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上海中考零志愿和名额分配,看择区择校的重大意义

    

     昨日,上海教委公布了2020年中考各区市重点高中零志愿录取分数表和名额分配表。一叶先生大致看了一下,有意外也有惊喜。以上中为例,宝山和长宁区的零志愿分数线,明显低于预期。但也有不少区分数线超过600分。

 

    造成这种掉眼球结果的原因是:零志愿这种一人一志愿的模式和学生家长观念中好学校报班人会很多的传统观念相结合。

     学霸走了自招,余下次级学霸害怕竞争对手多而不敢填,哪怕填八大也不敢填四大。直接导致填上中的学生太少。而后,按照中考分数从高排到低,这样最后一位的分数自然成为分数线。

 

     这也正说明一个哲理:赚钱和获益,永远是少数人。如果你喜欢跟风,不能跳出思维的魔圈,只能被命运蹂躏。

   所以,升学不仅要看成绩,更要动脑子讲究策略。

 

    虽然今年是中考630分的最后一年,明年是老政策录取的最后一年。但2022年的新中考除了总分变成750和名额录取比例变化外,其他变化只是更换一个名字。大家可以看以下表格:

 

 

    不难看出:以后中考就是同区竞争(名额分配到区)和同校竞争(名额分配到校)

 

新旧中考有六大主要变化:

变化一:自招比例大幅减少

变化二:裸考比例大幅减少

变化三:自招减少的部分,变成了名额分配

变化四:现在名额分配到校的比例大幅扩大

变化五:零志愿变成名额分配到区

变化六:名额分配从只看中考成绩,变成中考成绩2:1投档,再加综合评定取一半录取。

 

    从以上六大主要变化可以看出,影响最大是原本可以自招的后半部分学生,将不得不面临去拼中考那么多门考试。一直来很多学霸中考反而考不到高分。那未来偏科和任何手不稳,都将导致直接去区重或普高。

    另外,牛娃扎堆的学校,校内名额分配形势也空前惨烈。其实这个在今年各校的名额分配环节已有端倪。以浦东为例,建西和进北学生进建平高的分数,要高出浦东其他学校进建平高几十分。这还是被掐过尖遗留下来的学生创造的分数。今年大批福外、六师、明珠和二中心等学校学生都放弃摇号而选择留下对口,那四年后是不是更加会是一个高分奇迹?我们拭目以待。其实这种情况,对于任何一个有掐尖传闻,有牛小对口和鸡血成风的中学而言,都是如此。

 

   也许有人说,即使低分进市重点,那高中一样还不是垫底?不对,还真不是那样!!!

 

    一叶先生从事中学教育二十余年得到的经验。在普通初中拔尖的学生,一般都有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而很多一流初中的学生,很多是从小打鸡血,靠补习班和家长推动创造出来的的高分成绩。大家同时进入高中后,由于上海市重点高中基本都实行住校,那这时候决定成绩好坏的最重要因素,恰恰是学习习惯和态度,尤其是自学能力。

 

     另外,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无论是物理还是数学,都存在大量断层。其中数学重合度仅限代数和排列组合方面,三角函数是大头。初中压轴题平面几何在高中是没有的。而物理,初中和高中的题目级别和解题思路完全不一样,那请问初中中考高分成绩和高中还有关系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中考的好成绩,对于高中参考意义并不大。高中大家重新洗牌,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拼的是习惯和态度,拼的是谁受干扰的因素更少。而以过来人的经验,一个孩子不可能连续鸡血12年,如果早期透支过度,以后疲态尽显,那高中高考也许真的就危险了。

 

     到了高中,绝大部分家长都只能做后勤工作,看到题目直瞪眼,都不会呀。高中,校外补课的时间很少,能把成绩补上去的老师更少。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进一个市重点高中,才是考上一个好大学最重要因素。那里有爱学习的同学,理解高考内涵的老师和丰富题库。和中考不同,高考是全市竞争,戏精也会少很多。

 

     这几年中考考题越来越简单,这一趋势还将延续。所以,自招和中考基本成了两条方向不同的道路。随着自招名额减少,绝大部分人还都将回归中考。当你把所有精力都在拼难题和竞赛题上时,你是否还有足够时间去准备除了语数外以外的其他学科?那些占总分的比例可不低。所以,昨天群里有家长和我笑谈,是不是政治和历史,体育,实验,跨学科综合都要补。想补,也没办法补。

 

    所以,建议所有家长都要谨慎对待自招选择这条路。好好思考两个问题:在学霸和条子并存的时代,你们属于哪种人?条和学霸一起自招,学校又会倾向录取谁?当然,有条的学霸一定是首选。

  

     由于名额分配政策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必须要拥有七八九三个年级的非择生源学校的学籍,还需要拥有完整的综合评定成绩,才可以享受本区名额分配。这样学籍保护政策,对于那些准备浦东上学去黄浦中考的学生,未来中考路可变窄不少,没有综合评定,没有名额分配政策,只有20%的市重点裸考名额可以争取,这几乎就是不归路。所以,跨区中考必须要避免。

 

    由于新中考政策是同校竞争和同区竞争,因此,小升初和幼升小的择校择区变成更为重要。很多家长一心想去名校,无非是为自己面子和孩子有好的学习环境。但未来,同校即使对手,到底是别人带飞你,自愿被你碾压,还是别人化身戏精,中考直接碾压你。大家好好掂量一番。一叶先生觉得后者可能更大。不但有戏精同学,还会有戏精家长和戏精老师。初中一定有那隐秘的小范围家长群,请每一位家长慎言,慎行。

 

还是那句老话:

    请远离那些有掐尖外区学生传闻,条子多和教师子弟扎堆的学校。

 

    无论如何,中考难度降低,追求难题不可取。手稳重要性将大于竞赛和追求难题。而多元化的中考录取方式,让更多普校和普娃有了机会。鸡头,是最轻松进市重点的途径。留出时间早点为未来准备,不好吗?

   今年宝山零志愿分数线很低,很多人也许会觉得宝山是中考洼地,还真不是。这是因为华二高宝山分校今年只收宝山学生,所以分流很大比例牛娃。从而也降低其他外区零志愿的分数线。同样情况还有普陀华二,但曹二依旧没有因为普陀华二的招生降低分数线,这也说明2020年这一届,普陀学生的实力强劲。

 

     老话常谈,今年某区和某些学校掐尖的传闻可不少。外加上四年学校教育资源倾斜,这些人的同学们,可就有点悲剧了哦。

   不过被跨区掐尖的学生,也没啥好开心的。被掐的又不是你们一个人,好学校顶级条也多(考前辅导的人不少)。中考拉分有你们,自招却轮不上。所以,总体看被掐尖也是入坑。

 

形势一直在变,近日一叶目开公众号更新择区建议如下:

“学霸去黄浦,中等去虹口,当然学渣也可以考虑去黄浦和虹口。 ”

大家细细品。

 

      最后,一叶先生奉劝每一位家长,请把眼光放远一点。不要只看小学学区和初中学区,甚至民办名校。请用田忌赛马的策略来选择中考的方向。如果只是求口碑,只是跟风,那你孩子未来即使考到了高分,还是有可能会落到区重点甚至普高。因为重点高中的录取,不止看你们取得的成绩,更看你们同校和同区学生的成绩。中考录取,是在比较过程中进行。当然,最重要还是靠自己努力。努力搭配好择区择校策略,才能在升学路

上海2020年民办高中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公布

参加中考的小伙伴请注意啦!市教育考试院今天发布2020年上海市民办高中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包括全市37所民办高中。详见下文↓

PS:今年中考总分630分。

沪今年民办高中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公布

 

资料:市教育考试院

编辑:顾依依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vINdT6kXXk8LYNLubq1fg

2020年上海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公布

 

上海16个区已公布中招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录取分数线。

PS:今年上海中考总分为630分。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浦东新区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黄浦区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静安区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徐汇区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长宁区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普陀区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虹口区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杨浦区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宝山区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闵行区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嘉定区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金山区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松江区

 

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中招零志愿最低投档分数线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名额分配志愿录取分数线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青浦区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奉贤区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崇明区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崇明区名额分配录取分数线暂未公布。

 

资料:各区教育局

制图:韩筠婷、王斌

编辑:顾依依、韩冰融、陈庚、张晓彤

快讯!沪16区中考零志愿、名额分配志愿分数线今天公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ssXI164WfgF-RJ9wZfMpQ

项目是如何死掉的?太过真实!

项目是如何死掉的?太过真实!

来源 | 正牌老李飞刀

做项目多年,见过成功的项目,也见过太多失败的项目;成功或失败,都是项目的宿命。

我总结了项目失败的几点要素,供有志于将项目做失败的同学参考。

绝大多数人在面对失败的可能时,嘴巴上都是说不要,不要的。 但身体上却往往做出相反的举动

比如以下10点因素。

1.不可达到的目标

项目是如何死掉的?太过真实!

2.无法执行的计划

项目是如何死掉的?太过真实!

3.贫乏的项目资源

项目是如何死掉的?太过真实!

4.失控的变更管理

项目是如何死掉的?太过真实!

5.缺乏态度及立场

项目是如何死掉的?太过真实!

6.无能的团队建设

项目是如何死掉的?太过真实!

7.奖罚不清

项目是如何死掉的?太过真实!

8.缺乏风险管理

项目是如何死掉的?太过真实!

9.经验不足的乙方PM

项目是如何死掉的?太过真实!

10.经验不足的甲方PM

项目是如何死掉的?太过真实!

总结一下:一个成功的项目,离不开甲乙双方的协作及共同努力,缺一不可。但是,只要大家能灵活运用以上一两点要素,保证项目必败!本人失败型经验有限,总结的可能不全面,欢迎各位补充。

接下来几年的房价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作者 | 二号头目

◎来源 | 九边(ertoumu893)

 

接下来几年的房价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信贷

 

关于买房,最大的误区可能就是贷款这一块了,理解了贷款,就可以理解很多问题。

 

很多人经常纳闷,一套房子三百万,我现在一个月一万收入,一年极度省钱,攒十万,需要三十年才能把房子攒出来。而且什么样的人才能买得起六七百万的房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如果没搞明白,就很难理解现在房价为啥那么高。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将来你买房的三百万,主要是贷款,你自己只需要花一小部分就可以了。

 

为了讨论方便,就假设首付是30%(其实真实情况里买新房是30%,二手房估值较低,加上税费和中介费,需要40%多,现在部分城市限购,二套要60%以上,不过我们这里统一假设30%),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买一套300万的房,需要攒100万。

 

每年攒十万,大概八九年就能攒出来,考虑到你还要涨工资什么的,你还要娶媳妇,你媳妇还能给你凑点,结婚彩礼也能凑点,你父母再给凑点,可能6、7年就可以买房了。

 

事实上大部分白领买房,都是这个时间点,毕业后六七年,刚结婚,小孩出生前。

 

一线房地产贵一些,但是收入也高很多;二三线赚得少一些,不过房价也低很多。最后大概都能集中在6、7年这个时间点,不信大家看看自己周围的人。

 

不过这是房地产的第一层,关键是后续这几层。

 

也就是你买房后又过了一些年,你的收入慢慢上去了,房贷对你来说已经没啥压力,家里也攒了一些钱,开始有别的想法。

 

这时候你看上了一套700万的房。

 

大家不要动不动就觉得北京房价十万,其实7万已经能买到非常好的小区了,打开绿中介,截了个图,大家就能看到,网上经常说的“朝阳群众”,大部分都是七万的房价,甚至大使馆那一带也是七万多点:

 

接下来几年的房价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如果硬买这套700万的房,你需要拿出两三百万的首付,这个就太崩溃了。哪怕一个月攒三万,都需要攒七八年。问题是你之前还有套房,卖了那套手里就有钱了,你这些年可能又攒了一些,不够的再去找同事借,如果还不够,刷几张信用卡,可能就把这两百万轻松给凑出来了。

 

也就是说,你把你的小房子卖掉,再借点,买个大点的好点的。而买你之前房子的人,正是刚毕业6、7年的小年轻。

 

这样就实现了一波涌动,小年轻买便宜的房子,你卖掉后买改善房,卖你房的人手里有钱又可以去买更好的房。

 

都是“卖掉手里房子,贷款买更好的”。

 

大家也看出来了吧,看似天价的房子,其实你只需要支付1/3的首付就可以了,剩下的全是银行的钱。而且越是有钱人,越会玩银行杠杆,而普通人普遍不喜欢银行,也懒得去了解银行的套路和玩法。

 

更极端的模型下,如果按照30%首付购房:

 

刚毕业没几年的小年轻用100万买了你300万的房,银行出了200万;

你用300万买了900万的房,银行出了600万;

卖你房的那个人可以去买2700万的房,银行出了1800万;

 

看出来了吧,银行全程参与放大财富,三套房从银行掏出来2600万,从这个意义上说:房地产远远不是货币蓄水池,而是货币的放大器。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那个最关键的问题了吧?

 

房地产的涨落,核心是“贷款政策”和“接盘侠”。如果有人买你的房子,而且贷款容易,房价就会大涨;如果贷不出来款或者没人买你房子,你就没法买别人的,交易量上不去,房价就没法涨。

 

比如2016房价涨得太猛,北京在2017年搞了个“二套首付比例不低于60%”,为了防止你跟你媳妇离了婚把房产放你老婆名下你净身出户冒充首套,又搞了个“离婚一年内只要你之前买过房就算二套”,也就是传说中的“认贷认离”,这些玩意全是针对贷款的。政策一出,当年的火热的房地产市场应声就凉了。

 

假如你想卖掉你家的300万房子买700万的,首付一下子飙到了420万,而不是之前的两百多万,你也就换不了房子了。当然了,你不是唯一一个,非常非常多得跟你一样的人都买不了了 。

 

这种情况下,市场上的交易量会暴跌,房价上升趋势也就限制住了,多说一句,北京房地产行业有个明显的规律,如果某个月房产买卖超过9000套,这就是要涨价的标志,如果低于这个数,那就是正常交易。

 

所以说贷款政策是房地产领域的关键政策,大家整天都在探讨房价的涨落,其实关键就是政府会不会动贷款政策,如果稍微动下贷款政策,房价立竿见影地波动。

 

在一线城市,一个常识而且是共识的问题是,月供不是问题,关键是首付,首付越低,参与进来的人就越多,房价涨得就越快。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一套700万的房子,如果首付10%,70万,贷款630万,月供30000多,能买得起的人多的离谱,房价肯定会上涨。

 

同样是那套700万的房子,如果首付60%,也就是420万,月供15000,总价没变,能买得起的人一下子就非常非常少了,既然买不起,房价也就上不去了。

 

而且越是有钱人,玩贷款玩得越溜,普通人很多时候都想不到的招在他们那里日常玩。

 

接下来几年的房价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深圳之谜

 

这里就有个问题,深圳前段时间怎么回事?怎么突然就暴涨了?我那段时间没少跟深圳的中介小伙伴聊,大概感觉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是涨价预期,或者说涨价共识。

 

我在很早的文章里就提到了这个事,美国为了应对疫情,已经大规模发钱,这些钱当中的一部分会进入中国,换成人民币,这些钱不用怀疑会推高资产价格。

 

事实上每次货币扩张,都会推高资产价格。资产这玩意在不同的地方代表不同的东西,比如在美国,一般说的是股票,然后才是房子。在欧洲,欧洲人比较喜欢债券。但是在中国,那主要就是房子,除了房子还是房子,基本没别的东西什么事,尤其是最近二十年形成的这种思维惯性,让全国人民有了共识。共识是世界上最关键的东西,其他国家房地产多多少少都崩过,所以没有像中国这样的“房地产神话”。

 

这个背景下,“房价要涨”就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反正不是北京就是上海,要不就是深圳,或者像2016年一样,来一波普涨。

 

其次贷款容易。

 

一般说金融发达,其实就是可以低利率地借到钱。

 

我们上文说了对房地产有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贷款,如果首付足够低,谁都敢买。

 

大概在4月份,深圳那边为了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放开了贷款审批,不少贷款利率竟然低到了2%以下,相当于变相解除了“限贷”,而且可以用抵押贷的形势来避开限购,这个话题稍微有点敏感,不在这里说了,大家找深圳的房产中介私下里打听下他们都知道。

 

前段时间跟深圳的中介小伙伴聊,他们可以把一套房的首付做到二成。也就是800万的房,通过过桥等操作,最终首付只需要160万,这样无形中就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而且全国接盘。

 

深圳和北京又不一样,北京这边的房子不是说想买就买的,需要连续社保60个月。而深圳那边不需要,这让很多人可以轻轻松松拿到房票。至于落户,在北京落户难度比深圳高了不止100倍。而中国的隐形富豪非常多,他们手里有大量的钱,都在找能升值的资产,深圳房价一涨,就跟水里滴了一滴血一样,吸引来了大批鲨鱼。

 

大家都跑去买,供不应求,房价可不是果然上涨了。“房价要涨”的共识进一步加强,吸引来更多的人入场。

 

这也是为啥经常能看到说“深圳写字楼空置率越来越高”,但是深圳房价却越来越高,这俩事按理说是矛盾的,大家把写字楼退租了,说明工作岗位少了,那房价是谁撑着呢?

 

当然来自全国的富豪嘛。

 

这也是为啥这次规定深圳买房需要三年社保,房价立刻歇了,因为深圳老百姓自己撑不住房价,外地富人们还得等三年。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件事比较纳闷了,买房那些人贷那么多款,难道不用还了吗那么淡定?

 

这个必须淡定啊,大家都觉得房价会一直涨,将来还不上月供就把房卖了嘛,还是能赚到,这种高杠杆的人,限购政策出来后往往被伤德最深。也就是说,“房价一直会上涨”这个共识如果不动摇,大家啥事都能做出来。

 

这里就有个问题,为啥中国人觉得房价一直会涨?

 

接下来几年的房价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房价一直涨?

 

我们以前的文章回顾了历史上多次暴跌,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等,如果大家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人,已经发现了下边这句话非常扯,基本是糊弄小孩的:

 

中国政府肯定不会让房价下跌。

 

这个不是让不让的事,如果有一天发生了暴跌,谁都拦不住。大家经历过2015年股灾就明白这一点,当时国家队也是拼了命地救市,依旧没拦住一轮又一轮的暴跌,最后跌回3000点左右,这不这么多年过去了,依旧没涨起来。

 

也就是说,政府只能是作些预防工作,真发生暴跌,神仙也拦不住。

 

中国平均拥房率差不多是全世界最高的,央行自己说中国自有住房率96%,全世界第一,按理说中国人是全世界各国最不需要追逐高房价的老百姓,你看人家德国,5%的人拥有全国一半的房子,剩下的人淡定地租房:

 

接下来几年的房价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说白了,中国人追逐房子本身是追逐“升值”,多于“实用”,有了这个共识,开发多少就能卖掉多少,房子越多的人越爱买房子。

 

那为啥中国房价一直这么坚挺呢?似乎好像只涨不跌。

 

因为下边的这个模型:

 

接下来几年的房价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如果不加管控,几乎所有大家追捧的资产价格都是呈现出这个造型,一飞冲天,然后在顶部发现没人接盘再跌下来。

 

人类历史上频繁出现这种玩意,荷兰的郁金香,英国的南海股票,法国的国债,美国的股票,日本的房地产,都一再出现了这个情况。

 

大家知道牛顿吧,牛顿炒股不是赔了嘛,他说“我可以算出天体的运动,却算不出人们的疯狂”。

 

其实你看看他做了啥,就知道这句话有多不要脸。当时英国有一支妖股叫“南海股票”,涨得非常厉害。

 

牛顿老师在股票上涨阶段赚了不少,同时也觉得这股票涨得太离谱,赶紧把自己手里的股票卖了。然后躲在一边等着暴跌,还跟别人到处说股票要跌了。没想到南海股票一涨再涨,周围的人都赚了,天天打牛老师的脸,他眼红的不行,没把持住,又去重仓买股票,然后高位接盘被套牢,赔了两万多英镑,值现在上千万英镑。

 

所以他不是算不出人们的疯狂,他是没算出来自己有多想占便宜,眼红病害了他,他竟然把责任归给别人,竟然好意思说别人疯狂。

 

世界上所有的泡沫资产都是这样,在别人的怀疑中上涨,大家都觉得它会继续涨得时候疯狂上涨,等到大家觉得它永远涨得时候发现资金不足,没人接盘爆掉了。

 

我国房价如果放任不管,毫无疑问会重走那条路,在万众瞩目中一飞冲天,最后跟日本房价一样重重摔到地板上。

 

如果发生这种事,既有好处又有毛病。

 

好处是“全民祛魅”,大家今后也就不再迷信房价永远涨得鬼话了,可以适当把一部分钱投在消费领域,毕竟每天都在说“内循环”,“拉动内需”,全民炒房可没法造就一个健康的内循环。

 

毛病也很明显,如果发生暴跌,会跟日本的情况一样,天量财富消失,不少人欠一屁股债,一生都在郁郁寡欢中度过。

 

大家可能理解不了天量财富怎么就消失了,大家的心态怎么就崩了。很容易理解嘛。

 

你家八百万的房子摆在那里,你可以去银行抵押贷款400万出来去做买卖嘛。如果房价跌了,跌成200万,就只能抵押出来100万了,缩水一大截。

 

而且800万的房子你背着400万的房贷你也认了,如果房子剩下了200万,你还在还400万的房贷,你啥心情?

 

这不是天方夜谭,上世纪的日本,我国的香港,台湾,都发生过这种事,房价跌的还没贷款多,大家天天上班跟上坟一样痛苦,不过还是把房贷给还上了。

 

那我国怎么成功避免了这一切的呢?咱们再把上边的那个图搬下来:

 

接下来几年的房价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看到上图加的那个“调控线”了吧。

 

每次房价大涨眼瞅要出事的时候,政府果断出台限购政策,最近的一次就在2017年“317新政”,大幅收紧了贷款,买房想贷款也贷不出来,房价直接就被卡在那里了,从那以后就成了个““厂”型”,也就是高位横盘了,接下来这三年里,一线房价整体是“阴跌”,也就是房价看着变化不大,不过想卖出去却很费劲,成交量也一直半死不活。

 

也就是说,我国每次都在房价高到出事之前把房价给限制住了,避免了泡沫被刺破,大家心中的那个“房地产非常坚挺”的共识一直没有出现动摇,对于房子,永远都是“有钱就买”。

 

我们一直在说,共识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东西,如果“房价坚挺”这个共识不存在了,中国的房子大规模抛售,别说卖了房能买下整个美国了,很快就会因为找不到买家一文不值。就跟1949年上海解放前时候的房地产似的,不少洪帮青帮大佬的房产一折起售,根本卖不出去,因为能接盘的人也都罪行累累准备跑路。

 

接下来几年的房价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接下来会发生啥?

 

深圳这事其实说的很清楚了,今年政府的态度就是摁住房价。

 

其实也很好理解,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朋友有个小公司,有几十个员工。他有次跟我说,我们这些人累死累活,每年收益大部分都交房租了,这几年周围的人都建议他把公司注销了,把员工遣散,去买几套房算了。

 

不过他觉得这些年房价整体是阴跌的,做公司收益不太高,但是房子这几年也在阴跌啊,如果再发生暴涨,就干脆不做公司了,去当寓公。

 

事实上这几年在深圳大规模买房的,确实有不少就是实业做不下去的小老板,把员工遣散,把剩下的钱投入了房市。

 

大家看出来了吧,房价太高、涨幅太快这事不仅会腐蚀经济,还可能造成大面积失业潮,其他问题都好说,失业是最麻烦的一件事。

 

而且是一种双向伤害:

 

买房的白领们都把钱都拿去还房贷,没钱消费,必然内需不振;

 

房价太高,房租自然不会便宜,做买卖的人赚的钱全交房租了,他们不赚钱自然会解散公司去炒房,又影响实体经济。问题是这个社会最宝贵的是企业家,他们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岗位。

 

所以政府后续要做一个非常复杂的操作:

 

既让大家相信房地产依旧坚挺,毕竟影响了“房价坚挺”这个共识的后果不堪设想。

 

又要让大家觉得房价不会暴涨,安安心心地去做买卖去消费。

 

具体怎么操作呢?其实就是慢慢涨,如果发生暴涨立刻摁住,就跟衣袋里露出一沓钱赶紧塞回去一样,既表达了自己有钱,又比较低调含蓄地表示不是那种张扬的人。房价也一样,既让大家不失去信心,又没法投机。毕竟政府又要卖地赚钱,又不能让房地产把市场给腐蚀了。

 

所以吧,缓慢而温和地上涨是接下来很多年的基本态势,甚至涨幅会低于宏观利率,也就是房价涨幅可能长期低于你把钱存银行。

 

这也就向我们揭示了三件事:

 

如果是刚需,或者改善,买了也没啥问题。

 

如果是长期投资,问题也不大,共识一天不破裂,大家依旧有钱就会去买。

 

如果短期内借钱贷款买房准备套利,下场就是深圳这段时间炒房客的下场,刚入场就被套住了。

 

至于城市选择,毫无疑问,一直都在说: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大城市变得越来越大的历史,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更是出现了几千万人口级别的超级巨兽型城市。

 

英国早期的一个学者叫拉文斯坦,他应该是最早提出来了人口迁移理论,他尽管研究的是19世纪的东西,不过现在依旧适用,他的理论中有三条认为:

 

1、迁徙主要是经济因素;

2、交通会刺激迁徙;

3、对外迁徙主要是发生在20-35岁。

 

综合起来,就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今后人越多,而且还都是适龄的年轻人,我国大规模搞基建,会加重这一趋势。

 

尤其是随着高铁的开通,人口会加速向大城市聚集,今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鹤岗,在那种地方,房子会越来越不稀缺,好在中国没啥持有成本,不然也会出现底特律那种一美元卖房的情况。而与此同时,超大城市却会越来越寸土寸金。

 

不过拉文斯坦在19世纪就观察到,每次人口迁徙之后,都有一波“反人口迁徙”,这些年也很明显,比如我毕业的时候我们十几个人到了北京,现在留下来的并不多,大部分都回二线去了,比如成都武汉南京等等,他们在一线攒的钱也带回到其他城市去了。

 

不过这种状态到底能持续多久,非常难说,很多东西的价值,是和群众的观念强相关的,同样的一份签名,如果是NBA球星的,可能会卖到几十万,如果是普通人的,一文不值。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道这个球星的人越来越少,同样的一个球星签名慢慢也变得一文不值。

 

房子也有这种情况,将来年轻人观念会不会变,非常难说。不过房地产周期是以二十年算的,短期内担心这种变化其实没意义。

 

文末再说几句股市。

 

我知道大家普遍不看好股市,说实话我对股市也没好感,除非大盘跌到低位,基本不出手。

 

不过长期看来,发达的金融市场才是一个强国的标配,我国如果想成为真正的大国,于情于理都会形成一个成熟健康的股票市场,这玩意非常关键,因为真正强大起来后,股票市场也是割全世界韭菜的利器。至于你说股市多少年能成熟,我也不知道,这玩意考核政府的决心,还有外部的环境。不过丝毫不用怀疑,将来可能会形成美国那种模式。

 

接下来几年的房价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尾声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也明白了我想说啥了:

 

中国房地产只要不发生日本的那种恐怖的崩盘,“房价永远涨”的这个共识就不会变,大家会一直追逐房子,省吃俭用也要多买几套,这种操作反而会进一步推高房价,让所有人都受害,或者说大部分人受害。

 

而国家会继续贯彻“房住不炒”,毕竟再继续炒下去,真要出事了,政府也有办法控制房价,毕竟只要控制住贷款,房价一点脾气都没。

 

而从伦敦,纽约等城市长达百年的数据来看,一线房产趋势还是很稳的,毫无疑问会一直涨,但是接下来这几年肯定是温和上涨。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aoDqwsKzTpDZ3c_WUek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