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假期计划(暑假,寒假)指南

 

娃放暑假了,要不要定个暑假计划啊?

 

这难道不是必须的吗!

 

毕竟,鸡娃圈里永远流传着那句箴言——“暑假不push,一年白push!”(push=推,专指有预谋有策略引导督促娃不断往优秀方向奋进的行为。)

 

再说了,这学期开始得紧张,结束地匆忙,究竟学得咋样?成绩单能说明一定的问题。而且,长达1-2个月的暑假更是让学霸和学渣之间的鸿沟变成深渊的好时机!!

 

以往这时候,全球的家长都在磨刀霍霍地准备暑期安排,什么夏令营啊、夏校啊、研学啊,还有标配的补习班,手慢的只能暗自神伤。今年不一样,大家都出不了门,那咋办?对于怀揣着“暑假一天都不能浪费”这种美好愿望的家长们来说,招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滴~和娃做一份详尽的、合理的暑假计划无疑成为放假后的首要任务。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讲讲怎么做暑期计划,还有!怎么保证计划被执行!超过一周地执行!整个暑假都执行!

 

因为咱们当爹妈的都心知肚明,问题的关键不在计划,是在执行啊。暑假计划年年做,但几乎年年白做啊

 

多年的“斗争”经验也让我找到了最容易导致暑假计划夭折的几个症结,今天就来和大家解一解。

 

这些建议几乎成了逃逃暑假安排的参考模版,我们每年都会拿出来重温。孩子一年一年地长大,却发现这些建议一点儿都不过时,实用,好用,也真的很管用。

 

也推荐给你们!

 

 

01

 先说3个NO 

 

 

 

1、跟节奏特别紧凑的计划say no

 

刚放假时,家长们通常都对暑假寄予厚望。

 

“娃的英文单词量只有500,趁着暑假背到2000!”

 

“10以内加减法都算不对,趁着暑假巩固加强, 顺便把乘除也学了!”

 

“作文总是干瘪瘪的几句话,趁着暑假读上200本书,既学表达又长见识。”

 

似乎这一年所有的漏都能趁着暑假填回来。于是踌躇满志地撸起袖子和娃商(hū)量(yōu)着定了一个密密麻麻的计划,语数外是基础一字排开,锻炼运动是根基坚决不能少,琴棋书画陶冶情操见缝插针最好也有。于是,就有一张张类似下图的学霸暑期计划表:

 

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暑假计划指南来了)

 

这样的计划可行吗?对于长期习惯这种节奏,自律自控自我驱动的学霸是没什么问题,但对于大多数执行力不那么强,意志也不那么坚定的正常孩子来说,这很有问题。因为它太容易失败了……

 

如果半小时10道数学题没做完怎么办?后面的计划就不执行了吗?

 

中途有同学过来玩耽搁了一会儿怎么办?后面的也不执行了吗?

 

今天不执行明天是不是也可以不执行啊?

 

即使平安无事地执行了两三天,孩子也会感觉疲惫,揭竿起义或自暴自弃的可能性很大,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所以,对于暑假计划,我建议:

a. 节奏、强度要和孩子的习惯相匹配,不指望一口吃成胖子,每天学一点学上两个月比暴学两天暴玩俩月要划算得多;

 

b. 如果孩子是自主意识比较强的个性,用清单比用计划更有效,只列出每天需要完成的事情,但完成的时间、先后顺序可以由孩子自己灵活安排;

 

c. 安排一些和上学期间不太一样的学习活动,比如做些需要调查、研究,收集整理材料的小项目,一来有新鲜感,二来孩子平时总是忙忙碌碌地奔赴于各科作业、兴趣、补习班之间,总算有大段时间能沉淀下来做些自己更有自主权的事情,任何思考、创新都是需要时间的,暑假正是个好机会。

 

 

 

2、跟有意无意破坏计划的队友们say no

 

无论是暑假计划,还是平时的学习作息计划,队友是否配合是计划能否顺利执行下去的关键。

 

暑假很多孩子白天会待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陪。跟老同志们更是要事先沟通好孩子白天要完成的计划,请他们帮忙监督孩子执行,以免你前脚刚踏出门去上班,娃在家就开始放飞自我。以下是俩闺蜜最近的吐槽,我觉得情况可能挺普遍的,你也可以先给家里的老同志们打点预防针,以免上了娃的“当”。

 

A:

计划开始第一天回家发现娃一半都没做完,问为何?娃姥姥解释道,娃说太多了,把娃累得啊!(A心里冒火,娃说你也信?明明是昨天一起做的计划,专心做的话2-3小时完全能搞定啊)

 

 B:

作为一位非常严谨的科研工作者,娃爷看到计划上写着10点要开始做作业,9:55就要求娃关掉正在看得很嗨的动画片做好准备,娃觉得非常不合理,爷俩因这事扯了半小时,结果10点半都还没开始写作业……

 

孩子自控力本来就比较差,如果周围监督的人也不靠谱的话,计划是很难被执行下去的,所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身边所有队友们沟通好,统一战线非常重要。

 

 

 

3、跟独揽大权包办所有的自己say no

 

估计不少妈妈跟我以前一样,很多事情喜欢亲力亲为,孩子的各科学习、各个兴趣班都想去研究透彻,最好自己能直接冲上去辅导。

 

我后来渐渐发现这样并不明智,也许娃学的东西我们都懂,辅导起来也绰绰有余,但我们自己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要工作挣钱,要照顾一家人的起居生活,还要自我发展提高。所以,具体到暑假计划里的每一项,如果能承包出去就承包出去,该交给娃爸的就交给娃爸,该报课的就报课,该请陪练就请陪练。虽然花费会多一些,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划算的。

 

今年比较特殊,可以选择线上课的方式,但也要注意搭配合理。除了文化学科,乐器陪练,艺术启蒙等也应该考虑,这样孩子不容易枯燥,家长也轻松很多。

 

很多时候,娃的不坚持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够坚持,而我们自己不够坚持,是因为精力不支。我们更应该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精力放在怎么帮娃挑选、整合资源,而不是凡事都亲力亲为。

 

另外,孩子是家庭的一员,理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工作。在美国,很多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家庭任务,甚至会用“chore chart”(家务表格)来记录。

 

家务活儿对孩子很有帮助,提高生活能力的同时,责任感也得到锻炼。

 

平时学习紧张,课外活动太多,不如就从暑假开始,给孩子安排1-2项任务,让TA坚持做好,养成习惯。

 

逃逃目前就有两项需要负责的家务工作,一是饭后收拾碗筷、餐桌和擦地饭;二是定期清理家里的小垃圾桶,检查类别,装到门口的垃圾分类桶。今年疫情期间,还新增了打理草坪的工作,几个月下来,已经越来越熟练,把后院的草坪都割出了花样。

 

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暑假计划指南来了)

(逃逃上周末的“杰作”)

 

和孩子商量一两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让TA坚持做,不但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同时也让TA体会到爸爸妈妈的不易。

 

 

02

 要玩游戏,但不是电子游戏 

 

每年暑假前,逃逃学校的校长都会给家长们发一份暑假指导清单,其中必谈的一点,就是游戏问题,校长的建议是“play board games that require turn taking”(玩可以轮流玩的桌面游戏)

 

除了学习,暑假当然需要一些放松时间。游戏是不错的方式,但最好是桌面游戏,而非电子游戏。

 

原因有两点:

 

✔ 其一,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减少电子屏幕接触时间,保护视力;

 

✔ 其二,桌游带给孩子的好处非常多。

 

很多桌游本身就具备“教育功能”,比如上周我们推荐的“天才建筑师”系列,是由两位数学家设计的,基本上就是一整套空间几何思维的挑战题目,既有很强的可玩性,还起到“刷题”的功效;Thinkfun、 SmartGames等品牌的益智桌游,也都很不错。

 

另外,大家可能会忽略掉一点,桌游往往是个社交活动,“require turn taking”(轮流玩),对培养孩子的观察,表达,沟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都大有帮助。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校园特别提倡玩桌游的原因。暑假正好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玩起来。

 

 

03

 假装长途旅行 

 

今年很特殊,出国、长途旅行都不太方便。

 

不过没关系,有时候“假装”旅行比真的旅行收获更大!这可是美国小学的一个必修课题呢。

 

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 找出比较空闲的几周,每周安排一个“国际周”,指定一个国家,让孩子对这个国家进行充分的调查,在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了解当地的气候、生活特点,有没必须要打卡的地方,有没特别有名的博物馆……

 

● 到了周末,让孩子为家人做一次关于这个国家的介绍,然后,和孩子一起做这个国家最有名的菜,甚至学几句它的官方语言……

 

当然,这对家长有一定要求,事先得给孩子备一些旅行类的书籍和材料,还得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调查、“行走”

 

不过这样,一个暑假下来,即便没时间出远门,孩子也已经领略了不少异国风情,收获会很大!

 

 

04

 安排家庭阅读时间 

 

阅读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说了,尤其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又给家长们上了一课,大语文要求越来越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不够强的话,读懂题都困难。

 

如果孩子的阅读习惯一直没培养起来,暑假是个好时机;如果习惯已经很好,那暑假更要持续进行,切忌中断。

 

建议每天至少预留固定的一段家庭阅读时间,设定每位家庭成员的阅读目标,父母一起陪着读,孩子会更受这种氛围的感染。周末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去附近的图书馆或书店,既增长知识,又可以避暑,对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大有裨益。

 

 

05

 发起写作计划 

 

人在什么时候最想写作?当然是业余生活丰富,有记录欲望的时候啦,希望孩子锻炼写作能力的家长不妨在暑假试试。

 

可以让孩子写暑假日记,记录每天的喜怒哀乐或有趣的事情,还可以鼓励TA给亲朋好友写信/明信片。或者,让孩子尝试写一本家庭菜谱,记录爸爸妈妈每天做的菜,包括制作过程和需要的配料等,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则可以有更多灵活的做法,开个博客,或公众号,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玩具,或者学习方法、考试攻略都不错!

 

总之,让孩子有写作的热情,不仅为了写而写

 

 

06

 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谓是暑假最重要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强身健体,也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而且,暑假锻炼还有个额外的“BONUS”,夏季是仅次于春季,孩子长高的好时机!之前这篇分享里的小运动,同样适用于暑假(孩子长高就靠春季,这些猛“蹿个儿”的运动游戏赶紧练起来!)

 

如果孩子已有固定的运动项目,暑假可考虑适当加量。如果还没有,正好趁着暑假多多尝试,找到孩子喜欢的项目。

 

如果孩子平时不太喜欢运动,这时候也不一定非要让他参加球队或其他体育队,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安排一些全家参与的运动,比如跳绳、跑步、散步、登山等等。

 

总之,动起来,出点儿汗,长个儿长身体!

 

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暑假计划指南来了)

 

2020很不平凡,寒假过得像暑假,没上几天学,暑假就又开始了。大段大段的宅家时间,既不能完全丢开学习,又不能整天学习,还真挺考验家长的,以上的小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也希望2个月后,娃不说脱胎换骨,但也有所小成。要么提升了能力,要么增长了见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bz38jgk4v5KMbY9cPLI7A

艾宾浩斯遗忘记忆曲线的使用之道

虽然,我们很反感“死记硬背”,但不可否认的是,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记忆是智力的第一要素。

最近,看到不少人讨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分享遗忘记忆表格。

我倒不是质疑这种记忆方法的有效性,费了那么大功夫,不断重复记忆,应该(必须)能记得住。

我只是觉得这种方法很繁琐,也很生硬,也没见过谁用过,怀疑小小的孩子很难坚持下去。然后,就想它真的是最好的记忆方法吗?还有没有其他更实用、简单易行的方法。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不靠谱

估计大家对“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都不陌生。它告诉我们:记忆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消退,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这些年,这条记忆曲线也被很多人奉为圭臬,每每谈及记忆、遗忘,一定会提到它。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些年来,科学家们针对“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又进行了很多后续深入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出乎大家的意料。

简单来说,“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不完全科学(所有的研究都有局限),存在三大问题:

  • 它只是统计结果,会随着研究对象改变而发生变化;
  • 艾宾浩斯实验中的记忆材料是无意义的音节信,而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记忆的信息往往是有意义的、有用的。
    而且,人类的大脑本身并不擅长记忆“无用信息”,这也解释了遗忘曲线在最开始就出现快速下降的原因。
  • 研究发现,遗忘是从学习之后的第四天才真正开始的。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学者发现:遗忘并非学习的敌人,反倒是帮手。

英国的巴拉德就是个中代表。

他是一位英语老师,有一天他在课堂上教了孩子们一首很长的诗歌。之后的4天里,他每隔两天就会发起一次“突击抽查”,让孩子们默写那首诗歌。

因为是突击检查,所以孩子们在这4天里并没有对诗歌行过任何专门的复习。

但结果让人颇为意外:孩子们虽然没有复习,但对诗歌的记忆却一次比一次好。

巴拉德觉得这其中可能有偶然因素,所以,他后来又组织了上百次类似的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地一致:

所有的参与者在学习新知识后的4天里,即使没有进行专门的温习,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不降反升。

这意味着,对于我们以为忘记的东西,大脑其实比之前记得更清楚、更深刻了。

这里面究竟有怎样的奥秘呢?

遗忘,是为了更好地记住

我们一般认为,记忆就是把看到、听到、感知到的信息,存储在脑子里。

但其实,记忆力包含2种能力:存储能力和提取能力。

  • 存储能力:大脑对学过的知识记得有多牢固。
  • 提取能力:能不能快速提取学过的知识。

我们平时说“忘了什么事”,其实这个事早就被存在大脑里了,只是提取困难而已。

那怎样才能快速提取呢?多用!

对于一个信息,你提取的次数越多,或者提取时越困难,等到它被提取出来之后,留在脑海中的痕迹就会越深,印象也就会非常深刻。

就像我们学的“加减乘除”计算,从小用到大,现在也经常用,所以怎么都不会忘。

相比之下,小时候倒背如流的古诗词,因为长时间不使用,提取困难,就很难再想起。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小朋友3、4岁背了成百首古诗,但等到了小学、初中,却都忘了。

但这些诗也没有从大脑的存储库中消失,等孩子再次在书中读到时,还是会忍不住发出感叹:“这首诗我之前背过!”

这里,我忽然有一个疑问:既然大脑有存储能力,为啥不让我们什么都可以提取呢?为啥还要有遗忘的情况出现?

有研究发现,遗忘其实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

如果我们把大脑比作一台运转周密的机器,那么,我们每时每刻收集到的信息都会被存储在大脑中。

但是,如果要同步运行这些所有的信息,机器会因为信息量过大而出现卡顿、甚至是死机

反应到我们的身体上,可能就是头疼、大脑记忆混乱等等。

就像这部韩剧里的男主,是一个“超忆症”患者,世间万物只要是他看到过的信息,都会被存储且随时可以被提取出来。

但只有30多岁的他,却被主治医生告知,大脑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因为运转的信息过量,而出现问题。

这么看来,遗忘势在必行。

①遗忘,是在过滤“垃圾信息”

遗忘掉“无用信息”,就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给“有用信息”。

适当的遗忘,可以帮助我们的大脑对信息进行分类,划出重点,更专注在有意义的人和事上。

这就好比,我们可以记住同事的名字、外貌、职位、性格;但对于他每天穿什么、吃什么,则不会记忆地那么清楚。

②遗忘,缓解痛苦情绪

有研究发现,人们会选择用遗忘来缓解痛苦。这大概就应了那句老话:时间会淡化一切忧伤。

③遗忘,为了更好地记忆

大家知道,我们健身的时候,会经历一个先损耗能量、后增长能量的过程。

我们大脑的记忆工作机制,和健身类似,要经历“先遗忘、后记忆”的过程。

也就是说,当大脑忘掉部分信息、无法提取时,我们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来回忆。

但一旦回忆起来,大脑中就会在原有的存储中,增加新的连结,强化这部分信息的提取,下次提取速度就会更快。

就像心理学家罗伯特·比约克所说:

我们以为遗忘很糟糕、是大脑的败笔,但实际上,遗忘却是学习的良师益友。

遗忘式学习,可以这样做

既然遗忘有这么多好处,我们要怎么利用遗忘来加强记忆,进行所谓的“遗忘式学习”呢?

①先考考自己

考考自己,其实就是一种主动的“记忆提取”训练,包括考试、背诵、写作等。

为什么要这样呢?相比于直接学习,先考考自己,可以让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个判断,查找知识漏洞和盲区。

我们还拿背古诗为例,小川小时候背《石灰吟》。

我基本上会在隔天不经意间,抽查他。

刚开始他老是卡在“粉骨碎身浑不怕”这句上,而我每次都让他努力回忆,而不是转头去看书。

因为越是记不起来,越需要锻炼大脑的提取能力,一旦记起来了,就会成为记忆最深刻的点。

果然,经历了3、4次这样痛苦地回忆,这句反倒成了整首诗里,他记忆点最深的句子。

“考考自己”的记忆方法,也让我想到了著名的“学习金字塔”

其中,最高效的“教授给他人”,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检测、考试。在把知识教授给他人的过程中,势必要经历一个提取知识的过程;而且,通过给他人讲解,还可以发现知识记忆的缺口。

这也是我们所倡导的“费曼学习法”的精髓。

②记忆也要“少食多餐”

学习一个新知识,我们往常的做法,是集中一大块时间去死磕。但发现效果并不好。

这是因为,记忆知识就像吃饭,每次少吃点、多吃几次,效果反倒比“暴饮暴食”来的好。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减少每次记忆量和记忆时间,提高复习的频率。

就好比孩子背课文,每天抽大几个小时背,结果依旧磕磕绊绊。此时,不如把一篇课文按照段落大意,分成几个部分,每次花15-20分钟背诵一个小部分。

之前带小川背《木兰辞》,我就是把文章按照故事的走向,分成了4部分:从军原因;准备、参军打仗;凯旋;评价。

带着他每次20分钟,只背诵一个部分,连着3天,才把《木兰辞》背下来,但效果异常地好,直到现在都倒背如流。

可见,记忆这件事,最忌讳“一口吃个胖子”式的急功近利,反倒是“细水长流”更有效。

③拉长复习的间隔时间

对于新知识的巩固,我一直觉得是越快越好、越多越好。

直到看到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才发现之前的做法大错特错。

这项研究提出:对一个新知识连续学习3遍以上,不如对这个知识进行多次复习,每次复习之间要间隔一段时间。

后来,还有学者做了后续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一条“最优复习间隔”时间表:

  • 首次学习后,2天内需要进行第一次复习
  • 7天后进行第二次复习
  • 30天后进行第三次复习

④遇到瓶颈,先停下来

心理学家蔡加尼克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

他让所有参与试验的志愿者连续做22件小事,一半的事情做完了,还有一半的事情因为各种原因被打断后停止(未完成)。

之后,他让志愿者们对这22件小事进行回忆,结果发现:

对于完成的任务,只有43%被回忆起来,而对于未完成的任务,被回忆起来的概率高达68%。

这个试验说明了一个道理:我们的大脑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 

同理,当我们学习、研究或者写作遇到瓶颈时,很容易就进了死胡同,这时,不妨果断地停下来,去做点别的事。

就像我写文章的时候也是,经常会遇到思路不顺的时候。

一般我会立马起身,去做做家务或者陪孩子玩一会儿,在做其他事的过程中,有时候思路一下就通了,就赶紧回头来写。

其实,不光我这样,就连科学家也是如此。阿基米德就是在洗澡的时灵光乍现,想到了通过排水来计算密度。

⑤适度焦虑有好处

有研究发现,适度焦虑和适度的紧迫感,可以激发大脑的记忆提取能力。

哥拉斯大学教授罗伯特,曾做过一项实验:

他让志愿者们先背一定数量的单词,接着让大家在短时间内,记忆一串按数字键的手势。

结果发现:志愿者记忆按键手势的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这就是时间上的紧迫感,以及其产生的适度焦虑带来的强存储和提取能力。

⑥多感官记忆

如果给你10张画,要求你进行记忆:

  • 单靠听信息的记忆效率是60%;
  • 单靠看的效率更高,是70%;
  • 如果将听、看和动作相结合,记忆效率会上升到86.3%。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这是因为,多感官的途径,可以在大脑中建立多重连结,更方便提取。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如果我们把一切都记在心里,那么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差劲得像是什么都没记住一样。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可以让所有记忆永存的能力。因为,遗忘“无用的”,记住“有用的”才是大脑运转的秘密。

所以,与其渴求不切实际的“过目不忘”,不如让孩子根据遗忘的轨迹和自己的学习习惯,去寻找能让自己记忆提取能力更强的方法。

这几个重点可以抓住:

  • 先用测试、复述、写作等方法发现记忆盲区,再背诵;
  • “少食多餐”,合理细分记忆内容;
  • 减少单次记忆时间,拉长复习间隔;
  • 遇到记忆瓶颈,果断停下来;
  • 善用焦虑,激发记忆潜力;
  • 采用多感官记忆,听说读写齐上阵。

参考资料:

1. 《如何学习》,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

2. 蔡加尼克效应

为什么身边很多人不学习,但依旧过得很好?

作者 | 程驿

来源 | 道长的思维铺子(ID:daozhangsiwei)

推荐人 | Spenser

 

我有一个很早的同事,曾经我们都在传统行业。

 

六年前他开始投资餐饮,由于选择正确了品牌(成都最火的串串品牌-钢管厂五区),每月收入至少超10W。

 

上个月一起喝茶,他聊起现在的生活节奏:

 

每周一三五在咖啡馆读一整天书,周二&周四去店铺上转悠,周末在家带娃。这真是让人羡慕啊。

 

喝了一下午茶,我们都无限感慨:

 

以前在传统行业,大家都不怎么学习,更不可能在一起谈论学习。而现在见面,主要探讨的,竟然是学习。

 

为什么有的人学习,有的人不怎么学习?

 

为什么以前不学习,而现在开始学习?

 

仔细一想,不是因为我们多优秀,而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是以前,时候未到。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学习和不学,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原因——人类生存法所导致

1

为什么有的人学习,有的人不怎么学习?

 

实际上,热爱学习的人,无非是想通过更多信息,从而掌握更大的生存优势(生活品质更好,更大存在感和控制感)。

 

比如你学习Python,就能多一门生存技能;而你去创业,就需要掌握大量信息。

 

但是信息(Information),只是能够扩大生存优势的一个条件;

 

而更多人想过得更好,却能通过另一个条件,那就是资源(Resource)。

 

资源策略VS目标策略。

 

其实,我们在社会的生存策略恰好就这两种:

 

1、资源策略。

 

也就是看我现在手中有什么资源,然后去组合利用起来。

 

最典型就是我们刚开始找工作时,父母会极大利用他们的人脉资源,有些还付出金钱资源,去帮我们谋得一份稳定工作。

 

资源策略,核心是依赖资源,学习意愿低。

 

2、目标策略。

 

也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宏大目标(或想法),即便现在没有相关条件,也会逐一去实现每个条件,最终达成目标。

 

比如埃隆·马斯克创立SpaceX,会先提出一个目标:“把100万人送上火星”。然后再去解决降低火箭成本,如何在火星建立基地等问题。

 

这个过程,需要破解很多未解难题,也就需要大量信息,所以很需要学习。

 

目标策略,核心是依赖信息,学习意愿高。

 

为什么身边很多人不学习,但依旧过得很好?

 

习惯资源策略的人,和习惯目标策略的人,往往有不同的价值观:

 

比如找对象,前者更注重评估对方的“房车”等资源;后者则注重“双方将成就什么样的关系”。

 

同样是拿100万开咖啡店,前者更看自己能找到什么地段、供应链等;瑞幸咖啡则用互联网思维建立了一个新的价值网络。

 

为什么传统企业强调“态度决定一切”,因为只要少数人搞定了资源,企业基本就无大碍,其它人只需要听话就可以;

 

而互联网公司为了实现更大目标,则强调“创新和创造”。


但人生在不同阶段有可能会更换策略:

 

很多人平时虽然不学习,但一有孩子后就非常热衷学习(养育、教育知识)。

 

因为自己虽然平时使用资源策略,但对待孩子则采用目标策略(希望孩子成为理想的样子),所以就热衷学习了。

 

资源策略和目标策略,是一组相对的人生状态。

 

而还有一组相对状态,也有不学习-学习的差别。那就是:

 

稳态VS不稳态。

 

那什么是稳态和不稳态?

 

刚结婚时两个人关系很好(稳态);过了几年,时不时就会吵架(不稳态)。

 

年轻时身体很好(稳态);年龄大后身体时不时出问题(不稳态)。

 

在公司当CEO事事顺手(稳态);出去创业遭遇重重危机(不稳态)。

 

任何人都喜欢稳态,特点是“按既定方式,就有确定收获”。

 

而不稳态则是“按既定方式,不一定有确定收获”,这就会让人焦虑,你会去分析背后原因,从而大量学习,寻求改变。

 

当一个人经历感情危机,才会寻求如何去建立关系。

 

一个人得了某种癌症,就会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

 

某个人出去创业,才能深刻理解商业的本质。

2

为什么多数都不怎么学习,

只有少数人会去学习?

 

资源策略VS目标策略、稳态VS不稳态。我们刚好可以把这两种维度的情况做一个相加,得出四个区间:

 

为什么身边很多人不学习,但依旧过得很好?

 

1、资源策略-稳态。

 

舒适的确定状态,体制内or稳定工作的状态,90%人喜欢的状态。

 

比如通常你的第一份工作就想挤进这个区间。

 

这是求稳者区间。

 

2、资源策略-非稳态。

 

当我们在求稳者区间待一段时间,尤其是更多积累了一些资源(资金、人脉等)后,就会伸出头往窗外看,去尝试一下更高风险的东西。

 

比如很多人会去买风险很高的股票,投资一家店铺等。

 

这是投机者区间。

 

3、目标策略-非稳态。

 

这是典型的探索者心态,拥有远大目标,整个路径又充满不确定性。

 

比如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爱因斯坦颠覆整个物理世界,埃隆·马斯克探索火星移民计划。

 

这是探索者区间。户外探险家、写作者、创业者都在这个区间。

 

4、目标策略-稳态。

 

生活在稳态中,但又矢志不渝去追求,这是一种什么状态?

 

比如巴菲特,找到了价值投资的这个稳定规律,就一直践行。

 

一个日本木工匠人,以心如止水的心态,不断追求自我完善。

 

一个围棋研究者,找出了一些深刻规律,从而不断精进。

 

这种状态的人,内心已经十分坚定,追求的是不断自我完善。

 

这是精进者区间。修行者、看透本质的人都在这个区间。

 

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在求稳者和投机者区间,少部分人在探索者区间,而极少数的人才能进入精进者区间。

 

不过,前两者并非不学习,而是四个区间的学习方向不同而已:

 

为什么身边很多人不学习,但依旧过得很好?

 

求稳者区间。

 

该区间的核心是“获取或维护资源”,所以学习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

 

比如“如何维护领导关系”、“如何维护自己地位”等内容。

 

由于这类知识更多在社交场上习得,所以求稳者看上去不怎么学习。

 

投机者区间。

 

该区间的核心是“降低不确定性”,所以这个区间更多以实用的学习为主。

 

比如“如何更好选择股票”、“如何开一家店铺”等。

 

探索者区间。

 

探索者的区间充满了不确定和陌生,所以该区间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体系”,或“探索一个终极规律”,学习就显得非常多元。

 

比如马斯克为了实现“让100万人登录火星”的梦想,就会建立一整套庞大系统。

 

你生了小孩后,就急于建立孩子养育教育的整套体系,也会去思考他行为背后的核心规律。

 

学习一门技能,也需要建立整个知识体系,搞清楚背后的真相。

 

在探索者阶段,太需要学习了。国内最热衷学习的青年,就集中在这个区间。

 

精进者区间。

 

该区间的核心是“不断精进”。

 

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个规律,反而不像探索者那样什么都学,而是沉静下来,只专注一个领域。

3

为什么不学习的人,

最终都会学习?

 

回到开头我们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身边很多人不学习,但依旧过得很好?只因为时候未到。

 

主要有两个原因:

 

1、部分求稳者会自主演化。

 

文章开头提到的我的朋友,就是自主演化者。

 

一开始,我俩都在传统行业,是在求稳者区间。

 

六年前,他开始投资餐饮。这更多是基于“资金”和“地段”等资源,且风险很高,所以来到了投机者区间。

 

当时,他天天在店铺上守候,看到吃客进店,才消除内心的不确定性。这就是典型的投机者心态。

 

但是后来,餐饮业产生了很多新模式,比如用网红来建立网络效应,用品牌矩阵来建立资产影响力等,他的店铺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冲击,一家店直接倒闭。

 

所以他开始花大量时间去学习,不断思考其中规律并尝试构建体系,这就是完全朝探索者转变了。

 

我相信终有一天,当他找到规律,就能像前辈海底捞,麦当劳那样,进入精进者区间。

 

为什么身边很多人不学习,但依旧过得很好?

 

从求稳者→投机者→探索者→精进者的过程,是很多精彩人生的必经之路。

 

从不怎么学习,到非常热爱学习,再到成为一名终生学习者。人生不过是修行。

 

2、很多求稳者会被迫演化。

 

求稳者核心依赖的是资源,但这个资源经常发生改变。

 

小时候我们都喝过非常可乐。

 

由于无法正面对抗可口可乐,所以非常可乐把渠道下层到四五线城市,占领了渠道资源。但后来可口可乐也做同样的事,非常可乐就没有资源空间了。

 

同样是对抗可口可乐,王老吉的做法,则是用“想法”,想出了“怕上火喝王老吉”这个经典文案,后来出货量完胜可口可乐。

 

2012年前,出租车司机垄断了城市的出行资源。但Uber、滴滴并且一个商业模式(想法),就彻底颠覆了这个行业。

 

在我们这个年代,石油是一个巨大的资源。但埃隆▪马斯克笃定发展新能源和电动车,尽快困难重重,但他就是要颠覆整个能源行业。

 

常常我们以为,资源才是最能依靠的,稳如泰山的东西,而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但越来越多经验告诉我们,当探索者和精进者逆袭而来,想法却总能做到降维打击。

 

为什么探索者往往会经历痛苦的思索?

 

就是因为创业的本质,是要找到商业更深刻的规律,从而去颠覆原有价值网络。

 

我们的父母,95%都曾生活在求稳者区间,但当年的下岗潮就不得不让他们走上学习之路。

4

启示

 

不知道你现在身处什么区间,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试图去哪一个区间?

 

也不知道你更擅长把控资源,亦或是更擅长利用信息?这其实都是生存法则。

 

但最怕的是,明明那些并没有什么资源,也不知道把控资源的人,却死守在求稳者区间,拒绝学习。

 

当然,更多人在尝试投机后,最后还是回到第一区间,因为即便他们所在的网络和资源已经崩塌,也会选择自我封闭,就像“老炮儿”一样,永久生活在自尊构建的虚幻之中。

 

我完全无法想象,在这样一个多变的年代,竟然还有人敢藐视学习者,还在谈读书无用,还在为不劳而获的资源而满怀优越。

 

为什么身边很多人不学习,但依旧过得很好?

 

人,生而不平等,那是资源不等。

 

人,生而平等,因为人人都可以拿起知识去Fighting,从而改变自己命运。

作者:程驿(道长是名思维贩子),《认知颠覆》作者,简书签约作者,掌阅签约讲师,专注深度思考的写作。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nwkoqK0FG2g4kQOqOkB8Q

数学学习七大方法,成为数学学霸并不难

一、代数学习法。 ­

1. 抄标题,浏览定目标。 ­

2. 阅读并记录重点内容。 ­

3. 试作例题。 ­

4. 快做练习,归纳题型。 ­

5. 回忆小结 ­

二、几何学习四大步。 ­

1.①书写标题,浏览教材;②自我讲授,写出目录 ­

2.①按目录,读教材;②自我讲授几何概念及定理 ­

3.①阅读例题,形成思路;②写出解答例题过程 ­

4.①快做练习;②小结解题方法。 ­

三.数学概念学习方法。 ­

1. 阅读概念,记住名称或符号。 ­

2. 背诵定义,掌握特性。 ­

3. 举出正反实例,体会概念反映的范围。 ­

4. 进行练习,准确地判断。 ­

注: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如何让学生正确地掌握概念,应该指明学习概念需要怎样的一个过程,应达到什么程度。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定义方式有描述性的,指明外种延的,有种概念加类差等方式。一个数学概念需要记住名称,叙述出本质属性,体会出所涉及的范围,并应用概念准确进行判断。这些问题老师没有要求,不给出学习方法,学生将很难有规律地进行学习。 ­

四、学公式的学习方法 ­

1. 书写公式,记住公式中字母间的关系。 ­

2. 懂得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推导过程。 ­

3. 用数字验算公式,在公式具体化过程中体会公式中反映的规律。 ­

4. 将公式进行各种变换,了解其不同的变化形式。 ­

5. 将公式中的字母想象成抽象的框架,达到自如地应用公式。 ­

注:公式具有抽象性,公式中的字母代表一定范围内的无穷多个数。有的学生在学习公式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要反来复去地体会,才能跳出千变万化的数字关系的泥堆里。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学习公式过程需要的步骤,使学生能够迅速顺利地掌握公式。 ­

五、数学定理的学习方法。 ­

1. 背诵定理。 ­

2. 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

3. 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 ­

4. 应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 ­

5. 体会定理与有关定理和概念的内在关系。 ­

注:一个定理包含条件和结论两部分,定理必须进行证明,证明过程是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而学习定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它解决各种问题。有的定理包含公式,如韦达定理、勾股定理、正弦定理,它们的学习还应该同数公式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进行。 ­

六、初学几何证明的学习方法。 ­

1. 看题画图。(看,写) ­

2. 审题找思路(听老师讲解) ­

3. 阅读书中证明过程。 ­

4. 回忆并书写证明过程。 ­

注:在初一第二学期,初二、高一立体几何学习的开始,学生总感到难以入门,以上方法无论是上课还是自学,均可以开展。 ­

七 .提高几何证明能力的化归法。 ­

1.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求证结论。 ­

2.画图,作辅助线,寻找证题途径。 ­

3.记录证题途径的各个关键步骤。 ­

4.总结证明思路,使证题过程在大脑中形成清淅的印象。 ­

注:在掌握了几何证明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后,在能够较顺利和准确地表述证明过程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几何证明能力?这就需要积累各种几何题型的证明思路,需要懂得若干证明技巧。这样我们可以通过老师集中讲解,或者通过集中阅读若干几何证明题,而达到上述目的。 ­

   化归法是将未知化归为已知的方法,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几何证明题时,我们需要注意其题型,找到关键步骤,将它化归为已知题型时就可结束。此时最重要的是记住化归步骤及证题思路即可,不再重视祥细的表述过程。 ­

一叶寄语:

    不要迷信名师,不是一对一,老师不会把所有精力聚焦在你身上,而一对一太费钱,学生压力也大。好成绩的高中学生都是不补课的。不要盲目刷题和盲目报班。低年级时,语数外三科可以都一般,但绝对不建议有一两门超前。因为,学生都喜欢做自己擅长的,讨厌自己不强的学科。这样等于为未来埋下了一颗雷。讨厌了,即使再补也无济于事。即使三科都很普通也不怕,只要没有某一门翘头不反感不丧失信心,总可以后发制人。中高考不能偏科,自招名额大幅减少,偏科四大八大别想了。

    学好数学的简单套路是掌握好方法,选择覆盖所有知识点的合理题库书籍练习,用最少的题目,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覆盖所有知识点。文科比理科更需要时间积累,准备。不要为了完成老师和家长的任务而被动地做错题本。毕竟学习是自己的事。

两张“网课照”刷屏:疫情过后,中小学生将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两张“网课照”刷屏:疫情过后,中小学生将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作者:豆妈
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
你偷过的每一个懒,都会在日后成为最深的遗憾。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01

这几天,在网上被两张照片触动。

这是第一张照片。

两张“网课照”刷屏:疫情过后,中小学生将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一束昏黄的灯光,一张破烂的桌子,一隅寒冷的角落,两个风中瑟缩的身影。

穿着粉色棉袄的是河南洛宁的14岁女孩郭翠珠,因要上网课,家里又没网络,所以只能来村支部蹭网学习,父亲默默地蹲坐在角落陪伴女儿。

“白天我们上的名师课堂,晚上老师在线辅导,我爸爸手机流量不够,所以到村里学习。”

村支书说,女孩学习很认真,每天都会来这里学2小时。

网友评论说,这是现代版的“凿壁偷光”。

这是第二张图片。
两张“网课照”刷屏:疫情过后,中小学生将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同样是受疫情影响,只能上网课的15岁的女孩杨秀花,每天要爬一个小时陡峭的山路,来到距家4公里外的悬崖,窝在崖壁边上课。

因为附近只有这里有信号。

学校要求每天早上7点45打卡,因此秀花6点就得起床,尽早出门,书包里装着馒头、包子当作干粮。

直到下午5点,天差不多要黑了才回家。

粗略计算,秀花每天都要在悬崖边待上至少10个小时。

偶尔妈妈心疼她,会给她送些热乎的饭菜,但山路陡峭,秀花怕妈妈摔倒,很少让她来。

她还打趣,说自己还总结了一套找信号的规律。

“我想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虽然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在当下来说是最好的出路。说实话,在这儿学习我也不觉得辛苦和冷。”

常有人说,一些人成功了,那肯定是运气好,如果自己有这样的运气,肯定也能有一番成就。

而事实往往是,这些耍嘴皮子的人,永远没机会“天赐好命”,功夫都花在嘴巴上,说得越多,错过越多。

事在人为,这两个孩子告诉你,你想要有多优秀,就在于你有多自律。

当你足够努力,控制得住惰性,就足以能通过征服自己,去征服世界。

02

曾经看过一个漫画,记忆犹新。

每个人都背负了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前行。

两张“网课照”刷屏:疫情过后,中小学生将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途中,有一个人嫌十字架太重了,于是拿刀把十字架砍掉了一块。
两张“网课照”刷屏:疫情过后,中小学生将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又走了一会儿,他还是嫌十字架太沉,于是,又把它削掉了一块。
两张“网课照”刷屏:疫情过后,中小学生将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砍掉之后走起来,的确是轻松很多,他的步伐轻快起来,超过了一些人。
两张“网课照”刷屏:疫情过后,中小学生将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就这样,当他以为自己可以轻轻松松地成为第一名时,前面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沟壑。
两张“网课照”刷屏:疫情过后,中小学生将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后面的人慢慢追赶上来。

他们用自己背负的十字架搭在沟上,做成桥,从容不迫地跨了过去。

他也想如法炮制。

两张“网课照”刷屏:疫情过后,中小学生将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然而自作聪明把十字架砍掉一部分的他,只能停留在原地,追悔莫及。
两张“网课照”刷屏:疫情过后,中小学生将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对我们的孩子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很沉重,不断延迟的假期很沉重,舒适又无人监督的环境很沉重,种种娱乐放纵的诱惑很沉重。

这些沉重的份量像极了漫画里的十字架,拖慢了孩子们前进的脚步。

于是,有的孩子开始偷懒了,削掉“认真”“坚持”“努力”“奋进”,扛起“怠惰”“放纵”和“欢愉”。

他们开始止步不前,把自己划进“网课学困生”的圈子。

一上课网速就不好,没有摄像头,一提问就全员闭麦,上课的时候吃零食、躺被窝、时不时还传来王者荣耀的声音。

两张“网课照”刷屏:疫情过后,中小学生将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一组假期游戏数据显示:

《王者荣耀》的峰值DAU(日活跃用户数量)在1.2-1.5亿之间;

《和平精英》的峰值DAU在0.8-1.0亿之间,二者皆创下历史新高。

而这两款游戏的用户绝大多数都是青少年学生,这代表着:

中国2.8亿在校生里,有至少90%的孩子,在自律和放纵之间,选择了后者。

03

在《万万没想到》这本书里,曾记录过美国一个研究组织。

他们花了10年之久,上至采访政界、商界的无数名人,下至调查在校学生成绩的影响因素。

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一些人实现平生理想,一些人跌入平庸日常。

把一个人和他人区分开来的品质,不是天赋,不是教育背景,也不是智商。

跟任何性格特征都无关,除了自律。

没有它,即使是最简单的目标,看上去也可能就像白日做梦。

想起前几天的微博热搜,高三女孩方舱医院内备战高考。

两张“网课照”刷屏:疫情过后,中小学生将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女孩叫黄玉婷,是武汉市的一名高三学生。

她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因为是轻症,被独自收治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来的时候除了日常用品,还带了一大书包的复习资料。

晚上十点,大多数病人都已经睡下时,婷婷依然安静地坐在小书桌旁,写英文单词,啃《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她说:“六月就要高考了,我不能放松,一定要考出好成绩。”

两张“网课照”刷屏:疫情过后,中小学生将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黄玉婷正在学习。
这条微博热搜下,有的网友说,女孩已经满分了,有的自惭形秽,自叹不如。

两张“网课照”刷屏:疫情过后,中小学生将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其中一位老师的评论,一语破的:

“疫情过后,学生会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自律的会越来越优秀,优秀一大截;

 

不自律的,各种糊弄假学,就会遥遥落后。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作为学生的责任。

自律就是在该做的时候,不管喜不喜欢,都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

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保持百分百的热爱和沉浸,那就注定会拥有百分百完美的结局。

孩子,别想着投机取巧。

你偷过的每一个懒,都会在日后成为最深的遗憾。

04

知乎上曾有段话,一度爆火。

“既然整天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没有半点目标可言,就不要做什么英雄式的梦,好好地甘于平庸。

 

既要前程似锦,又要毫不费力,你咋不上天?

话糙理不糙,每一个迷失在舒适区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将他点醒:

不要花自己的时间,去羡慕别人的人生。

疫情还未结束,越是特殊时期特殊环境,越是分层划级的时机。

告诉孩子,别羡慕那些成功的人,没有一份好运是轻易得到的。

幸运的前提,是你的努力,你的自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wNJawW6mfl2ioHHRFDM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