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亿灰飞烟灭!2021年,最大泡沫开始破灭!

原创:net百晓生

来源 : TOP互联网(ID:hulianwang-top)

 

1.

暑假培训终结倒计时!

 

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3000亿灰飞烟灭!2021年,最大泡沫开始破灭!

6月17日,路透社报道,中国将试行禁止寒暑假校外培训,最快从今年暑假开始。

 

新闻一出,资本市场掀起轩然大波,几大培训龙头公司市值立即蒸发600亿。

 

这,只是一个开始。

 

路透社的报道刚刚出来,山东省打响了“保卫暑假”第一枪。

 

当天下午,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暑假学习生活安排的通知》,明文禁止:各类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组织学生参加辅导培训班,禁止学校联合或将校舍租借给社会机构用于开办补习班、培训班。

3000亿灰飞烟灭!2021年,最大泡沫开始破灭!

 

这意味着山东的中小学生将率先迎来一个轻松、愉快、不内卷的暑假。

 

很多人可能纳闷,为什么是山东?

 

各位可能不知道,并不是山东敢为天下先,而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国家选中了山东试点。

 

我们把时间线往回调一个星期。

 

6月15日,国家教育部宣布:经中央批准,教育部正式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

3000亿灰飞烟灭!2021年,最大泡沫开始破灭!
这个监管司听上去一般般,实际上是一颗重磅炸弹:
 
首先,规格很高
 
仅次于省部级,和基础教育司、高等教育司这些明星衙门平起平坐。
 
其次,手握尚方宝剑
 
新机构全称“校外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司”,手握开罚单、责令停业整顿乃至取缔的生杀大权,改变了教育部没有执法权的被动。
 
最后,带着中央使命
 
在这之前,校外培训几乎是个“三不管”地带,教育部说是市场监管局的,市场监管局说是人社部的,人社部说是教育部的。
 
现在,中央明确了,这是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活,终结了以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
 
说了这么多,有的人问我,这个监管司到底干嘛的?
 
我们划重点,它的主要职责有3个:
 
第一,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时间、内容、收费等不能乱来;
 
第二,指导培训机构党建工作,说白了,资本退出,交由国家统一管理;
 
第三,拟定培训机构管理政策。
3000亿灰飞烟灭!2021年,最大泡沫开始破灭!
 
自2018年以来,国家在规范教育培训方面动作频频,从建机制、构建制度框架,再到新设司一级的行政机构,信号已经昭然若揭:
 
那就是要防止教育资本化,不能让教育行业变成资本市场的后花园,不能让千千万万的父母,变成培训机构的提款机。
 
2.
这个行业已经疯狂!
 
繁荣的教育培训市场背后,早已乱象横生。
 
包括新东方、学而思、作业帮、猿辅导、华尔街英语这些培训机构在内,都不止一次曝出过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等问题。
 
教育系统完全市场化,这个行业已经疯狂,国家不管不行了。
3000亿灰飞烟灭!2021年,最大泡沫开始破灭!
 
第一,虚假宣传
校外培训过度商业化,所有机构一门心思想着赚钱,怎么撬开家长钱包,把教育培训变成了纯粹生意。
 
看看那些培训机构广告有多少,你就知道它们在营销上花了多少钱。
 
钱都花在广告上了,机构内部一片混乱。
 
刚毕业的大学生,新东方就敢说有是三年教育经验的老师。
 
实际只有18个重点大学毕业生,蓝天教育就敢对外宣称85%教师来自211、985。
 
第二,宣扬社会焦虑,制造内卷
 
很多家长应该都注意到了,教育机构利用各种营销手段进行“教育焦虑”轰炸:
 
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别人都报班了,你怎么还没报?
 
你来,我们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
3000亿灰飞烟灭!2021年,最大泡沫开始破灭!
……
 
看看,家长们被激成什么样了?
 
刚怀孕就要考虑学区房;
 
刚上小学就要报奥数班;
 
小学没毕业就提前学初中课程;
 
教育事业俨然成了拼钱拼背景的军备竞赛。
3000亿灰飞烟灭!2021年,最大泡沫开始破灭!
 
第三,资本无序扩张
 
国家一再强调,义务教育要减负,没成想,培训的肥肉却被资本叼走了。
 
资本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把目光对准了幼儿园小朋友。
 
什么小早启蒙,什么斑马启蒙,瓜瓜龙启蒙,小猴启蒙等早教机构,都开始用动画片给3、5岁的小朋友教数学英语了。
3000亿灰飞烟灭!2021年,最大泡沫开始破灭!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幼儿园、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
 
但是资本不这么看,抓住了幼儿园,就等于抓住了中小学人丁。
 
回报越多,回报越快,它们就越兴奋。
 
第四,洗劫社会财富
3000亿灰飞烟灭!2021年,最大泡沫开始破灭!
恒大研究院做过一个调查,教育成本超过房价和医疗,成为影响生育的最大拦路虎。
 
不管你承不承认,一个双职工家庭已经成为培训机构的提款机。
3000亿灰飞烟灭!2021年,最大泡沫开始破灭!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很火——“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这个几千,那个几万,培训费就是这么一步步垒高的,免费义务教育成为了笑话。
 
3.
教育资本化走向终结
 
校外教育培训的风口刮了十几年,截至到目前,全国登记注册的培训机构超过50万家,吸引了阿里、腾讯、百度、高瓴、红衫等无数资本巨头。
 
仅仅是2020年,就有539亿资本热钱涌入在线教育培训。
 
如今,国家宣布接管教育市场,资本瞬间溃散。
 
看看,这是培训龙头新东方,短短一个月股价腰斩,市值蒸发1000亿:
3000亿灰飞烟灭!2021年,最大泡沫开始破灭!
 
看看,这是中小学教育培训第一股好未来,两个月暴跌三分之二,市值狂泻1500亿:
3000亿灰飞烟灭!2021年,最大泡沫开始破灭!
看看,这是新贵高途,年初200多亿美元市值,如今只剩一个零头:
 
……
 
仅仅是几大头部教育培训机构,市值累计蒸发超3000亿人民币,资本机构面如土色。
 
毫无意外,对培训机构而言,教育培训监管司的成立,相当于一记重锤。
 
——教育行业绝不能完全市场化,资本化。
3000亿灰飞烟灭!2021年,最大泡沫开始破灭!
 
对家长和学生来说,大力整治义务教育违规乱象,没有什么比这更振奋人心。
对资本和培训机构来说,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做好准备迎接社会主义的铁拳吧!
 
—–全文到此为止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SVajC9TWO7PwuqyifwwIQ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就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校秋季招生录取工作答记者问

 

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成绩即将公布。今年高考情况如何?招生录取政策是否有变化?从哪些渠道可以了解权威的招生录取信息?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就媒体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高考|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就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校秋季招生录取工作答记者问

 

问:6月7日-9日,有近5万名考生参加了语文、数学、外语统一高考,请介绍下今年高考的总体情况?

答:今年的高考工作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组织进行的,既要保证广大考生和考务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要确保高考组织工作万无一失。为此,我们统筹做好卫生防疫与考务组织工作,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招考保障单位全力支持,确保了考试期间各考点卫生、电力、水务、交通及周边环境情况良好;招考战线的同志们认真履职,严格执行防疫要求和考务规范,使得考试进程平稳有序。我们成功实现“健康高考、平安高考”的目标,这其中也离不开社会和广大考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问:高考成绩即将公布,请评价一下今年高考成绩的整体情况?

答:今年各科目命题工作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德智体美劳五育与学科测评有机融合,遵循统一高考各科目的考试说明和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各科目的命题要求,重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各科目试卷结构稳定、区分度合理,满足高考测评的要求。多年来,我们在命题测评、评卷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水平日臻成熟,使得各项考试成绩分布保持稳定。

 

问:如何知晓高考各科目成绩?这些成绩如何使用?

答:从6月24日起,高考成绩通知单会通过中国邮政EMS投递到考生在高考报名表上填写的本市通讯地址。成绩通知单上包括以下内容:语文、数学、外语(1月份、6月份)科目成绩;考生选考的3门科目等级考等级及对应分值;总分和附加分。考生也可以从6月23日18:00起登录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上海招考热线”网站(www.shmeea.edu.cn)、东方网(www.eastday.com)、“一网通办”PC端(zwdt.sh.gov.cn)和“随申办”移动端,查询语文、数学、外语(6月份)科目成绩及附加分(如有)。

在本科招生阶段,考生的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自主选择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满分660分;在高职(专科)招生阶段,考生的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构成,满分450分。其中,外语科目取“一年两考”中较高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考总分时将由等级转化成相应分值。 

在6月23日高考成绩公布的同时,我们还将公布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和艺术、体育类本科文化控制分数线。考生可依据本人“3+3”高考成绩判断自己能否参与本科各批次的志愿填报及录取。

 

问:录取控制分数线是如何划定的?

答:根据教育部规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是按招生计划数与线上考生数的一定比例来划定的,由于高校的招生计划分布与考生的志愿分布不可能完全匹配,因此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上考生人数需设定为大于招生计划数。艺术类本科文化控制分数线是根据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5%折算而成。体育类本科文化控制分数线是根据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0%折算而成。

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主要应用于部分招生项目的录取分数控制,例如:综合评价批次,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教育部批准的军队、消防招生院校(海军军医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武警海警学院、武警工程大学、武警警官学院、武警特种警察学院、空军航空大学、中国消防救援学院),采取综合评价方式进行招生的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以及其他具有特殊要求的高校(专业)招生等[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技术专业)、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问:今年上海高招录取政策与往年相比有什么变化?

答:今年上海高考录取工作仍保持稳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政策的稳定,包括“3+3”考试科目设置、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模式等;二是高考录取率的稳定,最近若干年统一高考人数基本保持在近5万的规模,同时《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也表明今年各批次的招生计划数与去年基本一致;三是高考成绩分布的稳定。

 

问:今年上海整体的招生录取形势如何?

答:今年共有730所高校在沪招生,其中本科招生院校634所,比去年增加11所;高职(专科)招生院校96所,比去年增加3所。新增的本科招生院校包括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汕头大学、温州大学、甘肃政法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安徽工程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河南工程学院、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武汉晴川学院、仰恩大学等。

不少高校根据学科属性对院校专业分组进行了优化调整,方便考生志愿填报。据统计,634所本科招生院校在各批次中合计分设了1804个院校专业组,比去年增加了22个。同时,为吸引上海优秀生源,许多高校将双一流专业、优势专业或新增专业投放至上海,如遥感科学与技术、医学检验技术、智能设计类等专业,充分体现高校的培养特色与国家需求。

 

问:填报本科阶段志愿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答:本科阶段继续实施院校专业组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模式,具体可见《上海市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实施办法》(点击查看)。

 

填报本科阶段志愿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结合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科学参考各项数据,合理选择各批次具备填报资格的志愿;填报前要特别关注相关院校的《招生章程》,注意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地点和招生专业对单科成绩、外语语种、身体条件和学费等方面的要求。

二是用好参考数据。为便于考生填报志愿,我们将公布以下成绩分布表,供参考:

1.2021年考生高考成绩分布表;

2.2021年综合评价批次线上入围考生成绩分布表和各综合评价批次招生院校线上入围考生高考成绩分布表;

3.2021年艺体类[美术与设计学类、编导类、表演类、播音与主持艺术类、音乐学类(音乐学)、音乐学类(音乐表演-声乐)、音乐学类(音乐表演-器乐)、体育类]专业统考合格考生高考文化成绩分布表、专业统考成绩分布表和投档成绩分布表。

 

问:招生录取是如何进行的?如何保证录取过程中的公平、公正?

答:在考生完成志愿填报后,我们会根据各招生批次的投档规则将考生的电子档案(含报名信息、成绩信息、体检信息、专业志愿、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等)投档给高校,由高校按照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

录取过程中,各招生单位和招生工作人员将严格遵守高校招生“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工作纪律,按照国家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规定开展录取工作。本市教育行政部门将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认真落实监管责任,会同教育纪检部门对招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时段进行监督,严厉查处顶风违纪案件,维护考生合法权益。 

 

问:市教育考试院是否会对各区域、中学的考生高考成绩进行排名?

答:不会。我们自始至终贯彻教育部和市教委相关精神,直接向考生本人寄送成绩通知单,最大限度保护考生隐私,并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杜绝考生信息泄露,更不会向任何机构或学校提供区域和中学的排名数据。 

 

问:可以从哪些渠道了解权威的招生录取信息?

答: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及时了解最新的招生信息:

1.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信息发布渠道:

①官方网站“上海招考热线”(www.shmeea.edu.cn)

②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海国子监发布”(shmeea_fabu)

③“学习强国”APP—“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学习强国号;

2.各招生院校的官方网站;

3.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与上海中学生报合作报刊《上海中学生报·高招周刊》及其公众号“上海高招发布”;

4.上海教育电视台。

 

此外,我们近期还将组织以下宣传服务活动:

1.6月24日-30日(每天12:30-13:30),我们联合《上海中学生报·高招周刊》在“哔哩哔哩”直播平台举行“每天线上一小时”——2021年上海高招志愿填报咨询周活动;

2.6月24日—25日9:00—15:00,我们将组织本市所有本科招生院校和部分外省市在沪招生院校,在“上海招考热线”(www.shmeea.edu.cn)和东方网(www.eastday.com)集中举行网上咨询,解答考生和家长的提问;

3. 6月23日17:30-21:00、6月24日-26日(每天19:35-21:00),我们联合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我们一起填志愿——2021高考咨询大直播”特别节目。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KTXLF4YeinQrFfWwrRf-w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高考结束没多久,我一个搞在线教育的朋友和我讲,他们最近赚翻了,忙完这一季起码能赚够在杭州一套房的首付。

我是满脑子问号,监管重拳之下,在线教育都快被团灭了,你们咋还能割韭菜?

因为疫情,这两年资本大量涌入在线教育,一些机构就开始虚假宣传,搞焦虑营销,甚至和网贷公司诱导分期、超期收费,最后卷钱跑路,整个行业乌烟瘴气,我后面单独开一期来调查深扒。

朋友和我讲,这些教育机构很多已经调整业务线专门来搞“高考志愿填报”这块肥肉了,定向收割高考毕业生,他们很清楚:

 

这时父母非常舍得给孩子花钱,最好骗。

更魔幻的是,我竟然调查到,一些浓眉大眼的“考研名师”摇身一变就成了“高考志愿规划师”,也冲进来为莘莘学子“服务”了。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我假装学生家长,卧底进课程咨询之后发现“考研名师”提供的竟然是江湖上失传已久的“一条龙服务,不愧是名师,这个我们后面展开来讲。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他们主要卖什么呢?

各种所谓的“大数据”志愿填报指导,高价N对一咨询,指导会员卡;性格智能评测等等。

狠一点的机构甚至能把咨询卖到10个达不溜。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有些机构走微商的路子,低价分销,各大电商平台,各种教育自媒体,甚至很多学校的老师也成为了他们的渠道,疯狂地向学生和家长推销。

我通过工商信息查询,和高考志愿填报相关的企业已经有1700多家,而且相当大一部分都是近一年内成立的,众多坑蒙拐骗的公司就藏在其中。

为什么很多“志愿填报服务”是赤裸裸的骗局?

这些所谓的“志愿规划师”到底是什么来路?他们又是如何坑骗高考学生和家长的?

这背后又隐藏着多大的利益?

大家好,我是专业揭露商业内幕,脱下各色行业底裤的名侦探牛腩,今天,我们将一起来脱下这帮“高考规划师”的肮脏底裤。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1

浓眉大眼的“考研老师”也冲进来吃“高考志愿填报”这块蛋糕,我是没想到的。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您不是逃离北上广的“考研名师”吗?怎么就突然变身“高考志愿规划师”了呢?

这个称呼我熟啊,这不就是6月16日被教育部发文点名批评的“典型案例”吗?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您顶着这么个招牌,改吃这碗饭我是没想到的。

再看看“考研名师”的服务价格,好家伙,N对1竟然仅需14999,知名教育博主亲自下场就是不一样。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这么金贵的课程,到底包含什么内容呢?

说实话,我胆子挺小的,正面表扬影响力这么大的人,我是有些心虚的,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保护一下吧。

我继续往下调查,加上了他们所谓的咨询老师,要到了一份30多M的PDF: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我们严谨一点,根据咨询老师微信上的解释,这个所谓的“N对一”,可能是几个“咨询师”先出方案,最后我们“考研名师”审一下。

这个钱花的可太超值了!

什么叫N对一?谁是1?要是没有1的话,我不介意来啊宝贝!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这份14999的课程包含了12个流程,看起来非常超值,仔细去看,你会觉得更加超值:

 

一份一万多的课程,第一步竟然是看视频,这样的安排太棒了,不愧是N对一服务。

请问看了能上清华北大吗?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更超值的是,12项课程里面竟然还有:

“02 学科加油站”

“08 你的大学该如何度过”

“09 无忧高校MOOC平台”

“11 跟着考研名师学演讲”

 

这种听起来就很成功的课程,让我感觉更加“超值”了!

更“超值”的是最后一项:“四六级/考研/考公/出国留学指导”。

敢情我们的考研名师真的是用心良苦,放长线培养莘莘学子,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琢磨怎么让还没读大学的人计划考研了。

不愧是搞考研培训班出身的,这就叫不忘初心,这才是真正的“一条龙服务”!

让我不禁想起一个老江湖教育我:营销要从娃娃抓起!提前锁定目标客户!

 

高啊,我的“考研名师”。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为了让这一万多看起来值一点,考研名师”用心良苦,把能塞的课程都塞进去了,咣咣放一堆,看着挺多,实际上却是也挺多。

但是这些东西有没有用呢?

律师函警告,说话要体面,我不讲太多,希望大家理性判断。

我继续深入调查:

可能是太赚钱了,考研名师”非常看重这项业务,注册了商标,开发了APP,甚至还搞了一个官网: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看着还挺正规的,结果我下滑到下面的栏目“付费资讯”:

怎么还“vivo NEX双屏版”和“SEO推展”?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不负责任的推测一下,难道这是让建站公司改的模板,字还没改完就迫不及待地出来造福莘莘学子搞培训了吗?

 

如果是外包的话,建议抓紧看看是哪个倒霉蛋找的外包公司吧,活儿太烂了,问一下是不是吃回扣了?

我创业失败三十八次,这行我也熟悉啊,做套DEDECMS的仿站成本不超过500啊,团队里面有好人啊,该清理门户啦,

为了别冤枉好人,我还特地查了一下网站的备案号: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确实是我们彪哥本人啊,毕竟注册法人不能用艺名的不是?

亲爱的张老师,我讲这些主要还是为了和您一起助力行业成长,对事儿不对人,解决问题为主,我提到的这些点我都留存证据做公证了,希望咱们律师函能体面一点。

这些在聚光灯底下的人都敢这么搞,那些躲在阴影中的小机构吃相如何呢?

 

2

有些公司为了欺骗家长,扯虎皮拉大旗,号称和招生部门有合作,可以拿到内部数据,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预测你的录取情况,“一分都不浪费”。

作为一个科技从业者,我可以负责任地讲,这就是扯淡,在利用大家对“大数据”的迷信。

还是亮出教育部的辟谣:任何机构都不掌握任何特殊信息,也不可能有合作。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从专业角度看,这些机构所谓的“内部数据”顶多是爬取历年各地高考相关的公开数据,搞一个简单的分析模型,根本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我为什么讲软件给的结果顶多可以作为填报参考,不能迷信呢?

因为“采集”的环节“数据污染”就太严重了,政策每年都有变化,很多官网数据都更新不及时,甚至有很多错误,他们数据清洗也不可能做太好,基于这些“劣质数据”搭建的模型,会存在很多隐患。

朋友跟我讲一些同行,所谓的大数据预测就是拉几个刚毕业的学生开发出来的,卖得还特别好。

 

有些志愿填报软件给的建议甚至会出现信息不全和严重错误的情况。

大家一定要注意甄别。

3

这个行业就是资本疯狂扩张的恶果,他们冲进来不断用“焦虑营销”蛊惑刚考完的学生和父母,宣扬什么“志愿报不好,高分也白考”,很多农村出身或者自己没什么文化的父母,又想尽可能给孩子最好的,他们知道自己没能力给太多,孩子辛辛苦苦培养了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也不差最后这临门一脚。

然后就落入了资本精心布置的陷阱,太多父母省吃俭用,哪怕这些产品很贵,也咬牙买了。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但付出之后,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资本乱象之下,这个行业很多机构就指着“高考开张吃一年”,所谓的“咨询专家”“规划师”都是临时招聘,临时培训: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他们很多人甚至连大学都没上过,靠着淘宝上几块钱买的资料和公司培训的话术就上岗了,实际做的就是销售的工作。

让饱含期望的家长和考生一步步被骗入陷阱,越陷越深: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更过分的是一些包装出来的“假专家”收着几万的咨询费,号称什么专业硕士,高校几十年工作经验。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很多人就是在玩文字游戏:

敢不敢讲讲具体是哪个大学的硕士?资深研究专家是谁评定的?

什么职务能拿出来公开讲讲吗?

空口白牙,张嘴就来,四处招摇撞骗,连高考生都不放过。

更离谱的是有些机构为了营销,承诺“录不上退款”,然后会给一些特别保守的选择,纯浪费分数的那种,这就是误人子弟!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而更丧尽天良的是,一些填报志愿的机构会联系野鸡大学,卖人头给他们,牟取巨额暴利。

高考生在很多垃圾学校眼里就是香饽饽,招一个生,三四年下来,生活费学费,起码能骗十几万。

但是这些烂学校收费死贵,在当地根本招不到生,只能全国各地去买,去骗。

这些学校的学历,毕业证根本没有一点价值,企业不认,甚至毕业证可能都是假的,学校是违规办学,违规招生。

典型就是那个“某某经贸大学”,听上去很正规,其实蹭名字的野鸡大学,是个假学校,连官网都是照抄的河北经贸大学,甚至连首页Bananer校名图片都照搬: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真是抄作业连名都抄,考研名师”看了都自愧不如,这难倒是你们圈里的优良传统吗?

还有被央视曝光过的某技术学校,学生上了三年的护理系,结果最后被告知学的是“家政服务”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韭菜局“围猎”千万考生

而这些名字听上去还可以的学校,很有可能出现在那些软件APP给你的录取建议里。

所以大家在购买使用这些软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不要迷信他们宣传的大数据和专家,多信源查验,多渠道确认,多通过老师和学校咨询建议,自己也不能偷懒,多看多研究,千万不要轻信盲信各种第三方给的建议。

自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来。

最后讲几句心里话:

高考算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大家怀着憧憬结束寒窗苦读,开始走出原先那个小小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外面的世界也藏着的诸多的险恶和诡诈,一个充满坎坷和惊喜的世界刚刚开始。

作为一个长期科普骗局套路,经历过诸多黑暗的过来人,希望大家可以怀着最美好的期盼去成长,同时也带着最严谨的判断力去生活。

 

希望你也会爱上这个魔幻的世界。

今天的内容就先到这里,我是创业失败38次,满肚子行业黑料的互联网“踩坑”人士牛顿顿顿。

记得关注我,我们一起脱下这个世界的伪装。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3xeIfSKs7C9pG91XeVg_w

腾讯的快与慢

 

前两天,品牌评估机构BrandZ发布了2021年全球品牌价值100强榜单。其中前十强中,中国的腾讯和阿里巴巴分别占据了第5和第7两个席位。

 

将这个榜单拉长到五年来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出现了:在过去四五年的时间中,有苹果、微软、谷歌这种每年轻微波动总体非常稳定的,有亚马逊这种一路上扬的,有AT&T一路下跌直至出来前10的,但有一个品牌走出了一个罕见的“V”型曲线,先遭遇下跌,然后再反弹。这个品牌就是腾讯,腾讯从2018年的第5掉落到2019年的第8,然后又历经2年重回第5。

 

腾讯的快与慢内容来源:根据BrandZ历年公布的数据制作而成

 

这似乎是一个并不显眼的变动,但是对应到过去腾讯三年的实际经历,这个变动就显得非常值得寻味。

 

过去3年可以说是腾讯战略变革最密集的时间段:2018年9月30日,启动第三次战略升级,提出“拥抱产业互联网”,转向被人称为腾讯最不擅长的To B领域;2019年11月,提出新愿景使命“用户为本,科技向善”;2021年,启动第四次战略升级,把“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纳入核心战略。

 

2020年腾讯财报推出后,代表着腾讯产业互联网转型的2B业务板块“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在Q4实现了385亿元营收,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至27%,成为腾讯第二大收入来源。

 

可以说,腾讯用了不到3年时间,完成了“轻巧”的大象转身,这样的速度与时间对于腾讯这个体量的企业来说,实足的“快”。BrandZ的品牌价值计算同样指出,仅仅在2020年,腾讯品牌价值提升了60%。

 

大体量何以还能实现“快”转身?腾讯这三年的轻巧的V型曲线背后,是否有普适性的方法论?

 

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企业来说无疑都是价值连城。

 

从历史中看出端倪:进化的背后法则

 

其实研究腾讯的发展史会看到,这不是腾讯第一次写出V型曲线。

 

第一次是3Q大战,因为已经是互联网史上的知名桥段,本文不多加赘述。3Q大战的结果是,腾讯请媒体、互联网、法律、知识产权等各行业资深人士开展了10多场“诊断腾讯”的会议,随即推出“开放平台”战略,提出“合作伙伴是腾讯的另外半条命”。也正是这一举措,让腾讯谷底反弹,为后面几年的高速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七年过去,2018年腾讯面临的处境与2011年格外相似。多方压力同时袭来,一方面,今日头条、抖音等信息流与短视频产品崛起,让腾讯流量大本营面临挑战。另一方面,“腾讯没有2B基因”的看法让腾讯做大新蛋糕的前景也不被人看好。种种因素叠加的腾讯,可以说是陷入了一片迷茫与消沉之中。

 

正如腾讯公司高级管理顾问杨国安在接受报道中所回顾的,外部环境变化,公司营收下滑,进而影响内部士气,于是矛盾集中暴露。这种情况有多危险?“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内部受冲击,外面又经常踩你,”杨国安比了个手势,突然往下一切,“你就会一直掉下去”。

 

和2011年一样,腾讯大刀阔斧推出了变革。产业互联网、科技向善、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和2011年一样,腾讯没有一直掉下去,而是营收与股价都快速回升。

 

从2011年到2018年再到2021年,腾讯每次“快”的变革之路背后,都有一个“慢”的、始终如一的思路,那就是: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并行并重。

 

而腾讯每一次的进阶的背后,则是其对“社会价值”理解的不断深入。2011年,腾讯推出“开放战略”,致力于推动合作伙伴共赢;2018年,腾讯拥抱“产业互联网”,致力于助力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2021年,腾讯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则致力于助力解决基础科研、乡村振兴、教育创新等影响中国与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

 

正如2021年马化腾就“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所说的:“如果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所作出的贡献之间,没有合理的比例,是不可能往上生长的。这是我们看到的客观情况。”

 

进化的土壤:共享价值纳入战略核心

 

回到一个经典的问题: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能否兼顾?

 

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和他的合作伙伴马克.克雷默十年前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一篇文章曾有过深入的讨论。两位学者观察发现,人们越来越觉得企业是引发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的重要原因。大众普遍认为,公司的成就是以损害社会利益为代价的。

 

更为糟糕的是,两位学者提到,企业越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人们越是倾向将社会问题归咎于企业。企业不断受到质疑,“正当性”不断下降。社会对企业信任的降低,导致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这种政策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又抑制了经济增长。于是,便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两位学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很多数企业依然停留在“社会责任”的思维定势中,将社会问题置于企业外围而不是核心。而解决之道,是企业要率先将商业行为和社会发展放在一起,置于核心来考虑,以创造“共享价值”(Shared Value)。

 

所谓“共享价值”,就是将经济价值的创造融入到社会价值创造中,让企业成功与社会进步连接起来,扩大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总量,它是一种新的社会分配方式。两位学者的研究认为,共享价值原则可以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繁荣良性循环,并为企业带来持续的利润。

 

十年间,腾讯用自己的实践和摸索中,成为了这一观点的践行者和论证者,它把对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共享的理解表达为:“科技向善”。

 

腾讯是少数将“向善”这种共享价值理念纳入进战略核心的企业。“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这是马化腾在和公司同事说到科技向善时,或者接受媒体被问及科技向善的相关问题时,时常会提到的一句话。

 

作为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99公益日”的首倡者,腾讯早在2015年就提出要借助产品、技术和创意,唤起人们对公益事业的关注。从2015年起,腾讯公益发起了99公益日,这个项目在2017年的9月7日到9月9日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就获得用户的捐赠金额超过7亿元人民币,捐赠人数过千万。

 

马化腾在这次99公益日写了一封致腾讯全员的信中,提出腾讯在公司设立了“腾讯CSR(企业社会责任)奖”,旨在通过这种奖项激励,让公司更多团队运用技术、产品、创意的手段,为公益献一份爱心,为社会尽一份责任,用科技驱动人心向善。

 

在这封全员信中,马化腾明确提出:“我们今天所讲的公益,不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那种以个人或组织的善意来弥补社会福利缺失的简单举措,而是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核心能力,推动社会往更美好的未来方向演进。”这也是有据可查的“向善”出现在腾讯的官方信息中的较早体现。

 

在业务融合的同时,腾讯的品牌也以“创造社会价值”为核心,不同于一贯的“讲述”品牌故事,而是结合不同的社会痛点,来创造具有公共属性的社会产品及服务。事实上2020年迄今一年多时间内,腾讯就推出了云游敦煌、数字故宫、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等小程序,以及让青少年爱上科学与艺术的青少周等产品和服务。

 

以2020年疫情期间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为例,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地游览敦煌壁画、雕塑,据说云游敦煌上线第一天访问量就突破了200万人次,迄今总浏览量已超过3700万人次。今年5月份刚刚结束的青少周,则是为了让青少年爱上以科学家和艺术家为偶像、爱上科学与艺术,邀请了200多位科学家与艺术家和青少年交流、对话和同台演出。腾讯的品牌建设思路非常清楚,就是围绕“科技、文化、责任”三大标签,不断创造新的社会服务,推动社会价值创新。

 

2019年11月,在腾讯21周年司庆之际,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腾讯总裁刘炽平及全体总办成员以全员邮件的形式,正式宣布升级公司的使命愿景为“用户为本,科技向善”。

 

打开边界,扩大格局

 

波特和克雷默在讨论如何创造共享价值时,给出的首要建议是重构产品和市场。今年4月,腾讯发布了其公司历史上的第四次战略升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并设立“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以推动战略落地。与此同时,腾讯官方也宣布将为此首期投入500亿元。马化腾提出要让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消费互联网战略和产业互联网战略一起,成为腾讯发展的底座。

 

社会价值不仅是新事业部的工作,马化腾提到,而必须融合到所有核心业务之中。“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创新,应该和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一起,成为腾讯所有业务的底座。你必须向下扎根,和其它板块有连接、有互动、有支撑,你才有可能成长。”马化腾说。

 

这个被命名为“可持续社会价值”的事业部,整合了企业社会责任部与腾讯公益平台,又新设了向善实验室群,碳中和、乡村振兴、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等领域将在此孵化,待成熟后再分拆出来成立细分领域的工作室。

 

这种构想的用意,是以一种内部创业的模式,支持员工自由组成敏捷灵活的团队,源源不断去实现优秀的创意。

 

在战略升级之后,新的事业部有产品经理、工程师、运营人员,也会有其他核心业务带入的各种资源:它一方面自己寻找业务,在重大议题中寻找发力点,另一方面拉动其它部门,赋予其社会价值的想象力,像“核心发动机”般推动项目往前。马化腾说:“一旦架构打开,即使是些遥远的领域和设想,如今也终于可以纳入规划。”

 

不难想象,此举将大大激发腾讯的创新能力和组织活力,而这种创新能力和组织活力,可以确保一个组织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共享价值定义了一套全新的最佳实践方法,着眼长远的企业都会接受它。迈克尔.波特和马克.克雷默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越来越多以其精明经营方针而闻名的公司,如谷歌、IBM、英特尔、强生、雀巢,联合利华和沃尔玛等,早已开始致力于把握共享价值的主动权,将其成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

 

战略的实质是选择一个独特的定位,并运用独特的价值链来实现它。两位学者认为,共享价值导向的模式,开启了许多新的需求空间、新的产品机会、新的服务对象,以及新的价值链的配置方式。而在创造共享价值过程中获取的竞争优势,往往比常规的成本削减、质量改进更具有持久性。模仿与零和竞争的循环,终将被打破。

 

邓勇兵 | 文

麻震敏 | 编辑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yrB8EF7o_yPvtR_FrKJiA

中国的钱,正砸向哪里?

作者:刘晓博
来源:刘晓博说财经(ID:liuxb929)
在过去3年,中国的钱主要“砸”向了哪些城市?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今天我们来聊一下。在看分析之前,你可以先闭上眼睛想一下,给出一个预估,然后看看你猜的对不对。
估计很多人会猜错。
怎样衡量“钱砸向了哪里”?最好的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额。这个指标是每个城市、几乎每个月都要公布的,在每年的统计公报里也会详细披露。
我们选取了2019年GDP前40名的中国内地城市,然后查出了它们过去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予以累计。过去3年的累计数据,可以更平稳地反映资金流向。
下面就是40个城市的数据,大家可以看一下。
中国的钱,正砸向哪里?
下面是简化的数据,可以更一目了然。
中国的钱,正砸向哪里?
下面是我的分析:
1、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国企”占了接近一半,而且往往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发挥“逆周期”调控的作用。所以,“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其实是政策导向的结果。
2、重庆和天津两个“二流直辖市”,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这种局面其实已经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成为直辖市是可以占很多便宜的。有一段时间,重庆和天津财政自用比例非常高,两地的“一般预算收入”一度反超深圳。只是由于政策优惠期结束,深圳才反超他们。但重庆获得转移支付,仍然非常多,每年大约1800亿元。重庆其实是“输血财政”,这在4大直辖市里是唯一的。
所以,在过去3年中国的钱首先砸向了重庆,其次是天津。大家可以想想看,重庆5.6万亿的巨额投资,几乎接近广深总和的两倍,也超过了“北京+上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重庆的GDP能超过广州。
不过从天津近年来经济深度调整来看,只砸钱、经济不转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当天津的投资额跟重庆拉开距离的时候,天津的经济就扛不住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过去3年国家在重庆砸了5.6万亿、天津砸了3.4万亿,但目前这两个城市银行体系里的总资金,也没有超过5.6万亿和3.4万亿。也就是说,钱虽然砸在了重庆和天津,但却留不住,去了其他城市了。
3、在“固定资产投资额”前10名城市里,只有天津、青岛、上海算沿海城市,北京勉强也算。剩下的重庆、成都、武汉、长沙、郑州、西安,妥妥的内陆城市。
还记得我多次讲过什么?过去这些年,是中国“陆权复兴”的时代,在“高铁成网+内需崛起”的推动下,内陆交通枢纽城市在全面复兴,而沿海明星地级市、计划单列市的排名普遍下行。
从过去3年投资额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投资额分配上早就是这样了。其中重庆和成都这两个“成渝都市圈”的核心成员,拿到的投资额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三。
所以,“内部大循环”虽然是今年提出的,但其实早就落实了!
4、虽然北方经济在衰落,但在“固定资产投资额”前10名的城市里,天津、青岛、北京、郑州、西安赫然上榜,占据了5席,跟南方平分秋色。
这说明,政府正在全力逆周期调节,避免南北经济差距过大。
在这个投资榜单上,中部、西部、北部都不比南方弱,甚至还略占优势。只是东北的确比较弱,沈阳、大连的3年累计投资额,竟然连重庆的10分之一都没有!
此外,没有一个大湾区的城市进入前十名。
5、再看看明星地级市们,一个个都灰头土脸,东莞位居38名、绍兴36名、无锡35名、常州33名、佛山31名、温州30名、泉州28名,就连苏州这样GDP强市,拿到的投资额也只位居25名!
中国的钱,正砸向哪里?
虽然补充的投资额不多,但这些地级市的实体经济并不弱(见上图)。但天长日久,吃亏是必然的。
为什么我一直建议大家在“高级别城市”买房子?在权力主导资源分配的情况下,城市级别低永远是吃亏的。
6、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的投资额排序,分别是第七、第十、第十四和十七,都不出色。
尤其是深圳,最近3年投资额还算有所提高,以前的投资额更低。
为什么四大一线城市投资额这么低,仍然维持了优质的增长?说到底,是因为经济完成了转型升级,经济质量更高。其实钱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要素,人力、智力、制度、政府效率、民营经济活跃度等因素也很重要。
目前北京汇聚在资金总量,是过去3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的7倍;深圳则是5倍。可见一线城市“留存资金”的能力非常强劲。天津和重庆连1倍都达不到!
7、杭州是过去几年的卖地冠军,3年多卖地1万亿,据说都投资出去,以迎接亚运会。但你看这份榜单就会发现,即便杭州疯狂卖地,但过去3年累计的投资额仍然不到2万亿,只排名到15位。杭州是不是有点冤?这说明杭州是一个“主要靠自己”的城市。
但愿投资在西部、中部和北部的钱,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但愿这些城市的经济转型升级,能早日完成。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PSOZKz4J_DEfdYK8Rya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