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到底有什么深意?

王澜
 
(一)
 
种种迹象表明,央行数字货币已经呼之欲出了。
早在2014年,人民银行就成立了专门的小组,低调地开始了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要知道,彼时距离世界第一款数字货币——比特币的诞生不过四年多时间。
从那时起到现在过去了五年,区块链世界却起起伏伏、潮涨潮落。
一会儿是“新一代价值网络技术”,一会儿是“没有任何进步的技术垃圾”。
一会儿是“改变生产关系的旗手”,一会儿是“网络诈骗的工具”……
“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在这五年里,区块链像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孙猴子,一路打将上来,先有以太坊接力公链,后有联盟链进军企业应用,直到今年大名鼎鼎的Facebook提出Libra……
在一众追赶世界科技前沿的队伍里,人们早已淡忘了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身影。
但今年下半年以来,央行突然就数字货币频频发声,消息人士多次表态我国有关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准备已经成熟。
2019年10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我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要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来自最高层的东风劲吹,“国家队”入场箭在弦上!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到底有什么深意?

(二)
 
目前,世界上的主流国家尚无法定数字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黄奇帆语)。
那么,在移动支付和网络银行如此普及的中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按照央行的定位,我国即将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相当于“数字纸钞”,英文缩写DCEP—— 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
它与网络银行、支付宝这些支付手段不同。首先,DCEP无需经过一个账户转账,而是通过点对点的两个数字钱包直接支付。就像你提了一箱钞票,与生意伙伴进行钱货两清的交易。另外,由于应用了区块链,DCEP可以双离线支付,交易双方手机都能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完成DCEP的转账。
按照央行的说法,DCEP运营采用“双层运营模式”:即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对大众。个人开设数字钱包,可以在手机APP上,通过银行卡直接兑换DCEP。当然,这种体系下在技术上也给各机构较大的自主权,机构可以保留传统账户体系,并不要求所有机构都必须使用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
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DCEP对普通老百姓具有这样一些好处:
方便性。你可以选择不依赖银行账户进行大额现金直接支付。无需以往电子转账过程中的银行间对账,真正做到了瞬间到账且离线支付。这实际上达到了去中介化效果,同时也省去了相关费用。
保密性。你向他人支付不用担心别人知道——包括商业银行也不行。当然,央行也就是DCEP的发行者是知道的(所谓“可控匿名”)。可以说是有限地保护了数据隐私。过去,你汇款转帐的数据常常被这些第三方支付机构掌握的一清二楚,甚至把这些数据倒手给各种中介、商家,骚扰电话不断的情况会有所改观。
广泛性。过去,即便有周边国家接受人民币,你出国也不可能带着一箱子现钞吧。将来,只要有国外商家接受人民币,你完全用手机支付而无需支付手续费。
去东南亚买房怎么样?这个有点复杂,但理论上可行,完全可以期待。
(三)
 
如果仅仅把DCEP看成一种新的支付方式,那么就太低估它的意义了。
长远看,DCEP的横空出世对于我国金融体系有如下两点重大的意义。
第一,推动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一国法币成为世界货币需要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该国经济繁荣稳定,二是该国货币能够广泛地买到东西。前者意味着币值稳定,也就是说你要有价值;后者意味着广泛的使用场景,也就是说你要有使用价值
一方面,四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成长,近年来增速虽有放缓,但与其他主流国家相比,依然当得起“繁荣稳定”的考语,这是人民币价值的“基本面”。这方面不需要过多解释。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商品在全球占有极高的份额。也就是说,你想要的几乎任何商品都可以来自“中国制造”。
中国的商品虽然广泛,但人民币的适用范围却没有与之相匹配。以往各国的购买者需要先持有美元,才能购买到中国商品。没办法,全球的支付体系是以美元为核心构建的,美元扮演着全球“支付宝”的角色。
设想一下,你在美国逛商店看中了一件商品,明明商家是从中国采购来的,你却仍然要用美元支付。而美国商家去中国采购明明买的是中国商品,却需要手里有美元。这是因为,国际清算系统SWIFT只认美元。
将来,如果你在国外买东西的时候,用DCEP直接支给美国商家,而商家当然可以用收到的DCEP到中国采购商品。那么,整个从采购到零售的环节就不需要其他货币包括美元作为中介了。特别是DCEP不通过银行兑换,相关手续费就没了,成本将大大降低。
更进一步,因为DCEP有强大的采购用途——中国商品做保证,其他国家的企业和居民完全可以接受DCEP作为中介,而不一定非要用美元作为中介了。这个实力一般国家的法币则很难做到,因为你把本国货币换成他的法币用途太狭窄了,买不到什么东西。
DCEP开启了一条从“全球用中国商品”到“全球用人民币”的世界货币之路。
第二,人民币发行基础将产生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外汇占款一直占据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的主导地位。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一直在根据美元的流入量发行人民币。
比如,现在有人用美元购买中国商品或者投资到中国,这个美元当然没法直接在中国花,外管局接到了这笔美元就要发行相应的人民币给对方,对方拿人民币购买中国商品或者投资到中国。再有就是中国企业出口商品直接拿到美元,也需要到外管局换成人民币,回到国内使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币成了美元的欠条。
这种做法当然有很多好处。比如我们可以在全球用美元买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有一种财大气粗的感觉。但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欠条毕竟是欠条,是要还的,拿欠条的人也不一定干我们认为他要干的事儿。
比如他可能拿着这个欠条去炒房地产,造成房地产价格一路攀升。他可能炒股票期货,造成股票期货泡沫。等到一旦发现这些东西价格稳定了,或者人民币形成了贬值预期,他就向外管局要求换回美元,就要跑路。
这种玩法就是所谓的游资。游资在金融市场上比例过高,我们的金融体系就相对脆弱。美联储也好,索罗斯之流也好,就很容易发动金融攻击,打货币战争。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政策措施,特别是拥有人民币在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这个保护伞,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各种变通手段层出不穷,风险依然存在并且有加大的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币发行对美元外汇占款挂钩的比例过重,使得我们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很大影响。美元毕竟是美国的法定货币,它受到美国国内经济的影响比较大。理论上讲,美国经济过热了他会收缩货币,经济萧条了他会量化宽松。
寰球同此凉热。
与美元挂钩发行人民币,就意味着美国经济发烧你就要感冒。对于一个小国来说,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况且绑在美国这驾马车上综合考虑可能还是利大于弊的。但对于中国这种大国,特别是放到当今中美争雄的环境背景之下,受制于美元外汇流入的基础货币发行,我国的体系性风险就显得尤为突出。
有了DCEP,我们将不再立基于美元,而是立基于我们最有信心的东西——中国商品。我们的货币政策也将更加独立自主。
 
(四)
 
那么,既然数字货币对一国经济有这样大的好处,为什么美国不率先发行“数字美元”呢?
一家有一本难念的经。
首先是决策复杂。美国的货币发行机制实际上也是“三权分立”。简单地说就是宪法规定货币发行权归国会,然后国会委托美联储发行货币。大致流程是:美国国会确定美国国债上限,然后美国政府依据这个上限发行债券,把债券收益“抵押”给美联储,然后美联储依据美国国债的发行量发行货币。所以美联储发行多少货币要由当年国会通过的美国国债上限确定。
美联储的成分就更加复杂,和我们一般理解的由国家设立的中央银行区别很大。历史上,国家设立的美国第一银行、美国第二银行都曾经起到了美国中央银行的作用,但因为美国根深蒂固的经济自由化传统而先后关闭。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有100年的时间美国没有中央银行。直到1913年,美国国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案》。威尔逊总统签署了该法案,正式宣告美联储成立。实际上,美联储是一个由联邦储备局和12家联邦储备银行组成的联合体。其最高决策机构由7名美国总统提名、国会任命的联邦储备局执行委员和12家银行的主席组成。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体系下,实行日常化的货币政策有余,但做出发行数字货币这样的重大创新则不足。试想,如此繁复的结构和众多的机构,形成一个重大变革的意见有多么难。
其次是既得利益的困扰。这里的既得利益,不仅指在现行美元体系中的既得利益集团,更包括美元的世界货币体系本身也是既得利益者。类似多年前中国的线下零售商业进军互联网电商一样,陷入线上线下“双手互搏”的境地,往往瞻前顾后,逡巡踯躅。生怕数字货币动摇了已有的世界货币地位,用点对点的方式难道不会杀伤运行良好的跨境支付系统吗?参与现存系统的诸多银行、机构怎么办?于是,“等等看”、“研究研究”、“减少冲击”,这些念头成了主流意见。
第三,自己不想搞、搞不了,也不让别人搞。前一段沸沸扬扬的Libra面临国会、金融监管部门的反复质疑就是明证。小扎的方案不仅是Facebook一次转型,更是对国际货币体系的一次重构。Libra并不像有人讲的那样会“增强美元霸权”,更可能对现有美元地位构成冲击,因此,也遭到美国金融监管层面的重重阻挠,陷入一片泥潭之中。
反观中国则轻松许多。在敌占区派出一支先遣部队,成了将加速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不成也不是我们的传统优势领域,何乐而不为呢?
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枷锁,而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像二十年前积极拥抱互联网一样,积极拥抱区块链终将让我们收获一个新的时代。
 
(作者王澜为区块链工场创始合伙人)
 
—end—

 

法定数字货币,央行的野望

如果说区块链将改变世界,且已成高层共识。

那么作为“工业党”的战斗堡垒,人民银行创造的DCEP就是已上膛的重磅炮弹。

当然,那些准备将项目捐给国家,技术维护核心,妄图火线入党戴罪立功的镰刀币们,又小心翼翼的删掉当初那些投诚言论,准备东风借力,再割一把。

别忘了,当正规军出山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剿匪。

 1

DCEP,指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名称由老行长周小川在2018年人大上一锤定音。

DC,指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

EP,指electronic payment(电子支付)。

在货币三大功能:支付手段、记账单位、储值工具中,DCEP的字面意思显然更倾向于支付手段。

这是DCEP的第一个维度。

既然强调支付,那么这里需要厘清一个问题,即央行数字货币与移动支付的不同。

微信支付、支付宝这些移动支付,充其量算得上货币的“电子化”,我们在使用这些支付工具的时候,离不开与银行账户的关联,本质上是法币的一种数字化使用方式。

法定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在数字世界的延伸和表现,是一种新的货币形态,他可以不依赖银行账户,与之是一种“松耦合”的方式。

可以理解为一段不依赖任何银行账户的代码,这就和比特币钱包里面存得比特币类似了。

法定数字货币,央行的野望

一种比特币钱包的造型 | 来源:网络

这就意味着与“电子化”货币各家企业、机构独立记账不同,法定数字货币是央行记账,全国公用一个账本。

换言之,DCEP的发行是中心化的,由人民银行掌控,这与比特币等所谓去中心化的“发行”(挖矿等等)有本质的不同。

而且,DCEP的债务人是央行,而比特币等加密货币没有债务人,也就是说本质上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就是个击鼓传花的资金游戏。

而与比特币类似的是可以不依赖银行账户,乃至没有通信网络的情况下进行面对面扫码交易。

这样,既满足了交易方对匿名支付的要求,又能在违法犯罪发生时能被央行所监控。

也就克服了现有M0(纸钞和硬币)容易伪造、携带不便、发行流通成本高、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问题。

法定数字货币,央行的野望

2019年8月10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主论坛上,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表示:

经过五年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他介绍了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架构,有以下要点:

1.为满足零售级别的高并发性能,纯区块链架构无法达成要求。

2.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做上层,商业银行做第二层。

3.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

4.不预设技术路线,从央行角度来讲,无论你是区块链还是集中账户体系,是电子支付还是所谓的移动货币,你采取任何一种技术路线,央行都可以适应。

5.DC/EP一定要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6.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对于现钞不计付利息,不会引发金融脱媒,也不会对现有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冲击。

7.Libra也是用所谓的100%的储备资产抵押,但是它并没有把自己限定于M0,可能出现货币超发的情况。

8.央行数字货币是可以加载智能合约。

这大概是目前关于DCEP各种说法中比较权威的声音,内涵丰富,每一点都可以单独成文。

本文的重点并非讨论DCEP实现的技术细节,而是DCEP将带来什么重要变化。

鉴于此,君临最为关注的是第3、6点。

 2

商业银行天生都是双子座。

光明的一面,银行像白莲花一般,为社会公众提供支付等金融服务,类似公用事业,需要平稳运行。

黑暗的一面,银行像危险的赌徒,寻找有利可图的信贷对象和投资机会,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承担波动风险。

那么公用银行和赌场银行的双宿双飞,必然引发深层次的精神分裂。

即收益由赌徒个人获得,亏损则需要纳税人承担。

这便是08年金融危机的历史教训。

当然,如果是百分百的原教旨市场经济,不存在监管,那么市场会用破产来惩罚赌徒银行,最终由群众来筛选那些经营稳健,信誉好的银行。

但这并不能杜绝一家历来信誉良好,规模巨大的银行突然来了位醉醺醺的行长,大赌特赌输个精光,大量储户无法兑现现金,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法定数字货币,央行的野望

1948年,正在挤兑黄金的上海市民 | 来源:《旧中国通货膨胀的恶例-金圆券发行内幕初探》

显然,这是现代国家不能容忍的。

日常的解决方案当然是加强监管,但监管又是个悖论。

一方面,金融混业经营,理论上可以提高业务之间的协同性,提高金融机构配置资源的能力;

另一方面,监管的加强,又会遏制这种效率的提升。

银行的双子面貌和监管悖论,源自人们内心深处无法抑制的原始欲望,就像人性的隐喻是一个矛盾的集合,既依赖安全,又向往自由。

为了克服这种两难尴尬,大萧条后芝加哥大学的几位教授提出一种银行改革建议。

即要求银行存款由100%的安全性资产支持。

这就是所谓的“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需要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

100%准备金意为银行必须持有所有储户的存款,用于借贷的资金只能来源于银行股东的资本。

法定数字货币,央行的野望

在DCEP的二元框架里,银行只是个渠道二传手,无法凭空记账产生央行法定数字货币 | 来源:《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实验研究》

换言之,在DCEP这套运行机制里,阉割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相当于分立了银行的货币支付和信用创造(金融)。

注:所谓银行创造货币,指银行通过借贷方式凭空记账创造新的货币,即借贷创造货币,还贷消灭货币,在法币的世界里,央行凭空记账的货币为本位币,商业银行凭空记账的货币为信用货币,虽然在现实中我们拿到的都是人民币,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既然如此设计,那么意味着未来通过DCEP,清晰的界定了本位币和信用货币,虽然都是法定货币,但兑付能力是不同的。

别低估这种界定,这等于解决了商业银行双子座精神分裂。

试想,将公用银行和赌场银行划分楚河汉界后,就可以对赌场银行放松监管,使其能权责匹配,让银行的风险业务受到市场纪律的硬约束。

既解决了安全的问题,又解决了效率的问题。

银行历来有“大而不倒”的传统,通过规模绑架社会的野心。

虽然社会主义的银行理论上不能成精,但从海南发展银行到汕头商业银行,再到最近的包商银行,乃至曾经“技术性破产”的几大行。

历史证明由凡人组成的银行依然不能摆脱人性贪婪的诅咒,有形之手的摆布。

或许不远的将来,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金融不稳定的根源将被连根拔起。

 3

货币起源于债务,那么货币的发行有两种渠道:

一为财政投放,是本位币,表现为现金;

二为信贷投放,是信用货币,表现为银行存款。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本位币是“不可兑换”的,因为其本身就是记账工具,持有者不可能要求央行将本位币兑换为面包可乐或者其他商品。

银行存款就有兑换问题。

正常情况下,银行存款和现金可以互换,即从银行取现,但一旦银行破产,或者类似包商银行的“信用风险”,如果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储户就不能将其存款足额兑换为现金。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银行都是一个德行,不善于平均财富,却都善于平均贫穷。

法定数字货币,央行的野望

2014年,有储户取现遭到射阳农商行以未预约为由的拒绝,引发了一轮挤兑风潮 | 来源:网络

那么DCEP的定位是替代M0,也就是现金,是央行的负债,流动性最强。

经济学的道理千万条,无非是在普遍稀缺的世界中有意无意的运用取舍二字,如果人们选择了流动性(支付便利),意味着放弃了利息收入。

假若DCEP对持有人付息,代表着它变了味,成为类似银行存款或国债的资产,会抢了商业银行的生意。

既然DCEP定位M0,且强调支付手段,那么注定需要币值稳定,就不会付息。

另一件有意思的事就来了。

相较于银行存款,DCEP有中央银行背书,无兑付风险,且支付不依赖银行账户,流动性、便捷性更强,与活期存款那点可怜的利息收入比起来,很可能导致居民选择流动性,放弃利息,进而催生的“存款搬家”。

众所周知,银行靠“利差”生存。

利差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银行识别贷款风险的回报;

还有一部分是银行向公众提供流动性的回报。

后者的意思是指,公众为了把一部分财产放在安全性和流动性更高的资产上,比如活期存款,愿意接受较低的利率。

实质上,这是一种“铸币税”,银行满脑门揽储放贷,拥抱利差的背后,就是在追逐铸币税。

为什么金融行业利润冠绝A股,天底下还有比铸币更好的生意吗?

法定数字货币,央行的野望

好了,我大央行DCEP从天而降,用中央银行的骄傲和伟岸身段,替代了一部分而且可能是大规模替代了商业银行向公众提供流动性的使命。

这就意味着一大块“铸币税”从银行手中回到了人民,哦不,是人民银行手中。

这笔铸币税有多大呢。

法定数字货币,央行的野望

截至2019年9月,M2的余额是195万亿,今年大概率突破200万亿。

假如M2每年增长8%,就是16万亿,如果增量里有两成是DCEP的话,就是3.2万亿。

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4万亿,支出22.09万亿,赤字也就3.75万亿。

这3.2万亿平分到13亿每人头上,当然,比起直升机洒钱,DCEP能更低成本容易做到,每人可得2K+,这得卖多少酱油、家具家电,烤串啤酒,极大促进中低收入阶层消费。

就算不分到人头,减税也是极好的,再不济多下几艘航母搞搞环岛游也不错。

在这一点上,央行的野心不可谓不小,一个拥有更大“准财政”能力的央行,可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可以在其他部委前抖一抖了。

央行瞎推一次政策,市场会当天打脸,认知水准和纠错周期高度相关,比有些部委几十年才能见到恶果的政策快得多。

多年在市场博弈中的经历,让央行的政策理性的多,也更市场的多,一个更强势的央行绝对不是坏事。

 4

君临尚且未谈DECP对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可能导致的资本自由兑换,国际支付体系的挖角,还有技术路线的演进,产业链的影响,对支付格局的冲击。

光是准备金和M0替代且不付息,DECP就能整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大动静。

法定数字货币,央行的野望

央行数字货币表达式结构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意味着其玩法无限 | 来源:《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实验研究》

货币作为经济的血液,其变革的重要性可谓凌驾于整个经济之上,更别说对现有商业银行体系的冲击。

君临认为,DECP最终落地,对商业银行绝对算不上好消息,论技术比不上大厂,论创新比不过民营企业,但大而不倒的商业银行慢下来了,对中国经济来说,也许算不上坏事。

最后姑且总结下:

财经财经,财政金融两家的工作对象,无非是四手联弹货币这架钢琴。

不能指望一篇文章说清个人如何奋斗,也不能奢求一篇文章道尽DECP的历史行程。

到底是弹出《东风破》还是《社会主义好》,还需要两者的和谐并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但无论是成方街32号、还是三里河南三巷3号里的技术官员们再勤勉奉公,技术高超到财政货币政策完美无缺,依然无法取代人民群众的主动创造。

工具只能帮助提升人类效率,但无法驱使懒汉去工作。

财富归根结底是人创造的,而创造财富需要平等参与的机会。

机会,一部分来自技术的进步创造的增量机会,还有一部分来自更自由灵活的制度安排解放的机会。

从DECP到大基金二期,从改革攻坚到开放扩大。

所幸的是,我们的国家正在聚精会神的做这两件事。

参考资料

1、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彭文生,中信出版社

2、旧中国通货膨胀的恶例──金圆券发行内幕初,李金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3、央行这样为法定数字货币“画像”,王瑞红,现代商业银行

4、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实验研究,姚前,软件学报

5、初探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目标、定位、机制与影响,宋嘉吉,国盛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