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拿下南通吗?

 

◎作者 | 刘晓博

◎来源 | 刘晓博说财经(liuxb929) 已获授权

“长三角一体化”又获新进展!
 
6月6日,在湖州举行的“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举行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合作事项签约仪式。
 
其中上海和江苏方面签署的《通州湾新出海口开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南通新机场合作共建协议》尤为引人注目。
 
这意味着:江苏将通过跟上海的深度合作,增加一个门户型的大机场,和一个重要的“新出海口”。当然,这两个利好都落在了南通(见下图)。
 
​上海,会拿下南通吗?
这可能还意味着,上海对外合作的重心,有从苏州、嘉兴等近邻,转向隔江相望的南通的新趋势。
 
这仅仅是一场跨越行政区划的“深度合作”吗?我相信在5年、甚至10年内是如此。但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南通最终是否会成为上海“盘里的菜”?
 
换句话说,上海会最终拿下南通吗?
 
要知道,上海的陆地总面积只有6300多平方公里,虽然比深圳、厦门大很多,但在中国的大城市里,仍然是“小个子”。
 
​上海,会拿下南通吗?
上图是中国主要城市陆地面积排行。可以看出,中心城市的面积普遍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
 
比如2019年1月扩容之前的济南,面积超过7000平方公里,比上海还大。但仍然通过吞并旁边的地级市莱芜,实现了大扩张,面积超过了1万平方公里。
 
或许有读者会说:人家纽约、东京、伦敦、巴黎面积都不大呀,为什么中国的城市要追求大?
 
其实很简单:这是中国的体制、经济发展模式决定的。
我们是强政府模式,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政策、甚至重大项目,都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官员在政绩考核制度推动下工作,对“政绩是谁的”高度敏感。
 
所以在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方式。比如济南拿下莱芜,合肥拿下巢湖,成都拿下简阳,都是沿着这个思路。
 
近年来,官方又在尝试跨行政区的合作,试图通过设置合理的“业绩分成模式”,来打破行政区划的“魔咒”。这个尝试是有益的,但仍然不如“让中心城市扩容”来的简单、有效。不信,我们可以让时间来见证一切。
 
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上海第三机场”设在哪里。
 
上海目前有两大机场——虹桥和浦东,目前都是世界级的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加起来超过1.1亿人次。
 
从长远看,上海需要第三机场。但上海面积只有6300多平方公里,空域的限制,让上海很难在本地兴建第三机场。就连面积1.6万平方公里的北京,都被迫把新机场的一半,建在了廊坊的土地上。而面积接近2个上海的成都,当初吞并简阳,也是为了建设第二机场。
 
于是,上海周围的“小伙伴”开始争夺“第三机场”,都希望落户在自己的土地上,加入竞争的有南通、苏州和嘉兴。
 
说实话,从机场跟着人口走的原则,上海第三机场应该在苏州选址。
苏州是中国制造业的重镇,人口非常稠密。仅制造业的从业人员,2018年末就达到了410万人,仅次于深圳。而苏州官方公布的常住总人口才1075万人,这个数字显然被严重低估。苏州真实的常住人口,当在1400万以上。
 
但官员们不这样想,他们往往希望用大项目带动更多地区的发展。比如广州和深圳的第二机场,都被放在了其他城市,而且是比较远的地方。广州第二机场在肇庆和佛山交界,深圳第二机场在惠州市区的东部。
按照这个逻辑,上海第三机场一定不会在苏州。因为苏州已经非常发达了。
在上海眼中:苏州人本来就是虹桥机场的菜,为什么要在苏州建个机场来跟虹桥竞争?去南通,面向整个苏北,会有更大增量。
 
另外:南通地处长江口北部,在南通修建新机场,有利于上海成为一个“跨越长江口”的城市,这样上海南面通过洋山港扼守钱塘江门户,北面通过新机场、新港口独占长江口,城市发展将呈现“两翼张开”的局面。
 
更何况,上海在江苏盐城还有数百平方公里的飞地(见下图),在南通修建“第三机场”有利于“催旺”上海的飞地。
 
​上海,会拿下南通吗?
所以,上海最终选择了跟南通合作。
 
在国家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里,这样提到了长三角的机场建设:
 
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编制实施长三角民航协同发展战略规划,构建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联通顺畅的机场体系,提高区域航空国际竞争力。
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增强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增强宁波、温州等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完善区域机场协作机制,提升区域航空服务品质。加强航空货运设施建设,加快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规划建设嘉兴航空联运中心。
 
“上海优先”的原则是显而易见的——规划要“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增强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
 
正是在这个逻辑下,提出了“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南通新机场(也就是民间所谓的“上海第三机场”)的排序,一跃超过了杭州、南京、合肥这三个“区域航空枢纽”。至于苏州官方挂在嘴上的苏州机场,规划并未提及。
 
据媒体报道,南通新机场(上海第三机场)的选址基本完成,可能是在“通州二甲和海门四甲交界处附近”。至于正式官宣,据说“可能在1个月之内”。
 
​上海,会拿下南通吗?
6月6日的《南通新机场合作共建协议》由南通市人民政府、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约。据称:将按照“功能互补、资源整合”原则,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共同构成上海多机场体系主枢纽。
 
南通新机场的诞生,将全面提升南通在长三角的地位。未来将有大量的基础设施,联系南通新机场和上海,比如高铁、城际、地铁快线和普线,还有高速公路。在这些基础设施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北沿江高铁”(见下图)。
 
​上海,会拿下南通吗?
但南通的雄心,显然不仅仅在于“上海第三机场”,还在于江苏省“第二出海口”。
 
​上海,会拿下南通吗?
上面是江苏地图。可以看出,江苏海岸线上只有连云港一个真正的大港。盐城漫长的海岸线,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没有诞生真正的大港(盐城港海运吞吐量2019年位居全国26位)。而苏州、无锡、南京、南通的传统港口,基本上都在内河里。
 
所以,江苏在南通东部的“南通湾”设计了一个新的“主出海口”。根据江苏的规划:
 
到2025年,通州湾港区将基本形成集装箱运输枢纽功能的港口基础设施及集疏运体系,航运要素集聚和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建成长江下游重要的航运枢纽,成为长江集装箱运输的新出海口;
 
到2035年,建设成为全省港口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枢纽港的核心港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集装箱吞吐能力超1500万标箱。
 
应该说,江苏在南通湾规划上非常明智,从一开始就拉住上海。说实话,没有上海的参与,或者上海反对,这个项目很可能泡汤。只有放在“巩固上海地位”的大逻辑下,才能落实。
 
​上海,会拿下南通吗?
上图:2019年中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前30名),江苏明显偏弱。
6月6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南通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约《通州湾新出海口开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提出: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推动长三角港口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港口群。
 
这样,南通的新机场、新港口,都纳入了上海的整体规划,成为上海“两翼张开”战略的一部分。
 
有了这两个大项目为支撑,上海源源不断的投资将会涌入南通,把这个地级市急速拉升。
 
要知道,南通本来经济实力就比较强。在2019年全国GDP排名中,除了17个破万亿的城市之外,就是7个9000亿以上级别的城市,这里面就有南通。南通的排名在全国22名,超过西安、济南,略低于合肥、福州。
 
南通的陆地面积为85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2万。
从长远看,上海扩容成为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大城,是必然的。
 
上海扩容,可以同时拿下舟山和南通,这样总面积就跟北京一样,都是1.6万平方公里左右。如果只拿下舟山和南通的东部(不含海安、如皋、如东),则上海面积将达到1.2万平方公里左右。
 
​上海,会拿下南通吗?
舟山和南通的加盟,将让上海真正成为一个“两翼张开”的超级城市。
 
当然,这都是后话。至少在5年内,看不到上海扩容的紧迫性——临港新片区至今仍然人气淡薄。当前最紧迫需要扩容的,是深圳和厦门。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9TOiGcSYqNoivKAQmG2tQ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智谷趋势(ID:zgtrend) |  路口大爷

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摆摊浪潮”,从一哄而上的狂热到迅速冷却,只有短短5天。
 
三大信号表明,地摊经济的政策风向变了。
 
还在琢磨地摊红利、摆摊创业的,先清醒一下吧。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第一个信号,北上广深明确不支持“地摊”。
 
6月6日晚,《北京日报》刊发署名为“京平”的评论文章《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提出北京是国家形象,要减量发展和精细化治理,“意味着北京必须注重保持城市应有的秩序,不应也不能发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利于营造和谐宜居环境的经济业态。”
 
文章称,北京近些年拿出“绣花”功夫治理城市,“四九城的味道,又回来了”,城市精细化治理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稍一放松就可能前功尽弃。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这也算是回应最近北京市民们对摆摊的疑问。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虽然北京泼出的这盆冷水浇得大家一脸懵,很多人都在调侃这就像在说“指数牛市不适合上证”一样……
 
但其他一线城市却反应机敏,没有给大家留下一丝丝揣测的空间。
 
6月7日,《财经》杂志报道称,上海并未开放个人摆摊。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6月8日,《广州日报》评论版对“地摊经济”做了降温处理。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6月8日,《深圳特区报》发文称,对于深圳这类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言,显然不宜一哄而上发展“地摊经济”。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在对地摊作出管理回应时,各城市的气质也相差很大。
 
比如,北京直接否掉“地摊经济”,强调秩序感,“高质量”发展。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图片来源:微博@北京塞冬
 
上海虽然不开放个人摆摊,却用“夜巷”、“周末集市”等方式给重点商圈的商户提供免费“外摊位”,看起来倒是洋气,挺像欧美集市那回事儿。不过比起给底层提供生存空间,这些美丽风景充其量算是一种中产生活的点缀物。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广州早几日给出了7种情形允许商家借道经营的方案,适用于商家(个体户),但不包含流动商贩。试行2个月。这方案听起来烟火气很足,其实对广州的市容改变并不大,因为平时大多数时候广州就是这个样子。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这场降温还不止于城市层面。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第二个信号,是央媒的多篇评论直接调低预期。
 
6月6日晚,人民日报锐评,热话题也需冷思考,面对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摊,也有人担心会不会阻碍交通?商品质量如何得到保证?食品和环境卫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担心绝非多余。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不过,再对比央视的评论,人民锐评已经温和很多。
 
央视新闻前脚才刚点赞了“地摊经济”,后脚接连祭出两篇“重磅评论”。
 
央视在6月7日一大早就发表《“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社论,指出“地摊经济”一旦一哄而起,各个城市多年积累的精细化管理成效就会功亏一篑。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6月8日,央视旗帜鲜明提出《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提到:
 
“从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看,违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必然造成资源和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资源错配,从而给宏观经济发出错误信号。“地摊经济”如果在一线城市重新蔓延,等于一夜回到几十年前。且不论城市交通管理等压力,对相关行业的冲击也非同小可。这与高质量发展也是相背离的。”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说得纽约、巴黎、东京这些允许摆地摊的国际一线城市,好像没能在民生和管理之间谋得平衡、没有高质量发展似的。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第三个信号,则是资本市场的退潮。
 
周末被几大官媒接连降温,今天“地摊股”全线下跌近5%。而就是在上周,还有好几只概念股连拉三四个涨停,俨然业务上已经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上周最牛的港股五菱汽车,给自己造了个摆摊神器、地摊经济正规军的概念,三天连续惊人暴涨216%。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结果今天一开盘,五菱汽车就泄了,在盘中一度跌超30%,截至收盘,五菱汽车汽车股价下跌逾20.63%。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炒政策的概念炒剩一地鸡毛,在中国股市总是轮回上演。
 
资本是最聪明的,它们嗅到政策的风向变了。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信号背后,既是城市治理理念之争,也有高层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研判。
 
在城市管理者眼里,他们的精细化治理显然对地摊力有不逮。
 
如何保证社区正常生活,如何保证税收征收成本不提高,如何保证管理效率不降低……他们同样小小的脑袋瓜上也是大大的问号。
 
在大众看来,城市治理需要更多有温度的政策。
 
当成都最先放开借道经营时,这座烟火气最足的西部城市收获了多数人的掌声。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两会上总理也点赞了成都,称“回想改革开放之初,大批知青返城,就一个‘大碗茶’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两周前,我看到报道,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后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补充多了一句“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
 
目前已经有 南宁、郑州、南京、成都、合肥、厦门、长沙、石家庄等27地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其中多地已划分外摆区域。
 
地摊经济和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财新专栏作家唐大杰认为,发展地摊经济是提升城市管理契机。地摊经济不是城市的“毒瘤”而是有温度的“毛细血管”。地摊经济应该坚持民间纾困、促进就业、维护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并借机提高城市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绘制市民城市新图景。
 
给城市底层留多一点追梦的空间,极为考验一个城市的治理水平、道德水平、现代文明水准。
 
当然,这可能也证明高层对于中国经济还是有底气的。中国经济基本面并没有想象中糟糕。
 
地摊经济是保就业、保民生的权宜之计。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财办前副主任杨伟民称,全国有297个地级以上的城市,如果都落实地摊经济这一政策,可能仅这一项就可以带动几百万的就业,甚至可能就可以完成新增就业900万人这样一个目标。
 
这么快给“地摊”降温,或许真的是中国经济已经初步赢得了疫情保卫战,不需要靠地摊经济、底层群众来救中国。
 
北上广深对地摊经济说“不”,央媒泼水降温,透露出什么信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9nBWTjvuh7QzB9j_z_LKQ

一场属于少数人的复苏

一场属于少数人的复苏

 

 

特斯拉的股价离新高只有一步之遥了,尽管到现在它的工厂恢复满负荷生产的只有上海一个,而分析师对二季度销量的平均预测是——

 

下降20%

 

在大洋彼岸,茅台的股价早已突破历史新高,可雪球上很多球友还在为它打抱不平——

 

“凭什么那些竞争激烈的半导体企业能拥有上百倍的市盈率估值,而国酒茅台只有40倍?”

 

和它们一起创出新高的还有中国国旅、爱尔眼科、好未来,以及深圳的房价,和北京SKP商场的单月销售数据。

 

看起来,这些备受青睐的资产五花八门,分布在各个领域,然而如果说背后有什么共性的话,那就是它们的拥有者,或者说想要拥有它们的人,都不太会是这次疫情真正的受害者。

 

有人说疫情之后,资本市场对所谓的核心资产又进行了优中选优,只有真金不怕火炼的品种才能继续上涨,可我倒觉得不如说疫情让投资者将嫌贫爱富的情绪发挥到了极致——过去“消费升级”和“消费下沉”两个概念还可以比翼双飞,而此时此刻,“势利”的资本市场坚定地只选择了其中一种:

 

服务于那一小撮人的,才是赢家。

 

 

1

 

 

最近想要卖房子的和想要出租房子的房东,享受到的是“冰火两重天”。

 

小区外面的中介和我说,无论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最近的市场都是火爆异常,来看房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已经无暇分辨这到底还算是报复性买房,抑或是新牛市的开始。

 

然而出租市场却依旧是一幅“千里冰封”的光景。

 

挂牌的租金降了又降,可看房的人依然寥寥无几,之前还可以找借口说是因为小区封闭,可如今几乎全都解封了,却依然难觅租客。

 

客观数据也正在映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以房市火热的深圳为例。根据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深圳二手房的成交价格自二月份以来就一路上扬,可租金价格却从2019年4月份见顶以来一直震荡下行,最近两个月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

 

一场属于少数人的复苏

 

一场属于少数人的复苏

 

而这还是在劳动力流入最明显的深圳。

 

如果去看全国的情况,5月底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纬房指数报告显示,以一二线城市为主的核心城市房价正快速回升,但与此同时,住房租金却出现了较快下降。

 

24个核心城市综合房价如今已经高于2019年全年的最高房价,可这些城市的住房租金却已经连续三个月下降。

 

一升一降,在下面的图里反映的再清晰不过。

 

一场属于少数人的复苏

 

仔细想来,这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

 

现如今,买得起一二线城市二手房的,大多是置换需求,而不再是从租房人群转化而来。因此买房的和租房的,越来越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拨不同的人。

 

在当下的环境里,置换的人手上的房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依然可以顺利变卖,同时换房的需求在放水的危机感下从未如此迫切。然而租房的人却正实实在在的感受着降薪和裁员的危机,能够安稳的留守在当下的出租房里已是不易,又谈何改善和搬家呢?

 

 

 

2

 

 

除了在房市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外,最近的股票市场是反映阶层分化的更好案例。

 

尽管从全球每日新增病例来看,这一轮疫情还远远没有到尽头,甚至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最多才刚刚开始解除封锁。然而股票市场已经迫不及待的走在了前面,特别是美国市场,纳斯达克离历史新高只有一步之遥。

 

当然,高盛做过统计,除了一马当先的FAAMG之外,其他90%的股票都是跑输市场的,而这其中有几个特例,比如医疗股,再比如特斯拉和lululemon。

 

事实上,特斯拉自3月份的低点以来已经上涨了150%,而lululemon更在疫情前的历史高点基础上又涨了20%。

 

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消费主力并不是那些需要拿失业救济金的人。因此特斯拉的销量在疫情期间也能逆势而上,而lululemon虽然关闭了线下门店,可线上销量却在猛增。

 

同样的,如果去看法拉利的股价,会发现今年以来几乎就是一条直线,完全没有受到疫情影响,原因不言自明。

 

在中国,类似的故事也在上演。

 

白酒中的一线品牌如贵州茅台和五粮液已经比疫情前的高点分别涨了23%和20%,可是以牛栏山二锅头闻名的顺鑫农业的股价却还比疫情前低13%。

 

坐拥海南离岛免税店的中国国旅,虽然机场免税店业务受到重挫,可市场还是愿意为消费者去免税店扫货的愿景买单,近三个月涨了50%。这一股价表现,比起同是线下店铺,却是面向大众消费者的那些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实在要好太多。

 

不过即便是在百货商场行业中,类似的差别也同样存在——同样是在港股上市,运营高端商场的恒隆地产和嘉里建设股价一个今年涨了3%,一个只跌了10%,可在年轻人里有着超高人气的大悦城地产,今年的跌幅却超过了30%。

 

从衣食住行到吃喝玩乐,大到汽车房屋,小到食品饮料,在这个后疫情时代,越是面向高端人群的品牌,资本市场越是青睐,而越是平民化的,投资者们却在用脚投票。

 

 

 

3

 

如果再细究这背后的原因,第一反应是不符合逻辑,因为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疫情援助的重点都是面向失业者、面向小微企业、面向受疫情影响最深的人群。可到头来,“大水”的真正流向却是美国的股市、中国的房市,乃至整个资本市场。

 

这究竟是为什么?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全球央行天量放水究竟会如何影响通胀和购买力的文章,但都比不上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做出的选择更让人心领神会。

 

事实上,对于那些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工薪阶层和低收入人群,看起来是救助法案或者定向援助最直接的受益者,然而援助能够解决的最多是他们一时的生存问题。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其长期购买力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他们自身的劳动力,可这部分购买力却因为失业和降薪大大受损,而且不是短期救助可以挽回的。

 

反观对于依靠劳动力较少,依靠资本生息更多的富裕阶层来讲,美联储对企业债的兜底计划和全球央行压低实际利率的努力,恰恰让资产和信用的长期价值得以进一步膨胀——因此,他们的购买力不但没有因为疫情而削弱,反而因为央行放水带来的实际利率下降而增强了。

 

一升一降,一高一低,于是原本就已经分化的阶层差距,因为这次全球央行为了救经济于水火之中的各种行动而被进一步扩大。体现在消费行动上,就是一部分人可以火速去买房,另一部分人却连租房都换不起;一部分人依然可以在网上订特斯拉、买lululemon,而另一部分人却将消费下沉又下沉,到了拼多多和地摊经济的水平线。

 

因此事实上,这一轮放水带来的通货膨胀,未必会体现为物价飞涨,而更可能是体现在普通人的购买力不断下降——

 

以前年轻人的劳动力还算值钱,奋斗几年可以背上贷款在一二线城市买个“上车盘”,然而现如今就算掏空六个钱包,如果没有房子可以变卖,想在大城市买房也是难上加难。

 

以前普通人用手上微薄的积蓄努力一把,就能拥有几万块钱一手的茅台,可现如今门槛抬高到了14万一手,这已经超过了全国50%的A股账户总资产。

 

对于资本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可对于劳动力而言,这却是最坏的时代。

 

所以不要再为疲软的经济就业和狂欢的资本市场之间的“违和感”而困惑,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当这一切被推到极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希望不会是历史的车轮告诉我们的那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DegeApvTHzXAd38uhYBBA

关于中国经济最接近真实的分析……

关于中国经济最接近真实的分析……

最近经济不是很好,不少人比较悲观:要相信未来,归根结底,是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渴望改变命运的人。

关于中国经济最接近真实的分析……

换个角度看消费

1,全国约有90%以上的人没有喝过星巴克

这是经过我逻辑上的推理得出的。星巴克发了一条新闻:700万星巴克会员接入支付宝。

基于700万会员,如果我们算星巴克每7个客户有一个开通会员,那么就有4900万喝过星巴克,10个里有1个,那就有7000万。

星巴克在上海的门店是最多的,500家以上,这个城市2500-3000万的人口(含流动),三成喝过的话,是900万。中国目前星巴克的门店数是3400家,大多数覆盖在一二线城市。一线新一线二线(含广义二线)的人口总数不超过3.6亿,里面三成是1.08亿,两成是7200万(越往下门店越少,渗透率更低)。

因为我没有准确数据,我只能倒推,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倒推,90%的人都没有喝过星巴克。

故而知道并不等于喝过,并且一定有海量的人不知道星巴克。以上数据,我依然是比较保守的推断。

2,50%以上的中国人没有喝过农夫山泉

2016年,农夫山泉的年销售额达到了109.11亿元。其中包含新产品和高端产品,桶装水,会议酒店供水等等。虽然农夫山泉的客单价不高,但是他的受众人群是比较集中的,我一年可能要花2400元以上在农夫山泉上。假设客单价20元,那么只有5亿多人喝过。

另一份《2018全球品牌足迹报告》显示,农夫山泉消费者触及数达3.35亿。故而,即使这个品牌是大众到不能再大众的了,依然不可能做到人人都喝。

3,中国约有1000万人从事足疗行业

光北京市就有20万人从事足疗,我们来往全国推一推,1000万依然是保守的估计。

4,13亿人没有出过国

2018年,全国有效的因私普通护照私有量1.3亿本。这个数据是中国出入境管理局发布的。也就是说起码90%的中国人没有出过国。

5,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

为什么每次坐飞机工作人员都会演示一遍安全操作?因为跟你一起坐飞机的人中,起码有一半是第一次坐飞机。

中国头等舱用户不超过600万,每年常旅客不超过1500万(年飞行超过6次的称为常旅客)。

由此可以看出:在航空杂志投广告,其实就只有那1500万人能看到。所以,航空业广告商做廉价产品是行不通的,必须针对那1500万人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实现有效目的。

国航的白金卡用户不超过5万人,听说东航不超过5000人。(除了一些特殊渠道,一年盯着一个航空飞行120次经济舱,60次商务舱,40次洲际公务舱才能拿到白金卡)

6,中国最大的便利店不是全家,而是中石化旗下的易捷便利店

每一个中石化加油站都有一个易捷便利店,它目前是中国最大的便利店,有25000多家门店,占全国便利店份额超过20%,很难被超越。(数据来源《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

7,处于房地产中介金字塔塔尖的,通常是穿着拖鞋、汗衫的二房东

像上海静安区的一些小别墅,还有北京四合院,都是少量而不可再生的,往往这些房子很受欢迎,很多人喜欢租这样的房子。我们公司租的房子的二房东就是这样的人。

早期做租赁的中介发现这一现象后,就把这些房子一套套收过来进行改装,进而成为二房东。

我大概算了下,如果成为20套老别墅的二房东,每个月净利润可达50万,每套差价在2-5万之间,合同一签就是10年。

8,进口猪蹄比国内的便宜30%—50%

因为除了中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全世界大多数人不吃猪蹄。在很多国家,它是被当废品处理的,所以中国人去收购拿回国内,比国内采购还便宜。

9,中国产的棉毛裤在西班牙可以卖10倍的价格

过去,欧洲人不大知道世界上还有个东西叫棉毛裤。中国有个小伙子,把浙江生产内销不掉的棉毛裤拖到欧洲,趁他们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去卖,卖得特别好。

关于中国经济最接近真实的分析……

中国的四大优势和巨大契机

如果这四点不发生根本性改变,那么我们依然是有巨大的机会。

1,中国具有全球最强的终端制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我上次去印度和埃及,带的是iPhone手机。上面套了有6个玻璃镜头的手机壳,当地人都非常好奇问我这是什么?他们根本没有见过。这在中国被认为是低端制造,但其实在全球是中端制造了,在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都无法生产出来东西。

因为这个产品涉及的产业链和零部件非常多,而全世界也只有中国能够最高效、最低价、最批量地生产,并以最大规模的消耗掉。

在中国的南部和东部地区,有大量的县城变成了一个个产业的集群,整个县城都围绕着一个生意展开,你在那里走几公里就能找到一切需要的东西,但在别的国家可能要跨国才能完成。

对中国制造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中国是全球最强的中端制造大国,没有之一。任何一个国家无30年积累,无政策连贯性支持,无法取代中国中端制造的优势。

2,我们的劳动力已不是全球最便宜的,但是劳动力素质全球最高

现在只有中国的劳动力是最具有勤劳、刻苦精神的。越南,柬埔寨确实劳动力更便宜,非洲更低,但是职业技能难以比肩。

3,我们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今天大部分中国人已经改变了储蓄的习惯,乐于消费。

4,中国人是全球最渴望改变命运的

印度人都信印度教,印度教告诉你人分等级,这辈子好好修行,下辈子再升级到婆罗门。

在中国没有这样的教育,中国人都相信能通过努力过得更好一点。

关于中国经济最接近真实的分析……在这里,读懂中国

关于人口,大多数人对其判断都是非常情绪化的,也是错误的。

1、某些农村地区幸福指数远高于城市

农村收入并不高,但他们有宅基地,有自留地,他们可以将自留地租出去,每年收取租金。他们的幸福指数很高。

基于大量的观察发现,现在农村里种地的人很少,并且几乎都用机械化种植,很多会外出打工赚钱。在他们眼里,大城市不是他们的世界,老了还是要回去,老家还有地。只要想到自己有土地,他们吃再多苦,都是乐意的,这是基于大量的观察发现的。

2、90后到00后的消费观发生很大变化

消费升级

 

90后、00后在社会认同感上的消费,在他们进入社会几年后就会和上一代人趋同,并且更愿意提前完成这种认同感的消费。他们中很多人的第一辆车一定不是雪佛兰,而是直接进入高端车的低配版,所以奔驰C系列、宝马3系、宝马X1都卖得特别好。

另外,奢侈品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体现在很多小姑娘在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用LaMer了,而在欧美,更多成熟女性选择它,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我认为90后的第一次装修是一波不可再生的资源,并且这波90后一定比后面的每一代人都多。

装修中,很多大件,包括家电、家居、甚至小家电,你没事是不会去更换的,而90后的结婚潮已经到来,虽然他们中很多人选择了不婚和晚婚,但是在压力较小的三四线这一波行情还是比较明显的。

所以,90后的装修升级一定要抓住,如果错过了,可能三五年内都没有消费了。

孤独催生商机

90后比较懒,还有独生子女病,孤独将催生一大波的商机。

孤独的年轻人喜欢养动物,他们会带宠物去按摩和游泳,等到他们出差的时候,会找个宠物店寄养,不到1平的地方1天要花300块。此外,还有专门的宠物殡葬,基于此,宠物市场一定还会扩大,并且每年快速增长。

比起KOL,他们更相信真实用户反馈

 

在腾讯提供的00后报告中,我们能够看到:KOL(关键意见领袖)的影响力量在下降,比起KOL,00后更相信真实的用户反馈。对于所有品牌主来说,未来的投放会变得很难,因为你需要对接海量的超级用户,并且你要把他们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去运营。

对国产品牌的认知正在改 

今天,国产品牌并不比国外品牌差。这个问题在00后的心目中正在形成。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中国制造真的在进步;

第二、大量国外品牌把落后的生产线丢到中国,现在才开始重视中国市场,但已经晚了,因为中国品牌的反应速度更快;

第三、00后成长的年代就是民族自豪感产生的年代。

 

对于00后来说,他们向往在专注领域有深刻见解的品牌。老一代人恨不得一个产品具备所有功能,但是今天00后更喜欢专业领域的、垂直的、优秀的品牌。

00后的存款是90后的两倍

虽然00后存款只有1840元,但90后更少,800块。(数据来源于腾讯最新的00后研究报告)

关于中国经济最接近真实的分析……关于人口红利

我们总是很悲观地说人口红利没有了,其实只是分红方式发生了改变。

现在的人口红利正在体现为地区性、结构性和微观性,每个地区不是统一统筹的。

即使目前中国年轻劳动力更少了,但依然在绝对数量上超越了大多数国家,并且中国的劳动力具有素质跟薪资的平衡优势。

不要老是觉得员工就应该给你干什么,这是错的。你首先要思考的是,你能为你的员工干什么,能帮助他们实现什么。

也就是说,梦想要有,但回馈也要有。

劳动力总数还在增长

目前我国劳动力还没有衰退,去年农民工总数比上年增长了0.6%。农民进一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相比去年,城镇化进一步提高,按照这个趋势,我认为中国的城镇化率未来会向发达国家看齐,达到70%左右。

第三季度农民工外出打工获得的收入平均11130元。但他们有自留地,还有宅基地(以上数据全部来自于国家统计局2018年)。

一线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从来不会迈出他的CBD半步,但是每天思考怎么去赚那些人的钱。这根本就难以实现。

 

关于中国经济最接近真实的分析……关于下沉市场的观点和事实

1、 二线跟三线是两类城市,不要混在一起说

二线都有产业聚集,就业岗位明显高于三线城市,所以二线对人才的吸附能力是三线的很多倍。

2、三线城市老城区和新城区泾渭分明

比如泉州,老城区特别古老,我在那里的感觉就是回到了80年代。但是它的新城,万达广场特别大,万达在边上盖了一个特别大的小区,里面什么品牌都有,和上海的CBD没什么区别。

3、消费品市场的喜好是完全不一样的

玖姿这个品牌的定位就是卖给小镇贵妇,就是下沉市场的中产女性的品牌。但是我打听了一圈,一线基本没人知道。

在农村,80寸电视机卖得非常好。但一线城市家里放不下80寸的电视机。因为中国一线的年轻人都是租的房子,没有客厅。

4、存量改造是一门巨大的生意

包括4S店改造、酒店改造、家居行业改造、零售改造、家电3C的改造。

一、二线城市现在有3.6亿人口,4.75亿手机,人均1.3台,下沉市场人均0.5台,两个人里还有一个人没有手机。

5、理性认识小镇青年

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来自于三点: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不超过5%的人是城里人,95%以上的人都是小镇青年,即使今天身份证上是北京人,是城市人,但是内心骨子里依然有小镇青年的影子,这是品牌必须理解的一件事情,用数据系统打标是不能解决所有的洞察问题。

总结一句,所有品牌的升级都是围绕一句话完成的:渴望和大城市的人一样。

另外如果今天你还指望跟我聊下沉市场,而不是自己去看,那么这个生意已经跟你没有什么大关系了。

关于中国经济最接近真实的分析……

新金融时代
巨量的隐形市场
未来的公司,没点金融能力都不能叫公司了。积分化、证券化、金融化是重要的方向。
积分、里程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美国运通每年向美国航空集团采购积分要花10亿美金。
信用飞,这家公司正在做的便是如何将中国几十家航空公司的积分能够打通,这件事如果做成了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生意。
携程,现在最赚钱的业务是卖保险。别小看卖延误险,它的利润特别高。
在中国民营企业里,蚂蚁金服应该是在金融层面做的最好的之一。蚂蚁金服好在哪里呢?它在向线下延伸的时候,向小业主延伸,除了前端收款,后端还放贷。我一直觉得中国有个很大的市场就是中小商户的市场。
你不要觉得所有人都能办出信用卡,有的人办不出信用卡。
今天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能通过阿里贷款,我认为这件事情如果能真的彻底做好是非常大的市场,比做前端新零售强多了,后端解决零售里的现金流问题,是新零售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中国经济最接近真实的分析……

写在最后

我们围绕着反常识的数据、中国的机遇与优势、实体经济、改变偏见,下沉市场、海外市场,新金融时代等八大版块,展开了我对新商业文明时代的看法。

总体来说,我相信悲观者往往正确,但乐观者往往成功。这亦是我爱这个时代的原因。

2019年竟然已经过去100多天了,这意味着今年只剩下三分之二了。

在新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江湖浪涌,做个无畏的人》,我说“我们一定要找到那个令自己无畏的力量源泉,那种无畏不是你身无分文时,光脚不怕穿鞋的无所谓,而是当你有了一些的时候,依然敢于前行,而即使前行或许意味着失去”。

从优秀到卓越,从还不错到真正受人尊重,这一步是绝大多数人无法跨越的。即使我无法跨越,我也不选择不去跨越。

在过去的90天里,我们看到了很多指数正在恢复生机;我们看到了机场的深夜依然人来人往,从未停歇;我们看到了人们从狂热回归理智;我们看到大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正在修复;我们看到了各行各业都涌现了全新的创业机会。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因为它有迷人的眼睛,是因为它能透过岁月的篇章,看到人们的瞳孔。

归根结底,是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渴望改变命运的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hTrphDNibyUpIgcAr29IA

几组关键数据看中国人的收入情况

昨天的文章,没想到很受关注,大家对“只有万分之五的人家庭人均收入2万”这个结果反响强烈。

 

我再次解释一下,这个是怎么算的。

 

中国平均家庭规模是3.35人,一般来说高收入的家庭生孩子意愿又会强一些。

 

我们按现在一家4口人来算,这个是合理的数吧?

 

一对夫妻,加两个孩子。如果你还跟长辈一起住,6口人,那对收入要求就更高了。

 

如果4个人,人均收入2万,那这家的收入就是8万了。

 

注意,这个收入,是可支配收入,是要扣掉一切社保、个税等收入,真真实实拿到手的,不是“税前收入”。

 

这8万,因为有可能是老公7万+老婆1万,或者是老公4万+老婆4万,或者老公1万+老婆7万,因为有很多种组合,中国的个税是累进制的,收入越高,税率越高。

 

所以,我只能大体给个概数:8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12-15万的税前收入,是每个月的收入。

 

一年12个月,那就相当于这个家庭要年收入150-200万这个水平。

 

我随便拿个上市公司的高管收入薪酬来给大家看看好了。

 

几组关键数据看中国人的收入情况

 

索菲亚(002572.SZ),是国内著名的定制家居公司。这里有15位高管,大部分的年薪就是100-200万元。当然还有很多股权激励之类的收入,这个也是要算的。

 

你可以算算,公司高管,在人群中的占比是多少?

 

长期做研究,我还有几组数据可以佐证的,让大家能看看中国收入情况是如何的。

 

一、招行的私人银行数据

 

这个数据是最能看出国内的财富分布情况的。

 

我找了招行2019年的年报,里面有披露它的客户数量和客户总资产情况。

 

它有三种级别的客户:零售客户、金葵花客户(50万以上)、私人银行客户(1000万以上)。

 

它披露的金葵花客户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零售客户数1.44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14.82%,其中 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指在本公司月日均总资产在5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264.77万户,较上年末增 长12.07%;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74,939.5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7%,其中管理金葵花及以上客 户总资产余额60,852.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48%,占全行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的81.20%。

 

它披露的私人银行客户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私人银行客户(指在本公司月日均全折人民币总资产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 客户)81,674户,较上年末增长11.98%;管理的私人银行客户总资产22,310.5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40%; 户均总资产2,731.66万元。

 

知道你们看数字烦,那就看图表:

 

几组关键数据看中国人的收入情况

 

金葵花客户(不包括私人银行客户),在它的所有客户里,占比是1.8%

 

私人银行客户,占比是万分之5.7

 

但是,它们的资产占比却是这样的:

 

几组关键数据看中国人的收入情况

 

98.2%的客户,只有15088亿资产,占了所有资产的20%,人均资产是1万

 

金葵花客户,人数占比是1.8%,资产占比51%,人均资产是150

 

私人银行客户,人数占比是0.057%,资产占比是29%,人均资产是2721万

 

几组关键数据看中国人的收入情况

 

这个就是中国人的财富分布情况。财富分布和收入分布虽然不一样,但是是强烈相关的。

 

二、深圳个税数据

 

我没找到最新2019年的,但是看到的是2016年的。因为相隔3年,时间并不久远,加上这几年经济放缓显著,不会有什么结论影响。

 

我摘抄这段话如下:

 

据市地税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申报年所得12万以上的人数已从2010年的17.52万人增长至2016年的43.02万人,年均增幅达16.18%,人均年所得额从36.58万元提高至44.12万元,增长20.61%;人均年纳税额从5.08万元提高至6.57万元,增长29.33%。年所得超100万元的人数达2.03万人,同比增长87.96%,缴税126.44亿元,同比增长85.61%;20万-100万的人数达20.62万人,同比增长15.77%,缴税128.99亿元,同比增长17.41%。

 

关键点在这里:

1、深圳年收入12万以上的人数,是43万人,这里是税前收入哈。

2、深圳年收入100万以上的人数,是2万人

 

深圳是个2000万人口的城市,虽然户籍人口写着1000多万,但是移动电话数量等数据都显示深圳的实际居住人口在2000万的水平。

 

这里可以简单算出:

 

年收入12万以上的人,占了深圳2%。

年收入100万以上的人,占了深圳千分之一。

 

年收入12万,也就是月薪1万,在深圳就2%的比例。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那么多人。

 

考虑到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老板并不会给自己开高薪,因为高薪会交更多税,从个税来算这批人是会被遗漏在外的。

 

但是,这个占比也不会太多,中小企业老板很多,真正赚到特别多钱的中小企业老板并不多。

 

毫无疑问,深圳的财富肯定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的。如果深圳百万收入的人占比是千分之一,那全国的占比只能是比这个少,而不会比这个多。

 

三、中登持仓数据

 

中登公司,是有披露国内炒股票的人整体情况的。

 

钱要么变成房子,要么放在银行,要么放在股市,基本就是这3条最核心的渠道。钱特别多的,很少有人只拿着现金。

 

所以我这里,又找了中登的数据来看具体情况。

 

中登公司最新发布的投资者账户市值分布表显示截至2015年5月底A股持股市值超过1000万元的自然人账户数增至5.9万个创下新高而该数据在2014年9月底刚刚突破3万也就是说A股小散中的千万富翁数半年内就接近翻番

在这近6万个账户中资产过亿的自然人账户达到3465个较2月底增加472个此外持股市值在500万元-1000万元的账户数突破10万个100万元-500万元的账户数则超过100万个达到123万个持股市值在3万元-10万元占账户总数的比例为72%均创有记录以来新高

与高净值账户数量增加对应的是迷你散户的数量正在不断减少数据显示持股市值在1万元以下的账户数目前只有831万个占账户总数的比例为21%同时创下历史新低

我找到的数据是这个,截止时间是2015年5月,刚好是股灾前夕,是特别疯狂的时候,全民疯狂炒股。
这里的关键数据是:
1万元以下的账号数量:831万个。
3万-10万的账户数量:2849万个。
1000万以上的账户数量:5.9万个。
1亿以上的账户数量:3465个。

 

几千万个账号,能到1000万以上资产的,也是在千分之1-2的水平。

 

总结

 

不管是招行的数据,还是中登的数据,还是深圳个税的数据,都能看出来一些中国的收入和财富分布情况。

 

不到千分之一的人,是真正高收入人群,基本配置就是百万年薪/千万资产。

 

绝大多数的人——98%的比例,存款很少,股票很少,收入就是糊口的钱。

 

处在中间状态的人——大概在1%-2%的水平,在平时就是有比较不错收入的打工阶层,算是中国日子过得不错、但是是手头也没那么宽裕的中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l7_qmuANH6bOy8eAERi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