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野心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长

最近,马云捅了一个“马蜂窝”。

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炮轰传统银行是“当铺思想”;嘲讽巴塞尔协议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扼杀创新;指出中国金融问题不是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

马云的演讲激起了人们对旧金融与新金融、旧体系与新技术的争论。

第一天,网友感慨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种火花四溅的演讲了,纷纷力挺马云敢于对银行开火。

第二天,舆情反转,指责马云外行、无知、傲慢,为蚂蚁上市造势不择手段,讽刺蚂蚁为“蚂蝗”。代表性的言论有“谁都可以抱怨,唯独蚂蚁不应该”,“过去是1%的人控制了90%的财富,未来是1%的人控制了120%的财富,因为其他人都欠着花呗、借呗”。

可惜的是,舆论的噪音淹没了根本性问题的探索。本文以信贷货币的介入方式,探讨货币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揭示蚂蚁集团的野心。

本文目录

一、货币的逻辑

二、蚂蚁的野心

三、赢家的敬畏

(正文7000字,阅读时间30’,感谢分享

 

 

01

货币的逻辑

马云称“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什么叫当铺思维?当铺思维就是以资产抵押为信用发放信贷。

当铺思维背后隐藏着当今货币经济时代一个关键性问题,那就是货币介入经济的方式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货币介入经济的方式颇为单一——商业银行主要以抵押资产为信用发放信贷。如今大部分货币都是由商业银行创造的,商业银行的信贷货币建立了一个经济逻辑:“资产抵押-信贷货币-生产流通”。

这种单一的货币介入方式以及经济逻辑是否存在问题?

我先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有一家成长性很好的科技企业,但是因没有固定资产抵押,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初创期的腾讯就遭遇这种情况。另外一个人是普通白领,早期低价买入了一套房,他将其这套房产抵押给银行获得一笔贷款,然后用这笔贷款购置第二套房。

从直觉来看,现有的银行体系最起码有几点不合理:一是银行信贷只以或主要以固定资产抵押发放是不合理的,真正需要贷款的企业却无法获得;二是银行信贷没有支持实体经济与技术创新,反而助长了金融投机和资产泡沫;三是先获得货币的人比后获得货币的人更有优势,从而造成财富不公。

下面我用科斯定律和坎蒂隆效应来分析这个问题。

根据科斯定律,“资产抵押-信贷货币-生产流通”的经济逻辑没有问题。科斯定律说的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或很小的情况下,不管初始的权利配置如何,市场交易最终会使得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有一个通俗的表述是资源不管被谁拥有,它最终都会落到使用价值最高的人手上。

比如,果农种植的水果,最优质的往往出口到发达国家,次级的水果留给自己食用。又如,初恋女友倾国倾城,两人开始相爱,但以分手收场,她最后嫁给了一个有钱的男人(扎心)。

回到科技企业这个例子。科技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但依然有可能获得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比如,初创期的腾讯在银行碰壁,但IDG和李泽楷分别购买了腾讯20%的股份,马化腾因此获得220万美元的投资。

科斯定律的逻辑是,价格是一组发现程序。即便最开始,银行只给有产者提供信贷,但这并不重要。资金永不眠,总是在寻觅机会,信贷经过“兜兜转转”最终会找到有价值的你。就像,马化腾遇到IDG和李泽楷一样。

但是,科斯定律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交易费用为零或很低。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中极为重要,但又不是太严谨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与交易相关的一切费用,比如信息搜索、讨价还价、合约签署、法律监督等。

美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交易费用相对较低的市场,比较接近科斯定律。在美国,投资银行比商业银行更发达,创业者即便不能从商业银行中获得贷款,也可以从投资银行中获得投资。IDG就是一家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它投资了中国的腾讯、百度、搜狐、小米、美团、金蝶、携程等600多家科技公司。

投资银行的钱从哪里来?他们的钱主要来自私人募集,但这些钱的源头都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所以,商业银行的信贷不管最初发给谁,在平滑的市场中,最终会流向有价值的企业。

但是,如果交易费用很高,情况则不同。科斯定律也说到,如果交易费用很高,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益的资源配置,同时市场无法达到最优效率。

接下来,我们就讨论交易费用高的情况。

在交易费用高的市场中,货币流通是非均衡性的,货币介入经济的方式以及谁最先得到货币,会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在经济学历史上,爱尔兰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最早系统阐述这个问题。坎蒂隆是一位金融投机家,他与约翰·罗关系密切,并在法国密西西比泡沫危机中获得巨额财富。这位金融投机家以敏锐的观察,在《商业性质概论》中指出,货币介入的方式不同,以及不同的人持有货币,对价格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1】。

坎蒂隆观察到,货币量增加会导致不同商品和要素价格涨幅程度不一致。货币增量并不会同一时间反应在所有的价格上,这一观点不同于货币中性。货币增加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货币注入的方式、渠道以及谁是新增货币的持有者。这个理论被后人称为“坎蒂隆效应”。

坎蒂隆还进一步指出,最先拿到货币的人推高了价格,对不持有货币的人构成财富掠夺【1】。凯恩斯在其早期的《货币论》中也指出,通胀会引起财富重新分配,而使一些阶级得益,另一些阶级受损【2】。

比如,增发1万亿货币,商业银行率先给了有抵押物的房地产企业、大型企业和业主,或中央银行直接以购买资产的方式注入股市、债市。这会推高房地产及金融资产的价格,相当于洗劫了无产者的财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或很低,坎蒂隆效应是不存在的。因为最初的信贷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可能引发资产泡沫,风险加剧,资金会逐渐或快速流入其它市场,比如科技企业。

但是,现实中,扭曲的金融制度在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创造了一条深深的鸿沟,抬高了交易费用,阻断了货币流通,导致货币长期“滞留”房地产及金融市场。

扭曲的金融制度具体来说有两点:

一是商业银行以固定资产为信用发放贷款,导致商业银行与房地产深度捆绑,信贷货币沦为“土地本位”。

二是中央银行实施“最后贷款人”原则,一旦金融危机爆发,便出手施救商业银行和大型地产公司;同时创造巨额的“多余”货币。

这就诱发了道德风险,“大而不倒”,“泡沫刚性”,投资者对房地产建立只涨不能跌的信仰,资金对政府建立了救市心态。比如,大疫之年,大规模的货币硬撑中房,推动美股V型反弹。资金重返“案发现场”,坚守“国之重器”。

金融通胀、实体通缩的割裂表现在一些家庭中:男人拿钱创业,厂,折腾几年老本亏光。女人拿钱买房子家庭地位飙升。

所以,在扭曲的金融制度和高交易费用的环境下,信贷货币以固定资产为抵押的单一介入方式导致严重的经济问题,“资产抵押-信贷货币-生产流通”的经济逻辑正在诱发风险:扭曲市场,降低效率,助长泡沫,阻碍创新,扩大贫富差距,引发社会不公。

我们常说货币超发是财富洗劫的过程,其实,在高交易费用下的信贷货币单一介入方式中(前提),货币发行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洗劫

如何解决?

 

02

蚂蚁的野心

过去,解决办法主要是降低交易费用,让货币在市场的水平面上流通,最大限度地提高配置效率。

然而,这是治标之策(当然,也很重要)。交易费用一直存在,而且越来越高。中央银行不断救市,不断超发货币,给市场的裂痕越来越深,货币配置被严重扭曲。

有没有治本之策?

治本之策是重塑银行体系,改变过去单一的货币介入方式。

如何改变货币介入方式?除了固定资产可以创造信用,还有什么可以创造信用?商业银行的信贷,除了发放给有产者,能否发放给无产者?商业银行是否存在风险?

马云给出的办法是大数据创造信用,他说:“抵押的当铺思想,是不可能支持未来30年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的。我们必须借助今天的技术能力,用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来取代当铺思想,这个信用体系不是建立在IT基础上,不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必须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让信用等于财富。”

当铺思维下的商业银行,以固定资产抵押创造信用,靠赚取利差生存。由于非竞争性因素,中国商业银行在利差中“躺赢”。2019年,中国最赚钱的企业前四名依然是四大行,四大行利润之和接近1万亿之巨。过去十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一年期定存)长期在1.7%以上,年化贷款利率则在4.7%以上,利差3%左右。

但是,商业银行不是信息中介、撮合中介,而是信用中心,最核心的职能是信用创造。

以固定资产为抵押的信用创造,是最简单、最原始、基于统计学的信用创造。真正的信用创造是基于大数据,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资产负债、交易流水、业务合同、信用资产等结构性数据以及大量的结构性数据,为客户创造信用,为其提供信贷支持。

基于大数据的信用创造,商业银行可以将信贷发放给房地产公司、有产者,也可能将信贷直接发放给科技企业、无产者。大数据银行促进了货币资源的高效配置。

大数据回归了信用创造的正途,回归了信用货币的本质。

信用货币当以信用为本位,而不是以房地产为本位。何为信用?信用,即数据。信用数据分两部分:一是固定的、现成的、静态的资产数据,如固定资产、家庭收入等;二是动态的、预期的大数据分析。

固定资产是一项重要的信用数据,但不是绝对可靠的。固定资产价格有涨有跌,一旦金融危机爆发,资产价格暴跌,资产信用坍陷,引发债务螺旋。如2008年正是由美国房地产的资产信用崩盘,而引发金融危机。所以,动态的、预期的大数据分析更为重要。

为什么商业银行不搞大数据信用创造?

严格来说,世界级商业银行在数据分析及建模方面已经相当出色。但是,与互联网的巨头相比,商业银行的数据分析存在天然缺陷。

商业银行存有大量的结构化数据,即统计学意义的数据,但是缺乏动态的非结构化数据。所谓非结构化数据,是指不规则的、不完整的、没有预定意义的数据模型,以及不便用数据库二维逻辑表来表现的数据。什么意思?比如,你在网易新闻上某个段落停留的时间,在百度搜索框中胡乱输入的关键词,在淘宝上逛店铺的种种痕迹。

这些都是非结构化的数据,而非结构化的数据占据了大数据的80%以上,甚至更多。这些数据被保存在互联网巨头的中心化数据库中,互联网巨头经过算法可以让这些散乱、复杂的非结构化数据焕发“生机”。过去,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主导,还是大数据主导,存有争议。其实,互联网巨头的大数据分析,对商业银行构成降维打击。

我举个例子,假如陈凯歌和尔冬升在天猫上每个月的消费金额都是5万元,两位都是使用招商银行支付。在招商银行的数据库中,只有两位的购买金额、次数等结构性数据。在天猫平台中,不仅存有金额、次数等数据,还有具体购物数据以及大量的非结构性数据。

接下来,我们看招商银行和蚂蚁科技如何给陈凯歌和尔冬升发放信贷。

仅凭银行存有的结构性数据,招商银行是无法给这两位提供差异化的信用数据和信贷额度。招商银行只能使用过去的办法,通过资产、流水等状况来进行信用识别。

蚂蚁科技则可以利用算法识别出这两位的购物偏好、购买动机、真实购买力,还能预测购买时间和收入变化,从而给出差异化的信用数据,提供不同额度的信用贷款。比如,其中一位最近半年购买高价商品的比例下降,购买奢侈品显得更为犹豫,生活必需品的比例增加。尽管每个月的消费金额还是5万元,但大数据可能判断,这位的收入状况可能趋紧。当然,算法要比我的描述更加出色可靠,要不然怎么做到大数据杀熟。

P2P平台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像商业银行一样没有掌握大数据。只有像阿里、腾讯、京东这类平台,才具备大数据银行的能力。

“让该拿到信贷的人拿到”,大数据银行改变了现有单一的货币介入方式,也改变了现有的货币经济逻辑。

这就是蚂蚁的野心。

但是,如果中央银行持续拯救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大数据银行即使将信贷发给科技公司,依然会有大量的资金流入金融市场。“资产市场通胀,实体经济通缩”的两极格局无法改变。

所以,重塑银行体系的关键是重塑央行体系。

蚂蚁能否效仿Facebook直接成为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

自比特币问世以来,技术极客们渴望以数字货币、无国界的分布式网络,挑战传统央行系统。Facebook推出的稳定币Libra,彰显统治野心——“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这个金融基础设施指的是无国界的中央银行和全球数字金融体系。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制度尤其是法币制度的冲突越来越严重。非主权货币及跨国支付网络,是经济全球化往纵深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数字货币出现的法理基础。

在中国,蚂蚁不可能成为Facebook,更不可能发行货币。中央银行正在测试央行数字货币,这一数字货币与分布式毫无关系,其主要功能是追踪。在追踪的基础上,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更何况,中国正修改银行法赋予央行更大的权力。

但是,大数据银行依然具有重塑央行体系的价值。

 

 

03

赢家的敬畏

我曾经在《全球经济通往计划之路》探讨过重塑央行体系的问题。在文中,我使用了威廉姆森的理论,指出货币发行不能完全交给自由市场(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控制。(看过的可直接跳到以下第九段)

威廉姆森是科斯理论的杰出继承者。他认为,由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这两大人类的共性,还有资产的专用性、不确定性的程度和交易的频率这三种特定交易,各类市场都存有不同的交易费用,因此应建立不同的资源组织方式。如餐饮交给自由市场组织,自来水交给政府组织。

货币市场更符合威廉姆森所描述的中间状态:即自由市场与公共机构内部化合作。

具体来说:央行是公共机构,负责确立货币制度,掌控货币发行规则,监管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私人机构,负责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货币制度是公共用品,货币是私人用品。

如今的货币经济中,大部分货币都是由商业银行创造的。央行应该将货币的发行权交给商业银行。因为货币的供应量和利率,由自由市场决定,才是最有效率的。

较接近(只能说接近)这一模式的是香港的银行系统。香港没有央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扮演了监管角色,确定货币发行规则。当然,香港金融管理局保留了对货币市场干预的权力。

香港金融管理局采用百分之百外汇准备金发行机制。汇丰、渣打、中国银行(香港)三家商业银行向金融管理局缴纳一定数额的美元,换取等值的港元“负债证明书”后,才能增发港元现钞。

商业银行迫于盈利压力、市场商誉及强力监管,会对每笔贷款都慎之又慎,不敢大规模释放信贷货币。这符合奥派的商业周期理论,让使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趋于一致,抑制货币滥发,降低金融风险。

但是,为什么各国的中央银行严格掌控着货币发行权?不放心将信贷供应量和利率完全交给商业银行和自由市场?

这就是传统商业银行的大数据缺陷造成的。根据上面的分析,传统商业银行不具备互联网平台这一级别的大数据分析能力,信贷失控的风险非常高。因此,保守的商业银行主要以固定资产为抵押发放信贷,而创新的商业银行往往在危机中阵亡。

如果蚂蚁军团加入,能让货币回归自由市场吗?

蚂蚁基于大数据发行和创造信用,可以更有效的配置货币和防范风险。当然,蚂蚁现在还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它更多地是利用大数据优势与银行合作。不过,理论上,大数据银行可以胜任货币发行权,合理地调节信贷供应,使得利率水平接近于自然利率。

所以,大数据银行可以重塑央行体系,让货币重回自由市场。这是蚂蚁可以想象到的野心。

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蚂蚁可能也存在。

在交易费用高的市场中,蚂蚁的大数据也可能失灵。比如,一些低收入者在京东和支付宝两个平台来回倒钱还贷,以防止信用违约。但是,京东与支付宝的数据不共享,彼此并不知情。这可能存在幸存者偏差。这类用户一旦在京东上违约,支付宝这边也随即违约。所以,大数据分析比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分析更强,但是大数据也有风险。

蚂蚁的另一大风险是垄断。与马云同台的一位财政官员表示,防止金融科技诱导过度金融消费,防止金融科技成为规避监管、非法套利的手段,防止金融科技助长“赢者通吃”的垄断。

这里的垄断有两点:一是特许经营权,一些领域的经营权连腾讯也不具备;二是对私有数据的垄断。

蚂蚁最大的优势是大数据,但是大数据中的个人数据并不属于蚂蚁,它是10亿用户的私人资产。蚂蚁无偿地利用私人数据获得金融优势,同时有可能引发市场扭曲。

蚂蚁最大的收入来源确实是借贷业务,占其总收入的39%。蚂蚁主要收取的是借贷产生的技术服务费,但其费用也是源于银行的利息分成。因此,有人从道德角度批判马云,嘲讽蚂蚁为蚂蝗,靠放贷收取海量用户的大量利息。

这种批判有些“道德绑架”的味道,并未理性地指出问题的根本。我在《算法,即剥削》指出,平台凭借对个人数据的垄断,成为信息的绝对优势方,容易对信息劣势方构成降维打击,最大限度地攫取每一个用户的“交易剩余”,全民财富向平台所有者集中。这就是网友调侃的“未来是1%的人控制了120%的财富,因为其他人都欠着花呗、借呗”的真实逻辑。

如果个人数据的产权无法私有化,那么将货币发行权交给大数据银行那是灾难性的。大数据银行可以将利用数据优势消灭或控制商业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操纵市场利率。所以,大数据银行重塑央行体系的前提是,解决数据私有化问题。

垄断私有数据,是如今全球互联网巨头共同面临的问题。Facebook因此接连遭受美国官方的调查,谷歌最近也遭美国司法部反垄断起诉,其中一项指控是“消费者被迫接受谷歌的政策、隐私保护和对个人数据的使用”。如果蚂蚁在美国上市,同样可能面临个人数据方面的调查或指控。从这个角度来说,蚂蚁之所以能成为“蚂蝗”,根本上是因为吃尽了10亿用户的私人数据红利。

如果数据私有化,蚂蚁还是这只万亿市值的大象吗?

近些年,数据私有化运动兴起,个人数据问题在技术上和法律上都在寻求新的解决方案。Facebook推出Libra,也是在探索利用分布式技术解决个人数据问题的可行性。只有在分布式的系统中,个人数据产权属于私人,所有者可以在监管规则下选择无偿地贡献数据,或有偿地交易数据,如此大数据专家舍恩伯格主张的数据交易市场才可能形成【3】。

只有数据私有化和数据交易市场兴起,互联网平台、商业银行和金融企业才能在平等的起跑线上竞争,商业银行可以在数据交易市场中购买数据,从而建立大数据优势;个人也才能与平台公平博弈,不被“剥削”、“杀熟”。

所以,大数据银行可能重塑商业银行体系,改变信贷货币单一的介入方式,让货币配置更有效率,重构货币经济的底层逻辑;同时,大数据银行还可能重塑央行体系,推动货币回归自由市场。

最后,Facebook的Libra是一种艰难而有益的尝试(尽管失败的概率极高)。央行的公共监管角色被全球社会性组织替代,其社区宪法的效力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它是大数据银行重塑央行体系的最高级别,也是全球社会化自治的一种试验。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个人数据私有化。

这就是赢家的敬畏。

参考文献:

【1】商业性质概论,理查德·坎蒂隆,商务印书馆;

【2】货币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商务印书馆;

【3】大数据时代,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浙江人民出版社。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WkKYJaDcYwe2pTcl-YbxQ

防止蚂蟥帝国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基本面驱动(ID:jibenmianqd)

1、蚂蚁帝国,是互联网精神加小微汇聚的奇迹。
蚂蚁集团过去3个月的估值节节攀高,根据媒体推测,最新上市市值可能超过3万亿,这个市值超过工(1.8万亿)农(1.1万亿)中(9500亿)建(1.6万亿),四大行伴随共和国的成长,在助力登顶世界第二的经济体中立下汗马功劳,蚂蚁军团依靠小微,只用10多年就超越了。
马校长自豪的称蚂蚁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IPO定价,这背后也是几亿韭菜炒出来的小微奇迹。(ps.蚂蚁自己卖基金、发基金,炒自己新发的股票不用利益回避,类似这种好事,最好也别监管。)
群众才是创造奇迹的主力,谁为了群众,谁依靠群众。但是蚂蚁服务小微,还是蚂蟥吸血小微,这中间只有一字之隔。
2、说蚂蚁集团是一家金融科技包装下的高利贷平台,虽然有夸张成分,但也不算太偏离事实。
根据披露的数据,蚂蚁集团有10亿+个人用户,8000+商家用户,数字支付交易规模118万亿(支付宝),微贷科技平台贷款余额中消费信贷1.7万亿经营者信贷4000亿(花呗借呗等),理财科技平台资产管理规模4.1万亿(基金余额宝等),保险科技平台518亿(卖保险),此外还有创新业务,如区块链、数据库等。2020年上半年,从收入侧以上几部分比例分别为36:39:15:8,其中微贷科技平台占比高达39%,是其第一大营收来源。华泰测算蚂蚁集团超7成利润来自微贷。
以花呗为例,其最低利率是万二,平均利率是万四附近,人均贷款余额是2000元左右。通俗的理解,没有收入的大学生,如果要提前消费,找马校长借2000元,年化利息15%左右。马校长一手给胡萝卜(无抵押杪借),一手拿枪(不还钱计入芝麻信用让你寸步难行),花呗的坏账率极低,商业上堪称精妙。
这里面有一个自相矛盾,马校长昨天演讲声称传统银行开当铺要抵押,阿里依靠信用大数据无抵押,那蚂蚁精准收回贷款,靠的是大数据剔除潜在不良,还是靠的芝麻信用及围绕在周边的购物基础设施做威胁?
既然有信用大数据作为商业优势,同时还宣称要打倒银行的垄断暴利,要立志做小微普惠,那为什么不能在做到精准画像低违约率的前提下,给大学生类似建行快贷、招行闪电贷5-6%甚至更低的年化利率呢?为什么要一边怂恿大学生提前消费,一边要从大学生那里赚取暴利?
3外滩金融大会上,马校长以俾睨天下的胜利姿态,大声宣言了新金融对老金融们的革命,看似以攻击创新不足开题,实际以要挟监管继续开绿灯落脚。
孩子哭了,是因为奶没吃够,看看蚂蚁如今的体量,已然碾压四大行的规模,蚂蚁不是孩子,蚂蚁已经是巨婴,一不小心会蜕变为吞金巨兽。
过去七八年,中国金融系统的创新尺度虽起起伏伏,但是全球创新的绝对高地,没有对金融创新的足够包容甚至监管机构的小心翼翼投鼠忌器,不会有P2P的坐大,不会有全球最大的虚拟货币市场。通过马后炮下定义的方式做切割,说搞砸了的p2p贷款不是网络金融,只有蚂蚁贷款才是真正的网络金融,将创新失败的污水泼给政府,创新失败的代价留给社会,自己独摘创新的最大胜利果实,一边吃奶一边骂娘,这种立场是不地道的
3万亿市值如果尚且不令马校长满意,蚂蚁集团的野心是不是要30万亿,重演一遍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
4、蚂蚁的几乎所有营收都和金融相关,却一直强调自己的科技标签。
按照机构预测,2020年,蚂蚁集团净利润可能超过320亿元,如果3万亿市值,则估值高达100倍。目前四大行估值仅5-6倍,只有宣称自己是科技公司,才能挣脱金融股的估值束缚。
蚂蚁的支付、贷款、理财、保险,分别属于央行、银监、证监、保监管辖,只有宣称自己是科技公司,才能彻底挣脱监管机构的牢笼。监管是规模的天敌,监管是速度的天敌。
银政保需要牌照,科技不需要牌照。互联网公司,跨界破坏,绕开牌照,没有枷锁,规模效应无敌,天生具有指数级成长的潜力,如果没有监管的五指山,信不信蚂蚁真能刺破苍穹。
只要监管一路绿灯,3万亿市值不会是蚂蚁的终点,GDP的体量才是他们的极限。比如,PK掉所有的银行、基金、保险,甚至PK掉央行,以互联网寡头席卷一切的姿态,席卷传统金融领地。
5、以贷款为例:
马校长周末怒斥的巴塞尔协议是做什么的?
其中很核心的是资本充足率,通俗的理解是管控杠杆的,是做金融业务必须要有充足资本金做保证的,本金不足,业务规模有上限,风险也相应有了上限。
目前蚂蚁最重心的贷款业务中,只有极少部分是自营放贷(网商银行,以及浙江没批而重庆给了他的小贷牌照等),由于限制了资本金,蚂蚁要做大贷款规模只能拉正规银行入场,做助贷,这中间由蚂蚁集团和其它金融机构一起瓜分利差(例如裸贷舆情下的趣店)。
如果从了马校长的愿望,巴塞尔协议滚一边去,没有了资本金限制,蚂蚁可以一脚踢开全部合作银行全部自己放贷,利润率和放贷规模,都是爆炸式的,通过流量和渠道逼死全部银行,才是蚂蚁的边界。
没有资本金限制下,只要蚂蚁借款一开闸,全国人民的负债率马上翻倍都皆大欢喜(反正都是数字),蚂蚁的利润和股价哗哗的涨,蚂蚁员工减持致富,至于全国负债率过高将来消费不足或者违约率暴雷这些负面影响,那都属于身后的滔天洪水。
创新一定要付出代价,社会必须承担,社会必须宽容,与人家马校长何干?
6、以支付为例:
马校长周末还特别提了数字货币,建议先别做标准,先做贡献,先满足未来需求。央行的DECP箭在弦上,潜在影响的对手就是现行的支付宝微信支付,作为对比,支付宝储备的区块链专利世界第一。言外所指央行的DECP最好别急着推出来,讨论的焦点可能并不是数字货币的发展理念之争,而是利益立场之争。
毕竟对岸的Facebook在折腾全球货币(Libra)了,为什么支付宝没这个权力。
进一步试想,如果央行彻底放开对蚂蚁的监管会怎样呢?蚂蚁依靠其技术基础、大数据积累(最大的生产、销售、消费数据库)和国民应用的流量优势,能摇身一变迅速成为中央银行,直接在支付宝里印货币(是不是数字货币都不重要,本身货币就是符号),即便没有“印”货币,支付宝依靠其现有的信用系统,能迅速“创造”派生货币。
M0M1M2……,只要给权限,每一个环节支付宝都能染指。
支付宝可以是人民银行。
7、寡头的终点,是互联网巨头主宰经济的一切,蚂蚁成为蚂蟥,吸食每一个国民。
以《黑镜》为例,喜欢科幻片的人,对未来的数字场景不会陌生,每个人都有一段代码,决定了你的社会角色和全部个人财富。
如果发展无止境,未来这段财富代码可能是由支付宝来撰写。“要饭也必须有(芝麻)信用,没有(芝麻)信用,连饭都要不到。”马校长说的。网络寡头即政府,代码即社会规则。
蚂蚁带来的创新和便捷,社会自会感激,资本市场也给予了足够的估值,马校长演讲中对传统监管和银行体系的很多批评也是目光如炬,但挟创新以令天下,这背后失控的资本意志,作为投资人和消费者,都有必要警惕。
资本追求超额利润,金融的本质是剥削,这是马克思的观点。技术在变,技术背后的人性并没有改变,作为欲望的凝结物的资本也没有改变,资本壮大后,资本会有寻求持续膨胀的独立意志,必要的时候,会尝试控制一切(如媒体),甚至尝试驱逐一切(如监管)。
一个问题也值得思考,蚂蚁积累下的制胜资源——全民大数据,是否是用户的个人隐私,如果不是,它是否应该成为国有资产或者公共资源?

面对已经成长为巨兽的蚂蚁,我们需要呼吁的不是给巨兽更多创新空间,而是是否对巨兽强监管和反垄断,以给更多小微企业腾挪出创新空间。

真诚的希望蚂蚁集团做好蚂蚁帝国,不要野心失控滑向蚂蟥帝国。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je19oiaidivXkH3hd93dg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银行靠”当铺思维”赚钱,支付宝靠年轻人借钱 ….,对于监管和资本,谁都有点抱怨的理由,唯独蚂蚁没道理。”

——某位资深投资大佬

 

(本文昨晚被删了,在删改部分敏感内容后,今天再重发一下)

 

 

再过几天,阿里巴巴的”兄弟” — 蚂蚁集团就要上市了。

 

如上期<估值喊上天的蚂蚁IPO,还值得参与么?>所述,还未上市就估值翻番的蚂蚁,让马云也惊呼感叹:

 

全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上市,在纽约以外定价,这是第一次,在五年前甚至三年前,我们想都不敢想,但是奇迹就这么发生了。”

 

马云昨天在外滩金融峰会一不小心的“畅所欲言”,给本就炽热的资本市场又添了一把柴。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在这场不经意的非正式发言里,马云金句频出,给即将上市的蚂蚁集团带足了”高帽子”,句句都点到了投资者的心坎里:

 

  现在中国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害了很多企业家;

 

  马云称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

 

  创新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我们这一代人要有所担当;

 

  不能因为P2P把整个互联网金融都否定;

 

  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方式去监管;

 

  不是欧美的就是先进的,要考虑和未来接轨;

 

  谈蚂蚁金服:史上最大规模IPO,在纽约之外定价”这是第一次”;

 

  新冠疫情影响远超当下讨论的技术问题,其影响力不亚于二战;

 

  数字货币会重新定义货币,就像苹果手机重新定义了手机 …

 

不得不服。在几大科技巨头里面,阿里系在资本市场上是玩得最溜的,投资者关系上也是把控的最好的

 

关于阿里系的”市值管理”和资本游戏,我们已冒着行业之大不韪聊过了,见:《估值喊上天的蚂蚁IPO,还值得参与么?》

 

应读者强烈要求,今天来聊点基本面。

 

我们将顺着马云上面的几条金句,深挖细刨一下蚂蚁集团的”印钞机”业务–给年轻人放’小贷’。

 

图:蚂蚁的最主要收入早已不是”支付”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支付宝 — 浑身都是肉的国民App

 

如果说中国人只有一个国民APP,那一定是微信。但如果说有两款国民APP,那一定是微信和支付宝。

 

虽然支付宝的用户”仅有”10亿,不及微信的14亿,但其确是变现能力最强的APP。

 

毕竟,支付宝的所有业务都和钱有关的。而微信之前主要靠给兄弟企业导流为生、即使是现在连卖个广告都小心翼翼。

 

有一句俗语:“猪肉摸一下,满手都是油”。用它来形容支付宝再合适不过了。

 

 

 

蚂蚁真正的增长引擎在哪儿?

 

目前的支付宝已经和诞生之初大不一样,最开始支付宝只是一个纯粹的支付担保工具,现在已集齐了贷款/理财/保险/外卖/出行/电影票/团购等7颗龙珠。

 

图:蚂蚁招股书上对支付宝的描述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这让人不禁想问,蚂蚁究竟是一家什么公司?

 

在一般人眼中:蚂蚁就是支付宝,提供支付服务,赚取手续费收益。

 

在喜欢讲故事的卖方分析师眼中:蚂蚁是”与钱有关的一切事”,关注的是支付宝上面的基金直播/金融产品销售/区块链应用/数字货币/数字经济社会的新基建。

 

但在买方机构眼中,前一个视角想的太少,后一个视角又想的太多。

 

老百姓最好理解的支付业务,毛利和增速都并不高;而卖方分析师研报里的那些概念故事,离钱又是在太远了。

 

对于投资者来说,当前最应关注的还是蚂蚁最接地气、毛利极高、增速很快的微贷业务。

 

毕竟,买方机构主要关注可持续的增长逻辑。只有找到那个最主要的、且有自我造血能力的增长引擎之后,才能判断一个公司是否能一直坐在火箭上。

 

而对于蚂蚁来说,现在最主要的增长引擎,既不是来自支付(的手续费),也不是帮助用户”赚钱”(的服务费),而是给用户借钱(的利息差)。

 

虽然马爸爸经常”吐槽”银行,但自己赚着钱还是很香的。

 

 

 

1. 微贷 — 蚂蚁的增长引擎

 

先说明一下,下面的文字看起来会有点绕口。

 

但这并非我故意为之,也不是因为内容太难大家才读不懂,而是阿里/蚂蚁的业务名称都采用一些很高大上的辞藻,读起来有点绕口。出于严谨起见,我并没有在文中替换他们,依然用的是招股书中的业务板块名称。

 

 

1.1 从支付到金融

 

蚂蚁的商业模式遵循着”引流-变现-赋能“的发展逻辑:高频的数字支付板块用于引流,低频的数字金融板块用于变现,而底层的中后台板块则是用于场景赋能

 

图:蚂蚁集团能力体系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蚂蚁集团的增长引擎的切换,也遵循这个发展逻辑。

 

2019年,蚂蚁集团正式进入”变现”阶段。数字金融板块的收入超过了数字支付板块,成为了蚂蚁的主要增长引擎,见下图。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1.2 基于微贷的数字金融

 

而在占了蚂蚁一半以上营收的数字金融中,微贷业务又贡献了其一半以上的收入。

 

图:数字金融下的三大板块收入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1.3 微贷业务成为增长引擎核心

 

也就是说,在蚂蚁集团中,仅金融板块旗下的微贷一项业务,就超过了整个支付板块的营收,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最主要的增长引擎。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2. 蚂蚁微贷是什么?

 

 

2.1 蚂蚁微贷如何获客?

 

微贷业务,顾名思义,是为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提供的小额贷款服务。

 

蚂蚁在招股书上写道,由于(传统的) 金融体系中的线下渠道可能无法触达用户,客户洞察相对有限,因而无法充分服务这些需求”。

 

图:蚂蚁的过会问询材料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阿里则通过互联网为客户创造消费环境,随后让作为兄弟公司的蚂蚁来服务客户的资金需求。

 

蚂蚁用高频但低毛利的支付服务来积累用户,然后在业务环境中,引入了低频但高毛利的微贷服务,来收割利润。

 

 

2.2 蚂蚁微贷怎么赚钱?

 

熟悉银行业的朋友很清楚,国内银行中,其实有7成以上的收入来自于贷款利息。

 

我国银行的增长引擎不是来自于支付或交易(的手续费),也不是帮助用户理财(的服务费),而是来自于贷款(和存款之间的净息差)。

 

实际上,蚂蚁微贷也是如此。

 

蚂蚁虽然名义上不放贷,但借助金融机构的资金,还是为客户提供了贷款产品。

 

蚂蚁在招股书中写道,”蚂蚁促成的信贷余额中,由金融机构合作伙伴进行实际放款或已证券化的比例合计约为 98%。” 这部分信贷余额又叫「助贷业务」余额。

 

而蚂蚁2%的「自营贷款业务」主要是为之前没有服务过的群体提供贷款,用少量自有资金来探索用户群体特征,来探索如何降低新贷款群体的不良率。

 

等到蚂蚁将贷款不良率控制住后,就可以帮助金融机构为这部分新群体提供贷款。而这部分贷款也就从「自营贷款业务」余额、变成了第三方的「助贷业务」余额。

 

「助贷业务」收取的技术服务费,就等同于银行赚到的净息差。目前,蚂蚁的技术服务费率和大型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水平(2%)大体近似。

 

(不过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净息差水平有所下降)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从上面我们可知,蚂蚁微贷赚的钱和银行一样,都是来自于贷款业务中的”净息差”。

 

但为什么微贷龙头是蚂蚁、而不是个人业务做的比较好的招商银行呢?

 

这就要从为什么银行不想发放小额贷款开始说起。

 

 

 

3. 不是银行不想,而是银行不敢

 

 

3.1 “嫌贫爱富”的银行

 

网易有个纪实文学栏目——《人间》,里面讲述了各行各业的人间百态,其中几期和小企业贷款有关

 

文中的”我”是一位刚转入上海某银行的信贷管理部门的新人,主要负责对信贷员(业务员)拉到的贷款项目进行风控尽调。

 

一次尽调结束后,作者跟随的前辈向信贷员发怒:”你一开始就认定了我俩是’冤大头'”。因为在银行贷款过程中,如果客户资质优秀,那么来回的交通费都可以算入借贷成本。而那次尽调,作者是坐地铁往返,说明信贷员认为这次客户资质不够,很有可能是白跑一趟。

 

图:截自网易人间<我们银行,早就不做大额小企业贷款了>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在银行借贷过程中,光交通费用就可能上百,仅调研成本就一次上千都很正常。

 

如果客户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那这笔业务的利润可能连尽调审查的成本都填不上。

 

在“嫌贫爱富”的银行面前,小企业很难借到小额贷款。

 

 

3.2 “当铺思维”的银行,最爱房产

 

而如果小企业想从银行里借到大钱,那就更难了,即便应政策要求专门成立了小微企业部。

 

在银行实践中,很多借到钱的小微企业都是大企业的附属/关联公司,大公司为他们提供担保(无论是显形的还是隐形的),而小公司把钱用于大公司的业务。

 

图:截自网易人间<我们银行,早就不做大额小企业贷款了>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若小企业想自己从银行借钱,那就得拿出足够的抵押资产。

 

对于银行的这个”坏毛病”,马云昨天的批评还是很一针见血的:”现在中国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害了很多企业家。”

 

那么,银行喜欢什么抵押物呢?银以地为天,当然是地产

 

图:网易人间<小企业贷款,让银行如临大敌>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此外,小企业很难从银行里借到钱,不仅是规模小或者是抵押物,还因银行中的每个经手人都天然的恐惧风险。

 

对于银行的这个基因缺陷,马云昨天的批评还是很一针见血的:”把风险控制为零,才是最大的风险。”

 

在银行一线,如果信贷员遇到企业贷款逾期,那么他只能选择低薪待岗、清收逾期,或者永远离开银行这个圈子。

 

正因如此,一个银行人越是理性,越是会贯彻”看不懂的业务我不做,摸不透的抵押我不收”。

 

对银行人来说,什么资产他们既摸得透、又看得懂呢?

 

那当然是有政府背书、价值又高又稳定的房产喽。

 

毕竟,现在连黄金质押都有掺假的风险了,如下图。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3.3 重视”资质”的银行

 

由于业务员的一次失误,就可能砸掉自己的饭碗、赔光家底,所以他们只愿服务有”资质”的客户。

 

图:网易人间<小企业贷款,让银行如临大敌>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那么,哪一类客户最有资质呢?见下图,不多言了。

 

图:截自前文<中国的银行,靠谁赚钱?>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而现在蚂蚁的微贷业务能够蓬勃发展,说明小企业/消费者一直都有着强烈的小额贷款需求,只是过去银行没能满足这个需求。

 

“我听过很多的银行讲,我们要给中小型企业贷款,我听了5年了,但是有多少银行真正脚踏实地在做呢?很少。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马云在2008年的豪言  

 

在当时,大家都没有太把马云这句话当回事,觉得马云又开始吹牛了。不仅如此,甚至当时很多金融大咖都在嘲笑马云,觉得一纸命令就能打败支付宝,完全不是银行的对手。

 

只是不曾想,12年过去之后,不仅马云的豪言早就实现了,甚至蚂蚁科技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市值超过工商银行。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只是,当时的蚂蚁还很小,就算只和”宇宙行”1对1battle,也不可能改变银行。

 

“打不过就加入”,当时还叫支付宝的蚂蚁希望和银行合作,让平台上的中小商家获得贷款。

 

蚂蚁基于自己对平台商户的了解,将优质的、有贷款需求的客户推荐给了合作银行,同时还提出用联合贷款的方式降低单笔贷款的违约风险。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蚂蚁认为有”资质”的商户企业中,只有那最不缺钱的2%获得了贷款。

 

这就是说,只要银行人还按照传统的贷款模式,即使从高成本的线下改成了低成本的线上,仍就依然只会给最不缺钱的企业发放贷款。

 

和银行的合作没有成效,于是蚂蚁只能提枪上马。自己先去闯出一片天,然后再来带银行一起玩。

 

不熟悉真实的银行一线业务的朋友,建议看一遍以下对话(节选):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4. 蚂蚁的”开源-节流-降损”三板斧

 

 

4.1 节流 — 用互联网降低流程成本

 

“在解决问题时,很多时候人们会陷入传统误区里。持续创新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打破既得利益。”
                                                                              —— 蚂蚁副总裁陈亮
(他在2017年《胡润百富榜》还引出过一次风波,被传比阿里CEO逍遥子还富14个亿。)

 

蚂蚁在”革命”上早有先例,它让中国提早进入了”无现金”社会,让小偷劫匪成功”失业”。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而在微贷行业中,蚂蚁也在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改造贷款尽调。以”借呗”为例,只用点击”确认借款”,一笔贷款交易就自动完成了。

 

图:(这篇文章在9月初就写好了,一直在等机会推送)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蚂蚁通过贷款环节的数字化,将单笔的借贷成本压低到个位数(相比起银行的动则上千元),让微贷业务变得有利可图。

 

 

4.2 开源 — 将电商客户转化为微贷客户

 

在”节流”之后,蚂蚁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开源”,让更多的用户能够贷款、想要贷款。

 

银行为客户提供贷款服务时,需要”足额的住宅”做抵押,这是因为他们只懂房产、也只信房产。

 

而蚂蚁为客户放贷时,只需要订单截图、资金流水等数据就可申请,这是因为他们了解电商生意。

 

图:《蚂蚁金服:从支付宝到新金融生态圈》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比如在做信贷考察的时候,蚂蚁还会去关注店铺响应时间,因为它反映了店铺对客户的重视程度。一个能及时相应客户需求的商铺,肯定是一个认真经营的商铺,他们是最需要钱、也最不可能恶意逾期的客户。

 

通过对电商业务(现在是新零售)的了解,蚂蚁将阿里生态的所有用户都变成了微贷业务的潜在客户

 

(其实在这一点上,美国和中国是一样的,无论是银行还是电商平台,其行事风格都是一样的。比如说,亚马逊的Amazon Lending业务就是给卖家放贷款,最高能到100万美元,最长时间1年。这块业务美国的银行一样不敢做,但是Amazon去做了,而且坏账率极低。原因就是Amazon对放贷的客户非常了解,说是没有抵押,但在大数据面前你真的一览无疑。)

 

 

4.3 降损 — “真”大数据来提高风控能力

 

在投资某家银行的时候,我们关注的不只是净息差指标,还有不良率指标。

 

不良率是违约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例,它体现着一家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如果不良率过高,大量的贷款资金成为无法收回的坏账,那再大的净息差也收不回成本。

 

而蚂蚁背靠阿里,在新零售领域的数据和算法储备可能是全国最强,对贷款违约率的估算也更准确。

 

不但如此,阿里还经常提供贷款优惠,鼓励客户使用蚂蚁的贷款产品。(比如上图中的”10天无息贷款”优惠)。这是因为,客户使用微贷业务越多,其积累的数据也就越充足、算法的进化也更完善,蚂蚁的风险控制能力也随之越来越强。

 

图:《蚂蚁金服:从支付宝到新金融生态圈》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根据《蚂蚁金服》一书的数据,阿里小贷最高的不良率也只是超过2%,其余时间一直保持在1%左右。和几家大型股份制银行相比,蚂蚁的风控能力相差无几 (但别忘了,蚂蚁的小贷客户大部分都是银行曾经”看不上”的客户,而且蚂蚁的放贷利息还要更高)。

 

图:几大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水平变化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蚂蚁通过”开源-节流-降损”三板斧,证明了其微贷业务的赚钱能力。

 

但是,作为关注增长的投资者,还得看蚂蚁是否能找到足够多的资金源,来支撑其”坐上火箭”的微贷业务。

 

毕竟,想要挣大钱,先得有充足的”弹药”。

 

 

 

5. 微贷业务的”弹药”从何而来?

 

 

5.1 微贷业务的资金紧箍咒

 

想起以前有个段子:

 

某金融机构高管,在例会上问在座的员工:”公司什么资产最值钱?”
 
有人抢答:”21世纪当然是人才最值钱”
 
高管笑道:”你们也太看得起自己了,最值钱的是我们的牌照!”

 

这位高管所言不虚,银行之所以能在贷款业务中赚的盆满钵满,正是因为他们能合法地以低利息获得居民储蓄(大部分来自居民),然后再将大部分储蓄以高利息给贷出去(大部分流向国企)。

 

图:来自前文<中国的银行,在赚谁的钱?>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政府对于金融行业的监管十分严格,民间基本没法成立银行,即使是又红又专的阿里巴巴也不例外。

 

转机出现在2014年,银监会放开了设立民营银行的口子,阿里开始了网商银行的筹建工作。

 

但银监会毕竟带着”银”字,对非银的新玩家十分审慎,给阿里留下了两道紧箍咒:1).最高持股比例不能超过30%;2).网上开户只能办理二类账户,即不能为客户提供大额储蓄业务。

 

图:银发【2016】302号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二类账户最大的问题就是,阿里还是没法在吸纳社会储蓄,没有廉价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说,即便是「网商银行」获批成立,阿里仍还是得依赖大型银行出资,来降低资金成本、扩大资金规模。

 

看到这,也更能理解昨天马云在会上对监管的吐槽:”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方式去监管”。

 

作为巨头的阿里都是如此了,其他民营微贷公司的待遇更是好不到哪去,只能通过各类金融”创新”来解决资金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金融”创新”,大多都沦为收割中产家庭财富的”天雷滚滚”。

 

那对于资金难题,阿里是怎么解决的呢?

 

 

5.2 头部机构: 从金融到科技

 

对于风控得力的金服(FinTech)龙头来说,将资产证券化、折价换成现金流是常用的方法。

 

蚂蚁在2015年获批发行了资产证券化(ABS)产品,不用再找银行借钱,而是可直接将贷款打包、卖给金融机构换取现金。

 

蚂蚁的微贷客户违约率低(不良率≤2%),蚂蚁以一定折价出售,金融机构很愿意购买。于是,蚂蚁在那几年通过发售大量的ABS,解决了资金端紧缺的问题。

 

但是,2017年之后,银监会为例控制小贷公司的杠杆水平,宣布将ABS并入表内。受此影响,ABS的发行规模也被迫下降,变相弱化了蚂蚁的放贷能力。

 

图:蚂蚁ABS存量规模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政策的变化推动了蚂蚁的转型。

 

于是,蚂蚁同年在北京宣布,“未来会只做Tech(科技),支持金融机构去做好Fin(金融)”。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自此,蚂蚁通过贷款撮合服务(前面提到的「助贷业务」),让金融机构直接给用户放贷,而非自营。这样就既不用担心监管上的规模限制,也不用担心资金的杠杆风险与成本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蚂蚁的确是一家科技公司,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公司。马爸爸坚持只让TMT分析师、拒绝金融分析师来跟进蚂蚁也是有道理的。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5.3 中小机构: 借”高利贷”

 

相比起蚂蚁,其他小贷公司没有阿里生态的消费场景、也没有阿里大数据的风控能力。这些小贷公司不了解客户,更没法了解他们的真实借贷目的。

 

金融机构当然也不会接盘这类高风险贷款,于是这些小贷公司只能另辟蹊径,从那些愿意承担高风险、贪图高收益的渠道拿钱。比如说,以P2P理财平台的形式找不明真相的散户借钱。

 

然后,这些P2P平台再将高昂的借贷成本转移到客户身上。

 

图:仅供说明,无特别含义。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为了盈利,风控能力越弱的公司,贷款产品的利率反而越高。很多小贷公司必须依靠36%的贷款利率才能维持业务运转,甚至还不惜用上”砍头贷”等高利贷工具。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注:网捷贷和闪电贷是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针对个人用户提供的借贷产品)

 

实际上,他们就是披着”互联网金融公司”皮的高利贷公司玩着击鼓传花的投机游戏。

 

 

 

6. 微贷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6.1.击鼓传花的小贷公司

 

之前讨论过《为何所有巨头,都成了金融平台?》,其中就引用了前重庆市长黄奇帆对金融本质的定义。

 

他提到:”金融不能自娱自乐,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不然就是泡沫。”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前面讲到了,政府为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多次对微贷业务进行了政策指导。

 

(对于”系统性风险”,马爸爸昨天在会上也有犀利吐槽:“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

 

当时,各大小贷公司热衷于用高额收益从居民手中”借钱”,然后再放贷给学生、炒房客甚至是赌徒。(在网易「人间」里搜”贷款”,里面有很多赌狗故事)

 

而实体经济中的中小企业主,很多并没能在微贷热潮中借到钱。

 

而某些受益于微贷政策的企业主,却又把银行贷款拿出去放高利贷、搞投机。(今年市场上就有很多流言,说有客户拿到银行的优惠贷款后,转身就去大城市预定了好几套住宅。)

 

图:来自三思社的内部讨论 (只是调侃, 没有付诸实践)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结果,很多本是为了帮助实体行业的小微贷款,要么是被挪作他用、要么是被小贷公司玩成了高利贷,催生了大量的金融风险。

 

于是,微贷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来了。

 

 

6.2 微贷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天雷滚滚”,2017年底,国家开始暂停发放网络小微贷款金融牌照,实行只出不进

 

图:截止2017年的P2P问题平台数量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在重拳之下,2018年之后,小贷公司的数量逐年减少。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6.3 玩家在减少,利润在增高

 

在小贷公司的数量逐年减少之时,小贷业务的利润率正在提高。

 

近几年,国内利率不断下行,而部分小贷公司由于风控薄弱或是涉黑背景,仍顶格采用固定的最高利率。这使得互联网小贷和正常商业贷款的利差越来越大。

 

利差越大,高利贷的超额收益也就越高。在利益面前,一些赌徒式的小贷公司不但铤而走险,进一步加剧了民间借贷纠纷

 

于是,国家再次出手,近期调整了民间借贷的司法保护上限,将其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LPR)挂钩,”腰斩”了民间借贷的利率上限(从36%降到了15.4%)。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在利差缩减了之后,那些缺乏风控能力、没有融资渠道的小贷公司/P2P平台日子就更难过了。

 

但是,这对蚂蚁这类风控能力强、融资成本低的巨头来说却是极大利好。

 

 

 

7. 中小玩家出局,巨头玩家崛起

 

 

7.1 供给侧改革:中小玩家无利可图

 

腾讯的深网团队曾对民间借贷机构的成本进行了拆解,值得一看。

 

图:<拆解民间借贷利率成本:此前为何居高不下?>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虽然中小银行拥有牌照带来的资金成本优势,但是他们的获客成本和不良率过高,整体成本在16%以上,已经超过了国家当前15.4%的利率上限。

 

而没有资金优势的互联网助贷平台的情况则还要更糟,即使他们按36%的利率上限放贷出去,最终利润空间还不到2%。而且,一旦不良率出现波动,这部分利润还需要吐出来。

 

根据《IT时报》的统计,如果以目前15.4%的利率上限计算,大部分互金平台都无法盈利。

 

图:<拆解民间借贷利率成本:此前为何居高不下?>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不过,这轮政策调整对蚂蚁集团的影响不大。

 

一是蚂蚁的微贷业务主要是通过第三方助贷的形式,蚂蚁的自营贷款只占约2%。

 

二是蚂蚁的”借呗”年化利率大致在10.9% (取决于分期期数),虽然毛利很高,但也仍远低于新的利率上限。在文章前面提到了,蚂蚁的自营贷款还有6%上下的净利润空间。

 

清除劣币的供给侧改革,对蚂蚁这样的行业巨头来说,实际上是个重大利好

 

 

7.2 供给侧改革: 别人的痛苦,蚂蚁的快乐

 

路子越”野”的公司,在这轮金融供给侧改革中,越难以活下来。

 

那些玩”击鼓传花”游戏的互金平台,由于缺乏获客渠道和风控能力,必须将资金成本和流量费用转嫁到新客户身上。盈亏看命,自身对于成本的管控能力几乎没有。

 

但即使获客成本再高,这些野路子的小贷公司也得硬着头皮上。因为一旦新客户消失,资金链就会断裂。

 

之前就有媒体爆料,一些小贷公司甚至要花50元才能买到一次点击。

 

图:《50元一个点击?现金贷行业陷流量恶战》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在供给侧改革之后,小贷公司必须优化成本,才能维持平台的运营。但是,随着获取新客户越来越难,大部分小贷公司终将会慢慢被市场清洗出去,要么被迫转型或是回归地下。

 

而正规军的蚂蚁,依靠成熟的风控能力、资金渠道以及通过阿里系积累的数据能力和获客场景,不仅不会被供给侧改革拖累,反而还会因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而获利,成为A股少有的”会飞的大象”。

 

 

 

 

对蚂蚁的两大争议:监管与伦理

 

在上期内容<贝壳的「增长飞轮」,是如何转起来的?>中,有读者留言说:”在一个无序的天量市场中,贝壳无疑是开发出了一个金矿,但将来如果赢家通吃也有很大的问题。

 

这句话放在微贷行业也是同理。

 

前几年混乱的微贷市场仿佛是个线上版的高利贷市场,是一个多输的竞争格局。

 

而自蚂蚁发力微贷之后,不仅提高了新零售客户的获贷能力,还降低了非银贷款的实际利率,形成了一个多赢格局

 

更重要的是,蚂蚁在方便客户的同时,其盈利能力也不逊于守着金饭碗的银行贷款业务,硬是将银行当初看不上的小贷业务改造成了数字金融时代的”印钞机”。

 

在这轮供给侧改革之后,微贷市场上大概率将只会剩下几个巨头玩家,市场集中度将持续提高。

 

而蚂蚁,作为市场份额和业务能力最强的微贷龙头,还将在其「增长飞轮」的带动下,坐上火箭继续飞奔。

 

但在成功的盛誉之后,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吐槽蚂蚁的声音,有投资大佬私下表示:

 

“这些年中国够给支付宝足够创新的机会,理念上很宽容,世界上也领先,脱离于央行之外的资金流,美国都没这么开明。现在做大了要上市了,反过来怼监管。这几年监管把支付宝的对手P2P都干掉了,所以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可以。

 

蚂蚁,不只是对监管束缚的挑战,还有对消费伦理的挑战。

 

蚂蚁营收的快速增长也离不开其蓬勃发展的消费贷,和年轻人超前的消费观。这股潮流也是蚂蚁在一直推动的。之前只是号召大家剁手买买买,现在升级成了让大家借钱买买买。

 

让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在刚毕业甚至是还没毕业就背上一屁股贷款,真的有利于社会么?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近期我经常去杭州出差,从杭州东站出来坐地铁时就能一眼看到蚂蚁花呗的广告。说实话,这些广告对我来说挺难接受。

 

每一张海报下方都写着:“花呗,5亿用户的快乐生活“。但这种眼前的快乐,真能带来长期的满足么?

 

图:每一张蚂蚁海报上的”快乐生活”,都让我很不快乐…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蚂蚁上面的这些广告海报,再加上它那坐上火箭的消费贷营收,让我们积极参与蚂蚁IPO之余,不由得也有一丝三观上的顾虑。

 

旧社会的杨白劳怎么来的?借高利贷来的。

 

在蚂蚁这类公司和我们这类投资人的助推下,在让“5亿用户过上快乐生活”的同时,下面这条段子或也将成为现实。

 

谁都可以抱怨监管,唯独蚂蚁不应该

 

对于监管和资本,谁都有点抱怨的理由,唯独蚂蚁没道理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EEqJdYL-lzphJ2r0abrzg

蚂蚁IPO系列之三:你们还记得2004年的那个支付宝吗?

蚂蚁IPO系列之三:你们还记得2004年的那个支付宝吗?

 

 

编者按:

一生一次的机会

 

十亿用户、百亿利润、千亿营收、万亿估值,光鲜的IPO之下,蚂蚁的资本盛宴即将开始。蚂蚁来了,资本市场掀起层层波澜,我们即将见证这个史上最大规模的IPO。

支付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意,他是离“钱”最近的生意。无数公司绞尽脑汁拉进与支付的距离,而蚂蚁,他就是支付本身。

中国只有一个蚂蚁,这意味着,对于中国普通投资者而言,这将会是今生仅此一次的机会。

为此,格隆汇倾心推出#一生一次的投资机会 · 蚂蚁IPO#系列,带领读者一解蚂蚁背后的商业版图,更好地读懂蚂蚁、下注蚂蚁。

本文是本系列的第三篇:历史篇

 

 

作者 | 陈肖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www.gogudata.com)

 

 

相比阿里和蚂蚁今天的热闹风光,刚刚成立的无人问津还有几人记得。说出来不像真的,网在他成立后,等了第五个月,才迎来第一笔交易。
 
五个月的断炊,对于一个初创企业而言,那是一种漫无边际的绝望。
事实上,这第一单生意更令人绝望。由于买卖双方对线上支付的安全性信任度不足,以及交易机制复杂,加之买方临时要求退货,最终还是在淘宝工作人员近两小时的说服之下才完成交易,整个过程极为曲折。
蚂蚁IPO系列之三:你们还记得2004年的那个支付宝吗?
不论买方还是卖方,都抱着“豁出去”的心态——这单做完,以后再也不做了。而淘宝网员工管理层也十分痛苦。如果以后每单都要花两个小时的说服工作才能完成,那这生意简直没法做。
对于刚刚迈出的这一小步:有的人看到的是1和100的差距,有的人看到的是从0到1的飞跃。
站在当时,没人想到这个玩意最后会成长为蚂蚁金服(蚂蚁集团)的参天大树。是的,当时的马云也想不到。

 

1

产品化时期:从支付宝到蚂蚁金服的蜕变
 
 
世界上许多颠覆式创新(distructive creation),最初都是解决现行系统bug的插件。事实上,最初的支付宝,就是一个插件。
为了解决线上支付的信任问题,淘宝推出担保交易机制,买家支付的货款会先流转至支付宝,待买家确认收货后,由支付宝将货款转至卖家账户。这便是支付宝最原始的模式——有点类似于清收(custodian)。
支付宝这种创新的交易机制,不但从实质上突破了长期困扰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诚信、支付、物流三大瓶颈。也改变了中国商业活动的方式,成为了促进中国电子商务从此爆发式发展和进化的重要推手。
在当时,央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还没有形成规模,银行体系的支付结算效率较低,电子银行业务和相关政策还在缓慢摸索阶段。交易需求急剧膨胀的支付宝经过银行无数次磨合和试错,最终支付宝的虚拟账户面世。
虚拟账户不但降低了支付宝的转账成本,也大大减轻了银行系统的转账压力。不仅于此,从今天看来,虚拟账户对数据的沉淀,在往后构成了蚂蚁金服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数据。
2004年12月,支付宝开始从淘宝网分拆出来,建立自己的独立运营体系。支付宝开启对淘宝以外的市场进行拓荒。
2007-2009年间,支付宝全年交易额从476亿元飙升到了到2871亿元,占中国电子支付市场49.8%的份额。
2010年的年会后,当时支付宝的CEO彭蕾带领着支付宝8级以上员工召开为期四天的 “骆驼大会”,目标是为了解决支付流程繁琐,资金安全漏洞等导致支付成功率低下的问题。
蚂蚁IPO系列之三:你们还记得2004年的那个支付宝吗?
经过与多家银行的反复沟通,支付宝终于推出通过一次绑定银行卡便可实现此后的快捷支付功能。“快捷支付”正式上线,让淘宝电子支付的成功率由60%提升到90%以上,由此也引发了新一轮电子支付的全面普及,为当时中国支付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010年,支付宝获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推出国内首个二维码支付解决方案,并正式启动“all in无线”战略,开始从单一的支付平台,转向移动生活助手和移动金融平台,从支付到通信、银行、缴费、医疗等场景,全面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通过与天弘基金合作,正式上线余额宝产品,用户可在支付宝上实现闲钱理财投资,由此支付宝开启了金融之路的第一步。
余额宝的推出,成为支付宝又一重大标志性事件。
余额宝颠覆了传统基金理财产品的销售模式,不但把最低投资门槛从100元降低至1元,还突破传统基金的申购赎回规则,开创性的创造出了货币基金的T+0赎回模式。余额宝的用户增长规模和余额宝资金募集速度也创出多个奇迹,上线几分钟用户数就突破了18万,几天用户便突破百万级别,不到3个月用户突破千万级,募集资金半年内超过千亿。在余额宝最巅峰时刻,七日年化收益率一度飙升至6%以上,最高募集资金超过1.2万亿元。
余额宝的出现也使支付宝的定位从支付工具到平台化,再开始迈向对金融生态的探索。
2013年9月,阿里联合腾讯、中国平安等公司设立众安保险,蚂蚁持股19.9%,与余额宝一样,众安保险构建的生活消费、健康、航旅、汽车、消费金融等个生态的保险业务和新模式,也对传统保险行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颠覆和格局重构。
同年,阿里巴巴的莫干山会议敲定了未来支付宝要重点发力的8个项目,初步勾画了蚂蚁金服集团的雏形。负责阿里旗下所有面向支付、小贷、保险、担保等业务领域的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成立。
蚂蚁金服将“为世界带来更多平等的机会”奉为信条,以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平台,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

“中国不需要再多一家金融公司,但中国缺一家真正专注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公司。”

当时作为集团CEO的马云说。
2014年,主打为小微网贷服务为核心的浙江网商银行获批,蚂蚁金服作为发起人,认购了总股本的30%。
2014年10月16日下午,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正式更名为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旗下的业务包括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和网商银行等。
之所以用“蚂蚁”作称,是因为阿里希望覆盖的是80%的长尾小微用户,小而微的蚂蚁在抱团后可以与大象一样强大。
至此,蚂蚁金服的雏形真正展现较为完整的初始形态。从一开始作为淘宝的支付工具到独立第三方金融平台,蚂蚁金服的成立标志着其金融板块从业务到品牌的完全独立。
回顾蚂蚁金服的蜕变过程,其实是充满了各种几乎难以逾越的艰辛险阻,包括国人消费意识、习惯;同时政策、环境和监管上的各种约束和调整。所幸伴随阿里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的巨大能动,以及国家对数字金融创新的开明支持,蚂蚁金服才有惊无险走到了今天,成长为如今举世瞩目的巨擘。

 

2

生态化时代:流量、科技与要素的金融大生态
 
完全独立的蚂蚁金服,开始从平台加速向业务要素更广更深入的金融生态化进化。
2015年芝麻信用正式投入使用,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等爆款产品先后上线,不断拓宽互联网信贷领域的布局。
2016年蚂蚁金服向国泰产险增资,持股51%,2017年成立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2018年又与人保寿险合作推出“全民保”之后,很快又推出“相互保”,蚂蚁的保险业务纵深不断开拓。
此外,蚂蚁还通过各种产品和并购方式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先后获取银行、保险、保险经纪、公募、基金销售、私募、保理、小贷等共88类牌照,旗下有超过2200家金融机构。
同时,还涉及人工智能、企业服务、汽车出行、餐饮、媒体、影视等非金融领域,业务结构不断多元化。
目前,蚂蚁金服已经形成了以普惠、科技、全球化为首的三大发展战略和以支付、理财、微贷、保险、征信、 技术输出为主的六大业务板块。
蚂蚁IPO系列之三:你们还记得2004年的那个支付宝吗?
从支付拓展到理财、微贷、保险、信用,从而全方位覆盖生活的各个场景,打造完备的生态圈,这是蚂蚁金服的主要战略。
其背后的模式,就是通过数字支付为数字生活和数字金融提供基础设施支持,通过数字生活和数字金融两大类场景保持客户粘性和活跃度,最后再通过数字金融变现。
在海量的用户基础和无比完善的应用场景下,蚂蚁金服的网络效应不断被强化,最终形成的螺旋式上升的金融生态闭环,构建起自身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不仅于此,随着蚂蚁生态各要素的产业链不断拓展,场景会不断丰富,蚂蚁的护城河会越来越宽,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如今,蚂蚁金服的合作伙伴已遍布全国,其中,投资,收购等手段层出不穷。
截止2020年上半年,蚂蚁金服共参与197起战略投资事件,覆盖金融、企业服务、出行、餐饮、生活服务、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房产家居、文娱传媒等十多个领域。
蚂蚁IPO系列之三:你们还记得2004年的那个支付宝吗?
这一阶段的蚂蚁金服,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支付工具型企业,而是从一生三,三生万物,衍化成为了一个融合各行各业的服务型金融大平台,也更像中国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

 

3

数字化未来:打造经济时代基础设施 
 
2016年两会之后,受P2P爆雷影响,政府定调“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经过十多年放飞式发展的金融科技行业开始受到趋严的监管,金融行业也重新审视科技的重要性。
同时,此时的大数据、云算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得到充分发展,技术输出型金融科技企业的价值快速提升,表现为交易方式、渠道、效率和成本节约方面都能通过技术的赋能,产生更优的效益比,行业开始进入更高层次的新阶段。
蚂蚁金服去过去的十年发展中,早已在这些关键的技术领域方面深入布局,并且在市场上多个领域占有不可匹敌优势。
如今,阿里巴巴与蚂蚁体系发展以来沉淀的庞大技术基础和海量大数据基础,阿里的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在国内遥遥领先其他对手。
2017年3月,蚂蚁金服宣布将自己定义为TechFin,正式从金融属性向科技战略转型——通过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
2017年 10 月,蚂蚁宣布聚焦于“BASIC”基础技术,分别对应 Blockchain (区块链)、AI(人工智能)、Sec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 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BASIC”技术主要围绕连接、风险和信用展开,并面向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开放产品和技术能力,与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连接,业务涵盖数字金融解决方案、区块链解决方案、阿里云基础服务和监管科技。
通过这种战略模式,蚂蚁不但可以有效的避免了政策规则的金融行业的监管动态变化导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也能更好的与现有的传统金融机构从错位竞争转向合作共赢。
对于金融业机构而言,利用蚂蚁强大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科技等技术赋能,可以在很多业务方面能大幅度提高效率,尤其是在监管、数据整理、风控、信用评估等方面,能帮助它们更好地应对关键业务风险,如客户身份识别、欺诈风险、反洗钱、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营风险、安全及数据隐私风险等。
如对于银行系统,在此前,蚂蚁金服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给银行理财和支付领域带来了一轮轮提质增效的全面革新,不但让银行的业务可以从传统低效的模式解救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业务效益,也为银行的金融理财业务的国民化普及和贷款业务的高效征信考核、风控等方面提供极大辅助支持。这是一个多方合力把蛋糕做大的帕累托大改进。
又如蚂蚁的区块链技术,目前蚂蚁链连续四年专利申请数全球第一,蚂蚁链已经助力解决了 50 多个实际场景的信任问题,蚂蚁链目前每天“上链量”超过 1 亿次,并且蚂蚁链业务自 2019 年度开始商业化并产生收入,在未来,蚂蚁链很可能重构数字经济的信任体系,让区块链像移动支付一样改变生产和生活。
看得出,蚂蚁金服从2B到2C,再到如今的2G,蚂蚁的体系从单元化真正迈向全体系化,产品方式逐步走向了更高维度的数据化。
从一定意义讲,蚂蚁金服在全球经济数字化的新时代下,通过发力技术输出,利用数据库、区块链、云计算、金融智能优势正在逐渐把自己打造成全国层面的金融科技领域基础设施,构建出独特的业务护城河。
不仅于此,蚂蚁在国际化战略方面,同样也让竞争对手的望尘莫及。2016 年 10 月,蚂蚁金服将全球化作为其未来十年发展战略之首 6,并提出要覆盖全球 20 亿用户的发展目标,加速国际化布局进程。如今蚂蚁金服在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本地电子钱包,覆盖全球共12亿用户,境外用户近3亿。
 
蚂蚁IPO系列之三:你们还记得2004年的那个支付宝吗?

 

4

结语
16年来,蚂蚁从最初的雏形一路一路磕磕绊绊,最终成长为如今估值超过2万亿元的独角兽,它的成长也见证了中国从进入互联网时代再到加速迈向经济数字化新时代的巨变。
蚂蚁以及其背后的阿里系如今的涵盖人们衣食住行、商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其用户超过了10亿,合作的大小微企业累计超8000万。
所以说,蚂蚁一定程度上是把握住了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红利,但其实反过来,蚂蚁也是促进中国互联网时代加速发展,以及引领中国经济活动走向互联网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最大助力之一。是中国的时代红利成就了蚂蚁,蚂蚁也成就了中国商业企业迈向新时代的辉煌,两者是为共荣共生。
上市对蚂蚁而言,不仅是对于过去成长的肯定,亦是未来更长的路的起点。上市不会是蚂蚁的终点,而是序章。
下一个16年,蚂蚁又能成长成为怎样的巨兽,拭目以待。
 
本文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XtrwStIbw4dNesTio0EQ

蚂蚁IPO系列之二:支付、印钞机与PaaS,兼论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

 

 

编者按:

一生一次的机会

 

十亿用户、百亿利润、千亿营收、万亿估值,光鲜的IPO之下,蚂蚁的资本盛宴即将开始。蚂蚁来了,资本市场掀起层层波澜,我们即将见证这个史上最大规模的IPO。

支付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意,他是离“钱”最近的生意。无数公司绞尽脑汁拉进与支付的距离,而蚂蚁,他就是支付本身。

中国只有一个蚂蚁,这意味着,对于中国普通投资者而言,这将会是今生仅此一次的机会。

为此,格隆汇倾心推出#一生一次的投资机会 · 蚂蚁IPO#系列,带领读者一解蚂蚁背后的商业版图,更好地读懂蚂蚁、下注蚂蚁。

本文是本系列的第二篇:商业模式篇

 

 

作者 | 借东风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www.gogudata.com)

 

 

网上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段子。

ABCD四家竞争的企业创始人聚在一起聊天:

 

A问BCD:你们最近在干嘛?

B:吃饭,睡觉,打豆豆。

C:吃饭,睡觉,打豆豆。

D:……我也在吃饭睡觉打豆豆。

 

BCD反过来问A:那你最近在干嘛?

A:呃……我就是吃饭睡觉。

 

问:你怎么不打豆豆呢?

答:……我就是豆豆啊。

 

^=o=^

 

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互联网行业最性感的三个细分领域——社交、电商、搜索。

 

这三个都是诞生巨头的领域。

 

社交,美国出了Facebook、Ins、以及Whatsapp,中国出了腾讯;

电商,美国出了Amazon;中国出了阿里、京东、美团、拼多多;

搜索,美国出了Google、中国出了百度。

 

都是巨头。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去切互联网这个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时而打得不可开交。但,本质上,在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之上,有一个绕不开的环节;只要订货下单付款,就绕不过的一个环节:

 

支付

 

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拼尽全力缩短自己与支付的距离,而有一家公司,它本身就是支付。你们都要引流卖货+支付,而他不需要,他只需要吃饭睡觉。因为他自己就是支付。

 

 

 

1

 

约莫在一个月前,就是支付宝一口气推出5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的那当口,有位哥们问我:喂,这5只基金该不该打?它是不是找接盘侠的?

 

我对他说,哥们儿,你阴谋论看太多了。

 

你看,这一轮蚂蚁融资规模是多少?2000亿应该是有的。5只战略配售基金的总共规模是多少?600亿。但请注意,这600亿里面,允许打蚂蚁的份额只占到10%,也就是说:60亿。

 

拿着60亿的资金去接2000亿的盘,难道这接盘侠是郭德纲?穿着溜冰鞋去抹公共汽车?

 

蚂蚁IPO系列之二:支付、印钞机与PaaS,兼论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

 

支付清算,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两个商业模式,没有第三。因为它们都是一本万利。用现在最流行的话语体系来讲,它们都是PaaS。

 

想想看,如果银联上市,那意味着什么?那就等于说,银联这台数钱机器,现在可以让老百姓来参与一起数钱了!就这么简单。

 

按理说,这么好的东西,它的东家一定不希望把它送上市,因为上市就意味着和普天下的投资者分享公司的利益。

 

然而今天,它却上市了,而且大张旗鼓、大势宣传、见面分半、人手有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对于投资者而言,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么赚钱的企业,到底要不要打,打新的价值何在?

 

我的观点是,蚂蚁不是中芯国际,后者是一个无底洞,前者是聚宝盆。因此,只要估值不太离谱,打就是了。这样的股票是拿在手里睡得着觉的。

 

当然,站在公司的角度,道理就不一样了。这么赚钱的东西,怎么可以卖得便宜了呢?这么靓的女要嫁人,那聘礼绝对不可以马马虎虎。这不,交易所率先给了份大礼,688688。公主的香车,车牌号能不选最吉利最喜庆那个吗?

 

 

2

 

言归正传。要弄清楚蚂蚁究竟是干什么的,拆招股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通过对标同类公司的类比。

 

毫无疑问,最对标的无疑是2008年3月美国上市的全球支付巨头——VISA。

 

VISA当年创造了许多奇迹,是继2000年AT&T与2006年ICBC之后全球最大的IPO,也是当时史上最大的IPO。无独有偶,这次蚂蚁也有望刷新去年沙特阿美的记录,成为史上最大的IPO。

 

当年美国分析师对VISA的描述,就一个词儿:Toll(收费站)

 

蚂蚁IPO系列之二:支付、印钞机与PaaS,兼论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

 

的确,VISA创造了一个体系,通过它,基本上可以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完成任何一种货币的支付和转账。当然,转账和支付不是白干的,VISA要从中抽一笔费用。

 

因此,VISA的商业模式有两个要点:

 

(1)规模效益递增

(2)系统性风险递减

 

VISA的商业模式,用今天时兴的词儿来说,就是一个PaaS。如果股票中的现金奶牛有很多种,那么VISA一定是“特仑苏”。为什么这样讲?

 

(1)规模效益递增

 

VISA需要做的事就是“搭平台”。平台搭起来了,你1个人用也是用,1亿人用也是用。所以编辑固定成本是递减的。反过来,每单交易的边际收益就变成了递增。事实上,用的人越多,你的平均固定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2020年一季度的财务数据来看,VISA的Operating Margin高达66.3%,Net Income Margin高达54%。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增加(2015年一季度为45.5%)

 

(2)系统性风险递减

 

VISA的主营业务是支付,而不是借贷。因此,VISA可以避开金融周期,顶多就是收到经济波动,但消费的影响比较小。这是投资者最喜欢的一点。在2008年3月风雨飘摇的环境下,VISA还能募集到179亿美元,多半原因是因为这个。

 

此外,VISA是一家全球布局的公司,通过分散来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以上两点分析,规模效益递增、系统性风险递减,说明VISA是这样一种生意:可以说,做得规模越大,效率反而越高。这样就没有许多行业那种天然的天花板,可以长盛不衰。

 

唯一的冲击是线上支付。据统计,2015年美国只有18%的消费是线上完成的;到2019年,这个数字已经激增到75%。中国的情形也差不多,2015年手机扫码支付方兴未艾,2019年几乎所有的交易都在线上完成了。因此,VISA在今年上半年收购了美国一家线上支付公司Plaid。

 

我们分析VISA的商业模式,是想说明,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再重申一遍,好公司的标准有两点:(1)规模效益递增;(2)系统性风险递减。

 

可以简单粗暴一点来讲,这就是一个PaaS的特点。蚂蚁今天的商业模式也是PaaS但蚂蚁与VISA相比有两点劣势:第一,蚂蚁没有做到VISA那种全球化的程度,主要业务目前集中在中国;第二,蚂蚁有借贷业务,有可能卷入金融周期的起落之中。

 

但蚂蚁也有两点优势:第一,蚂蚁自身有金融科技,不需要像VISA那样去收购;第二,蚂蚁背后有阿里的强大支撑,有浓厚的互联网思维,而VISA是传统金融支付公司,没有互联网基因。此外,虽然蚂蚁有借贷业务,但绝大多数控制在消费金融上面,受产业周期波动相对较轻。

 

 

3

 

VISA这么牛逼,那如果投资VISA会怎么样呢?

 

先欣赏VISA上市后的股价走势。

蚂蚁IPO系列之二:支付、印钞机与PaaS,兼论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

VISA于2008年3月19日上市当时正值美国次贷危机之中。当时贝尔斯登(百年投行)、以及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开始的资产质量开始出现问题。AIG和雷曼的危机也在酝酿之中。那一年前三个月,美国股市IPO数量仅为40多,比往年同期平均水平低了一半,人们对IPO的信心降到冰点。

 

然而,这并不影响VISA成为牛股。

 

截至昨日,VISA收盘价为197.7美元/股。而VISA在2008年3月19日上市的发行价为44美元。复权掉2015年3月18日的“一拆四”,则上市(十二年半)以来,VISA的总收益率高达18倍平均年化复合收益率高达25.96%

 

这就是如果打新中了VISA,一直没卖,拿到现在,你的收益就是18倍!12年18倍,可以了。同期大盘标普500指数的平均年化复合收益率仅为8.26%,12年仅翻2.7倍多。

 

VISA的股价的长期稳定增长不是个例。我们看一下与VISA并驾齐驱的另一家全球支付巨头——MasterCard——的股价走势。

蚂蚁IPO系列之二:支付、印钞机与PaaS,兼论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

MasterCard于2006年5月25日上市,发行价为39美元。截至昨日收盘,价格为331.72美元,复权掉2014年1月21日的“一拆十”,则自上市以来股价总共翻85倍!平均年化复合收益率为34.47%比VISA更高。

 

事实上,由于规模不及VISA,因而MasterCard长期享受small cap的估值溢价。例如截至昨日收盘,VISA的市盈率为32倍,而MasterCard为45倍。这也就是长期来看MasterCard比VISA具有更高成长性的原因。

 

也就是说,如果你打新中了MasterCard,持有14年,到现在,翻85倍。

 

这两家公司的股票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一家公司是印钞机,那么它的股票也是印钞机。

 

再看一家公司,同样具有支付业务的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由于它涉及了借贷业务,继而卷入金融周期,因此长线成长性比VISA和MasterCard要差得远。

蚂蚁IPO系列之二:支付、印钞机与PaaS,兼论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

美国运通1980年7月上市,至今40年股价翻了100倍,相当于年化复合收益率为12%,比标普500的多年统计累计收益率(9%)高一点点,勉强跑赢大盘。但是,由于美国运通涉及借贷业务,因此自它上市以来,几乎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未能幸免。从图中可以看出来。

 

K线是这个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因为真金白银从来不说谎。支付是这个世界上不多的稳赚不赔的生意之一。

 

 

4

 

在香港,有一个迷你版的VISA。对,你猜对了,它的名字就叫——

 

八达通。

 

八达通本质是交通卡和小额支付工具,没有VISA的全球支付清算业务。但比VISA先进之处是“小额免密支付”。用八达通罚款,省去了签字或者输密码确认的环节,只要“嘟”一下就完事了。

 

八达通没有在香港上市;道理很简单,这种赚钱生意拿出来跟投资者分享,还要每年披露赚了多少钱,只要不是被逼无奈,一定是脑子瓦特了。

 

看看八达通的股东结构:

蚂蚁IPO系列之二:支付、印钞机与PaaS,兼论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

五家交通运输公司的总持股超过90%。剩下的是一些小股东,包括个人、投资机构以及银行。

 

八达通有多赚钱?看一组数据。

 

蚂蚁IPO系列之二:支付、印钞机与PaaS,兼论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

 

2019年,在香港发生了大规模动乱的前提下,八达通平均每日处理交易1490万宗(香港常住人口700万),这相当于香港人均每天刷八达通2次。每日总交易额2.15亿港元,相当于人均每日刷卡金额300多港元。

 

每天2亿,一年下来就是730亿,折算到人均头上,相当于香港人年均为八达通贡献1万港币的流水。

 

请注意,这是一个相当少的数字。因为八达通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交通卡和小额消费卡,大额支付或转账就要用VISA们。

 

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数字,去推算香港人均每年消费支付或通过VISA们转账的总额。这一定是一笔惊人的数字!

 

这笔钱谁在赚?当然是VISA或MasterCard还有中国银联

 

2020上半年,去年社会事件叠加疫情冲击,香港的经济已经不能用衰退来形容,几乎是静止、真空!看数据。

 

四大核心商业街区店铺空置率。

蚂蚁IPO系列之二:支付、印钞机与PaaS,兼论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

店铺搬迁。

蚂蚁IPO系列之二:支付、印钞机与PaaS,兼论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
访港旅客人数几乎清零。

蚂蚁IPO系列之二:支付、印钞机与PaaS,兼论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

但是,即便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作为小额支付清算工具的八达通,今年上半年收到的冲击几乎是毛毛细雨!

 

根据港铁公司(0066.HK)财报,八达通每日交易宗数和成交金额分别下滑至1130万宗1.86亿港元与去年年底相比分别下降25%和14%。

 

但请注意,这不是亏损!这降幅只意味着比去年少赚了点钱而已!

 

也就是说,这一轮香港经济周期、政治周期、金融周期叠加在一起的冲击,对多少人而言几乎是灭顶之灾,但八达通几乎没受什么影响。八达通只是一个交通卡与小额支付工具,尚且如此;那么,作为VISA、MasterCard、以及支付宝这种国民级甚至国际级的支付工具,它们的抗风险能力会更强!

 

我们看一下八达通母公司——港铁公司——的上市以来股价走势。

蚂蚁IPO系列之二:支付、印钞机与PaaS,兼论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

也许,用港铁公司的股价图来表征八达通不太合适,毕竟港铁除了地铁轨道交通之外还涉及了大量地产业务;但用它来反映提供基础设施的公司的股价的稳定性与长期增长性,是合适的。因为港铁的模式,本质也是PaaS;一句话,搭建“轨道”,然后在上面跑各种vehicle。

 

PaaS是对所有类似模式的高度概括:搭建轨道,轨道上跑Vehicle。这里“轨道”可以是铁路、可以是商业地产、可以是水电管线、可以是云服务器、可以是国际支付系统;而vehicle可以是实物的车辆、可以是企业租户、可以是自来水电流煤气、可以是数据、可以是资金流水,等等。

 

 

5

 

至此,我想应该说清楚了。

 

结论再强调一遍:蚂蚁、VISA、MasterCard、八达通……这些涉及支付的公司,本质上都是PaaS(平台即服务)

 

PaaS的共同特点是:(1)搭建平台固定投入有限,边际可变成本递减,规模效益递增;(2)收入来源于人类衣食住行基本刚需,受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影响小,系统性风险递减。简单概括就是:一本万利,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而蚂蚁、VISA、MasterCard、八达通……这些,由于它们是支付领域的PaaS,离钱最近,因此也最赚钱。

 

最后值得提一嘴的是,在这些公司中,蚂蚁显得与众不同;因为它除了支付之外,还有两大抓手,一是科技、二是互联网基因。虽然支付业务赚钱,但是如果死守支付这块,最终是会被互联网公司与科技公司跨界打劫。

 

银联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银联有互联网思维和忧患意识,加上它的先天优势,早就变着法儿的推出各种新奇的支付手段了,哪里会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饭吃?

 

因此,一个公司,先天的原生基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进化与迭代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gEk6hWltkj3GgY5aeze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