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激增437.8%:中国不计成本购粮,未来会有大动作?

中国正在国际市场狂买粮食。

者:金石道人
来源:经济学博士(ID:baobaomengtu)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是执政者念兹在兹的头等大事。


去年在疫情最严重的2、3月份,开始有的地方抢购大米。很快官方便开始回应,重申了目前国家粮食充足的现状: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大丰收,年产粮食6.5亿吨以上,主粮供给率超过98%;——我国进口大米、小麦在粮食总供给中占比低于2%,主要是改善型消费;——我国目前拥有粮食储备非常充足,水稻储存有1.2亿吨,小麦储存有1.4亿吨,光是储存粮食就足够全国人民吃一年。


可以说,我国的粮食基本可以达到自给自足。


但即便在这个背景下,海关统计数据在线查询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的粮食进口达到近些年来最高峰,光是玉米的进口就增长了437.8%。


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大肆购粮,背后原因必不简单。

 

01
玉米等粮食进口激增


海关总署4月13日公布了2021年一季度我国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其中一季度粮食进口总量3760.6万吨,同比增加62.3%!


进口激增437.8%:中国不计成本购粮,未来会有大动作?

要知道,去年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我国的粮食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


粮食是属于刚需,是生活必需品,需求量一般趋于稳定,有多少人就吃多少饭。哪怕有那么一帮人,今年胃口好,疯狂吃饭,也不会造成一个年度内粮食需求暴涨。


而具体细分来看,粮食进口需求最大的是玉米,中国第一季度玉米进口量为672.7万吨,进口激增437.8%!较上年同期飙升逾五倍!


进口激增437.8%:中国不计成本购粮,未来会有大动作?

而季度小麦进口量较上年同期增长逾一倍,增加131.2% !至292.5万吨。

进口激增437.8%:中国不计成本购粮,未来会有大动作?

哪怕是进口增幅较少的大豆,在第一季度,大豆进口2117.8万吨,增加19%左右。


主要的粮食进口都在激增,这个现象表明中国正在国际市场狂买粮食。

 

02
“不计成本”购入粮食


粮食进口如此大幅度增长,很多人会觉得没什么,也许是粮食价格下降了,我们提前买点储备起来。


其实不然,中国这次的买粮,称得上是不计成本。


从国际粮价来看,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食品价格已经连续9个月上涨,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升26.5%。


进口激增437.8%:中国不计成本购粮,未来会有大动作?

这里的粮食主要包括谷物、植物油、乳制品、糖肉等。从衡量粮食价格的相关指数来看,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粮价一直处于上涨阶段,创下了近年来的最高值。


玉米价格自2020年11月黑龙江玉米进入收购季以来,从初期的潮粮每公斤1.88元左右的价格一路飙升至潮粮每公斤2.6元,上涨约29%。国际玉米价格一月份环比上涨了11.2%,如果是同比2020年一月则大涨了42.3%。


进口激增437.8%:中国不计成本购粮,未来会有大动作?


小麦的国际行情也是处在七年高位,同比去年一月份是上涨54%。一年内就涨了50%以上。


并且,从4月份开始,国际粮价继续上扬,玉米、大豆、小麦突破了8年来新高,其中玉米涨幅最猛,涨幅达到了38.6%,小麦反弹至14%,大豆则是涨了17%。


目前国际玉米已涨至673.25美元/蒲式耳,已连续涨了5周。


进口激增437.8%:中国不计成本购粮,未来会有大动作?

 

第一季度,全球粮价创下历史阶段新高,购粮成本大幅度上涨,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粮食进口成倍增长,如此不计成本的购入粮食,不可谓不反常。


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说是不是国内部分粮食播种面积变小,迫使进口增加?


其实不然,拿一季度进口增幅达4倍以上的玉米来说。


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2019年玉米播种面积为4496.8万公顷。


2015-2019年期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2019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4496.8万公顷,同比增长1.8%。


进口激增437.8%:中国不计成本购粮,未来会有大动作?

2020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也基本稳定,播种面积约为4500万公顷。并且我国的玉米消费总体来说,也没有巨幅波动,总体也很稳定。


进口激增437.8%:中国不计成本购粮,未来会有大动作?

同时,产粮大省——黑龙江,2020年便根据市场供需研判,黑龙江很早即释放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信号,明确了“2020年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基本保持稳定,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适当提高”的总体原则,引导农民及早确定种植意向。


进口激增437.8%:中国不计成本购粮,未来会有大动作?

农情调度情况显示,该省2020年粮食作物面积较上年继续扩大,并呈现水稻稳、玉米和小麦增的趋势。


进口激增437.8%:中国不计成本购粮,未来会有大动作?

从预期来看,粮食供应稳中有升,为什么还要不计成本买粮?

 

03
为未来风险做准备!


中国如此大规模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粮食,是绝对有深刻考虑的。


粮食是人类社会最关键的资源之一,机器没得能源,最多也就停转,人要是没了饭吃,那就等死。


粮食的背后是社会的稳定,粮食的安全关乎生存。


根据联合国的报告显示,在疫情影响下,全球将会新增1.3亿名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6.9亿人将处于挨饿状态,25个国家将面临严重饥饿风险。


进口激增437.8%:中国不计成本购粮,未来会有大动作?

几个主要粮食出口国为了自保,纷纷出台了限制甚至是禁止粮食出口政策。越南率先宣布停止大米出口;稻米出口国印度也因为疫情大爆发而陷入停滞,小麦出口国俄罗斯也限制了出售。


就连美国这样的地表农业最强国也受到了不小冲击。最新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大约有34%的家庭已经处于“粮食不安全”的状态。


粮食危机近在眼前!


进口激增437.8%:中国不计成本购粮,未来会有大动作?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面临这次50年一遇的粮食危机必然得未雨绸缪。


但这些都不是关键因素。


看到中国现在如此大规模,且不考虑代价的购买粮食这种战略物资,就是在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做准备。现在,中国的安全环境及国际局势正在急速发生变化。


而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到两点:

 

1.全面加强练兵备战

2.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需细说各位也能猜到其中的意思了吧。不管会不会爆发,做点准备总是没错,动作如此明显且频繁,证明气氛是越来越紧张,未来也许真没想的那么美好。从粮食这点来看,上面是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但不管如何,毫无疑问的是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被我们这代人赶上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d7VrGWgnOQQ0yteacm-qA

​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吗?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长

几乎一夜之间,“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成为了社会焦点。这令还存有饥饿记忆的一代人立即紧张起来。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856亿斤,比2019年增加24.2亿斤。然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官方发布消息,截至今年8月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万吨,同比减少938.3万吨,减少比例超过20%。今年粮食稳定增产,国家储备粮收购为何又大幅度减少?

不久前,联合国机构发布《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有近6.9亿人挨饿,比2018年增加了1000万人,5年内增加了近6000万人。到2020年底,约有8300万至1.32亿人因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而挨饿。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忧心忡忡:“我们的食品系统正在失灵!”全球真的面临粮食危机吗?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经济全球化、中美硬脱钩、农业技术与中国粮食安全的关系。

本文逻辑:

一、中国如何养活十四亿人?

二、真正的粮食危机是什么?

三、逆全球化是否诱发危机?

(正文约7500字,阅读时间约30分钟,感谢分享

 

 

01

中国如何养活十四亿人?

 

中国会出现粮食危机吗?

目前,中文网络上最有力的稳定言论是中国粮仓殷实:201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大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国内自给率均在98%以上。

今年受疫情和洪水冲击,中国夏粮产量依然达到2856亿斤,增产24.2亿斤,相较去年同比增长0.9%,创历史新高。

不过,这是从静态角度看问题,没能给出趋势性的判断:未来几年是否发生粮食危机?

从中国粮食增产动态过程——中国如何养活14亿人,我们或许更能够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一问题。

公开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整体呈上升态势:

1978年粮食总产量为3.04万吨,到1990年达4.46万吨,增长率高达46.7%。这一时期的粮食增产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二是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如农业、化肥、农耕机械等。

进入90年代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但到1996年突破5万吨时,中国粮食产能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瓶颈。之后几年粮食总产量持续下跌,2000年减产10%,2003年跌至4.3万吨,低于1990年的水平。

​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吗?

图:1978年-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来源:国家统计局

所幸的是,2003年后粮食持续稳定增产,2007年重回5万吨,2013年突破6万吨,2019年达到6.63万吨,再创新高。这一轮粮食的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化下的粮食结构优化。

关键事件是中国在2001年底加入WTO。入世谈判非常艰难,其中农业是极其敏感的议题。当时,国内有人反对说,如果让美国农产品进入中国控制了国人的口粮,中国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但是,中国高层渴望达成农业方面的协议。

1999年4月朱镕基总理访美。朱镕基希望这次访美能够达成入世协议,但是当时美国的政治气氛不太友好。

据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回忆,朱镕基到白宫对克林顿总统讲:我们这次能不能签,取决于美方的政治判断,无非是三种可能,一个是不签;第二是如果政治气氛合适的话,就决定签;第三是如果不签的话,双方能不能先签署在农业问题上已经达成的那些部分的协议。

为什么当时朱镕基急于达成农业方面的协议?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高层希望入世来缓解粮食压力和粮食安全。当时中国高层的考虑是基于迫切的现实:九十年代中国粮食产量基本满足需求,但处于偏紧状态。从1996年开始到入世之前,中国粮食总产量却持续下滑,人口增长率还在1.04%。如此,十多亿人吃饭的压力巨大。所以,中国希望通过国际市场来优化粮食结构和提高粮食产量,通过进口廉价粮食来养活更多人口。

具体是怎么做到的?

入世后,尤其是2006年开始,中国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主粮的播种面积增幅较大。

2008年之前,小麦种植面积低于2400万公顷。2008年全球粮食涨价,中国加大了小麦的播种。从2009年开始,小麦播种面积均超过2400万公顷。稻谷和玉米的播种面积也是从2008开始增加,稻谷到2011年稳定在3000万公顷以上,玉米到2012年稳定在3500万公顷。

随着播种面积的增加,小麦、稻谷和玉米的年产量也水涨船高,从而推动中国粮食稳定增产。

另一方面,中国减少了大豆、粗粮、糖料及棉花的种植面积或比例,将更多的土地腾出来种植小麦、稻谷和玉米。

​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吗?

图:2006年-2016年中国粮食作物及三大主粮的播种面积,来源:大国粮商

2001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948万公顷,到2012年播种面积下降到了717万公顷。同时,年产量也从2001年的1540万吨下降到2012年的1300万吨。其中,2006年中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种植面积同比减少了25%,2007年又比2006年减少了12%。

另一个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刚超过1000万吨,到2017年这以数据达到9556万吨,增加了9.5倍。其中,2006年,中国大豆净进口2800万吨,约是当年国内产量的1.8倍。

这种全球化的粮食结构优化完全符合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中国种植大豆、大米、玉米、小麦的成本都高于美国,但是大豆最甚。因此,中国向美国进口大豆,国内多种植三大主粮(还有主粮安全考量)。

以当前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价格为例。按1:6.93的汇率折算,美国大豆价格约2855元(人民币)/吨,中国大豆的期货价格约3300元/吨,每吨差价达445元。在2008年之前,这一差价更大。

同时,美国小麦期货价格为1282元/吨,中国小麦期货价格约2500元/吨,每吨差价高达1218元;美国期货玉米的价格为921万/吨,中国玉米期货价格超过2200元/吨,每吨差价高达1279元。

可以看出,中美之间小麦、玉米的差价要大于大豆。这说明,通过十多年的采购,中美之间的大豆价差有所平抑。

大豆是饲料的主要原材料。美国廉价的大豆是其肉类价格低廉的重要原因。美国生猪批发价每千克在8元(人民币)左右,中国首非洲猪瘟冲击,生猪批发价格每千克涨到30多元。如今国内的饲料原料不少来自美国的大豆。如果不是廉价大豆,中国肉类价格还会更高。

​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吗?

图:2019年中国主要粮食供需状况(单位:百万吨),来源:苏宁金融研究院

所以,入世以来,中国利用了国际市场资源,有选择地调整了粮食结构,减少了大豆、粗粮等种植,采用进口替代的方式弥补,同时扩大了三大主粮的种植面积,从而形成了今天中国粮食的基本盘。

如上图,大豆、玉米、小麦是中国三大主粮,自给率超过98%。玉米和粗粮的年需求规模在2亿吨以上,大米和小麦在1亿吨级别。大豆需求量不小,在一亿吨级别,占全球大豆消费需求的30%。但产量很低,只有1528万吨,而且库存不足,年进口量达到9410万吨,进口依赖度接近90%。【2】

这是中国养活14亿人口的基本盘。这基本盘表面上是粮食高自给率的结果,但其实是建立在全球化粮食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的(如今全球各国皆如此,以下分析)。反过来说,如果逆全球化持续,中美硬脱钩,中国的粮食基本盘或生变。

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短期隐患。

 

 

02

真正的粮食危机是什么?

 

入世后,中国利用全球化资源优化了国内粮食结构,提高了粮食产量。这里的全球化资源包括商品资源,还包括关键的农业技术资源。

种子技术革命,是现代农业增产的根本动力之一。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种子出口国和技术强国

,美国孟山都、杜邦和先正达三巨头控制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种子销售。

中国是全球种子进口大国。种子进口国高度集中在美国、荷兰和日本三个国家,其中对美国的进口依赖度是最高的。

2000年开始中国种子进口总额持续增加,从7740.87万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30122.98万亿美元。中国种子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逆差态势。其中,2006年种子进口总额达到了32837.51万美元,逆差额达到最大的2.33万亿美元。

在全球前十名国家种子进口贸易总额中,中国在2000-2010年间的进口占比遥遥领先。其中,2002年、2003年进口占比超过90%,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均超过80%。

比如,美国黄沙大豆是1990审定的高产品种,在美国亩产高达千斤以上。次年,引入中国,亩产也接近千斤。不过,中国的种植成本比美国高不少。这是为什么?

除了种子外,农业机械、农药化肥及现代化大农场管理也是现代农业革命的关键。

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农场开始大规模引入联合收割机,粮食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美国约翰·迪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商。它与凯斯纽荷兰、爱科集团和日本的久保田占据了世界农业机械市场的半壁江山。最近20年,中国尤其是大面积普及农业机械。近些年,岭南丘陵一带都引入了小型联合收割机。

化肥中的氮,原本是二战中炸药的主要成分。战后,原本军用的氮和硝酸盐生产工艺民用化,农业化肥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六十年代后,矮秆杂交种子研发成功,使作物在吸收化肥后不会倒伏,化肥在美国农场大规模使用。美国科赫肥料和CF肥料是世界级肥料制造商。最近几十年,中国粮食增产得益于化肥技术的进步,但存在过度用肥的问题。

再看农药。以草甘膦为例,草甘膦又称除草剂,可以快速高效地控制杂草,大大节省了人力。美国孟山都开发了抗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和棉花。在这类转基因品种上使用除草剂,效率高且不伤害作物。目前,这三大作物分别占据了美国栽培面积的90%、67%和67%。美国孟山都、杜邦和先正达还是农药生产巨头占据了全球一半的农药销售。

从经济学的角度,耕地的肥力会呈现递减规律,从而导致粮食产出持续递减。这是当年马尔萨斯做出悲观判断(马尔萨斯陷阱)的主要依据。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推动边际递减曲线右移,才能避免粮食产出持续递减。这就是现代农业技术解决粮食危机的经济学解释。

但是,另一个角度反映,中国农业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我这里引用彭博社专题文章《耕耘世界—中国在全球布局以防粮食危机》中的数据【3】:

化肥使用量:中国每公顷农田的化肥施用量接近600千克,远超世界平均线,是美国、印度、巴西、法国的两到三倍。另外一个数据显示,中国农药施用量也是欧美国家的一到六倍。

​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吗?

图:中国、美国、法国等国化肥施用量,来源:彭博社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户均耕地面积小,规模经济不足;二是国产化肥、农药技术偏低。

这说明中国农耕还处于粗放状态,技术含量、经济效率和规模经济偏低。浙江大学谷保静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文章通过量化统计显示,户均耕地面积每增加1%,每公顷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分别下降0.3%和0.5%。【4】

​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吗?

图:中国(红)、日本(灰)、巴西(绿)、印度(黄)、欧盟(橙)、美国(浅蓝)、世界平均(深蓝)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自1960 年来的变化曲线

为什么中国的农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

主要原因有三:

一、农业技术水平上游的育种、化工、高端制造缺乏竞争性。

中国90%的农作物品种是由500多家科研院所完成的。据统计,目前全国市场上有1万多个合法品种,其中有种植面积的仅有3000多个,占30%左右;有70%左右的品种种植面积很少,甚至没有种植面积。【5】另外,农业、化肥的上游原料及技术主要在中石化、中石油手上。

二、粮食下游收购市场缺乏竞争性,粮价偏低抑制了积极性。

三、农产品及技术进口受限制,降低了国内市场的竞争性。

中国加入WTO时只保留了八种商品的进口国营权,其中包括粮食、棉花、植物油、食糖、化肥五类。

四、农村集体土地缺乏流动性,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抑制了经济效率、农业机械及农业技术进步。

彭博社专题文章显示,中国93%的农场占地面积小于2公顷,美国89.3%大于5公顷。澳大利亚每个农民耕作面积为156公顷,美国为73公顷,法国为25公顷,中国只有0.5公顷。【3】

中国“碎片化”经营的原因是,在现有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下,土地很难流转。很多农民既在城镇打工,又兼顾种植少量的地。在种情况下,施肥用药偏于粗放,大型农耕机械无法派上用场。

农业技术和土地制度抑制了农业经济效率,导致农民流失,土地荒芜,村庄荒凉。

浙大谷保静团队调研全国范围内逾2万农户发现,在“打工”与“种地”之间,存在一种预期收入的竞争关系。研究量化分析认为,18亩是一个临界点。耕作面积超过18亩后,农民才觉得专心农业劳动比进城打工更为赚钱【4】。但是,中国的户均面积远低于这个规模。

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人口转向工业,农村人口转向城市,是大势所趋。比如,1900年,41%美国人是农场工人,现在只有不到1%美国人在农场工作;1940年,美国有700万人在农场,但现在只有2万。

这里需要区分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上,农业是天然的“计划经济”,受限于气候、土壤及季节周期。农业的土地、农民无法在全球化市场中流转,也影响了农业效率。工业多数不受此气候和季节周期限制,资本和高级人才可跨国流通,工业效率较高。农民倾向于从农业流转到经济效率更高的工业领域赚取更多收入。

如果经济资源是自由流动的,工业的经济效率对农业和服务业产生溢出效应。大量农民在工厂中赚取更多的收入,然后购买更多的粮食、食品,从而带动农业增收。于是,一些农业技术工人、资本也会进入农业,提升育种技术,扩大种植规模,使用农业机械。如此,农业的效率限制逐步会被农业技术进步解放。

​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吗?

图:各国农场规模、耕地面积、劳动生产力及城市化,来源:谷保静团队【4】

最后,农业与工业之间形成一种竞争动态平衡。正如今天的美国,84%农产品由大型家庭农场提供,大型农场带动了农耕机械工业发展。美国农业飞行员一年的收入不低于商飞飞行员。

但是,如果主观因素,如市场壁垒、土地制度、粮食收购等,抑制了农业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那么农民、人才、资金、土地则长期从农业流向工业领域。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长远隐忧。

 

 

03

逆全球化是否诱发危机?

 

结合以上短期隐患和长期隐患,我们可以看出,粮食安全并不能简单地看自给率。

通常,粮食危机出现之前有些预兆:

一、突发世界性灾难,如大规模虫害、大型自然灾害及世界性金融危机。

2020年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称,2019年遭受严重粮食不安全的原因来自3个方面:冲突、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有10个国家出现了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这10个国家人口合计占全球粮食危机总人口的66%,即8800万人。

如今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短期内未必会造成世界性粮食危机,但会让原本存在粮食安全及饮食健康的贫困地区雪上加霜。报告指出,截止到2019年底,全球有1.35亿人口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其中7500万儿童发育不良,1700万儿童消瘦。受到新型疫情大流行和蝗灾的影响,预估2020年底,这一数据将会增加一倍,超过2.5亿人。

二、粮食进口大国开始屯粮,同时通过补贴等方式加大本土粮食耕种面积,政策上应对可能爆发的粮食危机。

三、粮食出口大国开始限制或停止出口。

四、舆论上出现粮食危机与粮食保障两种独立言论,后者以安抚社会情绪,防止民众抢粮、屯粮。

我认为,最需要提防的反而不是第一个预兆,而是第二三四个预兆。为什么?

真正引发粮食危机的并非供应不足,而是人为造成的粮食供应受阻。根据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数据,2019年全球谷物供给量26.19亿吨,超过全球谷物26亿吨的需求量,2015年以来,谷物产量持续超过需求量。【2】

从全球范围来看,粮食作物供大于求。当前,全球累计库存谷物8.17亿吨,创千禧年来的新高在全球完全无产量的情况下,全球各类的粮食储备仍能满足5、6个月的需求。

但是,当前粮食安全的真正威胁是逆全球化及全球供应系统受阻。

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指出,在许多饥荒的实例中,食物的供应能力实际上并未显著减少。导致大规模饥荒的原因是社会和经济因素,如工资降低、失业、食物价格昂贵、食物分配系统崩溃等,这些因素造成了社会中某些群体的人们陷于饥饿。

这位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的经济学家,在九岁时亲身经历了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这次饥荒造成了三百万人死亡,是近代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饥荒灾难。经他后来研究,如此巨大的人口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饥荒发生时,粮食供应是足够的,但不论市场路径、政府路径都未能将食物送到灾民之手。

森大部分时间投身到拯救饥荒与贫困的工作之中,他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事实是显著的:在骇人听闻的世界饥荒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独立、民主而又保障新闻自由的国家发生过真正的饥荒。无论在哪里,我们都找不到这一规律的例外。”

不过,这句话如今需要放在逆全球化大背景下考虑。新冠疫情和中美硬脱钩可能加剧粮食资源的全球化供应及配置。

首先,各主要国家粮食的自给均依赖于全球化市场。

虽然全球各国粮食的平均自给率超过八成,但这是全球化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

根据苏宁金融研究院的研究数据【2】:

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和欧美是全球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其中,美国是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出口总量超过1亿吨,约占全球总出口量的四分之一,品种以大豆和玉米为主。中国是第一大粮食进口国,进口品种以大豆为主,进口量占全球大豆总产量的27.5%。

俄罗斯出口小麦和混合麦为主,总量为3185吨。美洲和欧洲以出口小麦为主,合计占全球比重的90%左右。亚洲和非洲是小麦的重要进口地区,其中亚洲占比超过40%,非洲占比超过20%。亚洲人习惯使用大米,生产了全球80%的大米,同时出口大米数量占全球化比重也接近80%。

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全球玉米产区,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的70%以上。亚洲是全球玉米的主要进口区,亚洲进口量占全球市场的40%以上。

所以,当今世界各国较高的粮食自给率,是建立在全球化粮食分配的基础上的。中国大量进口美国的廉价大豆,腾出更多空地种植小麦和稻谷。日韩大量进口欧洲、美洲的小麦和玉米,更多的资源生产稻谷和发展高科技农业。

一旦逆全球化,全球粮食资源配置受到限制,那么全球各国粮食的平均自给率将会下降,部分国家可能面临粮食危机。

目前,已经有部分国家开始阻止、中断粮食全球化供应。新冠疫情期间,越南禁止了大米出口。塞维尔亚停止了葵花籽油和其它农业物资出口。哈萨克斯坦禁止小麦、胡萝卜、糖和土豆等农产品出口。埃及在今年3月28日开始停止了三个月的豆类产品出口。

全球第二大粮食出口国俄罗斯在今年4月份宣布停止向除了欧盟以外的国家出口小麦、大麦、玉米、混合麦等各种谷物。这是俄罗斯近10年来的首次实施谷物禁运。实际上自今年4月以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原11个独联体国家,陆续暂停了对中国的大豆出口。

所以,作为全球第一大粮食出口国,美国是否实施出口限制,对全球粮食安全起决定性影响。通常,美国不会采取极端手段。但是,如果中美矛盾升级,不排除粮食禁运或主动减少进口的可能性。

目前,全球四大粮商中,邦吉、嘉吉和阿奇尔丹尼斯米得兰都是美国公司。他们与法国的路易达孚控制了全球80%的粮食交易量,掌握了定价权和全球粮食供应链。

如果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口粮食,或者国际粮商行使价格控制权,亦或是中国减少采购美国粮食,如之前对美国猪肉实施进口限制,那么,对中国粮食市场造成第一波冲击的是肉类价格上涨。因为中国粮食进口主要是大豆,年进口量超过8800万吨,占国内大豆需求总量的84%,占全国粮食进口总额的73%,而进口大豆是家畜饲料的主要原料。

第二波冲击才是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虽然这三大主粮的自给率高,但一旦大豆进口出问题,容易对主粮自给率造成冲击。如果大豆进口终止,中国需要腾出用地种植更多大大豆,否则大豆及大规模的豆制品价格将快速上涨。由于中国大豆产出率很低,要满足超过1亿吨的年需求量,将消耗大量的耕地。如此,小麦、玉米、大米的种植面积将减少,进而冲击主粮供应。

所以,大豆进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有人觉得,大豆不是主粮,对中国整体粮食格局构不成威胁。但其实,大豆的年需求量与小麦是一个级别的,比大米少一些,占大米、玉米、小麦、大豆、粗粮总需求量的11%。

值得注意的是,粮食供应具有很大的乘数效应。大豆单品进口额大幅减少,在豆制品和肉类市场的反应会放大,进而扩大了主粮及整体物价水平上。这主要是由市场预期造成的。粮食安全问题极其容易引发经济风险,物价腾贵,通货膨胀。

原农村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曾表示,粮食安全包括数量安全与结构安全。中国粮食进口超过10%将对全球市场构成巨大冲击,主粮进口1%作为调剂可以,5%对世界的影响就会很大。

比如,今年夏粮虽然增产,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收购小麦却大幅减少。主要原因是农户及粮商预期粮价上涨而“惜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为避免粮价波动而减少收购。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月底前后各主产区小麦价格在每斤1.12至1.22元左右,较去年同期每斤高0.02元左右;早籼稻价格为每斤1.12至1.4元左右,较去年同期每斤高出0.04元左右。

最后回到农业技术上。全球化粮食供应根本上是由技术支持的,如果逆全球化和中美冲突加剧,农业技术输出受阻,种子进口困难,全球粮食减产将立竿见影。大多数人并不愿意看到中美走到这一步。所谓有备无患,粮食安全人命关天。所谓开源节流,开源以技术为本,节流以严控“喝茅台”为先。

参考文献:

【1】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译林出版社;

【2】疫情会引爆全球粮食危机吗,陆胜斌、顾慧君,苏宁金融研究院;

【3】耕耘世界—中国在全球布局以防粮食危机,彭博社;

【4】Policy distortions, farm size, and the overuse of agricultural chemicals in China,Baojing Gu,PNAS;

【5】中国农作物商业化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杨晓东等,农学学报。

(注:感谢苏宁金融研究院、彭博社、谷保静团队等的研究数据及成果)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9sHgydG2wuvllmO8LNkp9w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最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出门买菜,菜价比以前贵了;上馆子,菜的价钱上涨,分量也变少了。
其实这不是老板太抠门,他们也要养家糊口,主要原因是粮食、食品真的开始暴涨了!
在美国大开印钞机的动作下,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危机或许即将出现。并且在疫情的催化下,在粮食供应链持续受阻的情况下,这一危机首先将在全球粮食价格上集中爆发。
01
粮价到底涨成什么样了?
彭博社3月1日报道称,截至到2021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创下6年以来的新高!涨幅接近三分之一。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全球食品价格已经连续9个月上涨,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升26.5%。
我国粮食的整体市场都迎来了涨价,其中大豆报价从年初的1.6-1.7元每斤涨至如今的2.7-2.8元/斤,玉米价格从0.9元/斤涨至1.5元/斤,稻谷价格平均涨幅为10%以上,小麦价格上涨了5%。
粮食主要包括谷物、植物油、乳制品、糖肉等。从衡量粮食价格的相关指数来看,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粮价一直处于上涨阶段,创下了近年来的最高值。
越南大米价格更高,目前报价已涨到了515美元/吨,而泰国大米价格更贵,目前一吨卖出了564美元,
玉米价格自2020年11月黑龙江玉米进入收购季以来,从初期的潮粮每公斤1.88元左右的价格一路飙升至潮粮每公斤2.6元,上涨约29%。国际玉米价格一月份环比上涨了11.2%,如果是同比2020年一月则大涨了42.3%。同时,玉米库存也是降到了八年来最低。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大豆也是主要粮食之一,其同比涨幅超过50%,价格已经涨到了七年以来的最高值。大豆的期货主力合约,3月4号达到了历史最高6316元每吨,豆油的现货价格突破10000元。众所周知,大豆是非常重要的原料性粮食养殖业、榨油业、食品加工业的一个基础产品,如此大幅度的上涨,势必产生连环作用,造成食用油、猪肉价格上升。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小麦的国际行情呢也是处在七年高位,同比去年一月份是上涨54%。一年内就涨了50%以上,这是什么概念?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指出了一月份全球肉类的价格连续第四个月攀升。
全球粮食、食品价格的涨势可以说是超过了通胀和收入增加的速度,赚钱的速度已经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02
粮价为什么涨得这么凶?
事出反常必有妖,粮价在短时间内上涨如此之快,必然有深层次原因。
第一个原因当然就是通胀。全球货币超发,信用货币的购买力被稀释。
去年3月,特朗普政府通过2.2万亿美元CARES法案,同年12月又追加9000亿美元财政刺激,再叠加近期拜登政府的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
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的财政刺激措施规模达到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过去一年名义GDP总量的25%,我国去年一年名义GDP总量的31%。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可以说,2020年疫情危机后印的钞,已经超过了2008年以前5000年的累计印钞总量!
全球的很多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定价,如黄金、白银、铁矿石、铜、木材、粮食、石油等等。
美元超发,国际市场大宗产品必然涨价,导致全球商品的价格飙升。但与此同时欧洲、中国、日本央行也没闲着,跟随美国步伐一起大水漫灌。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通胀带来的物价上升是不单单反应在粮食上面。钱太多了,货币单位就会贬值的于是大家都在抢能对抗通胀的一些标的。这些标的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能像纸币一样无限量生产,具有稀缺性。如石油,铜、铁、金银、塑料、锌合金、比特币等。像比特币总共只有2100万,具备足够的稀缺性,也不能无限量随意的发行,必然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来对抗通胀,这也是这波比特币疯涨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疫情和天气的影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球粮食生产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运输瘫痪,生产停滞,导致粮食价格持续上涨。
今年,美国中西部和大平原地区出现了126年以来最寒冷的天气,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冻死。欧洲和黑海地区也出现寒冷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南美洲,遭遇拉尼娜气候极端天气气候,导致粮食产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稻谷出口大国,越南、印度遭到了疫情、蝗灾的双重肆虐,可以越南、印度开始限制粮食出口。因为疫情和气候,世界主要的粮食产地了开始减产,粮食生产的秩序了崩塌,使得价格上涨成为必然。
第三个原因,是资本的运作。
粮食作为大宗商品,既是生活必需品也存在一定稀缺性,是资本对冲通胀影响,非常好使的工具,成为众多投资者用来对抗全球流动性过剩的首选。
目前,各大主要国家央行货币滥发,实施积极宽松政策。国际资本利用粮食减产的预期,来借机大肆的炒作粮食期货,大量热钱涌入粮食市场,导致市场供需失衡,致使粮食价格一年之内一路狂飙。
第四个原因,是农资上游商品的价格上涨。
去年10月份以后的肥料的价格已经开始持续的大幅度上涨。而且比往年是更加凶猛,尿素、钾肥、磷肥等价格上涨的幅度也接近20%到30%。尿素的出厂价格2160元每吨。今年年初至现在累计已经上涨了20%,创了几年来的新高。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不光是化肥的价格,农资用具、种子的价格也在攀升,这样粮食价格自然就被拉高。
03
粮价上涨有什么后果?
粮价上涨如此之快,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和我们生活有什么相关性?可能就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一是,粮价迅速抬高,会导致很多国家陷入困境。
全球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数可能从疫情来袭前的1.49亿增加至2.7亿,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此外,由于关键的健康和营养服务中断,未来六个月内,每天还可能有多达6000名儿童由于原本可以避免的原因而夭折。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与粮农组织今天共同发布的《严重粮食不安全热点地区早期预警分析》指出,25个面临风险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但也包括亚洲的阿富汗和孟加拉国,中东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也门,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部分国家。国际上的粮食市场进一步萎缩,粮食将更加紧俏。未来出现在食品问题可能更加严重,甚至是导致社会动荡。
二是,新兴市场央行不敢再降息。
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如土耳其、巴西、俄罗斯等,还处于发展阶段,人民收入普遍不高,其家庭将预算的大部分用于食物开支。食品价格上涨会对居民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打击,迫使他们减少在其他商品上的支出,从而阻碍整个社会经济复苏。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面对经济衰退,一般会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释放流动性,采取一定程度的通胀来对抗。但食品价格飙升给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带来非常多的顾虑,经济不振,食品价格迅猛抬升的背景下,再加上大水漫灌,很可能导致经济复苏乏力反而引来恶性通胀的困境。因此,主要新兴市场央行暂停或放慢降息步伐,这也削弱了它们抗击经济衰退的主要政策工具。
三是,大范围粮食危机或将爆发。
在粮价大涨的同时,我国的进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2020年总进口量为1.4亿吨,比起19年多出了3000多万吨。
其中大豆进口突破1亿吨,创下了新的历史;玉米进口了1130万吨,比19年高出了135.7%,第一次超过720万吨的配额,进口量也创下了新高。
全球粮价大涨!这只是一个开始
全球粮价普涨,对于中国这样“底子厚”的国家,虽然有影响,但不至于头疼。几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算涨再高,为了保证粮食供给,也买得起。因为中国的体量在这里,但其他国家就不好说了。
可以预见,随着大国对粮食进口力度的增加,世界粮食需求只增不减。同时疫情也没那么快过去,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恢复还需假以时日,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是大概率发生。
美国一年内超发5万亿美元,所带来的“超级通胀”也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发力。粮价上涨,或许只是个开端。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0hdAdhXFXVmOZwCv71jS0Q

全球粮食大减产,6.9亿人在挨饿,会爆发粮食危机吗?

基辛格说过一句话:如果把主粮作为武器,对于那些被援助的国家来说,要不屈服,要不绝育,要不饿死。

粮食问题一直是个超大问题,跟空气似的,充足的时候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如果稍微有点问题,就会是个惨绝人寰的大问题。到时候就不是简单买粮食的问题了,人家可能有粮食也不卖,先让你签了卖身契。

印度和苏联都遭受过这样的待遇,都是粮食危机的时候被要挟,又不能不答应,所以我们就要努力避开这种尴尬的处境。

1

 粮食危机会发生吗?

全球范围内,会;

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不会。

2020年联合国发布《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报告》里说,全世界6.9亿人遭受饥饿。

原因也不复杂,全世界产的粮食够吃,但是全世界贫困国家的粮食不够吃。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浪费,宁愿喂狗或者扔掉,也不给贫穷国家。一方面给他们运过去要花钱,另一方面贫穷国家也根本没有钱购买,当然了,人家也没义务不喂狗去养别的国家穷人。

就算救济粮运过去,贫困地区往往又遍地军阀和恶霸,想把粮食顺利发放到基层还比较困难。

而有些国家纯粹就是作死,比如印度。印度自己的工业化程度低,每年需要大量的外汇购买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工业零部件(印度的电池就依赖中国),不然他们的电厂和水电站运行都有问题;还得用大量的外汇买武器。

但问题是印度没有合适的出口创汇产业,只有靠出口粮食,这就导致他们的粮食问题更严重了,印度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吃,还出口?

对,思路就是这么野。印度每年国内都饿死人,就是因为他们把粮食卖出去创汇,国内不够吃了。这段时间印度闹得乱哄哄的农民上街,也跟这事有关。

我们上一篇文章正好提到了这个逻辑,所有国家的第一步,都是资本积累。毕竟你差别人一大截的情况下,你需要大量的钱来购买能源、运输、农业和机械等设备,以及能生产这些设备的母装备,类似车床什么的。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每个稍微成规模的国家都需要大量的设备来挖煤炼钢打隧道,因为“能源-运输-工厂-农业”四个环节是一个整体,有了煤才能炼钢,有钢和水泥才能修路建工厂,有了工厂才能生产化肥和其他各种东西,这也是一个现代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当初中国从苏联引进156个项目,后来从西方引入设备的“43方案”,都是这种基础项目。

如果没有能源、农业和机械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国计民生也就保证不了,国民也没法操作现代化设备,也就不可能进化出更高级的东西。比如我国每年花很多钱买国外的软件和实验设备,工厂引入发达国家产线,如果老百姓不接触这些东西,中国就没法在这些东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问题是钱从哪来?只能拿一些自己的特产去跟别人换。毛主席时代是准备通过农业补贴工业来突破这个低层次循环,造成了巨大的人道灾难。改开那时候缺外汇缺美元,当时的领导想用中国的大庆石油去换国外的机械,不过石油明显不够,一筹莫展。

后来计划经济研究所的王建写了一篇文章,《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得到了高层的认可。

中国开始在沿海搞来料加工生产,积累外汇,然后继续去国外买技术和机械来提高内力。现在时髦的“内外双循环”,其实早在1985年的论文里已经被提及,毕竟发展经济的目的是让本国老百姓将来能多消费多欢乐,不是为了让西方过上不劳而获的幸福生活。

回到本文主题,很多国家的粮食危机,其实就跟这些国家要搞现代化有关。他们需要买国外的技术,自己又没啥好出口的,只好卖粮食,导致本国粮食不够用。这也是网上常见的那个问题的答案,“同样是十亿人口大国,为啥印度在出口粮食,我们在进口?”,因为我们已经走完了工业化前两个阶段,不需要卖血了,印度还得卖。国际上还给那些自己粮食都不够吃,但一直在搞出口的国家起了个名,“饥饿出口”,大家体会下。

也就是说,全世界范围内,有些国家是因为真穷,有些国家是因为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必须用粮食换其他工业品,人为制造了饥荒。不过好在印度人有个优点,不咋吃肉,也不觉得吃肉是什么好事,所以肉类消耗很低,每年还能向海外出口肉牛(白色神牛当然不会出口)。

2

 阻碍粮食产量的因素是什么?

首先是气候原因。

现在正处于一个全球变暖通道里。中国长城以北变暖后,竟然恢复了绿色,比如山西、陕西、甘肃的很多地方都绿了。这也是过去千年里的一个循环,冰河期北方会变成黄土高原,游牧部落活不下去就会进入中原劫掠;变温暖后就会重新变绿,中原军队就可以去游牧区屯垦,反击游牧民族。

尽管高纬度的种植环境有改善,但中国处在江淮的粮食产区现在7、8月的温度如果已经很高,温度稍微有点上升,就会破坏原有的平衡,地表蒸发会加大,又因为季风原因,降水减少,伏旱加剧,导致这个时期的水稻生长受到影响。这些都会导致中纬度季风地区的水稻产量下降。问题是水稻在我国粮食产量里占主要地位,而全世界粮食产出也都主要依赖中低纬度地区。

此外还有小麦。我专门查了下相关的学术研究,发现国际上已经对这类问题有很深的研究。一般认为,温度每升高1℃,全球小麦产量平均降低5.7%,目前,全球小麦年产量超过7亿吨,产量下降5.7%即意味着全球每年损失近400万吨小麦。

不但如此,气候变暖还会导致水平面上升,海水向内陆倒灌,盐碱地也向内陆扩展,沿海地区的农作物生长也会随之受影响。所以说全球如果真的变暖,长期看来可能是个麻烦事。

不过这几年有观点认为全球变暖可能跟人类没关系,地球在过去几万年里一直都这样,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二氧化碳也一会儿多一会儿少。

事实上对于地球来说,这些都无所谓。我们经常听说一句话,说是地球上所有核弹爆炸,地球就完了。其实这也是夸张了,所有核弹爆了后,释放出来的能量大概相当于100亿吨TNT爆炸。

至于100亿吨TNT啥意思,大家可能觉得不直观,其实2004年有一次印度洋地震,相当于1800亿吨TNT当量的炸药爆炸,可见人类这点核弹对地球影响不大,地球随便一个大火山喷一下,都能喷出百亿吨TNT的能量。而且广岛核爆炸之后,草木和动物并没有受影响,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之后,更是万物也疯长。用丁仲礼教授的话说,人类只能毁灭自己,毁不了地球。

回到粮食话题,影响粮食产量的另一个原因是耕地变少。

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业用地占了粮食用地;比如大量施肥,导致土质退化;此外还有沙漠化,工业废料排出导致土地污染彻底不能种粮食。包括我国的东北黑土地,也严重退化。

发达国家现在工业废料问题不严重,主要是因为他们把高污染企业迁走了,迁到欠发达地区去,这样欠发达地区就非常尴尬。如果承受了污染,能发展起来还好;如果承受了污染,还没发展起来,那就太悲催了。不过发展不起来是大部分国家的宿命。

这也是为啥这几年不少企业迁到了东南亚,因为中国政府不能接受他们继续污染了。

 

3

 我国的困难和机遇

我国已经实现了从2004年以来的“十六连丰”,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6.64亿吨,需求在6亿吨。也就是说有0.64亿吨左右的盈余。

这事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方面我国确实是保险的,粮食明显够吃。

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来,也不是特别保险,毕竟只盈余0.64亿吨。我国现状是很多人的肉食和蛋奶摄入严重不足,跟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没法比,就算大家能按照一线城市老百姓的水准过日子,那肉类需求都会爆棚。

事实上我国这些年的肉类需求一直是上涨趋势,每年的肉类消耗也是不断上升,找了张图,大家感受下这可怕的上升趋势。

全球粮食大减产,6.9亿人在挨饿,会爆发粮食危机吗?

美国政客指责中国的一个问题也在这里,说中国人如果全部过上美国那样的铺张浪费的生活,那地球根本支撑不住。言外之意,全地球养美国,美国酒醉金迷是合理的,但如果其他人也那样生活,就是不对的。美国人这么想问题,倒也正常,不过有少量国人也这么想,真够贱的。

美国人说这话虽然无耻,不过实实在在的一个问题是我国确实需要在粮食产能上有突破,不然想全民吃肉确实有点难。解决方案我们一会儿再说。

此外最大的问题是大豆。

中国在加入WTO之后,主动放弃了大豆种植,一方面因为既然要跟别人做买卖,就得买人家的东西,互通有无;另一方面中国种大豆效果不太好,跟美国没法比,而且如果中国也种大豆,那主粮就会少2.7亿吨大米(这个说法有好几种,本文采用了比较折中的一种)。

而且美国的大豆实在是太便宜了。在2002年有个数据,美国的大豆成本是2.66美元每蒲式耳,对外销售的价格是1.74,我的天,你们啥时候见过卖东西比成本价低1/3的?而且不是少量销售,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最大的农业国赔本甩卖、倾销,这谁能受得了?谁敢敞开市场跟美国对耗,都能被耗死。我国干脆自己不种了,直接进口,重点保其他的主粮,又省钱又高效。

不过当时大豆需求低,后来越来越高,到现在每年需要上亿吨,严重依赖美国和巴西:

全球粮食大减产,6.9亿人在挨饿,会爆发粮食危机吗?

也正是因为中国对大豆的需求逐年上升,美国种大豆的激情也越来越高(美国的大豆60%卖给中国),而且巴西也很积极,为了多卖大豆,把雨林都烧了,发疯似的种大豆:

全球粮食大减产,6.9亿人在挨饿,会爆发粮食危机吗?

巴西烧雨林种大豆这事我一开始以为是个段子,后来发现不是,巴西已经烧了好多年,并且法律规定了每年可以烧多少雨林种大豆。

有很多人不太明白,我们进口那么多大豆来干什么?

我们吃的很多大豆油、植物油,都来自进口的大豆;我们吃的猪肉、牛肉、羊肉的精饲料,也基本都来自这些进口大豆产生的豆粕。如果大豆供应受影响,肉价就会上涨。

全球粮食大减产,6.9亿人在挨饿,会爆发粮食危机吗?

既然中国产量太低,只能是购买,中国现在缺口最大的一块就是大豆。中国粮食网公布的数据,中国2020年进口一亿吨粮食,进口的粮食里,2/3是大豆。

而且美国在粮食控制方面很厉害,就跟我们前段时间提到的铁矿石一样,这玩意也不是自由市场。铁矿石供应全世界主要靠四家公司,澳大利亚占三家,所以经常搞事。

而粮食供应也是四家,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还有法国路易达孚。大家看出来了吧,世界粮食市场也是寡头市场,并且跟政府的关系不明不白,这几家企业的高管很多都从政去政府当高官去了。

而且这些粮商不仅对别人狠,对美国人自己也非常狠。大家一般直觉感觉美国那边的农场主应该是很风光的,一个人有那么大的一块地,其实不是。他们每年也被粮商压得死死的,每年年初从银行贷大量的款买种子、农药、化肥等等,到了年末弄不好就破产了,有个调查,美国每年自杀好几百农民,基本上都跟欠银行钱还不上有关。

美国那边的农场这些年也在加速合并变大,尤其今年,大量农场破产,很多小农场主破产之后就被大农场主给兼并了。这些年买卖越做越大,农民们却赚不到钱,心情不好,都成了川总的铁粉。

以前有经济学家蠢到说中国没粮食可以去国际上买,可见脑子成啥样了。国际上有几个潜规则,如果你不缺某样东西的时候,他们互相竞争卖给你,甚至低于成本价都卖,你一旦缺了,人家几个立刻一起搞你,这倒是有点像银行,从来都嫌贫爱富,你没钱的时候一毛钱都别想从银行借出来,能借那也是高利贷,将来要用喜儿抵债,你有钱的时候他们求着你贷款。

这也是为啥我国一直不遗余力搞定自给自足。只有你不依赖别人的时候,别人才没法敲诈你,也没法让你签卖身契;如果你活不下去了,别人让你签啥你就得签啥,管你卖儿卖女卖肾,而且不能问,一问就是一堆大词,左手一个“市场经济”,右手一个“又没人逼你”。

4

 那有啥办法来保障粮食安全呢?

也是两个层面。

一是自己得学会种地。

学会种地这事其实很复杂。在德国,一个农民可以种五千亩地,美国1%的人口就能完成产量4.4亿吨的主粮。我国江淮地区已经有大型种植区能赶上美国和德国的水平,东北也有部分大农场能达到欧美水平,但是绝大部分地区还落后一些年,不过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机械方面赶超问题倒也不是太大。

这也是为啥我们经常说,将来大家都去从事第三行业,没有农民了,粮食会不会有问题?当然不会有问题,一百个农民的效率都赶不上一套联合收割机,所以接下来中国最关键的事情就是研究电,理论上只有有电,就啥都干得出来,我理解这些是为啥大资本今年都在布局光伏的原因。

全球粮食大减产,6.9亿人在挨饿,会爆发粮食危机吗?

这是机械化层面的;还有信息化和生物化层面的。

这一点最会玩的是荷兰人。荷兰地少人少,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这主要是他们会种地,利用高度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精准控制环境,同时运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做到完全封闭种植,可以无视自然条件,有电就能种地,就跟地下大麻作坊似的,给植物开着紫外线灯,一滴一滴往作物盆子里滴养料和水,精细到了极点。荷兰人的生产效率比欧洲其他地方高五倍,你们感受下。

 

全球粮食大减产,6.9亿人在挨饿,会爆发粮食危机吗?

就算荷兰发生了核爆,幸存下来的荷兰人还可以利用风能发电后继续种地。我们要学习荷兰人这种种起地来不择手段的优良品质,毕竟种地是我们的种族天赋,不能丢。

其次要从市场层面寻求办法,跟美国相比,中国的农业水平成本实在是太高,技术水平太低,农民依旧太多,那种分成小份的农民个体种地一点前途都没有,最后肯定是大农场集中种地,让农民去当城市里当工人,这个不是我说的,大家如果平时关注这类新闻,包括央视一直在讲,还有个问题,央视一直也在讲,产权问题,这个比较复杂,不展开了。

而荷兰那种农业需要大量的投资,不是大量,应该是天量,研究技术,安装设备,培育种子,都需要钱,而且不是小钱,是大钱。

这也就接上了我们那篇《资本有打劫欲,节制资本就是节制打劫》,最后还是得依赖大量的资本投入,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灭了资本,而是让它去正经地方呆着好好干人事,而不是天天想着放高利贷。

5

 尾声

中国现在粮食安全倒也没问题,但是向上攀爬压力很大,如果几亿人都要改善生活,现在的粮食肯定不够,但是我们肯定会继续改善,在种地方面,我国人民从来不含糊。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确实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土地增量有限,不过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还真不是土地少,而是种地种的太粗放,亩产都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农药和化肥用的太猛,进步空间非常大。

不但种地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连养猪也达不到,养猪这事这段时间正在请教期货高手,等我研究明白了,给大家解释下,这里边门道也非常深。

不管咋样,居安思危吧,中国粮食之路任重道远。不过落后从来也不是问题,虚心搞起来,已经走了这么远了,不怕继续走下去。而且有差距从来也不是坏事,接下来又有一波造富神话在这里诞生,大家留意下,那些政府铁了心要搞的事,到最后都是巨大的机会,通信,互联网,芯片,光伏,电动车等等。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多谢阅读。
如果转载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翻 译 | 林弘毅
来 源 | 奥特快谈
 
焦虑泛滥的当下,许多人感叹自己离财富自由遥遥无期,充其量只能实现个菜市场自由。殊不知,就连这个貌似寻常的“菜市场自由”,背后也写满了中国食品行业的辛酸账。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得益于粮食供应方面的显著进展,中国在近30年来大幅改善了营养不良的情况,粮食作物也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然而,随着城市中产阶级规模的逐渐扩大,国人对肉食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但0.21英亩的人均耕地仅能满足主食需求,没有留给饲料的了。因此为了生活奔小康,中国不得不继续从国外进口牛肉和大豆,食品净进口反而越来越大。
为了减轻进口依赖,中国尝试过购买外国土地、投资外国农企、发展转基因农业等。2018年,中国在澳大利亚成功取得的土地面积仅次于英国,却也被当地政府出于国家利益叫停过若干次并购。要让14亿人口吃得饱、吃得好,菜市场自由之路又哪会一帆风顺。
如果您对具体内容感兴趣,欢迎我们为您翻译的全文!
以下为原文翻译,部分有修改:
粮食安全对各国的福祉至关重要。基本粮食保障不足会破坏一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稳定,因此有不少在粮食安全上捉襟见肘的国家都是综合国力脆弱的国家。
得益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近几十年来接近两位数的增长,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扩大粮食供应的工作上进展显著。然而,繁荣的经济所带来的新的人口需求和环境上的压力逐渐给中国的农业产能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本专题旨在探讨中国国内的粮食生产、公众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贸易在中国食品安全中的起到的作用。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中国与世界的粮食贸易
2017年,中国的粮食进口总额达到了1050亿美元,而出口粮食总额为586亿美元。其中,进口自美国和巴西的粮食占了中国粮食总进口的40%左右。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中国与世界的粮食进出口情况,绿色为进口,蓝色为出口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饮食结构的改变
40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削减了中国的营养不良人群。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定义,营养不良者特指最低膳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人。因此营养不良是衡量长期饥饿状况的一个关键指标。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中国营养不良人群的比例从1990年的23.9%降至2015年的9.3%。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年收入也从330美元上升至9460美元,也成功实现了到2015年将世界饥饿率降低一半的目标。
中国是完成了自定目标的29个国家之一,而在这29个国家中,中国在过去两年中减少营养不良人口中的贡献占据了发展中国家总成就的三分之二。另外的一百个国家则没能实现各自的目标。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中国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饥饿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红色曲线为中国
中国的粮食政策一直以自给自足为目标。在1996年发布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中,中国制定了一系列诸如大米、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自给率达到95%的目标。中国本土粮食产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谷物消耗从1975年的1.25亿吨增长到2018年的4.2亿吨,涨幅达到三倍之多。在农业上的可观投资让中国农民有能力生产大量的粮食作物。因此,中国的谷物生产量通常与消耗量持平。
相比于中国,印度的农产业也有着类似的生产和消耗趋势,印度的粮食产量和消费量也达到了类似的1:1,但它也将自己定位为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2018-2019年,印度出口近980万吨大米,约占全球总量的22.5%。相比之下,中国是同期第六大出口国,仅占全球出口的6.3%。
尽管中印两国在粮食生产上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相比起像美国这样的主要谷物出口国仍有一定差距。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农业大国的粮食生产-消费比率更高。美国的平均粮食产量大约是其消费量的1.4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人均耕地最多的国家,其小麦产量是其消费量的3倍多。
肉类产品方面,中国的年消耗总量从1975年的700万吨大幅增长到2018年的8650万吨。2018年,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耗量约为50公斤(kg)。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食品消耗国。而在人均肉类消耗量方面,中国则仍落后于澳大利亚的93公斤(kg)和美国的99公斤(kg),但远高于日本的43公斤(kg)。
虽然中国国内肉制品产量大幅增长,但肉类进口已逐渐成为保证中国粮食供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在2016年的肉类进口量达到了360万吨,比上世纪70年代中期翻了数倍。
中国肉类需求的爆炸式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出现,与饮食习惯从以谷物为主向肉食为主的转变相呼应。更富裕的城市居民也对乳制品等其他资源密集型食品产生了兴趣。
由于消费习惯的改变,中国越来越依赖进口。从2003年到2017年,中国的食品进口从140亿美元增长到1046亿美元。尽管同期食品出口从202亿美元增长近两倍至596亿美元,但中国发现自己的食品贸易逆差越来越大。
这促使中国政府重新修改了粮食自给战略的表述。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政府表示为了满足粮食安全需求,中国将不得不通过“适度进口”(即逐步减少进口量)来补充国内供应。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中国自2003年以来粮食进出口的变化情况,绿线为进口,蓝线为出口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大豆的威胁
虽然经济发展使中国在养活人口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严峻的挑战依然存在。中国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要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在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21英亩的农村地区养活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
中国还严重依赖从其他国家进口食品。近年来,中国对大豆的需求急剧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豆是牲畜饲料的重要来源。从2000年到2018年,中国大豆进口从23亿美元增长到近381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豆类植物进口国。
随着2018年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升级,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从2017年的139亿美元减少了近一半,2018年仅为71亿美元。作为回应,中国转向巴西。2018年,中国从这个南美农业巨头进口的大豆量扩大了37.9%,达到288亿美元。然而,中国对大豆的需求超过了巴西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产能总和,只能由美国填补缺口。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中国的大豆进口中,巴西(蓝色)与美国(绿色)占了最大部分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加强粮食安全
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努力适应中国人不断增强的胃口并改善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足。中国政府为农业提供了大量补贴。2018年,中国支付了206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几乎是欧盟(1100亿美元)的两倍,是美国(440亿美元)的近五倍。
中国似乎也越来越愿意通过转基因技术来促进农业生产。2020年1月,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种通过了中国生物安全评估,这是中国向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迈出的重要一步。然而,转基因产品的开发再度面临公众的抵制,这使得中国加大转基因食品使用的努力变得更加复杂。
中国企业还通过大量投资海外农业资产来应对国内生产困难。2000年至2018年,中国在海外购买了约320万公顷土地,成为世界第四大买家,仅次于美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和马来西亚。在澳大利亚,2018年,中国已成为第二大外国土地所有国,仅次于英国,领先于美国。
然而,中国收购可用土地的一系列策略在澳大利亚当地遭遇了阻力。
2015年和2016年,澳大利亚时任财政部长斯科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分别叫停了两家中国企业收购S·基德曼公司(S. Kidman and Co.)的计划。该公司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养牛企业,它所拥有的土地面积达到了澳大利亚国土面积的2.5%,大致相当于韩国的大小。
莫里森称国家利益是促使他做出该决定的主要因素。中国对澳大利亚农企的投资也从2016年的创纪录高位(8.571亿美元)暴跌至2018年的6350万美元。
中国对食品产业的投资也扩展到了美国市场。2013年,中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双汇国际以4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这是历史上中国对美国公司的第二大收购。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远近海域的捕鱼产业
海鲜一直中国人餐桌上重要的一部分。2017年,中国消耗了5520万吨鱼类,约占全球总量的36%,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鱼类消费国;中国人均鱼消费量约为39公斤,是世界其他地区人均(15.5公斤)的两倍多。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过去30年,中国渔业产量占全球之比稳步提高
近几十年来,为满足中国百姓对鱼类食品的需求,中国捕鱼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中国水产品总产量从1990年的15.1吨跃升至2018年的8100万吨,占全球水产品总产量的38%多一点。水产养殖是中国的一大优势。2018年,中国的水产养殖产量超过661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8%。相比之下,印尼的总产量达200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16年的报告指出,“中国的水产业超过了该年世界总产量的60%。”2017年,中国向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价值超过200亿美元的鱼类,大约是世界第二大鱼类出口国挪威的两倍。尽管如此,2017年中国仍进口了价值110亿美元的鱼类,成为世界第三大鱼类进口国,仅次于美国(220亿美元)和日本(150亿美元)。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全球渔业产量,中国高居榜首
中国的渔民经常在选择在远海进行捕捞。2000年至2010年,平均每年有1800艘中国渔船在远海作业。根据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的报告,从2016年到2017年,中国占了所有远洋捕鱼(DWF)的38%。参与DWF活动的中国船舶平均数量从2012年的1830艘增加到2019年的至少3000艘,个别中国渔船甚至已经到南极洲进行捕捞。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结语
粮食是一切的根基,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体量庞大的国家而言,粮食安全更不能有丝毫懈怠,因为即便可以进口,其他国家也未必能满足中国庞大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对粮食的巨大需求量,这也意味着她是全球大宗农产市场上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全球粮食格局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离不开世界,但世界同样也离不开中国。
注: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一译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是美国具有保守色彩的重要战略和政策研究机构,素有“强硬路线者之家”和“冷战思想库”之称,与石油财团关系密切。40年来,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网罗了大批国际关系学界泰斗和政坛精英,奠定了自身在美国乃至世界战略与政策研究机构中的前沿地位。近年,它加强了对亚太、中国的研究,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主张比之前温和,是对美国共和党政府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思想库之一。
来源:How is China feeding its population of 1.4 billion?,CSIS ,2020.8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MH4zDdM278mqtSHAQYG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