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翻 译 | 林弘毅
来 源 | 奥特快谈
 
焦虑泛滥的当下,许多人感叹自己离财富自由遥遥无期,充其量只能实现个菜市场自由。殊不知,就连这个貌似寻常的“菜市场自由”,背后也写满了中国食品行业的辛酸账。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得益于粮食供应方面的显著进展,中国在近30年来大幅改善了营养不良的情况,粮食作物也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然而,随着城市中产阶级规模的逐渐扩大,国人对肉食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但0.21英亩的人均耕地仅能满足主食需求,没有留给饲料的了。因此为了生活奔小康,中国不得不继续从国外进口牛肉和大豆,食品净进口反而越来越大。
为了减轻进口依赖,中国尝试过购买外国土地、投资外国农企、发展转基因农业等。2018年,中国在澳大利亚成功取得的土地面积仅次于英国,却也被当地政府出于国家利益叫停过若干次并购。要让14亿人口吃得饱、吃得好,菜市场自由之路又哪会一帆风顺。
如果您对具体内容感兴趣,欢迎我们为您翻译的全文!
以下为原文翻译,部分有修改:
粮食安全对各国的福祉至关重要。基本粮食保障不足会破坏一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稳定,因此有不少在粮食安全上捉襟见肘的国家都是综合国力脆弱的国家。
得益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近几十年来接近两位数的增长,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扩大粮食供应的工作上进展显著。然而,繁荣的经济所带来的新的人口需求和环境上的压力逐渐给中国的农业产能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本专题旨在探讨中国国内的粮食生产、公众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贸易在中国食品安全中的起到的作用。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中国与世界的粮食贸易
2017年,中国的粮食进口总额达到了1050亿美元,而出口粮食总额为586亿美元。其中,进口自美国和巴西的粮食占了中国粮食总进口的40%左右。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中国与世界的粮食进出口情况,绿色为进口,蓝色为出口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饮食结构的改变
40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削减了中国的营养不良人群。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定义,营养不良者特指最低膳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人。因此营养不良是衡量长期饥饿状况的一个关键指标。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中国营养不良人群的比例从1990年的23.9%降至2015年的9.3%。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年收入也从330美元上升至9460美元,也成功实现了到2015年将世界饥饿率降低一半的目标。
中国是完成了自定目标的29个国家之一,而在这29个国家中,中国在过去两年中减少营养不良人口中的贡献占据了发展中国家总成就的三分之二。另外的一百个国家则没能实现各自的目标。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中国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饥饿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红色曲线为中国
中国的粮食政策一直以自给自足为目标。在1996年发布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中,中国制定了一系列诸如大米、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自给率达到95%的目标。中国本土粮食产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谷物消耗从1975年的1.25亿吨增长到2018年的4.2亿吨,涨幅达到三倍之多。在农业上的可观投资让中国农民有能力生产大量的粮食作物。因此,中国的谷物生产量通常与消耗量持平。
相比于中国,印度的农产业也有着类似的生产和消耗趋势,印度的粮食产量和消费量也达到了类似的1:1,但它也将自己定位为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2018-2019年,印度出口近980万吨大米,约占全球总量的22.5%。相比之下,中国是同期第六大出口国,仅占全球出口的6.3%。
尽管中印两国在粮食生产上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相比起像美国这样的主要谷物出口国仍有一定差距。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农业大国的粮食生产-消费比率更高。美国的平均粮食产量大约是其消费量的1.4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人均耕地最多的国家,其小麦产量是其消费量的3倍多。
肉类产品方面,中国的年消耗总量从1975年的700万吨大幅增长到2018年的8650万吨。2018年,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耗量约为50公斤(kg)。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食品消耗国。而在人均肉类消耗量方面,中国则仍落后于澳大利亚的93公斤(kg)和美国的99公斤(kg),但远高于日本的43公斤(kg)。
虽然中国国内肉制品产量大幅增长,但肉类进口已逐渐成为保证中国粮食供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在2016年的肉类进口量达到了360万吨,比上世纪70年代中期翻了数倍。
中国肉类需求的爆炸式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出现,与饮食习惯从以谷物为主向肉食为主的转变相呼应。更富裕的城市居民也对乳制品等其他资源密集型食品产生了兴趣。
由于消费习惯的改变,中国越来越依赖进口。从2003年到2017年,中国的食品进口从140亿美元增长到1046亿美元。尽管同期食品出口从202亿美元增长近两倍至596亿美元,但中国发现自己的食品贸易逆差越来越大。
这促使中国政府重新修改了粮食自给战略的表述。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政府表示为了满足粮食安全需求,中国将不得不通过“适度进口”(即逐步减少进口量)来补充国内供应。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中国自2003年以来粮食进出口的变化情况,绿线为进口,蓝线为出口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大豆的威胁
虽然经济发展使中国在养活人口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严峻的挑战依然存在。中国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要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在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21英亩的农村地区养活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
中国还严重依赖从其他国家进口食品。近年来,中国对大豆的需求急剧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豆是牲畜饲料的重要来源。从2000年到2018年,中国大豆进口从23亿美元增长到近381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豆类植物进口国。
随着2018年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升级,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从2017年的139亿美元减少了近一半,2018年仅为71亿美元。作为回应,中国转向巴西。2018年,中国从这个南美农业巨头进口的大豆量扩大了37.9%,达到288亿美元。然而,中国对大豆的需求超过了巴西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产能总和,只能由美国填补缺口。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中国的大豆进口中,巴西(蓝色)与美国(绿色)占了最大部分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加强粮食安全
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努力适应中国人不断增强的胃口并改善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足。中国政府为农业提供了大量补贴。2018年,中国支付了206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几乎是欧盟(1100亿美元)的两倍,是美国(440亿美元)的近五倍。
中国似乎也越来越愿意通过转基因技术来促进农业生产。2020年1月,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种通过了中国生物安全评估,这是中国向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迈出的重要一步。然而,转基因产品的开发再度面临公众的抵制,这使得中国加大转基因食品使用的努力变得更加复杂。
中国企业还通过大量投资海外农业资产来应对国内生产困难。2000年至2018年,中国在海外购买了约320万公顷土地,成为世界第四大买家,仅次于美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和马来西亚。在澳大利亚,2018年,中国已成为第二大外国土地所有国,仅次于英国,领先于美国。
然而,中国收购可用土地的一系列策略在澳大利亚当地遭遇了阻力。
2015年和2016年,澳大利亚时任财政部长斯科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分别叫停了两家中国企业收购S·基德曼公司(S. Kidman and Co.)的计划。该公司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养牛企业,它所拥有的土地面积达到了澳大利亚国土面积的2.5%,大致相当于韩国的大小。
莫里森称国家利益是促使他做出该决定的主要因素。中国对澳大利亚农企的投资也从2016年的创纪录高位(8.571亿美元)暴跌至2018年的6350万美元。
中国对食品产业的投资也扩展到了美国市场。2013年,中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双汇国际以4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这是历史上中国对美国公司的第二大收购。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远近海域的捕鱼产业
海鲜一直中国人餐桌上重要的一部分。2017年,中国消耗了5520万吨鱼类,约占全球总量的36%,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鱼类消费国;中国人均鱼消费量约为39公斤,是世界其他地区人均(15.5公斤)的两倍多。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过去30年,中国渔业产量占全球之比稳步提高
近几十年来,为满足中国百姓对鱼类食品的需求,中国捕鱼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中国水产品总产量从1990年的15.1吨跃升至2018年的8100万吨,占全球水产品总产量的38%多一点。水产养殖是中国的一大优势。2018年,中国的水产养殖产量超过661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8%。相比之下,印尼的总产量达200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16年的报告指出,“中国的水产业超过了该年世界总产量的60%。”2017年,中国向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价值超过200亿美元的鱼类,大约是世界第二大鱼类出口国挪威的两倍。尽管如此,2017年中国仍进口了价值110亿美元的鱼类,成为世界第三大鱼类进口国,仅次于美国(220亿美元)和日本(150亿美元)。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全球渔业产量,中国高居榜首
中国的渔民经常在选择在远海进行捕捞。2000年至2010年,平均每年有1800艘中国渔船在远海作业。根据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的报告,从2016年到2017年,中国占了所有远洋捕鱼(DWF)的38%。参与DWF活动的中国船舶平均数量从2012年的1830艘增加到2019年的至少3000艘,个别中国渔船甚至已经到南极洲进行捕捞。
中国是如何喂饱14亿人的?
结语
粮食是一切的根基,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体量庞大的国家而言,粮食安全更不能有丝毫懈怠,因为即便可以进口,其他国家也未必能满足中国庞大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对粮食的巨大需求量,这也意味着她是全球大宗农产市场上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全球粮食格局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离不开世界,但世界同样也离不开中国。
注: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一译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是美国具有保守色彩的重要战略和政策研究机构,素有“强硬路线者之家”和“冷战思想库”之称,与石油财团关系密切。40年来,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网罗了大批国际关系学界泰斗和政坛精英,奠定了自身在美国乃至世界战略与政策研究机构中的前沿地位。近年,它加强了对亚太、中国的研究,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主张比之前温和,是对美国共和党政府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思想库之一。
来源:How is China feeding its population of 1.4 billion?,CSIS ,2020.8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MH4zDdM278mqtSHAQYGiA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