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这一年:亏损、裁员、过冬

本文来源 | 深燃(shenrancaijing)
作者 | 唐亚华
编辑 | 沐风
登陆纽交所不到两年时间,贝壳找房(下称“贝壳”)回港“双重上市”。
此前在5月5日,贝壳曾发布公告,拟将其A类普通股以介绍形式于港交所主板双重主要上市,不涉及新股融资,无发售环节,继续在纽交所保持主要上市地位并交易。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前不久美国资本市场将贝壳等多家企业列入“预摘牌名单”。贝壳回港算是一个出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安全考虑的“备份”行为。
贝壳回港上市这一节点,也正是贝壳创始人左晖去世一周年。过去一年来,贝壳受到房地产行业的下滑态势影响,2021年前半年营收增幅放缓,后半年更是营收下降,由盈转亏,全年净亏损5亿多元。
上市近两年,贝壳的股价相比发行价已经腰斩,相比最高点更是大变脸。公司背后的软银、高瓴资本也一再减持。
整体上,由于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贝壳过去三年来的基本面得以维持。但重金投入的大家居和普惠居住业务,目前成效甚微。下一步,面对刚刚铺开的新蓝图,考验其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时候才刚开始。
贝壳这一年:亏损、裁员、过冬
贝壳这一年:营收下滑,开始亏损
左晖离开一年,贝壳的业绩表现怎么样?
2022年3月10日,贝壳发布未经审计的2021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务业绩。据财报显示,2021年贝壳找房全年成交额(GTV)为3.85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全年营收为808亿元,同比增长14.6%;净亏损5.25亿元,同比下降118.9%,经调整后净利润为22.94亿元。
分开来看,2021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贝壳的营收、净利润和增速均表现尚可。一季度,公司营收206.97亿元,净利润10.59亿元;二季度营收241.74亿元,净利润11.15亿元;到了第三季度,营收下降为180.96亿元,净亏损17.66亿元,第四季度,营收进一步降至177.9亿元,净亏损为9.33亿元
贝壳这一年:亏损、裁员、过冬
制图 / 深燃
可见,2021年后半年,贝壳营收开始下降,亏损数字也不低,进而导致了全年业绩的亏损。
贝壳的收入来自三个方面,和存量房相关的有销售的佣金、其他经纪公司的平台使用费、一些特许使用费和增值服务费;销售新房向开发商收取的佣金;包括家装和金融在内的其他业务。
收入下滑,主要是主营业务的规模下降带来的。贝壳财报显示,贝壳连接的门店和经纪人数量在下滑,截至2021年9月30日,贝壳共连接5.39万家门店、51.55万经纪人,而到了2021年12月31日,贝壳共连接5.1万家门店、45.45万经纪人。也就是说,第四季度贝壳连接的门店相比第三季度减少了2908家,经纪人减少了6.1万人。
随之而来的是平台交易量的下滑,2021年第三季度,平台GTV同比下滑20.9%,第四季度同比下滑34.6%。
房产行业从业者张扬分析,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发展低迷,贝壳是房地产服务企业,自然也会受到影响。还有一个直观的原因就是,贝壳的利润有一大部分来自新房销售业务,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一批民营房企出现债务爆雷,来自开发商的佣金自然也受到了影响。“另外,二手房交易和租赁,也受到了政策、企业发展、个人收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很多互联网企业裁员,挫伤了消费者的信心。”
事实上,2021年,贝壳确实遭遇了现任董事长彭永东坦言的“充满挑战,史无艰难”的一年。
业绩紧张带来的压力从贝壳的动作中也能看出端倪。近年来网传贝壳有过好几轮裁员,据新浪财经报道,2022年3月份,贝壳启动了新一轮裁员,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事业群,部分主管接到通知需要优化部门10%的员工。
“此外,去年10月以来,已经有20多名中层、高层陆续离职,包括一名金融副总裁、两名总经理,另有高级总监和总监等,部分管理层放弃期权离开。”报道还提到,上一轮优化主要是一线房产经纪人,合计优化总数超过3万人,平台职能部门大约2000人。
2021年底贝壳回应称,“2021年以来,行业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公司对上海地区金融等部分业务进行调整。”2022年3月23日,贝壳再次回应,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贝壳各城市进行组织动态调整,不存在比例、数量等要求。同时,公司在发力租赁、家装、家居等领域业务,为员工提供内部转岗机会。
5月10日,贝壳再次传出“启动新一轮裁员”的消息,有的甚至提到贝壳最新裁员比例达50%,不过这一消息未得到官方证实。
一同披露的招股书显示,贝壳的股权结构已较两年前美股上市时发生了较大变化。
2019年3月,链家升级为贝壳后,贝壳曾宣布完成了两轮36亿美元融资,高瓴资本、腾讯、红杉基金、软银集团等都在列。2020年8月,贝壳找房在纽交所上市。招股书显示,当时左晖持股占比46.8%,彭永东持股为3.6%。在机构类股东里,腾讯以12.3%的持股比例排在第一位,软银10.2%、高瓴5.3%紧跟其后。
2021年以来,不少机构纷纷减持,融创中国在半年时间里两次减持贝壳,合计套现约为10.84亿美元。据新华财经数据显示,从2021年2月8日至年末,软银旗下机构减持约3200万股,高瓴资本减持约8700万股,持股比例降至3.3%。
最新披露的股权书,港交所上市完成后,彭永东持股占比4.8%,左晖家族持股23.3%,腾讯持股10.8%,软银、高瓴资本的名字已看不到。
贝壳这一年:亏损、裁员、过冬
行业动荡,守住基本面了吗?
两年前,贝壳在纽交所的发行价为20美元/股,上市当天市值便达到了431亿美元。此后,贝壳的股价一路高涨,最高时曾达到79美元/股,市值970亿美元,跻身互联网企业市值前十行列。
然而,好景不长。2021年5月,贝壳二十年掌舵人左晖因病离世,彭永东担任公司董事长兼CEO。此后,房产行业的形势变差,叠加中概股整体颓势以及疫情的影响,种种因素之下,贝壳的股价一路下跌。
截至5月10日,贝壳美股报11.37美元/股,几乎是发行价的一半,较最高点跌去了85%,总市值148.8亿美元,相较于高点蒸发800多亿美元。
最新招股书显示,过去的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贝壳分别实现营收460.01亿、704.81亿和807.52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1.80亿、27.78亿和5.25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7.75亿、50.31亿和10.14亿元。
贝壳这一年:亏损、裁员、过冬
制图 / 深燃
房产领域从业者叙言对深燃分析:“从2020年下半年整个行业都进入了调整期,在行业艰难的情况下,贝壳营收还在增长,已经不易。”据他观察,这几年贝壳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规模的扩大,贝壳在全国各地有几百个加盟或合作的品牌,规模扩大也带来了收入增加。
某互联网房产平台前员工张扬提到,贝壳对行业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把数据采集、行业信息规范都做好了。“贝壳业务中,链家一直都是赚钱的,公司最扎实的也还是长期居于行业头部的链家的房产中介业务。目前虽然房地产市场可能阶段性到达天花板了,但未来行业交易需求还在,这也是个利润空间不错的行业。贝壳依然有立足空间,只是规模可能会受行业影响,公司只要继续做好中介业务,基本面就是在的。”
在房屋交易主业的基础上,链家近年来的新动作是升级了门店。
也许你在经过链家门店时会发现,其空间布局越来越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中介门店,以往的小空间、格子办公区、不停打电话的销售场景被如今的窗户前的吧台高脚凳、一侧的书架、暖光色调下的会客区所取代,卖房的同时门店兼具共享办公和读书卡座的功能。
大部分链家门店还专门辟出了帮周围居民收发快递的架子,门口放有备用雨伞,门店内还能免费打印。甚至于,有的链家门店已经开始试点社区便利店服务了,常见的饮料、零食、方便食品、米油面、纸巾都有出售,还有门店成了社区团购的自提点。这是链家一再强调的邻居属性,他们要“在社区里和邻居打成一片”。
张扬分析,贝壳这样做的逻辑是因为房屋交易是低频行为,链家门店升级为社区服务站,把所有的高频服务叠加进来,去做商业化的变现。在他看来,链家有门店有人,成本天然就被摊低了,做零售,人货场能解决,有的门店每天有几百个快递,也有流量,理论上来说胜算比别人大一点。
但是据他了解,“贝壳的新业务推进过程中,来自老业务负责人阻力太大了,首先,在用人原则上,他们倾向于用链家的资深员工做负责人,公司的理念是,‘中介是最难的事情,链家人既然能把中介干好,别的事情也能干好’,导致新业务欠缺专业的人来做;第二,公司对新业务持续投入信心不足,很多门店做了升级,后续的运营没有跟上。而目前来看,公司也在裁员,能够支撑放手做新业务的底气不太足了。”
叙言则认为,链家便利店的做法,对于主业很难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无非是增加邻里之间的关系,会换来好的口碑和声誉,更多的是品牌宣传的作用。
尽管房地产市场降温,入局的玩家却还在增加。龙湖“塘鹅”、万物云“朴邻”、富力物业“富邻”、碧桂园的“有瓦”等开发商旗下品牌也来分一杯羹。2020年9月,阿里和易居官宣成立天猫好房,一年后推出单边委托服务 “无忧卖房”,仅收取一万元服务费。另外有消息称,字节跳动旗下房产板块“幸福里”并购房产经纪公司麦田的程序也在进行中。
房产中介这门老生意,还在进行新的战争。
贝壳这一年:亏损、裁员、过冬
突破新业务还需时日
老业务基本稳定,贝壳的新业务表现如何?
2021年11月25日,贝壳正式提出“一体两翼”战略,“一体”即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赛道,“两翼”分别为整装大家居事业群与普惠居住事业群,号称要采用已被验证的“先纵再横”的拓展模式重塑家装家居行业。
事实上,左晖还在任时,贝壳就推出了家居服务平台“被窝家装”,2021年,被窝家装向客户交付了超过3500个家装项目。同时,2021年贝壳还推出了自有的Home SaaS家装家居系统。
最近,贝壳在家居方面又有了大动作,4月20日,贝壳宣布完成对家装家居品牌圣都的收购,价格约折合人民币80亿元。公开资料显示,圣都家装成立于2002年,主营业务房屋整装,业务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截至2021年末,圣都家装在全国31个城市开设110余家门店,累计服务超15万家庭。
彭永东在贝壳2021年报业绩会上称,“贝壳家装业务已经实现了从0到1,圣都将让贝壳家装业务更快实现从1到100的规模化复制。”
叙言认为,贝壳的战略方向没有问题,“理论上说,房产中介非常懂房子,客户买完房,下一步就是设计、装修、买家具,房产交易是这里面最早的一环,也是流量的发源地,买房是低频业务,掌握了这个流量之后把后续的价值利用起来,思路是对的。”
问题出在专业性上。“装修的环节多,供应链长,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要靠管控,对于一个没有这样基因的公司,有非常多的坑等着要踩。”他举例,曾经就有很多企业放下豪言壮语要入局,像国美,最后碰了一鼻子灰。
“收购圣都,说明贝壳很想通过引入专业的人让公司补齐专业能力,实际上,圣都在浙江通过比较长的时间做出来了自己的品质和口碑,但这些东西很难快速复制。东易日盛在北京做得就很不错,但走了全国的扩展之路后发展并不理想。”他认为,自己的品牌往外裂变都非常难,如果品牌再杂交,实现起来就更难了,“如果能坚持下去,也有机会,但需要耐心。”
至于贝壳所提到的另一翼,“普惠居住事业群”,具体表现是,2021年底,贝壳推出“贝壳租房”,进军长租行业。2022年2月10日,贝壳宣布其投资共建的首个青年公寓项目在上海徐汇区落地,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来,项目总体量达2978套。
有人提问贝壳此举是否会跟从事长租公寓业务的兄弟公司自如引起内部竞争,贝壳方面的回复是:“贝壳租房将和自如开展更多合作,在面向租房业主时共同提供多元化服务模式。”
张扬了解到,贝壳租房的业务以公寓项目为主,“目前主要承接的是一些政府相关的工程,很难赚钱。另外,受蛋壳等爆雷事件影响,用户对集中式公寓还有一点戒备心。”
从贝壳2021年第四季财报来看,包含家居装修和房屋租赁在内的新兴服务收入为5亿元,对营收贡献短期内还有限。
不过,两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比起以上问题,贝壳更大的挑战在于团队。
叙言提到,本身贝壳规模变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买买买”,他们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收购或加盟引进过来很多品牌,比如上海的德佑、广州的满堂红、大连的好旺角、四川的伊诚、深圳的中联等。“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业务能力都不错,但缺乏凝聚力。而贝壳内部山头、派系文化不休,越位、抢功、抢资源、抢权力等现象可能严重影响团队的稳定和凝聚,未来,如果贝壳处理好人员关系,业务上的困难都好克服,但如果过不了这一关,挑战会更大。”
整体上来看,贝壳的新老业务呈一攻一守之势。老业务虽有下滑,但在行业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贝壳算是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再看新业务,贝壳重拳出击的第二增长曲线,目前还没有明显成果。
*题图来源于网络。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扬、叙言为化名。
 

—【 THE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Jco19MYMPkDI9zEUC_4ug

贝壳花80亿掀开了一个新风口。

文︱刘德科

 

随便一出手,贝壳就创造了中国家装行业的最大并购案。今天(7 月 6 日),贝壳公告说,准备以 80 亿元人民币收购圣都家装 100% 股权。

 

生吞一家传统家装公司,贝壳能改变家装这个鱼龙混杂的万亿级行业吗?贝壳将给大牌房企、互联网大厂以及普通消费者带来哪些刺激?

 

贝壳花80亿掀开了一个新风口。︱刘德科

掀开风口

 

家装是一个万亿级市场,但行业集中度极低。

 

按照欧睿(Euromonitor)的市场调研数据,圣都家装已是 2020 年全国整装销售额第一;但圣都家装的年销售额大约 40 亿,其市场占有率满打满算也就 0.4%。

 

在这个连社区卖菜都能变成风口的时代,家装仿佛是被互联网巨头们遗落的行业,还是像从前那样鱼龙混杂着,没有诞生任何一家巨头。

 

家装是一个潜在的风口。现在,贝壳用一桩 80 亿元收购案,把这个潜在的风口给掀开了。贝壳的意义不在于它自己将来能否成功,而是收购案这个事件本身会激发更多资本与平台公司进入到这个风口。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恒大造车的意义不在于恒大自己能否成功,而在于连恒大这种资质平平的房企都能造车,还有谁不能造车呢?于是,新能源汽车再度成为一个风口。

 

当然,贝壳不是那种资质平平的企业,贝壳在家装领域的成功概率还是值得期待的。当然,这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贝壳起到了带路者的示范作用,引发各路资本与平台公司真正把家装视为一个风口。

 

潜在风口,将变成显性风口。整个家装行业变天,是可以掰着手指头算日子的事情了。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以后能不能享受到贝壳提供的更透明、更规范的家装服务,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贝壳会引发家装行业的深度变革,让整个行业比现在稍微透明一些,稍微规范一些。

 

贝壳花80亿掀开了一个新风口。︱刘德科

未来的战略标配

 

贝壳的家装之路,已经走了一些日子。

 

2015 年,链家与万科共同成立了「万链」,当初的想法是既「to B」也「to C」,既给开发商做装修交付,也直接给普通消费者做装修。但「万链」最终还是没能做起来。

 

贝壳创始人左晖生前说,「一个天爹一个地爹加起来很难弄出一个特别棒的儿子」。所以,贝壳在 2019 年推出了「被窝家装」。但当时并没有全力扑上,只能说是一种试探,或者说是在做基础能力训练。

 

现在,贝壳花 80 亿元收购圣都家装,算是吹响了进攻的号角。用贝壳新任董事长兼 CEO 彭永东的话来说,这是在「翻越第二座山」。

 

一旦贝壳稍微做出一点良好趋势,大牌房企、互联网大厂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公司,都会进场。

 

就房地产行业而言,家装很快就会像长租公寓那样,成为大牌房企的战略标配,至少将是物企的标配。那么多物业公司赴港上市,其盈利模式仍然原始而羸弱,他们正好可以再给资本市场讲一个家装是块肥肉的故事——贝壳用 80 亿元给这块肥肉做了背书。

 

只不过,大多数企业不具备吃这块肥肉的这种能力。

 

家装是一件比长租公寓还苦的活:高高在上的房企(包括旗下的物企),通常很难去干那种需要把身段放得很低的苦活与累活。

 

脱胎于链家的贝壳,具备这个基因。

 

现在贝壳面临的考验是,生吞了一家传统的家装公司,如何良好地消化。

 

贝壳花80亿掀开了一个新风口。︱刘德科

如何消化

 

当年链家能做大,也是靠全国跑马并购的啊。还是不一样:当年链家在四处并购之前,其制度建设已然强大,具有强大的流程输出能力;但现在,贝壳的家装主体平台并不强大——如果「被窝家装」已然强大,吞下圣都这种传统家装公司,是没有大问题的。

 

但现在的考验是:贝壳自己的「被窝家装」尚是一个小池塘,现在却要承接圣都家装这座水库的泄洪。

 

反过来说,一旦贝壳春梦了无痕地消化了圣都这家传统家装公司,那又将是一个精彩的商学院案例。

 

圣都家装只是一家市场覆盖面主要在华东区域的公司。所以,贝壳接下来可以有两种打法——

 

●一种是把圣都家装改造成一个能力平台,用这个能力平台向全国扩张

●另一种是把圣都家装做成一个吞并范本,继续在全国其它区域并购规模化的家装公司

 

无论贝壳最终选择哪一种打法,能力体系完备的家装公司的平均估值都会提高——哪怕贝壳不收购,各路资本和平台公司也会虎视眈眈。

 

贝壳花80亿掀开了一个新风口。︱刘德科

上升

 

最后讲一个节外生枝的故事:当年万科和链家一起做「万链」最终没起来,但万科决策者因此力排众议地入股了链家;后来,链家的股权又自动转换成贝壳的股权;再后来,贝壳上市,万科因此狂赚了一百大几十亿。

 

所以啊,要跟上升期的企业在一起,要跟上升的人在一起。所谓风口,都是上升的人创造的。

 

人不是因风口而上升。风口因上升的人而打开。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fsD4JXxgMgh1AxGf_g6fGQ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黄狮虎 张俏曼

反垄断的40米大刀,突然被架在了贝壳的头上。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今天下午传出消息,市场监管总局对这家GTV(交易金额)高达3.5万亿的房产中介平台分启动反垄断调查。

之前坊间一直有个调侃:“贝壳炒房”。

因为贝壳是线上流量的霸主,又是线下交易的巨头,在市场躁动之际,天然就是房价上涨的受益者,推波助澜不是没有可能。

如今,地方政府的调控之矛,也越来越多地指向贝壳。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深圳、苏州、武汉、东莞……纷纷盯上贝壳,或者下架房源,或者提出二手房调控目标,对高价二手房源全部“一刀切”。

它透露出一个极不寻常的信号:

房地产调控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深水区。今后除了一手房市场,二手房也将进入全面调控阶段。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在左晖辞世的第五天,贝壳极不平静。

路透社传来这样一个大消息:“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已经开始对地产中介贝壳找房启动反垄断调查”。

消息一出,贝壳美股盘前股价大跌超过10%。

外媒说:消息人士称,最近几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一直在正式调查贝壳找房是否强迫房地产开发商只在其平台上列出住房信息,包括链家和贝壳,也就是所谓的“二选一”。该调查尚未公开宣布。目前还不知道调查何时结束,也不知道它可能会给贝壳找房带来什么影响。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贝壳随后回应消息不实,只是旧闻,所有平台都在配合(总局)进行内检。

那么,这个旧闻有多旧呢?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4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集中公布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承诺》(第三批),其中包括贝壳、爱奇艺、当当、去哪儿等。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不管外媒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聚焦贝壳,贝壳确实已经进入了总局监管的最高名单,而且是34家被“点名”的全国性互联网平台中,唯一的房产中介平台。

百度、京东、奇虎360、美团、微店、新浪微博、字节跳动、叮咚买菜、拼多多、小红书、苏宁易购、唯品会(第一批)

滴滴、快手、每日优鲜、哔哩哔哩,国美在线,盒马、携程、蘑菇街、网易严选,云集、腾讯(第二批)

爱奇艺、贝壳找房、当当、多点、去哪儿、搜狗、58同城、饿了么、阅文、阿里巴巴、贝贝网(第三批)

对贝壳的垄断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自有渊源。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今年年初,贝壳宣布提高佣金,从上海到深圳、广州、成都、郑州,再到重庆,上调中介费到2.5%-3%,引起骂声一片。

也就是说,如果在上海按照6万/㎡的价格计算,一套90平的房子将会被收取16.2万的中介费。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中介费)低于2.5%,打不出来合同”。贝壳底气十足。

左晖曾说,中国的中介费并不算高,大概在2.5%左右,美国、日本都是6%,南非是8%,香港虽然是2%但是有预支费用。

言下之意,贝壳的野心还只是八字一撇,中介费上涨仍有空间。

服务没有明显变化,却有底气涨价,该有多强大?在很多热点城市,包括天津、郑州、西安等,贝壳都堪称王者,在北京、成都更是绝对的霸主。

比如,链家在北京的市场份额达到55%-60%。

从全国范围看,贝壳还在快速崛起,没有占据绝对垄断的市场份额。

贝壳找房CEO彭永东回应垄断话题时曾表示,“我们2018年的市占率只有5.3%,2019年达到9.1%,今年大概达到了12%-13%。”

不过,这样的增长速度,确实相当恐怖了。

许多普通买房人,都感受过贝壳强大的压迫力。

贝壳旗下有包括链家、自如、德佑、中环、住商、21世纪不动产等多个品牌,只要去小区周围转一圈,想买二手房,最后几乎都进入了贝壳的门店。

在线下,贝壳拥有45.6万经纪人与4.2万家经纪门店,为其贡献了大量的数据、房源、服务和交易;在线上,贝壳已经形成了2.26亿套房源信息的楼盘字典库,将交易和服务标准化。楼盘字典+经纪人,贝壳筑起了它的商业护城河。

靠线上、线下的合围,很少有买房人能躲过贝壳之手。

有网友说,放盘的时候本想多挂两家,结果发现全是一家(贝壳)。挂的价格不合他的意,他连推都不推。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此前,贝壳的头号竞争对手,58安居客的创始人姚劲波曾实名举报,贝壳通过利益的不同分配方式,强制让房企进行“二选一”,以获得独家房源,进行垄断,并将其包装为自愿的方式,以规避风险。

我爱我家集团董事长谢勇则说:“那种既做线上、又做线下的平台,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这在商业伦理和操作逻辑上是我们不太能接受的。”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左晖意外去世后,评价呈现两极分化。

认可他的人,感谢他重塑了混乱的中介行业,二手房交易更加透明和方便;

不认可他的人,会说左晖一生的辉煌,是推高了中国房价。

应该承认的是,贝壳对行业确实有很大的贡献,带来肉眼可见的变化。

链家时代,坚持“不吃差价”,规范行业。从2008年开始做真房源,5年后把房源真实率稳定在97%。首创ACN合作网络,让经纪人联合起来,协作共享,收入分成,也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看房体验。

不过,屠龙少年,也要警惕化身恶龙的一刻。

强势的市场地位,让贝壳拿到了一个巨大的优势:不管市场涨跌,它都掌握生死命脉。

2021年4月,北京对链家、我爱我家等6家涉嫌炒作学区房的门店进行停业整改。违法违规行为包括:

以隐瞒等不正当方式诱骗消费者交易、擅自对外发布房源信息。

北京列举了严打的行为,就包括房地产经纪机构制造紧张气氛、炒作学区房、哄抬房价行为等。

更早之前,链家在上海、北京曾实施“独家代理”模式,推涨房价,被住建委叫停。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秀智和清华大学教授林志杰对19个城市2019年至2020年间的交易数据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房地产经纪市场集中度与二手房价格之间存在关联性,房地产经纪市场集中度越高,房地产经纪市场垄断越明显,买方和卖方的议价能力越弱。

从数据来看,位居房地产经纪市场前四位的经纪机构所占市场份额(即房地产经纪市场集中度)每增加1%,二手房价将提高0.2%。

就算市场下行,贝壳仍然握有巨大优势,这次“压迫”的对象变成了开发商。

在天津,开发商们曾面临这样的魔幻局面:

贝壳在天津的206个项目,渠道费为3%以上的项目竟然有122个,有18个项目的渠道费超过了5%。

一栋200万的房子,渠道商要拿走十几万。“这哪里是服务费,明明是在赚差价嘛。”

最后,政府出面调停,才压下了渠道费率。

据说,2017年的某个论坛上,一位清华大学教授对链家网CEO彭永东说:“你们的模式就是两头骗,骗完房东骗购房者。”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反垄断剑指贝壳,实际上也传递了房地产行业的一个重大信号:

房地产调控已然进入了深水区。

回望我们的2020年,房地产动荡不休,“暴涨”和“严打”构成了畸形房地产的主旋律:

直到今年年初,不少热门城市连涨50多月,东莞房价同比上涨47%,深圳猛涨34%,单价去到8.7万,小小的县级市江山房价突破3万……

你仔细想想,过去政府的楼市调控,主要是针对新房进行限价,或者对买房人进行限购、限贷,或者通过土地供应、税收来间接调控。

其中,一直有个缺失的重大环节。那就是:

二手房市场。

贝壳就成了横在买卖双方之间的一个庞然大物,它提供服务,当然也垄断信息。

中国偌大一个二手房市场信息被一个企业所掌握,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千万不要低估信息垄断的力量。

昔日臭名远扬的ABC单,实际上就是作为B的中介或炒房客以支付定金的方式,锁定市场上A的低价房源,再转手高价卖给接盘者C。

以区区几万定金,就可以撬动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利益。这里头的中介,已经不是提供信息的服务方,而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猛割韭菜的炒房客。

这种方式使得市场失灵,扰乱了市场的定价机制。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当中介(平台)和卖家成了最密不可摧的天然利益结盟,在化合反应下,将变成二手房市场最猛烈的助燃剂。

过去两年,在深圳、上海、广州等热点城市,这样的景象已经广为人知。

正因如此,深圳才出台了二手房价格指导机制,东莞、成都等城市迅速跟进。

3月18日,贝壳找房平台隐藏了成都区域内超过12万套二手房的区域及小区均价数据。

5月13日,有关部门要求成都各大二手中介平台:集中下架单价超过39300元/平的房源。

同样在3月份,一夜之间,杭州贝壳、链家等下架了所有二手房的成交记录。贝壳APP上房源的“历史成交”功能消失不见了,无法查询各个小区的历史成交价。

在深圳,贝壳链家等多家中介机构,已经下线了平台上的房屋房源的挂牌价、成交价等相关数据,成了一个随便逛,随便看,就是不能买的网站。

……

强有力的政府之手,已经开始剥离贝壳的平台功能,改成更具有权威性的政府指导价体系。

今年3月,中部龙头武汉就提出,确保新房和二手房同比价格指数原则上不超过5%。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武汉发文二手住房价格涨幅不高于5%)

管住贝壳,似乎成了当务之急。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集中公布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承诺》(第三批)中,贝壳找房有这样的承诺:

提供全面、真实、准确、及时的价格信息和交易信息。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今后,这一点恐怕会成为监管的重中之重。

毕竟,当一个平台形成垄断的势头,市场各方都会被裹挟,无法脱身而出。

就在左晖病逝的当天,贝壳发布一季度财报:

营业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190.7%;总交易额约1.07万亿元,同比增长达224.2%。

贝壳仍在高速狂奔。

而过往它的每一次加速背后,都是一片此起彼伏的悲壮之音。

如果一个没有父母支持的年轻人想要在深圳安家落户,拥有一套房子,需要不吃不喝不花钱48年。

为了年轻人不躺平,反垄断大刀首次砍向房地产,推高房价的贝壳慌了

这届年轻人真的累了。

努力奋斗得来的只不过是被不同资本轮换着收割,他们真切痛恨一切资本和垄断者,甚至有人因此开始信仰“躺平主义”。

“既然我没法站着还把钱赚了,那就顺势躺下来!只要我不努力,就割不到我头上”。

蒙眼狂奔的贝壳,请放缓你脚步,等等我们的年轻人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m33gU-KBI7RnS7YQnqtYA

财务自由抵不过健康平安

地产界传来噩耗,贝壳创始人左晖因疾病意外恶化去世。

作为70后企业家代表,刚刚去世的左晖只有50岁,业内无不倍感痛惜。

主导链家扩张时,左晖首创主打透明化的三方签约模式,锁定优质房源来巩固护城河地位的卖方经纪打法、放弃加盟扩张短利来确保服务品控的步步为营,这些战略案例如今都已成为企业经营界的样本故事所传唱。

回顾其商业生涯,从中国不动产市场最大的中介机构链家,到最早实现规模化长租公寓模式的自如,再到地产经纪领域最大的O2O平台贝壳,左晖的创业脚步从未停歇。

在地产存量时代一骑绝尘的左晖,同样获得了个人财富上的巨大成功。

在新财富前不久发布的榜单中,左晖个人身价已达到1180亿元,如此财富量级足以让绝大多数的成功企业家望尘莫及。

可即使是坐拥千亿身价,在病魔面前依旧无能为力。

左晖的过早离开,或许也带给市场更多警醒与思考。

一是应更多关注健康问题。

如今的多数职场人,大多在为了忙于财富创造,并以透支健康为代价,一些行业甚至将996视为常态。

于是有了很有了所谓的“前30年拿钱换命,后30年拿命换钱”之说法。

可一副好身体却是多少金钱也无法等量齐观的,财务自由永远也抵不过健康平安。

良好自律习惯的养成、充足的锻炼和睡眠、定期的科学体检、对重度吸烟饮酒等恶习摒弃,都是人类追求健康的必要构件。

当然,对普通人而言追求更多财富及学会投保亦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至少在患病时,不会因囊中羞涩而饱受煎熬。

但同样要看到,当今人类的医疗水平仍然是极其有限的。

左晖最早发现肺癌的时间是2013年,经过了肺切除、化疗和细胞疗法,仍然坚持与病魔持续抗争了将近8年。

我国肺癌患者预后差5平均生存率不超过20%8年抗争或许已然是有条件获得顶级医疗资源基础上的极限。

无独有偶,开创智能手机时代的乔布斯,纵然头顶“苹果教主”光环,生命也在内分泌肿瘤长期折磨下止步于56岁。

从这个角度看,医药医疗仍不愧为一个周期漫长且潜力无穷的超级赛道。

只要人类对健康生活追求不止步,大量投资、技术进步以及优秀企业的成长也就不会止步。

二是重视“关键人风险”。

一些优秀的创新企业能够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重围,其背后往往得益于背后的“关键领袖”。

正如乔布斯之于苹果,马斯克之于特斯拉,左晖之于当下如日中天的贝壳,无疑扮演着战略性的关键角色,并发挥着巨大的领袖作用。

一夜间失去左晖的贝壳,其经营思路、战略方向和价值方向是否出现新的不确定性,这或许是市场所担忧的。

A股就曾有一些业绩出色的公司,对实控人却有着强烈依赖,相对应的是,这些公司集权程度也更高。

可当作为唯一“大脑”的老板突发意外后,一些公司原本向好的经营状态也会急转直下。

衡量一家公司治理是否健康的要素之一,往往也在于即便失去了核心人物,这套机器是否能够运转如常。

左晖的身体状况于业内不算秘密,但多家机构今年以来仍在大笔增持贝壳。

财务自由抵不过健康平安

2021年一季度,以投资特斯拉著称的百利基金一季度末合计持有贝壳超过2017万股;JP摩根也在该季度选择大力加注贝壳,增持超过1020万股。

此外ARK、贝莱德也通过增持分别持有贝壳达714万股和640万股;三井住友、高瓴截至一季度对贝壳的持股也超过500万股。

左晖去世消息扩散后,贝壳美股价盘前一度超跌11%,也许正是市场对关键人风险的情绪表达。

当然,贝壳未必真的会遭遇“关键人风险”,这些机构的投资决策也未必不对。

毕竟,好公司出现的坏消息,往往是绝佳的买入机会。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UjVTbgyAVTScHVpRLqn5g

左晖,壮志未酬身先逝……

左晖,壮志未酬身先逝……

左晖走了。

01

5月20日下午,贝壳找房发布讣告,贝壳创始人、董事长左晖因病离世,年仅50岁。

“贝壳失去了一位奠定我们事业和使命的创始者,居住产业失去了一位始终在探索和创新的引领者。“贝壳CEO彭永东发文悼念。

左晖,壮志未酬身先逝……

在北京,你可能不知道左晖,但你不可能不知道链家,因为它到处都是。

链家的VI(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使用绿色,门店招牌为绿底白字,上书“链家地产 HOME LINK”几个大字,它的门窗都是玻璃的,远远就能望见里边的工作人员,那些人穿着统一的白衬衫,戴着绿色的工牌,看上去忙忙碌碌的。

这是一幅标准的链家门店形象,截至2016年4月,这样的门店在北京总共有1300多家,远超麦当劳的数量。有人说,唯一能跟链家拼门店数的只有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

从市场占有率来讲,链家也是北京房地产中介市场上无可争议的老大,占比约为六成,甩开竞争对手几条街。早在2008年,左晖在孩子出生时就笑言,孩子上学后写《我的爸爸》时一定会说,“我爸是北京最大的中介头子。”

目前,这个“北京最大的中介头子”在北京雇佣了超过2.3万人,相当于整个阿里集团员工的一半。

北京之外,链家在其他城市发展得也非常生猛。数据显示,其已覆盖全国28个城市、3亿人口,拥有大约8000家门店,雇员总数则超过13万人。

除了规模庞大之外,链家的交易量也十分惊人。梳理资料显示,2015年,链家全年销售规模为7090亿,完胜其他房产中介,甚至是非竞争对手——万科当年销售额的2.7倍,比京东(4627亿)和美团(1300亿)交易规模的总和还多1000多亿。而左晖说,这个数字将在2017年超过1万亿。

需要说明的是,链家的交易规模不是补贴出来的,而是规模与利润齐飞。数据显示,链家2014年的税前净利润约为1.37亿元,到了2015年则达到11.96亿元,增长了将近8倍。

这么好的生意当然会吸引资本追逐。2016年4月,华晟资本、百度、腾讯、H Capital、高瓴资本、经纬中国等向链家联合投资60亿~70亿元,使其估值达到368.5亿元。九个月后,孙宏斌又带领融创中国向链家注资26亿元,获得6.25%的股权,使其估值攀升至416亿元。

左晖,壮志未酬身先逝……

把一家中介公司做到如此规模,应该说已经很成功了。但左晖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链家“做得还差很远”,当下的成绩不过是“别人做得更差”造成的,而他入行的初衷还远没有实现。

02

左晖是陕西人,出生于1971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系,做链家之前,他像其他“北漂”一样打工、创业。

1992年,他先是被分配到北京郊区的一家工厂,但没干几个月,他就跳槽到中关村的一家软件公司。新的工作是客服,每天接待各种投诉电话,一天下来,他的耳朵“嗡嗡”作响,大脑则一片空白。

工作三年后,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干客服,于是又找了一份销售工作。在随后的三四个月,他没有休假日地努力工作,做出业内最好的销售资料,但由于缺乏沟通和公关能力,他没有取得什么成绩。

郁闷之中,他跟两个大学同学去先农坛体育场看了一场甲A比赛,不知怎地就被鼓舞了,比赛结束后,三个人决定创业,每人出资5万,做财产保险代理。

入行之初,他们没有一个人懂保险,但左晖不怕,他每天晚上研读各家保险公司的条款,从有如天书的上万法律文字中,找出关键的几百字,白天再教给员工。

这样干了五年之后,他们获得了相当于当初投资100倍的回报。这之后,由于国家政策调整的原因,他们退出了保险市场,左晖则转战房地产中介市场,于2001年成立链家。

链家成立之初,正值“1998年房改”,国家取消了“福利分房”,全部实行市场化。其后,新房建设和二手房交易活跃起来,房地产中介应势崛起。

当时,房地产中介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严重,很多中介就利用这一点赚钱,相应的服务则很少。左晖则觉得自己的机会是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就像他以前帮助保户了解保险条款一样。

当年8月,左晖开始进行第一次尝试,他与《北京晚报》在军博举办了一场房展会。当天,天一亮,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涌来,会场秩序一度失控。左晖知道自己又看对了。

此后三年,链家跟着大环境飞速成长。2001年,链家只有2家店、37名员工,次年就变成6家店、77名员工,2003年再变成15家店、169名员工;2004年则达到30家店、200名员工。

然而情况在2005年发生了改变。3月,国务院出台“国八条”,以行政手段限制房市交易,导致市场迅速趋冷。这时候,其他中介公司纷纷关店减员,而左晖却带领链家逆市扩张。

左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别人看短期,他则看长期,他认为房地产市场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是供应严重不足,限购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房市长期看好。此外,别人是风口一来就追,市场一冷就跑,他则觉得市场降温是一件好事,降低了扩店的成本。

2005年,他把门店数量从30家一口气扩增至105家,到2009年底,这个数字更达到520家,员工总数则从200人激增至1万人,在业内举足轻重。

03

伴随门店扩张,左晖也遭遇了成长烦恼,主要的烦恼有两个:一是如何管理日益庞大的销售团队,二是如何摆脱“黑中介”的企业形象。

对于第一点,左晖早在2007年就展开了行动。那一年,他通过“清华总裁班”结识了大连同行——好旺角董事长高军,而高军对二手房交易的流程分解和过程管理非常在行。

随后,链家与好旺角展开深度合作,链家引入SE系统(Sale Efficiency)。SE系统可以让经纪人完成从房源录入、过程管理到成交撤单的所有环节,同时让公司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风险管控。

在这套系统的支持下,链家摆脱了前两年那种“跟着业务跑,而且跟不上业务扩张”的被动局面,后台管理能力迅速提升,反而开始通过后台推动业务扩张。

对于第二点,左晖则于2009年提出了“真房源行动”。所谓“真房源”,是指真实存在、真实在售、真实价格的房源。

彼时,行业的潜规则是真假房源同时发布,用假房源去吸引准客户,以推动真房源的销售。

大家之所以都这么做有两点考虑:一、如果只发布真房源,则房源会非常少;二、真房源的报价比假房源的要高,如果你只发布真房源,则准客户很可能会被吓跑,转而咨询那些发布假房源的中介。也就是说“劣币会驱逐良币”。

因此,当左晖提出“真房源行动”后,链家内部炸开了锅,一线经纪人觉得老板疯了。面对基层的反对,左晖并没有霸王硬上弓,而是采取游说策略,于此后两年不断说服那些理念较正的经纪人。到2011年,他争取到了超过2/3的经纪人,正式开启“真房源行动”。

那么,左晖为什么一定要推出一个“不利于”自己的营销政策呢?

原因概括起来有两个:

其一,链家当时的规模已经很大了,但名声不佳,越扩张就越被骂为“黑中介”。左晖此时已经有了孩子,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被人指指点点。他经常说,“尊严离我们这个行业太远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这一点。

其二,在他看来,房地产中介的需求长期看好,但“历史欠账”严重,就是各家大型中介,也没有提供特别好的服务,反而都挖空心思地进行各种很低的竞争。左晖认为客户不是傻子,你骗他一回,他下次就不信你了,还会把这种经历对外传播,你将来还怎么做生意,尤其是你的规模已经这么大了。

左晖认为,推行“真房源行动”势在必行,规模越大越要做,而且一旦得到客户认可,便会迅速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不过他也清楚一线经纪人的反对是有道理的,前100天交易额必定陡降,日子将非常难熬。

2011年,链家正式推出“真房源行动”,其地产经纪业务在三个月时间连续下滑,还出现了离职潮,就是那些没有走的经纪人也开始抱怨。不过,大约100天后,局面发生了逆转,准客户又回来了,交易额稳步回升,链家的口碑也快速改善。

次年,左晖又推出“嫌恶设施披露行动”,比如告诉准客户“房子旁边有一个垃圾站”。他做这些是想向内外传达这样一个理念:链家不赚信息不对称的钱,决定权在买卖双方,链家则是买卖双方都可以信赖的服务商。

除了追求信息真实之外,左晖还追求信息的完整,推动建设“楼盘字典”。所谓“楼盘字典”,就是把房子的各种信息,如房屋户型图、房屋坐标、楼盘环境、与地铁距离、历史交易数据等,通过300个字段集合成一个大数据,供经纪人调用。

该项目自2009年启动,2017年已经投资了4个亿现金,建立了全国28个城市的7000万套房源数据,数据容量已突破1200T。左晖称,这些数据是链家经纪人用实地勘察方式一个一个核对过的,绝对真实。

如今,“真实”已经成了链家的最大卖点,打开其网站,主页上赫然写着:“链家真实房源,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不过,左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值得骄傲的,他认为这只是一种底线的竞争。

04

通过引进SE系统和推行“真房源行动”,链家在系统上和操守上建立了竞争力,但让其达到今日成就的却是近几年来的两股风口,包括“存量房时代”的到来以及租赁的崛起。

先说“存量房”问题。98房改之后,中国的房地产交易以增量房(俗称“新房”)交易为主,存量房(俗称“二手房”)交易为辅。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尤其是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北京和深圳的二手房销售面积占总销售面积的比例超过了55%,而在上海,这个数字已经攀升至60%。

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显示,房地产市场发展到最后以二手房交易为主。以美国为例,统计资料显示,在大城市,每4套房产交易中就有3套是二手房交易。英国的情况也类似,1983年房改之后,房屋自有率快速攀升,到1991年达到67%,但随后二手房交易渐成主流。

有业内人士称,做过二手房交易(顺驰)的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可能正是基于这一判断,才决意大举入股链家——链家的主营业务正是二手房交易。

当然最坚信这一判断的是左晖,他在行动上也是最坚定的。梳理的资料显示,2015年,左晖带领链家先后在成都、上海、北京、深圳、杭州、重庆、济南、广州、大连、烟台等一二线城市,以不同方式收购伊诚地产、德佑地产、易家、中联(地产)、北京高策、盛世管家、大兴业、孚瑞不动产、满堂红、好旺角、元盛房产等11家房地产中介,有如扫荡。

左晖笑称,全国稍微靠谱一些的中介都已经被链家收购了。是年,链家的净利润也从上一年的1.37亿元,飙涨至11.96亿元,交易规模则达到7000亿元。

在“存量房”时代到来的同时,租赁市场也在崛起。

其实租赁市场一直都存在,而且规模不小,但这个市场先前没有在房地产中介这个平台上发展起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中介不愿意做“根本不挣钱”的租赁业务;二是租客很不信任中介,很多人自己找房;三是由于租房体验太差,很多人在条件还不成熟时,就在购房热的推动下,以买代租,宁可住在远郊、苦哈哈地过日子,也要获得一个“有房者”的尊严。

如今,这些情况都在发生改变,房产中介逐渐可以通过租赁业务赚钱了,而租客也开始愿意通过中介租房了,尤其是在房价飙涨的今天。

以往,中介在租赁业务中大多通过信息不对称赚钱,不提供后续服务,甚至存在欺诈行为,比如想方设法地没收押金。这种赚钱模式自然短命,对于中介和租客都没有好处,也让整个市场徘徊在很LOW的水平。而近几年来,一些正规机构开始探索阳光租赁模式,希望通过品质服务而非信息不对称赚钱。

目前,已经成熟的品牌包括链家旗下的“自如”、雷军领投的“YOU+青年国际公寓”和万科的“万科驿”。

以“自如”为例,这是链家旗下的一个独立品牌,其主体业务是“自如客”,服务北、上、深三地60万年轻租客。其服务模式简单讲就是,自如从房东那里整体长租下一套套公寓,对外称“自如友家”,然后按照年轻人口味统一装修,并提供维修(免费)、保洁等懒人服务。

目前,自如拥有自如友家25万套,此外拥有7栋“自如寓”。自如的房租比市场略高,但却不存在欺诈行为,一切都是规规矩矩的进行。其服务平台则是自如APP及其微信公众号,交房租、报维修、叫保洁以及投诉等都可以在上边实现,非常便捷和高效。

左晖,壮志未酬身先逝……

资料显示,自如租赁合同的平均时长为485天,远高于北京同业的6~8个月,收租率高达99.96%,在北京市场的出租率则为96%。自如的愿景是,未来十年稳步提升租房品质,让租房也能成为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

除了租房市场本身的改善外,一线城市房价的疯狂上涨也推动了租房市场的发展。左晖认为这种现象将会持续下去,因为房价高企只是供应紧张的一种表现,而这种供应紧张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得到缓解,其主要原因是人口还将大量涌入大城市。

左晖表示,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是一种世界潮流,比如美国80%的人口生活在大都市圈,日本57%的人口生活在三大都市圈,而在中国,北上广深只聚集了不到6%的人口,新涌入人口必将推动租赁市场崛起。

左晖预言,未来十年,中国前30个城市的房租将会稳步增长,到2020年左右,将出现一个3万亿规模的长租市场,其中中介代理的房屋将超过60%。

左晖,壮志未酬身先逝……

▲数据来源:IT桔子

这个预言是否靠谱有待观察,但北京今年的房租的确“稳步增长”了,对于房东和中介而言,涨势喜人。

05

左晖的另一个预言是,未来五年,经纪人在房产中介业务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中国将会出现第一代职业房地产经纪人。

依据这一预言,他把房产中介分为三类——传统中介、互联网中介和链家。

在他的分析中,传统中介虽然看上去与链家类似,但二者挑选和培训经纪人的原则大相径庭。他指出,传统中介长期受“香港模式”浸淫,信奉“成交为王”,喜欢那种口吐莲花、能拿下客户的大Sales(销售),链家则从根本上反对“香港模式”,信奉“程序正确”,喜欢那些专业但不会忽悠的经纪人。

他曾对一些服务高端客户的经纪人说,用不着学习品红酒、打高尔夫,练好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行为上绝不骗人,足以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链家的另一股竞争对手是互联网中介,而互联网中介也将批评的矛头主要对准链家,称其交易佣金太高。左晖对于这种指责则不以为然,他指出链家的佣金率为2.7%,的确不低,但服务也到位,而那些只收取1.5%甚至0.5%佣金的中介,连基础服务都没有。

此外他指出,互联网中介宣传通过消灭门店来大幅降低佣金并不符合事实,因为门店在运营成本中的占比不足8%,而其价值却非常大,包括对外价值和对内价值。

对外而言,链家的门店构成了一个线下“链家网”,而且形成了一种“麦当劳式”的存在,人们在买房、卖房或者租房时,很难不去链家问一下。

对内而言,链家的门店则为经纪人提供了一个开展业务、接受培训以及精神建设的场所,是一个“办公室+学校+教堂”的集合体。这一点对经纪人群体非常重要,因为房地产经纪业务展业难度大、交易频次低、收入不稳定,离职率很高。左晖称,行业的人员月均流失率超过10%,而链家的只有3%。

链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还与左晖推行的人事政策有关。传统中介和互联网中介喜欢用大Sales,甚至去竞争对手那里高薪挖人,左晖则不采用这样的策略,他甚至不喜欢用在别家干过的熟手,而喜欢招聘大学生或没有干过的,从零培养。

他的目标也不是培养大Sales,而是让一般经纪人的水平达标。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其他中介是20%的经纪人拿90分,其他人拿30分,链家则是经纪人平均都在70分。

换句话说,左晖的经营哲学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群狼战术”。

目前,链家的员工总数已经突破13万,其中绝大部分是经纪人,而如何管理好这13万人就成了一个重大课题。

左晖的思路是摆脱传统的管理思维,把经纪人更多的视为客户和产品,而非员工。他指出,要管理13万员工会很累,但要服务好13万客户则相对容易。

具体而言,他把链家变成一个类似于天猫的交易平台,同时提供多种产品,然后支持经纪人在上边展开交易。当然,为了维护平台的信用,链家会加强对经纪人的培训和监管,使其专业且合规。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理想,只可惜它现在还只是个理想,如今,链家在管理上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2015年疯狂扩张之后。

2016年2月,上海链家爆发“223事件”,一些门店因不规范经营,使两位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被查封或被抵押的房产,结果被上海市住建委调查。这之后,舆论沸腾,指责、谩骂和诋毁链家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人甚至把房价过快上涨也归咎于链家。

汹汹舆情之下,左晖于3月1日在北京举行媒体见面会。会上,他开诚布公地承认了存在的问题,他说,“我自己从来没有发现过任何的一笔消费者的投诉里面链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两起案例也是一样。”

事发后,他对涉及“223事件”的12名员工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惩罚,并带领公司公开对外道歉,称相关工作人员“非常不靠谱,非常不专业”,与此同时,链家还为那两位客户提供了满意的解决方案。

从宏观上看,“223事件”的发生具有必然性。数据显示,链家于2015年2月并购上海德祐地产,之后仅用十个月时间,就把门店从20家扩张到1200家。

左晖以前经常宣扬“慢就是快”,而这一次,他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是,他必须尽快补足“历史欠账”,让那些刚归于链家大旗之下的其他房地产中介真正变成链家,当然链家原来的经纪人也要继续提升专业能力,成为真正的职业房地产经纪人。

左晖曾多次表示,自己从业已经十五年了,但一线经纪人的年龄没有什么变化,一直是20多岁。而在美国,经纪人的平均年龄大多是30多岁,平均从业时间则长达14年。

尽管现实非常令人沮丧,但左晖并不灰心,他在2016年底的一次演讲中说,“中国是一个做生意非常好的地方,因为这个市场太大了,竞争却又非常弱,很多行业几乎没有展开真正的竞争。”

如今这个改变房地产中介尊严的人,走了。

他的朋友圈最后一次更新永远停留在了2021年4月23日。

这一天是贝壳成立三周年,他写道:“这个行业利益相关方非常多,政府、金融机构、消费者、平台、经纪公司、经纪人、开发商、投资者……价值观的梳理能帮助我们厘清这些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的事业更健康稳定地成长。我想这也是贝壳三周年能为行业作出的贡献。”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CS-32YPfKvqL3uf9VlS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