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作者:黄可乐

设计:敏穗 张鱼烧

来源:网易读数(ID:datablog163)

 

从荒凉渔村,到国际都市,短短 40 多年时间,深圳像乘坐火箭一般跻身中国城市第一梯队,一座城市创造的 GDP 就抵得上一个省份 [1]。

 

然而,正是这样一座与北上广并驾齐驱的顶级城市,却总在文化底蕴上落败,不但没有什么历史古迹,还因为大学太少,被冠上“高校荒漠”的名号。

 

2000 年以前,整个深圳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到 4 所,本土毕业的大学生几乎是种稀缺品 [2]。

 

21 世纪以来,深圳建大学的速度迅猛提高,许多世界名牌大学还掀起到深圳办大学的热潮。甚至有人预言,中国最顶尖的大学迟早会在深圳诞生。

 

深圳,正以建设特区的速度建设大学。

 

“高校荒漠”,正在疯狂建大学

 

对比中国各城市的高校数量,深圳的高校数实在是少得可怜。

 

在中国城市中(不包含中国港澳台地区),北京建有最多的大学,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数为 92 所(不包含成人大学,下同)[3]。

 

在高校云集的北京,往海淀区上空扔块板砖砸倒十个人,就可能有一人出身清北,三人是在读大学生。

 

其次是拥有百万大学生的武汉,这座巨无霸城市网罗了 83 所高校,每年春运的武汉火车站都有成堆的大学生放假返乡。还有广州、上海、重庆等一二线城市也高居榜单前列 [4]。

 

拥有足够多的高校,几乎是一座城市地位的体现。但是,在中国这么多城市中,深圳却是个例外。

 

2021 年,据深圳市统计公报,深圳仅有 14 所普通高校,不仅远落后于其他一线城市,还被不少二三线城市“打败” [1]。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2021 年,天津全市有 56 所大学,GDP 为 1.57 万亿元,常住人口 1387 万人,平均 25 万人就拥有一所大学 [5]。


同年,深圳全市 GDP 为天津的两倍,但大学数仅为天津的四分之一,且平均 126 万人才有一所大学 [1]。

 

稀少的高校数成了深圳“摸石头过河”路上的绊脚石。

 

1980 年,深圳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时,这里的“最高学府”只有两所中专、一所师范、一所卫校 [6]。

 

深圳发展几乎全靠从世界各地涌来的劳动者,本土培养的人才寥寥无几。

 

直到 1983 年 1 月,深圳大学开始筹办,当时的深圳市长还急切对负责筹办的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罗征启称:“这个决心下定了,卖掉裤子也要把大学建起来!我们拿出钱,拨出地,请你们给我们生产人才,人才!”[6]

 

决定筹办后仅 8 个月,深大就迎来第一批本科生,开启了深圳高等教育的序章 [6]。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而后,深圳的高等教育进入超常规发展期。2002 年,深圳一年之间就多了 6 所高校。2011 年来,深圳更是几乎以一年一所的速度建高校 [2]。

 

2011 年,南方科技大学问世;2012 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诞生;2016 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在龙岗区落地;2017 到 2020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相继在深圳设立分校区……

 

到 2022 年,据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已有 15 所普通高校,还有深圳海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和香港大学(深圳)等高校在筹建中 [7]。

 

一座座高校在深圳拔地而起,深圳的在校大学生数也随之猛增。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2000 年,深圳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仅有 1.41 万人,彼时北京的这一数字高达 28 万 [2][3]。

 

到了 2021 年,深圳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与 2020 年相比,足足翻了 9 倍,达到 14.52 万人 [2]。


据《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到 2025 年,深圳在校大学生数量还要达到 21.5 万人 [7]。

 

不过,作为有 1768 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深圳的大学生数还是远远不够,比不上北上广,也与武汉、重庆等城市相差甚远 [1]。

 

底蕴不够,名校招牌来凑

 

于是,深圳建校速度虽快,但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还是显得缓慢了些。

 

与此同时,深圳的高校不仅数量不足,还被质疑实力不够,大批年轻的高校要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和动辄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名校抗衡?

 

在这个问题上,深圳交出的答案是联合办学。本土大学没底蕴没关系,邀请有底蕴的名牌大学来深圳盖分校就行。

 

2009 年,香港中文大学便成立小组探讨在深圳设立校园的可行性,并在 2010 年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开启了深圳合作办学的先河 [8]。

 

2014 年,教育部同意正式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下文简称港中深),首批设置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和经济学等三个深圳社会亟需的本科专业 [9]。

 

于是,背靠着港中文这座大山,港中深发展迅速,年纪轻轻便有了世界顶级的实验室,还与港中文共享图书馆电子资源,录取的学生也能注册成为港中大的学生 [10]。

 

而后,这一合作办学的成功先例也被许多高校借鉴,深圳这片“高校荒漠”反而成为了“建校沃土”。

 

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高校先后获教育部批准设立。香港大学在深圳的新校区也在筹建之中。

 

还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昆士兰大学、法国空间大学等海内外高校都传出要在深圳办大学的消息,虽然许多已经再无下文,但足见深圳办校的热度。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除了大学,深圳还吸引了许多顶尖高校前来设立研究生院。


2000 年创建的深圳大学城便已云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多个研究生教育机构,许多专业的科研实力已经不输本部 [6]。

 

还有一些在深圳土生土长的高校,也从零开始成为了中国的顶尖大学。

 

比如 2010 年首次招生的南方科技大学,自成立起便颇具话题度,被认为走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当时的南科大实行自主招生,组建教育改革实验班,还效仿欧美高校建立起书院制度 [11]。

 

十多年之后,在争议中摸索的南科大快速地跻身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在多个世界高校排行也榜上有名。


2022 年,在 QS 中国大陆大学排名中,南科大已经超越许多老牌高校,排行第 13 [12]。

 

而深圳大学更是有着“最火双非”之称,毕业生在深圳一众高新企业中的认可度,不亚于许多 985 高校。

 

如果说这些新兴大学在创立之初还会引来“野鸡”“山寨”的质疑,那到今天,高考分数已经逐渐证明了大众对深圳高校的信任。

 

2021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本科普通批录取分数线在全国许多省份,已经比本校区还高 [13]。

 

比如 2021 年海南理科高考生报考哈工大需要的一般最低分是 722 分,而报考哈工大(深圳)却需要 748 分,足足高了 24 分。

 

甚至在哈工大的大本营——黑龙江,考哈工大(深圳)的难度都比本部要大。一些黑龙江考生宁可离家千里,也不愿在省内就近上学。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深圳大学作为“双非”院校,分数也水涨船高,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受到热捧。

 

2021 年,深大计算机专业在广东理科本科批录取最低分为 623,这个分数已足够报考华南理工大学等 985 院校 [13]。

 

更不用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它已多年占据广东省院校录取分数榜首,报考难度已与中国人民大学相当 [13]。

 

快速建校,深圳的经验好学吗

 

当然,深圳能这样快速建校,也是有条件的,第一条便是有钱。

 

在中国城市中,深圳市的财力是名列前茅的。

 

2021 年,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破万亿,达到 11110 亿元,比大多数城市全年的 GDP 还多。

 

其中,中央级收入达到 6852.2 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以一市之力贡献了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7.5% [14]。

 

于是,“财大气粗”的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可谓毫不吝啬。


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曾表示:“2020 年,深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预算超过 200 亿元,投入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 [15]。”

 

这样的大手笔投入自然惠及到深圳的诸多高校。许多省属或市属的深圳高校,预算已赶得上不少教育部直属的高校。

 

2021 年,深圳大学部门预算收入为 75.33 亿元,胜过中科大、大连理工大学等许多 985 高校,其中有四分之三的收入都来自深圳市政府拨款 [16]。

 

如果单计算用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支出,深圳高校的学生也享受到了不错的待遇。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2021 年,南方科技大学的部门预算中,教育支出为 33.52 亿元,看起来与北大清华动辄上百亿的教育支出没法比 [17]。

 

但是,南科大在校学生还不到 1 万人,平均每个学生分到的预算是 36.96 万元,超越了北京大学 [17]。

 

除了钱,深圳疯狂建大学的底气还在于人。深圳的高校不愁招不到人,而且如果高校能为深圳输送无穷无尽的高素质人才,那建校的收益就可能远大于成本。

 

根据 BOSS 直聘发布的《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深圳是 2020 年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存率最高的城市,超越了其他一线城市 [18]。

 

深圳大学 2021 届本科毕业生中,已就业人群留深圳就业率达到了 79.42%,南方科技大学也不相上下,占比接近八成 [19][20]。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哈工大(深圳)与港中深的留深就业率虽然稍逊一筹,但平均十个 2020 届就业的本科应届生里,就有 6 个以上选择留在深圳工作 [21][22]。

 

除了能留住本地的大学生,深圳还从全国各地“薅”来最多的应届生。

 

据中国联通智慧足迹,2021 年深圳本地大学毕业人数虽然仅有 4.11 万人,但净流入的应届生数高达 14.54 万人,而北京与上海净流入的应届生数都不到 8 万人 [23]。


可以说深圳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已经高于北京与上海。

 

与此同时,深圳还有着许多就业岗位,来吸引源源不断的大学生。

 

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2022 年第一季度招聘需求最多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 [24]。

 

从深圳港,到华强北,再到南山科技园,深圳正吸引着各式各样的人来此就业、生活。

 

而来深圳上学,便能与工作机会更近一步。许多背井离乡的大学生们也就乘着深圳高校快速建设的“东风”,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甚至是母校的第一届毕业生。

 

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就此在深圳扎根,与这座年轻的城市一起摸索着更多发展的可能。当然,前提是还没被深圳的房价劝退。

 

参考资料:

[1] 深圳市统计局. (2022). 深圳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深圳市统计局. (2021). 深圳市2021年统计年鉴.

[3] 北京市统计局. (2021). 北京市2021年统计年鉴.

[4] 武汉市统计局. (2021). 武汉市2021年统计年鉴.

[5] 天津市统计局. (2022). 天津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 李季. (2021). “深圳速度”建大学,不止是“砸钱”. 澎湃新闻. Retrieved MAY 12nd, 2022 from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194344.

[7]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21). 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8]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13). 中大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及深圳大学签订详细协议落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筹建. Retrieved MAY 12nd, 2022 from https://www.cpr.cuhk.edu.hk/sc/press/cuhk-signs-final-agreements-with-shenzhen-university-and-shenzhen-governmentinaugurating-the-development-of-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shenzhen/.

[9] 郑天虹. (2014). 教育部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新华社. Retrieved MAY 12nd, 2022 from http://www.gov.cn/xinwen/2014-04/28/content_2668016.htm.

[10]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官方网站.

[11] 方可成. (2011). 不参加高考,就是支持改革?——风暴眼中的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周末. Retrieved MAY 12nd, 2022 from https://www.infzm.com/contents/60139.

[12] QS TOP UNIVERSITIES RANKINGS. (2021). 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ies/shenzhen-university.

[13] 中国教育在线. 掌上高考高校历年分数查询.

[14] 深圳市财政局. (2022). 关于深圳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15] 深圳新闻网. (2021). 3年投入近500亿元,深圳高等教育实现“惊人一跃”. Retrieved MAY 12nd, 2022 from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03/17/content_24053561.htm.

[16] 深圳大学. (2021). 深圳大学2021年度部门预算.

[17] 南方科技大学. (2021). 南方科技大学2021年度部门预算.

[18] BOSS直聘. (2021). 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

[19] 深圳大学. (2021). 深圳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 南方科技大学. (2021). 南方科技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1]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21).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20年第三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2]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3] 中国联通智慧足迹.

[24] 智联招聘. (2022). 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6jDm_wtbHT0rgW0IUSs2Q

小镇做题家,不是废物

小镇做题家,不是废物

“985废物小组”出现

2011年,一则关于“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帖子在网上引发热议,这并非事实,随着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不少寒门学子在个人的努力下也考上了重点名校或其他985、211大学。

不过这虽然不支持“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言论,但一些从“寒门”中奋发考上985的学子却又陷入了另一重困境,成为了所谓的“985废物”或者可以称之为“小镇做题家”。

2020年5月,一个名为“985废物引进计划”的豆瓣小组悄然出现并在短时间内吸引了近10万名的网友加入其中。

这个小组里的成员大多是来自小城镇或者农村的大学生,他们通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经由“高考”这个相对公平的渠道实现了“鲤鱼跃龙门”。

在高考中取得成功而进入了985、211名校一事上,他们身上彰显的是励志精神,然而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却陷入了迷茫与焦虑。

十几年的应试思维、分数就是一切的观念在大学不再适用,也没有了外部师长的压力迫使自身前进。

他们也不懂如何去获取甚至不知道大学里存在的众多的信息资源、发展机会。与美国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有所类似,凭借天赋与努力从混乱的社区中考入精英大学,但进入后却不懂如何与同学、教授进行交流,也不懂如何利用学校里的资源。

而不懂得利用资源,往往又驱动着这些“寒门学子”与城市同龄人之间“不平等的再生产”。

慢慢地,这些“985废物”曾拥有的“优等生”光环逐渐消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生并成长在大城市的同班同学、同校学生却有着更多的兴趣好爱与特长,能够在更多样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这些城里优秀的同学不仅有着更优秀的英语口语、社交能力、更强的经济支持,还有着更长远的、明确的规划;在进入社会后,他们还有家庭资源的支持。

而“985废物”们,在对比城市背景同龄人的状况下,往往会滋生“除了做题什么都不会”的想法。既没有开阔的眼界、没有一开始就明确的、长远的计划,在踏入社会后也没有家庭的支持、没有长辈指点而处处碰壁。

众多难以转化的情绪时常让他们自嘲为“Five(废物)”、“小镇做题家”;“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与资源的青年学子”就是这个群体的缩影。

于是,在这个以“分享失败故事,讨论如何脱困”为宗旨的“985废物引进计划”豆瓣小组里,数不尽的言论展现了“小镇做题家”的失败经历,借以抒发焦虑的情绪,抱团取暖、相互指引以寻求慰籍。

与60、70年代的前辈相比,这些“小镇”青年学子已然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接受的教育水平也大大提高,但显然,城市的学子能获得的教育资源也在增多且更为优质,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鸿沟仍存在。

可以说,这是一个努力争取教育公平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教育公平难以争取的时代。

有点小矛盾的焦虑群体

从对小镇做题家的形象刻画研究来看,他们是积极向上的一个,但同时又充满着焦虑迷茫,像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从自我画像上来看,小镇做题家拥有积极进取的正能量。

许多小镇做题家从“寒门”中经过近12年的努力学习才进入985、211大学,自身的成长史就是积极奋斗、改变命运的写照。近12年的时间也在他们身上刻下了积极奋取的精神,努力改变命运的理念一直印刻在他们心中多年。

不过,进入985、211大学后,这些在高考金榜题名中获得优越感、自豪感的小镇做题家们更多地面临着名校光环下的现实挫败感。校园里遍布着如同自己一般、甚至比自己优秀的学生,太多优秀的同龄人让他们滋生着“只会做题”、“资源与视野受限”的感慨,衍生出无法解决的迷茫与失落感。

且由于缺乏视野与资源,小镇做题家也很难在大学初期就能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这一群体在进行个人规划时,容易短视化、片面化以及功利化。虽然有时也会关注自身的人生爱好与兴趣,但最后往往习惯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指标衡量自身的成功与否。

与有明确目标的城里同龄人相比,他们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先发优势”。且在感到迷茫的同时容易向社会因素所妥协,又在妥协中陷入自我怀疑。

于是,虽然怀抱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但在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受视野与资源限制后,小镇做题家就会陷入自我迷茫的阶段。

另外,在这个时代形成的“文凭社会”中,原本这些小镇做题家就想通过获得知名大学的文凭证书来获得更高地位的工作,取得更多的收入,向上流动进入更高层次的圈子。通过高考进入知名大学获得文凭,似乎就能拿到高收入、高地位的敲门砖。

但现实却是在大学生遍布的社会中,小镇做题家除了拥有基本的经济支持外,家庭能提供的文化资本、资源支持几乎为零。他们并没有强硬的家庭资源、有益的长辈指点,也难以得到理想的工作。

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与努力似乎也追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与父母辈相比,只是换了一个时代与工作环境打工而已。

可以说,小镇做题家一边怀揣着拥有高文凭以获得更高收入,从而在城市中获得认同感、安全感的想法,一边又害怕“996猝死”、“中年失业”带来的恐慌与压力,最终导致的理想与现实不匹配让小镇做题家自我感觉难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与发展,引发了更大的焦虑感与无力感。

而在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环境中,小镇做题家群体所在家庭也大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又会进一步加剧小镇做题家的心理失衡,加剧他们的焦虑、恐慌、无力感。

社会在背后的“推力”

从时代背景来看,小镇做题家正处于一个整体向上流动的社会。然而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包括小镇做题家在内的年轻人势必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如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中描述过,20世纪中期的美国人整体处于一种通过努力以改变自身阶层地位、获得富裕生活的社会氛围。在这个氛围下,“金钱至上”的观念充斥在数以万计的美国人脑海中,想要暴富获得成功的欲望无疑给当时的年轻人施加了许多压力。

但在向上流动群体数量庞大的情况下,向上流动的通道却又几乎被“堵死”,视野与资源的限制将中下层的青年群体固化在了原有阶层。

国外一纪录片——《人生七年》就彰显了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2019年,拍摄历时近55年的纪录片《人生七年》最后一季正式播出,也意味着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生活历程几乎被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从他们每隔7年的成长记录中可以看到,阶层分化的影响几乎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精英阶层的孩子从私立中学到顶尖大学,最后取得了成功的事业,继而给其后代又带来了优质教育资源;中产阶层的孩子则花费了许多时间在迷茫徘徊、寻找人生的意义上;而工人阶层的孩子,基本也延续了父辈生活,进入循环圈中。

当然,也有来自农村的尼克成功实现了阶层跨越,进入了顶尖大学,获得更高地位的工作。

小镇做题家,不是废物

可以看出,虽然的确会有人实现社会阶层的成功跨越,但大多数人仍停留在父辈的阶层或只是更好了一些而已。

而目前,虽然近年来我国在不断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但已有的、难突破的社会分层固化现象难免不会打击到小镇做题家的信心。

归根到底,阶层的固化还在于小镇做题家本身视野与资源受限,难以突破限制而实现阶层流动,最后只能停留在原有阶层。

早在中国人民大学主持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中就显示了,为孩子报音乐兴趣班的城市家庭比例占据了18.05%,农村家庭仅为6.14%。

另外,大多数农业户家庭并未做过“与父母一起参观博物馆、动物园、科技馆”等事项,在文化资本上的交流与投入力度也不大。

从孩童时代起,城市家庭中的孩童能接触到的文化资本更充分,视野更开阔,目标更清晰。所以大多数小镇做题家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先发优势,进入社会后,资源获取差距进一步加大,冲击了小镇做题家所做的努力,造成小镇做题家的“堕落”。

而这个时代存在的下流社会则为“废物”们的“堕落”提供了“归所”。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描述过“下流社会”的特征:收入低下,生活的热情、学习的意愿、消费的欲望等也低下,他们似乎对人生失去了信心。

国内的小镇做题家自嘲为“985废物”,又何尝不是心情低迷、信心受挫的一个写照?倘若真想成为一个废物,下流社会的存在似乎也为他们提供了“港湾”。

在自嘲中继续前行

不过,自嘲归自嘲,在“985废物引进计划”豆瓣小组里集聚的小镇做题家并非真的想成为废物,只是借以抒发郁闷、低迷的情绪,希望能找到一个解决方法,从而继续轻装前行而已。

要看到,小镇做题家自嘲背后反而是一种“良性心理防御机制”,是尝试与自己和解的一种方式。

虽然受阶层影响,小镇做题家的视野、资源并不开阔或者充足,但是他们自身努力而成的资本不一定比城里同龄人差。

近12年的应试教育虽然固化了思维,但也让他们养成了自有的学习模式,一些模式能运用到工作中,助力高效地安排时间、完成任务。

如工作中涉及到的一些项目需要按照进度规划划分为多个阶段,一些问题需要应用结构化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这些都可以用近12年养成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解决。

且通过整群抽样,一些研究表示部分小镇做题家更关注集体性价值取向与生存需求,更关注家庭与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工作中也有自己的想法,除了收入也会关注舒适度的需求。

故而小镇做题家本身并非一无可取,相反其身上有独有的、与外界资源因素无关的特质。

而且从整个社会群体来看,能从小镇走向大城市,进入985、211已然是不错的成果。

全国高等院校共3012所,而其中211大学(含985大学在内)不足150所。所以能从数百万考生中考上211、985大学已经是自身具备优秀学习能力的有力证明。

小镇做题家,不是废物

数据来源:中国网

曾经《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或者,也不能这么说》一文中述说了进入985、211后的自卑与迷茫,引发了热议。

但也要看到,在一些人眼里,即使是小镇做题家,也比他们拥有的出路要广得多,就像呼应这一篇发帖而作的另一个帖子所描述的,“能上985,211明明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在如今大学生泛滥的社会,985、211毕业的学生更能接触到门槛更高、地位更高的企业。

故而与许多人相比,小镇做题家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了。在后续的向上流动中,个人的努力已很难去创造性地破坏一个稳定社会下逐步形成的整个阶层分化与固化,最终还得要依靠群体、社会的力量。

而大学、社会或政府力量能做的除了扩容——即推进更多的农村、小镇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外,还可以关注文化资本与文化赋能方面。

很多小镇做题家除了受到不可改变的家庭原生背景限制外,其后续的长远发展也受到了文化资本与视野匮乏的影响。而缩短文化差距,增强小镇做题家的文化积累却是可以后天改变的。

不过,虽然目前的社会改革、教育改革已在致力于打造更公平的流动渠道,打破阶层流动的桎梏正在进行,但要意识到城乡融合需要一个过渡的时间,教育、文化、资源间的差距填补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或许,小镇做题家目前能做的也还就是继续在自嘲中寻找安慰与解决方式,继续前进了吧。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李秀玫,付宇,侯劭勋.“小镇做题家”的群体性焦虑及其来源[J].当代青年研究,2022(01):90-96.

张文静. “小镇做题家”何以成为“985废物”[N]. 中国科学报,2021-12-30(006).

林辰.“失败展览”:小镇做题家网络空间新型社交模式探究[J].新媒体研究,2021,7(20):82-85.

“下流”的社会:寒门子弟能否挤入“上流”社会[J].记者观察,2016(12):34-35.

学历焦虑何以成为一种集体困扰-中青在线

http://news.cyol.com/app/2021-01/04/content_18907079.htm

代玉启,李济沅.“小镇做题家”现象的透视与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1(07):89-95.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1.0106.

“小镇做题家”跌入了沉迷学霸人设的陷阱-中青在线

http://news.cyol.com/app/2020-06/17/content_18663977.htm

高考改革︱“小镇做题家”的“励志故事”和“悲惨世界”

https://s.cyol.com/articles/2020-09/01/content_DW9Vxeu3.html

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 在校生2.91亿人_新闻中心_中国网

http://news.china.com.cn/txt/2022-03/01/content_78078120.htm

“小镇做题家”缘何引发热议–教育–人民网

http://edu.people.com.cn/n1/2020/0702/c1053-31767840.html

“小镇做题家”:跳出“自己”看自己,这特别棒

http://yn.people.com.cn/n2/2020/0911/c378440-34285572.html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onnho8FhFABPwdcGx803w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原创:小涂

来源:为你写一个故事(ID:raistlin2017)

01.

前几天收到粉丝私信,说想让我们关注一下#同济大学猪肉刺身#事件。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他表示现在同济大学的学生们已经封了20多天。

原本大家都认为疫情期间能吃的上饭就很好了,没想到学生都纷纷反映这段时间里吃的学校盒饭有严重的卫生问题。

以下图片相当重口!

大家酌情观看,尤其注意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点开。

先是不少人都怀疑吃到了“猪乳头”: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还有人发现猪肉上有奇怪的白点: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经过一番鉴定,生科大佬认为这是猪肉绦虫的卵。

绦虫是最危险的寄生虫之一。这种寄生虫可寄生在人的大脑、眼睛、肠道等器官,长在眼睛就会失明,常在大脑上则会引发癫痫。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在微博话题#同济大学猪肉刺身#,不少学生都“晒”出了这几天的伙食。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和如此重口的变质猪肉相比,猪毛都没处理干净的都算轻的了。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时不时还会有蜗牛和昆虫“加餐”给你来一个意外惊喜: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不难想象,此时此刻学生们的崩溃。

不吃就会饿死,哪怕是吃了之后“肚子有点翻滚”也只好含泪咽下去。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隔离的时间长了,不只是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这下连健康都无法保障的话,眼看着解封还遥遥无期,大家都纷纷表示破防了。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学生们能理解志愿者很辛苦,也知道食堂的叔叔阿姨们不容易,他们仅仅想知道的是为什么学校会出现这个问题。然而等到的却是每天领导学校例行报告的场面话。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终于,随着事情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发酵,很快上海高校后勤备货管理中心就发布了公告,表示这是来自上海璟年食品有限公司的,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决定取消上海联新食品有限公司的供货资格。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公告一出,网友们顺藤摸瓜,发现生产商上海璟年食品有限公司过去就曾数次受到过行政处罚。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而供货商的上海联新食品有限公司更是一家仅有一人的皮包公司。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究竟是哪个环节被钻了漏洞,才让两家公司成为了学校食堂的供货商,我们不得而知。我不理解明明有那么多正规的、不失信的、靠谱的大企业不用,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些看起来就相当可疑甚至背有多条处罚记录的企业作为保供企业?

随后,一名同济大学生发现生产厂老板竟是自己同小区的邻居。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按照生产厂家的话,有猪乳头是正常现象,没有质量问题。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厂商还玩起了文字游戏,表示公告里说的只是“有学生反映有质量问题”,而不是“肉有质量问题”。之所以品相这么差,是因为卖出去才十几块钱一斤”的“低端货”。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很难说清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了(甚至可能每个环节都有问题),但我想这件事情给同济学子们留下的心理阴影,或许要用上个十几年才能洗去。

02.

对于在网上已经沸沸扬扬的同济猪肉刺身事件,学校方面的表态则是:网上不少的图片都是套用了其他高校的图片,故意抹黑学校。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当然,我们不否认确实有一些“张冠李戴”的内容,比如之前华师大的“豪猪肉”就被网友传成同济大学的。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如果只是对谣言进行整治,那无可厚非。但根据网上流出的聊天记录看,学校还在严打各种“喊楼”和抗议活动。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看着他们的推论,你会觉得自己格局确实小了: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学生们的饮食健康问题得不到保障,想要发声又遭遇“堵嘴”,开头的私信中粉丝也表示部分辅导员说在讨论这个问题就要报警来抓学生。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每次领导开会都低头念通稿,不理会学生的诉求。

终于在一群忍无可忍的学生中,跳出了一个发声的人: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这位同学在领导开会想要提问的时候惨遭“闭麦处分”,一怒之下他在亮出了这样一张PPT: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不少学生都表示对这位敢于发声的同学表示敬佩。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但同样也有不少人对这位猛士的开团行为表示担忧。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或许热血的大学生们真的比大家想象的要多得多吧。至于所谓的起义,有人表示这是谣言。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只愿“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03.

这段爆炸性发言引发了许多连锁反应。

以此为素材,学生们举办了一个设计大奖赛。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下面选取一些作品供大家观赏:

学生们用海报的形式记录了这一“历史性事件”: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他们恨不得直接给大学换个校徽: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上头在“堵嘴”又如何?只要还能用到这两个颜色,我们就能用自己的所学专业传递出相同的信息: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在创意分赛区各种古灵精怪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再这样下去,我想真的有可能120周年校庆的时候学生要搞出这些周边来。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除了同济学子之外,更多的网友们也加入了表情包的创作之中: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我还看到有位网友根据此次事件来填词,倾情演唱了一首《孤勇者》:

04.

我有时候觉得这几年读大学的人真是倒了大霉了。

常常有人说“青春才几年,疫情就三年”,居家封闭的我们都能感受到生活的不便,更何况是集体生活的大学生们。

他们不仅仅是上厕所要打报告: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甚至被封后就没洗过澡: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好不容易能用一顿饭菜抚平内心的伤痛,却还要每天吃到这样的盒饭。

不止国内难,留学生也难。

之前一直交着天价学费上网课觉得自己像个冤大头。

现在好不容易可以去上课了,但出去就很难回来了。

回国机票出去的机票统统是天价。

遥遥无期的解封日期,

对虚度青春的空虚,

以及对未来的不安填满了他们的内心。

我知道,现在不少网友会觉得当下大学生的抱怨特别“矫情”,在网上崩溃大哭也是在说他们心理承受力不够。还有人觉得他们现在叫苦连天的事情其实多半是忍一忍就能过去的了。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就连在很多大学生分享自己破防瞬间的文章下面,也能看到有人给大家灌鸡汤: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我觉得没有亲历过这段生活的人,是没有资格劝别人大度的。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疫情影响的不只是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它真的让很多人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一段经历。

看到网上有一段话这么说:

“可能几年后或者很多年后疫情可以平息,但是这几年我错过的这么多都再也弥补不回来了,而且任何一个不是这个时期的大学生都永远无法共情我的痛苦,谁都不能”

现在回想起来,我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大学里那段时间。

社团活动、有意思的选修课、踢足球、300块钱就能和同学出去旅游爬野山、排练话剧。

对我来说,上大学的过程比最后那张文凭要有意义。

同济大学的学生不能忍了

无法共情的话,也没必要说别人矫情吧。

我认为任何时候大家都不应该过度苛责处在病毒中心的人。

未来会怎么样,谁都不知道。

只能衷心地希望明天会发生一点转机,让他们的青春能在疫情肆虐后延续。

明天有没有希望谁都不知道,但如果不相信的话,可能就真没有了。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4CkdjtMY4Lb1EPl8k6Hbtw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01
我有个堂弟,前两年刚读完研究生。
毕业时我请他吃饭庆祝,席间调侃他:“当时你决定考研,我还挺惊讶。”
堂弟属于聪明但懒散的一类人,高考上了个普通二本,沾沾自喜。
他觉得,大学就是用来玩的,反正有本科文凭,不愁找不到工作。
但大二那年,他突然开窍,宣布要早早准备考研,而且非某211不考。
这并不容易。
一般牛校都会把不少保研名额留给本校的学生以及相同档次的兄弟院校。
普通本科生想考,拼的几乎就是仅剩的20-30%招收名额。
堂弟还是二本,除非在来自全国的无数报考学生中名次拔尖,否则希望渺茫。
没想到,他还真说到做到,削尖脑袋考上了。
问其原因,他说了四个字:因为羡慕。
读书时他有个玩得很好的哥们儿,是个学霸,高考进了复旦。
大一时学霸邀请堂弟去他学校玩,堂弟乐得悠闲,直接翘课就去了。
在他当时因年轻而见识太少的观念里,好学生不过是一群书呆子,好学校肯定都死气沉沉。
可一去才知道,人生处处是暴击。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堂弟先是勉为其难陪哥们儿上了节英语课。
本以为学校上课都是一样拿ppt照本宣科,枯燥无味。
结果,老师不仅侃侃而谈,还放了一段美剧《老友记》。
英文原版,不带字幕的。
包括学霸哥们儿在内,全班同学都跟着剧情大笑。
只有堂弟,瞪着屏幕,啥也听不明白。
末了老师提问对话里的语法,大家抢着讨论回答,气氛别提有多轻松。
留下堂弟,一脸懵逼。
下了课哥们儿带他去宿舍。
进门一看,条件简直太好了。
宿舍已经是宽敞的上床下桌四人间就算了,竟还在一楼专门配了活动室。
同学们平时聚在一起讨论个课题,甚至能投影看个电影。
听说女生宿舍,一楼还有温馨的书吧。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类似这种
而自己学校呢,还在走“纯狱风”。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像这样
最让堂弟惊讶的是周末晚上。
在他学校,周末同学该打游戏打游戏,该谈恋爱谈恋爱。
可复旦的通宵教室里,灯火通明,不是期中期末,没有大考小考,这里的孩子却都在自习。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哥们儿还说,刚开学时,他参加了在上海的老乡会。
就因为他是复旦新生,直接被奖励了几千块的奖学金。
参加社团,也不像堂弟学校只有动漫社、戏剧社等寥寥的种类,而是有舆图社(地理类社团)、天文协会、推理协会、复旦诗社……都相当专业。
毕业,还有舞会,在金碧辉煌的大厅穿礼服喝香槟的那种……
那几天,堂弟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原来校园生活,可以那么丰富精彩还高大上。
 
原来名校的大学生,可以既刻苦又活跃,活得充实且从容。
他心里顿生遗憾,果断奋起直追,这才硬是把自己逼进了好学校。
02
用我堂弟的话来说,名校和普通学校最大的差距,一是学校提供的资源更多,二是学生的精气神真的不一样。
我再同意不过。
名校的师资力量肯定是更好,关键是,经济条件基本也都强。
不仅财政拨款多,每年还有各种出人头地的校友捐款,比方说papi酱就曾给母校中戏一口气捐了2千万。
讲白了,名校都有钱,还注重人文关怀,学生自然就能享受更多福利。
拿两天前,因疫情封校的复旦来说。
网上有同学分享,学校封闭后,大家不仅不紧张,反而幸福感爆棚。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学校食堂,生怕同学们饿肚子。
早中午三餐,变着花样荤素搭配,吃饱了心不慌。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饭管够,解馋的小零食也帮你考虑到。
大包小包,送货上门,饮料上还贴着暖心的字条。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疫情最紧张的时候,学校里处处拉着让人宽慰的横幅。
卫生巾、暖宝宝、毛巾、牙刷……什么物资学校都先帮学生想到。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怕同学们封校生活太枯燥,还组织桌游、羽毛球活动。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专门请名师,给同学们疏导心情。
甚至发“伴手礼”,崭新的床上四件套。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之前就听说过很多名校的“大方”。
中国科技大学,新生入学,被褥、被套、凉席什么的,全部为你准备好。
就连毛巾、蚊帐、脸盆都提前安排了。
学生不仅能直接“拎包入住”,还会收到两个新生大礼包,以及一个华为手环。
这些,都是免费的。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北大也是,有女孩入学,直接被送个超大行李箱。
箱子里镜子、梳子、洗发水、沐浴露,就连防晒霜都有。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本以为这都已经够让人羡慕。
一场疫情封校,更是处处彰显了这些学府的贴心。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同样是封校,疫情下的浙大,也让人看到好大学的学风真的不一样。
现在的杭州,晚上已经挺冷的。
但浙大金港校区核酸检测现场,井然有序的队伍里,很多学生借着路灯,还在安静地看书。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不是个别,而是不少。
还有人在排队的间隙捧着电脑认真写材料。
突然遇到这样的变故,他们却能淡定镇静,做着自己该做的事,这是怎样的自律。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从未被打乱。
学生们没法去教室,但只要老师一宣布直播上课,马上一呼百应。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很多教室里,空荡荡的只有老师一个人。
但课,依旧讲得铿锵有力,线上的学生,依旧听得聚精会神。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农业与生物技术老师,隔着屏幕,仍是认真仔细地演示栽培课中修剪工具的使用技巧。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疫情之下都如此,说明他们这种有序的学习氛围,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看过几张图。
华中师范大学,晚上8:36分,食堂却像课堂,挤满了埋头学习的人。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北大,已经下课几十分钟了,还有同学排着队找老师问问题。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上课前20分钟,教室里就已经座无虚席。
而且大家还是争先恐后抢前排的座位。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相比之下,普通学校的孩子估计对这样的场景不陌生:
上着自习,旁边的人莫名就消失了。
教室剩下的寥寥几人,不是在睡觉,就是在打游戏。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只能说,同样是最好的青春年华,名校和非名校,真的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03
除了文凭,除了让人羡慕的环境和条件,良好的学习氛围,名校能给你的,还有更多。
白岩松说过件事。
多年前他去内蒙古一个不太知名高校做演讲。
那场活动,相当盛大。
因为各种因素,这里的孩子能近距离听一次名人讲座,非常难得。
结束后,白岩松接着又去参加北大的百年讲座。
路过告示栏,他看了一眼北大一周活动列表,惊呆了。
北大一个礼拜的活动,堪比那所内蒙高校许多年的数量。
而且去北大作演讲的,不是科学家,就是商业大亨,还有著名学者。
不知名高校的孩子,也许大学四年最有见识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和名校孩子的眼界,怎么比。
知乎上也有人说,他在985文学系,上课可以见到莫言、余华、迟子建……
简直是活的现代文学史。
学校讲座,来的也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这种牛人所带来的影响力,难以想象。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再一个,名校给你的,还有别处无法企及的人脉。
我写过北大才女刘媛媛的故事,前段时间看她发视频说,没想到竟还可以在毕业多年后沾到学校的光。
有个想要合作的品牌,许久都谈不下来。
她无意中发现这个品牌的亚太区经理是自己的校友,于是找同学联系到他。
一沟通,马上就有了天然的信任感,迅速谈成合作。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她的公司一直想换个更大地方,到处找,发现有个房产公司大领导,是清华毕业的。
即便不是同一学校,但她仍可以通过各种同学联系上。
因为都是名校圈子,事情推动起来,就少了很多阻力。
想一想,学校考得好,你的同学、校友,未来可能就是某个行业的大佬,某个专业的顶尖人才。
有了人脉的助力,哪怕你出身贫寒,进了社会都不算裸奔。
 
你的人际资源,就是你最强大的背景。
而且,名校真的是我们这些普通孩子,能凭实力给自己戴上的光环。
就像那个因一篇清华大学树洞文章而刷屏的贫困生。
他家里是困难户,上大学每年5000的学费、750的住宿费,分文拿不出。
但他每年都能得到资助:
他是高考省前10名,可以得到5000元的奖学金,还有5000元的助学金。
还能获得企业奖学金,约3000元。
这一万三千元,都是他靠成绩换来,解决每年的学费生活费。
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买了电脑和必要的电子设备。
还有资助者为他买了爱心自行车,一部智能手机。
因为学习好,他还可以很轻松就找到两份家教兼职。
他的一位80多岁的资助者还说,相比资助别人,更愿意帮他。
封校48小时,复旦浙大让我看透原来这才是名校最大的福利
如今,他被保送进了清华的研究生,日子也宽裕了不少。
哪个学校都有贫困生,但说实话,一个名校的贫困生一定比普通高校贫困生能得到的帮助更多。
毕竟优秀,能让人寄予更多期望。
一个困难户的孩子,得以借助名校的光芒,慢慢熨平了生活里那些因钱而起的褶皱。
说得直白些,你在不知名学校,别人在顶尖学府。
你看得见的,是ta多年寒窗苦读,换来更好的资源、环境这些回报。
 
但你看不见的,是四年一过,ta的见识、经历、思想、人脉,都会比你强太多。
人和人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就是从高考开始,逐渐拉大,直到最后,你永远望尘莫及。
04
很多人说一个人的出身就是他的起点。
可我相信,人生还有第二个起点:你是从什么样的学校走出来。
一所好学校,对一个人的塑造是无限的。
你体验过名校出众的生活环境,走进社会,一定会让自己过得更好。
你习惯于名校自律到极致的学风,未来多年,势必也会保持这样的上进。
你见识过什么叫真正的大佬、人才,知道这世界有多大,就不会因无知而选择平庸。
你有实力,能与优秀的人为伍,而你的人脉,也会反过来成就你。
名校不一定会瞬间改写你的命运,但一定会彻底拉高你人生的下限。
这才是我们凭实力,真正为自己赢来的人生起点。
所以,如果你还有选择,还有机会,就努力去奔跑吧。
苦个几年,累个几年,但换来的也许就是相对轻松、不留遗憾的人生。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5EAyxGOdftg-sV2S339Uw

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作者 | 震谷子 黄汉城

◎来源 | 黄汉城财经(zgtrendPlus) 已获授权

太吓人了!
原来北京一直隐藏着一家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
它每年至少创造2000多个亿的GDP。并且这家集团作为黄埔军校孵化出的公司,绝对能够撑起任何一个省份的经济。
放全球来讲,甚至都有可能进入世界第10大经济体。
明明是一个庞然大物,但是无论你怎么翻《财富》榜单或者胡润排行榜,都找不到这个集团的名字。
仿佛一个隐身的巨人。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它,就是 “清北集团”。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在学术圈里头,北京的经济体量一直是一个“迷”。
2020年,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分别为2189万、2487万人,北京少300万人左右。
不过北京与上海的GDP差距并不大,北京为36102亿元,上海38700亿元,两者经济体量基本持平。
你想过没有,北京要取得这样的成绩其实是很“困难”的。
第一,北京与上海都是直辖市,但除此之外北京还是首都。因此还多了一层国家级机关。
作为中国的“神经中枢”,它们带领了国家登上时代巨轮,驶过暗礁,闯过巨浪,向着朝阳的方向一往无前,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不过,放在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些机关大院占据的市区土地面积也是非常惊人的。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国务院下属有26个部门、10个直属机构、16个管理的国家局、两个办事机构。
五套班子的其他单位也是拉拉杂杂。
围墙一闭,就是一万平方米的土地面积。
而每个大院所处的位置可以说是寸土寸金,如果拿来盖成甲级写字楼、都市型产业园区,可以入驻无数科技金融、咨询服务、设计公司……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北京做为对外交往中心,还聚集170多处大使馆)
那一栋楼就是一台行走的印钞机啊。不知道可以为北京创造多少GDP,多少税收!
然而现实情况,现在的大院占据了北京将最宝贵、最繁华的地。
作为大国的定海神针,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它们更像是花钱的部门,而不是直接赚钱的部门。
所以相对上海来说,北京天然就要少掉一大块GDP。
第二,北京的工业增加值比上海差远了,不到上海的一半。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这些,都让北京的经济体量逼近上海成为一个“迷”。
可能有人要反驳我了:
切,你难道不知道,北京相比上海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吗。那么多的央企总部,它们肯定能给北京创造出庞大的GDP啊,这不就平衡过来了吗?
大哥,你这个想法正是思维陷阱啊。
北京虽然有100余家央企,宇宙第一,但这些央企有非常多的实际业务,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子公司孙公司干的。
而我们的GDP又是按照企业实际经营地而非注册地进行统计的。这就导致央企创造的GDP,其实很多都在全国各地进行归属统计了。
根据智谷趋势的梳理,目前总部位于北京的100余家中央企业,在全球招聘的员工人数不少于1353万人。然而,真正驻守北京总部的,少得可怜。
截止到2016年,中央企业集团总部人员在岗人数已减至2.64万人,平均每家央企总部员工只有200多人。
比如说保利集团。这家公司管理着1.7万亿元资产,你猜北京的总部有多少人?
120人!
一两百号人,能给北京创造多少GDP啊?
所以,北京能把经济体量做得那么高,逼近上海并非理所当然。大院和大使馆的存在,本身就有可能让北京“吃不饱”。
那么,北京到底是如何做到这么高的经济规模呢?
答案是服务业。
其中,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几十所本土高校,贡献了非常突出的力量,绝不能忽视。
根据我们的测算,“清北集团”,这个只隔着一条街的中国最顶级大学联盟,加上其他的各大本科院校,每年至少贡献北京6%的GDP。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大学就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象牙塔。平常过日子不仅吃政府财政,还要靠企业捐赠。谁要能捐几个亿,大楼都跟着他姓。怎么就创造GDP了?
嘿,还真创造了,而且不少。
前阵子牛津大学上了热搜。原因是11月3日,牛津大学李纳克尔学院在获赠1.55亿英镑后,决定以越南女首富阮氏芳草(Nguyen Thi Phuong Thao)命名,改为Thao College。
但事实上,牛津不仅不缺钱,还给英国经济贡献了近1%的GDP。
根据英国经济研究咨询公司London Economics的研究,牛津通过种种创收手段,为学校本身和英国经济带来了巨额收入,其中:
研究和知识交流活动带来79亿英镑收入;
大学和学院开支为60亿英镑;
教育出口额为7.32亿英镑;
对旅游业的贡献为6.11亿英镑;
教学活动经济贡献4.22亿英镑收入……
一句话,越是世界顶尖的大学,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就越高。
这给我们研究中国高校的经济贡献提供了思路。教育出口额和对旅游业的贡献在中国不好统计,不过有几个数据还是能扒到的。
比如第一项数据对应的是中国高校的技术转让收入,我们可以理解为“科研事业收入”。
最后一项数据对应的是中国高校的学费收入,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MBA以及面向社会的继续教育,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育事业收入”。
这钱真心好赚。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新时代企业家科学与人文学堂项目(第2期)”为例,该课程要上 30 天课,学费是19.8万元,算下来平均每个学生每天要交 6600 元。
上述两项收入合起来,就是每年高校公布“收支预算表”里的“事业收入”。
再加上支出(GDP的三种核算方式之一,就是支出法),便能大致刻画出每所高校的经济价值了。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数据仅供参考)
根据我们的统计。
清华大学创造了444亿元的GDP, 排名第一。
北大则是245亿元,排名第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39亿元,排名第三。
北京理工大学136亿元,排名第四。
北京师范大学108亿元,排名第五。
中国人民大学104亿元,排名第六。
中国农业大学77亿元,排名第七。
北京交通大学74亿元,排名第八
北京科技大学67亿元,排名第九。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区54亿元,排名第十
……
56所本科高校,总共创造出了2250亿元的GDP。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深圳市中心的罗湖区一年的GDP就为2375亿元,这几十所本科高校相当于一线城市的一个“市区”了。
从占比来看,2250亿元相当于北京GDP的6.2%。也就是说,这些高校撑起了北京十六分之一的经济规模。
如果没有这些高等学府的存在,北京不可能把上海咬得那么紧,并把深圳的差距拉得那么开。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谁能想到,“清北集团”才是中国最赚钱的资产之一。
清华大学是毫无悬念的“中国最有钱大学”。它所创造的经济总额,是排名倒数第一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1000倍!
如果再加上只有一街之隔的北大,“清北集团”创造了将近700亿元的GDP。
但是它的实力,还远远不止于此。
清华大学有三大校企系,紫光、同方、启迪,个个在商界如雷贯耳。
北京大学也有三大校企系,方正、资源、未名,同样是呼风唤雨。
根据智谷趋势的统计,这些校企 2019年的总营业收入超过2665亿元人民币!
这个体量,足以跟美的、苏宁等行业巨头并驾齐驱。
因此,“清北集团”的真正实力,其实是700亿元+2665亿元,足足达到了3200亿元的水平!
简直就是一个世界级的商业巨头。
放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清北集团”可以排到215名左右,吊打德国拜耳,碾压英国葛兰素史克和劳埃德银行,比耐克都要高。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如果是放在中国的企业500强中,清北集团的排名还要更高,第74名!
面对这头巨无霸,整个山东省最大的民营企业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也要甘拜下风,广东美的也得叫声大哥。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当然,我这里算的还只是“清北集团”的直接经济贡献,间接经济贡献就更恐怖了。
我们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说明。
截至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创办的活跃企业为30200家,提供了约460万的工作岗位,年产值约1.9万亿美元。
如果把产值换算为GDP,则相当于全球第10大经济体了。
在校友经济这一点上,“清北集团”绝对能够对标国际水平。
北大这边,俞敏洪的新东方营收243个亿,李彦宏的百度营收1071亿元,王志东的新浪网在私有化之前也做到了140个亿,李国庆的当当在2018年做到了118亿元的销售额。
同期清华这边,王兴的美团1145亿元,宿华的快手588个亿,池宇峰的完美世界做到102亿元,张朝阳的搜狐也有51亿元的营收。
我只是随便找了八家企业,它们的营收加起来就已经达到了约3500亿元!
而这只是“清北集团”校友经济的冰山一角。
要是全部累计起来,相信不会弱于 “全球第十大经济体”麻省理工学院所创造的经济价值。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对于北京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清北集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这些辉煌只是过去时了。
未来“清北集团”也面临着相当大的考验。
清华紫光、北大方正双双破产重组就不说了……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不久前,网络上有一张图片流传甚广。
35位大国工匠遍布C919、北斗卫星、龙芯、蛟龙号、长征五号、天眼工程等尖端科技领域。正是有他们的不断攀岩和攻克,中国才有机会挤入世界一流大国的行列。
然而,他们基本来自于中科大、哈工大这些学校。其中西北工业大学尤为醒目,上榜了12位,超过三分之一。
而北大清华的存在感很弱。
这不禁令人心生疑惑,我们最顶尖的两座学府的校友,都干嘛去了?
不得不说,北大清华有很多毕业生带着一股精致主义的气息,少了一股“坐冷板凳”的精神。
施一公曾经在演讲时感慨过:
我这一届,清华有2251位本科生,毕业后,有一千六百多人都去了美国,现在大部分还待在美国,我没有准确统计数字。我们这么多极其优秀的中国学生到了国外,能脱颖而出的却非常少。
我在普林斯顿当助理教授的时候,去跨国制药公司参观,接待我、和我交谈的都是白人,而在这个公司打工的,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中国人,他们是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国内一流名校的学生,他们的智力、能力、学识远远高于他们的老板,他们老板的老板。可是他们很满足,这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过去,互联网和金融企业拥有无数的高光时刻,做几张漂亮的PPT就能赴美敲钟,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财富自由,吸引了无数人趋之若鹜。
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的天之骄子——清北毕业生。
国内第一个搞P2P的是北京大学数学系唐宁,他远赴美国南方大学念经济学,学成又在华尔街DLJ投资银行从事上市、发债和并购业务。回国后,唐宁创建宜信公司,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海外上市第一股。
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的杨一夫、李欣贺,与来自清华园的张适时凑到一起,创办了人人贷。
曾有行业机构统计过,之前81家待收过亿的P2P平台,清华北大高管有38人。
如今,互联网反垄断,金融反系统性风险,日子没有以前那么风光了,我们很多的清北毕业生又开始选择了另外一条安稳的道路:
宇宙的尽头是体制。
如今北大、清华想进入体制的比例相当之高。
北京大学发布的就业报告透露,2019年校本部2822名毕业生签的三方协议显示,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北大毕业生进了体制内。
面对今年史上最残酷的国考,有人已经开始抢跑了。
选调生是最好的捷径,可以直接定编公务员,但选调生报考要求很高,一般在985中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
可在河北公布的2021年定向选调生名单中,居然大多来自清北。相比之下,复旦黯然失色,多数985更是连机会都没有。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清北公布的2021年选调生人数显示,北大同比增加60%,清华直接增加一倍,双双创历史新高。
两校选调生一共1300多人,也就是说1300多个“铁饭碗”提前被清北毕业生锁定。
据新华网报道,2010年以来,已有2200余名北大选调生工作在祖国各地。减去今年的800名北大选调生,意味过去10年时间才1400名选调生。现在一年就要逼近一千了。
我同事S博士本硕博都在北大。他说以前北大毕业生,除了极个别一门心思盯着中组部等中央部委的,一般对选调生都兴趣不大,不像如今,去省或者基层都很热衷。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跟前辈相比,现在清北毕业生已经低到尘埃里。
不仅如此,去中学当个高薪老师也成为非常受欢迎的渠道。
去年,深圳中学招聘的66名教师中就有27位博士,基本毕业于清北。大家在名单中艰难找出的非清北院校是牛津、港大。
最新招聘的17位理化老师中,16位拥有清华、北大等顶尖名校的博士学历,再次引起了热议。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深中赶紧解释:我们招的不全是清北博士,还有1个清华硕士。
不过,这不是清北与教育行业的唯一结缘。
2020年教培最疯狂的时候,一些头部教培机构只招来自清北的学生,开出保底60万年薪的天价工资。哪怕一天老师都没有当过,哪怕才刚刚参加工作,也不妨碍月薪五万。
当然,好景不长,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清北学生这么想当老师,以至于有人调侃,清北是否应该改名清北师范大学?
吓人!这家被北京雪藏的世界五百强鲜为人知,竟然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清北集团只有告别昨日,才能迎来崭新的未来。
加油,我的清北。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dn37A4Gwi2R5lpxVucB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