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1万和月薪10万的人,差的不只是钱

“真正的差别,都不在表面”

前段时间有篇热文,叫《月薪1万和月薪10万的真实差距》。

大意讲月薪1万的人和月薪10万的人,收入相差不止10倍,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滚越大。

该文引用了网上的一则段子:

月薪1万和月薪10万的人,差的不只是钱

具体文章我不贴了,得出的结论无非还是心灵鸡汤的老三样:

没钱很焦虑,大佬怎么说,坚持努力啊。

这种文章颇有过去时尚杂志里那种“月薪3000的编辑教你过月薪3万生活”的感觉。稍微了解一点的人,或者已经达到文中作者所说月薪10万的人,都不会这么来讲话。

首先,该文作者有个基本错误,月薪10万并不是说你拿到手就有10万块钱,你还要算扣税。

收入越高你会发现,税这个东西真的很恐怖。

以上海为例,如果你的公司不偷税漏税,社保交金给你交足,那么当你月薪1万的时候,新税法后扣税完差不多是8000多块(如下图)

月薪1万和月薪10万的人,差的不只是钱

当你月薪10万的时候,扣完税后的工资可不是简单的乘以10倍得到81350了,而是70350(如下图):

月薪1万和月薪10万的人,差的不只是钱

薪资越高,后面扣的税越狠。

那么如果按照税后收入10万来计算,税前应该是多少工资呢?

差不多是155000(如下图)

月薪1万和月薪10万的人,差的不只是钱

155000的月薪,如果按照一年12个月的年薪来算,就是186万.

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如果不论股份与分红,单算工资的话,往多了说,这是一家大型公司全国总经理的水平;往少了说,这是跨国公司中国区CEO的水平。

这样的人,和月薪1万的人差别在哪里呢?

 

 

月薪1万和月薪10万的人,差的不只是钱

首先,是工作职能的巨大差别。

月薪1万的人,不需要对公司的生存负责。但月薪10万的人,必须对此负责。

税后月薪能拿到10万的人,担负的更多是无形的责任和精神压力。比如销售指标有没有达成,客户回款及不及时,员工管理到不到位,新业务线发展得好不好。每一项拿出来,都能写成厚厚的一本书。

从这个角度来看,普通员工的世界其实更简单更单纯。最起码,只用管好自己手头的工作,不用去担心几十号几百号人吃不吃得上饭的问题。

经济形势不好,几千万的客户说掉就掉,对月薪1万的人有什么影响吗?

基本没有。

大不了换一家公司跳槽,继续干月薪1万的活儿。

但对总经理级别的人会有什么影响呢?

如果年底这个窟窿还不补上,他大概率会被调走或者辞退,然后在接下来几个月甚至半年里都找不到工作。

这种辞退真的是雷厉风行,不留一点情面。

我知道一个国际广告集团的中国区CEO,因为业绩不好是怎么被开除的呢?

早上到办公室打开邮箱,一封来自国外总部的辞退信就赫然摆在邮件列表里。中午收拾东西,下午就直接走人。据说后来他一年时间都赋闲在家,找不到新工作。

而即使想办法去补业绩的窟窿,也会经历焦虑,迷茫甚至抑郁。因为他不仅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要对下面的员工负责。这时的压力就会以几十几百的倍数暴增。

当工作占据了他们绝大多数时间,家庭势必就会失衡。

什么几个月不见自己的孩子,在飞机上呆的时间比回家都多,这都是家常便饭。最后再和身体健康问题交织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形定时炸弹。

社会新闻里那些跳楼的CEO,自杀的总经理,就是这种焦虑积累到顶端的爆发。

所以这些人每天思考的,不是鸡汤大号们说的,“思维如何提升”,“眼界如何开拓”,“拒绝短期快乐”。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一看就是没干过的人说出来的话。

同样也不是网上抄来那些成功大佬的金句名言,那都是经过小编美化包装过的说辞,给大佬立人设用的,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月薪10万的人,思考的都是很实际的、能对公司现在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东西,比如:

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有什么问题,人员架构是否合理?

竞争对手有什么新动作,对我们构成威胁了吗?

怎么看待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哪里?

公司长期的财务计划是什么,资源投入的短期目标又是什么?

公司未来的风险在哪里?如果长期亏损,应该如何止损?

你只有亲自运营过一个组织,亲自核算过ROI,亲自开除过员工,亲自开拓过客户,才会知道这些问题都不是看几篇文章,听几次讲座,上几次课就能弄明白的。

这都是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加上自我总结,持续改进,然后变成你思维上的提升,开始指引接下来新的行动,最后反映为你职位和回报上的增长。

月薪1万和月薪10万的人,差的不只是钱

其次,是社会关系的巨大差别。

月薪1万的人,只用在职场社交上处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和部门同事搞好关系,听从老板的指示即可。只要你懂基本的做人道理,过得舒服一点问题没有。

可月薪10万的人不一样,他们每天面对的是360度刀山火海。

下属,同事,老板,同行,客户,供应商,行业协会,政府机构,还有媒体……每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处理好这些关系那都是在刀尖上行走,一个不留神就有可能让你和公司满盘皆输。

客户不给你结款,供应商撂挑子说不干,同行挖你的核心员工,政府一纸公文叫你关门,Global 总部发邮件要你开人,媒体曝光你公司的黑料……

每一件都是伤筋动骨的大事情。

处理好它们需要思考谋略,调动资源,平衡利益,制定计划…… 这过程可比写代码做PPT什么的难多了。你得考虑全面,小心计算,不断做情景推演,不断寻找收益最高、风险最低的方案。

而且你时不时还得赔上自己的脸面、依赖自己的情商,必要时还得做一堆表面功夫,说一堆违心的话。

你看,我光写出来这些都觉得好烦好复杂。真正做起来,没个十几二十年的功力,这种事能处理地好吗?

不信你看看现在的OFO,年轻的戴威焦头烂额吧。

在我还是职场菜鸟的时候,曾参与处理过一家知名品牌的危机公关事件。当时“315晚会”曝光了产品的故障问题,险些酿成大祸。

这事情那时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根据事后媒体的报道,当年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差不多会造成4亿欧元的损失。

新闻曝光一出,瞬间我们的工作群就炸开了锅。随后,客户中国区的大老板,各大区的销售总监,市场和公关部的老大,还有我的老板们,深夜从城市的各个角落驱车赶到公司,2小时后所有人齐刷刷坐在了会议室里。

我听着大佬们各种唇枪舌剑,一下子列举出七八个危机公关的方案,随后马上又毙掉了一堆,我记录的速度还比不上他们思考的速度。

在最终确定了一个万无一失的方案后,老板们迅速安排任务。负责公关的同事开始草拟声明,联系媒体;负责渠道的同事开始联系各区经销商,搜集问题产品信息;负责售后的同事开始制定产品召回计划,计算召回成本…… 最后所有人一直弄到凌晨4点多。

5个小时之后,第二天早上9点一则官方声明正式公布,随后详细的顾客补偿计划陆续放出,媒体报道也迅速跟进,有条不紊地将这次重大危机化险为夷。

这次事件除了让我学到许多,最深的感受就是人家老板坐这个位置拿这么多钱是有道理的啊!

月薪1万和月薪10万的人,差的不只是钱

月薪1万和月薪10万的人,差的不只是钱

最后,是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

月薪1万的人考虑的问题都是“执行层”,月薪10万的人考虑的问题都是“战略层”。

执行层的思维有什么特点呢?

零星碎片化,不成体系。但能专注在一件小事上,把它做到极致。

举个例子。

不知道大家旅游的时候,有没有关注过旅游景点卖的一些手工艺品,比如陶瓷,刺绣,彩绘,丝巾等等。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在当地都见过许多做得非常精致的手工艺品,价格也很公道。它们既有传统文化的特色,又做得美轮美奂,让人爱不释手。

但这些手工艺品都有个共性问题,就是出了本地就几乎没人知道,更不会有人慕名来买。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做这些手工艺品的人,大多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有的可能世世代代都在研究怎么把一块丝巾做得精致考究,足以媲美国际大牌。但他们并没有去想,这块丝巾是不是可以变成一项产业,成为人尽皆知的产品。

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只做执行的“手艺人”。

而拥有战略层思维的人就不一样。

他们想问题会自然地从全局角度出发,从价值链的上下游开始思考。

当他们看到一块丝巾时,脑海里想的并不是我该如何把丝巾做得更精美,而是我如何去构建一个包含生产、销售、推广的商业系统,让这块丝巾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变成一种消费趋势。

比如这块丝巾的品牌怎么去定位?怎么运用互联网去包装和宣传?如何让人一眼就记住它的特色?如何与当地政府合作去建立生产供应链……

这叫构建生态运转系统,也就是战略层思维。

它和执行层思维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对“价值”两个字的理解。

拿做蛋糕来比喻。

执行层思维的人思考的,是把一块10英寸的蛋糕做到极致美味;而战略层思维的人思考的,是保证口味还不错的情况下,把一块10英寸的蛋糕做到20英寸,30英寸,甚至50英寸。

前者看重的,是提升单一“价值”的含金量,是一块蛋糕的味道;后者看重的,是尽可能用低的成本把“价值”进行规模化复制,是如何把蛋糕越做越大。

这两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但最后能铺开做大的,往往是第二种人。

说白了,这是一种对顶层业务的理解和设计能力。

他们关注的往往不是“创新”,而是“复制”。是我怎么把一个好不容易验证成功的系统模式,套用到别的地方来产生更多的价值,也就是把“蛋糕”做大。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热衷于投资并购,搭建平台,而不是自己闷头单干。

学会把零星碎片化的思维,通过搭配、串联、合并、逐步向体系化发展,构建一套可以复制的“方法论”出来。这是月薪10万的人会去考虑的问题。

比如某种商业模式,某项专利发明,某类爆款套路等等,这才是高价值的东西。

就像大家都觉得小米的手机厉害。但其实小米光卖手机硬件是亏钱的。它真正的现金牛业务是互联网增值服务,是搭载在手机上的各种广告、App、游戏、还有产品生态链。

小米先用价廉物美的手机抢夺市场,然后再在硬件体系上开发更多的软件服务来赚钱。

这是小米的商业模式。

想清楚这些,才有资格去拿高薪。而真正做到这些,薪水对于他们而言,反而并不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最后简单总结一下,月薪1万和月薪10万的人,差的地方有三点:

1. 工作职能的巨大差别;

2. 社会关系的巨大差别;

3. 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

希望能对各位有些许启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FFCuVH7w8-pRMk4txNpAA

我拿3000块工资时,做了一件3万的事…

有个观点,我原本深信不疑:

人的身价存在“价值回归”。就算你此时收入与付出不匹配,但长久来看,大概率会逐渐吻合。

然而,这几年我觉得有些打脸。

有的人实力没问题,但太想将实力兑现成利益,用力过猛,过犹不及,反而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身价拉垮

01

我朋友萧哥是创业公司合伙人,几个月前公司招了一个运营经理。创业公司20来个人,运营经理没多久就打听到运营总监的月薪近3万。

他只有1万多。尽管这薪酬是自己当初面试时提的。

人比人气死人。

本来呢,好好做几个月,再找老板聊加薪的事也没啥问题,而那位运营经理,却用另外一种特殊方式表达不满。

  • 文档要三催四请,他才慢悠悠地发给你;
  • 事情经常做到一半,然后让总监“指导”;
  • 日常数据汇总,总拖到第2天中午才发出来。

老板发觉不对劲后主动找上门沟通。他才吞吞吐吐地说,理想薪酬至少2万/月。

可是,就他那副磨洋工的样子,谁会傻乎乎地同意加钱呢?

老板自然就让他先做一段时间,如果符合要求会考虑的。

第二天,这位大兄弟一声不吭地没来公司。打电话过去,他的答复是:要请两天假

老板气得无语了。

我拿3000块工资时,做了一件3万的事…

萧哥说,之前看他简历和项目背景挺优秀的。那位兄弟待业空窗有阵子了,估计心里没底,就只要求1万多的月薪。

原先他们也觉得给低了,发offer时几个人还商量,等试用期过了就给他提高些薪酬。

没想到,他把好好一副牌给打残了

我在后台不时收到一类消息:

“我拿着5千工资,做着5万的事”、“老板总让我一个人做两个人的活”、“要老板加钱简直和要他老命一样!”

不可否认,有些黑心老板确实恶心,太凶残的周扒皮式老板趁早一拍两散。

但必须说,当你的工资明显低于你的能力时,消极怠工永远是最蠢的方式,没有之一。

因为,这等于用实际行动自降身价。

02

我认识一位读者小吴两年多。

高中没读完就出来打工。刚认识时, 小吴在老家5线小县城某公司做设备修理,负责电脑、打印机、桌椅橱柜等,收入到手就3千出头。

他部门就3个人,一个是老板的小舅子,一个是客户的亲戚,可想而知,几乎所有事情都堆到小吴身上。

但小吴却非常认真。

认真到什么地步呢?

小吴做了表格,记录什么东西最经常坏、什么东西最容易出问题、什么类型一年平均换多少次……加上经常找厂商维修,一来二去和他们也熟起来。

有一次我好奇地问小吴:“公司待遇这么低,事情又都让你干,也没多给钱,你心里不会不平衡吗?”

他说:“工资是低,我也在想办法找机会呀。既然还在这里就应该好好做嘛,要是因为工资低就随便敷衍了事,那不是更跌价么?

我拿3000块工资时,做了一件3万的事…

有一种人不管起点多低,都很难混得差:

肯干+有心。

偏偏小吴就是这种人。

大概过了1年多,他辞职后找了几个朋友,以维修外包的方式接了几家公司的维修业务。

他熟悉各种维修,手里有厂商资源,做事又勤快,虽然过得不算大富大贵,可在小县城至少算衣食无忧。

想起电影《霸王别姬》中有一幕场景:

小豆子去看名角唱戏,满眼仰慕地问师傅:

“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个角儿啊?”

 师傅说:“人啊,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人的一生就是由无数个选择而组成

你选择了混吃等死,日子就过得一地鸡毛;你选择了精益求精,可能就遇到柳暗花明。

最怕你选择亲手砌起一堵高墙,挡住前进的道路,还自暴自弃地作践自己

03

回头看开头的问题:

“我一个人做两个人的活,是不是廉价过头了?”

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时,通常有2种处理方式:

1、偷懒取巧绝不能做超过回报的事,降低付出,好让它“配得上”收入。

2、先把事做好再想办法让收入配得上付出。

我拿3000块工资时,做了一件3万的事…

我知道许多人,包括我也曾有这样的心态,反正给多少钱我就做多少事呗,总不能吃亏对吧?

可后来发现,这么做,只会让自己配不上真正有含金量的那些工作

久而久之,别说优秀,连及格线都够不着。

所以,不妨先把利益后置,把做事前置。把事情做好后再去谈钱

更何况把做事标准拉高一些,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有个小推销员,叫阿基勃特。他无论购物、吃饭、住旅馆甚至写信,只要有签名的机会,他都不忘在名字下方写上:

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

同事们都开玩笑叫他“每桶4美元”。董事长洛克菲勒无意中听说此事,相当赞赏,邀请阿基勃特吃晚饭。

洛克菲勒问,你为啥工作以外还帮公司做宣传啊?

阿基勃特反问道:“为什么不这么做呢?我多写一次不就多一个人知道吗

洛克菲勒对这人相见恨晚,开始有意培养他。5年后,洛克菲勒卸任时没有将董事长职位交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交给了阿基勃特。

我拿3000块工资时,做了一件3万的事…

现实中,我见过许多抱怨工资低的人,他们的工作成果实在乏善可陈,甚至还对不起收入。

这就本末倒置了。

为什么说要先把事情做好?

你得先让自己够价,才有资格议价

04

肯定有人跳出来说,你说得轻巧,“拿多少钱做多少事”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么?凭什么让我做比收入更高的事?

这话听来挺精明对吧?

其实傻得很

你为了“不吃亏”,浪费了让自己变得更值钱的机会,简直是为了一棵树放弃一片森林好么

我不扯什么匠人情怀,就说些实际的吧。

我公众号有时候会接接广告。一般来说,除非是原创软文,广告文案通常由品牌方提供,号主只要复制粘贴,推送下就好。

我呢,虽然是个108线小号主,但人比较轴,如果文案没有达到我的基本要求,宁可自己花半小时、甚至1,2个小时去写开篇和优化文案细节。每次还写引导留言,文末自掏腰包多送礼物多互动等等。

这事吃力不讨好。

我本职挺忙,兼职写公众号的时间极其有限,自己修改文案、重起标题,还折腾一堆事得花费不少精力,而且不会多挣1分钱。

可你们不知道的是:有些广告客户,后来成为我的文案客户

我拿3000块工资时,做了一件3万的事…

品牌方在投放合作中,发现我优化后的文案比他们原先更好,效果也不错,就让我帮忙写商业广告文案。

 

得心应手的事,最好别做太久。

 

除了拉高标准,建议你有机会可多尝试些“分外事”。

我在拿3000块工资时,对部门里一个项目感兴趣,就主动提出愿意无偿兼任产品助理,加班做一些琐碎的活儿。

花了5个月,从复制粘贴数据,做到能独立需求分析,再到帮项目经理写总结性汇报PPT。这段经验,后来成为我转行产品岗位的重要加分项。

说到底,人的能力,都是自己磨炼出来的

你把及格线当做最高追求,那么,及格线以外的广阔世界就与你无缘。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人的能力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要把跨栏的高度设置在比现有能力高两三成的高度。

你会的东西越多,你的机会就越多。

05

我们身边有很多声音,其中不乏一些“聪明人”、“过来人”告诉我们:别相信老板,先把钱给足了我们才干活。

如果你以为,这就是职场的生存之道,并且认定做事高标准的人都是得不偿失的二憨,那我只能说:

除非你想混得和说这些话的人一样,否则几乎不可能有过人之处。

谁不想得到更多回报?谁不想挣钱开挂?

可倘若因为老板工资没给到位,就摆出破罐破摔的架势,是不是更因噎废食了呢?

况且若你有真本事,大可挥一挥衣袖,炒掉老板另寻高处。

任何时候,都请抓住最要紧的那件事。

真正有价值的回报是什么?

大概是:一个人有够分量的身价,以及随时选择更好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