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谓郭主席言之不预

上周,贝壳研究院发布调研报告说,6月份72个重点城市中,有46个房贷放款周期延长了。广州从上个月的延长14天,变成了这个月的延长98天。佛山、中山、惠州等大湾区城市,放贷周期都在100天以上。

另外,四成城市的房贷利率也在上浮,最狠的是长三角,苏州首套房利率涨了65个基点,杭州首套、二套都涨了30个基点。最后,贝壳给出了结论:

预计下半年房贷收紧是常态。

最近几天,市场上最火的消息,就是各大重点城市房贷大面积收紧或停贷的事。其实早在银行房贷集中制度刚刚发布的今年年初,子姨就写过,上海很多银行停掉了按揭贷款的事。

2020年的最后一天,央行和银保监发布了银行业房贷集中管理制度,为五种规模和类型的银行划定了房贷规模比例的红线。

当时银行家们除了躺平停贷的,还有两种做法,一个是在做大总贷款额度这个分母。

比如有朋友说,政策出台当天,银行就给他打电话,只要把名下企业的贷款全部用足,再马上还掉,就免掉两年的服务费,还把这一天的利息:

以购物卡的方式返还。

现在看,银行发购物卡的速度,显然是没跟上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速度。

另一条做法比较笨,等客户还贷后空出额度再发放。但多位银行的朋友告诉子姨,目前房贷额度只能减、不能有新增,监管时常约谈:

还贷腾出来的额度都不能全用。

重庆现在很多银行的二手房放贷周期,至少是半年;天津不少大行6月初放贷就没有额度了;珠海二手房已经停贷、新房周期普遍在两个月到半年……

子姨问了各地十几家银行的朋友,几乎都存在额度收紧或停贷的情况。只有一些北方城市例外,北方省会城市一家银行的行长告诉子姨,很多银行会预先分配一部分额度到各大分行:

北方地产低迷,南方额度用的快。

至于房贷收紧最严重的大湾区,有城市银行的朋友告诉子姨,很多银行只给一类房企的项目批准贷款,或者只把额度,向与银行有总对总合作的低风险开发商开放。

现在大家应该体会到郭树清主席的决心和智慧了,他或许在2018年上任银监会主席后,就开始为房贷收紧做准备了。半个月前,他又发出了最后的警告:

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广州的朋友说,过去按揭类贷款并不包含在房地产贷款类别规模考核中,但大约在两三年前,个人住房贷款和物业经营性贷款均被纳入了房地产贷款类别考核。

今年年初房贷集中管理政策出台,降压指标更加严格,大家只好卡紧头寸,不在这个时间点冒头了。

子姨查了下,2019年9月银保监会决定对32个城市的银行房地产贷款业务进行专项检查。因为刚刚把开发贷和个贷都被纳入了总额控制,所以当时合肥多家银行就出现了二手房停贷的事。

这次房贷收紧的消息传来后,就有微博上的朋友抱怨,这一招,看似对投资客、炒房者打击最大,但高端改善和投资客对个人住房贷款的依赖度并不高。

首付能力弱的刚需和首次置换人群,又被误伤了。

我写过,二手房指导政策后,炒房客云集的深圳很快横盘,最近深圳还出现了2020年以来第一次有楼盘降价,投资客们的资金链,或许没有大家想象中的结实。

子姨觉得,与其说个贷收紧打击最大的是刚需,不如说是整个行业的基本面——购房客、房企、中介和银行,全部被银保监会瞄准了。

一位江苏的朋友说,他所在的银行因为占当地信贷市场份额很大,按揭受限后导致当地二手房市场接近冰封,二手房挂牌后不停降价也是有价无市。他本人刚刚买的新房,按揭半年了也没下来:

开发商都快急疯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9d6qzvWPheofkDt5gUgMQ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作者 | 路易十三五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25万年前,智人从树上爬下来,开始了狩猎采集的原始社会形态。而那个资源匮乏的时代,却是离“粮食危机”最远的时代。
 
但人类的DNA是这样编程的:要追求更多。朝不保夕、生死未卜,这些是贬义词。当人们开始将更多谷物、果树的种子据为己有,开始占领更多土地进行耕种,侵略更多草原放牧,“Civilization”——文明的篇章才正式开启。
 
文明让人类更富有,却也让人类患上了一种富贵病——粮食危机
 
这是萦绕在全球文明左右的“诅咒”,从中国到埃及古王朝,从印加帝国再到近现代欧洲,都不曾避免。正如天下大势如周期般循环往复,分分合合总是留下一地鸡毛。每逢和平时代,人们吃饱了撑的,于是人口开始激增,土地承载能力上限遭到突破,资源短缺和分配不均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这时“诅咒”就会跳出来,用战乱、瘟疫等各种方式削减人口,然后经济活动萎缩甚至走向崩溃,男女老少为混口饭吃投军从戎、落草为寇,至少比饿死来得积极和体面。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而当人口数量减少到了一个底部,又是下一轮太平盛世。

 

千百年来,人类总是试图走出这种历史循环,但是很可惜,一次次无功而返,到底是人类能力太弱,还是周期律实在太强大?

 

 

1

几尺红薯,撑起一代盛世

历史书里,关于明朝的倾覆,标准答案是政治黑暗与制度腐败。

 

但深入历史长河,你会发现真相远比那些结论复杂——曾将百米大船派往印度洋的强盛朝代,被一粒米从内部攻破。

 

明万历年间,一艘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焦虑,从菲律宾吕宋岛诡谲多变的海域出发,驶向中华母国。船主陈振龙,对船只进行了一点改造,他把几尺名叫红薯的高产作物,绞在吸水绳中企图“走私”回中国。

 

这次“走私”,旨在挽救大明王朝。

 

此时的大明王朝正面临“粮食危机”,各方面都出现崩溃的征兆。

 

明朝初期,没有重大政治变故和军事冲突,对北部蒙古人的战争势如破竹,社会增长预期稳定,人口随之快速增长。从明初洪武14年到明末万历年间,全国人口从6000万增加到近2亿。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可是,粮食增长空间很快耗尽,难以负荷庞大人口。明初粮食亩产大概在220~240市斤,而明末仅增长到256市斤左右。加之小冰河时期的连年干旱、鼠疫横行,粮食供应雪上加霜。

 

要知道,粮食是那个时代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人们没有饭吃就会揭竿而起。陈振龙曾经2次“走私”番薯回国,可惜都失败了。当时统治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以“国家安全”为由,完全禁止番薯出口。

 

而这第3次,陈振龙终于将番薯带到了福州,并且在当地试种成功。只可惜,救国大业还是晚了一步。没有等到番薯全国推广,李自成杀入北京,崇祯全家自杀殉国。

 

判将李自成与张献忠都是陕北人,其部队骨干也以陕北军人为主,西北明军饿肚子的事早已天下通闻。起义骨干来自职业军人,军队窝里反,明朝焉有不亡之道路?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到了清朝,爱新觉罗后人深谙外粮食供应之重要,番薯、花生、土豆迅速遍植中国,也由此带了人口的激增。自西汉末到明末从未超过2亿人口的中国,在康乾盛世的时候,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2.9亿,在清末达到了4亿。

 

粮食多了,就高枕无忧?也未必,因为人口也会激增,粮食和人口的矛盾,始终萦绕,要不然,清末也不至于外国大炮一击就散了。

 

一个名叫马尔萨斯的人,看穿了这个上演了千百年的周期循环。

 

他提出,人口增长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终将导致危机,且问题无法根本解决,因为资源开发速度永远比不上人口增速。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于是我们看到,从唐代到明代,再到清代,人口上限虽因农业技术进步而缓慢爬升,可怎么也逃不开“合久必分”的周期律。

 

2

不合理繁荣,资源的错配

封建生产关系中,“诅咒”的应验可归结于技术进步缓慢;可即便在工业革命后,“诅咒”也并没有消失。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电气化技术红利,“文明世界”欣欣向荣。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工具解放了农业部门生产力,例如机械化的农业,跨国集团大农场的盛行;交通、通信技术让世界变得更小;由粮食增产和殖民主义推动的全球化,也让人们对“粮食自由”充满信心。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但到20世纪初,工业革命技术红利逐渐消失,创新脚步开始放慢。没有新的底层技术革命,这个世界的商业格局也就从增量竞争时代,过渡到了存量竞争时代,激化殖民国家间矛盾。

 

在全球殖民进程中崛起的德意志,一跃成为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国。这威胁到当时老牌殖民国家英法——殖民地就这么多,蛋糕不能被摊薄。后来,萨拉热窝事件点燃导火索,“列强”内卷,世界大战一打就是4年。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而一战结束仅是大衰退的开端。

 

为确保德国无法东山再起,同盟国对其进行极限“制裁”,德国大量发行货币以支付巨额赔偿,使20世纪20年代该国恶性通货膨胀;欧洲其他参战国家也大量举债来重建家园。

 

在大西洋彼岸,“49年加入共军”的美国吃到了欧洲重建红利,其“经济泡沫”迅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受青睐。这段时间史称“疯狂20年代”。

 

这一繁荣,潜伏着深刻矛盾。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美国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全美最大16家财阀控制了GDP的53%,全国1/3国民收入被占5%人口占有;约60%美国家庭挣扎在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仅够温饱;21%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

 

购买力严重不足,社会剪刀差扩大,居民消费受抑制。此时,美联储失策和银行业持续危机,导致通货紧缩陷入失控,M2在1929~1933年间缩减了1/3。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几乎在同一时间,国际贸易逐渐坍塌,将经济衰退推向大萧条。欧洲恶性通胀冲击国际贸易秩序,美国出口由1929~1933年,从52亿美元降至17亿,产品价格随之下跌,最大打击对象是美国农业部门。美国农业一直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农业长期不景气,农村购买力不足,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收入的1/3左右。

 

面对贸易崩塌,农业部门的对策,无异于给通缩火上浇油。资本家维护农产品价格,而他们的做法,是销毁农产品减少供应,维护产品价格。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终于,奇妙的画面出现了。一边食品的大量积压,另一边人们买不起食物饿肚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恐慌很快裹挟整个西方。银行大规模挤兑,资本家套现保护资产;普通人也加入挤兑,将钱取出以免忍饥挨饿。为转移矛盾,别有用心之人开始贩卖民粹,甩锅犹太人、苏联、“其他人”。

 

于是马尔萨斯“诅咒”再次应验。愤怒带来怨恨、贪婪带来投机,秩序再次崩溃。二战爆发,男女老少为混口饭吃投军从戎,互相残杀,人口再次来到一个底部。

 

此时的马尔萨斯“诅咒”,其实已经脱离了粮食和人口的范围,而是更大范围的资源和人口的周期律。

 

3

历史还会重演吗?

二战结束后,更完善的粮食供应体系建立。

 

一方面,农业技术更先进。

 

杂交水稻自1976年起在中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如今已在印度、孟加拉国、越南、菲律宾、美国以及巴西等国大面积种植;得益于大农业规模效应的低廉价格,以及节约农药和除草剂成本的特性,转基因作物得到农民青睐,迅速扩散;物联网技术和新材料应用在农业生产,提高了种植效率。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另一方面,供应链安排更加高效,降低流通成本。

 

跨国公司将发展中国家作为生产基地,促进当地农业实现集约化、机械化,通过规模降低粮食边际成本;粮食商品和期货交易中心,极大方便农产品在市场上流通。

 

可马尔萨斯“诅咒”真的摆脱了吗?

 

也许不是巧合:底层技术革命恰好70~90年左右一次,技术红利期约40~50年。二战后,西方迎来20年“黄金时代”,重建家园再次催生增长浪潮,货币供应带来繁荣,第三次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让世界充满信心。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也许不是巧合:21世纪初,底层技术革命边际效益挖掘,驶出快车道。二次能源逃不开“烧开水”的条条框框;基础物理研究陷入停滞;电子产品创新速度放缓,最尖端技术创新开始聚焦于突破摩尔定律,商业模式的创新开始聚焦于场景之间的“互联互通”——存量技术之间相互融合。

 

更可怕的是,大萧条之后第75年,粮食危机再次出现。

 

2020年10月,尼日利亚近1/3的州政府粮食物资遭到民众抢劫。民众声称疫情期间没有收到任何援助,不抢夺就要继续饿肚子。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而另一边,粮食急速涨价。2020年6月份开始,不到4个月,每蒲式耳美国小麦期货从473美元涨到665美元,涨幅40%;伦敦小麦从157英镑涨到189英镑,涨幅20%;美国大豆涨价超25%;瘦猪肉涨超70%;牛肉涨近20%。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不仅在尼日利亚,俄罗斯、土耳其和印度都受到了冲击。俄罗斯为控制粮价,对小麦出口征收关税和实施配额;2021年1月,土耳其食品价格同比涨18%,里拉贬值;印度人口众多,叠加蝗灾和新冠,新一轮动荡近在眼前。

 

供需失衡预期下,资本伺机而动,美联储“核动力印钞机”进一步火上浇油。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飙升至2020年的7万亿美元;截至2021年4月,美国M2货币供应量达到20.26万亿美元;而3月份货币流通速度仅为1.12,政府大规模刺激和美联储无限量QE,没有为经济带来应有促进作用。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增发的钞票除了炒股、炒金属、炒比特币,还炒农产品。

 

热钱涌入,粮价上涨,至于导致资源错配、让部分人吃不上饭,对不起,华尔街不care。

 

大势像股市,具有波动性。左边力量强大时,资本家收割人民“韭菜”,资本集中度提升,经济迅速增长,蛋糕不断做大;右边力量强大时,阶层固化、社会分裂,经济停滞,货币超发……人民揭竿而起反抗资本家。近年来民粹主义、逆全球化和“占领华尔街”运动,仅仅是体现。

 

只要继续粉饰阶级矛盾,将仇恨转嫁到其他族裔、其他性别、其他意识形态身上,华尔街就是安全的;这场资本狂欢,就能够接着奏乐、接着舞。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4

尾声:大人,世界没有变

 

“大人,时代变了。”

 

一场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类思想;一场工业革命,解放了人类生产力。技术、思想的前进,确实在不断提升开发、调用自然资源的能力。

 

当下科技昌明,通过农产品育种、转基因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完善农产品交易体系,降低生产、流通成本,能够养活70亿人类,当低价农产品向世界倾销时,传统农业几乎不值一提,瞬间瓦解。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但我们为科技带来“粮食自由”欢呼时,忽视了许多“看不见的手”正在错配资源。也就是在最近十年里,每一场战争、每一次经济崩溃、每一轮社会动荡,都能够在某个角落制造无数饥荒和流民,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卷进去。

 

周期律似乎很强大。尽管马尔萨斯“人口诅咒”建立在人口野蛮生长前提上,但时代却在用道法自然丰富“人口诅咒”内涵。25万年前智人出现,科技进步到21世纪,我们却一直在吃饱饭这个简单问题上挣扎。

 

粮食危机?吃饱了撑的!

也许跨过这道坎将是光明,一个技术红利造福所有人的天府之国。又或者,无论再怎么解决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物质总量有限,而文明永远需要扩张。

 

而现阶段,我们亲临时代浪潮,唯有直面问题本身。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4Q9fIiXqgwIoRXFasDK4w

听说有二手房停贷?我打听了下…

 

前不久,我刚跟各位报备了自己买房的事

按流程走的话,过几天我就要去付首付,然后准备申请贷款
可就在昨天,我朋友提醒我说,“最近有些银行开始停贷了”
听说有二手房停贷?我打听了下…
听到停贷两个字,我头顶划过一道闪电
这…是真的吗
01
停贷?谁说的
 
其实较真起来,目前没有明确官方消息说要停止二手贷款业务
所有关于停贷消息,都是来自微博、网媒,还有中介朋友圈
目前比较可靠的消息来源,我觉得是来自官媒新京报的一篇电话匿名采访
这名记者在郑州以需要办理二手房贷款名义,分别致电了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然后确实得到了
 
“二手房房贷业务暂停,暂时不办理”这样的回复
然后并不是所有城市都有这样的现象,目前有停贷反馈的只有郑州、武汉、郑州、杭州、合肥、广州、重庆
像武汉,甚至梳理出来各家银行贷款状态,可以看到停贷的,商业类银行居多
听说有二手房停贷?我打听了下…
来源:房天下
那其他城市呢?比如上海
我问了两类业内人士
第一,招商银行贷款工作人员说跟以往一样正常排队
听说有二手房停贷?我打听了下…
第二,链家门店正在经手贷款业务的中介说,只是放款时间延长了
听说有二手房停贷?我打听了下…
所以理性来看,停贷这件事铺开了,得分城市、分银行类别来看
目前上海没有这样的消息
不过虽然没有停贷,但这半年来银行信贷收紧是真的
主要体现在资质审核和放款时间两方面
02
是的,放款周期又又延长了
我记得半年前的放款节奏,从申请到放款,差不多是一个半月
 
听说有二手房停贷?我打听了下…
如果走大中介加急通道的话,可以缩短到一个
3个月前,你问中介就变成了3个月;今晚我再问就变成了,4-6个月
同一套房,放款周期满打满算翻了5、6倍
这件事对市场来说,可以降低房源流通速度,为市场降温
但是具体到个人就需要重视了,对正在置换的房东来说,就可能面临违约
比如,我付了房东10w做定金,然后房东给自己看中的房子付了50万做定金
听说有二手房停贷?我打听了下…
这时候假设你原定3个月的放款周期被延长了,超出了他预估的付款周期,那这时候他就需要考量了,是跟下家违约,还是违你的约
按照现在普遍双倍赔付的约定,应该违你的约成本更低
所以在放款周期被拉长的情况下,买房人也特别注意买房“时差”这件事
各自规划好自己的下定、付首付时间,防止没必要的违约损失
那信贷收紧的另一方面,就是贷款资质审核更严格了
 
这点我们在之前的《最近在上海申请放贷要有多艰难有过介绍,最近买房的小伙伴可以对照起来
各家银行对贷款资质审核内容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都更细致更较真
听说有二手房停贷?我打听了下…
来源:链家中介
从收入证明、银行流水、购房资质,每一步规则虽然都跟以前一样
是执行起来,更加严格了,违规就是违规,就会被判别为贷款资质有问题
同时很重要一点,就是加强贷中贷后管理,这条的意思是就算是贷款已经放出去了,但是回过头来抽查如果发现有问题,还是会被抽贷
 
这个我们3月份的时候已经听了不少
03
为什么会这样
 
贷款额度收紧,让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了年初那两条红线
2020年的最后一天,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
设置了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设定上限
听说有二手房停贷?我打听了下…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我记得当时35家上市银行中,就有12家踩中红线
听说有二手房停贷?我打听了下…
听说有二手房停贷?我打听了下…
来源:中国证券报
所以,收紧额度,延长放款,是年初就可以预见的事
 
不过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像银行这样的单位,是有年中、年终这两个时间节点
比如年中这个节点,对银行来说,在自己的半年报里面需要披露接下来的贷款投向,联系今年年初才发布的两条红线,今年年中节点就是第一次“大考”
而且可以说个人住房贷款这块,很大部分都给了二手房

 

这也是为什么一定要赶在年中前收紧贷款

04
其实这背后是一套组合拳
贷款资质变严格–>放款时间变长–>部分停贷,其实这3件事不应该分开看

 

在做关联之前,我们可以问问自己

拉长贷款周期,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其实全盘来看,停贷对买方影响不大,顶多拿到房子的时间推迟一点,需要置换的房东可能影响大一些,但是如果规划好自己的购房周期影响也可控
影响最大的,是用杠杆最多的人,这里的杠杆还不是正常刚需客使用的杠杆,而是首付都用的杠杆的炒房客
成交周期拉长了,一买一卖一年就过去了,可是从贷款借的钱却不容易过去

 

所以拉长放款周期,背后存在一个真实意图,驱逐炒房客

另一方面,拉长贷款周期,甚至停贷二手房,这些都会让二手房客户,在漫长等待面前,增加考虑一手的机会

也就是说,一套房源流通时间拉长了,那单位时间流通的房子变少了,本质而言还是稳定楼市,让刚需有序进入,让杠杆客出门右拐

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两件事

第一,贝壳数据显示,6月72个重点城市中,28个城市房贷利率发生变化
听说有二手房停贷?我打听了下…
来源:贝壳研究院
其中24个城市首套房贷利率上浮,22个城市二套利率上浮;6月长三角区域购房首套、二套利率分别提高11、10个基点
全国市场来看,提高贷款利率,可以降温楼市
第二,再看全国22个城市集中供地,目前也已经告一段落
听说有二手房停贷?我打听了下…
来源:CRIC
停贷+集中供地,会有什么效果
 
一方面,冷却市场交易,另一方面,降低土地市场热度,从多个维度各个环节稳定楼市

 

这三件事放到一起,你可以看到,从入场资格、房源去化、土地市场,从进场的资金来源,到离场的投机变现,一套组合拳对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分工作业,这应该是房住不炒的一次精准兑现

这是一套非常精密的组合拳
 
另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效果,就是拉长交易周期后,肯定有二手房跑出流通渠道,当然也不会闲置,这样就会流入租赁市场,充实了租赁市场,也符合城市大力发展租赁的模式

 

总的来看,一套房源流通时间拉长了,那单位时间流通的房子变少了,本质而言还是稳定楼市,让刚需有序进入,让杠杆客出门右拐

 

最后
有一点,前面一直没说,停贷并不代表不放贷

 

后期额度有了还是会再次放贷,所以停贷只是拉长买房周期

那这过程中,我们购房者需要注意什么

置换客户最好拉长自己的购房周期,留足充裕时间让款项放下来,再根据这个时间走自己的置换周期

 

另一方面真正有购房需求的粉丝,需要抓紧时间,因为贷款难度在增加

这两拨人群会在如今的市场里深度博弈,希望都能够互惠共赢

 
以上为正文,来自巧克丽丽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7g30nyNGalpw7MLjqBYZmQ

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这是我们连续第 5 年对高考英语题源进行分析。

 

我们认为,2021 年的高考英语,是过去五年来变化最大的一届。

 

甚至,我们的结论可能有些刺眼:高考英语阅读,今年是在「开倒车」。

 

1

 

先说概要。

 

我们分析了截至 6 月 24 日已经公开发布的 6 套高考英语试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全国卷 1、浙江卷、3 月天津卷)。天津及浙江因实行两次英语高考,所以各有两套试卷。

 

北京、天津 6 月、新高考全国卷 2 以及上海卷的试题迄今没有官方发布,本文暂不做讨论。

 

我们在这 6 套试卷的 42 篇阅读(含任务型阅读、写作阅读和部分完形填空)中找到了 32 篇的原文出处,占到总数的 76%。

 

我们的分析来自三个角度:1. 类型;2. 时效性 3. 难度。

 

2

 

按照来源类型,我们对 32 篇有据可查的高考阅读文章做了分类:

 

很明显,外媒文章(外刊)依然是高考最主要的出题来源,占比近六成。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剩下的四成,包括原版书、个人/组织网站、政府文件、中国英语媒体。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值得注意的是,和我们去年的预测一致,外媒文章在高考阅读中的占比持续下降:

 

在持续 4 年走高后,外刊占比在 2020 年出现了显著下滑;

 

今年高考,外刊占比首次跌破 6 成: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但毕竟,外刊还是占了高考题源的半壁江山。而且我们发现了下述共性:

 

1. 登上高考的外刊文章,尽数取自于大报

 

换句话说,那些比较注重讲故事、聊八卦的小报(比如前两年高考中出现过的英国《镜报》《每日邮报》),在今年的高考中愈发难觅踪迹;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源自英国《镜报》(2019 年全国卷Ⅱ的语法填空)

 

而今年登上试卷的外刊文章,100%出自严肃媒体(也就是「大报」)。

 

并且,还是大报中的大报。

 

这里交代一下我们对大报的一个具体分类:按照内容和表达的由易到难,分为大众媒体(比如 BBC、CNN 等广播电视媒体)、精英媒体(比如《纽约时报》、路透社)和专业媒体(比如《科学美国人》《国家地理杂志》);

 

我们发现:高考「大报」中,出现最多是精英媒体,占比达到 68%,显著高于大众媒体(21%);专业刊物占比不高(11%)。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这个难度我们拿四六级来做个对照: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你看,高考的大报题源中,相对简单的大众媒体占比甚至低于四六级,显示高考阅读依旧青睐那些“话很硬、货很干”的严肃文章。

 

以下,我们列出今年高考外刊的上榜名单: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怎么样,从 Top 5 能看出些哪些特点?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首先,这家 NPR 你可能觉得陌生。

 

毕竟,我们平日挂嘴边的那些外刊里,ta 家基本上没什么存在感。

 

但人家可不仅仅是今年的高考“状元”。

 

前不久,我们对过于 5 年大学四级考试的 120 篇文章的题源进行梳理,发现同样惊人的排名: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是的,NPR 也是大学四级考试最常见的出题来源,没有之一。

 

这家面向全美的公共广播机构,报道客观持中、篇幅较短、措辞上严肃但又远比《纽约时报》们简单通俗——听上去确实对中等英语学习者各种友好。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很明显,这家媒体已经成为中国老师们最偏爱的出题来源。

 

而一直名声在外的《经济学人》,实则只在过去 5 年高考中,仅仅现身过两次(17年江苏卷和20年山东卷)。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另外与往年相比,美国媒体的存在感下降,其他英语国家高频登场。

 

比如并列榜单第一的《环球邮报》。这家枫叶国报纸人称「加拿大的纽约时报」,此前从未现身中国高考,这次一来就出现在两篇文章中: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VS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新高考全国卷 1 七选五   点击截图可以放大看哦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VS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3 月天津卷阅读 B 篇   点击截图可以放大看哦

 

还有《悉尼先驱晨报》(“澳洲的纽约时报”),也是首次上榜。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VS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全国乙卷阅读 B 篇   点击截图可以放大看哦

 

但尽管有这些变化,关于高考外刊,我们还是有这么几个基本判断:

 

1.  每年入选篇数虽有起伏,但这几家严肃媒体始终是高考常客:NPR、《纽约时报》、《卫报》……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2017-2021 高考外刊题源排名 Top 10

 

2. 比起四六级和考研,高考题源分布更加分散,不会出现认准某家媒体使劲“薅”的情况。甚至每年都出现新面孔、冷落一些老面孔,似乎是在有意识地避免题源套路被参透。

 

比如,去年失宠的《科学美国人》,今年再度回到高考舞台上;而连续两年都高频出现的《华盛顿邮报》,今年则远离了高考的视线。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科学美国人》:新高考全国卷 1 中的 

D 篇阅读+浙江卷 6 月阅读 C 篇

上下滑动图片可看全图

 

3. 整体而言,今年题源类型缺乏多样性。像是去年和前年分别表现亮眼的题源「新势力」——原版书和外国英语教学网站,今年都风光不再。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选自原版书的唯二两篇文章:全国甲卷七选五+天津卷 3 月阅读 D 篇

 

4. 本土英文媒体已经成为高考的「标配」。从2018年的《北京周报》,到去年国务院新闻办的疫情防控白皮书,再到今年的《中国日报》,过去这三年,每年都至少有一家国内英文媒体/机构会亮相高考,并且话题与中国相关。“讲好中国故事”的英语外宣理念似乎已经内嵌进高考。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总的说来,从题源类型看,今年的高考中规中矩,甚至有点缺乏亮点。

 

3

 

时效性方面,高考文章的时效性较往年呈现断崖式下降。

 

所谓时效性,就是看这篇高考文章最初是在什么时候发表出来的。这项指标可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考对话题「新鲜度」有多在意。

 

去年,在追溯到问世时间的 57 篇高考文章里,超过 20% 都是过去两年刚刚发表的文章;

 

而 2021 高考的 44 篇文章中(29 篇有明确的发布时间,15 篇没有,算作无时效性),只有不到 5%,即两篇,是过去两年刚刚发表的文章: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将近 96%的文章是发表于 2019 年以及 2019 年之前的文章: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今年时效性最强的文章出现在天津卷——并且今年“唯二”问世于最近两年的文章的都出自天津卷: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这篇今年 1 月 18 日才发表的文章,两个月不到就端上了 3 月天津卷的餐桌: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VS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点击截图可以放大看哦

 

而可考证年代最久远的文章(同样也是今年最难的文章)则是新高考全国卷 1 中的 D 篇阅读: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这篇文章源自 2005 年的《美国科学家》: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总的说来,和前几年猛追时效性的高考君相比(譬如 2017 年的江苏卷,把 5 月才问世的《经济学人》封面文章做进了试卷),今年的高考命题除了天津卷这种例外,似乎已经不再追求时效性。

 

高考,你不再追「新」了。

 

4

 

甚至,今年高考的难度,也在整体下降。

 

这个结论的提出,是基于衡量英文阅读难度的两个权威工具:FK ARI

 

FK (The 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 ),是美国军方、宾夕法尼亚等州普遍使用的阅读难度分级指数;

 

ARI(Automated Readability Index) ,则是用于衡量文章可读性的指数。美国很多地方用 ta 来评估英文读物能达到几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用 FK 和 ARI 测量今年的高考英语阅读,我们跑出来一些有意思的发现。

 

第一,六套试卷中,按照不同指数测算出的结果,难度最大的试卷分别指向浙江 6 月卷和覆盖省份最广的全国乙卷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上面这些ARI 数字是什么概念呢?可以看看这幅图: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图片来源:https://readable.com/blog/the-automated-readability-index/

 

看懂没:高考阅读略低于美国初中的难度,相当于《哈利波特》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迄今数年来上海卷都没有公布过完整的真题(网上流传的都是民间回忆贴),所以尽管据传是最难高考卷,却始终无法验证,实为遗憾。

 

第二,今年最难和最简单的文章都出自同一张试卷。

 

今年高考最难的文章,无论 ARI 还是 FK 指数,都指向同一篇——新高考全国卷 1 的 D 篇: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ARI 分数达到 14.2,意味着这篇文章的难度已经是美国教授才懂的学术文章水平。来自江苏、广东、山东、湖北、湖南、福建、河北这几个省份的考生,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们做到这篇阅读时的心情。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难归难,但高考作为一场选拔性考试,难度的基本面还是要保证的~

 

从 FK 指数来看,最容易看明白的文章同样来自新高考全国 1 卷: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VS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点击截图可以放大看哦

 

而如果依照 ARI 指数,本年度最简单的高考文章来自全国甲卷的阅读 C 篇,堪称幼儿园级(尽管这篇文章出自高大上的《纽约时报杂志》):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VS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点击截图可以放大看哦

 

但是(最后敲黑板的重点来了)——

 

无论采用哪个指标,今年高考的难度整体都在下降。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我们把上图的数据简单概括就是:除浙江 6 月卷难度持平,今年所有的高考试卷都比去年简单。

 

别忘了,这还是在去年受疫情影响、高考试卷难度普降的基础之上。

 

更直观点说就是:这两年的高考难度,是一降再降。

 

5

 

总之,对今年高考做题源分析,我们的深刻感受就是:

 

高考,正在出现趋势性改变。

 

从前几年的求新、求变、求难,到今年愈发放弃题源类型的多元、文章话题的新颖和选拔难度的拔高。

 

这不是个别文章、个别试卷的突变,而是整张试卷、多张命题的共同奔赴。

 

这样的变化曲线,我想过去几年的江苏考生,体会一定甚是深刻。

 

从 17 年读到《经济学人》的最新文章,19 年读《人类简史》,到去年难度普降、再到今年自主命题寿终正寝、并入更加简单的全国新高考 1 卷……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高考英语,正越来越回归过去的模式、话题和难度。

 

而这种回归,似乎也应扣着时代背景下英语地位的悄然改变:

 

英语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在下降;英语在主流观念中的重要性也在下降。

 

这样的改变,势必有其积极的一面,可以避免全社会对英语的过分狂热,同时也是 AI 技术、翻译软件等兴起后的必然;

 

但一点隐忧在于:如果这种重要性的下降仅仅是出于对自身国情的盲目自信、觉得学英语看世界的意义不再,那这种观念导向本身,比起一纸试卷的难易涨跌,更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

 

独家分析丨2021 高考英语题源:变化最大的一年,大到令人担心

感谢各位参与研究的小伙伴,以及你们的付出和熬夜:

 

曾琴  Mina  马三元  一颗牛轧糖  

阿锚  Amy  SL  東

 

版式:凤阙龙城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cJtcavg-5haq256g9jtXw

连涨111个月!美国房价飙升,99%的大城市都在涨!机构投资者疯狂涌入,在美华人叫苦:买房得靠抢…谁在掀起“购房热”?

版权:来源 证券时报(作者:陈霞昌 吴家明)、界面新闻、新华社、央视财经、智通财经网、北京头条

 

图/图虫

大西洋两岸的房价正在不断飙升!

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数据显示,美国5月成屋销售中位价同比上涨23.6%,创下新高。

欧洲央行本周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第四季度,整个欧元区的房价同比上涨5.8%,为2007年中以来最高涨幅。

价格创新高的背后,机构投资者正疯狂涌入,这让个人买房者叫苦不迭。

有在美华人惊呼:没想到现在在美国买房竟然还要靠抢!

究竟发生了什么?本轮“购房热”怎么形成的?

连涨111个月!美国房价飙升

当地时间6月22日,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公布了5月数据。

数据显示,5月美国成屋销售中位价达到35.03万美元新高,同比增长23.6%,全国每个地区的成屋销售价格都出现上涨。该同比涨幅也是1999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涨幅,也是自2012 年 3 月以来连续 111 个月同比增长。

连涨111个月!美国房价飙升,99%的大城市都在涨!机构投资者疯狂涌入,在美华人叫苦:买房得靠抢...谁在掀起“购房热”?

但与此同时,成屋销售量继续下降。美国5月季调后年化成屋销售为580万套,下跌0.9%,为连续第四个月下降。

其中,独户住宅(single-family home)销售量下降1%至508万套,跌至去年6月以来最低;多户住宅(multi-family homes)销量则没有变化。

截至5月底,美国房屋库存量为120万套,比去年5月下降20.6%,但比今年4月上涨7%。

谁在推动房价上涨?

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偏富裕的中产似乎依然是主力军

5月份,75万美元到100万美元区间的房屋销售量较去年同期上涨了178%,但总体上来看,美国成屋销售量已经连续四个月出现下滑,这一方面显示, 整个住房市场仍然存在明显的供不应求,但同时也意味着越来越高的房价已经将一些人挤出了市场

与此同时,因房屋供需不平衡,在抢房大战中,机构投资者正在压过其他买家。5月,首次购房者占总销量的31%,低于去年同期的34%;全现金销售占交易总额的23%,高于去年5月的17%。

周二,黑石宣布以60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一家拥有17000套房产的住房运营商,进一步进军房地产市场。

在美华人亲述:现在买房得靠抢

据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华人,他们表示,现在买房确实不容易。

生活在德州达拉斯的周女士在去年把旧房换成了新房。周女士说,因为孩子逐渐长大,她家从去年开始物色新房,但心仪的房子数次被其他买家出高价抢去,她最终也提高了预算购入一套新房。同样,她原有的旧房子出售也以比她预期高得多的价格卖出。如今,周女士计划再购入一套房子,避免现金在银行存放贬值。

“德州因为税率较低,对高收入人群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连马斯克都已经移居德州。虽然他不打算买房,但房价的上涨会持续很长时间。”周女士表示。

居外IQI集团上海公司经纪人lona Wang说,“今年一季度,我花了一个多月才帮一个买家抢到了一套美国奥斯汀的房子。”他说:“这位买家指定要奥斯汀的期房,因为买期房买家并不需要过去看房,我就一直在跟奥斯汀的各开发商联系。现在开发商每次只放出来几套房,然后会挑条件好的客户,比如之前已经买过这个开发商的房子的,或者是现金购房无需申请按揭的客户。最后,lona Wang的客户终于以48万美金抢到了一套原先报价35万美元的一套奥斯汀独立屋期房。”

从去年年底开始,在美国旧金山生活的华人张兴就开始为买房烦恼。回想起自己在美国买房的经历,他也没想到现在在美国买房竟然还要靠抢。

“我住在旧金山市伯克利,去年底开始看房,本来看中的一栋独栋别墅网上挂牌价139.5万美元(约合900万人民币),后来不断有人出价,甚至有人出到150万美元(约合970万人民币),结果业主要价155万美元(约合1000万人民币)。”当时,张兴很是烦恼,“这样的涨幅,对于一个工薪阶层是难以接受的。

在他看来,最近几个月美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是典型的卖方市场。“我在买到房子之前已经看了6套房子,而且也出了价,但基本每套房有10到20个投标是常态,最终的成交价都会比业主叫价高出10%以上。”张兴说,“我之前在伯克利看,结果那边的房子太抢手了,后来改去圣何塞看。”

“今年4月,折腾了很久终于买到自己心仪的房子。”张兴对记者展示了一套自己刚在美国圣何塞买到的房子。“业主当时开价98.8万美元(约合640万人民币),我已经叫价120万美元(约合780万人民币),结果还是有人继续叫价,没办法我只好继续出价,最终以135万美元(约合875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两个月过去了,我看周围正在出售的房源挂牌价都提高了不少。

为何掀起“购房热”?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联储超低利率政府高额新冠疫情补贴保持社交距离等疫情防控措施以及购房适龄人群增加等因素抬升购房需求,而同时房屋库存下滑、新房开工营建不足,由此导致的供应缺口是近期美国房价飙升的主要推手。

在美国,美联储不仅设置了超低利率,同时,在每月1200亿美元的购 债规模中还有400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对房地产 市场提供支撑。

不过对此,达拉斯联储主席卡普兰在近期的讲话中提出了质疑。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虽然表示美联储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但是从他的最新表态上来看,他仍认为通胀是暂时性的,并寄希望于房屋开建活动的恢复能够提高住房市场供应量,从而遏制房价快速上升

美国政府高额补贴进一步“点燃”民众购房热情。新冠疫情暴发后,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大规模经济纾困措施,其中失业救济金、家庭纾困金等的发放显著提高美国居民个人收入,提振了包括购房在内的家庭支出。

此外,疫情暴发以来,保持社交距离等防疫措施导致人口密度较低地区的房产需求上升。同时,居家远程办公大范围普及,人们对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增加,带动购房需求上升。

地产泡沫再现?

对于眼下房价的不断飙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表示,美国房地产市场可能正在形成泡沫。

美国银行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美国住房市场供需严重失衡,逐渐正常化将是漫长过程,预计高房价会持续一段时间。

不过,大部分经济学家不认为另一个房地产泡沫正在形成,他们指出,价格飙升主要是由供求失调造成的,而不是引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不良放贷行为。但快速上涨的价格可能加剧通胀。

欧洲多国同现购房热

在欧洲,多个国家房价同样在快速上升。

连涨111个月!美国房价飙升,99%的大城市都在涨!机构投资者疯狂涌入,在美华人叫苦:买房得靠抢...谁在掀起“购房热”?

周二,荷兰统计局也公布了5月房价数据。该国5月成屋销售价同比上涨12.9%,创2001年4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在阿姆斯特丹,今年第一季度的房价与2020年第四季度相比上涨3.8%,同比上涨1%。同一时期,租房价格受疫情影响下降。

与美国的情况一样,在房价上涨之时,荷兰的房屋销售量也在下降。5月,该国的住宅销售量为16126套,同比下降12.1%。

住房供应紧张、低利率、政府的新冠纾困措施以及取消对35岁以下首次购房者的转移税都成为荷兰房价持续上涨的主因。

荷兰政府此前计划在2030年前平均每年修建9万套新住宅,但今年恐无法实现。荷兰央行上周预测,该国今年的住宅价格将比去年平均上涨10%,涨势明年还将继续,涨幅为5.5%

欧洲央行本周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房价同比上涨5.8%,达到2007年中以来最大涨幅。德国、法国和荷兰贡献了欧元区约73%的涨幅。

在德国法国等房价涨幅大的国家,成屋销售价格上涨幅度也更大。报告指出,这种情况意味着2020年欧元区住宅投资萎缩影响了新房供应。各国2020年批准的新建住宅许可也出现收缩,进一步推动成屋销售价格上涨。

房地产数据分析服务商Real Capital Analytics还指出,2020年,对欧洲住宅市场的机构投资达到了历史新高,占总购买行为的近30%。2015年,该比例仅为10%。

为此,各国政府已然开始行动。

爱尔兰已经宣布向购买10套以上房产的人收取10%的印花税。另外,在德国,关于限制房租价格的话题也获得关注,匈牙利央行则在周二宣布加息,成为第一个进入加息周期的欧盟国家。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actz1Ot4Yfv7D3e1gQL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