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李光满冰点时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qPHn0Ry3lEhrseiBQ1_9w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来源:李光满冰点时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qPHn0Ry3lEhrseiBQ1_9w
来源:中产先生
昨天,监管要求大型银行控制房贷规模,这就是要对居民杠杆下手了。我们看到,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从开发商到地方政府再到居民,房住不炒从很多人不以为意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 1 –
楼市再迎重击
昨天,21财经放出消息:监管部门要求大型银行控制房贷规模,多家大行新增涉房贷款占比降至30%以下。
看看具体内容:
有大行收到通知,监管机构近期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压降、控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房地产贷款规模。此外,部分银行反馈个人按揭贷款额度紧张,已有银行呼吁客户办理房贷提早还款业务,以腾挪房贷额度。
一位大行人士表示,监管年初就有要求,本年度新增涉房贷款不能超过全部新增贷款的一定比例,这一比例或为30%左右,但未见到发文。另一城商行人士表示,央行要求大行压低按揭贷款等房地产贷款余额,但未见到相关发文。
据测算,若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降至30%,该比例水平大致相当于2015年房地产去库存政策推出之前的比例水平。
简单分析一下:
1、不可否认会有季节性因素。年底各大银行贷款额度有限,但是也没法完全解释,毕竟金九银十,正是开发商出货、地方搞土拍的时候,房贷收紧不太寻常。
2、楼市需求侧去杠杆。搞完供给侧搞需求侧,收紧房贷对楼市影响非同小可,看来房住不炒是要动真格的。
3、释放资金进入消费市场。居民继续搞房子,只会让钱流入楼市,还抬高了金融风险,不划算。
再看一个中金的报告数据:
有点惊讶吧,疫情到现在从来不存钱的美国人居然手里的钱十几年第一次超过中国人,当然这里面有美国政府发钱发救济的因素,但是看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曲线,自由落体式的下降,如果再搞房子,消费就彻底完了。
– 2 –
风向真的变了
从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房住不炒”开始,几年来这句话就一直不被人们当真,更被网友改成房炒不住。
但是,我们慢慢的看到这句话的定力,从2016年到如今4年了,全国范围内的调控还没有放松,即便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地方财政出现困难,也没有放松,一有城市出台个擦边政策探探风向,就会被立马叫停。
特别是最近一个月,一连串的组合拳下来,让人们感到楼市的风向真的要变了。
首当其冲的是开发商:
我们之前有几篇推文是专门讲开发商的,开发商日子开始不好过了。
自从国家给房企划了三道红线之后,开发商们就有点慌了。
成都对李嘉诚旗下公司捂地说NO,河南房地产搞了个价格同盟不准降价,恒大“绑架”地方政府的乌龙事件再一次把房企债务问题曝光在大众面前……
然后是地方政府:
楼市多头最大的信仰就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实体税收不行,衙门总不能喝西北风啊!
其实,我们之前就讲过这个问题了,国地税合并其实从制度上把地方财权给限制了,土地财政来自分税制,现在给它合并了。然后,对于地方债务也进行限制,规范举债行为。
再者,我们上面也说了,楼市调控即使在疫情期间也没开口子,大家要知道今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有多困难,税收减半,支出倍增,什么支出增加了,防疫支出啊,医生、警察、社区的人力支出,医疗物资、蔬菜禽肉物资支出,很多地方难以为继,据说有的地方都从医生、公务员和老师那里找钱,这么困难,也没有放松调控,可见真的是下定决心了。
最后,月初的时候,再给开发商在北京开完会之后,还把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住建部领导叫到北京开会,一起开会的还有上级准建部门,罕见的把会议高度提升为“政治站位”,这四个字起码我是没从别的地方听到过。
至于炒房者,在房主不炒背景下还鼓吹炒房的水库论坛也被封了
开发商、地方政府、居民部门,基本上楼市参与的三方都动手了。
现在你还能说“房住不炒”只是说说而已么。
– 3 –
结语
减少房企融资规模,降低居民房贷规模,除了去杠杆降低风险之外,也是给实体中小企业融资减少成本。
从目前来看,房住不炒,以稳为主,可能就是唯一的办法。
把房地产这个雷拆掉引信冷冻起来,释放的资金进入实体企业和消费市场做良性循环,然后用个十年时间熨平经济周期,安全软着陆。
只是希望外部能和平一些,不要有什么导火索才好。
就这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4F8DZsS50ogoNLQHRkNmw
转载自凤凰WEEKLY(ID:phoenixweekly),作者:夏二,编辑:花木蓝,头图来自:pixabay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ZfLzr41WTdFMeaLz0ZqJA
中国基金报记者 房佩燕
上周遭遇股债双杀的恒大,这几天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击战。
而刚刚,许家印再出重手:与1300亿战投中的863亿战投签订补充协议,战投同意转为普通股权长期持有,且股权比例保持不变。
而今天恒大债券连续第二日反弹,最大涨幅超11%!恒大股价也从暴跌超7%到微跌0.72%,时间拉长来看,早已收复上周跌幅。
全体战投力挺恒大!
863亿已转为普通股
9月29日,恒大地产与1300亿战投中的863亿战投签订补充协议,战投同意转为普通股权长期持有,且股权比例保持不变。
剩余的437亿战投中,恒大已与155亿战投商谈完毕,目前正在办理手续,282亿战投正在商谈中。
恒大地产与863亿战投签订补充协议
许家印与863亿战投高管鼓掌庆祝
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与苏宁控股董事长张近东、正威国际董事局主席王文银、广田控股董事长叶远西、安信信托董事长邵明安、嘉寓集团董事长田家玉等全体1300亿战略投资者高管出席签字仪式。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次全体战投都出面力挺恒大,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1018亿战投的协议签署及商谈,战投一致同意放弃要求回购及增加股份的权益转为普通股,充分说明通过这几年的合作,所有战略投资者都分享到了恒大的发展红利,对恒大的经营管理与健康发展高度认可,对恒大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才会坚定选择与恒大长期合作。
此前开展轰轰烈烈“反击战”
9月24日,一份网传文件在网上迅速流传。9月25日,恒大惨遭股债双杀,随后,恒大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击战”。
1.紧急报案
先是25日(周五)傍晚,直接公告回应网传文件系谣言,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2.深夜连发三条利好
随后深夜,恒大连夜连发三条利好:
1)恒大汽车拟申请在科创板上市;
2)从未出现利息晚付,力证经营健康,其中提到:
截至2020年9月24日,累计实现销售人民币5049亿元,同比增长11.4%;销售回款人民币4521亿元,同比增长51.3%。截至2020年6月30日,现金余额人民币2046亿元。
自2020年9月3日起,公司推出全国楼盘大优惠,计划在2020年9月、10月两个月累计实现人民币2000亿元销售。
全国在建项目共866个,均在正常开工建设。
今年3月31日起,公司开始坚定不移实施‘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的三年发展战略,即实现销售高增长,土地储备规模严格控制,有息负债力争每年下降人民币1500亿元。
截至2020年9月24日,公司有息负债较2020年3月末已下降约人民币534亿元,融资成本下降2.24个百分点,提前归还2020年9月25日以後到期借款人民币435亿元,各项降负债成效积极显着。
公司成立24年来,共计借款20523笔,从未出现利息晚付、本金逾期归还的情况。
3)物业分拆申请获批,正式上市申请短期内将呈交。
3.多家顶级投行力挺恒大
27日(周日)晚,摩根大通、德银、里昂、银河联昌证券、 华泰证券 、星展银行等多家国际顶级投行更是纷纷表态,集体表示看好恒大在销售、降负债、发展多元化业务等方面的努力。
德银:恒大庞大优质土储、强大执行力将确保其完成8000亿内控销售目标,预计1300亿战投中至少一半将延续合作,此次调整带来增持良机。
里昂:恒大已制定明确的三年降负债计划,加上物业与汽车分拆上市融资,相信降负债成效将远超市场预期,股价调整为投资者带来了抄底良机。
摩根大通:市场对谣言反应过度,预计恒大将与战略投资者达成延期共识,目前估值极具吸引力。
星展:股价大幅回调主要因为被卖空,恒大销售业绩强劲,加上与战投重新谈判的潜在利好,将引发空头回补和股价大幅反弹。
银河联昌:恒大物业和汽车分拆上市,将推动净负债率大降50个百分点,加上严控拿地,预计2021年恒大净负债率将大幅降至100%以下。
华泰证券:恒大销售及回款表现强劲,汽车和物业分拆上市有望带来500亿现金流,财务状况将得到进一步保障。
28日(周一)早间,中誉集团在港交所发布的公告称,2020年9月25日(下午四时后),已于公开市场收购本金总额各为500万美元(约3900万港元)的2021年到期6.25%中国恒大票据及2021年到期8.9%中国恒大票据,总代价分别约为429万美元(约3346万港元)及435万美元(约3393万港元)。
中誉集团是一家年收入1413万美元的放债公司。在股东名单中,曾出现了香港大D会核心成员,包括刘銮雄、郑裕彤以及张松桥。
中誉集团表示,收购中国恒大票据是集团主要活动金融工具投资业务的一部分。鉴于中国恒大票据之利率高于香港商业银行提供的港元定期存款╱美元定期存款的利率,及收购事项将为集团带来更高及稳定之回报,董事认为收购事项属公平合理,并符合公司及其股东的整体利益。
5.泛海国际抄底2.3亿恒大债
9月28日晚间,泛海酒店公告称,9月25日,泛海国际购买人及泛海酒店购买人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总代价约为2942万美元(相等于约 2.29亿港元)恒大债券。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泛海国际购买恒大债不断。
恒大系股债反弹
市场对恒大的信心正在重新恢复
而在恒大这一系列重拳出击后,恒大系股债出现明显反弹。
今天,中国恒大从一度暴跌超7%,随后反弹,收跌0.72%。
而昨日更是直接暴涨超20%,至此,自9月24日以来,中国恒大股价不仅收复跌幅,还累计涨超2%。
同样的情况也在恒大债券上演。
9月29日,在继28日反弹后,恒大债券连续第二日反弹!恒大债“20恒大01”收盘涨逾11%,“15恒大03”涨近10%,“19恒大02”涨逾8%,“19恒大01”涨逾6%。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CbDnLh4p_D9dWQtkYP6LA
“为什么你说话总被人误解?”
在沟通或者表达过程中被人误解,是很多职场人的普遍问题。有一种简单粗暴的归因是情商低或者脾气直,以至于有些人在讲话前,都会说一句“我说话比较直接,你别不开心”。
每次一听到这个开场白,只想默默吐槽:你情商低,还不准我生气了?
实际上,行走江湖,必须要有两把刷子:内在的逻辑思维,外在的好好说话。
这方面,蔡康永和胡歌的一次对话,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值得细细品味。
有一次,蔡康永曾问胡歌:“你喜欢长发还是短发的女生?”
胡歌说:“见到小S之前,我喜欢长发的;见了她之后,我觉得短发的更有魅力。”
蔡康永又追问:“如果有机会可以跟小S去旅行,你会带她去什么城市呢?”
胡歌回道:“带她去她老公在的城市。”
蔡康永又问:“那你愿意给几天时间与小S一起相处?“
胡歌说:“看她孩子吧。”
胡歌说话巧妙,连番躲开蔡康永在问题中挖下的“坑”,还顺便不露痕迹地称赞了小S
会说话的人,在面对别人刁难时,都会从容应对,既可化险为夷,又能赢得口碑
罗振宇说:“职场,或者说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表达能力,因为在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影响力,而影响力由写作和演讲两个能力构成。”
在职场,会说话的人通常是众人焦点,且易获取各种资源,进而拥有更多晋升机会。而不会说话的,即便能力很牛逼,大多被人无情冷落。
当然,还有一种比“忽略”更可怕的情况是“被误解和打压”。
这里,我给大家一份聊天记录,大家一起感受下不会好好说话有多可怕。
故事的背景是,小A要向小B(职位是某部门经理)要一份数据材料。结果是,双方不欢而散,数据也没有拿到。
小A在对话的过程中犯了两处错误。
第一,是缺乏尊重。
首先,小A没有用礼貌尊称,毕竟小B的职位是某部门经理,应该加上称呼,xx经理。
其次,小A的语气很不好,像是命令而非寻求协助。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点,他凭感觉就质疑了小B给出的材料,特别随意,让人生气。
第二,提出问题不解决,还搬出领导来压人
这点是很多职场新人会犯的错误,觉得这事是领导交代我做的,直接把领导抬出来就好了。但这会让人特别得不舒服,是对话中的下下策。
我们再一起来看另一个场景:你因为身体不适,这周的任务一直在延迟交付日期,部门领导有点生气,走到你办公桌前责问,“最近工作有点懈怠啊,这周三要交的内容怎么一直没完成……”
这时候,你要怎么说才能得体,又不被误解呢?
我猜,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学会脱口而出:“我最近身体不好,所以工作拖延了,我今天肯定会做完的。”但在领导听来,这似乎并不具有说服力,更像是一个借口……
那怎么说,才能降低自己被误解的几率呢?
这里,班班给你提供一个特别简单的表达套路,帮你化解危机。
1、讲事实√
2、说对方的感受和误解√
3、请求解释机会√
上述情况你可以说:
1、我的工作的确延迟了,本来周三要交付的东西,现在还没有完成(事实)
2、我知道这肯定让你很生气(感受),也让你觉得我最近工作有所懈怠了(误解)
3、我能向你说明下未交付的原因吗?刚好也听下您的建议。(解释机会)
这样就比你直接说“自己因为生病没法完成工作”,更加委婉,而且容易让人接受。
这里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就是,用事实代替感受。毕竟感受是主观的,而事实是客观的。
交谈双方对同一件事的感受不同,就很容易造成谈话的不对等,进而制造出紧张的情绪氛围。
比如,你觉得一件事没什么大不了,但是老板觉得你做得太差了。这就是两种感受的碰撞,永远没法同频交流。所以多讲事实少讲感受,比较容易被接受。
刚才是你作为员工,要怎么回应老板的质疑。但如果你已经是个领导,要怎么说,下属才愿意听,不会造成误解,觉得你在针对他呢?
刚才是你作为员工,要怎么回应老板的质疑。但如果你已经是个领导,要怎么说,下属才愿意听,不会造成误解,觉得你在针对他呢?
假设有个场景:你的员工做数据出现了很多错误,你要指出他的错误。
我们来比较下说感受和说事实的区别。你们会喜欢哪一种?
版本1:xx,你怎么回事?这个数据一堆错的。怎么一天到晚粗心大意,你心思都在哪里呢?是不是不想干了?下次给我上点心!
版本2: xx,你发现你交的报告里有5个错误,需要你重新去检查。我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看起来是非常初级的错误。希望你下次在交给我之前,更加仔细地检查两遍。
我猜,正常人都喜欢第二位领导吧,他说的都是事实,而不是情绪化的感受,更容易让人接受。
职场中想要避免被人误解,有几点小原则可以遵守:
1、时刻保持对别人的尊重,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都是如此。
2、表达时,多用事实,少用感受,才能让沟通在同一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