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租翻2倍!深圳“统租房”多方共赢,只有租客输麻了?

深圳城中村的廉租房迎来历史时刻。
由深圳市政府主导的“统租房”正式开始规模化,城中村的廉租房将迎来历史性的转折点。
所谓“统租房”,就是由地方政府出面,统一租下一个区域内的所有房源,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再重新对外出租。队长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是深圳的一个村民,你们村有500户人家。原来是市场化的,你们各自出租,租出去多少,就赚多少。现在不行了,禁止你们村任何人私自出租房屋,全部优先租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再转租给租客。

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的是中介的角色。可是,房东凭什么把房子租给地方政府呢?自己收租,不让其他人赚差价,不是更爽吗?那么,地方政府要想让全部的村民都同意“统租”,就想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提高租金。
原来,你自己租给租客,800块钱一个月,现在我给你1600块钱一个月。你一套6层楼的农村房,每层改造5套单间,就有30套房。原来,你每月收租24000块,还要自己去联系租客,自己去收水电费,管理费,网络费,忙前忙后,虽然谈不上辛苦,但也多了许多杂活。现在好了,政府直接每个月支付给你48000元,一年就能稳收57.6万。如果你有两栋楼,就可以稳稳地年入百万了。
政府有背书,有保障,绝不赖账。你什么都不用干,实现彻彻底底的躺赢。

图片

这么好的事,你支持还是反对?毫无疑问,全体村民举双手赞成。深圳一个城中村的村民就真情实感地表达了对政府的感谢:“政府给的租金很高,经过各项补贴叠加,租金回报可在15年左右回本,比我们自己租出去的租金要高2倍以上。深圳市政府太好了,非常感谢!有政府兜底,租金也放心!”村民房东的利益有保障了,可这笔租金支出也不少,为什么深圳市政府愿意出呢?原因有三条:
其一是,深圳市政府提出保障房建设目标,在十四五期间,要建成74万套。可深圳市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城市化已经达到了100%的水平。深圳已经很难向周边扩容要地了,74万套保障性住房用地解决不了,怎么办?

图片

这时,深圳市就想了一个办法:改造城中村。
其二是,城中村征地成本非常高。如果拆了重建,随便一栋楼的拆迁补偿款就要上亿。深圳财政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建保障性住房的投入不能太高,不能大规模征地。到这一步,深圳市又想了一个新办法:“统租房改造。”
对深圳市政府而言,看似以2倍市场价统一租下了城中村的房子,其实和拆迁补偿费来对比,这简直太划算了,为国家财政剩下数百亿,乃是上千亿的资金。

图片

改拆为租,保障房改造成本呈几何级下滑,深圳市政府节约了大量的财政资金。
其三是,帮助房企渡过难关,打造超级现金奶牛。“统租房”的商业模型来自于万科。2018年时,万科集团提出“万村计划”。这个“万村计划”就是由万科统一租赁城中村的房源,对其升级改造,把城中村的廉租房改造成商业公寓,或者建成酒店,还有一些商铺也统一交给万科运营。

图片

但万科作为一家私企,要追求利润,万科给村民的租金报价过低,还不如村民自己出租,遭到村民的抵制。同时,许多租客也担心万科进来后,会抬高租金,就联合房东一起抵制。万科的“万村计划”也就被迫流产了。
现在不同了,由深圳市政府牵头,联合万科、深圳人才安居集团等房企,共同改造、经营“统租房”。有了深圳财政资金的注入,房企的改造成本也就降低了。而在公寓、商铺运营这块,房企更加专业,能够更好地改造城中村的面貌。
在这里面,政府节约了财政资金,房东收到了更多的租金,房企揽下了改造工程和运营管理,增加了业务,还能从公寓、商铺运营中获得持续现金收入,降低经营成本,走向轻资产,实现了政府、房东、房企三方共赢。

图片

那么,谁亏了呢?答案只有一个:租客。
羊毛出在羊身上,有人赢,就有人输。在统租房推出之际,第一个被伤害的群体就是租客。他们被限时搬走,因为这里的房源将全部转交给地方政府,个人房东不允许私自出租了。因此,此前签署的租赁协议全部依法解除。租客没得选,必须限时搬家。
改造后的城中村,因基础设施升级,公寓配套更加完善,居住环境大幅改善,房租也势必上涨。那么,这就排挤了底层打工人的生存空间。低薪收入者,要么离开深圳,要么就给深圳市做贡献。

图片

生活成本的提高不只是公寓租金的提高,还有商铺租金的提高,随之带来的是整个生活成本的全面提高。原本,城中村是深圳市许多外地打工人的第一站,它承载着无数年轻人在深圳奋斗的梦想,也是整座城市的润滑剂。
像外卖骑手、制造业工人、刚踏入深圳的应届毕业生、还有在城中村里开平价餐厅、超市、按摩店、洗脚店、理发店的个体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就是专门为底层打工人服务的,也是承载许多外地年轻人扎根深圳的梦想。

图片

在深圳,月入2-3万,却住在月租1000多,不敢吹空调的年轻人并不少。为什么他们愿意忍受这种相对清苦的生活?因为一个人的清苦背后,是老婆孩子爸妈全家人的幸福。
未婚的年轻人也想攒下一个套房的首付,留在大城市里。今天吃的苦,是为了未来更大的幸福。可统租房的改造,让城中村更美好了,房东更幸福了,房企开拓新业务了,唯独租客能省下来的钱更少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DAMMpaL7nsAak-tTOCzyA

房地产很惨,但是别救了

房地产这两年确实惨,以至于最近不少专家已经跳出来又在呼吁救助。

简单来说,房地产对于中国来说确实太重要了,除了天量的房贷和土地出让金,还有原材料、家具、家装、家电、基建、水电气设备等一大串行业的消费和就业跟在后头。超级规模的基建,航天项目,公务员工资,甚至这两天试飞的大飞机,背后也有规模巨大的房地产资金提供支持。

也正是因为房地产对中国的影响太大,于是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每次碰上啥事,都想揪一下这根稻草。具体操作就是让大家借更多的钱,降低生活中的其他消费,来支撑房地产行业的过剩产能。

慢慢想想,自下而上形成这种观念并不奇怪。之前房地产持续升值的时候, 几乎所有人都形成一种观念,要攒钱买房而不是消费掉。消费固然爽,但是错过了房价上涨,现在有多爽,将来就有多惨。

而且主流舆论也形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如果一个博主劝大家攒钱买房,那他就是一个成熟稳重有思想的博主。反过来讲,如果一个博主劝你消费,及时行乐,他就是一个消费主义博主,听着就肤浅。

这种想法倒也不能说有啥问题,事实上也没啥问题,尤其贴合中国人观念里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比如要节俭持家,无论如何都要有个窝,于是大家从上到下积极攒钱买房。

你们可能不知道,哪怕就在三四年前,房价的最巅峰时期,还有大量的房产群里教大家怎么用一堆信用卡循环套现凑首付,然后囤房等升值。很难想象那些人现在咋样了。

这些观念客观上造成了房价飞涨,不过这两年明显到了一个无法持续下去的状态了。

“房价飞涨”这事倒也不能说完全不好,主要是看你屁股在哪。比如你是一个拆迁户,或者你入场较早,极端情况下哪怕早半年,你都能比别人少奋斗十年或者二十年。

这个没瞎说,2015年左右,我有同事疯狂加杠杆,500万买了中关村“牛小”的一套学区房,大家都觉得他疯了,可是转过年,他的房子很快飙到了一千多万,你们想想,多出来那大几百万,多少人一辈子也赚不到?

所以说房价飙涨这事对于很多人来说意味着需要把一生拿到祭台上去献祭,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以轻松吃掉别人的一生。

而且大家也都看出来了,越年轻,在这场盛宴里所处的位置越不利。如果你父母在体制内,拆迁有好几套房子,那你毕业之后多多少少能占很多便宜。反过来讲,如果家里啥都没,辛辛苦苦把你培养成大学生,送你到大城市,本来以为接下来就好了,等毕业才发现接下来的麻烦比考大学都大。

更大的麻烦是,从2017年开始,各地房价都开始了剧烈的分化,也就是越贵的房子,涨幅越大,反而那些上车盘普遍跌得很惨。包括北京,也是这样。北京这边豪宅普遍涨得很厉害,尤其那些学区房,几乎一直在涨,而那些普通盘,却一直在阴跌,而且也非常难卖出去。

但是年轻人们面对这种情况他们会“坐以待毙”直接把自己放上去吗?有的确实是那么做的,哪怕在2018年左右还在疯狂加杠杆。但是还有太多人,他们想加都加不上去,因为他们的实力决定了自己没法疯狂挖掘杠杆。

改变不了现实,就改变观念,也算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配套观念就是这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家里人提供不了支持,也就不好意思逼婚了。这些观念洗脑下,生育率能上来有了鬼了。这两天全网都在聊“今年只生800万”,感觉非常沧桑,我身边有同事的孩子是2017年出生的,那年足足有1700万,才五年,就跌了一半,也算史诗级暴跌。

现在想想,上文提到的“压缩消费上资产”的说法,无论是道理上,或者逻辑上都没啥问题。可是背后的代价却很明显,代价就是拼命压缩年轻时候的生活质量。这种使劲压缩生活质量的现象,导致了90后和00后年轻人里这些年形成了一些新的生活观念。前几天跟一个95年的公司小伙伴一起吃饭,他的一些想法让我非常吃惊。

聊到生育率,我才意识到他应该生孩子了,可是他好像丝毫没那个意思。他一年也能赚几十万,跟我说他坚决不生孩子,一方面他和女朋友怕麻烦,尤其他女朋友听说生了孩子每天晚上要起来好几次给孩子喂奶,精神就崩溃了。而且没户口,也买不动学区房(不想背着巨额贷款住在一个猪窝里),又怕小孩学习不好将来打螺丝,所以一直没下定决心生孩子。

另一方面他还有个理论,他认为生活质量这玩意跟物质和能量似的,应该是守恒的。年轻人买房后节衣缩食生活质量暴跌,暴跌的这部分并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转移了。你节衣缩食攒出来的钱,降低的生活质量,并不是真的没了,而是跑银行和买家那里去了。你受的苦,那都是别人桌上的菜。所以他的原则是能不受苦就不受,受够了,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别再想用任何道理忽悠他给别人做牺牲。

如果所有人一起艰苦,说不定大家也就那样了,一起默默承受。不过现实是年轻人经受巨大的压力,却看到另一批人胡吃海塞,这谁能受得了。感情你让我艰苦奋斗,是为了自己取个嫂子呗?尤其是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高位接盘的可能性,于是就出现了如今的僵持态势。

我吓了一跳,问他说这是你一个人的想法,还是你们整个团伙都这么想,他说他身边的基本都这么想,而且这段时间每次看到生育率暴跌的新闻,都有种看爽文的感觉。

了解了年轻人的想法,也就能理解为啥生育率成了这样。而且大概率还会继续走低。

所以我一直有个说法,所有的红利,本质都是债。

人口红利,其实就是人口债,“婴儿潮”一代年轻时候力量有多大,老年就有多难养。

房地产红利那更是债了,看着是从银行借了三十年的钱出来,深层次里,是一些年轻人放弃了自己年轻时期的享受买房生孩子,生活的痛苦让周围围观的不敢下场了,反过来进一步降低了生育率。

那些超级规模的债务,催生出了史无前例巨大无比的房地产关联产业,那些产业如今都处在产能极度过剩状态。如果继续救房地产,那些企业自然能苟活一段时间,但是等到救完又活不下去了,如今不可能有2016年那么大规模的需求支撑着房地产了。反正整个产业大规模去产能是迟早的事。

比如这两天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写的是一个45岁的中年人找工作经历。这人之前就是做家具的,十年前年薪八十万,但是从2017年房地产大潮开始走低之后,家具行业越来越惨,到最后终于做不下去了。如今去应聘肯德基、必胜客、宜家、星巴克兼职,结果都失败了。

他的经历,就是一个完整的周期,行业从稀缺走向极度过剩,最后从业者连口汤也喝不到。如果国家再来一波刺激,让房地产重演2016年的那种情况,可能地产相关从业者又能过把瘾,然后呢?很快又没生意了,因为产能过剩这事根本解决不了,从业者还是得改行,可能只是把改行时间从45岁改成了47岁,啥都没变。

如今几乎所有担忧人口的那些专家学者,都是从国家社会层面分析人口的影响。几乎没有从个体角度来思考这事,年轻人到底怕啥,到底痛苦啥,似乎没多少人关心,而生育决策,是最自下而上的,你得去从最下边来解决,而不是各种顶层设计。

在日本等国,还出现一个情况,叫“仇老”。也就是说,年轻人认为老年人霸占了社会的整个红利,构筑了可怕的资产壁垒,自己啥也没,奋斗一生可能连别人的起点都达不到。

于是极度痛恨老人,一方面痛恨有钱的老人,因为他们霸占资源。也痛恨没钱的,因为没钱的老人消耗了年轻人交的养老金。还痛恨自己家里的老人,嫌他们帮不上忙还拖累自己。

我以前理解不了,这两年也在年轻人里看到了类似言论,他们认为自己所有的悲剧,就在于红利都被上一代吃光了,然后用极度夸张的房价把他们的前途卡死了。而自己拥有的,只是一个帮不上什么忙、让自己输在起跑线的原生家庭。如果不买房,那一辈子交房租,如果买房,那三十年做房奴。自己唯一做错的,就是晚出生了一些年。

所以我现在觉得,房地产如果真不行了,就让他不行吧,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该退出了。而且这里的“退出”并不是真的完全退出,也没法完全退出,毕竟美国那样的成熟社会,房地产依旧是一个关键支柱。这里说的退出,是不把房地产当做最重要的引擎了,以至于整个社会围着这根柱子转。

转型之路固然痛苦,不过也是没招的事,硬撑着不承认也不是个事,关键还是找一条新的可持续的道路,越坚持不承认问题,找新路的时机越往后推。

顺其自然就行了,反正别再使劲让房价涨了,也没必要想方设法让老百姓背更多的债去救房地产。让老百姓自己去选择把钱往哪花,用正常的消费推动产业升级,而不是让房地产相关产业越来越大,然后有一天没法继续膨胀迅速崩掉。

人一旦接受了“周期”这个设定,就能意识到一个问题,衰退或者说萧条本身并不是坏事,这个阶段消灭掉落后和过剩的产能,经济才能健健康康重新上路。

甚至可以说,没有衰退就没有新生,历史上每次新技术新产业的诞生,都伴随着旧产业的衰退。如果旧产业死活不肯退出历史舞台,占着巨大的资源不放,通过政策反复给自己续命,长期看来可能只会不断延长麻烦的时间。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JJpp4J-8xgXJ5ZNLzvzLQ

新城吾悦广场分省份租金收入一览

0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已开业吾悦广场140个,其中自持126个,管理输出14个。

省份/商场数量/总租金/平均

新城吾悦广场分省份租金收入一览

湖南 4座 总租金2.99亿元 平均7475万元/座;
广西 5座 总租金2.43亿元 平均4860万元/座;
云南 5座 总租金2.66亿元 平均5320万元/座;
湖北 6座 总租金3.05亿元 平均5083万元/座;
江西 4座 总租金2.21亿元 平均5525万元/座;

新城吾悦广场分省份租金收入一览

上海 2座 总租金1.38亿元 平均6900万元/座;
贵州 2座 总租金0.97亿元 平均4850万元/座;
青海 1座 总租金0.73亿元;
内蒙古 3座 总租金0.88亿元 平均2933万元/座;
福建 1座 总租金0.53亿元;

辽宁 2座 总租金1.31亿元 平均6550万元/座;
河南 2座 总租金0.86亿元 平均4300万元/座;
宁夏 1座 总租金0.82亿元;
重庆 3座 总租金0.88亿元 平均2933万元/座;
广东 1座 总租金0.61亿元;
山西 1座 总租金0.18亿元;
甘肃 1座 总租金0.07亿元;

以上租金收入合计93.42亿元,平均6626万元/座(注:租金收入包含租金、管理费、停车场、多种经营及其他零星管理费收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jP_EN4moAjuYn8n6d3xwA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没有利益相关,所以才更敢说真话。
没想到,浓眉大眼的一线城市,被吹上天的“买到红盘就赚几百上千万”的魔都,终究还是步了深圳杭州的后尘!
上海的新房积分,正在崩塌。
二手房价,正在下跌。
一二手倒挂,正在消失。
环环相扣的链条,成了市场恶性循环的前兆。
不装了,明牌了。
如今中介炒房客开发商全都苦着脸,特么的全被套牢了:
二手卖家降价抢跑,新房开发商也按耐不住搞起了新房中介分销。
但我却要为此叫好:
上海楼市买家“当家作主”的时代,终于来了。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上海的新房,积分已经开始崩塌。
第7批新房,市区除了鸿印里、静安天悦、苏河玺之流的超级网红盘不愁卖。
像普陀内中环的新俞里、大华峯汇、品尊国际,新静安的市北华庭、徐汇的尚海悦庭,虹口的海泰北外滩,全部都不触发积分。
而郊区,还要更惨。
曾经的流量王者大虹桥,放到第五批,68分以下全部劝退。
但是现在,只要45分就能上车。
近郊地铁盘的热门板块—嘉定新城、泗泾
放在年初,没有60分售楼处都别想进,如今也双双不触发积分,来了就能买。
泗泾甚至有开发商打出了一张骚操作底牌:
首付不够,没事,我等你半年。
还未过限购,没事,我也等你半年。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如果说嘉定新城和泗泾还只是个例,那么浦东第一个不答应。
过去两年一向供不应求的浦东新房市场,如今也卖不动了。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除了少量供应的森兰红盘和断供很久的惠南,触发了积分。
其余新盘,认购的客户数量连房源数都追不平。
如今的上海新房市场已经明盘:供应太多,新韭菜不够。
为什么局势会扭转如此之快?
之前不都是抢到即赚到吗?
郊区地铁盘不是供不应求么?
不聊经济形势和预期,单单超量的新房供应,就已经在市场上砸出了一个大坑。
这个坑,彻底击碎了开发商的傲娇,也彻底打破了购房者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预期。
2022年前七个批次,共发了158张预售证,推售新房套数超过了8.5万套。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已经超出了原定的每年8万套新房目标。
但是不好意思,今年还有第8批。
2022年少则9万套,多则近10万套限价新房的供应,把一众开发商和炒房客彻底砸懵了。
这感觉,就像你饿了想吃点肉,结果上海直接整桌搬来了“自助餐”。
不仅管饱,更管撑。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上海的新房,供应量正在崩塌。
最近我翻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网友评论:
现在上海新房的供应节奏,比“大姨妈还准时”,一个月来一次。
但其实不仅是新房的供应,连上海的土拍供应都在“火上浇油”。

今年前三批次上海已经出让了108块涉宅用地,累计成交金额超过2500亿,比去年全年高出近400亿元,增加幅度17%。

但这还没结束,12月中旬还有第四批集中供地。

大量的土地出让,意味着明年仍旧会有天量的新房供应砸向市场。
一二手倒挂和新房积分的秩序,会彻底打乱、重新洗牌。
这么多新房卖不完怎么办?重启中介分销。
下面这张图,是上海部分已开启中介渠道分销的项目表。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帮我卖掉一套房,分你总价1-2个点的佣金。
像极了2015年和2018年的熊市套路,简单、明了、粗暴。
但这些名单还只是冰山一角。
如今郊区的新房,多数已经宣布躺平了。
售楼处人挤人的热闹现象不再,更多的购房者开始选择观望。
但跟新房一贯唇齿相依的二手房市场,还要更惨。
看起来近期是整体横盘,但实际上郊区已是踩踏出货。
嘉定新城、南翔、泗泾、车墩、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华新、马陆、临港……
凡是出现在分销表上的板块,已经出现非常多的反倒挂案例。
二手次新房比新房还便宜。
有些板块还有概念,新房可以讲故事突围,但大部分新房都在被二手房拖累。
比如五大新城和临港,现在不只是躺平,而是直接开始躺倒了。

低迷的二手房市场,遇到天量的限价新房供应,成交量锐减的同时,也导致大量房源减价。

多翻翻链家挂牌你就会发现,诸多板块的一二手倒挂,已经开始归零。

倒挂归零又使得购房者对新房预期下降,认购客户数量进一步降低,市场的各种副作用相互联动。

上海楼市,似乎进入了无解状态。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深谙人性的上海楼市,先是制造出了“一二手倒挂”市场,在一二手房之间制造价差红利,让所有人都有一种买到就赚到的认知。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与“一二手倒挂红利”的角逐。
人性是趋利的,大家都想抢占“倒挂利差”更多的新房。
像中环以内这种宅地建设指标很少的区域,往往新房的供应会更少,那就会造成市区的新房不够抢,郊区的新房没人要。
于是上海又制造了一个“新房积分制”游戏。
在买新房之前,所有的购房者都要参考下面的图表,暗自给自己打分。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越高倒挂的新房,需要越高的积分。
像今年积分很高的前滩东方悦澜、徐滨百汇园、大虹桥蟠龙天地,买到至少赚几百万,至多赚千万。
这也导致了,低分、中分、高分选手买新房的各自命数,早已被暗中注定。
但这个游戏能持续玩下去的前提是,供应平衡的微量把控。
一旦供应失衡,就需要在其他游戏规则上作出改变。

新房供应高的板块,下一批次暂缓或减少拍地,供应不够的板块,就适当加量给市场造势。

如果新房二手压力都大的区域,就会在落户、限购上松个口子,比如说五大新城和临港的购房限制,已经到了低点。

如果还不好卖,那就会搞个利好出来,比如说搬来某某名校分校。

至少那些都好卖的新房,触发一定的认购率,就会限售5年,锁死不准交易。

这就是游戏规则早已暗定,最真实的上海楼市。

但今年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各种各样的突发意外,让调控背后的一双大手,开始向土地财政低头。
不出意外,明年还会有更多开分销的新房。
外环外如松江、嘉定、青浦、奉贤、临港、宝山等板块的分销会逐一打开,甚至大虹桥徐泾也会跟筹码。
新房的积分门槛,一定会再次大降。
甚至郊区更多板块的一二手倒挂会逐渐消失。
但面对这样的局势,我并不悲观。
因为这样的买方市场,反而对购房者是利好。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上海楼市的供需关系,明显偏向于需求端,供给总体大于需求。
所有我们才会看到,二手不断的走弱,而新房越来越好摇。 
但上海不同于其他表现萎靡的二三线城市:
一是市场热度总体还尚可,热冷不均和分化才是主要表现,二是上海的政策底牌,还没出尽。 
主要的需求限制性政策——限购限售,上海仍旧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严格。
这就相当于为上海楼市蓄了一个大血袋,当市场进一步恶化时,随时都可以为市场打上一针。
只有当这些弹性政策工具都失效时,才具备深度看空上海楼市的基础。
也许是当前行情仍可控,或是这些未出鞘的政策工具能量巨大,决策者不愿轻易使用。
当下未出鞘并不代表着没有,这才是短期上海楼市最大的底气之一。 
更要紧的是,当下的上海购房者,无论是买新房还是二手,都可以挑挑捡捡,大胆谈条件。
政策底+局势动荡,的确是有胆量买房者砍价抄底的时刻。
但前提是,选对正确的板块和小区,找到更佳的房源。
狠狠地砍上一刀。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GN3UuIatMzSdkuanM9oaQ

救人的正确姿势

双十一”又一次恶意未消费,但消费力到底怎么样,看到好几个数据。

最高的一个数据,说双十一当天成交额11154亿元,同比增长了13%;也有统计数据5571亿,最低的数据甚至只有3000多亿,是往年的三分之一。

几个电商平台,也都没有公布数据。只有一个数据比较靠谱,当天全国共处理快递包裹5.52亿件,同比下降了20%。

懒得去分辨真伪,去看看了疫情地图,觉得现在讨论数据确实没什么意义。

双十一力度最大的,除了卫健委,就是央行。那天,央行发布了254号文,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家叫它:

16条。

16号文的七页纸,包叔看了好几遍,这次确实是一次系统的基调转向。

很多政策很大胆,比如鼓励个人住房贷款延期展期,比如鼓励给爆雷房企放款,政策中甚至不乏操作细则,比如怎么区分烂尾楼,怎么救烂尾楼,怎么应对购房者的贷款展期,甚至手把手教金融机构怎么操作。

16条的出台,意味着金融机构彻底扮演起了主力军的角色。与其说是救市,不如说是央行指导金融机构:

救房企、救项目、救地方政府。

救人这种事,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时机、尺寸把握不好,不仅救不了别人,还很容易给自己惹来麻烦。

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证明,很多微观的障碍,正在前面等着。

 

1

 

16号文出来后,资本市场一片欢欣鼓舞,但房企老板和高管们,态度确实是谨慎的。过去一年,他们逐渐冷静下来了。

16号文出来的那天,我注意到了两条朋友圈。一条是碧桂园一位高管发的,他说:

春天终于到了。

他说的春天,不是说16条,而是中债增第二轮发债。

上周二,交易商协会发出了第二支箭,央行会拿出2500亿再贷款,帮助民营企业发债融资。这些债券如果发行成功,那真的可以解决一些实质困难了。而且申请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甚至已经展期了的房企,也有资格申请。

龙湖马上申请了200亿份额,美的等企业也申请了:

但这笔钱,很难拿到。

包叔了解到,申请发债的房企要想获得中债增的担保,依然需要拿出相应的抵押物。

可除了龙湖这种还能一口气拿出足够的优质资产,其他房企哪还有那么多没抵押出去的资产。

美的地产最终靠得是美的集团的担保,某家房企一口气拿出了10个商业项目让中债增挑选:

只被选中两个。

包叔注意到的另一条朋友圈,是旭辉总裁林峰秒删掉的内容:

第三支箭也在弦上。

第一支箭是信贷,第二支箭是债券,第三支箭是股权。

十六条发布的那天,外媒报道监管部门要求股份制银行也要在年内,为房地产领域提供不少于4000亿的新增融资。这加起来就是一万亿了。

开发商关注的,是这些能实际落地的政策。

过去一年,从企业税费、监管账户再到银行开发贷,都有出台过一些稳定政策,听起来很美好,但都卡在了执行层面。

比如对困难房企,一些政府性收费是否可以缓缴的问题,一些敢于负责任的城市官员会同意,有的回答只是一声叹息:

能从严绝对不多走一步。

别小看细节,也正是这些琐碎的细节,耗尽了开发商的最后一点信心。

比如,9月底监管要求国有大行年内新增至少6000亿房地产贷款。包叔当时问了一些房企和银行的朋友,情况是民企借开发贷必须拿出抵押物,银行更愿意争夺国企的开发贷申请,哪怕没有抵押,降低利率。

包叔的朋友子姨写过,一家房企老板,一直相信市场,也一直不顾一切地掏空家底救公司。但熬到今年下半年,钱熬没了,公司还是暴雷了。后来,这位董事长没事就躲在办公室看书。

他最后悔的事就是:

没有像大多数老板一样,一开始就躺平。

 

2

 

因此,包叔觉得,16号文件中最有意思的两句话,都是关于责任的细则:

鼓励金融机构……在城市政策下限基础上,合力确定个人住房贷款具体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

对债务新老划断后的承债主体按照合格借款主体管理,对于新发放的配套融资形成不良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已经尽职的,可予以免责。

第一句,是将政府的责任,转移一部分到银行身上,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可以借银行之手出政策,救市。

第二句,则是给病人做心肺复苏的医务人员,发出了免责条款,这样的措辞,在红头文件中,并不多。

第一句话的方法,其实杭州已经在用了。

双十一前一天下午,杭州的银行都收到了人民银行的口头紧急通知。杭州楼市重新执行:

认房不认贷;首套首付3成,最低利率4.1%;二套首付4成,最低利率4.9%。

更值得玩味的,是央行发口头通知时又补充了一句:

执行但不官宣。

兽爷年轻时谈恋爱,就是秉持着这个原则。

包叔一位银行的朋友说,具体到他们银行,策略是不主动提利率LPR-20BP这件事。

没办法,杭州市场的拐点越来越明显了。从2015年至今,杭州经历了一个超级长的楼市牛市,在全国楼市里走出了独立行情。

但是10月底,杭州房地产主管部门召开了一次内部会议,领导们阐述了问题的严重性,说再不调整政策:

就不是低谷,而是冰谷了。

杭州这次政策发布的方式,其实比政策本身更有意思。首付的放松政策,不是由房地产主管部门发出,而是借道银行,而且还不官宣。

没办法,领导们都被救市政策一日游的历史吓到了。地方政府目前的最大矛盾,是怎么在政策放松的时候,确保自己不被上级领导批评叫停。

 

3

 

还是那句话,救人,是要掌握正确方法和技巧的。

2022年春节前,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感叹货币政策放宽的紧迫性。他说一年时间很短,要抓紧做事,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会:

哀莫大于心死。

一个月后,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同一间屋子里,把大家晃了个大跟头。这位最厌恶房地产风险的人,说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绑在嘴巴上的绳子松开了,但手脚都还是麻的。

又一个月后,监管部门为AMC机构和银行提供了12家房企的名单,希望他们能提供救助。但监管机构仅仅是指导和鼓励,各项政策粗看力度很大,但用词都非常模糊,缺乏可执行性。

这样一来,如同刘国强行长所说,市场关切就落空了,没几天再选中债增的示范房企,合格的就剩五家。

所以后来的7月、9月,监管部门一再重提泡沫化势头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口号,也没什么意义了。

金融16条发布后,一位头部房企负责人告诉我:

这是标志性的转变。

他的理由是,这个阶段的金融政策,终于从口头变成了文件。而且是过去救市动力很足的央行和一直喊口号的银保监,联合发布的。

从具体措施上来看,这次调整覆盖了全金融市场各个品类,尤其是所有金融机构里压力最大的信托公司,这次终于有个落地政策了:

未来半年内到期的,可以允许超出原规定多展期一年。

如此一来,项目公司就不用刚性兑付了,就可以以空间换时间,可以靠销售解决问题。而信托公司也有了展期的依据,奉旨展期,不用面对投资人太大压力。

让做事的人敢多走一步,这很重要。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lHDu-GaaRnSUaRTfPHz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