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120亿定增背后,顶流资本看到了什么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对即将过去的2021年来说,伊利股份(SH:600887)在年末成功落定的这笔巨额定增,注定将给今年的A股市场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次发行中,伊利股份的发行价格为37.89元/股,发行股票数量为3.18亿股,募集资金总额约为120.47亿元。要知道,120亿这个数字也是A股消费类企业的最大募集金额,而此次定增也是再融资新规发布以来、百亿以上规模定增中参与申购家数最多,折扣最低,认购倍数最高的项目。

 

此次发行共有53家机构投资者参与申购,最终获配发行对象共计22名,根据公告,获配对象中几乎清一色的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

 

巴克莱,高盛,瑞银,摩根大通等国际顶流资本位列其中;内资机构几乎尽数在列,招商证券,中泰证券,红塔证券等;而私募和险资层面,高瓴,高毅,平安养老险等也尽数在列。

 

各路资本同一时间积极参与伊利这笔定增的原因,底层逻辑其实并不难理解:

 

一方面,伊利所在乳业赛道正在发生一些静水流深的变化,对于嗅觉灵敏的顶流资本来说,现在正是参与新周期的最佳时机,而另一方面,历史上伊利股份的管理团队和经营业绩,已经充分的证明了伊利的投资价值。

 

 

01

顶流资本看到了什么

 

 

想理解这些顶流资本的投资视角,我们还是需要回到伊利这次定增的核心内容:伊利透过这次定增在投资什么?

 

第一, 伊利正在大举押注产能增长。

 

在这次120亿募集资金中,伊利接近50%的押注方向,都是面向保证奶源的上游投资,通过在呼和浩特,林甸,吴忠,呼伦贝尔和兴安盟等伊利的生产基地上进一步扩充产能,伊利将进一步锁定液态奶的供应链安全,优化产品结构,保证原奶供应。

 

对伊利这样的巨头来说,投资上游牧场,在奶牛培育,牧草种植,生产工艺创新方面押注来确保供应链安全,已经是过去几年伊利投资的一条主线:

 

到2020年年底伊利手里已经控股或持股2家规模化牧场企业,分别是中地乳业和优然牧业。

 

事实上,对中国乳业来说,原奶保证对乳业巨头的重要性已经愈发凸显:在环保,土地的天然约束之下,基于牧场的原奶供给侧改革正在渐次展开,全国范围内奶牛存栏量已经连续多年下降。

 

伊利120亿定增背后,顶流资本看到了什么

不难想象,随着原奶供给侧完成出清,未来原奶价格逐渐上行已经是确定趋势,与因原奶价格上行而盈利能力受损的中小乳业企业不同,伊利过去几年中在原奶周期低谷中的产能扩张和产量锁定,将确定在即将开启的原奶新周期中迎来量价齐升的高光时刻。 

 

伊利120亿定增背后,顶流资本看到了什么

 

第二, 伊利正在全力押注奶粉和奶酪等新兴品类。

 

对于熟悉乳业赛道的投资人来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07年之后,中国消费者的人均奶类消费量正在进入漫长的平台期。 

 

伊利120亿定增背后,顶流资本看到了什么

中国奶类人均消费量停滞的底层逻辑容易理解:

 

人均奶类消费远超中国的欧美或日韩等国家,在奶类消费中的主要类型并不是液态奶,而是来自于奶酪,黄油,奶粉这些大量消耗原奶的高端化产品,在这些品类上,中国无论是奶粉还是奶酪,都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

 

因此,不难理解的是,在寻求液态奶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的伊利股份眼中,无论是奶粉还是奶酪,都是不容有失的全力押注的赛道:

 

在公司资源和国家政策的双重加持之下,伊利奶粉业务2015-2020年复合增速15%,高于行业6%的增速;在成人奶粉赛道,伊利占据绝对优势,市占率高达42.3%;在婴幼儿配方奶粉赛道,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伊利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取得了同比30%以上的增长。其中,金领冠珍护增速超40%,为该细分市场中增速最快的品牌;来自尼尔森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9月份,金领冠在全渠道增速领跑所有同品类品牌,成为中国市场增速第一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

 

在分析师眼中,伊利奶粉业务仅凭内生增长,大概率在2022年可以登顶国内市占率第二,但伊利野心不止于此。10月28日,伊利以62.45亿收购澳优34.33%的股权,成功取得澳优第一大股东地位。澳优乳业是近年来快速成长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及营养健康公司,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乳品企业之一,拥有全球羊奶第一品牌。

 

通过内生+外延双管齐下的策略,在投行分析师眼中,未来,伊利奶粉业务将有可能占据伊利整体生意体量近30%的比例。

 

在奶酪业务上,伊利采取了同样的内生+外延策略:通过收购新西兰乳企威士兰创建的东方灵感品牌,和以国内牧场奶源为依托的全球甄选品牌,伊利双管齐下,在今年1-3季度,伊利零售端奶酪增长180%,市占率提升6.9%,全年收入规模有望超10亿。

 

随着奶粉和奶酪等创新产品赛道快速启动,布局多年的伊利接下来将迎来第二增长曲线的高速收获期。

 

第三, 通过本次定增,伊利进一步强化内功。

 

需要指出的是,对伊利这样的超级巨头来说,除了迅速扩张之外,通过深研内功,提升资产质量,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的行动也同样重要。

 

通过本次定增,伊利对内进一步投资5G奶粉工厂和信息化升级,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作为横亘一二三产业的乳业巨头,伊利所在产业链长且复杂,数字化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全产业链运营效率,不仅能够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推动业绩增长,更能打造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加深、加宽企业护城河。

 

对于顶流投资人来说,通过这笔定增,投资伊利的确定性在三个层面进一步提升:

 

完成本次定增后的伊利,不仅拥有了更完美的资产负债表,还打造了迅速起飞的第二增长曲线,同时通过原奶供应链优化,成功降低了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清晰逻辑之下,众多投资人拿出真金白银参与本次定增也就不难理解。

 

 

02

伊利新周期启动前夜

 

 

除了清晰逻辑之外,对投资人来说,当下这个时间点,也构成了押注伊利的最佳时间窗口 :

 

在2020年进入“全球乳业五强”后,在一年一度的领导力峰会上,伊利董事长潘刚便提出了“2025年挺进全球乳业前三,2030年登顶全球第一”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对伊利来说,实现这一目标的底气来自几个方面:

 

首先,纵观历史,伊利已经是毫无争议的超级白马。

 

数据不会撒谎:上市25年来,伊利股份总市值从最初的4.21亿元,成长至2518.63亿元(截至2021年12月9日收盘),累计涨幅约597倍;同期,伊利股份累计分红21次,累计分红金额高达304亿元,在整个A股市场都名列前茅。

 

而自上次定增以来,2013年至2020年,伊利股份实现了营业收入翻番,从477.8亿元增至968.9亿元;归母净利润也实现翻倍增长,从31.87亿元增至70.78亿;市值增长超4倍,从2013年1月31日的479.31亿元,上涨到2021年12月9日的2518.63亿元;公司也从2014年的“全球乳业十强”成长为唯一进入“全球乳业五强”的亚洲乳企。

 

对追求确定性的顶流投资人来说,伊利股份实现增长,登顶全球第一的实力已无需证明。

 

其次,对于长期跟踪乳业的投资人来说,一切迹象都在指向,伊利目前正处在费用率下降,利润率快速上升的行业爆点前夜:

 

首先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2020年,规模以上乳企销售费用率连续5个季度下降,过去两年中,伊利单季度销售费用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除了产品线升级因素导致销售费用率下降之外,液体乳行业的竞争趋缓是更重要的因素:

 

一方面,随着前文中说到的原奶价格上涨,全行业参与者开始削减销售费用开支,保证利润稳定;另一方面伊利作为龙头企业难有新的对手威胁,也有降低费用率的诉求。

 

很明显,对伊利来说,处于降低费用投入而无需顾虑份额下降的前夜,利润率抬升的新周期启动已近在眼前。

 

对投资人来说,无论是供应链成本的锁定,竞争关系的缓和,还是押注新业务增长,进军矿泉水和植物乳业务,伊利实现全球第一位置的确定性已经毋庸置疑。

 

 

03

伊利管理层的金字招牌

 

 

对于顶级投资人来说,选择伊利的原因除了企业本身的种种优势之外,长期以来,伊利管理层的稳定发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从这个角度说,投企业就是投人。

 

在11月刚刚过去的伊利2021年领导力峰会上,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发布伊利四大价值发展新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实现消费者价值领先、社会价值领先、员工价值领先、企业价值领先的四大价值领先战略目标,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纵观伊利25年历史,潘刚带领的伊利管理团队凭借其对乳业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以及突出的经营管理能力,让伊利从一家偏居内蒙古一隅的地方小厂,一步步成长为稳居亚洲乳业第一、全球乳业五强的全球化乳制品及健康食品巨头,也成功赢得了海内外投资者的信任。

 

对于投资人来说,伊利核心管理团队有着长达二十余年的乳业从业经验,并大都经历了从一线车间到经营决策层的层层历练,可以说是最懂伊利、最懂乳业的管理团队。因此很显然,投资人在本次定增中的积极踊跃认购,本身也构成了对伊利潘刚团队的信任投票。

 

 

04

资本市场表现说明一切

 

 

资本市场是最聪明的。面对伊利这样一份逻辑清楚,结果确定的定增方案,二级市场对伊利股份的态度,也通过市值实现了清楚的表达:

 

伊利120亿定增背后,顶流资本看到了什么

 

在定增方案发布近半年时间中,伊利股价成功跑赢沪深300和食品饮料板块近20个点,市值增长近400亿人民币。

 

不仅如此,在消费数据普遍疲软的2021年,伊利股份经营业绩也在不断超越市场预期,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50.07亿元,同比增15.23%;净利79.67亿元,同比增31.82%,其中,前三季度净利润更是超过去年全年,盈利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通过这笔定增,伊利股份既提升了未来的业绩确定性,又兼具可期待的业绩爆点,从时间框架上讲,也正处在乳业新周期的启动前期,因此无论是易方达或高毅这样的顶流私募,还是高盛、摩根这样的外资投行,对这笔120亿定增的高参与度也就在情理之中。

 

在顶流资本眼中,这样一个通过定增参与与全球第一的乳业巨头一起成长的机会,当然不容有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1CCxTA_PYfmckcyv6niwA

 

平庸的牛奶,“锈带化”的伊利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任命时任通用汽车总裁威尔逊为美国国防部长。

 

在参议院听证会中,威尔逊被参议员盘问到,如何解决他的250万美金通用汽车持股和担任国防部长公职产生的利益冲突,威尔逊一时语迫,辩驳道:

 

“多年来我一直相信,对通用汽车有益的,就是对美国有益的,反之亦然。”

 

这句话在美国舆论中迅速走红,流传至今,游说集团每每在华盛顿为大公司游说时,常常将这句话奉为圭臬:“对某公司有益,就是对国家有益。”

 

这句话的底层逻辑其实并不复杂:

 

在1950年代的的美国公众眼中,通用汽车这样的公司,受益于美国得天独厚的科技创新环境,所产生的大多数创新也都会反哺美国国力,有效制霸全球——有利于通用汽车,自然有利于美国整体。

 

而当70年后的今天,随着通用汽车开始停止创新,甚至开始反向对内汲取资源,享受政府补贴,大而不能倒的时候,他们在公众中的形象就开始变得面目可憎,一度光辉的底特律汽车城也被称为是锈带,而反对扶持三大汽车公司,希望自然破产的的观点此起彼伏。

 

在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Peter Thiel)看来,与其抱怨公众敌视大资本,这些公司不如自己反思:

 

多数遭遇公众压力的锈带企业,过去几十年中在创新层面毫无建树,没有产生任何科技层面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却始终因为体量巨大,享受了全社会无尽呵护,就此招致公众舆论怒火也就不甚意外。

在公众视角中,叙事规则正在发生转变:对超大企业有益的,未必对国家有益,甚至往往是有害的。在当代社会中,坐收红利的超巨企业因其阻碍创新的不佳形象,往往会遭致来自两个方面的毁灭性的力量:

 

要么公司遭遇来自公众更大的压力,成为惨遭分肥的固定靶子,比如对全球范围内针对互联网平台经济和的反垄断调查,比如各种针对性的监管条例,都让这些无甚新意的企业遭遇巨大压力。

 

要么因为收租模式极其轻松,使的这些公司难以响应来自用户需求的变化,从而最终变成无关紧要的Day2公司(贝索斯语),最终仍然难逃被淘汰掉的命运。

 

将镜头从制造业、互联网拉到消费行业的一个分支——中国牛奶产业和它的代表性公司伊利股份(SH:600887)们,锈带化的迹象也开始显现。

 

 

01

天花板

 

 

对伊利所在的全球牛奶行业来说,过去几十年肉眼可见的技术变迁首先来自于上游农业科技的提振。

 

以美国为例:1944年,全美共计2500万头奶牛,而如今,全美只有900多万头奶牛,相当于1944年的三分之一,牛奶产量却增加了60%。

 

作为美国农业的掌上明珠,美国牛乳业在饲料改良,奶牛育种,以及集约化管理的长期投资,一方面提升了奶牛单产,同时降低了产业的用水量和土地使用量。

 

不言而喻,凭借中国庞大市场作为杠杆,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汲取是中国乳业巨头效率提升的不二法门:通过育种和养殖技术的汲取,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奶牛单产逐年提升,是30年前的3倍左右。

 

平庸的牛奶,“锈带化”的伊利

这种效率提升也支撑了中国乳业度过全球原奶价格下跌周期:

 

无论是存栏量还是畜牧场的总量,在牛奶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小养殖户逐渐出清,中国的奶牛养殖业开始逐渐走向集约化,用更少的奶牛数量产出更多牛奶。

 

平庸的牛奶,“锈带化”的伊利

不过,这种技术转移的潜在天花板肉眼可见:

 

首先,即使完全实现育种技术转移,中国奶牛单产天花板也只有不到一倍的空间,想要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未来的产能缺口已经近在眼前;其次,仅仅是当下的奶牛养殖业千万头级的养殖量,我们每年就需要进口百万吨级的苜蓿等奶牛饲料。

 

多说一句,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是奶牛等草食动物的重要优质饲草。根据荷斯坦数据,对奶牛来说,饲用优质苜蓿可使蛋白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单产提高1吨。

 

平庸的牛奶,“锈带化”的伊利

但作为关键原料的中国优质苜蓿,中国自给率只有64%,在2019年近140万吨的进口总量中,美国一家独大,占比达到93.5%(130.7万吨)。

 

对中国来说,技术和资源的天花板清晰可见。

 

 

02

参照物

 

 

全球范围来看,同样面对资源天花板,天生农业条件匮乏的以色列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

 

常年干燥炎热的地中海气候中的以色列,现有奶牛场1000多家,平均每个奶牛场成母牛数120头。对以色列来说,在地中海气候的不毛之地打造流淌着奶与蜜的圣地,需要的是独辟蹊径的技术创新:

 

首先,大名鼎鼎的荷斯坦奶牛即为以色列培养的品种,在长期品种优选过程中,以色列的奶牛单产雄踞世界首位,平均单产11,667公斤为世界之最;

 

其次,奶牛饲料进行本土化研发,由于苜蓿进口价格昂贵,种植苜蓿又需要良好的土壤和水浇条件,在饲料配方设计中,很少有苜蓿,而更多是以色列本土种植的作物副产品。

 

最后,以色列在国家层面,对奶牛养殖推动技术支持,以色列在乳业生产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自主研发,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系统、牛群饲喂系统、牛舍冷却系统、挤奶系统、牛奶加工设备几乎全部本土化,提升了养殖户的效率。

 

此外,从政策层面为了避免牛奶周期对奶牛养殖户产生激烈影响,大多数牛奶都以配额形式进行采购,保证不因牛奶产量波动产生激烈周期。

 

 

03

暗逻辑

 

 

但在伊利、蒙牛等乳业资本主导的中国市场,乳业发展的逻辑却完全不同:

 

首先,随着可见的技术天花板到来,在这些乳业资本眼中,中国牛乳业无论是饲料和产能在不远的未来,都会产生可见的缺口,尽管眼下奶价下行,但从长期看,奶源价格只会进一步提升。

 

因此,伊利果断利利用波动,进行了牧场收购的逆周期投资:

 

通过大举收购,到2020年年底伊利手里已经掌握着3家规模化牧场企业,分别是港股上市的中地乳业和优然牧业、新三板上市的赛科星。此外据不完全统计,伊利参与建设牧场的规划奶牛存栏量已超100万头。不难推知,以伊利在中国乳业销售体量计划计算,这个只占中国总存栏量10%的规划存栏量,还只是刚刚开始。

 

不过,与以色列推动政策收储平滑周期不同,对伊利这样逆势抄底的乳业公司来说,周期波动越是激烈,尽管对中国乳业长期发展不利,但小养殖场产生的出清过程也就越快,这笔反周期投资的回报也就就越发明显。

 

几乎可以断言,从周期角度说,对伊利们有利的,未必对中国乳业有利,反而很大程度上是有害的,通过技术创新来熨平周期,伊利们反而无利可图。

 

其次,在卡脖子的苜蓿饲料这一问题上,同样可以看出伊利们同样对创新的兴趣寥寥:举例来说,在伊利的ESG推广案例中,在内蒙古等地推行种养结合的苜蓿种植模式,常常被作为伊利企业社会责任的范本。

 

但在这些案例的B面,伊利没有明说的问题是:

 

我国苜蓿种植区域大多集中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宁夏河套灌溉区等优质苜蓿基地,而奶牛养殖区域则大多集中在销售至华北、华东的牧场,运输距离一般长达2000公里以上,苜蓿干草需要用卡车进行长途运输。

 

由此,不仅汽运成本居高不下,与美国海运苜蓿比毫无优势,而且,长距离汽运还产生了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

 

一方面,类似大量卡车千里奔袭,消耗大量燃油用于运输干草的滑稽场面层出不穷,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来熨平周期本身与伊利利益毫无瓜葛,众多中小养殖场的残酷出清反而是伊利的利益所在。

 

除了挥舞钞票押注周期,伊利对推动上游养殖技术进步似乎兴致不高。毕竟,技术创新,显然比不上通过控制牛奶源头来逆周期收取资源过路费的收租模式来的轻松写意。

 

 

04

锈带化

 

 

在评价苹果公司时,彼得·蒂尔指出,如果苹果可以贡献的全部创新,就是把摄像头位置从Iphone上部挪到底部的话,那么苹果已经是毫无意外的科技锈带公司。

 

对伊利们来说同样如此:乳业的技术滞涨不仅仅体现在供应端的奶源上,还体现在消费端的产品变革上。

 

平庸的牛奶,“锈带化”的伊利

以2007年为分野,中国消费者人均奶类消费量见顶之后,开始进入漫长的平台期:

 

尽管有中国人乳糖不耐等因素的存在,但在券商研究员的描述中,与中国消费习惯接近的日韩,人均消费量都在36公斤左右,是中国消费者年奶类消耗量的两倍,消费的天花板至少还大有可为。

 

不过,券商研究员没有告诉大家的是,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对奶类消费中,消费的主要类型并不是液态奶,而是来自于奶酪,黄油,奶粉这些大量消耗原奶的高端化产品,而且消费场景主要作为正餐的一部分,比如饮酒佐餐或奶酪酱等产品。

 

考虑到中餐消费习惯限制,可想而知,在中国消费者中引入奶酪挑战有多大。

 

一个直观的比较是:在液态奶赛道坐稳龙头地位的伊利股份,市值接近2400亿,而在奶酪赛道的龙头妙可蓝多,市值仅约为伊利的十分之一,谁更有前景,市场已经用钞票做出了裁决。

 

应对消费级爆品长期缺位的平台期,伊利产品策略可以说毫无创意,几乎完全是对竞争对手的像素级复刻:

 

应对维他奶和Oatly带来的植物蛋白热潮,伊利推出了自己的模仿产品“植选豆奶”;应对飞鹤的婴幼儿奶粉高端化潮流,伊利推出了自己的婴幼儿奶粉品牌“金领冠”;而在奶酪赛道启动的时候,伊利同样推出了零食“口袋芝士”。

 

尽管在每个赛道伊利都只能屈居第二第三,但这并不是伊利需要着重法力的地方,超级模仿秀的背后有着冷峻的生意算计:

 

根据凯度数据,截至19 年12 月,伊利常温液奶的市场渗透率达84.3%,线下液态奶终端网点达191 万家,经销商数量共计12304 家。

 

拥有体量庞大的线下网络和基盘消费者,掌握入口流量,伊利完全不惮任何创新产品对伊利的挑战,相反,伊利只需要在流量战争中不断消耗对手,用像素级复刻产品让对手知难而退即可。而最终形成的市场主导地位,让伊利可以在产品定价方面充分发挥。

 

平庸的牛奶,“锈带化”的伊利

图:伊利液体乳吨价逐年上涨

 

与中国不亦乐乎坐收渠道红利的乳业同行不同,在美国,牛奶生产巨头乳业巨头迪恩食品,在2019年已经申请破产:

 

在美国,在与其他饮品竞争过程中,牛奶缺乏创新产生的场景缺失让迪恩食品为代表的乳业巨头逐渐流失消费者:年轻的消费者转向能量饮料和植物蛋白饮品,而年长的消费者则开始对补充钙质的保健品饮料转型。

 

牛奶在餐桌之外的场景中毫无招架之力,喝奶的行为开始显得老套和平庸,液态奶则变成了愈发同质化的廉价产品;在长期创新缺位之后,迪恩食品不出意外变成了贝索斯口中无关紧要的Day2公司。

 

对中国市场来说,随着渠道渗透率和奶类人均消费量的先后达峰,产品线缺乏创新的问题的压力只会日益凸显。无论是植物奶还是奶酪产品线上的毫无建树,最终都会让伊利们逐渐锈带化;最终,让马车退出市场的,并不是更好的马车。

 

 

05

结语

 

 

在今天的中国牛奶产业中,我们可以清晰观察到技术锈带的草蛇灰线:

 

当像伊利这样的中国乳业巨头们懒于投入创新,行业技术进步越来越慢的时候,乳业巨头开始满足于当下的既定格局,甚至开始利用周期谋利。

 

但从长期看,这种技术的停滞和竞争格局的固化只会招致越来越大的公众压力。与技术创新绝缘的牛奶公司们,正在露出平庸的底色。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WaOGRuF6TYEtdAtuO6U0g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伊利顺利通过“年中大考”,但未来的全球业绩校验才刚刚开始。


2021年8月30日,在即将到来的金秋季节,伊利交出了一份亮丽的财报。财报一经发出,股价在短短两天内上涨9%以上,在当前消费类股票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很显然,投资者对这份财报还算满意。
 
2021年的伊利,注定将载入自身成长史。这一年,伊利股份(600887.SH)极大概率将迈入千亿营收时代,并成为亚洲首个营收破千亿的乳制品公司,开启亚洲乳业后千亿时代。
 
伊利的好消息,还有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全球乳业20强排行榜单。作为去年唯一进入五强的亚洲乳企,伊利今年再次登上全球乳业五强榜单,并且绝对优势不断扩大。
 
榜单前四名分别是法国乳业巨头、欧洲最大的牛奶及奶制品企业Lactalis、雀巢、美国奶农以及达能,这些都是产品遍布世界各地的乳业巨头甚至是综合性的食品饮料集团。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能与雀巢、美国奶农这类企业同台竞技,一定是优中选优的实力派。而伊利最新的财报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
 
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565.06亿,同比增长18.89%,归母净利润53.22元,同比增长42.48%。依然保持高增长态势。其中二季度单季收入291亿,同比增加8.4%,归母净利24.9亿,同比下降3.9%,在去年二季度高基数情况下,公司业绩表现超出市场预期。
 
需要注意的是,伊利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处于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那伊利高增长秘籍究竟是什么?
 
01 大单品爆发,多元化业务增长迅猛
 
上半年伊利表现可圈可点,营收创下了近十年来最快增速,有分析认为,伴随着下半年消费旺季,全年有望实现近20%营收增速,达1150亿以上,相较于2014年539.59亿营收已经翻倍。
 
具体来看,伊利液体乳业务上半年营收实现营收424.07亿,同比增长19.65%,远高于国内液态乳品市场零售额同比增幅9%,同时液体乳仍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达75.33%;奶粉及奶制品营收76.27亿,同比增长14.83%,冷饮业务同比增长13.80%;其它项目(健康饮品)营收0.812亿,当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伊利的业务整体看较为简单,当前业务板块主要包括液体乳、奶粉及奶制品、冷饮及其它项目。其中液体乳业务包括常温/低温白奶和酸奶,乳饮料等;奶粉及奶制品主要包括奶粉和奶酪两大部分,奶粉包括婴幼儿和成人奶粉,奶酪包括奶酪棒、黄油、芝士等。
 
其它项目主要是指伊利健康饮品业务,包括天然矿泉水、植物蛋白饮料等饮品,这也是伊利未来实现多元化全品类的重要一项。
 
总结一下,伊利业绩超预期主要在于主营液态奶业务快速增长,以及奶酪奶粉等多元化业务爆发式增长。这其中重点是高端大单品的快速增长。对于消费类行业来说,大单品对于企业营收极其重要,尤其是高端大单品。
 
目前伊利拥有“金典”“安慕希”“畅轻”“金领冠”“巧乐兹”等不同领域的经典大单品,上半年上述重点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7%。其中金典有机奶、安慕希、畅轻等高端单品市占率继续稳居细分领域第一。
 
据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显示,预计上半年常温白奶增长30%以上,金典增长约40%,安慕希增长约10%。高端产品金典增长大约40%,这种表现不可谓不优秀。
 
同时低温奶业务表现同样不俗。其中如金典、伊利低温鲜牛奶销售增速超200%,市场份额提升了5.7%。
 
另外,奶粉,奶酪等多元化业务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推动者。其中奶酪销售额同比大增超两成;公司婴幼儿奶粉在母婴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35.2%,其中的金领冠系列珍护上半年增速达到37%,为该细分市场中增速最快的品牌。羊奶粉和有机奶粉也取得了翻倍增长。
 
除了高端大单品、多元化业务表现优异,公司对成本费用的管控也是上半年盈利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02 成本大涨,盈利能力依旧强悍  
 
在2021年上游原奶、油脂、纸箱、塑料等原辅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得益于伊利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布局及供应链掌控能力,上半年伊利盈利能力依旧十分出色。
 
今年市场经济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上游矿产原材料市场的大幅上涨,包括煤炭钢铁有色稀土等资源品种,资本市场甚至已经按照元素周期表进行炒作。同样,乳制品行业也不例外。
 
在乳制品行业中,原奶价格始终是成本大头。原奶主要指的是生鲜乳,也是白奶、酸奶等液态奶的主要原料。下图是近三年来生鲜乳价格走势图,可以看出,价格自18年6月以来产品价格一直处于震荡攀升状态。尤其是自去年年中以后,价格明显步入加速上升状态。
 
6月份,我国奶业主产省生鲜乳收购价每公斤4.27元,相对于2018年同期已上涨25.59%。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很显然,当下正是考验乳企供应链掌控能力的时候。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下半年营业成本上涨了20.37%,但公司净利润率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51%至9.45%,并创下近四年来新高,这还是在成本端不断上涨的压力下。
 
伊利在成本费用管控效果成果显著,更关键的,是盈利能力也大幅提升。最直接体现是归母净利增速大幅超越营收增速,这也是近5年伊利半年报中首次出现。这说明公司产品竞争力强,消费者对高端化产品接受程度逐渐提高,这也是对品牌实力的认可。产品高端化和多元化业务的大幅增长,提升了公司利润率。
 
同时公司营运能力也在增强。上半年,公司存货周转天数36.62天,同比下降20.28%,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6.36天,同比下降15.09%。存货周转天数越少,意味着存货变现的速度越快,存货占用资金时间越短,存货管理工作的效率越高。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越短,意味着流动资金使用效率越好。
 
上半年,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583.41亿,同比增长21.0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3.37亿元,同比增长70.27%。现收比、现净比分别为1.03、1.19,均大于1,也印证了上半年伊利盈利的含金量。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强劲的盈利能力也离不开公司持续的研发投入。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2.54亿元,同比增速达24.94%。以国内三大乳业巨头伊利、蒙牛、光明作对比,去年伊利研发费用率最高。
 
03 天花板论还为时过早
 
当前我国乳制品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竞争格局已然清晰。作为行业龙头,未来仍将受益于产品高端化、人均消费能力提升以及下沉市场的开拓渗透,天花板论还为时尚早。
 
从行业发展空间来看,对标海外,我国乳制品消费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我国乳制品消费量虽然在逐年增长,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根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荷兰皇家菲仕兰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人奶商指数报告》,我国人均乳制品年消费量40公斤,而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的平均为300公斤,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同时根据天风证券研究结果显示,预计2021年乳制品市场为5403亿元,并预计2025年将达到7385亿元,2020年至2025年的CAGR为8.5%,整体增长也将趋于稳定。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另外很重要一点,相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当前中国的大多数乡镇村等下沉地区饮奶习惯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一者是这些地区消费者消费习惯还没有养成,同时受限于消费能力,对于价格在5元左右及以上牛奶品种消费意愿并不强。
 
据上海证券研究显示,我国农村地区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9年农村地区人均消费量为6.9千克,对比中国整体人均21.2千克,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伊利将长期受益于人均乳制品消费量的提升。对于乡镇村等下沉市场,伊利拥有更多发言权。渠道尤其是下沉渠道布局也是伊利股份的绝对壁垒之一。
 
据浦银国际消费行业研报显示,到2020年,伊利全国有600多万个终端网点。得益于早期的全国“织网计划”布局,当前服务乡镇村网点达近109.6万家。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国家乡村振兴推进,以及农村消费能力提高,下沉市场仍然有很大增长空间。
 
产品结构优化也继续将为伊利带来新增量。其中:
 
从整个乳制品行业销售占比看,高端液态奶占比持续增加。根据天风证券研报显示,高端液态奶在全部液态奶中的占比自2015年的31.9%增至2020年的42%,且有望于2025年占比超过一半。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同时从销售增速来看,高端液态奶增速远高于整体乳制品增速。按种类计,根据天风证券研究结果显示,2015-2020年高端液态奶销售额CAGR为14.6%,同期乳制品销售额CAGR为8.5%,预计2020-2025年高端液态奶销售额CAGR将达到15.0%。
 
而伊利早已经将高端化作为自身经营战略目标。当前公司旗下已有超级高端单品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金典”“安慕希”“畅轻”“金领冠”等高端大单品。分别对应白奶、酸奶、奶粉的高端化品牌。高端大单品对伊利营收增长贡献巨大,其中金典安慕希已经成为百亿级别单品。
 
以安慕希为例,自2013年伊利推出高端常温酸奶品牌安慕希以来,凭借其持续创新的口感风味、精准高效营销和渠道迅速崛起,从2015年销售额50多亿增长到去年250亿左右规模,而去年公司整体营收是968.9亿,所以安慕希绝对称得上是超级大单品。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安慕希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市场份额在稳居细分领域第一的基础上继续提升1.8个百分点。
 
当然,安慕希的成功与常温酸奶市场的快速增长离不开。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15-2020年我国常温酸奶规模CAGR高达33.7%,市场规模接近550亿。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从伊利各产品线来看,低温牛奶、奶粉奶酪是未来增长主要看点。
 
低温奶也就是巴氏奶,这种特点是采用72-85℃左右的高温杀菌,在杀灭牛奶中有害菌群的同时完好地保存了营养物质和纯正口感。但特点是保质期较短,对牛奶储存运输条件要求较为苛刻。
 
当前我国巴氏奶规模相对较小。根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我国巴氏鲜奶2020年市场规模达465亿,预计21-24年有望保持6%左右复合增速。截至2020年,我国巴氏奶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在液态奶中的产业占比仅为27%,相较于加拿大(99.9%)、美国(99.7%)、英国(99.5%)等发达国家,仍有三倍的提升空间。
 
今年上半年,伊利低温牛奶业务增长也非常快速,市场份额提升了5.7个百分点。其中金典、伊利母品牌的低温鲜奶产品,增速超200%,远高于行业的增长。
 
奶粉和奶酪业务也是伊利未来发力的两大重要方向。
 
从奶粉业务来看,国金证券研究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奶粉行业市场规模为 1755 亿元,预计2020-2023 年行业复合增速为 7%。但当前我国奶粉行业市场集中度情况仍不高,行业竞争激烈。
 
伴随着三孩政策的放开,未来奶粉市场将会扩大,伊利奶粉业务也会面临较强增长机遇。
 
同样,奶酪业务未来增长空间也非常具有想象力。
 
奶酪是生鲜乳在发酵剂与凝乳酶作用下发生凝固、成熟制成,约10公斤的牛奶浓缩成1公斤奶酪,因此含有极其丰富的蛋白质、钙、脂肪、磷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素有“牛奶的精华”之称。而随着近几年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以及消费者对奶酪产品认知的提升,很多家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小孩的奶酪食用习惯,儿童奶酪棒俨然成为新一代网红零食。
 
根据CLAL数据显示,日韩2019年人均奶酪消费量分别为2.7kg、3.2kg,我国2020年人均奶酪消费量仅为0.28kg,长期来看,对标日韩,我国奶酪市场尚有10倍空间。预计到2025年,中国奶酪市场规模将达288-333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5.2%-18.6%,
 
凭借伊利强大的品牌力,该项细分领域未来增长空间非常大。据伊利方面披露,2020年,伊利奶酪产品总营收同比大涨812.56%。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伊利奶酪市场零售额同比大增两倍以上,增长继续保持迅猛势头。
 
04 被低估的乳业龙头?
 
出色的成本控制,大单品较快增长速度,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多元化品种较大的增长潜力,无疑都在向投资者释放一个信号:伊利仍然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未来成长空间依旧可以想象。
 
从投资角度看,伊利加权净资产收益率2021年上半年为15.9%,同比增长2.62%,该数值创出自2012以来最高,如果全年净资产收益率按上半年两倍算,折合年化就是31.8%,同样也是最高。这样的收益率水平放眼A股也是屈指可数。
乳业龙头解锁千亿元年
 
同时上半年每股公积金为0.39元,同比增长288.8%,而每股未分配利润为3.46元,同比增长22.87%,即使2019年承诺未来5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70%,但并不妨碍伊利现金流的沉淀。
 
另外,伊利中报每股盈利0.88元,同比增长44.26%,创出近8年新高。这个增速甚至于大于归母净利增速,有助于提升伊利的估值锚定。
 
从行业供需角度看,由于奶牛供给不足,需求持续增长,原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存在缺口,行业竞争(促销价格战)有望缓和,这也为伊利实现中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伊利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2025年全球乳业前三强,2030年全球乳业第一。今年6月的定增也正说明伊利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2021年6月4日,伊利拟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不超130亿,主要用于液态奶、婴幼儿奶粉、长白山矿泉水产能扩产项目,分别为220万吨、3.7万吨、47万吨,同比去年产能增长了25%、17%、109%。还包括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升级及乳液新基地建设等。
 
而当前伊利总产能已经达到1394万吨/年,相比去年1312万吨增加了82万吨,资产合计887.73亿元,同比增长29.71%。随着定增项目陆续落地,未来营收净利大概率能保持双位数增长。
 
从伊利大力发展奶酪,矿泉水等健康饮品角度来看,未来伊利将凭借自身品牌渠道等综合优势做全食品类平台型公司。简单的说,伊利未来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国内某家企业,更多的是对标国外类似雀巢、强生这样的综合类平台公司。
 
以雀巢为例,雀巢奶粉、咖啡、高端水、宠物食品、冷饮等业务表现都十分出色。但这是未来伊利的远期目标,伊利设立健康饮品业务初衷也在于此,虽然当前这块业务占比还不大。
 
目前伊利滚动市盈率仅25左右,处于近十年来低位水平。从未来高端化、覆盖全食品类平台型公司角度看,当前伊利处于相对低估状态,随着伊利多元化业务业绩不断兑现,料将成为助推未来估值提升的核心“砝码”。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tp4m51jNPLRlEaHFyp1kw

 

 

伊利蒙牛这事办的,比鹅厂至少差1000瓶老干妈

 

 

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1

周厉王叫姬胡,胡来的胡,是中国历史上最逗比的君主。
他有个“天才”发明,叫“天下专利”,就是天底下所有东西,不管山泽大川,还是农林湖泊,老百姓只要用,都要缴纳专利费。
这玩意儿挣钱实在是太快太爽了,周厉王很开心,但老百姓苦啊,怨声载道。
“不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问题的人”,大概也是这位老兄发明的。谁敢批评,杀,谁敢吐槽,杀。
问题来了,那时候又没有那么多监控,老百姓背后骂娘怎么办?躲在家里骂怎么办?
别捉鸡,作为逗比君主,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这哥们召集了一大堆跳大神的,然后对外宣称:你们在背后说伟大领袖坏话,我们是能听到的。就像前几年某幼儿园老师对孩子们说的,老师有个长长望远镜,能看到你在家里干什么。
然后隔三差五,就抓几个人砍了,说这几个人在背后诽谤领袖。
老百姓也就信以为真,从此真的不敢说话。见面打招呼都用眼神。
“吃了吗?”
“没呢,谁TM还有钱吃饭啊?”
这就是有名的“道路以目”。然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国人暴动”,姬胡被抓,流放到一个叫“彘”的地方,最后饥苦交迫而死。还得了恶谥,叫“厉”。
这地名也有意思,彘就是猪,也不知道是一直就叫这名字,还是因为厉王流放这里得名。
伊利蒙牛这事办的,比鹅厂至少差1000瓶老干妈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何对待舆论,一直是个重大的社会课题。
企业一旦做大,尤其是行业排名前列的,就成了公众型企业。比如互联网的腾讯、阿里、头条、京东,通信的华为、中兴,家电的美的、海尔、格力、乳业的光明、伊利、蒙牛,饮料的娃哈哈、农夫山泉,地产的万科、碧桂园,也包括一些国有的如中石油、中石化,移动、电信等等。
公众型企业要出点事,瓜就特别大,跟民生贴的越近,舆论就越热。

 

2

这不,下半年刚开始,就有几家巨头奉献了两只惊天大瓜,分别是腾讯和伊利蒙牛。
不同的是,腾讯奉献了一场教科书般的公关实战,用网友的话来说,南山必胜客丢的人都让公关部给挣回来了,还捎带挣了一大波流量。
而伊利蒙牛则是教科书般的灾难,把一个本来没那么大的事件弄得人人皆知,网上又形成了新的抵制伊利蒙牛的浪潮。

 

不幸的是,面对公关事件,老苗了解的很多企业都跟伊利们是一样的思维——堵。这个堵的方式可能是删帖、可能是私下和解撤稿,可能是硬刚,甚至是动用公权力。
这其实是一个又一个的昏招,我们就拿这次伊利跟王小七的事件来解析下,伊利们到底昏在哪里?
先简单交待下,我对这个事情的背景判断。
王小七这次怼伊利蒙牛,显然是有备而来,准备十分详尽。可能是接受了当年刘成昆被抓的教训,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次写的每一句话都找律师看过,没有法律问题,他才发的。
这篇文章名字叫《深扒蒙牛伊利六大罪状,别人不敢说,那我来说》,现在网上已经很少找到原文了,但是又有接力者了,这个后面说,先说本文。
这篇文章看上去措辞激烈,攻击性很强,但实际上它的激烈更多是反映在情绪上,再加上一些还算符合常理的推断,而在事实层面却不给人留什么把柄。
我们看一下王小七列举的“六大罪状”分别是什么?

1、蒙牛和伊利曾经添加过三聚氰胺。这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没的洗。

2、伊利蒙牛推动国家启动“禁鲜令”。国家启动禁鲜令是事实,是不是由伊利蒙牛推动的呢?这个难说。但作为行业老大,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也是常规操作。假如作者这里错了,可以说他不严谨,但没法说他造谣。

3、三聚氰胺事件后,伊利蒙牛推动行业降低产品标准。这个同第二条,降低标准是事实,是不是他们推动难确定。

4、蒙牛爆出过质量问题。王小七说的那件,有新闻纪录可查。

5、伊利跨省抓过作家刘成昆,还抓过一个奶农。这也是事实,虽然判了二人有罪,但这事舆论上一直有争议。现在我王小七给他们说两句话总可以吧?

6、蒙牛领导说:我们把最好的产品投放到香港、新加坡。这个有据可查,也洗不掉。

这篇讨伐檄文,就是围绕这六个基本事实展开的,情绪饱满,张力十足,你可以说他偏激,说他带节奏,不严谨,是部分事实,逻辑有漏洞,但无法判定他造谣、诽谤。
就像三聚氰胺事件时,有人说,这太TM缺德,丧尽天良,这些企业老板都该剁了喂狗。
能赢得很多人喝彩,有煽动性,也骂人了,但法律上没毛病。基于基本事实的话,情绪激烈没有什么问题,又不是真的“剁了喂狗”。
这位王小七同志还是深谙斗争艺术的。

伊利蒙牛这事办的,比鹅厂至少差1000瓶老干妈

也就这么篇文章,真的也没有太大杀伤力。
如果伊利蒙牛放下姿态应对:哪些是过往事实要承认,但你没说的重要事实咱再补上,把情绪化内容扔掉,看看哪些是干货,哪些是你臆断了?现在伊利蒙牛的奶是什么样?为什么说现在是中国奶业最好的时候,光靠媒体吹、自己吹没说服力,咱摆摆证据。
如果真的像媒体说的那样,现在是中国乳业最好的时候,我相信伊利蒙牛有百分百的胜算。
这也是咱老百姓最愿意看到的,毕竟人人都想明明白白喝个放心奶。

3

但伊利们不知道哪根筋不对,放着阳关大道不走,而是用一系列昏招,把明明只是一百点伤害,愣是给扩大到10万万点。
昏招一:删帖。据王小七自述,自己文章一发大概半个小时,就收到了伊利的投诉,要求删帖,蒙牛的晚了一天。王小七既然有备而来,自然就没删(后面删了是乳协介入之后),还追加了一篇。其它转发的自媒体,有的可能因为害怕,就删了,有的硬气,也没删。舆论继续发酵。
伊利蒙牛的公关同志们啊,有没有学过基本的“禁果效应”啊,越是被禁止的内容越容易传播啊,你们又没能力一下全部掐死,估计连王小七的内容都没好好看,没好好评估下就下手了。
结果就是王小七没摁下,一个自称是大三学生的“李临安”杀将出来,连续两篇文章《中国人以后还敢喝伊利蒙牛吗?》,《伊利终于把魔抓伸向了我,只因一个武汉大学生说出了真相……》,篇篇都是上百万阅读。这就有点失控了。

伊利蒙牛这事办的,比鹅厂至少差1000瓶老干妈

昏招二:协会公函。真正彻底引爆此次舆论的就是乳制品工业协会的声明了。
咱们有句话叫“有困难找组织”,但当你面对舆论问题,尤其是这个舆论没有定性为“敌我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时候,找组织往往没啥用。
今年流行一个词叫“递刀子”,乳制品协会这篇声明哪是递刀子啊,简直就是递原子弹啊。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您这儿给反着来哪行?
说人王小七造谣,人家还罗列了那么多事实呢,你要说人家造谣那也要摆事实讲道理啊,不能直接定性啊,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可是咱老百姓最不能接受的。况且,本来就怀疑你们跟伊利蒙牛一伙的,这不让人觉得“坐实”了吗?

伊利蒙牛这事办的,比鹅厂至少差1000瓶老干妈

昏招三:“上热搜”。官方辟谣这事瞬间上了热搜第一,这又是一个昏招中的昏招。下面的评论是超级大型连环追尾翻车现场,几乎都是“我不听”、“我不信”。
这就等于昭告天下了。现在上网一搜伊利蒙牛,基本全是这个内容。

伊利蒙牛这事办的,比鹅厂至少差1000瓶老干妈

疑似昏招四:“抓捕王小七”。718日中午,王小七突然发了一篇求救贴,说自己被上海闵行区华漕派出所抓了。之后又很快放了。
伊利蒙牛这事办的,比鹅厂至少差1000瓶老干妈
这事不能确定是伊利蒙牛干的,但联想到两年前的跨省抓捕,大部分人会这么想。这是绝对的火上浇油,地球要爆炸的节奏。
如果真的是它们干的,绝对是脑子有问题,私用公权、做贼心虚的标签算是彻底钉在它们身上了。
现实中,人们会选择站队强者,但舆论中,人们都会站队弱者。
面对强者,你可以选择硬刚,面对弱者,是绝对硬刚不得的。
如果不是自己干的,这事要赶紧声明才对,撇清关系,表示正在积极处理,而没打算消灭提出问题的人。
这还嫌不够热闹吗?
可能会出现的昏招五:“雇水军”和公关文。
按照很多企业的操作惯例,这也是很多低端公关公司的low逼手法。在舆论漩涡的时候“以攻为守”。找枪手去攻击作者,找他们的黑点,搞个阴谋论,从道德上攻击、从动机上攻击。试图来一次反转。
等到舆论风波快过去。再找上一堆媒体号,让它们发文为自己粉饰一下,制造一种扭转了舆论的假象。
但愿伊利蒙牛不要用这样的昏招,这是一种自欺欺人,跟袁世凯儿子办报纸忽悠袁世凯称帝一样,是自己骗自己和粉饰太平。哪怕你证明了别人道德恶劣,动机不纯,但事实还是事实,你也无法自证清白。反倒让人觉得狗咬狗。
除了自己心理安慰一下,没什么鸟用。还会引起更多人反感,为下一次爆发埋更大的雷。很多时候还会闹笑话。
伊利蒙牛这事办的,比鹅厂至少差1000瓶老干妈
就这样,伊利蒙牛本着“小事折腾大,大事折腾爆”的大无畏精神,终于把这事弄得一地鸡毛了,看后面怎么拾掇吧。
估计要等《人民日报》、《新闻联播》这样的绝对权威官方才能暂时压住吧。人们信不信还两说。

4

就在这事发生的十几天前,一家体量和影响力比伊利蒙牛加起来还要大N多倍的企业——腾讯,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
这就是必将名垂青史的企鹅辣酱事件,而腾讯公关却做的极为漂亮。
事情的经过和腾讯的做法咱就不说了,刚刚过去,大家应该印象都非常深刻。
引爆这事的核心仍然是恐惧情绪,你腾讯凭啥在情况未明的情况下,就驱使南山法院封了老干妈一千多万的资产。人们担心的还是公权力遭到滥用、私用。
腾讯的应对法则就是:放低姿态、真诚、自嘲。
我不是霸道企鹅,我就个憨憨。
腾讯在极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大量充满娱乐元素又勇于自黑的文字、视频、图片等素材,自己带头掀起了一波全网嘲弄腾讯的高潮。
杨超越附体的企鹅视频,光在B站24小时播放量就超过400多万。
伊利蒙牛这事办的,比鹅厂至少差1000瓶老干妈
随着腾讯和老干妈的和解,人们对腾讯的怨气和抵触,也在一片娱乐中烟消云散。

5

“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
毛主席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作为一家公众企业,千万要正确对待舆论,不要高高在上。尤其是一家跟民生紧密相连的企业,你面对舆论的背后,都是活生生的消费者,你的衣食父母。
你如果不把高傲收起来,动辄威权压、大帽子扣,甚至封号、恐吓、抹黑、抓人,让人怎么相信你能做出真正优质的产品,提供真正替老百姓着想的服务呢?
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接触不到一家大企业的内部运营,只能看你的平常社会表现。一家企业的公关风格,也能反映出它的管理风格,甚至代表它的产品品质,企业品格,你们说不是吗?
咱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肯定不是想把哪家企业整垮,就想吃个明明白白的产品,尤其很多还是给孩子吃的。
你们这些做上千亿的企业大老爷们,还自称“民族企业”。遇到了质疑,好好坐下来说道说道,让我们心里踏实踏实,这很难吗?非要整那些五花八门看似聪明,实则搬石头砸自己脚的套路干嘛。

写在后面:各位看官知道,老苗一向是站实体企业立场说话的,但不是什么企业都站。这次闹得有点大,有些朋友问我看法。咱不是当事人也不是调查记者,对于道听途说的信息不能乱说。但可以凭借我的专业,对已经披露的正式信息做营销技术上的解读,希望能给诸位看官提供一个角度的理解。至于是不是阴谋,会不会反转,是不是美帝操控、资本操控,镰刀割韭菜,都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上网随便一搜都有大量的相关信息,相信独立思考的你们可以得出一个恰当结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1vKqMpDQLao-ukwubDfGxA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7月9日,一篇名为《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一文,火了。

 

随后,该公众号受到了蒙牛和伊利两家公司的联合投诉,文章被迫删除: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被删文章我找到了。

 

内容有点长,大家可以酌情观看:

 

 

向上滑动阅览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然后到了今天早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声明,表示上面此文“罔顾事实、刻意杜撰、用心险恶。”

 

 

同时,该话题也被顶到了热搜榜第一的位置。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那有朋友就问我了:你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呢?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我认为原作者这样写没什么问题。

 

结合事件爆发后的舆论反应来看,大家多少都有点“天下苦伊利蒙牛久矣”的意思。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但问题是:

 

当我们在表达一个观点时,我们需要用大量的事实数据来支撑,这样才会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显然,无论是原作者的文章,还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声明,两方都缺乏一定的事实依据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你不摆点数据吗?

 

没关系,原作者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没做的事,我来做

 

 

原作者罗列的蒙牛伊利“六大罪状”,具体为:

 

1.2005~2008年,在伊利蒙牛的推动下,国家启动“禁鲜令”,低温鲜奶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

 

2.蒙牛和伊利也和三鹿一样,添加了三聚氰胺。

 

3.蒙牛伊利利用三聚氰胺事件,降低了奶制品质量。

 

4.蒙牛爆出质量问题,微博禁止评论。

 

5.2018年的伊利跨省追捕

 

6.蒙牛CEO当众表示:我们总把最好的产品投放到中国香港、新加坡市场

 

 

接下来,我会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来佐证:

 

到底原作者罗列的蒙牛伊利“六大罪状”,是真实存在的吗?

 

 

伊利和蒙牛真的推动了“禁鲜令”吗?

 

结论:正确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2005~2008年的国家“禁鲜令”是真实存在的吗?

 

经过查资料得知:这是真实存在过的: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那么来到最关键的问题:

 

伊利和蒙牛真的推动了“禁鲜令”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很遗憾,这一点,也是事实。

 

在凤凰网禁鲜令警报解除 巴氏奶阵营打了翻身仗》一文中,他们提到: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在2005年商务周刊《乳业禁鲜令:烽火戏诸侯》一文中提到: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请大家认真看完以下文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这一部分中,显然原作者没有说错,伊利和蒙牛确实推动了“禁鲜令”。

 

 

蒙牛和伊利当年添加了三聚氰胺了吗?

 

●结论:正确

 

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难查,随便翻翻就有了: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毫无疑问,作者也是对的:

 

三聚氰胺事件中,不止是三鹿,蒙牛伊利也有添加,只不过没有被当做出头鸟去打而已。

 

 

三聚氰胺后,蒙和伊降低质量了吗?

 

●结论:正确

 

南方日报报道:

 

三聚氰胺事件后,伊利和蒙牛起草“乳业三大国标”,受到不少人的质疑: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联商网也同样报道了此事: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第一财经日报的《乳业标准之争实为大佬之争:光明VS伊利蒙牛》更是指出: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蒙牛伊利指定的新国标中:

 

生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不低于2.95%降到了2.8%,细菌含量从2003年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这显然是把中国乳业的标准硬生生拉低了一个档次。

 

同时,也符合作者文中的这段论述: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作者原文

 

据我的了解,三聚氰胺事件后,质量降低的原因,是出于“保护奶农权益”的需要。

 

一旦提高标准,许多农户的牛奶将不能卖出,进一步打击奶农的收入。

 

当然了,这个理由是否正确,就见仁见智了,像当时还是有不少业内人士反对的。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总的来说,原作者关于“三聚氰胺事件后,乳业质量降低”的叙述,是正确的

 

 

蒙牛爆出质量问题,微博禁止评论吗?

 

结论:总体正确

 

原作者文章中写道:

 

2012年,西安的大三学生发布《我在内蒙古的十天——蒙牛冰淇淋代加工点实习记录》,将在蒙牛的实习经历形容为噩梦。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这篇文章是真实存在的吗?

 

是的没错。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那么蒙牛是否在微博道歉呢?也是有的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但至于他们微博有没有设置“禁止评论”,就不得而知了。

 

总的来说,原作者叙述的问题不大。

 

 

伊利真的有跨省追捕吗?

 

结论:正确

 

先说刘成昆,他因为在个人公众号上连载小说《出乌兰记》

 

结果被指影射伊利集团高层,然后被伊利指控,由呼和浩特市警方跨省抓捕。

 

这个看看伊利的官方声明就知道了: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刘成昆认为,小说是艺术,是虚构作品,所以坚持自己无罪。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当时事件一出,微博炸了。

 

无数人为刘成昆说话,但没什么用: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后来伊利跨省追捕山西人刘玉珍一事,也是真的: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当然了,虽然这件事是真的,但这些被伊利通缉的人,是否真的做错了事,这就不得而知了。

 

但原作者举的这两个例子,无疑是真的存在的。

 

 

蒙牛CEO真的承认特供奶的存在吗?

 

结论:正确

 

这个连视频资料都有了,还能有假吗?

 

大家可以移步到这位微博用户的微博下,寻找答案哦: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用户@魔年微凉,也把该视频资料整理成截图,方便大家观看: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因此原作者的列举的例子同样没错,蒙牛确实存在双标的现象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清楚,原作者在《蒙牛伊利6大罪状》中,所列举的例子,基本都是事实

 

也有人会怀疑我找到的报道不是真实的,拜托,难道10几年前就有媒体故意抹黑他们吗?

 

另外,本文只涉及“事例”方面的讨论,不涉及对于原文中的数据等方面的论证,请大家了解。

 

微博热搜第一!伊利和蒙牛的「6大罪状」是真的吗?

 

也许蒙牛伊利,现在变得更加“专业正规”,但以上的历史,也是他们不能抹去的。

 

 

我也希望蒙牛伊利能拿出“实质性的证据”,来佐证原作者是否在造谣。

 

事情的进展会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凤凰网《禁鲜令警报解除,巴氏奶阵营打了翻身仗》

  2. 联商网《乳业三大国标由伊利和蒙牛参与制定遭质疑》

  3. 北京现代商报《巴氏奶巨头沉默抵抗禁鲜令,蒙牛、伊利弃鲜》

  4. 商务周刊《乳业禁鲜令:烽火戏诸侯》

  5. 京华时报《专家所谓乳业标准降低系从国情出发说法遭质疑》

  6. 鉴闻《山西一奶农涉敲诈勒索被跨省追捕,曾发文举报伊利》

  7. 观察者网《蒙牛代工厂问题曝光,责任人已停职》

  8. BiliBili《深扒伊利蒙牛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XyRNlkUskBm8MdbbOZA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