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我时刻不忘自己当初是怎样走出穷困山沟的,又怎样在北大承受恩师们的教诲。我也一直都记得写在日记本里的那句话:不跟别人攀比,先想办法超越自己。
张俊成/口述;逍遥鱼/撰文;本文来源:公众号“自PAI”(ID: zpselfie)。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我叫张俊成,1976年生人,老家山西长治。作为一个从小吃不饱饭的山里娃,我初中一毕业就开始打工,19岁那年有幸到北京大学当上保安。

 

靠着一股认真劲儿,我利用业余时间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专科,被媒体称为“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我45岁,在家乡一所民办职业学院担任校长。我深知,自己的命运是被知识改变的,所以投身教育行业,想以亲身经历去影响更多农家学子,“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这是现在的我,谁能想到是那个15岁前连县城都没去过的穷小子。

 

我从小在一个偏僻山村长大,眼里除了大山还是大山。家里七个孩子,全靠父母种几亩薄田养活,生活水平可想而知。

 

因为经济困难,我的大哥大姐一天学也没上过,三哥被过继给了亲戚。即便这样,一家人还是吃不饱饭。

 

母亲是个要强的人,从不在人前说一句难,总是想尽办法打理好家中的日子。每天清晨四五点,她就跑到山上摘一些小野梨,回家上灶蒸熟后当作一家人的早饭。

 

水果不顶饿,过不了一会儿我的肚子又开始咕咕叫,但嘴上一声也不敢吭,父母吃的也一样,就那他们还得下地干活呢。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就是这种像山楂一样的小野梨,那时候母亲靠它养活了全家。

 

少年时代,我印象中最好的吃食就是亲戚来家时带的几块鸡蛋糕,因为舍不得吃被母亲锁了起来,等想起时已经长满绿毛。

 

母亲舍不得扔,把表层的绿毛轻轻刮去分给我们,吃起来依旧很香。

 

那时我天天盼着快点长大,想早点脱离被饥饿淹没的日子。可稍大点之后,自卑又蒙上心头。我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挨个穿过的,到我身上已烂得不成样子。

 

尤其是10岁之前,我衣服的袖口和前襟总是脏得明晃晃,鞋子也是露着脚指头的。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我们一家七兄妹的照片,最左边的是我,那时正上初中。

 

从小学到初中,我因为自卑很少敢往人前站。母亲教育我要比斗志,不要比吃穿,人穷志不穷。我那时还小,只觉得敏感的自尊心很受伤,于是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靠文字发泄心中苦闷,不怎么爱言语。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以前的日记本我一直留着,看着很有年代感。

 

有次我在学校和一个女同学起了争执,对方伶牙俐齿,把我骂得够呛,没想到还带家长来上门告状。母亲根本不听我解释,拎起笤帚就打:人家可以闹,咱不能闹!我又气又委屈,好一阵儿谁都不理。

 

最后还是在外工作的舅舅帮我解开了心结,他说母亲打我自有她的道理,男孩子不能为点小事就跟人计较,胸中要有大目标。

 

舅舅的话让懵懂的我开了窍,我很快就给自己定了目标:将来一定要走出大山,绝不再过这种被庸常和苦难腌透了的生活。

 

记得那时去地里帮父母干活时,我总是望着割不完的麦田发愁,感觉苦日子也跟这活计一样,绵延不断,一眼望不到头。我天天盼望着自己赶紧长大,长大了就能养活自己了。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老家农村的土坯房,我小时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那时我三哥在县城灯泡厂打工,回到村里言谈举止都带着城市的洋气,我见了眼红,也开始憧憬自外面的世界。初中一毕业,我就下定决心不再上学,想让家里人帮我找份工作。

 

母亲听了又心疼又无奈,”你还不如灶台高,出去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可惜这话我已听不进去,走出大山的心思早在心头扎了根。

 

辍学后,我便跟着父亲和哥哥一起到附近铁矿打零工。炸山洞、捡铁石、背矿,这些活儿统统都干。父亲心疼我十五六岁的小身板儿,让我每次少挑点。我不肯,咬着牙和他们一样挑一百来斤,挣一样的钱。

 

在矿场卖了两年力气后,表哥帮我在县城找了个汽车配件厂的活儿。直至此时,我终于有机会离开苦累无边的大山,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县城的襄垣宾馆,当时第一次见这么气派的建筑。

 

我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每天勤勤恳恳。分内分外的我都干,脏活累活从不怕,工友都知道有个抢活儿干的张俊成。有一回厂里来了一批急活儿,老工人都不愿意加班,我和伙伴们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干。两个领班见了,都感动得在车间给我们煮面条吃。

 

可我知道,即使在汽配厂干得再好,凭我的学历和阅历,也不可能转成正式工。所以八个月后,当表哥告诉我县劳动局要向北京传输一批劳动力时,我立马抓住了机会。

 

北京可是咱国家的首都啊,尽管那时我都不知道保安具体是干什么的,但心里早已沸腾。

 

1994年5月26日,19岁的我终于踏上开往北京的大巴车。车越走越远,心情越来越激动。到了北京,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大都市,什么是高楼大厦,才终于理解书里写的”高耸入云”的写字楼究竟有多高。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初到北京大都市,让人帮忙留了张影。

 

我和一群年轻人被带到了昌平农村的保安训练基地,教练告诉我们要在这里训练些日子,到时分到哪里要看个人成绩。

 

一听按成绩分配,我悬着的心落了地。只要凭本事就不难,大不了别人学一小时我学俩小时,别人努力,我比他更努力!我的付出果然没有白费,最终成绩在五百多人里排名第一。

 

分配那天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公司大巴拉着我们一路停靠,把学员分配到对口单位。我很期待也很安静,知道按成绩分自己去的地方不会差。当我们一行十人被留在北京大学时,我意外之极!以前只是听说过北大这个学校,压根没想过还能来这样的地方工作。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著名的北大西门,门口的牌楼是那么雄伟壮丽。

 

北大保卫处派人带我们一路参观,认路,认地点,路上不时遇到头发花白的教授,我心里感觉特别踏实。最后分配岗位时,我有幸被分到了北大西门。

 

上岗时我站得笔直,业务考核次次满分,一有时间我就向前辈请教业务细节,了解北大环境。我还积极帮班长协调班里的工作。

 

看到一些励志语很受鼓舞,我就突发奇想,和同事们每天也在保卫室黑板上写一句格言学习。领导见我做事格外认真,两个多月后,便把我破格提为保安班长。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我在北大西门值守,身穿制服看起来很威严。

 

当班长后,我更加用心,总想着怎么样才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树立好保安在师生心中的印象。后来我们借鉴天安门的国旗护卫队,创立了一套很有仪式感的交接班规范。那段时间我们总在工作之余自行练习掐步子、算时间、统一节奏……

 

半个月后,我们在北大西门第一次实操这套交接仪式时,来往的老师同学都停下了脚步。很多人拿起相机拍照,纷纷竖起大拇指,都觉得北大保安因为这个仪式提升了一个档次。

 

还有人特地赶来门卫看保安们的交接仪式,大家都夸赞说北大果然牛,连保安都不一样!那一年,我们北大保卫队还被评为了北京市十佳模范示范岗。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1997年,我在北大迎新会上执勤。

 

生活越来越有意思,眼前的光越来越亮,我有种走出牢笼的感觉,走路站岗时都喜气洋洋。可就在我踌躇满志时,一个打击让我瞬间清醒。

 

北大西门外国人往来频繁,很多外宾不懂中文,我们保安也不懂英语,这样叽哩哇啦的沟通经常闹笑话。有一天七个外国年轻人没有证件想进门,我解释不清只好把他们拦住。这几个人走到马路对面,齐刷刷地竖起大拇指,又齐刷刷地倒了过来。

 

我开始还以为这些人是要夸我认真,后来一看,鼻子都快气歪了。来北大这么久,我一直都是同事们眼里的楷模,这次打击对我太大了。

 

冷静思考后,我想不能因为个人给北大抹黑,大不了学习英语!于是第二天我就从早市淘来两本英语书,一有时间就背单词。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1998年,我利用工作间隙在保安室看书学习。

 

我胆子大,不管发音准不准,背完第二天就敢跟外宾对话。晚班轮到坐岗时,我也会大声朗读词句。北大西语系的教授曹燕老师下班晚,有几次路过西门她会停下来听一听,提醒我发音不对,把英语说得像德语,后来主动帮我办了英语强化班的听课证。

 

我那时一个月工资214元,还得寄回家50元,日子紧紧巴巴。我每天起早贪黑挤时间,一天只睡三个小时,发了工资就去买书,有时钱不够还偶尔饿肚子。

 

曹老师告诉我英语强化班是免费的,她还特意关照保卫处安排我错班学习,把我感动得差点流泪。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我在北大的英语听课证。

 

刚开始去听课我有点不好意思,怕穿保安服被人看不起,每天提前十五分钟换班跑着换便衣。后来同学们纷纷鼓励我,我才突然发现自己可怜的自尊其实很可笑,此后专心学习,再也不考虑身份问题。

 

其实在北大,无论学生还是教授,没人会关注你的出身,大家都敬重努力的人。在这种谦敏的氛围里,我学习努力,工作也更加用心。每次遇到面熟的老师同学我都会打招呼敬礼,真心敬佩他们的学识和为人,慢慢地,越来越多老师关注到了我。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我在的听课证,那时候只有穿保安服的这一张证件照。

 

有天我下班刚好碰上德语系的张玉书教授和夫人遛弯儿,张教授主动邀请我跟他们一起,当时我还以为人家是晚上怕不安全才喊我,我想就算主动加班吧。

 

后来张教授摸准了我下班时间,三天两头来叫我一起。一路上他不断给我讲哲学,从黑格尔讲到尼采、马克思,刚开始我听得不耐烦又不好说什么,后来越听越喜欢。

 

最后我才反应过来,原来不是我在加班陪教授,而是教授在主动加班给我讲课呢!他知道我爱学习,才用一颗爱才之心启蒙我。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我把对张教授的感激写进了日记里。

 

1997年,我如愿拿到北大继续教育学院的毕业证。看着上面的照片和钢印,我眼睛湿润,心里像放下了一块千斤坠,三年多的日夜坚持终于挺过来了!

 

这之后,我被北大内部和好几家高校请去做讲座。第一次我准备了一篇《我是一个北大保安》的讲稿,写的都是工作日常,紧张起来说话磕磕巴巴,只能硬着头皮讲。后来次数多了表情越来越自然,还掌握了很多演讲技巧。

 

我成了北大保卫队的一张名片,勤奋好学的事迹被广泛报道,我的故事被写进《北大燕园卫士》校刊,照片还被印到了北大的地图册上,很多人来到北大都特意请我签名留念。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这张照片被印在北大地图,成为一张校园名片。

 

正好那时我的劳动合同到期了,北大希望留下我,还许诺帮我解决家属的工作问题。老师同学们也劝我留在大城市打拼。但我的妻子已身怀六甲,年迈的双亲正等着我回去孝敬。

 

考虑再三,我还是打算回去,家乡虽然不比北京,但我已经看到了想看的世界,还收获了知识和学历,相信回去也能闯出一片天。

 

1999年7月3号,我带了两大麻袋书回到家,8月份看到一所中专的学生处在招聘,便毛遂自荐。有了之前的经历加持,我顺利被录用。

 

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校也有哲学课,翻了翻课本,感觉里面的内容非常简单。这激起了我讲课的欲望,我想把北大学到的东西讲给家乡的孩子们。跟校长申请后,我精心备课,把一本哲学书概括为三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学校组织评课委员会专门评审我的课,我站在讲台侃侃而谈,仿佛又回到了北大的演讲台。我的课让大家眼前一亮,获得一致通过。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我在学校讲课。

 

自此,我的工作从学生处办公室换到了三尺讲台前。我兢兢业业,认真讲课,从任课老师一直做到班主任,始终不离一线。

 

我爱读书,讲课知识面宽,言行举止又有大都市的影子,同学们都喜欢聚在我周围。我比他们大不了几太多,这种亦师亦友的形象“迷惑”了很多同学, 总能和他们打成一片。

 

我对自己严苛谨慎,生怕哪一点做不好再带坏了学生,行走坐卧都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些叛逆的男孩子见了有样学样,也把腰杆挺得笔直,行事讲纪律。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元旦节活动,我为了活跃气氛,上台为学生们唱歌。

 

看我教学有一套,学校一次次给我分了难管的“刺头”班,把这当成另一种器重。分析完那些难啃的骨头,我跟学生们坦诚交底:要么最好,要么最差,你们自己决定!

 

再差的人也有自尊,孩子们还是选择上进。我一看有希望,就连赶带拽,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这些班级的成绩都从垫底爬到了中上等。

 

在教师岗位上一做十六年,我头脑愈发充实,对教育行业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工作这么多年,肚里累积的东西总让我有种挥袖一搏的冲动。2015年,39岁的我决定和朋友一起出资开办一所科技职业学院,由我担任校长。

 

创业何其艰难,开始我也很迷茫,但心中不曾慌乱,坚信只要秉承勤勉、坚持、扎实这三大原则,肯定能出成绩。我习惯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的,我自己先要做到最好,时刻做表率。早上6点跑操,我5:50会准时出现在操场上。

 

学生6点上早课,我5:50就等在教室门口,还经常陪学生吃饭、打球、上晚自习,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张大大”、“老张”。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我平时经常住校,和学生一样叠豆腐块被子。

 

我对自己近乎严苛,但对老师们只要求达到学校规定就好。这么多年我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做好自己,优秀的人自然会向你靠拢。

 

我这种“无为而治”反倒很快有了追随者。老师们也把表拨快,行为“军事化”。我看到后耐心指导,告诉他们管理方式只是壳子,想做好教育必须要有一颗想奋进和爱学生的心。很快,教师队伍素质就有了明显提升,老师们都开始以校为家,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

 

有个15岁的学生刚上高一,就接到了爸爸突然去世的消息。我听说后带着老师赶去探望,孩子远远地就向我们跑来,扑倒在她班主任怀里放声大哭,老师搂着她,心疼得泪流满面……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我经常和老师们去贫困学生家中探望。

 

有些学生比较调皮,家里条件并不好,拿着家长的血汗却不好好学习。我觉得他们还是不明白学习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为此特意设计了“校长秘书室”,让他们在秘书室里抄写励志名言。

 

我工作时让他如影随形地跟着,帮忙解决问题,帮忙翻书查资料,潜移默化地去点醒他们。不伤自尊又能进步,这可以说是我最得意的“发明”。

 

为了让孩子们多条出路,能够走进大都市开拓眼界,我总在想办法与大城市里的企业单位联络,举办校企合作项目,先后与北京的航空公司、科技公司等国内十多家知名公司对上了口。

 

虽然我们是职校,但我还是要求学生尽力考大学,一技之长是后备之手,这样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踏实;而大学是更高一个层级,眼界和氛围总归不一样。

 

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后来重回北大参观时,我和西门的保安队员合了张影。

 

这五年我们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了大几千的人才和大学生。在我们当地的政府机关,创业单位,都有我的学生。每当看到他们,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荣誉和满足感。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我时刻不忘自己当初是怎样走出穷困山沟的,又怎样在北大承受恩师们的教诲。我也一直都记得写在日记本里的那句话:不跟别人攀比,先想办法超越自己。20多年过去, 曾经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如今怎么样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XLJvPJj1DhOSMTxH8pedg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序言:从我听说和认识饶毅算起,已经有十五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而我们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较深入地理解饶毅的想法并成为莫逆之交,则发生在2008年我全职回国以后。在别人面前我常常主动提起饶毅,评论他和他做过的事情,因为我总觉得他留给大家的印象过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外一面很少为人所知,所以也一直想写篇关于饶毅的文章。但真正开写,才发觉要把饶毅丰富多彩的性格、行事方式和做过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篇博客从起意动笔到完成历时一年多,也不过是择其一二,讲讲我眼中的饶毅。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闲人”饶毅:1998-2001

说实在的,1998年,刚刚听说和认识饶毅的时候对他印象欠佳。当时,我刚刚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天天在实验室忙得焦头烂额,除了自己动手做实验花掉一半时间之外,还忙于指导学生的研究课题、讲课、参加学术会议、写论文和基金申请,天天觉得时间不够用。比我早三年做PI的饶毅却很特别,经常写一些与他实验室研究课题无关的杂文,评论科学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这些文章引经据典、有时会很长,显然花了很多时间;他把这些文章通过email群发给在美国的中国学者教授们阅读。由于对饶毅有成见,他发来的杂文我一般都直接删掉、不会花时间阅读。所以,我对饶毅的第一印象是:有点不务正业、喜欢多管闲事。

因为对饶毅的第一印象不佳,对他要做的事情我也不感兴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发生在2001年。有一天,饶毅发来email,希望我签名支持一项中国的科学研究计划,其核心是通过引进海外人才,创建十个针对生命科学不同领域的国家级研究所,同时政府通过高强度的财政投入建立一个充沛的基金,用其利息对这些生命科学研究所的运行和科研进行稳定支持。出发点虽好,但这一建议所需的费用在当时令人咋舌:仅仅维持这些研究所的运行就需要130亿人民币(16亿美元)稳定基金的支持。看到这个建议信后,我颇有意见,在当时科研经费还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一下子提出百亿元的支持力度似乎异想天开、不负责任:为什么不先建立一个研究所作为试点?投巨资建立这么多研究所谁来负责、达不到预期效果怎么办?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有多少海外科学家会愿意全职回国工作?当时,我觉得饶毅的建议会带来不负责任的奢侈和浪费,甚至负面影响国内的科研发展。第二天,饶毅打电话来解释,我就很情绪化地把满腹不满一股脑倒出来。之后还嫌不够解气,专门打电话给包括王晓东在内的其他几个朋友,想抵制这个计划。当然,这个计划最终并没有完全付诸实施,其中的一个试点倒是在2004年起航:即王晓东、邓兴旺担任共同所长、饶毅担任副所长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

很有意思的是,当时虽然我在电话里冷嘲热讽,饶毅却颇有君子风度、一点都没有生气,而是一直耐心地给我解释他的道理:中国国力已然很强、经济飞速发展,但科技仍很落后,应该用生命科学的试点来带动全国科技进步。当时,我根本听不进去,觉得这小子在狡辩。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贤人饶毅:2002-2005

其实,早在1995年,饶毅刚刚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取得tenure-track助理教授位置的时候,就开始积极参与中国科学的建设,在上海建立了一个小的实验室。后来,他与鲁白、梅林一起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协助蒲慕明,直接参与了中科院上海神经所的创建,并为此承担了不少压力。这些事情,我听说过一些,觉得饶毅还算是个爱国的热心人,多少对他有了一点好印象。

真正让我改变对饶毅印象的有两件事情。一是在2002年的一次朋友聚会上,我偶尔听到了饶毅组织BIO2000课程的详情。原来,早在2000年,饶毅为了改变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生教学落后的状况,联合上海生科院的吴家睿,一起提议、推动、创办了一门生命科学领域综合性的研究生课程,取名BIO2000;该课程由饶毅邀请的二十多位海外优秀华人生物学家担任主讲教师,每位教师专程回国在北京和上海各讲授6节课,分别针对上海生命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的一年级博士研究生。这门课程的开设在当时非常及时,深受学生欢迎,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里也许是最知名和最受欢迎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为了组织这门课,饶毅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实属不易!将心比心,我佩服他!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2002-2005年这几年间。众所周知,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的职场上奋斗着实不易;要拿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比美国本土人难多了,而每升迁一步都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即便如此,最终还往往要面临着一道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亚裔很难获得学术界的领导地位、也很难得到学术界更高层面的荣誉(recognition)。和千千万万的留美中国学者一样,饶毅在十多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很遗憾,尽管大家大都能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尽力打破这一尴尬局面的中国人实在是少得可怜。原因可能有四条:一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富足、知足常乐,不必追求其它;二是自己刚刚起步、还没有面临玻璃天花板的问题;三是不愿意花时间做这样一件尽管对大家都好但不知何时才能见效的事情;四是觉得呼吁美国主流社会关注这个问题可能对自己不利(留下负面印象)。饶毅是我认识的华人中为数不多的认认真真花时间、花精力为维护华裔乃至亚裔科学家的权益而付诸实际行动的科学家。

2003年,饶毅写了一封长信给美国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ASBMB(American Society for Biochemistry andMolecular Biology),善意地提醒他们:在ASBMB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上还很少有亚裔的领导,其主办的学术刊物中也缺乏亚裔主编和副主编。后来,Duke大学的王小凡教授作为华裔教授的杰出代表受聘JBC(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副主编,也成为JBC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副主编。王小凡的聘任也许与饶毅的呼吁不无关系。有意思的是:小凡恰好是另一位为了华人和亚裔利益不懈努力的热心科学家!小凡上任之后,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帮助中国学者,包括推荐一批有水平的中国科学家出任JBC编委,用实际行动改善亚裔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同样,饶毅也写信给拥有三万多名会员的美国神经科学会(Society for Neuroscience,SfN),指出该学会的上百个各种各样的领导位置上,没有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教授。结果该会在当年的理事会上紧急增补了NIH的鲁白进入干部遴选委员会(负责各级委员会的提名工作),斯坦福大学的骆利群进入年会程序委员会(负责下一年年会演讲人的挑选工作)。

饶毅还用同样的方法给CELL主编Vivian Siegel写信,建议她增加亚裔科学家在Associate Editors里的比例、特别是鼓励她邀请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加盟Board of Associate Editors。果然,这一建议也得到了CELL的采纳,来自耶鲁大学的许田教授成为第一位来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中产生的Associate Editor。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应该说,饶毅在客观上帮助了一大批在美国的亚裔生物学家。我相信,在美国,因为饶毅所作所为而受益的亚裔科学家不在少数,可能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一些人可能还对饶毅印象不佳。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盟友饶毅:2005及以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饶毅的接触逐渐增多;了解加深,我在2005年前后意识到自己和饶毅在许许多多的原则问题上看法非常相似,包括对亚裔在美国发展的玻璃天花板的问题、对中国国内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看法、对中国科研文化和学术界的看法、甚至包括一些政治观点。不知不觉之间,即便在全职回国前,我们已经开始联合做事。其中一个例子是2005年底在科罗拉多州Boulder举行的华人生物学家协会(Chinese Biological Investigators Society)的年会上,饶毅和我作为辩论的同一方,针对是否存在亚裔玻璃天花板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与另一方展开激烈讨论。我俩的共同观点是:这一现象普遍存在,我们要对美国学术界和全社会大声疾呼、让大家关注和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要利用所有的机会影响身边的科学家帮助我们一起改进亚裔的处境。当时,在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的会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或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

从2005年开始,我也加入到以饶毅为代表的一批同仁的努力中来。每一次我外出讲学或开会,都会向美国同事和朋友们讲述亚裔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每次在普林斯顿大学接待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我更是抓住机会陈述其是。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2006年我负责接待来访的哈佛医学院教授、当代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Tom Maniatis,我决定争取他的支持。在我的办公室里,我准备用30分钟与他讨论这一问题;刚刚对他讲述了5分钟,他就打断我的陈述并赞成道:“一公,你不需要说服我,亚裔的玻璃天花板太明显了!在七十年代末的哈佛大学已经有很多很多亚裔学生,可能百分之二十、三十,但是三十年之后的今天,每当我去参加系主任会议或高级领导的会议时,几乎找不到亚裔的影子!他们(指以前哈佛的亚裔学生)都去哪儿啦?!”随后的时间里Tom给我出了一些主意,关于如何应对亚裔玻璃天花板的事情;同时,他也非常赞成我们让美国同行意识到该问题严重性的做法,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 

在以饶毅为代表的一些同道的努力下,美国的一些学术团体、一大批教授专家开始意识到亚裔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学术成绩出色、经济状况良好,另一方面在职场面临难以升迁的困境。而对于这个问题的普遍认识,让很多在美工作的华裔学者受益。2011年6月,在谢晓亮主持的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的学术委员会会议上,我又遇见了Tom Maniatis教授,他告诉我,美国科学院已经意识到亚裔没有得到合理代表的问题,并已经由一些资深科学家成立了一个专门提名委员会(Special Nominating Committee),推动美国的亚裔优秀学者入选美国科学院。2012年,一批亚裔学者通过这个委员会顺利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其中也包括几位杰出的华裔科学家。 

饶毅在2007年9月正式辞去西北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职位、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我在清华的实验室于2007年4月开始正式运行,次年辞去普林斯顿的终身教职、负责清华大学生命学科的规划和人才引进。我们在2007-2010年的三年中联系密切,几乎每周都有不止一次的交流,甚至一天之内沟通几次。我们在原则性的问题和观点上几乎没有任何分歧,在操作层面上密切配合、尽力加强清华与北大之间的合作和发展,成为理念和事业上的盟友。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兄长饶毅 

2007-2010年,这期间也是我们两人回国后感觉最艰难的三年,在工作、生活中时时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我们也会彼此鼓励和安慰,有时会再找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坐坐、乐观地展望未来。饶毅和夫人吴瑛育有一女一子,2007年刚回国时,老大Elizabeth已上高中、跟着吴瑛留在芝加哥;老二David九岁半、上四年级,于是跟着饶毅回到北京、在北大附小读书。但对于九岁多的孩子而言,适应北京的环境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2007年暑假饶毅请家教给David补习了三个月的语文,开学以后还是面临很多问题,压力一直很大,饶毅也很为此操心。大约在当年的感恩节前,饶毅给我发了一个释怀的短信,“语文64分,及格了!”。学习还算简单问题,适应环境对孩子更难些。David回国两年多之后,学校命题作文“假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David毫不犹豫地写道,“那我就立即飞回芝加哥……”这种情形对钟爱儿子、希望儿子有中国人归属感的饶毅应该是非常苦恼的。听到这些令人揪心的事情,我也只能稍稍安慰一下饶毅。好在回国三年半之后,David真正开始喜欢北京、有了中国是家的感觉。 

我也常常向饶毅讲述自己的苦闷。我刚回国便面临很多质疑和不解,公共媒体也屡次把我推到风口浪尖、对我的工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期间,饶毅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像兄长一样替我解释、回应恶意攻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改变了媒体的主流态度;这期间,也有个别头脑里“阶级斗争”观念强烈的同事奉劝饶毅不要帮我,不要有“妇人之仁”,免得施一公将来咸鱼翻身、成为对手。记得还有一次,我通过短信向饶毅诉说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自己的苦恼,几分钟后饶毅回了第一个短信“千万不要轻易撤,困难肯定很多,本来就是要克服才来的”。饶毅没等我回复就又发来第二个短信“如果要撤军,提前告诉,也许一道;当然最好不要,单枪匹马太难了”。看完第二个短信,我不禁笑出声来:不愧是自己的好朋友,同进共退!后来饶毅告诉我:他那样写是怕我冲动之下头脑发热做出过激反应、先稳住我再一起商量对策。其实,我也从来没想过撤退,只不过是把心里的郁闷说出来,当时就已经感觉好多了。

我从小有点清高的毛病,很少会长期佩服一个人。但经过十多年的接触和了解,我从心里敬佩饶毅。首先是他的学问。尽管饶毅花了很多时间去管那些和他“似乎不太相关”的事情,但他是我认识的在科研上最富有创新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思维总是比普通科学家多想两个跨度、聚焦在一些重大的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上。他读很多原始文献,即便是出行也总是带上一本《自然》、《科学》或《自然-神经科学》阅读。其次是饶毅的为人,我不敢说我完全理解饶毅,但十多年来我看到的是一个正直、智慧、敢言、有思想、有远见、心口一致、忠于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科学家。

饶毅说话或做事从来不会故意讨人喜欢,但他有自己信奉的原则,并严格按照这些原则来做事,即使这意味着他的所作所为会引起别人的误解。回国六年来,我对逢场作戏、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早已见多不怪了,也逐渐理解为何有人在不同的场合会适当改变说话的角度,“曲线救国”也不失为一种策略。但饶毅似乎不会改变语气和讲话方式,对所有人的态度总是不卑不亢。我相信,饶毅讲给博士生听的观点会原原本本地告诉同事、媒体、和领导。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见过饶毅在领导面前奉承拍马、也从未见过他对学生声色俱厉。饶毅总是用相对平稳的语调说出他信奉的、不是人云亦云的观点。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老顽童饶毅

饶毅比我年长5岁,但他生性顽皮而天真、喜欢善意的恶作剧,颇有点老顽童的感觉。我知道很多让人捧腹的故事,但未经本人同意,还是少说为妙,这里只例举一二。大约在2009年深秋,我和饶毅应邀参加在京郊凤山举行的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年会。下午休息,我们一起登上了凤山山顶。山顶平台上,正有一位年轻女子和教练一起,背着滑翔伞,准备迎风跳出山崖享受滑翔的刺激和乐趣。可惜,风向突然变成顺风,她们只好等待。饶毅上前聊天,得知女子是第一次滑翔飞行,便调侃道(大意):“你不害怕吗?如果你逆风跳出悬崖的一瞬间风向突然变成顺风怎么办?那你不就摔下去了吗?不会摔坏吗?”他越说越来劲、女子越听越害怕,旁边一位魁梧男子明显忍无可忍,喝道,“你这人会不会讲话?!一边呆着去!”饶毅一点不着急、嘿嘿笑笑说,“我先替她把最坏的情况想到,她知道后就不会害怕了”男子越发生气……我赶紧过去拍拍饶毅的肩膀、让他少说两句。当然,女子和教练很顺利地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滑翔伞飞翔!

两年前的一个假日,饶毅、David和我们全家一起到京郊度假村休息。周六上午,度假村举行一个盛大的婚礼,非常热闹。我与饶毅没聊几句,一转身他就不见了,竟然跑到参加婚礼的宾客中去高谈阔论了;我心里纳闷:你认识那些人?这么巧?!十几分钟后,饶毅又急急忙忙地跑回来了,而且脸上带着坏笑。我好奇:“怎么回事?”饶毅坦白:“我自称是新娘的舅舅,开始还好,后来被新娘的家人识破了!”唉,童心未泯啊!

既然是老顽童,那就时不时地会因为言语不逊在外面惹事儿。饶毅有时会公开取笑别人,有时则是用尖刻的语言奚落别人。别人有不满顶多是私底下骂骂发泄一下而已,饶毅骂人则常常是公开通过博客、似乎唯恐当事人和百姓大众听不到。个别时候他也会骂错、评论不准确,但他愿意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诸位可以到他的博客里赏鉴。说心里话,对他的博客文章我并不是一概赞同,每当觉得不妥时,我都替他捏把汗,忍不住提醒!但这就是天真耿直、而又自以为是的饶毅,他绝对不会在背后搬弄是非,而是什么话都摆在桌面上。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结束语 

王晓东对饶毅有一个我认为非常精准的评价:predictable!(可以预测!)的确,饶毅始终如一的品行、观念、和待人处事的方式让熟悉他的人很容易预测和理解他做的每一件事情。说心里话,过去三、四年,我几乎没有对任何一件饶毅做的事情感到过意外。 

回国六年来,我和饶毅在x原则问题上从来没有分歧,包括共同执笔在2010年9月为《科学》周刊撰写批评中国科研文化的评论文章(Editorial),但我们在具体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常有不同,也反映出我们性格上的区别。所以我们决定各自发挥所长、运用自己擅长和能够接受的方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挥作用、促进科教发展。每每遇到我们共同关心的具体事情、遇到实际操作时,我们总是很在乎对方的观点,共同商议、达成共识,统一行动,比如共同建议并创立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以及中心内部的运行。 

我相信我完全理解饶毅回国的赤子情怀,也理解饶毅的行事风格。我常常庆幸自己在一街之隔的北大有饶毅这样一位好朋友。今年上半年,一位中学同学把我高中毕业时援引巴金、写给他的临别赠言重新转给我:“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我想,我当时对友情的理解也许仅限于中学轶事、同学意气。现在,则是对价值观和使命感的认同。在中国,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努力;这种感觉,很好!

饶毅,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顽童。无论你是否喜欢他,饶毅在用自己的方式启蒙中国社会、也注定留下重要影响。

2013年12月9日 于清华园

投稿、约稿、转载授权敬请添加微信:dldxshangwu
品宣、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niu_xiao_an
◆◆◆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中国城市资本版图曝光!这3个城市遥遥领先!

河南官方不简单!

马云突然现身了,很感慨!

最后疯狂!美国对中企再下“黑手”!

激烈厮杀!中国万亿城市大变局

施一公: 饶毅这个人!
如果你觉得好看,就点一个“”吧!

我的老板罗永浩

“看着努力还债的老罗,2020年好像没那么难过了。”

 

作者 | 袁玥

来源 | 真实故事计划

(ID:zhenshigushi1)

 

人们很少关注失败者。但罗永浩是例外。作为锤子科技的创始人,他扛起了6亿的公司债务,在大众面前上演了一出“真还传”。他到底是一个精于计算的商人,还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是否真的可以兼顾商业成功和个人私德?几位跟随罗永浩的年轻人,讲述了自己眼中的老板。

 

01

 

12月13日凌晨1点,“交个朋友”公司的会议室仍然灯火通明,高管基本到齐了。火药味极浓。当天“职业打假人”王海连发多条微博,质疑直播间所售的一款英国品牌漱口水为“假洋鬼子”、广告涉嫌虚假宣传。罗永浩看见后,立即在高管的微信群开炮问责。高管们劝说:“我们的商品授权和资质链路完整,商品之前在天猫和京东的销售都口碑很好”,罗永浩依旧认为事态复杂,连夜召集大家到公司见面。

 

罗永浩披着一件绿色的冲锋衣,头发乱蓬蓬的,盯着相关负责人的眼睛,连珠炮似的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产品的品牌授权到底是哪里,进口报关单是否有问题,这款产品的生产商到底是哪个国家等等。他急切地想要知道真相,被问到的人如果答不上来他就会发飙。声音格外具有穿透力,就算隔着门也能听到:“你们现在就要把证明拿出来!”

 

这是市场部负责人希维第一次见罗永浩发这么大的火。“之前也见过罗老师发火,但这次是以前的十倍”,每个人都觉得非常疲惫,又愤愤不平。在王海的反复发难下,一时间负面信息铺天盖地。他的直播面临开张以来最严峻的危机——“罗永浩”三个字是理想主义的标签,一旦处理失当,老罗的声誉连同品牌价值都将荡然无存。“个人私德和商业成功是可以兼顾的,做一个好人的同时也能赚钱”。在在极具争议的直播零售领域,他会输掉自己这个信念吗?

 

02

 

晚上七点,直播间舞台灯光亮起,四台电影级的高清摄像机,对准了台上的罗永浩。这个48岁,秃顶,有黑眼圈,努力卖货的中年主播,用8个月时间,在竞争激烈,充满俊男靓女的直播带货界杀出一条血路。

 

他推销产品的表情有些严肃,与其他主播的风格截然不同,他要求自己的口播风格专业、冷静,就像一线城市的大商场专柜导购一样。他拒绝使用煽动性的销售话术以及夸张的表演。这不由得令人想起过去锤子科技的官微,很少使用感叹号,在手机领域的官微中显得格外高冷。因为他的工作人员认为,在中文语境中,99%的感叹号都是不严肃的。

 

整个直播间的设计主打冷峻的工业风。用来放映产品幻灯片的大屏幕高5米,宽8米,占据了整面墙壁,分辨率最高可达4K级。为了能更有效地传递产品信息,他们更换了若干次设计,舍弃了绿幕、投影仪,最终选用了现在的屏幕方案。在希维看来,“投资在设备上的费用可能是其他直播间的10倍都不止”。在这个团队在开播之前,几乎没有一个直播带货平台会采用幻灯片来展示一款快消产品。而如今,他们采用模特站在滑轨上被推出来的展现方式,更像是在拍摄一部电影。

 

“这就是一场直播间的军备竞赛”,副主播朱萧木说。为了推销一款床垫,屏幕上直接打造了一间卧室的背景,他穿着睡衣躺在床垫上被滑轨推出来。朱萧木曾扮演过代驾、品酒师、导游等不下10种角色,他的“Cosplay” (角色扮演)已经成为直播间的一大特色。

 

要极力打造精致的外在细节,就像罗永浩在手机发布会上说的,“美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切都符合一个科技公司产品经理团队的审美情趣。

 

副主播朱萧木,曾是锤子科技的0001号员工,站在直播台另一侧的孙瑶是罗永浩在锤科时的助理。初创团队中至少有1/10的员工是锤子科技的旧部。眼前的一切就像是时光机,令人不断想起过去的那个公司,它在这些人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但现在他们又重新出发,集结在同一个人的旗帜下。也有新的面孔,林哆啦、张大萌、李正,这些年轻的女孩不止外形靓丽,而且对某个垂直品类有深入的洞察。

 

03

 

去年4月1日,罗永浩高调入驻抖音。开播第一天,朱萧木的名字一晚上了两次热搜。他回忆,当时自己小学、中学、大学的微信群全炸了,只要一刷开抖音就是罗永浩的推荐。“简直就是历史上最猛的一次,人生巅峰的体验。”这一天,总观看量达4800万人,230万人同时在线,带货量统计达1.1亿。从这个数据来看,罗永浩似乎回到了人生的主场。

 

草威坐在新的办公室里,在电脑面前看完了首场直播。他曾是锤科的首席文案,是第三个回到罗永浩身边的锤科员工。以前开锤子的手机发布会时,他总是会坐在直播台前,心惊肉跳地等待定稿的幻灯片。在罗永浩上场之前,甚至人已经站在台上,幻灯片都还一直在删改。当罗永浩在创作时,谁催他都不管用。“每场发布会都像一次夺命的演出,每场开始之前都有人哭。”

 

聚光灯从不曾离开过罗永浩,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着流量。一场手机发布会,数万人到场,全球还有180个自发的锤粉线下聚会。人群的狂热本身就构成了奇观。不了解的人到了会场门口,还以为是哪个巨星的演唱会。有媒体记者听到老罗上台时山呼海啸的欢呼声,不禁寒毛直竖,直言不讳的问罗永浩:你不怕吗?这是商业宗教啊。

 

但也有记者发现,狂热和狂热是不一样的。草威记得,有一次罗永浩在台上因语言巧合说了一个听起来像是有色情意味的“擦边球”,观众席立刻响起了嘘声。草威觉得在罗粉们的狂热,还包含着清醒的审视。他们都有着强烈的价值判断,一旦罗永浩言行不一,这些人就会立即脱粉。

 

“改变世界没那么困难,只要世界上多了一个好人,世界就会变好一点”,这些金句跟罗永浩怒砸西门子冰箱等事迹一起影响了许多年轻人。从罗永浩离开新东方创办牛博网开始,“理想主义”的光环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

 

草威在加入锤科团队之前,曾听了老罗在保利剧院发表的那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的演讲。这场演讲促使他在2013年离开记者的岗位进入锤子科技。加入的理由是,“想知道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商业世界里能否成功”。

 

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一直把锤子科技当成是自己的大学,如果没有那些时光,我大概还是一个看不起商业行为,对一些不了解的事情说着刻薄话的文艺青年”。

 

他经历了锤子最艰难的阶段,几乎每天都处于崩溃边缘。“每天都害怕醒过来,因为睁开眼睛就会有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坏事发生,有时候觉得最好还是做噩梦,一身冷汗地醒来发现不是真的,如果做的是美梦,一醒来又要面对噩梦般的一天,那种感觉特别抑郁”。

 

“在锤子的四年半就像是被创业拉长了人生”,他在离开锤子以后,一度拒绝在朋友的饭桌上讨论这段经历,“因为会触及到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有一次朋友给他看一个微信群,群名一直在拉长:“锤粉转黑又转粉再转黑再转粉”。他感到暗暗称奇,如果是两个人这样又爱又恨,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了。


当时手机领域的竞争惨烈,厂商之间互相诋毁对方的事情很常见。锤子科技也常常被泼脏水,但罗永浩只允许员工站出来澄清,而不会反过来雇佣水军黑回去。大部分的公关套路也是被拒绝的,比如不允许员工购买竞争对手的关键词。

 

草威当时也负责锤子科技的官微运营,他最讨厌的事情就是看评论,哪怕10条评论中有1条不讲理的黑评都接受不了。他最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会有纯属无中生有的构陷,比如某平台出现“为什么锤子科技公司员工在公司里抽大麻”这样的提问。

 

“我没办法接受的是,有人会把老罗包装成一个骗子,一个唯利是图的人。在我看来,真实是老罗的最大武器。他们无法接受世界上有老罗这样一个人存在,就等着他穿帮的一天。但是这都20年了,如果一个人20年都没有被戳穿,那他有没有可能就是真的呢?”草威说。

 

当老罗邀请他参与直播创业时,草威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当时很多大的互联网公司都向他伸出橄榄枝,但他还是决定跟着老罗干。他觉得自己跟老罗一样,也有些“道德洁癖”。“我的性格就是眼睛里容不下沙子,接受不了任何暗箱操作,或者通过公关手段去迫害竞争对手”,而老罗团队最吸引他的地方是,“会保护一个人的天真。”

 

罗永浩的抖音首秀进行得并不顺利。他甚至将极米投影仪的名称说成是竞品坚果投影仪。发现口误之后,他面对手机屏幕前的观众,低头向品牌方道歉,“请原谅一个中年秃顶男人的老年痴呆”,说话时面向镜头深深鞠了一躬。低头时,露出了发量稀少的头皮。有粉丝在微博上说,“看着老罗,好像2020也没那么难了”。

 

就像当初零背景闯入手机领域一样,整个罗永浩直播间的团队都没有直播经验。直播进行到一半,弹幕里说节奏太慢,观看量直线下降。草威感到有些沮丧,满脑子都在想“赶紧结束,要马上开复盘会”。

 

04

 

直播8个月以来,罗永浩的直播间已经发生了数次“翻车赔款”事件。老罗的赔付措施相当快、准、狠,以至于财务总监感到束手无策,跑去公司大老板李钧那里诉苦:“哪一天公司垮了,就是自己赔垮的”。

 

第一次遭大面积投诉,是因为花点时间的鲜花事件。消费者反映,很多花到手时都蔫了。于是罗永浩专门派选品经理到天津仓库考察,发现的确如此。结果一口气就赔进去一百多万。后来再选择生鲜品牌时,选品团队就非常谨慎了。赔付最多的一次,是“假羊毛衫”事件。卖出去的2万件羊毛衫,全部启动买一赔三的程序,一下子就赔出去六百多万。

 

“个人私德和商业成功可以兼顾,一个人既可以做好人,也可以赚到钱”,这句话是老罗在锤子时说的。可现在,他常常都需要在做“好人”和做好“老板”之间进行选择。

 

希维提到:有些赔款其实可以避免,但老罗一定要自己扛下来。比如他在直播间卖一款空气净化器,老罗口播失误,答应送一个滤芯,实际上详情页面上没有。商务跟厂家沟通后,厂家答应补赠滤芯。但老罗不同意,一定要自己承担这笔滤芯的费用,而且要求工作人员补完滤芯后跟他确认,这样一下子损失了几十万收益。

 

4月24日晚上,主播将蝴蝶酥的优惠报错,送两盒变成送三盒。之后PPT上又将售价为23.9元的洗衣粉错写成9.9元。当时老罗第一时间做出回应,“马上联系厂商,我们出第三盒的钱”,而“洗衣粉都按照9.9元成交,损失都由我们承担”。说这句话时罗永浩毫不犹豫,几乎是一种本能反应。即便当天收益要损失一百多万,也要保证不失信于观众。

 

当时工作人员们全都懵了,直播刚开始不到一个月,就因口播失误发生这么大的损失。甚至有人提出来,要不要把自己的工资补贴一些进去,他们希望通过这样激烈的方式,告诫主播口播要更加谨慎。后来采取了很多实质性措施。比如,在直播台前设置写着产品口播要点的题词板,还有若干个工作人员站在直播台旁,一旦发现主播出现明显的错误,就立即“扑上去拦住”。

 

05

 

就算在去年12月经历了王海的“碰瓷”,交个朋友直播间的粉丝数和获赞数依然平稳上涨,据年底统计,罗永浩入驻抖音8个月时间,直播间的GMV(网站成交额)已达到19.16亿,品牌合作方超过1600家。而在今年1月10日,交个朋友直播间在抖音年货节中单场一举拿到了2个亿的带货成绩。

 

变化是肉眼可见的。从公司走廊经过时,偶尔可以能听到罗永浩的办公室传出吉他声,他终于有时间捡回过去的爱好,最近他居然跟左小祖咒玩起了乐团。这样的状态在锤科是难以想象的,压力最大的时候他每天都抬不起头来。就连好友张玮玮在工体的演唱会他也无法参加。

 

一开始进入直播只是为了赚快钱还债,但现在罗永浩开始在其中找到了“巨大的成就感”,他在国产品牌中发现大量好产品,推动这些品牌的传播给他带来了新的乐趣。


发火的次数也在减少,“锤科时期一周至少要发飙三四次,现在每周最多一次”,虽然每天依然工作15小时以上,但他的状态是饱满和高涨的,时常都能听见他大声的谈笑。

 

老罗也更能采纳意见了,老员工们都这么说。在上个月的一次高层会议中,罗永浩提出了一个方案,但在场一位负责人表示反对,罗永浩气得当场摔门而出。

 

但十几分钟以后,他回来了,还给每个人带了一盒冰淇淋。他自己也打开一盒,边吃边说,他觉得大家的建议是对的。刚入职不久的这位负责人松了一口气。他发现,“老罗并没有传说中那么不听劝”。草威也放心多了,“要换作以前他非干到底不可”。

 

但是老罗依然很“较真”,尤其在选品上无法容忍“将就”,这带给商务极大的压力。有一次做“大牌半价”的活动,老罗发现货物清单上的“大牌”并非他心目的“大牌”,凌晨五六点,他拿起电话冲着商务狂飙脏话,质问工作人员,“你们是要糊弄消费者吗!”要求商务临时撤换原定的“大牌商品”,当时离直播开始只剩下十几个小时,但最后在当晚上播时都换过来了。

 

他还是学不会“情绪管理”,接受采访时还是会跟记者吵起来。某次采访前,罗永浩主动告诉公关部他会和媒体心平气和的沟通,他甚至做了一次内部采访的彩排,彩排中,公关技巧施展算是得当。但回到现实中接受采访,不到两分钟就现了原形。“他就是学不会说漂亮话,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他依然不接受大部分的公关策略,不接受GMV数据刷量,不雇佣水军黑竞争对手,不像其他公司的CEO念写好的PR稿,大部分对外发布的文字都要亲自动笔。他坚持拒绝在直播间卖难以验证功效的保健品,邀请专家团队审核口播稿,去掉没有科学依据的宣传词,就算为此得罪合作对象。

 

他依然会事必躬亲地处理每一个细节。几乎在抖音上发布的每一则短视频,他都要亲自到场监督拍摄。如果发现脚本写得不够好,就会在现场一边发飙,一边改脚本。“就算所有人都觉得没必要,他依然不会放低标准”。草威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个电影活动找老罗录一段视频,这跟公司业务完全没关系,是对那个活动的无偿支持。他让草威回去写文案,草威连夜写好,半夜发给老罗看,老罗也觉得挺好,但在第二天深夜直播结束后,他自己又字斟句酌地改了两个小时,才开始这段视频的录制。

 

每个人都很想骂他,但话到嘴边又开始维护他。就算老罗再次失败,只要他一声召唤,大家还是会重新回来并肩作战。

 

在一则老罗亲自出演的《某人》的短视频中,罗永浩疲惫不堪地冲到水龙头面前,看着镜中的自己。镜子上写满了血红色的老赖。但在结尾的画面中,正在吃外卖的罗永浩突然发现,被移植到大花盆中的仙人掌,在阳光下冒出一粒粉色的小花。

 

“我之所以能待这么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不喜欢看到别人放弃希望,不喜欢看到别人认命。老罗恰好在这方面是特别有力量的一个人,他这么多次绝地求生,虽然过程无比艰辛,但是能让我一次次的看到这样的故事发生。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安慰”。采访结束后的一个深夜,草威突然给我发了一条长长的微信。

 

 

 

我的老板罗永浩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jGpjIVlFSAMG8mT4rZUgQ

芮成钢即将出狱,从精英到阶下囚 “钢”是怎样炼成的?

芮成钢即将出狱,从精英到阶下囚 “钢”是怎样炼成的?

央视前著名主持人芮成钢即将刑满出狱。

公开资料显示,芮成钢,1977年9月24日生,安徽合肥人,中国央视记者、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曾担任中国央视英语新闻频道《财经中国》节目的主播,主持过多个英语对外广播节目;曾担任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环球财经连线》节目主持人,曾对数百名国际商业界、经济学术界及政界的领袖人物进行过专访。

上到庙堂,下到市井,芮成钢曾是盛极一时的大红人,家喻户晓。

但在2014年7月11日,芮成钢“突然”被带走协助调查,而后其一切主持活动也被叫停。芮成钢微博停更在2014年7月9日,之后他就成了阶下囚。

据网传的日期为2017年2月6日的一张“吉林省蛟河市法院执行通知书”的照片显示,蛟河市法院通知吉林省看守所,“罪犯芮成钢已判处刑罚,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请按照本通知送交劳改单位执行”。通知书显示,芮成钢被判刑6年,罪名为“受贿行贿”,起刑日期为2015年5月18日,刑满日期为2020年12月11日。

芮成钢即将出狱,从精英到阶下囚 “钢”是怎样炼成的?

上述消息未得到官方证实,但如果上述消息为真,芮成钢出狱之日在即。

芮成钢即将出狱,从精英到阶下囚 “钢”是怎样炼成的?
2014年,一位英俊的年轻人走进了一座盛名在外的监狱,他将在这里度过6年的时光。他叫芮成钢,和他的名字一样,终于百炼成钢。不过,已是废钢。
“我想要代表亚洲提一个问题!”
这句话,出自2010年参与在韩国举办的20国集团峰会上一位中国记者之口,他的名字叫做芮成钢。
自信过了头就是狂妄,这句颇有些不知轻重的话,将本就风头正盛的记者,置于风口浪尖,芮成钢的名字顿时成了一个热词。
芮成钢即将出狱,从精英到阶下囚 “钢”是怎样炼成的?
2014年7月11日,传出芮成钢被国内检方带走的消息,舆论一片哗然。此前,央视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受贿一案东窗事发,芮成钢曾为自己简短辩白,然而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他竟锒铛入狱,原因,甚至无从得知。
从“代表亚洲”到“锒铛入狱”,芮成钢只用了四年。
01  优秀为底色
喜欢关注财经或者国际时事的网友,对芮成钢的大名一定有所耳闻,他有几张合照更是在互联网上经久不衰地流传。
这些合照中,芮成钢身边站着的,不是商界大佬,就是政界精英。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政治人物,可在芮成钢嘴里,那就是他“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几年前失势、目前还在狱中的前韩国总统朴槿惠,曾送给他自己亲笔签名的书。
和全世界的政要精英谈笑风生,一度是芮成钢的日常生活,但在他潦倒入狱时,他所谓的人脉圈,连一个眼神都未分享给他。

时间退回到1977年。
那一年,还没成为《上错花轿嫁对郎》制片人的黄家佐,喜获爱子。与全世界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他对这个孩子给予了深厚的期许。
黄家佐曾经写过一本长篇小说,叫《新来的小石柱》,抱着儿子,他不由得想到自己小说中的主角小石柱,黄家佐希望,儿子能够像小石柱一样,对生活的充满激情,锐意进取。为此,他给这个刚出生的小男孩,取名叫成钢,百炼成钢的“成钢”。
芮成钢即将出狱,从精英到阶下囚 “钢”是怎样炼成的?
芮成钢从母姓,也许名字取得好,也许是他天生就聪慧伶俐,成长的一路上,芮成钢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12岁时,芮成钢就能够阅读多数英文原版名著,《莎士比亚全集》《双城记》《一千零一夜》等等均不在话下,老师上课时,芮成钢就在下面偷偷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考试成绩依旧全班第一,英语成绩次次都在140分以上。
小学毕业后,芮成钢保送重点中学。在重点中学读书期间,他是学生会主席,品学兼优,是名副其实的风云人物,学习成绩好到什么程度呢?老师请假,他能代替老师给全班同学讲课。
芮成钢家里的书柜,只有最下面的一层,放着中学教辅材料,其他的都是英文原版书籍。他能够成段背诵这些名著中的经典段落。
芮成钢即将出狱,从精英到阶下囚 “钢”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非要找出芮成钢年少时不上进的事例,那么早恋这个不符合主旋律的事情,勉强算是一件,然而在大多数人心中,早恋本就不是什么污点。
高三毕业,他在老师的陪同下,参加了外交学院的录取面试。原定20分钟的面试时间,芮成钢一进去,足足面试了半个小时,当他走出面试考场时,不等结果出来,就对老师说,“面试成了”。
自信,似乎是芮成钢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
芮成钢没有判断失误,高考结束查成绩,他以582分的总成绩夺得合肥市文科状元、安徽省第四名,而他在外交学院的面试成绩是第一名,顺利被外交学院提前录取。
这个时候的芮成钢,优秀是其底色。
02  好风凭借力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话,说“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闪亮了”。
芮成钢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像一把尖头锥子,无论在哪里都能实现突破。这样的人,即便将之扔到人海,他还是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让人们看到他。
进入外交学院英语系国际经济班,芮成钢的身边多了很多从前没有的竞争对手,他们大多数和他一样优秀,但芮成钢的性格就是这样,有人和他一样优秀,他就要做到比其他人更加优秀。
芮成钢的口语能力不算顶尖,他就随身携带英文经典书籍,能够有机会使用英文交流时,他绝不使用母语。另外,他的外形和气质谈吐为他加分不少,使他有机会在各项赛事活动中,代表学校去发言。
在大学就读期间,他就接触采访过美国众议院议长金里奇,乌克兰总统库其马,联合国秘书长加利,韩国总统金大中,以色列总理佩雷斯,法国总理诺斯潘,美国参议员、驻华大使尚慕杰,华盛顿邮报主编罗伯特凯泽,美国参议院幕僚代表团等,并与之产生过激烈的讨论对话,甚至受到了褒奖。
芮成钢即将出狱,从精英到阶下囚 “钢”是怎样炼成的?
在校期间曾代表学校参加国内规格最高的英语赛事,并夺得第二名;同年参加伦敦国际演讲比赛,击败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选手,成为第四名。
芮成钢创下一项项傲人的成绩,同时,他优秀的履历也在滋长着他年轻的野心。
他曾说过,自己最初面对诱惑,是在自己大学毕业那年。这一年,他的人生面临四个岔道口,每一个看上去都金光闪闪,充斥着无比的诱惑力。
第一个,是去中国银行做行长的外事秘书;
第二个,是去外交部当外交官;
第三个,是出国留学,当时他已经拿到英美两国名牌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最后一个,是去中央电视台正在筹建的英语频道,做记者。
当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先生,大抵不会想到,他受邀前往外交学院的一次演讲,竟会促成芮成钢对自己未来道路的选择。
芮成钢即将出狱,从精英到阶下囚 “钢”是怎样炼成的?
在会场上,坐在台下的芮成钢问加利,如果联合国成立六大常任理事国,谁会是新加入的成员。加利回答说,恐怕是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这个回答,一锤定音,让芮成钢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传媒。
此后的几年中,他会以前所未有的成绩,告诉人们什么叫声名鹊起。
03  升起与陨落
《纸牌屋》中有一句台词说,当你接近权力中心时,会以为自己是其中一份子。
当然,它用剧情告诉观众,永远不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错误的估计。
芮成钢是幸运的宠儿,人生即将走到三十岁时,他都没有尝过什么叫做失败。进入央视后,凭借他的才能,芮成钢成为了央视新一代的重点培养对象。
2001年,芮成钢成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最年轻的一名客座研究员,曾多次在重大国际和国内商业经济峰会上主持并演讲,如“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中国投资论坛”、“中国企业高峰会”、“加中贸易理事会年会”等。
芮成钢即将出狱,从精英到阶下囚 “钢”是怎样炼成的?
24岁时,他采访过的世界首脑和政治、商业精英,已经超过200位。普通人只能通过电视频道看到的精英人士,是芮成钢生活中的常客,跟他们对话,就是家常便饭。
28岁时,他被美国耶鲁大学校长亲自提名,成为该校史上最年轻的“耶鲁世界学者”。
世界是由少数人所把控的,而芮成钢的工作,就是与身处金字塔顶尖的少数人打交道。
芮成钢即将出狱,从精英到阶下囚 “钢”是怎样炼成的?
年少成名,被誉为“明日精英”,往来与觥筹交错、衣香鬓影之中,年轻的芮成钢被名利场瞬间弄花了眼,他的能力与实力依旧,但他的心,此刻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我们不知道他选择传媒,是立志要做人民的喉舌,还是看中了传媒的影响力,只是想要站得更高。
我们只看到,当芮成钢行至如此高度后,他仍然没有满足,他想要站得更高,他想要影响得更加深远。
2007年,是芮成钢的而立之年,这一年,他想要发出更大的声音。
《请星巴克从故宫出去》一文,发表在新浪博客,一夜之间夺得50万点击量,舆论因此沸腾,其作者正是芮成钢。而他的提议,成为了当年两会的议案内容,这件闹得沸沸扬扬的议案,以星巴克最终撤出故宫为结局。
芮成钢,这个名字一夜之间被扩大了无数倍,从行业内的出名,转变为街头巷尾的声名鹊起。
时有评价说,芮成钢这人不可小觑。但也有人称,从芮成钢的言谈中,看不出精英该有的谦逊和低调,反倒是看到了昭然若揭的野心和好胜。
更有人说,芮成钢此举,是首次尝试引导舆论,一个不成熟而有重大影响力的人,一旦驾驭不了这种能力,必将被其反噬。
舞台,想要更大的舞台,成了此时芮成钢的全部追求。
芮成钢即将出狱,从精英到阶下囚 “钢”是怎样炼成的?
而他挂在嘴上的,再也不是当年的英文经典名著,而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他口中的好朋友,时而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时而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有时是耶鲁大学的校长,有时是联合国的常务。
简而言之一个字:装。
人红是非多,当年与芮成钢是校友、后来又同在央视工作的人说,芮成钢这个人太狂了。
芮成钢即将出狱,从精英到阶下囚 “钢”是怎样炼成的?
急于上进,急于求成,有能力而没耐心,无法隐藏和保护自己的能力,就是芮成钢后期的写照,而也是这一点,最终断送了他大好的前程。
芮成钢出事后,有人回忆与他的交集,称他在饭桌上聊天,三句话不离自己的人脉,每每聚会,必回忆与克林顿的饭局,与之讨论了全世界如何携手战胜金融危机。
说这些话,是想表达什么?
2010年,他与奥巴马就发言产生的短暂而激烈的交锋,被称之为“代表门”,芮成钢话语中的“代表亚洲”,一时之间争议无数:谁代表亚洲?凭什么代表亚洲?
会场在首尔,东道主是韩国,在奥巴马明确想要将发言机会给韩国记者时,无论如何,芮成钢的代表,都显得冒进而颇为失礼。
2012年,他带着新书《虚实之间》回到家乡合肥,在2小时里签售了2000本。他的返校,同样引发了母校合肥八中的轰动。
而这些,是这位曾经青年才俊的央视男主持,最后的荣光。
2014年6月,央视的郭振玺受贿一案被揭发,与之关系甚好,被郭振玺一路提携的芮成钢,受到了来自大众的怀疑。他曾经在社交平台短暂的为自己辩解,然而当年7月,一辆从检察院开来的车,带走了芮成钢。
至今细节仍未披露,但芮成钢,确确实实要在监狱中,度过6年时间。
2020年底,是芮成钢即将出狱的日子。他已经43岁,是年过不惑的中年人了。
不知道芮成钢在狱中,有没有反思过自己波澜状况的从前,他曾经被名利捧得那样高,那么接近于世界顶峰,但那些年,他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好风凭助力,送我上青云”,是“风”的功劳,他才能站到那个高度。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亦能簸却沧溟水。”
芮成钢不是鲲鹏,他在风停的时候,就没有了前行的力量,而事实上,他本该拥有这个潜质。
2015年02月,官媒解读芮成钢被查:心太大、急于成名、发财、升官
芮成钢即将出狱,从精英到阶下囚 “钢”是怎样炼成的?
字字珠玑。
假如不那么冒进,懂得避其锋芒,芮成钢的一生,本不该如此收场。他终究是没能明白,能够讨论全球金融危机,不是因为他有能力,而是接受他采访的国际首脑们有能力,他只是那个世界的一个传声筒,而并非首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芮成钢即将出狱,从精英到阶下囚 “钢”是怎样炼成的?

他像是误入了大观园的刘姥姥,却没能学会刘姥姥的本分和朴素,对名利场的一切起了贪念,这份贪念,最终断送了芮成钢。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3k39Mt2PkrXuXmlIDZ_og

国民党大佬们的落寞黄昏

 

国民党大佬们的落寞黄昏

1950年3月,胡宗南黯然来到台湾,暂且安身在花莲。这时,当年曾统帅40万大军的他,身边只剩下了6名随从。

 

失败的阴影,前途的渺茫,都让胡宗南的心情极为低落。到花莲后,他时或出去散心,他在王曲军校的学生孔令晟则伴随着他。有一天,胡宗南走过花莲体育馆,来到海边,“突然”对孔令晟说:“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自杀啊?这里真没有意思啊!”

 

孔令晟回答:“要自杀,不如在成都,可以跟我们的部队一起自杀;到了西昌就没什么意思了,部队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在此时的台湾,不仅仅是胡宗南一个人感到“没有意思”,与他处于相似境地的还有阎锡山、白崇禧、汤恩伯、孙立人、薛岳……时任“代总统”的李宗仁虽然没有和他们一样去台湾,而是去了美国,但境遇的落寞则是一致。当年手握重兵的他们,如今不但成了败军之将,失去了叱咤风云的舞台,甚至还会面临来自国民党内部的人身威胁。

 

不过,虽然他们所处的环境差不了多少,但各人的反应却是不同,有的从容处之,有的却局促不安。

 

国民党大佬们的落寞黄昏

抗战时期的胡宗南(右)与蒋介石

 

 

胡宗南:我们不应该到这里来

 

在花莲,当自杀的念头闪过后,胡宗南对他的部下说:“我们不应该到这里来。”此时,面对浩瀚的太平洋,他仍对自己的部队念念不忘。在他的第一军中,许多将官都是他一手从王曲军校带出来的,而这些人大都已在川西零落殆尽。

 

根据王曲军校学生徐枕的说法,胡宗南原本是打算留在西昌的,当时蒋介石让他飞往台湾,但是他不肯走,而是对部下说:“今天我跟你们喝一杯,送你们走。”最终,胡宗南是被部下“拉”上飞机的。

 

然而到了台湾,他的厄运并没有结束。刚刚飞到台湾时,蒋介石和陈诚都没有见他,到了花莲,也没有人来看望他。不仅仅如此,失去了部队的他,现在甚至要为整个国民党政府的失败负责。

 

1950年5月,台北“监察院”内,45名“监察委员”气势汹汹地联名弹劾胡宗南。这一篇洋洋数千言的弹劾文在列举了胡宗南进驻陕甘后的权力膨胀后,又历数了他在西北、四川的一连串败绩,认为国民党政府之所以会“失去大陆江山”,胡宗南“应负重大之罪责”。

 

这一场弹劾案迅速在小小的台湾掀起轩然大波,来台的胡宗南部属愤愤不平,要到“监察院”去闹事,但都被胡宗南压了下来,他认为,是非自然会有公论,“假如应该我负的责,我当然要负责。”

 

领军多年的胡宗南,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常人少有的镇静。最终,这一场弹劾案在各方面的斡旋下不了了之,使胡宗南避免了“军法会审”。

 

但是,经历了这一场风波后,胡宗南那“西北王”的历史也彻底划上了句号。正如他认为国民党之败不属个人责任,而是整个体系的失败一样,蒋介石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败退到台湾后的蒋介石迅速对国民党展开了“改造”,全面更换旧的党政系统,原有的黄埔、中统、CC、政学系等皆被清除,一批完全拥护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新实力派被培养起来,这其中最为得力者即为陈诚的“土木系”。

 

那些国民党的“老人”们,则在这一场“改造”后几乎全部失势。胡宗南再也得不到蒋介石的重用,只一度担任了大陈岛“浙江反共救国军”总指挥和澎湖防卫司令等职。虽然职位并不突出,但是胡宗南做得很认真,并短暂登上大陆的土地。

 

但是胡宗南和他的家眷、部属是再也没有机会真正回到大陆了。在担任澎湖防卫司令时,每次领到薪水,他只留1/3给自己和家人,其余的几乎都给了部属,以维持他们的生计。后来其部属王应文的儿子回忆说,那时有人到胡宗南家里去,坐沙发都要小心,因为“那个沙发太旧太烂,一不小心会给他坐摇晃”。

 

1962年,胡宗南66岁,这一年春节期间,他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他的王曲部属们,则每年为他举行低调的纪念仪式。

 

国民党大佬们的落寞黄昏

阎锡山

 

 

阎锡山的山居岁月

 

胡宗南虽经历了“弹劾”,但他毕竟属于黄埔系,相较之下,山西的阎锡山和桂系的白崇禧到了台湾后,日子就更难过了。

 

1949年12月8日,阎锡山刚刚来到台湾时,他的身份还是“行政院院长”,不过,既然在大陆时,他这个“行政院院长”就已处处受蒋介石的掣肘,现在到了台湾,他自然更是没有用武之地了,于是在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就让他把“行政院院长”给了陈诚,改领了一个闲差“总统府资政”。

 

当时有人把《道德经》里的两句话“绝圣弃知,大盗乃止”送给阎锡山,他立刻表示,这正合他的心意,于是,在辞去“行政院院长”后的第二天,阎锡山就搬到台北偏僻的丽水街。半年后,他又带着40名部属,搬家到阳明山旁的菁山。

 

来到山上,阎锡山自己动手建房子,时任阎锡山侍卫的张日明说,一开始,他们住的房子是木板墙和石棉瓦顶。这些生于山西,长于山西的人哪里见识过风急雨骤的台风?台风一来,石棉瓦就被吹飞了,他们就接着在屋顶上面铺草,结果台风又来了,草顶也不见了。

 

山上没有电灯,没有电话,也没有自来水。蒋介石过去“慰问”闲居的阎锡山,看到他这里如此简陋,就送了他一个军用电话,以方便阎锡山的写作--在赋闲后,阎锡山就爱上了读书写作,写了《三百年的中国》等20多本书;蒋介石也乐得他这么做,更希望他真的是心境淡泊,超然世外。

 

远离家乡,阎锡山很想念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于是就用水泥,在菁山上建了两个窑洞,并命名为“种能洞”。在窑洞里,他把部属们召集起来像往日一样开会,并且加以记录。

 

在山上,阎锡山还租地建了一个“种能农场”,养鸡养猪,开梯田种橘子。那时阎锡山每月可以领5万元台币,但是这些钱要一群人来用,不免显得捉襟见肘,为了给部属们张罗生计,阎锡山也想着另外的生财之法--开了一家印刷厂。

 

但是部属们还是渐渐离他而去,他的部属王延年讲述当时的情况是:“我们都感觉没有意思了,靠他吃饭不如出来自己吃饭”,于是时间一长,“大家慢慢地散伙了”,有的部属在台北找到了事情做,就搬离了菁山。

 

阎锡山身边的人少了,山上又没有什么活动,有朋友担心他会寂寞,劝他信教,做教徒,他回信说:“我一天忙得很,不寂寞。”

 

1960年5月20日,蒋介石庆祝他就职“总统”12周年,庆祝大会异常热烈,但是阎锡山没有参加,这一天他正患着重感冒,还有气喘。第二天的中午,阎锡山即被紧急送往医院,两天后病逝,时年78岁。

 

在台湾度过寂寞的晚年后,死后的阎锡山迎来了属于他的隆重的葬礼。葬礼由何应钦主持,蒋介石亲临致祭,并送一块匾额,上写“怆怀耆勋”。

 

他在生前,即在每年的大年初一修改遗嘱、自写挽联。在他去世后,用的也是自己写的挽联,并且不止一幅,其中一幅是:“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

 

国民党大佬们的落寞黄昏

 

 

何应钦,左右不逢源

 

比起阎锡山和胡宗南,何应钦在去台湾前,就开始“未雨绸缪”了。1949年6月,刚刚卸任“行政院院长”,他就决定去台北了。

 

他先把家当运到台北,有床铺、办公桌、衣柜,还有他夫人的梳妆台,这些东西都重得很,是用最好的檀香木做出来的。

 

1949年年底,何应钦住进了台北牯岭街的家中,这里“冠盖如云”,住的都是国民党的一级上将们,他的女儿何丽珠那时17岁,记得“那个时候孙立人就住在现在的陆军招待所那边,离我们家很近,所以那时候孙立人常常到我们家来聊天,还有前面一个桂永清,那个时候他是参谋总长,是黄埔一期的”。

 

何应钦的邻居们晚上会到他家里来坐坐,“聊聊天,发发牢骚”,同时也观察着自己该做一些什么。

 

早在“西安事变”时,何应钦打算以军队讨伐张学良,使得蒋介石的生命受到威胁,由是两人结下了“梁子”。现在来到台湾,毫无疑问的属于寄人篱下,何应钦要想获得一席之地,就更加不能不看蒋介石的脸色行事。

 

于是在1952年2月,何应钦公开表示支持蒋介石“复职”,同时谴责李宗仁“不忠不义”。国民党在台湾展开“改造”,本来就是要让“老人”们离开权力中心,何应钦却为“改造”积极献计,被蒋介石任命为“中央评议委员”,但在“改造”结束后,何应钦也随之被挤出了国民党的中央委员会,只剩下“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委”一个空头衔,到了1972年,“战略顾问委员会”不再设主任一职,何应钦成为委员,更加无事可做,闲在家里。

 

何应钦又不像阎锡山那样能“闲得住”,还是要找事情来做,就这样,他参与了“国际冷战”。当时有一个反对共产主义的国际组织叫做“世界道德重整委员会”,1955年5月20日,这一组织与何应钦联系,希望他能帮助该组织访问台湾。何应钦立刻向蒋介石报告,正为“反攻大陆”而苦恼的蒋介石听了很高兴,表示欢迎访问团到来。

 

从此何应钦积极投身于“冷战”,他在台湾成立了“世界道德重整联谊会”,并任会长,虽然这个“道德重整”的活动没有台湾官方的经费保证,可这毕竟是何应钦的新舞台。1961年,他还亲自带队,将一部反“赤化”的歌舞剧《龙》带到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表演。

 

到了晚年,政治上的纷扰已彻底离何应钦而去,让他不能忘怀的,是家乡的山水和兰花。于是他用双手摆出贵州老家的景色,请张大千给他画了一张家乡山水画;还养了200多盆兰花,每有兰花展,他一定前往观赏。

 

95岁生日那天,何应钦很高兴地拍了很多照片,说要把这些照片寄给家乡人看看。1987年10月20日,他的血压突然下降,第二天上午何应钦终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去世。终年99岁。

 

将军们的落幕

 

去了美国的李宗仁最终还是没去台湾,尽管在1950年2月21日,蒋介石指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向在美国的“代总统”李宗仁发出了最后通牒,限李三天之内返台,否则便视作放弃职权。



国民党大佬们的落寞黄昏

李宗仁

 

李宗仁选择了回大陆,在美国的6年寓公生活,让不甘寂寞的他最终坐不住了,于是在1965年7月,李宗仁和夫人一起飞回了大陆。在给李宗仁做口述历史的唐德刚的印象中,寓公李宗仁“最大的嗜好还是聊天、谈国事”,有时唐德刚甚至会带“一批谈客”去和李宗仁“谈国事”,这个时候李宗仁就会特别高兴,“谈笑终宵”,后来唐德刚不常去李府了,李宗仁每遇到重要新闻,还是打唐德刚家的电话要“谈谈”,遇到唐德刚不在家,李宗仁就要在电话里和唐德刚的夫人为“国事”谈上半天。

 

这让唐德刚觉得:“和这些青年的家庭主妇‘谈国事’,李‘代总统’也未免太委屈了。”唐德刚认为,这或许是李宗仁选择回大陆的原因之一,因为“北京的人民政协之内,胜友如云,吹起牛来,多过瘾!”

 

李氏夫妇回大陆的第二年,“文革”就开始了,不过由于受到周恩来的保护,他并没有受到冲击。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因肺炎在北京逝世。

 

在台湾的白崇禧,则因为李宗仁的回大陆,日子更加难过。白崇禧与李宗仁同属桂系,在大陆时,白崇禧曾三度逼蒋介石下台,让蒋介石非常记恨。早在1953年,他在花莲打猎时,就曾遭到特务的暗杀,所幸逃过一劫。1966年冬天,也就是李宗仁回大陆的第二年,73岁的白崇禧被人发现暴毙身亡。关于他的死因,至今众说纷纭,不少人都认为是蒋介石指示人在白崇禧常喝的药酒里做了手脚。对此,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说,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也许要等相关秘密档案解封了才知道。

 

国民党大佬们的落寞黄昏

 

国民党大佬们的落寞黄昏

 

在一定程度上,汤恩伯与白崇禧一样,也是死得有点“不明不白”。从大陆来到台湾后,汤恩伯只落得一个“总统府战略顾问”的空头衔,于是他便想去日本,但蒋介石又不允许,1954年5月,汤恩伯终于以治病为由去了日本,从此一去不返,死在东京一家医院的手术台上。有传闻说,是因为做手术的医生有亲属死于侵华战场,所以趁机报复。

 

像孙立人、薛岳这样的抗日名将,同样是在台湾落寞终老。薛岳到台湾后,虽然蒋氏父子都给了这员功绩卓著的战将以表面上的礼遇,但是薛岳接到的却是一连串的闲差,如“总统府战略顾问”、“中国国民党改造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行政院政务委员”、“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于是他只好隐退在台湾南部的嘉义乡间。闲云野鹤的生活让薛岳成为了“百岁老人”,他在1998年5月去世,享年103岁。

 

国民党大佬们的落寞黄昏

 

孙立人虽然也像薛岳一样以高寿而终,但是却在台湾走过了长长一段波折时期。1955年5月25日,孙立人因僚属郭廷亮等七人涉嫌叛乱被捕,之后就被当局软禁起来。在台湾公众的印象中,这就是迷雾重重的孙立人“兵变”事件。

 

在实施软禁期间,当局对孙立人实行了“不杀,不审,不问,不判,不抓,不关,不放”的“七不政策”,以软禁代替论罪,以“查考”代替自由。

 

三十多个年头过去了,一直到1988年3月,孙立人才恢复自由。这一年,台湾报纸发布消息,说孙立人将军还活着,就生活在台中市。这一消息很快就震惊了岛内外,台中民众尤其感到惊讶,多少年了,由于孙立人就像消失了一样,许多人早已相信了“孙立人已经仙逝”的传闻。

 

1988年11月27日,孙立人迎来90大寿,前来祝寿的老战友和各界人士有6000多人。1990年11月,也就是孙立人获得自由的第三年,他以91岁的高龄去世。

 

国民党大佬们的落寞黄昏

 

台湾的一位教授在孙立人去世后写到:“孙立人将军的丧礼确是倍极哀荣,自动前往吊唁者一万余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像孙立人这样的人去世也代表了一段岁月的结束,这个教授在看了人们排成一公里长的队伍为孙立人送葬后感到:“今后在台湾大概不可能再有同样的感人场面了……” 

 

 

 

国民党大佬们的落寞黄昏

国民党大佬们的落寞黄昏

 

版权声明:图文源自网络,转载仅供思考与交流,为大家看待事件多些视角、选择和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深表敬意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lw8va0WdjVANUI55jzD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