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中专生

 

不管何时何地,只要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士介绍自己是中专毕业,无论他(她)是下岗的自由职业者,还是春风得意的职场达人,我总是发自内心地肃然起敬:哦!中专生!

 

在中国,1966-1976年这十年是没有中考高考一说的,文革后期,理论上有,但是由组织和贫下中农推荐。也就是说,成绩不太重要,赵本山的铁岭老乡张铁生试卷考零分都能被“推荐上了大学。

 

哦,中专生

 某中专学校毕业照 

 

1977年,邓小平重新上台主持工作,拨乱反正,才有了真正意义的高考和中考,人生机遇才开始在无数个没有家世没有背景的年轻人面前打开。

 

高考且不说,只说中考:成绩最好的,上中专,成绩第二梯队的,上重点高中,第三梯队的,普通高中,最差的,落榜回家。

 

落榜回家又分两种:农村户口的落榜,回家扛锄头种地或者当兵(当兵回来继续扛锄头种地),城市户口的落榜,依靠父母的单位解决工作,或者招工招干(只针对城镇户口),若当兵,退伍回来也铁定有工作。

 

有个农村出身的男同学,曾向我大胆表达过愤怒:人人生而平等,凭什么他们(指城镇户口的人)考不上,就理所当然有铁杆皇粮?而我们农村人,非得拼命地考,才能有个工作?!

 

当然,无人回答他。解答这个问题比陈景润当时解答哥德巴赫猜想还难。

 

毫无疑问,上中专就成为无数个农村和小城镇孩子们的中国梦,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人生大目标(不是人生小目标):三年毕业后,不但分配工作,而且还有国家干部的身份。

 

按我们初中校长几乎每天耳提面命循循善诱的话:你要是考上中专,你娘老子陪你到公社迁户口时,你老子要是心情好,可以递支烟给办事人员抽,若心情不好,笑脸都不用陪,他照样乖乖给你办!

 

去年有个全身穿阿玛尼名牌的14岁少年,列席深圳政协会议,提议不能以高考分数一锤定终身。网上很多人叫好,认为言之有理,总算给孩子们说了话!

 

哦,中专生

阿玛尼少年

 

可若稍有脑子,就会想一想:如果不唯分数论,平民家庭的孩子拿什么与富贵人家的孩子们拼?拼钢琴还是拼马术?还是拼家里的关系?后者的游戏,恐怕没等平民子弟整装进场,门就关上了:私家场地 非请莫入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主任蔡荣生几年前因职务犯罪被判重刑,震惊一时。山西一名煤老板花巨资打通他和其他环节,14岁的儿子就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进了人大,平民子弟只能望洋兴叹吧?

 

分数,是最公平最公正的尺子。以分数作敲门砖的中专生,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下,为了获得本应是人人平等、生而拥有的东西,在他们还是青涩的禾苗时,就自愿被过早收割,做了青黄不接季节里的当家粮,在他们还是未成材的小树时,就自愿被砍伐,稚嫩的肩膀做了大梁,过早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有位学者说过,当年的中专生,可以说:是聚农村英才而用之。

 

有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个国家成立几十年了,培养了这么多学生,为何没有培养出民国时代那么多的大师?

 

原因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当多有才华、有潜质的少年过早失去了接受基础教育的宝贵机会,过早分流向谋生的职业教育,失去了向更高的学术山峰攀登的机会,失去了在自由王国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

 

有个段子,说三十年前,一所大学的老师在课堂上直言不讳地说:你们别以为你们上了大学就是人才,人才都在隔壁呢!(隔壁是一所中专师范学校)

 

无疑,改革开放后,中专教育制度为当时百孔千疮的基层教育、为百废待兴的农村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我小学三年级时(当时“英明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已三四年),学校来了师范学校的十二个中专实习生,这可能是文革以来我们这个乡镇小学第一批有正式学历的老师了。

 

这十几个老师也不过是十七八岁的年纪,现在看来也还是少年,但给我们这个沉闷的乡镇学校带来了全新的感觉,按文艺的话说,他们是人间三月的清风,四月的蓝天。

 

我们这些小孩子,实在是太喜欢他们。其中有个实习老师叫董学佳,腼腆爱笑,是个文青,他给我们看他带来的书,我印象最深的是青年丁玲写的《母亲》一书,页上,清秀的丁玲与母亲在一起,这些书,比起一成不变的抬稻穗学雷锋的故事,太有意思了!

 

哦,中专生

丁玲《母亲》

 

而学校里基本都是文革中完成学业的民办老师洗脚上岸。记得有位民办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讲解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把臀部读成殿部,全班同学都摇头晃脑地跟着背诵:到殿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我到了初中,才知道那个字不读“殿

 

很遗憾的是,据说后来董学佳老师毕业后在工作中受到刺激,精神出现问题,后离家出走,客死在异乡的街头。其他十来个实习中专生,后来基本都改了行,有进了税务局的,有当了乡镇干部的,基本无人再做孩子王

 

1977年算起,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左右国家停止分配工作、中专几乎无人问津,这15年里,每个县就算有中专生3000人,一个省就有20万,全国就有六七百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时光流逝,中专生们已步入人生的中年,他们呈纺锤形分布:失意沦落在社会最底层的,是极少数,位高权重或者身家不菲的,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是纺锤的中间部分。

 

在本应最需要接受基础教育人文教育的时候,他们牺牲了自己的求学机会,失去了自我提升的空间,用自己的青春为贫困的国家、为贫困的家庭买了单。他们是我们这个并不完美的社会的中坚,承担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责任。

 

他们一直在负重前行。就如三十多年前一首很有名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头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的九百六十万平方总和

 

我也一直记得二十三年前的一件事。故事发生在中国人民大学。

 

从人大西门进来,迎面是块刻有实事求是四个字的大石头,大石头后面,是一个小花园。那是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天很黑,没有月亮,我上完自习,照例来花园坐一坐。

 

哦,中专生

人民大学校园

 

突然身边出现瘦瘦的一个人,天黑,我看不清他的模样。他在我身边的石头上坐下,开口说话了:

 

同学,你是人大本校的吧?我是来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南方人。今天总算复试完了!想跟人说说话。我是个中专生,家里穷,为了饭碗,就上了,可我不甘心啊。我父母都是不识字的文盲,村里的干部和村霸都欺负我家。我发誓,我将来一定要到中共中共办公厅或者国务院办公厅工作,我要让那些欺负我家的人后悔一辈子!到我家赔罪!我边工作、边准备研究生考试,真是太辛苦!可为了考人大,我什么苦都能吃!人大号称是中央第二党校,进了人大,一只脚就进了中办(国办)!

 

因为你不认识我,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所以我才敢对你说这些心里话。明天太阳升起,你就会永远忘掉我这个人,忘掉我说的话。说完这些,他就消失在黑暗中,我呆呆坐在花园里发愣。

 

二十来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记黑暗中的这个人,没有忘记他的话。衷心祝愿他梦想成真,也更祝愿:他若如愿以偿进了大内府,能放下心中的纠结,以德报怨,善待每一位乡亲。

 

我身边的一些亲朋也这样:先上中专,落袋为安,等毕业有了国家干部的身份和饭碗,再考大学或研究生,曲线救国。但说易做难。毕业后,起点低,又马上面临恋爱结婚以及工作压力,光是高深的外语,就不是一般人靠自学能啃下的骨头。很多人都在遗憾中被迫放弃了这个梦。

 

一位农校毕业的中专生,四十一岁就当了县委书记,堪称人中龙凤了,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一直耿耿于怀自己因为家贫而没能上大学。

 

等他们放弃梦想,准备在本职工作中踏踏实实出成绩时,又遇上唯学历论唯文凭论的年代,甚至在下岗分流潮中自生自灭。中专生,抢占的社会先机变成“后机”。

 

他们这些以前的尖子生(现在叫学霸),或许也还经常聚会,感慨议论哪些同辈人做了博导教授,哪些人仕途顺利,为他们骄傲的同时,也找寻自己往昔的光荣与梦想。

 

确实是有脱颖而出者。不完全统计,仅是安徽,十六个地级市中,至少就有两个市的市委书记是初中中专出身。他们是中专生的优秀代表。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大副委员长张平,更一直坦然以中专学历(银行学校毕业)亮相。网民直呼这是中国含金量最高的中专学历。敬他是条真汉子。

 

 

哦,中专生

 

相比之下,我在今年323日看到这么一则干部任前公示:

 

哦,中专生

 

这位女士相当年轻有为了,34岁就傲视群“雄”,巾帼挫败须眉,荣升团市委书记,但学历则是个含含糊糊的“某某工商学院同等学力教育”。

 

有网友想当然地以为组织部的文字水平不行,把学历错写成了学力。

 

组织部门这么正派严谨,怎么可能会弄错?

 

同等学力是个什么东东?用大白话说:“没有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但达到了那个水平和能力”。社会上几乎所有用人单位,都是不认可“学力一说的,但党政系统认账,中组部为此发过文。

 

201734岁,推算应是200118岁时高中毕业。正是全国高校扩招最疯狂的时候。据官方数字:当年参加高考人数是454万,录取260万,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竟然未能考上本科(哪怕三本)!确实只能说遗憾。

 

四五十岁的干部,迫于当年的求学环境,取得个继续教育的学历,是可以理解的,而三十出头的杰出青年,还是个支支吾吾的“同等学力教育,虚晃一枪,回马就走,真让人分外怀念中国当年的中专生们。

 

哦,中专生!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30日)

哦,中专生
作者简介:新闻人。出生于安徽,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伊拉克战争期间曾任驻中东记者。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0udLfLd2DVJ6EoUn6LJ4w

超级富豪们的家庭出身…

 

你知道黄光裕和曹德旺,都是什么家庭出身吗?

 

讲老实话,以前我一直以为他们都是普通的农民背景。

 

直到专门研究过后,才发现:

 

黄光裕的祖父是大地主,外祖家族是泰国巨富,小时候他和哥哥就听惯了父母讲祖辈如何经商和致富的故事。

 

曹德旺的曾祖父是地方首富,父亲是在海外赚了大钱的归侨,三四十年代就在上海滩开夜总会和百货公司。

 

黄光裕和曹德旺的成功,背后都离不开祖传的天分、几代人的经验积累和耳濡目染的传承,绝不是寻常的农民子弟能达到的。

 

除了黄光裕和曹德旺以外,想必你还听说过:

 

马云的父亲是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马化腾的父亲是盐田港集团董事,王兴的父亲是龙岩市的水泥大王和亿万富翁……

 

哪怕我们印象中出身极度贫寒的刘强东,虽然父亲只是个跑船的小老板,但祖父也是资本家。

 

这些例子促使我思考:怎样的家庭背景,才能培养出一个超级富豪?

 

为此,我专门梳理了何加盐公众号曾经写过的22位中国富豪,分析了他们的家庭出身。

 

需要说明的是:我当时挑选这些人作为写作对象,并不是根据家庭出身刻意选择,而是看事业的成功程度、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结合我个人的研究兴趣。所以,从家庭出身的角度讲,这个挑选是完全随机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然,由于样本数量不够大,还是会有一定程度的偏差,请大家注意分辨。

 

令人沮丧的是,我发现:今天成为超级富豪的,他们的祖辈或者父辈往往都已经是当地出类拔萃的存在。

 

真正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少之又少。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超级富豪们的家庭出身...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这22位超级富豪家庭出身的基本情况。

 

第一类:家里拥有一定级别的政界背景的,共有3位:王石、柳传志、曹德旺。

 

王石:万科创始人。父亲是大别山老红军,母亲是1945年参加革命的东北锡伯人。解放后,父亲官居郑州铁路局副局长;母亲是郑州火车站副站长;前岳父王宁是广东省委副书记。

 

柳传志:联想创始人。父亲柳谷书解放前是上海金融系统的地下工作者,解放后曾参与中国人民银行筹建工作,后来在中侨委、贸促会等部门任职,退休后被贸促会派任驻香港公司的负责人。是新中国第2号律师证持有人和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开创者。

 

曹德旺:福耀玻璃创始人。曾祖父曹公望是福建省福清县首富;父亲曹河仁是旅日华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富商,上海著名的四大百货公司之一永安百货的股东;哥哥官至福建省副省长。

 

第二类:家里有较好的经商传承或国企领导干部背景的,共有5位:黄光裕、刘强东、王兴、马化腾、冯仑。

 

黄光裕:国美创始人。祖父是大地主,外祖家族是泰国著名侨商;父亲黄昌义是入赘女婿,曾经当制油学徒,后来做小生意;母亲曾婵贞,家里拥有制油作坊,经常给黄光裕兄弟讲祖辈经商的故事。

 

刘强东:京东创始人。祖籍湖南湘潭,曾祖父移居苏北,在骆马湖和京杭运河做货船生意;祖父是资本家,后来被镇压;父亲为跑船的个体户,80年代初就拥有自己的货船。

 

王兴:美团创始人。祖父是龙岩二中教导主任,龙岩市歌舞团编剧,文革期间受迫害自杀;祖母是厦门大学经济学毕业生,师从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资本论》中文版译者,厦门大学校长);父亲王苗是福建省龙岩市水泥大王,亿万富翁。

 

马化腾:腾讯创始人。父亲马陈术是深圳盐田港集团董事、副总经理。

 

冯仑:万通创始人。祖上是地主,后来破产;父亲是陕西某国企工会负责人。

 

其中,黄光裕和刘强东由于小时候都出身贫寒,可能会存在一点争议。但从祖父那一辈来看,他们家族都有着深厚的商业传统,都曾积累过巨量的财富。而且,他们的父辈,也都是生意人,而不是普通农民。

 

第三类:家里在文化、教育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共有2位:任正非、马云。

 

任正非:华为创始人。父亲任摩逊曾创办贵州镇宁民族中学,先后担任贵州都匀一中等学校的校长,退休前是都匀市政协副主席,在贵州省教育战线有一定知名度;母亲是中学老师。另外,其前岳父孟东波是四川省副省长,但是由于任正非创立华为之前就已经和前妻离婚,他的创业史和岳父应该关系不大,所以我们不算做他的家庭背景。

 

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父亲马来法是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母亲崔文彩是评弹演员。虽然他父亲的行政级别只对应正处到副厅之间,但是曲协主席这个位子在浙江省文化界举足轻重,也能接触到地方上政商两界高层人士。

 

上面这三类共10位,可以算是上层精英家庭出身。他们的祖父辈或者父辈,都在社会上有较高的身份和地位,或者在事业上(文化、教育、商业等)有一定的成就。

 

第四类:普通公务员家庭出身的,共有3位:程维、张一鸣、周鸿祎。

 

程维:滴滴创始人。父亲是江西铅山县公务员,母亲是数学老师。亦有传言说程维父亲是某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或某市副市长,但经查证,都和程维对不上号,应该是谣传。

 

张一鸣:字节跳动创始人。父亲是福建龙岩市科委普通干部;母亲是护士。后来父母下海到东莞开电子产品加工厂,但生意做得不大。

 

周鸿祎:360创始人。父亲周学斌和母亲胡少先均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同为河南省测绘局工作人员。

 

第五类:教师家庭出身的,共4人:段永平、雷军、方洪波、李想。

 

段永平:步步高创始人。父亲段锡明是南昌工程学院(原江西水利电力学院)思政老师、母亲彭建华是同校图书馆工作人员。

 

雷军:小米创始人。父亲师范学校毕业,在县城当老师。亦有人说他父亲是电信系统的高官,但经查证,应该是谣传。

 

方洪波:美的董事长。祖父方树伯曾在冯玉祥手下当过县长和少将军法主任,解放后为安徽枞阳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父亲方继达是村里第一个师范生,后来为中学老师;母亲是医生。

 

李想:汽车之家和理想汽车创始人。父母都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父亲是剧团导演,母亲是教师。

 

上面这两类共7位,可以算是一般精英家庭出身。他们父辈虽然算不上地方上有影响力或事业上有重大建树的人士,但是都属于上过大学(或师专)的知识分子,不管是学历、眼界、社会地位还是教育孩子的条件,都超越了当时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工农阶层。

 

第六类: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的,共3人:董明珠、黄峥、李彦宏。

 

董明珠:格力董事长。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具体职业不详)。

 

黄峥:拼多多创始人。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具体职业不详)

 

李彦宏:百度创始人。父亲是晋东化工厂锅炉房工人,母亲是皮革厂工人。

 

这一类3人,可称为普通家庭出身。他们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是日子还过得去,称不上贫困。孩子可以安心读书,还能享受到课外班、夏令营等福利,只是在创业上得不到父母在知识和资源上的帮助。

 

第七类:贫困农民家庭出身的,共2位:俞敏洪、王传福。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贫下中农家庭出身,父亲为木匠,母亲当了生产队妇女主任,80年代办工厂成为万元户。

 

王传福:比亚迪创始人。贫困农家出身,父亲为木匠,在王传福13岁时去世;母亲为普通农民,在王传福15岁时去世;哥嫂做小生意供王传福读书。

 

这一类2人,可以算是贫困家庭。小时候都过过长时间的苦日子,学生时代还要帮助家里干农活,属于“能够活着,都已经拼尽全力了”的类型,没有机会接触商业训练,也无法享受城里孩子司空见惯的图书馆、辅导班等。祖辈和父辈对干事创业帮不上任何忙。 

 

超级富豪们的家庭出身...

 

看了上面这22位超级富豪的身世,相信你会有很多感受。我把我自己的感受总结为下面几条:

 

一、精英家庭相对容易出超级富豪。

 

22位超级富豪,精英家庭出身的有17位,占77%,其中上层精英家庭又比一般精英家庭更容易出超级富豪,比例为10:7。

 

考虑到上层精英家庭在人口比例中的占比本来就极少(估计位居前0.1%),其成功概率比其他家庭要高很多倍。

 

当然,也并不是越精英的家庭越容易出现超级富豪。这里面官位最大的也就是王石的前岳父为省委副书记,曹德旺的哥哥做到副省长;财富最多的也就是王兴的爸爸是个地区性土豪,马化腾的爸爸是上市公司副总。

 

也许,家庭到达一定的层次以后,就具备了竞争的入场券,并不一定要成为省部级以上领导或全国知名的亿万富翁。

 

二、工农家庭较难出超级富豪。

 

22位超级富豪,出生于工人和农民家庭的,只有5位(23%)。其中,农民家庭出身的,更是只有2位。考虑到中国农民的巨大基数,这个比例真是少得可怜。

 

工农出身几位超级富豪,一般都是遇到了贵人,或者自己有过硬的技术,才走上成功之路。例如:董明珠遇到朱江洪,同时自己在销售上也极具天分;黄峥遇到段永平,同时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也出类拔萃;李彦宏是网络搜索技术的大拿,俞敏洪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英语培训师,王传福是搞电池的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家庭背景的缺陷或者避开这一障碍。

 

三、纯粹务农为生的家庭,很难出超级富豪。

 

样本中,家庭以种地为生的一个都没有。就算俞敏洪和王传福是农民家庭出身的,但也不是纯粹务农,他俩的父亲都是木匠,属于农村里的手艺人。这又比纯粹的农民条件更好一些。

 

当然,我这里的样本太少。如果我们放眼全国,总能找出特例。只是,这样的例子太少太少,也说明农村孩子在财富上获得超级成功的概率太低太低。对于真正务农为生的家庭出来的孩子而言,这个统计结果,真的是非常苦涩。 

 

超级富豪们的家庭出身...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样的结果呢?

 

我认为,超级富豪的成长,需要家族积累和传承。

 

黄光裕、曹德旺、刘强东等,家里都是几代经商;柳传志、王石、马云、马化腾、任正非等,父辈都已经在社会到站到了一定的位置。

 

即使是普通公务员或教师家庭出身的,其父辈往往也已经是他们所出身的村子里,第一个走出村子吃上皇粮的。例如雷军的父亲和方洪波的父亲,都是村子里出的第一个师范生和教师,说是百里挑一也不为过。他们自身的成就也许不是特别高,但已经足以给后代一个远超普通工农家庭的成长平台。

 

只有家里拥有一定的背景,才能积累和传承商业成功所需要的素质、资源,或提供成长的条件。

 

例如,黄光裕和曹德旺的父母,可以给孩子从小灌输与别人打交道的能力、经商的意识和经验。孩子长大后,从商的意愿、见识,办事的能力,自然而然就超过一般的小孩。

 

王石年轻时参军、上大学、找工作和早期创业,都离不开家里的背景;柳传志的父亲柳谷书,在柳传志早期读书就业的过程,以及联想早期发展的过程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雷军可以从村办小学转学到县城名校,周鸿祎、王兴都是全中国第一批用上电脑和互联网的人,张一鸣从小听父母讨论各种科研、发明,马化腾14岁就可以买天文望远镜,冯仑从小就能看到工会图书馆大量的书、包括“仅供内幕批判”的读物,这些都离不开家庭条件的支撑。

 

而上面这些,都是普通的工农家庭无法提供的。更何况,每天饭桌上的交谈,待人接物的言传身教,不同家庭之间不啻天壤之别。

 

当精英家庭在讨论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对家庭有什么利好时,农村家庭可能在讨论家里的老母猪又生了一窝小猪,孩子要每天早一个小时起床多打一篮猪草回来。

 

精英家庭孩子习以为常的商业社会“什么事该怎么做、什么话该怎么说”,对普通工农孩子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这样,在踏入社会时,他们在商业上的起点,完全处于两个层次。

 

当然,事情并不是绝对。李彦宏、俞敏洪、王传福等人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天道不绝,终留一线。只要足够努力,掌握一门绝活,加上一点好运气,贫穷家庭出身的人,也有希望成为大企业家。

 

这个统计结果最终给我们的启示是:

 

1.如果我们自己只是出生于普通家庭,想要成功的话,就需要比那些出身优越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如果你本来起点就比别人低,还不加倍努力来弥补这个差距的话,那就不要奢望获得大的成功。

 

2.与其抱怨祖辈没有给自己一个好出身,不如自己努力奋斗,给孩子一个好出身。

 

你不一定要成为巨富或者高官,只要在一个小范围内能成为出类拔萃者,你的孩子可能就具有了更好的竞争优势。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努力奋斗,也许这一代人只是往上走一点点,但是能够给孩子留下一个更高的起点,也已经功德圆满了。

 

最后,这里统计的是超级富豪们的出身,并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你也曾梦想成为超级富豪,或者希望后代成为超级富豪,可以把上面的统计和分析结果作为参考。

 

而如果你并不想成为超级富豪,也不奢望后代成为超级富豪,当个八卦看看即可。

 

毕竟,人生有无数条路可以走,谁说一定要成为超级富豪,才算成功呢。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ko6WaU4-OsvQn9iqS_5Og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前几天有个新闻,说日本人存钱意愿近20年来最强,强到把政府发的10万日元补贴金都存起来了。
 
虽然我自封低欲望青年,但作为一个正当壮年的精神小伙,怎么可能没欲望。今天搓个火锅,明天撸个串,周末三五好友相聚喝个小酒,逢年过节给父母买个小礼物。
 
别说存钱了,能月光都是一种幸运。万一碰上什么新款发布,哦豁,这个月花呗铁定超额。
 
这还不包括租房、话费网费、穿衣打扮、人情往来以及培养昂贵的个人爱好。就这,钱包就hold不住了。
 
身边有些追求生活品质的人,口袋里基本没有存款。没办法,精致的生活,不烧钱哪撑的起来。
 
没钱怎么办?
 
花呗、借呗、贷款呗,互联网从来不会让你无钱可借。
 
精致穷:消费主义的衍生品
 
也就是近几年,一个叫做“精致穷”的词语突然开始流行起来。一大批年轻人开始在小红书晒自己精致的下午茶,在知乎动手改装出租屋。
因为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今天喜茶星巴克,明天奈雪一点点。哦,一点点恐怕还入不了他们的眼。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为了让自己住的舒服,出租屋一定得动手改造。
 
墙壁老旧发黄?墙漆墙纸都得上。
 
旧家具老土又破旧,都得扔掉重买,最好是宜家,性冷淡风最高级嘛,而且价格比较实惠。如果再极致一点,可以上网买小众设计,绝对有格调。
 
甭管爱不爱看书,书架一定得有一个,书架有了,落地台灯得有一个吧。台灯都买了,那豆袋、长绒地毯怎么可能不配上。
 
昏黄的灯光下,适合点上一盒香氛蜡烛,满室馨香。最好再来点装饰,名家复刻版的挂画,新鲜的尤加利叶配上粉色的玫瑰。nice!
 
气氛都有了,BGM得起来啊。首先,音响都有一个,不说贵的,就猫王吧,拍照好看。
 
但偶尔也想一个人沉浸在书本里,怎么办,降噪耳机来一个,Beats、Bose挑一个。
 
不对,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
 
这时候需要一杯咖啡,香气袅袅。速溶肯定不行,最次得是挂耳,然后是手冲,豆子要是瑰夏才到位,咖啡杯最好是手作。
 
就差书了。精装版的杜拉斯的《情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梭罗的《瓦尔登湖》得摆上,看不看先不说,档次不能掉。
 
成了,阅读的角落打理好了,是时候拿起书本,假装阅读,然后咔嚓,拍照发朋友圈。
 
一个爱好文学,追求生活格调的文艺青年形象,立起来了。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你永远都想不到朋友圈里一张看似随意的照片,背后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和金钱。
 
网上的所谓出租屋改造攻略,就是让你不停的买买买。大家都说改完后的屋子,每天都是幸福的味道。但谁都不说,退租的那天该给房东赔多少钱。
 
爆改一时爽,退租火葬场。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除了阅读,烘焙、手工、摄影、健身、插花等等,这些都是追求的目标。崇尚精致生活的年轻人游走在各种分享平台,知乎、微博、小红书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每当新款发布会的夜晚,他们一定守在屏幕前,不会错过一点讯息。
 
it’s awesome。
 
你要说他们是科技爱好者?好像不是,他们只关注生活相关的品牌,比如苹果和戴森。
 
你要说他们是手工爱好者?好像也不是,他们只热衷于提升屋子的逼格。
 
他们是谁?
 
他们是被消费主义洗脑的新一代消费主力军,就算月薪5000,也要脚踩AJ。就算口袋,空空也要活得漂亮。
 
可以穷,但生活必须精致,是他们的生活信条。
 
即使已经成家立业,依然逃不掉消费主义的攻击,毕竟再苦不能苦孩子,就是唆使他们消费的最佳理由。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轻奢:大牌收割韭菜的新方式
 
什么是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度追求体面的消费,崇尚无节制的享受,也就是追求超出能力范围内的消费行为,甚至把这种追求当成人生价值。
 
奇葩说曾经有辩手把精致穷称为屎味巧克力,而致力于贷款追求精致生活的贫穷青年,无异于是在吃屎,只不过这屎是有香气的罢了。
 
前儿个,上海名媛拼单群被骂惨了,其实换个角度而言,上海名媛的消费理念也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回顾一下初中政治课本,她们这种消费观可不就是书里的典范吗?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对照着看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人虽然穷,但起码没有打肿脸充胖子。买不起爱马仕,就拼团租一个,而不是选择借贷买奢侈品。买不起就租,租不起就找姐妹拼团。
 
虽然拼团背后的目的不可取,但这种消费行为本身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果忽略丝袜和内裤的话。
 
有人说,上海名媛解构消费主义,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嘛。
 
再看看这届追求精致穷的年轻人,他们真的需要向上海名媛好好学习一下。同样都是装逼,人家那成本卡的死死的。就算是赚钱不眨眼的顶级奢侈品也休想让他们多掏一分钱。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可是追求精致生活的小年轻们就不一样了,即使买不起奢侈品,也依然想要与众不同,于是轻奢理所当然地成为必备品。
 
什么是轻奢?说白了就是够不上奢侈品的档次,但又比一般产品贵上好几倍的那种。
 
你可以理解为大牌收割中产以及小资的利器。
 
几万块的LV买不起,几百块的淘宝货看不上,于是几千块钱的轻奢来了。Coach、MK成为了白领必选。
 
不要19999,不是199,只要1999,你就能在人群中闪耀而出。
 
有钱人的钱当然好赚,但是广大中产和似穷非穷的人,他们的钱也要赚。想要收割他们就得学会造词,让他们能够为自己买不起奢侈品找到合理的借口,同时又能彰显他们的身份特征。
 
但你要说轻奢的价值在哪?我还真不知道。
 
奢侈品的价值,无非是设计加分、材质稀有以及手工制作。
 
而批量化生产的淘宝货,性价比就摆在那。你不能要求300块的价格买到3万块的逼格,这不现实。
 
至于轻奢,稀有吗?是顶尖设计师制作吗?还是买了能升值呢?
 
我似乎找不到一个可以解释它贵的理由。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看看百度词条的对于轻奢生活的定义你就明白了。
 
轻奢不谈钱,只谈生活品质。这就和渣男的本质是一样的,他们只做爱,不谈爱,还美其名曰享受当下。
 
轻奢不是平价奢侈品,它只是一个概念,一个让人心甘情愿掏钱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名词,除此之外,它并没有什么意义。
 
地铁里、电梯里、手机里、电视里,哪哪都是借贷广告,电视剧、电影、短视频,人人都已经坐上小康的快车,即将踏入富人的行列。
 
仿佛只有自己才是新时代的打工人,为了努力追赶上社会的潮流,必须使自己跟上节奏。从知识付费到潮牌轻奢,不管是内在还是外表,哪个都不能落下。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一边是害怕被淘汰的焦虑,一边是越欠越多的外债。拆东墙补西墙,享受一天算一天是很多年轻人的常态。
 
唯有抠门才能抵抗消费主义
 
澎湃新闻前不久发布了一个视频,讲的正是精致穷是如何掏空年轻人的口袋。
 
三个女孩,一个创业公司CEO,一个是电视行业从业者,一个代购。
 
表面上看起来,她们都很光鲜亮丽,有名牌包包,有大牌化妆品,住的是装修精致的房子。
 
实际上,背着名牌包包的创业公司的CEO,连请员工出去聚餐都得贷款。
 
而妆容精致、青春靓丽的代购,早就入不敷出,负债7万。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热衷提升租房品质的电视节目导演背着2万元的贷款,连花100块下馆子都得找朋友现借。
 
一边感慨自己还不上贷款,同时又一边开心地展示自己新买的眼影。
 
这种典型的矛盾,普遍存在于这届年轻人当中。
 
据融360数据显示,90后是消费贷的主力军,占比高达49.31%。他们不仅喜欢借钱,借了又还不上,于是“以贷养贷,越贷越多”,当前90后的人均负债高达12万。
 
或许唯一能够抵抗消费主义的,不是穷,而是抠。
 
在豆瓣抠门男性联合会(抠组),你能找到一万种省钱的方法。这里仿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什么消费主义、精致穷,不存在的。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在这里人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省钱大法,只要你愿意放下面子,并且努力尝试。
 
有女朋友的,可以用女朋友不穿的内衣,自制擦手巾。风骚又性感,关键省钱还耐用。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来自豆瓣抠组(作者 :最酷的我)
 
家里亲戚多的,可以利用大爷穿了透风丢了浪费的内裤滤豆浆。(但是这个方法不是太推荐,毕竟吃进去的东西,还是得稍微讲究一下。)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来自豆瓣抠组(作者:西米)
 
家里有阳台的,可以在阳台搞个迷你菜园,从此实现葱蒜自由。
 
省钱的方法不止一万种,前提是你得有这个意识。
 
除了抠门,你还可以存钱,这才是真正的关键。丧心病狂攒钱小组里的人,最值得敬佩。
 
做计划、记流水、复盘,日复一日的坚持,让他们很多人都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或许是老家的一套房,或许是孩子的教育基金。
 
总之,今天的节省,换来明天的幸福。
 
什么买到就是赚到,不存在的。
 
只要时刻牢记,不买立省百分百。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广告告诉我们,钱能买来快乐,但广告不会告诉我们,钱能买来的快乐是短暂的。
 
这种透支未来满足当下的行为是不理智的。
 
资本不停的利用广告给消费者洗脑:
 
什么贵有贵的理由;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女人,就该对自己好点;男人,配得上更好的车;
 
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一个个看似合理又有合情的广告,其背后隐藏的意思,就是想让你买买买。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消费主义是资本操控的一场漫长的洗脑过程,从电视剧到海报,你以为高端的精致的生活,是整个社会的常态。
 
你以为人人都是曲筱绡,其实乡村爱情故事才是绝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没有分分钟几百万上下的生意。我们朝九晚五,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何过好当下,如何平稳度过一生,才是我们的终身目标。
 
短视频加剧了消费主义的侵袭,当打着分享个人生活的平台开始大规模带货时,这就成了一场大型带货现场。
 
上千的摩飞锅,美食博主人手一个的多功能早餐机和菜板消毒机。迷你小烤箱、破壁机、搅蒜机、八角锅、雪平锅、珐琅锅。
 
仿佛少了这些东西,你就不会做饭。可实际上是买的厨具越来越多,用的次数越来越少。
 
当然这种消费主义影响不了我们的长辈,能影响的不过是90后及以后的世代。只有从小耳濡目染,才会习以为常,这就是所谓品牌的力量。
 
再怎么努力也买不起一线城市的房子,成为年轻人破罐破摔的理由。放任自己沉浸在消费主义的陷阱里,起码还能享受眼前的快乐。
 
可是这种方式不可取,今天透支了明天的可能性,那么明天又在哪里呢?
 
有人说,年轻人打死也不能碰三样东西:性开放、成功学、消费主义。
 
性开放掏空你的身体;成功学掏空你的脑子;消费主义掏空你的未来。
 
不管是性,还是钱,都得量力而为。
 
至于成不成功,多半得看命。

有多少人正在借网贷享受生活?

老黑。

 

早年做过技术,也做过自由调查记者,之所以写【一本黑】公众号,是想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魔鬼,不然你没法理解人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K91eoXjfyjjWb-keWSU9Q

年过40,人生半坡,你要杜绝这5件事

 

Thursday,October 22,2020

致   不惑之年的你

 

年过40,人生半坡,你要杜绝这5件事

作者 | 徐大维
来源 | 良大师(ID:liang_da_shi)
 
年过40,人生半坡,你要杜绝这5件事

中国有句老话,“月过中秋清辉减,人到中年万事休。

这句话很有道理,人在年轻时,应该以“加法”的原则来行事,多与这个精彩的世界碰撞。

 

正如一个沙滩上的孩子,将各种各样的贝壳尽收囊中。

但是,到了中年,人生的主旋律渐渐浮现,精力也承载不了太多的繁杂。

 

这个阶段的你,需要用“减法”来度过余生,扔掉一些贝壳,只留下最喜欢的几个。

 

在此,想谈谈中年人要避免的5种事,希望对你有点启发。

 

年过40,人生半坡,你要杜绝这5件事

 

1

费劲的关系就别维持了

 

去年参加同学会,一开始,一切安好,觥筹交错,举杯高歌。

酒席过半,突然一位女同学对我怒目而视,大声苛责我。

 

我一脸懵逼,仔细听后才明白她在说啥。

她说我一篇批判性的文章是在针对她,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和她的经历很接近,分明是在含沙射影。

 

讲实话,我和那女同学并不熟,甚至都不知道她从事什么工作。

而且,我差不多写了100万字,有数不胜数的案例故事,任何一个职场人都可以对号入座,也不知道这“针对性”从何而来。

 

那女同学却不管这些,仍然不依不饶地声讨我,最终不欢而散。

 

事后,一位好心同学找到我,说这都是误会,想组一个饭局,把那女同学叫上,大家说开了,就没事了……

 

但我却说:“不用说开,这样就挺好。”

对方错愕,问我什么意思?

我说:“太费劲了,这种关系就别维持了……

 

这么说,不是因为我不够大度,而是因为精力实在有限,浪费在那些费劲的关系上,实在没必要。

 

而且,成人世界的关系确实复杂。

就说那女同学,聚会开始时还好好的,中途却突然变脸,单看这一点就挺值得玩味。

 

倘若我硬要维持这种关系,说不定又会牵扯出一堆线索。

算了,算了,随她去吧……

 

人到中年,余生不长。

如果不是生存必需,不舒服的关系就别维持了。

 

你要知道,信任你的人,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翻脸,也不会道听途说给你贴标签;

而那些喜欢猜疑的人,即使你刻意迎合,处处小心,也难以避免踩雷,这种关系始终维持不了多久。

 

所以,一切随缘吧,你来,我欢迎,你走,我不留。

人生本就艰难,大家互不相欠,别在费劲的关系中消耗自己了。

 

年过40,人生半坡,你要杜绝这5件事

 

2

不要轻易定义善恶

 

我的职业生涯,有过3次大起大伏。
第一次最耐人寻味。
那时我被任命为产品总监,下属中有一个很机灵的小伙子,能说会道,能力也强。
我上任第一天就来表忠心,我也因此很器重。
部门里一位年纪大的女员工,却是另一个极端,她仗着自己有点资历,非常难缠。
动不动就请假,还经常给我这个领导穿小鞋,说我如何不公平。
我和她吵过几次架,关系很紧张。
于是,我很自然有意无意地夸小伙好,批评女员工差。
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我被撤职了。
令人想不到的是,那女员工竟然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给大领导,说对我的撤职是没道理的,很多锅是硬让我背的
这是一个内部人士告诉我的。
同时,他还告诉我,我器重的小伙,无中生有地揭露了我不少事……
是的,人性就是这样的,总让你猝不及防。
那是一段难熬的日子,我被分配到职场的一个犄角旮旯,和一堆报废的电脑同处一室,无人问津。
一天早上,收到一盆很漂亮的兰花,下面有一个卡片,写着几行字。
那女员工签了署名,她写着:
不好的日子,就多想想好的日子。
你看这事儿,多戏剧性。
本来我讨厌的人,在变故中却让我看到了另一面;而我曾器重的人,亦然。
然而,这种两面性,恰恰咬合在当时我所能感知的利益之中。
所以,无论我给予或善或恶的评价,都只能是时间沙漏中的一个节点,也失去了统一性。
是的,人性是复杂的。
我们对于别人的评价,往往决定于我们是不是受益方,根本不存在客观和公正。
因此,作为一个中年人,别轻易用善恶来定义他人。
这样一来,你就不会太记恨某些人,也不会吃惊于某些人的突变,更不会陷入某种无所谓的意识评判,烦恼自然也会减少很多。

 

3

不要在外面飘着了

 

很多大公司的晋升规则都会有一条:
不能本地任命。
于是,你只得抛妻弃子,颠沛流离,到很远的地方任职,这类人被称为“外派干部”。
我曾经的顶头上司,就是一位外派干部。
一次我们陪客户吃饭,他的电话响起。
坐在旁边的我,听到电话里传来撕心裂肺的嚎叫,后来知道是她老婆。
因为小孩子眼睛磕到了台阶,流了很多血,六神无主。领导赶快跑到外面接听,直到饭局快结束时他才进来。
我看到他眼睛红红的,虽然平时很敬畏他,可那一刻却很同情他。
但凡被外派过的人,都知道我说的那种苦楚:
为了仕途发展,你不得不身处于一个陌生城市。
觥筹交错后的寂寞无处言说,远在他方的妻子,却只能用尽全力维系一个缺少男人的家。
你当然可以把家人带到新的城市,可结果常常是你刚刚安顿好,就又被调走了……
不得不说,一个长年漂泊在外的中年人是悲催的,他们卖命想换来家庭的幸福。
然而他们自己却无法体会到这种幸福。
而且,一个长期缺席家庭的主角,往往也没什么幸福可言。
所以,良叔想规劝那些漂着的中年人,倘若不是无法生存,还是和家人在一起吧。
人到中年以后,财富和权力的边际效应都在递减。此时无论再多赚一点钱,还是再多升一次职,都不太可能让你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反而,你因此搭进去的精力和时间会越来越不划算。
正因为看清了这一点,我才在三年前离职,成为了一个自由职业者。
这样我便能和家人有更多的相处时间。
当时领导劝我,问我为什么想不开,要在上升期离职?其实我想得很开,因为我知道自己不是那种“偏执狂”。
我想看着儿子长大;
我想陪着老婆变老;
我想周末带着一家人去吃美食;
我想周日带着一家人去看电影;
我想让这类场景更多地融入到我的回忆中,而不至于老的时候,一回想,全特么是报表和PPT……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么幸运,可以有一个两者兼顾的事业。
但是当你面临这么大的选择时,请认真考虑一下:
是否真的和家庭分离才能有活路?
是不是真的有哪个工作,值得你去抛弃家庭?
多问自己几遍,也许答案就会浮出水面……

年过40,人生半坡,你要杜绝这5件事

 

4

不要享用你承担不了的东西

 

我之前的高尔夫球教练,是个地道的山东中年男,长得结实,为人豪爽,是个热心肠。
但在中国,多数高尔夫球教练都属于底层人士,收入不多,生活也很拮据。
那教练也是如此,和老婆小孩蜗居在一个城中村内。
时来运转,练习场来了一位超级富豪,找这位教练学球。
那富豪非常大方,主动将教练费提高了20%。
还给他介绍了自己圈子里的一些朋友。
当然,富豪圈子里也都是富豪。
那段时间应该是那位教练最为风光的时候。
不仅收了一批富豪学员,而且这些有钱人对他也特别关照,时不时请他打场球,或者送些东西。
我就亲眼见到一位富豪送了一箱茅台给他……
渐渐地,教练在那个富豪圈子里的违和感也被冲淡了,整天和他们混在一起。
那些富豪赌性很重,他们下场打球都有赌注。
而且玩的很大,每输一杆,1万元起底。
一般情况下,一场球,大家相差10-20杆是很正常的, 所以每场差不多都有十几二十万的赌金了。
这么大的赌注,教练玩不起,富豪们也很体谅,让他以每杆500元计算。
教练的水平当然比这些初学者高很多,一场球赢他们30多杆很正常。
因此,这教练只要一下场,几乎毫无悬念能赢1万多元,而且那些富豪根本也不在意。
教练开心坏了,觉得找到了生财之道,于是也不怎么教球了,每天跟着富豪们下场。

年过40,人生半坡,你要杜绝这5件事

大概半年的光景,我再次见到那位教练时,发现他已经买了车,还热情洋溢地和我讨论在深圳买房的事。
我当时就觉得这钱赚得也太容易了吧……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
甜头让教练无法自拔,让他觉得打球一定是稳赢,于是主动要求提高赌注,和其他人一样,每杆1万元起……
富豪们说,既然是你主动提出的,那就这么玩吧。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以教人打球为生的教练,竟然打不过这些初学者了。
不要以为这是别人有意下的套,如果你也打球就应该知道,很多人学一年球,只要心理素质好,下场成绩就会很好。
而这些富豪们,多是这样的人,成绩越打越好。
而教练呢?
由于赌注太大,他心理负担也极大,据说握杆时两手都颤抖,频频出现低级失误。
就这样,一连败了几场,之前赢的都输了回去,车也卖了去还债
但是,他还不死心,继续去赌,最后欠下上百万,还不起,带着家人跑路了。
这人啊,对荣华富贵的痴迷,不是得不到时才产生的,恰恰是因为你尝试过了,才会欲罢不能。
多数人应该都如此吧,当得到一些不该得的利益时,你不会觉得是一种福分;
当失去时,你也不会宽慰自己那是白来的,失去也罢。
不会的,你不会这么想。
你会想要更多,你会去把这种利益当成你应得的。最终你会放手一搏,直到付出惨痛代价。
曾经拥有的,也付之一炬。
人生的悲哀,莫过于此吧?
所以,作为一名中年人,你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永远不要享用你承担不起的东西。
 
否则,只会加倍来还,还拖累了家庭。

 

5

不要和傻逼撕逼

 

前段时间,在地铁里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重量级大妈,横冲直撞上了车,踩到了一位中年女士的脚,那女士本能地叫了一下。
大妈却一脸嫌弃地看着她。
女士很生气说到:“你踩了我唉,连声对不起都不说吗?”
大妈也来了劲:“你不是也大叫了吗?
还叫的那么夸张,把我耳朵都震聋了,你怎么不和我说对不起啊!”
女士被这种神逻辑给激怒了:
“你,你一把年纪了,能要点脸吗?!
是你先踩了我,还不允许我叫吗?”
大妈也火了:“你要脸?你要脸能叫的像叫床?!”
于是两人开始了互相辱骂。
当然,结局你应该可以想到,女士肯定不是对手。
大妈不但问候了她的列祖列宗,还描述了他们隐私部位的形状和颜色,语言极其恶毒。
而女士只是以“老不死”、“老东西”来还击,毫无杀伤力,最终惨败收场。
地产大佬冯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泼妇原理》,里面说:
贵妇和泼妇撕逼一定会输。
因为贵妇是受过文明洗礼的,有底线,有取舍。
而泼妇呢?她们更接近野蛮状态,无下线,也不讲任何规则。
她们会把你拖入一个无底线的战场,然后以她们擅长的方式打败你。
现实中还真是这样。
尤其是人到中年,你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
有些人不可理喻,甚至不可描述,只能用傻逼二字来称呼。
他们有的和你擦肩而过,有的莫名其妙的出现在你面前,还要和你较量一番。
如果你有实力,可以一拳将他们撂倒,然后甩下5万元医药费。
如果你没这实力,最好的策略就是远远躲开;
如果非要纠缠应战,不但十有九输,还惹了一身傻逼气息。
所以,作为一个理性的中年人,不要和傻逼撕逼,那只会让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尊严搭进去
看到这里,你可能心中不平,难道任由傻逼们横行天下?
不不,你要相信,傻逼的出现,是随机碰撞的结果,他们往往会碰到更狠的角色,报应也就自然上身。
新闻经常有报道,某大妈上厕所插队,被人用板砖爆了头;
某大叔排队时插队,被一个旅行团群殴。
你看,“恶人自有恶人磨”是一句有魔力的预言。
有人负责扮演傻逼,有人负责收拾傻逼,各尽其责,世界依然运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plCC3TWtfVFOYFwYQ1wGg

打工人活该内卷吗?!

打工人活该内卷吗?!

 

晚上好,打工人。

 

打工人活该内卷吗?!

 

6点,下班了,领导还没走,你身边的同事也还没走。

 

马上就要年底了,年终奖拿多少全看领导怎么打分。

 

绩效排名前20%拿两个月的年终奖,中间60%拿一个月的年终奖,最后20%不仅没有年终奖,还要面临被裁员的风险。

 

这个时候你走不走? 

 

领导交给你的工作做完了吗?

 

2小时的工作能不能拆成10个小时来做?

 

日报能不能写得再漂亮一点?

 

以上都干完了,能不能再学会儿习?

 

学习学什么?迪迦奥特曼到底存不存在?老罗是怎么成为行业冥灯的?A股大牛市怎么还不来?

 

这些跟工作有关系吗?没有。

 

996有意义吗?也没有。

 

你为什么还不回家?

 

因为我的同事还没走!

 

打工人活该内卷吗?!

 

大家一起6点下班,年终奖是这么多。大家一起熬到10点,年终奖也是这么多。

 

中间的四个小时去哪里了?

 

用当下的一个流行词来形容——内卷了。

 

打工人活该内卷吗?!

 

大三了,玩了两年半的表弟终于开始考虑工作问题。

 

在农行混了半辈子的大舅告诉他,一定要进银行,银行福利好,地位高,对象也好找。

 

听了舅舅的话,表弟决定准备考试,才发现班里一小半的同学都想考银行。

 

表弟安慰自己没事的。

 

想当年大舅靠着中专学历就混进了银行。

 

他上的可是本科还是211。

 

于是他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

 

结果,拿到试卷的表弟看到了试卷上的三层矩阵、太阳系天体运动原理、洛朗级数展示……

 

知道的是选拔银行柜员,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选宇航员。

 

表弟看到的只是进银行在中专毕业的大舅手底下当柜员。

 

没看到的是跟他一起考试竞争同一个岗位的还有10个985本科,5个985硕士。

 

打工人活该内卷吗?!

 

想当年大舅找人送了点礼就进了银行,怎么他现在进个银行这么难。

 

银行到底怎么了?大概也是内卷了。

 

打工人活该内卷吗?!

 

内卷化这个词诞生以来,至少出现过三种不同的意思。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来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发现虽然外面世界已经在过去的一两百年里天翻地覆,但是爪哇依然维持着小农经济的生活。

 

水稻亩产量就像一个黑洞,只要精耕细作,从300公斤到1000公斤都有可能,无论多少张嘴靠它吃饭,好像都能养活。

 

所以虽然西方人进入导致人口增长,虽然人均产量持续性地下降,但是多余的劳动力却总是无限制地投入到水稻中,无法完成向商品经济的转化。

 

吉尔茨将这种停滞不前的社会发展模式称为内卷化。

 

这是内卷化最初的含义。

 

今年,内循环大概念提出之后,很多搞经济的人用内卷化表达了自己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也有人用内卷化来形容过去二十年的房地产行业。

 

1998年房改之后,大量的钢筋水泥、能源、交通、投资都贡献给了房地产行业,导致楼价飙升。

 

楼价越涨,人们就越愿意贡献自己30年的积蓄来投资楼市,楼市同时也吸纳了更多劳动力,但是房地产本身并不能刺激科技进步,所以房地产带来的财富增长不过是土地价格飙升带来的泡沫。

 

这种不断将多余的资源投入泡沫经济的过程也被称为内卷化。

 

打工人活该内卷吗?!

 

但是年轻人口中的内卷化显然是另外一层意思。

 

用一句话可以概括:

 

宁愿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

累死和饿死都是活不好的状态,两个“死”字,表达了年轻人对奋斗逼的憎恶。

 

本来大家都能6点下班,结果你非要熬到10点,本来中专毕业就能进银行,你非要考个985本硕来跟我竞争。

 

你累我也累,关键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待遇却不见往上提,这种情况就被年轻人称为内卷化。

 

这种内卷化显然与经济内循环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饿死同行的事情自古有之。

 

打工人活该内卷吗?!

 

彩电里最核心的元器件是彩色显像管,我国从80年代初期就引入了100多条彩电生产线,全国大大小小的彩电工厂如雨后春笋。

 

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技术壁垒,美国在80年代中期开始就完全放弃了彩电的生产,全部需求从国外进口。既然大家技术都一样,那就只能拼价格了。

 

1996年一轮大规模的价格战搞死了一大批彩电生产厂,这轮价格战,最大赢家莫过于军工企业出身的长虹,因为降价果断又凶狠,长虹的掌门人倪润峰被称为“价格屠夫”。

 

1998年,倪润峰决定双面夹击,一边与国内八大彩管厂签订垄断性供货协议,一边准备新一轮的价格战。1999年4月,长虹宣布降价10%~20%,新一轮价格战打响。

 

但是这次几大同行并不像倪润峰预想的那样无货可卖,虽然当时长虹明面上掌握了国内市场上70%的彩色显像管,但是只要长虹的竞争对手需要,国内的彩管厂并不介意加班加点偷偷供货,而且当时从国外一样可以采购彩色显像管。

 

结果是,1999年长虹的净利润下降74%,为了消化库存,长虹在后来的几年错过了转型的黄金时期,就此一蹶不振。

 

但是长虹降价威力还是有的,2000年,康佳亏损近8亿元,创维的掌门人黄宏生叫苦:

 

一台电视机的平均利润不足10元钱,卖彩电还不如卖白菜赚得多。

仔细想想,这句话与贾跃亭曾经说过的“手机硬件不赚钱”,还有雷军的“手机硬件利润只有5%”简直是一脉相承。

 

打工人活该内卷吗?!

 

但是把竞争加剧简单地归罪于奋斗逼显然是不对的。

 

所有的经济周期理论,无论长短都离不开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繁荣是发展最快的阶段,一旦某个行当开始赚钱,那么劳动力和资本就会疯狂涌入,然后大家不断压低价格,最终无钱可赚,行业转入衰退。

 

竞争可能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

 

在劳动力市场也一样,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劳动力换算成一种资源,那么寻找回报率最高的工作肯定是理性人的不二选择。

 

更何况,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中国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是由于太多的人,过分密集在太少的土地上,从而使人们为了维护生命,耗竭了土地资源以及人的智慧和耐力。

这是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写下的开篇语。

 

费正清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他这个中文名还是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起的。

1937年他来中国学习汉语,研究中国国情,从此成了西方最权威的中国通,《美国与中国》第一版的出版时间是1948年。

 

根据新中国1954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当时全国总人口为6.02亿。

 

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还没出来,根据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人口已经达到了13.4亿。

 

虽然如今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工作机会翻了几十倍,但是在尝遍了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巨大优势的同时,我们同样要承受过密化竞争的宿命。

 

打工人活该内卷吗?!

 

不仅我们自己觉得压力山大,美国蓝领工人同样需要承受来自中国工人的压力。

 

在奥巴马监制的纪录片《美国工厂》中,不愿意加班的美国工人注定要被中国企业淘汰。

 

打工人活该内卷吗?!

都说当码农工资高,于是最近几年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地培养计算机人才,至今我国码农人数已经突破了200万。

 

多吗?

 

再看一个数据,中国会计从业人数是4000万,但是每年仍然有大批的大学生参加初级会计考试。

 

这背后不止是盲从效应,而是在人口红利的催化下,每一个行业都被安上了加速器,中国几十年走的是别人几百年才能走完的进程。

 

往往大众还没反应过来,一个行业的红利期就已经结束了,等到大家都反应过来的时候,站在行业顶端的人已经开始割韭菜了。

 

这个理念在如今的股市里同样适用,当一个利好开始被大面积报道的时候,就是概念股拉高出货的时机。

 

打工人活该内卷吗?!

所以在这么一个过密化竞争的环境里,除非你对机会极其敏感,不然切忌跟风任何热门的行业和风口。

 

当然绝大部分人都是自以为很有远见,然后沦为了被割的韭菜。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就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的背影往前走,去选择自己认定的尚处于繁荣初期的事业,然后一条道走到黑。

 

再不然就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前提是要抱着即使过得穷困潦倒也决不后悔的信念,因为这种生活的本质是找到金钱之外的意义,这种意义我们称之为——理想。

 

加油,打工人。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生姜斯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Hwr2F3UrGiFeBRf9tyN_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