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蚂蚁盛宴:那些戴面具的狂欢者

拆解蚂蚁盛宴:那些戴面具的狂欢者

悲喜

 

一年前,过度沉溺于酒精的张振新,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病死在英国伦敦的医院里。

 

他是债务规模高达700亿的“先锋系”的实际掌控者。他的猝逝,让人措手不及,也让旗下已经爆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雪上加霜。

 

这是一个标志型事件。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大跃进”结束了,留下遍地的狼藉。“先锋系”曾是这个风口上的代表,如今轰然倒塌,背后的万千投资人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许敏、安英、刘贻菊、韩家艳、李福维——我在“先锋系”受害者群体中发现了这几个名字。他们只是中国最普通的家庭妇女,其中李福维已经六十多岁了。通过“先锋系”旗下网信平台,他们各自拿出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家庭积蓄进行投资。平台爆雷之后,他们比谁都慌。

 

通过“先锋系”进行融资的企业非常多。按照平台上的线索,这几个人摸清了自己那部分资金的最终流向——位于河南郑州的一家房地产企业:美景集团及其相关公司。

 

他们尝试以“民间借贷纠纷”的名义向法院起诉这些公司,希望追回自己的钱。但郑州当地的法院驳回了他们的诉求,理由是相关公司涉嫌违反金融管理秩序,但并不属于民事诉讼的范畴。

 

他们在前不久收到法院的反馈。这些苦于如何挽回损失的家庭妇女,并没有什么积极有效的门路。他们至今仍处在惶恐与煎熬之中。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那个通过“先锋系”网贷平台拿到钱的地产公司,将在马云的蚂蚁集团上市盛宴中,大赚一笔。

 

河南美景集团,在整个地产行业中并不出众,只在河南当地小有名气。它曾与万科建立紧密合作,成为万科进入河南市场的跳板。在近两年的市场整合大潮中,也有出售项目给融创的套现举动。

 

美景集团的老板叫王小兴,这个在郑州市委大院长大的女人,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一家香港公司赚到第一桶金,转而回到河南进入房地产业,还跨界了航空、葡萄酒等多元业务。几年前,对美国穆尼航空的收购,是她最高光的时刻,这是中国民企第一次成功并购美国飞机制造企业。2016年,她在朋友圈晒出了旗下公司推出的首款飞机,那是她的情人节礼物。

 

同在2016年,马云为蚂蚁集团引入第一批战略投资者,王小兴通过旗下两家影子公司,悄无声息地进入了蚂蚁的股东层。中国本土最具背景的投行——中金公司,通过旗下的私募平台,为这些影子公司投资蚂蚁搭建了路径。

 

随着蚂蚁集团即将上市,这些早期的投资者即将迎来丰厚的回报。这是一个估值达到2.1万亿的超级大蛋糕,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IPO。它的受益者包括以马云为代表的蚂蚁集团原始股东和管理层,以社保基金、中投公司以及各大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投资机构,以及马云朋友圈里庞大的江浙沪企业家群体。

 

但更多的得利者,其实潜藏于蚂蚁股东阵营那一批私募基金中,层层穿透下去,可以看到背后那群庞杂繁复的合伙人。其中有不少的投资者,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通过家人或者看似毫无关联的马甲公司进行代持。他们是蚂蚁上市盛宴中,戴着面具跳舞的人。

 

上文提到的河南地产商人王小兴,就是这些低调的狂欢者的代表。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小兴的背后,可能还有一个更庞大的互联网金融受害群体。他们也像蚂蚁一样,辛勤劳动了大半辈子,存到一笔小小的积蓄,渴望一个富足而体面的生活,但终究没有走出被收割的怪圈。

 

蚂蚁和大象,可能并不在一个维度。这个世界的悲喜,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相通。

 

盛宴

 

“先锋系”可能有很多,而蚂蚁金服只有一个。

 

当金融有了互联网与科技的翅膀,陈旧的格局被撞得稀碎。影子银行抢了银行的生意,但并没有受到更多的约束,而行业中偶尔爆出的雷,则让整个社会在承担代价。

 

即便如此,马云可能还觉得,有些东西制约了创新的脚步,他在前不久的中国四十人论坛上,重新定义了风险,他对要不要控制杠杆率提出疑问,还说巴塞尔协议是一个老年人俱乐部。

 

顺便提一句,这个中国四十人论坛(CF40)的理事会单位,也是蚂蚁集团的战略股东之一。由此,马云得以和国内最顶尖的经济学家平起平坐,发表他的“非专业人士的专业观点”。

 

拆解蚂蚁盛宴:那些戴面具的狂欢者

 

马云曾有一句非常著名的狠话,“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他确实做到了。背靠阿里的蚂蚁集团,在成长过程中越发清新脱俗,它在被资本追逐的过程中一路狂奔,估值不断推高,最终成为市场中最大的那只独角兽。上市之后,这一家公司的市值,将占到整个科创板容量的40%,超过主板那些大型国有银行的市值,甚至一举超越茅台。

 

这注定成为今年以来,甚至未来十年以内,最为宏大的一场资本盛宴。

 

而宴会的主人,当然是马云。虽然他已经从阿里退休,也不参与蚂蚁的实际经营。但凭借股东结构里,几个主要股东(杭州君澳、杭州君瀚)的合伙协议安排,他仍是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者,也将凭借此次上市,增加千亿规模的个人财富,进一步巩固其在首富榜的位置。

 

6年前,马云在阿里巴巴上市的前夕,在没有取得大股东软银和雅虎同意的情况下,将蚂蚁分拆。这在当时一度备受争议。

 

电子支付是一个特许领域,一直以来受制于牌照监管。VIE结构下,这些牌照有被外资控制的风险。马云宁可承受商业诚信上的指责,也不愿去挑战监管的底线。当然,或许也有一定的私心作祟——主打金融科技创新的蚂蚁,在当时是一个未来可期的婴儿,它在资本市场有着比阿里更大的成长潜力。

 

最终,马云用后续补偿行动安抚住了软银与雅虎。而分拆出来的蚂蚁金服,也确实没有让人失望,它迎来一个极其迅猛的发展期。从2015年开始,马云为蚂蚁筹划了好几轮的融资安排,引入了包括社保基金、中投、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中金旗下私募基金、云锋旗下私募基金等多个战略投资者。

 

与其说是引入战投,不如说是马云发出的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的邀请函。

 

尤其是社保基金与中投公司的进入,让蚂蚁不再仅仅是一个创业公司。社保基金是全中国人民的养老金,而中投管理的是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他们的介入,无疑是把创业之初的蚂蚁,早早地绑在了国家利益的战车上。

 

战车的前方,一系列障碍都主动地退散了。从首次递交上市申请,到成功过会同意发行,蚂蚁只用了不到30天,速度快得让人嫉妒。即便蚂蚁通过旗下支付宝去销售IPO的战略配售基金,这种明显存在利益冲突的争议行为,好像也并没有在它的上市路途中泛起多大波澜。

 

这注定是一场不能输也不可能输的游戏。

 

没有什么游戏是不能输的,如果有的话,那门票必定掌握在那些有实力、有背景的真正的玩家手里。蚂蚁早期的投资者,都是马云“邀请”进来的,进入越早,获利空间越大。分析这些投资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出马云在资本世界的独特谱系。

 

为了便于分析,我把这些战略股东重新排了序,并用不同的色块加以区分。

 

拆解蚂蚁盛宴:那些戴面具的狂欢者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那支叫北京京管投资中心的私募,虽然它的GP上海天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极力隐藏了自己的背景。但还是很容易调查出,这支私募真正的管理人:博裕资本。

 

由此,股东阵营变得非常清晰明了。除去那些肉眼可见的东西,重点应该关注这四大阵营——中金系,博裕系,春华系和云锋系。这些平台作为私募基金管理者,各自承担了为幕后投资人搭建投资架构的任务,当然,随着蚂蚁的上市成功,他们自己也可以分一杯羹。

 

没有哪一张邀请函是无意义的,这其中大有学问。甚至可以看出马云的一丝微妙心机,比如引入央视做股东。比起在央视投几百万几千万的广告,这种“你来当我股东,我让你赚几十亿”的互惠模式,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赴一场资本盛宴,有着利益分配的先后次序。企业内部合伙人、早期投资者、后期跟投者、期权分享者、IPO打新者、后期接盘者,大概可以分别对应为吃肉、啃骨头、喝汤、舔一下碗、闻一个味儿,最后赴会的人,什么都没捞着还要给他们洗盘子。

 

市场的过度追捧导致了市值的畸高,也让早期进入的吃肉者喜不自禁,蚂蚁总部更是一片欢腾,到处弥漫着财务自由的空气,之江楼市应声而涨。归根到底,蚂蚁金服只有一个。错过这个,很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影子

 

你一定不认识黄蓉萍。

 

由中金旗下公司负责管理的置付(上海)投资中心,是蚂蚁的第五大股东。黄蓉萍是这支私募引入的第一个自然人LP。随着蚂蚁的上市,这种早期的股份散发出浓郁的幽香,将为这位黄女士带来数亿元的收益。

 

黄蓉萍是肖风的夫人。作为博时基金的创始者,肖风在这家资格最老的公募基金的管理岗位上工作了13年。离开博时后,他担任了万向集团的副董事长,负责万向的金融板块。他还兼任了浙商基金的董事长。在职业生涯的早期,肖风在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以及深圳市证券管理办公室都担任过重要角色,他是金融界的资深元老。肖风目前的兴趣在区块链,从公募大佬到币圈教父,华丽转身之后,与马云多有交集。

 

拆解蚂蚁盛宴:那些戴面具的狂欢者

 

肖风自己并没有出现在蚂蚁股东名单里。我其实并不理解,大佬在忌讳什么。但这并不妨碍肖风加入到马云的派对,尽管戴着面具。

 

在蚂蚁的背后,像这样的影子股东,实在太多了。

 

胡祖六的春华资本,在股权上其实是他的妹妹胡元满所持有。所以,即便春华资本旗下多支基金战略投资了蚂蚁,但胡祖六照样做着蚂蚁集团的“独立董事”,一点都没有违和感。

 

胡祖六曾是马云的恩人。马云最早的伯乐其实并非软银,尽管他不断重复着如何用6分钟说服孙正义的励志故事。马云获得的最初的投资,其实是1999年,来自高盛。那笔400万美元的资金帮助马云度过了起步的艰难期。胡祖六当时是高盛亚洲的负责人。

 

著名演员赵薇,也没有直接投资蚂蚁,但是她的母亲魏启颖是云锋旗下基金的合伙人,蚂蚁上市后,魏启颖的收益可能接近10位数。几年前,借助明天系的资金支持,赵薇、黄有龙夫妇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最终在万家文化的并购中摔了跟头,证监会对赵薇、黄有龙处以禁入证券市场五年的处罚。

 

这个处罚并没有结束,但似乎并不妨碍赵薇从证券市场赚到钱。在监管的眼皮子底下反复横跳,你又能如之奈何?

 

刘广霞是朱保国的妻子,王育莲是虞锋的母亲,张真是张幼才的女儿,沈军燕是沈国军的妹妹,江伟强是江南春的父亲……分析蚂蚁背后的股东,犹如调查这些名流的家谱,真是一种别样的收获。

 

马云喜欢功夫。他曾出钱拍了一部叫《功守道》的微电影,影片中,他与国内外最顶尖的功夫巨星过招,丝毫不落下风。李连杰就是交手的对象之一。马云毫不掩饰自己对太极文化的推崇,他与李连杰合作成立了一家名叫太极禅的文化推广公司。

 

李连杰自己并没有参与对蚂蚁的投资。但是云锋旗下多支基金都有一个合伙人:天津佳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通过种种隐秘的关联指向了李连杰的老婆利智。

 

马云喜欢画画。几年前,马云曾和油画大师曾梵志合作了一幅《桃花源》,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这幅画以130万港元的价格起拍,最终以4220万港元的天价成交。就在前不久,马云在武汉参加活动时,还在阎志旗下的艺术书店画了一幅画,名为《为武汉而作》,曾梵志也在现场。

 

曾梵志并没有直接投资蚂蚁。但是在云锋投资蚂蚁的合伙人中,有一个叫何利军的人。他是曾梵志早期在湖北美术学院的同学,与曾梵志合伙开了多家公司。

 

马云还喜欢喝酒,只喝茅台。

 

如今已经落马的袁仁国,十年前曾在北京成立了一个“茅台会”,还经营有一个高端奢华的会所,出入皆是名流。在八项规定之后,这个会所关门大吉,但“茅台会”仍低调存在。马云一度成为“茅台会”的副会长。

 

拆解蚂蚁盛宴:那些戴面具的狂欢者

 

在云锋旗下基金的LP中,有一家公司叫西藏鸿德世纪投资有限公司,正是“茅台会”的代表。穿透这家公司,通过种种关联指向了“茅台会”背后真正的话事人:北京昭德。

 

在蚂蚁上市的前夕,云锋基金还成立了一支新的私募:上海云锋锐持投资中心。北京昭德出资1.5亿成为最大的那个LP。目前这支私募还没有什么动作。但无论如何,它绝对不会是这一场资本盛宴的旁观者。

 

流变

 

接着奏乐,接着舞。

 

需要声明一点的是,以上对于蚂蚁股东的背景分析,都是基于境内已有的公开材料,并没有什么内幕。在那份庞大的名册中,我写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而蚂蚁在境外其实也有规模不小的战略股东,他们在2018年进入蚂蚁,随着蚂蚁即将在H股同步上市,他们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丰收季节。

 

而这些外资股东,其背后的架构基本都设在维京群岛等离岸天堂里,现有的工具很难穿透。蚂蚁在港交所的披露也算不上详尽。但总体而言,囊括了境外最顶级的投资机构,以及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港岛大拿。

 

以往,中国的公司到境外上市,都要看投资者的脸色,这一次,难得硬气了一回。在分配外资股的时候,连姿态都变了。甚至都不设招股区间价,就以固定价格招股,这是绝对的自信——我给你,你才能要,你不要抢啊。

 

在中国,每一场盛宴的背后,都有着资本与权力格局的流变。从灯火初上到杯盘狼藉,从觥筹交错到茫然四顾,从繁华到离散,从飞扬到落幕,映射出一个时代的背影。

 

梳理这场盛宴的赴会者,也可顺便提一提缺席者,很有意思。

 

过去几年,中国对几家积累了庞大风险的金控集团进行了处置,明天系、安邦系、华信、海航等等。抛开华信与海航不提,时间倒退三四年,以蚂蚁这个规模的盛会,安邦系与明天系是绝对不可能缺席的。尤其是明天系,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金融帝国,它的渗透能力超乎你的想象。

 

但世事如烟。再高的大楼,也可能倾倒于顷刻。

 

在胡祖六春华资本管理的春华景诚和春华兴安两支私募中,还残存着安邦的痕迹。早期,两支私募的LP分别为安邦旗下的和谐健康与安邦人寿,但在近期,这些名字均消失了,代之以“大家保险”。尽管名字换了,但仍然可以分享早期进入蚂蚁所带来的投资收益。相信这些收益,也将很大程度上缓和安邦的流动性风险。

 

与安邦的改头换面、重新登场不同,明天系则是彻底退出了舞台。

 

今年7月,明天系旗下主要的几大持牌金融机构,均被接管。包括天安财险、华夏人寿、天安人寿、易安财险、新时代信托、新华信托、新时代证券、国盛证券、国盛期货。而在此前,包商银行申请破产,中江信托、恒泰证券被转让。其实华夏人寿本来也在转让之列,但工作组一直不放行,苦了那个等候的贵州首富和那家支付了70亿定金的上市公司。

 

但明天系的触手实在太多了。古语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在梳理蚂蚁股东的过程中,我有意外发现:隶属博裕系的北京京管投资中心,有一个LP是一支叫宏瓴思齐的私募。这支私募背后的出资人,正是明天系的关联公司。

 

此外,另一支上海背景的私募——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二期(壹),其基金管理人上海金浦有一个小股东叫西安盛和,层层穿透之后,也指向了明天系的关联公司。

 

但这两家公司与明天系产生关联,很可能只是一个来不及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且规模不算大,已经翻不起多少风浪。在蚂蚁盛宴的灰暗角落,成为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注脚。

 

明天系退去了,但它对中国金融系统的影响还在。而且,这种流毒必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它的本质是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通过控制的金融机构,操持多个台前的木偶,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完成资产腾挪并炒作股价赚钱。它持有的牌照实在太多了,你只要身处这个市场,就很难避开它。

 

此前,马云与明天系也有不少交集。与马云关系甚好的赵薇黄有龙夫妇,就一度成为了明天系的木偶。赵薇夫妇曾经参与到阿里影业的借壳上市,赚了不少钱。此外,黄有龙与马云还都是云锋金融的股东。

 

拆解蚂蚁盛宴:那些戴面具的狂欢者

 

有阿里参股的众安保险,因为“三马同槽”而知名,马云、马化腾和马明哲都参与其中,这家公司的操盘者是知名的资本大鳄欧亚平。而众安保险最小的那个创始股东,青岛惠丽君贸易有限公司,其实也是一个明天系公司。

 

马云的亲密伙伴虞锋,曾参与到一支叫凤凰财智的私募基金中,这支基金的管理者是一个叫杜力的八零后年轻人,他是内地资本市场最新冒出来的神秘玩家,短时间内就掌控了达意隆、国盛金控等多家上市公司。这个杜力也是明天系的门徒。

 

改变一家公司很容易,但要改变一个模式却很难。尤其是在一个尚不完备的市场,这种模式在野蛮逐利方面还有着很强的表现空间。作为首富的马云,身处一个资本交汇的繁华路口,有很多事情,他想避也避不了。

 

怪圈

 

我又想起了阿里健康(0241.HK)一些尘封的故事。

 

七年前,阿里与京东为了中国第一块第三方网上药品交易牌照,争得头破血流。那时网上药品交易量已经超过4亿,但药监对这个领域的态度非常谨慎。如果监管不好,可能导致假药横行,危害百姓健康。随着医改的持续深化,以及网上售药规模的快速提升,在不可逆转的趋势下,监管的口子才有所松动。

 

然而到2013年底,第一块试点的牌照,却发给了河北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医药公司——河北慧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当时得知消息的马云和刘强东都傻眼了,赶快叫人去调查这家公司的底细。

 

这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叫陈文欣,并不是什么医药领域的知名人物,他最主要的精力是经营深圳的一家高尔夫练习场。而这家公司所经营的医药平台,与一家香港的上市公司中信21世纪,紧密关联。陈文欣是当时中信21主要股东陈晓颖的弟弟。尽管中信21背靠中信的强大背景,但当时的业务量很小,市值也不高。

 

最终,马云抢先了一步,他仅用10亿港元的价格,就收购了大股东的大部分股权,控股了这家上市公司,公司也改名为如今的阿里健康。

 

但马云收购了之后才发现,那家河北的公司,其实并不在上市公司的范畴。马云又与这个陈文欣重新签了协议,把那家持有牌照的河北公司纳入上市公司。但这明显违反了港交所的《收购守则》。港交所最在意的,是你的并购有没有做到对全部的股东公平同等地对待。阿里收购大股东的亲属持有的资产,显然对其他小股东并不公平。最终香港证监会对这笔交易做了通报和处罚。

 

但阿里的回应也很有意思。阿里并购之后,上市公司的股价涨了5倍,“没有股东受到了不公平影响”。

 

这笔交易,恰好发生阿里巴巴美国上市的前夕。它的意义被放大了。它被看作是马云向某些背景深厚的家族的示好,这让阿里在国际资本市场饱受质疑。但阿里相关人士则不断强调:这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行为。

 

这可能是一句实话。在中国,有很多领域是避不开的。如果那家河北的公司没有持有那么稀缺的牌照,马云估计对那家上市公司也没有丝毫的兴趣。

 

阿里入主以来,阿里健康的股价已经爆涨了40倍,从一个仙股,成长为市值达到2700亿的医药健康龙头股票。当年的大股东陈晓颖,其实并没有完全的退出,她仍持有阿里健康5.78%的份额,目前这部分股权的市值已经高达150亿。

 

10亿与150亿,你说,什么才叫真正的“示好”?

 

从这个角度,去看蚂蚁早期被资本追逐的狂热盛景,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有着超过7亿的庞大用户基数的阿里与蚂蚁,在任何涉足的领域,都具备强大的侵略性和成长性,而资本最喜欢这一点,这意味着强大的获利空间。那些想要在蚂蚁分一杯羹的各路资本,其中有很多,可能不会给马云拒绝他们的机会。

 

这次的蚂蚁,与六年前的阿里的境遇,已经完全不同。那一次,马云需要对早期投资自己的软银和雅虎做一个交待。而这一次,登陆的是A股与H股,跟那些强势的外资股东们已经关系不大了,这是完全属于马云和他的朋友们的狂欢,也更容易,向支持自己的人发钱。

 

在刚经历一场大疫,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时候,这个东方的狂欢派对,尤为扎眼。

 

“蚂蚁”,一个很特别的意象。它数量庞大,就像一个产品背后庞大的人口基数。它团结互助,一个分工明确的蚁群,可以短时间建构一个庞大精密的地下工程。它勤劳忙碌,但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它自己,而是负责给群体中的少数输送给养。它又极其低微,与其他物种比起来,蚂蚁就像一个二维生物:消灭你,与你何干?

拆解蚂蚁盛宴:那些戴面具的狂欢者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o2u4Rkry1OiBo3Xj0-EQg

蚂蚁约谈以前,神秘人士早已定调

蚂蚁约谈以前,神秘人士早已定调
作者:周矍铄
来源:金融时报

 

 

我不想把今天的约谈过程解读为居高临下式的说教。
可以想象,杰克马出面,四部门来的是什么层面领导?
应该是四位一把手。
我更倾向于这么去揣测:
“老马啊,现在IPO完成了,马上就要上市了。我们已经表达了诚意,希望你也能兑现之前的承诺——将蚂蚁纳入监管体系,接受监管指导。这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的义务。我们不希望再听到外滩那样的发言了。”
“各位领导请放心,我那天就是开个玩笑……”
在今天约谈发生前,此事已有端倪。
一位署名“周矍铄”的大佬在《金融时报》发表《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与监管》。
文章肯定了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提到了由此产生的问题和风险。最后提出,要加快建立我国大型互联网企业有效的监管框架。
最有趣的是,作者“周矍铄”应为笔名。“矍铄”出自《后汉书》,用来形容老年人很有精神的样子。
我就姑且将它翻译为“周老”吧!仔细想想,监管老领导里面,敢自称“周老”的人可真是不多呢。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以下是周老发表的全文:
近年来,我国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推动支付、信贷、征信、资产管理等行业发生显著变化。在充分肯定大型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服务的优势和积极影响的同时,应全面、深入认识可能产生的风险,有针对性地拟定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监管,确保金融稳定和安全。
一、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年来,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科技公司成长迅速,并不断向金融领域渗透发展,利用其长期服务积累的客户数据和新兴的大数据处理技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金融服务生态,特别是在一些小额、零售行业,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如在电子支付领域,推动我国支付服务深刻变革。今年二季度,我国电子支付业务中,非银支付机构电子支付业务笔数是商业银行的3.52倍。在信贷领域,大型互联网企业积极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促进服务重心不断下沉,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提升。蚂蚁小贷“花呗”的用户量超过1亿元,其中约50%分布在三线以下城市。在征信服务领域,大型互联网企业开创了以线上数据为基础的信用评价和征信业务。如蚂蚁科技为我国超过3亿“信用白户”建立了数字信用记录,开展线上实时风控。在资产管理领域,大型互联网企业以良好的线上体验,有效提升用户黏度,有力推动网络资产和财富管理业务。截至今年二季度,天弘基金余额宝规模达1.22万亿元,个人持有比例99.99%。理财通客户数量突破1.5亿,管理资金保有量达9000亿元。
总体而言,大型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服务业,对推动我国金融业在部分领域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扩大服务范围,拓展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推动普惠金融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要认识到,大型互联网企业广泛深入地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也在深刻地改变金融业,并可能产生一些与过去我们所熟知的传统金融业截然不同的风险和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剖析并妥善应对。
二、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带来的问题和风险
大型互联网公司进入金融领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金融业的本质特征,金融业传统上面临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期限和币种错配风险,以及一些总量和结构性问题都继续存在,短期内也看不出有实质性改变。但大型互联网公司进入金融领域产生了一些新的风险和问题。
一是垄断和不公平竞争。首先,大型互联网企业凭借技术优势掌握大量数据,辅以互联网技术的外部性特征,容易形成市场主导地位。大型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不但使其原有业务市场主导地位得以巩固,更使其新开设的金融业务更容易获得数据、信息和客户资源,迅速获得竞争优势。其次,上述竞争优势可使得大型互联网企业在资源配置中权力过度集中,并逐步强化为市场垄断。大型互联网企业可大量“烧钱”,从抢流量、抢客户入手占领市场,利用直接补贴或交叉补贴,先使自己成为“赢者”,再兼并其他竞争者,造成“赢者通吃”的局面。第三,大型互联网企业还可能导致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传统措施失效。过去应对市场权力过度集中的有效做法是放松市场准入,但现在一旦放松某一领域的准入门槛,允许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他们可能迅速抢占市场,挤垮竞争对手。
二是产品和业务边界模糊。金融服务必须满足特定资质要求,坚持持牌经营原则,严格准入和业务监督管理。若大型互联网企业大量开展金融业务,但却宣称自己是科技公司,不仅是逃避监管,更容易无序扩张,造成风险隐患,不利于公平竞争,也不利于消费者保护。不仅如此,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其持有的一些金融机构从个体看其业务范围、地域限制等都有明确规定,但往往凭借技术和网络平台模糊其边界,突破地域和业务范围限制。例如,有大型互联网企业旗下的小贷公司不仅从事网络信贷甚至信用卡业务,还突破地域限制,通过支付平台将客户拓展到全国。
此外,大型互联网企业往往同时提供多种类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业务在传统框架下往往边界较为清晰,相互之间设有“防火墙”,监管要求相对明确,但大型互联网企业的介入和技术的运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一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结构、功能和性质,造成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边界模糊、性质易混淆,为监管套利提供了可能。例如,大型互联网企业提供期限转换、信用转换等金融服务,但并不需要满足银行面临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率、信息披露等监管要求。特别是大型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业务规模大、复杂性度高,投资者和监管部门难以准确了解其风险状况,使得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相关问题更加突出,不利于金融风险防范和投资者保护。比如,银行受到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的支持,这会助长大型互联网企业集团内非银机构利用这一制度安排,增加冒险行为。
三是信息技术可控性、稳定性风险。大型互联网企业使用前沿信息技术往往给监管机构风险识别、监测与处置造成困难。首先,监管机构难以识别高科技“黑箱”及其隐含的风险。例如,区块链网络通常由多个节点共同维护,一旦技术问题或服务中断导致交易失败和经济损失,其责任主体难以确定。其次,监测滞后将影响风险处置的及时性。金融数据通常面临多系统、多环节留存,导致数据流转追踪难、控制难,数据确权与可信销毁更加困难。即使隐私保护法律法规相对完善,这类活动依然难以被监管机构有效监测、及时预警,只有在信息泄漏导致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发生后才做处置,对金融消费者财产安全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再次,大型互联网企业采用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网络协同的业务模式,增加了风险处置的困难。大型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平台模式为大量长尾用户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涉及对公众资金的快速大范围转移、隐蔽性聚合和不透明管理。尤其是,大数据模型尚存在理论基础不完善、稳健性较差等问题,一旦发生失误,触发金融风险,或进一步增加风险处置难度。
四是数据泄露与侵权风险。大型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意味着消费者各种金融和非金融信息的集中采集和暴露。大型互联网企业不仅掌握消费者的社交、购物、网页浏览信息,而且还掌握其账户、支付、存取款、金融资产持有和交易信息,甚至还可通过面部识别、健康监测等将这些信息与其生物信息紧密关联。一旦保管不当或遭受网络攻击造成数据泄露,稍加分析便可获得客户精准画像,导致大量客户隐私泄露,进而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身安全隐患。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易导致“算法歧视”,严重损害特殊群体利益。相较于传统歧视行为,算法歧视更难约束。其一,算法歧视维度多元。传统歧视行为通常依据性别、学历等显著外在特征,但算法能挖掘更深层次的隐形特征作为依据。其二,算法歧视形式隐蔽。基于种族、性别、民族等特征的歧视行为被法律禁止,但自动化决策可利用“算法的不可解释性”规避职责,在不触犯现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尤其是当某一个大型互联网企业拥有涉及数亿消费者天量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即使从个体和逐笔看,其数据来源和使用均获得了消费者授权,但从总体看,可能存在“合成的谬误”,这些数据在总体上具有公共品性质,其管理、运用并非单一消费者授权就能解决其合法性问题。
五是系统性风险。首先,大型互联网企业“大而不能倒”。蚂蚁集团个人用户超10亿,机构用户超8000万家,数字支付交易规模118万亿,其上市市值可能创历史记录。一旦出现风险暴露,将引发严重的风险传染。其次,大型互联网企业服务群体数量庞大,服务对象常常是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到的长尾人群。这类客户通常缺乏较为专业的金融知识与投资决策能力,从众心理严重,当市场出现大的波动或者市场状况发生逆转时,容易出现群体非理性行为,长尾风险可能迅速扩散,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后,大型互联网企业集团内跨行业、跨领域金融产品相互交错,关联性强,顺周期性更显著,其风险隐蔽性与破坏性会更严重。不仅如此,由于大型互联网企业网络覆盖面宽,经营模式、算法趋同,金融风险传染将更为快速,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三、加快建立我国大型互联网企业有效的监管框架
我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利用科技红利,近年来不断涉足金融领域,对现有金融监管框架形成严峻挑战。加快建设和完善大型互联网企业监管框架,已迫在眉睫。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监管制度体系。一是明确监督管理原则,立足金融消费者保护、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确保金融稳定安全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建立健全有效监管框架。二是完善相关技术和业务标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制定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标准和风险规则,发挥标准规则、检测认证作用,推动大型互联网企业在技术及其业务运用上有序合规发展。三是加强监管协调,推动监管机构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提高监管政策在制定和执行等各个层面的协调。四是加强行业自律,推行基础设施建设、统计监测、信息披露、标准规则、投资者保护等工作,引导从业机构合规审慎经营。五是鼓励竞争,维护公平市场环境。
第二,严格市场准入,全面推行功能监管。坚持金融持牌经营原则,严格做好市场准入管理。功能监管采取穿透式监管,根据金融科技业务特征,按照相关业务类别进行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避免监管空白。坚持监管一致性原则,即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只要从事相同的金融业务,就要接受同样的监管,以维护公平竞争、防止监管套利。通过立法、制定补充细则等手段,延伸和扩充现有监管法规体系。无论是将大型互联网企业纳入到已有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系,还是根据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和监管制度,都应遵循和坚持一致性原则,实行功能监管。
第三,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在平衡个人信息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数据管理,防止数据垄断。在不影响国家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制定金融科技行业数据标准,推动数据标准的统一、提升数据的机器可读性。加强消费者保护,完善个人数据采集、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规则。进一步明确大型互联网企业所持有巨量消费者数据的法律属性和财产权利边界,确保数据生产要素公平合理优化配置,防止数据垄断并藉此获得超额利润。在严控数据滥用风险的同时,兼顾数据开放,推动数据共享,包括推动金融机构脱敏数据的共享,以及政府公共数据与私人部门数据间的共享。此外,在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时,充分考虑大数据及其处理要求,并作为金融业和金融科技的重要基础设施予以规划和发展。
第四,发展监管科技,提升风险识别、防范与处置能力。监管部门要大力发展监管科技。如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自动化处理金融数据,及时掌握金融运行情况;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技术等,提升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及风险识别能力;系统地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即时、动态监管和全方位监管。做好压力测试和模拟操作,全面提升在线风险控制、处置和修复能力,即时控制网络相关金融风险跨时、跨机构和跨区域传染。
第五,强化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科技巨头进入到金融科技领域并发展成为“大而不能倒”的系统重要性大型互联网企业巨头,应明确其金融企业属性,应将其纳入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框架。一方面,来源于金融业务经营收入超过一定比例的,对其整体按金融控股公司相关规则进行宏观审慎管理,对所有金融业务进行严格穿透式监管。另一方面,建立一套适用于监管大型互联网企业巨头的微观和宏观审慎监管指标体系,在与当前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相应审慎监管标准总体一致的前提下,强化对大型互联网企业巨头的技术安全等其他附加监管要求。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4kLTUeNcVw4Hf0odcAUNA

突发!四部门约谈马云,不可言说太细

突发!四部门约谈马云,不可言说太细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改1978
(ID:gaigegc1978)

 

 

今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突发!四部门约谈马云,不可言说太细

最近,有点发福的马云说了很多“破格”的话,在金融圈捅了“马蜂窝”。

他炮轰传统银行是“当铺思想”;嘲讽巴塞尔协议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扼杀创新;指出中国金融问题不是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

马云是10月24日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说这些话的,当时被很多人力挺,也被大量传播,外界认为那个敢于开炮的马云又回来了。

不过,舆论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后来,陆续有官方监管机构和官方媒体站出来批评马云,有些指名道姓,有些比较含蓄。

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要避免金融科技成为非法套利的手段

邹加怡表示,要建立、遵循相应的市场规则,防止金融科技诱导过度金融消费,防止金融科技成为规避监管、非法套利的手段,防止金融科技助长“赢者通吃”的垄断。

邹加怡指出,金融科技并没有改变依靠信用、使用杠杆的金融本质,在提升服务效率、增强金融可及性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金融安全的挑战。

“面对疫情冲击,《巴赛尔协议III》实施期限适度放宽,各国金融监管容忍度适当提高,对维护金融稳定和推动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邹加怡表示,放松监管必须审慎有度。随着疫苗研发取得突破,明年全球经济可能加快复苏,金融领域容易出现自我循环、放大杠杆、积累泡沫的情况,需要适时调整金融监管政策。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一些年轻人过多地靠借债过度消费、奢侈消费

周小川表示,往远看,中国的储蓄率还会进一步地变化,就是在“双循环”特别是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战略情况下,内循环将会更加畅通。

周小川提醒称,他还密切观察到中国年轻一代的储蓄率在明显下调,这有好的方面,有助于扩大内需;也有令人担心的方面,就是一些年轻人过多地靠借债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将来是不是好事也不完全知道。但是总的来说储蓄率会进一步地调整。未来“一带一路”的融资格局会与此相关。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金融科技不能违背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

尚福林建议,为更好利用金融科技,就要坚守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并拓展其在普惠金融领域应用。

同时还要突出金融属性,防范金融风险。尚福林认为,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种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活动。无论叫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始终不能忘记金融属性,不能违背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尚福林说,前段时间的网络借贷、虚拟货币交易等活动,很多是披上了“金融科技”外衣的金融乱象,要坚决加以整治。

此外,尚福林认为,加快金融科技监管步伐也必不可少。

“数字信息传播速度快、关联广、影响大,依靠现场检查或者非现场监管报表人工分析研判的传统风险防范模式越来越难以应对。”如何监管金融科技?尚福林说,一是完善监管框架。密切监测基于科技创新的业务模式变化,建立规范化的监管规则标准。

和上述官员表态不同,官方媒体则是直接批评马云的相关言论。

光明网:马云的问题不是张冠李戴那么简单

由中共中央主办的光明日报旗下的光明网10月26日发表了题为《马云所言或未危言耸听却张冠李戴》的评论员文章,称马云问题不是张冠李戴那么简单。

突发!四部门约谈马云,不可言说太细

如果看看当下中国金融业里昨天“跑路”今天“爆雷”的景象,马老师所言指的中国金融业监管存在问题,当为不虚。但是,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却不是“问题”二字所能涵括。显然,如果真如马老师所言“这个不许那个不许”,那么就不会有支付宝、蚂蚁金服。如果事实上就是存在“这个不许那个不许”,中国手机支付的用户规模却能“弯道超车”至全球前列,同时也存在此起彼伏的“爆雷”,那么只能说明金融监管管的不是地方,该管的没管,不该管的反倒管了。

可是,如果说金融监管是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没管,那么,支付宝、蚂蚁金服这样的金融创新应该归类于“老年人俱乐部”下的“该管”项,还是“该管没管”项呢?

“这样的逻辑矛盾,非有先置的张冠李戴而不可。当然,问题可能还不是张冠李戴这么简单。因为马老师上述演讲,并非是茶余课后的闲篇,而是在蚂蚁集团就要上市(IPO)大背景下的有的放矢。“文章称,最近一段时间,蚂蚁集团的估值不断攀升,其最新数值已超3万亿,将成为有股票市场以来规模最大的IPO。然而,所谓市值者,股民的钱是也。

这么多股民的钱,怎么监管是个问题,没有监管则是万万不行。

文章称,巴塞尔协议是否为“老年人俱乐部”是一回事,该不该由“老年人俱乐部”管则是另外的问题。正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III)对蚂蚁金服类的金融业务一并纳入监管。没有这种监管,IPO规模和“爆雷”的声响肯定会成正比。

证券时报:不能简单地把监管对立化

人民日报主管的证券时报10月27日发表了题为《把金融监管对立化有失公允》的文章,指出“简单地把监管对立化,甚至抱怨监管的硬约束在根本上阻滞了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于逻辑、于现实都很难讲得通,且显失公允。”

突发!四部门约谈马云,不可言说太细

文章称,不惟银行像当铺,马云最为钟爱的“蚂蚁”,和当铺也不存在基因层面的差异。前者主要围绕有形的抵押资产做文章,而后者更多接受的是无形的信用抵押。就“抵押约束”和欠钱要还而言,无论是像当铺的银行,还是以未来为己任的“蚂蚁”,实在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就外部监管的出发点而言,监管的目的,显然在于对监管对象安全的维护,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无论是银行,还是当铺、“蚂蚁”,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社会以及贷款人提供各自的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各自的利益和发展。外部监管的初衷,显然不是把一个人或者一个系统束缚住、限制死。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来自外部的监管和约束,不会有本质性地放松,而且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监管将更有效率。只有在有效监管的框架内,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可能,才有足够的拓展空间。”文章称。

以上五个表态,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一般人茶余饭后的闲聊,而且都来自官方,背后的深意大家自己意会。

 

周六,刘鹤主持召开国务院金融委会议。当然这主要是为了学习十四五规划,提出2035远景目标建议;但与此同时也对过去一周大家争论最多的金融监管和金融科技的关系做了定调。

 

一、第二部分开篇即定调:“当前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

 

会议纪要第一部分主要是老调重弹,包括注册制,银行改革,化解金融风险,整治乱想,增强金融普惠性,强调金融服务实体。

 

我反而认为第二部分谈监管和创新关系是更加具有针对性,其隔空喊话的性质更加明显。

 

二、金融委:“要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尊重国际共识和规则,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金融监管最核心的国际共识就是巴塞尔监管框架,也是马云外滩讲话中批评最尖锐的部分,称之为资本监管垂垂老矣。金融委此次旗帜鲜明地指出,对于国际基本的监管共识需要尊重,并坚持在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下,市场化法治化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蚂蚁金融也好,其他金控也好,子公司金融板块应遵从一行两会监管框架,母公司很可能纳入央行金控监管。

 

其实资本监管本来和蚂蚁关系不大,毕竟整个蚂蚁金融的确很少承担表内信用风险,风险都是资金方承担。但是马云外滩喊话又偏偏重点痛批资本监管,所以这次金融委会议重点把资本监管国际共识拿出来,给马云醒醒脑。

 

也详细分析了对于蚂蚁金融的各个板块,尤其是对于蚂蚁小贷这个板块,资本监管不可或缺。

 

三、金融委:“既要鼓励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也要加强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

 

这句话我认为最具有针对性。至少你蚂蚁集团需要全面纳入监管。

 

虽然国内金控集团不止马云的蚂蚁金服,但是蚂蚁金服最具有争议,此次外滩论坛喊话也最具有争议。所谓争议不在于口水仗,而是到底怎么管类似蚂蚁金服这样的金控,其号称主要是科技驱动的公司,实际从事金融业务不多,信贷都转给别人了,基金也只是代销,支付业务全部场景化,支付账户央行已经管得死死的。

 

就分品种看,蚂蚁旗下网商银行肯定遵从资本监管;蚂蚁小贷虽然没有资本的概念,目前ABS和信贷转让需要遵从4倍杠杆监管;联合贷款需要遵从互联网贷款新规监管;货币基金已经纳入证监会货基的监管框架,但是未来央行可能会纳入系统重要性监管框架。支付宝已经在央行支付机构管理体系中。

 

但我觉得显然上述分而治之的金融监管思路肯定不够,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分量足够,也为未来央行的金控监管做了框架性铺垫,至于到底怎么管仍然没有细则。比如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比如货币基金需要按照平台整体规模认定系统重要性。比如蚂蚁小贷规模可能是自持+ABS+银行信托通道放款+联合贷款认定规模。

 

四、金融委:“监管部门要认真做好工作,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要监督市场主体依法合规经营,遵守监管规则,完善公司治理,履行社会责任。”

 

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这是功能监管的灵魂,也是最初金融委最核心的使命之一。因为国内的金融监管现状是机构监管,这就导致不同金融牌照做同类业务时,面临的监管要求不一样,最终导致市场主体有了寻求监管套利的空间。

 

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过渡,这个定位自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就定调了。但这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因为一行两会都有金融监管职能,发改委和财政部也保留了一部分,所以需要金融委作为更高级别的协调机构确保从业务维度切入,防止金融创新变成监管套利。

 

这句话尤其适合蚂蚁集团,确保金融普惠性同时,做好立法立规及时跟进。比如2018年对货币基金垫资T+0赎回限制,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需要和货币基金完全靠拢防止流动性风险,蚂蚁小贷ABS从2018年开始纳入表内计算杠杆率,未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能会对更多蚂蚁集团表外业务有准备金和资本金要求。

 

五、金融委:“要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这也是针对性极强的一句话。目前的蚂蚁集团,不论是蚂蚁征信,还是消费金融小贷,或者支付宝,都已经初具了垄断的雏形(货币基金垄断还早,更多是流动性风险外溢可能性需要强化流动性监管)。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承担反垄断统一的执法职能,设立了反垄断局,反垄断的职能主要集中在反垄断局。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包括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内,反垄断委员会由14个国务院机构组成。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是指国家工商局(负责非价格垄断协议、非价格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反垄断执法)、国家发改委(价格)、商务部。

 

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也是金融委成员,相信也是他此次参会主要议程。

 

当然,后续具体执行和调查还需要和市场监管总局协调。市场监管总局不是金融委成员,预计没有参加此次会议。

 

六、金融委:“要督促上市公司规范使用募集资金,依法披露资金用途。”

 

乍看之下,这个和蚂蚁主业没有关系,但联想蚂蚁集团两地上市有2000亿以上资金募集,招股说明书显示:

 

突发!四部门约谈马云,不可言说太细

 

但最终如何监控资金用途,确保中小股民利益,将是证监会监管重点。证监会主席也是金融委成员之一,相信他是这个议题主要参与者。

 

七、金融委:“要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数据交易产权和交易基本制度规范,这针对蚂蚁最核心的命根子,就是你蚂蚁集团那么多个人信息其产权归属,需要专门立法立规,并不是你收集的就归你。

 

目前,所有立法都是基于个人信息的收集、防止泄露方面,尚未涉及数据资源产权和交易流动等领域,而这恰恰是蚂蚁集团在蚂蚁征信、蚂蚁小贷(包括自己贷款和联合贷款)、网商银行等板块展业的基础。

 

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立法,2019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布《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网络运营者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做出了规定。2020年3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对个人信息收集、储存、使用做出了明确规定,个人信息主体有查询、更正、删除、撤回授权、注销账户、获取个人信息副本权力。

2020年10月商业银行法征求意见稿第七十六条规定:

 

1.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商业银行收集、保存和使用个人信息,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取得本人同意,并明示收集、保存、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商业银行不得收集与业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或者采取不正当方式收集个人信息,不得篡改、倒卖、违法使用个人信息。

 

2.防止泄露和滥用。

 

商业银行应当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

 

3.因业务原因个人信息需要提供给第三方或境外。

 

突发!四部门约谈马云,不可言说太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z8xZ9Fr1DwOM5v44lCNPw

马云被央行等四部门约谈!更有央行重磅新规:网贷限制30万以下且不超个人收入三分之一

中国基金报 泰勒

没想到,11月2日的晚间,重磅消息一个接一个!

先是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若干意见》。

接着是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就《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办法》共总则、业务准入、业务范围和基本规则、经营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7章,共43条。

最后监管层放了大招!马云老师被四部门约谈!

来看看到底因为何事。

四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有关人员

蚂蚁回应

据证监会官方消息,今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突发!马云被央行等四部门约谈!更有央行重磅新规:网贷限制30万以下且不超个人收入三分之一

不过具体约谈的内容并没有披露。

针对央行等四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实控人马云及井贤栋、胡晓明一事,11月2日晚间,蚂蚁集团回应称,蚂蚁集团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市场影响方面,在美股上市的阿里巴巴股价没有太大的波动,微涨1%左右。

突发!马云被央行等四部门约谈!更有央行重磅新规:网贷限制30万以下且不超个人收入三分之一

蚂蚁集团IPO规模空前

蚂蚁集团“A+H”上市,将募集资金约2300亿元,有望成为目前为止全球最大规模IPO。10月29日蚂蚁启动科创板申购并在当晚晚间公布了中签率。

根据蚂蚁集团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网上发行申购情况及中签率公告 ,蚂蚁本次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约516万户,创下科创板新高;

申购金额约19.05万亿,也刷新A股有史以来最高纪录。

公告显示,蚂蚁在A股发行启动了超额配售和回拨机制。联席主承销商已按本次发行价格向网上投资者超额配售250605500股,占A股初始发行股份数量的15.00%。在回拨机制启动后,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为0.12670497%。

据上交所数据,蚂蚁集团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为5155647户,有效申购股数为276901527000股。

蚂蚁公布A股发行价为每股68.8元,据此可估算出,蚂蚁的认购金额超过19.05万亿,刷新A股纪录。

在A股超额配售选择权及网上、网下回拨机制启动后,网下最终发行数量为233898700股,占本次A股发行股份数量的12.17%;网上最终发行数量为350848000股,占本次A股发行股份数量的18.26%。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目前已上市科创板股票上市首日涨幅的算术平均数为161%,中位数为123%。

那么,以蚂蚁集团中一签500股、发行价68.80元计算,若首日上涨161%,中一签大概能赚5.54万元

央行主管报纸连续3日发文

点名蚂蚁集团

近日,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连续发声。

10月31日,《金融时报》转载刊发《关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几点认识》一文。

突发!马云被央行等四部门约谈!更有央行重磅新规:网贷限制30万以下且不超个人收入三分之一

11月1日,再次刊发标题为《资深学者: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与监管》的文章。

11月2日下午,该报再次撰文《资深学者:在金融科技发展中需要思考和厘清的几个问题》。

《关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几点认识》一文中提到:

前期对金融科技发展几乎没有监管,这既是P2P网贷一地鸡毛的原因,也是类似蚂蚁集团这样的从事金融服务的大型科技公司(BigTech)迅速发展的关键。

正规的金融机构是普惠金融的主力。比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0.7万亿元和13.7万亿元,而蚂蚁集团发放的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还不到5000亿元。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并不是说只能由BigTech公司使用,正规的金融机构这些年也在加强科技使用,进行传统金融与新金融的融合。工商银行就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并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开发能力开发出多款小微企业专属线上信用贷款以及云融资产品,服务了20余万家中小微企业。相对BigTech公司,正规的金融机构在企业数据信息的积累上,在金融业务的理解与风险控制的经验上,都有一定优势。

《资深学者: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与监管》一文提到:

蚂蚁集团个人用户超10亿,机构用户超8000万家,数字支付交易规模118万亿元,其上市市值可能创历史记录。一旦出现风险暴露,将引发严重的风险传染。其次,大型互联网企业服务群体数量庞大,服务对象常常是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到的长尾人群。这类客户通常缺乏较为专业的金融知识与投资决策能力,从众心理严重,当市场出现大的波动或者市场状况发生逆转时,容易出现群体非理性行为,长尾风险可能迅速扩散,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后,大型互联网企业集团内跨行业、跨领域金融产品相互交错,关联性强,顺周期性更显著,其风险隐蔽性与破坏性会更严重。不仅如此,由于大型互联网企业网络覆盖面宽,经营模式、算法趋同,金融风险传染将更为快速,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资深学者:在金融科技发展中需要思考和厘清的几个问题》一文则提到:

对于当前所谓最具“创新”色彩的蚂蚁集团,穿透来看,其基本的业务模式仍然是支付(支付宝)、吸收存款(网商银行、支付宝历史上曾经形成的客户资金沉淀)、发放贷款(网商银行、两家小贷公司、花呗借呗等类信用卡业务)、货币市场基金(天弘基金的余额宝)、代销金融产品(支付宝连接到余额宝所形成的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资管产品代销)、保险业务(信美人寿、蚂蚁保保险代理、与商业保险高度相似的“相互宝”)等。只不过是支付宝这一非银行支付机构偏离支付主业,扩张成为了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使蚂蚁集团实质上跨界开展非金融、金融、类金融和金融基础设施等多种业务,成为了全世界混业程度最高的机构。

对于蚂蚁集团,监管者需要思考和明确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是否应当尽快实施《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从机制上隔离实业与金融板块;除了将集团内的持牌金融机构(网商银行、天弘基金、众安保险、信美人寿、蚂蚁保保险代理等)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框架,是否还应将所有类金融机构和业务,如支付宝、小贷公司以及由其交叉融合形成的类信用卡产品(花呗借呗),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框架;另外,是否还应按照归并同类业务原则,对同类(如业务实质为信贷)的持牌金融和类金融机构/业务进行整合,如将花呗借呗等类信用卡业务并入网商银行,防止利用金融与类金融机构的规则差异进行监管套利;分析判断“相互宝”网络互助的业务本质,若实质为商业保险,是否应并入集团内的持牌保险机构等等。

银保监会官员发文点名花呗等

金融科技类产品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发文称,从消费者服务角度看,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产品,其内核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没有本质差别,也具有信用供给和分期付款的功能,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与费用是其盈利主要来源;再如“借呗”“金条”“微粒贷”等产品,与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无本质差别。

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目前缺乏明确规则和要求,出现了监管套利行为,与持牌金融机构形成不当竞争,最终难以有效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

金融科技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更加值得高度关注。与持牌金融机构相比,金融科技公司更加依赖购物、交易、物流等行为数据,更多依据借款人的消费和还款意愿,缺乏对还款能力的有效评估,往往形成过度授信,与场景诱导共同刺激超前消费,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深陷债务陷阱,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甚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在收费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缺乏统一标准,一般高于持牌金融机构。比如“花呗”与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相同,但分期手续费高于银行,与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实际上是“普而不惠”。

央行、银保监会:

网贷公司对自然人单户贷款余额原则上不超30万

2日晚间,央行、银保监会还发布了一份重要文件。

为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防范网络小贷业务风险,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突发!马云被央行等四部门约谈!更有央行重磅新规:网贷限制30万以下且不超个人收入三分之一

《办法》共七章四十三条,分为总则、业务准入、业务范围和基本规则、经营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重点内容包括:

一是厘清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定义和监管体制,明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未经银保监会批准,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

二是明确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在注册资本、控股股东、互联网平台等方面应符合的条件。

三是规范业务经营规则,提出网络小额贷款金额、贷款用途、联合贷款、贷款登记等方面有关要求。

四是督促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加强经营管理,规范股权管理、资金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等,依法收集和使用客户信息,不得诱导借款人过度负债。

五是明确监管规则和措施,促使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有效性,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六是明确存量业务整改和过渡期等安排。

意见提出,对自然人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30万元,不得超过其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该两项金额中的较低者为贷款金额最高限额;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及其关联方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100万元。

征求意见稿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

注册资本方面,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征求意见稿称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Qqxk2JdN1UxKqDEuUXCrA

比四部门联合蚂蚁约谈更大的事

字少事大。今天四部门约谈的消息瞬间刷屏。

比约谈事情更大的是,涉及蚂蚁最大的收入来源(非之一)的互联网小贷面临一个史无前例的强监管: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准入条件、资金来源、杠杆率、两参一控,还有自然人单户不超30万的要求,而且尤其要命的是,对助贷业务,要求互联网小贷机构出资30%,并提出综合的各方面监管要求。

比四部门联合约谈更大的事

近年,不仅仅是互联网小贷公司,而且很多P2P公司也摇身一变,变成金融科技,名曰助贷公司。意思是自己不放贷,而是帮助银行放贷,类似于自己不生产矿泉水,而是矿泉水的搬运工。现在要求助贷方的互联网小贷公司也要出资30%,这个要求是不是相当于把助贷给废掉了?

多年的监管和互联网小贷的打怪和博弈,现在却在蚂蚁上市挂牌前夕,出台征求意见稿。前沿君要点式回顾了这个过程,从中可以看出这次其将带来的冲击。或许马老师的演讲本身也是这个背景?

昨天张非鱼的文章(圈内第一时间已推荐)只是带路,而现在正面硬刚的时间开始了。

1,

半个月前,老黄在上海交大的一场演讲中,把这个故事又讲了一遍。

当时,马云在办公室,我和他中午一起吃面。

我问他:”你有什么事想做还没做成?”

他说,蚂蚁金服体系下想搞花呗、借呗两个网贷公司,但因为2013年浙江温州等地区有较多的民间借贷公司暴雷,很多地方把各类民间贷款公司包括网络贷款公司审批“冻结”了。

我说,“你只要满足企业自有资本金、不向网民高息揽储、在国家许可的借贷市场合规融资、向有场景的客户放贷、有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客户信用审控等5个条件,我马上批。现在花呗、借呗都在重庆,给蚂蚁金服贡献了约一半的利润。

在网上上可以搜到,6月份的一次演讲老黄也讲过类似的故事,但细节稍有不同。比如,补充了是2013年马云到重庆。马云当时没有直接说搞借呗花呗,而是说想搞个贷款公司。这是故事的开始。

2,

 

今年8月份,蚂蚁公布招股书显示:

微贷科技平台,产品包括花呗、借呗等。上半年收入285.86亿元,占总收入的39.4%,同比增长59.48%。

这是蚂蚁第一大收入来源。这是故事到8月份的结果。

3,

蚂蚁花呗的主体公司是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由蚂蚁科技100%持股。起初注册资本2亿元,2016年5月增资到10亿,2017年3月增资到20亿,2018年2月增资到80亿。2019年10月增资到120亿

蚂蚁借呗的主体公司是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由蚂蚁科技100%持股,最初注册资本为10亿,2014年6月增资至18亿,2018年2月增资为40亿

蚂蚁为什么要频繁增资呢?这与小贷公司的杠杆要求有关。

对于小贷公司来说,最大的两个约束是:一是融资来源,能从哪里、哪些渠道借来资金放贷;二是借来的资金杠杆率有什么要求,不同渠道来源的资金杠杆率是怎样的。

蚂蚁花呗和借呗增资,部分是其内部发展需要,但多数是由于杠杆率的问题(主要是上面加粗的地方)。

重庆市金融办2012年出台了规定《关于印发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监管暂行办法等项制度的通知》,其中对小贷的资金来源和杠杆率都做了规定。

资金来源方面:

第四条  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开展以下方式融资,并接受市金融办的监管:

(一)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

(二)通过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包括银行机构、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专门从事金融资产交易的机构等,下同),开展回购方式的资产转让业务;

(三)向主要股东定向借款;

(四)小额贷款公司的同业资金借款;

(五)经批准的其他方式融资。

杠杆率方面的规定:

第五条  市金融办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各类融资进行比例控制。

(一)以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和回购方式开办资产转让业务的,两项融资余额之和不得超过公司资本净额的100%(含100%,下同);

(二)主要股东定向借款的,融资余额不得超过公司资本净额的100%;

(三)开办同业资金借款业务的,借出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公司资本净额的50%,借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公司资本净额的30%。

到了2016年10月,老黄还有2个月多一些就要离任,重庆市金融办发布了新的文件《关于调整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有关监管规定的通知》,这个文件大幅松绑了对小贷的监管,甚至还允许其代销金融产品。

其中第二条,涉及到对融资利率和杠杆率的放松:

 二、微调融资业务监管规定。
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利率和期限管理,融资利率和期限坚持市场化原则,由交易双方自主协商确定。取消净资产收益率条件。
融资业务资格实行分类备案,银行融资、同业拆借实行事后备案;
其他融资方式应坚持事前备案,经市、区县金融办两级审查并出具备案意见后,方可开展融资。
通过境外融资(含向境外股东借款、金融机构借款和发行债券)不计入融资杠杆;证券交易所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和非回购式资产转让在备案的额度和期限内完成融资;其他方式的融资余额应严格控制在融资杠杆内。

当时金融监管风暴即将来临,标志性的事件是41当时的妖精论,此后2017年项被调查,金融工作会议召开。

2017 年 12 月,针对互联网小贷相关的整顿终于来临。互金整治办下发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这个规定对资金来源和杠杆比例都大幅收紧了要求,是行业整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审慎管理。
禁止以任何方式非法集资或吸收公众存款。禁止通过互联网平台或地方各类交易场所销售、转让及变相转让本公司的信贷资产。
禁止通过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融入资金。以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名义融入的资金应与表内融资合并计算,合并后的融资总额与资本净额的比例暂按当地现行比例规定执行,各地不得进一步放宽或变相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融入资金的比例规定。

这个规定里最重要的是,要求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名义融入的资金,要与表内合并计算。同时,要求各地不得进一步放宽或者变相放宽小贷公司融入资金的比例规定。超比例的,要制定压缩规模计划。

对于蚂蚁来说,其一个主要的资金来源是ABS,通过发行ABS募资,实现资金出表。当时媒体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7年前10个月,蚂蚁“借呗”发行的ABS总额达1071.1亿元,蚂蚁“花呗”ABS发行总额达1061亿元,占企业ABS中以小额贷款为基础资产的发行总额95%以上。虽然ABS发行规模不能完全代表业务规模,且存在时滞,但结合市场和ABS发行情况估计,蚂蚁“借呗”今年的业务规模可能已经破千亿。

如果要把上千亿来自ABS融入的资金都计算到表内,并按照2.3倍的杠杆率的要求,那么蚂蚁花呗2017年才20亿的注册资本,真是蜻蜓点水,即使在2018年火速增加到80亿、120亿,但也仍然远远满足不了杠杆率的要求。

增资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4,

今年9月份,银保监会进一步加强对小贷公司的管理规定,其中既包括资金来源、杠杆率,还有贷款用途、利率等等:

关于融资来源和杠杆率:

(三)适度对外融资。小额贷款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准化融资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
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可以下调前述对外融资余额与净资产比例的最高限额。

还要求监管贷款用途:

(五)监控贷款用途。小额贷款公司应当与借款人明确约定贷款用途,并且按照合同约定监控贷款用途,贷款用途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不得用于以下事项:股票、金融衍生品等投资;房地产市场违规融资;法律法规、银保监会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禁止的其他用途。

这说明,对小贷公司的监管的口子在不断地收紧,而且不仅仅是监管融资来源和杠杆率,而是全方位的监管。

5,

今天晚上,除了四部门联合约谈之后,就是银保会出的文件《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专门针对网络小贷,这个市场蚂蚁的份额可能相当之高。其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

1)全国性互联网小贷公司审批权直接上收

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

2)注册资本,全国性的不低于50亿,这对蚂蚁是小菜一碟。之前也说了,蚂蚁花呗的主体公司注册资本已经120亿了。

3)业务:可以发行abs,可以发债。

4)杠杆率,这是重点:

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准化融资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
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对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对外融资余额与净资产的比例限制指标进行调整。

如果以蚂蚁一年ABS融资1000亿用于发放互联网小贷来计算,那么其净资产至少达到250亿。

除此之外,还规定了单个自然人的贷款余额不超过30万元,不得超过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而且两项要较低者,那么如何认定年均收入呢?工资流水条?那么互联网审批的效率肯定就大大降低了。对法人或组织及关联方则不超过100万。同时,还要约定用途,炒股炒房肯定是不允许的。

5)另外还有一个重中之重,对后来发展的所谓的助贷或者说联合贷款问题,这里面同样作了细致的规定。有些规定与2017年那个整顿现金贷的规定类似:

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助贷”业务应当回归本源,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应要求并保证第三方合作机构不得向借款人收取息费。

但是这个文件最狠的不是这里,而是对这类贷款要求小贷公司也要出资的:

(三)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这一招就太狠了,因为本来这些助贷机构可以说,我没有发贷款,我只是帮助银行放贷款,类似“我不生产矿泉水,我是搬运工”。但现在不行,搬运工也必须自己出钱,而且比例高达30%。

那么,所谓这些年兴盛的金融科技(包括很多P2P也摇身一变自称为金融科技公司,帮助银行放贷),那么这些公司还可以存活吗?

除了上面这两个重点之外,这个征求意见还要求接入征信,报送、查询和使用,并且在登记系统报送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更新,还要求专户管理

另外,还要求控股跨省级的机构不超过1家。

第二十条【股权管理】同一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作为主要股东参股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2家,或控股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1家。

征求意见稿还规定了溯及力和存量跨区业务整改。

正面硬刚,时间到了。如何看互联网小贷?如何看助贷?你认为有必要严格监管吗?毕竟它和P2P不一样不直接吸收公众资金用于放贷。小贷和助贷未来走向何方?欢迎留言讨论……

1028圈内分析一则

现在大会正在召开,按照时间的规划,明天这个会就要结束了。这是五年和十五年规划的会,在这个已经被定性为“动荡变革期”的时代,对未来的规划更难,也更重要。

如果回顾上一个十三五规划出台的时候,当时是2015年,应当说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双重承压的时期。金融方面,股灾和811汇改,接连到来,让高层看到中国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实体经济方面,在十二五,中国的经济增速从最高点12%降低到了7%左右,五年下降五个点,到了2015年仍有稳不住的迹象。

危机和压力倒逼行动,这个行动并不是改革,有时可以倒逼改革,有时不会。我认为在过去五年主要的行动就是两个:

一个是重新放出了夜壶房地产,从2015年底去库存,到2016年、2017年的狂欢,稳定了经济,造成了实体的进一步凋零,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到了后来才提出房住不炒和不作为短期经济刺激的手段。目前看来,这两个紧箍咒还是能管一段时期。但通过放出夜壶,中国经济还是稳定住了,到了毛衣战之后又重新回落,没办法,时运不由人啊。

一个是进行了金融大整顿,从2016年底妖精论出台,风向已经大变,到了2017年郭重回金融街、项被查,金融工作会议即将召开,到后来的资管新规,这些年,金融人风雨兼程啊。所以马老师说,三年前都想不到蚂蚁的今天,当然想不到,三年前金融夹着尾巴做人,三年前P2P已经开始成为过街老鼠,还想上市,门都没有。

如果说还有一些其他的大动作,可能就是地方债务的置换,但开前门堵后门,堵了后门又有后门,直到2018年进一步对隐性债务整顿,终于把地方投资冲动给抑制了,但也让基建增速断崖了。再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其他方面,所谓的去产能等等,一阵烟云。三大攻坚战的环保和扶贫,力度也是刚性的,至少环保还在加速,绿色旋风最近正在刮起,圈内近期都分析过,就不展开。

回过头来看,什么是决定五年周期的力量?什么是五年周期的运行轨迹?当然,政策是重要的方面。严管、严整伤害了很多人,也试图把经济发展质量提到新的高度。但是,压住了低端,不一定就自动成长出高端。有了科创板、有了资金,也不一定自然就会养成伟大的科技企业,也许蚂蚁上市就算是终于出现了世界级的IPO和科技企业。

所以,当外部的变局来临,当毛衣战来临,突然发现厉害国的芯片咽喉被卡住,突然发现我们还是有很多短板,如果来了一个莽撞的醉汉要和我们打架,我们还是要躲一躲为好,也没有别的办法。

未来五年呢?在哪里?我们现在没有2015年那么急迫的压力,疫情这个起初中国的灾难却成了米国的滑铁卢,虽然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没有复原,但已经是复原最好的一个了。我们的金融,也没有那么坏,利差那么大,还是不错。百年变局、动荡变革,真的越来越近了?

我们的经济稳增长领域的全面疲软已经显现,我们的消费的深度疲软也已经显现,我们的金融市场的改革还行走在半程,我们的芯片产业还在疯狂投资阶段,这些在未来五年能够有根本性的变化吗?我们严管以倒逼高质量,到改革不足、机制不活,最后我们靠什么提升我们的TFP?我们的老龄化程度在加速提高人口政策虽已改变但还不够如何应对未来?

眼前的事,今年的增长,似乎轻轻松松就能过去。明年呢?似乎更舒服,明年一季度的增速可能再次回到2012年的高点,甚至更高,肯定是两位数的增速,因为今年的基数太低。在这样的低基数下,我们追求的增速会是多少?

我们的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今年大幅上升,会不会突破200%,如果突破了,明年是不是该有意识地控制控制?贫富分化在疫情之下加剧,应对疫情仍是靠投资,如何去帮助更贫穷的人?脱贫时间点结束,摘帽不摘政策,扶贫可以到何时?银行对贷款延期后坏账率还没显现,金融系统也要面对冲击。

这样的背景下,央行的货币政策要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可以守住总闸门几何?财政更是压力山大,去年大减税杀肥猪向一些国企和金融企业定向要了数千亿的钱,今年呢怎么办?国债市场应该要扩容,但财政和央行之间协调配合仍不顺畅……美国大选即将揭晓,拜登真的好对付吗……

五年前关于十三五的说明,重点谈了经济增速,谈了城镇化,谈了扶贫、谈了科技攻关、谈了金融改革、谈了环境资源和环保,还谈了放开二孩。今年的十四五会的说明,会重点谈什么呢?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aZ8F6Kal9TdsOtOkRPD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