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篇热文,叫《月薪1万和月薪10万的真实差距》。
大意讲月薪1万的人和月薪10万的人,收入相差不止10倍,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滚越大。
该文引用了网上的一则段子:
具体文章我不贴了,得出的结论无非还是心灵鸡汤的老三样:
没钱很焦虑,大佬怎么说,坚持努力啊。
这种文章颇有过去时尚杂志里那种“月薪3000的编辑教你过月薪3万生活”的感觉。稍微了解一点的人,或者已经达到文中作者所说月薪10万的人,都不会这么来讲话。
首先,该文作者有个基本错误,月薪10万并不是说你拿到手就有10万块钱,你还要算扣税。
收入越高你会发现,税这个东西真的很恐怖。
以上海为例,如果你的公司不偷税漏税,社保交金给你交足,那么当你月薪1万的时候,新税法后扣税完差不多是8000多块(如下图):
当你月薪10万的时候,扣完税后的工资可不是简单的乘以10倍得到81350了,而是70350(如下图):
薪资越高,后面扣的税越狠。
那么如果按照税后收入10万来计算,税前应该是多少工资呢?
差不多是155000(如下图):
155000的月薪,如果按照一年12个月的年薪来算,就是186万.
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如果不论股份与分红,单算工资的话,往多了说,这是一家大型公司全国总经理的水平;往少了说,这是跨国公司中国区CEO的水平。
这样的人,和月薪1万的人差别在哪里呢?
首先,是工作职能的巨大差别。
月薪1万的人,不需要对公司的生存负责。但月薪10万的人,必须对此负责。
税后月薪能拿到10万的人,担负的更多是无形的责任和精神压力。比如销售指标有没有达成,客户回款及不及时,员工管理到不到位,新业务线发展得好不好。每一项拿出来,都能写成厚厚的一本书。
从这个角度来看,普通员工的世界其实更简单更单纯。最起码,只用管好自己手头的工作,不用去担心几十号几百号人吃不吃得上饭的问题。
经济形势不好,几千万的客户说掉就掉,对月薪1万的人有什么影响吗?
基本没有。
大不了换一家公司跳槽,继续干月薪1万的活儿。
但对总经理级别的人会有什么影响呢?
如果年底这个窟窿还不补上,他大概率会被调走或者辞退,然后在接下来几个月甚至半年里都找不到工作。
这种辞退真的是雷厉风行,不留一点情面。
我知道一个国际广告集团的中国区CEO,因为业绩不好是怎么被开除的呢?
早上到办公室打开邮箱,一封来自国外总部的辞退信就赫然摆在邮件列表里。中午收拾东西,下午就直接走人。据说后来他一年时间都赋闲在家,找不到新工作。
而即使想办法去补业绩的窟窿,也会经历焦虑,迷茫甚至抑郁。因为他不仅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要对下面的员工负责。这时的压力就会以几十几百的倍数暴增。
当工作占据了他们绝大多数时间,家庭势必就会失衡。
什么几个月不见自己的孩子,在飞机上呆的时间比回家都多,这都是家常便饭。最后再和身体健康问题交织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形定时炸弹。
社会新闻里那些跳楼的CEO,自杀的总经理,就是这种焦虑积累到顶端的爆发。
所以这些人每天思考的,不是鸡汤大号们说的,“思维如何提升”,“眼界如何开拓”,“拒绝短期快乐”。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一看就是没干过的人说出来的话。
同样也不是网上抄来那些成功大佬的金句名言,那都是经过小编美化包装过的说辞,给大佬立人设用的,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月薪10万的人,思考的都是很实际的、能对公司现在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东西,比如:
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有什么问题,人员架构是否合理?
竞争对手有什么新动作,对我们构成威胁了吗?
怎么看待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哪里?
公司长期的财务计划是什么,资源投入的短期目标又是什么?
公司未来的风险在哪里?如果长期亏损,应该如何止损?
你只有亲自运营过一个组织,亲自核算过ROI,亲自开除过员工,亲自开拓过客户,才会知道这些问题都不是看几篇文章,听几次讲座,上几次课就能弄明白的。
这都是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加上自我总结,持续改进,然后变成你思维上的提升,开始指引接下来新的行动,最后反映为你职位和回报上的增长。
其次,是社会关系的巨大差别。
月薪1万的人,只用在职场社交上处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和部门同事搞好关系,听从老板的指示即可。只要你懂基本的做人道理,过得舒服一点问题没有。
可月薪10万的人不一样,他们每天面对的是360度刀山火海。
下属,同事,老板,同行,客户,供应商,行业协会,政府机构,还有媒体……每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处理好这些关系那都是在刀尖上行走,一个不留神就有可能让你和公司满盘皆输。
客户不给你结款,供应商撂挑子说不干,同行挖你的核心员工,政府一纸公文叫你关门,Global 总部发邮件要你开人,媒体曝光你公司的黑料……
每一件都是伤筋动骨的大事情。
处理好它们需要思考谋略,调动资源,平衡利益,制定计划…… 这过程可比写代码做PPT什么的难多了。你得考虑全面,小心计算,不断做情景推演,不断寻找收益最高、风险最低的方案。
而且你时不时还得赔上自己的脸面、依赖自己的情商,必要时还得做一堆表面功夫,说一堆违心的话。
你看,我光写出来这些都觉得好烦好复杂。真正做起来,没个十几二十年的功力,这种事能处理地好吗?
不信你看看现在的OFO,年轻的戴威焦头烂额吧。
在我还是职场菜鸟的时候,曾参与处理过一家知名品牌的危机公关事件。当时“315晚会”曝光了产品的故障问题,险些酿成大祸。
这事情那时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根据事后媒体的报道,当年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差不多会造成4亿欧元的损失。
新闻曝光一出,瞬间我们的工作群就炸开了锅。随后,客户中国区的大老板,各大区的销售总监,市场和公关部的老大,还有我的老板们,深夜从城市的各个角落驱车赶到公司,2小时后所有人齐刷刷坐在了会议室里。
我听着大佬们各种唇枪舌剑,一下子列举出七八个危机公关的方案,随后马上又毙掉了一堆,我记录的速度还比不上他们思考的速度。
在最终确定了一个万无一失的方案后,老板们迅速安排任务。负责公关的同事开始草拟声明,联系媒体;负责渠道的同事开始联系各区经销商,搜集问题产品信息;负责售后的同事开始制定产品召回计划,计算召回成本…… 最后所有人一直弄到凌晨4点多。
5个小时之后,第二天早上9点一则官方声明正式公布,随后详细的顾客补偿计划陆续放出,媒体报道也迅速跟进,有条不紊地将这次重大危机化险为夷。
这次事件除了让我学到许多,最深的感受就是人家老板坐这个位置拿这么多钱是有道理的啊!
最后,是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
月薪1万的人考虑的问题都是“执行层”,月薪10万的人考虑的问题都是“战略层”。
执行层的思维有什么特点呢?
零星碎片化,不成体系。但能专注在一件小事上,把它做到极致。
举个例子。
不知道大家旅游的时候,有没有关注过旅游景点卖的一些手工艺品,比如陶瓷,刺绣,彩绘,丝巾等等。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在当地都见过许多做得非常精致的手工艺品,价格也很公道。它们既有传统文化的特色,又做得美轮美奂,让人爱不释手。
但这些手工艺品都有个共性问题,就是出了本地就几乎没人知道,更不会有人慕名来买。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做这些手工艺品的人,大多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有的可能世世代代都在研究怎么把一块丝巾做得精致考究,足以媲美国际大牌。但他们并没有去想,这块丝巾是不是可以变成一项产业,成为人尽皆知的产品。
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只做执行的“手艺人”。
而拥有战略层思维的人就不一样。
他们想问题会自然地从全局角度出发,从价值链的上下游开始思考。
当他们看到一块丝巾时,脑海里想的并不是我该如何把丝巾做得更精美,而是我如何去构建一个包含生产、销售、推广的商业系统,让这块丝巾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变成一种消费趋势。
比如这块丝巾的品牌怎么去定位?怎么运用互联网去包装和宣传?如何让人一眼就记住它的特色?如何与当地政府合作去建立生产供应链……
这叫构建生态运转系统,也就是战略层思维。
它和执行层思维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对“价值”两个字的理解。
拿做蛋糕来比喻。
执行层思维的人思考的,是把一块10英寸的蛋糕做到极致美味;而战略层思维的人思考的,是保证口味还不错的情况下,把一块10英寸的蛋糕做到20英寸,30英寸,甚至50英寸。
前者看重的,是提升单一“价值”的含金量,是一块蛋糕的味道;后者看重的,是尽可能用低的成本把“价值”进行规模化复制,是如何把蛋糕越做越大。
这两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但最后能铺开做大的,往往是第二种人。
说白了,这是一种对顶层业务的理解和设计能力。
他们关注的往往不是“创新”,而是“复制”。是我怎么把一个好不容易验证成功的系统模式,套用到别的地方来产生更多的价值,也就是把“蛋糕”做大。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热衷于投资并购,搭建平台,而不是自己闷头单干。
学会把零星碎片化的思维,通过搭配、串联、合并、逐步向体系化发展,构建一套可以复制的“方法论”出来。这是月薪10万的人会去考虑的问题。
比如某种商业模式,某项专利发明,某类爆款套路等等,这才是高价值的东西。
就像大家都觉得小米的手机厉害。但其实小米光卖手机硬件是亏钱的。它真正的现金牛业务是互联网增值服务,是搭载在手机上的各种广告、App、游戏、还有产品生态链。
小米先用价廉物美的手机抢夺市场,然后再在硬件体系上开发更多的软件服务来赚钱。
这是小米的商业模式。
想清楚这些,才有资格去拿高薪。而真正做到这些,薪水对于他们而言,反而并不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最后简单总结一下,月薪1万和月薪10万的人,差的地方有三点:
1. 工作职能的巨大差别;
2. 社会关系的巨大差别;
3. 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
希望能对各位有些许启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FFCuVH7w8-pRMk4txNp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