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体系的重要迭代:第九版防控方案学习(合集)

周末抽时间看了看2022年6月28日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并对照着上一版(第八版)比较了一下,以了解防疫政策及体系的最新变化,发现很有收获。
先放一个概念出现频次比较表,读者可先睹为快。有些东西一目了然。下文会有一些分析。
防控体系的重要迭代:第九版防控方案学习(合集)
现在先看看国家卫健委颁布前几版的时间:
2020年1月中旬,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
2020年1月22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
2020年1月28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 
2020年2月6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 
2020年2月21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 ;
2020年3月7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
2020年9月11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
2021年5月11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此外,在《防控方案》(第九版)之前,今年3月份还有一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里面的内容也反映到了《防控方案》(第九版)里)
第九版的颁布距第八版已一年多;更新的速度慢了,但新版本能够反映病毒变异的特征、新的科学发现及实践、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积累的经验等,并更能契合现阶段中央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出的要求,包括精准防控、最小化经济社会代价等。
一、《第九版》较《第八版》更新和修改的内容
以下,将对照《第八版》阅读《第九版》的发现记录一下,供读者参考。
  1. 总体要求:增加了“坚持科学精准防控”、“进一步加强源头管控”、“提高监测预警灵敏性”、“以最短时间、最低代价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表述,核心是强调精准防控,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的关系。这体现了今年3月17日政治局常务会议的精神。

  2. 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介绍Omicron变种。第九版里,围绕新冠病毒,主要描述的是Omicron的情况,明确说明Omicron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致病力减弱的特征。(“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我国境外输入和本土疫情的优势流行株,现有研究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感染剂量更低,致病力减弱,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现有疫苗对预防该变异株所致的重症和死亡仍有效。”)

  3. 疫苗接种:扩大接种范围。《第八版》里,只强调要做好重点人群里18周岁以上人群的接种;《第九版》里,将范围大大扩大,鼓励3岁以上“应接尽接”,18岁以上进行加强接种;并提出要重点提高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全程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但疫苗接种还是“坚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则”,没有推动强制接种。

  4. 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进基层:要求在在村(居)委会建立公共卫生委员会。

  5. 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现报告:

    ——强调总的原则是“逢阳必报、逢阳即报”,

    ——对初筛阳性人员,要求“出具检测结果后2小时内进行初筛阳性报告”

    (这是为了判定阳性人员为“确诊”还是“无症状感染者”。《第八版》无此2小时的时间要求)

    ——“确诊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或方舱医院治疗,“无症状感染者”转运至方舱医院进行隔离医学观察”。这里区分了定点医疗机构及方舱医院,无症状感染者去方舱。(《第八版》的表述都是“定点医疗机构”。

  6. 附件中新增了《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初筛阳性人员管理指南》,对于单管初筛阳性、混管初筛阳性怎么处理都有明确规定。

  7. 聚集性疫情:调整定义,一周内2例即触发。《第九版》规定,一个星期内,在同一学校、居民小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发现2例就算聚集性疫情;在《第八版》里,14天内5例及以上才算。这是适应Omicron传播力超强的特征。

  8. 多渠道监测预警:强调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第九版》的关键字,也是为了适应Omicron传播快的特征,如果不加强信息汇总,防控机制是反应不过来的。因此,《第九版》增加了表述:“地方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汇总多渠道监测信息,开展综合分析和风险研判,提出风险评估结果和预警响应建议,及时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和健康风险提示”)。

  9. 医疗机构就诊人员检测:增加了抗原检测手段。延续《第八版》要求,对所有来看病的发热或可疑患者及其陪护都要开展新冠核酸检测,《第九版》的区别是可以增加适用抗原检测(“不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对上述人员进行抗原检测”)。这应是结合一线实践的产物,为医疗机构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

  10. 增加对风险职业人群的精准防控:

    第一类是涉外或与医疗相关的:

    ——扩大了人群范围:《第八版》还规定了特定的涉外部门,譬如进口食品冷链监管人员之类的;《第九版》简化了,将所有“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都划为风险职业人群;

    ——大大增加核酸检测频度。《第八版》要求对这些人群每周一检;《第九版》则要求每天一检。

    第二类是人员聚集或流动性强的从业人员

    ——扩大了人群范围:《第九版》增加了酒店、商场超市、装修装卸等行业;,——大大增加核酸检测频度。《第八版》要求对这些人群“每周抽样检测”;《第九版》则要求每周全员两检。

  11. 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检测,要求只要辖区内发现1例就要全员检测,后续每天还要抽样20%。这些机构和场所包括幼儿园、学校、养老、医院、车间、工地等。《第八版》里,只要求对这些人群进行每日健康监测,显然标准不足以应付Omicron。

  12. 增加了对集中隔离场所和医疗机构定期进行环境核酸监测的具体要求。(《第八版》只是一句带过)

  13. 进口物品及环境监测,强调“进口”概念。《第八版》说的是“物品及环境监测”,《第九版》增加了“进口”两字,说明主要还是输入风险。

  14. 疫情处置:强调联防联控的机制建立与启动。《第八版》说疫情出现后如何分区分级管控,《第九版》表述则为要在疫情发生后“激活”指挥体系(表明之前已经建立好了),要“迅速完成常态和应急机制转换”(常态和应急都是确立好的机制,应急也不是临时机制,都提前准备好,可以根据疫情随时互转),另外,要“以地(市)为单位成立前线指挥中心,省、市、县联防联控机制协同联动,扁平化运行,统筹调度资源”。

  15. 对确诊病例的处理。

    ——转运目的地增加了方舱医院:《第八版》和《第九版》都规定,确诊后两小时内要转运确诊者,《第九版》规定要送到“定点医疗机构或方舱医院”;《第八版》没有方舱医院这个选项;

    ——治愈出院后,缩短为只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第八版》要求出院后继续14天医学隔离观察。

  16. 对疑似病例的处理:排查手段大大简化,只要单人单间隔离(未规定地点),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两次间隔24小时)即可排查。(《第八版》则要求必须到定点医疗机构去排查,除了连续两次检测阴性外,还要求“且发病7天后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IgM和IgG仍为阴性”方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17. 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处理,《第九版》与《第八版》差异非常大。

    《第九版》的无症状感染者:

    ——到方舱医院隔离7天;

    ——考虑Ct值的核酸检测:在最后两天进行鼻咽拭子核酸检测,如“两次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即虽然结果呈阳性,但判定没有传染风险),或检测结果为阴性,即可解除隔离。如不符合,则继续在方舱医院隔离至符合条件止方可出舱;

    ——期间不需强制进行其他检查:感染者如无特殊情况并不需要做其他检察

    ——隔离结束后进行7天居家健康观测。所以,无症状感染者最快“7+7”就可以出这个闭环体系。

    《第八版》里的无症状感染者:

    ——“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

    ——核酸检测结果必须连续阴性:连续两次检测为阴性方可离开(不会考虑Ct值≥35的情景)

    ——隔离期间要做检查,“应当做血常规、CT影像学检查和抗体检测”

    ——解除隔离后,“应当继续进行14天的居家医学观察并于第2周和第4周到定点医疗机构随访复诊”。

    在《第八版》里,感染者最快“14+14”才能出闭环周期,要做一堆检查,而且第2、4周后还要到医疗机构复诊。显然,这不仅对于感染者来说很麻烦,而且也很耗费医疗资源。

  18. 对出院/舱后“复阳”者的处理,《第九版》有专节,《第八版》则未涉及

    《第九版》里,出院/舱后,即使阳性,只要没有症状,核酸检测Ct值≥35,就不用管理。但如果Ct值<35,就要综合判断传播风险,根据对传播风险的判断确定管理方案——例如确定密接者,但《第九版》规定,对这种情形也不需要确定“密接的密接”。如果有症状的,例如发热、咳嗽或CT出现肺部影像的,就要送到定点医疗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核酸检测Ct值≥35,仍然不需要对密接者进行跟踪管理;如果Ct值<35,有传播风险的,就要判断密接,但仍然“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

    所以,对待既往患者与对待初筛阳性患者是完全不同的。这一部分内容所涉及的防疫实践,大概已与常人理解或想象的对新冠病人/阳性的处理偏离很远了。

  19. 流调:快、快、快:《第九版》大大增加了时间要求。《第八版》里,只要求“尽可能在24小时内完成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个案调查”;《第九版》里,已明确要求“阳性人员复核确认后2小时内到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个案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内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不在一个标准和水平了,说明过去一年我们的流调能力大大提升。

  20. 流调:规定了疫情大爆发时的应对情景。“当疫情进一步发展,病例数明显增多,出现社区持续传播,传播链难以理清,且社区已划定为中高风险区实行封管控措施管理,流调重点调整为掌握病例的基本信息、发病时间、首次核酸检测阳性时间等,用于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疫情发展态势分析。”这意味着,如果出现大的爆发,就不能按精准防控那样去做精细的流调了,没有这样的人力和资源,同时社区虽然出现传播,但已被管控,流调意义不大。此时,流调的目的需要改为社区数据监测。

    此外,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进入了收尾阶段,对于新发的感染者又要恢复到精准流调。估计这些都是汲取本轮上海疫情经验的成果。

  21. 对密接及风险人员的判定与管理:强调精准判定,给予一定的灵活性。

    先回顾《第八版》的严格要求。

    ——根据流调判定“密接”及“密接的密接”,在12小时内全部转运到集中隔离场所;

    ——密接者:“14+7”:先14天集中隔离观察(14天4检);解除隔离后7天居家健康监测(7天2检),密接者最快的话“14+7”出闭环管理。

    ——密接的密接:7天集中隔离观察(7天3检),如“上线”(密接者)有阳线,则密接的密接转为按密接处理(14天)。所以,密接的密接最快也要7天出闭环管理。

    再看看《第九版》,核心是管控时间大大缩短。

    ——密接者,“7+3”(“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7天5检+3天1检,密接者最快“7+3”即十天就可以出闭环管理。另规定,如果疫情规模大,隔离资源不足的,可以变通采取“5+5”(前5天4检+后5天2检),最快也是十天出闭环管理。

    ——密接的密接: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7天3检),与《第八版》的区别主要在为由集中隔离改为居家隔离。

    ——另外,与病例有空间交错的暴露人员不一定都属于“密接”或“密接的密接”,需要根据感染风险判定。

  22. 新增了风险区域划定及防控方案。《第九版》新增了相关小节,界定了何为高、中、低风险区。高风险区原则上以居住小区(村)为单元划定,变为高风险区后,居民享受“足不出户、上门服务”;连续7天无新增案例即可降为中风险区;中风险区连续3天无案例即降为低风险区。此外,明确说明“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为低风险区”,并要求低风险区人员离开所在城市也应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第九版》里,更专门制定了附件6《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

    这套机制出来,行程卡上的星号意义就不大了,因为星号没有所谓的颗粒度,非常容易造成一刀切。在新机制下,所有流动人口本来也应该有48小时核酸,并且健康信息可以用健康码取代。

  23. 新增了“风险人员协查管控”部分。这部分与异地旅行高度相关。

    ——要求疫情发生地/流出地一旦发现感染者、密接、密接的密接及中高风险区域人员流出后,就要在2小时内向流入地发出协查单;协查方收到信息后要快速排查,对每个人员落实到位,并在24小时内反馈给疫情发生地。这里,主要发起责任在疫情发生地/流出地。但文件也要求非疫情发生地主动排查中高风险区域流入人员。

    ——对不同风险区旅居史人员的处理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1)有7天高风险区旅居史的人,采取7天集中隔离,7天5检;2)有7天中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采取7天居家隔离,7天3检;3)有低风险旅居史的人,进行健康监测,3天2检。这一版确立了统一规则,可以防止各地层层加码。

  24. 新增了对区域核酸检测的规定,大意是根据疫情情况,快速、高效、有序的组织区域性检测,确保各环节流畅,不致延误防疫战机,同时还要避免检测导致的交叉感染。区域检测能力不足时,可以用抗原检测作补充。具体内容,《第九版》新增加了附件7《新冠肺炎疫情不同场景下区域核酸检测策略》

  25. “人员转运”:提高了转运速度。要求对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立即转至定点医疗机构和方舱医院”;对密接则在8小时内将密接送到集中隔离场(《第八版》为12小时),强调要做好车辆的组织调度,尤其要“坚决杜绝将感染者与密切接触者共同转运”。

  26. 隔离管理。

    ——明确要地市为单位,按照60间/万人口去储备集中隔离房间(大城市、省会城市、口岸城市还要酌情增加),并对隔离场所的组织、安排及物理条件等提出了要求。

    ——居家健康监测:由于居家健康检测是新一版防疫体系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第八版》的附件《新冠肺炎疫情隔离医学观察指南》也升级为《第九版》的《新冠肺炎疫情隔离医学观察和居家健康监测指南》,增加了居家健康监测部分的篇幅。主要围绕社区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增加了登记造册、监测信息收集、核酸检测、环境清洁与垃圾处理等具体内容。

  27. 新增加了内容“溯源调查”,要求针对来源不明的病例,围绕人、物、环境,迅速展开溯源调查,关注病毒基因变异情况,同时注意保留证据。

  28. 疫情信息发布:要求速度更快,疫情发生后,当地联防联控机制应于5小时内发布疫情、风险区域等相关信息相比之下,《第八版》未作时间安排,只要求“及时”。新版也是为了适应Omicron传播快的特征。

  29. 入境人员管控:改为“7+3”(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同时进行7天5检 + 3天1检。《第八版》原则要求入境人员进行14天隔离医学观察;近期各地有松动,这一版“7+3”较各地实践都更宽松。这个政策有望大大增加中国内地与境外的人口流动。

  30. 入境物品食品管控:细化了对进口冷链食品的管理,例如检测发现阳性物品后的处理规定(包括封存、消毒、信息共享、物品处置)等,以及要求对接触物品的阳性人员要求进行连续两次核酸,高频接触人员7天居家健康监测,等等。上一版没有这些细化规定。

  31. 增加了涉及境外入境人员、物品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的小节,要求对他们加强管理(包括落实居住闭环管理),脱岗后还要进行7天集中或居家观察(“X+7”模式)等

  32. 增加了“口岸城市疫情防控”的小节,要求口岸城市健全疫情防控机制,强调“人物同查、人物共防”,防范境外人员或物品通过口岸输入疫情。这部分涉及涉外作业人员及口岸的内容,都被补全增加到了附件13《新冠肺炎境外输入疫情防控要点》中。

  33. 重点环节的防控:明确了对“重点人群”的定义,并要求对其闭环管理“高暴露风险的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警察、保安等职业人群”等,要求对这些人群落实闭环管理。

  34. 重点环节的防控:对重点机构的防控,增加了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表述“大型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等可采取弹性工作制;重大建设项目施工企业可采取封闭管理,减少非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数量等措施”

  35. 重点环节的防控:核心是常态化防控《第九版》将附件《重点场所、重点机构和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在上一版的基础上总体升级,增加了很多内容。尤其是,上一版结构上是按低、中、高风险区来确定防控措施的;这一版不再区分,都改为“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要求统一严格落实,然后才提出了本土疫情爆发之后进一步的防控要求。常态化防控是核心。

  36. 组织保障部分,《第九版》增加了一些新的表述

——“指挥体系”部分,要求“加强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成立转运隔离、社区防控、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区域协查、口岸防控等专班”、增加了“提级指挥”的说法、强调要“信息共享”
——“信息支撑”部分,增加了收集“隔离点管理”相关信息;
——“能力建设”部分,增加了“转运车辆”。
以上是正文部分,很多具体内容体现在后面的十四个附件里。而除了对上一版附件内容做了更新外,第九版增加了《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初筛阳性人员管理指南》、《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新冠肺炎疫情不同场景下区域核酸检测策略》三个附件,在上文也有所提及。

二、针对《第九版》调整的一些小结(“take aways”):

1.微观的:
再引用一下关键概念的出现频次表。
防控体系的重要迭代:第九版防控方案学习(合集)
1)“快”:《第九版》里,从病例及密接人员的转运、流调、信息的发布到核酸频率等,无处不体现一个“快”字,以适应Omicron传播力强的特征;这里可以从“2小时内”、“及时”、“快速等字眼的增加看到;
2)“精准”:《第九版》非常专注于对有风险暴露的重点人群、机构、场所的防控,制定了更加细化的方案和指导。这就是通过对重点人群加强防疫管控,保护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3)“严”:《第九版》提出了更加科学、系统、符合Omicron管控要求,可以从“隔离、“转运”、“管控、“闭环”、等字眼的出现频度看出。同样的,只有对于感染人群/风险人群加强管控,才能保护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4)“短”:隔离/检测观察时间缩短、“7天化”。虽然《第九版》对感染者、密接、入境及关键人物仍然管理严格,要求集中隔离,但已经系统性消除了14天这个概念,把“7天/一周变为最基础的隔离及监测周期。因此,一方面虽然“严”,但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代价和投入,两者应该能取得较好的平衡,是个最合理的结果;
5)方舱是核心基础设施:《第八版》里没有方舱的概念(出现0次),新冠的集中隔离和治疗地都用“定点医疗机构”。在实操里,这可能会导致正常医疗资源被挤占的问题,特别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时。所以必须依赖方舱。《第九版》里系统引入了方舱医院的概念(出现29次),并对未来建设(以地市为单位,60间/万人)提出了要求。方舱是防疫体系里的核心基础设施;
6)“自住居所”是重要的隔离场所。《第八版》还大量依赖集中隔离场所(而且很多实际上是所谓的定点医疗机构),居家只出现48次;《第九版》则开始高度依赖“居家健康检测”,概念出现了133次。分布式的自住居所取代集中隔离,也可以减少对医疗资源(包括方舱)的占用;
7)核酸检测是整个防疫体系里单一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精准防控要求抓住源头,从一开始就发现并扑灭病毒传播。这一切都依赖核酸检测能力。在《第八版》里,核酸检测出现168次;在《第九版》里,核酸检测出现353次,是原来的两倍;
8)核酸检测里,引入了Ct值的概念,作为应对/处理/管控等措施的基础。使得管控措施更加科学导向,符合实际情况;
9)增加了抗原检测作为筛查的补充手段。在《第八版》里,抗原检测出现了0次;在《第九版》里,抗原检测出现了19次,被全面纳入防疫体系(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就颁布了《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抗原检测在上海疫情期间得到广泛应用)。虽然抗原不会作为最终的诊断/确诊依据,但对核酸检测资源与能力不足的地方是个重要补充;
10)减少了其他一些医疗资源占用问题:例如《第八版》规定无症状感染者隔离期间应当做血常规、CT影像学检查和抗体检测等。这些都会占用医疗资源,《第九版》就都简化了。应当和上海疫情经验也相关。
11)注重社区支持,开展社区建设。社区基层治理与支持也是一项基础设施。居家监测、信息收集及重点人群的追踪等,风险区划定后的管控与服务、无不需要社区支持。社区能力强大了,也可以减少人们对医疗机构的资源依赖与挤兑;
12)注重“物”:许多感染事件都是从物/货品中来的,《第九版》因此也非常注重对物的防控,强调人物同查、人物同防;
13)特别注重外防输入:现在疫情都是通过不同渠道由境外输入的,精准防控,如果要从源头上做文章,就要在一开始严防输入。因此《第九版》对涉外人员、物品、场景及口岸等都做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14)注重更加统一、透明的标准(例如风险区的划定)、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统筹的指挥体系、多渠道信息/数据收集与共享等。可参考“协同”、“协查”、“统筹”、“专班”、“工作组”、“联防联控”等字眼出现的频率;
15)考虑了疫情出现一定程度的爆发后的情形/场景/挑战(依托上海等地提供的经验);
16)对病毒变异风险没有掉以轻心。虽然整个防疫方案是针对Omicron的,但也非常关注病毒的变异。主要体现在病毒基因变异检测、溯源调查等部分;
17)关于疫苗接种问题。这一条比较比较重要,分开讨论。如果说《第九版》有什么问题的话,就是在疫苗方面没有什么进展。从方案全文可以看出,这套体系依赖的核心能力及基础设施就是核酸检测、方舱、联防联控、社区支持等,而不是疫苗。因此我们看到,在《第九版》里,“疫苗出现的次数和上一版差不多。在多达十四个附件里,也没有专门针对疫苗的。虽然《第九版》较上一版是有突破的,明确提出了对3岁以上“应接尽接”,并强调要重点加强对60岁以上老人的全程接种及加强接种,但特别强调“知情、同意、自愿”等原则,止于要求强制接种。目前在实操里,我们也感受不到政府在大力推动疫苗接种。这和中国大陆以外大多国家地区就存在差异了:大多地方没有中国内地的防疫机制和基础设施,在Omicron面前是没有选择的,只能被动“共存”,所以也就高度依赖疫苗保护。所以,很多国家实践的就是强制接种,或者接近于强制接种的“类”强制接种,把重点都放在提高重点人群(例如60岁以上老人)的接种率,以此减少公共卫生代价。
疫苗和核酸都是防疫的公卫手段,但属于两种思路,疫苗的思路是“得了也不怕;核酸/动态清零的思路是“首先就不要得”。两种思路其实都会占用公共资源。在疫苗模式里,如果病毒实现了免疫逃逸,不防感染,那么人群还会复感染,并周而复始的占用甚至挤兑医疗资源,导致公共健康乃至社会生产力的下降;核酸模式里,核酸检测、方舱建设、闭环管理等机制也会大量占用公共资源。目前《第九版》里,还是侧重核酸检测,将核酸作为最为核心的防疫基础设施与能力。
但要看到,中国最需要保护的老年人群体接种率还是比较低的,例如80岁以上人群,三针接种率30%,二针60%,保护程度远远不够,亟需加大接种率。
关于疫苗,有种观点是认为只要病毒能逃逸,疫苗不防感染就用处不大。但实际上,对疫苗效用的评价还是应该以防止发病作为标准。像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等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的潜伏期也都在10天左右,在潜伏期内是可以检测到病毒的,因此,这几种疾病的疫苗也都以防止发病作为评价目标,并不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其实这个概念是这次新冠疫情后出现,过去称为隐性感染潜伏期感染)。
而目前各种数据及实证研究均表明,不论接种现有的哪种疫苗,都可以预防重症与死亡(这其实也是由SARS-COV-2病毒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满足了上述“防止发病”的评价标准,所以,我们只要把老年人的接种率打上去,后续病毒再怎么变化发展、也就都有了调整和应对的基础。
按现在的规定,完成加强针全程接种需要7个月,即使能把第二和第三针的距离缩短(例如从6个月缩短到3个月),也得4个月时间。加强针接种对老年人极为重要,是与时间赛跑。
所以,方案如果能够“既要又要”就好了:一手抓核酸能力建设,一手推动疫苗接种,这样,短、中、长期就都能照顾。要特别避免两个实践产生冲突,影响疫苗接种的进度。譬如现在很多地方(包括笔者到过的北京、深圳、广州的核心社区)的核酸检测点都明确要求48小时内接种过疫苗的人不得前来测试核酸。这样,就会把基于核酸的常态化防疫与基于疫苗的防疫对立起来了。两种实践会产生冲突。这可能是决策者要考虑的问题。
下一步,希望国家能够加速推动针对疫苗接种的指导/指南,加强正面宣传与引导,拿出切实方案鼓励及鼓动重点人群接种。
2. 宏观的:
1)《第九版》完全是针对Omicron变种的(但并不适合早期的变种)。虽然从纯粹科学的、理论的角度来说,尚不能排除有更加危险的变种出现,但我们的公共卫生决策者与专家应该认为,这种可能性和风险是可控的;Omicron是绝对的优势和主导病变种,虽然还在变异,但很难被取代。相比之下,病毒自身进一步弱化,以及我们免疫力进一步增强的可能性反而更大。需要围绕这个现实制定政策。
2)《第九版》是与时俱进的,最新的科学经验和实践都反映进来了。上海等超大城市前段的疫情也提供了重要经验,已经充分反映到了《第九版》里。现在回头看,一切都更清晰了;上海不是什么放弃“动态清零”的试点,其防疫战所积累的重要经验、教训和心得等,成了现阶段常态化精准防控的重要借鉴。此外,这也说明,我们之前经历的一切,都是有价值、有贡献的:人们在防疫里的努力、付出、贡献并没有被“浪费掉,而是化作了宝贵的经验和实践,对全国人民新阶段的防疫提供了指引。
3)新实践的确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一推出,就要在全国各地的14亿人里落地,所以不容有疏忽,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有个过程。Omicron去年末就出现了,早在去年末、今年初,就有英国、南非、美国的科学家发表论文称Omicron致病力减弱。但我们能够凭借这些论文就改变两年确立的防疫体系么?不能。我们肯定要做大量的实证工作,形成中国自己的、独立的科学判断,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逐渐的,调整我们的防疫体系。另外,中国是“全国一盘棋”,14亿人无小事,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到全国最短板、最落后、最脆弱的地区和人群,而不能以大城市为标准。同时,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也是基层治理面临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政策落地后在地方上变形走样。这些都要系统性地通盘考虑。但无论如何,现在看来,整个决策转变是很快的,也就半年时间。有一些人(特别是能够读取外文资料的居于超能级城市的中青年精英)似不太能理解这个基本的逻辑,认为Omicron来了,我们马上就需要刻不容缓的全盘调整政策,如果滞后了,就说明我们的决策甚至体制有问题。这种看法是幼稚的,是对中国国情、公共政策决策的不了解。现在回过头看,一切都应该更加清楚了。
4)《第九版》下来,给各地“层层加码”的空间少了。对经常需要跨地旅行的人来说,对层层加码应该很有体会。一是自己出行会直接受到各种影响(行程卡带星、中高低风险区旅居史处理的判定、变码/弹窗等),二是间接管控,例如幼儿园/学校对共同居住人出行的严苛要求(通常来自教委体系),一出行就要求小朋友停止线下学习,变相抑制人们合理出行。这种“层层加码”都是背离中央精神的,但必须有国家卫健委给出明确的指导、规范,才能为人们对抗“层层加码”提供政策依据。因此,国家卫健委给出的规定越细,指导/指南越明确,标准越清晰,量化基础与指标越多,人们也就更能有依据、更容易判断到底哪个地方进行了不合理的“层层加码”。期待《第九版》能够尽快在各地落地推行,发挥积极作用。
5)牢牢把握着防疫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在防疫问题上,中央政府考虑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福祉,不对少数/特定的地方、团体或人群负责,更不对外国政府或舆论负责。现在回过头看,疫情防控政策的发展轨迹非常清晰。今年3月17日政治局常务会议提出提高精准防控水平、“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5月5日,正值上海疫情攻坚保卫时刻,舆论有很多不同声音,不少人意志动摇,政治局常务会议又提出“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5月末6月初,上海(及北京)的疫情都得到控制,针对Omicron的防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6月末,国家卫健委颁布了呼应3月份政治局常务会议精神、科学导向、充分调研、与时俱进的《防控方案》。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笔者的建议还是,一定要相信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的目的,就是用若干年时间(从2020年开始算),摸索出一条独特的道路,以全球人类社会最小的公共卫生代价穿越COVID-19疫情。
6)防疫体系极具中国特色,它国几乎不可能复制。我们的防疫政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吸收先进经验,不断迭代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国特色的防疫体系。但是这套防疫方案拿到其他国家,能够执行么?恐怕是不能的——其落地执行完全依赖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发展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经验对他国是有参考意义的,这个参考意义是纯粹从科学及公共卫生角度说的;及中国经验对他国又缺乏实践参考意义,因为其他国家没有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条件(而这些问题又是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不能回答的)。所以,中国经验,是既有意义,又没有意义(at the same time being relevant and irrelevant)。但从大历史角度看,中国模式在人类社会之存在,可以帮助我们回答更多深层次的问题。
(全文结束)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zHw4zj2Iz6zlijVt6XVtg

33816名感染者只有22人进展为重症!张文宏领衔的上海大样本数据研究,究竟说了点啥?

33816名感染者只有22人进展为重症!张文宏领衔的上海大样本数据研究,究竟说了点啥?
论文强调,该研究的重症率仅能代表相对健康或一般情况较好的奥密克戎感染者。

昨天(18日),中疾控周报(CCDC weekly)上线了上海华山医院张文宏和马昕领衔的国内首个关于奥密克戎感染大型真实世界病例研究,披露了上海本轮疫情33816名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临床数据。

 

33816名感染者只有22人进展为重症!张文宏领衔的上海大样本数据研究,究竟说了点啥?

【预案研究:上海3.22-5.3疫情中无基础疾病或基础疾病处于稳定期的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临床特征、核酸转阴时间影响因素、及其进展为肺炎或重症的危险因素随访调查】

本项研究纳入的33816名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中,一共有22人进展为重症,总体重症率为0.065%(22/33816),高危组重症率为0.238%(22/9260),非高危组重症率为0%(0/24556)。

今天,多家媒体以《马昕张文宏领衔!上海大样本数据研究揭示奥密克戎重症进展率》、《这些人群奥密克戎重症率为零!上海大样本数据首次披露研究成果》等为题对该项研究进行了报道,在社交媒体圈引发热议,质疑者汹汹(可参见本文后续插图)。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张文宏在这篇研究中究竟讲了些什么。

一、非高危组重症率为零,哪些人群算非高危?

首先要搞清楚,被纳入此项研究的奥密克戎感染者是有前置条件——

即无不稳定基础疾病的非重症感染者,论文中的原话是“所有感染者均无基础疾病、或者虽然有基础疾病但处于稳定期。

举个例子,比方说我有高血压,但控制得很好,这就算。

根据这样一个入组条件,本研究一共纳入了33816名样本。然后,研究者根据《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通知》在入院初始将这些患者分成了三组:

1、高危因素组(9260名)

高危组的定义为:①年龄大于60岁;②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肺部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者;③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

换句话说,只需要符合上述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条,就会被纳入高危组。

如前所述,最终,本组9260名感染者中一共有22人进展为重症。

2、非高危因素组(24556名)

这24556名感染者最终无一人进展为重症。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咳嗽咳痰、乏力以及发热,症状持续的中位时间为7天;平均核酸转阴为6天,其中高龄、合并症、存在初始症状会延长核酸转阴时间,而接种过两剂及以上的疫苗会缩短核酸转阴时间。

综上,本研究中有22人进展为重症,总体重症率为0.065%(22/33816)。

 

33816名感染者只有22人进展为重症!张文宏领衔的上海大样本数据研究,究竟说了点啥?

【上图为网络截图,不代表本文观点

 

对于这一结论,研究者指出:本研究中的低重症进展率与研究纳入的人群有关。研究纳入的都是初始表现为非重症的患者,他们均无不稳定基础疾病,且合并其他脏器症状的数量很少超过两种。因此,该研究的重症率仅能代表相对健康或一般情况较好的奥密克戎感染者。

二、与德尔塔相比,奥密克戎相对无法定植或损害肺部

近期,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Medicine(2021IF:53.44)发表了一篇基于美国南加州凯撒永久医疗系统(Kaiser Permanente of Southern California)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大样本数据的回顾性研究。该研究是迄今为止样本量最大的关于奥密克戎感染疾病严重程度的真实世界研究。

该研究纳入分析了从2021年12月15日至2022年1月17日首次确诊的Omicron变异株感染病例(N=222688)与同期确诊的Delta变异株感染病例(N=23305),其中Omicron感染集中在20-39岁的成年人中。研究主要通过比较入院率、因新发呼吸道症状入院率、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率、机械通气率和死亡率这五个观察指标评估Omicron变异株与Delta变异株感染的疾病严重程度。

结论是:与Delta感染者相比,Omicron感染者住院率下降41%,ICU住院率比例下降50%,机械通气率下降64%,死亡率下降79%。

 

33816名感染者只有22人进展为重症!张文宏领衔的上海大样本数据研究,究竟说了点啥?

【上图为网络截图,不代表本文观点】

 

而对上海这33816名例感染者的研究,再次证实了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的大幅下降,引起的症状更轻,和原始毒株相比,“感染”与“肺炎”的关系也不再密切,因此可能导致危险肺炎和呼吸窘迫的病例更少。

具体来说,根据研究人员对33816名感染者中的708名疑似肺炎病例进行胸部CT扫描后的结果,最终确诊了99例肺炎病例。若假定CT检查前的初诊准确率为100%,那感染后总体的肺炎发生率则为0.29%。其中,73%的肺炎病例来自高危因素组。

论文同时指出,虽然肺炎比例不高,且多集中在风险人群,但若感染总数上升,非风险人群也会面临较为严重的健康威胁,这是一个概率问题。此次研究中的肺炎病例,还有11.1%小于40岁,最小的为22岁,而在这些年轻的肺炎患者中,72.7%没有基础疾病,且只有1人未接种疫苗。

这也就意味着,虽然年轻、接种疫苗、没有潜在疾病可以作为发展为严重疾病的保护因素,但这些因素并不能提供100%的肺炎保护。

三、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找出脆弱人群并实施精准性防控

自2022年2月末上海奥密克戎疫情暴发以来,截止6月17日,上海已有本土确诊病例5810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91499例(未核减)。研究者认为,此次上海疫情中的非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重症率及预后分析对于未来防疫决策有着重要价值。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群是高危人群?本项研究发现,相比于未进展为重症的感染者,进展到重症的感染者平均年龄偏大(75.8岁vs 60岁)、未接种疫苗比例(54.5% vs 24.2%)更高。换句话说,奥密克戎重症化主要集中在高龄、未接种疫苗以及罹患基础疾病种类较多的这三类人群中。

相应的,“这项研究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应该识别轻症患者,找出脆弱人群,对脆弱人群实施精准性防控,以降低脆弱人群的病死率,将奥密克戎的伤害降到更低。”本文的研究团队表示,上海本轮疫情中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人群占了总感染人群的95%以上。

今天晚些时候,张文宏所在的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官方微信公众号以《识别轻症患者,找出脆弱人群,降低奥密克戎伤害》为题,对本项研究进行了解读。文末这样提示此次发表的数据的意义——

如果我们对脆弱人群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疫苗的充分覆盖、在流行期对脆弱人群的特殊保护做到位、以及争取脆弱人群在感染后可以第一时间得到药物治疗等,就有可能显著地持续降低脆弱人群的重症率与病死率。一旦把医疗资源在脆弱人群中充分精准聚焦,同时给非脆弱人群适度的基础医疗支持,医疗资源的充沛度就会大幅度得以优化和提升,非新冠疾病的诊疗也不会因为新冠暴发而被挤兑。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BzsXM1P1rDdSyT7PJho8g

时间在这里静止了三个月

 
广西东兴市的小福从自己的窗口望出去,就能看到北仑河和中越友谊大桥。桥对岸,就是越南的芒街市。

前几天,越南男足夺得了东南亚运动会的冠军,越南人走上街头彻夜狂欢,芒街市也不例外。而桥这一头的东兴市市民们,也穿着人字拖下楼了。

他们不关心足球,喊得口号都和对岸不一样:
 
要工作,要生活。

从今年2月23日开始,东兴已经被封了3个多月。和所有的边境小城一样,东兴防疫压力山大。

许多在中国打工的越南人会偷渡进入中国,带来了很大的疫情传播风险。今年春节刚过,东兴就爆发了疫情,然后就是持续3个多月的全域静态管理。

当地领导要求拿出最坚决果断有力的措施来防止疫情输入,然后东兴周围就建起了“铜墙铁壁”。

前段时间吉林四平吓唬不做核酸群众的那些措施,在东兴面前都是小儿科。当地警告当地市民,无故不参加全员核酸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轻则警告、罚款:
 
重则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东兴市民这三个月过得不容易。当地是个朋友都能和乃悟聊上几句,比如菜价涨了接近一倍,品质还都不太好;比如除了孕产妇和急诊外,其他人都需要在医院现场做核酸,等待6个小时出结果后才能看病;又比如老年人急需的药品只能从指定药店电话采购,不能用医保卡;再比如有的孩子从春节到现在一共只上了4天学。

当地朋友说这些困难大家都能克服,最关键的是真没钱了。

东兴很多人是做外贸生意的,俗话说得好,靠着越南吃越南。当地做家具生意的老板告诉乃悟,从春节到现在,他的收入和去年比少了9成。原料进不来,样品出不去也就算了,外地工人也进不来,他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在抖音做直播。

这3个月里,当地政府给市民们发过一次补助,每个人60块。在自己家看对面芒街市的小福告诉乃悟,他有个朋友,银行卡余额只有:
 
4块钱。

乃悟说你给我介绍一下这位朋友,小福推说不方便。

其实东兴政府也很困难,这人均60块也是挤出来的。乃悟在他们官网上看到一家企业有投资意向,要求当地政府派人去进行面谈。东兴政府一阵感谢之后,表示因为疫情:
 
来不了。

根据此前人口普查的数据,东兴市有常住人口21万。今年3月份,就有6000多人申请离开东兴。当地朋友估计,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疫情期间逃离了这座边陲小城。

今年5月25日,东兴市曾经迎来过一次短暂的解封。然而没过多久,就又出现了新增病例,学校再次停课了,居民们又被迫回到家里,闭门不出。

微博上很多人劝小福和父母也离开东兴。但小福却不想,这个广西鬼火青年艰难地用普通话一字一句告诉我:
 
我只想要回沪正常的生活。

前几天市民们喊了口号后,情况有所好转。昨天广西自治区政府专门针对东兴下发文件,要求区内各地区不得随意劝返东兴来的人员,不得阻挡持有绿码和48小时核酸的东兴人民入境。现在居民们可以出门了,也能自由出城,前往其他地区了,快递也通了。

别回沪了,那边带星。
时间在这里静止了三个月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2VObItKi3IM2585pjMDJg

昨夜,进贤路上海小店,崩溃是一瞬间发生的!

昨夜,进贤路上海小店,崩溃是一瞬间发生的!

跟俞菱逛马路 | 出品

抢救上海小店课题组 | 策劃

复商复市 | 专题

昨夜,进贤路一家餐馆店主崩溃了,原本喜洋洋开门迎客,一夜之间又封上了!
 
进贤路店铺店员转走,新采购的食材来不及运出……
 
她甚至清楚自己的崩溃是层层递进的。
 
“这三个月一直很淡定,直到得知我们微店小组的同事只有十分钟收拾时间就被拉走,崩溃来的非常强烈,在家大哭一场。
 
哭的时候想算了就这样吧,刚进的大批货浪费就浪费了,十四天就十四天,新店施工不了就施工不了,我们最早一批停业最后一批恢复,也都不要紧,反正除了我们自己是没有人在乎的。
 
生活就是这样对吧,一直在逼你想办法,升级打怪进阶,你经常很生气也很难过,但最终还是要爬起来想办法。”
 
浪费也不要紧,最早与最迟也不要紧,没有人在乎也不要紧,很生气也不要紧,但必须自己爬起来……
 
开实体店会遭遇许多不确定因素,谁没有遭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谁没有过崩溃时刻,尤其是当下在非常状态下!
 
上海小店是什么?
 
马路边的小店不仅是一座城市显而易见的烟火气,小店还是城市年轮。沿着锋利时间的年轮,你会找到属于你个人的温暖记忆,这些记忆的总和,就汇集成上海回忆。
 
没有人在乎不要紧,所有喜爱上海小店的人们要在乎,我们自己要在乎!
 
进贤路这家餐馆叫:欢桃!
 

昨夜,进贤路上海小店,崩溃是一瞬间发生的!

昨夜,进贤路上海小店,崩溃是一瞬间发生的!

昨夜,进贤路上海小店,崩溃是一瞬间发生的!

昨夜,进贤路上海小店,崩溃是一瞬间发生的!

1
“无奈到崩溃……反反复复”
——Sara Zhang

昨夜,进贤路上海小店,崩溃是一瞬间发生的!

无奈到崩溃……反反复复。我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员工住在浦东,来浦西武康路店里上班必须要有48小时核酸,意味着他每天就是不断的排队做核酸,然后再赶去店里上班…….
揪心的还有市民对逛街的不安,不敢进店….我们尝试开门三天,只进来过两个人,还是自带消毒水……
盛唐牡丹
店龄:14年+
店址:上海市武康路129号甲
2
“我经历的六大崩溃时刻”
——向芬芬

昨夜,进贤路上海小店,崩溃是一瞬间发生的!

我经历的六大崩溃时刻:
1、交不上房租的时候。
2、一周内进店的顾客不超过3位。
3、一周的总营业额不超过0元。
4、小黑板不允许摆放在店铺门口,并被城管多次收走。
5、2020年至今,本来就生意惨淡,没想到3月16号街道责令停业,接下来便遭遇两个半月不能开门营业的封控期。
6、6月1日复工,看到店铺里养护了十来年的绿植墙、盆栽无一幸免,统统枯死,眼泪掉下来。
瓦尔登湖
店龄:16年+
店址:上海市绍兴路92号
3
“刚开门两天,眼看着对面的一整排小区加商铺又被封起来了
——Luna
生活总在考验你有多想要它,在获得回报前,愿意忍受和承担多少。
2020年,我把刚装修不到半年的店舍弃,来到陕西南路。疫情后的阵痛其实一直都在,街边店的人流量是有限的,好在我们的产品线一直追求品质,匠心工艺和精准审美是一直受进店客人认可的,新客老客不断地一直都在给我们小店蓄力,感谢她们!
最让我崩溃的是今年疫情的到来,上半年就这样过去了。好怕自己不能承受更多而坚持不下去,房租、工资和刚投入的面料和工艺费用,都是很大一部分开支,不知道要持续多久才可以回归到正常的轨迹,核酸的“保鲜期”,快递的限制……
 
一解封我们就到店了,整理、清洁、陈列,继续起航。
然而刚开门两天,眼看着对面的一整排小区加商铺又被封起来了,崩溃!!!我们不怕辛苦和折腾,我们怕的是没有自由的翅膀!
LUNA春衫定制
店龄:5年
店址:上海市陕西南路39弄20号-3
4
“最崩溃的时候就是长时间没有生意的时候啊”
——Aisha李想
昨夜,进贤路上海小店,崩溃是一瞬间发生的!
我们最崩溃的时候就是长时间没有生意的时候啊。疫情过了,大家总需要吃饭的。可是我们的手工艺术品是需要有艺术眼光有经济实力的人来消费的。如果未来没有希望,那就不是一刻的绝望,而是永远的绝望了。
KASHMIR SOUL
店龄:7年+
店址:上海市泰康路190号
5
“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要再次关门了”
——何敏

昨夜,进贤路上海小店,崩溃是一瞬间发生的!

我们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要再次关门了!让我们所有人一口饭吃!从开店至今一路还是比较顺的,只是从2020年疫情之后,小店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今年疫情更是雪上加霜,现在解封了的感觉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如果连这根救命稻草都不行的话,那就真要崩溃和凉凉了。
尚品荷坊
店龄:曾经的青珑工坊,20年+
店址:上海市泰安路22号
6
“担心反反复复的状况”
——冯泽西
昨夜,进贤路上海小店,崩溃是一瞬间发生的!

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担心反反复复的状况,这意味着店主不知费了多少心血,承受了多少苦闷,咽下了多少委屈,才可以积攒起来的重新出发的希望,再一次的被打击,怎能不绝望?开实体店遭遇的不确定因素和黑暗时刻其实太多太多了,以前我也常常焦虑,比如曾经有一年的春节前,遇到账期集中,资金周转的问题,人就会连续处于大脑眩晕,停不下来的状态……这两年大概心态好了一些,有了一种“总是有法子”面对的阿Q精神,所以崩溃的感觉少了好些。

VIVAMENS
店龄:5年+
店址:上海市贵阳路398号文通国际广场大堂
7
颗粒无收的三个月
——朱然亢
昨夜,进贤路上海小店,崩溃是一瞬间发生的!
我们以前是做私房菜的,做着做着越来越多的客人喜欢我们的菜,刚好M50有比较适合的店面,2018年开始我们正式对外营业,营业至今要说难肯定是疫情的这三年,而今年更是灭顶之灾,颗粒无收的三个月,无数的压力扛在肩上,对于一家饭店来说,原本重心是选好食材、做好菜肴,提升服务,现在还多了要做好推广,可是疫情一来,过去的努力全部白费,现在虽然解封了,可是对于复工着实纠结,开门营业吧,害怕突然哪一天又来个封控,食材、人员如何安排?餐厅预订客户怎么办?不开门营业也不行,员工要生活,企业要生存,真的不敢去想,太多细节,根本没有办法预先安排,我们希望可以安心经营,精力用在菜品上,服务上,可是现在太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不是因为对美食的热爱,又怎么坚持得下去!
河畔隐庭 融合菜
店龄:5年
店址:莫干山路50号M50艺术园区22栋
8
“小店业主的生路早已断尽粮绝”
——淞岚

昨夜,进贤路上海小店,崩溃是一瞬间发生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话真是应时应景啊,小店业主已经不会再有笑容了,如果说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上海没有封城,只是停摆,在上海生活的老百姓还能承受和理解,大家呆在家里,静静的等待中,店铺不开门,但是可以进入自己的店址检查一下设备和物品的损耗程度,制定一个复市的计划,也会理解停摆的意义所在。
但是2022年的春天,小店业主的心早已伤痕累累,早就处于崩溃状态,哪怕有六个月的免租期对于小店业主已经毫无意义了,大家的心早已碎了一地。整整三个月小店业主的库存损失,该承担的还是要承担,业主们无型的压力来自方方面面,每天看到的新闻都会让你崩溃,何来复工复市,没完没了核酸检测,层层加码的各种数字哨兵,正常出行的阻碍,怎么可能迎来客户?小微企业,小店业主的生路早已断尽粮绝,没有一丝丝的希望了,只有伤透了的心。2022的春天已经整个丢失,夏天会再弄丢吗?为上海加油这个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当小店业主心如死灰的时候,再说稳岗就业,复工复市有意思吗?
House of blues and jazz
店龄:27年+
店址:上海市福州路60号
尾声
1916年,42岁的毛姆在笔记里写道:
乘客。格雷。
他在钱上很狡猾。对朋友能骗就骗,哪怕六便士。
可是,留声机里传来的一支伤感的曲子,月亮照在太平洋上这么显而易见的美景,都会让他感动得不得了。他声音颤抖着说:见鬼,是不是漂亮极了!
你我都属于六便士都要努力奋斗的人!但是,即便如当下,我们也要记得抬头看看美景,看看“欢桃”这样的上海小店,梧桐马路,看看可阅读的建筑,以及陌生人的善意。
这是我们的“月亮与六便士”!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6H58tLNNm7H6hMRz_ZbTw

熬过来的上海老板,吐露肺腑之言,条条深刻

能让人跌倒后又原地爬起的城市,上海必列榜上。

来源 | 虎嗅APP(ID:huxiu_com)

作者|张博文、张晋源、苗正卿

 

上海CEO们,在过去两个多月经历了一场极限生存挑战。

 

有CEO告诉虎嗅,他面临的困境是“门店关了、没有业务、员工闲着、不敢裁员、不敢退租”;有创始人发现命运被“运力”拿捏,社区团购维系着他仅有的现金流;还有投资人直言,过去六十多天很多项目只能“死撑”“硬熬”:“2021下半年以为环境好了扩张开店,疫情突然来了,账面现金很快见底。”

 

压力传递在公司的毛细血管里。多家上海公司在疫情期间给员工增设心理辅助热线或咨询专员,甚至有CEO每天“下场”安抚抑郁员工按时吃饭。有创始人告诉虎嗅,2022年的冲击和2019年“迥异”,“时间如此长、力度如此强、影响力如此深,始料未及。”

 

但这又像是一堂“生存教学课”。为了生存,上海的CEO们想方设法求活,两个多月的极限生存倒逼企业转型:加速线上协同、尝试社区团购、发力私域引流、改变绩效模型……“能让人跌倒后又原地爬起的城市,上海必列榜上。”5月31日晚,一位身在上海的投资人士在朋友圈感慨。

 

过去几天,虎嗅与疫情下身处上海的多位CEO对话,他们来自汽车、科技、消费多个领域。面对虎嗅,他们分享干货,把自己在疫情下的复盘、洞察倾囊而出。

 

 01 
熬过来的上海老板,吐露肺腑之言,条条深刻  “没必要强制考核”

禾赛科技CEO李一帆

 

四月时,禾赛科技CEO李一帆结束隔离,他意识到疫情可能还会持续,就认真访谈了下自己在美国的朋友们,因为全美甚至目前整个西方社会,都已经习惯了居家办公,李一帆试图从中学习到一些经验。

 

收集到一些经验后,李一帆对公司的沟通和管理方式做了一些调整:

 

第一,需要有更强制的沟通方式。之前他格外讨厌例会,但现在公司把例会的时间和开会内容都逐渐固定稳定下来,加强沟通。

 

第二,需要用合适的通讯工具来降低沟通难度和成本。目前禾赛正在用飞书,疫情的居家隔离加强了公司对于这类办公工具的依赖,很多原本需要见面的事情,其实线上通过电子手段,完全都可以满足。

 

第三,发起了全公司每周五下午的培训,每次两到三个小时,讲一些公司业务的硬核技术,在线办公工具的使用培训等等,但并不是强制的培训,员工们愿意参加就参加,来了也可以早退。

 

李一帆觉得这样的培训一方面是没必要强制考核,毕竟强制的事情大部分也没有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倒逼自己去更好的准备培训素材。

 

实际操作下来,李一帆的感受是:“疫情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我们用更先进的工具,而更先进的工具带来的沟通理念,会让信息更通畅,这相当于对组织结构进行一次升级,因为大家的关系变得不一样了。我在培训会上回答问题时,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直播网红。但是这样挺好的,就是说你看到它线上开大会的成本很低,而它的净价值也不是那么低。”

 

虽然线上工具能解决一部分居家办公带来的困难,但有的事情是禾赛无法回避的困难。

 

作为国内领先且具有生产制造能力的激光雷达公司,禾赛的工厂需要在闭环生产中保证交付,这意味着需要做大量的闭环工作员工的心理安抚工作。因为激光雷达还在大规模运用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线下的交流也是极其必要的。

 

李一帆说:“我的逻辑是在绝对清晰的环境里——信息绝对透明,并且没有中间地带,并且就是0和1的决策——你是不需要见面的。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手上有个苹果手机,我要买你的全新的iPhone,咱俩不需要见面,你说8000我说7500定个数就完了,对不对?但是如果你手上有幅画,我要买你那幅画对吧?这就都麻烦了,就是说我得见面看画,你也需要观察我看画时的表情对吧?”

 

“有一些我们成熟的业务,比如说我们已经拿下的自动驾驶行业,我们公司全球份额最大,这些也就更接近于你买一个苹果手机,客户已经非常了解禾赛的品牌了,已经非常清楚他买的是什么东西了,甚至很多时候我都不需要见他,也能成交。

 

但是还有一些业务,比如说我们现在做了好多这种整车厂的业务,汽车行业很多周期特别长,信息又不透明,这意味着客户能拿到的信息和实际差得非常的远,在这类的业务里面见面我觉得就很重要。

 

我说就跟买画一样,你得能够看着对方表情掂一掂画多重,这些都很重要,你们发张图没用。我认为最难的销售工作肯定是卖画对不对?没有人说卖苹果手机难对不对?”

 

即便因为疫情,节奏慢下来了、不可避免的工作效率降低、业务拓展困难,但李一帆还是觉得,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其实也有乐观的部分。

 

“你真的问现在的这一代企业家,谁每年能拿出三整天来做这事(深度思考),我认为今天绝大多数企业家——起码我绝对是这样的——深度思考是做的太少了。公司和自己都特别忙的时候,确实没时间去研究长期战略,也确实没时间去更深度的跟人交流。当然,因为疫情见不到面,跟人深度交流估计还是不容易,但确实给了我们的一些机会去思考长期战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也就有更多的理论依据与大家一起讨论,也让你大概知道大方向上哪些事还是别做。”

 

至于会不会因为过度思考,矫枉过正,做出一些看似理性但并不合理的决策,李一帆说:“我之前确实深度思考做的少了,所以现在我觉得挺好的,有这么个机会。但是你说有没有一天因为我每天瞎琢磨,好好的业务第一曲线不认真干,新琢磨出的第二曲线把公司搞死了?我觉得今天还不至于有人能干出这事儿。”

 

 02 
熬过来的上海老板,吐露肺腑之言,条条深刻  “重新审视私域”

Seesaw咖啡CEO吴晓梅

 

“我们绝不躺平。”Seesaw咖啡创始人、CEO Sally(吴晓梅)告诉虎嗅:面对疫情,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以此“契机”让组织长出更好的能力。

 

疫情袭来之际,恰逢Seesaw扩张阶段,这给Seesaw带来了较大压力:为了扩张,Seesaw囤积了很多人才、部分优质点位,而疫情让Seesaw的现金流承压。一开始的“恐慌”并未持续很久,Sally意识到需要尽快解决问题,当务之急是让公司的业务保持运转。

 

“物流、生产、运营都面临很多挑战,但先决条件是要有货可卖。”

 

让她感觉幸运的是,几年前Seesaw供应链团队,就在聚焦数字化供应链搭建——在疫情下,数字化供应链让Seesaw有了更快的响应能力并加速了供应链的在线协同。Seesaw的合同需求,补货需求可以即刻传递和执行,这让Seesaw成为上海第一批开放团购业务并提供稳定供货保障的咖啡连锁企业。

 

有货之后,便要考虑怎么“卖”的问题。

 

疫情对上海“连锁咖啡门店”的最大冲击之一是:既有的用户触达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失去“门店”这一端口后,“私域”流量成为了关键命脉——大量普通消费者演变为团长,线下咖啡门店在疫情下快速进化出了“社区团购”能力,但做好咖啡的社区团购绝非易事。

 

一开始 ,Seesaw采用了快团团等工具,这是在疫情期间很多咖啡和餐饮品牌入局“团购”的入门工具。但很快Sally等人发现,既有的工具并不能解决深层问题:用户无法沉淀。

 

隐藏在背后的关键逻辑是:如果只是想短期单纯卖货,那么既有的工具是足够的;但如果思虑长远,想借机布局未来,那么就需要更深层地改变与尝试。

 

但深层转变并不容易。在“基础端”Seesaw紧急开发小程序,并搭建公众号——企业微信引流——企业微信私域群的链路;而在“人力端”,Seesaw的线下运营团队,开始从单店门店管理思路转变为用户运营思路。而两端改变的核心逻辑是:缩短用户和Seesaw的距离,并实现更为高效的沟通和触达。

 

一个细节是,Sally和其他Seesaw高管都加入到了不同的“用户私域群里”,在这些群中,用户可以直接吐槽或者分享感受,这些来自用户端的“反馈”迅速被Sally等高管看到,演变为产品或服务端的“解决方案”。为了顺应这样的变化,Seesaw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迅速补充了客服团队,并确保每个私域微信群里至少有5位专职客服。

 

“效率需要大幅度提高,对市场和用户的反应速度要大幅度变快。”Sally复盘后表示,效率是疫情下考验公司的关键,对Seesaw而言效率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供应链端的效率,由于Seesaw的整个供应链环节无外包,在疫情下,公司对供应链可控;而在营销端,整个4月期间Seesaw通过多篇官方公众号内容将大量用户沉淀到私域微信群,“精准”是营销端效率提高的关键;在营运端,部门间的协同至关重要,在Seesaw组织架构高度扁平化,在较高的沟通效率外,Seesaw还随时进行组织迭代。

 

“小步迭代是关键,相比于大公司,更快速的反应是、更高效的内部信息流淌是我们的竞争力。”Sally认为,像“团购”这些方向、企业微信这些工具,其实是咖啡圈内大家都在尝试的,此时比拼的就是运营效果、执行效果了。

 

相比于2019年的疫情,Sally感觉这一波可能会给公司和行业带来更多“未来影响”。比如,随着上海“咖啡团购”热,以“企业微信”为关键端口的私域价值,正在被重新审视。“甚至可能会在未来成为新品首发或者独家发布的渠道,企业微信显然已经是至关重要的私域阵地。”

 

 03 
熬过来的上海老板,吐露肺腑之言,条条深刻  “永远要有Plan B”

小派科技CEO任攀

 

“事实表明,我们当初有些乐观了。”在居家办公的68天后,任攀发出了这样的感概。

 

两个月前,任攀所在的小派科技接到园区通知,应防疫政策要求,园区内企业全部实行居家办公。作为公司的CEO,起初他对这则通知并没有过度反应。

 

“之前上海疫情控制得很好,我们普遍认为一两周后就会恢复正常办公了。”但随着新闻播报中确诊病例的剧增,任攀逐渐意识到这次居家办公可能完全不同于以往,公司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成立于2015年的小派科技专注于VR硬件产品的开发,近两年借着“元宇宙”的东风快速成长。任攀坦承,“某种程度上,疫情对我们这个行业算是个利好,因为长期的居家生活让大家都想尝试下新的娱乐方式。”

 

小派科技可以看作是国内VR产业的一个缩影:一边受益于疫情,一边也受困于疫情。

 

不同于行业中的“下沉派”,小派科技主张的“深度定制”路线。按照计划,小派科技今年将重点发力国内市场。但眼下,如何确保产品的研发周期却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此,任攀决定在疫情封控期间,暂停部分辅助性产品的开发,以集中资源减保证核心产品的正常研发节奏,同时让各业务部门通过每日“计划+复盘”的方式推动日常工作的进行。

 

“在研发方面,我们团队的执行效率并没有因为居家办公而明显降低。”但任攀也坦言,小派科技毕竟是一家硬件厂商,研发图纸还是要落在实物产品上去呈现,这给研发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

 

正常情况下,当研发团队完成画图、Lay板这些设计工作后,应当交给上海工厂进行打板,但上海的打板厂同样处于停工状态,任攀在与同事们讨论后迅速协调外地的工厂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比于研发这种线上能过完成的工作,物流的封锁才是任攀需要面临的真正挑战。

 

“过去,上海作为公司的总部,承担着货物集散地的角色,在山东、江西的工厂产品下线后,会统一发往上海,再由上海报关发往海外。”任攀表示,随着疫情对于物流和仓储的影响日益加深,小派科技发往海外的渠道基本也被堵死。

 

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小派科技可能会面临丢失海外潜在市场的风险。为此,任攀和管理团队决定让日照的工厂绕过上海仓库直接发货。当然,调整出货地并不是项简单的工作,涉及到出口申报到审核、查验等一系列流程,小派科技后续在4月中旬完成了这一备用物流渠道的打通,截至采访时,任攀表示物流运作效率已基本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

 

“疫情之下,我们的发货时间被延长了许多,但鲜有消费者取消订单,这是令我们非常感动和欣慰的一点。”在任攀看来,小派科技的今天离不开极客玩家们。小派科技自成立之初就是一家“用户参与度”较高的公司。2017年,小派科技推出全球首款8K VR头显设备,该产品在海外众筹平台Kickstarter以423万美元的众筹额一举打破VR众筹世界记录,而这项记录的此前的保持者是Oculus。

 

“从2015年筹备公司开始,我从未体验过眼下的‘归零’状态,这让我有时间去陪伴家人,也让我有时间思考,我们对用户的初心是什么?”任攀说小派科技是幸运的,身处疫情的风暴眼,它依然能保住基本盘,并且有余力维持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拓展。

 

但任攀认为,幸运与灾祸从来是一体两面的,关键还是在于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自2020年初疫情开始,小派科技的管理层就意识到彼时的公司架构可能存在“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因此在山东青岛建立了分支研发中心,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在上海疫情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留有Plan B,可能这个B计划永远都用不到,但在关键时刻就是企业的救命稻草。”这是任攀对于上海疫情最大的感悟。

 

 04 
熬过来的上海老板,吐露肺腑之言,条条深刻  “不让员工有压力”

钟薛高联合创始人周兵

 

“这代年轻人成长在安稳平静的环境,一些突发挑战,对他们是一种磨炼。”钟薛高联合创始人周兵认为疫情让“年轻人”获得了成长。据他透露,在上海钟薛高总部员工有700多人,其中以90后、95后、00后居多。

 

自3月中旬,钟薛高上海员工便开始居家办公,当时公司发现一些员工出现了心态上的变化,于是钟薛高组织了多种员工活动并匹配了员工心理热线。“我们在为解封以后打更大的仗去做准备。”周兵说,钟薛高在疫情期间非常注重的细节是“不让员工无事可做”。公司层和部门层都会频繁跟员工讨论沟通,并不断调整员工心态,以及持续渗透公司核心价值观。

 

“过去四年我们发展太快了,一家企业飞速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不周全的地方。”周兵告诉虎嗅,疫情给了他冷静思考的时机,他复盘思考了很多基础问题:供应链、用户体验、消费者感知……

 

周兵举了一个细节,在疫情中他思考并着手优化的事情之一是“部门间高效沟通”。周兵感觉,经过4年多飞速发展,公司内的一些条框需要优化。他坦承,一些繁琐的流程、既有的模块已经教条化,丧失活力。

 

内部沟通效率直接影响到的是用户体验。在周兵看来,内功是一家公司的底层,只有底层更为牢固的公司,才能被消费者更为喜欢,比如来自市场的反馈能否即时变为产品和服务端的调整,而这些关键反馈在公司内部的流淌效率至关重要。“今天的消费者变得更为挑剔、选择更多,你需要不断优化用户触达的方式并改善用户体验。”

 

疫情下,做好用户体验很难。“我们要去思考怎么面对问题,并基于此建立一些原则。”周兵讲述了一个细节,当时因为合作方物流问题,部分钟薛高延后到货,此时钟薛高可以将责任归于第三方,但经过内部讨论,钟薛高选择先做赔付:允许用户全额退款,并赔偿礼券;或在延期收货的同时,获得礼物。“关键是要去解决消费者的实际问题。”

 

另一个细节则关乎选择。当时有经销商找到钟薛高,并建议钟薛高尝试社区团购。周兵说,钟薛高的高管为此特意严肃地开会讨论,在权衡各种因素后,最终放弃团购。“我们意识到,在运力紧缺阶段,生活必需品更重要。我们跟所有经销商打了招呼,希望大家疫情下不在上海做钟薛高的社区团购。”

 

周兵说,在新消费圈,人们总喜欢说“网红死得快”,而曲折、波动是品牌成长的必经之路。疫情期间,虽然上海市场受到影响,但钟薛高在二三线城市销量增长明显,周兵透露来自“三个月时间内下沉市场的销量已经超过了同地区2021年全年销量”。值得注意的是,在诞生的4年中,钟薛高在“基础建设”上持续投入,而这些前期投入让他们在疫情下可以“维持运转”:采购供应链、生产设备、研发、自建仓……当疫情让钟薛高总部所在地上海陷入“停滞”时,钟薛高遍布全国的“基建”保障了公司的运营。“回过头看,这些基础投入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经济负担,但疫情下钟薛高凭借这些基础件抗住压力,这让我们对未来基础端的投入更为坚定。”

 

周兵认为,这种投入会让钟薛高感觉更踏实:“以前,是大家更追求销量的时代,但今天比拼的是供应链、是细枝末节,疫情教会企业更扎实地存活。”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mllhw7kMK1-Ck9CCV_m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