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店集体卖咖啡了,“茶咖大战”在所难免!

餐企老板内参  翟彬 | 文

 

 

01
奶茶店集体入侵咖啡市场
当我们想来一杯咖啡提提神的时候,“星巴克们”或许已经不是首选了。
最近一年里,越来越多的奶茶品牌们开始卖起了咖啡。奈雪的茶和喜茶的菜单里有今夏大热的“生椰拿铁”;益禾堂、CoCo入秋后上新了“板栗拿铁”和添加了百利甜酒的“桂花燕麦拿铁”;除此之外,一點點、古茗、七分甜等品牌也都推出了具有各家特色的“创意咖啡”。
“奶茶集体卖咖啡”已经不是单纯地“刷刷存在感”,而是实质的对咖啡品牌造成了挑战。根据美团App,在北京流量排名前五的长楹天街商圈,奈雪的茶和CoCo的“美式咖啡”在外卖上的单量上已经跟瑞幸、Tims和Costa不相上下了。
奶茶店集体卖咖啡了,“茶咖大战”在所难免!
奈雪的茶“美式咖啡”的销量 仅次于星巴克和Tims排名商圈第三
奶茶们对于咖啡的“野望”还不止于此:
  • 蜜雪冰城的子品牌「幸运咖」在去年放开了加盟,继续深耕下沉市场;

  • CoCo café在今年4月底已经覆盖了近3000家门店,加速向“茶+咖”的模式转型;

  • 奈雪的茶今年新开的350家店中,绝大多数为“Tea & Coffee”的奈雪PRO店;

  • 7月份,喜茶投资了国内精品咖啡品牌「Seesaw」,积极布局咖啡赛道……

“奶茶入侵咖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原本各自安好的奶茶和咖啡,如今已经变得越来越“水火不容”了。

 

02
一边海水,一边火焰
在产品上较劲,在赛道上渗透,“茶咖大战”一触即发的背后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
站在奶茶的视角:存量博弈,内卷严重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17~2020年,我国新茶饮市场迎来了爆发性增长,收入规模从422亿元暴增至831亿元;但未来2~3年,新茶饮的增速将阶段性放缓,预计回落至10%~15%,高增长时代暂告一段落。
奶茶店集体卖咖啡了,“茶咖大战”在所难免!
数据来源:《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
除了增速预期不佳之外,房租、人工、食材等成本的居高不下,也极大地限制了行业的发展。在奈雪的茶披露的《2021年第三季度运营情况及盈利预警》中显示,奈雪第三季度业绩在年内首次“由盈转亏”,利润的不断下滑也导致将更多“标准店”转为面积更小的“PRO店”;而奶茶顶流茶颜悦色也在11月10日官宣“将在长沙临时关闭了七八十家门店”。
成本高企、增速放缓,奶茶市场进入到“深度存量博弈”的阶段,行业急需找到新的增长点。
站在咖啡视角看:增速喜人,未来可期
据伦敦国际咖啡组织数据显示,中国的咖啡消费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快速成长,且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截止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万亿元。
奶茶店集体卖咖啡了,“茶咖大战”在所难免!
数据来源:东兴证券研究所
相较于奶茶,“续命能量水”让咖啡具有更强的“成瘾性”和更丰富的“场景”,在过去两年间咖啡可谓是“钱景一片光明”。
2021年的前九个月,VC在咖啡市场砸下了超过56亿的真金白银,Manner、Seesaw、M stand、三顿半等品牌纷纷拿到了巨额融资。最有指标性意义的当属瑞幸,因为财务造假而被迫退市,一度被媒体“看衰”,但咖啡市场的火热硬是帮助瑞幸“安全着陆”,并在今年二季度“整体盈利”,完成逆袭。
奶茶店集体卖咖啡了,“茶咖大战”在所难免!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奶茶的焦虑对照咖啡的从容,反差明显。

 

03
“茶咖大战”下半场
人群重合、资本加持、产品日趋同质化,“茶咖大战”在所难免。但这并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奶茶们表现的更具“侵略性”;而咖啡们虽然处于“守势”,但却拥有更多的“后发优势”。
两者在“市场、产品、供应链”三个层面互有攻守,竞争也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Part 1 市场层面:奶茶卖咖啡——“我拿现在赌明天”
之前媒体上曾有“奶茶与咖啡必有一战”的观点,但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因为“茶咖”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错位竞争”。
奶茶店集体卖咖啡了,“茶咖大战”在所难免!
数据来源:2020年新茶饮白皮书&2021中国青年咖啡生活消费趋势洞察
首先从“空间”上看,咖啡“主攻一二线”,奶茶则在“下沉为王”。
由于国人对咖啡的饮用习惯尚未形成,导致咖啡的市场渗透率较低,目前主要市场仍以一二线城市为主。以星巴克为例,进入中国已经20年,但门店总数才刚刚突破5000家,且基本以二线以上城市为主;当红炸子鸡Manner的八成门店也都集中在咖啡市场最为成熟的上海。
短期看,咖啡品牌还都处于“提高连锁化率和培养消费习惯”的过程中,一二线的市场足够消化一阵子,因此向下渗透并不是首要目标。
反观奶茶市场,除了喜茶、奈雪等少数几个头部品牌以外,绝大多数品牌都分散在二线以下的城市。并且受品牌定位、成本结构等因素制约,客单价较低的中腰部品牌很难在竞争激烈、成本高昂的一线城市生存(茶颜悦色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从现阶段来看,咖啡和奶茶尚能做到“各自安好”,局部的“擦枪走火”更像是少数头部品牌之间的“战略试探”。
其次从“时间上看”,奶茶们的策略是“用时间换空间”。
未来随着咖啡消费的逐渐成熟和市场下沉,广大二线以下城市势必将成为咖啡和奶茶争夺的焦点。跟奶茶相比,咖啡具备更高的“成瘾性和复购率”,因此当高性价比的“快咖啡”攻下来的时候,奶茶们说不慌是假的。眼下看到的“奶茶集体卖咖啡”,其实是奶茶在“用时间换空间”,即:与其等待咖啡品牌下场收割,不如抢先培养用户消费习惯和忠诚度。
一句话总结:咖啡看中的是“奶茶的现在”,而奶茶瞄准的是“咖啡的未来”。
Part 2 产品层面:茶咖大战的下半场——“风味饮品”之争
今年初,奈雪凭借一款来自潮汕地区的小众水果——“油柑”,掀起了夏季的“茶饮创新大战”,随后加入战局的“黄皮、青提等”更是把“季节限定”的水平拉高了几个档次。
4月份,瑞幸上线了“生椰拿铁”,很快就成为月销超过1000万杯的“超级单品”,一举帮助瑞幸走出“财务泥沼”。
不论是“霸气玉油柑”还是“生椰拿铁”,如今的奶茶和咖啡,早已打破了公众心里的刻板印象。“茶+咖”和“茶+水果”的搭配丝毫没有违和感,如果你不是重度的品牌偏好者,几乎可以“无差别选择”,因为从风味上看,“咖啡口味的茶”与“加了茶的咖啡”本质区别不大。
在“创新、融合”的趋势下,奶茶和咖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了,这也造就了一个新物种——“风味饮品”。
奶茶店集体卖咖啡了,“茶咖大战”在所难免!
但是看似殊途同归的背后,奶茶和咖啡却有着不同的产品逻辑。
先说奶茶:诚然,行业的严重内卷是奶茶向“风味饮品”靠近的主要推手,但“现制茶”或许才是推动“风味饮品”流行的底层逻辑。
自从进入到“现制茶”的时代,奶茶们就被迫在创新上“一路走到黑”。“茶+水果”、“茶+咖啡”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了,“+人参,+糯米、+烩面……”,如今奶茶在创新上变得越来越没有底线了。“现制茶模型”原本的初衷是通过“茶做基底,水果做小料”,将产品打散并组合化,借此提升客单价,同时又保持新鲜感。而现在却越走越偏,除了短暂的通过噱头引流之外,复购率并不高。
再看咖啡:相比较奶茶对“风味饮品”的被动选择,咖啡的“奶茶化”更像是有意而为之。
随着咖啡市场越来越成熟,咖啡品牌面临着更为明显的“消费分级”问题。一方面,“专业咖啡消费人群”的复购率和粘性更高,但消费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急不得;而将咖啡“饮品化”则相对容易,毕竟普通消费者更在意咖啡的风味,而非咖啡豆的产地(有数据显示,有超过75%的消费者并不清楚阿拉比卡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喝不出来”)。因此,“改良后”的“果咖和奶茶化咖啡”其实更适合我们的“中国胃”。
另一方面,“风味咖啡”不完全是与奶茶竞争下的产物,还是中国咖啡从业者的“集体共识”。2021年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指数》显示,上海凭借着6913家咖啡馆成为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这个数字也预示着中国的咖啡文化已经站在了临界点上。因此,生长出具有本土style的“中国咖啡”就显得迫切和顺理成章。如今在各大咖啡品牌菜单中,国内原创的Dirty系列已经与意式和美式“三分天下”。“果咖、厚乳、奶茶化”,在经过一番本土化改造后,兼具“甜、鲜、香”风味的“创意咖啡”正在重新定义着“中国咖啡”。
奶茶店集体卖咖啡了,“茶咖大战”在所难免!
一句话总结:在“茶咖大战”的下半场,“风味饮品”将是双方争夺的深水区,在产品迭代上,“主动求变”的咖啡,似乎比“被动创新”奶茶更具优势。
Part 3 供应链层面:咖啡的“反脆弱”VS奶茶的“逆标准化”
“起势靠流量,生死供应链”,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奶茶和咖啡上,但两者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问题却不完成相同。
咖啡——“成长的烦恼”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虽然阿拉比卡咖啡的期货价格已经上涨超过50%,但对于咖啡品牌来说,由于原材料在整体成本的占比较低,因此对咖啡品牌来说影响并不大。
问题出在供应链的“安全性”上。与星巴克布局全球的九大咖啡豆种植支持中心相比,不论是瑞幸,还是Manner,只在云南拥有自己上游供应链,供应链过于单一且脆弱,缺少像星巴克那样对冲成本风险的能力,未来随着国际贸易形势越来越复杂,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也将大大增加。
不仅基础原材料有问题,供应链的短板还体现在物流上。当一二线城市的门店已经享受到完备且高效的供应链服务时,在冷链运输覆盖不到的大量三四线城市,还在因为没有鲜牛奶而发愁。
因此,咖啡品牌的供应链问题更多的是来自“高速成长”与“基础配套不足”之间的矛盾。
奶茶——“标准化之殇”
以喜茶、奈雪为代表的新茶饮品牌,很早就开始布局源头供应链,通过收购茶园保证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因此并不存在如咖啡品牌对于基础原材料上的“不安全感”。
奶茶的问题则出在“爆款策略”上。首先,“季节限定”的模式对奶茶供应链的灵活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比如喜茶为了保证“持续且稳定”的供给,其爆款多肉葡萄采用的是夏黑与巨峰交替供给;其次,大量的上新对“产品标准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今夏大热的“油柑”,由于出汁率的不稳定,奈雪的一杯“霸气玉油柑”要用 66 颗,而深圳的“混果汁”宣称一杯用 33 颗就可以浓到爆汁……
奶茶店集体卖咖啡了,“茶咖大战”在所难免!
图片来源:奈雪的茶官方微博
“风味饮品”的非标性带来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奈雪的茶CEO彭心曾表示,由于大量的产品上新,导致流程过于庞杂,因此“记不住SOP”成了门店员工离职率高的原因之一;而因为要使用大量的鲜果,门店在处理腐烂变质的水果和储存条件上的不规范,也频频被媒体曝光。
一句话总结:咖啡在为高速增长交学费,而奶茶在“逆标准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04
小 结
根据德勤《2021年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有49%的用户有消费美式/冷萃的习惯,较3年前增加了25%,咖啡的“成瘾性”让越来越多的都市青年选择“早 C 晚 A”( 早上靠咖啡cofee提神 晚上靠酒精alcohol助眠)
前段时间“10万预算回县城开咖啡馆”被热议的背后, 反映的并不是小镇青年突然爱喝咖啡了,而是对于咖啡馆——这一“社交场景”的巨大需求。
“成瘾性=高复购”,“场景=高粘性”,不管怎么看,咖啡都是一个极佳的品类。只是在路线上,咖啡选择“做时间的朋友”,而奶茶选择咖啡做“一辈子的对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STpcs1CCyJA2AafkiY-mw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只有4平米的Manner店

作者:榴莲

来源:Vista氢商业(ID:Qingshangye666)

 

上海已经成为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这个数字是6913。

 

在淮海中路从头走到尾,你能看到49家咖啡馆,南京西路则有41家。

从密度来看,在枫泾路,平均每一百米能路过5.02家咖啡馆,大学路平均每100米有3.84家。

虽然上海人多,但每万人拥有的咖啡馆数量——2.85,也达到了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都市的平均水平。

对比国内,北京的咖啡馆数量比上海少了大约40%,但人口只多了20%。

这意味着在上海买咖啡,像在其他城市丢垃圾一样方便。而在上海丢垃圾,或许比找到一个咖啡馆更难(因为需要干湿分类)。

列了这么多数,就是想说,上海的咖啡馆真的很多。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01

上海人血管里流的是咖啡

咖啡馆多,因为上海人是真的爱喝咖啡。

 

陆家嘴格子间的打工人自不必说,靠美式和拿铁才能驱动一颗螺丝钉一天的运转。前一天打工打到死机,咖啡是开机信号,也是润滑机油。

 

虽然其他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不外如是,但上海白领在上班路上坐拥十几家精品咖啡选项,今天喝Manner,明天喝OPS,都不满意还可以换Arabica或者任何小红书探店的特色咖啡馆。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北京的都市丽人公司坐落范围之内只有星巴克,对上海人来说又称刷锅水。

 

北京的Tims开始排队,上海的Tims也就接近倒闭了。

 

更常见的情况是拼单专星送凑满减不如原价配送费喝喜茶。除了时尚媒体里把0号身材作为OKR的潮男潮女,北京白领喝奶茶吃鸡蛋灌饼,上海社畜喝咖啡吃wagas。尽管如此,大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相聚在帕梅拉的视频下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在北京,有固定喝咖啡习惯的人选择就地在公司咖啡机解决,不差钱的每天点一杯星巴克美式。他们根本不在乎喝的是什么,咖啡因进入身体还不是一个样。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原教旨主义。

 

但上海打工人会特意改变上班路线,给自己制定一个月内尝遍这条街所有咖啡馆的目标,然后在社交平台总结一份精美的永康路咖啡指南。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其他城市的人觉得没必要,如果到了需要“探店”的程度,店里的空间不是用来拍照的,而是用来谈事儿或工作的。

 

当然最容易让外地人感到自己太过务实的瞬间,还是看到上海的星巴克外面坐的不是白领而是大爷和阿姨时。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上海的爷叔比北京的白领喝咖啡多不是空穴来风。退休没事做的叔叔阿姨们,在遛鸟养花之外就是承担起网红景点的氛围组角色。

 

老奶奶穿上优雅Chanel套装,和姐妹们在武康路看看银杏拍拍照,最近新出的网红打卡地社畜可能不清楚,但她们比谁都来得早。拍完照找一个漂亮的咖啡馆喝咖啡聊天。

 

工作日在老咖啡馆约会的叔叔阿姨,不比周末打卡网红餐厅的情侣少。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在上海,咖啡不止是年轻人的文化。这里的市民从老到小都喝咖啡,不止是喝,而且爱喝。

 

咖啡品味是上海人社交资产的一部分。看到小区施工师傅喝的都是Lavazza时,谁能忍住不肃然起敬。

 

而办公室里出现的星巴克,意味着一个人的社死时刻即将到来。如果喝咖啡不讨论咖啡豆产地,不知道flat white里的flat代表什么“平”,那和喝速溶还加奶有什么区别。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咖啡在这里不作为功能型饮料或都市人身份的装点,而是一种必需品,包括生活刚需层面和审美趣味层面。

 

02

上海咖啡馆,全世界最努力

上海人爱喝咖啡和上海咖啡馆多互为动力,以至于内卷的不止大厂员工,还有上海咖啡馆。

 

老牌连锁店星巴克,上海人已经不屑一顾,但它在这里也拥有全球最多的门店。Tims在中国首家店也是在上海。

 

如今星巴克、Costa一类的连锁品牌咖啡馆在上海只占35.08%的比例,剩下有55.88%是精品咖啡馆和独立咖啡馆。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精品咖啡馆也即更加重视咖啡本身口味、会区分咖啡豆产地、强调冲煮方式的咖啡馆。Manner的连锁店虽然已经开到了北京,但它也只是有连锁店的精品咖啡。

 

南阳路,也就是第一家Manner所在地,一个2平方米小店曾经创造月入十万奇迹的地方。也是无数咖啡起家又倒闭、或者做下去的地方。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许多热爱咖啡的文艺青年选择从企业辞职,摩拳擦掌要在上海开一家自己的咖啡店。

 

Manner走红后,大家都去开外卖小型店,市场饱和之后又纷纷关门。

 

市场竞争激烈,只能靠差异化出彩,各种菜单和空间创意层出不穷。

 

有的店里布置简洁优雅适合拍照打卡,就有的店把后院布置成贵族花园,为出片而生。

你往咖啡上放饼干,我给你画只小羊肖恩。你杯子用中古Rosmarin,我用日式手工烧制。你拉花拉只独角兽,我分分钟拉出大天鹅。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6个月融资4次的Manner氪金搞免费,别的咖啡馆就没辙了,Manner小哥拉花拉到手抽筋,旁边精品咖啡馆老板一个一个拉大天鹅。

 

但如果老板是帅哥就另当别论,有人在外滩为了见到一位交警在意起了轮船招商局的地理位置,有人为了偷拍一张戴着口罩的咖啡馆帅哥一天四杯澳白。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咖啡馆内卷最大受益者还是消费者,最直观表现就是价格。

 

不在Manner排队领六周年环保袋的人,可以用3.8买到一杯外送精品咖啡。

 

这么下去上海的咖啡比豆浆和大蒜便宜指日可待,便利店的咖啡也要做不下去了,直接一块钱一杯对标欧洲餐厅有偿提供的热水。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上海市政府甚至补贴设立了咖啡课程,学完就考证,考过了还能退学费。

如果你觉得公司附近的精品咖啡都不好,那就加入他们。你咖啡品位好,静安区便不黑暗。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03

咖啡历史底蕴深厚

上海的咖啡氛围为何如此浓厚,还要追溯到咖啡的舶来史。

 

19世纪50年代,一位英国药剂师把咖啡带到上海,在药店出售,上海人称它为“咳嗽药水”。这还不算咖啡真正作为饮品进入中国。

 

上海本是不起眼的城市,直到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开放成通商口岸,才慢慢展露出它的优越与天分。

 

1843年,咖啡随着外国人被带到上海,当时还翻译作“磕肥”。这是西方人专属的一种高级饮料。只有在西方人开设的旅馆才能喝到。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

1886年,上海第一家独立经营的咖啡馆——虹口咖啡馆开业。此后上海咖啡馆才越来越多,咖啡也慢慢成为平民饮品。上海人的喝咖啡习惯逐渐被培养起来。

 

建国后,静安寺附近的德胜咖啡厅更名为上海咖啡厂,是我国最早的专业咖啡生产企业。

 

上海人在民国时期对咖啡的喜爱就已经表露出来,1922-1937年的国产影视剧中,发生在上海的情节就有不少包括喝咖啡。而我们现在拍解放前的上海,卧底交头也有可能约在咖啡厅。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来源:《父母爱情》

 

在没有咖啡机的年代,上海人会用纱布包着咖啡粉放在锅里煮,更讲究的会用滤纸过滤一遍,加炼乳、奶油或者是麦乳精的人都有。

 

张爱玲就爱喝奶咖,奶还要低脂的。

 

虽然鲁迅的名言说“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但当年他和“左联”领导成员和地下党代表经常在“公咖”秘密接头商谈。

鲁迅日记上也有许多类似“1930年6月5日午后 同柔石往公啡喝加啡”的记录。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程乃珊在《咖啡的记忆》中写,“三年困难时期上海仍有咖啡,为利激销售,买一听上海牌咖啡可发半斤白糖票:在咖啡店堂吃咖啡可额外获得四块方糖和一小盅鲜奶。那个时候父母似更热衷无糖无奶的黑咖啡,然后像摆弄金刚钻样小心地将带回来的方糖砌成金字塔形。如是,我和哥哥就常有熬得稠稠的白糖大米粥喝”。

 

即使是经济困难时期,上海的普通人家也会煮咖啡。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就这样,咖啡文化在上海一直被保留下来。

 

虽然“咖啡和大蒜”理论被无数人炮轰,但咖啡和小布尔乔亚式的生活的确密不可分。

 

正如某位作者形容咖啡馆里的人”谈的是文艺、国民党、政治,什么都谈,说完了郭沫若,又说鲁迅、郁达夫、汪精卫、蒋介石”。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上海白领会在PPT演示时引用娄烨,在工作间隙看雪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没有人觉得不正常。

他们在工作日下班之后买花,回去耐心地插上拍照,周末就是穿上网红套装乖乖排队。

 

这里或许也是展览和文艺电影最受欢迎的一个城市。

 

上海住民是最有诗意和品位,也是最高傲的一群人。

 

上海咖啡卷到比豆浆便宜,都不够当地阿姨们喝的

《色,戒》中王佳芝在咖啡馆

因为上海有这样的土壤:在制度和人文关怀上的文明成为城市标杆,有机会接触到最高规格的物品和秩序。

 

同时,运转节奏快得像离心机,无情又井然。在这里的每个人一边维持着大都市人的体面和高贵,一边孜孜不倦地纺织PPT和word文档。

 

咖啡是上海正常运转的机油,是大楼里钢筋水泥的那个水泥。同时也是精神小布尔乔亚的标志和寄托。他们谈论精品咖啡馆,正如谈论韦斯安德森和维伦纽瓦。

 

北京人不信今生卖花来世漂亮,搜索LB咖啡也只会出来“老边饺子馆”,而上海人老了也会出现在穿搭bot,不在乎举着丝巾拍照的姿势是不是过时。

 

咖啡馆有咖啡和爵士乐,豆浆摊有吆喝声和烟火气。“你喝什么饮料,就是什么样的人”。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0_2anUawpERmaCoyTwpLg

咖啡与茶的千年战争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733篇原创

1

去年,一位常住英国的美国博主,在TikTok上示范用微波炉冲泡英式奶茶,茶包扔进冷水,冷水放进微波炉加热三分钟,放奶放糖,大功告成。

这条类似于教意大利人如何在披萨里加菠萝的视频,成功的让英国让英国人体会到精神上被挖祖坟的痛苦。

在经由社交网络发酵后,该视频成功引发外交事件,英国驻美大使请出了陆、海、空三军代表在野外,厨房,甚至飞机上向不懂喝茶的美国佬展示了英式奶茶的正确冲泡方法。

而美国军队则以咖啡教程回击,并称。

“我们不喝茶,我们只喝咖啡”。

这种美国人对着英国人脑门吐口水的纯侮辱性事件自独立战争后已不多见。

但作为触发此次事件媒介的茶和咖啡之间的斗争多年来却屡见不鲜。

同样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和咖啡一直被作为竞争对手相互对比,即便到了现在,“为什么茶不如咖啡流行”、“为什么咖啡不能代替茶”之类的争论依然不少。

与之类比的大概是甜豆腐脑还是咸豆腐脑。

在消费主义活跃的当下,茶和咖啡在市场上的竞争也逐渐激烈。

常常有人讨论咖啡和茶谁更有市场,谁会是流行饮料之王,瑞幸和小罐茶谁会教华尔街做人。

二者的交锋,不仅仅是消费行为,更是文化差异。

红茶、咖啡,你想起的是口味。

但这两种饮料放在历史上,是贸易、殖民、战争,以及无数血债。

所有让人类对其有成瘾性的产品,不管是盐、糖、多巴胺、咖啡因,都会衍生出相应的经济,而经济必然与贸易,战争,宗教,文化相互关联,最后变成基于利益的定义权争夺。

咖啡与茶的战争延绵千年,人间的纷争始终不变。

2

茶和咖啡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并都因大国势力的影响而成为文化代表。

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即便是保守考据,在秦汉时期便有了确凿可考的证据证明茶的存在。

至少千年前,茶就已经是亚洲的国民饮料,并以中国为中心,形成独特的茶文化。

茶在当时,是毫无疑问的流行饮料之王,而形成这一切的,是无双的国力。

而咖啡同样代表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咖啡本身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后传入也门,13世纪左右,咖啡在也门盛行一时,摩卡港成为著名的咖啡出口港。

在也门,咖啡遇到了生命中第一个强者——奥斯曼帝国。

这个由一个流亡突厥小部族的政权通过残忍的弑亲继承法获得一个又一个凶暴而智慧的君主,并在其领导下逐渐走向强大。

16世纪初,军事力量达到巅峰的奥斯曼帝国出兵征服埃及,将饮用咖啡的风潮带回伊斯坦布尔,随后后奥斯曼帝国占领也门,控制了出口咖啡的摩卡港。

然而一统中东并非苏丹的最终目的,在往后数十年,奥斯曼帝国击灭匈牙利,上逼维也纳,夺取巴格达,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奥斯曼土耳其便成为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人口过千万,囊括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垄断东西方贸易的超级大国。

但此时,咖啡在奥斯曼帝国境内一度是被禁止的,原因无他,宗教。

在宗教人士眼中,这种能够提振精神,让人兴奋的饮品与药无异,且所有能唤起欲望的东西都应该被禁止。

但民众表示不乐意,还是要喝。

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咖啡在奥斯曼帝国周期性的禁止又开禁间传遍整个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并因此被来自欧洲的冒险家和商人所看中,成为欧洲商人口中的“伊斯兰酒”。

咖啡的名气,与奥斯曼帝国的国力齐头并进。

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步入极盛,咖啡的大范围流行也由此开始。

但辉煌之中往往隐藏着衰败的开始,欠下的债总要还。

3

在16世纪通过蹂躏欧洲踏入巅峰的奥斯曼帝国终于迎来了自己命中注定的敌人——“欧洲列强”。

日心说发表,伽利略铁球实验,麦哲伦航行世界,科学开始萌芽,16世纪的欧洲在科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开始崛起,而其中发展得最迅猛的一个领域,是海军。

此时双方的冲突是必然的。

一个称霸百年的帝国,没必要跟后来者讲和平,只想打死你。

而另一个被你欺负了半辈子的人,终于大棒在手,更不会跟你讲和平。

于是,一个奥斯曼帝国,一个欧洲列强;

一个地表最强的陆军,一个疯狂崛起的海军;

一个伊斯兰教,一个基督教;

一个中东强国,一个欧洲新贵。

还说什么呢,盘他。

这一打,就是百余年。

在上百年的时间里,奥斯曼帝国和欧洲各国大小战役不计其数。

今天你进犯,明天我还击,后天我奇袭,大后天你阻击。

一开始奥斯曼帝国依然以胜居多,但随着战争的延长,形式开始逆转,奥斯曼颓势渐显,胜多败少,变成胜少败多。

1529年,维也纳之围,奥斯曼土耳其几乎将欧洲逼至生死边缘,建立起无上的帝国荣耀。

1683年,维也纳之战,标志着奥斯曼在欧洲的扩张就此终结,其所控制的贸易通道被各国蚕食,宣告盛极而衰。

成也维也纳,败也维也纳。

同年,在奥斯曼帝国的折戟之地维也纳,战败的奥斯曼军队撤退时留下大量军需物资,其中包含500袋阿拉伯人视作珍宝不肯外流的贸易品——咖啡豆。

咖啡就这样通过战争这种非正常的交流方式,以战利品的身份,慢慢传到了欧洲。

这时候,咖啡的意味就变得讽刺了起来。

所谓“战利品”,必然是胜者从败者处掠夺而来,唯有胜者才配享有。

因此,作为战利品的咖啡在欧洲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奥斯曼帝国的战败羞辱。

作为战利品的咖啡在欧洲越是火热,反过来也就代表着奥斯曼帝国越是衰落。

败者食尘,咖啡成为胜者的玩物。

自此以后,欧洲发展再无阻碍,随着西班牙、荷兰等一个个海上霸权的建立,欧洲人咖啡越喝越多,咖啡馆越开越多,甚至将咖啡豆种到了自己的殖民地中。

而奥斯曼帝国自此陷入衰退,直至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奥斯曼皇室被驱逐出境,帝国迎来终章。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消费资源的大范围流转往往与战争挂钩。

正是在这个崛起中的欧洲,来自东方古国的茶叶和兴于奥斯曼的咖啡第一次短兵相接,成为无数势力交锋的前线战场。

而茶和咖啡带来的也不止是作为饮料的风味,而是作为资源所引起的贸易、纷争、乃至战争。

这一次的主战场,在英国。

4

作为欧洲咖啡文化的诞生地之一,英国早在17世纪起便开始引进咖啡。

那时候的咖啡,是精英阶层的“社交良药”,而原因,离不开咖啡馆这一载体。

十七世纪五十年代,英国伦敦诞生了英国第一家专业咖啡馆。

作为舶来品的咖啡价格并不亲民,价格的门槛让咖啡馆成为精英阶层的热门选择,大量富家子弟,高知识分子,政商精英在咖啡馆齐聚,咖啡馆因而获得“便士大学”的昵称。

由于行业精英和富家子弟的大量聚集,使得英国咖啡馆在身兼伦敦商业、政治情报的集散地,先进文化思想的萌发地之余,也成为了“意见领袖”交流观点表达意见的“网红场所”。

处于伦多商业中心的伦敦第一家咖啡馆,巴斯瓜·罗塞咖啡馆,由于大量商业从业者聚集成为股票市场的重要据点,人称“第二股票交易所”。

十八世纪后,仅仅伦敦一地就拥有超过500家咖啡馆,咖啡馆文化由此蔓延开来。

咖啡的盛行,代表的是阶层分化的开始。

唯有进入商业社会,才能诞生出专职作者,股票交易员,大学教授等不同的职业分化,才能诞生所谓的“社会精英”。

咖啡馆的流行,是英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体现。

以此看来,咖啡已风行英国,没有茶出场的余地了?

不,接下来才是茶出场的开始,因为咖啡的活路,就到这了。

首先,咖啡作为一种舶来品,且由于饮用前需要烘烤、研磨、冲泡等一系列工序,导致咖啡只能在咖啡馆中消费(家用设备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对于许多社会中下阶层而言,咖啡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其次,由于咖啡馆内常有大量年轻男性聚集并伴有酒精消费,在酒精和荷尔蒙的滋润下,部分咖啡馆一度以打架和通奸闻名,臭名昭著。

这和今天的优雅调性完全不同。

强烈的男性氛围和恶劣的治安环境导致咖啡馆对女性的门槛过高,即便是贵族女性,很多时候也受不了。

这就损失了一半用户。

这些门槛和限制使得女性对咖啡馆充满敌视。

即便刨除经济和治安问题,咖啡作为来自中东的“异教徒饮品”,在宗教上有“政治不正确”的原罪。

精英、有钱人这些强势阶层可以无视社会风评,但普通人不可以。

这使得咖啡少了巨量的客户。

5

英国或许不需要咖啡,但英国需要咖啡因。

 

咖啡因不是只有咖啡中才有。

这种需求源于一件大事——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将英国民众从无休止的田园劳动中解放出来,诞生了工人群体。

工人们需要一种可以振奋精神饮料,以支撑其完成一天的工作,同时以此为消遣打发空闲时间并进行社交。

而另一方面,同样由于工业革命的降临,贵族女性迫切需要一个和男性主导的社交圈截然不同的场合来展现自己。

并且由于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大量污染,水质污染严重,无法直接饮用,但单纯饮用热水并不舒适,热饮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整个英国都需要一种适合日常消费用以提神的热饮。

而此时,欧洲有禁酒令,不允许把酒当成日常饮料。

恰恰是在这个时候,酷爱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联姻成为英国王后。

贵族妇女学习王后开始喝起茶,她们身穿优雅的服装,摆上精致的茶具,展现仪态、彰显品位,同时交换八卦,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这种习惯渐渐流传开来,被称为“下午茶”。

喝茶的习惯渐渐从皇室,到贵族,最后传至普通大众。

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这种具有提神作用,同时无需复杂工序消费门槛更低的饮品正是他们日常所需。

至于宗教问题,当时的中国对于英国大众而言依然是一个远方的文明国度,而非奥斯曼这种明确交恶的异教徒,大家没有矛盾,所以茶的“身份因此”更加纯正。

更何况,国王带头喝的东西,你宗教不允许?

教会有几个师?

在皇室带头下,红茶渐渐取代咖啡成为英国人的最爱。

6

然而,茶叶的地位,来的也不简单。

明面上看是民众出于需求做出的选择,实际上也是英国的幕后玩家们自身不得不维系的利益所在。

选择茶而非咖啡的原因,有三个:政治,经济,文化。

在咖啡刚刚流行时,英国的资本家们也曾跃跃欲试。

但咖啡没有他们插手的余地。

在十七世纪之前,咖啡还只能从阿拉伯半岛进口,而阿拉伯半岛处在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尽管奥斯曼帝国荣光不再,但也不是随便谁都惹得起的。

咖啡贸易被奥斯曼帝国严格保护出来,只作为商品出口,所有咖啡豆都必须烘焙后出售,断绝他人培植咖啡树的可能。

但我们都知道,有个东西,叫走私。

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你没看错,东印度公司不是只有英国东印度)首席商人彼得·范·德·布鲁克,通过走私咖啡打破了阿拉伯人对咖啡的垄断,让列强们从中看到了暴富的希望。

这场关于咖啡的贸易战争正式掀起。

首先吃到肉的,是荷兰人。

随着荷兰击败葡萄牙,控制斯里兰卡。

咖啡种植园开始遍布斯里兰卡和印度南部。

为增强产能,荷兰人又将咖啡种植业带到了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随着咖啡贸易白热化阶段,咖啡甚至比暴力团体还赚钱,赚钱到连暴力团体,政府都开始阴招不断,加入抢钱行列。

一名法国海军军官直接率队盗走献给路易十四的咖啡,落草为寇跑到加勒比海,干起了咖啡种植生意。

不知道这是不是种田流网文的起源。

远在南美的巴西政府则指派军官去从法国人手中窃取了咖啡树苗,通过花言巧语从法属圭亚那州长的妻子,骗来大量咖啡种子。

咖啡从巴西的帕拉一路种到里约热内卢,成为了巴西的支柱产业。

英国也是列强之一,眼瞅着大家赚的盆满钵满,这个早已成为海上强国的国家也坐不住了,飞速加入了咖啡贸易。

但最赚钱的,只有一个,这一个,依然是那个时代的霸主,飞翔的荷兰人。

荷兰人依靠殖民地出产的大量廉价咖啡垄断整个欧洲市场,赚得风生水起。

英国完全没有插手的余地,只能更多的投入到竞争更少的茶叶贸易中。

而且,对英国而言,咖啡不止在经济上不赚钱,还在政治上恶心人。

18世纪初,英国革命繁发,咖啡馆这种聚集大量精英人士的政治讨论场常常成为政变的源头,当时的咖啡馆在政府眼中跟反派大BOSS眼里的新手村别无二致,不说亲如一家,也可以说是不共戴天。

因此当时英国政府曾多次下令限制咖啡馆的营业,并取缔了大量的咖啡馆。

而喝茶则相反,在英国,不论是喝茶还是下午茶都是相对私人的行为,避免了大规模政治集会的发生,消除了国家发生思想政治革命的潜在危险。

茶叶作为对抗咖啡的工具得到了政府支持。

这是政治的需求。

资本家讨厌咖啡,因为赚不到钱,政府讨厌咖啡,因为咖啡馆总给他们上眼药。

于是英国政商一致,将精力投入到竞争更小更有利于政府统治的茶叶生意中去。

即便茶叶生意比咖啡好做,但好得也很有限。

原因无他,还是荷兰。

当时欧洲的茶叶贸易也被荷兰所垄断,其首都阿姆斯特丹在这段时期更是欧洲茶叶供应的集散中心,由于英国悬孤于欧洲大陆之外,英国的消费者不得不付出比别国更高的价格去购买茶叶。

虽然选择茶叶的代价比咖啡要小,但即便是再小的代价,也没有资本家愿意付出。

留给英国的路只有两条:

1.经济上干掉荷兰;

2.物理上干掉荷兰。

而英国人的选择是:干就完了。

为了将茶叶贸易利益最大化,英国资本家两头出击。

一方面,打破垄断。

英国从源头出发,效仿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做法,组建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这个集武装和贸易于一体拥有独立舰队、陆军、商船队的殖民机构,直接绕过荷兰,去中国采购茶叶。

法国、普鲁士等国家眼见英国吃肉纷纷跟进,茶叶采购市场被打乱,欧洲茶叶价格迅速腰斩。

而荷兰,由于殖民地人民不满荷兰的残酷压榨,以“走私”土产的形式进行斗争,加上船员走私现象严重,使荷兰在对华贸易中出于劣势;

同时由于荷兰与中国贸易存在大额贸易逆差,白银大量外流,荷兰东印度公司银库空虚,大量赊帐,荷兰商人在中国茶商眼中信誉扫地,无法与其他国家争购茶叶。

与此同时,由于荷兰本身没有征收茶税,欧洲国家反而抓住机会,痛打落水狗,将茶叶反销至荷兰。

左手失去货源,右手失去市场,荷兰茶叶贸易走向末路。

另一方面,物理打击对手。

商业只是表征,实际比的是拳头。

17世纪,呆在不列颠群岛闷头发育的大英已经饥渴难耐了。

重视商业的护国公克伦威尔上台后,颁布了《航海条例》,直接摆明了针对荷兰。

在17世纪三次英荷战争中,英荷两国互有胜负,双方角力,工业之子大英和欧洲扛把子荷兰的三场战争却在不经意间养肥了高卢雄鸡。

法国靠着战争渔翁得利,获得了大片土地与商贸利益,超越荷兰成为欧洲霸权之一。

三场战争过后,荷兰面对大英依然略胜一筹,但隐患已经埋下——大资本。

或者说,大资本的背叛。

资本不在乎国籍,只在乎增值。

荷兰国内大资产阶级为了所谓“利润”,宁愿把两百多年来累积的资本,借贷给欧洲各国的政府、企业,赚取稳定的利息,也不愿再当所谓的“海上马车夫”去对外冒险赚钱。

他们把绞死自己的绳子,卖给了敌人。

资本的短视,一览无余。

于是,荷兰自裁大部分的军力,自愿降低国际地位、心甘情愿的沦为二流国家,从而换取“更轻松的利润”。

躺着赚钱的荷兰为了能继续躺着赚钱,自愿输给了站着赚钱的英国,六十多年军备废弛,导致在18世纪第四次英荷战争中,荷兰被英国直接打穿。

可即便输了战争的荷兰依然是欧洲三大富国之一,资本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

谁都说不清楚。

而还在发育期的大英,通过击败荷兰,获取金融霸权,成为当世第一强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垄断世界海权贸易。

茶叶贸易唯大英独尊,可是茶叶真的重要吗?

不,重要的,只是钱。

茶叶贸易是为了钱,打败荷兰是为了钱,殖民争霸,都是为了钱。

所以,打败荷兰,垄断茶叶,钱就赚够了吗?

不,不够。

 

远远不够。

因为做生意赚钱,远不如躺着赚钱。

于是,英国把目光投向了亚洲。

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彻底掌控茶叶贸易,不断从中国带出茶树种子和制茶师傅(也有说法是偷窃和哄骗),在自己殖民地里尝试种植,并最终在印度阿萨姆种茶成功。

就这样,茶叶贸易被英国人玩到了极致,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英国自身也随着茶叶一同登顶,茶叶压住了咖啡,成为世界饮料。

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咖啡并非毫无希望。

在英国打败荷兰之后,英国的咖啡消费市场曾有一段时间的增长。

因为,在这期间英国通过抢走了荷兰手上的斯里兰卡,大量廉价的咖啡原料供应。

所以,当咖啡能赚钱的时候,英国人还是愿意做咖啡生意的。

但好景不长,18世纪末,斯里兰卡(锡兰)爆发“叶锈病”疫情,种植园中的咖啡树成批死去,为挽回损失,种植园园主们纷纷改种茶树,斯里兰卡由此成为世界红茶最重要的产地之一。

咖啡产量骤减,茶叶产量暴增。

咖啡就此丧失了自己在英国境内最后一次机会。

英国人对于咖啡和茶的选择,从来不是依据口味、宗教或是文化,他们选择的只有一个,利益。

工业革命,红茶满足了用户需求;

海权争霸,茶叶成为贸易核心;

殖民战争,茶叶产能稳定。

英国需要茶,但更是英国选择了茶。

随着英国在列强争霸中胜出,茶叶相关贸易让英国成为当世第一强国,英式红茶也由此成为了日不落帝国的文化符号。

日不落帝国的称霸之路,也是红茶在英国作为消费品走向国家文化的封神之路。

咖啡输了,咖啡有错吗?

 

没错。

 

但纠结有没有错,有意义吗?

 

没有意义。

 

毁灭你,与你无关。
7

日出日落,世间常理,太阳不会因为你叫日不落,就真的永升不落。

只不过这次的日落来得快了一点。

17世纪后期,随着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扩张,咖啡和茶几乎同时传入北美。

由于英国人普遍有饮茶的习惯,到18世纪中期,茶成为北美各阶层人民最普遍的日常消费品。

一位法国旅行者曾在他的游记中写道:

“在北美殖民地,人们饮用茶水,如同法国人喝酒一样,成为须臾不可离的饮料。”

但矛盾也因此而起。

随着英国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种茶成功,廉价茶叶涌入市场,茶叶价格一路走低,导致英国东印度公司利润降低,库存大量积压。

茶叶,毕竟还是农产品。

1767年,英国颁布《贸易与赋税法》,对大量商品征收高额税金,使得北美人民不得不选择廉价的荷兰走私茶叶,进而导致东印度公司面临危机。

为了抢救差点被自己玩死的东印度公司,1773年英国议会颁布《茶税法》、《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批准东印度公司拥有输出茶叶的垄断权,只征收轻微的茶税,同时条例也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

立法垄断,吃相难看。

但事已至此,英国已经无力保持吃相,毕竟茶叶生意只是一个摆在桌面上的代表,真正的问题是背后那个不堪重负的英国。

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英国政府已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靠殖民地输血是当时解决问题的最优选择。

对于英国统治者而言,殖民地里那些因圈地运动丧失家园的农民,逃避宗教迫害、战祸的难民以及旧贵族旧地主们,根本算不上所谓的“自己人”,充其量不过是开荒种田用的牲畜。

对他们的压迫也不止在茶方面,各种苛捐杂税,经济掠夺从未停止,只不过作为最常见的日常消费品而言,茶叶具有更强的象征意义。

那么,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不。

自由美利坚,枪击每一天。

北美民众认为假如他们继续消费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就必须继续忍受英国殖民者的压迫、剥削,被迫接受英国对殖民地征税和制定法律。

怎么办?

反了。

殖民地民众成立抗茶组织和革命团体,拒绝卸运茶叶,开始反抗。

有反抗自然有镇压。

波士顿惨案、印花税条例、唐森德税法、波士顿倾茶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爆发。

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逐渐走向不可调和。

最终,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美国独立战争序幕。

战争爆发,茶成为了英国垄断的代表,普通民众和革命者对茶极为反感,把茶看成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不愿再买茶喝。

不喝茶喝什么?

只能是咖啡了。

同样作为提神的功能性饮料,咖啡和茶在欧美消费市场中一直互为替代品。

既然你英国人喜欢茶,那咖啡就是美国的天命之子。

受到反茶事件影响,咖啡被北美殖民地人民视作反茶代表而广受欢迎。

而被英国统治者厌恶的咖啡馆开始发挥统治者厌恶的作用——引导革命。

如英国人所料,咖啡馆作为公众场所不可避免的与公共事务和社交的联系更为密切,这与在18世纪北美殖民地建立初期需要大量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需求相吻合。

咖啡馆不仅是当地的商业活动中心,到了独立战争时期,新闻在这里传播,信息在这里汇合,商人在此集会,股票交易在这里展开,各类思想于此萌芽生长,咖啡馆甚至一定程度上兼任了法庭和市政厅的工作。

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使得北美民众对咖啡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在战争的催化下,茶和咖啡被北美殖民地民众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茶被当作英国专制和压迫的代表,咖啡则被视作爱国和自由的象征。

茶和咖啡最大的作用不再只是提供咖啡因,而是强化政治概念。 

8

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

独立战争爆发,最踊跃的,除了不喝茶的美国人,剩下的就是英国的宿敌们。

哪些宿敌?

不知道。

为什么?

因为太多了,数不过来。

英国在争夺霸权过程中,赚了多少钱,就得罪了多少人。

初代日不落西班牙,最佳对手荷兰,还有打了两次百年战争刚刚输了七年之战,新仇旧恨堆一起的法国。

一堆国家听说北美反了,欢呼雀跃的就跑来要给英国佬助助兴。

剩下欧洲国家几乎都是武装中立,等着看戏。

英国人好运到头了。

1783年9月3日,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巴黎和约》,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而此时距离英国自称“日不落帝国”不过堪堪20载。

一个帝国的崛起孕育于另一个帝国衰落。

茶叶的垄断,引发了咖啡的革命。

命运的嘲讽有时过于无情。

至此战争结束,美国独立。

但茶也确实不能喝了。

此时,不喝茶不再是出于对抗,也不是口味,而是基于现实和未来的考量。

在独立战争前后,茶叶主要产地集中在中国、印度、斯里兰卡。

而上述这些地方贸易航线实际上都处于英国的实际控制之中,一旦英美再次发生冲突,美国被封锁,茶叶贸易就会成为英国针对美国的工具。

而咖啡的主产地在南美,离美国更近,即便英美发生冲突,近在咫尺的南美也很难被封锁。

于是,独立战争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咖啡都被渲染成代表美国的“爱国特饮”。

“食物的意义与国家统治者的意愿和利益紧密相关,与国家本身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

但咖啡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正如美国的国运,那时才刚刚开始。

9

咖啡作为一种消费品在经济和政治红利的影响下,成为了美国的选择。

但作为一种消费品,咖啡需要烘焙、研磨、再冲泡的特性使其难以在脱离咖啡馆的之外的场景承载民众的消费需求。

门槛越高,受众越少。

这一次,历史的进程再次与产品的命运结合在了一起。

1850年,部分美国咖啡企业开始自己对咖啡进行烘烤、研磨,装罐,这些前置措施大大减少了咖啡消费门槛使得民众可以轻松的自行冲泡咖啡,而密封铁罐包装使得咖啡得以配送到全美各地。

标准化,解决了咖啡的储存、运输和消费场景问题。

罐装咖啡刚一发明就遇到了适合的场景,西部和战争。

独立战争之后,美国发起长达一个世纪的西进运动,大批东部移民向西部进发,屠杀原住民,开发西部,以此吞并土地,获取资源,扩大国内市场,完成城市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咖啡成为了西部牛仔和拓荒者们的最爱。

罐头咖啡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随意享用摄取咖啡因,即便是得克萨斯州的荒漠,只要有火就有咖啡。

荒野牛仔们围坐在篝火前用铁罐煮咖啡的场景也因此成为了西部电影中的常见景象。

消费品和城市化,以咖啡和牛仔的形式结合在了一起。

这一时期,除了牛仔和拓荒者之外,咖啡最大的传播媒介,当属美国大兵。

咖啡一直是作为美国士兵打仗的“物军需资”而存在的,在早期分配咖啡豆时期,为了能够喝上现磨咖啡,便有士兵在随身武器上装磨豆机的趣闻。

在咖啡粉包发明后,美国军方开始向士兵提供定量干燥的咖啡粉包,士兵们可以在战争间隙靠咖啡提神醒脑,并省下煮咖啡的时间,以此作战警觉性。

阿尔及利亚战争、美墨战争、美西战争、一战、二战,依靠战争,美国吞并土地,获取资源,发战争财,建立海外基地;

战争既让无数士兵加入咖啡爱好者的行列,也让美式咖啡随着战争的爆发走向世界。

为什么冰美式是韩国国民饮料?

为什么日本对于咖啡如此有研究?

因为他们国土上有美军基地。

但更重要的是,战争造就现在的美国。

随着士兵、牛仔、拓荒者先后加入,咖啡市场快速扩张,随着咖啡一路传播,美国国力与日俱增。

不知不觉间,咖啡成为美国真正意义上的国民饮料,而一个现代史上的巨无霸在咖啡的滋润下已经悄然成型。

战争落幕,开荒结束,该找个地方坐下来悠闲的喝咖啡了。

如果你经常看好莱坞电影,对以下这个场景必然不会陌生:在一家路边餐馆里,坐在一个靠近窗边的位置,悠闲的看着报纸,金发女郎穿着常见的餐馆围裙送来煎饼培根和煎蛋,男主端起咖啡,老头坐在男主对面开始交代任务……

路边餐馆之于美国人就像意式咖啡餐馆之于欧洲人,是家乡的味道。

这种原本为夜班工人和深夜醉汉提供的餐车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点亮“固定场所”、“24小时营业”、“高性价比”的技能点,渐渐地成为无数美国人对家乡的印象,也正是这种路边餐馆的存在,让咖啡渗入了美国人的潜意识中,成为其日常所需。

路边餐馆代表的,实际上是城市化的最后一步——服务业爆发。

战争,殖民,城市化,一系列现代化进程,让我们印象中的那个美国正式成型,也让咖啡深入到整个国家的每一个细胞之中。

美国在战争和工业化的需求下选择了咖啡,咖啡随着工业化和战争的进程成为美式精神的代表。

作为一种消费品,咖啡成为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交错点。

10

二战之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美国咖啡行业也跟随美国的发展,先后掀起速食化,精品化,美学化三波浪潮。

1938年,战争加速咖啡速食化的发展,速溶咖啡诞生。

雀巢,麦斯威尔等速溶咖啡公司追求以商业模式的方式来销售咖啡,掀起长达20年的速食化浪潮。

美式咖啡随着速溶咖啡这种极致标准化产品的诞生,随着美国影响力的日渐加强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广泛传播。

但即便此时,美式咖啡的代名词依然是方便、快捷,难喝,深受欧洲咖啡老炮的厌恶。

尤其是意大利人,他们觉得美式就是犯罪。

随着美国与苏联分庭抗礼,成为欧美资本主义明灯,大批专业人士来到美国,掀起精品咖啡革命。

也正是此时,美国世界警察的形象已经无可替代。

2003年,“知识分子”咖啡馆赢得美国咖啡师大赛,咖啡业界掀起美学化风潮,追求像对待陈酿葡萄酒一样对待咖啡,讲究咖啡豆的产地,原料的好坏,咖啡的风味,甚至讲究咖啡的艺术。

尽管在众多咖啡爱好者眼中,美式咖啡处于咖啡鄙视链的最底端,但就传播范围、产业规模、文化影响力而言,全球无人能出其右。

美式咖啡代表的不止是咖啡因,不止是功能性饮料,甚至不止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幻想。

这个幻想叫做“美国生活”。

美式咖啡之所以如此强大,不因为它是“咖啡”,而因为他是“美式”。

还记得前面写过吗?

商品的流行,永远基于经济、政治、以及宗主的利益。

咖啡与茶的战争汇总,胜利的不是咖啡。

 

是美国,航母、核弹、硅谷和华尔街。

11

那么咖啡的下一个对手是谁?

还是茶。

只不过这次的茶不再是英式红茶。

而是清茶与新式奶茶。

背后的玩家也不是英国,而是中国。

在近十年间,中国在国内经济和消费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即便放眼全球也难寻敌手。

如果要在消费和文化领域寻找一个符号作为中国的代表,茶必为其一。

茶和咖啡,或者说所有消费品的市场攻防,本质上也是关于“定义权”的争夺。

茶和咖啡的战争,说到底不过是不同文明,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的利益的争夺站。

不论是茶还是咖啡,终究只是玩家手中的手牌,而最终获胜者赢得的,其实是“定义权”。

唯有胜者的商品可以获取利益,唯有胜者可以为商品赋予意义获取更大的利益;

所有消费品的最终意义,永远是幕后玩家的利益;

而幕后玩家的实力,也将反过来决定消费品的意义。

强汉盛唐,让茶文化辐射半个世界;

奥斯曼帝国横跨三洲,弯刀铁蹄让咖啡成为异域美酒;

日不落帝国的船队所及之处,红茶永不干竭;

美利坚大兵踏及之地,咖啡生生不息;

现如今,盛唐已是历史,奥斯曼帝国崩塌,日不落帝国日落西山,德州牛仔成了老红脖子。

时移世易,物换星移。

轮回,永不止息。

参考资料来源如下:

【1】.农业考古. 陶德臣. 论美国独立战争前的抗茶活动

【2】.东方收藏.刘呈德.四场茶叶战争,改变世界历史

【3】.世界博览.粟月静.咖啡与茶战争史

【4】.企业观察家.杜君立.茶叶与鸦片的战争

【5】.茶叶战争.洪海亮.

【6】.知乎专栏.爱茶胜过咖啡?英国人:故事本来不是这样的。By CSCA精品咖啡学院.

【7】.英国人为什么“嗜茶如命”?他们不是应该更喜欢喝咖啡吗?By苏澈的自留地.

【8】.咖啡,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咖啡文化.

【9】.知乎专栏.斯里兰卡红茶的前世今生(一)鸦片战争or茶叶战争?By里兰卡七七.

【10】.英国工业革命:女工的血泪史,身体累到变形,还要遭受残酷剥削!

【11】.新茶饮:“第一股”未有定论 海外战场与新玩家硝烟四起-新浪科技.

【12】.从速食咖啡到咖啡美学化,详细讲解世界的三波咖啡浪潮-咖啡网.

【13】.知识分子’是怎样卖咖啡的?-By纸城.

【14】.咖啡的传播与流行(十)欧洲人喝的咖啡越多,欧洲才开始崛起By落甜

【15】.北美独立革命时期的茶与咖啡 ——日常消费、政治话语和独立革命 By《史学月刊》.荆玲玲.

【16】.独立战争 

【17】.英国人是怎么帮助原本不产茶的印度成为茶叶生产强国的?By西山趣说历史.

【18】.美国人的咖啡精神!-咖客.

【19】.知乎专栏.美国的霸权咖啡By Peter Tam.

【20】.以印度茶叶为材料的英国茶崛起之路By她心复杂.

【21】.因咖啡引发的战争,你看荒唐不荒唐By黑鹿咖啡

【22】.咖啡,背后有怎样的故事?By网易.

【23】.世界红茶鼻祖,曾经垄断欧洲最后却被世人淡忘,原因令人唏嘘by新浪网 时尚先锋宝.

【24】.荷兰:揭开中欧茶叶贸易序幕的海上马车夫-凤凰资讯.

【25】.中国茶叶是如何点燃英荷争霸的?荷兰陨落,英国永久失去美利坚-腾讯网.

【26】.全民追捧:干掉了咖啡文化的茶文化,为何能在英国扎根-By遇史坊

【27】.最被低估的男人,咖啡贸易的幕后推手,17世纪荷兰人彼得-By每日看历史.人物志:

【28】. 英荷战争. 

【29】. 鸦片战争.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4TXcFS99mYHO2fOSxQIQug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还记得瑞幸暴雷的时候,我做了一期内容,大概讲的是在中国,咖啡不太可能成为和美国一样全民化的饮品,也不可能出现一家星巴克级别的公司,奶茶才是中国全民饮料的未来。
但过去一年,我发现,本土咖啡品牌好像开窍了,在星巴克的生态位上,目前没有任何一家是它的对手。相反,咖啡品牌们正在奶茶的路子上一路狂奔。
也许中国人不需要「中国的星巴克」,只需要「咖啡界的蜜雪冰城」。
那么,在中国,沿着蜜雪冰城的路子,有没有可能出现咖啡市场的王者呢?大家可以把这期内容视作去年那期的升级版,部分观点会有一些修正和更新。
本期提到品牌较多,但并没有恰饭成分,可以放心食用。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话不多说,先来讨论一个问题,在中国咖啡是不是真的会和奶茶一样受欢迎?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答案是:在刚需市场有机会,如果作为功能性饮料,那么中国人「不喝咖啡」可能是个伪命题。毕竟全世界最爱喝咖啡的城市就在中国。
根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数据,上海已经有了6913家咖啡馆,这还只算专营的咖啡店,不包括便利店,麦当劳肯德基这样出售咖啡的非独立业态。
这个数据不止远超北京和广州,甚至在全世界,也远超东京、伦敦和纽约。
世界第一啊!世界第一!
即使计算每万人咖啡馆保有量,上海的2.85家也和东京达到了同一级别,只落后于伦敦。
为什么上海人这么爱喝咖啡,除了海派文化,城市传统之外,上海还有一个极大的优势:这是一座打工之城,是一座白领之城。
从1990年代开始,上海就聚集了大量的白领人群,而咖啡是打工人必不可少的燃料。
在上海,有三分之一的咖啡是在中午12点到下午3点被喝掉的。下午困得眼睛都睁不开的时候来一杯,才能有勇气面对一场接一场的会议。
夜深人静加班时来上一杯,才能让你醒着看到凌晨四点的上海,目睹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所以不少公司或者联合办公空间,甚至会免费为打工人提供咖啡。在我看来,这不叫公司福利,这和工位上有插座有网络一样,是理所应当。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咖啡作为功能性饮料,至少在上班族这里是一种刚需。
中国人95%的咖啡因摄入量来自于茶,而且茶叶里咖啡因含量要远超咖啡豆。
但在打鸡血这方面,茶确实不如咖啡。这里有很多原因。
比如茶叶都是冲泡的,咖啡因溶出的量比较少,而且同样一杯饮料,需要用到的咖啡豆本身就要比茶叶多很多。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导致在咖啡因的绝对浓度上,冲泡茶和依靠萃取来制作的美式和拿铁咖啡相比,是要落下风的。
我还去查了一些资料,有学者研究过,茶多酚本身就会对咖啡因产生的兴奋存在着拮抗作用,使得提神效果发挥更慢。
所以如果你想精神一整天,那么泡杯茶肯定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如果你半个小时以后有个面试,而你现在困得不行,需要怒打一发鸡血,那么灌一杯美式咖啡可能更顶事儿。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在我看来,咖啡至今还没完成大众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好喝。
如果作为一种饮料来看,现在的咖啡显然是被奶茶按在地上摩擦。
看看奶茶这边,喜茶和奈雪在茶饮里面加糖,加水果,加鲜奶和奶盖,让原本多少有点苦涩的茶饮变成了网红饮品,快乐源泉。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再配上软欧包,年轻人排半个多小时的队也要来买,一天不喝都浑身难受。
再看看咖啡这边,本来口味就已经很像中药了,还拼命灌输什么「精品咖啡」、「手冲」之类的概念,告诉你要学会品尝豆子的风味。
再搞出一堆鄙视链,什么手冲鄙视美式,美式鄙视拿铁之类的,让人看了就下头。
难喝的饮料,是没有竞争力的,豆汁除外(狗头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一个业内数据是:大约有95%的中国人不接受完全不加奶不加糖的「黑咖啡」。
在中国,加牛奶的咖啡才是大众能接受的产品。每卖出10杯咖啡,9杯都是奶咖;每10杯奶咖里面,9杯都是拿铁,这才是中国市场的基本盘。
在我看来,越是强调「精品咖啡」「风味」之类的概念,就越是自绝于大众的消费市场。
但反过来看,咖啡在饮料层面上做得不好,也意味着咖啡的饮料化还存在着很多机会。
拿星巴克来看,其实除了拿铁、馥芮白、美式这些传统咖啡品类之外,星巴克的常规菜单里有一大堆可以被称为「小甜水」的东西。
星冰乐以及各种季节限定拿铁一个个都糖分爆表,甜得拉嗓子,要说喝这东西是用来提神的,我是不信的,但偏偏卖得都还不错。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所以我的判断是,中国人绝对不是喝不了咖啡。只要做的好喝,适合中国人的口味,那么作为打工人的必需品,咖啡市场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机会。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既然中国人能喝咖啡,那为什么本土出不了星巴克?
拿我自己打比方,我现在是越来越喝不起星巴克了。倒不是说它涨价了,其实是随着我开始做up主肝视频,消耗的咖啡越来越多。
以我每天三杯的量,如果喝星巴克,一天差不多就要喝掉一张毛爷爷。哪怕每天就一杯,一年也能喝出一台iPhone了。
一天三杯星巴克,啥家庭啊?对一个连超市财务自由都达不到的男青年,这实在是太奢侈了。
星巴克为什么贵,本质上它卖的不是咖啡。所有聊星巴克这家企业的,都会提到它「第三空间」的概念。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这个概念用人话来说,就是它其实是个房地产公司或者共享办公空间企业。
所以它把店开在商业中心,其实是给那些会议室不够用的公司当临时会议室,给不想在工位上工作的社畜当工位,给约面试的招聘者当面试间。
30块钱一杯的饮料,一大半付的都是「空间临时使用费」。
在中国,星巴克的生态位无人可挡,因为它在房租上的议价权太强了。
星巴克这种强势的国际品牌,在进入一些新的购物中心时,往往能拿到更长的免租期和更低的价格。
而且还可以采取流水倒扣的方式,按营业额分成来交租。大概房租成本能控制在营业额的8%左右。
而普通品牌咖啡店的房租成本占比,一般要比星巴克高15个点。
如果大家拼的都是「第三空间」,那么星巴克在「空间」这项最重要的原材料上,成本就要比所有对手低13个点,这让对手们根本没得打。
既然中国人能喝咖啡,那为什么不直接卖咖啡赚钱呢?非得做一家「中国的星巴克」,何必呢?
况且其实除了星巴克,其他同样打「第三空间」的咖啡品牌,过的都不好。
去年COSTA陷入关店潮,在北京、杭州、青岛、南京等地关闭了超过了中国市场总数10%的门店。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而韩系咖啡品牌漫咖啡和咖啡陪你在近几年也开始大量闭店。更早的那些做商务简餐的上岛咖啡、两岸咖啡们,更是已经被后浪们忘得差不多了。
中国市场可能真的只容得下一家星巴克吧。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相反在我看来,做出一家「咖啡界的蜜雪冰城」,才是未来这个行业的出路。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去年,蜜雪冰城的全国门店数量超过了一万家,这是什么概念?
全中国门店数能超过这个数量的连锁餐饮只有正新鸡排、华莱士和绝味鸭脖。就连肯德基门店数只有蜜雪冰城的三分之二。
喜茶,收手吧,外面全是蜜雪冰城!同样是做饮料的,蜜雪冰城的模式,真正抓住了「卖水」生意的精髓。
这个模式用三个词概括,就是性价比、基础需求、档口外带
它非常便宜,核心产品就七八块钱,学生党也喝得起。性价比很高。
它不像喜茶一样大量使用高成本的鲜奶和新鲜水果,而是只满足基础的茶饮料需求。
它不卖空间,采用档口外带模式,随买随走。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这套模式和星巴克完全相反,档口小店的生存,是建立在饮料需求上,而不是空间需求上。
对那些真正需要喝咖啡的人来说,附加值更少的蜜雪冰城式的咖啡,才是更好的解法。
我印象很深的是,在上海崛起了一家精品连锁咖啡品牌叫做Manner,打法非常极致,堪称蜜雪冰城门下走狗。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它性价比很高,美式15元,自带杯子还能减5元,这个价格和瑞幸补贴时的价格差不多。
它的门店都在写字楼附近,只卖少量几款经典咖啡,主攻上班族大量摄取咖啡因的基础需求。
它的门店最低只有2㎡,大部分只有几个座位甚至没有座位,档口外带,随买随走,可以说根本不想你在店里停留。
有一个说法流传很广:在星巴克对面开一家Manner,星巴克的客流会掉30%。
Manner不仅完成了连续两轮融资,还把门店数从3家飙升到100家以上。并且大部分门店都能实现盈利。
现在的Manner估值已经达到了13亿美元,是咖啡界的新独角兽。
而类似的品牌,还有同样走小店平价路线的鱼眼咖啡,走外带模式的诺瓦咖啡,康师傅的同门师弟贝瑞咖啡,以及本来是最有希望走通这个模式的瑞幸。
不严格的说,其实便利店和麦当劳肯德基卖咖啡,也是类似的逻辑,只不过它们更极端,它们卖咖啡根本不用考虑房租。所以价格也是低到极限。
而且不止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刚需咖啡也正在一步步击穿下沉市场。
2019年,连咖啡与中石化就开始合作「易捷咖啡」项目。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依靠全国几万家加油站来做咖啡零售生意,喊出口号「一边加油,一边咖啡」。
他们主打咖啡因特别重的南洋咖啡豆,把价格做到6元1大杯,10元两大杯,专门卖给跑长途的司机师傅提神。
此前,星巴克就提出计划,在2022年之前将全国门店数量扩张至6000家,入驻230个城市。
而就在今年,瑞幸咖啡启动了加盟计划,也将目标集中在了二三线城市。
当众多品牌都在展开热火朝天的「咖啡向下」运动,蜜雪冰城也没闲着。
其实从2017年起,他们就布局咖啡市场,推出了名为「幸运咖」的独立门店品牌。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价格低得令人发指:美式5元、拿铁6元、果咖5-7元。直接把咖啡打到地板价。
要知道,之前媒体爆料过,星巴克一杯普通咖啡的成本价也就5块多。面对这个价格,星巴克不会羞愧到想要自杀吗?
蜜雪冰城教给咖啡行业的另一件事是:咖啡饮料要做的好喝。
蜜雪冰城在它的价位里,它无疑是好喝的,能满足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个价格的口味的心理预期。这是它横行江湖的基本功。
这套基本功也延续到了幸运咖。
在幸运咖里面,连美式都是默认加糖的,这对咖啡原教旨主义者来说简直就是亵渎!
但饮料的本质,不就是适口好喝吗?一个个都把饮料做得像豆汁一样,谁喝啊?
社畜们打工已经很苦了,喝一杯苦涩的咖啡,再打起精神去面对更苦涩的生活,苦上加苦,越想越苦。
所以咖啡的另一个进化方向是,要像奶茶一样给人快乐。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现在,连精品咖啡都知道傻乎乎做咖啡行不通,要做花式咖啡了。
在虎嗅的一篇报道里提到,如今在上海拥有17家直营店的DoubleWin Cafe采用茶饮店的模式卖咖啡,店里的爆款产品叫做「柠檬叶爆爆珠冰拿铁」,你听听这名字。
在北京的BERRY BEANS则推出了鲜榨椰子冰拿铁、泥煤威士忌冰摩卡等创意式特调咖啡。
而鱼眼咖啡也开始推出类似星巴克的季节性单品,例如「桂花脏脏冰拿铁」
可以说,这是咖啡原教旨主义的失败,但正是咖啡的胜利。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最后,我想谈谈所谓「蜜雪冰城」模式的意义。
过去,人们认为现磨咖啡是一种需要在咖啡店里正襟危坐,进行商务洽谈或者浪漫约会时才会享用的饮料。
就像2000年代初的电视剧里,那些社会精英才会坐在咖啡店里,要一杯卡布奇诺慢悠悠地度过一整个下午。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但随着咖啡文化的普及,大家也就发现了,咖啡也没啥高大上的,不就是用咖啡豆磨的豆浆呗。
喝咖啡也不是一定要在正式场合,困了、想喝了、瘾头上来了都可以来上一杯。
很明显的一个表现是,从2019年初至今,中国咖啡行业已经发生了26起以上的投融资事件,总融资额超过20亿元。
而其中平价咖啡店和永璞、三顿半这样的精品零售咖啡的融资事件占了大头。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去买咖啡,真的只是为了喝一杯味道还不错的咖啡,而不是为了「找个地方坐下来谈事」。
如今不少人正在用「第四次咖啡浪潮」来形容如今咖啡行业的「去绅士化」。在我看来,「蜜雪冰城」模式正是「去绅士化」的典型方式。
咖啡这种最普通的饮料,如果只是某些核心爱好者卖弄品位的玩具,或者有钱中产附庸风雅的道具,那就太无聊了。
把高高在上的咖啡拉下神坛,才是拯救中国咖啡的唯一方法。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
一个行业最好的状态都是所有人买得起,用得起的状态。
十一年前小米引领了平价智能机潮流,带来了一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带来了手机体验的不断升级。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
茶饮最终成为市场宠儿,也不是靠小罐茶这种高端智商税,而是靠奶茶这种充分迎合大众口味的做法。
我觉得,商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注定了所有高高在上的行业和品牌最终都会走向大众化。
而当一个行业,寻找到了它和普通人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也就释放了它最大的价值。
就像意式咖啡的灵魂Espresso,高大上的名字背后,不过也就是意大利工地搬砖的大兄弟们的一小杯下午茶。
也许有一天,咖啡的终极归宿就是就着吃根油条?
难喝的咖啡没有未来: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星巴克?作者:IC实验室
来源:IC实验室( InsightPlusClub)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JDV-OkIa4uQFIwcPGaK8A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我们支持国际化潮流并主张消费自由,但不少平价好用的国货同时也正在被生生埋没,成为你购物车中不曾有过的遗珠之憾。于是少数派联合我们的好朋友 aigo 一起开启了这次国货推荐的征文活动,邀请了一些作者来分享他们使用下来认为不错的国货,在予你受用的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的国货被看见。如果你也有心仪的国货想要推荐,非常欢迎你向我们投稿。
云南种植咖啡的历史其实很悠久了,但个人认为从 2019 年开始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篇文章,我的本意是带大家了解一下云南咖啡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顺便推荐一些值得尝试的云南咖啡豆。

咖啡分布

在咖啡种植产业中,北纬 25° 至南纬 25° 形成了一条咖啡带,全球有  79个国家和地区种植咖啡。其中小粒种咖啡(Arabica)主要集中在高纬度高海拔凉爽地区,中粒种咖啡(Robusta)主要集中在低纬度低海拔高温高湿地区。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而在亚洲中国除了台湾外,还有云南、海南等地种植咖啡豆。其中中国大陆主要的咖啡产地在云南。
PS: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中国非要定义个小粒咖啡、中粒咖啡,有知道的欢迎补充!

云南咖啡史

这是一份简单的云南咖啡历史年表,我们可以从年表中大致看到咖啡与中国的缘分,从 132 年前就开始了。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在这份中国咖啡史年表中,需要单独补充一点。
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雀巢咖啡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通过启动咖啡种植项目等方法开始在云南支持当地咖啡产业发展,云南咖啡再次崛起。1992 年起,雀巢成立咖啡农业部,专门指导、研究云南咖啡的改良与种植,并按照美国现货市场的价格收购咖啡。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随后,星巴克、卡夫、麦氏均在云南建立工厂收购咖啡豆。虽然可以直接解决咖啡豆的收购问题,但咖农们都面临着价格打压的问题,咖农其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实惠。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2019 年上半年受全省性干旱天气影响,各主产区咖啡均受到不同程度毁损,部分咖啡树干死或只开花不结果,加上咖啡价格连续多年持续走低,咖农无心管理,咖啡产量受到一定影响,有的咖农看不到希望,把已经可以挂果的咖啡树全部砍掉,改种了其他经济作物。

云南咖啡种植概述

国际上种植咖啡需要满足海拔、气候、降雨量、风、日照时间、土壤等条件。

基本种植条件

温度介于 15-25℃ 之间的温暖气候,而且整年的降雨量必须达 1500-2000 毫米,同时其降雨时间,要能配合咖啡树的开花周期。当然,除了季节和雨量的配合外,还要有肥活的土壤。最适合栽培咖啡的土壤,是排水良好,含火山灰质的肥活土壤。
另外,日光虽然是咖啡成长及结果所不可欠缺的要素,但过于强烈的阳光会影响咖啡树的成长,故各个产地通常会配合种植一些遮阳树,一般多种植香蕉、芒果以及豆科植物等树干较高的植物。
而对于中国环境来说,需要满足:
  • 海拔宜在 800~1200 米之间。
  • 低于 800 米也可以种植,最理想种植应该是 800—1200 米之间。
  • 年平均气温为:17~23℃,极端最低温度不能小于 0℃ 的地块为种植标准,一般海拔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 0.65℃。
  • Arabica 为浅根系植物,要求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 1 米以下,PH 值 5.5-6.5 为最适,小于 4.5 或大于 7.8 均不能种植,;在气温高的地方选择北坡或阴坡,在气温较低的地方选择南坡或阳坡,一般咖啡园温度不宜超过 25 度;对雨量的要求为降雨充足,年降雨量为 1000 毫米以上,且全年分配较均匀。

云南咖啡品种

1991 年前,云南咖啡主要栽培铁皮卡(Typica)和波旁(Bourbon)这两个经典的优质咖啡品种,之后又从肯尼亚引入了卡蒂姆(Catimor)系列品种(抗病毒能力更强,产量更高)。由于这两个品种形态和习性相似,因而两者多混合栽培。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云南地区目前种植最广泛的就是卡蒂姆(catimor),保山地区还有少量铁皮卡(typica),波旁(bourbon)种植。虽然从大的范围上都属于阿拉比卡种,但这几个品种在本质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铁皮卡(typica):最经典的阿拉比卡种,目前很多商业改良种都源自此种。味道表现极佳,是公认的精品咖啡品种,但是产量极低而且易受锈蚀病的侵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管理。铁皮卡咖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及苏丹的东南部,是西半球栽培最广的咖啡变种。植株较健壮,但不耐光照,在夏威夷产量较高。铁皮卡顶叶为红铜色,称红顶咖啡。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波旁(bourbon):该品种源自铁皮卡,由法国人于 1708 年在波旁岛(现名留尼汪岛)种植后扩展开来。波旁同样有着美好的香气和丰富的味道,较之铁皮卡在产量和生长力上都要高一些,适合种植在 1200——2000 米的地区,但是抗病虫能力较弱,而且对强风和强降水比较敏感。波旁是小粒咖啡中仅次于铁皮卡的变种。主枝最初和主干呈 45 度向上生长,随果实负荷下垂,侧枝节部较密,结果多,产量较高。但浆果较小,成熟较慢。波旁顶芽嫩叶为绿色,称绿顶咖啡。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卡蒂姆(catimor):卡蒂姆并不是纯粹的阿拉比卡血统,它是Timor种(属于罗伯斯塔种)和卡杜拉(caturra)(波旁种的变种)的杂交种,所以卡蒂姆(catimor)有着25%的罗伯斯塔血统,而它的罗伯斯塔血统也决定了它的味道缺陷:香气不够丰富,而且整体味道苦味重,易出现涩味和比较刺激的霉味。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云南普洱地区种植的全部是卡蒂姆(catimor)品种,保山市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引入的是铁皮卡(typica)和波旁(bourbon),当地人称之为「老品种」,因为老品种抗病虫能力及产量都比较低,而且管理上比较费人力,加之市场收购价并不存在多少优势,近年来啡农纷纷改种新品种卡蒂姆(catimor)。

云南咖啡主要产区

云南为全国最大的咖啡种植区,主要种植在普洱、西双版纳、文山、保山、德宏、临沧等地。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图片来源: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

临沧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邻普洱,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因濒临澜沧江得名,是祖国西南边陲一颗璀璨的明珠。临沧常年平均气温在  16.8℃―17.2℃ 之间,干湿季明显,日照充足。

德宏州

中国咖啡诞生地,该地区海拔 1,000 至 1600 米,占地 2000 公顷的咖啡种植园。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咖啡都是在这里有机种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优质的咖啡之一。

普洱

咖啡之都,2012 年,普洱种植面积为 43,433 公顷,咖啡收获面积为 18,000 公顷,年产咖啡 36,500 吨,其中出口咖啡 24,700 吨。普洱咖啡行业有 70 家注册企业,3 万户家庭和约 100 万人口。普洱茶被誉为「千年茶之城」,是中国重要的咖啡产区,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质量最好,也是国际咖啡业务的重要集散地。

保山

小粒咖啡是保山最为出名的咖啡,该咖啡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迈出了第一步,很快得到了伦敦的积极反馈,1980 年的全国咖啡会议上公认其为「全国咖啡之冠」, 2010 年 12 月,保山小粒咖啡获得 A 级认证,并通过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局流程,被认为是反映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云南咖啡分级方式

生豆外观要求具有光泽(浅蓝色或浅绿色),气味清新,无酸味和臭味等异味,圆形或椭圆形。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卡蒂姆AAA

国内咖啡常用分级标准

按筛孔 6.5、6.0、5.5、5.0 毫米分为五级:
  • 一级:6.5 毫米以上,颗粒饱满完整
  • 二级:6.0-6.4 毫米,饱满,较均齐
  • 三级:5.3-5.9 毫米,较饱满,稍欠均齐
  • 四级:5.0-5.4 毫米,有不完整米,完整占 75% 以上
  • 五级:5.0 毫米以下,有不完整米,完整占 30% 以上

色泽:具有光泽、浅蓝、浅绿、浅白为好。黑褐色、暗桔色为次:
  • 一级:浅蓝、浅绿、浅白、浅黄、色泽均匀
  • 二级:浅蓝、浅绿、浅白、浅黄、色泽稍差
  • 三级:浅蓝、浅绿、浅白、浅黄、色泽更差
  • 四级:稍黄、少量褐色
  • 五级:色花杂

净度:不含杂质或含少量杂质为好:
  • 一级:脱去银皮 70% 以上,无杂质
  • 二级:脱去银皮 65% 以上,无杂质
  • 三级:脱去银皮 60% 以上,无杂质

气味:发酵变坏,淡红、褐色为酸味,酸臭或其他异味为不好。
水份:含水量不超过12%。
以上标准是一个分类框架及要求,到了 YCE 时期,结合 SCA 和 CQI 体系,对传统水洗处理法的小粒咖啡规划了新的一套分级体系。如下图: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此标准是在 2019 年 11 月 1 日修订,2019 年 12 月 1 日执行的。现在 YCE 的传统水洗咖啡生豆,均按照此标准进行分级、报价。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此标准是在2019年11月1日修订,2019年12月1日执行的。现在YCE的传统水洗咖啡生豆,均按照此标准进行分级、报价。

咖啡的生长过程

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咖啡从种子到采收的简单过程。体会一下咖啡农的不易。
云南小粒咖啡 4 年左右可以成长为结果的咖啡树。
咖啡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咖啡具有多次开花现象及花期集中的特性。小粒种咖啡在云南花期 2~7 月,盛花期 3~5 月。咖啡的开花受气候,特别是雨量和气温的影响较大。咖啡花寿命短,只有 2~3 天的时间。小粒种咖啡一般在清晨 3~5 时初开,5~7 时盛开。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咖啡果实发育时间较长。小粒种咖啡果实成熟需 8~10 个月一般在当年的 10~12 月成熟。雨量对果实发育的影响较大,气候条件直接影响果实的发育。

第一阶段 建设大棚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建好大棚后,开始播种,之后等待种子发芽。

第二阶段 / 育苗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当长出豆芽后,就进行移盆单独培育,对一些成长状态不错的树苗进行修根假植。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第三阶段 / 幼苗期防疫

这阶段主要对隔年的咖啡树幼苗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及幼苗切根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第四阶段 / 种植

选地与开垦

海拔:800-1200 米之间,年降雨量大于 1250 毫米,年平均温度 19-21℃,冬季无霜、静风的环境。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坡度:小于 25°,土层深度 1 米以下,且疏松肥沃,阳离子交换量大于 10me%;PH 值 5.5-6.5;
水源:水源充足且交通方面。

定值

定值时间:最佳时间为 6-7 月份。
定值苗木的标准:苗圃中的幼苗长到有 4-5 对针叶时,即可出圃定值。
定值方法:根据种植的品种确定株距(一般卡蒂姆为 1.2 米);然后沿台地的中心线(即定值沟中心线)挖定值穴(30x30x30cm)

第五阶段 / 采收

云南咖啡树,一般都种在类似「梯田」形式的土坡上,一层层错落,因此地形不适合机械进入采收,所以都采用人工方式进行采收。
人工方式采收的好处就是可以进行全红果采收,品质可以保证。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因此人工采收效率很低,咖农也很辛苦。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第六阶段 / 处理

在采收的最后,就是处理咖啡生豆,选择不同的处理法,一般云南水洗法比较多,近两年开始,有了很多特殊处理法比如红酒处理、厌氧处理等。

云南咖啡的发展现状

云南咖啡产业发展具有优秀的种植条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咖啡全产业链体系较为完整。但在全球范围内,云南咖啡出口仍处于产业链上游,未来还需要实现产业升级、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咖啡品质,加大品牌建设、宣传。
根据农业部统计,2018 年全国咖啡总面积 184.05 万亩,居全球第 21 位,其中云南咖啡面积占全国的 99.22%,海南占 0.37%,四川占 0.16%。2019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达 156.73 万亩,同比增长 4.88%,占全国咖啡产业种植面积的 99% 以上。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从省内区域看,2019 年全省咖啡种植面积 156.73 万亩,主要分布在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等 8 州市的 31 个县(区、市)。其中普洱市 78.5 万亩、临沧市 42.25 万亩、保山市13.65 万亩、德宏州 11.3 万亩、西双版纳州 9.47 万亩。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数据来源:云南省咖啡协会

产量情况

据历年统计,2001~2009 年全省咖啡总产量平稳增长,2010~2016 年全省咖啡总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2016~2018 年,全省咖啡总产量受市场价格影响有所下降。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云南省咖啡总产量发展趋势(2001-2018年)
2019 年上半年受全省性干旱天气影响,及其他因素影响,全省咖啡产量预计 13 万吨左右。

价格情况

2019 年上半年,云南省咖啡平均价格约 13 元/kg,较上年下降12%,仍低于 15.00 元/kg 成本价,较 2011 年最高价格(25.29 元/kg)减少近 50%,为 2011 年以来最低价;11~12 月,咖啡价格 呈上升态势,雀巢公司云南报价 17~20 元/kg,预计 2019/2020 年咖啡价格会有所回升。
我回顾了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 2020 年 12 月 1 日的咖啡豆报价: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下面这张图是 2021 年 8 月 25 日的咖啡报价: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可以看到,不论是否因为疫情影响了市场行情,显而易见的,同级的咖啡生豆,有了明显的涨幅。虽然不是同比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明显变化,预测的较为准确。
今年全球咖啡生豆市场价格确实有小幅增长。根据我个人判断,明年咖啡生豆市场价格依旧会有小幅增长。

产业发展的变革

云南咖啡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步履维艰的。早年时期因为没有大面积种植经验,很多咖农第一批或连续多年咖啡品质低、产量少。造成了早些年国内很多用户对云南小粒咖啡的误解。不过也确实是品质比较差,那时候云南咖啡豆全是被雀巢等速溶企业收购来做速溶咖啡。
之后云南省开始推出扶持政策,改善育苗、种植、处理的技术。品质、产量逐年提升。
目前云南全省咖啡从业企业 420 多家,从事初加工企业 290 多个,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 1 户,省级龙头企业 15 户,其中年销售收入超 1 亿元企业 7 个(超 10 亿元企业 1 个)。从事咖啡深加工企业 12 个;全省咖啡企业鲜果加工能力超过 100 万吨,初加工能力超过 15 万吨,精深加工能力超过 3 万吨,冷冻干燥、喷雾干燥速溶粉加工能力超过 3 万吨。
下图为全省部分重点咖啡企业名单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扶持咖啡上游供应链只是咖啡产业链中的一小部分,后边还包括生豆烘焙的中间部分与咖啡馆等下游零售业态。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云南咖啡,打响云南咖啡的这面金字招牌,云南省也采取了积极的市场策略。
从 2018 年开始,举办了第一届《普洱国际精品咖啡博览会》吸引国内外的咖啡从业者和贸易商来品尝云南咖啡。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为了推广云南的精品咖啡,首先从业者需要对云南咖啡有认知、有了解,才能回到门店将云南咖啡传播给消费者。因此,筹备了《云南杯中国冲煮大赛》。这场比赛中,选手需要使用云南豆进行冲煮比赛。并通过与 WBRC 一样的裁判体系和近似的比赛规则,来给选手们打分。这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让更多人可以了解云南咖啡,喝到好喝的云南咖啡。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解决了从业者对云南咖啡的认知。接下来就应该对中间环节也就是烘焙商进行推广。为了更好的推广云南精品咖啡,提升中国咖啡烘焙水平,在中国商业联合会指导下,举办了《中国云南咖啡精英赛(China Yunnan Coffee Roasting Master Competition,简称YRC)》。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烘焙师们根据提供的比赛用豆,可选择进行单品烘焙、意式拼配烘焙、SOE 烘焙来进行参赛。2021 年已经举办了第三届。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评审场地:铂澜咖啡学院
第三届 YRC,北京赛区评审现场。这是对参赛的烘焙师提供的参赛咖啡豆进行杯测打分。
搞定了国内上游到下游整个产业链的业内推广。开始转头瞄准国际市场,为了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经相关部门批准,普洱市建立了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Yunnan intermational Coffee Exchange,简称 YCE),打造亚洲最大的咖啡全球化采购和供应平台、品牌推广平台信息发布平台。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通过与 SCA(精品咖啡协会)和 CQI(咖啡品学会)的战略合作,制定了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云南实际的咖啡质量检测标准体系,构建了全球化的咖啡专业培训体系。
不过,根据目前我掌握的消息来看,当前交易中心的官网已经无法登陆。微信公众号里的所有菜单功能已经失效,只剩下当天的咖啡生豆价格的报价与联系电话。
失效的原因暂时不明,不过公众号菜单上的功能失效,是因为费用到期,没续费造成的……
以上这些都是云南省自己的自救式发展,从 2020 年开始,国内新锐咖啡品牌 MANNER、SeeSaw、瑞幸都开始使用云南咖啡豆,推出自己的云南咖啡。甚至瑞幸还准备筹备自己的咖啡庄园,通过资本与市场的综合投入,提升云南咖啡的种植水平,满足自身品牌调性的咖啡豆。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我也相信,更多的国内咖啡品牌会重视云南咖啡,发展、推广云南咖啡。未来的云南咖啡一定会跟现在的进口咖啡一样,被消费者接受、喜爱。

云南优质咖啡推荐

简单给大家介绍了一下云南咖啡的历史、现状。现在给大家推荐几个不错的云南庄园、咖啡豆、咖啡品牌。

云南咖啡庄园

如果散户想要购买云南咖啡,除了在各大咖啡品牌商中购买,还可以直接找庄园所在淘宝店购买。这里推荐 2 家,我经常买的庄园:

老地基庄园

这家店,是我经常光顾的店。主要是庄园老板自己销售自家的咖啡豆,店在保山潞江坝。价格便宜,老板人挺不错的。这家店主要是生豆销售,有代烘焙服务,可以直接让店家把豆子烘焙好再发给你。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后来很多人说想直接买烘好的豆子,所以老板又开了个熟豆店:周咖啡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可以直接买烘焙好的熟豆。

高晟精品咖啡庄园

这家庄园也在保山,主要销售的生豆是传统的卡蒂姆水洗豆和其他处理法的云南生豆。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这家店,推荐他们家的咖啡花、咖啡果皮茶一起买来泡水喝,别有一番风味。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他们家也有一个专门买熟豆的店:高晟庄园食品旗舰店,感兴趣可以试试!

咖啡豆推荐

云南咖啡豆目前不知道有多少人喝过?可以留言讨论讨论,这里说 2 个我个人比较推荐的:
红酒 1 号日晒:红酒香气明显、低温状态甜感很不错,有红酒的酸质、轻微的芒果风味。冷萃很好喝
醉若幽兰:中度烘焙的豆子,有橘子、番石榴、白葡萄酒的风味。甜感、余韵还不错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如果各位对豆子感兴趣,看看有没有机会让大家尝到我烘焙的产品。

咖啡品牌

云南做咖啡的企业很多,但真正做终端零售的不多。这里举例说几个本土品牌:

中咖

中咖可以算是云南咖啡公司的翘楚,也是老品牌。中咖的组成比较复杂,目前中咖旗下有 3 个品牌,可能很多朋友都见过甚至买来喝过,分别为母公司中咖、主打性价比的品牌辛鹿、主打高端(高品质)产品的黑钻。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辛鹿可以算是在性价比的极限上上下游荡,所有产品极具性价比。想要花小钱喝不错的咖啡,辛鹿是不错的选择。
中咖做的就是很传统的云南咖啡、速溶咖啡产品。性价比也不错,很便宜。
黑钻主要做 SCA 评分 85+ 的咖啡豆,所以豆子品质上还可以。甚至有时候会有很多不错的优惠价格。

后谷咖啡

后谷咖啡创立于 2007 年,依旧主要从事各类速溶咖啡的制作与销售。同时,现在有一些挂耳咖啡销售。特点就是便宜!真的便宜……但是我并没有试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看。
中国咖啡看云南,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咖啡王国」

最后

最后说一点,这 2 个品牌是最常见的国内做咖啡豆的企业,而且是拥有全产业链的企业很是难得。我目前,很少接触这种类型的企业,更多的是直接接触生豆商,因为我是个烘焙师,很多豆子都直接从生豆商或者庄园主那里够得。
作为消费者,了解一下终端零售的品牌就可以了,也希望各位可以多尝试咱们自己的咖啡,可以说现在的咖啡品质真的不差,还便宜。足以满足日常饮用的需求。
希望中国云南的咖啡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题图来自 Unsplash:@nate_dumlao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8g42M64ssdHILYNA8fw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