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要判断:楼市正在加速反弹,明显超出预期!入市信号来了?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黄大大

一项最新发布的权威报告,意外地透露了很重要的信息:

楼市正在加速反弹,明显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三个月前出版的权威机构报告,预测的商品房销售面积、金额增速,已经被现实“啪啪”打脸。

这份《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17(2020)》,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出版于今年的6月1日。

但报告中预测的2020年楼市增速,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偏差,最终差距很可能超过10%。

这对国家级的科研机构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失误。

中国楼市,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接下来,我用客观的数据,仔细分析给你看看。

我相信,中国社科院的科研能力还是很强的,应该用了非常专业的方法。

他们在报告中,用建模的方法,预测了整个2020年,中国房地产的销售规模、销售面积和均价等主要指标。

我们看看最主要的两项,销售规模、销售面积。

社科院的专家预测,全年的降幅将逐渐收窄,最后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增速定格在-11.5%,销售额增速定格在-9.4%。

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这两个数字都不准确。

 

一个重要判断:楼市正在加速反弹,明显超出预期!入市信号来了?

我看了报告的原文,他们使用的是疫情前三个月的数据,作为预测基础。

平心而论,在当时来看,这样的预测不算保守了,比起疫情期间,算是反弹明显。

但他们明显远远低估了,中国楼市反弹的力度。

或者说,远远低估了楼市在中国经济企稳回暖过程中的重要性。

所以,现在刚到7月,这组预测数据已经是被“啪啪”打脸。

一个重要判断:楼市正在加速反弹,明显超出预期!入市信号来了?

1-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为-5.8%,而社科院报告预测是-14%。

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速是-2.1%,快要回正了,而社科院报告预测是-11.6%。

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我明显可以看到,中国房地产的销售在回暖,走出了拉风的“V”型曲线,像是在嘲笑这份报告:不科学呀。

居然在9月还拿出来,专门搞了场发布会,反应太滞后了。

我们可以再细看一下,这个差距到底有多大,就能看到,楼市是怎样在加速回暖了。

这是实际销售面积,与预测值的对比,从4月起,差距就明显在扩大。

从相差0.9个百分点,一路扩大到相差8.2个百分点。

 

一个重要判断:楼市正在加速反弹,明显超出预期!入市信号来了?

销售额的预测,也可以说是谬以千里了,差距不断拉大。

从相差1.2个百分点,逐步扩大,1-7月相差已经到了9.5个百分点。

一个重要判断:楼市正在加速反弹,明显超出预期!入市信号来了?

当然,我写这篇稿子不是为了怼中科院,他们写报告也很辛苦。

我想告诉你的是,不仅中科院,很多机构、专家对中国楼市的预判,都没有跟上楼市复苏的速度。

回头看看,他们的预测都普遍保守,低估了楼市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有人根据中科院的报告,预测接下来三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都将负增长。

一个重要判断:楼市正在加速反弹,明显超出预期!入市信号来了?

中指院预测,疫情后下调楼市预期,销售面积预计将下降2%。

最悲观的预测,认为房地产总体成交量可能下降20%。

 

一个重要判断:楼市正在加速反弹,明显超出预期!入市信号来了?

事实上,中国楼市的宏观调控能力是非常强的,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稳定器”角色。

中国对楼市的整体调控“目标”,是保持销售面积的稳定,销售额、均价可以低速增长。

只有这样,当前的土地财政模式才有可能延续,保持地方经济的总体稳定运行。

过去几年,全国房价都在保持低速上涨。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仍然处在城镇化阶段,不断有人口向大城市群转移,商品房销售结构,也会随之变化。

现在,很多热点城市已经出现了楼市大面积复苏的迹象。

比如广州,往年8月都是淡季,但今年8月,广州一手二手成交量都出现了突破性增长。

其中,一手住宅网签10112套,环比上涨11.62%,同比上涨46.18%。

 

一个重要判断:楼市正在加速反弹,明显超出预期!入市信号来了?

二手市场同样火热。

8月广州二手住宅成交量(自助网签+中介网签)为15272宗,较7月同期环比上涨12.6%,同比大涨65.0%。

一个重要判断:楼市正在加速反弹,明显超出预期!入市信号来了?

说到这里,我必须强调一下,很多人往往会混淆了,价格上涨、成交量上涨是两码事。

价格上涨,说明楼市过热,开始作妖,政府一定会出手调控。

但成交量上涨,甚至猛涨,只要没有触发价格飙升,地方政府是喜闻乐见的。

也不会带来中央的监督压力,反而有利于土地市场的兴旺,社会消费的提升。

很多热点城市,都在“交易兴旺-价格平稳”,这两头的跷跷板上,试图保持平衡。

对楼市而言,只要流动性充分发动起来了,价格很难永远保持不变。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楼市真正火热之前,入市的信号,已经出现了。

两个信号,暴露出野生资产开始吃人了!

 

两个信号,暴露出野生资产开始吃人了!

今天,我要跟大家聊两件事。



石家庄,房价跌回三年前,最高跌幅近30%;
 
青岛某区,新盘入市仅售2%,销售为了抢客户在售楼部门口撕逼、干仗。
 
这两件事,暴露出两类城市的楼市风险。
 
我要既骚情又认真的告诉大家一个真理——
 
某些野生资产,总是在突然抱住你,从后边狠狠的给你来一下子。
 
这一次,可能是连续两下。
 
 

1

石家庄的房价,失守了。
 
关于石家庄的房价下跌,大家可能也在网上看过相关数据了。



2017年10月,石家庄的新房均价爬升到历史最高点17700元/㎡。

 

紧接着,就进入了长达3年的下跌周期。



2018年,跌到了16000元/㎡;2019年,正式跌破1.6万/㎡;2020年,连续下跌近7个月,跌入1.5万/㎡。与2017年初的价格,已经持平。

 
时间是个圆,兜兜转转,一切重新回到三年前的起点。
 
这个圆圈中,圈住的无数个普通人的半生奋斗。
 
石家庄东南二环外2km,有个楼盘叫天然城。
 
2017年初,石家庄楼市最浪的时候,成交了8套小三房,卖到了17000-18000。其中一套,被我的一个同学买走,成交价17600元/㎡。
 
如今,同样楼层的同样户型成交均价13500元/㎡。
 
三年,跌了23%。
 
石家庄的房价失守,不是单点出现,而是整个市场的大面积失守。
 
惊悚标题党说,石家庄的跌幅达到30%。
 
实际情况可能没有那么糟,但普世性的跌幅也要有15%-20%。
桥西的海棠湾和泊悦园,峰值期能卖到2万+,今年已经出现了17000的房东急售价;
 
东南二环外天山公园北侧某新盘,年前释放价格15000-16000,如今降到了12000-13000;
 
东北二环边某新盘,此前释放价格16000-17000,如今也降到了13000-14000。

 

被遗忘的石家庄楼市里,一片哀嚎。
 
 

2

当下的石家庄,已经和济南站到了一起,并称为华北楼市的塌陷区。
 
为什么会跌的这么惨?
 
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没有腹地,被京津抽血严重。
 
偌大首都,就放在300公里处,旁边再赠送一个直辖市。200公里内,又来了千年大计,雄安新区。
 
张家口、承德、廊坊和保定,进入环首都经济带。唐山、秦皇岛、沧州和天津,构成环渤海经济圈。
 
河北省内真正能作为石家庄经济腹地的,只有衡水、邢台和邯郸。
 
嘴上喊的是省会,下辖10个地级市,真正肯当小弟的,只有3个。
 
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提出。
 
2013年,河北人均GDP全国16;2019年,河北人均GDP全国26。
 
一体化了六年,人均GDP从全国中游游走到全国倒数第五。
 
“工具人”这个角色,被石家庄诠释的那叫一个活灵活现。
 
第二,产业转型下的经济失速,笼罩在庄上。
 
改革开放后的石家庄,一直被作为“工业重镇”而存在。
 
过去几年,在治污和去产能的路线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类似石家庄这样的“工业重镇”。
 
7年时间里,石家庄的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60%。2018年1月之后,再未出现过爆表天气。
 
看似难以达成的治污目标背后,付出的是巨大的代价——



钢铁、水泥和建材等传统行业,一片凋零;

经济总量跌出全国前三十,GDP跌入6000亿,经济增速一度为负值;

工业增加值仅剩1800亿,回落到2010年水平;

制造业从业人口,下降近30%。

 

更加痛苦的是,当石家庄的第二产业衰落之时,第三产业也未能成功转型。

2018年,石家庄的第二产业下降了628亿,第三产业却只增长了306亿,不及第二产业下跌的一半。

 

新的增长点,无法弥补老产业的衰落。
 
第三,产业衰退下,人口增速和收入增速也在减缓。
 
过去八年,石家庄的常住人口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增速在不断放缓。
 
2014年以前,人口增速都在1%以上,甚至一度冲到4%。但是去产能之后的近几年,人口增速跌落到1%以下。
两个信号,暴露出野生资产开始吃人了!
 
过去五年,石家庄城区的常住人口仅增长32万人,仅位居全国41名。
 
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样看起来一直在增长,但始终低于全国平均值。
 
两个信号,暴露出野生资产开始吃人了!
 
石家庄,越来越被边缘化。

被一群大哥抽血,被产业转型冲击,增速凝滞。

 

石家庄有个我的偶像乐队,万能青年旅店。
 
他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虽然讲的是国企改制,但却写尽了这个注定被遗忘的城市里,一群注定被遗忘群体,在转型阵痛和增速凝滞里的全部心酸和无奈。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

石家庄楼市生长在这样的基本面里,下跌似乎已成为大时代里的必然。
 
 

3

青岛即墨,也进入了楼市失守的前夜。
 
上个月的青岛即墨楼市,发生了两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
 
一个是,即墨的青铁泉悦城开盘。
 
238套房源,当天仅销售8套。张罗一个月,卖了个零头,去化率只有3%。
 
另一个是,即墨商贸城版块两家品牌房企的销售,为了抢客户撕逼打架。
 
月初,即墨中冶德贤公馆开盘,龙湖直接派出了销售团队到中冶售楼部门口截客。遭遇中冶阻拦后,龙湖的销售团队群殴了中冶的工作人员。
 
拳拳到肉,干脆直接。
 
这一仗,打响了即墨楼市的失守战。
 
判断某个版块“楼市不行了”的一个典型标志,就是:
 
销售为了抢客户,开始打架了;
 
打的也激烈,市场越不行。
 
市场好的时候,通常都是客户为了抢房子而打架。
 
比如,两年前的即墨。
 
2017年10月30日,即墨撤县划区,正式成为青岛的第七区。
 
从进入青岛的那一刻起,各种野生概念就出来了——
与华西医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即墨东部医疗中心;
顶级名校青岛二中,要在即墨设立初高中分校,并号称这是青岛二中第一次迈出市区;
9个商业综合体,6个旅游综合体落地即墨,即墨速度堪比开挂……
左青龙,华西医院;右白虎,青岛二中;前朱雀,吾悦广场;后玄武,冰雪小镇;还有撤县划区,老牛缠腰间。
 
乍眼一看,医疗、教育、商业、旅游,简直是要起飞的节奏。
 
历经两个月的情绪酝酿,2018年的即墨楼市进入最疯狂的时期。
 
一年狂卖2.5万套,房价从8851元/㎡,跳涨到12467元/㎡,涨幅高达40%。
 
成交量,全青岛第二;涨幅,全青岛第一。
 
即墨楼市,跳过前戏,直接坐地排卵,原地高潮了。

3

短短两年,即墨楼市幻灭了。
 
首先幻灭的,就是当年的那些概念。
 
2019年前后,即墨东部医疗中心和华西医院的合作没有达成共识。华西跑了,东部医疗中心的运营者从华西变成了即墨人民医院。
 
一个是全国第二,一个是区级医院,青龙变成了虫。
 
原定于2019年秋季招生的青岛二中即墨分校,也搁置了。青岛二中没有了,来了一个新东方教育集团。
 
一个是青岛顶级,一个是私立学校,白虎变成了猫。
 
教育和医疗都黄了之后,再来说商业和文旅。
 
即墨吾悦广场,黄了;蓝谷金狮广场,搁置了;世贸国际城,没动静。
 
奥园体育小镇,黄了;童世界,黄了;冰雪小镇,没动静;缤纷小镇,没动静;卓越时光旅游服务综合体,全无声息。
 
当初那些签过协议的重大商业和文旅配套,仿佛着了魔一样,一个接一个黄摊子,一个接一个没消息。
 
青龙化虫,白虎变猫,玄武趴了,朱雀飞了。
 
只剩下撤市划区的孤独老牛,继续缠在腰间。
 
冲着这些概念,这两年来了数十家全国一线房企,这些房企在即墨布下60余个楼盘。
 
单单上面那个争客户打架的商贸城版块,今年的供应量就有2万套。
 
今年开年之后,即墨又乘风破浪的搞出65宗住宅和商业类用地,总建面又是500万方。
 
饼画的这么大,青岛人民嚼的腮帮子直疼,也实在无法咽下去。
 
两年前,还在全款15000起抢房的即墨蓝谷片区,如今高层价格已经跌到了13000。
 
绿城进场城西,刚想搞个高端改善盘。结果,荣盛、龙湖、中冶、中南和中梁进场后,用刚需产品的价格战,把绿城的改善梦踩的稀碎。
 
即墨楼市最难的失守期,在争客户的打架声中,晃晃悠悠的走来了。

4

讲了这么多,你以为我要给你讲石家庄和即墨的楼市要完犊子,房子不能买?
 
不不不!
 
我要给你讲的是——
 
楼市,正在去投机化!
 
楼市去投机化的过程中,诸多野生资产开始吃人。
 
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三四年,很多城市的楼市都呈现出过度的投机化和金融化特征。
 
类似石家庄和即墨这样的城市,只多不少。
 
我上面讲的石家庄腹地缺失、产业转型沉沦和人口吸附力不强等问题,都是常识。
 
你以为当年冲进石家庄楼市里,去买楼去炒楼的人,不知道这些常识?
 
很多人,门清。
 
不怪常识不够常,只怪房价上涨太迷人。
 
贪念一上头,水也跟着上了头。
 
我上面讲的即墨炒作情绪过浓,概念落地缓慢等问题,也都是常识。
 
你以为当年冲进即墨,只想狠狠干一票的人,不知道这些常识?
 
他们太知道了,他们都以为自己干完这票能跑。
 
不怪常识不够常,只怪4成涨幅太诱惑。
 
贪念一上线,智商就下线。
 
我讲这么多,不是要唱空楼市,更不是借着石家庄和即墨来唱空楼市。
 
毕竟偌大一个国家,除了石家庄和即墨,还有大把地价在稳步上行,房价在稳步缓涨,市场仍然很火热的城市。
 
比如南京、杭州、广州、成都、上海……即便是深圳,在史无前例的调控重压下,二手房价格也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
 
这些城市和石家庄、即墨的最大区别在于——
 
它们或拥有广袤的经济和人口腹地,或拥有年均15万人以上的人口流入;或拥有产业转型成功后的成熟产业链条;或拥有每年千亿的资本流入……
 
这些城市的楼市背后,有炒家。
 
但更多的是需求,是活生生的真实需求。
 
未来靠量楼市的标准,不再是概念,也不再是炒家。
 
而是活生生的真实需求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2NLMmIrg-lsIWB0-gp1K4w

破解2020年楼市真相

 

本文原创作者:柯谈(个人微信:linco_kk)

微  信  公 众 号:柯谈地产观(ID:lincokk)

 

2020年,世界风云变幻,国内楼市也是跌宕起伏,再加上自媒体的舆论导向,很多人根本无法看清现在的楼市走向。

 

今天我想深度剖析一些典型事件,为大家破解当下的楼市本质和真相!

 

1

火爆的豪宅


2020年最令刚需们大失所望的一个现象就是各地豪宅频繁遭遇秒光。记得疫情初期的2-3月份,很多外行媒体都在鼓吹楼市即将下行,收入降低会导致房价下跌。

 

事实证明,房价不仅坚挺,反而越贵的房子卖的越好。深圳蛇口太子湾·湾玺单套2900万起步半天售罄,上海浦东总价2000-8000万的碧云尊邸遭排队疯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下面这张图是上海8月份的所有新开楼盘认筹统计表:

破解2020年楼市真相


8月份上海的24个新房项目中,单价超过6万的全部供不应求,认筹率爆表,其中最低的保利锦上是2人抢一套房,最高的中海汇德里是9人抢一套房。而单价5万以下的楼盘,是房子比人多,根本不需要摇号。

 

这就是上海极为残酷的一面,富人们都在抢豪宅,而穷人们连刚需盘都买不起!

 

不仅是上海,深圳北京也同样如此。克尔瑞数据显示,2020年8月北京总价2000万以上豪宅的成交面积同比去年大涨365%。8月14日,10万/㎡的北京金茂府二期开盘推出210套房源,当日就成交168套,去化80%。同一天内11.75万/㎡的中海甲叁號院开盘,当日去化率接近70%。

2020年的楼市正在呈现一种现象:富人在加仓,刚需在彷徨,穷人在奢望富人是毫不犹豫的抢购豪宅,刚需是既怕踏空又怕高位接盘,穷人则是奢望房价能因为疫情大跌。

 

在全球货币宽松大放水的背景下,每个阶层都在做出自己的抉择。

 

这种局面和电影《西虹市首富》里的情节一样,有钱人买什么都会升值,买房子、买股票、投资项目都是赚钱容易赔钱难。

 

当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单纯靠消费,钱是根本花不完的,因为钱会生钱。

 

所以,看似抢手的豪宅,其实根本不是用来消费的,它只是一种资产保卫战的工具而已。

 

2

地价在涨

 

对绝大多数行业来说,疫情之年是不幸的,尤其是商业、娱乐业和外贸业。

 

但对房地产业来说,却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上半年,国家对所有行业都进行了扶持和减负,但是唯独房地产业受益最大,复苏最快。开发商一有钱,就干一件事:抢地。

 

易居研究院数据:2020年7月,全国100个城市居住用地价格为6088元/平,同比上涨8.8%。4个一线城市居住用地价格为17065元/平,同比上涨15.1%,上海和北京的地价上涨最快,分别上涨39%和38%

 

去年2019年上海共出让了66幅宅地,溢价率超过10%的只有2块,溢价率5-10%也只有2块,其余全部零溢价。而今年从4月份开始,上海宅地的溢价率爆发性上涨,画风是这样的:

 

破解2020年楼市真相
7月份,上海共推出8块宅地,平均溢价率高达31.7%。
 
破解2020年楼市真相

 

疫情之年,不但房价没跌,地价还涨了,这些地明年开盘房价是涨是跌,你自己想吧。我只想说,这次疫情,房地产行业是受益颇丰啊!

 

3

傲娇的学区房

 

学区房每年3-5月涨幅都是很可观的,不分大小年,不分牛熊市。

 

今年,深圳、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的学区房涨幅就非常明显。

 

下面是今年上海部分一二梯队学区房的最低购买门槛(最小面积老破小的总价):

破解2020年楼市真相
来源:上海学区房攻略

 

上图中,除了个别小区有小面积房型首次放盘导致总价降低外,其余全部上涨4.5%~42.9%不等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学区房只与入学政策有关,而与所有楼市调控无关,调控根本调不动学区房,只要入学政策不变,学区房的价格会持续上涨。

 

需要就尽早买吧,在学区房的市场中,观望是大忌中的大忌。

 

4

后浪不易


2019年12月19日,深圳市住建局曾公开声明:“根据宏观调控长效机制的要求,深圳年初时就划定了二手房价年涨幅不能超过5%的目标”。

破解2020年楼市真相
破解2020年楼市真相

 

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7月70城房价指数,深圳2020年7月同比去年,新房上涨了5.9%,二手住宅上涨了14.9%,大大超过了官方5%的目标

 

深圳去年11月11日取消了豪宅税,今年7月15日又重新划定了豪宅标准。调控可以重来,但涨上去的房价却很难再跌下来!

 

所以,我说过无数次的这句话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盯住无形的手,别看他怎么说,关键看他怎么做!

 

前几天有个新闻刷屏:一位华中科技大学的女博士姚婷入职华为,年薪高达156万。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156万放在房价10万一平的深圳来说,感觉也很难做些什么。”

奔涌吧后浪,后浪的机会是很多,但这些机会都是有代价的。相对前浪而言,后浪真的很难!

 

5

任重道远


8月28日,深圳市住建局局长在深圳房地产盛典发布会的演讲中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学习的榜样,将来深圳60%的市民要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而目前深圳70%多的市民还住在城中村中”。

 

学习新加坡的目标是好的,但道路将是曲折漫长的。

 

新加坡目前超过80%的国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之中,完全做到了居者有其屋。新加坡彻底解决住房问题主要是落实了以下几点难题:

 

一、新加坡国有土地占比超过87%,而且政府征收土地价格极为低廉,目前还是以1973年的价格征收土地。低价征收的土地,盖好房子再低价卖给市民。

 

二、超高的税率。新加坡针对公民购买二套、三套住房,要征收12%、15%的印花税。持有除自住以外的第二套以上住房,需要每年征收房屋总价10-20%的财产税。

 

三、所有组屋的配套设施和对口学校质量都是相同的,没有明显的贫富差异。

 

不仅是深圳,其实我们所有的城市都应该以新加坡为学习的榜样,只是完全落实以上三条对我们来说,任重道远啊。

 

6

断供潮的谎言


2020年5月时,有个网络谣言说:深圳一个银行网点贷款断供的账户高达1.3万个。我只想说,这个无房户造谣的水平也太低了。

 

那么,现实之中,导致房产被拍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财经根据阿里拍卖网公布的深圳2020年2-7月500套房源中,随机选取了其中400套房源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法拍房的拍卖裁决书,统计了这400套法拍房的拍卖原因:

破解2020年楼市真相

 

在这400套房源中,由金融机构借贷纠纷导致的法拍房有259套,占比64.75%;民间借贷纠纷68例,占比17%;合同纠纷50例,占比12.5%;财产纠纷9例,占比2.25%;破产清算4例,占比1%;其它纠纷10例,占比2.5%。

 

经过研究发现,在这400套法拍房中,根本没有任何一套是市场上传言的断供房源,即没有那种因为拖欠银行月供而导致房产被拍卖的案例。

 

所以,断供潮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是那些没房子又不肯努力赚钱的人捏造意淫出来的。不仅是今年,历年来由于断供而拍卖的房子都是极少数的,包括房价下行期。

 

我曾经说过,主动断供而被拍卖房子的都是傻瓜。月供不够的解决办法太多了,包括融资、垫资、抵押、出租房子、搞群租、卖掉等等。故意断供被法院查封拍卖,再上征信黑名单的人,世间罕见。

 

7

大而不能倒


8月20日,住建部央行在北京召集12家房企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并设置了“三道红线”,旨在降低房企负债,降低房企杠杆。

wind数据显示,top30房企中,净负债率超过100%的房企有9家,剔除预收款项后负债率超过70%的房企有23家,现金短债比低于1的有10家。

 

三道红线全部踩中的房企有4家,分别为富力地产、融创中国、绿地控股和中南建设。8家踩中两道红线,14家踩中一道红线。

 

完全能看得出,越是大房企,杠杆越高,越是实力房企,融资比例越大。

 

相信不少人会觉得这是高层拿房企开刀,开始打压房企,房价要大跌了,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国的很多大牌房企已经到了“大而不能倒”的程度,高层这么做,恰恰不是打压大房企,而是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因为,任何一家大房企倒闭都很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我们国家区别于欧美的高明之处就是会主动挤泡沫,时刻挤泡沫,泡沫可以挤,但是绝对不能破。

 

8

远离长租公寓

 

最近,上海、杭州、成都、武汉等城市接连出现了长租公寓爆仓事件。这两年跑路的长租公寓真心不少。

 

而且,我告诉你,从今年开始,“租售同权、租售并举”的说法也开始淡化了,很少再提及,因为,租赁住房行业盈利很困难,难以规模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针对长租公寓频繁跑路的问题,我之前就发文警告过大家,房东不要把房子租给长租公寓,房客不要租长租公寓的房子。如果你执意要租长租公寓,以下注意事项必须谨记:

 

一、付房租千万不能一次性付半年或一年以上;

 

二、押金最多也就2个月租金,通常来说付三押一比较合理,能一月一付更好。

 

三、不要使用租金贷,万一还款延期,搞得上征信黑名单太不值得。

 

四、不论是出租还是租房,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小区附近最大的品牌连锁中介,别找长租公寓。

 

9

房贷利率八连降


2020年8月份的LPR报价显示,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连续4个月没有变化。

LPR不降,不代表房贷利率不降。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8月36城平均主流房贷利率继续下行。其中,首套5.21%,二套5.53%,比7月各下降3个基点。2020年以来,36城平均主流房贷利率已经历“八连降”,分别较去年底降36和39个基点。

 

破解2020年楼市真相

 

现实就是,虽然5年期LPR今年只下调了2次,但是各地银行的实际房贷利率却是下降了8次。

 

数据显示,2020年二季度,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新增12100亿元,环比增长12%,同比增长11%,房贷余额新增额创2017年以来3年新高

 

所以,为啥疫情之下,楼市回暖最快,国人买房的热情为啥如此高昂,货币宽松,利率持续下调功不可没。

 

10

逆势上涨


7月17日,财政部发布2020年我国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1-6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176亿元,同比下降10.8%。全国税收收入81990亿元,同比下降11.3%;非税收入14186亿元,同比下降8%。1-6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6411亿元,同比下降5.8%

 

再来看股市和楼市:1-6月累计,证券交易印花税892亿元,同比增长16%;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8129亿元,同比增长5.2%

 

在财政收支全部下行的情况下,股市和楼市收入却逆势上涨。上半年对房企的纾困效果十分明显,楼市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

 

其实,很多时候,你所看到的表象,并非真相,你所以为的世界也不是本来模样。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下吧:你所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掉的每一分钱也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缺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GrGHs7FK8g6KR2SD_efbw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世界上最难的改革,是革自己的命。”

—— 任正非

 

在上期内容<贝壳股价翻倍的秘密,都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通过行业纪录片《中间人生》的前三集,剖析了国内房中介的行业困境,也展示了美国同行的破局之路

 

相比起美国同行,中国房中介的日子要苦得多。但由于中美国情的巨大差异,照搬海外模式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内的房中介模式也注定将和美国不同。

 

 

美国的单边交易模式

 

每次房产交易需要两个中介,一个代表买房者,一个代表卖房者。客户相信自己的中介是站在自己一边,而中介之间也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

 

MLS等行业机制的保护下,美国的房中介是一份不错的中产职业,不仅有体面的收入,也有体面的地位。如果大家缺乏实例感受的话,可以在B站搜奈飞的好莱坞房中介真人秀《Selling Sunset》(本文的封面图就是它的剧照)。

 

 

中国的居间交易模式

 

中介同时为卖房者和购房者提供服务。客户不太相信”脚踏两只船”的房中介会站在自己一边说话,而且中介和客户之间往往也是做一锤子买卖的短期博弈

 

因此,国内的中介不仅经常被客户压价,也会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同行竞争。在残酷的同质化”斗争”面前,国内的房中介很难像《安家》里的“徐姑姑”那样摆脱“草根”/”玩套路”的职业形象。

 

 

英国的艺术品经纪模式:

 

本文的标题是《赶,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美国同行在前文中讲了,那英国同行呢?在本文,我还会给大家聊聊历史更加悠久的艺术品经纪行业,以有着几百年经纪历史全球最大之一(和英国的苏富比并列)的英国拍卖行佳士得为例,来观察一个好的经纪业务的护城河是什么?

 

 

相比起英美同行,中国的本土行业通常日子都比较”土”和苦, 房产经纪也是如此。

 

不过,在链家系推出了房中介ACN平台——贝壳(ACN模式的介绍请见前文)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等到贝壳(纽交所代码:BEKE)上市之后,投资者对房中介这个传统行业的变革之路更是操心了起来。

 

今天我们就顺着《中间人生》的后三集,给大家展示链家系(链家/德佑/自如/贝壳)正如何改造中介行业,不仅让房产经纪人成为一份稳定而体面的事业,也让自己搭建起了“线上化””轻资产””平台化”的行业生态圈。

 

与往常一样,每一集的视频链接我都嵌在本文对应的内容里了,大家不用再去找观看资源了,安心读文、轻松看剧。想看前三集内容的朋友,请见前文:《贝壳股价翻倍的秘密,都在这部纪录片里》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正文开始前再次声明一下:本文没有收到贝壳或链家系或券商/投行/基金的任何赞助,核心内容摘自我们过去一年里在社群里的讨论。利益关系方面,我们有参与贝壳的IPO打新,持有少量股权。不过为了避嫌,免得被说是托儿搞PR,这篇我们跟进了半年的系列文章拖到了现在才逐渐发布。但如今贝壳的股价已涨的很高了,自上期内容发布后又涨了不少,之前没有低成本入场的投资者请务必谨慎追高。

 

 

 

4. “我命由我不由天”

 

 

以上为纪录片《中间人生》第四集的视频链接。以下的行业剖析我们将顺着剧情展开。

 

和互联网内容平台一样,要想吸引外部伙伴进驻平台,那就必须给出肉眼可见的好处。这一集就以一个特殊经纪人的视角,讲述他加入贝壳生态后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4.1 名不”正”,言不顺

 

如何让客户信任你,大概是每个经纪人必修的第一堂课,阿苦各黑就曾因为自己少数民族身份而吃了不少亏。在宁波房产市场中,客户看到「阿苦各黑」四个字,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名字是不是假的?”。就因为名字奇特,阿苦各黑失去了不少客户。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为了打破现状,阿苦各黑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孔文斌」,每天还在苦练普通话发音。但客户并没有因此对他更加信任,这让他感受到了自卑感,他不明白客户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差异为什么那么大。

 

而当他加入贝壳(链家系的ACN平台),加盟「德佑」(链家系的加盟品牌)之后,事情发生了转变。

 

线上的贝壳平台帮助阿苦各黑获得了客户的信任,”因为我们是以团队作战了”。客户不再怀疑「阿苦各黑」这个名字的真实性,反而还因为他的名字好记,为他带来了更多的订单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为什么贝壳要帮助阿苦各黑这样的头部经纪人获得客户的信任?

 

 

4.2 “优秀的经纪人永远是最稀缺的资源”

 

无论是投资圈还是行业圈,赢家通吃贫富差距加大已是一个客观规律。

 

在2014年的战略讨论会上,链家对互联网低佣金模式进行了战略推演,得到了”优秀的经纪人永远是行业最稀缺的资源“这一结论。

 

左晖作为链家/贝壳创始人一直在各种场合强调,房产经纪人在美国是一份不错的中产职业,但在国内仍然是一份尊严感不强、收入不高的职业。

 

左晖认为,中国的房产经纪行业急需改造,一是需要稳定经纪人的收入(现在的房中介收入波动很大),二是要用高待遇来吸引高素质人才。左晖想让房产经纪人在国内成为一份可持续的成长性事业。

 

但是如果是通过以前的核心直营品牌「链家」来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话贝壳生态就需要用高收入提成来留下优秀的经纪人,这是一种”重资产”运营模式

 

而对于那些头部经纪人来说,他们已经和大量优质客户建立起了信任关系,「链家」所能带来的品牌溢价并不大。

 

如果留在链家,这些头部经纪人需要将本应分给自己的部分佣金消耗在对他们用处不大的品牌溢价上,这让他们赚的要比同样有”地头蛇”优势的社区小中介们要少(一二线城市有很多这样专吃某一块优质区域的精品中介)。

 

其实房中介和保险代理是一样的。新入行的保险代理喜欢背靠大品牌,以更容易地建立客户关系,来加大成单概率。而头部的保险代理人则已经有了很强的客户关系网络,他们自己就像一个”品牌”,于是更倾向于成为独立保险代理人,来加大成单提成。

 

目前,贝壳平台生态内共有3类角色:链家自营的「链家」、第三方品牌、以及“重加盟”的链家系品牌「德佑」。(在一二线城市的不少优质区域,链家和德佑的店经常开在一起)

 

如果是通过直营品牌「链家」来留住头部经纪人就需要提高他们的提成比例,这抬高了盈亏平衡点压低了利润空间。

 

而如果是通过加盟品牌「德佑」,贝壳/链家系就不用强行以高薪来留住人才,而是以 “联盟”而非雇佣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将最优秀的经纪人留在平台生态内(linkedin创始人写过一本叫《联盟》的书,推荐看看)。

 

德佑这种”重加盟”的模式,让店东既能够保持小公司的种种好处,又能够享受到大平台的基础设施。

 

现任德佑总经理刘勇举了一个实例,”以天津为例(500家店),口碑传播带来的转化占比在40%以上”。在利益面前,许多房产经纪人看到了成为「德佑」店东的好处,逐渐从疑虑、观望再到入伙加盟,使德佑的门店增速在后期呈现指数级爆发增长

 

链家系希望通过「德佑」来留住明星经纪人们,通过自己的平台资源来帮助他们提高服务效率。在让经纪人赚的更多佣金的同时,也让自己能通过平台生态来赚取服务费

 

链家系这个转型很妙,在拉低了盈亏平衡点的同时,也打开了贝壳的利润天花板

 

不过,要想留住优秀的经纪人,不仅要有体面的收入,还要有体面的地位。

 

 

 

5. “我是985”

 

 

以上为纪录片《中间人生》第五集的视频链接。以下的行业剖析我们将顺着剧情展开。

 

 

5.1 生存与尊严

 

房产经纪人行业里究竟需不需要高学历人才?张永刚作为一名985的名校硕士,贝壳借他之口给出了答案:”当然需要”。

 

2018年,全国18个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超过了新房,张永刚认为房产交易的存量时代正在加速到来。房地产市场虽然体量大,但高服务水平、高职业素养的人少,张永刚觉得房产经纪人行业是他发掘到的一块价值洼地。

 

很快,张永刚就发现自己错了。他的学历目前并没有给他带来竞争优势,要客户没客户、要业绩没业绩的他,甚至感觉自己比不过只读过初中的同事。这种前后的落差让张永刚感到迷茫,对于业绩和体面感的追求,让他迫切地想找到”破局点”。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为此,张永刚研究了三个月的北京城市规划,希望通过专业能力来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这三个月的时间,张永刚不用来熟络客户,而是用来研究学习政策规划。这其实是传统房产中介眼中的不干”正事”

 

不过,张永刚不只是一位传统房产中介,他还是「985」,他在”不务正业”中找到了竞争力。他将高频但低附加值的工作标准化、流程化,将客户所需要的资料整理成了百科全书。此外,张永刚还在发展一二手房联动业务,着手形成新的业绩增长点。

 

这段剧情看起来很软广,但其实是对后面内容的铺垫。因为,这些不仅是张永刚在做的事,也是贝壳正在做的事情。

 

 

5.2 草根还是精英

 

毕竟,贝壳的大战略不太可能仅由张永刚这一位一线员工确定。不过,贝壳的决策层也十分了解一线的情况。

 

贝壳的新入职员工都需要去门店进行轮岗,只有员工足够了解线下业务,才能保证公司在战略上不犯错。贝壳的CEO彭永东就举过一个例子,他去门店调研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至少被他们遗漏了2个月。

 

在自营的「链家」品牌,店长只是”高级打工仔”,不用考虑为手下员工发工资的事情。但现在,贝壳生态内有大量的加盟门店,这些店东同时还是创业者,他们需要快速回流资金来给经纪人发工资。

 

如果“书生精英”不接地气,加盟店东迟早会因为资金流紧张,或破产或逃离贝壳平台。如果“本土草根”没有战略,房屋中介行业还是脱离不了打短期价格战的泥沼,收入和尊严感都很难提高。

 

在这点,贝壳和美团都做得很好(见前文<美团没有边界>),将”草根”和”精英”结合在了一起。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这其中也离不开贝壳CEO彭永东的努力。彭永东在来贝壳之前,在IBM负责战略与变革咨询业务,我们下面会讲讲他做的一些“正确但很难”的事。

 

 

5.3 低估了新房的潜力

 

腾讯棱镜团队在贝壳上市之前,曾和CEO彭永东交流讨论过贝壳模式。当彭永东被问道,贝壳现在的商业模式,和两年前比有什么差异点时。他说,”低估了新房的潜力”,因为新房和二手房业务组合的协同效应比他们想象中的大。(这一点我们在一线调研中得到了证实,但不方便在公开内容中透露更细节的数据)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贝壳创始人左晖在《财约你》中提到一个数据,北京每年的平均购房年龄都向上涨一岁,这说明每年翻来覆去地就是同一批人在买房(对于下一代的”后浪”,买房实在是太难了)。

 

在以前,开发商不用考虑怎么卖新房,只要把开盘消息放出去,买房者就会自觉地到售楼处排队抽签。但现在,新房不好卖了,开发商需要投入大量的市场资源来吸引买房者,这让开发商本就紧张的资金流进一步恶化。

 

在前文《贝壳股价翻倍的秘密,都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提到过美国房屋信息平台Zillow的商业模式,它用免费的房价评估服务吸引到一大批潜在买房者成为了美国购房市场的流量入口。在美国模式下,房产从业者只用和Zillow这类平台打交道,不用自己去找买房者,因为这样更划算(具体案例大家可以在B站搜奈飞拍的好莱坞房中介纪实片《Selling Sunset》)。

 

类似的,贝壳的使用者也多是潜在买房者。随着贝壳的二手房市场越做越大,贝壳已成为了国内买房市场的流量入口。这样开发商只用和贝壳打交道,不用自己去联络新客户,因为这样更划算

 

从我们在一线调研到的情况,由于今年行情不好,许多开发商情愿砍掉自己的市场预算,也不愿降低与贝壳的合作预算。因为开发商在贝壳的投入/回报比,要比自己去各个渠道投广告砸市场要更可预测有效果的多。(就像经济不好的时候,品牌方会先砍投向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分众传媒这类电梯广告的预算,但依然会加大以字节跳动的效果广告预算)

 

但对贝壳来说,介入新房市场可不只是多赚佣金这么简单,他们还想要”联动”。如何去理解这个”联动”,可以去看一部「佳士得」的纪录片。

 

(B站买了这部纪录片的版权,直接在B站上面搜《佳士得的沉浮世界最大拍卖行》即可,看完了之后相信你会对XX经纪人这类职业有更深的理解。)

 

「佳士得」是世界最大的拍卖行之一(和「苏富比」并列),有着连续几百年的经纪业务历史,以它为案例来理解经纪业务的护城河再好不过了。

 

在佳士得伦敦总部的档案室里,有着他们所有物品的拍卖纪录。可以说,佳士得比拍卖品的主人更了解拍卖品的历史和价值,这能帮助佳士得给出更准确的市场估价。同时,佳士得也一直和拍卖品的买家/卖家保持联系,在适当的时候说服前买家再将拍卖品重新投入市场或说服前卖家再重新买入新的艺术品通过连续几百年的交易纪录和客户画像,佳士得成功将拍卖双方联动起来了。

 

虽然一位收藏家可能只会和佳士得打两次交道(买-卖),但是藏品本身却可以在几百年里和佳士得打无数次交道。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贝壳的”联动”也和佳士得一样。通过承销新房,贝壳在房源入时就开始跟进,持续不断地为这栋房屋的几代主人们提供服务(新房购买、贷款、过户、装修、二手房销售)。通过「房屋字典」(贝壳对房屋数据的记录),贝壳成功将各项业务联动起来了。

 

虽然一位业主在一生中可能只会和贝壳打三次交道(买-卖-买),但一套房子本身却可以和贝壳打无数次交道。

 

贝壳可以在新房市场上帮你买房,之后还能在二手房市场帮你把这套房卖出去,甚至他们还能提醒新老业主应在何时卖房子/提供家装翻新方案/提供按揭贷款服务。(典型的高盛”一鱼三吃”策略,看完佳士得的纪录片,你会对这套逻辑更加了解。)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图:贝壳旗下的装修服务公司,装修量房两不误)

 

不过,这个”一鱼三吃”的策略看起来很美好,但却很依赖经纪人,难以快速扩张。佳士得想要开拓亚洲市场,也必须得亲自在上海新设一个办事处,一切从零开始

 

在2010年,左晖在找高瓴资本拉投资的时候,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张磊提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中介生意依赖经纪人,怎么规模化?”

 

 

 

6. “公平不缺席”

 

 

以上为纪录片《中间人生》第六集的视频链接。以下的行业剖析我们将顺着剧情展开。

 

 

6.1 贝壳的陪审团生态

 

为了回答高瓴资本张磊在上面的灵魂拷问,左晖花了5000万向IBM买来了一个答案,顺便还挖走了IBM的咨询顾问彭永东来做CEO。彭永东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建立贝壳平台生态,坐地收租

 

前面提到了,贝壳中除了自营的「链家」和直营加盟的「德佑」,还有许多中小型的加盟经纪公司。比如说,纪录片第2集的主人公徐铁是「优铭家」的一位店东,而「优铭家」就是贝壳生态中的第三方公司。

 

许多习惯了占山为王的地方中介,在面对贝壳抛出来的橄榄枝,都在怀疑贝壳是不是另有企图:”即表面上是做平台,实际上是撬资源挖客户”(类似于下图说的情况)。在贝壳推出的头几年里,许多同行质问链家系,”你怎么能既当选手又当裁判员?”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不过待到贝壳上市之时,许多中小型经纪公司已用行动投票,接入了贝壳生态,是什么打消了大家的顾虑呢?

 

打消这些公司顾虑的其中一大因素就是贝壳的”陪审团”制度。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光在天津,贝壳”陪审团”一个季度就需要处理934起争议,争议一般在48小时内得到处理。而一些复杂的争议,则会由各个中介品牌方组成”大陪审团”,进行”庭审判决”。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为了让多个经纪人共同合作、共同分享成交的佣金收入贝壳的ACN网络将交易流程细分成了十个环节。总体来说,贝壳将房产经纪人分成三类:房源提供者(卖方)、房屋维护人和客源提供者(买方)。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由于房屋维护人是最熟悉房屋优点和周边环境的,在贝壳之前的传统情形下,他们可以通过吞掉买方经纪人的佣金收入,用低中介费抢走订单(俗称”切单“)。

 

比如说,在我们前文提到的第三集,”房屋产品经理”范涛就曾经遭遇过”切单”,只不过那时他们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利益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而”陪审团”作为一个平台自治组织,通过内部的”普法宣法”活动,让各个品牌在平台上都能公平竞争他们在平台中充当着规则守护者的角色,维护生态内各个角色的利益不受侵犯。

 

 

6.2 “陪审团”的震慑力

 

在这集的”庭审”过程中,有个细节挺有意思的。客源经纪人向贝壳提出了业绩争议,认为房屋维护人有”切单”操作的嫌疑,贝壳因此将争议转为了”庭审”。

 

在”庭审”的准备过程中,无论是19位”陪审员”还是争议方的店东,都按时按点的到达”庭审”现场(要知道”陪审团”只是个自治组织,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约束力)。

 

根据平台规则,在交易过程中涉及到了对客源经纪人的保护,因此房屋维护人要将客源收益”还”给客源经纪人,虽然小姑娘她认为自己并非故意,但还是得认可”判决”结果。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虽然”陪审团”只是经纪人之间的自治组织,但在”陪审团”的参与下,贝壳生态内的经纪人都严格遵守了贝壳的游戏规则。用”陪审团”成员的话说就是,它有一定的震慑力”

 

 

6.3 贝壳生态的基石

 

贝壳的ACN模式作为平台网络(Network)的一种,也是具有网络效应的。其中的网络效应,既是”陪审团”震慑力的来源,也是支撑起贝壳生态的基石。

 

我们在分析网络效应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关注网络效应的业务飞轮(推荐大家看看我们的前文:<现在买入阿里巴巴的人,并不傻>)。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但是,不少投资者都忽略了网络效应的惩罚机制

 

惩罚机制是通过「双边市场」生效的,「双边市场」这个概念同样是在前文<美团没有边界>中有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赶英超美,中国房中介革起了自己的命

 

链家系的贝壳,将自营的「链家」和自营型加盟的「德佑」引入自己的平台生态后,通过”真房源”口号和海量房源储备,吸引到大量的潜在买房者

 

随着中国楼市已进入到了买方市场,掌握了大量买方流量的贝壳,能吸引作为卖方的其他房产经纪公司自发的入驻平台。

 

就像前面说的,这些中小房产经纪公司担心的是:”‘贝壳’只是一个幌子,实际上是来撬资源挖客户”。而随着中立的”陪审团”在贝壳生态中的话语权逐渐增大,以及贝壳生态能提供的买房者资源越来越多,大家终于认识到”贝壳”做生态平台是认真的。

 

就像郭德纲常说的,同行最恨同行。同是干房中介的,要说服链家系以外的中介公司加入贝壳,需要长时间的战略坚持。一旦有一次偏心,可能就会前功尽弃。

 

其实对于投资者来说,贝壳这样做是完全理性的,毕竟比起链家自己苦哈哈地做没有规模优势的中介业务、赚点佣金,贝壳坐地收”租”还没有规模天花板的平台模式、赚轻资产、高毛利的服务费它不香么?

 

随着生态参与者的顾虑开始打消,不但中小型公司开始不断加入贝壳生态,连有加盟门槛的「德佑」门店数量也都在指数级增长

 

毕竟,链家以外的中介公司,当初选择加入就是为了贝壳平台上流量丰富的买房者资源。而随着平台越做越大,又有公平的机制保护,他们自然也就越来越难以离开这个生态。

 

双边市场,或者说网络效应的奖惩机制,共同支撑起了贝壳生态。

 

 

小结一下:

 

  贝壳通过ACN平台解决了国内中介的居间交易模式,将交易流程细分为10个环节,将房产经纪人细化为3种角色,流程效率和利益保障都大大提升。
  “优秀的经纪人永远是最稀缺的资源”,链家系(链家/自如/德佑/贝壳)为了低成本地留住这些稀缺资源,为他们提供了「德佑」这个”重加盟”的品牌。「德佑」的店东既是明星经纪人,也是创业者。他们既能依靠平台的资源增加成交量,又不用支付提成(若在链家则需要支付),因此加盟「德佑」的房产经纪人越来越多。链家系通过「德佑」,以轻资产的运营方式,将稀缺资源留在了生态内部。
  新房和二手房的联动效应显著。二手房交易已是中国房产交易的主流,贝壳通过做大二手房平台生态,吸引了大量的潜在买房者,成为了房产交易的流量入口。随着中国新房市场陷入增长泥沼,开发商也需要高性价比的推广方式来获得买房者的关注。随着越做越大的贝壳逐渐有了规模效应/网络效应,不少头部开发商将新房承销业务都包给了贝壳
  贝壳的”一二手房联动”策略是一种高盛式的”一鱼三吃”策略。贝壳通过将新房的信息纳入到「房屋字典」中,就可以为一套房子的几代主人提供持续的、多元的服务。贝壳通过联动策略,让现在获得的一次服务,形成未来的多次服务
  为了打开业务模式的天花板,贝壳需要平台化、规模化。贝壳通过在经纪人内部建立中立的‘陪审团’组织,让经纪人自决自治,这让平台核心的参与者也成为了平台规则的守护者。”陪审团”由各个品牌的资深经纪人组成,它让第三方经纪公司能够放下担忧,融入到了平台生态中。随着平台生态的健康发展,加入贝壳生态的第三方经纪公司的数量和加盟德佑的店东数量都呈现了指数级增长。
  贝壳通过网络效应,一边吸引市场的两端(买房者和经纪人)进入平台,一边让经纪公司和房产开发商越来越离不开平台,让贝壳这个生态平台的“增长飞轮”转了起来。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Y8PA03tiUZOCwNXG0rHaA

其实,99%的上海人都买不起豪宅

 

在你眼里的上海楼市,是不是特别火?
在各大媒体的文章里,这里日光了、那里抢疯了,1000万在上海买个房子真是司空见惯;在土拍市场上,各路诸侯竞相登场,不来个200轮竞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来参与过;就连二手市场里,7月份也来到了28000套的高峰交易量,直逼黄金的2015年。
多少不明真相的群众不禁惊呼:上海,真是有钱人多啊!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1

 

大家或多或少应该听说过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叫做——幸存者偏差。
可能你不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没关系,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读书有什么用?你看新闻里都说清华毕业生去卖猪肉了”
“你看扎肯伯格大学都没毕业,读书对成功没什么帮助”
很多人相信这些话,是因为这些人只看到自己筛选过后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
你看到了那些因为没有读书而导致翻身无能的人了吗?
你看到扎肯伯格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和努力了吗?
那些千千万万甚至上亿没读过书的人,根本没有机会站出来说话。
我们只看到了那些成功人士的风光,却下意识不去了解有多少人倒在成功之前。那些失败的人没有机会站到前台就已经淘汰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就都是成功的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2010年全中国人口为1332810869人,合计13.33亿人;其中大学(包括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合计1.20亿人。
由上述两个数据可知:全国范围内,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8.98%。
遍地211、人均985的知乎,不知道是怎么来的。
可以看出,学历低的人口基数远高于学历高的人数,所以即便低学历者成功率远低于高学历者,也照样会导致低学历者出现大批成功人士。
对于高学历者,普通人既会关注成功的人,也会关注那些没成功的人,并且高学历却落魄的人尤其受关注,容易被当做新闻报道;而对于低学历者,普通人往往只关注成功者,忽视了广大学历低又没成功的人。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些“沉默的数据”,才产生「读书无用」这种错误结论。

2

 

说楼市不是呢?
各位可以回想下你加入的各大房产群里,是不是也听到过类似诸如“1000万买个房子很正常的”、“1000万的房子在上海算什么豪宅?”的言论?
1000万,在上海买个房子到底算正常吗?我们用数据说话。 
2015年上海房价尚未翻倍,回首2016至今的上海房价其实是比较稳定的。2020年尚未过去,我在这里截取全上海2016-2019整整四个自然年的房产交易数据,你会发现:
其实,99%的上海人都买不起豪宅
500万以下的房产交易比例占比全上海87%;
500-1000万的房产交易占比全上海10%;
1000万以上的房产交易,仅仅占据全上海交易的3%。
换句话说:如果你在上海手握1000万预算买房,你就已经是前3%的人了。
每个人眼里的豪宅定义不同,但从阶级段来说,前3%总价的房产绝对算得上是顶尖了。

3

 

一个普通家庭,在上海买一个500万的房子都很吃力。
听到这里,是不是又感觉颠覆三观?
我们再用数据说话:上海市统计局官方于2020年6月30日发布了2019年上海市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数据。
其实,99%的上海人都买不起豪宅
全上海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呢?年薪114962元,折合月薪为9580元,还是税前。
从第三方研究院的2019年薪酬数据报告显示,在上海有35.09%的人月薪过万。
其实,99%的上海人都买不起豪宅
35%超过一万,意味着中位数在8000左右,和9580的平均数对比发现基本吻合,说明不假。(注:由于没有更精确的薪酬分布数据考证,此数据可作为一个侧面的参考。)
我们以一对工作3年的新婚小夫妻做一个简单的沙盘推演:两人起步薪水即为平均数10k,每年按照10%涨幅递进,工作三年两人税后月薪各是10k*1.1*1.1*1.1=13.3k,加上2个月的奖金,税后月收入为15k,两个人的总和即为30k。
按照银行“收入覆盖双倍月供”的审批原则,小夫妻的贷款月供最高上限为15k,如果按照三十年等额本息来计算,贷款额度为:300万
两人如果还有首套房票,那能买到的房产总价最高为:300/0.65=462万
这才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也和过往四年的交易数据相吻合。
然而,没人会去报道上海多少刚需家庭买了300万的房子,但一有个3000万的房子卖完了,推送新闻铺天盖地。
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4

 

肯定有人要问了:明明现在认筹现场很多90后甚至95后的年轻面孔啊,这些人你怎么解释?
是的,当下在上海的新晋购房主力就是90后的新上海海龟:工作一年即可落户真的是上海给予海归留学生群体天大的福利,和北京比那真是太友好了。
全国高知消费力都看好一线城市已是共识,加上孩子落户的天然优势,自然会考虑为孩子为上海添置房产:在本地挣的钱,到上海来花。这些年轻人并非拿着自己的储蓄置业,爸妈的能力是他们来看房的腰杆保证。
但你如果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你可以问问:别说首付和月供了,工资养得起自己吗?
留学生多是首次置业,对房产基本是零认知;而零认知+首次置业,一般都会只有一个选择:新房(癌)。
上海针对留学生落户的宽松带来的外来消费力流入,也是助推目前新房市场火热的一大因素。

5

 

一个新房项目的热销,代表不了整个市场:十个也不能。 
滨江凯旋门单价13.8万,套均2781万,总共多少套?175套。
三湘印象名邸单价12.18万,套均2152万,总共多少套?142套。
鑫耀中城单价10.33万,套均1120万,总共多少套?334套。
仁恒静安世纪单价9.2万,套均1030万,总共多少套?354套。
全上海平均每年成交多少套呢?300000套。
截取2016-2019年的4个自然年交易数据,全上海年均成交二手房222355套、新房68913套,共计成交291268套。
即使把上面提到的所有千万级别项目加起来,能占其中的多少呢
0.3%——百分之一都没有。
这就好比你每天在新天地逛街,一会看见一辆劳斯莱斯、一会开过一辆法拉利,你就开始惊呼上海都是有钱人。
曾经看到一个社会实验:在市中心的路口等10分钟,数一数过往的所有车辆中BBA的比例,你会发现现实与你看到的“豪车遍地”大不相同。
我在2020年8月24日晚上7点19分于人民广场的广东路西藏中路路口站了6分钟,总计通过325辆车,其中带BBA标的车总计有多少辆车?31辆,10%都没到。
现实,不一定就是你想的那样:眼睛也是会骗人的。

6

 

人啊,就愿意看自己想看到、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3000万豪宅当日售罄”、“1000万项目一房难求”这样的标题,远比什么“上海7成的购房者只能买300万的房子”来得吸人眼球。
但普通人的极限,真的就是一套500万的房子了。
买500万的房子不会让人觉得很牛逼,也没有炒作的空间,甚至会被轻松淹没在整个上海购房大军之中。
但这些统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是500万还是3000万的房子,他们都是一个家。
房子会有价格高低来区分,而家的幸福感是无价的。
以上是正文,来自火箭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ZWmrvZCUH71JSVRvlnx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