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机构大裁员,有人大哭有人躺平

K12机构大裁员,有人大哭有人躺平

 

K12机构大裁员,有人大哭有人躺平

 

伯虎点睛:当一条船要沉的时候,不要幻想着从船舱出来站在甲板上就没事了。
 | 唐伯虎
K12机构大裁员,有人大哭有人躺平

 

“双减”政策出台,让70万教培机构、1000多万从业人员慌了神,于K12机构而言这绝对是一个难以忘记的历史性时刻。

 

《伯虎财经》选择在尘埃落定的一个星期后,从K12机构员工的个人角度,回顾这场大战的过程。

 

你或许可以认识到在民生面前,教育培训机构的无力性,理想主义与商业利益的冲突性;你或许可以感受到是非面前,有人选择躺平,有人选择离开,教育初心不再;你或许可以理解,在监管后的每个垂直领域,这样的厮杀与阵痛不可避免。

 

 

K12机构大裁员,有人大哭有人躺平

关停、裁员

 

7月23日,“双减”政策的发出,让70万教培机构、1000多万从业人员慌了神。

 

紧接着,各大集团机构宣布裁员,可以说这是中国教育培训史上的首次暴击。

 

政策下发第二天,高途集团定下了裁员指标:全国13个地方中心,只留下郑州、武汉、成都三个辅导老师中心。这相当于高途有1/3的人会离开。

 

一位高途职业教育中层管理人员在对团队人员宣布裁员消息的时候,两次哭了出来。

 

7月29日,掌门教育也宣布了裁员消息,劳动合同当天解除。

 

K12机构大裁员,有人大哭有人躺平

(掌门教育内部员工正在办理离职手续,
来源:某内部员工)

 

这边办完离职手续,公司那边就退租。掌门教育某员工感慨,“昨天还在催着工作,今天说散就散了。”

 

短短一天,上万人被裁员。

 

小机构关停、腰部机构垂死挣扎、大机构加速裁员。教育从业者,无一幸免。

 

“身边小机构的朋友基本做好最坏的打算了,开始准备资金进行退费了。”新东方前员工陈翔透露。

 

面对这场猝不及防的“暴风雨”,小机构毫无招架之力。

 

7月28日,这些机构就已经收到了被迫关停的通知书。紧接着,退费成了当前最为棘手的工作。

 

“预付款已经所剩无几,资金缺口很大一时很难拿出那么多现金进行退费。”

 

短时间,这些教培机构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轰然倒下。

 

今年6月,K12旗下的机构星火教育更是开启了“不转正”通道,只要是试用期的员工基本都不转正,要么没有通过试用期,要么通过了按试用期工资来计算。

 

同月,学而思也进行了大量裁员,基层员工直接按5k赔偿处理。此外,幼儿园、小学的业务板块直接砍掉。

 

就在前几天,好未来创始人、CEO张邦鑫也向员工宣布了公司的命运,“我们这些机构配不上我们的客户了,我们公司也配不上我们的高管和干部了。”

 

张邦鑫第一次向好未来员工明确了大裁员的到来。

 

不安、慌张、焦虑的情绪弥漫整个教培圈。

 

 

K12机构大裁员,有人大哭有人躺平

黑色星期六

 

俞敏洪哭了。

 

这是最近一篇关于新东方文章里的一个细节。文中提到,俞敏洪在不久前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谈论公司转型问题时落了泪。尽管众所周知俞敏洪是个感性的人,但新东方还是否认了这个细节。

 

这一切,都要从黑色星期六说起。

 

7月24日,一份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政策文件(下称“双减”政策)发出。

 

K12机构大裁员,有人大哭有人躺平

(图源:教育部官网)

 

随即教育板块上市公司,全是绿油油一片:

高途从今年的最高点149.05跌到2.50,跌幅98.32% 。

好未来从今年最高点的90.96跌到4.40,跌幅95.16%。

新东方从今年最高点的19.97跌到1.94,跌幅 90.28%。

 

这意味着,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被关停,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对K12机构来说,无疑是暴击,这相当于掐住了这些企业的咽喉。

 

即使忽略“双减”政策出台给这些机构带来的冲击,也仍有一些预兆,透露了事情的走向。

 

2021年一季度,高瓴资本清仓了好未来和一起教育;老虎环境基金清仓高途(跟谁学)。而早在去年三季度,高瓴资本就已陆续减持好未来。

 

尽管张磊说出那句,“教育是永远不需要退出的投资”,也依旧改变不了高瓴资本清仓的事实。

 

“早在去年11月,就有内部消息说节假日不允许补课。”新东方前市场总监梁冬冬去年就收到了风声。

 

梁冬冬所在的分公司有3000多人,每天都有人走,离职率20%以上,而基层员工离职率就高达30%。

 

但新东方依旧在不断招人,“新东方想把现有员工换掉,期待用自己的培训,通过文化改变人。”

 

梁冬冬向伯虎财经透露,今年开年起,公司年终奖砍了一半,绩效指标上调,大多数人只能拿底薪,而部分三管还直接不发年终奖,大家年收入少了20-50%。

 

一边离职潮,一边面临监管问题。

 

今年5月,K12机构集体被罚。

 

市场监管部门对新东方、学而思、精锐教育、掌门1对1、华尔街英语、哒哒英语等校外培训机构重点检查,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分别予以顶格罚款,共计3650万元。

 

嗅到苗头的不仅仅是新东方,高途的陈豪在得知真格基金旗下的真格教育基金关闭后,也选择了今年3月提前跳槽转型。

 

6月15日,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消息,被业内解读为“校外培训整顿进入新阶段”。

 

半年前,猿辅导完成了G轮22亿美元融资,估值155亿美元。作业帮完成了E+轮超16亿美元融资,估值超110亿美元。

 

K12机构大裁员,有人大哭有人躺平

(作业帮融资历程来源:天眼查)

 

不少主流媒体都在争论:猿辅导和作业帮,谁是在线教育第一独角兽?

 

然而,如今一切已成定论,樯橹灰飞烟灭。

 

 

K12机构大裁员,有人大哭有人躺平

侥幸与焦虑

 

雪崩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其实四五月份的时候就开始收到这些监管的消息,但因为当时政策没有落地,大家都可能还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觉得可能不会那么严格。

 

星火教育的产品经理叶浩宇说道。

 

2019年,叶浩宇就收到了风声,教育行业收费不能超过三个月,三个月不能超过60课时。

 

但当时雷声大雨点小,“大家可能都抱有同样的侥幸心理,今年四五月份公司也做了一些应对教育局的检查工作,但当时没有料到会这么严格。”

 

作为重点监管对象,星火教育这回也受到了极大影响。最近集团董事会频繁开会,在探讨后续公司的一个业务发展模式。

 

整个集团都充斥着焦虑、不安的气息,在未公布裁员信息前,所有人都在担惊受怕。

 

“我们现在比较慌,也在等老板们的决策,现在没有方向。”

 

去年受疫情影响,星火教育进行了降薪处理,员工被降薪25%,而有的员工找了人事谈薪资就只降10%。

 

面对不确定的因素,叶浩宇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计划明年年初再考虑换工作的事情,这半年也好好思考后续的一个发展方向。

 

刚从新东方离开不久的前员工梁冬冬就透露,今年政策情况和课效急转直下,业绩(加上新增校区)也不及前年。

 

尽管去年底有内部消息传政策会出来,但新东方似乎没有任何调整计划。“年会上我们每年都会提出很多问题,但公司依旧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

 

“我离开这个行业,因为我改变不了什么,只能看着大家‘狂欢’。”新东方前员工陈翔感慨。

 

2016年6月,新东方宣布2016财年集团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收入过百亿人民币的教育培训机构。

当时,俞敏洪还在大会上表示,“可以说在近十年中,16财年是我们做得最好的一年。”

 

当时的好未来也风头正猛,两大巨头纷纷发力在线业务、K12业务、“双师课堂”等,北京地区的寒假班“价格战”更是打得激烈。

 

背后,是焦虑的贩卖。

 

在K12机构里面,陈翔见证了业内销售为了开单抓住孩子的一个问题放大把家长说到哭;也见证了老师为了满班率,把一个孩子的水准拔高或者降低只为了满员。

 

整个行业都在谈新生业绩、老生续费,老师也离不开课时量、留存率、替换率这些考核。

 

K12机构大裁员,有人大哭有人躺平

 (图源:网络)

 

这也让陈翔对K12这一领域感到失望,选择了彻底离开。“家长来试课觉得你老师好服务好就报名,这样更简单纯粹,反而更容易倒逼提升教学质量。”

 

一位教育博主“小仙女Nicole”就直呼,政策早该出台了。

 

Nicole在教育行业从事了7年,刚开始在百利天下教育集团做了半年,后面决定离职出来自己干。

 

早在7年前,Nicole就对行业的一些阴暗面不满。

 

一是会营造孩子情况紧急,必须学习,不学习就完了的氛围感。二是会说课程学位好紧张,再不交费就没地方学习了。三是会打压小孩,让家长续费。四是会夸张教学产品的效果,但是提供的服务其实不到位。

 

作为学而思的一名老师,李梦怡也深有同感。机构对老师的考核,不看平时的付出和教学本身质量如何,以最终续班率作为评估,最后10%则面临约谈和劝退淘汰的问题,非常残酷。

 

由于扛着续班率的指标,李梦怡除了备课上课之外还要和家长沟通续班问题,这也导致身体出现了问题,最后肾结石。

 

“教育本身是一件让人敬畏的工作,但是这个由资本决定的续班率让这个行业变味了……”李梦怡的男朋友感慨。

 

正是在这种焦虑下,催生了大量的鸡娃家长,而迫于压力每年从教培机构离职的老师也数不胜数。漂亮数据的背后,利刃随之而来。

 

 

K12机构大裁员,有人大哭有人躺平

何去何从

 

这次大刀下来,整体上看是阵痛。局部上看,大厂里的后勤员工几乎都受到了影响,而前线的老师似乎影响不大。

 

新东方老师李伟告诉伯虎财经,“上面不会让这么多小学初中机构的老师突然失业,初中的体量比高中大太多了。在厦门,一半的初中生才能读高中,所以初中的市场很大。”

 

但是,阵痛明显存在。

 

李伟感慨,这次政策对小学、初中的影响非常大,小学初中课程估计到九月或秋季停掉。这些老师面临转岗或者考编制的可能。

 

K12机构大裁员,有人大哭有人躺平

(图源:网络)

 

当然,也有老师选择转行,或者出来自己开课。

 

“老师就算离职也不差钱,每个月也会有收入,而且比在职还多。那么多学生上课,还没有公司抽成。”

 

与大厂后勤人员相比,老师们的态度还是相对积极乐观。

 

从上面来看,资本的逐利也呈现出了行业众生相,有人对教培失去了信心,有人选择在里面蒙混过关。

 

李伟感慨,“新东方不是当初的新东方了。”

 

自校外辅导资本化运作后,机构迷失了教育初心,价格上去了,质量却下来了,公司越来越形式主义。

 

他透露,刚毕业的老师一届不如一届,吃不了苦、矫情,老师的培养没跟上。

 

更唏嘘的是,水平不行的老师通过和学生处好关系,就可以掩盖自己的水平。而这,是大部分机构的现实。

 

“不过老师们就躺平嘛,那又怎么样。”李伟无奈道。

 

“新东方是我见过的一家把鸡汤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得非常好的一家公司,管理不够文化来凑。”

 

梁冬冬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你愿意干活就干三个人的活。”

 

在这里,每个月都会有团建,一个月至少吃一次大餐,最疯狂是一周一次,醉生梦死。

 

酒桌文化,成了这家公司的“文化”。让梁冬冬无奈的是,跑市场的最后成了喝酒吃饭,而且业务还不能断,而这个问题早在罗永浩进新东方时就出现了。

 

机构的组织僵化及对待教育的热情消退,让不少心怀园丁梦想的年轻人寒了心。

 

这个行业价值观似乎已扭曲,但Nicole还是对行业抱有期待,其实教育行业是可以良心循环的,因为有很多内容优质的老师也赚到钱了。可能那样会慢一些。但是确实有很多先例。

 

如今,从新东方离开的员工大多转行做了房地产。

 

而面临被裁的员工,何去何从还是个问题。无疑,新一轮内卷开始了。

 

(文中采访对象,陈翔、梁冬冬、叶浩宇、李伟、李梦怡、陈豪皆为化名)
 
参考消息:
1. 晚点LatePost:好未来、高途大裁员,一个行业开始接受现实
2. AI财经社:“教主”俞敏洪和他的四个风暴漩涡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yTTefVckMOdakY6DN8D2w

家教,不是教培行业的出路

 

加紧学习,顺势而为

作者 I 正风

来源 I 创业家(ID:chuangyejia)

 

 

一个属于教培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7月24日,“双减”政策正式落地,70万教培机构和上千万从业人员,还是等来了这份已经在坊间流传了半年的文件的正式发布。

 

资本最先嗅到了离场的“味道”,政策下发的前一晚,各大教育股便开始相继崩盘,业内三巨头——高途、好未来和新东方一夜蒸发掉千亿市值,面对此情此景,行业再难平静。

 

回顾过去,教培行业的变革其实一直都在悄然进行着,例如,民办大学撤掉曾在火车站铺满的广告牌,红极一时的北大青鸟因为电脑普及被轻松干掉,成人英语培训的“健身房模式”死在了白领智商的进化中……

 

但从变革的进程来看,没有哪一次能如此般的迅速、激烈。短短几天的时间,行业演变成了一场从未有过的大逃亡,在这场狂风暴雨中,所有人都带着复杂的心情围观,见证历史。

 

而今,这份复杂的情绪终究也传导到了行业最直接的接触者——家长和教师身上,进一步的整治与监管,或许才刚刚开始。

 

01

几则新闻,透露出不寻常的信号

 

先从最近的几则新闻说起,据新安晚报报道,7月27日,黄山市教育局组织人员突击行动,在该市屯溪区某豪华别墅区的一幢别墅内,对屯溪一中教师吕某某涉嫌有偿补课行为进行了现场查处。

 

家教,不是教培行业的出路

 

黄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教师有偿补课现象“零容忍”,这两年也查处了多起教师有偿补课行为。如果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发现有教师有偿补课,请积极提供有偿补课教师姓名、补课地点等具体信息,教育部门将坚决查处。

 

这条百余字的新闻虽然很快就淹没在了当天热点当中,但细究下来,整个事件的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这位老师的“落网”,可谓是群众、媒体和领导的强强联合,颇有一番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味道,我们不妨看下具体经过:

 

第一步来自群众举报,黄山市多位家长,“点名道姓”举报个别教师存在有偿补课行为。

 

紧接着是媒体暗访,当地记者经过连续蹲守,以及走访知情人员,发现屯溪一中教师吕某某,有在别墅补课的嫌疑。具体表现为,几乎每天都有学生拎着文具袋进入吕某某的别墅,进入的时间点基本相同,每次进屋约两小时后,学生又前前后后一起出来。

 

最后是突击行动,根据家长和媒体提供的线索,市教育局组织专门人员与设备,在那幢别墅里进行了现场查处。目前教育部门还在深入调查中,表示之后将根据事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无独有偶,这几天,湖北孝感、黄冈、宜昌等多地也在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活动,但其做法可能让教培从业者较难接受,因为从专项整治行动看,基本都是各地“扫黄打非”办公室联合教育、市场监督、文旅市场综合执法等部门联合行动。

 

家教,不是教培行业的出路

 

一时间,有校外培训从业人员向所属协会组织反映,被列入扫黄打非对象,是对千万校培从业者的人格侮辱。

 

实际上,“扫黄打非”只是文化市场管理上的一个专业术语,其执行的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市场秩序的任务,而在湖北省此次专项整治活动中,“扫黄打非”办的具体工作主要是严厉打击销售和赠送非法出版物的行为上,也当属“分内之事”。

 

只不过大家可能更多的关注在了“扫黄”的部分,而忽略了“打非”也是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当然,将校外培训纳入“扫黄打非”范畴,也确实不大好听。

 

但话说回来,无论是别墅补课被抓还是“扫黄打非办”协理查处违规校外培训,监管层所释放的信号已足够浓烈,那就是不要再幻想“小黑”机构和家教会成为承接校外培训机构的有效方式了。

 

尤其是在公办教师的有偿授课上,无论是做家教,还是开补习班,如果说此前监管部门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话,现在真的是重锤在手,杀一儆百!

 

02

家教真是未来的好生意吗?

 

或许是意识到了在国家重拳出击下,拼课外班、拼大机构这条路的确走不通了,一些“鸡娃”家长私下里开始商量新的对策,比如,私下几个人集资,团购某位优秀老师前来小班授课,或者干脆咬咬牙,高价聘请1对1家教。

 

包括一些机构也有着同样的想法,让老师和家长直接联系,然后上门去辅导,这样一来好像就没什么把柄了,毕竟在家里上课还是很难被突击检查的,由此,转型做家教似乎也成为了众多教培老师的首选,更有人甚至喊出了“机构的冬天将成为家教的春天”。

 

大家都认为,“家教”不在政策射程之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家教,不是教培行业的出路

 

在中央就“双减”印发的《意见》中,第14条明确提出要“规范培训服务行为”。

 

这里虽然表述上以机构代笔,但政策实质针对的是学科培训,而不是具体谁在做,不管是校内校外机构还是个人,都一样被管制。要知道,政策性文件,不同于法律文件的“法无禁止即可为”,没点名不代表就不在其中。

 

也就是说,不管是在职老师、代班教师、社会人员,还是在校大学生,政策首先针对的是学科培训这个事儿,只要没有取得相关证照、不在规范内开展学科培训就是违规的。

 

只是家教等比机构更隐蔽,不好查处,但不能理解为不会查处,再加上目前没有出台相应的处罚标准,这才让人有了钻空子的空间。 

 

以当前的情形来看,现在的整顿步骤是:先整治有证机构,治理成本最低,见效最快。同步或下一步整顿无证机构,需要联合街道社区甚至公安,需要协调,或在社会招募监督员,绝不会允许暗度陈仓。

 

最后是整治家教,由于整治成本高、难度大以及暂无明确的处罚标准,家教市场的整治可能会成为一场长期的猫鼠游戏,当然,从查处“别墅补课”一事来看,群众举报的力量不可小觑,未来,谁也不能保证因请家教而被举报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此外,对于“鸡娃”家长来说,在愈发高压的监管环境下,即使有钱找1对1的家教,找到一个好的老师也只会越来越难。

 

优秀教师本就是数量十分有限的稀缺人才,在后续出台的各种规范文件的压力下,在编教师中有多少人会逆政策而动,冒着被严厉处罚甚至取消教师资格的风险,赚取一时的补课费,也是可以预见的。而对于每小时数百甚至上千元的家教费用,这也不是普通家庭能够长期负担得起的。

 

显然,家教市场并非是一个待采的金矿。

 

03

加强学习,永远是正确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与监管政策和个体家教同时出现的,还有对于教育公平的讨论。

 

在知乎“如何看待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问题下,一则讲述韩国取缔打压校外补习班效果的回答获得了高赞。该回答指出,当校外补习班被禁止,权贵家庭的秘密上门家教却日渐盛行,意外地挫伤了教育公平。

 

随着教育与市场融合加速,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效应以及资源不断向胜利者聚集的马太效应下,人们对教育功利化、阶层化的担忧其实也不无道理。

 

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政策虽然重新明确了大家统一的起跑线,但谁能保证没有人会偷跑呢?尤其是那些掌握着更多资源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和我们进行的可能都不是同一场比赛。

 

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最近做了一场电话调查,主要针对家长对老师满意度,那些农村地区的家长真的很让人感动,他们从没有说我们辅导老师不好,反而在担心一旦不让上网课,孩子以后再去哪学这些更好的课程。”某教培机构从业者对笔者说道。

 

家教,不是教培行业的出路

 

家教,不是教培行业的出路

 

其实,无论是监管政策的不断落地,还是“鸡娃”家长们找家教,商量新对策,只要有升学录取率的存在,只要有突破阶层,改变命运的梦想,学生就一定存在竞争,对教育的需求就不会改变。

 

所以,减负终究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教培这个点突破没问题,但也要兼顾方方面面,比如,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职业技校的教学质量、就业前景等等。

 

当然,我们也相信,此次新政在规范行业乱象的同时,也会考虑到这一系列问题,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地,未来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以及升学考试难度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最后,留给还在教培行业坚守的同仁们一句话,无论教培行业走向何方,加强对政策的了解,紧跟国家的步调,全面配合国家的安排,才是正确的选择。

 

教培行业今天的现状,或许早已注定。

 

家教,不是教培行业的出路

 

参考资料:

《安徽某教师别墅补课被抓,家教1v1是出路?还是末路?》 教培行业观察

《教师在别墅补课被查,你以为的段子都是真的》 新闻哥

《“双减”之后,家长要想明白这几件事》 Miki粥

《教培行业被严管,可我还是很焦虑》 良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R-okJpBsExxKPWnqbIGyA

遇到市场大跌,该如何决策?

这周股市波动大,公众号后台收到的留言也变多了。很多读者都会问一类问题,某某某能不能抄底、某某某要不要卖、或者持有某某某被套了怎么办。

这类问题很难有统一的答案,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使用的策略不同,那做出的决策就会不一样。举个例子,同样持有一只股票被套,李小葱是10%的仓位,王大蒜是90%的仓位,这时候做出的选择就可能不同。

核心在于,短期的市场是随机波动的,无法准确预测。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如果去考虑这个标的下周、下个月能不能涨,那注定是无解的。应该考虑的是:

(1)它在中长期能否有赚钱的空间;

(2)在中长期持有的过程中,它能否满足我们对流动性和波动性风险控制的要求。

所以我们在做具体买卖决策的时候,都不是单独来考虑这个标的怎么样,而是应该服从于整个投资体系,通盘去考虑标的特点、自己的策略、对流动性、波动性的要求,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投资体系想清楚了,买什么、卖什么的问题也就自然有了答案。

本篇是7月22日我在雪球直播的修订文字稿,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第二部分是久聪系列组合的2021年半年度报告。

一、 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

建立投资体系听着有点复杂,其实不难,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怎么一步步来做。

1. 分析自己的资金储备和收支平衡。

要先明确,自己手里有多少钱,在未来多长的时间内是自由可用的,有没有刚性支出需求。

有的人收入很高,远大于日常开销,每月还能有结余,那已有的积蓄就属于没什么流动性需求的,是长期资金。有的人打算买车、买房、给子女出国,需要动用积蓄,这部分钱不能承受风险,就不属于长期资金。

只有长期资金,至少是3年内没有明确用途的钱,才可以用来买股票类的权益资产。如果中短期资金买了股票,万一到了要用钱的时候,股市正好跌到了低位,到时候就要被迫兑现亏损,这就是流动性风险。

对于中短期资金,更好的选择是去买债券基金、银行理财这些中低风险的产品,快到用款的时候了,还可以换到货币基金、存款这些风险更低的产品上。

小结:第一步很简单,就是看家里有多少钱是长期不用的,这部分才能用来买股票。

2. 评估自己能承受多大风险。

想想自己最大能接受多大程度的本金浮亏。这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样,相对来说,收入相对存量资产越多的人,能承受的风险也越大。

可以做个思想试验,假设20%的钱没了,赚不回来了,自己也觉得能接受,而再赔多一些,比如25%就不甘心了,那就把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定在20%。

如果投资经验丰富,那可以参考自己以前的经历,总资产跌了多少的时候自己觉得很焦虑,想清盘不玩了,那个亏损幅度就是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极限。

小结:第二步也简单,就是预想一下自己能接受亏多少。

3. 选择要投资的资产类别、确定仓位比例。

选择资产类别和仓位,要平衡考虑收益和风险。

先说收益,从全球的历史经验来看,长期收益最好的资产,就是股票和房子,都不用杠杆的话,它俩长期收益率差不多高,比债券、黄金、大宗商品、持有现金的收益都要好很多。

我读过一篇研究全球投资收益率的文献,里面有数据,是从1870年到2015年,在150年里,全球16个地区股票和房地产的真实收益情况。这16个地区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真实收益是指剔除了通货膨胀影响的收益率,可以反映我们购买力的真实增涨。比如股票一年涨了10%,但是通货膨胀有3%,那真实收益就是7%。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很多地区都经历过巨大的动荡。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重灾区,很多地区曾经被完全占领,二战后,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全球进入了冷战时期。经济上,30年代,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被称作“大萧条”,美国股市从高点下跌了近90%。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的高通货膨胀冲击西方经济,再次把全球拖入衰退。

虽然不同地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动荡冲击,但股票和房地产都获得了长期的真实收益。都不考虑杠杆,在全部统计期间,16个地区股票的平均年化真实收益是6.74%,地产的平均年化真实收益是6.86%,两者非常接近。这个收益率,反映的就是超长期的投资收益,而且是穿越了兴衰周期、剔除了通货膨胀的。

如果我们改从1950年开始看,到2015年这65年里,这16个地区股票的平均年化真实收益是8.25%,地产是7.43%。

把统计的时间起点放在1980年,统计时间长度35年,16个地区股票的平均年化真实收益是10.79%,房地产是6.46%。

在近150年、65年、35年三个不同的时间长度中,投资16个地区房地产的平均年化真实收益稳定在7%左右,而投资股票的年化真实收益逐渐提高,近150年只有6.74%,近65年有8.25%,近35年有10.79%。

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房子的收益基本稳定,股票似乎变得越来越赚钱了。或许是因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人们进入股票市场越来越容易,网上开个户买股票比买房子容易多了,买的人越来越多,就会使股票估值持续提高。

国内的数据结论也差不多,从2005-2018年,在这14年,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后,国内最赚钱的大类资产是一线城市房地产,以北京为代表,年化真实收益12.31%;A股排在第二,年化7.33%;全国房地产排第三,年化5.75%。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到一条最重要的结论:股票和房地产,在各个时期和地区,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长期真实收益,它们能很成功的穿越周期、对抗通胀,而这个收益只需要超长期的持有就能赚到了,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操作。

但超长期持股不动,是个太理想化的投资方式,我们一般人做投资,不会一上来就奔着30多年去,能以10年为投资期限的人都不多,毕竟钱是要用的,大家对波动的容忍也都有各自的要求,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控制风险,需要在投资组合里加入风险更小的品种,比如债券。

需要买多少仓位的债券,需要从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两个角度同时考虑。

首先看流动性需求,所有1年以后、3年以内要用到的钱,都可以放在债券里来增值。1年以内要用的钱,可以买短债、理财、货币基金。

第二再看风险承受能力的需求,根据市场的估值高低来决定股票、债券的配置比例,我来说下确定比例的方法。

我们先想市场的价值底在哪。价值底,并不是说跌到哪个位置就不会跌了,而是跌到那个位置后,我们就认为价格已经非常非常便宜,水分都挤干了,物超所值,再跌也不卖,有信心一定能涨回去。

比如我们可以拿2018年末的市场估值,作为价值底。不知道大家对2018年末是不是还记忆犹新,那时候A股整体的估值就非常便宜,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便宜。起点足够低,才在后面迎来了2年多的牛市。如果市场再有机会跌到那么便宜,那就应该珍惜机会,抱紧筹码,有钱多买。

要注意的是,我们说的是估值底,而不是点位底,因为随着公司业绩增长,股票指数点位总是水涨船高的,咱们不能刻舟求剑,老想着指数再跌回2018年末的位置。我们说的估值底,是说指数的市盈率、市净率等估值指标,回到那时的位置。

我举个例子,就说中证500,指数如果下跌25%-30%,估值指标基本上就回到了2018年末的位置。如果你想再保守一些,多留出一些空间,可以认为中证500的极限跌幅是40%,如果真跌了这么多,那我觉得就可以放心持有,因为那将是史无前例的便宜。

刚才第2步里,咱们不是想好了本金最多能接受多少亏损吗,就比如是20%,现在就有用了。本金整体最多亏20%,中证500极限跌幅40%,那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组合里,持有中证500的仓位不能超过50%,剩下的仓位都应该配置债券。

当然如果你能接受的最大亏损不是20%,想买的也不是中证500系列的基金,那就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重新计算,这是因人而异的。

这样我们就从流动性、风险两个角度,分别确定了需要配置多少债券。这两个角度哪个要求配的债券更多,最后就按照哪个来,要同时满足流动性和风险控制的要求,第三步选择资产类别、确定仓位比例就完成了。

4. 确定股票、债券两部分的具体策略。

前三步怎么做,在方法上是比较通用的,第四步个性化的因素就变多了。选什么策略,得看自己能驾驭什么。

比如有人会问,买股票好还是买基金好,那要看你擅长什么。如果你就是特别擅长研究公司,看得准、拿得住,那就买股票好。如果你自己不擅长做投研,那就可以把投研这部分外包给基金公司,改买基金。

咱们买股票的时候,都知道要挑选有护城河、有竞争优势的,自己做投资是一样的,也要搞明白自己在投资领域的竞争优势、护城河在哪。投研是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像基金经理,他专职工作就是干这个的,背后还有一班子投研团队支持。个人投资者和他们相比,做不了实地调研、跟管理层没交流过、财报也没有那么多精力细致分析,单纯的拼时间也拼不过,人家8小时工作就是专门干这个的,那咱们自己凭什么就能挖掘出更好的公司呢?

投资这个领域,结果里有大量的随机性和滞后性,有时候我们一买完正好赚了大钱,就觉得自己特别牛,很多机构买完也可能被套,就觉得它们不行。但是长期去看,这些随机性就会互相抵消,现实的结果就是机构大都在赚钱,散户大都在亏钱,就是因为人家确实有竞争优势。对于业余投资者,大多没有太强的投研能力,我的建议还是主买基金类的产品好,除了外包了选股,它还能提供相当好的分散性。

下面我说一个比较基础的策略,我觉得对大多数业余投资者可以参考。但必须再次强调,没有适合所有人的通用策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取决于你的知识、性格和信仰,只有自己真正理解、感觉舒适、有长期坚持信心的策略,最终才能坚持执行下去,也才能带来回报。

策略举例:有钱先买股票,直到每个股票账户里沪市和深市买到15万市值,之后再有钱,就去买基金。

每个股票账户里买沪深各15万市值,是为了当门票股来打新。现在A股还有打新收益的红利,按最新的统计看,一年增强收益11%左右,平均1年差不多能中2签。这个附加收益还是很好的,有钱可以优先放到里面参与。

参加打新一定要开通创业板和科创板权限,这样才能打这两个板的新股,能大幅增强打新收益。开这俩权限都需要2年交易经验,创业板需要10万资金,科创板需要50万资金。

如果两个权限都开了,刚才说了就沪深各配15万市值,一年增强收益11%左右。

如果只开了创业板,没开科创板,那主配深市,辅配沪市,30万市值就17万深市、13万沪市,一年增强收益平均7%左右。

如果科创板、创业板权限都没开,那配市值的时候配沪市就可以了,深市除创业板外也没多少股好打,配也是浪费,直接沪市配15万就可以了,或者干脆不做打新了也没问题,这种情况一年平均增强收益只有4-5%之间,平均1-2年才中一个新股,油水就不多了。

打新门票股,就选你觉得当前价格值,也对公司有信心,认为可以长期持有的。选不出也没关系,就尽可能的分散,比如你可以买10只股票,挑指数权重股买,或者看看你信赖的基金经理都买了什么,跟着买点。不会选,就做分散,这个办法什么时候都管用,只要足够分散,就大概率能求个平均。

股票账户放够打新门票后,剩余的钱就去买基金,可以买主动型基金,就是基金经理帮忙选股的,也可以买指数型基金,就是跟踪大盘指数的。

长期来看,指数基金的收益就是市场平均水平,主动基金的平均收益略好于指数,但是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差别很大。如果你有能信任的优秀基金经理,那就买主动基金,如果连基金经理也不想选,就想稳求平均,那就买指数基金。这两种类型没有说选哪个才是对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无论选哪类,最关键的都是你对自己的选择要有信心,指数跌了,要相信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肯定会涨的,基金经理跌了,要相信他长期的业务能力,总会走出低潮期的。有信心才能长期持有,长期持有才能穿越牛熊。

这样股票类的资产就配置完了,接下来是选债券。现在个人投资者能直接买的债券不多了,配债的最好方式就是买债券基金。挑头部大基金公司、规模大的债基,分散买几个就行了,收益也不会差太多。分散买主要是避免信用风险,就是发行债券的公司出现问题没有钱来兑付。

这样一个基础的策略就完成了。

通过上面这4步,一个简单的投资体系就搭建完成了。我来总结一下:

第一步,评估自己的流动性,看有多少钱可以用来做长期投资,只有长期投资的钱才能投股权类的资产,其他的钱都要投到固定收益类资产里。

第二步,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能接受多大的亏损。

第三步,根据流动性的要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计算出自己应该配置的股票、债券仓位。

第四步,评估自己的优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股票和债券策略。

这个体系的好处,在于它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不会因为用钱而需要提前卖出,也不会因为风险超过容忍而爆仓,这就保证了长期持有的基础。

咱们前面已经分析了,市场是能提供长期回报的,要获得这个回报,最简单也是最必要的办法,就是保证自己不败,能长期站在这个市场里。

按照这个体系建仓完了之后,那什么时候卖呢?

卖分两类,第一类叫减仓。需要减仓的情况有3种:

(1)生活中出现的没有提前准备的需要用钱的情况,比如家庭成员忽然出现意外状态,立刻马上需要支出,这个对应的,就是我们说的投资体系的第一步,判断流动性,这时是你的流动性出现了变化,所以要减仓。

(2)愿意承担的风险变小,比如你的工作出现一些变化,未来收入可能出现比较大的不确定性,你希望已有的资产不要波动太大,这个对应的是我们说的投资体系的第二步,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因为你自身的一些变化,你能接受亏损的金额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要减仓。

(3)股市的估值相对债市过高,那也要调降股票的仓位,增加债券的仓位。

如果没有这些变化,那就不应该主动减少股票仓位。如果变化是相反的,那相应的就需要加仓。

第二类卖叫调仓,是指股票的仓位不变,但是变更持股标的。需要调仓的有2种情况:

(1)出现性价比更好的标的.

(2)原本持有的标的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比如你买的公司踩大雷了,你买的基金经理离职了,都属于重大变化。

在我们这套体系里,是不会因为股票价格的变化而决策买卖的,看好的公司或者基金经理,价格下跌,性价比只会越来越高,只要基本面没有变化,就不会卖出。

那万一看走眼了怎么办呢?

看走眼是正常的,机构也经常看走眼,解决方法就是提高组合的分散性,自己选股、选基的水平越不可靠,分散性就要越高。

之前咱们不是经常说散户持仓还是分散一些好么,就有小伙伴说巴菲特也不分散啊。你要是有巴菲特的水平,那也可以不分散,没有的话分散就是个更安全的选择,巴菲特对散户的建议,也是买充分分散的标普500指数。

按照这套投资体系,我们基本就能赚到市场自然增长的平均收益了,能够分享中国经济的增长。这一步做到之后,再来考虑怎么进一步提高收益、减小风险。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了,在市场里,赚平均收益很简单,但在平均收益之上,想每再提高一点,难度就指数级上升。

我之前在公众号上写过几个方法。比如我们本来是买指数基金的,那可以通过买股指期货吃贴水的方式,获得超越指数的增强收益。也可以去买场外小规模的指数增强基金,通过获取网下打新来增强收益。还可以去买场内折价的封闭基金,等到开放期赎回,来赚折价的收益。这些做好了,一年又能增强5%-10%。具体的之前都写过,今天就不细说了,没看过的同学可以给我们公众号韭菜投资学发私信“增强收益”四个字,会收到自动回复。

这些方法之所以能增强收益,都是利用了散户的优势。期指为什么有贴水?因为机构有做空对冲的需求,贴水就是做空的服务费,但公募基金对持有期指多头有严格的限制,他们买不了,咱们散户不受限制,就可以买,赚这部分服务费。小规模的打新基金、场内封闭基金,也都只适合资金规模小的投资者,资金量一大策略就失效,也是利用了散户的优势。

扬长避短才是增强收益的正道,非要去在投研选股上和机构拼,那就属于吃力不讨好。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CRMNImNVN5Sxh_sr5qaXQ

俞敏洪,三次抱头痛哭!

俞敏洪,三次抱头痛哭!
作者:江湖大大
来源:大江湖解局(ID:ZhiChangDJH)
 
一、
1990年,28岁的北大英语老师俞敏洪,被学校广播通报批评。
原因是俞敏洪利用北大老师身份,在校外兼职,搞英语培训。
由于俞敏洪英语培训班搞得太出色,抢了北大官办英语培训班的生意,引起了学校老师的愤怒。
未预先通知,毫无心理准备的俞敏洪,被当众羞辱,一气之下,辞掉了北大老师的工作。
俞敏洪找到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成人培训机构,通过挂靠获得了办学资格,正式开启了他的校外培训生涯。
俞敏洪,三次抱头痛哭!
当时中国还没有互联网,宣传全靠在学校的布告栏和电线杆上刷广告。
俞敏洪打着北大老师的招牌,以免费讲座的噱头,吸引了大量满怀出国留学梦的学生。
在俞敏洪一通慷慨激昂的洗脑之下,学生们争相报名,钱如纸片一般,飞向俞敏洪的口袋。
钱多了,俞敏洪就雇了两个人,在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上,专门帮他刷广告。
这种海报加免费讲座的低成本营销方法,也被竞争对手效仿;一时之间,洛阳纸贵,电线杆和校园公告栏,成了培训学校兵家必争之地。
经常是俞敏洪的员工将海报贴上去,没多久就被对手给撕了,转而贴上了对手的广告。
1991年的一天,俞敏洪一名贴小广告的员工,与竞争对手的人员发生冲突,被人用刀捅伤。
员工不敢出去贴广告了,宣传做不了,俞敏洪的讲座也没人来听,报名的学生自然会减少。
俞敏洪觉得这不是办法,为了解决抢地盘的问题,他决定请找公安局帮忙。
俞敏洪没有和体制内人员打交道的经验,好不容易请了7个客人出来吃饭,却不知道说什么。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只好闷头喝酒。
他拿着半两的白酒杯,挨个向7个人敬酒,三圈下来,21杯一斤白酒下肚,突然就不省人事。
警察同志们没见过喝酒这么不要命的,七手八脚地把他送去了医院。
医生足足抢救了六个多小时,俞敏洪才醒过来。
醒来之后的俞敏洪,看到守候已久的同事,不禁痛哭起来。他一边哭,一边说:不干了,我再也不想干了!
哭完之后,俞敏洪想起晚上还有课,不得不爬起来,又跑去上课了。
在公安局的协调下,抢地盘的事终于得到了解决,俞敏洪又可以安心地打广告了。
这是俞敏洪创业以来第一次哭,这次哭,是为了解决生存的问题。
二、
俞敏洪成立了新东方,通过搞留学英语培训,赚到了大钱,决定出一趟国找他的北大同学,想要扬眉吐气一回。
1995年,俞敏洪带着一大把美元,先是去到加拿大温哥华,找到了徐小平。
徐小平那个时候在加拿大找不到工作,失业了,穷得叮当响。
他招呼俞敏洪出去吃饭,为了找个免费的停车位,来来回回兜了三个大圈。
听了俞敏洪讲他的创业故事,看他拿出大把大把的美元,这个曾经不起眼的穷小子,让徐小平刮目相看。
自视甚高的徐小平,面对俞敏洪的再三邀请,想想自己的落魄,只好放下身段,答应回国,和俞敏洪一起干事业。
俞敏洪又去美国找了王强,那是北大绝对的才子,彼时已在美国安家立业,是贝尔实验室的一名工程师。
听完俞敏洪讲他的事业,王强根本就不关心,觉得他就是小打小闹,所以根本就没有考虑回国跟他干。
再说,在北大读书的时候,王强是俞敏洪仰视的对象,怎么可能屈尊给他打工?
徐小平回来之后,把新东方的移民服务和签证咨询业务,给做起来了。
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赚了不少钱,时不时就给王强打电话,撩骚王强。
王强看徐小平和俞敏洪两个干得这么嗨,经不起诱惑,终于回来了。
从1996年到2000年,新东方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俞敏洪、徐小平、王强,被称为新东方的“三架马车”,经常在全国各个高校做演讲,布道出国留学的梦想,顺带兜售新东方课程。
俞敏洪,三次抱头痛哭!
俞敏洪、徐小平、王强
然而,蜜月期一过,问题就慢慢暴露出来。
俞敏洪的母亲李八妹,姐姐和姐夫,都在新东方担任要职。徐小平和王强,都是北大的高材生,自然不愿意在一个家族企业一直这么干下去。
渐渐地,相互之间,谁看谁都不顺眼,矛盾开始越积越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俞敏洪花钱找外部的咨询,给出的建议是让新东方上市。
但是,股权怎么分配?谁多一点谁少一点?又是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所有的矛盾,终于在一次误会中爆发出来。
王强写了一封信给俞敏洪,诉说自己的难处,并提出想要离职,实际上又想俞敏洪挽留自己;俞敏洪还没读到信,有个急事要用公章,派人去王强这里拿公章。
王强以为这是俞敏洪和他撕破脸皮了,当天晚上,他拉来徐小平,与俞敏洪一起,开了一个天崩地裂的董事会。
先是满肚子委屈的王强哭,说他要回美国去了,再也不回来了。
紧接着是徐小平哭,徐小平说他也走,他早也不想干了。
看两位老同学都在哭,俞敏洪也满肚子委屈,觉得自己里外不是人,说自己也不想干了,也要走。
王强和徐小平说,你是新东方创始人,你是老板,你怎么走?你走去哪里?
想到谁都可以离开新东方,只有自己不能,唯独没有退路,俞敏洪哭得更伤心了。
这是俞敏洪第二次哭,这次是为了新东方谋发展,为了上市 ,为了资本化而哭。
最后,三人哭完之后,谁都没有走。
俞敏洪终于下定了决定,以让妈妈李八妹承包新东方的食堂为条件,退出公司管理;俞敏洪的姐姐、姐夫,妻子的姐姐和姐夫,都被俞敏洪请了出去。
2006年9月,新东方如愿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只在美国上市的教育公司。
当时,俞敏洪身价高达16亿,成为教育首富;王强和徐小平,也都成为了亿万富翁。
此后,王强和徐小平慢慢淡出新东方,成立了真格基金。
昔日的创业好友,终于全身而退;只留下俞敏洪形单影只,在资本无情的鞭笞下,一条道儿走到黑。
三、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全民禁足在家,学校停课,在线教育突然刮起一阵大风。
资本如潮水般,疯狂涌入在线教育行业。
猿辅导一年获得三次融资,融资金额高达200亿人民币;作业帮一年获得两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130多亿人民币。
一年之间,有高达539亿元的资金,砸入到了在线教育行业。一个新的行业,硬生生被资本给砸了出来。
已经在资本市场上市的教育公司,同样受到二级市场的追捧。
新东方市值一度高达2000多亿人民币,好未来市值更为夸张,最高飙升到了3000多亿元。
教育行业进入了癫狂状态,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教育内卷,让中国的中产家庭不堪重负,人们再也不敢多生孩子,中国人口老年化问题迫在眉睫。
2021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彻底放开三胎。
一系列的配套政策随之而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双减政策出台,明确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
校外培训机构遭遇了灭顶之灾,新东方、好未来、高途教育等上市公司,市值出现了雪崩,下跌了90%以上,只剩下最高时期的一个零头。
在新东方最近的一次会议中,高管们在谈论如何转型,有的人建议公司要去做幼儿园,听着听着,俞敏洪又哭了起来。
这是俞敏洪第三次哭,这一次他哭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看到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行业,顷刻之间彻底崩盘。
俞敏洪,三次抱头痛哭!
俞敏洪一手创办了新东方,在教育行业杀出了一条血路,在资本的加持下,一路狂奔。
资本加速了教育产业的发展,催生了一个产业大风口,然而当资本侵蚀到国计民生之时,必然会被政策无情地打压。
这个成也资本的教培行业,最终败也资本,被资本反噬之后,必将消失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
俞敏洪的三次痛哭,完美地见证了中国教育产业资本化,和去资本化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大江湖解局(ID:ZhiChangDJH),985高校硕士毕业,500强外企职员;一个专门扒富豪发家秘史、曝行业黑幕、挖股市内幕的公众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heAhk7KPqB58gPv3ZcKRQ

丁辰灵:拆掉资本吸血闭环,在线教育崩盘背后的顶层设计

来源 |丁辰灵

责任编辑 | 包不同

 

如果不加有效约束,资本将无可避免地以高获利为导向,无底线迎合短期“提分”的功利性需求,甚至不惜制造群体性焦虑,将教育变成一场“内卷游戏”,最后得利的只有资本。- 新华社评论

勿谓言之不预,当史上最严格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后,美股在线教育板块连续两日大跌,带动中概股板块崩盘。

今天我们一次性把资本收割的逻辑说清楚,我们一次性把普通人的内卷逻辑说清楚,然后我们一次性的谈清中国政府出手背后的顶层设计。本文8000字,值得大家收藏仔细反复阅读。

1. 闭环

在深入谈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即收割者到底凭什么能持续收割韭菜?到底是掌握了什么法门?

很多家长,很多中产,所有的努力不就是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上人吗,所谓人上人,某种程度上就是“收割者”,掌控着某个行业,某个企业,某个资源,某个地区的生杀大权。

这个问题,很多人既不理解,也懒于思考。大多数人只是盲目的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拼了命的砸钱让孩子变成鸡娃,混各种文凭资历,但最终还是改变不了韭菜的命运。

真正的收割者,是因为形成了一套收割的闭环。无论你想做人上人,做统治者,还是想比别人能多赚钱,根本在于你的策略,你的模式,你的人生逻辑有没有形成闭环的逻辑。

比如中国古代手工业极其发达,东南沿海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福建的茶叶都是那个时代全球贸易的硬通货。但为什么明朝居然亡掉了,大清衰落了,西方殖民者崛起了?根本就在于明朝在货币上使用了白银。但中国并不是白银产地,所以西班牙找到了这个机会从美洲挖白银然后运到中国去换物资。

这就意味着明朝的统治者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即生产贸易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货币,居然没有形成闭环,是完全不可控的。

而西方人先通过掌控货币,然后逐渐模仿学习中国的手工业,通过几百年时间,掌握相关的技术和生产,从而形成自己的闭环。比如阿萨姆的红茶就是想方设法从中国引进的,而且当初英国人不仅引入中国茶种,还引入中国茶农。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从丝绸,到瓷器,最终西方人的商业模式逐渐形成闭环,也就是在全环节,全价值链都能掌控,当然就能甩开中国自己干了。不仅自己干,反过来还可以率先从银本位换到金本位,从而让中国人辛辛苦苦赚了几个世纪的白银大量贬值,财富大幅缩水,西方人的实力凭空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西方人崛起过程中的商业模式闭环总体来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殖民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西方殖民者在每块殖民地建立港口城市,然后通过铁路和该地区的重要商贸,或者资源区进行连接。政治上,往往是自己亲自上马进行统治,利用自己优势的军事实力对当地的反抗进行暴力镇压。

那么通过控制全球的港口,西方人就建立了一条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闭环商贸之路,财富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流向伦敦。

在这个闭环逻辑中,殖民地最繁荣的就是港口,内陆的贫困西方人是不管的。所以之所以大清王朝最后几十年并没有被列强瓜分不是因为列强心善,而是因为在这条闭环逻辑中,维持大清王朝不倒对列强有好处,这样管理广大内陆的被吸血地区的脏活累活可以扔给清政府。

第二阶段是二战后的民族主义崛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西方人自己亲自上阵进行殖民地统治的成本太高了,所以西方就顺应时代潮流,纷纷让殖民地独立,然后用扶持代理人的方式去延续这个吸血的闭环。

西方人为什么那么鼓吹发展民主呢?本质原因是,虽然貌似这些殖民地独立了,但经济命脉还掌握在西方财团手里,全世界的贸易货币和港口还是在西方人手里。所以搞民主一举多得,一方面民主是一个昂贵的上层建筑,殖民地那么穷,把一个昂贵的上层建筑建立在一个贫瘠的经济基础上,那就注定各国的上层建筑只能依附于旧宗主国,其次,搞民主方便西方挑动各国的派系内斗,内部分裂自然无力去挑战西方在全球的闭环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极其警惕地区霸权的出现,因为这些霸权会破坏掉西方几百年精心构建的闭环。比如苏俄,如果东到太平洋,西到大西洋都被苏俄控制了,中间都是铁路贯穿,那西方人控制的港口就可以被替代了。

萨达姆想跟伊朗斗,美国人支持,但是萨达姆一旦变成地区霸权,一边做着恢复奥萨曼帝国的荣光,另外一方面要用欧元结算石油,那就容忍不了了,直接身死灭国,因为这会破坏西方赚钱的各种“闭环”。

第三个阶段的闭环逻辑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金融资本逻辑。深入了解其操作的模式,可以参照阅读我之前写过的丁辰灵:高盛不会教你的,改变限制条件

简单来说就是把各国一切可资本化的资产都资本化,然后从创业英雄的选择到ABCD各轮资本的近亲繁殖,一直到最后华尔街上市定价,乃至财富精英的资本市场退出,移民子女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是的,你以为媒体宣传的创业英雄是干出来的,其实是被资本选出来的。比如阿里巴巴初期,世界三大豪族之一瓦伦堡家族和Jack Ma的历史渊源,我就写过一篇文章丁辰灵:从禁华为的瑞典瓦伦堡家族到蚂蚁金服 进行揭露。

美国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路易吉·津加莱斯在他的名作《繁荣的真谛》中称之为裙带资本主义,跟我说的闭环是一个意思。陈维为什么要把柳青拉进滴滴呢,因为她能搞定闭环,懂的就懂了。

只要资本在上游,只要美元仍然有霸权,只要美国仍是世界霸主,那么就可以在闭环中轻松实现收割。是的,全世界任何一个人,在互联网App中的每一次点击,每一分消费,都在给华尔街做贡献,都在给美国退休者的退休金做贡献,搬运的是他们父老乡亲的财富。然后他们贫穷的怒火只会撒他们父老乡亲身上,他们的政府身上。

2. 垄断

闭环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垄断,因为只有垄断才能世世代代割韭菜。

20年前的中国互联网是有极大进步意义的,资本对于中国的信息化也是有极大的正面促进作用的。

但很快在资本的异化加持下,中国互联网就变了。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的套路就是创造各种概念,然后找流量,融资,补贴,烧钱,上市,割韭菜。

在资本加持下,其实创新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钱要足够多,因为只有足够多的钱才能买下赛道,而只有买下赛道,才能实现世世代代的收税,形成一个数字贵族的群体。

一旦成为领头羊之后,资本加持的企业就变了脸,本来屠龙的少年变成了恶龙。企业就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地位进行各种大数据杀熟,而且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进行两头通吃。比如美团外卖的会员减免,商家是收不到钱的,也就是说美团把消费者的会员费给白吃了,但是真正提供服务的商家得不到任何的好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阿里滴滴等各种平台上,给消费者的减免补贴,帮平台参与各种促销节日,买单的都是商家。

也就是说互联网本来是应该发挥效率优势,降低中介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但异化到后面就变成了吸血鬼,而之所以商家和消费者都敢怒而不敢言的原因是因为互联网平台已经成功实现了垄断。

问大家一个问题,互联网大厂为什么要不断抬高985211的招聘薪水,是他们很心善想把自己的垄断利润发给普通劳动者吗?No no no,你把他们想的太好了,他们为的是人才垄断。

大公司薪水给的越高,意味着真正有想法有创新能力的创业公司招募优秀人才就越难。大厂完全不需要创新,完全就可以垄断一批人才然后坐在那边,一旦看到好的创新直接抄就完了,然后利用资本和流量的优势就形成对小公司的碾压式存在。如果自己团队实在不争气,抄都抄不出优势,那还可以通过投资收购的方式把创业公司收编旗下。

有人会说现在大城市生活压力那么大,难道互联网公司给高薪也错啦?

给高薪没问题,问题在于互联网大厂喜欢把流程切的非常细,表面上看是有利于KPI考核,有利于业务的规范流程管理,实际上就是互联网流水线上的工人。很多年轻人贪图高薪加入互联网大厂,几年之后,这个人就废了。

因为经历过优质教育的人都知道,最好的学校给选拔出来的最优秀人才进行的本来是全科的教育,这些精英本来是可以在社会上去发挥创新作用的,但互联网+资本却倾向于把人变成机器。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竞争对手得不到,另外一方面这些优秀人才某一天年老色衰不得不被迫离职的时候,也无法对原来的雇主形成威胁。

至于那些高层的岗位,都被各种裙带资本主义的关系垄断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

但你还以为你不能晋升是因为你不够优秀,不够努力,然后为了你的下一代不阶层滑落,就要拼命花钱补课,其实这是错觉。

3. 门槛

财富阶层给你灌输的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优秀,就能跻身成为他们的一分子其实是一剂迷魂汤。

实际上的情况是,财富阶层对于任何要跻身进来的人都会天生的排斥,生怕他们分走自己的那杯羹,所以普通人想进入任何一个财富阶层,任何一个圈子,核心并不是所谓聪明不聪明,努力不努力,核心在于是否能达到财富阶层设定的门槛。

比如你认为特朗普聪明不聪明,努力不努力?但为什么美国的政治精英那么排斥他呢?

因为在美国当政治精英是有门槛的,比如要毕业于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而且是本科。

哈佛欢迎你去读硕士,读博士,但是你不是哈佛本科,有些活动你是一辈子都参与不了的。

普通孩子是不是成绩足够好,足够优秀就能上哈佛本科吗?并不是,要看你的推荐信,要看你的家世关系。

我有个朋友,她父亲把她送到美国的一个知名私立学校读书,和巴菲特的孙子同校。她的成绩比很多同学都好,但是老师告诉她,她去不了那几个最有名的藤校,因为她家庭背景跟她那些同学没法比。

即使进入哈佛本科,就能进入最顶尖的精英阶层了吗?并不是,那只是给了一个为顶级阶层打工的机会而已。

美国真正顶级的精英社交圈,热衷法国文化,喜欢说法语。但即便你法语说的流利,你发现你还是挤不进去。因为还有其他你改变不了的门槛,其他的潜规则,比如肤色。

你不相信?看看杨安泽在竞选美国总统时电视台对他的各种故意的冷落。

这就是门槛,这不是是非对错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朴素简单的事实,任何社会任何企业,资源都是有限的,限制阶层往上流动最重要的法宝就是设定各种门槛。

本来这应该是一种常识,但怕就怕在普通老百姓被资本控制的媒体误导,从而做了错误的博弈,陷入无效竞争,从而在给定的规则下被迫内卷。

也就是教育到底能不能突破阶层限制,向上流动?能也不能,关键的是看努力的方向对还是不对。

美国为什么媒体那么反中,但美国顶尖的精英们都在把孩子送去学中文?因为这是美国统治精英在故意误导美国的普通大众,精英们都知道世界未来是中国的。所以当美国的普通大众某一天真正明白过来的时候,对不起,不会中文,已经输了,只能继续乖乖的被统治。

4. 内卷

内卷,就是一种囚徒困境,是一种无效非理性的竞争。而且做局者,不一定需要用特别昂贵的代价去把竞争者陷入内卷。

春秋时期齐景公有三个大将,怕他们居功自傲对自己有威胁,于是晏子就设计了一个计策,给他们三个人两个桃子,这三个人都说自己有资格吃这两个桃子。前两个人认为自己功劳大,于是各自拿了一个桃子。第三个人就骂他们没有资格,并且报出了自己的功劳。前两个人听了以后自愧不如,觉得自己抢了桃子很羞愧,于是自杀了。第三个人看到他们自杀之后,觉得自己辱骂别人的行为很可耻,于是也自杀了。这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在互联网行业中,最典型的内卷玩法莫过于排名了。无论是各种榜单还是搜索商家,关键词的排名,都是一种典型的二桃杀三士。

参与的玩家为了挤入榜单只能拼命烧钱,最后都给平台打工了。

而k12在线教育巨头们则是通过烧钱来获客然后去美国敲钟上市,为此一个获客成本高达几千块,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扭曲,流量越来越昂贵。

中国政府很明白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因为国家很清楚的知道,普通人有向上流动的需求,但是任何一个社会向上流动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国家需要为向上流动设立门槛,比如高考的名额,公务员的名额。

但是普通人不会因为多砸钱去补课,高考名额就会变多,公务员名额就会变多。

所以砸钱补课一定是内卷的,一定是无效竞争。因为名额就那么多,如果要全民一碗水端平,那么要不就都补课,要不就都不补课。

事实上,中国各阶层,各区域不均衡的财力情况决定了不可能都补课。也就是说,去补课的实际上都在开外挂,都在作弊。

然后中产阶级家长听了可能就疯了,我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孩子阶层跃升保持一个希望,怎么变成作弊了?

中产阶级家长动辄往富人看齐,却忘记了还有很多底层是根本掏不出钱来补课的。还有很多区域刚刚脱贫。要知道2020年的脱贫标准是家庭人均纯收入4000元。

在线教育企业为了获取一个用户就要烧掉脱贫户一年的纯收入,你认为这些脱贫户会去在线教育被吸血补课吗?

那么跟少数富人相比,中产阶级的如意算盘又打错在什么地方呢?即富人给孩子花在补课,花在各类素质教育的成本只是表象,真正扭转乾坤能踏入门槛的不是那点家教费,而是我一直说的改变限制条件:洞悉规则,利用规则,改变规则。

比如进哈佛最简单潜规则是,如果孩子的父辈也是哈佛校友,那孩子被哈佛的几率也就高,国内的某些顶尖高校也是有类似操作的。

美国的富人直接把孩子塞到自己的关系网,各类的政商精英身边实习。如果这孩子的履历上面写的是在某州长,某参议员,某知名检察官身边实习,做助理,而你的孩子没有,这就是花多少钱补课也得不来的门槛。

还有就是各类的所谓素质教育,课外活动的加分项。其实这些课外活动,课外比赛的主办方,赞助方本身就是富人,要定什么名次本来就是他们说的算。

更甚一步就是作弊,也就是前段时间美国曝出的各种贿赂学校帆船队,足球队教练让自己孩子以体育特长生名义进名校。

最后的超级大招是捐款,比如美国各大学的各种基金会,以各种名人富豪命名的大楼,这些都是有上学推荐指标的。

然后富豪拿这些推荐名额去搞定政治资源,政治资源再反过来用公权加强富豪在商业上的获利。

我说的是美国哦?不,全世界都是这样的,因为这就是美利坚治世下形成的闭环逻辑吗。不这样做,怎能绑定全球各国的政商精英在美利坚这条大船上呢。

所以普通中产家长不明白的是,决定他们孩子和富人孩子之间差别的根本不是补课不补课,而是补课外看不到的规则。

真正卷的其实只是中产,富人有富人的路,穷人根本补不起。所以不管制的结果就是,中产阶级沦为镰刀收割的韭菜,而穷人输在了起跑线上,真正有天赋的人无法冒尖,笑翻的则是资本。

所以在中国,严格按照高考成绩录取,取消所有的补课是最公平的。

至于禁止补课,富人孩子是否可以靠额外的私人一对一家教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我只能说稍微了解点教育,了解人类智商正态分布的人都应该知道,在学科成绩面前,扶不起的阿斗永远是扶不起的阿斗。如果一个富人的孩子,天资聪颖,在未来学校全面接管教育和课外活动的前提下,还能额外不睡觉花时间进行一对一辅导,那就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传说中的富二代比你有钱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的问题。

对于普通中产阶级家长,国家的双减政策的的确确能帮家长摆脱内卷,然而不可避免的是,之前那些补不起课的弱势地区和底层在新的规则下会拿回他们一份失地,这的确是利空富裕地区中产阶级家长。

但要解决这个问题,靠的不是相互内卷,而是要打破规则,改变限制条件,因材施教,给自己的孩子找到新的相对优势,找到新的职业和人生发展方向。

5. 观念

在线教育公司大跌之后,网络上纷纷传出这些公司可能要转型职业教育。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职业教育和学科教育是两回事。

这就牵涉到观念问题,蓝领的观念是你收我钱可以,但是学完之后,我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工作,找到多少钱的工作。

蓝领是很现实的,你跟蓝领去卖梦想是鸡同鸭讲,也不是资本擅长的。

资本擅长的当然是赚白领的钱,因为白领的观念是被资本控制的媒体洗脑的,从洗脑到掏出真金白银,这是一个闭环,不然你认为当初为什么马爸爸要几乎把中国所有互联网媒体资源都买下来。

这种洗脑放大了一种中产阶层滑落的焦虑,然后给他们一个虚幻的梦想,通过打造树立一些成功者的人设,比如海外名校归来,然后进最牛逼顶级的公司,年薪百万,迎娶白富美,嫁给高富帅,从而让普通中产以为这就是他们孩子未来能过的好的唯一一条路。

在社会职业选择上,资本控制的媒体会鼓吹各类的自由职业,比如小年轻去送外卖,去开滴滴,女性去整容当网红。因为这些都是资本能控制的收割闭环啊,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所谓自由的职业,吃的都是青春饭,资本收割完了之后就扔给社会然后寻找下一波韭菜去了。

在打贸易战的那几年,媒体会各种唱衰中国制造业,放大所谓的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所以只有迁到东南亚或者印度才有出路的言论。然后媒体会聚焦那些深圳东莞那些搬迁后破败的工厂,放大富士康那十一连跳。

但有媒体去覆盖中国工厂内部那种相互帮扶,相互协作的文化吗?没有,一直到美国人为了挽救美国制造业拍了一部《美国工厂》,在那部片子中,中国观众才从美国人到访曹德旺中国工厂才发现中国工厂的基层原来有如此其乐融融的一面。

资本控制的媒体还喜欢宣传女人要独立,要有自己事业,不能靠男人,婚姻靠不住这些观念。

本来追求自我实现,独立自主是好事,但媒体的扭曲性在于,放大了幸存者偏差,让大众似乎误以为社会上到处都是成功者,都是有钱人。

比如在网红行业,资本控制的媒体先给一个小女生营造一个成功网红年入千万的梦。如何圆这个梦呢?那就按照资本给定的路径,整容,买名牌,营造自己的人设,再签约mcn,在平台买流量,然后再通过低劣虚假的产品让消费者买单,完成闭环。

但是有几个人能成为年入千万的网红呢?寥寥无几,媒体对于大多数那些博弈失败的人几乎闭口不提。

资本控制的媒体只是洗脑让你去上赌场,似乎上了赌场就会赢,但是不关注你手上有多少筹码,为了博弈你要付出多少成本,他们关注的只是把你手上的筹码最大化的榨取出来。

所以当下这套资本形成闭环的社会体系,是有利于先富的,是有利于极少数赢家的,有利于各方面综合能力都超强的人。但是不利于绝大多数人,问题在于,绝大多数人被裹挟着陪少数人,陪资本在玩这个游戏,而且还不自知。

在中国这样的国家,一旦发现对社会总体利益产生极大危害时,那就矫枉必须过正。

西部世界那句名言,一切残暴的欢愉都将以残暴结束。

6. 破解

以上5点说完,你现在可以明白作为普通人为什么如此难以摆脱资本的收割呢?因为闭环,环环相扣,你只要下场玩了这个游戏,就很难摆脱沦为韭菜的命运。

中国要崛起,要摆脱西方资本吸附在中国身上吸血,只有破除西方资本的闭环,然后搭建自己的闭环。

中国将越来越不欢迎西方资本躺在原来的闭环吸血,但仍然欢迎外资在中国构建的新闭环体系中赚钱,分享中国成长的果实。

这就是中国版的脱钩和继续保持开放,该脱的脱,该开放的还要继续开放,一定要有非常清楚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解。

比如中国政府现在鼓励中概股到香港上市,这是因为在金融市场上,中国政府不希望玩华尔街的闭环,定价权都在华尔街那边,做多做空都是华尔街说的算。

中国政府希望的是外国投资者要想投资中国优质的企业,到香港来,这样美国就不能操控一切了,金融闭环就缺了一个环节。

媒体也一样,过去中国互联网媒体都按照资本的意图在洗脑和控制中国老百姓,国家把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拿回来,在各平台打压炫富,把互联网流量从追逐明星网红解脱出来,才能引导更加健康的消费心态和模式。

明星应该拿作品说话,网红应该拿优质内容说话。无论是明星还是网红,应该存在于自己粉丝构建的私域流量中。社会人物,新闻人物的版面应该留给那些对这个国家有长远贡献的人,而不是可被资本快速催熟的人。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拆掉资本控制普通老百姓思想的闭环。

结语:

由于中国政府行政令引起的中概股大跌,有不少人的说法是中国政府朝令夕改,吓坏了外资,又要闭关锁国了,以后外资还怎么敢跟中国做生意。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实际上先动手的不是中国,是美国,是2017年自私的美国精英利益集团搞贸易战,打压华为,搞脱钩。

美国当初甚至连美元闭环也想断掉,只是投鼠忌器,影响太大,会影响美元的全球结算地位,才没有敢真的动手。

这就倒逼中国执政者从美国模式转向为德国模式,即坚决的进行科技升级,做高端制造业,坚定搞自己的全产业链,搞自己的闭环。

拜登不是说要该竞争的竞争,该合作的合作吗。以后的竞争就是闭环和闭环的竞争,看是你美国的闭环千秋万载,还是中国的闭环一统江湖。

最新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各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日元和英镑,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了。中国必然是从制造能力到金融货币每个环节都要掌控,再也不会犯明清两代受制于人的历史错误。

这才是在线教育崩盘背后的顶层设计,而这一闭环的进程才刚刚开始。

(正文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ZVHD2dSWKNuVTDMybuz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