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编剧们似乎跟商量好了一样,瞅准了“中年焦虑”这个词一顿狂轰滥炸。

从年初的《我是余欢水》到《乘风破浪的姐姐》,再到如今的《三十而已》,不管是剧集还是综艺,都逃不掉“中年危机”的阴影笼罩。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色艺双绝的90后青年艺术家,如果不是他们天天在电视上惨兮兮的提醒我,我都没意识到,马上就要步入中年了。

一部剧,一部综艺,从立项,剧本创作,审核,选角,招商,拍摄,后期,排档期,整个制作流程下来,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但神奇的是,周期如此之长的事情,竟然同时被大家精准的押在2020年密集上映,你不得不佩服这些从业者的敏锐嗅觉。

刚刚踏入30岁门槛的90后们,被“焦虑制造者”们围猎了。

01

 

《三十而已》拍的好吗?

作为一个剧集,品质不低,我几乎是熬夜追完的。

但是这部剧里夹带的“私货”太多了。

《三十而已》是一个赤裸裸的都市悬浮剧,双脚离地,很多剧情和人物设置都是脱离现实的,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激发出你内心的焦虑。

小土豪顾佳,拼命都没能把儿子送进贵族幼儿园,但在富婆王太太那里,只需要一封信。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顾老板娘,平时也是个前呼后拥,保姆司机的“人上人”,为了让更富的富婆办事,甚至可以去给人家提鞋: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剧里的阔太太们,一个个眼睛都长在头顶上,根据财富值甩脸色,比自己富的就卑躬屈膝,好话说尽,碰见不如自己的,就颐指气使,趾高气昂。

动不动连拍个合照都把你截掉: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越是想活的体面一点的姑娘,就越是倒霉,房东临时涨房租,涨租没几天,就又要把房子卖了,租房的烂事儿全摊到王漫妮身上,编剧们太知道怎么制造“悲剧”了,无非就是把一个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这样你才焦虑嘛: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这些身家动辄几千万几亿的富太太们,一个个都像没见过世面的势利眼和幼稚鬼,顾佳只需要一个几十万的包就能打入富婆内部,懂点奢侈品的知识就能站到鄙视链上游: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片中对那些“阔太太”“贵族幼儿园”“奢侈品社交”的简单粗暴描写,就好像那个“皇帝也用金锄头”,“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的平民幻想一样。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在剧中,有钱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就能做“人上人”,处处都充满了对金钱力量无所不能的崇拜描写。

这个套路太熟悉了。

我都怀疑这帮编剧,是公众号小编下岗再就业,这不就是大杀四方的“咪蒙体”吗?

创造对立,激发矛盾,贩卖焦虑,这些曾经被各路知识付费和成功学大师们拿来卖课带货,无往不利的秘诀,终于破圈,打开了“全网狂虐中年人”的潘多拉魔盒。

更滑稽的是,每当《三十而已》中谈到女性的年龄焦虑时,那个赞助商金主爸爸,XX金刚侠面膜就恰到好处的弹出来。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每当我看见这一幕时,经常感慨于: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可比我们这些烂写字儿的高级多了,剧情负责渲染焦虑,广告马上提供解决方案,简单直给,场景式消费,这难道就是科技的力量吗?

买买买成为了最好的抗焦虑剂。

02

让我觉得最魔幻的是“王漫妮的游轮行”,公司送的票,自费,还是分期付款一万八升到行政仓,又跑去自费吃了一顿牛排配红酒,然后就深有所思的发出了灵魂拷问:

那些下层,普通舱的普通人怎么就想不到,上来,自费,吃一顿好的呢?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她到那儿吃的是什么呢?

 

服务生给她倒了一杯红酒,点了一盘牛排,还要收服务费。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说实话,大家也都喝过红酒,再贵能有多好喝 ?

根据我有限的人生经验,只要是酒都不如饮料好喝,5块钱一罐的蓝莓味无糖可乐口感最佳,推荐大家试一下,五块钱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但是你能买一罐无糖可乐。

再说牛排,那牛排能有多好吃?

一坨肉,烤的半生不熟,无非就是口感嫩一点,我吃过一盘500的牛排,也吃过一盘2000的牛排。

有差距吗?有。

好吃吗?还可以。

口味差距有价格差距那么大吗?对不起,没有。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奢侈消费都是一样,口感好一点,价格差很多,但是你要跟我说“好好吃一顿”,一杯红酒,一盘牛排,对不起,我觉得无论是按照中餐的标准,还是西餐的标准,都算不上“好好”。

还有升舱第二天的镜头,王漫妮从行政VIP客房醒来,清晨的阳光洒在她那张也不知道为什么睡了一夜还化着妆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起来拉开窗,海风吹过,闭上眼睛,趴在栏杆上享受着大海和阳光。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这是剧中王漫妮,咬着牙分期付款,一个月工资不一定够的,价值18000的“人上人”的快乐。

这完全就是赤裸裸的对消费主义的美化。

为什么我的经验就不是这样的呢?

我也坐过邮轮,但是我睡觉认床,换个地方就失眠,对于我来说,那个镜头应该是翻来覆去一晚上没睡着,阳光打在我的脸上,我骂了一句娘,“这么贵的房子连个窗帘儿都没有”,我擦了一下眼角的眼屎,顶着乱糟糟的头发和一脸的油,骂骂咧咧的起床。

推开窗户,船在海浪上晃的我直想吐,憋着一肚子尿,在栏杆上趴一会,咸腥的海风,呼呼的往屋里边灌。

一会还得顶着我的中国胃,去自助餐厅吃那些面包片、沙拉、烤肉,培根,只煎一面的鸡蛋和牛奶咖啡,然后就跑到甲板上拿着信号不好的手机处理老板和客户们那些10086条未读消息。

去年公费旅游,2000一晚的希尔顿,我是三天加班,没睡个囫囵觉,衣服都没机会脱。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旅游就旅游,谁还没出去玩过,没必要美化的跟做梦一样。

编剧们“花招百出”,渲染年龄焦虑,夸大租房困境,制造贫富对立、美化消费主义,方方面面都在试图扭曲和放大生活的不快,简直就是一个人间惨剧PRO,中年危机加强PLUS版本,制造的焦虑量大味足,绝对管饱。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03

剧中无数的情节,都在简单粗暴地渲染财富的力量和消费主义的快乐,对有钱人的生活简单化,浪漫化,有钱就有权利,有钱就可以当人上人,就可以骑在别人头上拉shi,而且越有钱越快乐,越没烦恼。

但是,我对社会的观察不是这样的。

我认识很多有钱人都很低调,待人谦和,赚的多的人,大多数工作更拼,要面对的问题越多,需要肩负的责任也越大。

盘子越大,日子就越不轻松。

而且,根据我的经验,钱这个东西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和买东西一样,一分钱一分货,十分钱二分货。

花100万,并不会比花10万快乐十倍,烦恼少十倍。

有钱当然好,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他并不是一切生活苦难的良药。

但是对于制作方来说,这不重要,制造对立,渲染焦虑是内容行业的财富密码,更容易获得爆炸式的话题热度,也更容易得到广告商爸爸的青睐。

一套组合拳下来,要成交有成交,要热度有热度,一个大热剧集就被创造出来了。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04

焦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情绪,剧中谈到的问题确实也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每时每刻都在遭遇的,但是,或许一切都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更没剧中这么的惨烈和戏剧化。

更触动我的是《三十而已》中,那些人在城市中流动的故事。

王漫妮,一个沪漂,来沪8年,拼命的想要往上流动,在这个城市扎根。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但是,8年,她仍旧是一个奢侈品店的一线销售,每天挤着地铁,一个月一万五的工资,租着8500的房子。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很多年前,她和家里打过这样一个赌: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我跟家里说过几乎一模一样的话,相信很多在外面飘着的人也曾经讲过类似的话。

我之前在北京带过几个不大不小的团队,因为招聘,每年都要面试很多人,几乎所有的公司都会有很多“基础岗位”,这些工作几乎没什么价值,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机械,重复,纯执行,就是一个赤裸的拿钱来买时间的交易。

但是,没价值也总会有人来做。

每年,无数的毕业生涌进大城市,这些新鲜的职场补充剂,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技能,大多数人最后做的都是最基础的岗位。

我把人一批批招进来的时候,我心里就想,这些人5年后,90%都是留不下来的,我的经验和观察告诉我:

不是所有人都能一直进步;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精进一门技术;

更不是所有人经验多了之后,就能带人,做管理;

大多数岗位的大多数人,5年之后,还是那个样子,就像王漫妮的生活一样。

没有谁规定,生活必须是一直向上的。

我经常会讲一个比喻,年轻人就像茶树上刚长出来的茶叶,进入城市,就是一个被开水冲泡的过程。

城市的水泥钢铁之躯,扩张是很残酷的,是以无数人的青春和生命为食的。

每一年新鲜的茶叶都会涌进这个蒸腾着的茶壶,滤走最好的那几年时间,然后落寞的离开。

但是离开,并不是生活的终点。

05

我也曾经在很多城市中流动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那是一个永远灰蒙蒙 ,永远拥挤不堪的城市。

我觉得,我是一个很能吃苦的人,加班也好,睡公司也好,天天吃盒饭也好,地铁挤死人也好,很少有什么苦是我吃不了的,我觉得一切都能接受,不就是做个拼命三郎嘛,拼就是了。

苦没给我留下太多回忆,北京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地铁站,我经常会给朋友分享这个地铁站的故事。

那是一个夏天,我离开中关村,途中需要经过一个地铁站,那个地铁站前面,有几排长长的比人还要高的围栏,它们排成一个连续的,大大的S型弯道。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那应该是我第一次见这样的东西,但是却莫名觉得眼熟。

地铁的门打开,所有的人都涌进去,人快速灌满这些S型的围栏,所有人在清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下,流着汗,挤挤挨挨,人群散发出那种夏天特有的暖烘烘的臭味。

所有的人走着小碎步,一步一步的往前挪动,耳边嗡嗡的响着细碎的人声,大部分人眼睛盯着手机,表情麻木,身体跟着人潮往前涌动。

十几米的距离,我就这样跟着人群挪动了十几分钟,对我来说,那是无比漫长的十几分钟。

这十几分钟,让我想了很多,关于排队,关于尊严,关于我想要什么,关于人该怎么活,关于未来的很多。

后来我终于想起为什么这个铁栅栏让我如此熟悉,我之前看过一个讲述德国杀猪流水线的纪录片,那个屠宰场猪仔出栏,去往屠宰流水线,接受电击之前,通过的就是这样一个长长的被栅栏围起来的,很多个S弯的铁栅栏。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它们一样挤挤挨挨的往前走,走到尽头,等待着电击屠宰器的审判。

焦虑经济学:被围猎的“90后中年人”

S型栅栏是应对人群拥挤时段排队的常用方案,用S弯道是为了防止队伍过长,充分利用空间,尽可能的维持排队秩序,总体来讲,这是一个还不错的方案。

但是我不知道是过分矫情还是怎样,我站在里面的时候,我就觉得我失去了最后一点作为人的尊严。

我记得那个地铁站是露天的,进去之后,还有很长很长的一个上坡要走,没有电梯,只能往上爬。

进站之后的那条路,让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只记得,再也不想回到这个地铁站,再也不想排这样的队伍,再也不想看见那个比人还要高的铁栅栏。

这是这个城市让我伤心的一个场景。

但是好在,后来一切都好,我能遇到喜欢做的事情,能碰上很多有趣的人,过着我还算满意的生活。

今年是2020年,第一波90后已经30岁了,按照以前的说法“三十而立”,一个漂泊的人,想要在城市里立得住,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长大确实是个痛苦的过程,每一代年轻人都有每一代的焦虑。

成长无非就是一个梦不断破碎和不断接受梦破碎的过程,不必粉饰困难,也不必丧失希望,更不必被焦虑奴役。

这本就是生活的真相。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PYGpwHk8Ed1wcO5Hco7eg

明年(2021年)上海中考还有零志愿吗?

 

25日各区零志愿录取分数线公布后,大家惊叹于分数线一骑绝尘飙高不下的七宝,激动于意外爆冷在两个区分数线都只有583的上中。无论如何,今年的零志愿都已经落幕。一些非毕业年级的初中生家长产生了疑问:明年起施行新中考政策,是否还会有零志愿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明年上海中考还有零志愿吗?附2020上海中考【平行志愿分数线查询方式】

2021年中考还有零志愿吗?

明年上海中考还有零志愿吗?附2020上海中考【平行志愿分数线查询方式】

 

为了平稳有序推进中考改革,改革措施将分步实施。

 

明年上海中考还有零志愿吗?附2020上海中考【平行志愿分数线查询方式】

 

2020中考是旧中考最后一年,2021年中考会有一个过渡期(新的考试分值+旧的招生政策),至2022年中考全面实行。

 

也就是说,2021年中考,还是有零志愿批次的,只是中考科目新增了道法、历史,满分变成了750分。而2022年中考开始,上海初中生将面对750分+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的全新中考格局。

 

也就是说,明年中考的新九年级同学和家长,参加自招、填报零志愿都与往年无异,研究旧的招生政策足矣;其他低年级的同学家长,则要好好研究新中考的招生政策了。

 

那么,明年是有零志愿批次的,2022年之后就没有了吗?别急,继续往下看。

 

 

明年上海中考还有零志愿吗?附2020上海中考【平行志愿分数线查询方式】

新中考政策变化

明年上海中考还有零志愿吗?附2020上海中考【平行志愿分数线查询方式】
1
考试科目及总分变化
630→750
 
2021年起,上海中考总分从630分增加到750分,具体计分科目及分值如下图:
 
明年上海中考还有零志愿吗?附2020上海中考【平行志愿分数线查询方式】
主要变化如下:
  • 中考的分值从630分增加到750分,新增两科历史和政治,各60分,两门考试形式都是30分日常+30分开卷考试。

  • 原来实验操作考只有及格和不及格之分,新中考物化实验操作考计入中考分数另外新增跨学科案例分析题(主要涉及地理、生物两门学科)。

  • 英语从150分卷面分变成了140分笔试听力+10分听说。

     

具体各科考试时间如下:

明年上海中考还有零志愿吗?附2020上海中考【平行志愿分数线查询方式】

 

 

 

2
招生政策变化
自招时代→名额分配时代
今天主要说的是零志愿在新中考政策中的变化。
【以下分析均为内部推测,仅供参考,教委尚未发布2022年名额分配细则】
 
 (以下数据参考QB中学)
明年上海中考还有零志愿吗?附2020上海中考【平行志愿分数线查询方式】
以上这张图是之前做的,主要是让大家看到:新中考取消了自招中的推荐生、取消了零志愿,把这两者原本的招生名额归入了名额分配。2022年开始,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志愿在各校招生总计划中达到了50%~65%的比例,成为主要的招生方式。
 
而其中,名额分配志愿名额的70%分配到校(不选择生源的公办学校),30%分配到区,而分配到区的名额中,九成是分配给外区的。
 
明年上海中考还有零志愿吗?附2020上海中考【平行志愿分数线查询方式】
我们把名额分配50-65%,暂时定为50%(改革中明确规定,从50%逐步到65%,不可能一下子到65%)。

 

其中50%里的30%即总招生计划的15%名额分配到区=过去的零志愿15%,可以理解为现有的“零志愿”归入了新中考政策的名额分配志愿之中,因为名额分配到区的九成主要是给外区,和零志愿相似。
 
那么,这么一番操作下来,到底产生了什么不同呢?
 
根据小奥老师的理解,新中考政策施行后,除去15%的自招名额仍是全市竞争,中考竞争的主战场变为了校内竞争和区内竞争。公办初中将获得更多各重点高中的分配名额,有更好的生源出口。这与民办初中摇号政策遥相呼应,在初中学校的生源入口和出口两端尽量保证公平、平均。菜中(无贬义)和民办初中里面名列前茅的孩子,也许成绩相差20~30分,但我认为他们的资质和努力的程度没有什么差别。名额分配为公办初中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窗,摇号没摇中被统筹的家长不必灰心丧气,努力做自己学校里名列前茅的那一个就好啦!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kNVVpkXjOjm_3S8ckrN7A

新三板的“镰刀们”发现自己成了韭菜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大幕开启,25家企业一字排开,首日平均涨幅超过140%。

 

这是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头戏,资金很给面子,市场红红火火,投资者当然更是喜气洋洋。

 

一年后的今天,同样是在七月底,新三板精选层正式鸣锣。

 

虽然大家对2015年新三板的那轮高开低走依然心有余悸,但既然监管层给出了集“下调门槛、允许转板、优化交易”在内的红利大礼包,那投资者必然还是要给足面子,再相信一把的。

 

更何况,“新股信仰”和“新板红利”,在这些年来已经成为所有投资者们的共识。

 

因此,在160万户符合新三板精选层的合格投资者中,有超过半数参与了这批精选层公司的网上新股申购,而在网下,也有800多户机构投资者进入了询价环节。

 

根据券商的测算,申购这批新股的资金量超过了4700亿元。

 

在券商营业部打出的“错过了科创板,你还要错过新三板精选层吗?”的横幅下,大户们摩拳擦掌,静待新一轮的财富盛宴。就算不像最近科创板新股的一日十倍那么夸张,但就像某专注于新三板的券商策略分析师说的那样,只是涨多涨少的问题。

 

然而他们失算了。

 

开板第一天,新三板精选层32家企业的平均涨幅是,

 

-5%

 

实际情况比这个-5%看起来更惨一些。

 

因为上涨的只有10家,破发幅度超过10%的却有15家,更有4家跌了20%。

 

新三板的“镰刀们”发现自己成了韭菜

史上最惨的这支新股一开盘甚至跌掉了60%

 

前几天多少大户因为新股没有中签而锤头顿足,今天却集体转向感谢市场的“救命之恩”。

 

中签的大户们则纷纷感慨道,本想转战新三板再割一把打新的韭菜,却没想到最后变成了拼镰刀。

 

其实他们说的不对,正确的话应该这么说——

 

“如果你不知道韭菜在哪里,那不用怀疑了,你自己就是韭菜。”

 

 

 

1

 

其实说实话,新三板精选层的首批公司质量并不算差。

 

从精选层的入选标准来看,设计者既借鉴了科创板的一些思路,又把门槛较科创板降低了一些,而且由于入选精选层必须先在创新板先挂牌满12个月,所以可以说,这是一批久经考验的“老司机企业”了。

 

根据万得的数据,首批32家挂牌企业有三分之二来自信息技术、高端制造和医疗三个行业。2019年,这批公司的平均营收有7个亿,平均净利润超过8000万元——后者甚至比科创板去年的盈利均值还要高出不少。

 

这些公司的业务增长也挺不错,去年的平均盈利增速有17%,和创业板基本持平,略低于科创板的增速,但要比A股市场7%的盈利增长好太多了。

 

那么,是因为太贵吗?也不是。

 

精选层企业的发行价市盈率中值只有19.6倍,远低于创业板目前的44倍和科创板的77倍,甚至比主板规定的23倍发行市盈率还要低——别忘了,主板的新股少于三个涨停的那都屈指可数。

 

更何况,精选层这次拿到的大礼包里还有一个大杀器,那就是转板

 

按照规定,精选层连续挂牌满一年且符合规定的公司就可以申请转入科创板或者创业板。而且转入不是发行,所以不需要再找证监会核准注册,只需要由交易所审核决定即可,股东的限售期还可以扣除在精选层已经限售的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好精选层行情的原因——等一年后,精选层的企业就可以转会去估值高企的科创板和创业板了,要说这其中还有几倍的估值折价,显然是不合理的。

 

那么,既然基本面和估值都没有问题,市场情绪其实前期也很到位,那史上最糟糕的“板块开门绿”到底是怎么回事?

 

 

 

2

 

说到底,关键还是出在“韭菜不够用,镰刀又太多”的供求关系上。

 

先看需求端。

 

当年的新三板之所以成为“万人坑”,除了糟糕的交易制度之外,更关键的是对投资者的门槛限制过高——个人投资者得拿出500万的资产证明,而机构投资者中又不允许公募进场。

 

少了这两个二级市场上最活跃的投资群体,新三板瞬间沦落成比一级市场还要残酷的修罗场。

 

这次的新三板精选层,监管显然吸取了教训,一方面把个人投资者的门槛砍到了100万,另一方面则允许公募基金发行产品参与投资,试图往这个市场里引入更多的活水。

 

不过从截至目前的数据来看,效果并不算好。

 

个人投资者目前在新三板精选层的开户数是120万,相比之下,去年科创板开板之前的个人开户数已经达到了270万,新三板足足比其少了一半。

 

而公募参与目前则更像个“笑话”。

 

截至开板前,共有五家基金公司发行了可以投资于新三板精选层的公募基金,募集上限合计120亿元——是的,五只基金加起来,上限还不到现在一只爆款股票型基金的规模。

 

而实际募集情况更惨,五只基金加起来只有不到90亿元。再加上监管规定,这些公募基金在封闭期内只有20%的资金能投向新三板精选层,可以说对于这个市场而言就是杯水车薪。

 

再看供给端。

 

虽说新三板精选层首批企业的募资总规模只有不到100亿元,还不到中芯国际一家的零头,但却有着比主板和科创板更加宽松的限售政策——只有大股东和持股超10%的股东,以及参与战略配售的投资者有6-12个月的限售期,其他中小股东统统没有限售期。

 

这里就引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点。

 

刚才说过,这些精选层的公司都是在创新层挂牌超过1年的,在这过程中已经经历了大量的股权转让和换手,有很多的筹码被分散到了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手上。而根据规定,无论你是在创新层交易时买入的股份,还是经历创新层转让后持股比例低于10%的原始股东,都不会受到任何限售规定的约束,上市第一天就可以直接出货。

 

事实上,确实也有很多资金已经迫不及待了。

 

开市刚半天,全国股转公司就开出了第一张违规减持罚单。

 

 

“全国股转公司对上海宝源胜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及限制证券账户交易3个月的自律监管措施。

 

经查明,宝源胜知有以下违规事实:宝源胜知作为精选层挂牌公司同享(苏州)电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同享科技)持股5%以上股东,于2020年7月27日以集中竞价的方式减持同享科技共计8万股,占同享科技总股本的0.14%,涉及金额112.91万元。

 

宝源胜知未能在上述减持首次卖出前15个交易日预先披露减持计划。宝源胜知的上述行为违反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信息披露规则》第五十九条的规定,构成信息披露违规。”

 

 

 

不过从公告可以看出,这家机构的错不在于减持,而在于持有股份超过了5%,因为5%以上的股东减持是需要提前公告的。

 

可以想象,今天新三板精选层的卖盘中,有多少是持股比例小于5%的股东在拼命甩货。

 

供给端的问题还不仅如此。

 

根据中金此前的一篇报告,目前创新层1189家公司里,有超过一半,也就是600多家公司都符合精选层的入选标准,是潜在的挂牌标的。

 

按照新三板当年井喷式的挂牌速度,现在30家的精选层看起来规模是不算大,可直接扩容20倍那就非同小可了。

 

所以说,新三板精选层的资金端是微缩版主板,而供给端却是加强版科创板,所以共同造成了开板首日的“人间惨剧”。

 

3

 

可能有人还会问,当时新股申购不是冻结了4000多亿的资金吗?这些资金怎么不在上市第一天买入了呢?相比不到1000亿的流通市值,这些资金可是够把这批公司炒上天的啊。

 

其实,就像我在《这一轮是谁的牛市?》里写的,这一轮打新狂潮中的申购资金,和专门做二级市场交易的资金根本就是泾渭分明的两类。

 

前者只追求低风险甚至是无风险的新股申购收益,所以不但不会在上市第一天买入,甚至也不会因为上市破发就留在场内,它们只会无情斩仓,去追逐下一个机会。

 

这是一波冲着当镰刀来的资金,他们可不会自己做韭菜。只不过,当韭菜不够用的时候,连镰刀自己都逃不过被收割的下场。

 

 

4

 

 

那么,究竟该怎么看待精选层的首日表现呢?

 

个人认为,其实倒未必是坏事。

 

新股破发本就应该是市场常态,在港股美股市场,从来没人敢保证打新股就一定会挣钱,因为在注册制下,什么公司能上市,上市该定什么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这中间就不该有巨大的无风险套利机会。

 

当然,市场气氛火热的时候,大家会爆炒新股,一起赚一波,但如果市场情绪低落,那破发反而会给长线资金更好的入场机会。

 

 

因此,新三板精选层的首日表现其实是给那些无脑打新的资金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而只有当新股不败的神话被打破之后,市场的定价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优秀的公司才能脱颖而出,吸引到更多的资金去帮助其更好的发展。

 

话说回来,对于股民而言,就算是上市破发的新三板精选层,其实也比像君实生物这种“上市即高点,一周就腰斩”的科创板新股要好一些吧?

 

新三板的“镰刀们”发现自己成了韭菜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Nc50UDPyKwZ0NqoAII4Xg

黑猫与白猫

黑猫与白猫

 

最近,一位华裔囚犯抗议墨西哥监狱环境太差,上了当地新闻。他说自己有高血压和哮喘,想和自己堂哥住在一个格子里,方便互相照顾。

 

十几年过去,没人记得这个叫叶真理的小老头当年有多么风光了。

 

 2007年3月15日,中国老百姓正在看央视揭露郭德纲。老郭体型和你包叔差不多,就在大家议论脑袋大脖子粗的人怎么好意思代言减肥茶的时候,地球另一边的墨西哥警察冲进了总统府边的一所豪宅。

 

他们查获了全球目前为止现金额最高的赃款。发改委魏司长在北京富力城的房子里藏了2亿人民币现金,公安调来5台点钞机点了14个小时,中间烧坏一台;这个墨西哥豪宅里堆的也是2亿,不过这2亿是美刀,警察开着卡车把钱拉回警局,路上安排了25辆警车护卫。

 

豪宅的主人就是叶真理。出生在上海、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的叶真理,上世纪90年代来到了墨西哥。上到政府高官,下到隔壁邻居,都很喜欢这位彬彬有礼的华商。他的进出口和制药生意越做越大。



进,是从中国进口感冒药。出,是把冰毒卖到美国。

 

3·15那天,他正在拉斯维加斯赌博。后来,赌场老板们交代,他们帮叶真理用“散财童子”的方式洗了钱——正像前首富黄光裕在澳门干的事情一样。

 

2012年,美国的调查组公布了一份几百页的调查报告,墨西哥、伊朗、叙利亚的毒贩、恐怖分子和黑帮都是汇丰银行的客户。汇丰服务很好,不时有直升机吊着上亿美金飞跃美墨边境的桥段上演。

 

那一年,汇丰在全球裁员了3万人,他们不但抛售了所有的平安集团股份,还大笔处理全世界各地的业务。

 

为了保护自己的高管不被起诉,汇丰向美国有关单位支付超过19亿美元,并且同意美国人往汇丰派了一家叫Exiger的监管公司。

 

1985年11月,汇丰深圳分行剪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外资银行获准在大陆开业。现场领导很多,汇丰董事长沈弼在现场充满感激地说:



我们将通过高质量的服务和支持,来证明他们的信心是正确的。

 

前几天,深圳银保监局批准汇丰银行深圳龙岗分行关闭。这家分行,离华为总部好近,离他们大股东平安也不远。

 

 

1



 

2012年,中兴美国公司内部出了反骨仔,他把一份内部文件透露给了媒体和FBI,这份文件说怎么绕过美国长胳膊管辖做生意:



华为也是这么做的。

 

2012年底,路透社报道称华为在伊朗的技术合作伙伴Skycom把惠普电脑卖给了伊朗的电信运营商。1个月后,路透社又说,华为和Skycom不仅仅是合作伙伴。

 

此时,汇丰银行内部刚进驻了Exiger数百名美国监管人员。他们想让华为解释一下这两篇报道。

 

2013年8月22日下午4点,受汇丰亚太区全球银行业务负责人阿兰·托马斯邀请,华为CFO孟晚舟走进了香港IFC的一家牛排馆,她带着一名随身翻译和一份17页的PPT。

 

在这份PPT中,孟晚舟解释了华为与Skycom的关系,承认自己曾是这家企业的董事。但华为已将股权转让,自己也退出了董事会。

 

事后,阿兰·托马斯希望孟晚舟把这份PPT的英文版在9月3号前交给汇丰。华为的法务团队反复提示孟晚舟相关风险,但孟晚舟仍将PPT发给了阿兰·托马斯。

 

她不知道自己掉进了陷阱。

 

2017年年初,Exiger的一名监督员把华为通过汇丰与其他国家存在的“可疑交易”上报给了布鲁克林联邦检察官,随后,美国司法部要求汇丰必须将与华为有关的资料交出来。

 

汇丰马上把PPT交给了美国司法部门。汇丰说,华为故意误导他们,导致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Skycom处理了很多交易:



孟晚舟欺诈了我们。

 

扎根中国多年的汇丰甚至学会了摔过“临时工”的伎俩。他们说就算有人知道,也都是“初级员工”。

 

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应美国要求逮捕了在温哥华转机的孟晚舟。当年的那份PPT,成为了唯一的关键证据。

 

汇丰是真不知道Skycom吗?

 

至少,孟晚舟的律师团最近提交的证据可不是这么说的。不论是汇丰与华为的往来邮件,还是汇丰内部系统,他们2010年就知道Skycom和华为的关系:



很多领导都亲自指导过业务。

 

上交PPT后没多久,邀请孟晚舟来港的阿兰·托马斯辞职,此后没有任何媒体能联系到他。连当初见面的牛排馆都变成了甜品店。

 

2017年底,美国人取消了对汇丰的起诉威胁,理由是美国司法部对银行改善合规系统表示很满意。

 

2016年还受到SEC调查的汇丰,突然就成了三好学生。

 

 

2



 

很多人说,香港人真正登上香港的舞台,是从李嘉诚收购和黄开始的。

 

70年代初中国的“五常”地位恢复后,一直在主张香港权利,中英谈判已经迫在眉睫。1979年,九龙仓收购战已经结束两年了,汇丰开始为和黄寻找买家。

 

卖和黄,内部是有不同意见的。沈弼讲了很长一段话,银行不是慈善团体,不是政治机构,也不是英人俱乐部,银行就是银行,银行的宗旨就是盈利。谁能为汇丰赚钱,谁就是汇丰的好朋友。

 

沈弼和李嘉诚在长江实业总部楼顶吃了顿饭。事后,他告诉董事会:



小心这个聪明人。

 

1979年 9月 25日下午 4点,沈弼在怡和、太古两大股东不在场的情况下开了董事会,拍板把和黄卖给了李嘉诚,和黄总经理韦理是事后才知道的。

 

英国同胞们很愤怒,你不是提醒我们小心李嘉诚吗,怎么还把国有资产贱卖了?

 

幸亏英国没有国资委和纪律组织,不然沈弼多年后不会有机会说出这句话:两条船,一条是同胞的,一条是外族人的。



无论是谁的,我们肯定在那条更安全的船继续行驶。

 

沈弼1986年退休时,汇丰在内地已经有6个办事处了。那时的沈弼将汇丰骄傲的称为除中国银行以外的第二大有中国背景的银行。

 

沈弼退休后,接任他的浦伟士被问及汇丰总部会不会从香港迁到伦敦时,他信誓旦旦地表示:



汇丰银行将永远把总部设在香港。我们在这里经营得非常好,为什么要离开呢?

 

1991年,汇丰控股在英国注册成立,浦伟士一面进京拜访当时的领导寻求理解,一面悄悄把总部搬去了英国。他们给搬家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彩虹计划。

 

事后的发布会上,浦伟士依旧面不改色:



我们不是抛弃香港,我们只是开展一些重组合作。

 

问9成利润都来自中国和香港的汇丰会不会抛弃香港的记者,拿衣服啊。

 

 

3



 

1997年12月,香港回归不久,汇丰非执行董事罗桂祥曾写信给浦伟士,要求汇丰应避开政治问题,不要做任何让人觉得是选边站的行为。

 

这和沈弼两条船都要踩、踩得都要稳的策略,是一以贯之的。

 

孟晚舟戴上脚镣的这两年,汇丰的日子不太好过。去年的利润下跌了三分之一。2019年9月,外资银行获得A类承销资质的不是渣打和汇丰这些早已获得B类牌照的外资银行,取而代之的是巴黎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去年的LPR中,外资银行只剩下了渣打和花旗:



汇丰已经从名单中消失了。

 

今年,他们在深圳的两家分行关闭。

 

连前特首梁振英都站出来批评汇丰,他说汇丰的利润主要来自中国,但董事局和高阶管理层几乎全部是英国人。在政治问题上,这家自称英资的银行不能一边赚中国的钱,一边跟着西方国家做损害中国主权、尊严和人民感情的事。

 

巨大的压力下,6月3日,汇丰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晒出了亚太区总裁王冬胜走上街头,签名支持香港国安法的照片。

 

表扬过汇丰是三好学生的美国朋友,点名批评了汇丰,英国政客们则号召民众抵制汇丰银行。

 

很显然,王冬胜踩不稳了。

 

前几天,汇丰的公众号又发文说自己从未“设置陷阱诱捕华为”。汇丰根植中国150多年,从未间断对内地的服务。

 

150年前,你们服务的是谁啊?

 


黑猫与白猫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EoPWIGMvNfaLJNF8R1XrQ

中美战略博弈、“内循环”与打压房价

◎作者 | 刘晓博

◎来源 | (刘晓博说财经(liuxb929))已获授权

庚子年,注定是历史的拐点。
 
前两天,我们先后见证了宣布关闭美国成都领事馆、股市大跌,以及房地产调控的再次转向。
 
到了25日凌晨,东莞宣布了比较严厉的楼市新政(点击查看)。而随后,环球时报发布了下面这条新闻:
 
中美战略博弈、“内循环”与打压房价
美国这是再次羞辱中国。至于国家如何回应,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毫无疑问,中美战略博弈在2020年加剧了。这里面有美国大选特朗普团队作秀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历史转折的因素。
 
7月23日,美国国务卿选在尼克松故居(下图)前,发布了新冷战宣言。他彻底否定了尼克松开启的“中美接触、合作”的战略,号召盟友们一起对付中国。新冷战已经降临,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或者是否承认。
 
中美战略博弈、“内循环”与打压房价
美国人对休斯顿领事馆的破门而入,就是行动。美国试图传递一个重要信号:我们想怎样干,就可以怎样干。
 
在这种时候中国再怎样理性、忍让,好像都没有用了。
 
事实上,中国也在做最坏的打算。比如今年以来,高层多次提出的“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最新的应对之策。
 
说白了:在全球化上,我们不放弃。中国开放的大门,也不会关闭。但国内市场、内需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国际市场有多大,不是单方面取决于我们。
 
国务院办公厅在6月下旬印发了《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解决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障碍,让出口商品可以开拓内需市场。
 
中美战略博弈、“内循环”与打压房价
最近几天,商务部与浙江、重庆、陕西合作,分别在杭州湖滨步行街、重庆解放碑步行街、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共同主办主题为“外贸优品汇扮靓步行街”的出口产品转内销系列活动。
 
2020年之前的那个世界,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本文想探讨的是两个话题:
 
第一,在中美战略博弈中,美国会怎样看待中国试图启动“印股票的时代”的努力?
 
第二,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时代,国家会不会打压房价,给内需腾出空间?
 
所谓“印钞票的时代”,是指通过货币超发,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让购房家庭体会到财富增值的快感,让没有买房的赶快买房。其目标,是推动城镇化率快速提升,拉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
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为什么能长期高速发展,这是最根本原因。
 
“印钞票的时代”,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银行贷款为主)为主,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快速积累财富,迅速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基础设施。其存在的合理前提是:计划经济时代城镇化的欠账多,人口红利存在。
 
副作用是,让中国企业的杠杆率迅速增加,达到了全球最高的水平(下图红框)。
 
中美战略博弈、“内循环”与打压房价
随着人口红利终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再加上企业杠杆率全球最高,以及贫富差距加大。中国需要改变增长方式,“印钞票的时代”必须终结,替代以“印股票的时代”。
 
我们看到,最近几年广义货币M2增速回落到了8%到11%左右,跟之前动辄20%以上(比如2009年货币增速达到29%左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美战略博弈、“内循环”与打压房价
中美战略博弈、“内循环”与打压房价
上图:近期的货币增速,跟2009-2010年的比较。
国家希望通过直接融资(股票和债券)来给经济“加油”,把钱直接给企业,避免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以及全社会杠杆率的失控。
 
可以这样说:“印钞票的时代”对应的是货币超发、杠杆率上升、土地财政依赖度提高、房价上涨、贫富差距加大。而“印股票的时代”希望对应的是货币增速被控制、房住不炒、土地财政依赖度下降、实体经济复兴。
 
从2013年以来,中国换了3任证监会主席,先后发动了2015年政策牛市、搞了中概股(CDR)回归和科创板,并在科创板和创业板试行注册制,都是为了启动股市,向“印股票的时代”迈进。
 
启动股市背后还有一个重大命题:
 
中国希望增强在全球的金融话语权,这是近年来做大做强上海和香港两个金融中心的基本目标。
 
另外,通过印股票的时代,还将引导居民资产配置发生历史性的转移——从以房地产为主,转向以大金融产品(基金、信托、银行理财、股票)为主。
 
美国人不会看不懂这一点,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金融来掌控世界。
 
在博弈中打压中国的金融战略,是必然的。特朗普本人就高度关注股市,而且还一度为中国股市的下跌幸灾乐祸。
 
中美战略博弈、“内循环”与打压房价
上图:2018年8月,特朗普发推特嘲笑贸易战爆发4个月,中国股市下跌了27%。其实他的计算有误。
 
每到中国股市比较活跃、可能有行情出现的时候,美国一定会有利空宣布。比如之前的贸易战(宣布了多轮关税措施),还有这次的领事馆之争,都让A股、港股出现了剧烈波动,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印股票时代”的到来。
 
未来,美国一定会继续在金融上打压中国,比如中概股问题,中国使用SWIFT系统的问题,继续找部分中国上市公司和银行的茬等等。
再看第二个问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时代,国家会打压房价吗?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中国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的时代结束了,未来要靠强大国内市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那么必须让老百姓有消费能力。而房价太高,让老百姓消费乏力,所以必须打压房价。
 
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正好前两天,新华社发布了韩正副总理主持房地产座谈会的通稿。这种座谈会一般一年搞两次,去年分别是3月18日和12月18日举行的。今年因为疫情,推迟到了7月24日。
 
对比通稿,跟2019年两次座谈会的通稿,你会发现官方对房地产的态度再次发生了变化。去年两次座谈会召开的时候,楼市整体平稳,所以通稿如行云流水,比较轻快。而前两天的通稿,谈了很多问题。
 
比如要求各地“要坚持问题导向,高度重视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刻绷紧房地产调控这根弦”
 
还要求“全面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发现问题要快速反应和处置,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还明确提出:“要发挥财税政策作用,有效调节住房需求”。
 
此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沈阳、成都、宁波、长沙等10个城市的领导也被叫去开会、并发言。
 
这意味着,去年下半年以来因为经济下行而对楼市的宽松,再次出现了逆转。
 
而这轮调控,恰恰出现在美国启动“领事馆之争”、中国股市大跌,而领导开始强调“国内大循环”的时候。
 
对于“国内大循环”和楼市的关系,我是这样看的:想法和结果,往往是两回事。即便是在想法上,国家也不是想让房价跌。
 
原因很简单,中国是大一统体制,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维持统一稳定的成本比较高。而中国税收是高度不均衡的,往往是少数地区、少数行业来支撑国家运行成本,而且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就是这样了。
 
说白了,中国不仅要有一个集中的税源来源地,还要有一个征税神器。比如明清时代,苏锡常、杭嘉湖是重要的税源地,而盐税是最重要的“征税神器”。盐扮演这个角色,甚至长达2000年。
 
现在我们知道,盐在地球上是无限量供给的,但这样不值钱的东西,在两千年里常常贵得让不少人吃不起。为什么,因为帝国运行成本偏高。
 
中美博弈加剧,中国军费开支必然上升。此外,还要给企业减税降费。钱从哪里来?目前很多城市的卖地收入,已经超过了税收。
 
比如杭州对卖地收入的依存度超过了100%。即便是税收里,跟房地产有关的税费占比也非常高。
 
如果房价下跌,不动产失去投资价值,家家都会只保留一套房子。那么,房地产税将无从开征。国家运行成本如何维持?仅仅靠企业税收吗?除非企业税收翻倍。而企业税收想翻倍,要么提高税率,要么做大蛋糕。在内循环时代,做大蛋糕将比较困难。
 
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看,“内循环国家”的楼市有两个模式:
 
第一个模式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房地产彻底不是一个产业,能建房子的只有国企和政府,大家靠单位分房。中国在1950年代中期到1978年,通胀不明显,房价或者房租上涨也不明显,但问题是人均居住面积非常小。
以上海为例,那一代人很多回忆说:计划经济年代,睡觉时腿都很难伸直,因为没有空间。“安徽日报”曾报道说,1978年和1950年相比,中国人均居住面积由4.5平方米下降到3.6平方米,缺房户869万户,占当时城镇总户数的47.5%。
 
这个模式我们可以概括为:房价超级稳定,但房屋极其稀缺。城市里无法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年轻人被迫上山下乡。也就是说,文革之后中国出现了逆城市化。
 
还有一个模式是伊朗、俄罗斯。按照旧币计算,这两个国家首都的房价,现在都是1到2亿元一平米。其中伊朗首都德黑兰,最近几年房价(本币计价)是年年翻倍的(下图),只是按照美元计算涨幅不大。
 
中美战略博弈、“内循环”与打压房价
中美战略博弈、“内循环”与打压房价
这个模式可以概括为:
 
房地产仍然是个行业,国家保房价弃汇率,本币计价的房价不断飙升,甚至年年翻倍,但美元计价保持基本稳定(也就是所谓的“美元顶”)。
 
当然,上述两个模式都比较极端,是基本放弃了外部循环。中国目前不准备放弃外部循环,而是希望在内循环为主的情况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结论是:
由于要兼顾经济转型(可能需要20年才能完成)、国家运转、大国博弈需要。房地产未来仍将是非常重要的产业,对中国很重要。
房价走慢牛是大概率的,经济越差、房价越容易涨的规律不变。
 
但为了启动内需,的确需要严管楼市。所以大城市楼市的行政管制只会越来越多,普通商品房(新房),将越来越多扮演政策性住房的角色。
 
而人口流失的中小城市,鼓励拥有多套房是基本策略,但不会明确表述出来,而是会长期保持不限购、不限贷,随便买的状态。
 
对于大城市的刚需来说,早买房永远是对的。等着内循环房价下跌,恐怕会失望的。
但我也不主张富裕家庭,在类似北、上、深这样的超级城市里,拥有很多套住宅。在住房矛盾非常尖锐的特大城市里,未来或许真的会有累进制、惩罚性的房地产税。
因为民粹主义的压力太大,连韩国都出台了这种税制,难保中国不会。你的多套房子,或许需要分布在一线、二线等多个城市里。

 

◎本文作者 | 刘晓博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UhPjQIjF-ucVx00HYc-cw