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反弹!股市最强信心来了!

作者 | 陈肖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大奇迹日!暴力反弹!股市最强信心来了!

 

就在最绝望的时候,英雄从天而降,力挽狂澜,一举把接近崩溃的战局掰了回来!

 

没想到,这种本以为只存在于电影里的桥段真的在现实世界出现了!

 

下午,高层的一番讲话,直接引爆A港股市场,A股概念全飞,创业板指数涨超5%,港股恒生科技指数飙涨20%,互联网、医疗、地产、科技等各大赛道股火箭式上涨,涨超30%的行业龙头数不胜数。

 

 

即使是腾讯美团这样的万亿巨头都飙涨超20%,美团、京东甚至飙升超30%,一举收复前两日被做空暴跌的失地。

 

对应的,是近日得势的万千空头势力,瞬间灰飞烟灭。

 

忍住激动,巍颤颤打开音乐《终于等到你》,就在这个熟悉的旋律响起的那一刻,笔者压抑已久的两行热泪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作为一个股海沉浮十几年本以为历经足够风雨沧桑心理坚如磐石的老韭菜,没想到,在这时候还是一下子破防了!

 

而就在笔者窝在家里开始撰写本文时,窗外突然从远处传来一声竭力怒吼:涨啦啊啊!尽管隔着老远,依然听到声音里充满压抑不住的激动!这种情景,笔者仅在上次中国女足逆势翻盘3:2战胜韩国时才遇过!

 

这种绝望中等到希望的感觉,如果不是在这段时间一直坚守在股市、忍耐着被做空力量摧残得快抗不下去的股民,是绝对体会不到的!

 

一根大阳线,如擎天一柱,重新支撑起了无数股民的信心!

 

这一时刻,广大A股港股中概股的股民,苦等太久了!

 

 

01

一锤定音提信心!

 

今天高层的讲话,字字珠玑,饱含深意,尤其重点提到地产、中概股、互联网、资金面、市场政策等最关键的问题上,态度非常明确。

 

任何一个投资者,一定要认真看全文。你会发现你甚至不用推敲字眼,都可以非常清晰感受到讲话的态度:

 

划重点:

 

1,宏观经济运行,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

2,关于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
3,关于中概股,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
4,关于平台经济治理,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5,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凡是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
6,欢迎长期机构投资者增加持股比例。
7,关于香港金融市场稳定问题,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机构要加强沟通协作。

 

这些重磅细节,不知道大家关注到多少,反正在我眼里,每一条都是能量满格的稳信心信号!

 

一席话,把很多关键行业,都救活了!

 

比如房地产,这段时间的作为被做空最严重的板块之一,今天的喊话再次强调及时提出化解风险的应对方案。意思很明显,国家不只是注意到了,还要准备及时提出解决办法。

 

大奇迹日!暴力反弹!股市最强信心来了!

 

不仅于此,今天的重磅会议后,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外汇局等也一同发声,喊话稳预期、稳信心,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在其中都还重点提到了房地产的扶持态度。

 

大奇迹日!暴力反弹!股市最强信心来了!

 

比如中概股,之前被美国证监会的强盗式逼迫,现在官方态度也明确了。

 

更明确的,是关于互联网平台巨头的整改,用的是“完成”一词,还有后面给予期望之意,这意味着什么,大家闭上眼睛,请细品!

 

此外,昨天的两市的医药暴跌潮,正是因为传闻的盈利性医疗机构上市融资问题的探讨引发“会否成为下一个教育行业”的担忧,今天的话也挑明了,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

 

作为互联网、地产、生物医药三大板块权重最大的港股来说,单单是这几个行业就能让港股“立地升天”了。

 

大奇迹日!暴力反弹!股市最强信心来了!

 

 

02

恶意做空反击战,打响!

 

其实,自从去年以来,国家的重要高层也多次发表过对提振市场信心的讲话,央妈也多次出台利好政策刺激市场,今年开局以来很多券商也加入了看多的行列,但总体收效依然不够理想。

 

原本,尽管市场有宏观经济形势、疫情冲击、美国加息担忧、海外地缘政治局势、中美关系等错综复杂因素的冲击,但中国的逆周期调剂力度也很大,无论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是针对各行业的利好扶持政策。在两会上总理也非常明确给出了非常高的GDP增长目标,配以一系列明确的配套促进政策。

 

但即使这些持续的利好出来,国内的股市依然没有反应,还不断持续异常暴跌。

 

最大的反差在于,欧洲股市作为乌俄战争爆发的中心,近期股价都已经大幅企稳,美国和其他主要市场也大幅反弹,唯独中国的中概股、港股和A股,持续遭受资金抛售,以及历史性的集体大暴跌。

 

这背后正是做空势力起了非常大破坏作用。

 

今天的高层讲话,以及监管部门的最新动态报告,都已经非常明确的把这个做空的情况明确指了出来。

 

只要稍微有心收集一下资料,就可以轻易发行很多中国市场被恶意做空的蛛丝马迹,尤其这段时间,针对地产、互联网、消费等行业的做空图谋,不仅力道空前,也精准且要命。

 

在股市上,可以很清晰看到,资金在大量抛售各行业的权重股,尤其重点包括房地产、互联网、医疗等关键行业。北上资金也在一场大幅流出,还有很多做空势力的迹象和数据,在之前的文章《今天,港股跌出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味道》已有足够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大奇迹日!暴力反弹!股市最强信心来了!

 

其实国家社科院昨天发表的针对这轮股市下跌背景的评述中,也很显然指出做空势力推波助澜的行为。

 

大奇迹日!暴力反弹!股市最强信心来了!

 

真是谁也没想到,原以为之前的那几个板块是因为政策利空而暴跌,真实情况竟然是做空势力在背后推波助澜。

 

这些做空势力,到底有谁,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外资在其中一定起到了主谋的作用。

 

所幸的是,今天高层已经明确做出回应,要对这些势力开始反击了。

 

天下股民苦之久矣,今天的一根大阳线,真的可能会成为一个探底神针。

 

不敢说,明后天还会不会一鼓作气,再接再厉开出大阳线狠狠回击敌人。

 

但起码,这很可能是一个政策底了。

 

 

03

为什么做空势力重点针对地产、互联网

 

从这一场做空大战,可以看到做空势力并非广撒网式做空,而是专门针对地产、互联网、医疗等几个板块进行重点突破。

 

这是一张部分港股地产股近一年来股价表现图,即使是今天出现了极大幅度的回涨,但从年度看,今天的大涨根本无法弥补过去的暴跌。从图看去,腰斩都是幸运,跌超70%的一大片。

 

大奇迹日!暴力反弹!股市最强信心来了!

 

仅仅1年时间,数以万亿计市值被蒸发一空,很多地产企业甚至被逼到了裁员停业、融资爆仓、交易停牌的绝境。

 

看看这些企业市盈率,华润置地、龙湖集团、万科、碧桂园、旭辉等行业龙头估值仅有小个位数,还有一些优秀地产企业如佳兆业、龙光、世茂、绿景等甚至远低于1倍。

 

这是中国金融史上都未曾有过的夸张恐怖情形。

 

造成这个结果的最大“贡献者”,就是做空势力。

 

这有太多悲惨的例证可以说明:

 

新力控股从一家数百亿市值的实力地产公司,在一日之间被资金砸至暴跌87%,市值仅剩零头,最后被逼停牌。

 

大奇迹日!暴力反弹!股市最强信心来了!

 

暴跌之前,新力控股公布的美元债并没有发生实质性违约。但控不住做空的狙击,导致公司最终面临危机。最新结果是集团总部员工全员降薪,董事长张园林4.17%股份遭“强制平仓”,总监级及以上均降薪超50%,公司业务严重受阻。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力暴跌之前,惠誉国际、穆迪、标普等国际评级机构就对此频频发表看空的看法,以及大幅下调评级的报告。而恰在当时,网上也开始大量流传一篇名为《金融诈骗团肆虐香港,扰乱金融秩序,新力控股张园林为最新受害者》的文章,该文直指各种问题,尽管新力很快辟谣,但做空的炸弹早已埋好。

 

近期的旭辉控股也遭遇同类狙击。同样的也是突然在网络上有大量不实文章报道和质疑,然后在股票上出现大幅的做空交易。

 

大奇迹日!暴力反弹!股市最强信心来了!

 

在大量媒体配合资金的攻击下,旭辉的股价不到1个月遭受腰斩,市盈率不到3,市净率甚至仅有0.6倍。

 

大奇迹日!暴力反弹!股市最强信心来了!

 

尽管旭辉已经在多次官方声明,有风险的合作项目的早已有效规避,公司的经营和资金层面还比较稳健。但无奈市场已经听不进去。

 

国际机构降级+舆论攻击引导+做空资金大量埋伏的多重围攻下,几乎没有任何地产企业能躲得开。

 

在港股,还有太多这样的地产公司,正在遭受同样的狙击。

 

互联网行业也一样,原本就是跌惨不忍睹,但近几天大量互联网裁员的新闻,尤其关于腾讯的各种夸张利空假消息满天飞,成为引爆近几天互联网科技股的罪魁祸首,就短短几天时间,近十万亿港元市值被蒸发掉。

 

大奇迹日!暴力反弹!股市最强信心来了!

 

尽管国家多部委和高层也明确强调过对于互联网行业的监管规范目的和肯定之处,并没有完全如网络媒体渲染成“完全没有未来”的担忧。

 

同样的,如果去翻查一下那几家的做空情况,你会发现,这些企业的做空力道甚至要甚于做空地产。

 

那么,为什么做空势力要重点针对这些领域?

 

外资从来不傻,作为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惯的资本,必然深韵因势利导,擒贼先擒王的道理。

 

中国的房地产,作为近20年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即使是在房地行业黄金时代不再,但它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非常关键、支撑的力量,它不仅关系着产业链上下游近百个相关行业,还关系着无数人的就业和民生问题。所以房地产对国家这艘巨船来说,可以说是压舱石存在。

 

尽管国家对房地产行业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政策,但目的也只仅是为了让这个行业平稳发展。

 

互联网行业,作为科技时代下最不可或缺的产业之一,不仅是把中国带进科技强国、数字经济强国的重要力量,也是带来更多增量的创新经济模式,为经济注入更多活力和发展潜力的赋能者。

 

除开制造业和金融业的作用不讲,如果说房地产作为中国稳经济的关键之一,那么互联网行业就是关系中国在未来发展竞争力的关键,两者一守一攻,缺一不可。

 

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迎来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冲击、国际宏观形势更趋复杂等各种因素影响的新发展阶段,“房住不炒”和“互联网反垄断”接连被提上重点工作日程,让此前野蛮生长的房地产和互联网行业受到了史上最严监管措施,也让这两大行业在金融市场被资本短期不看好。

 

这给了做空势力非常关键的动手机会,在一系列的鼓吹看空、做空操作引发市场对这两个板块信心崩塌,让更多人加入抛售行列,然后股价暴跌又反过来引发恐慌,越发形成做空势力所希望的暴跌趋势。

 

如果放任这些做空力量推波助澜,那么到时候一切将都很难换回了。更多类似新力、旭辉、龙光这样的优秀地产企业会崩溃,尤其阿里腾讯美团京东等这些互联网巨头,一旦在如此短时间内崩塌,影响的将绝不止是互联网这一块阵地。

 

就在这两天,这种趋势依然形成击溃所有多头信心的投降架势,如果不是今日高层和金融委及时发声,力挽狂澜的话,这种恐怖暴跌,真不知道还会跌到什么地步。

 

 

04

尾声

 

在昨天,笔者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很无奈的感慨,现在的A港中概股被外资做空到这种地步,明知跌过头了,但却不知底在何方,是在太难了。

 

大奇迹日!暴力反弹!股市最强信心来了!

 

这个时候不仅担心底部,还担心外资用做空赚到的钱反手抄底,来一把成功收割。

 

这个感叹,也是今天之前无数中国股民的无奈感叹。

 

尽管我们知道,立足于越发强盛的中国市场,未来的中国股市肯定大有可为,但昨天那种场面真的很让人感到绝望。

 

所幸的是,随着高层的明确指示出来,这一切的噩梦有希望真的结束了。

 

巴菲特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以投资中真正应该花时间精力在研究公司上,而不是看K线,不是看上蹿下跳的股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AxP0odJbQkHnn3fR6ePIQ

莫使金樽空对月

是的,没想到吧。

 

连我这么一个向来悲观主义的博主,都忍不住要在这个百花齐杀的日子来灌一波鸡汤了。

 

这两天的上海春意盎然,温度甚至按捺不住地往30度窜去,但资本市场和疫情防控却迎来了又一个寒冬,后者让人身累,而前者更让人心累。

 

作为一个从07年开始经历了数轮市场周期的“半老韭菜”,对这次下跌的很多方面依然印象深刻。

 

比如互联网巨头们的股价是如何被腰斩再被脚踝斩的,这和2015年那些被资金吹起来的“假科技巨头”股价暴跌完全是两种感受,类似的体验可能只有经历过00年纳斯达克泡沫破裂的人才有体会。

 

再比如作为第一个全民参与的牛市周期——目前身边买了基金的朋友占比可能超过了八成,这是2015年炒股狂潮中都未曾达到的比例——看着这些把基金当做理财产品买的投资者是如何从激情抄底走向麻木绝望的,让人五味杂陈。

 

事实上,绝望的远不止是他们,还有一票卖方分析师和网络大V们。

 

最近我的朋友圈安静了不少,除了券商的销售们还在不遗余力的发布电话会议的信息之外,已经几乎没有分析师敢跳出来喊反弹或者推票了。

 

至于网络大V们,停更的停更,认输的认输,最头铁的,也转成聊天和八卦流派了。

 

打雷时留在市场里最重要,但怎么没人说留在现场会被狂风暴雨浇到全身湿透呢?

 

1

 

好了,既然要灌鸡汤,还是要讲些章法的。

 

老三样吧,估值政策基本面。

 

是的,我知道,只讲估值不结合其他因素都是耍流氓。

 

是的,我也知道,在市场暴风骤雨式下跌时看估值属于战术上非常幼稚的行为。

 

但请记住,那是对于短期交易者以及对于回撤非常敏感的专业投资者来说的。

 

就像在市场疯狂时我曾写下《中概股成妖》一样,在市场展现出极端悲观的情绪时,极限估值就是我这类长期资产配置者最好的“号角”。

 

当然,各个市场展现出来的估值水平也非常不一样。

 

比如沪深300现在这样的估值水平,我们还是需要结合一下其他要素去讲的。毕竟历史上还有20%多的时间比现在估值低,你说它便宜吧,倒还真不一定。

 

莫使金樽空对月

 图片来源:Wind,下同

 

不过如果把目前的估值放在历史上再看未来1年的收益率的话,已经有一个很不错的胜率了——红轴的左侧,其实收益率在0以下的寥寥无几。

 

莫使金樽空对月

 

但像中证500这样,就有点离谱了。

 

历史上只有3%的时候比现在还便宜,而目前这个估值,在历史上1年内赚钱概率已经达到了100%。

莫使金樽空对月

 

莫使金樽空对月

是的,我知道中证500里周期股多,估值有水分。但首先这里我看的是市净率而不是市盈率。

 

为什么选择市净率,是因为市盈率经常受到很多当期因素的影响,甚至上市公司为了业绩洗澡也可能会选择调整盈利水平,而净资产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是看长期估值更合适的指标。

 

其次,就算这个估值指标也不准,那么现在买这个指数,最不济也是一年后可以见证前所未有的历史,不是么?

最离谱的要属恒生指数。

 

2000年以来的这20多年里,只有2%左右的时间比现在更便宜。而最便宜的极值是在2016年2月,时间点我也标出来了,可以看到,在那之后恒生指数迎来了一波50%左右的涨幅。

 

 

莫使金樽空对月

对了别忘了,现在的恒生指数里,可是有一票估值相对比较高的互联网和新经济公司的。

 

所以,之所以先拿估值出来说话,是我觉得单看估值确实不靠谱,但如果是一个走极端的估值,那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大概率是靠谱的。

 

2

 

好,有朋友要说,现在大家担心的是退市,是行业毁灭,是系统性风险。

 

所以估值便宜不便宜,根本不重要。

 

如果说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破裂时投资者担心互联网行业会消失还情有可原,毕竟当时大家还活在纸和笔以及固定电话的世界里,那么在2022年的现在,如果还有人认为整个互联网行业会因为政策或者政治原因遭遇毁灭性打击,我觉得是相当不理智的想法。

 

你的生活还离得开互联网吗?如果没有支付、没有电商、没有外卖、没有短视频,别说一二线城市的白领们了,就算是农村的大爷大妈,大概也是会揭竿起义的。

 

互联网早就像水电一样,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而基础设施提供商,天然就会是巨头、垄断且难以被取代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互联网行业和这两年被政策严重打击的行业,比如在线教育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

 

其次再来说退市。

 

且不说从美国市场退市这件事情本身并不会影响到股权价值,充其量就是会给公司带来一些麻烦(但给投行以及律所带来不小的生意),对于美股投资者来说,可能还会损失一段时间的流动性。

 

而对于同家公司在港股甚至A股的投资者来说呢?其实没有丝毫影响,甚至还会因为海外资金的可投资标的减少,手上的股权变得更加稀缺了。

 

最后,再来看看政策面。

 

这些日子的监管,对于资本市场又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呢?

 

从证监会上周五半夜12点半还在针对中概股的那个退市新闻发公众号文章答记者问来看,监管层对于资本市场,特别是原本娘不亲爹不爱的中概股,绝对算是呵护备至了。

 

莫使金樽空对月

 

而无论是央妈用上缴利润的方式暗示自己又创新了基础货币的投放方式,还是刚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和“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其实政策面的见底信号已经相当明确,剩下就是市场什么时候会相信的问题。

 

对了,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政府对于资本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以下摘抄近两年报告中同一段落的不同表态,你品,你仔细品。

 

“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所以我相信,就算最近依然会有对互联网巨头的惩处措施时不时浮出水面,但那不过是尚未停歇的余震而已。

我一直认为,市场见底要经历政策底、情绪底和基本面底三重底,那么至少这一轮暴风骤雨般的监管,大概率是过去了。

 

3

 

最后是基本面,也是现在最众说纷纭的部分,也是市场真正悲观的地方。

 

大宗商品的涨不停让人摸不清接下来通胀究竟会走向何方,地缘政治风险的不断扩散又让人对未来的国际形势感到扑朔迷离。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投资者会退避三舍,企业大概率也会选择继续收缩和过冬。而这对于大部分产业链上的公司来说,都不算是个好消息。

 

而比起短期的供应链风险或者盈利预警,更让专业投资者们担心的是滞涨这只灰犀牛。

 

事实上,从上世纪70年代之后,世界已经再也没有经历过全球性的滞涨周期了,而现在的各种基础要素,似乎和那个年代有着神似之处——

 

前期持续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工资和物价管制带来的供给冲击、石油危机带来的助推器、以及日本和欧洲制造业红利期结束带来的制造品价格上涨周期。

 

由于这篇文章并不想针对滞涨话题有进一步的展开,因此我们只看结论,那就是如果真的出现滞涨,结果会如何?

 

从上世纪70年代的实证来看,首先实物资产是一定会大幅跑赢金融资产的,也就是轮到商品和黄金大展神威。

 

莫使金樽空对月

 图片来源:中金

 

其次,股市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虽然“漂亮50”的泡沫是在上一轮滞涨期破灭的,但滞涨后期在美国大幅收紧货币的时间段里,纳斯达克指数反而实现了最高80%的上涨。

 

这是因为,70年代美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行业获得加速发展,科技创新浪潮带来的业绩高增长抵消了流动性收紧对估值的拖累。

 

换句话说,估值泡沫破裂后,谁是最后的赢家,完全取决于谁是真正的“成长行业”。

 

而寻找真正的成长股,不恰恰是诸多基金经理和专业机构标榜自己具有的能力吗?

 

4

 

半年前,我曾经写下《为什么挨打的又是港股?》,但就算是当时悲观如我,也没有想到会出现今天的局面:

 

莫使金樽空对月

 

怎么说呢?如果这还不算泡沫破裂,我也不知道什么能算。

 

不过我知道,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破裂时,亚马逊也曾经跌过90%,但如果你能慧眼识珠找到它,之后给你带来的会是百倍千倍的收益。

 

我们也许找不到下一个亚马逊,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后的这一指数具有怎样的长期投资价值。

 

或许接下来的市场还会啪啪打脸任何的好消息都会被解读为坏消息,而真正能驱动市场反转的好消息现在显然尚未出现,但我依然相信,没有一场寒冬应该被辜负。

 

对于一个总处在悲观边缘的长期配置者来说,尊重常识,远离鬼故事是留在市场里的精神基础,因此现在的我,更愿意保持兴奋而不是盲目恐惧,更愿意努力的研究合适的投资品种,而不是选择把头埋进沙子里。

 

真正的投资就是反人性的事情,莫使金樽空对月。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LInePQKTphLVGiGgrnvsQ


今天,港股跌出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味道

作者 | 墨羽枫香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今天,港股跌出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味道

今天,港股的投资者再一次崩溃了 。

 

恒生指数日内大跌逾1000点严重失守2万点,跌幅高达5%,恒生科技更为凶悍,暴跌11%,创下历史最大单日跌幅。其中,回港的20家中概股全军覆没,18家跌超10%,13家跌超15%。亲,这可是单日跌幅。

 

今天,港股跌出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味道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此时此刻用这句俗语来形容今天的港股市场,是多么的贴切与悲壮!

 

有人说,今日港股的罕见暴跌,跌出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既视感,也远超2008年次贷危机。

 

之前,港股的下跌还可以归因海外市场动荡以及俄乌局势紧张。但上周末俄乌之争有所缓和,且近日欧洲、日韩市场风平浪静,美股上周五跌幅也不算大,今日期货还一度涨近1%。

 

正在开盘的欧洲股市,甚至整体还大涨了很多。

 

可见,今天港股暴跌的主因,更多是在内,且非同寻常。

01

大跌缘由

在上周末,市场的情绪在神秘资金接连抄底的刺激下,本来有所企稳的迹象。但无奈现实来得太残酷。今天A股在早盘阶段尽管小跌但还算稳健,午后才随着港股开始“泥石俱下”,导致上周积累的一点信心再被泯灭。

 

这实在没办法,从周末到现在,对国内的市场利空因素实在太多。

其中最大的3件大事:

 

一是深圳及其他几个大城市的防控升级引发的疫情担忧;

二是周末传出的多家互联网巨头大幅裁员的消息上热搜。

三是某互联网巨头的不利传闻。

 

这几大因素本来就足够重磅,尤其后两个,互联网作为港股最大的权重板块,一下子如此多大瓜出来,谁也扛不住。

 

另外就是关于乌俄谈判局势持续反复胶着,让市场持续担忧,但这不是今天的主角。

 

从客观来讲,今天的市场确实有点恐慌过头了。

 

拿互联网裁员事件来说,这几年哪家互联网巨头不在调整业务战略收缩?其实裁员从去年就陆续进行,今天市场所谈的裁员其实都是早就进行时了。

 

究竟我们应该如何解读互联网裁员这一件事呢?点击下方视频了解更多今天,港股跌出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味道👇

但没想到竟然还能发酵出如此大势能,导致所涉及的巨头们再上演一波出人意料的大跌。

 

当然,除了宏观因素,从资金面来看,结合中概股到港股市场近期的交易情况,还是较容易发现背后还有不少令人警惕的迹象。

 

最起码,对于中概股和港股市场相对知根知底的国内投资者来说,即使知道这些企业的估值逻辑有变,但也不至于在早就暴跌如此大幅度之后,还继续如此不要钱似的抛售这些行业龙头,更不可能出现大规模集体行动的情况。

 

这背后,多少有点不寻常。

 

02

围猎中丐

上周五,中概股再度遭遇血洗。其中,12家跌幅超20%,36家跌超15%,89家跌超10%,162家跌超5%。这比10日的大抛售更为凶猛与惨烈。

 

如果从去年2月18日算起,61家跌超90%,127家跌超80%,170家跌超70%,220家跌超50%。区间累计蒸发逾1.5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万亿元。

 

一场财富一场梦,梦醒时一地鸡毛。

 

美股中概股大崩溃的转折点在去年2月18日。迥异的是,恒生指数、恒生科技、上证指数、深证成指、上证50、沪深300均是从这一天开启转折的。在此之前,三地市场的中国龙头股票均在不足1年的时间内暴涨数倍,甚至10倍。

 

2月18日,中国央行坚决大幅收水,精准狙击“爆拉权重龙头大幅推升股指”的神秘力量。此后,A股白马股纷纷腰斩不止,港股龙头普遍暴跌70%+,中概股普遍重挫80%+。

 

这是巧合吗?

 

对于中概股的精准围剿,在上一篇文章《港股深不见底:死扛,还是割肉?》中提到:这不是个股本身的问题,而大概率是海外投资者,尤其是嗜血的华尔街资本借政策消息面(《外国公司问责法案》)集体做空的杰作。

 

集中狙击中概,有些等同于狙击港股。不管是恒生指数,还是恒生科技指,重要权重均来源于互联网、电商、医药、新能源车等科技巨头。

 

而中概股与港股持续失血,会有什么后果?

 

中概股300来家,行业分布的领域主要为互联网(电商)、医药医疗、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而这些新兴产业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转型至关重要。

 

然而,现在这一大批新兴科技公司在美股跌去了80—90%,多数公司已经丧失了进一步融资的能力,对于产业发展冲击不小。尤其是医药医疗行业,需要大量研发投入,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撑,将走入死亡之谷。

 

其次,港股大盘持续暴跌,地产股抛售更为凶狠。内地很多重要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均在港股上市,在去年已经大幅暴跌的基础上,多家龙头最近1个月再度跌超50%。股票大跌,会影响房企的融资能力,会对经营上产生很大压力。如果持续无差别的继续暴跌,是有可能触发公司暴雷的,甚至触发一些系统性风险。

 

围猎中概,可以暴力收割财富。并且,还可以打压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可能触发一些系统性风险。一石三鸟,这或许是华尔街资本用心险恶之处。

 

03

狙击港股

港股市场,外资究竟占有多少份额?又拥有多少话语权?

 

没有人拥有确切的数据。但我们可以国际券商持股知晓大体的比例。据光大证券统计,历年来外资持股比例稳定在30%以上,持股市值均稳定在40%以上,2019年一度超过50%以上。

 

今天,港股跌出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味道


截止3月11日最新数据,前15大机构持有总市值超过15亿港元,占比总港股市值比例的52.8%。其中,诸如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银行三家总计持有12.16万亿港元,而南下内地资金(沪深港通)不足2万亿港元。去年初,内资南下号称抢夺港股定价权。现在看来,妥妥的接盘侠啊,尸骨累累。

 

今天,港股跌出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味道

 

具体行业来看,有一组旧数据(截止2020年11月30日),外资持股港股行业前4位为可选消费、信息技术、金融以及房地产。而内资会有较大不同,持有最多的是金融、信息技术、可选消费以及房地产。相比内资,外资更偏向高市值的行业龙头,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小米、比亚迪股份、安踏在内的龙头新经济股。

 

今天,港股跌出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味道

 

可见,外资在港股拥有很大话语权。一家公司值多少钱,差不多可以说是由外资说了算。

 

在2021年2月18日之前的4个多月,港股有一波牛气十足的行情,恒指从2.3万点飙升至3.1万点,涨幅高达32%。这显然是一波资金市,那几个月港股每日成交额高达2000-3000亿港元,明显放量,热闹非凡。

 

通过国际中介机构持股数量计算,自从2020年2月和3月大幅流出港股之后,一直到当年9-10月才开始大幅净流入,跟港股的行情走势也基本吻合。另外,在良好行情带动下,南下资金跨过香江,持续疯狂流入港股。

 

今天,港股跌出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味道

 

短短几月拉高指数之后,开启收割模式。外资砸盘跑路,内资接盘不足,暴跌便是必然。

 

今年,美联储受制于通胀的失控必然要加息数次。为了达到加息的效果,美国不惜拱火俄乌之战,驱赶着全球的资金回流美国,包括欧洲,包括亚太,自然也包括在港投资的海外资本。从港元兑美元的汇率上看,港元从去年2月18日离开强势端,不断贬值,向弱势端不断演进。这也从层面证明一部分海外热钱规模性流出香港。

 

今天,港股跌出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味道

 

港股是港币定价的资产,如果汇率上持续贬值,自然会驱动着外资流出香港。其实除了人民币,美元对欧元、英镑、日元、加元等全球主流货币近期均在大幅升值。当然,背后逻辑是美联储加息预期非常强烈。

 

而南下资金呢,从218崩盘以来(1年多时间),南下资金区区流入1000多亿港元,对于港股大盘杯水车薪。而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南下资金在不足1年内大幅流入超过1万亿元。这大部分流入资金均处于套牢或深度套牢的状态。

 

今天,港股跌出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味道

 

外资可以围剿中概,自然也可以围剿港股。且连续暴跌之下,并不需要更多的火力,做多的力量要么割肉离席,要么反手做空,总之踩踏多头,一片狼藉。这就是最近2个交易日港股演绎的惨烈行情。

 

04

南水出逃

今日,上证指数大跌2.6%,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均大跌3%,再创阶段性新低。A股近来弱势,跟外资砸盘无不关联。

 

上周(3月7日—3月11日),北向资金连续5日流出,流出总额超360亿元,单周净流出规模创近两年以来新高。今日,南水再度疯狂流出144亿元。

 

今天,港股跌出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味道

 

最近6个交易日,外资疯狂抛售权重龙头。前5分别为宁德时代、贵州茅台、中国平安、中国中免、招商银行,分别减仓53.7亿、32.3亿、23亿、18.4亿、17.3亿。这些都是各大行业的标杆,乃至大盘的风向标。很奇怪,外资不计成本地抛售。

 

今天,港股跌出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味道

 

A股从自身逻辑定价演绎,也不至于如此夸张的持续大跌。宏观层面,5.5%的经济增长目标大超预期。流动性层面,央行为了支持经济稳增长,应该还有不小的降息或降准空间,保持货币相对宽松是必然。两大股票定价因素,行情应该乐观一点才对。

 

且针对A股连续踩踏行情,监管层也有意稳一稳市场信心。一方面,一些官媒喊话市场向好的基本面依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贵州茅台、中芯国际、通威股份、山西汾酒、片仔癀等行业龙头纷纷披露历史上首次月度经营数据,且是大幅超市场预期的。

 

但这些均不能稳定市场信心。

 

外资体量看似不大,但在A股取得了远超其体量的影响力。南水疯狂出逃,是拖累A股表现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其实啊,A股龙头(部分)、港股龙头、中概龙头在218之前均大幅暴涨,而在此后持续遭遇暴跌,外资恐怕扮演了极不光彩的一面。

 

还记得2021年4月19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罕见警告外资吗?他说了2点:

第一,外资账户如果造成股市大幅波动,我们可以暂停它交易。

第二,对于外资进入A股投资,证监会“是看得清楚的”。

 

05

尾声

今年,美联储要关闭全球风险资产的水龙头。之前吹起来的大泡泡会陆续引爆,中概与港股早已在路上。

 

当下如此极端的行情,讨论行业与公司基本面,讨论估值有多低可能并无太多帮助,因为没有大资金接盘,股价大反弹都是幻想。况且这里面还有华尔街资本主动出手的影子。

 

当下,抄底风险资产,谨慎而为。同时,记得高筑墙、广积粮,因为危机之后必有机。

 

今天,港股跌出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味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z1rhJsIJRU1pp84KPTuHg

港股深不见底:死扛,还是割肉?

作者 | 墨羽枫香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港股深不见底:死扛,还是割肉?
这两年的股市魔幻程度,远远超出所有人都意料。
如果按照经典价投理论和理性常识判断,那么出错的概率甚至要远大于扔色子。
比如南下布局港股那些超级赛道股,互联网、科技、医药和香港本地金融股。
但没想到,却是遭遇如此多的变故,最终导致很多的策略投资的方向与现实情况大相径庭。
尽管市场永远是对的,错的是投资者,但这种反差,真的非常令人感叹和唏嘘。
港股整整跌了1年有余,恒指跌掉1万点,跌幅高达34%,现价早已经跌破2020年3月危机的时候。恒生科技更甚,跌幅62%,算是全球跌幅最大的主流股指了。
港股深不见底:死扛,还是割肉?
数万亿财富灰飞烟灭,区区一年而已。

01

中丐互伶

隔夜,风云诡谲。
美股整体小跌,但赴美中概股却集体迎来了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单日大跌。14家跌超15%,38家跌超10%,115家跌超5%。
港股深不见底:死扛,还是割肉?
如果从去年2月统计至今,50家跌超90%,117家跌超80%,163家跌超70%,216家跌超50%,仅有15家飘红。期间累计蒸发市值逾1.5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将近10万亿元。
这是妥妥的财富收割机,比当年的中石油狠太多。
这一惨幕的时间拐点在2021年2月18日。在这之前,不管是A股细分赛道龙头,还是港股各行业龙头,亦或是单独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龙头均在几个月时间内暴涨数倍。
 
而见顶暴跌的时间,却如此诡异的整齐划一。
港股深不见底:死扛,还是割肉?
2月18日,牛年开始第一天,中国央行坚决大幅收水,精准狙击“暴拉权重龙头大幅推升股指”的神秘力量。此后,A股白马龙头纷纷腰斩不止,港股龙头普遍暴跌60%+,中概股普遍重挫70%+。
这是巧合吗?
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
2021年12月3日,中概股血流成河,一夜蒸发258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5万亿元。其中,1家跌超30%,7家跌超20%,87家跌超10%,146家跌超7%,185家跌超5%。那一天,道琼斯工业指数仅下跌0.17%。
就在前一天(12月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出台一条新规则,要求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必须披露其所有权结构和审计细节,即使信息是来自相关外国司法辖区。所谓新规就是《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要求在美上市企业提供审计底稿给PCAOB。
其实,该法案早于2020年5月21日在美国参议院全票通过。当年12月2日,又获美众议院表决通过,后于12月18日经前总统特朗普签署后生效。很诡异的是,当时市场对于如此重大的法案通过完全视而不见,中概股还在疯狂飙涨。
昨日晚间(3月10日),该法案又有一个新消息——美证监会将5家中概股列入“预摘牌名单”。这一夜,中概股再度集体蒸发8000亿人民币。
按照逻辑推理,该法案在参众两院刚通过的时候,对中概股可谓是暴击,因为上市地位可能不保,那时股价并没有跌,还持续大涨。
奇怪的是,SEC把法案重新说一篇,中概一夜蒸发了1.6万亿。如果市场当时还理性的话(正常逻辑演绎),会把退市摘牌的逻辑进行充分定价。然而,昨晚一条问责法案后续消息,再让整个中概股度疯狂蒸发8000亿财富。
这甚至可以说不是个股本身的问题,而大概率是海外投资者,尤其是嗜血的华尔街资本借政策消息面,集体恶意做空的杰作。
不可否认,中概股这一波70%以上的暴跌,与一些行业增长前景发生变化以致于微观上公司基本面发生预期恶化密切相关。但应该还有一部分重要的逻辑:外资恶意拉高收割中国的财富(企业管理层大股东、外贸企业赚钱了留在海外投资中概、海外华人、内地散户投资等)。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中概股值多少钱的决定权在外资手里,且可以把股价打到不可想象的低位,让多数投资者绝望割肉在地板上。而后,向上留出暴利空间,说不一定他们会精准入场做多。
过去2年在美联储大放水之下,港A股(含中概)在218之前总有一种力量快速拉动权重暴涨推动股指暴涨,想要重演2015年的戏码。然而央妈也屡屡出手,与之博弈。这是看不见的战场,可能并没有多少人能够注意里面的蛛丝马迹。

02

引擎熄火

恒生科技指数,主要权重在互联网,包括快手、腾讯、美团、阿里、小米、京东、网易等。而这些巨头不少都是港美两地上市,即中概股。这会有一个传导链:美股中概股暴跌——港股相关中概股跟随大跌——恒生科技指要死不活。
港股深不见底:死扛,还是割肉?
那么,恒指大盘呢?
先看恒指行业权重,金融业、资讯科技业、非必需性消费、地产建筑业,占比分别高达38.7%、24.24%、9.36%、7.83%,合计占比高达80.13%。具体来看,前8大权重股分别为汇丰控股、友邦保险、腾讯、阿里巴巴、美团、建设银行、香港交易所、中国平安,累计权重占比为49.35%。而前3大互联网巨头迎来了估值回归,拖累港股大盘。还有权重比较大的银行、保险、地产没有良好的业绩增长前景,一路萎靡至今。
港股深不见底:死扛,还是割肉?
此前,拉动恒指大盘上涨的主要行业为互联网、医药医疗以及房地产。但现在这些行业的增长逻辑发生了深刻变化。
去年全年,监管层围绕“强化反垄断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总原则频频出手,涉及外卖、电商、游戏、收并购等等。加之行业流量见顶(或正在),巨头们大多已走过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之后大方向是低速增长,乃至负增长。反垄断只是加快了行业投资逻辑的生变。
医药医疗一些细分赛道的增长逻辑也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诸如创新药,一方面,政策要求集采“提速扩面”,国内业绩高速增长被打掉了想象力。另一方面,出海去跟欧美医药巨头抢食蛋糕,面临严重的不公平对待风险,出海逻辑不稳固。创新药只是大医药投资的一面镜子,医药改革加速进入深水区,让医疗回归公益属性。
还有房地产。2020年下半年,一边给房企设置“三道红线”,一边又给银行设置房地产贷款红线,形成了真正落实“房住不炒”的长效顶层机制。2021年,政策余威发力,不少大型房企暴雷,房地产股票集体大幅暴跌至今……
港股曾经的上涨动力引擎全面熄火。
未来港股要走牛,又靠谁呢?

03

抄底港股?

截止最新数据,恒指PB仅仅1.01倍,恒国指PB仅仅0.95倍,分别位于2012年以来的12.8%和24%分位数水平。恒生科技PB也只有2.71倍,位于上市以来最低水平。参考历史估值角度来看,港股现在的确有吸引力。
港股深不见底:死扛,还是割肉?
但理性告诉我,低估并不是买入的唯一理由。
接下来的港股,怎么看?
我们从资金层面来分析。把港股看成一个大资金池,当流入资金比流出资金大的时候,水位必定水涨船高,反之亦然。
在2021年2月之前的4个多月,港股有一波牛气十足的行情,恒指从2.3万点飙升至3.1万点,涨幅高达32%。
港股深不见底:死扛,还是割肉?
那时的增量资金,挺大一部分来源于海外,因为欧美央行疯狂QE,疯狂撒钱,资金泛滥溢出到港股市场。其次,在良好行情带动下,南下资金跨过香江,持续疯狂流入港股。从交易额也能明显看出来,那几个月港股每日成交额高达2000-3000亿,热闹非凡。自从崩盘之后,成交早已回归平常,区区千亿水平。
港股深不见底:死扛,还是割肉?
行情是资金推动的,没有大资金进来,幻想牛市或者大反弹行情其实一点也不现实。
现在,资金供求关系如何?
看资金流出端,由于美联储今年加息预期非常强,驱赶着全球的美元回流美国。港元作为美元的影子货币,面临不小的抛压压力,当前美元持续走强,港币持续贬值。外资跑路港股或许才是大势所趋。
港股深不见底:死扛,还是割肉?
增量资金端,南下偃旗息鼓。218崩盘以来(1年多时间),南下资金区区流入1000多亿港元,对于港股大盘杯水车薪。而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南下资金在不足1年内大幅流入超过1万亿元。
港股深不见底:死扛,还是割肉?
没有增量大资金进来,投资者期盼的深跌之后的大反弹恐怕会落空,大幅抄底或许也不是尚佳时候。
其实啊,风高浪急的港股,想要存活下来并稳定盈利,比A股难度高得多。有人总结过港股3条生存法则,我觉得非常好,依此结束今天的推文:记得开仓不是便宜,而是成长优质;不要随意加仓补仓,等待复活;遇到逻辑崩坏的公司,反弹逃命,勇于止损。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Mv7YtZnNxsc8dN8Gu8lXw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风光发电+储能+特高压,打造新能源发电产业闭环。
假期结束的第一周,小张在周末休息时与朋友聚会。茶歇话题自然少不了过年回家,尤其关于春运这一点,小张感触颇深。
 
因为老公家在北方,自己的家在南方,每年过年探亲都很不方便,更何况还带着孩子。以往过年时间全部浪费在路上,只能在家里呆上一两天。
 
然而,今年的情况截然不同,因为老公家建成了高铁。以往需要2天时间耽搁在路上,现在只需半天时间便可到家,难得过了个安稳的团圆年。
 
小李听后深有同感,现在的交通实在太方便了,年前和朋友发起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早上还在北京,大雪纷飞捂着羽绒服瑟瑟发抖,下午就到了海口,艳阳普照穿上了比基尼晒着日光浴,自己的脑子一时都转不过来弯。
 
大美也说到,就在前两天出差到上海谈成了一个重要的单子。早上快到北京的时候,后台审核出现了问题,需要客户重新签字确认。
由于涉及到年终封账等问题,必须今天搞定。可是,由于天气时间等问题赶不上飞机。幸亏现在交通便利,大美赶上了下一班高铁在晚餐时间准时约上了客户。
 
交通运输的演变不光影响到个人的日常工作生活,甚至于时代的进程。
 
古今中外,人类的文明发源地大多数诞生于江海河流之畔。对于中华民族而言,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被誉为母亲河。对于欧洲而言,最早的文明是爱琴海文明,至今流传着希腊神话和斯巴达的传说。
 
经济发达的国家、城市亦是诞生于流域之区,不得不承认的是运输基础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交通要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道路和运输的变迁来看,公路从羊肠小道到土路,再演变成柏油马路、高速公路;火车从绿皮车到特快直达再到动车高铁。
可以说,交通运输演变的历史进程承载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迁徙、社会的变迁,甚至于国家之间的博弈,人类文明的传承。
 
能源运输同样如此。
 
公元前600年,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发现了磁吸铁现象,而中国早在公元2500年前就已经具备了磁石知识。
 
直到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伟大的电磁感应现象,奠定了发电的基础。而后爱迪生和特斯拉分别代表直流电和交流电相爱相杀。
期间,包括火电、水电等电力建设开始大规模铺展开来,电力系统、电力应用进入高速发展期。
 
近几年,在全球双碳背书下,绿电掀起的新能源浪潮中,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
 
就我国而言,十四五规划新能源发电占据了20%的发电量,未来将会达到80%以上。想要达成这一目标,电网迫切需要改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输送,调配,促进消纳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这一切离不开这样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特高压。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对电力资源的整合离不开特高压
 
通常电压按照大小等级分为安全电压——36V以下;低压——220V和380V;高压——10KV-220KV;超高压——330KV-750KV。
 
我们常见的家庭用电压220V,普通电池1.5V,人体安全电压36V。
 
特高压是指电压等级在交流1000千伏以上和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的输电技术,具有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和损耗低等技术优势。
 
正是这一优势决定了特高压在电网建设中无法取代的核心地位。
 
具体来看,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因素,我国电力供给和需求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广东、浙江为代表的东南部各省严重依赖外省电力输送,而西南、西北各省则存在着富余现象。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受环保和资源限制,在东南各省大量新增发电厂显然不具备实际意义。需要将西南、西北省市富余的电力调配到东南电力紧缺的各省使用。
 
西北、西南到东南各省距离大于1000KM,甚至3000KM,需具备大容量、长距离的电力输送方式。
 
西电东输实则是对资源的一种调配,完成资源的整合,提升效率。这种思想不乏先例,比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技术落地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性,特高压在远距离输送电力上具备更大的竞争力。
据估计,1条1150千伏输电线路的输电能力可代替5~6条500千伏线路,或3条750千伏线路。可减少铁塔用材三分之一,节约导线二分之一,节省包括变电所在内的电网造价10~15%。
 
1150千伏特高压线路走廊约仅为同等输送能力的500千伏线路所需走廊的四分之一。这对于人口稠密、土地宝贵或走廊困难的国家和地区会带来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新能源发电为代表的风光大型基地主要分布于西南、西北地区,距离东部较远。通过特高压调配电力的同时也减少了弃光、弃风的现象,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特高压的高增时刻
特高压的规模化推广应用不仅仅在于新能源发电对电力系统提出新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变,也在于电网有较强的投资支撑能力。
 
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用电量需求也在逐步攀升。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831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较2019年同期增长14.7%,两年平均增长7.1%。
 
与此同时,新能源发电高速发展,风电装机容量约3.3亿千瓦,同比增长16.6%;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1亿千瓦,同比增长20.9%。
 
用电需求的增加叠加新能源发电建设使得我国电网投资重归增长态势。
2020年国家电网投资金额达4605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132亿元,同比增长2.95%,2021年国网计划投资4730亿元。
据中国能源报报道,2022年电网投资额规划为5012亿,同比增长6%,创造历史新高。
 
2021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上,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披露,“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计划投入3500亿美元(约合2.23万亿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整体保持增长态势。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相比于以往年电网的建设情况,市场更加关注十四五特高压的建设规划以及超预期的空间。
 
国网提出将于“十四五”期间新建特高压线路“24 交 14 直”,涉及线路长 3 万余公里,总投资共计3800亿元。
 
2020年十三五结束时“14交12直”共3.59万公里规模,十四五的计划接近翻倍,力度之大为历史首次。也体现出作为最有效的远距离输电手段。
特高压在保证风光大基地消纳和中东部地区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需求方面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据业内人士称,交流线路平均投资规模为115亿元,直流线路为232亿元。因此2022年仅新开工涉及的特高压项目规模将达到约1843亿元,叠加过往项目(4交2直)建设稳步推进。项目涉及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781亿元。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储备规划项目方面目前已披露6交9直,未来建设后劲充足。
据国网披露,2020年特高压项目投资规模为1811亿元,有效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拉动了近两倍社会投资。特高压建设加速将有效助力稳增长目标实现,稳定社会预期。
 
如此看来,特高压赛道长期景气。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设备是重中之重
特高压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材料、中游设备与建设以及下游电网与配电设备。
上游环节主要涉及相关材料与元器件,包括钢材、有色金属、化工材料以及电子元器件等环节,原材料成本约占特高压电器的20%-30%。
 
中游特高压电器设备主要包括站内设备与电缆、铁塔。其中,站内设备是全产业链中的技术密集环节。下游市场较为集中,主要是国网、南网等电网公司,还有配网设备公司。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在特高压技术路径中,有两条分支,分别是直流和交流。可能部分投资者对于特高压交流和直流输电存在着争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科院研究员周孝信指出,直流输电和交流输电只能互补,不能互相取代。
 
直流输电只具有输电功能、不能形成网络,类似于“直达航班”,中间不能落点,定位于超远距离、超大容量“点对点”输电。
直流输电可以减少或避免大量过网潮流,潮流方向和大小均能方便地进行控制。但高压直流输电必须依附于坚强的交流电网才能发挥作用。
 
交流输电则具有输电和构建网络双重功能,类似于“公路交通网”,可以根据电源分布、负荷布点、输送电力、电力交换等实际需要构成电网。
中间可以落点,电力的接入、传输和消纳十分灵活。定位于构建坚强的各级输电网络和经济距离下的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广泛应用于电源的送出,为直流输电提供重要支撑。
 
尽管因输电形式不同,特高压直流与交流在基站数量与基站关键设备上存在差异,但设备投资均是特高压项目的重中之重。
 
就特高压直流项目而言,需建设换流站以实现交直流之间的转变,并达到电力系统对于安全稳定及电能质量的要求,投资重心是换流站。
 
站内主要包括换流变压器、换流器、平波电抗器、交流滤波器、直流滤波器以及无功补偿等。而换流站中最关键的设备就是实现换流功能的换流阀和换流变压器,二者分别占项目投资的15%与12%。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换流阀,它由数量繁多的多种元器件组成,结构较复杂。换流阀的设计应用了电力电子技术、光控转换技术、高压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以及高压用绝缘材料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
通过依次将三相交流电压连接到直流端得到期望的直流电压和实现对功率的控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运行的第一个瑞典哥特兰岛直流工程开始,换流阀的制造技术随着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技术发展,换流阀装备制造技术实现快速升级。
 
从分类上看,除了常规的晶闸管阀、还有低频门极关断晶闸管阀(GTO阀)、高频绝缘栅双极晶闸管阀(IGBT阀)。
 
尤其是IGBT阀是实现柔性直流技术压舱石。柔性直流技术相比传统直流输电具备安全可控与灵活实用两大优势,是实现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必要前提。
 
柔性直流输电是构建智能电网的重要装备。与传统方式相比,柔性直流输电在孤岛供电、城市配电网的增容改造、交流系统互联、大规模风电场并网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是海上风电的最佳选择。
 
柔性直流输电在实现区域联网提高供电可靠性、缓解负荷密集地区电网运行压力等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是改变大电网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
 
相比传统特高压输电项目,IGBT换流阀和极线断路器投资占比更高,投资占比接近20%。
2007年以前,世界范围内实现柔性直流换流阀工程应用的只有ABB公司,且采用的是两电平/三电平技术路线,存在运行损耗高、容量扩展难等问题。
 
2007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决定建设上海南汇风电场柔性直流输电工程。
2013~2021年,柔性直流换流阀参数不断提升,新技术不断涌现,工程应用形式从两端到多端再到组成直流电网,实现了从科技示范到大规模应用的飞跃。
 
由于柔性直流输电的低惯性特点,故障发展速度极快,所以需要断路器超高速的保护与之配合,作用十分关键。极线断路器成本占比也达10.9%,占比甚至高于换流变压器。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从2020年的换流阀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国电南瑞占据半壁江山,其次是许继电气和中国西电。
 
从工程中标情况看,柔直换流阀环节仍以国电南瑞、许继集团、四方电工、特变电工、中国西电等主要电网设备公司参与为主。极线断路器方面,国电南瑞、思源电气、许继电气等保持领先。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特高压直流输电另外一个核心设备便是换流变压器,其主要用于长距离直流输电的电能转换等。
因为有交、直流电场、磁场的共同作用,所以换流变压器的结构特殊、复杂,关键技术高难,对制造环境和加工质量要求严格。
 
这一细分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激烈,特变电工略微领先,中国西电、保变电气、山东电力设备相差不大。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在特高压交流项目中,投资重点是变电站。变电站内的电气设备分为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
 
一次设备主要包括变压器、高压断路器、隔离开关、母线、电容器等。二次设备主要包括继电保护装置、自动装置、测控装置、计量装置、自动化系统以及为二次设备提供电源的直流设备。
 
简单来讲,完成发电-输电-配电功能的设备叫做一次设备,如发电机,断路器,电流电压互感器,变压器,避雷器等;对一次设备进行控制,保护作用的设备叫做二次设备,如继电器,控制开关,指示灯,测量仪表等。
 
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所针对的电压等级不同。一次设备是根据高压侧来设计的,所带电压是强电,二次设备基本带的是弱电。
 
变电站中GIS(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与交流变压器是核心组件,据国泰君安统计,二者分别占项目成本的9%与7%。
从毛利率角度看,核心设备毛利率在30%左右,净利率在10%左右,相关环节公司业绩在特高压投资建设加速背景下弹性较大。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综合来看,特高压电器支出约占特高压项目成本的60%。
假如国家电网3500亿美元的电网转型升级投资中,有40%投入到特高压建设项目,则2021-2025年我国对特高压电器的年均需求为1092亿元,特高压电器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扩大。
3800亿的特高压,如何补齐新能源的最后一块短板?
尾声
在新能源发电替代传统能源的道路上,储能、特高压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储能负责调峰调频,特高压则负责整合资源、分配资源。
 
风光发电+储能+特高压,三者将发电、运输、用电有机整合,形成新能源发电产业闭环。
 
作为新基建的重要领域之一,特高压建设具备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等优势。
 
可以预见的是,新能源发电产业配套产业随着发电渗透率的提升同步发展,特高压产业已经蓄势待发。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rhp6QGf28F4AR1ZbDlN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