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出炉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更多统计结果,一起来看——

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出炉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  

统计公报[1]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积极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2.9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

二、学前教育

全国共有幼儿园29.48万所,比上年增加3117所,增长1.07%。其中,普惠性幼儿园[3]24.47万所,比上年增加1.06万所,增长4.55%,占全国幼儿园的比例83.00%。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4805.21万人,比上年减少13.06万人,下降0.27%。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4218.20万人,比上年增加135.37万人,增长3.32%,占全国在园幼儿的比例87.78%,比上年提高3.05个百分点。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5]88.1%,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学前教育专任教师[6]319.10万人,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学历比例87.60%。

三、义务教育

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20.72万所。义务教育阶段[8]招生3488.02万人,在校生1.58亿人,专任教师1057.1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5.4%。

  小学阶段教育 [10] 

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5.43万所,比上年减少3700所,下降2.34%。另有小学教学点8.36万个,比上年减少6672个。

小学阶段招生1782.58万人,比上年减少25.51万人,下降1.41%;在校生1.08亿人,比上年增加54.58万人,增长0.51%;毕业生1718.03万人,比上年增加77.71万人,增长4.74%。

小学阶段教育专任教师[11]660.08万人;生师比16.33: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2]99.98%;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70.30%。

小学共有校舍建筑面积87128.9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551.73万平方米。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13]比例情况分别为: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92.60%,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96.76%,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96.48%,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96.45%,数学自然实验仪器配备达标学校96.16%。

小学阶段共有班级287.06万个,比上年增加1.02万个。56人以上大班和超大班2.10万个,比上年减少1.21万个,占总班数的比例0.73%,比上年下降0.43个百分点。其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482个,比上年减少441个,占总班数的比例0.02%,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初中阶段教育 [14] 

全国共有初中5.29万所(含职业初中9所),比上年增加66所,增长0.12%。

初中阶段招生1705.44万人,比上年增加73.34万人,增长4.49%;在校生5018.44万人,比上年增加104.35万人,增长2.12%;毕业生1587.15万人,比上年增加51.86万人,增长3.38%。

初中阶段教育专任教师[15]397.11万人;生师比12.64: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91%;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90.05%。

初中共有校舍建筑面积75593.7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751.09万平方米。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情况分别为: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95.02%,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97.79%,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97.51%,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97.49%,理科实验仪器配备达标学校97.41%。

初中阶段共有班级109.89万个,比上年增加2.55万个。56人以上大班和超大班7225个,比上年减少5470个,占总班数的比例0.66%,比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其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106个,比上年减少119个,占总班数的比例0.01%,比上年下降0.01个百分点。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6] 

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372.41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984.11万人,在初中就读388.30万人。

四、特殊教育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288所,比上年增加44所,增长1.96%。

招收各种形式[17]的特殊教育学生14.91万人,比上年增加16人;在校生91.98万人,比上年增加3.90万人,增长4.42%。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在校生33.04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比例35.92%。

特殊教育专任教师[18]6.94万人。

五、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9]91.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普通高中教育[20] 

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6万所,比上年增加350所,增长2.46%。

普通高中招生904.95万人,比上年增加28.51万人,增长3.25%;在校生2605.03万人,比上年增加110.58万人,增长4.43%;毕业生780.23万人,比上年减少6.30万人,下降0.80%。

普通高中教育专任教师[21]202.83万人;生师比12.84: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82%。

普通高中共有校舍建筑面积64362.1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312.00万平方米。普通高中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情况分别为: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93.66%,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96.00%,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95.19%,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95.40%,理科实验仪器配备达标学校95.61%。

  中等职业教育[22] 

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同口径比上年减少179所。

中等职业教育[23]招生488.99万人,同口径比上年增加4.38万人,增长0.90%;在校生1311.81万人,同口径比上年增加43.98万人,增长3.47%;毕业生375.37万人,同口径比上年减少8.09万人,下降2.11%。

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24]69.54万人;生师比18.86:1;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93.57%;“双师型”专任教师占专业(技能)课程专任教师比例55.51%。

六、高等教育

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8所(含独立学院164所),比上年减少11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比上年增加11所;高职(专科)学校1486所,比上年增加18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比上年减少9所。另有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机构233所。

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5]4430万人,比上年增加2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普通本科学校校均规模[26]16366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校均规模18403人,高职(专科)学校校均规模9470人。

研究生招生117.65万人,比上年增加7.00万人,增长6.32%;其中,博士生12.58万人,硕士生105.07万人。在学研究生333.24万人,比上年增加19.28万人,增长6.14%;其中,在学博士生50.95万人,在学硕士生282.29万人。毕业研究生77.28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7.20万人,毕业硕士生70.07万人。

普通本科招生444.60万人,比上年增加5.33万人,增长1.21%,另有专科起点本科招生71.77万人;在校生1893.10万人,比上年增加74.70万人,增长4.11%;毕业生428.10万人,比上年增加7.59万人,增长1.80%。

职业本科招生4.14万人,比上年增加2946人,增长7.66%,另有专科起点本科招生1.51万人。在校生12.93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增长76.18%。

高职(专科)招生552.58万人(含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45.20万人),同口径比上年减少18.03万人,下降3.16%;在校生1590.10万人,比上年增加130.55万人,增长8.94%;毕业生398.41万人,比上年增加21.72万人,增长5.77%。

成人本专科招生378.53万人,比上年增加14.77万人,增长4.06%;在校生832.65万人,比上年增加55.36万人,增长7.12%;毕业生277.95万人,比上年增加30.99万人,增长12.55%。

网络本专科招生283.92万人,比上年增加6.01万人,增长2.16%;在校生873.90万人,比上年增加27.45万人,增长3.24%;毕业生259.06万人,比上年减少13.19万人,下降4.84%。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625.78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48.94万人。

高等教育专任教师[27]188.52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6.97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56万人;高职(专科)学校57.02万人;成人高等学校1.97万人。普通本科学校生师比[28]17.90:1,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生师比19.38:1,高职(专科)学校生师比19.85:1。

普通、职业高等学校共有校舍建筑面积[29]108767.2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472.37万平方米,增长3.30%。生均占地面积58.29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27.90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值为17091.23元。

七、民办教育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57万所,比上年减少989所,占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比例35.08%。在校生5628.76万人,比上年增加64.31万人,占全国各级各类在校生总数的比例19.34%。其中:

民办幼儿园16.67万所,比上年减少1254所,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比例56.54%;在园幼儿2312.03万人,比上年减少66.52万人,占全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的比例48.11%。

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2万所,比上年减少67所,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比例5.87%;在校生1674.10万人,比上年减少10.89万人,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比例10.60%。

民办普通高中4008所,比上年增加314所,占全国普通高中总数的比例27.48%;在校生450.34万人,比上年增加49.05万人,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17.29%。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978所,比上年增加25所,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比例27.12%;在校生267.63万人,比上年增加18.23万人,占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比例20.40%。

民办高校764所,比上年减少9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25.37%。其中,普通本科学校390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2所;高职(专科)学校350所;成人高等学校2所。民办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845.74万人,比上年增加54.40万人,占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24.19%。

注释:

 

[1] 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 各级各类学校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批准设立,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审批设立并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各级各类学校。不包括军事院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下同。

[3] 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4]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含独立设置的幼儿园和其他学校附设幼儿班幼儿。

[5]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是指学前教育在园(班)幼儿数(不考虑年龄)占3~5岁年龄组人口数的百分比。

[6] 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是指在独立设置的幼儿园和其他学校附设幼儿班中承担学前教育的专任教师。

[7]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包括普通小学、初级中学、职业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

[8] 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数、在校生数包括普通小学、小学教学点、初级中学、职业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及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段和初中段、完全中学初中段、其他学校附设小学班和附设初中班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

[9]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是指初中毕业班学生数占该年级入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的百分比。

[10] 小学学校数仅包含普通小学;学生数包含普通小学、小学教学点、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段、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段和其他学校附设小学班学生;校舍等相关数据包含普通小学和小学教学点。

[11] 小学阶段教育专任教师是指在普通小学、小学教学点、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段、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段和其他学校附设小学班中承担小学教育的专任教师。不包括上述学校附设其他层级教育教学班的专任教师。

[12]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是指某一级教育具有国家规定的最低学历要求的专任教师数占该级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各级教育教师的最低学历要求,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的相关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13] 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是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育器械配备达到《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8﹞5号)的相关标准;音乐器材配备、美术器材配备、数学自然实验仪器配备、理科实验仪器配备等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仪器配备相关标准。含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

[14] 初中学校数、校舍等相关数据包含普通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和职业初中;学生数包含初级中学、职业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段、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初中段、完全中学初中段和其他学校附设初中班学生。

[15] 初中阶段教育专任教师,是指在初级中学、职业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段、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初中段、完全中学初中段和其他学校附设初中班中承担初中教育的专任教师。不包括上述学校附设其他层级教育教学班的专任教师。

[16]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登记在外省(区、市)、本省外县(区)的乡村,随务工父母到输入地的城区、镇区(同住)并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17] 各种形式特殊教育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其他学校附设特教班、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

[18] 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含特殊教育学校和其他学校附设特教班中承担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不包括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其他普通教育教学班的专任教师。

[19]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是指高中阶段在校生(不考虑年龄)占15~17岁年龄组人口数的百分比。

[20] 普通高中学校数、校舍等相关数据包含高级中学、完全中学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21] 普通高中教育专任教师,是指在高级中学、完全中学高中段、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高中段和其他学校附设高中班中承担普通高中教育的专任教师。不包括上述学校附设其他层级教育教学班的专任教师。

[22]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校舍等相关数据包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不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

[23]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在校生、毕业生等相关数据包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其他学校附设中职班学生数。不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学生。

[24] 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是指在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其他学校附设中职班中承担中职教育的专任教师。不包括上述学校附设其他层级教育教学班的专任教师。

[25]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包括研究生、普通本科、职业本科和高职(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

[26] 高等学校校均规模,仅包含普通本科、职业本科和高职(专科)在校生,不包含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

[27] 高等教育专任教师是指普通本科学校、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高职(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中承担高等教育的专任教师。不包含上述学校附设其他层级教育教学班的专任教师。

[28] 高等教育学校生师比,是指折合在校生与专任教师之比。不包括高等教育学校附设其他层级教育教学班的学生和专任教师。

[29] 校舍建筑面积、占地、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值包含学校产权和非学校产权独立使用。

资料来源:所有数据均来自教育部。

来源 |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微信号:jybxwb)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rmP9l16msSKeOz3H-Y8rQ

每个“小镇做题家”背后都有一个向阳而生的故事

· 梁云风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每个“小镇做题家”背后都有一个向阳而生的故事我很少在文章中讲自己的成长经历,一方面是因为自卑,另一方面也是怕将陈年往事翻出来会给身边的亲人朋友造成伤害。

但是当舆论一再提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时,当另一个焦点人物,炫社会关系的周劼说“当年仗着自己会读书,看不起我们这种靠父母的,社会会教他做人……”,我还是打算聊一聊小镇做题家背后的真实世界。

很多人对小镇做题家不以为然,这个词和凤凰男一样,带有浓浓的俯视意味。其实在我们看来,这两个词都是带有天然褒义的,因为这都意味着我们走出了农村。

我很早就意识到了做题的重要性。我现在最早的记忆大概是3岁左右,那是家庭暴力带来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从5岁开始,破碎的家庭,亲戚的白眼,村里人的指指点点,至今仍不能忘却。我的自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心底放大的。

改变在8岁那年产生。我出生在12月,那个时候我们家那边农村小孩都是7岁开始读书,我因为没赶在9月份出生,只能又在家放养一年。等我读一年级的时候,基本上是班上最大的那个。

我属于早熟,早熟的孩子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善于察言观色,家里大人喜欢什么,学校老师喜欢什么,我都要琢磨一下。

在家里,我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扫地,房间、客厅扫完,还得把外面扫一遍,这个时候,无论是外婆还是其他亲戚,都要对我笑一下。

在学校,我对老师的喜好也进行了分析,比如老师喜欢爱劳动、来学校早、听话、成绩又好的学生。我发现自己晚一年上一年级,相比身边还在流鼻涕的同学,甚至这都能成为一种优势。我主动向老师申请做劳动委员,督促同学们值日,教室里纤尘不染;我争取每天都第一个到学校,有一次因为外婆早上出去劳作,回家做饭晚了,我空着肚子赶去学校……

那个时候没有做题的条件,因为农村教育资源的荒芜以及家庭贫瘠根本没有多余的课外练习可以做,我就多写小字大字是毛笔书法),一个字写四五页,所以我的字一直受到老师表扬。因为这个,还被很多同学“记恨”过。

这一切老师当然都看在了眼里,从小学到中学,我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每个“小镇做题家”背后都有一个向阳而生的故事

每个“小镇做题家”背后都有一个向阳而生的故事2000年的小升初是一个门槛,现在身边很多家长都在焦虑读哪个学校好,但我们那会儿,其实读初中也不是所有人的权利。我们小学毕业班56个学生,读初中的大概40人左右,有十多个学生就此辍学,大多因为成绩不好而厌学,他们很多都到沿海城市打工,或在温州的某个鞋厂,或在东莞的某个电子厂、家具厂,有的早早成家,有的单身至今。

初中真正开始了做题生涯。我们那会儿读初中是在镇上,离家大概有十多公里,一般都是周日下午从家里提着米和炒好的菜到学校,在学校住一个星期,到周五下午回家。冬天还好,一般咸菜能放五天,夏天的话只能吃一两天,剩下的就得在学校食堂买菜了。我那会儿家里一般冬天给3块钱,夏天给5块钱,我们很多同学还都得从里面省下一两块钱买文具、课外资料,真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分用。

物质上的贫瘠还能克服,真正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荒芜。我一直对初中的老师心怀感恩,那时候是真没有多少钱能买课外资料,我们英语老师、数学老师用那种古董一般的油印机给我们印试卷,那些试卷是他们通过个人关系从外面找来的,是县里、市里甚至外省的模考卷、测试卷,很多个“体育老师不舒服”“音乐老师请假了”的时间里,我们拿着仍有油墨味的试卷,一张一张地刷完题。

最近听到张桂梅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我也潸然泪下。我们从小到大听家长老师说的,无非就是读书能改变命运,这也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广大寒门子弟向上的动力,所有人都信奉勤劳努力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就跟小镇做题家信奉只要读书就能改变命运一样。

今天回忆过去的求学经历,其实不是说我有多惨,我们那一代人很多人都这样,不同的是我们走出大山的方式。

去年刷屏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黄国平博士论文《致谢》,他含泪写道,“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而又有多少人,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却依然在泥泞中负重前行的呢!

我2003年中考成绩是684分(总分750),在全校排第3,本能去县里最好的一中,但考虑到学费、生活费,我最后选择了去县里一所新成立的民办中学,因为它不仅免了我三年的高中学费,还能每个月给150块的生活费。我们那个班上30多人,都是这种情况,基本上是各个乡镇中学的孩子。

今天虽然母校早已风光不再,但对她给我的资助,我仍心怀感激。

农村的孩子读书有多难,在城市里出生的精英是很难理解的。我小学毕业班上的40多位同学,真正读高中的,连一半都不到,而考上大学本科的,更是一只手都数得过来,我那一届的小学同学最后考上211的也就我1人。

我们缺的不仅仅是眼界与学识,更多的还是机会。

今天来看,乡镇与市县里的孩子在教育资源上差距依旧很大,嘲弄“小镇做题家”,其实是在嘲弄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嘲弄社会的不公平。

并不是每一个村里人都有机会成为“小镇做题家”。最近《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篇《“制枪村”的二十年:如何走出罪与穷》的文章,讲述贵州松桃县东北部的小山村石花村,在二十多年间,如何与贫穷斗争,走出山村,最后不得不妥协的故事。因造枪而入狱的刑满出狱人员麻三水希望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山村,不要步父辈们的老路,但2021年夏天,麻三水的小女儿考上铜仁市一所中专学校,因为一年一万多的学费生活费不得不放弃,“小女儿作出放弃学业的决定时,麻三水出狱后全家人九年的努力宣告失败”。

我有一些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因为初二时交不起学费,不得不离开校园,远赴浙江打工。如今他做淘宝也小有所成,过年的时候在村里见面闲聊,他说今年要把家里老人小孩都带到温州去,“不想孩子有遗憾!

不得不承认,“小镇做题家”在面对城里人的竞争时,有着太多的劣势。我到南昌读大学时,第一次坐自动投币的公交,第一次用电脑处理文件……军训的时候看着同学拿出各种乐器表演,又唱又跳,深深地感受到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小镇做题家”的眼里除了题目,已经承担不起更多。

这些年,我像所有的“小镇做题家”一样,如小强一般倔强地活着。不期望阶层跨越,但愿如所有从小镇上出来的人一样,为了我们的下一辈不再如生活在闭塞、没落的小镇而奋斗。

欣慰的事是,每一个“小镇做题家”背后都有一个向阳而生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有打破国外氢弹垄断,让中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一个存有30颗氢弹国家的、来自河北芦台小镇的于敏教授;有出生寒门,著作等身,通过一生的研究,终于在抗肿瘤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来自于浙江永康的颜德岳院士;还有当年感动全国背着疯娘去上学的刘秀祥,他来自农村,出身极苦,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当一名人民教师。

当然,也有很多跃龙门失败,蛰伏在乡村,在城市的一角,倔强生活的,我们为了走出乡村,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但我坚信,每一个努力走出乡村的人,他们都是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无论成功与否,都不应该被嘲笑。我们改变不了出身,也不因出身而放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livSGjA1mdhiyCUE9TExg

县城再无清华北大

县城再无清华北大


最近很流行的说法就是北京的学生考清华北大很容易,那么北京的学生和外省的那些学霸们相比水平会有差么?如果在进入北大清华之后,地域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个体的发展高度,是否意味着现有的选拔制度是合理的?

我有必要开宗明义地讲一下,我只是陈述我这些年的见闻。我老家在农村,初中就读于一家小县城中学,高中来到省会城市,大学考到北京,大学期间还辅导过学生,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各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

至于社会是否公平,制度是否合理,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所以如果你觉得我描述的现象不公平,那也请你想清楚,我,就是你所说的不公平遭遇的实际经历者、承受者。

我相信我的答案还是道出了一些人的心声的,所以我也希望有的人不要把赞同我的回答等同于维护这个制度,谢谢。

作为一个外地考生,我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多,所以北京学生比起我们一定弱爆了,你们有啥了不起啊,信不信来陕西我分分钟考死你啊。呵呵,老子来清华了,你们就等着给我们垫底吧。

结果实际上,北京学生的表现整体上是比较优秀的,而且实际上名牌大学里比较容易堕落垫底的是小县城学霸……

小县城教育条件落后,学霸为了考入名牌大学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要多于京沪大城市学生,兴趣爱好、视野就逊色了。

有不少人质疑才艺的作用,并且玻璃心地认为我说大城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艺,所以素质更高更应该被录取。才艺最重要的价值不是拿来比较考核,才艺最大的作用是丰富学生生活,让人快乐起来。

我说小县城学霸容易缺少发展个人才艺的机会,不是说他们素质低人一等,而是他们太容易把考第一当作自己唯一的爱好了,但是当他们到了强手如林的名牌大学,第一名离他们远去之后,太难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了。

有种观点很有趣,意思是说“从落后地区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天赋上自有其过人之处,所以……”。这句话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但以我多年来的实际观察,对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考入名校的学生而言,这种想法带来的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作用。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相信自己的杰出而是接受自己的普通,不是盲目相信自己在中小学时代神话将会延续,而是从独立完成每一次作业、跟上每一堂课开始做起。
而他们的普通,并不是彻底的泯然众人,而是在优秀环境中的普通。但是的确有许多人没有完成从“英雄”到“凡人”的心态转变而堕落。但只要坚持下来的人,最终取得的成就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他们所比较的环境来看,他们取得的成绩依然是“普通”的。
而北京学生的优势在哪里?

视野、才艺这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我就不说了,只说学业。

北京在基础教育上的优势之大是我在外地的时候难以想象的。

我曾经在北京一家教学机构长期辅导高中生参加物理竞赛,也带过多年的家教,北京优秀的中学生的水平真是好的出人意料。

而且我发现,尽管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很多,但是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北京土著家庭却很少有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经验来讲,尽管清北在北京的招生比例远高于外省,但是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而言,清北还是那样遥不可及。

甚至可以讲,清华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多数被那些早些年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北京、留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后代所瓜分。

我在清北认识的北京同学,大多数父母教育程度都很高,就职于北京的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

你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学生考入北京的高校,然后留在北京继续发展就可以理解,北京的学生家长这个群体相比外地学生家长这个群体,在教育程度上的优势是不断扩大的。

清华北大纯理科专业的学生,有不少因为就业的压力选择当中学老师。

我当年在做物理竞赛的时候,老师把很多题目讲的绕,而我吃透这些题目后就非常简洁直白的做了出来。我在给我的学生讲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这题目原来这么简单直接。

其他人反复提到一个事实,就是北京高考题难度比较小。但是北京的尖子生日常训练的题目,难度绝对是不小的。而且水平较高的老师往往把难的东西讲解的很简易,所以北京的尖子生也往往自以为自己学的东西很简单。
学习好的学生不是刻意教出来的,但是往往是熏陶出来的。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父母、老师熏陶出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太多了。

北京学习最顶尖的学生是非常强的。而且近年来的趋势是北京最优秀的学生选择直接出国,而不是上清华北大。
最后,我对那些即将进入清华北大的外地考生,特别是小县城的考生说:你们的确比北京考生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但是你们多出来的努力并没有用在学习新知识上,只是重复性的训练以求少犯错误而已,而你们将来的北京同学,有不少已经在大学的课程上走了很远很远了。
我再补充三点:

1.我只是在陈述事实,我并没有表达”北京人考清华北大更容易是合理的“这样的观点。

2.那些认为科举给了寒门弟子机会造就了社会公平的人都没有认识到,古代农耕社会下,能读书接受教育参加科举的人,普遍来自士绅阶层,他们的家庭条件比绝大多数人优越太多了。所谓的寒门弟子,也是和皇亲国戚相比的。把科举理解为现在交百十块钱就能参加的高考,实在是太不了解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了。

3.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确有一段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但是这段黄金年代即将成为历史,落后地区和大城市在基础教育上的差距是在不断拉大的。
我的父亲当年在陕西的一个农村读书,而他的高中数学老师,是西北大学数学系的教授。

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在运动中卷的太深了,而我父亲这样落后地区的人,反而有了安心读书的时间,并且在被下放的知识分子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父亲这代人,在高考之后很快就崭露头角。

而我父亲这代人在考学的时候,城乡二元制是很森严的,农民是农民,干部是干部,许多来自农村的优秀的孩子,因为急于摆脱农民身份,加之信息闭塞,报考的志愿往往严重低于他们的水平。很多本来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误打误撞成了小县城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凭借扎实的功底,创造了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第二波奇迹。我清楚地记得,我初中的时候一个中年化学老师,做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同砍瓜切菜,比很多年轻的数学老师都要熟练。

但是这第二波奇迹,也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因为小县城出现这样优秀的老师会很快被大城市的中学挖走,而且这波人,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以陕西为例,曾经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在各个城市、县城是比较平均的。但是这些年,清华北大在陕西的招生名额日趋被几所超级中学垄断,而周边的小县城,年级第一能考个西安交大就谢天谢地了。

而那个小县城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是以无数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扎根在基层从事基础教育为代价换来的。

县城再无清华北大

为防失联,请关注下方 备用号,更多精彩内容!

上海退休教授炮轰畸形幼升小:耗费3年时间,全家人是把孩子从粮仓送向茅厕!

01
我今年68岁。
 
在国家级研究所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也倔强了一辈子,素不服老!
 
但刚刚,在我6岁外孙身上,全家人一场耗费3年的“牛蛙战争”,以失败告终。
 
现在,我觉得不止我的脸上、心上,连这些文字的样子,都长满了苔藓与皱纹。尤其当时从医院回来,看着才6岁大的外孙,仿佛天真的眼里也长满了褶皱的血丝。
 
他患上了抽动症,全名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虽不严重,却很难治愈。这次去复查,孩子没有明显好转,依然不由自主地挑眉毛、眨眼、乱蹬腿。医生说只能从心理着手,开点药便让回了。
作为家长,我们在过去的教育中,总告诉他不要乱动,要乖乖地坐好写字、看书……现在他这样的抽动,岂不是潜意识里的反抗?

上海退休教授炮轰畸形幼升小:耗费3年时间,全家人是把孩子从粮仓送向茅厕!

02
大概三年前,我的爱孙还是3岁的年龄,懵懂无知,被我,还有他的父母推向了“求知若渴”,开始备考上海四大民办小学的招生考试。
 
是的,提前三年。
 
只因在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为了备战“幼升小”,往往从3岁开始,就被家长打鸡血,以便赢得这场“牛蛙战争”。
 
这四大民办小学,就像上海滩时期的四大家族,处于金字塔顶端,是所有家庭挤破头的地方。
孩子的妈妈,我女儿,公务员干了十多年。希望外孙按照著名民办小学——著名民办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和海外常青藤的“牛蛙”式路线成长,也是她在孩子刚3岁时,便开始了“牛蛙模式”的计划,率先狠下心来让孩子放下口里的咿咿呀呀,而步入各种培训机构开始念起ABC。
 
孩子爸,我女婿,中学起就在国外生活读书,算个海归。关于孩子的教育,他没有我女儿那么激进,却也不怎么太管细节。起初他对“牛蛙模式”的教育心里存疑,但也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和说服妻子的理由,所以也不置可否默许了这种“操作”。
 
我本人,之前在科学院研究院担任教授,退休后唯一一件工作就是陪外孙成长。因像我们这样家庭,第三代能否成才,决定着我们这一辈或者我女婿女儿这一辈,我们所奋斗来的社会地位与资源阶层,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很不幸,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外孙的教育问题上,我选择站在女儿这一边。

我搞了一辈子研究,做了一辈子学术,我不迷恋权贵,也不迷恋钱财,但有一点是我所始终秉持不弃的,那就是家学。
 
我曾做过一个社会研究:在近百个中产家庭里,往上翻三代,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农民,但却都是比较有文化积累与文化觉醒意识的农民,唯一的区别就是底子的薄厚而已。有句土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虽然历史中也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但不幸的是,前者是注定,后者是宿命。
 
比如众所周知的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有极其深厚的家学背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自不必说,林徽因的父亲曾在民国时期担任过政治部部长、北京国务院参事、司法总长等要职,还创办过学校。
就连现在很火的年轻人高晓松,都有一群搞科研、毕业清华的亲戚。
 
这就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传承总规律。

03
今年高考时,我看到北京的状元说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中国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属于中产阶层的孩子,而且还生在大城市,所以教育资源上享受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就决定了我能比农村孩子走很多捷径……”
我惊叹于这个学生睿智,在小小年龄就已经懂得了我用了半辈子才看穿的本质。我也恐惧于他的早熟,这种意识的萌发,预示着未来的两极分化已是大势所趋。
这就是我忍痛割爱,支持小外孙走上“牛蛙道路”的原因。我知道这样会让他丧失可爱,但我宁愿他失去可爱,变得可憎,但也不能让他长大后变得可贱。
 
这三年,我们整个家庭的精力都在这个小娃娃身上。我不知道他的小小脑袋能装多少东西,但他的每一天,都被我们特别是孩子他妈用各种跨年龄层的知识填满了。我女儿对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都设置着不同的考核,她将这叫KPI,她要求孩子记的第一个单词就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她说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
 
早在之前上幼儿园时,孩子他妈妈便主张让孩子去私立幼儿园,认为起码等到上小学时,孩子能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好背景,更具竞争力。
 
而孩子爸的意思是希望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别给孩子太大压力,让他尽情地去学他喜欢的足球。等到初中在计较学校好坏。女儿一听就炸了,立马反驳道:“这是逃避,而不是从根上解决问题,如果现在去一般的公立幼儿园和小学,小初升根本没有机会去好的学校!”
 
我知道她的担忧所在,因为在上海,从公立学校考上复旦这类名校的机会,基本都被垄断在几家重点高中里。而这些重点高中的名额,又基本被民办初中的孩子提前预定了。

上海退休教授炮轰畸形幼升小:耗费3年时间,全家人是把孩子从粮仓送向茅厕!

04
有一天早上,外孙说他肚子痛,他妈知道这是他不想去培训班装病,便说:“那我带你去医院打针吧”,外孙立马说不疼了,快出发去上学吧。
到了培训班,他妈妈走了,他给老师说肚子痛,并加了一句“老师别给我妈妈打电话,给我外公打。”
 
那天我带他在外面溜达了一圈,吃了冰棒,最后还带他回了班里。临走时他拉着我问:“外公,我什么时候才能玩啊?”
 
我说:“等你长到像外公这么大的时候。”

他天真的想象力似乎有了盼头,又问:“那到时候你就能陪我玩了?”
 
我笑了笑:“那时候外公就不在了。”
 
“那我一个人玩还有什么意思?”我没想到他会说这么一句,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就这样,我们剥夺了外孙几乎所有本该拥有童年的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女儿不间断地在关注上海四大名校招生政策的变化。
 
据说考进去越来越难,每年的录取率低到5%。而除了孩子,学校对家长的考核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比如通过父母对体重的控制来看家庭的修养,通过父母的工作背景来看孩子未来的发展规划等。
05
说个可笑的:3个月前,女儿突然让我和孩子他爸开始严格控制体重,要不是前不久的新闻,我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女儿看着我的啤酒肚这么不顺眼。
 
从家长体重看家庭的自律能力!简直荒谬,愚昧!这和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挑选奴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肚子大一点就证明这个家庭没有自律能力了?就算是,然后这个6岁的孩子未来就没有前途了?
 
我外孙在面试一所小学时竟然遇到这么一道题,这个题是什么呢——说说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如果我在现场,我真想问问那个大概30岁左右的考官,敢问要不是因为出这道题,你能说出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吗?
 
听孩子他妈讲,那天孩子因为过度紧张,当着面试官直接就哭了,面试官还不屑一顾地问怎么还哭了?
这样稀奇古怪不着边际的面试题还很多,让我赶上一次,考官问崇明岛在上海的哪个位置,听说好多个孩子都回答的类似上面、中间,而我外孙回答的“发光”、在发光的地方”,虽然我也不知道他说的发光是什么意思,但我觉得并不丢脸,丢脸的是出题的这帮变态!
 
受了这么多苦,讲了这么多理,牺牲了一个儿童最珍贵的三年,应该能得到一个该有的回报吧?
 
然而,很不幸,在最有希望上的学校的最后一轮面试时,孩子竟然出现不自主挤眉弄眼、耸肩等症状,其实他平时也有,但我们并没注意,学校说这是幼儿抽动症,虽冠冕堂皇说很多孩子都有这病,但最终还是很隐晦地以此拒绝了。
医生说这是由于长期压力导致的病症,而在这么小的小孩身上,多由于身边事物引起的心里紧张。我们那时没有心情解释,虽然都揪心孩子的健康,但更伤心失去了进入名校的机会。
 
孩子能读出我们脸上的失望,非常懂事地问:“我是不是让你们失望了?”
 
我们没有说话,我们确实有点怪他,但怪到最后都知道,这不是他的错。
 
最令孩子他妈崩溃的是,邻居家的孩子几乎和我们一起开始“牛蛙战争”的,他们家的孩子顺利进入了“四大家族”其中之一。我女儿当即提出找关系让孩子晚一年上学,等明年再考一次。

中国式攀比往往不来自阶级,而来自街坊邻居。我们家一直都要比他们家优越,这次反倒让他们压了一头,受到了嘲讽与看不起,这个气让我们难以下咽。
 
 终于有一天,孩子他爸一反常态地叫他妈和我一起开会,还特地把孩子的爷爷奶奶从老家叫到了家里,5个人一起商讨一件大事——办投资移民,过两年让孩子他妈陪孩子去国外念书。
 
“我想我儿子已经受够了这种日子,我也受够了!连牛蛙都未见过,怎么变牛蛙!经过这三年,回头想想,每天都看着他都在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与幼儿园,我们用高计量、高添加的饲料催着他长大。这些年对于某些学校的德性我也算是领教了,既然孩子无法成为牛蛙,我们就让他做青蛙啊,我宁愿让他做童话里最丑的王子,也不想让他做餐厅里被点得最多的名菜。”女婿那天是以这样的话开场的,义愤填膺。

这个想法出乎意料,以至于当场我们其他4个人听完都呆了。后来听他陈述提到这个想法的原因才发现他已经偷摸着研究这事儿很久了,甚至还跑了几趟办移民的公司,归根结底他的立足点就一句话:教育规划要趁早。他举了他同事家孩子和他自己的经历为例,告诉我们越小移民、越小出国越好。因为这样能更为系统地获得国外的教育、培养和融入,让孩子获得最为健全的成长。女婿提到西方“健全的教育体系”时抛出一个观点至今让我觉得意味深长,他说什么叫健全的教育?就是童年属于自己,中年也属于自己,老年还属于自己。
 
妈妈沉默良久,才说:“那就让孩子上个公办学校吧,明天让他休息一天,后天我再带他去其他学校试试……”
 
孩子他爸竟然当着我们3个家长对我女儿拍了一下桌子让她闭嘴,并说道:“公办学校也得有好的学区房,好一点的房子一套都上千万!面积又小,即便孩子能上学,咱们一家人蜗居到那屁大一点的空间,你觉得孩子就能优秀?而且很多学区一年一个划法,一年一个政策,求得了一时也求不了一世!能力强的小学生可以去考民办初中,或公办初中的特色班,若不强呢,即使有对口初中的房产,也只能进入公办初中的平行班。”
 
“所以,如果无法去好的学区上好的公立小学,咱们再忙什么都是瞎忙!他永远逃不出这个怪圈!“
 
我女儿沉默了,低下头委屈地哭了起来,自此她再没提面试公办学校一句话。
 
那场会开了2个多小时,女婿的据理力争说服了所有人,也让我心存惭愧:我一直强调家学,但唯独又违背了家学。
不要用成年人的智商碾压孩子
06
家学是用来营造环境,而不是环“竞”。童年之所以可贵,并非在这个时间学会最好的东西,而是让最好的东西能延长时间。家长的职责理应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去做三四月的事,等到八九月份自有答案。
 
在电影《一九四二》里,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在逃难时给家仆说:“我知道怎么从穷人变成地主,等咱们到了陕西,十年之后我还是东家”。仆人听了很激动,立马回应道:“到时我还给您当长工。”
 
我一度以为这就是“阶级传承”,骨子里的东西是变不了的。但经过这三年对孩子的“牛蛙培养”,我忽然想到另一个故事。
 
李斯曾讲,粮仓里的老鼠不怕人,但茅厕里的老鼠怕人,所以出身并不重要,你究竟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地位最重要。
 
现在回头看,过去这三年我们作为家长的混账之处,是做着把孩子从粮仓送向茅厕的愚蠢之举!

不过,虽然我现在想通了这个道理,但我还是过不了感情这一关。移民?岂不是我就很难再见到我心爱的外孙了?虽然我会极大概率地支持他们移民,但要与外孙分隔两地,这对我这个年龄来讲,是最大的打击。

 
为了打消我的顾虑,女婿带我去他咨询的移民机构当面做咨询,后来在凤凰卫视《中国新移民》看到了这家机构,还是美国投资移民的引入机构,老板姓丁,据说是美国EB-5第一人。
 
第一次谈完后,公司给我们出了两套针对我外孙的海外教育规划方案,分别针对美国和西班牙,前者是教育资源最好最雄厚的地方,而第二个则代表了整个欧洲,两个不同的方向。听女婿说,这家机构对教育蛮关注的,还资助过清华大学的一个国际学生中心,也是做海外教育规划比较早的。
 
相比于欧洲,我们更倾向美国,但是外孙还太小,必须家长陪读,这就涉及一个排期问题,美国的排期目前排到了6年,这让我们实在难以接受。女婿的计划是让妈妈先带着孩子去到西班牙,在那里上美式教育的学校打基础。况且,西班牙是房产投资移民,很少的钱买一套房子,既解决了移民问题,又解决了陪读的房产问题,甚至还能解决学区房问题,当然,马德里什么的学区房可比上海便宜多了。到了那边,空气清新,地广人稀,孩子的竞争压力又小很多,生活自然会比在大上海要来得舒服得多。
 
这个安排倒是让我因私心起的一块石头落地。但我女儿却摇摆不定,后来她托领导去另一家民办院校问问。后来,拒绝孩子的不是因为抽动症,而是因为我。
 
因为学校在做家庭背景调查时,发现我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认为爷爷奶奶辈对孩子教育的参与,会对孩子成长产生错误的示范和诱导,原话是:“你们的家庭成员确实很完美,只不过存在这么多一点瑕疵。”
 
言外之意,我和外孙住在一起,是个错误。
 
这个要求彻底将我女儿激怒了,她觉得几代同堂的天伦之乐是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传统美好,如今却变成阻碍孩子上学的因素,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而这摧毁了她内心的最后一丝侥幸和幻想,彻彻底底地决定同意孩子他爸,投资移民,抑或叫教育规划移民。
 
事定下来后,便特别想和外孙多谈谈心。
 
 我问他:“要去国外你怕吗?”
 他说“怕”。
 “为什么怕?”
 “我怕别人笑我这样动来动去。”

我明白,他也觉得抽动症是很讨厌的事儿,“有人笑过你吗?”
 
他点点头。
 
我也知道,但别人笑他主要还是在笑我们没能把他送进好学校。这就是现在家长之中的鄙视链,也是每个孩子的宿命,小时候拼学校拼成绩,长大拼工作拼家庭,老了拼孩子拼出息。最后拼来拼去,没有拼出一个完整的世界,更没拼出一个完整的自己。我这把年龄了,已经失去了再给自己一次“拼图“的机会,希望我心爱的外孙这次不要再错过。

07
现在好了,终于可以让他去另一个健康、放松的环境中,依靠熏陶慢慢找回原来的自己了,能有时间在田野上撒野,也有空间在课本上学到如何撒野。
 
这曾是我梦寐以求的人生啊,事事有选择,时时有回转。他的人生该活成精彩故事,而不是励志故事。
 
 我忽然明白一个家庭传承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所谓的家学,就是让下一代,比我们更能接近真实的自己。我们所积累的所有财富与资源,并不是要全部交给他,而是让他在这一切的对照之中,比我们能更快地洞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虚掷时光与人生。
在最后,我想给孩子说:你会在田野上长大,在河流中奔跑,我站在远远的地方给你挥手,直到你看不到我为止。我确实不知道你的未来会有什么,但我知道,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我的未来。你是我们的骄傲,也希望你能以你爸爸、你妈妈、你爷爷奶奶和我为荣。

所以,再见了大上海,你给我一片星辰大海,都不如给我一个能慢点长大的小孩。

转自 : https://mp.weixin.qq.com/s/l0-iU2CDEnitRJwzGD4ixg

教育重磅变革,9年读完高中?乌龙狂欢背后,藏着一个大趋势

点击查看硬核财经猛料:和6000个EMBA老板聊完之后,我的录音放在了这里!

1

“大尺度教改”被辟谣,一场乌龙狂欢

前两天,一张图片带来了一场大戏。

事情的起点,是一份通知的发布。10月14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在这份通知里,上海、广东深圳、四川成都、河北廊坊等城市,被选定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教育的变革牵动人心,紧接着,一张名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图片,在无数家长的朋友圈里火速蔓延。里头提到的改革“尺度”之大,令人心惊:

1、缩短学制,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小学4年,初中3年,高中2年;

2、中考分特色考试,依据孩子特长及特色进入普高、特职高;

3、普及高中教育,将高中分为特高、普高和职高……发现培养偏科偏才;

4、大学改革,三分之一以上大学改为工科或者高级蓝领大学;

……

分条罗列、有板有眼,有家长甚至开始重新规划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涯。更多的人感到忧虑:一旦学制压缩,孩子考上大学的概率岂不是更低了?职业教育,真的要变成主流?

眼看着大家的疑惑越来越多,官方发声了,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信“微言教育”公开辟谣——

教育重磅变革,9年读完高中?乌龙狂欢背后,藏着一个大趋势

各大被提及的实验区,也纷纷发文:大家不要轻易采信非官方渠道的信息。

教育重磅变革,9年读完高中?乌龙狂欢背后,藏着一个大趋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更是直言,这些网传改革主张本身就是矛盾的:

既然已经缩短学制变九年义务教育,何来中考,又何来建设特色高中和职高?

要知道,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免费、强制、均衡、义务,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倘若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就必须做到高中均衡发展,如果高中还分特高、普高、职高,怎么可能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则谣言之所以被广泛传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这是个“真新闻+假新闻”的结合体。教育部设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是真,但里头的内容,却全部是假的(经查证,源自一个民间学者的建议,被人拿来凑成教改内容)。这种“移花接木”的谣言,最容易迷惑人。

教育重磅变革,9年读完高中?乌龙狂欢背后,藏着一个大趋势

但,即便“缩短学制”等谣言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依旧有很多网友选择相信甚至支持。这背后,折射的是家长深深的教育焦虑。

谣言的阴影之下,家长们想在多变的局势里,找到一份确定性。

2

教育巨变,风声鹤唳

听风就是雨,这倒也不能怪家长们有一颗敏感的心。

过去的三个月,恐怕是教育行业最提心吊胆的一段时光。

学生们放了一个暑假回来后,发现很多事情都变了。

在北京,重点班和实验班的划分有可能被取消,校长、公办学校在编在岗教师要开始轮岗、跨校、跨学区流动。

教育重磅变革,9年读完高中?乌龙狂欢背后,藏着一个大趋势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校园之外。

7月23日,一份中央下发、名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文件,向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释放了一些清晰的信号:

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再然后,是教培行业团灭、中概股暴跌、安徽老师别墅补课被抓……风暴愈演愈烈。在广东,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已经被纳入扫黑除恶专项。更猛的是湖北,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已经被列入扫黄打非专项。

风口上的K12教育企业应声而落。美股市场教育三巨头好未来、新东方、高途,如今股价都只剩个位数,8个月里,三家的总市值从最高时的超1300亿美金,跌到现在的70亿美金。

教育重磅变革,9年读完高中?乌龙狂欢背后,藏着一个大趋势

一个万亿市场,说塌就塌了。

我得到的一份数据显示,高途裁员比例高达50%以上,受波及人数高达1.4万人。除此之外,好未来、猿辅导、掌门1对1、火花思维等教育机构,也在排队裁员。最夸张的是新东方,据报道要裁员:

超过4万人。

教育重磅变革,9年读完高中?乌龙狂欢背后,藏着一个大趋势

哭泣已经没有用了,教育行业的老板们甚至开始把目光投向直播带货、剧本杀。

K12行业正在历经一场职业大迁徙,70万+教培机构,1000万+从业人员,正在经历阵痛与迷茫。

更关键的是,不只是教育,只要是和未成年人沾边的行业,都感受到了压力。

网络游戏被斥为“精神鸦片”,一众游戏股跌到怀疑人生;饭圈被整顿,迎来重锤;在中国播了17年的《迪迦奥特曼》也被短暂下架,因为包含危险动作和暴力镜头。

接二连三的政策来袭,现在大家只要一看到教育两字,就开始疯狂联想。

3

内卷与用工荒

从更深层次来看,中国人如此关注教育的原因在于,这被看做是一条阶层跃升的通道。但这条路,太卷了。

激烈的社会竞争下,我们的人才选拔,依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能考高分、一路上名校才是王道。

但时至今日,高考全国平均本科录取率不超过45%,全国平均一本录取率不到20%,985大学的录取率更是只有1.9%。

教育重磅变革,9年读完高中?乌龙狂欢背后,藏着一个大趋势

在高考之前还有中考,50%的分流率意味着,每年出生人口里有一半孩子,是上不了高中的。

那怎么办?父母只能开启教育军备竞赛,也就是鸡娃,给孩子不断开挂。

亿万中国家长的焦虑,被课外补习机构精准捕捉,催生出一个庞大的课外培训市场。

早在2004年,城镇中小学生参加过课外辅导的比例就超过了50%,小学生有70%的人参加课外辅导。教育培训行业从0到上万亿市场,只用了30年时间。

时至今日,中产阶层为了孩子的教育,已经进入了疯狂的阶段。有人曾做过类比,倘若从幼儿园开始算起,一线城市一个孩子上学的开支约等于买一辆国产99式主战坦克。

教育重磅变革,9年读完高中?乌龙狂欢背后,藏着一个大趋势

这样的教育内卷,百害而无一利,绝对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也是整顿课外培训的底层逻辑之一。

家长们拼了命想让孩子考上大学,但另一边,用工荒却不断席卷中国大地。

年初,人社部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总缺口上,第四季度从第三季度的82.4万人上升到了92.9万人(上升12.74%)。

在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有36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

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大学生人数实现了暴增。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技工学校缺口高达2200万,技工学校招生越发困难。

教育重磅变革,9年读完高中?乌龙狂欢背后,藏着一个大趋势

在2017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首次超过了本科毕业生;相对应的,却是高职院校招生难的现实,自2009年起,全国高职院校的生源连续下降6年。

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很多城市里,泥瓦工、修理工、按摩师、厨师、月嫂,这些蓝领的工资基本都超过普通小白领。吴晓波就曾在跨年演讲时表示,1978年到2019年,中国蓝领工人的年薪资收入增长了150倍。这个增长幅度,大大超过白领的收入增长水平。那个段子,正在成为现实——

三千块你雇不到一个农民工,只能雇一个大学生。

4

职业教育大势所趋

风暴过后,下一个教育风口在哪里?

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给出了方向:

职业教育。

里头明确提到: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

有人调侃,一个新东方倒下了,无数个新东方厨师站起来了。但玩笑背后,一个重大的信号已经出现:

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到2035年,中国的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要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

这里面,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

根据德勤的测算,未来三年,中国职业教育将保持12%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到2023年,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

教育重磅变革,9年读完高中?乌龙狂欢背后,藏着一个大趋势

在国家的持续补贴之下,我国已经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截至2019年,中国有中等职业院校10340所,高等职业院校1423所。

但这个体系依旧“大而不强”。在几天前的《职业教育:教育行业曙光乍现》一文中,我们就曾做过对比: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全国高级技工缺口上千万。

职业教育的薄弱,已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最大障碍之一。

这种现状,也有国人观念上的原因。在过去,职业教育一直被看做是“差生教育”的代名词。很多家长宁愿让孩子上民办的本科,也不愿意去职校学一技之长。

但如今,在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面前,随着“职业本科”的普及,这样的观念将会被慢慢改变。未来,高考状元抢着去读职校的现象,搞不好会成为现实。

最后,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我们依然看好教育行业的长线价值。

“双减”政策的落点是K12,职业教育只是被暂时“错杀”。等利空出尽,迷雾散去,相关的企业,大概率会迎来报复性反弹。

对中国来说,发展职业教育是开山利器和必由之路。

对你来说,唯一需要做的是:

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你已经准备好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XIzYiDHV8koUG2Fed0B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