幅的调整,先来看一下保险、银行指数的现阶段的估值PE-TTM分别为13.19倍及5.81倍,从申万一级行业来看,银行估值最低,而保险属于非银金融板块,当前非银金融板块板块的估值为20.6倍,而保险板块仅仅为13.19,远远低于一级行业估值。

 

银行及保险板块短期打压严重,三大因素助其中长期上涨

 

再从历史估值的角度来看,先从银行板块的中长期估值来看,当前处于历史低点,Wind数据显示,从5年历史板块估值数据显示,处于分位点为4.3%,而从2年期来看,也处于3.92%的低位。

 

银行及保险板块短期打压严重,三大因素助其中长期上涨

 

而反观保险板块,当前也处于历史的低点,Wind数据显示,从5年历史板块估值数据显示,处于分位点为18.75%,而从2年期来看,也处于38.24%的低位。

 

银行及保险板块短期打压严重,三大因素助其中长期上涨

 

对此,机构们纷纷发声,对于板块估值优势的强调,太平洋证券就表示,仍维持保险板块超配观点,看好板块估值切换行情。保险板块今年以来跑输大盘。中报季即将来临,尽管上半年保险公司经营业绩不佳,但内涵价值仍有一定增长,估值切换后,板块估值将更低。建议积极配置。

 

而对于保险板块的后市,中国银河证券表示,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成效,代理人线下展业稳步推进,疫情刺激居民风险保障意识增强,险企加大增员激励,拓展保障型产品销售力度,负债端改善。经济复苏趋势确立,稳货币宽信用对利率形成支撑,长债收益率筑底反弹,险企投资端改善可期。当前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性价比高,建议关注板块配置价值。

 

对于银行估值的优势,东北证券分析师刘辰涵进一步称,当前时点,银行向下空间为零,向上弹性巨大。其认为,因不良贷款滞后性,一季报无法体现疫情对资产质量的冲击。压制银行估值的核心要素来源于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但是目前处于数据真空期,无法打消疑虑。与此同时,这个时期往往能够产生预期差。银行经营具有稳健的特性,经营指标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市场的过分担忧情绪,为银行创造了最佳布局时点。

 

对于银行的后市,华泰在对于银行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构建双循环体系,重视银行股配置机遇;央行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科技和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为银行经营创造中长期的良好环境。截至8月6日,银行板块PB(lf)为0.83倍,认为目前估值的主要压制因素为让利、利润增速下滑等,目前让利已经被央行明确拆分,市场预期基本充分。伴随半年报披露,业绩靴子落地或促成估值修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KSC7TDsl-wpSH4oT_1rSg

川普或时日无多,等待拜登的新气象

作 者 | 兔主席
来 源 | tuzhuxi
 
川普或时日无多,等待拜登的新气象
Trump的歇斯底里及乱咬
 
去年香港事件时笔者写过一篇文:《升维才能反击——媒体和文宣的维度与格局》,其中提到了最高维的媒体,将其作为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提出来的。
 
“有没有可能出现5.0高维媒体呢?有可能,当facebook因为被4.0媒体侵袭受困时,试图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媒体身上——一个潜在的、美国人更加恐惧的超强大的5.0媒体——Tik-Tok。  
定义:信息发布平台为具有国际网络、传播力、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同时可能由一国政府实施政治影响甚至控制,服务于某种既定的政治议程、目标。  
理论上,5.0媒体确实可能存在。  
但美国人想多了,这也是facebook转移注意力以及美国制裁中国的阴谋而已。因为实际情况是,中国目前还处于1.0媒体时代。”
《升维才能反击——媒体和文宣的维度与格局》
此文收录在笔者今年七月由中华书局在香港出版的《撕裂之城》一书中。
 
到今天,Tik-tok居然真的被Trump政府“塑造”为高维媒体进行打击。某种意义上不幸言中了。
 
今天朋友圈又因为Trump签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国公司与腾讯发生业务往来闹得沸沸扬扬。
 
笔者看来这些都是Trump大选岌岌可危之下的“碰瓷”。为什么对Tik-tok出售、腾讯禁令提出都涉及到了“45天”?
 
因为大选在11月发生,要为大选留有余地。
 
以所谓的字节跳动“出售”Tik-tok(美国业务)为例。这么大一个交易怎么可能在45天内完成?买方不需要做尽职调查?买卖双方不需要进行商业谈判?这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交易时间。它完全是按照大选倒推的时间表,是服务大选的。
 
对腾讯的所谓禁令也是。Trump肯定知道腾讯会采取法律手段,这个事情势必会拖。肯定不能说今天宣布,明天就执行,要给腾讯和商业伙伴留一定的时间,但岌岌可危,又不能拖,就设个45天吧。
 
Tik-tok和腾讯拿起法律武器进行反制,对Trump来说是可以预见的,但并不重要:行政命令最终能否落地执行可能并不重要,关键要在大选前做出这个动作,给他的核心支持者表达反华强硬的姿态。如遇中国有强硬的反制,他可以就势进一步反击,设法升级矛盾,竭尽全力把美国人对国内矛盾的注意力转移到中国,挽救自己的困境。
 
美国现在国内问题极为严重,COVID-19确诊人数突破500万,病死突破16万,数千万人失业,社会经济问题严重,还有种族冲突。就在这个时候,美国的主要矛盾难道是中国?美国总统最需要做的事情难道是封禁年轻人的一款娱乐软件tik-tok?显然不是,简直是全球的笑柄,人类历史上荒唐的一幕。
 
笔者反复说,Trump越是想把矛盾转移到中国,对中国“碰瓷”越频繁(从封禁举动越令人发指,就越说明他选情的危机,他的困境、他的绝望,乃至他的黔驴技穷。在选情岌岌可危之下,Trump对国内问题完全无能为力,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和反华超鹰派(Pompeo等)每天每时每刻钻研如何攻击中国,从关闭驻美领馆,到要求制裁Tik-tok,对台出售武器和卫生部门访台,到制裁林郑等官员等一系列令人发指的行为,让人觉得美国总统好像没有其他事情可干了??
 
美国国内问题如此严重,难道美国人自己真的认为Trump在做的事情就是美国当下最需要的么?这是总统的主要工作么?美国人难道都是傻子么?笔者以为大部分美国人并不是傻子,所有人都能看出Trump是在为选举做最后的挣扎。
 
Trump生于1946年,他个人成长经历的是美苏冷战。最后,苏联垮台,美国“赢得”了胜利。冷战思维塑造了Trump这一代人(以及他的老白男人支持者和幕僚们),他们更习惯用政治意识形态对立的方式去理解世界。Trump竭力希望把世界及美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塑造为美国对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对立,在这个大的叙事和“议程设置”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二十一世纪二零年代的里根——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己需求选举胜利。
 
很可惜这并不是很多美国人看问题的方式。他们虽然可能不认可或欣赏中国,但不认为这种政治意识形态对立是当今的主要矛盾。
 
而对于代表美国未来的年轻Tik-tok用户们来说,这种冷战思维距离他们极为遥远。在他们眼中,只有个人用户与大企业关系。Facebook,twitter,苹果,google,微软,一切的科技企业都会窃取个人隐私。是否是是中国企业还是美国企业并无区别,“中国共产党”这个标签对他们来说既遥远,又无意义。他们不理解也不接受Trump提供的大国政治对立的政治叙事。这是冷战后的一代,千禧年后的一代。他们是美国的未来。笔者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文化的全球化、政治意识形态的淡化、世俗化。玩Tik-tok的美国年轻人和玩抖音的中国年轻人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远小于40、50、60年代出生的美国人和中国。世界是在融合的。
 
这是Trump和Pompeo所不理解的。他们可能了解Fox新闻的老白男人,但不了解Tik-tok的一代,不了解美国的未来。但Trump非常短期,他就是知道了也不会管那么多了。Trump的“人设”是,在危机之下,在犯了错误之后,他会继续认定自己是正确的,会选择变本加厉,一根筋地走下去(“double down”)。对他来说,在2020年这个时点,只需要重新集结2016年支持过他的“白屌丝”们。
 
现在看来Trump很有可能会输掉大选,并且可能是历史耻辱性的大败(landslide)。
 
川普或时日无多,等待拜登的新气象 
笔者认为Trump在10月份如果明确意识到自己大败的话是有可能直接弃选的,没有必要遭受耻辱,颠覆自己在2016年取得的人生顶峰成就。
 
如果Trump打破逆境,在2020年大选获胜取得连任的话,中美关系会如何?
 
笔者以为,如果没有疫情这档事,Trump反而有可能会适度修复中美关系,因为他任内前几年表现的并不是反华超鹰派,主要是希望在针对中国的问题上留下点成就反馈他的选民。他选择的主题是“贸易”,放弃了其它他不感兴趣的主题(包括新疆香港等)。过程中,中兴、华为都是指向“贸易”问题的工具
 
2020年3月以来,美国的情况在COVID-19疫情冲击之下急转直下,Trump无法化解本土矛盾,就开始把矛头指向中国,从Chinese virus,到香港问题,到漫无边际的反中,在过去几周以来已经进入癫狂状态。这个时候,“贸易”问题都已经完全边缘化,变得不重要了。“防疫失败”和“反中”是定义他本届任期最后几个月的主题。
 
我预计,如果他连任,且疫情在短期内仍然得不到控制,美国的经济无法复苏,社会秩序无法恢复正常,则Trump会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更加变本加厉地反中。
 
此外,已经进入第二任的Trump并不需要再担心大选压力了,会开始考虑历史留名和遗产。笔者以为他会希望把自己打造成第二个“里根”,炮制出一个美中冷战,把自己变成“战时”总统,要代表“美国队长”把中国打翻在地,并以此成就他的历史定位。
 
可见,这是一个对中国极度不友好、更加危险的Trump,这是寻求和平崛起、亟需良好外部环境的中国最不希望看到的。如果再来四年,可能真的会对中美关系形成某些不可逆的影响。
 
而如果Trump下台,中美关系会改善很多。
 
 
川普或时日无多,等待拜登的新气象
Biden当选后的中美关系?
 
笔者以为,如果Biden明年1月份上台,中美关系会有所改善。理由如下。
 
1、人事清洗
 
Trump在白宫任用的全套班子都会被撤换,各种各样的阁员、政治任命(political appointee)、幕僚、党羽在之后的几周至几个月内都会依重要性被陆续撤换。考虑到Trump式政治与华盛顿精英的矛盾,估计这次清洗会是非常全面的,大概可以用“清洗”(purge)这个词来形容。
 
国务卿、国家安全理事会等于与外交相关的官员是首当其冲要被撤换的。Trump所任用的民粹政治主义及反华超鹰派幕僚都在清洗之列,被请出白宫。Obama-Biden的主流温和派政客、官员及专家人士将重新入住白宫。
 
这些人会参照华盛顿传统政治套路来行事。Trump诉诸民粹、走偏锋的风格将被系统性清洗。
 
2、美国政治风格与模式的“去Trump化”
 
Trump崇尚的是强人政治、民粹政治,不希望受到美国传统政治规范(norm)、程序(protocol)、习俗(custom)、传统(tradition)的限制,在任期间做了大量破坏美国政治规范和原则的事。许多人都担心Trump的行为可能长久性的破坏美国民主政治的方式:人们遵守的规则一旦被颠覆,有可能就很难再重新确立。
 
2020年COVID-19疫情以来,美国面临的深重灾难将Trump彻底拉下了马。大潮退去,大家都看到他在裸泳。Trump没有领导力,缺乏基本的常识,人格有严重缺陷,把大国政治与治理及国际事务当做儿戏,让美国在全球社会面前丢丑。Trump之前一些不受华盛顿传统约束的“优点”这时被打回原形,又变回缺点。
 
共和党的政客们也都看到了Trump的无能,共和党政治将经历一个从模仿、效仿Trump到远离Trump、去Trump化的过程。
 
没有COVID-19疫情,Trump的暴露不会来得这么快,甚至不一定会暴露。COVID-19疫情就是刺在“Trump政治”心脏上的利剑。
 
Biden可以名正言顺、没有政治顾忌的去Trump化,甩掉Trump的包袱。
 
3、对Trump政治的“拨乱反正”
 
Biden首先一定会对Trump的政策进行大批判大逆转。正如Trump上台后将Obama签署的大多行政令一一废除后,Biden上台也会将Trump签署的大多行政令一一废除,对联邦政府的政策“去Trump化”。普罗大众甚至根本不会知晓批量废除涉及行政令的内容和范围。They are just gone。
 
Biden作为一个温和派(moderate),会重新用回传统的华盛顿的中间派政策。其中大多政策在两党内都可以找到呼应和回音,在美国经济社会面临严重问题时,两党的共识和合作非常重要。
 
Biden一定会在各个领域抨击Trump的错误举措,重新推行主流民主党的政策。
 
在国际事务上,Biden会批评Trump狭隘的美国至上、单边主义政策,复而寻求“多边主义”,认为美国应当与国际组织及盟友一起合作以达到目标。比方说美国需要重新加入世卫组织。如果要加入世卫组织,与世卫组织寻求谅解与合作。如果要与世卫组织和解,就不可能再去抨击世卫组织被中国收买。这也被迫改变美国对中国的态度。
 
Biden也会反对Trump对中国采取强硬贸易战的做法,认为既不利于两国的关系,无法取得有效效果,也不利于美国的消费者、农民及企业。Biden会重回多边主义的老路,寻求盟友支持,并在贸易上用回一些Obama时期的手段,包括重启TPP等。
 
美国还需要逐个修复与其他国际组织,与欧盟、北约、欧洲各个国家、北美、东北亚、东南亚等所有国家的关系,向他们表示:美国现在又回复成为“正常国家”了,要重新争取他们对美国的信任。这都迫使美国放弃在国际政治上采取激进立场。我们记得Obama时期,美国在国际政治上没有特别强硬的立场,Biden将会是Obama的延续。
 
Biden会重新评估与伊朗的关系,有可能以某种形式重新启动与伊朗的谈判。
 
总之,Biden作为老华盛顿政客的复位,将会使国际社会认为美国终于从偏离的轨道回到正道上来了,重新入群,以人们熟悉的方式行事。
 
批判而非延续Trump的外交政策将是Biden的主题。这其中,必然涉及与中国一定程度的修好。
 
Trump时期,抨击中国(China-bashing)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的“政治正确”。但,1)不喜欢中国不代表要把中国作为一切政治的中心主题;中国只是美国要面临的无数议题中的一个,不一定是最主要的问题。眼下,中国显然不是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2)不喜欢中国也并不代表就要对中国采取非常激进的、单边主义的强硬政策,把中美矛盾推到非常危险的境地。
 
所以,民主党虽然也不是中国的“粉丝”,但没有必要效仿Trump强硬打击中国。Biden上台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抨击Trump,去Trump化,所以主题应该是抨击Trump对华强硬措施才对,指出这种措施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佳办法。
 
另外,针对美国国内问题,譬如疫情问题,Biden上台后必然会对Trump大加批评,指出防疫不力主要在于Trump(虽然Biden可能出于政治正确,指出中国在初期“也有责任“)。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Biden无法很好的解决美国的疫情问题,也会甩锅中国。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毕竟美国极早就对中国封关了,疫情来自欧洲,然后在美国大肆传播,主要是美国本土防疫问题。当美国因为Trump领导不力而产生了大几百万确诊十多万人死亡的时候,Biden当然是攻击Trump,而不是把Trump的问题继承下来,把自己和Trump绑定,一起去找所谓的最初的根源问题(即甩锅中国)。只要Biden把批评活力集中在Trump,就是与中国的和解。
 
4、在中国问题上消除Trump的“议程设置”
 
过去几个月,Trump为了挽救自己的政治支持和大选,一直把中国问题作为自己的的聚焦点,不断地去攻击中国,形成了对美国政治议题及议程的设置。
 
这个时候民主党是比较被动的。他们毕竟也不是中国的“粉丝”,没有跳出来为中国说话的必要。所以在Trump为了转移国内注意力而把议题聚焦在中国,对中国大肆攻击,犹如疯狗乱咬时,民主党也比较被动,基本属于被“带节奏”的概念,被迫对Trump进行呼应。当Trump的白宫及共和党政客攻击中国时,他们不可能出来为中国说好话,而是只能跟着骂两句,然后强调“虽然中国这样那样,但我们认为美国也必须奉行多边主义”。
 
再强调一点:你就算不是中国的粉丝,也不一定成天要跳出来攻击中国,不一定要把反对中国作为最主要的议题。
 
Biden及民主党在上台后一定会迅速抛弃Trump设置的议题,重新设置自己的议题与政治定位。这个议题与政治定位当然也不会是Trump设立的反中议题,而是正视美国的国内问题(首先要正视和响应,虽然不一定能够解决),并致力于让美国在国际上社会上重新赢得尊重。
 
反中在Trump的政治议程里实在太重要了。所以,民主党只要反对Trump,只要想“去Trump化”,就一定要批评Trump的对华政策;而民主党只要批评Trump的对华政策,就意味着要一定程度修正对中国的态度。
 
同时,如果民主党上台后重新设置议程,将政治议题复归美国本土,也会影响到其他美国政客的行为。
 
5、美国民众并不真正关心中国,关切的还是国内问题
 
我们天天看白宫表演,大概以为反中是美国的头等大事。实际上超鹰派是非常小的一波人。美国的普罗大众对中国是非常不了解的,同时也毫不关心。虽然很多美国民众并不是中国的粉丝,对中国的制度模式可能也不认可,但中国问题并不是他们心目中的首要问题。美国国内问题非常严重,首先要解决的是疫情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基础的健康问题,到就业和经济问题,到一般社会秩序正常化问题(例如孩子能够正常上学)。
 
在这些严峻的问题面前,中国问题是十分遥远的。白宫把过多的精力投注在中国身上只能在美国人心目中产生反感。按说,Trump是很有政治敏锐性、善于接地气,但在最近几周表现来看,他已经彻底乱了阵脚。他希望把美中问题上升为在即期发生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冷战,希望把这个上升至美国人最根本的生存问题(“to protect our way of life”),但距离一般美国人的现实很远,距离美国年轻人(tik-tok用户)就更远了,其中有严重的代沟问题。在危机之下,Trump似乎把头埋在了沙堆里,脱离了美国的政治现实。
 
Biden上台后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他很清楚美国人的关注点在哪里。所需要做的就是指出Trump时期的“房间里的大象”,并指出Trump领导无能,非但不解决问题,还一味试图将美国人的注意力转移到中国以掩盖自己的过失。Biden可以对Trump进行言辞抨击,同时美国民众此时也不会跳出来说:“嘿!Biden,别忘了,中国才是头号问题!”
 
中国不是头号问题,美国普罗大众也不那么关心中国。一切都是Trump的“带节奏”。Biden只要实事求是,点破Trump议程设置的阳谋就可以,同时也不会在后续面临来自民众的巨大反中政治压力。
 
美国政治现在需要重新复归本位,恢复正常,拉回到真正重要的议题上来。当新的白宫复归美国本土议题,在舆论上大加批评Trump治理不力,那么对其他政客也是有影响的,他们必须做出呼应。如果政客还罔顾美国本土问题,把注意力都放在中国,就显得边缘、奇葩、伪善了——自己国民的事情不操心,专门操心其他国家的事情。
 
6、美国民粹政治的驱动力:反墨西哥和拉丁裔人
 
再退一步,即便我们认真考虑美国的本土主义(nativism)及族群民粹政治(populism),他们关心的点到底是什么呢?主要还是围绕美国国内发生,首先还是墨西哥裔/拉丁裔移民问题。
 
美国中低层白人担心墨西哥裔的非法移民会以低薪取代他们的工作机会(或者通过提供劳动力竞争,始终限制薪酬和福利上涨),同时担心墨西哥/拉丁裔移民淡泊甚至取代美国的白人及新教文化。
 
拉丁裔人才是美国人担心的存在问题(existential)、生存问题(survival),“我们的生活”(our way of life)。而不是中国。Trump在2016年大选时将墨西哥作为重要主题。抨击墨西哥人是骗子、强奸犯和强盗,要墨西哥政府出钱在边境上修“墙”,反应的其实是美国“白屌丝”的痛点。这是他们生活中真正遇见的威胁,而不是远在千里的中国。
 
一个美国的制造业工人丢掉了工作,他被告知工作机会被转移到了中国,但也可能是墨西哥、洪都拉斯、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他无法确切地知道。对中国、墨西哥、洪都拉斯、印度尼西亚或越南——这些他都不知道位处何处的国家——他会有多大的怨恨呢?恐怕谈不上。他怨恨的更有可能是美国的企业家及政客。但他每日生活面临的是非常现实的挑战:下一份工作就是在餐厅了,这份工作可能被一个来自墨西哥非法移民用低薪夺走。他怨恨的是非法移民。
 
如果是白人,还会怨恨那些善于吃福利供养的少数族裔。他们认为自己才是辛苦工作的,但被政府和政客遗忘,而那些懒惰狡猾的少数族裔却被关注和保护起来。这就是屌丝白人和少数族群之间的矛盾。
 
相比之下,中国距离美国是如此之远。Pompeo所宣讲的冷战思维——中国可能威胁美国的生活方式——距离推选Trump上台的白屌丝基本盘完全是两个世界。对这些只有中学文凭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假想敌。当Trump走投无路被迫打中国牌时,其实已经脱离了他的选民。
 
笔者不认为美国民间有巨大的反中思潮。Trump的基本盘——“白屌丝”的痛点是墨西哥人和少数族裔。
 
因此,Biden上台,转变了政治议程,也不会从民间感受到太大的反中压力,不会因此将矛头调转中国。
 
7、工商业界与金融精英
 
美国的工商业界与金融精英与中国有非常强的利益绑定。他们只希望和中国做生意。
 
企业希望继续在中国投资,在中国获得更好的政策,受到更少的限制,有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最终将更多的资本从美国转入中国。资本家完全不惜将更多工作机会转移到中国,不会估计美国工人的利益。他们在利用Trump的贸易谈判推进这一议程。
 
美国的“农民”(在华盛顿非常强有力的利益团体)希望和中国做更多的生意,把农产品卖给中国。
 
其他的企业也希望将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销往中国。
 
美国的金融精英——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希望美国资本能够投资中国企业,获得受益。
 
大家都希望跟中国做生意,没有人跟钱过去不去。
 
这就是Biden作为一个老华盛顿面临的情境:各种各样与他相熟几十年的工商业界朋友们都会希望美国与中国继续“接触”,只是在可能的范围内获得更好的商业条款。和其他的老华盛顿一样,受到美国工商业界与金融精英影响的Biden不会与中国硬开战。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一定是被这些精英劫持的——哪怕拿到了白屌丝委任状的Trump也没能逃离这一点。
 
8、Biden的外交经验
 
Biden在担任参议员时期就是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成员(后来担任主席);在担任Obama副总统时期也主掌与多国的外交。一望简历即知,他是华盛顿在外交领域最有经验的政客之一。
 
在外交领域越有经验,看待国与国之间问题的角度就会越成熟,越能看到国际事务和不同社会的复杂性,考虑的点就比较多,能够看到两国交往之间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的多重议题,两国的相互依赖性,两国关系与其他国家及区域的多边因素等等,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
 
相反,对外交事务越不了解,越有可能把问题简单化,粗暴行事,这就是Trump。
 
Biden对中国也有一定的了解。在我们现任领导人当年担任副主席时即与Biden有过交往。2018年,Biden曾说,他是全球领导人中与我国现任最高领导人交谈最多者。因此,Biden和我们的领导人是有历史联系和关系基础的,这个基础比Trump强得多,也是构建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础。
 
Biden如果上台,估计能够很快将这段关系“捡”起来,中美又能建立直接对话的管道,两国领导人也会有更多彼此信任的基础。
 
其实,经历了几年贸易战,中美都希望和解,正需要在摆脱Trump之后寻求破局。
 
9、中国的呼应和和解
 
Biden上台后,中国肯定会有所呼应,在一段时间内避免形成争议话题,避免与美国交锋,避免给Biden在国内形成政治压力。双方可能会有一段时期的默契,平稳过度。
 
在这段时期里,中美纷争可能淡出公众视野。当今这个时代人们的忘性是很大的。几个月就已经是很久很久了。不知不觉的,中美关系可能就翻篇了。有破冰和解的机会。
 
这时的美国民众也不再关注中国(实际上本来也不关注中国)。中国民众看到Trump下台,认为Trump是“过去式”,然后发现美国可能已经恢复到以前那个相对可以理解的、正常的美国了。这样两国就会和解,速度会超过一般人所想。
 
笔者认为,Biden上台后,中美关系会修复。白宫会竭力摆脱Trump的反华议程设置,专注于批评Trump、去Trump化;美国会暂时回到对本土问题的关注,并试图修复国际形象;有美国参与的国际合作和多边互动会在一定程度恢复;中美领导人会建立新的对话机制。两国紧张的环境会得到缓解,而只要美国国内疫情和社会问题有所舒缓,与中国的紧张和冲突也会得到舒缓。一些非常强硬的反华政策可能可以在更加温和宽松的国内环境中被摒弃或重置。
 
当然,Biden年事已高。他如果上台,只是为了对Trump矫枉过正的一个“历史过渡”,同时帮助美国渡过疫情的难关。美国尖锐的国内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么?
 
笔者认为不能。美国国内问题只是被暂时搁置在一边,暂时掩盖,但完全有再爆发的可能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7FA-eCY4JCOgsBVmatVuPA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其实酒精才是。
没了这把刀,生活会怎样?
外国网友们po出了自己戒酒前后的变化,结果一目了然。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发现了吗?戒酒之后,他们精神好了、人变瘦了、外貌也更好看了……
英国皇家自由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戒酒后身体的恢复几乎“立竿见影”。戒酒一个月,就能促进受损肝脏的恢复、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
今天就带你看看,这些年酒精对你做过什么,给你一个不再喝酒的理由。

一杯酒,引发多种健康问题

“感情厚,喝不够;感情铁,喝出血。”
“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
……
  这样的劝酒辞砸过来,即使身体不适、不想喝,有些人也会迫于“不喝是不给面子”的压力喝几口。
《柳叶刀》发了一篇涉及多国结果的研究——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这篇纳入样本量近60万人的研究,被很多自媒体报道为“喝酒减少寿命”。实际上,它给的结果远没有那么简单,对于过去争论的“酒精对心血管疾病到底有怎样的影响”,以及过去的各种误解,比如“喝酒对脑血管有好处”,它都给出了解答……
 喝酒导致所有卒中发生率提高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如图所示,所有的计数点都在虚线之上,虚线1.0代表的是每周摄入酒精量在0-25g的情况下的本底值。也就是说,喝酒就提高卒中风险。
并且不是某一种卒中受影响,而是全部——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从上到下,非致命性卒中,致命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未分类卒中,通通大于1!
  对心血管疾病呢?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唯一随着酒量下降的是心梗的发生率。但是爱喝两口的老铁们,也别高兴的太早——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除了心梗之外,其他冠状动脉疾病到每周200g酒精就会升高了。还有更麻烦的呢——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心衰发生率是随着酒量上涨的,没有什么“适量喝点”没事……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除了上述几种心血管疾病,其他心血管疾病与酒精的关系如上图,基本上也是多喝多死。
在综合各项心血管疾病的数据之后,总的来说心血管疾病和酒精的关系如下图——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大致上来说,每周摄入超过200g酒精,就别提什么“心血管好处”了。
  全因死亡率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图中,每周摄入酒精超过350g,全因死亡风险直接一飞冲天……
喝得少也不代表没事……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上图这是这次研究发布的“喝酒减寿”攻略。男左女右,纵坐标是预期失去的寿命数,图中可见在喝酒短寿这件事上,男性比女性减得还厉害些……
绿色线是每周摄入酒精量大于350g的作死组的预期减寿情况,越年轻的饮酒者越受影响,40岁的饮酒者每周摄入量超350g,预期寿命减少接近5年。
“适量喝点”组,每周摄入200-350g这个区间,预期寿命减少近2年。
“少喝点”组,每周摄入量在100-200g,依然会对预期寿命产生影响。
其实,每周350g酒精,也不算豪饮。每天50g,差不多就是两罐500mL装的啤酒的酒精含量。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上面这幅图里就已经有150g酒精了。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这张图的酒精含量更是达到了495克,远超350克。
可能有人要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少活两年没关系,可是用寿命交换来的生活也得活得有点生存质量是不是?万一因为饮酒得了卒中,或者心衰,那也够痛苦的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
  喝酒它致癌啊!
Rehm J等在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中做出了一个统计——3.5%的癌症是由酒精造成的,同时每30个癌症死亡患者中就有一个是酒精造成。并且,酒精引起癌症的风险近年来正在增加,仅2012年一年就已经有5.5%的癌症是由酒精造成的(5.8%的癌症死亡患者)。
如果这些数据还不足以警醒好酒者的话,接下来还有一堆最新的实验结果。
2015年8月,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统计了88,084名女性和47,881名男性长达30年的随访数据,发现酒精和癌症的发生具有无可辩驳的线性关系。另一项相似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酒精和一些癌症(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口腔癌、咽癌、喉癌、肝癌、食道癌)发生的相关风险为1.13(女)和1.26(男)。
另一些研究人员用队列研究的方式验证了和饮酒有关的癌症的种类,发现大量饮酒的受试者(每天大于3次)相比于不饮酒的人,更容易罹患五种癌症:上消化道/呼吸道癌症、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肿瘤以及黑色素瘤。而轻中度饮酒的受试者更容易患以上除了肺癌在内的其余四种肿瘤。
  其他肿瘤就跟饮酒无关了
别太天真,另一项研究统计了572次实验的486538例癌症病例,结果显示,发现相对于不饮酒的人和轻中度饮酒的人,大量饮酒的人患口腔癌、鼻咽癌的相关风险为5.13,食管鳞状细胞癌为4.95,结直肠癌1.44,喉癌2.65,乳腺癌1.61,胃癌1.21,肝癌2.07,膀胱癌2.64,胰腺癌1.19,肺癌1.15。前列腺癌和黑色素瘤中也能看到相似结果。看看这个结果,几乎是一网打尽。还有多少种肿瘤能说与酒精无关呢?
对于癌症来说,那可就没有最低摄入量了——喝一点也提高患癌风险!!
 

国人酒精代谢存在基因缺陷

与欧美人相比,亚洲人对酒精更为敏感。
酒精在人体内代谢主要有两个步骤:

第一步

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将酒精分解为乙醛

第二步

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将乙醛分解为没有毒性的乙酸

中国人的乙醇脱氢酶活性较高,第一步代谢很快完成。
遗憾的是,约1/3中国人存在乙醛脱氢酶突变,第二步无法有效进行,于是大量乙醛滞留体内,产生脸红、心悸、恶心等不适。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乙醛列为一级致癌物,喝酒上脸的人更易受其影响,患癌风险更高。

学几招降低酒精伤害

要想避免酒精带来的伤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喝酒。不得不喝时,建议做到以下几点,将酒精伤害降到最小。

1

 

喝酒前吃点东西

 

喝酒前先吃点东西垫一下,能减少酒精对胃壁的刺激,延缓酒精的吸收,并且摄入一些酒精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推荐的食物包括奶类、豆浆等蛋白质饮料,苹果、南瓜等富含果胶的果蔬;全麦面包、杂粮粥等富含淀粉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解酒药”之所以让人感到清醒、舒服,是因为含有利尿、止痛和兴奋的药物成分,能够缓解头痛、恶心症状。但这些成分不能真正“解酒”,反而加重肝脏负担。

2

 

选低度酒,小口慢喝

 

在同等量下,高度酒对肝脏等器官的损伤要大于低度酒。喝酒要慢些,小口喝,一通猛灌不仅易醉,而且对胃等器官的损伤更大。

3

 

不要用饮料兑酒

 

酒兑饮料,让酒精更快地通过血脑屏障,容易造成慢性酒精中毒。
饮料里的碳酸会加速酒精在胃里的渗透作用,更刺激胃肠道;酒精在碳酸的作用下,吸收速度更快,还易诱发急性胃肠炎等疾病。
柳叶刀:每个喝酒上脸的人,都有更高患癌风险

4

 

白酒和黄酒温着喝

 

在烫热过程中,甲醇、醛、醚类等有机化合物,会随着温度升高而挥发掉,同时乙醇也会挥发一些,使酒的浓度稍有降低,从而减轻对肝脏的伤害。

5

 

喝酒的同时大量喝水

 

在喝酒间隙多喝白开水,可以加速酒精从尿液排出,减少肝脏负担。

6

 

吃点有助解酒的食物

 

如果不小心饮酒过量,带来头痛、眩晕等不适,可以尝试吃一些有助解酒的食物,如鸡蛋、芦笋、番茄、香蕉等。
 
总之,喝酒不光没可能“治病”,还会“致病”,心衰、卒中、癌症,再加上酒精对脑细胞的损伤,痴呆也是可能发生的……这都是大病啊。
这种要命的文化,丢了就丢了吧。

来源:精准治疗整理自《肿瘤》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doi.org/10.1016/S0140-6736(18)30134-X
[2].Alcohol drinking. IARC Working Group, Lyon, 13-20 October 1987. IARC Monogr Eval Carcinog Risks Hum.1988;44:1-378.
[3].Bagnardi V, Rota M, Botteri E,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site-specific cancer risk: a comprehensive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Br J Cancer. 2015;112:580-593.
[4].Cao Y, Willett WC, Rimm EB, Stampfer MJ, Giovannucci EL. Light to moderate intake of alcohol, drinking patterns, and risk of cancer: results from two prospective US cohort studies. [5].BMJ. 2015;351:h4238.
[6].Klatsky AL, Li Y, Nicole Tran H, et al. Alcohol intake, beverage choice, and cancer: a cohort study in a large Kaiser Permanente population. Perm J. 2015;19:28-34.
[7].Rehm J, Shield K. Alcohol consumption. In: Stewart BW, Wild CB, eds. World Cancer Report 2014. Lyon, Franc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14.
[8].Seitz HK, Stickel 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lcohol-mediated carcinogenesis. Nat Rev Cancer. 2007;7:599-612.
[9].Smyth A, Teo KK, Rangarajan S, et al; PURE Investigators.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cer, injury, admission to hospital,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5 Sep 17. [Epub ahead of print]
[10].Stokowski LA, RN, MS. Alcohol and Cancer: Drink at Your Own Risk. Medscape Oncology, November 23, 2015.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54786#vp_3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FNZqhS-wjdFtn0Cy0PI7A

月薪2000人民币好过3000美元?

 

最近有段演讲视频挺火的,主讲人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的国情讲谈上表示:
“在中国月入2000元人民币比在美国月入3000美元活的舒服得多。”
这位主讲人是经济学家陈平,他是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春秋综合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主义与社会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员、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量子复杂系统中心访问科学家,曾经以《眉山论剑》节目而在互联网闻名。
 
 
他在演讲中的原话是:

“照我的计算,如果我一个月有2000块钱工资,美国还不到1000美元(注:实际上是不到300美元),活的比在美国有3000美元还要舒服得多。所以美国现在在水深火热里面你明白吗?非常简单,美国没有公共交通,像中国这样比如北大和清华很多年轻老师进来了,房子买不起,住得很远,绝对不是三环之内,对不对?五环以外坐地铁过来上班,你在美国没有地铁,怎么办?开汽车,开汽车你得花多少钱?保险什么你都算起来…所以美国现在才叫水深火热里面。”
你认同他的说法吗?我们下面就较真一下,摆事实讲道理,看看这个说法到底是不是站得住脚。
汇率和购买力的区别
对收入水平准确客观的理解,应该考察收入和物价两个因素。
不少中国网民看到月入3000美元,会潜意识地乘上美元兑人民币汇率(7左右),得到的结果是2.1万人民币,这个数字在中国属于比较高的收入。但直接乘汇率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美国人赚的是美元,花的也是美元,美国不少消费品和服务(尤其是人工相关)的费用远高于中国,所以3000美元在美国是不如2.1万人民币在中国耐用的。
那应该怎么衡量3000美元在美国的实际购买力呢?我们需要看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比如说一个同样大小的汉堡在美国卖4美元,在中国卖20元人民币,那么针对汉堡这个商品,应该是5人民币= 1美元,而不是市场汇率下的7:1,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纳入了所有消费品,根据不同消费品权重综合计算出来的一个汇率,在OECD(经合组织)数据库,就有完整的数据供我们参考。
月薪2000人民币好过3000美元?
美元兑各国货币购买力平价汇率,红色一行为各年度对人民币的换算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2000年时,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只相当于2.72人民币在中国的购买力(尽管当时汇率是8.2),这些年来,中国物价上涨比美国快,所以到了2017年,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相当于4.18人民币在中国的购买力,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还是比7左右的汇率更值钱。
如果用2017年的标准来看,3000美元在美国的生活体验和3000乘以4.18即12540人民币在中国的生活体验是一样的,这个数字明显远超陈平所说的2000元人民币,说2000人民币好过3000美元确实无从谈起,被数据打肿了脸。
美国国情的误读
在这段演讲中,主讲人以公共交通的差异判定月入2000人民币强于3000美元。那么,美国真的没有地铁吗?其实是有的,各个城市根据需要建设地铁,个别城市(例如纽约)地铁密度非常高,高过中国大多数城市,在市中心部分区域,同一个方向有平行的好几条地铁线运作。
月薪2000人民币好过3000美元?
纽约地铁图
纽约在美国算是一个特例,因为纽约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交通的拥堵和高昂的停车费让纽约市民对公共交通依赖更强。
假设有一个单身年轻人,一个月收入3000美元,这个年轻人跑到距离市纽约中心曼哈顿较远的皇后区与室友合租一个卧室(大约每月700美元租金),剩下的2300美元即使在纽约,还是可以过上温饱生活;但如果2000人民币在北上广深,那可能就要饿肚子了。
除了纽约这种特大城市,其他大多数美国城市的通勤都更依赖汽车,所以大多数美国城市确实没有地铁,因为可以开车。
下一个问题来了,美国开车成本高吗?
真实情况是,如果要对比两国生活中各类消费的成本,开车可能是美国成本相对最低而且体验相对最好的一项。
先看看车价,我在美国二手车网站cars.com上搜索洛杉矶周边的二手凯美瑞(这款车一般被认为是北美常用的买菜车,代表性比较强),车源很多,随手贴一个。1.3万美元可以买一辆2017款的,里程为3.16万英里(5.05万公里)、车况极佳(Great)、而且CARFAX车辆报告清晰透明的二手车。
月薪2000人民币好过3000美元?
二手车信息
如果经济条件好,直接上新车,凯美瑞的价格优势不算明显(起步价2.44万美元),但美国高端车(尤其是SUV)的性价比极高,宝马X5起步价5.89万美元、保时捷卡宴起步价6.68万美元。当然,我们这里的讨论是基于月入3000美元的美国中低收入者,而不是富裕的中国新移民,所以还是看二手买菜车为标准。
再看看用车成本,据统计,美国平均车险费用(每年)不到1000美元,平均到每个月就是83美元,83美元对于一个人3000美元的月收入来说并不算什么难以负担的开支。
月薪2000人民币好过3000美元?
美国车险平均费用(2007-2016)
另外,美国任何城市买车不存在摇号拍号、没有限行、绝大多数高速公路没有路费;全美87号汽油(油品强于中国95号)的平均价格不到2.2美元/加仑,约合0.58美元/升(4.06元人民币/升)。
月薪2000人民币好过3000美元?
美国regular级别(87号)汽油价格
所以陈平拿公共交通来定义2000人民币要比3000美元舒服纯属强行造谣。中美公共交通和私家车的结构性差异来自于两国不一样的国情,中国城市人多地少,必须要有高密度的公共交通,如果家家户户都开私家车出门,马路和停车场都不够用,所以即使是经济发达的香港,也是出门坐地铁,下楼有车站、书店、超市这样的垂直式生活,这种模式发展到极致确实也是很方便的。
美国那种出门上车、到点下车的方式很奢侈,但人家用得起,客观条件允许,我们也无话可说。在一些美国大城市,高速公路双向超过10个车道,每个方向会留有一条carpool车道,只有车上乘员超过2人时才可以用这条道,在上下班高峰期,你可以常常看到其他车道被占满甚至堵车,但这条carpool车道空得很,这说明绝大多数车上都只有一个人,说奢侈是真的奢侈,但也真的很爽,人家用车成本低,奢侈一下有何不可?
2017年感恩节,洛杉矶市内的一段高速公路
做好事,说真话

文章开头这段视频的演讲者陈平早年还是不错的,由于他不一样的理学背景,对一些经济问题的理解角度比较独特。
不过这个中国月入2000人民币好过美国月入3000美元明显是哗众取宠,作为物理学出身的经济工作者、而且还有着高学历高智商、在美国有长时间丰富生活经历的这样一个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个说法有多荒谬。
尽管如此,他还是当着清华大学无数师生的面把这样的反智信息传播出去了,其目的恐怕是抢夺日益粉红化和脑残化的互联网观众,毕竟在今天的市场里,流量就是一切,人民币它不香吗?但作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和专家,人格的价值是用钱不能衡量的。

 

公众人物影响力大,又得到无数人的信赖和效仿,更应该以做好事和说真话作为自己做人和工作的底线,如果说不了真话,你也可以选择不说话。否则无论你今天多么得志,互联网的记忆总有一天会让你臭名昭著。

 

月薪2000人民币好过3000美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CeCqyLj_sOliDCR_9XQkg

TikTok事件:书生张一鸣,社会人特朗普

 

    温乎曰:    

在绿林大学的风浪里,锻炼中国年轻人。

 

1

 

TikTok事件走到如今,网上最大的一种声音是——张一鸣跪的太快了。

 

还有人翻出张一鸣几年前的微博,发现他说过很多精美言论,于是认定张一鸣是河殇余孽,骨子里就是崇拜美国的,所以才铁了心和中国划清界限,积极为美国谋福利。

 

我倒觉得不至于。

 

一个人的言论和心智必然受时代影响,十年前是什么舆论环境,在座的各位都心中有数。

 

那时候崇拜美国是潮流,谁要是敢说中国好,绝对被喷的妈都不认识。在这种环境里,张一鸣崇拜美国很正常。

 

即便是你我,谁还没说过几句美国的好话呢。

 

从张一鸣几年前的微博,来判断如今的行为,实在不妥。退一万步说,哪怕张一鸣是崇美公知的拥趸,也不至于用价值千亿美元的公司做投名状吧。

 

关于张一鸣跪的太快,我觉得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他一直都在时代风口中成长,而且起来的太快,没有经受过大风大浪的考验,于是有一种退让求全的心态。

 

这绝对不是张一鸣特例

 

2

 

说这个观点之前,我们要先明白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书生遇到社会人,永远赢不了?

 

不明白这个问题,就不能解释今天的观点。

 

为什么书生赢不了社会人呢?

 

因为书生是生活在正常社会的,他们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正常解决方式,比如你骂人是不对的、打人要受到法律惩罚、撕毁合同要接受违约罚款。

 

社会人游走在社会边缘的,对于他们来说,什么道德法律契约都是花架子,只有胜利才是唯一目的。

 

为了胜利,他们可以不择手段。

 

于是书生说要讲法律,社会人说法律从来没有管过我,他们的逻辑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要能说清才见鬼了。

 

而且书生往往是有家产的人,不论存款、房产、股份、家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但是书生的家产又不够大,不足以秒天秒地秒空气,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但是社会人都是绿林大学毕业的。

 

他们的人生是走钢丝,每一步都必须使出全部力量,而且他们本来也没什么可以失去的,更加不受道德和法律的束缚,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一线生机。

 

所以很多翻云覆雨的枭雄,其实都是不择手段的社会人,比如刘邦是游侠,曹操做过刺客,刘裕是赌棍,朱元璋是要饭的。

 

哪怕是现代社会,大学教授和黑道大哥交锋,大概率是黑道大哥胜出。

 

所以,书生遇到社会人怎么办呢?

 

让他硬刚吧,没有实力,让他送死吧又不甘心,所以秀才的选择就是跪下求饶:

 

哎呀放过我吧,我都给你跪下了,想要什么尽管拿,只要给我留一点就行。

 

社会人发现,还没发力书生就跪下了,顿时乐了,那就再进一步试试。

 

结果书生跪的更低,双手奉上存折,祈祷老婆孩子别被人抢走。

 

这也是为什么说小资产阶级有软弱性,流氓无产者是破坏力最大的群体。

 

而在TikTok事件里,张一鸣是书生,特朗普是社会人。

 

 

3

 

看看张一鸣的履历,简直是顺风顺水。

 

他的大学专业是软件工程,2005年从南开大学毕业,随即加入酷讯,2年后凭借专业能力被提拔为技术总监,再过2年单独创业,成立了房产搜索引擎公司“九九房。”

 

2011年,张一鸣发现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地铁上看报纸的人也越来越少,感觉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来,便辞去九九房的CEO,带着一群人成立字节跳动。

 

然后就是一系列的融资、扩张、招人……直到成长为如今的互联网巨头之一。

 

短短15年时间,张一鸣从大学毕业生做到互联网大佬,肯定有很强的能力,这点我们一定要承认。

 

毕竟参与互联网创业的很多,能成为互联网大佬的寥寥无几。

 

但是,张一鸣成长的太顺利了。

 

他抓住第一波互联网创业大潮的尾巴,积累了一些原始资本,包括技术、人脉和行业资源等等,紧接着赶上移动互联网的风口,用之前积累的资本奋力一搏,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互联网大佬。

 

而且张一鸣琢磨出一套算法,正是这套算法成就了字节跳动,要是没有算法技术,张一鸣和字节跳动很难硬刚腾讯。

 

他能走到如今,可谓是个人能力遇上时代风口,再加上一些运气。

 

虽然他说过,有段时间融资很困难,但基本是顺利的,没有遭遇过债主上门、被逼跳楼的苦情戏码。

 

毕竟在正常社会里,法律是要遵守的,签订的合同是要履行的,不可能动不动就翻脸不认人,甚至用武力解决问题

 

放在国际关系里也一样。

 

跨国公司要遵守法律,不能违反所在国家的风俗和道德,哪怕起摩擦,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该给的面子也要给足。

 

这才是正常社会的运作方式,张一鸣已经习惯了。

 

而特朗普是典型的社会人。

 

早在沃顿商学院的时候,他就能和教授交朋友,这份情商和手段,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做了总统之后,特朗普又到处搞事情。

 

美国用几十年时间加的各种群,他用几年时间就给退了,美国经营多年的国际关系也不要了,到处收保护费,甚至刚签约就送温暖。

 

尤其是在收购TikTok的事件里,特朗普还要收中介费堂堂的美国总统,这个操作太迷幻了。

 

总之一句话:

 

特某人就是要钱,你们看着办吧。

 

特朗普上台之前也有国际摩擦,但起码在面子上还过得去,用的借口也是什么知识产权、技术保护之类的名义,不管奥巴马怎么说重返亚太,遮羞布依然裹在身上。

 

但是特朗普一把扯掉遮羞布,直接裸奔。

 

之前各国维护的塑料关系,特朗普根本不在乎,为了围堵中国、讨好红脖子、大选胜利,他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

 

此时的特朗普已经是困兽之斗,赢了江山在手,输了牢底坐穿,那还讲什么道德法律,能赢才是最重要的。

 

换句话说,特朗普不仅是不讲规矩的社会人,还用几年时间的操作,把国际关系拉回没有底线的绿林社会。

 

张一鸣根本不熟悉这个绿林社会,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他都接不住特朗普的大招,两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而且张一鸣和股东高管有利益牵扯,字节跳动又是私人企业,就算能接住,他也不敢接。

 

于是就出现这几天的魔幻事情。

 

特:我要惩罚你。

张:我错了。

特:咦,态度这么好,那我要收购你。

张:那好吧。

特:居然不反抗,那我要压价啦。

张:我们是火星思维。

特:太棒了,你们违反法律,我要白嫖。

张:emmm,我要用美国法律起诉你。

 

所以就成了张一鸣跪的太快,特朗普大获全胜。

 

 

4

 

张一鸣这种书生还特别容易幻想。

 

他们在正常社会生活惯了,总觉得政治是政治、商业是商业、国家是国家、文化是文化,在他们的概念里,这些都是可以分开来说的。

 

但是政治、商业和国家真的能分开吗?

 

根本分不开啊

 

比如几百年前的蒙古人横扫天下,每攻下一座城池,都要俘虏城里的技术人员,然后把技术人员聚集到一起,研究新武器和新技术。

 

正是这些新武器和新技术,让蒙古人打遍天下无敌手,而蒙古人耀武扬威的地方,就是技术人员的祖国。

 

没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哪怕他们的技术再高明、商业再赚钱,其实都是狗屎。科学和资本没有祖国,但科学家和资本家是有祖国的。

 

人运、财运,归根到底都是国运。

 

可是张一鸣认为,政治和商业是两码事。

 

早间年今日头条刚起步,但用户量已经很大了,张一鸣却说今日头条只是内容平台,不是媒体,不用管社会价值观。

 

这就是典型的书生幼稚病。

 

今日头条的用户那么多,每一条信息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怎么就不用负责社会价值观了?

 

后来被整改约谈,才重视平台的流量价值,做起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但是张一鸣容易幻想的毛病还没改,所以前几天才会说:“用火星思维看问题”、“从来没有应要求配合检查数据”之类的话。

 

他幻想的就是:特朗普说TikTok有问题,那就证明给特朗普看,只要能自证清白,事情就结束了吧?我们可是全球企业哦。

 

《让子弹飞》里也有类似的场景。

 

小六子吃了一碗粉,胡万污蔑他吃了两碗,旁边人也在起哄,说小六子吃凉粉不给钱。

 

小六子年轻幼稚啊,哪里懂胡万的套路,他根本不知道胡万就是要他的命,却误以为只要自证清白,大家就会还他公道。

 

等小六子拉开肠子,只掏出一碗粉的时候,旁边围观的人都散了,根本没人听他解释,更没有人证明小六子的清白。

 

而胡万已经达到目的了。

 

东北张少帅也喜欢幻想,他以为日本只是蹭蹭不进去,便命令东北军不要开枪,让日本的恶行曝光于天下,到时候请大国主持公道。

 

结果日本迅速进入东北,世界大国也没有为张少帅和国府主持公道,等张少帅经过5年残酷历练,终于明白要放弃幻想,准备斗争了。

 

回到TikTok事件。

 

张一鸣和小六子、张少帅是一样的,都是幻想自证清白敌人退散,等到被敌人啪啪打脸无路可退了,才在最后关头醒悟:

 

原来是要命啊。

 

这不,昨天张一鸣说要付诸法律程序,不管结果怎么样吧,终究是个态度。

 

嗨,都是不读历史闹的。

 

5

 

其实不止是张一鸣,他们这批年轻企业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成长太顺利,没经历过大风大浪,不懂江湖人心的险恶。

 

遇到事情容易犯资产阶级幼稚病,以退让求饶为手段,幻想敌人的原谅。

 

终究是太年轻,道行不深。

 

华为任正非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几十年来亲眼见证时代变迁,什么事情没见过,扣押孟晚舟的目的是什么,任正非门清。

 

那时候,任正非就做好见不到女儿的准备了。

 

正因为知道面对的是什么,华为和任正非才一直硬扛到现在,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华为手机也变成爱国产品,销售量蹭蹭的涨。

 

华为给国家和人民出力,国家和人民也帮助华为。

 

这才是双赢。

 

TikTok事件里,张一鸣也有机会做英雄

 

只要他硬气一把,哪怕是态度强硬一点,都会激起举国同情,字节跳动旗下的app也会成为爱国产品,下载量必然是要暴增的。

 

到那个时候,字节跳动在美国丢失的利益,都能在国内找回来,怎么算都不亏啊。

 

爱国二字在中国有多大分量,恐怕大家都清楚。

 

但是张一鸣的屡次退让,硬生生丢掉这次机会,不仅美国的生意要赔钱,在国内还背上恶名。

 

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

 

不过话说回来,TikTok事件也是一个教训,可以让张一鸣和中国人民见识一下,什么是大风大浪,什么是江湖险恶人心叵测。

 

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堂堂美国总统特朗普,硬生生把美国办成一所绿林大学,在大风大浪中锻炼中国人民。

 

川建国,实锤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AQB5dcS03Pec-Zr5of6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