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市场大跌,该如何决策?

这周股市波动大,公众号后台收到的留言也变多了。很多读者都会问一类问题,某某某能不能抄底、某某某要不要卖、或者持有某某某被套了怎么办。

这类问题很难有统一的答案,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使用的策略不同,那做出的决策就会不一样。举个例子,同样持有一只股票被套,李小葱是10%的仓位,王大蒜是90%的仓位,这时候做出的选择就可能不同。

核心在于,短期的市场是随机波动的,无法准确预测。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如果去考虑这个标的下周、下个月能不能涨,那注定是无解的。应该考虑的是:

(1)它在中长期能否有赚钱的空间;

(2)在中长期持有的过程中,它能否满足我们对流动性和波动性风险控制的要求。

所以我们在做具体买卖决策的时候,都不是单独来考虑这个标的怎么样,而是应该服从于整个投资体系,通盘去考虑标的特点、自己的策略、对流动性、波动性的要求,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投资体系想清楚了,买什么、卖什么的问题也就自然有了答案。

本篇是7月22日我在雪球直播的修订文字稿,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第二部分是久聪系列组合的2021年半年度报告。

一、 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

建立投资体系听着有点复杂,其实不难,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怎么一步步来做。

1. 分析自己的资金储备和收支平衡。

要先明确,自己手里有多少钱,在未来多长的时间内是自由可用的,有没有刚性支出需求。

有的人收入很高,远大于日常开销,每月还能有结余,那已有的积蓄就属于没什么流动性需求的,是长期资金。有的人打算买车、买房、给子女出国,需要动用积蓄,这部分钱不能承受风险,就不属于长期资金。

只有长期资金,至少是3年内没有明确用途的钱,才可以用来买股票类的权益资产。如果中短期资金买了股票,万一到了要用钱的时候,股市正好跌到了低位,到时候就要被迫兑现亏损,这就是流动性风险。

对于中短期资金,更好的选择是去买债券基金、银行理财这些中低风险的产品,快到用款的时候了,还可以换到货币基金、存款这些风险更低的产品上。

小结:第一步很简单,就是看家里有多少钱是长期不用的,这部分才能用来买股票。

2. 评估自己能承受多大风险。

想想自己最大能接受多大程度的本金浮亏。这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样,相对来说,收入相对存量资产越多的人,能承受的风险也越大。

可以做个思想试验,假设20%的钱没了,赚不回来了,自己也觉得能接受,而再赔多一些,比如25%就不甘心了,那就把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定在20%。

如果投资经验丰富,那可以参考自己以前的经历,总资产跌了多少的时候自己觉得很焦虑,想清盘不玩了,那个亏损幅度就是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极限。

小结:第二步也简单,就是预想一下自己能接受亏多少。

3. 选择要投资的资产类别、确定仓位比例。

选择资产类别和仓位,要平衡考虑收益和风险。

先说收益,从全球的历史经验来看,长期收益最好的资产,就是股票和房子,都不用杠杆的话,它俩长期收益率差不多高,比债券、黄金、大宗商品、持有现金的收益都要好很多。

我读过一篇研究全球投资收益率的文献,里面有数据,是从1870年到2015年,在150年里,全球16个地区股票和房地产的真实收益情况。这16个地区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真实收益是指剔除了通货膨胀影响的收益率,可以反映我们购买力的真实增涨。比如股票一年涨了10%,但是通货膨胀有3%,那真实收益就是7%。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很多地区都经历过巨大的动荡。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重灾区,很多地区曾经被完全占领,二战后,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全球进入了冷战时期。经济上,30年代,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被称作“大萧条”,美国股市从高点下跌了近90%。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的高通货膨胀冲击西方经济,再次把全球拖入衰退。

虽然不同地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动荡冲击,但股票和房地产都获得了长期的真实收益。都不考虑杠杆,在全部统计期间,16个地区股票的平均年化真实收益是6.74%,地产的平均年化真实收益是6.86%,两者非常接近。这个收益率,反映的就是超长期的投资收益,而且是穿越了兴衰周期、剔除了通货膨胀的。

如果我们改从1950年开始看,到2015年这65年里,这16个地区股票的平均年化真实收益是8.25%,地产是7.43%。

把统计的时间起点放在1980年,统计时间长度35年,16个地区股票的平均年化真实收益是10.79%,房地产是6.46%。

在近150年、65年、35年三个不同的时间长度中,投资16个地区房地产的平均年化真实收益稳定在7%左右,而投资股票的年化真实收益逐渐提高,近150年只有6.74%,近65年有8.25%,近35年有10.79%。

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房子的收益基本稳定,股票似乎变得越来越赚钱了。或许是因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人们进入股票市场越来越容易,网上开个户买股票比买房子容易多了,买的人越来越多,就会使股票估值持续提高。

国内的数据结论也差不多,从2005-2018年,在这14年,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后,国内最赚钱的大类资产是一线城市房地产,以北京为代表,年化真实收益12.31%;A股排在第二,年化7.33%;全国房地产排第三,年化5.75%。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到一条最重要的结论:股票和房地产,在各个时期和地区,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长期真实收益,它们能很成功的穿越周期、对抗通胀,而这个收益只需要超长期的持有就能赚到了,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操作。

但超长期持股不动,是个太理想化的投资方式,我们一般人做投资,不会一上来就奔着30多年去,能以10年为投资期限的人都不多,毕竟钱是要用的,大家对波动的容忍也都有各自的要求,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控制风险,需要在投资组合里加入风险更小的品种,比如债券。

需要买多少仓位的债券,需要从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两个角度同时考虑。

首先看流动性需求,所有1年以后、3年以内要用到的钱,都可以放在债券里来增值。1年以内要用的钱,可以买短债、理财、货币基金。

第二再看风险承受能力的需求,根据市场的估值高低来决定股票、债券的配置比例,我来说下确定比例的方法。

我们先想市场的价值底在哪。价值底,并不是说跌到哪个位置就不会跌了,而是跌到那个位置后,我们就认为价格已经非常非常便宜,水分都挤干了,物超所值,再跌也不卖,有信心一定能涨回去。

比如我们可以拿2018年末的市场估值,作为价值底。不知道大家对2018年末是不是还记忆犹新,那时候A股整体的估值就非常便宜,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便宜。起点足够低,才在后面迎来了2年多的牛市。如果市场再有机会跌到那么便宜,那就应该珍惜机会,抱紧筹码,有钱多买。

要注意的是,我们说的是估值底,而不是点位底,因为随着公司业绩增长,股票指数点位总是水涨船高的,咱们不能刻舟求剑,老想着指数再跌回2018年末的位置。我们说的估值底,是说指数的市盈率、市净率等估值指标,回到那时的位置。

我举个例子,就说中证500,指数如果下跌25%-30%,估值指标基本上就回到了2018年末的位置。如果你想再保守一些,多留出一些空间,可以认为中证500的极限跌幅是40%,如果真跌了这么多,那我觉得就可以放心持有,因为那将是史无前例的便宜。

刚才第2步里,咱们不是想好了本金最多能接受多少亏损吗,就比如是20%,现在就有用了。本金整体最多亏20%,中证500极限跌幅40%,那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组合里,持有中证500的仓位不能超过50%,剩下的仓位都应该配置债券。

当然如果你能接受的最大亏损不是20%,想买的也不是中证500系列的基金,那就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重新计算,这是因人而异的。

这样我们就从流动性、风险两个角度,分别确定了需要配置多少债券。这两个角度哪个要求配的债券更多,最后就按照哪个来,要同时满足流动性和风险控制的要求,第三步选择资产类别、确定仓位比例就完成了。

4. 确定股票、债券两部分的具体策略。

前三步怎么做,在方法上是比较通用的,第四步个性化的因素就变多了。选什么策略,得看自己能驾驭什么。

比如有人会问,买股票好还是买基金好,那要看你擅长什么。如果你就是特别擅长研究公司,看得准、拿得住,那就买股票好。如果你自己不擅长做投研,那就可以把投研这部分外包给基金公司,改买基金。

咱们买股票的时候,都知道要挑选有护城河、有竞争优势的,自己做投资是一样的,也要搞明白自己在投资领域的竞争优势、护城河在哪。投研是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像基金经理,他专职工作就是干这个的,背后还有一班子投研团队支持。个人投资者和他们相比,做不了实地调研、跟管理层没交流过、财报也没有那么多精力细致分析,单纯的拼时间也拼不过,人家8小时工作就是专门干这个的,那咱们自己凭什么就能挖掘出更好的公司呢?

投资这个领域,结果里有大量的随机性和滞后性,有时候我们一买完正好赚了大钱,就觉得自己特别牛,很多机构买完也可能被套,就觉得它们不行。但是长期去看,这些随机性就会互相抵消,现实的结果就是机构大都在赚钱,散户大都在亏钱,就是因为人家确实有竞争优势。对于业余投资者,大多没有太强的投研能力,我的建议还是主买基金类的产品好,除了外包了选股,它还能提供相当好的分散性。

下面我说一个比较基础的策略,我觉得对大多数业余投资者可以参考。但必须再次强调,没有适合所有人的通用策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取决于你的知识、性格和信仰,只有自己真正理解、感觉舒适、有长期坚持信心的策略,最终才能坚持执行下去,也才能带来回报。

策略举例:有钱先买股票,直到每个股票账户里沪市和深市买到15万市值,之后再有钱,就去买基金。

每个股票账户里买沪深各15万市值,是为了当门票股来打新。现在A股还有打新收益的红利,按最新的统计看,一年增强收益11%左右,平均1年差不多能中2签。这个附加收益还是很好的,有钱可以优先放到里面参与。

参加打新一定要开通创业板和科创板权限,这样才能打这两个板的新股,能大幅增强打新收益。开这俩权限都需要2年交易经验,创业板需要10万资金,科创板需要50万资金。

如果两个权限都开了,刚才说了就沪深各配15万市值,一年增强收益11%左右。

如果只开了创业板,没开科创板,那主配深市,辅配沪市,30万市值就17万深市、13万沪市,一年增强收益平均7%左右。

如果科创板、创业板权限都没开,那配市值的时候配沪市就可以了,深市除创业板外也没多少股好打,配也是浪费,直接沪市配15万就可以了,或者干脆不做打新了也没问题,这种情况一年平均增强收益只有4-5%之间,平均1-2年才中一个新股,油水就不多了。

打新门票股,就选你觉得当前价格值,也对公司有信心,认为可以长期持有的。选不出也没关系,就尽可能的分散,比如你可以买10只股票,挑指数权重股买,或者看看你信赖的基金经理都买了什么,跟着买点。不会选,就做分散,这个办法什么时候都管用,只要足够分散,就大概率能求个平均。

股票账户放够打新门票后,剩余的钱就去买基金,可以买主动型基金,就是基金经理帮忙选股的,也可以买指数型基金,就是跟踪大盘指数的。

长期来看,指数基金的收益就是市场平均水平,主动基金的平均收益略好于指数,但是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差别很大。如果你有能信任的优秀基金经理,那就买主动基金,如果连基金经理也不想选,就想稳求平均,那就买指数基金。这两种类型没有说选哪个才是对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无论选哪类,最关键的都是你对自己的选择要有信心,指数跌了,要相信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肯定会涨的,基金经理跌了,要相信他长期的业务能力,总会走出低潮期的。有信心才能长期持有,长期持有才能穿越牛熊。

这样股票类的资产就配置完了,接下来是选债券。现在个人投资者能直接买的债券不多了,配债的最好方式就是买债券基金。挑头部大基金公司、规模大的债基,分散买几个就行了,收益也不会差太多。分散买主要是避免信用风险,就是发行债券的公司出现问题没有钱来兑付。

这样一个基础的策略就完成了。

通过上面这4步,一个简单的投资体系就搭建完成了。我来总结一下:

第一步,评估自己的流动性,看有多少钱可以用来做长期投资,只有长期投资的钱才能投股权类的资产,其他的钱都要投到固定收益类资产里。

第二步,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能接受多大的亏损。

第三步,根据流动性的要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计算出自己应该配置的股票、债券仓位。

第四步,评估自己的优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股票和债券策略。

这个体系的好处,在于它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不会因为用钱而需要提前卖出,也不会因为风险超过容忍而爆仓,这就保证了长期持有的基础。

咱们前面已经分析了,市场是能提供长期回报的,要获得这个回报,最简单也是最必要的办法,就是保证自己不败,能长期站在这个市场里。

按照这个体系建仓完了之后,那什么时候卖呢?

卖分两类,第一类叫减仓。需要减仓的情况有3种:

(1)生活中出现的没有提前准备的需要用钱的情况,比如家庭成员忽然出现意外状态,立刻马上需要支出,这个对应的,就是我们说的投资体系的第一步,判断流动性,这时是你的流动性出现了变化,所以要减仓。

(2)愿意承担的风险变小,比如你的工作出现一些变化,未来收入可能出现比较大的不确定性,你希望已有的资产不要波动太大,这个对应的是我们说的投资体系的第二步,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因为你自身的一些变化,你能接受亏损的金额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要减仓。

(3)股市的估值相对债市过高,那也要调降股票的仓位,增加债券的仓位。

如果没有这些变化,那就不应该主动减少股票仓位。如果变化是相反的,那相应的就需要加仓。

第二类卖叫调仓,是指股票的仓位不变,但是变更持股标的。需要调仓的有2种情况:

(1)出现性价比更好的标的.

(2)原本持有的标的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比如你买的公司踩大雷了,你买的基金经理离职了,都属于重大变化。

在我们这套体系里,是不会因为股票价格的变化而决策买卖的,看好的公司或者基金经理,价格下跌,性价比只会越来越高,只要基本面没有变化,就不会卖出。

那万一看走眼了怎么办呢?

看走眼是正常的,机构也经常看走眼,解决方法就是提高组合的分散性,自己选股、选基的水平越不可靠,分散性就要越高。

之前咱们不是经常说散户持仓还是分散一些好么,就有小伙伴说巴菲特也不分散啊。你要是有巴菲特的水平,那也可以不分散,没有的话分散就是个更安全的选择,巴菲特对散户的建议,也是买充分分散的标普500指数。

按照这套投资体系,我们基本就能赚到市场自然增长的平均收益了,能够分享中国经济的增长。这一步做到之后,再来考虑怎么进一步提高收益、减小风险。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了,在市场里,赚平均收益很简单,但在平均收益之上,想每再提高一点,难度就指数级上升。

我之前在公众号上写过几个方法。比如我们本来是买指数基金的,那可以通过买股指期货吃贴水的方式,获得超越指数的增强收益。也可以去买场外小规模的指数增强基金,通过获取网下打新来增强收益。还可以去买场内折价的封闭基金,等到开放期赎回,来赚折价的收益。这些做好了,一年又能增强5%-10%。具体的之前都写过,今天就不细说了,没看过的同学可以给我们公众号韭菜投资学发私信“增强收益”四个字,会收到自动回复。

这些方法之所以能增强收益,都是利用了散户的优势。期指为什么有贴水?因为机构有做空对冲的需求,贴水就是做空的服务费,但公募基金对持有期指多头有严格的限制,他们买不了,咱们散户不受限制,就可以买,赚这部分服务费。小规模的打新基金、场内封闭基金,也都只适合资金规模小的投资者,资金量一大策略就失效,也是利用了散户的优势。

扬长避短才是增强收益的正道,非要去在投研选股上和机构拼,那就属于吃力不讨好。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CRMNImNVN5Sxh_sr5qaXQ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