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的林和许家的印

个人微信号:liangshu0012(不闲聊)

核能提醒:

此文很长,共1.7万字,充满了魔幻的真相。也许分两次看,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是我也很矛盾,因为当你第二次打开时,很可能文章已经不在了……

如果让商业大佬们选择删掉一条媒体报道,我想王健林应该会选择鲁豫的那期采访,而许家印会选择在天安门广场奔跑的照片。
2016年5月27日,鲁豫来到万达总部,对王健林进行贴身采访。
王总的开放程度史无前例,不仅展示自己多幅价值连城的藏画,还请鲁豫坐了私人专机湾流(Gulfstream)G550,更说出那句著名的“一个亿的小目标”。
说1个亿是小目标,还真不是故弄玄虚,就在采访的前三个月,福布斯公布王健林家族以1700亿的资产成为华人首富,超过了长期霸占此位的李嘉诚。
而彼时的万达,高歌猛进,多点开花,不断扩大自己的版图:商业地产、酒店、院线、体育产业、电商……
王健林曾多次在内部会议上说:

“我们不要盯着一棵树,我们要建造一片森林。”

多年来,万达也一直想打造一个以文化为纽带的全球商业生态。
其中最大的动作就是在2012年,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院线AMC,整个好莱坞都为此打了个冷颤,很多美国人也由此知道东方有一家叫做万达的公司。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Wanda(万达)和Panda(熊猫)只差了一个字母。
也是在2012年,欧洲的不少球迷才知道,中国有一支叫做恒大的足球队,那一年的马尔切洛·里皮,炙手可热,是多家豪门俱乐部争抢的主教练。
谁也没想到,里皮竟然被许家印收入麾下,待遇是:

1000万欧元的年薪,外加珠江畔的一栋望江别墅,还有一艘私人游艇。
而在这一年,广大国人也认识了许家印,导火索是一张参加两会时奔跑的照片。
那个爱马仕腰扣被吃瓜群众津津乐道,被归为炫富的标签。
其实一条爱马仕对许老板算个啥啊,一位熟悉恒大的朋友曾对我说,许老板之所以喜欢爱马仕,是因为那个大大的“H”,是“恒大”的首字母。
看来许老板对“恒大”二字所爱至深,无论是矿泉水,还是人寿保险,甚至是新能源车,都还是沿用“恒大”的名字。
在营销学中,不同品类,用不同的品牌其实是更为常见的操作。
许家印并不在乎什么理论,他似乎更想让“恒大”成为一种永恒的烙印。
然而,志存高远的许老板却因为一条皮带有了点小烦恼,因为中国素有“富不露相”的传统,而主流背景音也会给予“思想抛锚”的评价。
因此,当许家印2013年参加两会时,记者们惊奇地发现,皮带已经换成国产品牌“七匹狼”。
王健林面临同样的烦恼,在鲁豫之约后,再也没约,从此没有接受过媒体近距离的采访。
作为富豪圈之窗的王思聪,也关闭了微博通道,只剩下叠加层层水印的微博截图,在自媒体圈流传,往往还会伴随一句毒鸡汤:
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1
1954年10月24日,王健林出生于四川广元苍溪县,母亲秦嘉兰为他起名“王建林”,之所以起“建林”二字,还真是“建设森林”的意思。
那时王健林的父亲王义全正在四川大金县森林工业局工作,只不过这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并不像坊间传言位居高位。
他的真实级别仅仅是副处级。
王健林4岁那年,随母亲移迁到大金县(已更名金川县),这个紧邻着藏区的地方,荒山遍布,森林葱郁,环境看起来很艰苦,但在那个年代,却满足了一家人的最基本需求:不挨饿。
王健林的家对面有一架铁索桥,过去便是一座荒山,母亲在上面种甜菜、养兔子,竟让一家人免于饥饿之苦。
王健林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4个弟弟,父亲长期忙于工作,小小的王健林便成为了半个一家之主,弟弟们都言听计从。
其实中国第一代的创业者,很多都是家中长子,不得不说,领导力也要从娃娃抓起。而王健林的领导力,在小小的年纪就已经锋芒毕露,成为片区小孩子们的头目,四川话叫“匪头子”。
至于瓜娃子们为啥这么服从自己,王健林曾说过自己的心得:
做一件他们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当瓜娃子们看到一棵很高的树,唏嘘感慨,谁要能爬上去就太牛掰了。
一转眼,王健林已经爬了上去,正当小伙伴惊呼时,小王同学却不小心掉了下来,左臂骨折。
伤好了没多久,和小伙伴玩耍时,看到几个大孩子在爬一个很高的铁架,小伙伴们纷纷艳羡,小王同学再次挺身而出,去挑战那个铁架,结果又摔了下来,受伤部位:左臂……
历史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若干年后,万达进行世纪大甩卖时,媒体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词“壮士断臂”。
事实上,“舍得”确实是王健林一个主要的性格标签,无论是止损,还是招揽人才,王健林都有一种常人不具备的魄力。
2015年,万达电商CEO需要物色新的人选,本来定的年薪是400万,王总觉得太少,吸引不了人才,直接翻了一倍,800万。同时再拿出100万给猎头做提成。
一时间,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精英都收到了邀请函,包括美团创始人王兴,他为此还发了一个朋友圈:

万达的薪水这么高,想想还有一点儿小激动呢……

2017年,美国AMC院线的CEO亚当·亚伦来到合肥参加万达年会,王健林对他的工作很满意。
便说:“我个人要给你一笔奖金。”
外籍人士亚当·亚伦对这种合同外的随机奖励很不适应,愣了老半天说:
“奖金支票公司已经给过我了啊。”
王健林大手一挥:“再给一张不行吗?”
嗯,遇到这种追着给钱的老板真好。

2
在给钱这事上,许家印也从来不甘人后。
且不说他对恒大足球队员的天价奖励,单就2017年邀请任泽平加盟,就引起了媒体的强烈轰动。
这位靠笔杆子吃饭的分析师,竟然拿到了1500万的年薪,这让所有的媒体创作者,一边咽口水,一边叫嚷着“这不科学”。
许家印却很通透,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引起媒体的注意,传递自己千金求才的信号?
而出生寒苦的他,很早就洞察到,钱才是第一驱动力。
1958年,王健林随父母迁徙到大金县,而许家印出生在河南周口的太康县。
同样是10月,同样是一个老红军的家中,不同的是,许家印的出身更为贫寒一些。
父亲许贤高16岁参军,后来负伤复员 回乡,当了村里的仓库保管员。
太康县是一个传统贫困县,只到2019年才摘了帽子,许家印家庭自然也强不到哪里。
更为悲催的是,许家印1岁3个月时,母亲便得了败血病离开了人世,日子雪上加霜。
贫穷是一把双刃剑,有人甘当咸鱼,有人穷则思变,许家很明显是属于后者,经商对于这个家族似乎是一种基因。
奶奶做的一手的好醋,卖给街坊贴补家用。
父亲则利用闲暇,种了很多柳树,然后推到集市去卖。
许家印和哥哥许家钦也没闲着,小小年纪,就会帮着奶奶扛着一罐子醋沿街叫卖。在一家人的努力下,生活虽然艰苦,但最起码许家印有饭吃,有学上。
儿时许家印,眉清目秀,很是洋气,当时有位算命先生看了他的面相说到:

“这孩子将来不得了,是要端金碗的…..”
事实上,许家印确实和身边的农村孩子不太一样,他很爱干净,会自己包书皮,并保持清洁,一旦书皮有磨损,便会换一个新的。
而且许家印动手能力极强,上小学时,他给自己做了一个便携式小火炉,烤馍取暧两相宜。
与此同时,小许同学还是个爱画画的baby,虽然没学过什么“透视、布局”,但他通过画方格的方式,把物品按比例临摹到本上,竟然惟妙惟肖。
除此之外,少年时的许家印也是一个胆子比较大的人,与王健林勇于冒险的方式不同,许家印的大胆是一种限制的突破。
那时他家有个邻居,那邻居的舅舅在周口市公安局工作,许家印便要到了对方舅舅的地址,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帮忙安排一份临时工。
信中写道:

工资不用太高 ,每月15元就行……
这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当然没了下文,不过,这足以佐证许家印的性格。
地产界某朋友说,许老板是一个“抓根稻草就能造艘船”的人。
由此小事,大概就能看出他的“破圈”欲望有多强烈。
这也是他和普通人的一个分水岭,多数人压根不会这么想,就算有了念头,也会被“怎么可能”的假设瞬间掐灭。

3
一提起万达,大家公认的一个特点就是“军事化管理”。
“万达”有着一套精细的运作体系,高效、统一、强调执行、等级分明……
万达新加盟的高管,在报道的第一天,一般都会收到一份《万达生存法则》,近百页的PPT事无巨细的规范每一个动作。

比如,电梯里遇到董事长,必须正面相对。
脑补一下,画面其实蛮诡异,全电梯的人,都围绕着董事长,默默地凝视……
但现实中,这种事情几乎从没发生过,一位新来的管培生,曾在电梯偶遇王总,还没来得及兴奋,便被保安请出了电梯。
而“迟到”,在万达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

9点的会,9:01到不叫迟到,只要领导比你早到,你就是迟到……
中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把手文化。
而万达的军事化基因,与王健林的从军经历密不可分。
2013年4月,王健林坐客央视的《开讲啦》,在演讲一开始,就讲了一个自己当兵时的故事。
那时他参加的野营训练,每天训练强度很大,定量伙食不够吃,几乎每天都吃不饱。
一天,老班长把他拉到一旁说:小王,我能教你一招,包你能吃饱饭,但你一定要保密啊。
在得到小王的保证后,老班长将心法倾囊相授:

一开始打饭时,先装半缸,这样就能比别人吃的快些,然后赶紧去打第二缸,这次一定要打满……
靠这种办法,王健林在野营训练时顿顿都能吃饱饭。
从时间线来看,这事大概发生在1970年,王健林当了一年的营林处职工后,回到苍溪老家参军,也是在此时,王健林改掉了原先的名字。
“打饭”的故事,不难看出两点:
一是当时的生活确实艰苦;二是小王同志还是挺讨领导喜欢,不然谁会把恰饭这么大的秘密告诉你呢?
事实上,那些创业成功的人,多数在体系内都混得不错,这一点贯穿于王健林的军旅生涯。
1971年起,王健林在鸭绿江当了一阵子侦察兵,1978年晋升为排长,并被推荐进入大连陆军学院,学习军事指挥专业。
那时中央正准备把大连陆军学院打造成一所中国的军事名校,所以收的学员都是沈阳军区基层最优秀的战士,由此可见组织上对王健林的信任。
王健林也没有辜负这种信任,在陆军学院表现极为出色。
时任王健林老师的吴乃燕说:

“作战指挥这个事儿比较宏观和抽象,多数学员都感觉比较吃力,但是王健林却能很快制定出作战方案,并向大家展示自己排兵布阵的思路,说完之后,所有学员都热烈地鼓掌。”

说完,吴老师又向澎湃新闻记者补充道:
“先不管他说的对不对,但那自信劲,让人感觉他一定是对的……”
嗯,自信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1979年8月,王健林从大连陆军学院毕业,当时全院近4000学员,多数人都想留校,但最终留下来的学员只有区区几个,而王健林就是其中一个。
留校的理由是:表现优异。
当时学院领导们的共识是:像王健林这种有理论知识,又办事灵活的人,太难得,不能放他走。
最终王健林被留下来,任大队参谋一职,正连级。
此时的王健林也仿佛开了外挂,各种优点喷涌而出,不久众领导蓦然发现,这哥们竟然文笔一流。
那时沈阳军区办了一个《前进报》,其中陆军学院中90%的稿件都是王健林写的。
甚至在《解放军报》这种大报上,也时常有他发表的文章。
多年以后,有记者问他,是否准备找写手帮着写自传时。
王总很不屑地说:“我的文笔很好,写文章能被我看上的人也不多……”
很多人以为王总在吹牛逼,其实人家还真是练家子。
由于文笔出众,在陆军学院留任的王同学,很快便被调入党政专修班当宣传干事,级别也由连职晋升到营职。
这个职务需要协调很多单位,也要频繁接触学院领导,大家对王健林的工作都颇为满意,尤其是学院院长也很认可。
最后,王健林又被调到了管理处,这可不是收物业费的那种,而是仅次于军需处的核心管理部门,王健林的级别也到达军旅生涯的最高点:副团职。
那是1986年,王健林年仅32岁,日后功成名就时,他对当年这个级别挺自豪:

“和我同一年龄的,能到连职都不错了,极少人可以到营职,而我可是团职。”
那些卖写作课的经常说“写作改变命运”,这句话像是鸡汤,但也是实情。
圈内曾有人说过一个八卦,当时大连西岗区体委有项工作需要陆军学院协助,指名要派一位文笔好的人,王健林自然是不二选择。
而负责和王健林接洽的是一位姓林的漂亮女士,之后故事便沿着常规桥段发展,后来就有了王思聪……
这个说法,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陆军学院的张昌军曾提起过王健林的转业:一是百万裁军的大背景;二是,“他当时已经结婚,爱人在大连上班,那时很多人转业就是为了照顾家庭……”
无论怎样,1986年都是王健林的人生岔路口,他脱下了军装,来到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主任。
此时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也开始变得激荡沉浮。

4
在王健林参军的年龄,许家印在饥饿和贫困中念完了高中。
“恰饭”仍然是许家印的头等大事,他先在一个水泥小作坊谋生,又回到村里给生产大队干农活。
主要任务有两件:第一件是锄大地,第二件是掏大粪。
第一件,为许老板日后陪郑裕彤“锄大地”奠定了启蒙教育;第二件,狠狠地磨练了一下许家印的意志,要知道一个有洁癖的人,天天和粪便过招,不崩溃都是万幸,怎知许家印还兢兢业业,赢得了生产队领导的赞许。
他也因此获得更为高级的工作:大队治安员,也就是村里的保安。
所以,不要随便去DISS一个保安,哪怕你是个网红,搞不好人家就是若干年后的首富。
不过那时的许家印全然没有太大的胸怀,他的念想只有一个:

离开农村,让自己过得好点。
那是1977年,时代的红利不期而遇,中国开放了关闭已久的大学通道。
许家印连考两次,1978年以周口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武汉钢铁学院,俊朗的外表,干净的打扮,让他马上被指定为卫生委员。
一个有洁癖的人,终于干上了对口的事。
一边上着大学任着班委,另一边许同学并没忘记自己生意人的本色,课业之余,他总是陷入到深思的状态:
是卖鸡蛋好呢,还是卖猪肉好?
最终他决定和几名同学一起卖苹果,因为老家在周口,很多农民都种苹果。
卖苹果这事儿,能够看出许家印颇有经商天赋,他没有收购完全成熟的苹果,而是选择“早熟”的,他计算了从周口到武汉的路途时间,要确保到达后苹果不能烂掉。
那时还没有次日达服务,几天的舟车劳顿之后,货终于运到了,伙伴们兴奋的打开袋子,发现苹果有一大半都烂掉了,这么有想象力的业务,竟然让大家都亏了钱。
黑石集团的创始人苏世民曾说:

“大事小事一样难,所以我只做大事。”
也许那时的许家印,在心中也飘过同样的想法。
1982年,许家印毕业,被分配到舞阳钢铁公司工作,坐标:平顶山。
许家印在舞阳钢铁的10年,伴随着两种声音,一是能力极强;二是爱自做主张。
当时他是舞钢“热处理”领域的重点培养对象,被派到鞍钢学习。
等他学成归来,还拿了一个小本本给领导看,上面是鞍钢全套的热处理技术和规程,字体秀美,图文并茂。
按文艺的说法就是:“抄都抄得那么的smart……”
在技术领域,许家印绝对是当年舞钢的扛把子,舞钢当年技术领域获得了23个奖,其中有6项都是属于许家印的,其实多数奖项都有许家印的参与,但那时不是讲“谦让”么,风头不能太劲。
然而,许家印还是风头太劲了,他负责的热处理车间,经过几年,竟搞成全厂待遇最好的车间。
许家印用废弃的钢板给大伙焊了一个冲凉房,那种钢板10cm,是用来制造坦克的,所以被称为“防弹澡房”,据说在里面冲澡的人,能找到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许家印喜欢打篮球,为了丰富员工生活,他还组织了篮球队,后来队里还有几个篮球打得好的,跟他一起南下深圳,最后都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
这是精神方面的,物质方面更不能落下。
那时许家印利用厂里的特殊设备,额外帮客户切割钢材,挣了一些劳务费,他便给员工每人发了一笔大大的福利:200斤大米。
他还擅作主张,把一些废料卖掉,给员工发福利。
总之,许家印的领导才能和经商特质完美结合,被大家称为“小皇帝”。
体系内的人应该都懂,当一个中层干部,被手下尊称为“小皇帝”时,真不是一件好事。
不久,厂里就成立了调查组,开始调查许家印,虽然没查出太大的问题,但是也让许家印下定了离开的决心。
那时正值1992年,老人在南方转了一圈后,深圳成为冒险者的天堂,许家印也是在那一年只身来到了大鹏之城,“小皇帝”的称号则被永远的留在了舞钢。
康熙临死前曾向雍正传授八个大字:“雷霆雨露,俱是皇恩”
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很早便深得其中的精髓,王健林如此,许家印也如此。
许家印日后在恒大同样拥有不可挑战的权威,他能给副总们高达9位数的待遇,也能当众把他们骂哭。
他规定,自己的电话,三声之内下属必须接听,以至于某副总裁洗澡都洗得很没安全感,让老婆拿着手机候在外面。
大家都说“安全感都是钱给的”,其实也不尽然。

5
王健林比许家印大4岁,下海也早4年。
1988年,王健林辞去办公室主任的位置,接手濒临破产的西岗住宅开发公司。
这是一步险招,因为至少需要100万来注资,虽然只是1%的“小目标”,可是对那时的王总还真不容易。
无奈他找了一家国企借了这笔钱,年利25%,还款期限5年。
那一年,国民老公刚刚出生,老王的孤注一掷让家人紧张地追问:
“万一失败了,聪聪的奶粉怎么办?”
王健林的处女秀是一个旧城改造项目,他粗略计算了一下,改造成本是每平米1200元,这也意味着,建造后的新房,如果卖不到1200元/米,就会亏本,而当时大连的房价仅为1100元/米左右。
初入地产界的王总很聪明地采取了高端路线,给新房配了洗手间、铝合金窗、防盗门……
在那个年代这种玩法实属罕见,档次上来了,价格自然可以订高一点:1580元/米。
令人想不到的是,1000多套房子,只用了2个月就销售完毕,王总一算账,足足赚了2000万。
从此家人再也不用担心聪聪的奶粉了。
只不过这点钱在房地产行业就是毛毛雨,老王很快发现要想在房地产业突飞猛进,就必须低成本拿到贷款。
于是他开始频繁周璇于各个银行之间,一向霸气的王健林有时也不得不亲自出面去求一些行长。
其中一位让王健林印象深刻,因为堵了他55次,办公室、小区里,王总甚至在他家楼下蹲了一宿,可那行长每次都是绕着走,最终还是没把款批下来。
日后,王首富曾多次在公开演讲时说起这事儿,往往还会补充一句:

“那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万达做大做强。”
语气中带着一丝强烈的不甘,其实怨恨有时是一种比希望还强大的力量。     

       赚了第一桶金的王健林带同事去香港游玩,站在维多利亚港的码头,海风微醺 ,王老板望着对面的君悦酒店,有感而发:
“人这一辈子就是应该有这么一栋楼,否则白混了……”
那时内地房地产业和香港基本还没什么联通,此时王老板大概也不知道君悦酒店就是郑裕彤的,就是这位香港富豪日后拯救了许家印。
这件陈年往事足以印证王首富日后的一句话:心和舞台是个逐渐放大的过程。
王健林刚创业,开会说3年后要做1个亿,手下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位斗胆说到:

“如果能做100万,就很不错了。”
实际上连王老板自己也低估了中国房地产的潜力,3年后一盘家底,竟然发现已经完成了5个小目标。
此后万达便进入到野蛮生长的模式,开始全国布局,
2000年,万达跻身全国房地产百强企业,总资产近百亿元。
舞台大了,心也大了,王老板这时发现赚钱不是个问题,如何持续赚钱才是个问题,如果一定要给“持续”加个期限的话,他觉得至少应该是100年。
在王健林的观念中,住宅房地产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住宅用地会越来越少,而大家的需求也是有限的,这都导致这个行业的风光不能持续太多年。
什么样的商业才能持续呢?
王老板想到了两样东西:消费和娱乐。
当时这样的眼光是很超前的:中国城市人口的收入提升,必然会带来消费升级。
不久的将来,大家一定想逛好的商场,想住好的酒店,想去好的游乐园,想去看好的电影,想像欧洲人一样去现场支持自己的球队……
而这些,是可以通过商业地产联结起来的。
现在看来,这好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可那是2000年啊,良叔还在吃5块钱的盒饭,搞不清楚麦当劳和麦当娜的关系。
所以,当王健林表示要把主要方向聚焦在商业地产时,万达众开疆元老们少有地表达了异议,总裁丁本溪说:

“何必啊,做住宅,只要能搞到地,钱轻轻松松挣到手了,何必搞商业地产那么麻烦的事儿呢?”

只是在万达内部,王健林的决定从来没有人可以撼动。
2002年,万达开了一场“遵义会议”,决定万达将以商业地产作为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
会议开了三天三夜,争议很大,很多人仍然觉得转型风险太大,别到时没法回头。
最后王总拍着桌子说:

“人家说,不到黄河不死心,我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
心不死的老王,带着万达来了场硬着陆,历经三年,当了222次被告后,终于奠定在商业地产的江湖地位。
除此还收获了一个副产品,据说万达的法务如此强大,大概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6
1992年,当王老板已经实现了5个小目标时,许家印也在舞阳钢铁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万元。
拿着这些积蓄,许老板便来深圳闯荡,在一朋友家住了三个月的走廊。
机缘巧合下,他进到一家叫做“中达”的贸易公司。
能说会道的许家印,不仅很快为公司搞来了10万元的生意,还深得中达老板的常识,3个月便被晋升为办公室主任。
可不要小瞧这个位置,迎来送往,许家印也由此接触到了很多有能量的人物。
无论何时,许家印一提起中达的经历,总会表达对老板的敬佩之情。
然而,他从未提及过老板的名字,总是以“老领导”和“老板”来代替,其实他说的是两个人。
“老领导”应该是当时中达的总裁黎志强,现在是深圳益田集团的总裁,房地产界的老前辈,只是为人低调,很少出头露面。
许家印所说的“老板”是指当时中达的董事长,一位客家籍企业家,更低调,不过却相当相当的厉害。
许家印即使成为首富后,一次过年,请前老板来看自己的项目,许家印携夫人着正装,早早地便在楼下恭候。
说这些,不仅是想表达许家印的为人之道,更想让你知道,当时中达并非是一个皮包公司,而是一家很有实力的企业。
许家印也蛮会运用这种实力,他向老板建议,和舞阳钢铁合作,从事钢材贸易,毕竟这条线对于许家印来说轻车熟路。
老板马上同意,于是中达出资60%,舞钢出资40%,一家名叫“全达”的公司,在深南中路的电子科技大厦成立,许家印成为主要负责人。
不得不说,牵线搭桥这种能力,许老板一直拿捏得死死的。
由于经营有道,许家印的能力得到老板进一步认可,又派他到广州开发房地产,那是1994年,许家印选在国庆节期间前往广州。
一台车挤了5个人,还有司机、出纳、业务员、勤杂工,那一天是10月9日,恰逢许家印36岁生日,都说本命年时来运转,对于许家印貌似还确实如此。
这应该算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恒大的未来,也是基于这次决定。
广州公司的名字叫做“鹏达”,他们接的第一个项目叫做“珠岛花园”,当时开立项会,工程师汇报项目情况,许家印很耐心地听完,然后问了一句话:

“容积率是什么意思?”
他确实是个门外汉,不过许老板却能很敏锐地察觉到房地产生意的核心:“快点,快点,再快点…..”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尤其是在房地产界。
快,才能迅速收回资金,再去圈更多的地,然后才能贷来更多的钱……如此循环往复。
一眼能洞察本质的人,命运确实会不太一样。
当时地产项目审批手续很麻烦,要盖108个公章,许老板想尽了各种办法,没多久就搞定了。
而且他还创造了当时房地产界的一个小奇迹:八个当年。
当年征地、当年报建、当年动工、当年竣工、当年售罄、当年轰动、当年入住、当年收益。
这种效率,虽然没有现在碧桂园的“456”那么牛逼,但在90年代初的地产圈,这项目绝对值8张S卡。
“珠岛花园”一战成名,2年里给公司赚了2个亿,也成为广州著名楼盘。
许家印优秀的表现,也让中达的管理层很满意,决定给他涨薪,每月工资涨到3000元。
虽然比许家印刚刚进中达时涨了6倍,可许家印觉得这与自己的贡献不成正比,于是找老板谈:
他简述了自己对公司的贡献,并申明了难处,自己拖家带口的,这点工资,连生活都有点困难。
老板耐心听完了他的心里话,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事已至此,许家印只能和老板友好地分手,他接下老板原来一家叫做“广州天帝“的公司,独自发展,第二年更名为:恒大。
后来,许家印说:

如果当时老板能给10万、20万的年薪,我就不会去创业了。

人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贡献,一定要有什么样的待遇,否则留不住人。

当然这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说的话,对于个人,其实过低的待遇,有时反而会降低你的决策成本,当你有新的机会,你会大胆选择,不会纠缠。
想起王朔小说里一位成功的北京地产老板,他也说过类似的话:

“但凡领导给我每月多加200块的补贴,我就不出来折腾了,当然我也不会有现在这十个亿的资产。”

7
1998-2008年,中国房地产迎来了黄金十年。
王健林在坚持走商业地产路线时,也发现“快”是房地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他在内部会议上多次说:
“快半拍,就是赢家。”
一开始万达做商业地产,是不进行土地储备的,从拿地到开工,一般都不会超过4个月。
而从拿地到正式开盘,一般4个月左右就能搞定。
但是,快也是有副作用的,尤其是商业地产,因为人家买的物业,要么用来出租,要么用来自己做生意,如果没有人流,一切都是白搭。
2003年,万达在沈阳开发了一个商业地产项目,300多个商户入驻,很快大家发现这是块鸟不拉屎的地方,根本没啥回报率。
于是商户联合起来,把万达告上法庭,最后虽然万达赢了官司,但王老板觉得有损商誉,于是让负责人务必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给商场加了个顶盖、建通道改扶梯、重新招商……几个大招下去,小几个亿的银子没了,然而,球用没有。
后来开会,有人说,要不把商场炸掉吧,这样就彻底了……
王总也为这事儿烦得一比,于是说:好吧,好吧。
“可业主怎么赔偿呢?”另一个人提出一个房地产业的终极问题。
“你们去谈,只要别太离谱就行!”王总已经烦得不得了了。
后来,每个业主得到了1.5倍的赔偿,距他们入驻已有3年,这么算,每年15%的回报率。
而王总一算账,从赔偿到重建,总共多花了16个小目标,在断臂这件事儿上,王总向来是认真的。
当然,这16个亿不是白花的,王总也悟出一个道理:商业地产不是植树,而是造林。
你只把鱼塘卖给别人怎么行?里面要有鱼苗啊……
当王健林顿悟这一点后,万达的商业地产开启了疯长模式,也创造了“订单地产”这个概念。
所谓“订单地产”,简单来讲,就是“招商在前,建设在后”。
假设你是一名商业地产商,你的思路大概是选一个好地段,把商场建得有逼格一点,然后利用各种手段做营销,想办法把商铺都租出去。
而万达的方法是,在建设前,先找几家特牛逼的合作商,比如沃尔玛、苏宁之类的,行话叫做“主力店”。
主力店和万达共同选址、谈好租金、装修风格等一系列细节。
与此同时启动招商,说要在这个地方建设一个购物广场,还告诉大家这里是沃尔玛、麦当劳、苏宁准备战斗的地方。
如果你是一家茶饮连锁店,你大概率会选择这里,因为你知道,这些牛逼商家的入驻,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客流,而你也知道,生意的本质就是流量。
订单地产的模式,还顺便解决了资金链的问题:

开发费用的60%都来自当地银行的贷款;

还有20%来自那些主力店;

加减乘除之后,你也知道了,万达直接投资比例仅为20%。
万达靠着“订单地产”模式,一路高奏凯歌,并在2013年把王总送上首富的宝座。
正如我一篇文章写道的,富豪的财富来源基本都是一个底层模式:
借到很便宜的钱,拿到有价值的资源,联结有分量的圈子,获得足够高的溢价。

8相比较王健林“订单地产”的模式,许家印的打法更为简单朴实。
就是大量举债,疯狂拿地,快速回笼资金。
1997年,许家印看中广州郊区的一块地,在珠海工业大道边,位置偏僻,没有配套。
只有一个好处:便宜。
而这对刚刚创业的许家印,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通过一番谈判,他接收了这块本属于工商银行的地段,并说服对方分期收取出让金。
然后又找银行申请出600万的贷款,500万支付首期,100万自用。
就这样,在6月8日金碧花园破土动工,8月8日便开始发售(预售),一个上午,323套房被一扫而空。
资金轻轻松松回笼8000万。
一直紧崩着弦的许老板,此时此刻感受到了像风一样的自由。       

 金碧花园一期
一年之后的6月6日,恒大又推出了金碧花园二期,虽然3500元/平米的价格比一期贵了700元,可仍然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252套房子,一下卖完。
当时恒大的一位高管感慨到:大城市的人,真的是有钱……
但是,许老板很清醒,他知道大城市的人再有钱,可地方也就那么大了,不但要面对万科、碧桂园、保利这样巨型的对手,本土的地产商水也很深。
这场仗不好打啊……
分析形势后中,许家印做出一个现在看来非常正确的决定:向二、三线城市进军。
不得不说,恒大的设计和营销人员也很给力,他们特别懂得二、三线城市人群的心理,每次推出的楼盘都带有一丝尊荣华贵,要不搞几个雕塑,要不整几个柱子,或者搞个喷泉。
总之给内地人的感觉就是:上档次。
正如当年内地中年男对梦特娇T恤的痴迷,这种乌托邦式的奢华感对他们有种莫大的诱惑。
我一位发小,在三线城市买了一套恒大的房子,他说,最吸引他的就是小区有个“天鹅湖”。
因为真的有天鹅,而且是两只黑天鹅,他从没有见过黑天鹅,恍悟间,竟然有种身在欧洲的感觉(其实黑天鹅在澳洲更常见)。
只是当他入住时,发现那两只黑天鹅已经不见了,不久,他无意中发现另一个恒大新开盘的小区中,出现了两只黑天鹅。
他略有伤感的说:“那两只黑天鹅,大概是演员吧……”
不管怎样,恒大进军二、三线城市的策略是非常成功的,那个年代正逢土地价格飙涨,而恒大囤积了大量的土地储备,2008年总量达4578万平方米,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一哥。
当然,这么大的手笔,代价就是需要钱,需要许多许多的钱……
2006年,恒大接受了三家著名投资机构4亿美元的出资,代价是8亿可换优先股,还签了一个阶梯协议,简单意思就是,恒大上市越晚,给出的“利息”就越多。
之后,恒大又分别找瑞信和美林贷了5.8亿的款,而此时恒大有41多亿的到期账款,除此还有大批需要支付的土地出让金。
另外全国37个项目,有33个在建,每天都能听到烧钱的声音,资金缺口高达120个亿。
只有上市,才能彻底解决问题,2008年初,恒大首次启动赴港上市计划,却遭遇金融风暴,投资报价和期望值差太远,上市只能搁浅。
无奈之下,许家印只好找地产前辈王石求助,希望万科能出手相助。
王石看着这个比自己小7岁,比自己晚入行13年的后辈,拍了拍他的肩,鼓励他要挺住,然后十分干脆地拒绝了他。
多年后,万科面临被宝能系恶意收购,焦灼之时,许家印斥资300多亿入股万科,成为主导这场战役的决定性力量,据说当时王石很紧张,分不清对方到底是敌军还是友军。
这是8年后的事情了,彼时的许家印,已经羽翼颇丰,恒大也已经全面超越万科。
只是2008年对许家印是一个天沟,要不说成大事之人,必有过人之处,许老板长袖善舞的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恒大地产因为需要经常邀请香港明星助阵,许老板也因此认识了英皇老板杨受成,在他的牵线下,许家印也认识了不少香港资本大鳄,其中就有新世界集团的郑裕彤。
许家印想和郑老疏通关系,可是遗憾地发现,语言不通,许家印胡辣汤味的普通话虽也正宗,但是郑裕彤的叉烧粤语更地道,对于普通话,郑老完全“唔识听,唔识讲”。
不过许家印很快找到全世界的通用语言:

扑克牌。
郑裕彤酷爱“锄大地”,于是许家印便天天陪着郑老“锄大地”,过程中发现郑老的儿子郑家纯喜欢“斗地主”,于是许老板白班陪郑老,晚班陪郑少。
会玩,也是一种生产力,没多久,郑裕彤便联手科威特投资局、德意志银行和美林银行等投资机构,总共斥资5.06亿美元入股恒大。
再加上恒大连续开工18个项目,并75折销售,迅速回笼资金50亿,2008年的坎,就这么过去了。
当然郑裕彤对许家印的帮助并不只是给钱,2009年11月恒大香港成功上市,郑老公开表示支持,并宣布出资5000万美元进行认购。
与此同时,刘銮雄、李嘉诚、杨受成等香港大佬也都纷纷宣布认购恒大股份,恒大炙手可热,而许家印也一飞冲天,身价达422亿。
那一年富豪榜的官方排名中,比亚迪的王传福是第一名,身价是350亿,那时许家印已是无冕之王,直到8年后,才实至名归。
但是,许老板非常排斥首富的称号,他曾发出过灵魂质问:

“为啥要做首富,做了首富有啥好处啊?”

他甚至会投诉那些给他戴首富帽子的媒体。
同样的,王健林对富豪榜也一直是死亡凝视,他对采访他的杨澜说:

“大家都说中国富豪榜就是个杀猪榜啊……”
呃……大大方方承认自己很富有,就真的这么难吗?
不难吗?难吗?不难吗?难吗?……
没事儿,我就问问……

10
在许家印完成上市目标时,万达正在完成自己的第三次转型:
从房地产企业向文化企业转型。
按照王健林的判断,“只有文化产业才是没有天花板的行业”,那时万达已经在国内建设经营多个院线、儿童游乐园、主题公园、酒店,每逢黄金周,每个项目的客流量都以百万计算。
然而,王健林却意识到,万达在这条路上还有一个巨大的缺陷,那就是没有优质的IP
如果万达有米老鼠、唐老鸭、钢铁侠、绿巨人这些IP,万达才能拿到文化产业的长期饭票,甚至干掉迪士尼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IP打造”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软肋,比较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去国外买IP,更好的办法是把制造IP的公司也一同买下来。
而那时万达也正在准备全球布局,因此他们瞄准了美国的第二大院线。
2012年5月,万达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MC(美国多厅影院公司),这一步棋,其实走得蛮有章法。
收购后,万达不仅让AMC扭亏为赢,还在第二年把AMC弄到纽交所上了市,融了4亿美元。
美国人搞不成的事儿,中国人搞成了,这也让王健林在美国电影圈出了些小名。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电影公司都要和院线打交道,你拍的又不是FBI警告的小电影,总要公映吧。
所以,万达希望通过AMC院线好去接触美国的影业公司,最后能收购美国六大影业公司其中的一个。
迪士尼、华纳兄弟、福克斯、环球影业、派拉蒙、索尼,这六大影业,万达每家都挨个谈了一遍,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黄了。
王健林亲自参与了三个,2015年9月,他去拜见华纳的CEO杰夫·比克斯,这哥们是个老江湖,旗下有HBO、CNN,是美国最大传媒娱乐集团的掌门人。
王总快人快语,刚刚寒暄完“吃了么”,第二句就是:

“我有兴趣投资你们。”
杰夫·比克斯短暂的错愕后,面无表情地回道:

“咱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需要钱。”
谈判就这样草草结束。
不到1个月,王健林又开始接触福克斯影业的控制人默多克,这老爷子因为娶了邓文迪,而被广大国人知晓。
那时默多克正好访华,于是王健林便把默老安排在万达索菲特酒店,给予最高规格的接待。
当晚谈得很愉快,只是默多克表示并不想卖掉福克斯,王总想说服他,可是谈着谈着,默多克突然没了声音,王总定睛一看,原来老爷子在椅子上睡着了。
王总把默多克送上车时,和手下嘟囔了一句:“我才不要干到那把年纪。”
1年后,王健林终于找到机会拜访迪士尼的董事长罗伯特·艾格,这哥们是“好莱坞最有权力人物”排行榜上NO.1,默多克那么牛逼也才排老二。
两人相见的时间是2016年10月23日,就在5个月前,王健林在《对话》栏目中怼了迪士尼一把:

“迪士尼不该来中国,只要有万达,迪士尼十年到二十年之内盈不了利”。

当王健林来到罗伯特·艾格的办公室后,艾格没有说话,而是拿出一沓报纸放在了桌上,那正是王健林抨击迪士尼的报道。
整个房间都弥漫着尴尬的气息,收购当然是没有谈成,不过两人也算是冰释前嫌,几天后,王健林还去上海迪士尼参观了一下,此后王总再也没挤兑过迪士尼。
总之,6大影业万达一家也没收购成功,却成功收购了新秀“传奇影业”,也算是弥补了一些遗憾。
而且,万达在并购“院线”这条路上突飞猛进:

2016年7月,9.21亿英镑并购欧典院线。


2016年9月,与美国MPG院线达成战略合作。


2017年1月,又以9.3亿美元并购北欧院线(NCG院线)。

一系列并购后,万达在北美和欧洲15个国家拥有超过千家电影院,12000多块银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
北美市场每4张电影票,就有1张是万达AMC院线的,院线是电影的变现通道,万达相当于扼住了美国电影市场的咽喉,这实在具有杀伤力。
当时,万达在美国举办了一场“中美电影高峰论坛”,王健林出席,好莱坞六大影业公司的董事长全部前来捧场,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即使美国总统来访,这6个大佬也没一同现身过。
可以想见万达当时在好莱坞已经举足轻重,这也引起了美国民粹人士的反对,曾有16个议员写信给奥巴马政府,要求限制万达的发展。
当时好莱坞的落日大道上,还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广告牌,鲜红的背景色,上面写着“中国拥有AMC”,下边列着一个网站,专门收集反对者的意见。
那段时间是万达最为辉煌的岁月,除了影业,万达还布局文旅产业,收购英国游艇俱乐部、美国铁人三项赛公司、入股马德里竞技……还在全球拿下很多不动产。
而王健林也一时风头无两,甚至成为哈佛大学的坐上宾,这也为万达日后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11
在王健林入股马德里竞技足球队不久,他当嘉宾,参与一栏节目。
主持人问:

当得知万达入股马德里竞技后,许家印公开表示,在欧洲买一个一流俱乐部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是把自己的球队打造成世界一流的俱乐部。

您对此如何回应?

老王很动容地问:“许家印真的说过这话吗?”
随后又有些不快地说:“我俩这么熟,他这么说,对我不太友好,我们以后怎么相处啊….. ”
我还专门去查了一下,发现许家印是说过类似的话,但是是在恒大足球队内部动员会上,大概意思是:
你们都是最优秀的,我宁可花钱在你们身上,把你们打造成一流强队,也不会去欧洲买支球队……
人家这么说就是给球员打打气,根本没有指向王健林的意思,结果到了节目上,变成了对“万达入股马德里的回应。”
想起另一次撒贝宁在节目上问王健林:
“你曾说,只顾爬山的董事长,是带不好企业的,是不是说王石啊?”
老王赶紧说:“我可没说过这话,我只讲过如果自己爱好太多,就做不好企业”。
然后他斜眼瞅着撒贝宁说:

“你在挑拨我们,你不厚道…..”

你看,媒体就是这么爱挖坑,商界一半的爱恨情仇就是被媒体人挑起来的,突然理解为什么现在王健林要远离媒体了。
许家印一开始就很明白,从来不接受媒体一对一的采访,更没参加过什么节目。
但是许家印却很懂得利用媒体传递自己想要传递的消息,比如传递“内向发展”的策略。
2010年3月,恒大大手笔收购广州足球队,并把恒大足球队打造得如日中天,许老板也因此被媒体奉为英雄。
与多年前王健林炮轰足坛,愤而离去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
而这种反差,恰恰也是许家印与王健林扩张路线的分野。
虽然许老板也提倡“房地产、金融、旅游、健康”多元发展,虽然许老板早期也曾协资本走出国门,但是恒大的扩张版图最终几乎都还是限定在国内。
而且,作为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吸收资本,在境内发展,无疑会被喜闻乐见。
2012年,美国做空机构“香橼”发报告,称恒大股本为负360亿元,已资不抵债,许老板义愤填膺地说:

“我们一定要彻底打夸侵略者,捍卫东方企业的尊严!”
许老板的呼吁,得到了广泛的响应,香港监管方也对这家著名的做空机构进行调查,后来发现“香橼”仅有一名员工,既是创始人,也是报告的撰写者,名叫莱福特。
莱福特也得到了应有的处罚,5年内不得从事香港地区的业务,并归还做空恒大所赚取的巨额利润:

160万元港币。
历史告诉我们:做空恒大,必有代价。
许家印曾说:“我和恒大的一切都是Party给的”,而恒大投资排球、足球、实业,以及新能源车似乎也都是在对这句话进行的诠释。
王健林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

发自内心感谢党和政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今天的万达。

只是这句话,讲的有点晚。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还是要讲个火候。

12
如果要选择商界最任性的大佬,我会毫不犹豫地投票给王健林。
2016年,王健林认为万达商业(03699.HK)在港股的市值太低,一气之下,他决定将港股退市,准备回归A股。
这不仅意味着,万达关闭了海外融资的通道,而且万达还要全面回购已发行的H股,大概345亿港币。
此时万达的资金链已经有些吃紧。
2017年,雄心勃勃的万达试图拿下马来西亚的大马城项目,同时参与竞争的还有中铁集团。
事实证明,选择对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最终万达败走麦城。
没多久,银监会对万达、海航、安邦、复星等“外向扩张”的企业进行风险排查,这导致万达在境内融资也变得异常艰难。
而万达无数个项目仿佛一台台碎钞机,没多久,王健林发现,子弹真的快打完了。
再任性,也得吃饭。迫不得已,王健林准备变卖一些项目,在王健林心目中有能力接的人,大概就三个:王石、孙宏斌,还有许家印。
阴差阳错,王健林先找到孙宏斌吃了一顿饭,说想卖掉13个文旅项目,第二天还要找许家印谈。
孙宏斌说:“别找家印了,我全接了。”
此后孙宏斌还拉来了富力地产的张力,接下万达70多个酒店。
虽然在签约现场一度闹得不太愉快,有人在争吵,有人摔了杯子,但是最终,王健林还是以437亿卖掉13家文旅城,199亿卖掉了70多家酒店。
这笔合计636亿的收购,大概是中国近代商业史上最大的一笔。
此后,万达也开始频频变卖资产,只留下核心的商业地产。
于是,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今年疫情,又是火上浇油,无论是院线,还是商管,万达都受到不小打击。
王健林的个人财富也随之快速缩水,早已跌出了前10,在2020年百富榜上只能勉强排进前30。
王健林有可能东山再起吗?
当然有可能,如果万达商业在A股主板上市的话,只是IPO的队排得有点长……
同样为上市烦恼的还有许家印。
当年,宝能系准备收购万科,王石吓得连回田小姐信息的心情都没了,许家印斥资363亿收购万科14.7%的股权,成为万科第二大股东,足以左右万科的命运。
关键时刻,恒大把所有股权打折转让给了深圳地铁,最终结束了战斗。
王石和其团队得以留存,而深圳国资委也顺利阻止了门口的野蛮人。
恒大转让后,赔了70多亿,看似亏本生意,其实有另外的算法。
恒大一直希望找一家干净点的公司借壳上市,而A股上市公司“深深房”是最理想的目标,深深房和深圳地铁拥有同样的控股股东:深圳国资委……
草蛇灰线,你可明白,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博弈。
只是一晃四年过去了,深深房停牌也停了四年,借个壳,借到望穿秋水。
4年啊,生个娃都能打酱油了,就算恒大不急,投资恒大的人也该急了。
比如,苏宁。
4年前,苏宁的张近东不仅用2.7亿欧元买下了国米70%的股权,还向恒大战略投资了200亿元,占股4.7%。
为此,许家印还带领核心团队去和张近东喝了一场大酒,两人交杯的照片,就是那时拍的,只是近期突然流传开来。
但是,生意人终归还是要讲生意的,投资当然也是要讲回报的。
据新浪财经报道,9月18日,苏宁相关人士在投资者会议上表示,若明年1月份恒大地产不能如期在境内重组上市,苏宁计划行使相关条款,要求拿回200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资金。
此事没几天,一张恒大的求助函,蹊跷地流传出来,震惊了整个商界。
恒大反应很激烈,称该文件系捏造,并报案处理,还提供了很多佐证,表示自己并不缺钱。
这事儿联想空间很大,访间传言也很多,一份证据说一份话,不能瞎说。
只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无论恒大差不差钱,在新形式下,房地产业都比往年更难过一些。
恒大2019年财报数据显示,年末净借贷比率为159.3%,比2018年的151.9%还有攀升。
借的钱,终归还是要还的……
而许家印本人的财富,比他当首富那会儿减少不少,2020年的福布斯榜,更是跌出了前3,只排名第5。
当然,无论许总还是王总,之前就曾多次强调,他们不在乎这个。
由此看来也是件好事儿,两人终于彻底摘掉了首富的帽子,不用为这个光荣称号而烦恼了。

13
前段时间,哈佛大学的肯尼斯·罗格夫教授发表一篇论文,说:

过去30年,中国房地产和相关行业对中国GDP的贡献是29%。

作为地产行业的两位翘楚,王健林和许家印交替坐上首富宝座,也足以印证那个烈火烹油的30年。
两人作为中国第一代创业者,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坚韧、强势、雄心。
然而,两人似乎又拥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核。
许家印在一次“恒大新能源合作峰会”上,少有地长篇演讲,他讲了恒大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三字经:

买、买、买

合、合、合

圈、圈、圈

大、大、大

好、好、好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

敢投入,才能获得好的资源

想办法与更多人合作

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朋友圈

做大事,不要做小事

名声一定要好

我觉得,这5组三字经完全可以看成他人生轨迹的写照,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实用主义的入世。
与此相对,纵观王健林的生旅,貌似更具有一种理想主义情结,近期他写了一首诗:

商战经年财富雄, 

向来万事皆成空。

唯有余生管行善,

一片净土十世功。

很有禅宗的味道,很出世。
诗落款时间是2019年,而许家印那次讲话也是2019年。
时空轮转,光阴坍缩,30年前,王健林刚刚接手了人生的第一个项目:西岗区北京街旧城改造。
此时的他,只希望别搞杂了,最起码要保证聪聪的奶粉,当然3年能赚1个亿就更好了。
而30年前的许家印,正在拍摄一个名叫《热处理在前进》的专题片,他想借此在舞钢大展拳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迎来人生进程的突变,蓦然醒悟,你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聚光灯下。
我们也不知道,一段旋律的走低,是谢幕的前兆,还是高潮的铺垫。
我们只知道,岁月如潮,一切的一切,终将变成时代的注脚。     

-END-

参考文献:

《王健林:首富、老板、文青、父亲四张面孔》–环球人物

《首富王健林》–郭宏文

《恒大许家印》–徐亚辉

《鲁豫有约》–凤凰卫视

《许家印:先花钱,再挣钱》–尹洁

《开讲啦》–中央二套

《许家印的太康往事》–前哨

《坐不稳的许家印》–倪文

《创变:高群耀与时代巨人共舞的40年》–徐昙

《老战友忆亚洲新首富王健林的军校岁月》–澎湃新闻

《王健林创业30年:江湖夜雨,浮浮沉沉沉沉沉》–最人物

《杨澜采访王健林》–凤凰卫视

《所有人都在找墙角》–雪贝财经

《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许家印的讲话

作者简介:良叔,百万用户新媒体创始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2FLWcBiyv9t27kY0eB09-Q

林丹的商业版图

赛场外,林丹也在致力于打造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作者 | 郭福瑞

来源 |  体育大生意

(ID:sportsmoney)

7月4日,即将年满37岁的中国羽毛球巨星林丹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声明,深情地宣告结束其长达20年的国家队生涯。

据了解,因年龄增大而导致的竞技能力下滑和长年征战赛场所累积下的伤病是林丹从国家队退役的直接原因。进入东京奥运周期后,林丹的成绩不如往昔,并且东京奥运会因新冠疫情而延期一年,这让“高龄”的林丹愈发感到备战的艰难,最终,林丹选择将国家队生涯定格于此。

林丹的商业版图

林丹国家队退役声明

尽管无缘第五次参加奥运会,但这丝毫不影响林丹在羽坛独树一帜的地位。过去20年中,他曾两夺奥运会男单冠军、五次问鼎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男单冠军;作为主力队员,为中国队夺得过6次汤姆斯杯冠军、5次苏迪曼杯混合团体赛冠军,其所拥有的20个世界冠军头衔迄今无人企及。林丹还是羽毛球历史上唯一一个全满贯球员。毫不夸张地说,他是羽毛球领域内当之无愧的天王巨星。

赛场外,林丹也在致力于打造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他曾与Oakley、万宝龙和尤尼克斯等众多品牌合作,曾曾投资咖啡馆、打造个人内裤品牌“intimeate by LIN DAN”,也曾因出轨事件导致个人形象一落千丈、商业价值大幅缩水,如今,他与妻子谢杏芳勠力同心征战商界,也梦想着走进娱乐圈、时尚圈,林丹人生下半场的帷幕正缓缓拉开。

曾代言Oakley、万宝龙等诸多品牌

与尤尼克斯签下10年1亿元长约

在众所周知的出轨事件前,林丹个人形象堪称完美。一方面,林丹在赛场屡创佳绩,无论是其颇具观赏性的打法,还是获胜后脱衣敬礼的动作,都凸显了十足的男子汉气息,备受球迷喜爱追捧,他甚至也被粉丝认定为战神一般的人物;另一方面,林丹与国家队队友、女子羽球王牌人物谢杏芳伉俪情深,这一点也曾被外界传为佳话,深受完美爱情主义者推崇。

曾经如此完美的形象让林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品牌的宠儿,其中不乏知名大牌,例如万宝龙、Oakley等等。而据此前媒体报道,2015年时,尤尼克斯更是与林丹签下了一份长达10年,价值1亿元的天价合约。坊间传闻称,当时合约中硬性规定林丹要穿着尤尼克斯装备参加东京奥运会,这也被外界认为是林丹迟迟未退役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林丹还曾有大量的商业代言合同,品牌隶属品类非常丰富,包括红牛、东风日产、绿箭口香糖、李宁、百事可乐、361°、欧莱雅、吉列剃须刀、佳得乐、金龙鱼万宝龙在内的诸多品牌都曾和这位羽坛一哥合作过。有统计显示,林丹一度同时拥有20个赞助代言合同。

但2016年时,随着林丹在谢杏芳孕期内出轨事件被曝光,林丹昔日阳光、直率、模范丈夫等好男人形象尽毁,这也让他的商业代言之路受到沉重打击。当时媒体报道称,有意和林丹签约的品牌在丑闻曝出后取消了签约计划。

当年11月初,谢杏芳顺利产子时,林丹发微博感谢妻子的同时,也与三个赞助商尤尼克斯、Oakley以及万宝龙互动。但在那之后,Oakley以及万宝龙的官方微博中再也没有出现林丹的信息,而至今,林丹微博中唯一保持互动的品牌只剩尤尼克斯。

可见,婚内出轨不仅让众人对林丹粉转路、粉转黑,赞助商们也纷纷退去,林丹的商业价值因而大幅缩水。再加上因年龄增大而导致的竞技状态下滑、成绩下滑,近几年林丹的商业代言难以重返往日盛况,除了延续与尤尼克斯的合同外,林丹没再接到大单。仅仅是今年5月,林丹和妻子谢杏芳共同成为了诺贝尔瓷砖品牌的家庭体验官。

曾投资咖啡馆、创立内裤品牌

商业代言之余,林丹在过去几年中也在尝试投资、创业、当老板。2014年3月,林丹和家人在北京soho尚都为豪丽斯咖啡北京林丹店剪彩。林丹投资咖啡馆的缘由十分甜蜜,是因为妻子谢杏芳喜欢喝咖啡。

当时林丹还对媒体表示,希望在全国更多的城市能够开设豪丽斯咖啡林丹店,让自己的球迷能够有地方聊聊天,而在外地比赛的时候也能在自己的咖啡店里跟球迷见面。不过,这个愿望并未成真,甚至如今在美食搜索APP中已经无法检索出豪丽斯咖啡北京林丹店的信息。

随后一年,林丹推出个人内衣品牌——“intimate by LIN DAN”,品牌的线下旗舰店落户到成都,并且还在成都创办了一场男士内衣时装秀“林丹的秘密”,这被外界称作是男版的维密。

林丹非常看好这个品牌的前景,花费了将近一年来筹备品牌的实体店和天猫店,据了解,“LIN DAN”品牌花在设计、制版和批量生产第一批产品上的投入就超过了500万。林丹自己还亲自上阵,为品牌拍摄半裸的宣传海报,足以见得他对于自创品牌的用心。

起初,Intimate by LIN DAN市场反馈不错,此前一条188元的内裤在天猫月销售量过千,有媒体借此粗略估算,光是天猫旗舰店,该品牌内裤的月收入将近65万元。但同样遗憾的是,如今Intimate by LIN DAN也已销声匿迹。虽然无从考证,但这两笔投资或多或少都受到出轨事件的负面影响。

名下关联十余家公司

与谢杏芳打造母婴品牌

不过,林丹仍然在投资界打拼。企查查平台显示,目前林丹直接控股的公司有5家,其中,有三家的注册资本达到1000万元。算上间接关联公司,林丹名下关联公司十余家,主要涉足投资、体育和商贸等方面。

林丹的商业版图

林丹关联公司图(图片来自企查查)

在五家直接控股公司中,林丹国际体育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已经注销,而上海创领体育策划工作室是Intimate by LIN DAN背后隶属的公司。较为活跃的是另外三家公司,并且这都与林丹妻子谢杏芳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深圳新创领投资有限公司和深圳单戈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均为谢杏芳。

林丹的商业版图

林丹关联公司图(图片来自企查查)

根据企查查平台提供信息,深圳单戈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方向为体育产业,控股的三家公司均与羽毛球、体育产业相关。今年6月时,谢杏芳以丹辉(广州)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的身份,在广州为超级丹羽毛球青少年教育培训基地揭牌,此举也在实现林丹此前提出的“推广羽毛球”的愿望。

而深圳新创领投资有限公司则与谢杏芳创立的母婴品牌杜芬紧密相关。2017年,在家相夫育子多年的谢杏芳成立杜芬品牌,以品牌创始人的身份重回大众视野,林丹随即成为杜芬品牌的首席创意官,多次出马为妻子站台。

去年12月,杜芬品牌迎来重要的合作伙伴,广药集团旗下王老吉药业与杜芬国际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合资成立广州杜芬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据悉,新公司专注于家庭营养与健康,研发打造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为更多家庭提供健康营养产品。这也让杜芬品牌提前抢占了大健康的风口。

杜芬创立时,林丹曾表示,谢杏芳现在除了是妻子,是小羽的妈妈,还是他工作上的伙伴,也可以说是领导。如今,林谢夫妇二人在生意上更加唇齿相依。

未来或转战娱乐圈、时尚圈

阔别了羽毛球赛场后,林丹的选择非常多元化,不仅是投资和体育赛道,或许他还另有计划。

去年11月,在接受前辈邓亚萍采访时,林丹透露退役后有意转战时尚圈,他表示自己对于服装与设计行业很感兴趣。这其实并令人意外,林丹帅气阳刚的外表让他拥有立足时尚圈的天赋,近些年他也屡屡成为时尚杂志模特,他的性感帅照屡屡被放在杂志封面。

在服装设计领域,林丹也多有尝试,不仅是推出自己的内裤品牌,加入尤尼克斯后,林丹也在思考着打造个人品牌。2018年全英公开赛期间,在与国家队装备赞助商李宁协商后,林丹穿着个人品牌LD系列的服装征战比赛。

前些年,林丹曾明确表示,如果不打羽毛球了,最想进军文化娱乐产业。这几年,在训练比赛之余,林丹逐渐成为综艺跨界的常客。他曾与零点乐队主唱周晓鸥一起录制过唱片,在《十二道锋味》中与谢霆锋一起搭档,还在《最强大脑》和《吐槽大会》等综艺节目中担当嘉宾,最近,林丹又成为了湖南卫视《运动吧少年》节目的“运动领队”。

总而言之,林丹已经为他退役后生活做了详实的铺垫,或者说已经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版图,如今少了运动员本职工作的他拥有更充裕的时间,这可以让他大胆地寻找新赛场。林丹作为运动员的人生上半场极为辉煌,而他的下半场将以何种身份度过?是投资圈精英,还是娱乐圈翘楚?答案令人期待。

林丹的商业版图
 

闲人段永平

闲人段永平

在中国企业家里面,段永平是一个异类。
 
如果说接手一个十几人的亏损小厂,把它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很多企业家都能做到的话,那么,放弃“小霸王”,另起炉灶做出“步步高”,并做到如此成功的地步,就不是多少人能做的了。
 
从90年代后期以来,步步高的若干个产品都做到全国第一,却一直不急着上市,这份克制力也极其罕见。
 
步步高开枝散叶,直接孵化出OPPO、vivo,间接孵化出一加,这种模式也是全国少有,更别说拼多多也和段永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也有不少其他公司在某些领域有“黄埔军校”之称,但它们大多都是内部人辞职出来创业,而不像步步高这样像有丝分裂一样在母体上孵化出子体,并且很好地把母体的基因传承下去。
闲人段永平
细胞的有丝分裂/图源:Wikipedia
 
而段永平40岁就退休,身为公司董事长,却只顾带小孩、玩投资、做慈善、打高尔夫,一年就回国一两次,电话也不打几个,更是绝无仅有。
 
他从实业家的角色中退出,又作为投资人,通过投资网易、UHAL、GE等大赚特赚,被称为“段菲特”,这也是前无来者。
 
由于他的刻意低调,绝大多数普通人,都不知道成龙的“望子成龙小霸王”、李连杰的“世间自有公道”、猥琐男的“喂,小丽啊”、小女孩的“哪里不会点哪里”,都出自段永平的手笔;更不知道小霸王、步步高、OPPO、vivo、一加、拼多多,背后都站着同一个人。
闲人段永平
自拍也要搞得很模糊的段永平/图源:段永平微博  
 
段永平,就是一个谜,被一些人称为“中国最神秘富豪”。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一下,59岁的段永平,背后都有哪些传奇故事。
 
 

01

 
1960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江西泰和人段锡明的日子,和全国人民一样,都不好过。
 
那时,粮食供应极其紧张,而段锡明的妻子彭建华又怀有身孕,不知道这灾荒何时才能到头。
 
好在,过完年,生活给了夫妇俩很大的安慰。
 
1961年3月,他们家新添了一个小男孩,生得虎头虎脑。或许是为了孩子永远平安,或许是为了国家永远太平,他们给孩子取名为:段永平。
 
也是那一年,段锡明夫妇双双进入了江西水利电力学院(现南昌工程学院)当老师,捧上了稳稳的铁饭碗。
 
小家庭的日子,终于好过起来。
 
可是,当小永平在校园里无忧无虑地长到5岁时,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那一年,伟大领袖发出了著名的“五七”指示,段锡明夫妇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后在那里一待就是五六年。
闲人段永平
当时的宣传画/图源:7788.com
 
年幼的段永平,也跟着父母下乡,在井冈山下度过了自己的小学时光。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段永平上的小学是混合班,1-3年级合并上课,教室极其破旧。除了语文数学外,学校还教“赤医课”、“农机课”、“气象课”等。
 
小小的段永平也要跟着大人插秧、割稻子,忙得没日没夜。但有时候也很快乐,例如和小伙伴一起到河里抓鱼,每次抓到一条鱼,是最开心的时候。
 
就这样有苦有甜地过完童年,段永平成了一个顽皮孩子,用小石头打鸟,打人家的鸽子、玻璃窗的事儿没少干,练就了百发百中的本事。他虽然个子不高,却长得很壮实,在军事训练中,扔手榴弹能扔60多米。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抓革命思想。段永平成为“学毛选积极分子”,心中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井冈山道路通天下,毛泽东思想照全球。
 
但是,对段永平以及当时的中国青年而言,如何才能“通天下”,却是谁也不知道。连整个国家都处于迷茫之中,何况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呢。
闲人段永平
那个年代的照片
 
1977年,一代人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机,那年10月,国家宣布恢复高考。
 
段永平的生命里燃起了曙光。虽然在刚上小学时就赶上了文革,可谓“最不幸的一代人”;但高中毕业时刚好赶上恢复高考,又可谓当时“最幸运的一代人”。
 
考上大学,成为段永平的全部目标。
 
1977年11月,16岁的段永平与570万考生一起,参加了这个国家已经久违多年的高考。
 
可惜的是,在干农活、摸鱼虾、学毛选和调皮捣蛋中度过青少年时光的段永平,成绩一塌糊涂,4门科目加起来,才80多分。
 
从燃起希望到希望破灭,前后也就两个月。
 
闲人段永平
但段永平没有痛苦多久,他很快又投入了新的奋斗。考上大学,是他此时唯一的人生目标,不管前路多少困难,都阻挡不了他改变命运的决心。
 
他开始没日没夜地投入学习。虽然学习非常艰苦,非常累,但这种朝着目标前进的感觉,却让他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快乐。
 
1978年7月,段永平再次走进考场。
 
这次,他的成绩,仍然是80多分。
 
不同的是,这次“80多分”,是每门的平均成绩。这一年考试是考5门,段永平总分达到400多。
 
段永平成为他们学校唯一一个考上本科的学生。而且考的还不是一般的本科,而是:浙江大学!
 
这段高考经历,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也给他建立了强大的自信:我只要认准了想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1978年9月,段永平来到杭州老和山下,进入浙江大学无线电专业学习。
 
那一年,他17岁。
 
 

02

 
刚进大学的段永平,完全是一个土包子。
 
当时,他奉母命,来杭州拜访舅舅,要给舅舅打一个电话。可是,来到打电话的地方,研究了十几分钟,就是不知道电话该怎么用。
 
后来,还是通过观察别人是怎么打的,他才学会。
 
谁也想不到,这个第一次和电话打交道,就遭遇如此尴尬的人,日后将成为中国无绳电话大王,以及OPPO和vivo两大畅销手机背后的男人。
 
一般人都是在高中时过得痛苦,到了大学就放飞了自我。而段永平则刚好相反。
 
高考时,他知道自己要考大学,每天给自己安排得很充实,然后一天天接近目标,这个过程让他很快乐。而大学时,他失去了人生目标,不知道干什么好。
闲人段永平
 
若干年后他回忆道:
 
“我人生中最不能忘怀的第一个经验就是高考。……那时候上大学的概念是什么?是一切。所有的人生目标都浓缩到这里,我段永平恨不得用一切聪明智慧和时间来换取这张入场券!
 
可连我自己都难以想象的是,当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刹那,我的内心却突然变得非常平静,甚至有一种从未经历过的迷茫。我觉得桃子变味了。我是在瞬间悟到了‘人生的乐趣在于它的过程’这一道理的……”(见《段永平:本色英雄》,原载《赢周刊》,记者陈红云)
 
当时很多人的梦想都是当科学家,但段永平环顾周边,看到比他牛的同学多的是,不想往科学家的道路上挤。而中国的商品经济也还没有开始大发展,所以段永平也不知道未来还能干嘛。
 
1982年,段永平大学毕业,被分到北京电子管厂,月工资46元。与他同一年分到这里的,还有来自杭州电子工学院一位叫王东升的人。
 
北京电子管厂是国有企业,段永平能进来,等于拥有了当初父母梦寐以求的铁饭碗。但是,与父母在一个单位一干就是三十年不同,段永平干了3年,就觉得厌倦了。
 
他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跳出了国企。
 
和他同年进来的王东升则继续留在这里工作,在苦熬10年后,受命接管濒临倒闭的电子管厂,并将其改制为京东方,日后创造了京东方的“光变传奇”。此是后话。
闲人段永平
北京电子管厂老照片
 
段永平在人大就读期间,有了第一次商业尝试——贩卖章光101生发剂。尽管没有赚到多少钱,但是做生意的过程却激发了他浓厚的从商兴趣。只不过,他不大喜欢这种倒买倒卖的方式。他心里想的是:如果我自己有一家企业,那该多好啊!
 
那几年,最令他痛心的,是父亲于1987年在北京病逝。段永平年少时,因为家贫,父亲还要向邻里借钱供他读书。而现在,自己尚未立业,父亲就撒手人寰,给段永平留下终身的遗憾。很多年以后,段永平以父亲的名义,在南昌工程学院捐建了一座图书馆。
闲人段永平
南昌工程学院段锡明图书馆/图源:江西教育网
 
硕士毕业前,段永平本来有机会留在北京,有几家很不错的单位都愿意招录他。但是,他发现这些单位的官本位思想都特别强,夸奖单位有多好,都是说:你看,谁谁谁(某大领导)的儿子都在这儿。
段永平想,我就是平头百姓的儿子,在这种单位,感觉很不自然,还是算了。于是就没去,转头到了天高皇帝远的南方。
 
后来有人说,段永平真傻,北京户口值一万多块钱呢,就这么不要了,多可惜。段永平笑笑说,这有什么可惜的,以后如果想要,我再花一万多块钱买回去不就完了。
 
他决定到离商业最近的地方去——当时, 他连硕士论文都还没交,所以后来连硕士学位证都没拿到。他的最高学历,一直就是浙江大学本科。
那个年代,最火热的地方,一是海南,二是广东。他先到海南跑了一圈,觉得氛围太狂热,看着不大靠谱,于是就到了广东珠三角。
 
到广东之初,他先是进了一家看起来欣欣向荣的公司。这家公司有几百名员工,老板的目光很大,1988年一年,就新招了150多个本科生,50多个研究生,高学历人才密度比北京很多科研单位都高。但段永平感觉老板虽然招了这么多高学历人才,用起来却不大尊重,而且自己在这里很难发挥所长,所以很快就离开了。
 
经同学介绍,他进了中山市怡华集团下属的一个小工厂。
 
这家名叫“日华电子”的小工厂,生产家用电视游戏机,由于经营不善,一年亏损200多万。段永平加入的时候,总共只有十几条枪,账上共计3000多元资金。
 
以段永平当时浙大无线电本科毕业、在人大读过经济学研究生,又在北京电子管厂干过的资历,在日华电子简直光芒万丈,加上段永平本身能力就很强,怡华集团的老总陈健仁很快就慧眼识英,让他担任了日华电子厂的厂长。
 
那一年,段永平28岁。
 
 

03

日华电子的主业,是组装生产当时刚刚开始在中国火爆起来的家庭游戏机,就是由日本任天堂公司首创的那种可以连接在电视机上的红白机——这种游戏机,应该是很多七零后和八零后心中美好的回忆。
 
刚开始,段永平采取了租用品牌的方式,租了台湾一个游戏机牌子,名叫“创造者”。由于段永平的产品很好,创造者卖得很火。但是后来他发现,创造者品牌的持有人及其香港代理人,在日华已经租下牌子使用权的情况下,偷偷地把牌子同时给别人用。
 
段永平一怒之下停止了和创造者的合作,决定自创品牌,最后选定了“小霸王”这个名字。
闲人段永平
小霸王游戏机
 
“小霸王”是同事在吃饭的时候偶尔提出来的,段永平一听就很喜欢。因为他觉得,小霸王这三个字很响亮,而且绝对不会引起歧义,你永远不需要向别人解释是哪个小字、哪个霸字、哪个王字。
 
1991年段永平用4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打了一个广告。这是此类产品第一个在中央台打广告,让小霸王一下子具有了全国知名度。加上段永平的管理也很有一套,小霸王产品过硬,服务周到,很快迎来了一个急速发展的时期。
 
1992年,尝到甜头的段永平又在央视砸了200万元人民币。在强力广告的撬动下,当年小霸王实现1个亿人民币的产值,纯利润超过800万元,此时距离段永平接收日华厂才三年时间。也就是这一年,日华电子厂更名为“中山市小霸王电子工业公司”。
 
在段永平的主持下,一批精英人才,也纷纷来到中山这个小地方,加入小霸王公司。其中包括:后来创立读书郎的秦曙光、与杜国楹一起搞出好记星的张雨南、创立金正的杨明贵,以及后来被称为他的“弟子”或“门徒”的步步高CEO金志江、OPPO掌门人陈明永、vivo掌门人沈炜等。
闲人段永平
上:段永平;下从左至右:金志江、陈明永、沈炜
 
段永平在公司管理中,坚持“本分”的价值观。这个词被他延伸出很多含义,包括讲诚信、不占人便宜、有自知之明、秉持平常心等等。总体而言,就是做该做的事,赚该赚的钱。这也意味着不对的事情坚决不做,不该赚的钱坚决不赚。
 
日后,这将成为段永平说得最多的词,也将是深入到步步高、OPPO、vivo以及拼多多等公司文化基因里的最重要的东西。
 
1993年,小霸王研制出了电脑学习机,这款学习机以家用电视机作为显示屏,拥有计算机键盘、电脑学习卡、以及游戏机等功能。由于当时电脑昂贵无比,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学习电脑,小霸王学习机提出了一个简易的替代方案。
 
更为厉害的是,段永平先后制作了“你拍一,我拍一,小霸王出了学习机……你拍四,我拍四,包你三天会打字”和成龙的“同是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小霸王”的广告,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让小霸王学习机一下子火变全国。
 
好产品、好广告、好团队、好制度,加上诚信经营,这样的企业,想不红火都难。
闲人段永平
成龙代言的小霸王电脑学习机
 
1994年,小霸王产值达到4个亿,市场占有率成为同类产品绝对第一,甚至在某次关于电脑品牌的市场调查中,令人啼笑皆非地被消费者选为国人最熟悉的电脑品牌。
 
按照段永平当厂长时和集团老总的约定,日华厂由段永平全权负责,所获利润80%上交集团,20%由段永平分配。但随着小霸王的业绩越来越好,当集团其他业务板块需要资金时,总是从小霸王这里抽调;原来二八分账的约定,也总是无法兑现。
 
1995年,小霸王继续高歌猛进。段永平觉得按照原有体制再发展下去,他无法实现对高管和员工的承诺,希望将小霸王改为股份制。
在当时,体制改革是很敏感的一件事情,而怡华集团是集体企业,集团老总陈健仁也决定不了改制的事情,地方政府也不敢贸然拍板。
 
段永平觉得,如此下去,5年、10年,公司肯定会因为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先天缺陷的制约而做不下去。既然如此,那我现在待在这里也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如果要离开,代价也是非常巨大。
 
首先,按照当时小霸王的业绩,如果待下去,段永平年收入上千万是没有问题的。在90年代中期,这可是一笔巨款,可能是职业经理人中最顶级的收入了。如果要离开,这笔收入就没有了。
 
其次,段永平当初作为一个穷学生,进入工厂的时候,口袋里只剩最后五块钱,是陈健仁老板看中了他,把他提拔为厂长,并且授予了充分的权力,可谓有知遇之恩。要离开的话,这是一笔巨大的人情债。
 
但段永平还是决定离开。他认为:
“钱对我来说并不重要,(继续在这里做)违背了我本分的东西,然后我觉得我不快乐,我不快乐你给我多少钱我依然是不快乐。”(见《财富人生——段永平》,第一财经《财富人生》,主持人叶蓉)
 
他的理念一以贯之:一个人首先是要做对的事,不对的事情不能做。现在既然这件事情不对,那就要果断停止。哪怕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从长远看也是最小的代价。
 
于是,段永平和陈健仁开诚布公地谈了。陈健仁很想留住他,但也知道,段永平的那些要求,他没有办法答应,只好无奈地放手。不过,当时他们留下了君子之约。
 
约定的内容大体如下(根据段永平访谈和演讲时的回忆还原,在不损原意的情况下略有改动)
 
陈健仁:你肯定还想开公司?
段永平:是有这个想法。
陈健仁:你是不是还想带一些人走?
段永平:如果可以的话(就带)
陈健仁:你想带多少人?
段永平:大概有十来个人也都行了。
陈健仁:能不能只带六个人?
段永平:好的,那就六个人吧。
段永平:我在一段时间之内,不会在国内竞争小霸王同类产品的市场,一年够不够?
陈健仁:一年足够了。
段永平:好的,那就一年吧。
(谈人部分见《财富人生——段永平》,第一财经《财富人生》,主持人叶蓉;承诺避开竞争部分见《段永平先生在央视“品牌与传播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于是,1995年8月,集团正式宣布了段永平离职的消息。段永平只用了15分钟,就交接好了工作——此前他的大胆放权,让自己这个厂长其实并不负担多少日常管理事务,所以都没什么好交接的。
 
陈健仁专门送给段永平一辆奔驰车,作为告别礼,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
 
酒会“动情而悲壮”,很多人都哭了。段永平后来说,“只觉千杯酒少,只想一醉方休。”想必他的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闲人段永平
小霸王时期的段永平/图源:出小霸王记,公众号鹿鸣财经,作者陈兰
 
一个月后,他在距离小霸王直线距离30公里的东莞长安成立了力高电子。
 
那一年,段永平34岁。

 

 

 

04

就段永平的本心而言,他并没有“非创业不可”的想法。其实,那时他主要心思放在追女朋友上面。由于他心仪的女孩在美国留学,他也很想到美国去读书。
 
但是,兄弟们不甘心。他们总觉得,凭这个团队的能力,出去干别的事情,一样能成功,所以还想再证明一次。
 
段永平不想辜负兄弟们的期望,就说,那就干吧!
 
听到段永平要另起炉灶的消息,原来的高管、供应商、经销商纷纷找上门来,有的要加入公司,有的要投资入股,有的要代理产品——所有人都知道,段永平做生意恪守本分,一定不会亏待别人。
 
于是,段永平很快就有了一支实力强悍的队伍,有了足够的资金,也有了现成的销售渠道——哪怕当时他的产品连八字都还没有一撇。
 
起初,段永平在新公司占有70%的股份,但他这个股份不是为自己而拿,而是为后面的人才和投资者代持,几年以后慢慢稀释到了10%左右。
 
由于段永平答应陈健仁第一年不在国内竞争,所以这一年也没太多事可做,只是派人出去俄罗斯等地搞外销,自己则每天优哉游哉地打高尔夫。
闲人段永平
打高尔夫的段永平/图源:段永平微博
 
他让人去做外销,其实也没指望能挣多少钱,主要是不想让大家闲下来,起码让工厂能开工,销售有业绩。实际上,外销的收入,也只是够公司的皮费而已,总体上还是亏钱的。
 
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为公司起一个新的品牌名字。这回,他采用了全国征名的方式,承诺一经采用,奖励5000元,一下子征集到一万多个提案。
 
那时候,给公司起一个看起来像是外国的名字,非常流行,很多人也建议段永平这样做,但段永平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认为这不符合本分,因为你不是外国产品,却起一个外国名,本意就是想让消费者误以为是外国产品,是一种欺骗。
 
最终,他选出来的名字是:步步高。
 
这个名字和小霸王一样,朗朗上口,绝不需要向别人解释是哪三个字,寓意也非常好。
 
但让段永平头痛的是,提议用“步步高”这个名字的,总共有8个人,原来承诺了奖励5千元,这下子翻了8倍。不过,尽管大大超支,段永平还是决定照付,所以这个名字实际上花了4万元的起名费(这还不算征集的成本)
 
到1996年底,段永平和陈健仁约定的一年早已过去,大展拳脚的时间到了。
 
他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的投标,最终以8123万4567元8毛9分的价格,抢下了《天气预报》之后的一个广告位。
闲人段永平
1997年央视广告/图源:B站@电脑学习机考古
 
这8千多万元,是步步高公司几乎所有家产。当时,由于俄罗斯外销回款不及时,步步高欠供应商的款都无法如期交付,这种情况下要拿出8千万来打广告,需要极大的勇气。最难的时候,俄罗斯那边结汇需要漫长的程序,而这边供应商等着付款,那边央视催着付广告费,公司的账上,只剩两万块钱。
 
最后没有办法,段永平决定铤而走险,让俄罗斯的同事用两个大旅行袋直接扛着将近2千万美元,坐飞机从莫斯科经由香港带回来——若干年后,段永平依然对这件事心有余悸,因为那些黑帮分子常常为了抢一箱美金都拿枪射来射去,何况是两个大旅行袋的美金。
 
这个广告的效果非常大。因为当时步步高重新启动,段永平感觉很难跟供应商、客户、员工解释“我们又重新开始了”,他怎么说大家都感觉还没开始。而央视广告打出来后,“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每一个神经末梢都能感觉得到。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基础员工,甚至包括我们的基层客户,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公司要启动了!”
 
1997年,步步高进入了VCD市场。当时,这个市场已经有200多家厂商在惨烈厮杀,爱多、先科、万利达等品牌也已经占据市场领先位置。但段永平从来都不怕跟在别人后面进入市场,他的理念是“敢为天下后”——这也是对自己和团队能力的极度自信。
 
在一众先行者中,爱多最为生猛。其创始人胡志标,在27岁那年,用公司全部利润450万元,请成龙拍了一条“爱多VCD,好功夫”的广告片,然后又多方集资了八千多万元,拿下了中央电视台的1997年广告标王。
 
经过央视黄金位置的推广和成龙的广告效应,爱多VCD一时家喻户晓,到步步高进入这个市场时,爱多已经年产值十几亿元。
闲人段永平
成龙爱多VCD广告
 
此时,小霸王的核心团队,有一大半都陆续跟着段永平到步步高了(虽然他走的时候只带了六个人,但后来不断有其他人自动来投奔),经销商也全都愿意与步步高合作。所以,步步高卖VCD,从产品研发、生产到经销渠道,是完全没问题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用户知道。
 
段永平用了非常取巧的一招,由于爱多已经签下了成龙,他就找了李连杰,拍下了“步步高,真功夫”的广告,一时之间爱多“好功夫” VS 步步高“真功夫”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的广告歌,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闲人段永平
央视李连杰版步步高真功夫广告片尾
 
尽管爱多继续以2.1亿的价格拿下了1998年央视广告标王,但步步高凭借广告上搭便车,也跟着一飞冲天,迅速进入VCD厂商前三之列。
 
1999年,爱多因内部股权纠纷及其他矛盾,陷入严重危机,公司很快走向失败。
 
而步步高这边,于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两年成为央视标王,并邀请了国际巨星施瓦辛格来拍广告,坐稳了市场第一的宝座。
闲人段永平
段永平在央视投标
 
与施瓦辛格的合作还经历了一场波折。步步高为拿下施瓦辛格在中国的形象使用权,花费了250万美元的巨资(当时约合2千万人民币),分两次付清。本来步步高和央视签的合同是把这个广告连播两年,但没想到播出后不久,央视就接到大量投诉,说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怎么能老放外国人的广告云云。
 
这种投诉在我们今天看来不可理喻,但在当时却具有政治含义,央视在压力之下,只用了两个 月就把广告撤下了。而步步高的营销本来都是围绕这个主要投放渠道的宣传效果而制定的,所以一下子措手不及,计划全都打乱,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与施瓦辛格那边,本来是谈好的用两年,现在只用了两个月,所以步步高考虑,第一笔已经付清的125万美元就算了,第二笔能不能免掉。施瓦辛格团队先是不同意,后来步步高这边的谈判人员很强硬,对方也没招,就同意少付一点,免掉了40多万美元。
 
当所有合同做好,就等着段永平签字时,段永平犹豫了。他和大伙讲,这件事我们是不是做得不本分?对方也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不应该承担这个损失。于是最终,他没有签字,决定按原合同执行,把剩余的125万美元如数打过去。
 
施瓦辛格的律师听到这个消息时都惊呆了,连问了几声“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闲人段永平
施瓦辛格代言步步高产品
 
步步高接连用天价邀请巨星拍广告,并两夺央视标王,当时也引起不少非议。
 
有人质疑花那么多钱请巨星、上央视是不是值得。段永平认为非常值。因为巨星的名气和形象、央视的影响力,是帮助品牌快速打造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最好方式。他说:
 
“当年在小霸王,用成龙,有些人看三次就记住了。如果没有成龙,可能要看九次十次。我算过一个帐,我们付给成龙的钱,只有我们广告投放额的百分之几,连百分之十都不到,为什么说他便宜呢?只要他能够提高百分之几的传播度,那就是赚的。”(见《财富人生——段永平》,第一财经《财富人生》,主持人叶蓉)
 
“我们企业每年都投广告,一般都选择黄金时段,黄金时段的价格肯定最贵,但往往价格最贵的实际上是最便宜的,最便宜的广告也许是最贵的。”(见《段永平先生在央视“品牌与传播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也有很多人质疑说,段永平就是打广告厉害,小霸王和步步高都是广告打起来的。段永平则认为:
 
“广吿只是在企业市场营销当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有了广告就有了一切。一个企业要做好,有很多因素,包括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系统、战略、到领导风格,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等等各方面。广告只是你的经营技巧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如果太注重广告,不注意其他方面,企业往往是很难做好的。”(见《段永平先生在央视“品牌与传播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产品进入市场一定不是靠广告,而一定是靠产品。”(见《深度采访段永平:本分为王 》,《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11月刊,记者沈青)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番话说得何其有道理。在步步高之前的其他标王,孔府宴酒、秦池、爱多,广告做得并不比步步高差,但全都倒了。所以,说步步高起家是靠广告,固然有部分道理,但也肯定忽略了另一部分至少同样重要的因素。
 
步步高的快速崛起,除了激励机制、团队能力、企业文化等原因外,最重要的就是产品和广告两个拳头都够硬。
 
像段永平一样能做好产品的企业家,并不是没有,但是这些人都没有他那么会吆喝。
 
而像段永平一样很会吆喝的企业家,也有很多,但是这些人又没有他那么会做产品。
 
做好产品是必要的,吆喝也是必要的,缺哪一个都不行,只有这两者都做好了,公司才能发展好。
闲人段永平
段永平参加第一财经《会见财经界》,主持人秦朔
 
当然,段永平也不是做什么都能成功,甚至可以说,成功的路上也是充满血泪。
 
1996年,由于要坚守承诺不能做内贸,于是全力开拓俄罗斯市场,结果差点全军覆没,后来好不容易走出危机,却已经把公司的资产赔掉了三分之一。
 
后来,步步高看到市场上一种电子小鸡卖得很红火,便也切入进去。市场上卖50多元的产品,步步高的成本价只有十几元,于是很多经销商都大量进货。
 
但后来,段永平发现消费者兴趣转移很快,产品渐渐滞销,而在生产端,也出现了问题。
 
当时,生产电子小鸡的工厂出现了产品丢失现象,工厂管理人员采取了当时业内通行的管理办法:对员工搜身。
 
段永平听到这种做法后,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马上叫停了。他认为,一家本分的公司,绝对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和自己的员工打交道。但是,一时又找不到好的管理方法,正好碰到销售上也在下滑,于是就果断把这个项目叫停了。
 
产品停掉后,为了不让经销商吃亏,段永平把已经铺出去的货全部收回,前后损失了一千八百多万元。
 
后来,在千禧年到来之际,段永平在对全公司以《21世纪来了》为题发表跨世纪讲话时,专门提到这件事情,并且说:
“如果我们真的无法找到能够管理这类产品的办法,我宁愿放弃这个产品也不可破坏我们的原则!我真诚希望下个世纪不会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1999年,步步高的三大品类:影音产品(VCD、DVD、家庭影院)、通讯产品(无绳电话、普通电话)和学习机(学习游戏机、复读机),都已经做到了市场第一或者前三的位置。
 
仅仅用了3年时间(连第一年啥事不做的时间也算在里面),段永平就从零开始,把一家公司在多个领域做到巅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随后,他把步步高一拆为三,由黄一禾负责教育电子业务(后来由金志江接任),陈明永负责视听电子业务,沈炜负责通讯科技业务。分拆的三家公司,段永平各占10%的股份。
后来,金志江、陈明永、沈炜,加上拼多多的黄峥,被称为段永平的“四大门徒”。
 
 

05

 
2001年,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段永平突然宣布退休,跑到美国过隐居生活去了。
 
之所以跑到美国,也是为了兑现一个承诺——对爱情的承诺。
 
1995年从小霸王离开时,当时段永平最想做的事情,是去美国留学,因为他要追一个叫刘昕的女孩。只是为了对弟兄们的承诺,他留下来做了步步高。
 
刘昕是西安人,比段永平小7岁。当年段永平在人大读研二时,18岁的刘昕也进入人大新闻学院读书,所以刘昕算是段永平的学妹。
 
大学毕业后,她在中国青年报工作一段时间,然后赴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留学,这也是为什么1995年段永平想去美国留学的背景。
闲人段永平
段永平妻子刘昕/图源:Stanford PACS
 
段永平追刘昕追了很久,1997年她去荷兰参加“荷塞大师班”时,段永平还曾追到荷兰去。
 
1998年,在美国当摄影记者的刘昕回国探亲,顺便和段永平领了证。但这次领证有一个条件:段永平以后必须去美国生活。
 
段永平一口答应。当时其实步步高正在快速发展期,段永平还放不下公司,但是他存在一点侥幸心理,觉得去美国就要办绿卡,而绿卡办下来还不知道要猴年马月呢。
 
但是很快,随着刘昕怀孕,段永平不得不考虑更多照顾家庭的问题。也许把步步高拆分,自己从具体的管理中脱身出来,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1999年,他们的儿子出生。段永平把空闲时间都放在陪老婆孩子上面。每到周末,如果有人想和他谈生意,打电话约见面,段永平就说不行,要陪小孩。
 
对方感觉很诧异,觉得我是和你谈生意啊,你怎么可以因为这个事情而拒绝我呢?
 
“做生意比陪家人更重要”,这种心思,恐怕是国内大部分做生意的人都有的。但段永平就认为应该陪家人比做生意更重要。
 
所以每次面对别人这样的疑问,他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好。他知道别人会腹诽“在你心目中,你儿子比我重要”,但他认为:废话,我儿子当然比你重要了。
闲人段永平
段永平一家四口/图源:南昌工程学院官网
 
2001年,完全出乎段永平意料的是,他的绿卡居然很顺利就办下来了。
尽管段永平并没有做好准备,但是却不想违背对刘昕的承诺,于是,他很快安排好公司的事宜,在40岁那年,就抛下公司跑到了美国,在加州的帕罗奥托住下来。
 
对于这么大的事业,说放下就放下,我不知道除了段永平以外,国内还有哪个企业家这样做过。
 
而段永平去了美国,也不像其他去美国学习或定居的企业家一样,还远程遥控着公司。相反,他一年到头连电话也不打几个,回国也就两三次,而且几乎不谈公司业务,回来就不停地唠叨本分、本分、本分,然后就是打高尔夫球,干别的。
 
OPPO的CEO陈明永在接受《创业家》记者和阳采访时,曾把对段永平这种闲云野鹤的“幽怨”展示得淋漓尽致:
 
和阳:你迷茫的时候会跟阿段聊?
 
陈明永:你不要想着阿段在我身边。风投起码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来看一下,他连这个都没做到嘛。
 
和阳:阿段回国的时候总是要聊一下?
 
陈明永:他都没有回国啊,等到他回国的时候我们都已经做好了。他一年大概回国两三次,加起来时间不超过一个月。他回来之后,我们会一起聊聊天啊,打打球啊,可是仅限于娱乐。阿段说过的话很多,其中一句话是:这个事情交给你们干,你们就好好干;如果做不好,你们就干好一件事,就是把这个企业好好地关悼;不要指望我再做什么,因为这是你们的事情。(见《OPPO:赢在那儿——创业家专访陈明永》,《创业家》2013年,记者和阳)
 
不管公司的事情以后,段永平除了陪老婆孩子,其他时间就闲了下来,在美国也不知道干嘛好。
 
前面说过,段永平是个必须有目标的人,如果没有目标,他就会万分痛苦。于是,他想,我总得找点事儿干。
 
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件:炒股!
 
在此之前,他都是埋首于实业,从来都没有碰过股票,也丝毫不关心。但是到美国后,就开始看关于投资的书。
 
后来,他看到了巴菲特的书,一下子仿佛打开了世界的另一扇天窗,窥到了一个从未见识过的玄奥之境,从此成为“价值投资”理念的终身拥趸。
 
 

06

  
段永平的第一次大手笔,是购买网易的股票。
 
他到美国的时候,正是网易最艰难的时光。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网易经历了一系列打击,还处于一个很不利的官司之中,股价由上市时的3.03美元和高峰时的9.38美元,一路狂跌至0.64美元且一度被停牌,甚至面临摘牌的风险。
 
段永平仔细研究了网易的财务报表,看到网易每股现金流还有两块多;又花大价钱请了专业律师,分析出网易被摘牌的可能性很小;然后又从与丁磊的聊天中,知道了网易未来在游戏产业的雄心——而恰好,他自己就是一个喜欢打游戏,而且是从做游戏机起家,深谙游戏市场巨大潜力的人。
闲人段永平
段永平和丁磊
 
他认为网易的价值被大大低估,以后有大涨的机会,于是,把手头能动用的两百多万美元全部投进来,以0.8美元左右的股价大量吃进,成为了网易第二大个人股东。
 
第二年,网易躲过了摘牌的风险,且其推出的网络游戏《大话西游2》大获成功,股价开始起死回生,到2003年10月,已经涨到70美元。
 
也就是说,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段永平投入的两百多万美元,已经变成了一亿多美元。
 
这一年,丁磊成为“胡润百富榜”的中国首富,段永平也进入到第83名。
 
实际上,如果按照实际财富,段永平可能在2001年和2002年就有资格进百富榜,胡润也曾经想把他列入,只是段永平想保持低调,说胡润的资料不准确。
由于步步高不是上市公司,而且公司从不对外公布财务数据,所以胡润也没有办法,只好把段永平列在第101位,实际上是表明他是“隐形富豪”的第一人。
 
而2003年,由于段永平持有的网易股票超过5%,根据美国证监会要求,必须予以报备,而且会在证监会网站公布。所以这回,段永平也没法藏富,就被胡润按照其持有的网易股票估算,将他以10亿元的财富列入第83名。
 
但对段永平来说,被列入百富榜反而成了他的负担,让他无法再保持低调。所以从那以后,他买股票尽量不超过5%,避免要公开报备。
 
后来,段永平又以3.5美元的价格买进拖车租赁公司UHAL的股票,日后涨到了100美元以上;购买美国电气巨头GE的股票,也赚了上亿美元;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他也通过购买万科、创维、茅台等,获利颇丰。
 
2006年,段永平以62万美元的价格,拍得了巴菲特慈善午餐。这一举动让段永平想低调都不可得,成为被舆论热议的人物,其影响一直到14年后的今天,仍然热力不减。每年巴菲特午餐拍卖的时候,段永平就要被拿出来说一番。
闲人段永平
段永平和巴菲特
 
很多人都问,花那么多钱,就为和巴菲特吃顿饭,是不是值得?
 
段永平觉得非常值。
 
他说:
 
“其实巴菲特说的很多东西都是我知道的,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钱去跟他聊天?这件事情就像很多人每个礼拜都会去教堂,很多东西他们早就知道,为什么还要去呢?这里面有些东西可以去琢磨。一个人如果做投资的话,拿出身家的百分之几去跟巴菲特这样的人聊聊天是很值得的。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的历次演讲都非常值得一看,他对投资的理解已经深入骨髓。”(摘自段永平在中欧创业营的演讲,原载《五问段永平》,《中欧杂志》2013年5月刊,编辑邓中华、罗真)
 
在另一场合,他也说到:
“其实我并没有把这顿午餐当成生意,就是想给他老人家捧个场,告诉世人,他的东西确实有价值。”(见《段永平的美国路》,《中国企业家》杂志,2007,记者李珉)
 
在巴菲特午餐上,他还带了一个小兄弟一起去。这个出生于80后的小兄弟,是丁磊介绍给他的,也是浙大的学弟,威斯康星大学计算机硕士毕业后,在谷歌工作。
 
日后,这个小兄弟将创造一家全新的电商公司,打破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强相争的局面,并于2020年成为仅次于马云和马化腾的中国第三大富豪。他就是拼多多创始人黄峥。
闲人段永平
黄峥和段永平
 
黄峥和段永平的结识,也是一段奇缘。
 
2002年,黄峥在寝室上网,通过MSN添加了一位陌生网友。这位网友向他请教一个技术问题。黄峥学的是计算机,平时喜欢在网上发一些文章,这位网友恰巧看过了。黄峥帮网友解决了问题,网友非常感谢,顺手给黄峥一点小小的回报,改变了黄峥的整个人生。这位陌生网友就是丁磊。
 
黄峥帮助丁磊解决技术难题后,丁磊出于对黄峥的欣赏和感谢,看到黄峥要去美国留学,就把他引荐给了段永平。
我们无从得知段永平和黄峥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只知道,黄峥此后的人生,就再也和段永平脱不开关系。
 
2004年黄峥硕士毕业找工作时,向段永平请教何去何从,段永平指点他加入了谷歌。
 
2006年段永平和巴菲特吃饭,可以带一个人同行,他就带了黄峥。
闲人段永平
黄峥和巴菲特
 
2007年,黄峥开始创业,段永平大力支持,直接从步步高分了一块业务给黄峥做,帮助黄峥首次创业就站稳了脚跟。
 
其后黄峥创立其他公司,一直到2015年创立拼多多,段永平都无数次指点、出谋划策,甚至直接出资。可以说,没有段永平,就不会有黄峥的今天。
 
段永平毫不吝啬对黄峥的赞誉。他说:“我和黄峥是10多年的朋友了,我了解他、相信他。黄峥是我知道的少见的很有悟性的人……我对黄峥有很高的信任度!给他10年时间,大家会看到他厉害的地方的。”
 
前不久,有些文章说段永平否认了“四大门徒”的说法,说段永平不认可黄峥是他的弟子。起因是他在雪球上说:“黄峥和我确实是很熟的朋友……也经常在一起聊天,但总觉得弟子的说法不合适”。
闲人段永平
 
但实际上,就在这条消息发出后不久,其实他又补充了如下一条:
闲人段永平
在黄峥这边,也的确可以算得上是“执弟子礼”。他公开宣称段永平是他的“人生导师”,并说:“在我的天使投资人里面,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段永平。他不停在教育我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再把事情做正确。”
 
所以,黄峥建立拼多多,也把段永平那一套学了个遍。例如巨额投放广告,用魔音贯耳的音乐来洗脑,把“本分”写进价值观等等。
 
甚至连他的低调也学的有模有样,公司上市也不去敲钟,上市后也几乎不公开露面,让黄峥也成为中国互联网知名企业中,最神秘的一个创始人。
 
这一点,和金志江、陈明永、沈炜一样,正是从段永平这里一脉相承下来的。

 

 

 

07

 
随着段永平买股票尽量避免报备以来,外界对他财富的猜测早已如一片迷雾。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
 
不过,段永平想要低调,已经成为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原因在于他的大手笔慈善捐款。
 
就在拍下巴菲特慈善午餐的同一年,段永平给母校浙江大学捐款3000万美元,丁磊也陪同他一起捐了10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俩人加起来总捐款合人民币3亿多,是当时中国内地高校历史上收到的最大笔捐款,在网上也引起了比“巴菲特午餐”更大的热议。
闲人段永平
 
由于中国人民大学也是段永平的母校,有人问段永平:你为什么捐浙大不捐人大?
 
段永平说:干你丫什么事?
 
——他特别讨厌有人对别人的捐款说三道四。以至于在公开采访中讲述此事时,把这句粗口也说出来,这也是我看到他的所有公开影像资料中,唯一一句骂粗口。(见腾讯视频《段永平与浙大学子面对面交流》)
 
不过2010年,段永平也和太太刘昕一起,向人民大学捐款3000万美元。
闲人段永平
 
两笔加起来6000万美元,也让段永平成为中国向母校捐款最多的校友之一。
 
与大部分国内高校捐助不一样的是,段永平采取了两个在当时堪称别出心裁的做法:
 
一是捐助基金的很大一部分是等额配比基金,也就是说,他捐助的资金只是放在盘子里,校方必须从其他渠道拿到特定用途的捐款(如用于师生人才培养或基建),才能从段永平的基金会里取出同等金额的资金。
 
二是采用贷学金而非助学金,也就是说,发给学生的奖学金不是无偿的,而是要参考银行同期利息,在离校后十年内归还。
 
目前,段永平夫妇旗下的基金会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美国设立的家族基金会Inlight Foundation,以刘昕之名注册,资料显示,2018年该基金会拥有资产5500万美元。
另一个是在中国设立的心平公益基金会(心平这个名字,为刘昕和段永平各取一字的谐音),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心平贷学金”、“心平奖教金”主要来源于此。
 
为了让捐出去的钱真正发挥作用,段永平花了非常多的心思,他甚至多次表示,做慈善才是他当前的主要事业,投资只是爱好。他认为,慈善不容易,花钱比赚钱难多了。
 
对于“花钱比赚钱难”这个观点,从前我们也听马云等其他富豪说过,但总觉得他们是在装逼。不过听段永平解释以后,觉得还是挺有道理。他说:
 
“你要是站在有钱人那个位置上,你就明白了:赚钱是在你自己熟悉的领域,可以非常聚焦地去做事,花钱呢,你要面对不同的新问题。”(见《段永平:平心“投善” 》,《中国企业家》杂志2010年,记者蔡钰)
 
说到底,那些不理解这个问题的人(包括我),还是因为没钱。

08

  
2020年,段永平59岁。
 
如今,他的弟子金志江掌舵的步步高教育电子,一直牢牢占据着点读机等教育产品的第一位置;
他的弟子陈明永掌舵的OPPO,2020年一季度全国手机出货量的第一名;
他的弟子沈炜掌舵的vivo,2020年一季度全国手机出货量的第二名;
他的弟子黄峥掌舵的拼多多,2020年一季度中国电商行业活跃用户数和市值的第二名。
 
而段永平自己,则只是陪陪老婆孩子,打打高尔夫,玩玩游戏,看看股票,做做慈善。没事的时候,也在网上讲一讲投资的事,和网友互动一下。以前是在网易博客,现在主要在雪球。他的雪球号名叫“大道无形我有型”。
 
在微博上,他也有一个同名的号,只是已经不大更新。其简介只有两个字:“闲人”。
闲人段永平
段永平微博
 
在《红楼梦》里,宝玉等一群人因为组织海棠诗社,要各取一个名号,宝钗对宝玉说:
 
“还是我送你个号吧。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段永平,其斯之谓欤?
 
我只想说,好羡慕。
主要参考资料:

【1】财富人生之段永平,第一财经《财富人生》,主持人叶蓉

【2】会见财经界之段永平,第一财经《会见财经界》,主持人秦朔

【3】段永平与浙大学子面对面交流,腾讯视频

【4】OPPO:赢在那儿——创业家专访陈明永,和阳,创业家杂志,2013

【5】段永平的美国路,李珉,《中国企业家》杂志,2007

【6】段永平:平心“投善”,蔡钰,《中国企业家》杂志,2010

【7】财经会客厅之段永平,网易财经,主持人张鸿雁

【8】段永平:本色英雄,陈红云,《赢周刊》

【9】深度采访段永平:本分为王,沈青《厂长经理日报》,2001

【10】段永平网易博客

【11】段永平雪球账号@大道无形我有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Ypk7zV9wTBdPLCwlcOS1g

别让她的哨声停下,《人物》发哨子的人

接力转吧,别让她的哨声停下

这注定是中国互联网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
那么多人在接力“拯救”一篇文章
网友们的智慧层出不穷
到底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大写的女人
可又因为你们懂的原因
下文不得不略去她的全名
抱歉

2019年12月30日,艾医生曾拿到过一份不明肺炎病人的病毒检测报告,她用红色圈出「SARS冠状病毒」字样,当大学同学问起时,她将这份报告拍下来传给了这位同是医生的同学。当晚,这份报告传遍了武汉的医生圈,转发这份报告的人就包括那8位被警方训诫的医生。
 
这给艾医生带来了麻烦,作为传播的源头,她被医院纪委约谈,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厉的斥责」,称她是作为专业人士在造谣。
 
此前的一些报道,艾医生被称为「又一个被训诫的女医生浮出水面」,也有人将她称为「吹哨人」,艾医生纠正了这个说法,她说自己不是吹哨人,是那个「发哨子的人」。
 
这是《人物》3月刊封面《武汉医生》的第二篇报道。
 
文|龚菁琦
编辑|金石
摄影|尹夕远
 
接力转吧,别让她的哨声停下 / 艾医生 /
 
 
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医生同意采访的短信是3月1日凌晨5点,大约半小时后,3月1日凌晨5点32分,她的同事、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江学庆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两天后,该院眼科副主任梅仲明过世,他和李文亮是同一科室。
 
截止2020年3月9日,武汉市中心医院已有4位医护人员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疫情发生以来,这家离华南海鲜市场只几公里的医院成为了武汉市职工感染人数最多的医院之一,据媒体报道医院超过200人被感染,其中包括三个副院长和多名职能部门主任,多个科室主任目前正在用ECMO维持。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家武汉市最大的三甲医院,有医生告诉《人物》,在医院的大群里,几乎没有人说话,只在私下默默悼念、讨论。
 
悲剧原本有机会避免。2019年12月30日,艾医生曾拿到过一份不明肺炎病人的病毒检测报告,她用红色圈出「SARS冠状病毒」字样,当大学同学问起时,她将这份报告拍下来传给了这位同是医生的同学。当晚,这份报告传遍了武汉的医生圈,转发这份报告的人就包括那8位被警方训诫的医生。
 
这给艾医生带来了麻烦,作为传播的源头,她被医院纪委约谈,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厉的斥责」,称她是作为专业人士在造谣。
 
3月2日下午,艾医生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南京路院区接受了《人物》的专访。她一个人坐在急诊室办公室中,曾经一天接诊超过1500位患者的急诊科此时已恢复了安静,急诊大厅里只躺着一名流浪汉。
 
此前的一些报道,艾医生被称为「又一个被训诫的女医生浮出水面」,也有人将她称为「吹哨人」,艾医生纠正了这个说法,她说自己不是吹哨人,是那个「发哨子的人」。采访中,艾医生数次提起「后悔」这个词,她后悔当初被约谈后没有继续吹响哨声,特别是对于过世的同事,「早知道有今天,我管他批评不批评,『老子』到处说,是不是?」
 
关于武汉市中心医院和艾医生本人在过去的两个多月中到底经历了什么?以下,是艾医生的讲述——
前所未有的训斥
 
去年12月16日,我们南京路院区急诊科接诊了一位病人。莫名其妙高烧,一直用药都不好,体温动都不动一下。22号就转到了呼吸科,做了纤维支气管镜取了肺泡灌洗液,送去外面做高通量测序,后来口头报出来是冠状病毒。当时,具体管床的同事在我耳边嚼了几遍:艾主任,那个人报的是冠状病毒。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个病人是在华南海鲜做事的。
 
紧接着12月27日,南京路院区又来了一个病人,是我们科一位医生的侄儿,40多岁,没有任何基础疾病,肺部一塌糊涂,血氧饱和只有90%,在下面其他医院已经治疗了将近10天左右都没有任何好转,病人收到了呼吸科监护室住院。同样做了纤维支气管镜取了肺泡灌洗液送去检测。
 
12月30日那天中午,我在同济医院工作的同学发了一张微信对话截图给我,截图上写着:「最近不要去华南啊,那里蛮多人高烧……」他问我是不是真的,当时,我正在电脑上看一个很典型的肺部感染患者的CT,我就把CT录了一段11秒钟的视频传给他,告诉他这是上午来我们急诊的一个病人,也是华南海鲜市场的。
 
当天下午4点刚过,同事给我看了一份报告,上面写的是:SARS冠状病毒、绿脓假单胞菌、46种口腔/呼吸道定植菌。我仔细看了很多遍报告,下面的注释写着:SARS冠状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可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也称非典型肺炎。
 
当时,我吓出了一身冷汗,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病人收在呼吸科,按道理应该呼吸科上报这个情况,但是为了保险和重视起见,我还是立刻打电话上报给了医院公共卫生科和院感科。当时我们医院呼吸科主任正好从我门口过,他是参加过非典的人,我把他抓住,说,我们有个病人收到你们科室,发现了这个东西。他当时一看就说,那就麻烦了。我就知道这个事情麻烦了。
 
给医院打完电话,我也给我同学传了这份报告,特意在「SARS冠状病毒、绿脓假单胞菌、46种口腔/呼吸道定植菌」这一排字上画了个红圈,目的是提醒他注意、重视。我也把报告发在了科室医生群里面,提醒大家注意防范。
 
当天晚上,这个东西就传遍了,各处传的截屏都是我画红圈的那个照片,包括后来知道李文亮传在群里的也是那份。我心里当时就想可能坏事儿了。10点20,医院发来了信息,是转市卫健委的通知,大意就是关于不明原因肺炎,不要随意对外发布,避免引起群众恐慌,如果因为信息泄露引发恐慌,要追责。
 
我当时心里就很害怕,立刻把这条信息转给了我同学。过了大概一个小时,医院又来了一份通知,再次强调群内的相关消息不能外传。一天后,1月1日晚上11点46分,医院监察科科长给我发了条消息,让我第二天早上过去一下。
 
那一晚上我都没有睡着,很担忧,翻来覆去地想,但又觉得凡事总有两面性,即便造成不良影响,但提醒武汉的医务人员注意防范也不一定是个坏事。第二天早上8点多一点,还没有等我交完班,催我过去的电话就打来了。
 
之后的约谈,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非常严厉的斥责。
 
当时,谈话的领导说,「我们出去开会都抬不起头,某某某主任批评我们医院那个艾医生,作为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你是专业人士,怎么能够没有原则没有组织纪律造谣生事?」这是原话。让我回去跟科室的200多号人一个个地口头传达到位,不能发微信、短信传达,只能当面聊或者打电话,不许说关于这个肺炎的任何事情,「连自己的老公都不能说」……
 
我整个人一下子就懵了,他不是批评你这个人工作不努力,而是好像整个武汉市发展的大好局面被我一个人破坏了。我当时有一种很绝望的感觉,我是一个平时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按规矩来的,都是有道理的,我犯了什么错?我看到了这个报告,我也上报医院了,我和我的同学,同行之间对于某一个病人的情况进行交流,没有透露病人的任何私人信息,就相当于是医学生之间讨论一个病案,当你作为一个临床的医生,已经知道在病人身上发现了一种很重要的病毒,别的医生问起,你怎么可能不说呢?这是你当医生的本能,对不对?我做错什么了?我做了一个医生、一个人正常应该做的事情,换作是任何人我觉得都会这么做。
 
我当时的情绪也很激动,说,这个事是我做的,跟其余人都没有关系,你们干脆把我抓去坐牢吧。我说我现在这个状态不适合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工作了,想要休息一段时间。领导没有同意,说这个时候正是考验我的时候。
 
当天晚上回家,我记得蛮清楚,进门后就跟我老公讲,我要是出了什么事情,你就好好地把孩子带大。因为我的二宝还很小,才1岁多。他当时觉得莫名其妙,我没有跟他说自己被训话的事,1月20号,钟南山说了人传人之后,我才跟他说那天发生了什么。那期间,我只是提醒家人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出门要戴口罩。
 
 
外围科室
 
很多人担心我也是那8个人之一被叫去训诫。实际上我没有被公安局训诫,后来有好朋友问我,你是不是吹哨人?我说我不是吹哨人,我是那个发哨子的人。
 
但那次约谈对我的打击很大,非常大。回来后我感觉整个人心都垮了,真的是强打着精神,认真做事,后来所有的人再来问我,我就不能回答了。
 
我能做的就是先让急诊科重视防护。我们急诊科200多人,从1月1号开始,我就叫大家加强防护,所有的人必须戴口罩、戴帽子、用手快消。记得有一天交班有个男护士没戴口罩,我马上就当场骂他「以后不戴口罩就不要来上班了」。
 
1月9号,我下班时看见预检台一个病人对着大家咳,从那天后,我就要求他们必须给来看病的病人发口罩,一人发一个,这个时候不要节约钱,当时外面在说没有人传人,我又要在这里强调戴口罩加强防护,都是很矛盾的。
 
那段时间确实很压抑,非常痛苦。有医生提出来要把隔离衣穿外头,医院里开会说不让,说隔离衣穿外头会造成恐慌。我就让科室的人把隔离服穿白大褂里面,这是不符合规范的,很荒谬的。
 
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病人越来越多,传播区域的半径越来越大,先是华南海鲜市场附近可能跟它有关系,然后就传传传,半径越来越大。很多是家庭传染的,最先的7个人当中就有妈妈给儿子送饭得的病。有诊所的老板得病,也是来打针的病人传给他的,都是重得不得了。我就知道肯定有人传人。如果没有人传人,华南海鲜市场1月1日就关闭了,怎么病人会越来越多呢?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他们当时不那样训斥我,心平气和地问一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再请别的呼吸科专家一起沟通一下,也许局面会好一些,我至少可以在医院内部多交流一下。如果是1月1号大家都这样引起警惕,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了。
 
1月3号下午,在南京路院区,泌尿外科的医生们聚集在一起回顾老主任的工作历程,参会的胡卫峰医生今年43岁,现在正在抢救;1月8号下午,南京路院区22楼,江学庆主任还组织了武汉市甲乳患者康复联欢会;1月11号早上,科室跟我汇报急诊科抢救室护士胡紫薇感染,她应该是中心医院第一个被感染的护士,我第一时间给医务科科长打电话汇报,然后医院紧急开了会,会上指示把「两下肺感染,病毒性肺炎?」的报告改成「两肺散在感染」;1月16号最后一次周会上,一位副院长还在说:「大家都要有一点医学常识,某些高年资的医生不要自己把自己搞得吓死人的。」另一位领导上台继续说:「没有人传人,可防可治可控。」一天后,1月17号,江学庆住院,10天后插管、上ECMO。
 
中心医院的代价这么大,就是跟我们的医务人员没有信息透明化有关。你看倒下的人,急诊科和呼吸科的倒是没有那么重的,因为我们有防护意识,并且一生病就赶紧休息治疗。重的都是外围科室,李文亮是眼科的,江学庆是甲乳科的。
 
江学庆真的非常好的一个人,医术很高,全院的两个中国医师奖之一。而且我们还是邻居,我们一个单元,我住四十几楼,他住三十几楼,关系都很好,但是平时因为工作太忙,就只能开会、搞医院活动时候见见面。他是个工作狂,要么就在手术室,要么就在看门诊。谁也不会特意跑去跟他说,江主任,你要注意,戴口罩。他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打听这些事,他肯定就大意了:「有什么关系?就是个肺炎。」这个是他们科室的人告诉我的。
 
如果这些医生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提醒,或许就不会有这一天。所以,作为当事人的我非常后悔,早知道有今天,我管他批评不批评我,「老子」到处说,是不是?
 
虽然和李文亮同在一个医院,一直到去世之前我都不认得他,因为医院4000多号人太多了,平时也忙。他去世前的那天晚上,ICU的主任跟我打电话借急诊科的心脏按压器,说李文亮要抢救,我一听这个消息大吃一惊,李文亮这个事整个过程我不了解,但是他的病情跟他受训斥之后心情不好有没有关系?这我要打个问号,因为受训的感觉我感同身受。
 
后来,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证明李文亮是对的时候,他的心情我非常能理解,可能跟我的心情一样,不是激动、高兴,而是后悔,后悔当初就应该继续大声疾呼,应该在所有的人问我们的时候,继续说。很多很多次我都在想,如果时间能够倒回来该多好。
 
接力转吧,别让她的哨声停下
活着就是好的
 
在1月23日封城前一天的晚上,有相关部门的朋友打电话问我武汉市急诊病人的真实情况。我说你代表私人,还是代表公家。他说我代表私人。我说代表个人就告诉你真话,1月21号,我们急诊科接诊1523个病人,是往常最多时的3倍,其中发烧的有655个人。
 
那段时间急诊科的状况,经历过的人一辈子都忘不了,甚至会颠覆你的所有人生观。
 
如果说这是打仗,急诊科就在最前线。但当时的情况是,后面的病区已经饱和了,基本上一个病人都不收,ICU也坚决不收,说里面有干净的病人,一进去就污染了。病人不断地往急诊科涌,后面的路又不通,就全部堆在急诊科。病人来看病,一排队随便就是几个小时,我们也完全没法下班,发热门诊和急诊也都不分了,大厅里堆满了病人,抢救室输液室里到处都是病人。
 
还有的病人家属来了,说要一张床,我的爸爸在汽车里面不行了,因为那时候地下车库已封,他车子也堵着开不进来。我没办法,带着人和设备跑去汽车里去,一看,人已经死了,你说是什么感受,很难受很难受。这个人就死在汽车里,连下车的机会都没有。
 
还有一位老人,老伴刚在金银潭医院去世了,她的儿子、女儿都被感染了,在打针,照顾她的是女婿,一来我看她病得非常重,联系呼吸科给收进去住院,她女婿一看就是个有文化有素质的人,过来跟我说谢谢医生等等的,我心里一紧,说快去,根本耽误不了了。结果送去就去世了。一句谢谢虽然几秒钟,但也耽误了几秒。这句谢谢压得我很沉重。
 
还有很多人把自己的家人送到监护室的时候,就是他们见的最后一面,你永远见不着了。
 
我记得大年三十的早上我来交班,我说我们来照个相,纪念一下这个大年三十,还发了个朋友圈。那天,大家都没有说什么祝福,这种时候,活着就是好的。
 
以前,你如果有一点失误,比如没有及时打针,病人都可能还去闹,现在没人了,没有人跟你吵,没有人跟你闹了,所有人都被这种突然来的打击击垮了,搞蒙了。
 
病人死了,很少看到家属有很伤心地哭的,因为太多了,太多了。有些家属也不会说医生求求你救救我的家人,而是跟医生说,唉,那就快点解脱吧,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因为这时候每个人怕的都是自己被感染。
 
一天发热门诊门口的排队,要排5个小时。正排着一个女的倒下了,看她穿着皮衣,背着包包,穿着高跟鞋,应该是很讲究的一个中年女性,可是没有人敢上前去扶她,就在地上躺了很久。只得我去喊护士、医生来去扶她。
 
1月30号我早上来上班,一个白发老人的儿子32岁死了,他就盯着看医生给他开死亡证明。根本没有眼泪,怎么哭?没办法哭。看他的打扮,可能就是一个外来的打工的,没有任何渠道去反映。没有确诊,他的儿子,就变成了一张死亡证明。
 
这也是我想要去呼吁一下的。在急诊科死亡的病人都是没有诊断、没办法确诊的病例,等这个疫情过去之后,我希望能给他们一个交代,给他们的家庭一些安抚,我们的病人很可怜的,很可怜。
 
 
「幸运」
 
做了这么多年医生,我一直觉得没有什么困难能够打倒我,这也和我的经历、个性有关。
 
9岁那年我爸爸就胃癌去世了,那个时候我就想着长大了当个医生去救别人的命。后来高考的时候,我的志愿填的全部都是医学专业,最后考取了同济医学院。1997年我大学毕业,就到了中心医院,之前在心血管内科工作,2010年到急诊科当主任的。
 
我觉得急诊科就像我的一个孩子一样,我把它搞成这么大,搞得大家团结起来,做成这个局面不容易,所以很珍惜,非常珍惜这个集体。
 
前几天,我的一个护士发朋友圈说,好怀念以前忙碌的大急诊,那种忙跟这种忙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这次疫情之前,心梗、脑梗、消化道出血、外伤等等这些才是我们急诊的范畴。那种忙是有成就感的忙,目的明确,针对各种类型的病人都有很通畅的流程,很成熟,下一步干什么,怎么做,出了问题找哪一个。而这一次是这么多危重病人没办法去处理,没办法收住院,而且我们医务人员还在这种风险之中,这种忙真的很无奈,很痛心。
 
有一天早上8点,我们科一个年轻医生跟我发微信,也是蛮有性格的,说我今天不来上班了,不舒服。因为我们这里都有规矩的,你不舒服要提前跟我说好安排,你到8点钟跟我说,我到哪里去找人。他在微信中对我发脾气,说大量的高度疑似病例被你领导的急诊科放回社会,我们这是作孽!我理解他是因为作为医生的良知,但我也急了,我说你可以去告我,如果你是急诊科主任,你该怎么办?
 
后来,这个医生休息了几天后,还是照样来工作。他不是说怕死怕累,而是遇到这种情况,一下子面对这么多病人感到很崩溃。
 
作为医生来说,特别是后面很多来支援的医生,根本心理上受不了,碰到这种情况懵了,有的医生、护士就哭。一个是哭别人,再一个也是哭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轮到自己感染。
 
大概在1月中下旬,医院的领导也陆陆续续地都病倒了,包括我们的门办主任,三位副院长。医务科科长的女儿也病了,他也在家里休息。所以基本上那一段时间是没有人管你,你就在那儿战斗吧,就是那种感觉。
 
我身边的人也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倒掉。1月18日,早上8点半,我们倒的第一个医生,他说主任我中招了,不烧,只做了CT,肺部一大坨磨玻璃。不一会儿,隔离病房负责的一个责任护士,告诉我说他也倒了。晚上,我们的护士长也倒了。我当时非常真实的第一感觉是——幸运,因为倒得早,可以早点下战场。
 
这三个人我都密切接触过,我就是抱着必倒的信念每天在工作,结果一直没倒。全院的人都觉得我是个奇迹。我自己分析了一下,可能是因为我本身有哮喘,在用一些吸入性的激素,可能会抑制这些病毒在肺内沉积。
 
我总觉得我们做急诊的人都算是有情怀的人——在中国的医院,急诊科的地位在所有科室当中应该是比较低的,因为大家觉得急诊,无非就是个通道,把病人收进去就行了。这次抗疫中,这种忽视也一直都存在。
 
早期的时候,物资不够,有时候分给急诊科的防护服质量非常差,看到我们的护士竟然穿着这种衣服上班,我很生气,在周会群里面发脾气。后来还是好多主任把他们自己科室藏的衣服都给我了。
 
还有吃饭问题。病人多的时候管理混乱,他们根本想不到急诊科还差东西吃,很多科室下班了都有吃的喝的,摆一大排,我们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热门诊的微信群里,有医生抱怨,「我们急诊科只有纸尿裤……」我们在最前线战斗,结果是这样,有时候心里真的很气。
 
我们这个集体真的是很好,大家都是只有生病了才下火线。这次,我们急诊科有40多个人感染了。我把所有生病的人建了一个群,本来叫「急诊生病群」,护士长说不吉利,改成「急诊加油群」。就是生病的人也没有很悲伤、很绝望、很抱怨的心态,都是蛮积极的,就是大家互相帮助,共度难关那种心态。
 
这些孩子们、年轻人都非常好,就是跟着我受委屈了。我也希望这次疫情过后,国家能加大对急诊科的投入,在很多国家的医疗体系中,急诊专业都是非常受重视的。
不能达到的幸福
 
2月17号,我收到了一条微信,是那个同济医院的同学发给我的,他跟我说「对不起」,我说:幸好你传出去了,及时提醒了一部分人。他如果不传出去的话,可能就没有李文亮他们这8个人,知道的人可能就会更少。
 
这次,我们有三个女医生全家感染。两个女医生的公公、婆婆加老公感染,一个女医生的爸爸、妈妈、姐姐、老公,加她自己5个人感染。大家都觉得这么早就发现这个病毒,结果却是这样,造成这么大的损失,代价太惨重了。
 
这种代价体现在方方面面。除了去世的人,患病的人也在承受。
 
我们「急诊加油群」里,大家经常会交流身体状况,有人问心率总在120次/分,要不要紧?那肯定要紧,一动就心慌,这对他们终身都会有影响的,以后年纪大了会不会心衰?这都不好说。以后别人可以去爬山,出去旅游,他们可能就不行,那都是有可能的。
 
还有武汉。你说我们武汉是个多热闹的地方,现在一路上都是安安静静的,很多东西买不到,还搞得全国都来支援。前几天广西的一个医疗队的护士在工作的时候突然昏迷了,抢救,后来人心跳有了,但还是在昏迷。她如果不来的话,在家里可以过得好好的,也不会出这种意外。所以,我觉得我们欠大家的人情,真的是。
 
经历过这次的疫情,对医院里很多人的打击都非常大。我下面好几个医务人员都有了辞职的想法,包括一些骨干。大家之前对于这个职业的那些观念、常识都难免有点动摇——就是你这么努力工作到底对不对?就像江学庆一样,他工作太认真,太对病人好,每一年的过年过节都在做手术。今天有人发一个江学庆女儿写的微信,说她爸爸的时间全部给了病人。
 
我自己也有过无数次的念头,是不是也回到家做个家庭主妇?疫情之后,我基本上没回家,和我老公住在外面,我妹妹在家帮我照顾孩子。我的二宝都不认得我了,他看视频对我没感觉,我很失落,我生这个二胎不容易,出生的时候他有10斤,妊娠糖尿病我也得了,原本我还一直喂奶的,这一次也断了奶——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有点难过,我老公就跟我说,他说人的一生能够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情,并且你不光是参与者,你还要带一个团队去打这场仗,那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等将来一切都恢复正常以后大家再去回忆,也是一个很宝贵的经历。
 
2月21号早上领导和我谈话,其实我想问几个问题,比如有没有觉得那天批评我批评错了?我希望能够给我一个道歉。但是我不敢问。没有人在任何场合跟我说表示抱歉这句话。但我依然觉得,这次的事情更加说明了每个人还是要坚持自己独立的思想,因为要有人站出来说真话,必须要有人,这个世界必须要有不同的声音,是吧?
 
作为武汉人,我们哪一个不热爱自己的城市?我们现在回想起来以前过得那种最普通的生活,是多么奢侈的幸福。我现在觉得把宝宝抱着,陪他出去玩一下滑梯或者跟老公出去看个电影,在以前再平常都不过,到现在来说都是一种幸福,都是不能达到的幸福。
 
 
全文完 
 
 
感谢艾医生的勇敢
感谢《人物》杂志的新闻专业主义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PhOMWBKQ9L9nrua8hnRnA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湖北首富企业家阎志

 来源:摇滚客(ID:Rockerfm)
01
1月23号凌晨,武汉封城。
这是人类城市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
可见疫情已经严重到了何等地步。
蝉联三年的湖北首富、武汉当地企业家阎志,立马捐了1000万人民币。
这一天,他的手机一直在响,不少朋友联系他,说现在医院不缺钱,缺的是物资。
下午3点,他紧急召开公司高层电话会议,当即下达指令,成立抗疫捐赠小组。
会议只开了20分钟,阎志把什么人负责什么工作,交代的清清楚楚。
他们要利用集团公司的全球供应链,不惜一切人力、财力,把能搞到的医疗物资全都运到武汉。
他斩钉截铁地说:
“不论价格、不论数量、不设上限,有多少要多少。”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于是,一飞机一飞机的医疗物资,开始从全世界各地运往武汉天河机场。
1月26号下午,第一架抵达。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1月26号晚上,第二架抵达。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1月30号晚上,第三架抵达。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2月1号晚上,第四架抵达。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2月21号下午,也不知道是第多少架了……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阎志以及团队的物资捐赠,从1月26号,一直捐到现在。
从未停止。
覆盖全武汉85家医疗机构。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我们要知道,加上火神山、雷神山,全武汉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一共46家。
也就是说,这些物资不仅将定点医院完全覆盖,还包括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救助点、隔离点。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不仅如此。
除了武汉,他们还对湖北其他的地方县市实施捐赠。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大家看看,这哪是企业做公益的样子?
这明明就是把抗击疫情的责任,往自己肩膀上扛啊!
对于像他这样的一省首富来说,捐钱是最容易的事
捐一两次物资也不难。
但是要持续捐,一直捐,往所有需要的医院捐,那真是不容易。
就像那天阎志在电话会议里说的那样:
“不论价格、不论数量、不设上限,有多少要多少。”
这不是靠经济实力、靠渠道实力就能办到的。
这得靠心。
靠一颗热爱土地,热爱人民,懂得感恩的心。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这么多物资,得有多少人日夜不眠,才能从国外运到武汉医护人员手里?
我只说一个细节。
阎志2月9号给公司副总裁徐强打电话,要求他必须在下午4点前,把一批物资送到武汉协和医院。
因为医院里的重症病人现在急需这些设备。
而此时的徐强已连续20多天忙到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
他一个留美博士,50多岁的人了,现在还和工人一起搬设备。
因为要抢时间,和打仗一样。
本来春节他是要回北京陪妻儿的。
但是阎老板大年三十下午,一个电话会议,他就从1月24号开始,一直干到现在。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和徐强一样的人。
阎志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努力。
02
最关键的是,捐钱、捐物还只是阎志抗疫贡献中的一小部分
他的最大贡献是捐医院。
他将一座价值100亿的商场,改造成临时医院。
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方舱医院。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2月5号,阎志说:
“当时我建武汉客厅的时候真没想到会派上这个用场。但只要城市需要,我们义不容辞,不只是免费提供,还捐床捐床被,真要运行起来,只要允许,我们还要摆上鲜花绿植、书刊杂志,还要组织志愿者送水果送餐食,因为住在这里的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截止27号,阎志已经捐了两家方舱医院,累积3025张床位,累积治愈人数1008人。
而第三家方舱医院正在建设中,设有2000个床位。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除了方舱医院,阎志及其团队早在1月30号开始,就陆续和有关部门联合成立应急医院。
截至目前,已经有7家。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也就是说,在阎志的支持下,武汉多了整整10家医院!
累积床位9608张(包括正在建设的2000张)。
大家想想,全武汉有多少床位?
前两天我在文章中统计过,加上正在建设的10座方舱医院,全武汉约有5万张床位。
(定点医院约1.8万张,23家方舱医院约2万张,132个隔离点约1.2万张)
这么算,阎志及其公司建设的床位,约占全武汉的1/5。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他每天都在网上通报这9家医院(第10家还未建成)的运营情况。
数据之详细,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这张图是今天的通报。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以上这些事情加在一起,太梦幻了。
一开始阎志以为缺钱,就捐钱;
后来知道更缺物资,就捐物资;
再后来知道“一床难求”,就捐了7家应急医院。
还不够,再捐3座方舱医院。
任何捐赠工作都不是点到即止,几乎是彻底做到了最极致。
而且这还不是他们的所有工作!!
连缺医护人员,他们都要帮忙找。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更是成立了“医护人员关爱基金”。
把上千万的真金白银,直接发放给一线医护人员。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请允许滚君说一句脏话:
这TM到底是一位什么神仙企业家?
在中国,居然有这样卖命做公益的富豪
03
1972年,阎志出生于湖北黄冈一个十分贫困的小乡村。
父亲是个林业基层干部,还有五个姐姐。
家境可谓是非常困难。
但他从小爱读书,上学时最爱鲁迅、沈从文。
高中还创办过文学社。
励志将来要当一名伟大的作家。
无奈高二时,因为家庭原因,阎志被迫辍学,顶替了父亲林业站的工作。
但是他放不下文学,不停写诗,最后被某杂志录用为编辑。
再后来他苦熬多年,编了本刘德华的传记《天若有情》,居然赚了2.5万人民币。
上世纪90年代,这对一个农村里走出来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
阎志这个文艺青年,就靠着这第一桶金,开启了他的商业帝国。
他一直扎根湖北,什么都做,广告、实业、房地产。
现在连飞机都造。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2016、2017、2018年,阎志蝉联湖北首富榜,身价近500亿。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这么牛的人,很多人都不认识。
提到湖北企业家,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雷军,或者周鸿祎。
因为他太低调了。
从不到处夸夸其谈他的成功学或者励志人生。
他对身边人说的最多的一个身份,居然是诗人阎志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2018年武汉大学本科生开学典礼。
他上台给7226名本科新生做演讲。
师生们都期待这位首富能讲点实际的。
结果他开头说:
“我今天就不讲创业忠告和创业历程之类的内容。这方面马云、雷军讲得很多很精彩,我完全同意,请大家参照执行。我今天就谈谈创业之外的事,谈谈诗歌、艺术,谈谈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然后阎志就开始回顾他的文学之路,从高中说到现在。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16岁那年,我读高一,因为失恋,我写出了平生第一首诗《秋天的恋歌》。现在那些忧伤的诗句,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但诗歌从此走入了我的人生。”
“我很多次假设,如果没有遇上诗歌,我的人生会如何?也许在学校里成为一名问题少年,也许在小镇上碌碌无为虚度一生。”
之后,他建议大家不要只关注那些有用的知识,而要多关心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事情。
那些无用的事情。
他说:“在年轻的时候,你总会偶遇一些看似无用但又是真善美的人和事物,她们让你心生感动,内心震颤,甚至只是一点点心动。它们也许有用,也许真的终生无用,但潜移默化中,它在感染着你,改变着你。”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从以上的演讲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和富豪二字完全无关的阎志。
他可不是在读助理帮忙写的稿子,这些故事和感受都是真实的。
从1999年开始,他就是中国作协一份子。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后来不仅开书店。
领着马云参观。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办诗歌节。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在微博经常分享文学。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还持续创作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我一直认为,真心热爱文学、热爱音乐的人,大概率是善良的。
因为他懂人性,有慈悲心。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如此相信韩红的原因。
所以现在看来,阎志在这次疫情中能如此卖命的去捐赠,我就全理解了。
作为一个小镇青年,他从未离开过湖北这片土地。
他能有今天,靠的就是这片土地的滋养。
现在它有难,自己怎忍心置之不理?
这才是真正的民族企业家。
扎根民族,发展民族,奉献民族。
2020年2月16日,他站在武汉街头,带着口罩拍了张照片。
并配文“风雨之后一定会迎来最美的春天!”
一口气捐了10家医院、上亿物资,这个低调的首富要火!
希望武汉早日恢复正常。
也祝福阎志和他的同事们一切都好。
参考资料:

1、阎志的微头条-今日头条

2、《校友阎志参加武大开学典礼,自曝青春往事!16岁因失恋写出第一首诗》-荆楚网

3、《2.5万起家,现在身家355亿成湖北首富,马云多次拜访他!》-创业财经汇

4、《留美博士变身搬运工 在汉奋战20天获人民日报点赞》-腾讯大楚网

摇滚客(ID:Rockerfm),和150万人一起有态度、有温度地活着。转载请联系摇滚客(ID:Rockerfm)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