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顶级的10大思维,这就是“上帝视角”!

宇宙本身就是一个程序,它有自己的运行秩序,生生不息,井然有序。

何为天道?宇宙规律就是天道,何为神?符合规律的人就是神!

下面这10大宇宙法则和思维,我们需要参透并学会运用!

人类最顶级的10大思维,这就是“上帝视角”!

1:序位法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万物皆有序列。

每个人都是各按其位,各按其时的。每个人最终都会回归到自己的位置,这也可以看成是价值回归原理。

无论是世界/国家,还是一个家庭/公司,每个人都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这就是这种“长幼有序”、“万物有归”。不管我们是否有意,当一个人违反了序位法则时,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和矛盾,直到我们回归序位为止。

比如,在中国经济的上半场,大家都在野蛮生长,胆子大的淘汰胆小的,每个人都只顾埋头赚钱,不管定位,也不需要定位,只要蛮干就能赚到钱。然而最近这两年,经济势头开始回落了,钱没那么好做了,但是人反而回归了,这其实是好事,因为涨潮的时候,每个人都不顾自己的初心和定位,一旦潮落,大家都需要能低下头来找自己的位置。

中国经济即将开启下半场,下半场其实就是“众神归位”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找回自己的位置,一旦重新调整好布局,中国经济必须迎来新的飞跃和增长。

2020年,就是均值回归之年。房子/股票/虚拟货币/估值/市值等等,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很多财富都只不过是一场黄粱美梦,一旦到了价值重塑期,一切资产都会价值回归。

世间万物一定会朝着价值最优的序列去排列组合。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彻底认清自我的过程,无论你经历了多高的巅峰,最后总会回归最真实的自己。

人类最顶级的10大思维,这就是“上帝视角”!

2:平衡法则

平衡是宇宙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世界始终以它微妙又独特的方式维持自己的平衡。

比如物质越丰富,人的智商就会越蜕化;科技越发达,人的精神就会越空虚;营养越丰富,人的生理功能就会越衰弱。社交工具越发达,人与人的距离就会越疏远。娱乐工具越发达,人们内心就会越失落;知识越唾手可得,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越差;

比如“喝牛奶”定律:一个天天喝牛奶的人,无论喝的奶有多好;他的身体永远都比不过天天给他送牛奶的工人。同样的道理:一个天天送牛奶的人,无论多么卖力的干活;他的收入永远都比不过天天在家里喝奶的客户,这就是神奇的平衡法则。

再比“苦难守恒定律”:苦难是人生的基本特征,每一个人一辈子吃苦的总量是恒定的,它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无故产生,它只会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所以,你越是选择现在逃避它,越不得不在未来牺牲更大代价对付它。

平衡法则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当某一个方面不足的时候,必然会与之相对应的方面出现多余。

比如“识不足则多虑”,当一个人见识不足的时候,就会过度担心很多事情,诚惶诚恐,没有安全感。就好像杨绛的那句话:你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而书读的太少。所以人们的焦虑往往是自己见识的浅薄造成的。

再比如“智不足则多疑”,当一个人认知不足的时候,就会对很多没见过的东西半信半疑,总是在怀疑一切,徘徊不前,会错过很多重大的机会和人。

还有“度不足则多怨”,当一个人的度量/格局不够的时候,看到的都是不公平,20楼看到的风景,3楼看到的都是垃圾,时间一长会导致自己内心的偏激,充满愤恨和不满,整天抱怨和哀叹。

还有“爱不足则多情”,当一个人内心缺乏关爱/理解的时候,往往就需要在另一个地方寻求补偿,企图找到让另一个的爱承载自己的寄托,这不叫爱,这叫心理补偿,是很多悲剧的根源。

世界就是一个天平,你每拥有一件东西,就要为你的拥有它而付出代价。相应的是,你每失去一件东西,也会因你的失去而重新收获。

3:匹配法则

每个人只能得到和他相匹配的东西,一旦自己拥有的东西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贡献,就会给自己留下祸患。

比如:一个人的名声不能大于才华。一旦你的名声大于实力,就是名不副实,就是欺世盗名,就会有灾难。

一个人的财富不能大于功德,一旦你的财富大于自己的功德,就是在投机取巧,就是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必招灾。

一个人的地位不能大于贡献,一旦你的地位很高,但贡献却无法与之相匹配的时候,必然引起周围人的不服,妒忌,甚至被算计。

一个人的职位不能大于能力;一旦你的职位过高,而能力还不够的时候,意味着你在行使出能力之外的权力,必然给自己的坍塌埋下伏笔。

《周易·系辞下》里有几句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一个人,永远只能享受和他相匹配的东西。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配的上它。

4:整体思维

任何一个东西,都既是世界的缩影,又是世界的全部。

比如我们可以透过个体窥见整体,例如中医耳穴针灸、都是透过耳朵或手掌来诊断与治疗全身。

比如太阳系里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运转,和人体内五脏六腑的协作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人的脊椎有24节,一年有24个节气。

所以人身上每一点都在宇宙之中有着其对应点。通过反观与内视,所有的星系都会在人体之中找到对应的位置。

我们要有一滴水而看到整个大海,就是整体法则的极致。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是独立的,世界就象一个大房间,有无数的门,从任何一个门都能进入这个房间,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法门。

比如易经有“象数义理”四大法门,这四个法门就是研究易经的四个途径,图象,数字,道义,理论等等,都是我们探究世界真相的途径。

任何一个角度/途径/切入点,都是通向世界奥秘的钥匙。我们只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能发挥自己所长的那条路即可。

人类最顶级的10大思维,这就是“上帝视角”!

5:相信法则

人,表面上是一个物质肉体,其实是一个系统、一种思想载体,更是一个敏感的信息场,无时无刻都在与外界的信息、能量进行交换。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所念所想,这就形成了你的气场。你想什么,你相信什么,你就有什么样的气场,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将你环绕的世界。

所以,世界是你用眼睛、耳朵、嘴舌头等感官系统创造自己的实相,所以一切只取决于你的感官系统。你相信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就是怎么样的。

比如,当你正在恋爱时,你看到的外界每一个人都是可爱的,到处都是光亮、光明的,而且很多原来你不能接受的事情,你也都能够一笑置之。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是因为你的状态不同,所以生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就叫: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则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一定能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原则。

在你眼里深信不疑的事,必将会不久就能实现。这种感召会无形当中影响你的行为,引导你往内心上不断靠拢。

想给自己种福,必须建立好的信念。

6:吸引法则

世界是什么?是你内心信念在现实里的一种投射。把你的心念发射到宇宙中去,宇宙就会响应你的想法给你想要的。

如果你天天积极乐观,你的气场就是正能量的,会吸引大量好的人、好的事。如果你整日怨天尤人,你的气场就是负能量的,会吸引大量坏的人,不好的事。

为什么那些我们一直担心事总会防不胜防的发生呢?就是因为我们强烈意识、默默念叨的事物总是会被吸引到这里。

再比如,现在很多人对垃圾信息产生了很强烈的依赖,比如不厌其烦的刷着朋友圈,不断的阅读那些手机上的无聊讯息:暴富的、明星小三的、八卦野史等等各种段子,长期泡在这些浮华的内容里,你就变的浮躁不堪,因为你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负能量气场,让你越陷越深。

避开这一切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修成一个正能量的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能吸引什么样的人,这就是吸引力法则。

7:在乎思维

很多人之所以总是走不出困境,都是因为被自己在乎的东西操控了。

有一次,孔子给颜回讲了一个道理:在一场赌局中,决定胜负的东西既不是技巧,也不是运气,而是你赌博时候的下注。

为什么呢?有人拿普通瓦片当赌注;他赌得自如潇洒,因为不在乎这个瓦片,所以不急不躁,稳扎稳打。有人拿昂贵带钩当赌注;他赌的战战兢兢;因为总担心带够输掉了所以心存恐惧了,手脚被困。而那些拿黄金当赌注的人,在赌局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神志昏乱了,因为他太在乎了,患得患失,气度和魄力全无,其结局可想而知!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男生追女生,越在乎女生,心中越放不下,越追不到她。为什么呢?因为他太想得到对方了,以至于做每一件事的目的性很强。这导致女孩子有一种被夹持的感觉,潜意识中就想离这个男生远一点。

而那些能放下的男生,都善于用“欲擒故纵”的办法,这才真正掌握了追女生的大道,他们看起来若即若离,却悄然间抓住的女生的心。

很多人事情做不好,就是因为手里的东西攥的太紧了,或者总是盯着目标不放,总是放不下,所以诚惶诚恐,畏畏缩缩。“凡外重者内拙”,意思是:越看重外物的人,内心一定笨拙。

如果一个人能放下,就在他放下的那一刻,很多死结都解开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就有了。所以,很多人不是败给了对手,而是败给了自己。

世间的大部分失败,其实是败给了“在乎”二字。我们的眼睛本来都是雪亮的,只是被贪、嗔及痴念屏蔽了,才迷雾重重。为人做事,“放下”就是最层次的操控,也是主导一切变局的秘诀。

8:80/20法则

事物最靠前的20%的部分,坐拥了整体80%的资源。这就是80/20法则。

这个法则极其广发的存在在各个角落。比如世界上排名靠前的20%的人,坐拥了世界上80%的财富;排名最靠前的20%的自媒体,坐拥了80%的流量;我们80%的成果,往往得益于是由20%的付出带来的,等等……

这个法还衍生的另一个规律:现实中80%的问题(困难),是由20%的主要矛盾带来的,我们必须集中自己80%的精力,去应对这20%的主要矛盾,才是性价比最高的做事原则。

我们经常说的选择比努力重要,其实就是指“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我们要把80%的经历放在“做正确的事”上。

切记面面俱到,大而全的做事方式。什么事都在干,往往什么都干不好。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就那么一两件,大多数人的失败,是因为他们自始至终没有找到那个应该聚焦的点,一定要找到那个属于你的20%。

9:重复法则

历史总是惊人的形似,世界也在不断重复。

如果把古代和今天的很多事对比后,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历史从未过去,历史永远都在不断的轮回。如果读懂了历史,就读懂了未来。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在正在发生的、将来还会发生的事情,在过去就都已经发生过。

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哪怕再匪夷所思,前人都遇见过。那么,从历史中去学习那些真正厉害的人所遇到的事,所做出的选择,会对我们有更多的启示。

比如各种庞氏骗局,在人间已经流行几百年了,无数前人已经上当,但庞氏骗局还是被后人不断的翻新和包装,而且每次人们依旧还是会上当。人类口口声声要吸收教训,其实人类从来不会吸取历史的教训。

人类为何不停的在重蹈覆辙?因为人性从未改变。

10:对冲思维

人类社会每产生一个不公平的现象,都会对应的产生另外一种反抗的形式,两者互相对冲,以保证结果的公正。

几个老同志这样语重心长地对90后说:“别玩那些区块链啊、比特币什么虚拟的玩意,人生应该做点实事,比如踏踏实实的上班,然后买个房子、娶个媳妇多好。”

一个90后这样回答说:“你们这些老同志就知道忽悠我们,这些年你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几千块成本的钢筋水泥,搞成了10万一平米的房子;如果我们不再另谋出路,把一堆堆数字和字母搞到10万一串卖给你们,我怎么买得起你们的房子?怎么对得起这个时代?”

看懂了吗?两代人的荒唐就这样对冲了。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机会,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的无奈,但是荒唐永远都是和合理并存的。

当一件产品的价格设置不够合理、严重偏离了其使用价值,它也是一种“假货”,比如昂贵的奢侈品。

再比如淘宝和拼多多的出现,让山寨产品横行,价格站越来越激烈,但世界上这也是和奢侈品的一种对冲。

奢侈品为了能够躺着赚钱,利用人性的虚荣,再加上文化植入、稀缺性等等,一直把价格设置的很高,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奢侈品的存在是合理的,因为很多人愿意为这种高价而买单,它们满足了人们虚弱的需求。但是,廉价产品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因为它们以更低的价格做出类似的产品,也是满足了底层人们消费的需求。

奢侈品可以把100元成本的东西卖到一万元,为什么就不能有人把10块钱成本的东西,卖到11块?

一切局部的恶,都是为了整体的善。一切局部的不和谐,都是为了整体的和谐;凡存在就合理,这是世界唯一的真理。

上述13大宇宙法则,它超越时空,放诸四海皆行,冥冥之中,操控着我们的时运,人类无论经过多少轮回都会延续下去。

一个人唯有参透这些规律和法则,才可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一切财富和变化都是外物,你在过程种形成的格局和心境,才是自己的。

水木然

为什么一些成功人士不享受人生,熬夜加起班来比普通员工还凶?

首先要说,这个话题多多少少有点伪科学,因为并不是所有成功人士都不享受人生天天加班。但确实也有很多人收入家产已经很高了,但依旧天天忙得跟个陀螺似的。

 

而且这个话题似乎有点多余,毕竟大部分人没法随随便便成功,都是拼过来的,伤亡掉一批后,剩下的理所当然是很能吃苦的。

 

不过我今天显然不想只聊一般原因,咱们聊点别人说得不多的,也希望大家看完本文能有点启发。

 

1

虚妄的安全感

先说下我经历的一件事。我早年的一个兄弟之前被互联网大厂给赶出来了。
他跟我说在被赶出来之前,他一直以为自己很“安全”。项目按部就班地在做,该干啥干啥,突然有一天收到消息,说是产品线裁掉了,他们这些人全被合并到另一条产线去了,然后问题就在这个“合并”上。
合并后所有员工到了另一条产线都要重新安排岗位,对于那些基层干编码的小伙伴来说,这个事本身不是问题,在哪干都是干,无非是换个坑。最倒霉的就是我兄弟他们这种中层干部。
众所周知,大厂里啥都缺,但是唯独不缺领导,领导比公司的盆栽都多。所以他们这些领导到了另一条产线就比较尴尬,既没法让他们继续当领导(毕竟人家又不缺领导),也没法安排他们去编码,毕竟这些做管理的多年不写代码,编码水平跟个大学生差不多,而且让他们熬夜修bug他们心态也不太好。
不只这个问题,他们管理层工资要比基层高得多,公司不可能让他们拿着这么高工资去做编码的工作。
这就尴尬了,后来公司经过严肃讨论,给了他们两条路:
如果不降级,就去海外帮公司去开疆扩土,扩展业务,比较艰苦,要离家,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建议优先选择。
要不就降级,去做基层员工,收入大幅削减,从基层干起,将来有管理岗优先提拔他(大厂里专用话术,跟每个人都说你在你们这个层级里算靠前的,下次优先考虑你),并且相信他的能力在新的岗位上很快就会有突破,blablabla。
我这个兄弟觉得气不过,既不想去海外(一把年纪了),又接受不了再回去写代码,就辞职了。辞职之后正经慌了一段时间,后来去另一个朋友的创业公司带团队了,收入少了一些。
前段时间约饭他说了两件事:
第一件就是我以前举的那个例子,美国那边很多程序员故意不升级也不涨工资,中国人趋之若鹜的“管理层”,他们死活不去,主要是因为公司出了问题,第一批裁的就是工资高产出不明的管理层。而且管理层往往没有技术防身,被赶出来慌得一批。他以前没懂这事,现在突然明白了。
第二件事是他早年有个机会去创业公司,但是觉得创业公司不太安全,随时有可能倒掉,缺乏安全感,不如去大厂稳定。
从事后的情况来看,大厂的岗位并不是稳定,而是他作为一颗螺丝钉,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状态,自己因为无知而充满安全感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事。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存在一个“虚幻的安全感”,觉得自己呆在一个安全港里,公司不会倒闭,岗位不会裁撤,市场非常稳定,每天起来都跟昨天差不多。
真实的情况肯定不是这样的嘛,最起码一点,市场是不断波动的,公司在市场这个大海里就跟一叶扁舟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样。
只是站在甲板上的船长能看到全景,并且知道明天可能是什么天气。他慌得要死,每天都觉得无比凶险,可是下边的人反倒是充满安全感。
这个意义上讲,站得越高,看得越全,越慌越痛苦。
因为不止要关心业务怎么样,还要关心到期的债务怎么办,投放的广告有没有效果,是不是有强有力竞争公司出现,剩下的现金还能撑多久,以及政策变化等等,把这些事都考虑进去,基本没人能安心睡得着。
而恐惧比其他所有动机都能让人充满动机。
很多老板看着非常光鲜,其实他们绝大部分都在踩钢丝,一步出错,几十年的积累都打水漂,这种事这两年估计大家也都看多了。大部分老板的钱都是账面上的,张三欠我两个亿,我欠李四一个亿,他俩对冲下,我有一亿资产。如果碰上今年这种百年一遇的大疫情,可能张三倒闭了,我就从资产一亿变成负债一亿了。好多老板今年一夜成“负翁”,就是这个问题。
反倒是“二代”们普遍过得非常爽,他们跟基层员工有点像,看不到全局,有种虚妄的安全感,“一代”们往往兢兢业业,加班加点。

2

所有生意都是一时的

这句话我听了很多年,一直不太明白,因为那些持续百年的企业有的是,为啥说生意都是一时的呢?
看得多了慢慢就明白了。
确实是有些企业做了很多很多年,不过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诺基亚这个公司到现在已经搞了一百五十年了吧,以前是砍树的,后来造纸,橡胶制品,电缆,化工等等,再后来做手机,搞通信,还有其他副业,副业跟主业之间变来变去。
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公司都是一艘“特修斯之船”,开出港之后没几天,修修补补,就不再是以前那艘了。
腾讯、阿里他们那些公司也一样,其实一直都在变来变去。前段时间跟一个阿里做预研的小伙伴聊了下,他说大公司没有“聚焦核心业务”的,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的核心业务能持续多久。
大家都是不断地开拓新战线,在各个方向上突破,哪个有进展算哪个,每年浪费掉的钱不计其数,收购小公司,开发新产品,并且随时准备变换赛道,或者脚踏好几条赛道。如果天天关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迟早被不知道哪窜出来的竞争对手打个措手不及。
这个就很有点像“蜂群算法”了。蜜蜂们智商是负的,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一些笨办法来搞定一些高难度操作。比如怎样找到远处的花,他们常见的一个套路就是四处出击,哪只蜜蜂找到资源算哪个,然后大家一拥而上。
大厂也一样,同时上马一百个项目,哪个成了算哪个。反正要不断地探索调整,没啥是不变的。
如果你不变,群众的口味是刁钻的,一旦出现竞品,可能瞬间就抛弃你。正如大家目睹诺基亚身上发生的事一样。
对应在我国这些年发生的事,也太明显了。这几年大佬们的沉浮跟过江的鲤鱼一样,谁要是处在风口上,谁都着急得一批,都想赶在这波机遇退潮之前把钱都赚了,别说“996”了,“007”都不是问题。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赚到钱的人都清楚一个道理,“赚钱的本质是信息差”,一旦你知道的东西别人也知道了,你就别想赚这个钱了。所以大家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能不急嘛。

3

时间感不一样

大佬和普通人同样是开展工作建设社会主义,但是心态却完全不一样,因为工作性质就不一样。说这个之前,咱们先说个别的事。
现在有个新兴的学科,大学里不教,但是在游戏产业界却非常时髦,专门研究什么样的机制可以让人玩游戏就跟吸毒那么上瘾,好像叫什么“非物质成瘾性研究”。
这玩意到现在已经非常成熟,游戏宅男们都知道,类似《文明6》这样的游戏本来只想再玩一局来着,但是转眼就是一个通宵。我过年那段时间因为疫情在家上班,下载了两个游戏,《缺氧》和《这是我们的战争》,差点玩暴毙。尤其那个破《缺氧》,甚至拿个本子在那里算来算去,玩游戏都玩出来了高考的体验。
最奇葩的是我同事。他手底下有个小伙伴晚上熬夜玩《缺氧》进医院了,他很不理解,觉得他小弟大老爷们一点都不成熟,就也去试玩了下,结果有两周每天晚上玩到两三点,熬夜研究布水管子不好好带小孩倒垃圾遛狗,被他媳妇暴打,家庭都差点破裂了。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尝试下,这类游戏非常挑人,可能都玩不进去,一旦进去了,跟钓鱼、吸毒没啥区别。
为啥这些游戏这么厉害呢?
道理也不复杂,他们仔细研究了人类底层固件里的基本逻辑,做出来的东西专门直接刺激人体内那些成瘾按钮。
比如人类本身对短期刺激非常敏感,所以无论是游戏,还是电影,甚至网文,都要“千字小高潮”,也就是说网文行业里每一千字,就得搞个刺激玩意出来,不然纯粹的平铺直叙没人看。电影也是,三分钟一个小高潮。游戏基本也遵循这个逻辑,这就是为啥有“关卡”、“小boss”和“大boss”之类的统一元素。
懂了这个逻辑,大家就知道看电影很爽,网文很爽,游戏很爽,教科书非常无聊,因为教科书没法做成前边那几种好玩东东。
此类游戏还有“有限挑战”,“短期激励”,“及时反馈”和“随机奖励”等东西。
人对“反馈”有严重的依赖,做了一件事,如果迅速有反应,就会触发奖励机制,觉得非常过瘾。最明显的就是这两年比较时髦的《LOL》和《绝地求生》,放个技能就把对方干死,或者远远一枪爆头,都能产生巨大的欢乐。这类游戏往往500小时起步,也就是玩家不知不觉就能在游戏里泡500个小时以上。
而且做的事得稍微有点挑战性,大家玩游戏也有这种感觉,如果游戏本身挑战不足,很快就乏味了;如果太有挑战,类似《只狼》那种,受众也不是太大,绝大部分人都是云玩家,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其实一刀都没砍过。
现在回到主题,如果你当上了大佬,手底下有了人,就有了选择和自主性,把不愿意做乏味的事可以“外包”给别人,专注做点有挑战的事,工作的性质就变了,变得不再像社畜,反倒是有点像打游戏,刺激而不乏味。
而且赚钱多的时候,有点像玩吃鸡,枪枪爆头,状态好得不得了,有良好反馈,越玩越有。
这也是为啥我之前说,创业是条单行道,一旦开始创业,基本就回不了头了,因为那种紧张刺激、自己做决定自己收钱的欢乐成瘾性太强,创业者们基本上不可能再回格子间,听别人指令给别人做事了。

4

我们应该做点啥

其实说了半天,不是为了开个帖子专门膜拜别人,而是说了解了这事对我们自己也非常有裨益。
在我看来,有了一定的家底依旧奋战不止的,往往是一种“船长思维”,处在风口上,也意识到风险和机遇,并且去迎接挑战。
人没有不喜欢挑战的,基因里决定的,大家都爱玩游戏,本质也是“挑战适度”。有些人觉得自己是咸鱼,大部分是不小心参加了难度过高的游戏,被打击了,比如我上次去玩了《只狼》后就发誓这辈子都再不玩了。
选择好难度,适当挑战,不断提升,谁都能有个好结果。
而且我也经常说,成年人知道了社会的真相后,还是要早做准备,弄清楚哪些事是在为老板凑首付,哪些事是自己的首付,避免虚妄的安全感,平时就在生活中融入变化,不要虚,折腾起来。
全文完,
如果转载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JRr9dq6u5lC7BG2lQ_Rxw

为什么每天都那么累?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感受:

  • 每天下班,总觉得疲惫不堪,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瘫着不动;

  • 明明每天都坐在办公室里,也没干什么,但就是觉得身心俱疲;

  • 经常觉得脑子像生了锈一样,转不动,遇到很多问题都不愿意去想;

  • 周末了,终于有时间学习了,但还是觉得很累,常常睡一觉、看会剧,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很多人也许会把它们归咎于生活压力大、工作压力大……

但「压力大」只是一个现象,并不是原因。我们要思考的是:这种「疲惫感」是如何造成的?以及,如果暂时没有办法彻底改变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这种情况?

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扰,那么,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考。

 

为什么每天都那么累?

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坐着,却依然会感到疲惫不堪呢?大脑究竟经历了什么?

首先,让我们想一想:当你感到「心累」的时候,最常见的表现是什么?

通常就是这两点:

  • 要么,觉得毫无动力。明明知道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就是一点动力都没有,只想瘫在沙发上,什么都不愿想、不想干。

  • 要么,心情非常差。一丁点小事,都会让你感觉十分烦躁、压抑、郁闷,总是没来由地容易发脾气,觉得一切都十分灰暗……

实际上,这两种情况,跟大脑中的两种神经递质密切相关:多巴胺和血清素。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讲过:多巴胺的作用是什么呢?是为我们提供「动机」。简单来说,有了多巴胺,你才会「愿意」去做一件事情。而如果这件事情能刺激你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你就会非常渴望去做它,不做就会非常难受,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上瘾」。

但反过来呢?缺乏多巴胺会怎么样?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缺乏动力。

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很重要」「必须做」,但就是提不起动力,一点都不想动 —— 这就是缺乏多巴胺的典型表现。

所以,为什么当我们「心累」的时候,明明知道必须学习、健身、做有用的事情,但还是会瘫在沙发上玩游戏、看电影、追综艺、玩手机?就是因为:后者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多巴胺,让我们感觉到「爽」。

因此,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无需过于自责。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自律」,也不意味着你「堕落」,实际上,这是人之常情,大家都一样 —— 你只是刚好处于状态不好的低谷里而已。

这是缺乏动力。而「心情不好」呢,就跟血清素密切相关了。

血清素,又名 5-羟色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它最核心的作用是什么呢?是保持情绪和心情的稳定性。

举个例子:血清素作用于杏仁核,能增强大脑皮层和杏仁核之间的信息联系,从而让我们更加能够「自制」。如果缺乏血清素,杏仁核就会自行其是,导致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

另外,血清素还能抑制「厌烦」情绪的产生。实验表明:当分泌血清素的神经元被激活时,参与者表现出了更高的耐心和积极性。哪怕接连碰壁,也不会失控和不耐烦。

同样,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很低,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同时也更容易沉溺在负面情绪里,难以「走出来」。

(因此,有一类常见的抗抑郁药,叫做 SSRIs,就是通过抑制血清素的吸收,来提高血清素在大脑中的含量)

也就是说:当大脑缺乏血清素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情绪不稳定」里面。要么,感到抑郁、厌倦、悲观,觉得周围的世界一片灰暗;要么,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和攻击性,动不动就发脾气、烦躁,看什么都不顺眼……

大体上,当我们感觉「心累」的时候,都是因为缺乏了这两种神经递质。

为什么每天都那么累?

那么,正常情况下,为什么会缺乏多巴胺和血清素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们的过度消耗呢?

我们知道:大脑处理任何一项任务,都是需要占用认知资源、消耗能量的。

能量在身体中以 ATP(三磷酸腺苷)的形式储存,当能量被消耗时,ATP 会逐步水解,最终生成代谢产物:腺苷。

在正常情况下,大脑的工作状态是这样的:

一项任务进入大脑,大脑开始处理它,开始消耗能量、生成腺苷;

过一段时间,这项任务搞定了,从认知资源中清除出去。于是,大脑进入暂时的休息状态,耗能降低,腺苷开始重新组装为 ATP,被消耗掉。

这是一个良好的、理想的状态。

但在这个时代,这种状态是极其难以实现的。每一天,都会有无数的信息进入我们大脑,我们内心里也会产生无数的想法、计划和烦恼。比如:对未来的打算,对任务和工作的担忧,对人际关系的烦恼……

它们盘踞在大脑里,久久未能得到解决,于是一直「不肯离开」。堆积起来,就会占据大量的认知资源,导致我们的「后台」变得拥堵。

也就是说:每一天,我们的大脑「后台」,都处于高负荷的状态,一直在不停歇地运转。

这意味着什么呢?大脑相当于一直在高耗能,导致代谢产生的腺苷一直无法被重组、消耗掉,从而堆积起来。

而腺苷的堆积,就会给大脑一个信号,告诉大脑「疲劳了,该休息了」。于是,它会通过一系列神经元的反应,最终扩散到整个大脑里面,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让你感觉「脑子转不动」),减少多巴胺的分泌,降低血清素水平。

这就导致了疲劳感的产生。

总的来说:持续不断的「思虑过载」,导致腺苷的堆积,进而导致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减少,就是使得我们哀叹「每天怎么都那么累」的罪魁祸首。

尤其是对于高度敏感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更容易对信息进行「深入反刍」,从而使其在后台中停留更久、对其的加工处理更多。

为什么每天都那么累?

理解了这个基本原理,很多现象我们就能有一个更清楚的认知了。

比如「心流」。

为什么说「心流」能够让人感受到快乐、愉悦,摆脱疲劳感呢?就是因为,它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心流状态能够让你保持高度的专注,从而暂时把大脑后台的负荷全部清空,让你的注意力专注在前台的任务上面,减轻大脑的负担。

另一方面,当你处于心流状态中时,你会不断地面临一个小挑战,解决一个小挑战,再面临一个小挑战……而每次解决一个小挑战,都会触发多巴胺的分泌,让你「欲罢不能」,体会到高度的乐趣和快感。

也就是说:心流的本质,其实跟打游戏是一样的(很多人的确会在游戏中体验到心流)。通过让你「减轻负荷」和「闯关打怪」,让你获得反馈,得以从疲劳中挣脱出来,走上一个更加正向的循环。

再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为什么咖啡能让人提神,振奋心情?就是因为:咖啡因能够跟腺苷受体结合,从而使得一部分腺苷被大脑「屏蔽掉」 —— 腺苷需要跟受体结合才能向大脑发送信息,咖啡因相当于抢占了它们的位置。

但是,咖啡因的作用只是暂时的,它只是阻碍了腺苷的发信通道,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只能给你一种「提神的错觉」。

再比如:为什么冥想能够放松,减轻压力?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冥想能够让你专注于当下,从而减少脑海中不必要的念头和想法,暂时清空后台。

诸如此类。

同样,在读这篇文章之前,你可能会有一个困惑:

为什么有时感觉一天非常忙碌,但同时又很充实,不但没有疲劳感,反而会觉得「意犹未尽」;

而有时候,明明感觉一天啥都没干,却感到疲惫不堪,什么都不想做?

到这里你应该就明白了:当我们感到「充实」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做成」了很多事情。既然做成了,那一方面,这些事情就可以从我们的后台中被清理出去,不至于成为我们的负荷;

另一方面,这种「做成事情」的成就感,又可以极大地激发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感受到满足、愉悦和幸福。

反之,有时候,虽然感觉一天啥都没干,但正是这种「没做成」,使得大量的任务和想法堆积在后台中,通过「契可尼效应」,不断地涌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时时刻刻「反刍」,从而产生疲惫感。

所以,通过这些现象,你应该可以理解:

如何摆脱疲惫感呢?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两点。

一方面:从认知层面入手,尽量让自己专注于「当下」,减少脑海中的担忧、焦虑和烦恼,尽可能降低大脑的负担;

另一方面,从多巴胺和血清素入手,通过调节它们的水平,来让自己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这也就是我们可以考虑的策略。

为什么每天都那么累?

那么,具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疲惫呢?

1. 简化决策

每一天,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决策,小到穿什么衣服出门,吃什么早餐,做点什么来消磨时间,大到这个报告怎么写,确定什么选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实际上,无论决策大小,它都是一种权衡的过程。一方面,这个过程会占用认知资源,消耗我们的能量;另一方面,一个决策完成后,实际上不会全部从大脑中释放出来 —— 可能还会有一点点残留,比如「这个决策对吗」「我是不是选错了」,诸如此类。

这就导致了:在一天里面,你做的决策越多,就越容易让大脑后台「超负荷」,从而陷入疲劳和烦躁之中。

这就叫做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

2011 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了美国法官做出的1100个假释。他们发现,一个人能否获得假释,影响最大的并非他们的罪名、背景和供述,而是法官作出裁决的时间:早上判决的案例中,超过70%获得了假释;而下午宣判的案例中,只有不到10%获得了假释。哪怕后者有些罪名更轻、刑期也更短。

原因很简单:经过一整天的审判和思考,法官们到了下午已经疲劳不堪,因此,他们会轻视犯人的供述,更加草率地下达判决。

所以,你可能听过一句话:「不要在晚上作出重要的决定。」原因也是一样的。

如何应对决策疲劳呢?一个思维方式是:简化自己需要做出的决策。

我会尽可能保护自己宝贵的脑力,对于一些不重要的、细微的决策,尽量让它们「不过脑子」。要么,设计一套规则直接套用;要么,随便选一个,不要在上面耗费太多的时间精力。

什么叫设定规则呢?举个例子:「基金下跌某个点,就买入一定的比例」就是一个简单的规则。通过行动获得反馈,不断微调、优化这个规则,就可以把决策交给规则,避免自己反反复复地思考、权衡。

再比如:像吃什么、穿什么、如何消磨时间,这种细枝末节的事情,就更不用说了。要么随便选一个,要么让别人决定即可。不要浪费一分一毫的脑力。

你的精力,应该留给那些真正重要的、需要审慎思考和权衡的问题上。

2. 分解任务

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情况是:我们每天总会有大量的任务,铺天盖地地压过来,让我们难以喘息。可能是一个大项目,可能是一个出差安排,可能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可能是一个没接触过的新客户……

尽管很多任务没法立刻着手去做,但它就是会在那里,一直吸引着你的注意力,让你不由自主地想着它。

这是导致「心累」最常见的情况。

对于这种情况,我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呢?分解,写下来。

1)把这些盘踞在脑海里的烦恼和事项写下来,把它们「腾出大脑」。

2)对它们进行分解:我可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大概在什么时候做。

3)准备行动时,只看第一步,不看其余的步骤。让自己「先做了再说」。

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告诉大脑:它已经被我记住了,我可以轻松地搞定它,不用再忧虑了。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困扰都来源于什么呢?源于想太多。很多明明也许不会发生的事情,我们总是会去担忧;很多明明并不复杂的问题,我们总是会去害怕、烦恼……

也就是说:我们的恐惧,往往并非来源于对象本身,而是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所以,这个做法,可以破除我们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让我们知道:它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只要先这样,再这样,就可以了。

尽管每一步也许都并不那么容易,但没有关系 —— 每分解一次,你就使得它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一些,复杂度降低了一些。如果还是很庞大,再循环重复这三步,一步步把它分而治之,攻克掉。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小技巧:

  • 对于信息不确定的事项,我一般会分解成:某月某日跟某某沟通,确定某某事项。
    然后,把我想知道的问题,简要列成一张表,到时直接往里面填。

  • 对于比较麻烦的事项,我一般会把最难啃的那一步拎出来,安排好,其他就简单了。
    比如:有件事情很麻烦,处理过程中需要我跑一趟上海,我就会先把它拎出来,大致安排好在某一天到某一天之间,其他事项再围绕着它去安排。这样就安心很多。

  • 对于需要等待结果的事项,我一般会考虑好「应急方案」,亦即「如果结果不如意,我该怎么办?」
    不需要真的做到很完善,只要先想好方案,写下来,让自己知道「该如何行动」就可以了。

这些小技巧,可以有效地把焦虑转化为行动,帮助你减轻大脑的压力。

3. 化零为整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个情况:一整天下来,都在忙着处理各种各样的琐碎事务:回群聊、写邮件、调数据、改文档,反反复复来回确认需求、传递信息……

要说什么都没做吧,也算不上;但要说做了什么吧,也实在说不上来。

要牢记一点:我们的产出和成果,很大程度上是由「整块」的事情所决定的。很多琐碎的事情,不是说不重要,但一方面,它们的价值的确不高;另一方面,它们会造成大量的「思维碎片」,堆积在大脑里,大大加重大脑的负担。

尤其是:当我们不断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的时候,每切换一次,都需要耗费一部分资源去调整状态、「重新加载」,这就会导致,整块的信息变得支离破碎,大大增加了占据的「后台空间」。

很多时候,这正是使得我们感到精疲力尽的最大因素。

所以,一个管理时间和精力最基本的技巧,就是:把碎片化的事情,尽可能集中到一个时间段一起做,来腾出整块的时间,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

  • 能不能在每天里专门腾出几个时间段,用来处理一切沟通的事务?

  • 每次沟通都可以想一想:我怎样才能把信息一次性讲清楚,尽量减少来回确认的次数?

  • 如果一件事情需要5-15分钟去做,不妨思考一下:它一定要现在做吗?能不能放到其他时间段,跟别的事情一起做?

  • 如果发现自己在好几个任务之间切换,不妨问自己:这些事情都很重要吗?我能不能把别的放一放,先把一件事情做完?

……

养成这个习惯,你会发现:每天的事情还是那么多,但似乎并没有那么令人厌烦了。

4. 保持专注

这里说的专注,不是说要全神贯注在一件事情上、一刻都不能分心 —— 这是不可能的。

而是说:想清楚,我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外的事情,我能不能拒绝掉,或是尽量拖着,先不管它?

也就是我常常说的:尽量减少「要我做」,专注去做「我要做」。

很多朋友可能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这需要你去拒绝别人(尤其是对于高度敏感者)。但这是必须克服的一步。要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别人都是无法为你负责的。

所以,我常常说:决策的本质是什么呢,不是从好的和坏的里面选一个,那毫无意义;而是,要么从两个坏的之间,选择一个「比较不坏的」;要么从两个好的之间,舍弃一个「不那么好的」。

但如果你纠结于损失厌恶,想要把所有事情做好,想要一切兼得,很多时候只会让自己陷入超负荷的情形里,难以脱身。

这样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你背负的东西越多,你就越不容易把它们都做好,从而状态会越差,导致最终去做的效果更差……形成一个负面循环。

要跳出这个循环,只有舍弃身上过度的负担,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做不来」「不合适」。

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地为自己而活着。

5. 奖赏期待

什么叫做奖赏期待呢?简而言之,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多播撒一些可能性,让自己收获不经意的喜悦。

举个例子:我一直很提倡一个「5分钟给予」的做法:就是每天在生活中,花大概5分钟的时间,为别人伸出援手,给他人一个举手之劳的帮忙。

当你为别人提供帮助时,你会收获一种基于良好「社会联结」的幸福感;而当别人从你的行为中受惠,向你道谢时,你又会获得强烈的反馈和满足感。

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通过「预期奖赏」,来激发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感受到积极和正向的情绪。

除了「5分钟给予」,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告诉自己:如果工作顺利,就给自己买一个一直想要的东西,作为一个小奖励。这可以使我们始终对生活充满期待,保持良好的多巴胺水平。

再比如:在业余的时间,参加一些团体、活动,让自己怀揣「认识更多有趣的人」「获得新的生命体验」的期待,从而来有力地反抗每天生活的慵常和疲惫感。

这些,都是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方式。

6. 适度放松

最后,简单聊一聊,如何通过适当的放松,提升大脑中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水平,让自己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多晒太阳。日光可以有效地促进血清素分泌,让自己的情绪变得舒缓、柔和。尤其是在这个「季节性情绪失调」的高发季节,多到户外的阳光下散步,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疗愈方式。

多运动。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有效提高血清素水平,从而有效地缓解焦虑、压力,提高幸福感。大约每周120分钟的有氧运动,就能起到效果。

另一方面,高强度的运动可以产生内啡肽,能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同样可以让人感到「舒服」。

看一些有趣的视频。前面讲过,长时间持续的思考,会导致腺苷堆积,产生疲惫感。因此,我常常在工作间隙备一些小视频,通常是一些旅行、风景和美食的纪录片。既不容易上瘾,又能了解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识,还能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放松。

顺便一说:关于这一块国外也有不少研究,很多都是针对「可爱小猫咪」的视频……结果大同小异:工作间隙看一些「可爱小猫咪」,可以有效缓解疲惫,提高生产力。

饮食。少摄入碳水,多摄入一些氨基酸均衡的高蛋白质食物,比如肉蛋奶,可以为身体制造血清素提供原料。

储备能量仓。我在 敏感的你,我想对你说 中提过:一些正向的激励和反馈,可以帮助自己恢复动力、恢复状态。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收集起来,状态低落时翻出来看,给自己激励……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同样受到困扰的你,注入一丝能量。

生活确实不容易,

也正是因为不容易,

我们才更要好好享受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CurmyK8joAfFlGz7LPm7A

真有“小白都能稳赚”的投资吗?


“小白都能稳稳赚钱”?
老喻,你好,
真有“小白都能稳稳赚钱”的方法吗?

看到朋友圈有人发“小白都能赚钱的投资方法”,脑海中浮现了一场对话:
甲:小白都能赚钱?那赚的是谁的钱呢?
乙:当然是小小白啦!
甲:可是我去哪里找小小白呢?
乙:你就是小小白呀!
事实上,即使有一个“万能的”发财公式,你也需要把“你自己”作为最主要的变量代入进去。
“你自己”,既是已知条件,也是押下的赌注。
一切皆有价,天下没有免费午餐。
假如你正在享用免费的午餐,并且不知道自己付出的代价是什么,那么,你才是“免费午餐”。
布隆伯格提醒我们要切记:
那些许你免费午餐之人,必会在早餐时将你生吞活剥。
也许你会说,定期存款、买房、买指数基金,做定投,这些难道不是小白都能稳赚的投资方法吗?
  • 定期存款跑不过通胀;

  • 买房会有区域和周期风险;

  • 指数基金分很多种;

  • 定投的对象可能会搞错。

即使这些方法算是还可以的公式,你一样需要代入以下“你自己”的思考:
  • Why(为什么?)

  • What(是什么?)

  • Where(在何处?)

  • When(在何时?)

  • Who(由谁做?)

  • How(怎么做?)

  • How Much(要多少?)

“没有免费午餐定理”,同样存在于人工智能领域:
不存在一种机器学习算法适用于任何领域或任务。
“如果有人宣称自己的模型在所有问题上都好于其他模型,那么他说肯定在吹牛。”
不仅如此,人生道理,成功秘诀,认知方法,等等,这些也都不存在“不用代入自己这个变量”的免费午餐。
也许有人觉得,这个世界为什么设计得这么累?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一个舒舒服服的免费午餐吗?
那是因为,假如这样设计,我们的“自由意志”就没有容身之地了。
尽管“自由意志”也许只是一个幻觉。
这是我们为“自我”付出的代价。
很多人觉得这代价太高,宁可放弃“自我思考”和“自由意志”。
事实上,支撑我们生活的99.999%的事物,已经是免费午餐了,例如太阳,地球,空气,水,以及时间。

“用概率看透人生”的书单
老喻,你好,《人生算法》这门课程里面,
概率论的方法让我获益匪浅,
请推荐一些关于用概率论看待人生问题的书。

尽管概率成为这个不确定世界最重要的底层思维方法,但是这方面的图书很少,尤其是能够把严谨的概率计算与世俗智慧关联在一起的图书更是凤毛麟角。
简单说,这方面的书大概有如下5条线索:
1、基本的概率通识。
《醉汉的脚步》(新版有我写的序),《几率》,《机会的数学原理》,《统计学的世界》等等;
2、如何用概率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
《随机漫步的傻瓜》(如作者所言,他的后几本都是对这本书的重复),索罗斯的书,波普尔的书,关于休谟的书,以及《对赌》等;
3、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线索。
卡尼曼和塞勒的书。不过,类似于《思考快与慢》,大部分人是白看了—假如你不懂其中那些关于概率计算以及效用函数的曲线;
4、量化交易的线索。
关于索普的书《战胜一切市场的人》,以及文艺复兴的西蒙斯。
5、人工智能的线索。
《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未来》,《终极算法》等等。
当然,还有《人生算法》,以及明年我会出的一本关于概率与运气的书。
想简单了解,公众号“孤独大脑”是个好去处。

怎样成为时间的朋友?

老喻,你好!怎么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呢?

很多人做不到。

真的想买个股票十几年不卖,基本没人做到吧?


有一天,向一个高尔夫高手讨教,他说:高尔夫是世界上最难的运动。
我是外行,无法评判。他的观点多少也有个人的态度和情感在里面,但我能听出他讲这句话时的虔诚。
在新手看来,高尔夫不就是1、2、3挥杆儿吗?有什么难的?
投资外行,对买卖股票这件事情的“不知其深”的错觉,可能类似新手看高尔夫。
对比而言,投资更难。
为什么呢?
假如你想学高尔夫、你可以请个职业的老师,一步步进阶。只要你勤学苦练,成为身边人群里的高手,并不是难事。
也就是说,这种能力是可以按照路线习得的。
而投资并没有这类路线图。
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都是投资小白。
看多少书,亏多少钱,都没有丝毫进步,甚至越陷越深。
反过来说,因为可习得性,高尔夫的奖金只属于极少数人;
因为不可习得,投资则更“混乱”,所以貌似更“公平”。
如果说“高尔夫”是很难的事情,投资则是很复杂的事情。
这里面除了理解公司,理解金融,理解市场,理解赌博,理解概率,还要理解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
即使你做到了以上几点,可能也很难战胜人性的弱点。
所以,说回你的主题,困难不在于你是否选择做时间的朋友,而是时间是否选择做你的朋友。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偶尔买中了某个大牛股,可惜卖早了。其实真没啥可惜的。
这不是关于信念、意志、坚持的问题,而是关于认知、洞见、经验、怀疑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自己没办法把一只大牛股拿上十年,是因为没有耐心,其实是因为算得不够深,对行业对公司的理解不够透。
或者是,没有为不确定性构建一个概率化的保护层。
所以,与其说长期主义是对时间的考量,不如说是对理解深度的度量。
就像阿尔法狗,我们说它下棋有大局观,看得远,其实是因为它算得深。
那些玄乎的人类情感词汇,人工智能并不懂,也不在意。
就投资而言,没有对行业的理解深度,没有对公司的深刻洞察,谈“长期主义”如隔靴挠痒。
但这并不是说人类那些看似“务虚”的思考与哲学没有价值。
我称这部分为“心法”,这是人类理解未知世界的一种模式,或是临时的脚手架。
在我们的知识世界里,“心法”作为常识,帮我们避坑,提醒我们少干蠢事,给我们以启蒙。
AI在围棋上也学习了人类的“直觉”。
但我们也要勇于拆除脚手架,并且不能依赖“虚无主义”来应对这个世界。
当人们需要穿越黑暗森林时,这些“心法”像北极星一样引导我们。
当我们面对具体的计算,要相信理性、科学、算法。
所以你看马斯克这类人,其实是极度务虚和极度务实的结合者。
  • 极度务虚: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

  • 极度务实:用第一性原理,像工程师那样经营公司。

这二者之间的“无人区”,是自由意志的起舞之地,是概率制造惊喜或意外的空间,也是人生的目的和魅力所在。
回到投资,时间这个维度,是心法里的信念,是算法里的变量之一。
最终,能否做时间的朋友,并且享受投资的回报,要看一个人能否在极度复杂的“金钱世界”,代入“你自己”,形成对抗不确定性的自我进化系统,进而加上时间的维度,形成你自己的人生算法。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AWwvtQfFAggZqwqdlvJyg

看见之后,我对很多否定都释怀了……

看见之后,我对很多否定都释怀了……

题图:来自电影《心灵访客》。

作者:张艺琼,文科科研狗一枚,曾留学、讲学和访学于新加坡、荷兰和英国等地。日常游走于东西文化之间,寻找被教育洗掉的自我。

我是一名大学英语老师,教最遭人嫌弃的写作课。但我本是个理科生,没有文字天赋,对写作有一种莫名恐惧。其实有很多理科生的语感特别好,但我不是。我是那种数理化轻松拿下、政史地总是抓瞎的理科生。弃理从文是被逼的,因为高考被调剂到了英语专业。

 

很长一段时间,靠文字混饭吃的我总被批评:“你写得不好!”;也偶尔被期待:“你要是文字功夫强一点,就不得了了!”因此,我总觉得我没有资格写文章,更没有资格教写作课。

 

有个关于教育的笑话:如果你不会做一件事情,就去教别人怎么做。我大概是把这个笑话践行得最彻底的地球人(此刻似乎听到学生们的哀嚎,也似乎看到课程组长把我从下学期课表上删除,哈哈哈哈)

 

我总以为,写作专属于那些有文字天赋的人。但或许正是因为我在这个事情上太笨拙,我一直在琢磨到底为什么写作让我如此对不起这个世界。我试图用自己擅长的理性和规则来面对文字。

 

慢慢地,我通过写作看见那个曾经不断被周围的人否定的自己,也看见那个一直否定我的世界的复杂。因为看见,我对很多的否定都释怀了。

 

这些年,我一直带着学生用写作来寻找自我,他们的收获和成长让我意识到,我们大部分人的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打“不擅长”这个怪兽。有时候是真的不擅长(比如我的写作),而更多时候是环境让你误以为你不擅长(比如我的写作)。因此,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和学生们的经历,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用写作来看见自己。故事从我儿子图图的一幅画开始。

 

  妈妈,在这打个勾!

 

上半年“神兽”因疫情被关在家,每天都上演着“神话”。一天早上,四岁的小神兽要求我陪他玩,焦头烂额的我连敷衍他一下的功夫都没有。沮丧的他找到一个本子,跑来我书桌的笔筒里抓了一根笔,一屁股坐在我身边。我的魂被键盘死死地吸着,分不出一丁点神来关注小兽。

 

看见之后,我对很多否定都释怀了……

▲ 小神兽的涂鸦。

 

过了一会,小兽拽了拽我的手说:“妈妈,在这打个勾”。他左手拿着一副涂鸦,右手拿笔指着“加油”那个地方。亲妈如我,本能反应是在“很棒”那打勾。回到这个评估本身,一个四岁的小孩得不到大人的回应,转向涂鸦来宣泄情绪,这不是很棒吗?拿起笔放在“很棒”那,还没来得及落笔就被小兽给喝止:妈妈,这!他指向“加油”后面的方框。这一精准把我的魂给招了回来。

 

我问,为什么要在这打勾?小兽说,老师都在这里打。我说你认得这些字吗?小兽:不认识。我翻看前面的涂鸦,小兽的归纳能力着实让我惊喜了一把,的确所有的勾都落在加油后面的方框。

 

老师的油加得很合理:每页右上角都贴着一副模板图,而他完全忽略模板,颜色和形状都是自由发挥。如果我是打勾的老师,估计油都不愿意给他加。这是他从学校带回来的美术画册,国内某著名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封面正中心是三行字:“开发想象力、全方位培养绘画技巧、激发各种潜能”。这三行字和每一页的“加油”联系起来,我这个亲妈开始凌乱了。

 

小兽说:妈妈,认字。我的魂已经彻底回来了,决定放弃这个极好的情景认字时机。我没教他认,但我知道很快他就会在其他场合认识这六个字。等他认得这些字,他一定不会再要求把勾画在“加油”后面。因为,这,太伤人了。

 

  评价的伤害  

 

很多人可能都没意识到,那轻轻的一笔打的其实不是勾,而是脸,后果很严重!脸被打多了,人会失去痛感。

 

我想起周轶君导演的纪录片《他乡童年》的芬兰篇中的一个场景。小学老师拉尼为了让孩子感知时间而带他们去养老院跟老人交流,其中一个互动是与老人互相画对方的脸庞。在旁观互动的拉尼老师告诉她:画画是为了表达自己,不是为了竞争,你只需要用创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体现了芬兰人所追求的“为了生活而学习”。

 

在得知画画不是用来被评价的时候,经历了大风大浪的战地记者周轶君都无法淡定,她哭得像个孩子,说:“我从小一直被说你这个不行,那个不好,你不可能做到这个那个”。不惑之年的她才意识到,画画是为了表达,而不是我们教育和生活中的被点评对象。

 

看见之后,我对很多否定都释怀了……

▲ 图片来自《他乡的童年》。

 

画画表达在周轶君的成长中是种奢侈。所幸,作为记者的她还有文字。而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文字表达也是种奢侈。学生曾经跟我分享过她的故事,非常典型:

 

 

我的写作从小学开始就是被文科出身的母亲修改作文,很多时候自己的作文被钉在后面的公布栏上都会让我产生错觉。慢慢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写作文一定要写到可以作文范文公示才算好,才为止。

 

写作不再是表达自我的方式,而成为了彰显自己能力的方式。而且父母很喜欢对我的作文进行各种评价(主要是贬低的),以至于我都不敢面对原稿,因为总想着会被挑出错误和不足;我的作文的好坏都是由父母或是其他人评定的,或者写作本身的意义就是被评定的。

 

看见之后,我对很多否定都释怀了……

▲ Photo by hannah grace on Unsplash.

 

点评无论好坏,都让我们远离表达,看不见自己,也看不清世界,对文字麻木,对世界冷漠。

 

这种麻木和冷漠对我这名写作老师来说,像一把大颗粒海盐洒在长久不愈的伤口上,痛,但有点钝感。每天都被这种顿感折磨,因为我的血液都是干脆的。无数次想逃离到小学或幼儿园去,只为了低龄孩子们那痛快的情感回应。无奈被迫弃理从文的我已经无处可逃,唯有直面冷漠。

 

  用文字与世界连接  

 

麻木和冷漠是因为我们的文字教育往往是将学生从现实中抽离,文字只是机械式的符号,大多用于抄写、模仿和背诵,学习者无法通过文字符号跟世界建立连接,阅读和写作变得枯燥乏味,甚至让他们心生厌恶。

 

因此写作需要先解决心理问题:接纳并放下对写作的冷漠、厌烦和恐惧情绪,然后才谈技巧。我放弃了曾经苦苦沉迷的对他们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不再用那些半是威胁半是哄的分裂伎俩让他们多记一个单词,多熟悉一个句型。

 

我也不会跟他们说,某个词或者句子错了;而是问:为什么你会用这个词、这个句子或者这个时态?我想培养他们对自己的文字行为归因而不是判断的习惯。通过归因,我们将写作转化为反思和探索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互动的出发点,逐步发现和构建自我身份。

 

写作是我们从一个包含词汇、句子、段落和篇章等不同层面的复杂系统中在进行选择和组合,而每一项选择背后都蕴含着各种人性和社会文化因素。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奴隶社会”读者可能会常常说这几句话:

 

1)我喜欢“奴隶社会”的文章;

2)“奴隶社会”的文章吸引了我;
3)“奴隶社会”的文章好看。

 

这三句话咋一看去没什么两样,但其实大不一样。“我”在三句话中的主动性和凸显度越来越弱,作者对评价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少,但对读者同化效果却可能越来越强。去“我”化会弱化读者对评价奴隶社会文章这件事情主体的意识,因为有“我”的存在,读者更容易意识到还有“你”和“他”。

 

对“奴隶社会”文章的评价可以用动词“喜欢”、“吸引”,也可以用形容词“好看”。什么时候用第一句合适?在对“奴隶社会”友好还是不友好的情景下用?没有标准答案。其实,每一个文字的选择都是我们和世界互动的镜子。

 

当我们将自己的文字组合跟其他人的组合对比,就可以和各色人等进行跨时空的对话,通过文字来反思、重构和丰富我们的世界。这样,我们用文字重拾自己与世界的连接,以文字里的世界为镜子,寻找真实的自己。向外看的同时向内看,慢慢了解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人和事。

 

  碎玻璃上的月光  

 

通过写作寻找和看见自己,这个宗旨和芬兰的画画是为了表达自己本质上是一样的。契科夫(Anton Chekhov)曾经说过:“Don’t tell me the moon is shining,show me the glint on broken glass.不要告诉我月光很明亮,而要展示它在碎玻璃上闪烁。

 

“The moon is shining”是教科书式的写法,是对月亮的一种客观描写,是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用文字表述出来,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和个性。但能让读者好奇的不是月亮发光这样的已知事实,而是每一个独立个体对月光这个事实的感受。

 

看见之后,我对很多否定都释怀了……

▲ Photo by Davide Sibilio on Unsplash.

 

每个人因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而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站在不同的角度,光折射而呈现出来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并且,broken(破碎)才是现实的世界,更值得我们去了解。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值得尊重的,都是有价值的。

 

世界就是一颗钻石,没有人能在同一时间将所有切面看完,我们需要将不同人看到的不同切面拼凑起来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完整的钻石,无所谓高低,无所谓贵贱。

 

碎玻璃上的月光让学生们脱胎换骨,他们开始通过文字感知世界,看见自己。

 

 

阅读英文杂志和原版书的感受都有所不同了,我的摘抄里不再只有漂亮的用词和句型,我会想:得要是多美好的人,才会关注到这样的小细节并用这么戳心的形式描写它,我怎么就注意不到呢。

 

 

当你置身于文章中的情景的时,你会发现自己不自觉地随着文字去观察去感受,可能是平时自己从来不会静静观看的落雪般的梨花飘落,可能是自己从未体会过的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奈惆怅,可能是擦肩而过的人肩膀上一点满天星花瓣。

 

置身其中的我深刻体会到修饰的美妙,每个人生来都会有对于美的向往,只是有些人在后来的经历中不自知地失去了这份宝藏;比如我。

 

失而复得的这份宝藏让我在自己写作的的时候也开始使用修饰的语言,这并不是刻意的描述,而是内心的驱使,确确实实自己目光所及,所以这样写出来的修饰也不会显得矫揉做作,反而会使文章更真实生动。

 

 

我开始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关注跟学习没什么太大关系的事情。我跳出高考时眼里只有学习的思维模式,开始看看今天的天空是什么颜色,闻闻下雨前的潮湿气味,慢慢品尝这北门消失之前每一样我喜欢的美食并牢记他们的味道,偷听外国留学生的对话(虽然大部分听不懂)……

 

我渐渐明白这些看似无聊的生活碎片和闲事有一天会成为我写作的灵感,他们也会成为我宝贵而独一无二的人生阅历。我学着把我对生活的观察,把我对人生的所思所想融入我的写作之中。

 

 

我觉得写作就是自我意识的体现,时至今日,我认为我写不好的原因跟自我意识的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从小习惯了为别人着想体会别人感受和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却一直忽略了自己,无论是感受还是需求或者其他方面的。如此,我根本不可能写好作文。

 

这门课最为触动我的也是我最为欣赏的是老师提出的“自我意识”。这个暑假参加灯塔去义教前接受灯塔培训是第一次真正地接触这个词,也尝试着去做了一些改变,直到再次接触它时是在写作这门课上,这个词确实影响了我,从思想到行为上。

 

写作这个过程,就是运用它的过程,在描述自己的情绪前就是对自己内心情绪的觉察,在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以及排序时就是自我分析能力的运用,将一个个习以为常的形容词一个个地换掉就是自我思考并敢于挑战常规的体现。

 

看见之后,我对很多否定都释怀了……

▲ Photo by Tyler Nix on Unsplash.

 

  看见的踏实  

 

慢慢地,学生说,写作能让他们踏实。

 

 

这种踏实不是闲云野鹤,漫游云海的抽离感,也不是规矩绳墨,足不履影的孤僻感,说不清道不明。揣摩揣摩,才发现,这种踏实,实则被辜负了好些年。

 

不管是汲汲于追逐分数,汲汲于功成名就,还是苟利于博取声望,苟利于沽名钓誉。到底是辜负了这最令人凝神静气的一处精神家园。码字,原本是把最为柔软细腻的心思在遣词造句中淋漓尽致地道一番,而今,好像丢掉了写纯粹的东西,只有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这份纯粹,真的应该守其本心,候其真挚。

 

是的,写作最朴素的功能是让我们踏实,因为我们能通过文字看见自己,而看见的能量是巨大的。

 

 

在通过写作构成的二次世界里我便是女王,独一无二不得侵犯,所有的规矩都由我自己制定。一切都是开放的,一切的思维都是被允许的……

 

我可以任凭自己的思维游走,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我感觉我是被尊重的独立个体,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有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现实往往是看不见或看而不见,因此我们的日子有太多的无奈和不满。不管外界如何对我们视而不见,我们都还有属于自己文字。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能用文字捕捉、记录现实,看见自己、看清世界,而后出走现实。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8afhJNlaHpfU97TLWBI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